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赵海涛, 王晓卫, 黎大勇, 王程亮, 熊铁一, 李裕冬, 杨青霞, 鲁瑞琪, 李保国
- ZHAO Haitao, WANG Xiaowei, LI Dayong, WANG Chengliang, XIONG Tieyi, LI Yudong, YANG Qingxia, LU Ruiqi, LI Baoguo
-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分布及种群数量
-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of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Jiuzhaigo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 China
- 生态学报, 2016, 36(7): 1797-1802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6, 36(7): 1797-1802
-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41003194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4-10-03
- 网络出版日期:2015-08-05
2.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 710069;
3.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15;
4.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充 637009;
5.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阿坝州 623400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3. Sichuan Province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cademy Wildlife Germplasm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Key Laboratory, Chengdu 610015, China;
4.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5. Jiuzhaigo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Abazhou 623400, China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属灵长目(Primate),猴科(Cercopithecidae),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为我国特有的灵长类物种,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湖北等地,因地理隔离物种已有亚种分化,分为四川亚种、秦岭亚种和湖北亚种[1]。其中四川亚种在四川境内呈明显的不连续性分布,主要分布于3个山系,即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和凉山山系,其中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分布数量相对较多[2]。
川金丝猴的野外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往研究侧重于分类和生理学方面,而目前研究倾向于金丝猴的种群数量、食性和保护等方面[3]。顾海军等[4]通过野外跟踪观察的方法对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的川金丝猴生态学进行阐述,对种群发展的受迫因素进行分析。朱兆泉[5]对湖北神农架川金丝猴的分布、种群数量、社会结构、生态习性、繁殖生物学等特征及食性开展了大量研究,证实该种群约1000只左右,并提出了对神农架猴群的保护建议。李保国[6]经过对秦岭川金丝猴数年的跟踪观察,发现猴群存在随季节变化会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区域活动和取食,但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猴群往往有规律地生活在同一区域。总而言之,国内外学者曾就野生或半野生川金丝猴物种进行过大量研究,摸清了一些地区种群数量和栖息地分布情况,例如甘肃地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证实有川金丝猴9群约900只;陕西秦岭地区统计有40群4180—4200只;生活于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有9群约900只,卧龙自然保护区有10群约1000只,黄龙寺自然保护区有6群约600只,喇叭河自然保护区有1—2群约140只[7, 8, 9, 10]。虽然早期文献记载在四川省的分布范围覆盖到30个县区(含保护区),并就某些保护区的种群资源展开过调查,但迄今为止,在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备受国际国内关注的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金丝猴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却仍不得而知[3]。
