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任洪昌, 林贤彪, 王纯, 王维奇, 闵庆文, 张永勋, 郑江闽
- REN Hongchang, LIN Xianbiao, WANG Chun, WANG Weiqi, MIN Qingwen, ZHANG Yongxun, ZHENG Jiangmin
- 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态度——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 Residents' cogni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prote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from a place identity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the Fuzhou jasmine and tea culture system
- 生态学报, 2015, 35(20): 6806-6813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 35(20): 6806-6813
-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40324053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3-24
- 网络出版日期:2014-12-18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3. 福州市农业局, 福州 350005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Agriculture Bureau of Fuzhou City, Fuzhou 350005, China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将“地方”重新引入到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中并提出“恋地情结(Topophilia)”后[1],“地方”以其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意义再次受到地理学及环境心理学界的重视。Relph[2]通过深入研究认为“地方”由物理环境、地方的人类活动、情境和事件以及基于该地方的经历和目的而建立的个人和群体的心理意义3个组分构成。Tuan[3]提出“地方”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既可以是宏观层面上的地区与国家,也可以是微观尺度中的社区和城市,并倾向于将城市整体视为一个地方,认为“地方”的主要功能在于促使人们对该地方产生归属和依恋。1978年环境心理学家Proshansky依据自我与物理环境之间的认知联结提出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概念,认为地方认同是通过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信仰、喜好、情感、价值观、目标、行为倾向和技能间的复杂作用所建立的与物理环境有关的个人认同[4],地方认同偏重于人对地方的情感性依恋[5]。作为关注人地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地方认同理论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开展了诸多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与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6,7]、居民地方认同度对环保态度及行为影响[8,9]、历史街区居民态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0,11]等方面,而很少涉及文化遗产地尤其是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地方认同和认知态度的研究[12,13]。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概念以来,全球已有13个国家的31个传统农业系统列入GIAHS保护项目。我国作为具有悠久耕作历史的文明古国,历代劳动人民在辽阔大地上通过辛勤耕作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文化知识,创造了类型多样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11个GIAHS保护试点,居各国之首。福州作为茉莉花茶的产生源地,栽植茉莉花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窨制茉莉花茶也有近千年的历史。当地农民在长期的栽培管理过程中形成了福州茉莉花与茶区位选择较为系统的知识经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茉莉花茶制作、保存以及与茉莉花茶相关的习俗、医药、茶艺方面的文化知识。茉莉花茶是由鲜茉莉花加上茶坯(通常为绿茶)拌和窨制而成,具体窨制程序为:伺花(茶坯粗制、精制和鲜花处理)、窨花(茶花拼合)、静置通花、收堆复窨、起花(茶花分离)、转下一窨或提花、匀堆装箱。南宋时,福州茉莉花最早用于制作茉莉花茶,1240年南宋赵希鹄在其所著的《调燮类编》中对茉莉花茶的制作过程作了详细记述;明代茉莉花茶加工工艺得到较大发展,开始有“三停茶而一停花”的窨茶经验,茉莉花茶的窨制技术逐渐成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的生产加工进入鼎盛时期,清咸丰年间由福州窨制的茉莉花茶行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抗战时期,由于战争影响及销路受阻,福州茉莉花茶由盛转衰;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茉莉花茶得到长足发展,行销22个国家及地区,20世纪80、9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达到鼎盛,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14]。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方式多元化以及其他茶类的冲击影响下,福州茉莉花种植面积以及茉莉花茶产量迅速下降,花农与茶农的种植热情以及对茉莉花茶的情感也日趋淡化,茉莉花茶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局面,2006年福州茉莉花茶生产降至历史低点。作为具有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特征的复合农业系统,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于2014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鉴于此,本文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在农业文化遗产地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及保护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以期运用地方认同原理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原产地。茉莉花 [Jasminum sambac (Linn.) Aiton.]原产于印度、波斯湾一带,属木樨科,茉莉属,常绿灌木,为热带、亚热带长日照偏阳性植物[14],适于在光照充足且年均温20—40 ℃,土壤持水量60%—80%的环境下生长[15]。茉莉花在西汉时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初就在福州落地生根,这与福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关系密切。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地理位置介于25°15′—26°29′N,118°08′—120°31′E之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闽江横贯其中,下游为福州盆地,北部和东部为山地和丘陵,南部为平原。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年均温在16—20 ℃之间,7月平均气温28.6 ℃,1月平均气温10.5 ℃,年均日照时数1700—1980 h,全年无霜期长达326 d。年均降水量达900—2100 mm,平均湿度77%[16]。福州在光、热、水、土资源等方面与其他茉莉花种植区相比优势明显,为茉莉花的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17]。