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徐炳庆, 吕振波, 李战军, 李凡, 于宁, 魏振华
- XU Bingqing, LÜ Zhenbo, LI Zhanjun, LI Fan, YU Ning, WEI Zhenhua
- 莱州湾中国对虾生长特性及其空间分布
-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in Laizhou Bay
- 生态学报, 2016, 36(3): 803-810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6, 36(3): 803-810
-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40429085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4-04-29
-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6-12
2. 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 烟台 264005
2. Shandong Hydrobios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 Yantai 264005, China
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的鱼、虾、蟹、贝类等进行人工繁育种苗或捕捞天然苗种后,将其释放到自然水体中进行增殖,同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再进行合理捕捞的渔业方式,是渔业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1]。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少量生活在东海北部和南海珠江口附近,是一种1年生、暖水底栖性、具长距离洄游习性、经济价值高的大型虾类。曾经是黄海和渤海虾流网和底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和支柱产业[2]。为恢复业已衰退的中国对虾资源,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先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有关海域进行了中国对虾生产性增殖放流研究和实践。在山东省莱州湾实施的中国对虾生产性放流已有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恢复和增加中国对虾资源的效果。目前在山东近海捕获的中国对虾主要为增殖放流资源[3, 4]。
本文根据2010年中国对虾的调查资料,对莱州湾中国对虾生长特性和移动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增殖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莱州湾中国对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中国对虾放流前,于5月15至5月31日租用375马力渔船利用单拖网进行本底调查,共37个站位(图 1),中国对虾放流后,于7月1日至7月6日租用小型渔船利用扒拉网进行近岸跟踪调查,根据放流地点,在莱州湾海域共设置6个断面,共28个站位(图 1);7月25日至8月8日租用375马力渔船利用单拖网进行开捕前大面调查,共设置站位 37个(图 1);9月9日至9月13日和10月9日至10月29日,进行中国对虾回捕调查,采用社会走访和海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回捕统计。各次调查,均依据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用直尺和天平对所取得的中国对虾样品进行了体长、体重等生物学测定,并记录相关数据。
![]() |
图 1 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站位 Fig.1 The investigation stations of follow-up and recapture |
本底调查中未出现中国对虾。
2.2 跟踪调查跟踪调查中有21个站位出现中国对虾幼虾,测定中国对虾幼虾240尾,总重710.45 g,体长范围为43—86 mm,平均体长为(63.33±7.91) mm,雌雄比例为57.08∶42.92。主要以体长分布在60—70 mm之间的中国对虾为主,占总虾数的43.33%,其次分布在50—60 mm的中国对虾,占30.42%,体长分布在80—90 mm的中国对虾最少,占2.08%(图 2)。
![]() |
图 2 7月1日—6日中国对虾样品体长分布 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body length of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n July 1th—6th |
大面调查中中国对虾出现站位32个,测定中国对虾999尾,总重23061.23 g,体长范围达90—150 mm,平均体长为(123.47±9.45) mm,雌雄比例为53.65∶46.35。主要以体长分布在120—130 mm之间的中国对虾为主,占总虾数的40.94%,其次分布在110—120 mm的中国对虾,占28.13%,体长分布在150—160 mm的中国对虾最少,占0.20%(图 3)。
![]() |
图 3 7月25日—8月8日中国对虾样品体长分布 Fig.3 The distribution of body length of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n July 25th—Aug 8th |
回捕调查共捕获中国对虾58尾,总重2961.90 g,平均体长为(165.00±18.91) mm,体长范围达141—189 mm,雌雄比例为62.07∶37.93。主要以体长分布在140—150 mm之间的中国对虾为主,占总虾数的34.48%,其次分布在170—180 mm的中国对虾,占20.69%,体长分布在150—160 mm和180—190 mm的中国对虾最少,占6.90%(图 4)。
![]() |
图 4 9月9—13日,10月9—25日中国对虾样品体长分布图 Fig.4 The distribution of body length of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n Sep 9th—13th and Oct 9th—25th |
将中国对虾体长体重数据代入 W=a×Lb 函数方程,应用R语言进行幂函数关系拟合,并对系数a、b进行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5(表 1),处于显著水平,故可以确定拟合函数,则中国对虾体长与体重关系为:
中国对虾雌虾♀ W=1.36×10-5L2.941
中国对虾雄虾♂ W=0.71×10-5L3.096
系数 Factor | 中国对虾雌虾♀Female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 中国对虾雄虾♂Male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
a | 4.98×10-5 | 4.33×10-2 |
b | 2.00×10-16 | 2.00×10-16 |
由图 5和图 6可看出,同等体长的雌虾与雄虾个体重量相近,雄虾略大于雌虾。
![]() |
图 5 中国对虾雌虾♀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 Fig.5 Relation curves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weight of the female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
![]() |
图 6 中国对虾雄虾♂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 Fig.6 Relation curves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weight of the male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
将中国对虾跟踪调查、大面调查和回捕调查的数据代入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应用R语言进行拟合后,对系数K、t0、L∞进行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01(表 2),处于极显著水平,故拟合效果明显,获得中国对虾生长曲线方程为:
中国对虾雌虾♀ L1=200.77[1-e-0.0226(t-37.45)],Wt=80.50[1-e-0.0226(t-37.45)]2.941
中国对虾雄虾♂ L1=145.81[1-e-0.0419(t-40.25)],Wt=23.37[1-e-0.0419(t-40.25)]3.012
系数Factor | 中国对虾雌虾♀ Female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 中国对虾雄虾♂Male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
K | 3.65×10-12 | 8.95×10-6 |
L∞ | 2.00×10-16 | 2.00×10-16 |
t0 | 2.00×10-16 | 2.00×10-16 |
由图 7和图 8可以看出,中国对虾雌雄个体生长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雄性虾体以较短的时间接近渐近值。而雌虾持续生长的时间较长,能达到更大的个体。
![]() |
图 7 中国对虾雌虾♀体长生长曲线 Fig.7 Growth curves of body length of the female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
![]() |
图 8 中国对虾雄虾♂体长生长曲线 Fig.8 Growth curves of body length of the male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
对体长、体重生长方程求一次导数,可得体长、体重生长速度方程为:
中国对虾雌虾♀
中国对虾雄虾♂
对体重生长方程求二次导数,令 d2Wt/d2t=0 ,得拐点年龄式为 tr=lnb/K+t0 ,代入相应的生长参数,得雌性出现在8月4日(tr=85.18d),而雄虾较早,出现在7月18日(tr=67.24d)。
2.7 中国对虾分布及空间划分根据大面调查体长数据,对各个站位体长组出现频率进行Ward聚类分析。利用聚类树的融合水平值定义划分的水平(图 9)。
![]() |
图 9 聚类树的融合水平值图 Fig.9 Fusion level values of clustering |
根据Pierre Legendre的说法[5],即选择组间差异性最大的分组水平,故选择具有最大跳跃的分组水平(图 10和图 11)。大面调查中国对虾群落大体可分为河口组和深水组两组(图 10和图 11)。根据以上分组,按照各体长组的多度值大小,探讨各组内具有代表性的分类体长组(表 3),其中河口组(组1)包括体长组125—135 mm、体长组115—125 mm和体长组135—145 mm;深水组(组2)包括体长组115—125 mm、体长组105—115 mm和体长组125—135 mm。
![]() |
图 10 聚类分析图 Fig.10 Group average clustering |
![]() |
图 11 空间分布图 Fig.11 Maps showing spatial patterns |
体长组/mmBody length groups | 河口组组1 Estuary group 1 | 深水组组2Deep-water group 2 |
105—115 | 11.27 | |
115—125 | 8.76 | 17.64 |
125—135 | 12.14 | 5.36 |
135—145 | 4.71 |
山东省在渤海的莱州湾和渤海湾南部开展中国明对虾增殖始于1985年,1987年由于虾苗供应紧张,没有放流。但是1991年以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放流水域渔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赤潮频发,加之放流苗种的数量与质量下降,回捕产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对虾白斑综合病毒的(WSSV)暴发而中断。时至2005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后,2007年山东从新加大了放流力度,2007—2010年莱州湾及渤海湾南部共放流中国对虾苗种137397万尾,总捕捞产量为3936 t,由图 12可以看出,捕捞产量与放流数量成正相关,放流数量越高,捕捞产量越高。
![]() |
图 12 2007—2010年莱州湾中国对虾放流与回捕 Fig.12 Release and recapture of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in Laizhou Bay from 2007 to 2010 |
依据2006—2010年莱州湾放流前调查资料[2, 6],各年份莱州湾均为捕获中国对虾,在未考虑渤海其它海湾资源交流的情况下,可推断目前,莱州湾中国对虾主要来源于当年的增殖放流。
