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刘涓, 谢谦, 倪九派, 魏朝富, 吕家恪
- LIU Juan, XIE Qian, Ni Jiupai, WEI Chaofu, LÜ Jiake
-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分区的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研究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agricultural yard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ased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zones
- 生态学报, 2014, 34(9): 2431-2441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9): 2431-2441
-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30609148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6-9
- 修订日期:2013-8-1
2. 重庆市北碚区水利局, 重庆 400715
2.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of Beibei, Chongqing 400715, China
目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愈演越烈,已成为制约与困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1],而农业面源污染在各类环境污染中占有30%—60%的比例[2]。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与运营,库区的水土流失、支流水华、特别是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3]。地形、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得库区农业环境污染愈演愈烈[4]。农药、地膜、化肥和畜禽粪便等被大量用于三峡库区[5],由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给库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都造成极大的伤害。据统计,三峡库区来自面源的化学需氧量(COD)、N、P各占该区污染总负荷的70.8%、60.6%和74.9%[6],而库区次级河流中约有55%的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2]。2008 年,该区农业化肥用量为140.7 kt,其中12.54 kt汇入地表径流造成面源污染[7]。2009 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来源于农业面源的COD量为26.64 万t,超过同年的工业及生活排放量16.74 万t[8]。对此,重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推出了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农村清洁示范工程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措施以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9]。然而,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与农业活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积重难返,只有从源头上调控农业才能推进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园作为一种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农业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系统[10],可以有效实现防控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推动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生态农业的实践最早于1924 年在欧洲兴起,其概念在1970 年首先由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提出[11, 12],随后,作物种植和家禽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被人们广泛运用[13]。我国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经验,如轮作套种技术、复合经营技术及绿肥还田技术等,为生态农业在我国的推进奠定了基础[14]。中国生态农业发挥了传统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优势,借鉴农业生态工程方法,旨在实现资源平衡最大化、人为投入最小化、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最优化[15]。其中,生态农业园建设强调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和牧业等的有机结合[16],充分利用循环经济学的方法组织农业生产活动及农业生产体系。此外,基于农田防护林建设[17],将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相结合[18]的生态农业园模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峡库区的农业发展当前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的时期,建设生态农业园可促进库区推进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库区农业现状,一些学者提出了遵循地形地貌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19],探寻了以珍特养殖业和沿江屏障林为切入点的库区生态农业复合产业体系[20],强调了“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对发展库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9],分析了库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环境保障技术等。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农业面源污染分区为构架,探讨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农业园建设模式和对策,旨在丰富库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为推动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进程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三峡库区重庆段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含巫山县、奉节县、巫溪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石柱县、丰都县、长寿区、涪陵区、武隆县、江津区及主城九区(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在内的22 个区县(其中:渝中区无农业生产,因此本文研究对象为21 个区县),总面积约46158 km2[21]。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地质构造复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沿长江流域向四周,地势变高,海拔在100—2750 m间,最北端的巫溪与东南部的石柱、武隆地势最高。三峡库区重庆段属亚热带季风区,雨水充沛,年降水在900—2000 mm之间。除长江干流外,该区还汇集了乌江、嘉陵江、大宁河、香溪河等多条次级河流来水,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也为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了重要保障[22]。