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境内的晋安区、仓山区、闽侯县、连江县、长乐市和永泰县等6个县(市、区),总面积3291 km2,其中茉莉花主要生长在闽江沿岸的冲积平原和沙洲上,茶树则主要分布在鼓山等山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设计与调查本研究中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福州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方认同维度测量量表等内容。按照调查对象的性质把福州居民分为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不同事物的地方认同维度测量量表采用从1(表示“强烈反对”)到5(表示“完全同意”)的5分制Likert量表。参考Proshansky[4]对地方认同所下定义,结合本调查问卷的具体研究内容,以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地方认同理论的应用及研究范围,将地方认同划分不同认同维度: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调查小组于2013年5月在福州市仓山区的万达广场、台江区的闽江公园以及晋安区的鼓山3个地点随机对福州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并当面回收有效问卷342份。受访居民基本情况参见表1。受访居民中,福州市民(46.78%)和外来居民(53.22%)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男女性别比例相当(51.46%和48.54%)。受访者中以18—60岁年龄段为主(占比92.68%),所从事职业以工人(23.39%)、学生(15.20%)及企事业职工(24.56%)为主,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20001—30000元、30001—50000元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17%、22.22%和27.19%,受访者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54.67%受访者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借助Excel进行数据汇总并利用SPSS17.0对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基本情况 Background | 类别 Category | 比例/% Percentage | 基本情况 Background | 类别 Category | 比例/% Percentage |
调查对象 Respondents | 福州市民 | 46.78 | 年均收入/元 Income | ≤5000 | 20.17 |
外来居民 | 53.22 | 5001—10000 | 0.87 | ||
性别 Sex | 男 | 51.46 | 10001—20000 | 13.15 | |
女 | 48.54 | 20001—30000 | 22.22 | ||
年龄 Age | 18—25 | 22.80 | 30001—50000 | 27.19 | |
25—35 | 28.07 | 50001—100000 | 11.40 | ||
35—45 | 22.80 | >100000 | 4.97 | ||
45—60 | 19.01 | 居住时间/a | ≤5 | 12.28 | |
>60 | 7.31 | Dwelling time | 5—10 | 22.51 | |
职业 Occupation | 工人 | 23.39 | 10—20 | 16.96 | |
学生 | 15.20 | 20—40 | 14.62 | ||
个体户 | 9.06 | >40 | 33.62 | ||
政府工作人员 | 5.85 | 文化程度 Education | 小学及以下 | 4.67 | |
企事业职工 | 24.56 | 初中 | 14.62 | ||
科研人员 | 0.87 | 高中 | 26.02 | ||
退休人员 | 7.89 | 大学 | 49.12 | ||
其他职业 | 13.15 | 硕士及以上 | 5.55 |
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各维度与测量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在0.30—0.80之间,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10—0.60之间[18]。据此,为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信性,本研究利用SPSS17.0中scale模块提供的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及因子分析功能对量表进行信度和结构效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地方认同维度量表的克朗巴哈α(Cronbach α)系数为0.664,KMO统计量为0.65,球形Bartlett检验发现变量间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说明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可以对量表数据进行后续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州居民地方认同维度总体特征分析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对问卷结果进行测量时,通常情况下得分均值在1—2.4之间表示不同意,2.5—3.4之间为一般,3.5—5之间为同意[19]。由表2可知,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不同认同维度的总体得分介于2.80—3.90之间。其中,福州居民在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及情感认同3个维度上的总体得分分别为2.85、2.80和3.25,认可程度一般。行为认同维度上的得分达到3.90,表明福州居民在保护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对福州居民中的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分别进行研究发现,福州市民在各地方认同维度中的得分均高于外来居民。除在行为认同维度上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得分均值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P>0.05),在其他认同维度中两者得分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
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 | 核心语句 Key statements | 调查对象 Respondents | 总体均值 Population mean | 均值 Mean | 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
历史认同维度 | 了解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传统 | 福州市民 | 2.85 | 3.08 | 0.94 |
Historical identity | 外来居民 | 2.63 | 0.84 | ||
现实认同维度 | 生活中受茉莉花与茶文化的影响 | 福州市民 | 2.80 | 3.02 | 0.85 |
Practical identity | (如:是否经常喝茉莉花茶) | 外来居民 | 2.59 | 0.73 | |
情感认同维度 | 对福州茉莉花播种面积急剧下降及花茶 | 福州市民 | 3.25 | 3.36 | 0.84 |
Emotional identity | 文化逐渐淡化的现象感到难过 | 外来居民 | 3.14 | 0.88 | |
行为认同维度Behavioral identity | 有必要采取措施保护茉莉花与茶文化遗产(如:为保护该农业文化遗产的支付意愿)和支付金额 | 福州市民 | 3.90 | 3.97 | 0.79 |
外来居民 | 3.83 | 0.77 |
以地方认同均值及不同地方认同维度均值为变量,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及其4个认同维度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年均收入、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和调查对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以研究这些因素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的影响程度。为尽可能地降低某些分组因样本量过少而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干扰,现将职业组别中“科研人员”样本以及年均收入组别中“5001—10000元”样本予以忽略,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表3)。