近来,受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委托,结合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于2014年2月下旬至5月上旬对位于岷山南麓的该保护区展开调查,目的是查证该区域是否有川金丝猴的分布及其种群数量,初步探究种群的社会结构和栖息环境特征。进而,通过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为开展生态科普宣教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结合对比分析不同种群的活动分布和社会结构,为摸清猴群不同栖息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基础资料,最终为物种保护做出贡献。
1 研究地点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103°46′—104°05′E,32°55′—32°16′N),地处岷山南麓、青藏高原东南部,为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陡跌的过渡带,总面积64297 hm2。属于高原湿润气候,天气变化较快,山顶终年积雪。年平均气温7.3 ℃,年均降雨量为700—800 mm[11]。地势南高北低,高差悬殊,海拔1996—4764 m,相对高差2768 m。冬季日照稍多于夏季[11]。该保护区的山势陡峭、谷岭相间孕育着一定的生物多样性,仍有一些原始林木被保存下来。但植被类型相对单一,以针叶林为主。主要是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鳞皮云杉(Picea retroflex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等和少量乔木(如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五角枫(Acer mono))及林下灌丛,高海拔区域也生有少量竹林,以紫箭竹占优势。
1.2 研究方法2014年2月中旬,走访访问当地村寨的村民、保护区工作人员和护林员,询问近些年猴群是否有分布、活动范围、数量等情况,并做记录。结合多年的巡护记录,在等高线地图上对每个猴群的大致分布区进行标示,作为开展本次野外工作的本底图。
2014年2月25日至5月13日,聘请有长期观察川金丝猴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向导,采用样区域数量调查法估测川金丝猴数量。根据川金丝猴在特定季节有固定活动区域等特点[6],将人员共分6个野外观察小组,每组含专业科考人员1名和向导1名。调查人员携带卫星定位仪(GPS)对所走路线的准确位置进行记录,若发现猴群,即借助望远镜跟踪计数,并用Canon 7D(18—135 mm)照相机收集影像资料。具体步骤是:通过访问得出工作的本底图,各组人员每天06:00—19:30使用“V”型路线法调查,从山沟的山梁上,山凹下,或从山凹上,山梁下。每走100—200 m,停留5 min仔细监听观察周围情况,注意寻求猴群活动痕迹(包括粪便、断枝弃果散落物和声音等),并做记录。若发现猴群,小组成员随即用对讲机联系并持续跟踪,记录发现猴群的地点、时间、海拔高度、植被类型、猴群数量、离开时间及方向,并对不同年龄性别组个体进行详细计数、最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标记。若因人力和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猴群不能持续观察时,为减小偏差,采用总体计数方法中在排除重复计数因素后获取最小数值的原则进行计数[12]。
川金丝猴作为营群体生活的灵长类物种,其社群是由一雄多雌(One-male Unit,OMU)和全雄群(All-male Unit,AMU)两种单元组成的三层次社会结构[13],其中OMU是社群的基本单位,一般是由1只繁殖主雄和2—5只成年雌性及后代组成[9, 14]。野外观察过程中能区分3个不同年龄组个体,各年龄组的外部特征描述如下[15]:
1)成年雄猴个体较大且强壮,背部毛发和颈部针毛均较长,面部宽大,嘴角有嘴角瘤。
2)成年雌猴个体较成年雄性小,面部较窄,背毛没有成年雄性长,颈毛短,乳头明显,嘴角瘤较小或不明显。
3)青少年猴个体较成年个体小,毛色较暗淡(呈现灰白或黄色),因第二性征不明显,很难在野外分清雌雄。
4)婴幼猴个体较小,出生后毛色呈现灰黑色,逐渐变为灰白色,大多数时间在母亲怀抱或周围活动,野外性别不容易区分。
2 结果 2.1 种群分布与数量野外观察天数75d,调查区域遍布整个保护区,首次发现猴群地点均集中在扎如沟区域如示意图 1所示。证实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共4群,可识别不同个体总计296只(表 1)。另外,猴群常活动于浓密的油松、云杉等针叶林地带,海拔较高,一般在2400—3550 m。
![]() |
图 1 四川省九寨沟保护区川金丝猴发现区域示意图 Fig.1 Discovery area of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Jiuzhaigo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群编号* No.of group | 发现区域 Discovery area | 海拔/m Elevation | 个体数/只 Individual number | 来临方向 Coming direction | 移动方向 Moving direction | 生境类型 Habitat |
A | N: 33°24′ E: 103°95′— N: 33°25′ E: 103°98′ | 2538—2712 | 117 | 西南 | 东北 | 针叶林 |
B | N: 33°18′ E: 103°57′— N: 33°23′ E: 103°99′ | 2815—3384 | 51 | 东 | 西北 | 针叶林 |
C | N: 33°11′ E: 104°00′— N: 33°12′ E: 103°97′ | 2457—2854 | 86 | 东北 | 西南 | 针叶林 |
D | N: 33°14′ E: 103°56′— N: 33°23′ E: 103°69′ | 2763—3550 | 42 | 西北 | 东南 | 针叶林 |
*按照猴群遇见的先后顺序排列 |
通过75d近距离观察(200 m内),发现A群由7个OMU和1个AMU组成;B群有6个OMU,不存在AMU单元;C群含5个OMU和1个AMU;D群由1个OMU和1个AMU组成。每群平均有74只个体,OMU大小为12.7只,其中成年个体占38%,青少年占53%,幼仔占9%,成年与青少年比例为1:1.39,成年雌雄性别比为3.84:1(表 2)。