1.2 研究方法本文针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进行生态农业区划分和农业面源污染产污区划分。以海拔因子、地貌特征为指标,应用Arc GIS软件,进行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农业区划分。
而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进行农业面源污染产污区划分,区划原则为:地形地貌相似性原则;行政单元界线完整性原则;主要污染来源一致性原则[23]。本文通过整理《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2009 年)和三峡库区相关文献资料[2, 3, 7, 8, 24],筛选出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相关数据,以供分析。2009 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来源于农业面源的COD、TN、TP量分别为26.64 万t、8.07 万t和1.52 万t。其中,约61%的TN和约91%的TP来自于农业化肥污染,而生活污水污染对COD和TN的贡献率约为86%和36%。TN、TP和COD的分布规律一致,在江北、沙坪坝、南岸、九龙坡和大渡口的排放量最低;其次是巴南、渝北、北碚;而开县、云阳、万州和江津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最高。借助Arc GIS图形数据分析平台,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及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可能来源(农业化学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25])进行综合分析,以划分产污区。
可将三峡库区划分为六大产污区,分别为:库首外围丘陵山地产污区、库首沿江丘陵山地产污区、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库尾主城核心城市产污区、库尾主城外围产污区和库尾丘陵山地产污区,如图 1所示。考虑到主城区面积相对较小,经济较发达,后面的研究将“库尾主城核心城市产污区”与“库尾主城外围产污区”合并为“库尾主城产污区”,因此,本文的研究单位为合并后的五大产污区。
![]() |
图 1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产污区划分 Fig. 1 Distribution of pollution producing region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
农业生产受到生物生长繁衍规律和周围环境条件的双重影响,建设生态农业园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而,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农业园建设也应兼顾库区气候和地形特征,水热条件虽优越,复杂的山地和山间盆地却使得库区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异的垂直生物气候带,不同垂直带上的群落结构、植被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库区生态规划应当因地制宜。从整体上,将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农业规划为“一线三带六大支柱产业”。一线指在长江一线沿岸区县城镇近郊区,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三带是指3个产业带,按照产业发展的适宜区位,努力发展 沿江特色水果,低山特色养殖和中山蔬菜、药材3个产业带。六大支柱产业——脐橙、蔬菜、特殊水果、中药材、茶叶和特殊养殖产业。具体地,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库区分为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和高海拔高山生态农业区。库区海拔在175—500 m的地区为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位于库区海拔500—1000 m的区域,高海拔高山生态农业区指海拔1000 m以上的地区。
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自然条件好,农业集约经营水平较高,社会经济相对发达,但也是库区人口密集区和移民安置重点区,人口密度大、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资源耗竭迅速、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面源污染情况堪忧。针对这些问题,可发展“粮果蔬-猪-沼气-粮果蔬+休闲旅游”复合型高效农业模式。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同时通过饲养生猪、开发沼气来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减少化肥施用和技术革新来防控面源污染,最终建立优质水稻基地和优质果蔬基地,特别是优质柑橘园,改善库区农民生活条件,同时发展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园,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同步发展。
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相比低海拔区,该区域地形坡度增大,多位于山腰,地貌复杂,地域辽阔,但主要是坡耕地,适于旱田作物。可在充分发展粮农经济的同时,加强果林建设,将荒山荒坡、大坡度田改造成大片果林,如猕猴桃林、枣树林、板栗林等,并相应发展经济林木,如油桐、漆树等,以便控制水土流失;退耕还林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形条件,选择退耕还草,进行人工牧草的种植,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另外,由于该区耕地较多,且主要是旱田作物,可提供丰富的猪饲料,因而适于建立大型养猪场,加之发展沼气产业,减少面源污染,完善循环农业。总之,通过走“粮-林-畜-沼-草”的生态农业园建立模式,开发出优质果树培植林和优质人工牧草基地等。
高海拔高山生态农业区地域开阔,一般冬寒夏凉,雨量大,雾多湿重,耕地面积虽大但耕作粗放、农业产量低下,人口稀少,土壤肥力差,交通不畅,森林覆盖率高。耕层的浅薄,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适合建立防护林、经济生态林、用材林和种植牧草。该区气温适合多种药材生长,如大麻、杜仲、人参、桔梗等以及核桃、板栗等干果生长,因而在保证基本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药材和干果生产,增加农户经济来源。因此,主要建设模式为“林-草-牧-中药”,以生态林加强环境的保护,以干果林发展干果产业,同时还可推进农副土特产的经营,牧草可发展草食性牲畜的畜养。
2.2 农业产业发展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农业园建设方向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首先理清思路,分析库区潜在的建设方向,才能促进其顺利发展。三峡库区具有茶叶、柑橘、榨菜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了更好地兼顾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则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农业园的建设方向,突出当地优势产业,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出效益高效化。结合三峡库区重庆段现状,生态农业园的发展方向主要可分为生态种植类、生态养殖类和生态综合类三大类。
2.2.1 生态种植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茶叶、柑橘、榨菜等传统优势种植产业创建成生态农业园。三峡库区的板栗,柑橘、橙子、猕猴桃、柚、李、桃等水果,及大头菜、莼菜等蔬菜的产量大,知名度较高,加之库区农民具有相关种植经验,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首先应对现有水果品种进行改良升级、“去粗取精”,选择最适合库区发展的优质品种,同时注重产品品牌和市场体系的建设,以形成稳定的流通机制。其次,蔬菜种植以“标准化、无公害化”为原则,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民收益,还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竞争力。再次,建设以茶、桑、药、林为主的生态经济型林业既可改善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且通过集约经营,发展规模性的生态经济型林业,可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植被群落结构,对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退化的库区山地生态系统起积极作用。