项目 Items | df | 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 | 历史认同维度Historical identity | 现实认同维度Practical identity | 情感认同维度Emotional identity | 行为认同维度Behavioral identity | |||||
F | P | F | P | F | P | F | P | F | P | ||
性别 Sex | 1 | 0.207 | 0.650 | 4.193 | 0.041* | 0.438 | 0.509 | 1.050 | 0.306 | 1.907 | 0.168 |
年龄 Age | 4 | 3.448 | 0.009** | 2.512 | 0.042* | 3.465 | 0.009** | 3.877 | 0.004** | 0.688 | 0.601 |
职业 Occupation | 6 | 1.446 | 0.196 | 4.052 | 0.001** | 1.398 | 0.215 | 2.792 | 0.012* | 2.392 | 0.028* |
年均收入 Income | 5 | 2.866 | 0.015* | 1.583 | 0.164 | 1.398 | 0.224 | 3.460 | 0.005** | 3.974 | 0.002** |
居住时间 Dwelling time | 4 | 5.813 | 0.000*** | 5.629 | 0.000*** | 4.884 | 0.001** | 2.732 | 0.029* | 0.992 | 0.412 |
文化程度 Education | 4 | 2.886 | 0.023* | 6.214 | 0.000*** | 1.189 | 0.315 | 1.199 | 0.311 | 4.986 | 0.001** |
调查对象 Respondents | 1 | 29.929 | 0.000*** | 21.126 | 0.000*** | 25.221 | 0.000*** | 5.515 | 0.019* | 2.945 | 0.087 |
df为自由度;F为组间均方与组内均方的比值;*P < 0.05,* *P < 0.01,* * *P < 0.001 |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差异极显著(P < 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地方认同亦增加,但不同年龄段居民之间的地方认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认同维度(P=0.042)、现实认同维度(P=0.009)及情感认同维度(P=0.004)上,而在行为认同维度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601);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差异显著(P < 0.05),随年均收入的增加而升高,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感认同维度(P=0.005)和行为认同维度(P=0.002)上,而在历史认同维度(P=0.164)和现实认同维度(P=0.224)上差异不显著。年均收入在“30001—50000元”的居民在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上均高于其他收入居民;居民居住时间的长短对其地方认同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居民地方认同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居住时间愈长,地方认同程度愈高。具体而言,不同居住时间的居民地方认同的历史认同维度(P=0.000)和现实认同维度(P=0.001)差异极显著(P < 0.01),在情感认同维度(P=0.029)上差异显著(P < 0.05),但在行为认同维度(P=0.412)上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维度和行为认同维度分别在0.05、0.01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中“大学”和“硕士及以上”受访者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和行为认同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受访者,说明居民地方认同程度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关系密切,受教育水平愈高,地方认同程度也愈高;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的地方认同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具体分析发现,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在历史认同维度(P=0.000)和现实认同维度(P=0.000)上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情感认同维度(P=0.019)上差异显著(P < 0.05),但在行为认同维度(P=0.087)上差异不显著。福州市民地方认同高于外来居民,表明人口的空间迁移和依存地变化可能对居民的地方认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3 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影响因素分析为研究不同因素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的影响程度,借助SPSS17.0相关分析功能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对受访者的年龄、年均收入、居住时间以及文化程度与其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进行相关分析(表4),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年均收入、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居民地方认同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年龄和年均收入与地方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地方认同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受访居民的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历史认同同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表明在当地的居住时间愈长,受教育水平愈高,受访居民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程度愈高。福州居民现实认同的形成主要受到年龄和居住时间的影响,与年均收入和文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居民的情感认同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 < 0.05),与年均收入和居住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福州居民的行为认同与其年均收入和文化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更多受到居民文化程度的影响。
项目 Items | 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 | 历史认同维度 Historical identity | 现实认同维度 Practical identity | 情感认同维度 Emotional identity | 行为认同维度 Behavioral identity |
年龄 Age | 0.130* | 0.106 | 0.136* | 0.114* | -0.027 |
年均收入 Income | 0.107* | -0.051 | 0.014 | 0.179** | 0.127* |
居住时间 Dwelling time | 0.190** | 0.142** | 0.171** | 0.144** | 0.088 |
文化程度Education | 0.155** | 0.174** | 0.065 | 0.009 | 0.214** |
*表示P < 0.05,* *表示P < 0.01 |
综上所述,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及各认同维度主要受到居民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居住时间愈长,文化程度愈高,居民对地方事物的了解程度愈高,更有利于提高对当地的认同程度。
