生态学报  2019, Vol. 39 Issue (14): 5051-5057

文章信息

葛君, 徐永飞, 安雪洋, 王傲雪, 胡春祥
GE Jun, XU Yongfei, AN Xueyang, WANG Aoxue, HU Chunxiang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敏感区分析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of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生态学报. 2019, 39(14): 5051-5057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9, 39(14): 5051-5057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80812172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8-12
修订日期: 2018-11-08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敏感区分析
葛君1 , 徐永飞2 , 安雪洋3 , 王傲雪4 , 胡春祥1     
1. 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院, 哈尔滨 150040;
2. 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40;
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 哈尔滨 150040;
4. 东北农业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 哈尔滨 150030
摘要: 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最北端的走廊,是我国进行重要经济战略对接和落实的平台,具有重大地缘战略意义。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开展的项目合作不断深化,生态环保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环保信息平台,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结合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国内外卫星遥感图像、保护区和植被敏感度数据,对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100 km缓冲区开展生态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缓冲区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脆弱;湿地和保护区的分布对缓冲区项目建设具有生态限制;自然条件的制约对合作构成了一定的挑战;缓冲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为更好地支持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科学合理选线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蒙俄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    生态敏感区    分析    建议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of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GE Jun1 , XU Yongfei2 , AN Xueyang3 , WANG Aoxue4 , HU Chunxiang1     
1. School of Forestr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3.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4.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Abstract: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the most northern corridor of the "Belt and Road", serves as the platform for important economic strategies integ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is of great geo-strategic significance. As the project cooperation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deepen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becoming particularly essential.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a stochastic forest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was used, along with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protected areas, and vegetation sensitivity data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satellites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Ecological sensitivity of the 100 km buffer zone along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ffer zone is rich in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ecosystem is fragile. The distribution of wetlands and protected areas has ecological limit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uffer zone projects, which is relatively challenging for the further cooperation. In addition, the land using level in buffer zone varies marked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o better support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ine selection also should be considered.
Key Words: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belt and road"    ecological irrigation area    analyses    proposal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之一, 是与蒙古“草原之路”和欧亚经济联盟进行战略对接和落实的载体和平台。2016年9月13日, 国家发改委优先正式公布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 规划中蒙俄三国在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及互联互通;加强口岸建设和海关、检验检疫监管;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深化经贸合作: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加强生态环保合作;推动地方及边境地区合作, 开展铁路、公路互联互通、跨境运输、旅游、智库、媒体、环保、减灾救灾等七个领域务实合作[1]

1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中蒙俄经济走廊分为两条线路:一是从华北京津冀地区到呼和浩特, 再到蒙古和俄罗斯;二是东北地区从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到满洲里和俄罗斯的赤塔。两条走廊互动互补形成一个新的开放开发经济带, 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进行对接, 从而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2, 3]

“中蒙俄经济走廊”途径地区的地貌、气候和植被类型多样。地貌类型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主要经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蒙古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除蒙古段、中国内蒙古段和俄罗斯东部段地形起伏较大, 海拔分布在1000—3000 m之间外, 大部分区域地形较为平坦, 海拔低于500 m。受海陆位置影响, 气候带自东向西逐渐从温带湿润气候向温带沙漠气候、极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年平均温度在-5—15℃之间, 年平均降水量在200—800 mm之间。沿线植被呈现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草原、温带针叶林、泰加林的交替分布。

“中蒙俄经济走廊”缓冲区范围内人口总量为1.25亿, 其中中国境内的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和哈尔滨, 俄罗斯境内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及叶卡捷琳堡的人口分布最为密集。而在经济走廊的蒙古段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分布稀疏, 人口密度不足0.001万人/km2。经济走廊缓沖区范围内GDP总量为1万亿美元, 其中京津经济区和大连、哈尔滨、沈阳,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地区以及首都乌兰巴托经济发展状况较好, 大部分区域大于33万美元/km2: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较差, 缓冲区大部分区域小于0.17万美元/km2。从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上看,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国民经济高度依赖石油, 工业以机械、钢铁等重工业为主。蒙古国矿产资源和草地资源丰富, 畜牧业、采矿业和以食品、纺织为主的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相邻的地理位置、互补的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为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方法

为更好地支持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基于环保信息平台, 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机器学习算法[4], 对2015年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环境卫星(HJ)]、高分卫星(GF)、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和地球观测系统[(Eos)MODIS卫星数据等]进行土地覆盖制图[5], 并收集了三国范围内的保护区数据和植被敏感度数据, 开展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100 km缓冲区开展生态敏感性分析, 并从生态资源、生态限制、植被敏感度等角度对中蒙俄、中俄、中蒙交界沿线缓冲区进行同质性和异质性分析, 为科学合理选线提供参考。