从种植技术上看,通过“培肥培土”等工程可提高粮食单产,合理的种植方式,如套作、间作、立体种植等措施可提高基本农田的复种指数[26],提高区域整体收益。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进清洁、循环经济。人工湿地、水塘消纳生态系统等措施的应用可一定程度上控制面源污染;与此同时,研发环境友好型新农药、加强养分循环和优化养分管理也对面源污染防控十分重要[27]。
2.2.2 生态养殖园生态农业的核心是循环农业,而生态养殖工程建设是循环农业建设的关键所在。常见的模式包括稻田生态养殖模式、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等。在三峡库区,原则上限制新建养殖类生态农业园的发展,主要是采用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对原有的养殖业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养殖业生态化发展,同时,少量并有选择地在移民集中安置区域,有机结合种植业和经济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养殖类农业园。利用沟谷、塘坝等有利空间,进行特种水产品养殖(如黄颡鱼、中华毛蟹、大闸蟹、水芹、茭白、莼菜、芡实等);利用田间地头的牧草资源、农业秸秆资源等发展畜禽养殖(如天府黑羊、天府黑兔、天府肉鹅、黑肤鸡、樱桃骨鸭等)[28]。另外,考虑到面源污染防控方面,在加大畜禽养殖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管理的同时,应注重有机废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养殖场畜禽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利用率。
2.2.3 生态综合园依托库区的生态种植园和生态养殖园建设,借助长江流域依山傍水的优美自然风光,发展建立库区旅游观光园、休闲娱乐园、果蔬采摘园等生态农业综合园。生态综合园是以农业资源为前提,由农业和旅游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其具有生产性、市场性、参与性、生态性和文化性的多重特点[18]。由于生态综合园要满足一个特殊的功能——观赏,因此设计从“农、林、水和园”4个方面,采用多层次展现园区特色的表现手法。“农”就是注重对作物的种植,作物高产不仅可贡献于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带来观赏价值;“林”是指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将绿化植被的多样性和农作物、果蔬花卉的色相变化进行结合,全方位地反映自然生态特征,达到综合园的建设需求;“水”是充分利用三峡库区的自然水资源,选择合适的地点发展综合园,创造出具有山水意境的景观,丰富游客的视觉感官;“园”是指对整个园区进行规划布局时,应先整体后局部,以高效的生态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基础,开拓最佳的视觉空间和体验中心。
条件优越之地还可开发庭院经济[29],可采用循环利用型或立体种养型,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机组合,发展种养结合、林下种植等多种园区模式,建立能够自我调节和循环的区域性生态系统。农家乐是目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旅游形式,在库区建设农家乐,可以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庭院经济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短时间内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对环境、生态带来压力,因此,生态综合园的发展更需要注重污染防控和环境保护。
2.3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分区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农业园建设模式
![]() |
图 2 库首外围丘陵山地产污区生态农业区划 Fig. 2 Distribution of the Eco-agriculture in pollution producing regions in upstream peripheral hilly area |
图例1表示海拔小于175 m的区域, 图例2为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 图例3表示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 图例4为高海拔高山生态农业区
结合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库区各个产污区再进行生态农业区划分,同时,考虑到主城区面积相对较小,经济较发达,将“库尾主城核心城市产污区”与“库尾主城外围产污区”合并为“库尾主城产污区”,见图 2—图 6。从图 2—图 6可以看出,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主要分布于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库尾主城产污区和库尾丘陵山地产污区,位于库首的两个产污区内分布较少。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在五个产污区都占有较大比重,库首沿江丘陵山地产污区和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尤其明显。高海拔高山生态农业区在库尾主城产污区基本无分布,在库首和库中的三个产污区中有较大分布。可见,三大生态农业区中,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分布范围最广,是建设的重中之重;五大产污区中,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内的三大生态农业区皆占有较大比重,是建设的核心地区。
![]() |
图 3 库首沿江丘陵山地产污区生态农业区划 Fig. 3 Distribution of the Eco-agriculture in pollution producing regions along the river in upstream hilly area |
![]() |
图 4 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生态农业区划 Fig. 4 Distribution of the Eco-agriculture in pollution producing regions in midstream paralleled ridge-valley area |
![]() |
图 5 库尾主城产污区生态农业区划 Fig. 5 Distribution of the Eco-agriculture in pollution producing regions in downstream main urban area |
![]() |
图 6 库尾丘陵山地产污区生态农业区划 Fig. 6 Distribution of the Eco-agriculture in pollution producing regions in downstream hilly area |
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建设潜力大,而污染现状也十分严峻,各类污染指标皆在五个产污区中居前列。统计2000—2008 年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其COD量平均约为10 万t/a,并且,COD、TN、TP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该区的生态农业园建设是五区中的重点,而建设生态综合园使农业与观光产业相结合将是大势所趋。同时,该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力度应逐步加大,并在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建立江岸生物隔离带,控制细沟发育,减少泥沙侵蚀,以控制土壤养分流失。