3.2 中国对虾生长参数的变化研究鱼虾类的生长速度,对于合理利用鱼虾类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知道某种鱼虾各个阶段的生长速度以后,可以选择其快速生长以后转入缓慢生长的时期加以利用,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7, 8]。据1981年邓景耀报道[9],渤海中国对虾以往生长参数雌虾为:K=0.018、t0=25 d、L∞=201.3 mm、W∞=91.8 g;雄虾为:K=0.0168、t0=9 d、L∞=163.5 mm、W∞=49.1 g。与2010年调查结果相比,渤海中国对虾的体长、体重渐近值L∞和W∞均小于1981年,而生长系数K值却明显大于1981年(表 4),因此,目前中国对虾生长速度加快,更早的达到捕捞规格。
系数Factor | 雌Female | 雄Male | ||
1981年 | 2010年 | 1981年 | 2010年 | |
K | 0.018 | 0.0226 | 0.0168 | 0.0419 |
t0 | 25 | 37 | 9 | 40 |
L∞ | 201.3 | 200.8 | 163.5 | 145.8 |
W∞ | 91.8 | 80.5 | 49.1 | 23.4 |
tr | 9月2日 | 8月4日 | 8月19日 | 7月18日 |
K:生长系数Growth coefficient; t0:孵化时间Incubation time ; L∞:渐近体长Incremental length; W∞:渐近体重Incremental weight; tr:生长拐点时间Turning point time |
从体重生长和生长速度可知,中国对虾体重增长速度呈不对称倒二次曲线型,雌性雄性拐点不同,中国对虾雌虾在8月4日(拐点t=85.18 d),中国对虾雄虾在7月18日(拐点t=67.24 d),雄虾比雌虾提前半个月到达生长拐点。与以往1981年邓景耀研究的渤海中国对虾生长拐点相比,2010年中国对虾比1981年提前近一个月。
3.3 中国对虾虾群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放流虾群的移动分布是多种因子(生长、密度、水温、饵料、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10],周军、林源、张澄茂和徐君卓等人已对中国对虾的移动分布进行了研究[11, 12, 13, 14]。由于中国对虾的洄游导致虾群组成不断变化,群聚格局没有明显的群聚边界[15, 16],本文划分中国对虾虾群的空间分布是相对的,研究表明8月开捕前中国对虾根据体长可划分为2组,如图 11和表 3所示,组1虾群的中国对虾个体相对较大,主要集中在河口外,入海河流较多,饵料生物丰富,以软泥底质为主[17],有利于中国对虾的摄食和前期幼虾的保护[18],组2主要集中在莱州湾中东部,开放性较大,蟹类资源相对较高(表 5),蟹既是中国对虾的敌害又是重要的竞食者,且以沙质底质为主[17],对中国对虾的生长与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
渔获量/(kg/h)Catches | 河口组组1 Estuary group 1 | 深水组组2Deep-water group 2 |
鱼类Fish | 44.03 | 32.23 |
虾类Shrimps | 6.73 | 8.22 |
蟹类Crab | 4.99 | 13.86 |
头足类Cephalopoda | 4.53 | 7.71 |
[1] | 邓景耀, 叶昌臣. 渔业资源学.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1. |
[2] |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山东近海经济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0:391-395. |
[3] | 刘莉莉, 万荣, 段媛媛, 王熙杰, 王四杰, 王云中.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及其渔业效益. 海洋湖沼通报, 2008, (4):91-98. |
[4] | 张秀梅, 王熙杰, 涂忠, 张沛东, 王云中, 高天翔, 王四杰. 山东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中国渔业经济, 2009, 27(2):51-58. |
[5] | Borcard D, Gillet F, Legendre P. Numerical Ecology with R. New York:Springer, 2011. |
[6] | 李凡, 吕振波, 魏振华, 王田田, 徐炳庆, 王忠全. 2010年莱州湾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20(1):137-147. |
[7] | 叶泉土. 东吾洋中国对虾移植放流效果的研究. 海洋渔业, 1999, (2):61-65. |
[8] | Dall W, Hill B J, Rothlisberg P C.对虾生物学(陈楠生等译).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2:384-395. |
[9] | 邓景耀. 渤海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的生长. 海洋水产研究, 1981, (2):85-93. |
[10] | 刘永昌, 高永福. 黄海中部沿海放流增殖对虾秋汛洄游和分布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1990, 14(2):120-128. |
[11] | 周军, 李怡群, 张海鹏, 付仲, 邓鹏春, 李全振.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跟踪调查与效果评估. 河北渔业, 2006, (7):27-30. |
[12] | 林源, 梁毅峰, 胡守义, 安树升. 海洋岛渔场中国对虾增殖状况及发展. 水产科学, 1999, 18(5):46-47. |
[13] | 倪正泉, 张澄茂. 东吾洋中国对虾的移植放流. 渔业科学进展, 1994, (15):47-53. |
[14] | 徐君卓, 溎彦, 沈云章, 吴祖杰, 孙瑞林, 汪忠强, 楼丹. 中国对虾放流群体在象山港中的移动和分布. 水产学报, 1992, 16(2):137-146. |
[15] | Colvocoresses J A, Musick J A. Species associations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middle Atlantic Bight continental shelf demersal fishes. Fishery Bulletin, 1984, 82(2):295-313. |
[16] | 李圣法, 严利平, 李长松, 胡芬. 东海北部鱼类组成特征分析. 水产学报, 2004, 28(4):384-392. |
[17] | 邓景耀. 放流增殖对虾资源. 海洋科学, 1983, (6):55-58. |
[18] | 曾一本. 我国对虾移植、增殖放流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1998, 5(1):7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