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分析范围主要涉及以下三段:(1)天津—乌兰乌德段:从京津冀经二连浩特、乌兰巴托到乌兰乌德;(2)大连—乌兰乌德段:从大连经哈尔滨、满洲里、赤塔到乌兰乌德;(3)乌兰乌德—圣彼得堡段:从乌兰乌德经伊尔库斯克、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堡、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见图 1)。

图 1 中蒙俄经济走廊分布示意图 Fig. 1 Distribution diagram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2.1 “中蒙俄经济走廊”缓冲区生态资源丰富, 生态系统脆弱

缓冲区范围内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有农田、森林、草地、灌丛、水体、人造地表、裸地和湿地(见图 2)。森林的分布最为广阔, 面积约为48万km2, 占廊道缓冲区范围总面积的35%, 但分布不均,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西北部地区。其次是农田和草地, 面积分别为46万km2和34万km2, 分别占廊道缓冲区范围总面积的33%和25%。农田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带, 而草地除了在平原分布外, 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也有分布。湿地面积约为2.21万km2, 占廊道缓冲区范围总面积的1.61%。

图 2 中蒙俄经济走廊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示意图 Fig. 2 Distribution of land cover type space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中俄两国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缓冲区内的森林、草原和水生态系统连接广泛, 联系紧密。俄罗斯的针叶林蓄积量正快速减少, 无规则的森林采伐和森林火灾, 使得俄罗斯古老的原生林遭到严重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中国与蒙古共和国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缓冲区内大部分为草原, 少部分为森林和荒漠。共同面临着草原沙化、植被退化与荒漠化、沙尘天气、病虫害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水资源的匮乏导致的荒漠化和沙漠化日益严重。

廊道缓沖区内森林资源丰富, 林木生长茂盛, 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 但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森林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西北部地区。蒙古国段的森林资源稀少, 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分布在北部边缘山区。

缓冲区内草地资源丰富, 草地面积约为33.83万km2占缓冲区面积的25%。但草地生态系统脆弱, 受过度放牧、农田扩张等影响, 土地荒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大。

蒙古国段水资源匮乏, 荒漠化严重。近年来蒙古的土地沙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大, 蒙古国己被联合国列为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11个国家之一,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在蒙古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穿越诸多保护区, 大约445个保护区, 其中包括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际重要湿地区和贝加尔湖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除了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和蒙古肯特山脉的保护区外, 大部分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境内乌兰乌德—圣彼得堡段。

缓冲区湿地资源相对稀少, 面积为2.21 km2, 占缓冲区面积的1.61%。经济走廊穿过中国的扎龙湿地, 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 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 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贝加尔湖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地之一, 保护区面积达到8.56万km2。在该湖流域上游蒙古境内支流修建水电站事件, 已经引起俄罗斯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建设项目因此暂停。

2.2 “中蒙俄经济走廊”缓冲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东西差异明显

中国京津、东北、俄罗斯新西伯利亚以西的区段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较高, 以垦殖性开发和建设性开发为主, 尤其是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莫斯科和叶卡捷琳堡、乌兰巴托周边人口集聚、城镇开发程度较高, 大部分土地已开发为城镇居住地和农田, 土地利用程度大多在0.6以上。新西伯利亚段以东的区段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除了海参嵗、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等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外, 其他大部分区域以森林和草地为主, 这些区域受地形等自然要素限制,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大多在0.4以下(见图 3)。

图 3 中蒙俄经济走廊土地利用程度分布示意图 Fig. 3 Schematic diagram of land use distribution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中蒙俄经济走廊”缓冲区沿线保护的动物和植物分别为300多种和80多种, 其中25个物种被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沿线主要穿越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7个国际重要湿地区和贝加尔湖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 众多保护区的设立是对整个经济走廊的建设空间范围的重要约束。这些保护区是全世界动植物丰富的物种基因库, 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中蒙俄经济走廊”横跨中国东北部、蒙古国“草原之路”和俄罗斯“跨亚欧大通道”, 走廊各段建设的主要生态环境约束因素不同, 主要受到地形条件, 寒冷干旱的气候和自然保护区等条件限制。