库首外围丘陵山地产污区和库首沿江丘陵山地产污区虽然地势相对较高,但是随着高科技农业技术的推进,这两个产污区的农业化学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较严重。库首外围丘陵山地产污区经济相对落后,不合理的化肥施用和养殖结构所带来的TP负荷占到该区总农业面源污染的92%,因而,该区可着重建设生态经济林、防护林和中药园,发展生态种植园。在建设中,引进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技术,推广光降解性、生物分解性农膜,减少白色污染。库首沿江丘陵山地产污区是次于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的库区第二大产污区,其2008 年化肥TN负荷比2000 年增加了24%,严峻的农业化学污染现状需引起重视;因此,应充分利用其沿江优势,将种植、养殖和旅游观光有机结合,推进生态综合园建设,并加强由于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控。该区应重点注重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引进生物降解技术、无污染化垃圾处理技术、并加强化肥对农田污染的防治技术研究等。
库尾主城产污区经济发达,近年来农业活动逐年减少,更多地向休闲、旅游和观光方向发展,化肥施用量有减少趋势。而由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带来的COD和TN量占该区总农业面源污染的比例分别为98%和38%,均高于其它几区。因此,该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应放在主城外围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在继续推进生态综合园的发展的同时,加强来源于农业生活污染的防控。并重点防控居民区农业污染,这需要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物回收再利用技术、污染物多级处理技术等。库尾丘陵山地产污区主要涉及江津区,农业受地形、气候和市场的影响逐年增强,近年来农户的农业积极性不高使得该区内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的农业发展缓慢。农户生活污染和径流污染是该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来源于生活污水的TN量占该区总农业面源污染的比例为45%,为几大产污区之最。因此该区应在大力控制农户生活污染和径流污染的同时,加强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的建设,建议走资金回收周期相对较短的生态养殖之路,先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后续发展做好铺垫。同时,注重防控由居民点和养殖业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可引进湿地生态培育技术、加强水塘—湿地工程建设等。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应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通过推广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园建设模式,将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三大工程紧密相连,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根据不同区带、不同自然条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农业生态结构模式,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物质能量复合循环系统。
2.4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农业园建设对策无论是从生态农业园本身出发,还是从库区恶劣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来看,生态农业园的建设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它不仅是高效益产业,也是高风险产业,受到自然和社会双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做好生态农业园的建设,有以下几个对策。
(1)由政府牵头,从投资、政策和法规上为生态农业园的建设提供支撑。首先,库区农业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粗放,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而且建设三峡库区对农业发展提出了生态化的更高要求,需要国家投资扶持才能保障建成生态农业园。特别是库首的巫山、巫溪,不仅区内有大量农业面源污染,还要承接大量上游来的污染物,而其本身的地区生产总值低,更加需要国家、政府在投资上的支持。国家投资主要应针对园区农田整治、道路水利等土建设施,养殖圈舍和仓储等不便于转移的基础设施,以及污染防控等环保设施给予扶持。其次,库区面源污染严重,亟需治理,应完善法律法规,设立三峡库区生态治理方面的专项基金,以及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三峡库区建设可以采取养老保险补助、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产业项目扶持及污染控制治理补助等有机结合的多维长效生态补偿方式,从而彻底完善库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库区经济与生态长期和谐发展。
(2)优化生态农业园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今,库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在库尾丘陵山地产污区,以及自然条件较艰苦的高海拔高山生态农业区。这主要是由于个体经营的负担太重,因此,优化生态农业园建设模式至关重要。根据三峡库区的特点,生态农业园可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运营方式。首先,资源独特或有特别需求的产业,可采用“政府投资建设-企业经营”的模式。可先在科技示范园和苗木基地进行试点,再加以推广,不断改进。其次,现行的个体农户各自经营阻碍了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因此,需要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大规模经营生态种植园、生态养殖园和农业加工园。采用“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具体经营方式。最后,对于种植周期短、与市场联系紧密的农产品,或在已成产业规模的产业带,可采取“国家投资建设-农户经营或国家投资扶持-移民经营”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总之,在制定周密严格的投资经营管理条例的前提下,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加入库区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同时鼓励农民在投入劳力和土地的同时,携带资金入股。