群编号 No. of group | 观察 时间/d Observe time | OMU* | AMU* | OMU内 成年雌雄比 The sex ratio | ||||
OMU数 Number of OMU | 成年个体 Adult | 青少年 Juvenile | 幼仔 Infant | 存在与否 Exist or no | 个体数量 Number | |||
A | 21 | 7 | 35 | 58 | 12 | Yes | 12 | 4.00 |
B | 24 | 6 | 27 | 21 | 3 | No | 0 | 3.50 |
C | 12 | 5 | 24 | 43 | 5 | Yes | 14 | 3.80 |
D | 18 | 1 | 6 | 6 | 1 | Yes | 29 | 5.00 |
*OMU: 家庭单元One-male unit; AMU: 全雄群单元All-male unit |
通过外部形态(体型、毛色等)的仔细观察,发现九寨沟种群与秦岭种群存有一定差异。九寨沟种群的成年雄性个体略显壮大,背部毛发有明显弯曲(图 2,图 3);成年雌性毛色的金黄色没有那么鲜艳,略显灰黑色(图 4,图 5),并且大多数雌性个体的嘴角长有很小的肉瘤;青少年个体的毛色更显白色。
![]() |
图 2 秦岭成年雄性(右) Fig.2 Adult male of Qinling monkey (right) |
![]() |
图 3 九寨沟成年雄性 Fig.3 Adult male of Jiuzhaigou monkey |
![]() |
图 4 秦岭成年雌性 Fig.4 Adult female of Qinling monkey |
![]() |
图 5 九寨沟成年雌性 Fig.5 Adult female of Jiuzhaigou monkey |
本研究证实九寨沟保护区有川金丝猴分布,但其分布范围局限于景区边缘的扎如沟区域,这或许跟保护区旅游开发程度较高有关,因游人数量大,人为干扰严重,迫使猴群活动于游人难以到达的区域。另外,从地理位置讲,扎如沟区域与白河自然保护区仅以山梁相隔,在资源匮乏的季节为了避免竞争消耗,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白河保护区的某些猴群或许会被迫迁移扩散到扎如沟区域。并且因与白河相连的扎如沟区域以阳坡为主,因而在寒冷的冬季更能吸引猴群活动分布。
虽然C群在连续跟踪的第8天翻过山梁进入白河保护区,但观察期A、B、C群均活动在扎如沟与白河保护区相连的区域。因观察期主要为冬季,且两个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因而很难排除猴群会随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在两个保护区来回迁移的可能性。另外,在4月5日和6日对B和D群持续跟踪过程中发现两群活动范围重叠较大,相距较近只隔约300 m,两群的个体存有声音交流现象,且计数结果也显示B群缺少AMU单元,因而很难排除B和D群是由1个大群临时分群形成,或许在某一时间又会合为1群,共同拥有1个AMU单元。在3个月的观察期间发现3个AMU总是跟随OMU活动,与神农架保护区观察结果类似,而在秦岭投食群附近却很少发现全雄群[9, 15]。九寨沟种群的OMU也是严格地由1只雄性和多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组成,OMU的平均大小12.7只,明显较黔金丝猴(R.brelichi)(平均6.1只)多,较云南金丝猴(R.bieti)(平均14只)和越南金丝猴(R.avunculus)(平均15.2只)的略小[16, 17, 18]。与秦岭川金丝猴种群和神农架种群相比,其OMU大小明显多于秦岭种群(平均7.9只),却明显小于神农架群[9, 15, 19]。群的成年雌雄性比例为3.84:1,较云南金丝猴(3.1:1)、黔金丝猴(2.2:1)和越南金丝猴(1.8:1)的高[17, 18, 20]。与秦岭和神农架种群相比,群的成年雌雄性比例略高于秦岭种群(3.25:1),却明显小于神农架群(6.96:1)[9, 15, 19]。同时,也发现九寨沟种群可能受温度、栖息环境及群体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与秦岭种群在外部形态上存有差异,或许这种差异正是不同亚种分化的外在表现特征。至于不同地区猴群社会结构及不同栖息环境种群的应答机制等方面差异的分析还有待以后深入研究,相关研究势必为因地制宜的保护该物种提供良好参考。
虽然九寨沟保护区的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大部分仅为针叶林,且根据前期有关川金丝猴的食性研究成果[21],可能会猜测针叶林植物本身很难为猴群提供足够食物,但此次调查发现该保护区的松类植被伴生有大量松罗科(Usneaceae)的低等植物并杂有少量低矮的灌丛,且常发现猴群摘食松罗科植物并啃食小灌丛的树皮等现象,或许正是此类食物为猴群在资源匮乏的林区提供足够能量。为了摸清猴群在该区域的食物摄取情况、栖息地适应策略等科研问题,仍需做进一步研究。
致谢:感谢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和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这次野外科学研究机会和全体员工给予的帮助与便利;感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李宏策、戚大军、李小杰老师及李强国和翟志荣等20余名向导在野外工作中付出的辛苦。[1] | 李宏群, 廉振民. 中国的金丝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 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26(1): 65-71. |
[2] | 胡锦矗, 邓其祥, 余志伟, 周守德, 田致祥. 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生态生物学研究. 南充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0, (2): 1-39. |