气候严寒是中蒙俄走廊建设的重要约束因素。走廊自连云港到赤塔, 沿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堡、莫斯科到圣彼得堡, 气温从西向东逐渐降低, 在最东部的沿海地区气温又有所增高。其中, 俄罗斯段廊道以东受极地冷气团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寒冷大陆气候影响, 年均温低于0℃, 冬季平均温度达到-20—-30℃。此外, 部分区域如伊尔库茨克地区分布有多年冻土带与季节冻土带, 给工程建设与开发带来巨大的困难。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地形西低东高, 以俄罗斯段90°E为界, 西部以平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蒙古乌兰巴托到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段以及俄罗斯段90°E以东。其中, 蒙古段范围内海拔较高, 地形起伏明显, 走廊沿线蒙古段约有200 km以上处于海拔高于2000 m、坡度大于15°的地形范围内。俄罗斯境内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段分布有400 km以上的山地区域。高海拔与大坡度的地形特征限制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约束因素之一。

“中蒙俄经济走廊”蒙古段连接中国段与俄罗斯段, 在整个廊道中的战略地位突出, 但蒙古国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受海陆位置和干旱气候影响, 走廊蒙古段年均降水量低于350 mm, 河流湖泊干涸严重, 水资源极其匮乏,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在蒙古国产能合作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 全球变暖、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因素使得土地退化日趋严重, 土地沙漠化威胁了该段走廊与附近缓冲区的建设与发展空间。

3 讨论

在三国共同的努力下, 中蒙俄三国开展了较为密切的生态合作, 签订了多项涉及到环境保护、界河保护、野生虎豹、环境信息、生态合作、森林草原、防沙治沙等方面的生态协议, 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影响广泛[6-13]。合作水平高, 双方的生态分委会直接隶属于总理级双边定期会晤机制之下;合作范围除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野生动物生态走廊建设、界河界水保护以外, 还建立了跨界突发环境事件通报和信息交换机制[14-17]

“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接入俄罗斯的两段, “天津—乌兰乌德”和“大连—乌兰乌德”在每公里的生态资源总量较为一致, 分别是890 m2和940 m2; 两段的生态敏感指数也较为一致。但“天津—乌兰乌德”段中的保护区, 湿地、水体面积在每公里上的平均面积远小于“大连—乌兰乌德”分别是78 m2和155 m2, 表明该段生态限制较少。“天津—乌兰乌德”蒙古境内海拔较高, 地形起伏较大, 海拔高于2000 m的走廊长度将近200 km, 分布有长约400 km的荒漠, 200 km长的严寒区域, 该区段中国境内地形较为平坦, 湿地占比为0.4%, 穿过20个保护区。“大连—乌兰乌德”中国境内地势较为平坦, 俄罗斯海拔较高, 起伏较大。海拔高于1000 m的走廊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小兴安岭山脉和俄罗斯的外贝加尔高地。湿地占比为1.27%, 穿过31个保护区。在经济走廊建设的时候应该规避湿地和保护区, 保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18]

蒙古国地理位置优越, 东、南、西与中国三面接壤, 北面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 是连接中、蒙、俄最近的通道,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 有极其丰富的矿产、森林、水资源, 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19-21]。但是, 走廊蒙古段海拔较高, 地形起伏较大, 高海拔与大坡度增加了该段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的难度。蒙古常年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 深居内陆, 气候干旱, 水资源短缺, 土地覆盖类型相对较为单一, 植被生长状况易受外界干扰,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廊道的建设可能会对这些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平衡构成威胁,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降低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加强生态脆弱区的隔离与保护, 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21-23]

俄罗斯境内“乌兰乌德—圣彼得堡段”, 横跨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平坦, 但是该区段较为寒冷, 走廊缓冲区内广布自然保护区。俄罗斯段90°E以东的地区多山地高原, 地势崎岖, 坡度相对较大, 险峻的地形地貌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限制因子。同时, 廊道以东纬度较高, 气候寒冷, 冬季严寒漫长, 部分地区有多年或季节冻土带分布。严峻的气候环境条件也是廊道建设的重大挑战。此外, 俄罗斯廊道沿线分布大量自然保护区, 包括贝加尔湖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在内的若干保护区。廊道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限制和生态保护, 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 兼顾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24-27]

4 结论与建议

从廊道缓冲区生态资源来看, 森林和草原资源丰富, 占总面积的59.63%, 建议在进行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时, 要注意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尤其是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大部分为草地, 而生态环境脆弱, 土地荒漠化严重。从廊道缓冲区生态限制来看, 经济走廊缓冲区内包括中国的扎龙湿地和贝加尔湖区;蒙古国段水资源匮乏, 土地沙漠化严重, 水资源短缺;缓冲区内有约445个保护区, 其中7个国际重要湿地区和贝加尔湖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从廊道缓冲区内植被敏感性来看, 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和俄罗斯东部高原地区植被敏感指数偏高在40以上, 特别是在蒙古国的蒙古草原, 植被敏感指数整体大于50, 表明这些区域植被受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很大。