3 结论与讨论 3.1 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为探究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及保护规律,按照受访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其与地方认同各维度间相关系数大小,将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保护划分为由低到高的3个层次:人口特征、认知态度和保护态度,其中,依据地方认同各维度涉及的具体调查内容,以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和情感认同3个维度指示居民的认知态度,以行为认同指代居民对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据此,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图1)。
![]() |
图 1 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 Fig.1 The regular pattern of 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of Fuzhou residents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
在地方认同与受访者行为表现的关系研究中,Williams等[20]研究发现当人们对一个特定地方产生地方认同时就会表现出对该地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本研究中,福州居民的认知态度受居民人口特征(年均收入、文化程度等)的影响,而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其对该遗产项目的认知态度的影响,与居民人口特征相关性不强。依据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在如何有效保护的问题上,应采取积极举措转变居民的认知态度,如政府及相关部门可经常性地组织或举办弘扬茉莉花文化的大型民间文艺活动以吸引市民参与其中,增强居民对茉莉花及茶文化的了解;茉莉花在福州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并因此而成为福州市花,占据“天时”与“地利”而独具特色,政府部门应利用大众传媒及移动互联网多渠道对茉莉花与茶文化进行积极宣传,增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以及对该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可针对居民开展茉莉花茶保健功效的讲座或论坛,拓宽居民对茉莉花茶用途及功效的理解,进而影响其消费倾向。通过增强居民的认知程度最终影响其行为选择,以实现对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3.2 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研究方法及内容对比为丰富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相关研究方法,以更好地促进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将国内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研究内容加以分类整理(表5)。由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在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上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概括来讲,在遗产地动态保护的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运用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及访谈法、结构方程模型及评价模型、生态足迹方法等。研究内容主要有旅游开发与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居民态度之间的关系、遗产地资源多功能性价值评价、生态足迹及生态补偿等。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的研究方法及技术成果,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取长补短,从而促进遗产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农业文化遗产地 Sites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 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 研究内容 Research contents |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广西龙脊平安寨稻作梯田系统 | 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 | 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态度与旅游发展关系 | [13] |
广西龙脊平安寨稻作梯田系统 | 半结构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 旅游开发对遗产地社区文化的影响 | [21] |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 时空适宜性评价模型 | 遗产资源旅游开发时空适宜性评价 | [22] |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 生态足迹方法、生态承载力 | 传统农业地区生态足迹构成及资源消耗特点 | [23] |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 问卷调查法、面对面访谈法 | 稻田生态补偿机制的动态补偿标准 | [24] |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 | 旅游资源潜力评价 | [25] |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 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 | 遗产地农业多功能性评价 | [26] |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 生态系统评估方法 | 农业文化遗产生态服务价值评价 | [27] |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 适应潜力评价方法 | 半干旱区庭院农业旱灾适应潜力评价 | [28] |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 | 地方认同理论、问卷调查法 | 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 | 本文 |
本研究应用地方认同理论以居民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及保护态度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探索及拓展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途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笔者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研究只涉及该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此单一功能,而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农业多功能性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除文化价值外还有产品生产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景观保留功能等[26],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应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2)本文在应用地方认同理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过程中仅是选取4个认同维度,为更全面评价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今后研究中应尽可能拓展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维度;(3)本文尚未对福州农村居民的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程度进行调查,因此,为全面反映福州城乡居民在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各功能价值上的认同度,以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代表性,在后续研究中应对福州农村居民的认同表现给予足够的重视;(4)在定量化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认同度及其影响机制过程中,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 | Tuan Y F.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