(3)不断引进生态农业园建设新技术,在建设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应从土壤改良、育种、种植、培育、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管理等多方面引进建设技术,并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技术的研究创新及推广。一是农田生态工程技术,它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起到骨架的作用。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宜引入格田工程技术,因其地势相对平坦,将原有的破碎田块进行改造,修筑成连片的方形大田块,推进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以水土保持为基础理念,引入坡改梯工程技术,将坡式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或反坡梯田,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以达到保水、保肥、防污染的作用。在高海拔高山生态农业区引进陡改缓工程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水肥随径流的流失。同时,在生态农业区修建配套的水利灌溉设施,形成山、水、林和田的综合水土保持建设模式。为了推进生态综合园的发展,可引进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气池技术、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二是固土培肥技术。库区为丘陵山地,坡瘠地较多,其肥力较差,生产力较低,因此,可引进培肥技术以提高地力,如作物秸秆覆盖技术、绿肥还田技术、生物养地技术、免耕少耕农艺技术等。三是生态种养技术。这主要是针对生态种植园,在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引进相应的技术,促进生态种植园的良性发展,引进技术包括良种复壮技术、大棚蔬菜技术、集约化无公害生产技术、间作与套种技术等。四为生态管理技术。生态农业园的组织、管理与调控工作涉及到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除了利用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还应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引进生态管理技术,如水肥高效利用和时量调控技术、肥料时量调控技术、自然灾害应对与预警技术等。
(4)规范园区建设标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实现园区农业标准化、生态化、高效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规范园区建设标准十分重要。总的来说,生态农业园建设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扶持投资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产品标准、排污控制标准、经济效益标准、技术与管理标准以及产业化标准等。这些标准的核心在于促进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严格控制农业化肥施用量和废物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尽可能高的质量、产量和销量。面源污染防控方面,应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从污染源源头来控制,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努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同时,通过建立人工湿地、水塘消纳生态系统,研发环境友好型新农药、加强养分循环和优化养分管理来控制库区面源污染,积极促进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 结论与讨论三峡库区既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区,又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区,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以及日趋严峻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使得发展生态农业园对该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稳定平衡发展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将农业面源污染分区与生态农业园建设相结合,根据三峡库区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不同资源特点,在不同区带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农业园规划,合理地调配资源,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探讨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的建设模式和对策。相比于已有的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分区[30]、生态功能分区[31]、生态敏感区判定[21, 32]、农业功能分区[33]及水生态分区[34]等区划研究,本文依托农业面源污染对三峡库区进行区划,这种分区更具有针对性。而将其与生态农业园建设相结合进行研究,可以使得园区建设的目标更直接、更清晰。
结论和建议如下:
(1)根据地貌条件,将三峡库区重庆段分为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和高海拔高山生态农业区。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种植园、生态养殖园和生态综合园为该区的生态农业园建设方向。基于面源污染现状,研究区被划分为库首外围丘陵山地产污区、库首沿江丘陵山地产污区、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库尾主城产污区和库尾丘陵山地产污区五大产污区。
(2)库首外围丘陵山地产污区适宜以生态种植园为主导发展方向,主要防控农业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库尾丘陵山地产污区可加强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的建设,主营生态养殖园,主要防控农户生活污染和径流污染。余下3个产污区的发展核心都宜放在生态综合园建设,其中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为研究区建设重点区,应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力度;库首沿江丘陵山地产污区应注重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加强控制化肥污染;库尾主城产污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应放在主城外围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重点防控居民区农业污染。
(3)为推进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农业园建设,应从国家、企业、农户各方出动,从投资、政策法规、技术、管理、标准等多方位进行研究、规划、实施与创新。
致谢: 感谢重庆师范大学邵景安教授对写作给予的帮助。
[1] | Yang X, Zhang L J, Li Z, Sun F. Ecological thought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agricultural tri-dimension pollut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4): 904-909. |
[2] | Wu L. Fate and Transport of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esticide Pollution in Typical Area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D].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2012. |
[3] | Wang L J, Zheng B H, Li Z C. Characteristics and administrative strategy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nd its upstream watershe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9, 18(8): 783-788. |
[4] | Zhao J, Fu G, Lei K, Li Y W.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of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water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 23(9): 1460-1471. |
[5] | Zhang Z K. Eco-agriculture yar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nd common construction mode. Reform, 2012, (6): 72-76. |