分段生态敏感性评价来看, 从中国接入俄罗斯的两段“天津—乌兰乌德”和“大连—乌兰乌德”分段分析结果来看, 两段生态资源总量和生态敏感指数较为一致, 其中“天津—乌兰乌德”段生态限制较少, 但该段蒙古境内海拔较高, 地形起伏大, 而且分布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和严寒区, 建议在经济走廊建设时, 综合评估各种方案的优劣, 尽可能的规避湿地和保护区, 保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中蒙俄经济走廊”俄罗斯段90°E以东地形险峻, 气候严寒, 自然保护区分布众多,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限制并兼顾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蒙俄经济走廊”蒙古段高原山地多, 干旱缺水土地荒漠化严重, 廊道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生态脆弱区的隔离与保护。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要综合考虑生态敏感区及限制因子, 合理发展三国优势产能合作。在保障沿线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 避开环境敏感区, 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三国共同加强农业领域合作, 创新三国多边合作模式。在环保合作方面, 积极落实中蒙俄领导人机制下的环保任务, 优先开展节水和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冻土层保护等领域的技术合作, 尽可能将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提供服务、支撑和保障。加大对“一带一路”生态敏感区研究的支持力度, 增加对中蒙俄生态合作的财政支持, 考虑引入发展银行项目投资, 将一部分对外发展援助用于对蒙古和俄罗斯的生态合作项目中[28, 29]。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生态敏感区分析还需要更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 以便为重大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及相关区域开发均需要了解其生态环境约束, 以便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 开展环境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合作,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加大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刘爽. 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学术交流, 2017(11): 137-141. DOI:10.3969/j.issn.1000-8284.2017.11.025
[2]
许海清.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下内蒙古与俄蒙经贸合作路径研究. 北方经济, 2016(11): 29-31.
[3]
蔡振伟, 林勇新.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 北方经济, 2015(9): 30-33.
[4]
Yu L, Wang J, Gong P. Improving 30 m global land-cover map FROM-GLC with time series MODIS and auxiliary data sets:a segmentation-based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3, 34(16): 5851-5867. DOI:10.1080/01431161.2013.798055
[5]
IUCN and UNEP-WCMC. The World Database on Protected Areas, Cambridge, UK: UNEP-WCMC. (2016). www.protectedplanet.net.
[6]
《中俄环境保护合作协定》. 1994.
[7]
《中俄兴凯湖保护协定》. 199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关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的合作》. 2016.
[9]
《中俄野生老虎保护协议》. 2013.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和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与生态部关于建立跨界突发环境事件通报和信息交换机制的备忘录》. 200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共和国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合作协定》. 1990.
[12]
《中蒙森林、草原防火联防协定》. 1999.
[13]
《中蒙林业保护谅解备忘录》. 2016.
[14]
宫阿都, 方媛妍, 王丽. 不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差异及其管理协调探析. 环境保护, 2014, 42(12): 37-39.
[15]
侯一蕾, 吴伟玲, 万夏林, 温亚利, 刘影. 基于履约视角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障碍评价. 世界林业研究, 2014, 27(5): 91-96.
[16]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公约》下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进程. 贵州社会科学, 2014(4): 138-143.
[17]
薛达元, 武建勇, 赵富伟.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二十年:行动、进展与展望.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612-632.
[18]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蓝皮书——沿线重点国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5.
[19]
刘国斌. 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15(6): 101-104. DOI:10.3969/j.issn.1002-462X.2015.06.017
[20]
金正九.东北亚海域环境污染防治的国际合作[D].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51-1011111072.htm
[21]
敖仁其, 娜琳. 蒙古国生态环境及其东北亚区域合作.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0(3): 34-37.
[22]
郭锐. 国际机制视角下的东北亚环境合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8): 43-4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07
[23]
赵景华, 李宇环. 公共战略学的学科构建与发展趋势. 中国行政管理, 2010(8): 112-116.
[24]
独立国家联合体(cis)官方网站. http://www.cis.minsk.by/.
[25]
欧亚经济联盟(EEU)官方网站. http://www.eurasiancommission.org/en/Pages/default.aspx.
[26]
UN-HABITAT, UN ESCAP. Pro-poor Urban Climate Resilienc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Bangkok: UN-HABITAT, UN ESCAP, 2014.
[27]
UN-HABITAT. UN Habitat Ⅲ.[2016-07-20]. http://unhabitat.orgs.
[28]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for Competitiveness and Inclusive Growth. Washington, D. C.: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2013.
[29]
IPCC. Climate Change 2014: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Ⅲ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