[2] |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1976. |
[3] | Tuan Y F.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S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7. |
[4] | Proshansky H M. The city and self-identit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78, 10(2): 147-169. |
[5] | Williams D R, Patterson M E, Roggenbuck J W, Watson A E.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 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 Leisure Sciences, 1992, 14(1): 29-46. |
[6] | Kneafsey M. Tourism and place identity: a case-study in rural Ireland. Irish Geography, 1998, 31(2): 111-123. |
[7] | White D D, Virden R J, Van Riper C J. Effects of place identity, place dependence, and experience-use history on perceptions of recreation impacts in a natural set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42(4): 647-657. |
[8] | Halpenny E A.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and park visitors: The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 30(4): 409-421. |
[9] | Budruk M, Thomas H, Tyrrell T. Urban green spaces: A study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in India.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2(9): 824-839. |
[10] | Gu H, Ryan C. Place attachment,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mpacts of tourism-the case of a Beijing hutong.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4): 637-647. |
[11] | 邱慧, 周强, 赵宁曦, 程菻. 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地方感差异分析--以黄山屯溪老街为例. 人文地理, 2012, 27(6): 151-157. |
[12] | 唐晓云, 闵庆文, 何露.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6): 710-716. |
[13] | 唐晓云, 闵庆文, 吴忠军. 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 资源科学, 2010, 32(6): 1035-1041. |
[14] | 杨江帆, 傅天龙, 叶乃兴, 陈潜, 郑乃辉, 孙云, 袁弟顺, 郭玉琼, 陈郁榕, 林更生, 苏宝财, 杨巍. 福建茉莉花茶.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55-57. |
[15] | 陈红伟. 茉莉花的栽培及窨茶技术. 贵州茶叶, 2002, 30(2): 32-33. |
[16] | 福州市统计局. 福州统计年鉴2007.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9-10. |
[17] | 许琳玲, 许长同. 福建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分析. 中国园艺文摘, 2011, 27(1): 49-51. |
[18] | 戴忠恒. 心理与教育测量.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54-165. |
[19] | Tosun C. 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 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 231-253. |
[20] | Williams D R, Patterson M 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Mapping landscape meaning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 Cordell H K, Bergstrom J C. Integrating Social Sciences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Human Dimensions in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ampaign, IL: Sagamore Press, 1999: 141-160. |
[21] | 唐晓云, 闵庆文. 农业遗产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广西龙胜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6(4): 121-124. |
[22] | 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张丹, 焦雯珺, 何露, 杨海龙, 刘姗.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时空适宜性评价--以贵州从江"稻田养鱼"为例. 资源科学, 2009, 31(6): 942-949. |
[23] | 焦雯珺, 闵庆文, 成升魁, 张丹, 杨海龙, 何露, 刘珊. 基于生态足迹的传统农业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2): 354-358. |
[24] | 刘某承, 伦飞, 张灿强, 李文华. 传统地区稻田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6): 703-709. |
[25] | 孙业红, 成升魁, 钟林生, 闵庆文.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 资源科学, 2010, 32(6): 1026-1034. |
[26] | 何露, 闵庆文, 张丹. 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 资源科学, 2010, 32(6): 1057-1064. |
[27] | 王斌, 闵庆文, 杜波, 白艳莹, 袁正, 徐远涛. 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文化遗产生态服务价值评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6): 779-785. |
[28] | 周洪建, 孙业红, 闵庆文, 张凌云. 半干旱区庭院农业旱灾适应潜力的空间格局--基于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的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1): 4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