[6] | Chen K N, Bian G Y, Li L. Countermeasures for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Wangjiagou watershed of Chongqing.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0, 38(6): 639-643. |
[7] | Ma X, Li Y, Zhang M, Zheng F Z, Du S.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ad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1, 412-413: 154-161. |
[8] | Zhang Z K, Xiao X C. Cointegration tes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1): 57-61. |
[9] | Luo X F, Xiong W, Yang C F, Xie J, Lei S M.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of Chongqing: A case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ttern of "pig-biogas-orange".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0, 18(2): 405-409. |
[10] | Shi 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rhetoric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2(3): 359-368. |
[11] | Ye X J, Wang Z Q, Li Q S.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2, 92(2/3): 261-281. |
[12] | Ding Y L. Research on Mode and Benefits of Eco-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
[13] | Hochman Z, Carberry P S, Robertson M J, Gaydon D S, Bell L W, McIntosh P C. Prospects for ecological intensification of Australian agriculture.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13, 44: 109-123. |
[14] | Gao Z Q. The Eco-agriculture Mode and Its Technique System in the Three-Gorges Area, Yangtze River[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5. |
[15] | Wang H X, Qin L H, Huang L L, Zhang 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Advances in Agronomy, 2007, 94: 181-208. |
[16] | Qiang H M.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market-oriented model of the eco-agriculture park.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2009, 9(5): 57-58. |
[17] | Yang H X, Wang K R, Pang J H. Landscape design for agro-ecological garden in hilly region of Qingdao.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1, 18(3): 194-200. |
[18] | Deng X, Li T R, Wu L Q, Luo W Y, Dai X H, Zhang G M. Design of eco-park for tourism agriculture.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2011, 31(4): 70-77. |
[19] | Fang C L, Feng R G, Huang J C.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its benefits of the efficient eco-agriculture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ree gorges are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3, 18(3): 228-234. |
[20] | Wang S K. A study of composite industry groups of highly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agriculture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area.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1, 23(2): 190-193. |
[21] | Li Y C, Liu C X, Min J, Wang C J, Zhang H, Wang Y. RS/GIS-based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ongqing sect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 33(1): 168-178. |
[22] | Zhang Y Q, Li T, Zheng Q Y, Guo R 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pollution control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36(4): 230-234. |
[23] | Zhuo M N, Wu Z F, Wang J Z, Wan H F. Divisions of non-point sources pollution control in Zhuhai City. 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 2003, 16(1): 28-30. |
[24] | Cao Y L. Non-point Pollutant Source Analysis and Its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2006. |
[25] | Ongley E D, Zhang X L, Yu T. Curr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ssessment in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0, 158(5): 1159-1168. |
[26] | Su W C, Teng J Z, Chen Z Q. Discusses on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agriculture in the three-gorge area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3, 19(1): 83-86. |
[27] | Song T, Cheng J M, Li Y, Jing L X, Zhang Li N. Th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10, 35(2): 39-42. |
[28] | Yang D W, Chen Z J, Liao X Y, Ni H Y. A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f small watershed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a case study in Yangjia and Daijia watershed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6, 24(3): 366-372. |