[3] | 全国强, 谢家骅. 金丝猴研究.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
[4] | 顾海军, Kirkpatrick C, 何国建. 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及其保护管理建议. 四川动物, 1998, 17(3): 109-111. |
[5] | 朱兆泉, 宋朝枢.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
[6] | 李保国, 任宝平, 高云芳, 张树义, 梁冰. 森林采伐导致秦岭川金丝猴夏季活动范围变化. 动物学报, 2000, 46(4): 464-466. |
[7] | Li B G, He P J, Yang X Z, Wei W K, Ren B P, Yang J Y, Si K C, Liu Y P.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in Qinling Mountain of China and a proposed conservation strategy for the species. Biosphere Conservation, 2001, 3: 107-114. |
[8] | Li B G, Pan R L, Oxnard C E. Extinction of the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400 yea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002, 23(6): 1227-1244. |
[9] | 张鹏, 李保国, 和田一雄, 谈家伦, 渡边邦夫. 秦岭川金丝猴一个群的社会结构. 动物学报, 2003, 49(6): 727-735. |
[10] | 齐晓光, 张鹏, 李保国, 渡边邦夫. 非人灵长类重层社会中一雄多雌体系的分化. 兽类学报, 2010, 30(3): 322-338. |
[11] | 刘少英, 孙治宇, 冉江洪, 刘洋, 符建荣, 蔡永寿, 雷开民. 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兽类调查. 兽类学报, 2005, 25(3): 273-281. |
[12] | Sutherland W J.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 张金屯, 译.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
[13] | 李保国, 张鹏, 渡边邦夫, 谈家伦. 川金丝猴的相互理毛行为是否具有卫生功能. 动物学报, 2002, 48(6): 707-715. |
[14] | 陈服官, 闵芝兰, 罗时有, 解文治. 秦岭地区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群体行为与生态习性的观察//陈服官主编. 金丝猴研究进展.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9: 237-242. |
[15] | 任仁眉, 严康慧, 苏彦捷, 周茵, 李进军, 朱兆泉, 胡振林, 胡云峰. 金丝猴的社会.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48-168. |
[16] | Kirkpatrick R C, Long Y C, Zhong T, Xiao 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range use in the Yunnan snub-nosed monkeyRhinopithecus biet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1998, 19(1): 13-51. |
[17] | Boonratana R, Le X C.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f the ecology and behavior of the Tonki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Presbytiscus) avunculus)] in northern Vietnam//Jablonski N G, e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Doucs and Snub-nosed Monkey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1998: 207-314. |
[18] | Bleisch W, Cheng A S, Ren X D, Xie J H. Preliminary result from a field study of wild Guizhou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brelichi). Folia Primatologica, 1993, 60(1/2): 72-82. |
[19] | Li B G, Chen C, Ji W H, Ren B P. Seasonal home range changes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Folia Primatologica, 2000, 71(6): 375-386. |
[20] | Wu B Q. Patterns of spatial dispersion, locomotion and foraging behavior in three groups of Yunnan snub-nosed langur (Rhinopithecus bieti). Folia Primatologica, 1993, 60(1/2): 63-71. |
[21] | 郭松涛. 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采食和家域行为的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