[29] | Guan D J. High-efficiency eco-agricultural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three gorges area.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2006, 22(2): 130-132. |
[30] | Yang A M, Wang L X, Wang Y J, Wang X L, Zhou J X. Study on the agroecological-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1, 21(4): 561-568. |
[31] | Luo C, Zhou Z X, Wang P C, Wu C G, Xiao W F. Study on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Yangtze River, 2010, 41(7): 27-31. |
[32] | Liu C X, Li Y C, Yang H, Min J, Wang C J, Zhang H. RS and GIS-based assessment for eco-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ongq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5): 631-642. |
[33] | Li L L, Yuan C D, Feng Y, Hu X Q, Dai H L. Studies on agricultural function regional planning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9, 30(4): 43-47. |
[34] | Wang L L, Zhang B, Li Y, Yan C M. Preliminary study on aquatic ecoregion in Three Gorges are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36(5): 193-196. |
[1] | 杨修, 章力建, 李正, 孙芳. 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的生态学思考. 生态学报, 2005, 25(4): 904-909. |
[2] | 吴磊. 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 [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2. |
[3] | 王丽婧, 郑丙辉, 李子成. 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面源污染特征与防治策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8): 783-788. |
[5] | 张智奎.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与共建模式. 改革, 2012, (6): 72-76. |
[6] | 陈康宁, 卞戈亚, 李琳. 重庆市王家沟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策.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8(6): 639-643. |
[8] | 张智奎, 肖新成. 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关系的协整检验——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2—2009年数据的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1): 57-61. |
[9] | 罗雪峰, 熊伟, 杨灿芳, 解娟, 雷世梅. 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为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2): 405-409. |
[12] | 丁毓良.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 [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
[14] | 高中琪.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 [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16] | 强红梅. 生态农业园市场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鸡西大学学报, 2009, 9(5): 57-58. |
[17] | 杨洪晓, 王凯荣, 逄锦虎. 青岛丘陵区生态农业园的景观设计.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3): 194-200. |
[18] | 邓旭, 李土荣, 武丽琼, 罗文扬, 戴小红, 张广明. 观光农业中生态园的规划初探. 热带农业科学, 2011, 31(4): 70-77. |
[19] | 方创琳, 冯仁国, 黄金川. 三峡库区不同类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3): 228-234. |
[20] | 王顺克. 三峡库区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复合产业群的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3(2): 190-193. |
[21] | 李月臣, 刘春霞, 闵婕, 王才军, 张虹, 汪洋.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生态学报, 2013, 33(1): 168-178. |
[22] | 张玉启, 李彤, 郑钦玉, 郭锐利. 论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措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36(4): 230-234. |
[23] | 卓慕宁, 吴志峰, 王继增, 万洪富. 珠海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1): 28-30. |
[24] | 曹彦龙. 三峡重庆库区面源污染分析及数字模拟研究 [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6. |
[26] | 苏维词, 滕建珍, 陈祖权.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1): 83-86. |
[27] | 宋涛, 成杰民, 李彦, 荆林晓, 张丽娜.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2): 39-42. |
[28] | 杨德伟, 陈治谏, 廖晓勇, 倪化勇. 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杨家沟、戴家沟为例. 山地学报, 2006, 24(3): 366-372. |
[29] | 官冬杰. 三峡库区不同地域类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 22(2): 130-132. |
[30] | 杨爱民, 王礼先, 王玉杰, 汪西林, 周金星.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的研究. 生态学报, 2001, 21(4): 561-568. |
[31] | 罗翀, 周志翔, 王鹏程, 吴昌广, 肖文发. 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人民长江, 2010, 41(7): 27-31. |
[32] | 刘春霞, 李月臣, 杨华, 闵婕, 王才军, 张虹.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地理学报, 2011, 66(5): 631-642. |
[33] | 黎莉莉, 袁昌定, 冯洋, 胡晓群, 戴亨林. 重庆市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30(4): 43-47. |
[34] | 王玲玲, 张斌, 李扬, 闫春淼. 三峡库区水生态分区初探.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36(5): 193-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