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齐月, 房世波, 周文佐
- QI Yue, FANG Shibo, ZHOU Wenzuo
- 近50年来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
- Var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in China over recent 50 years
- 生态学报, 2014, 34(24): 7444-7453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24): 7444-7453
-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30313040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03-13
- 网络出版日期:2014-03-19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 北京 100081
2.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Agro-meteor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地面太阳辐射是自然界中各种物理过程的主要能量来源,是驱动天气、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动力[1, 2],是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维持地球气候系统及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重要因子,是人类可开发、利用的重要自然资源。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部分,其中直接辐射是指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能,经过大气散射到达地面的辐射能是散射辐射[3]。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由于受到云、水汽、大气中的CO2和O3 等气体以及气溶胶粒子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4]。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强弱由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或者浑浊度)条件决定。同一个地区太阳高度角在一段时期内基本不变,大气透明度是决定太阳辐射的关键因子。散射辐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状况,有云时则需要考虑云的重要作用。云对散射辐射的影响比较复杂,高而薄的中高云使散射辐射随云量的增多而增大,低而厚的低云则使其随云量变化呈抛物线型[5]。
近几十年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水平提高,大气污染、气溶胶粒子增加等环境问题以及云量、温度等气候因素给太阳辐射带来很大影响,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6, 7, 8, 9],如利用太阳辐射观测资料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等太阳辐射明显下降,出现了“全球变暗”,9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开始上升出现“全球变亮”的趋势,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影响太阳辐射变化的因素,得到了许多科学研究成果[10, 11, 12]。本文对中国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近50年中国地面太阳辐射(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变化特征;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地面太阳辐射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重点分析了太阳辐射与大气污染间存在的关系。
1 近50年国内外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际上开始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开始进行了观测[13],同期逐渐利用卫星遥感自上而下的对地球辐射平衡进行观测[14],得到了地面太阳辐射长期观测数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资料。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及其区域的地面辐射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中国对于太阳辐射观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期间由于观测项目、观测台站的调整,影响了辐射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导致了部分资料数据缺失或无观测。许多学者对缺失数据进行了处理补齐,得到了我国近50年来的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选择全国站点数大于30个站点的研究总结如表 1。
站点数The number of site | 时间区间Time interval | 变化趋势Trend | 平均变化幅度/(每10a)Average variation amplitude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58 | 1957—19921961—19841985—1992 | 减少减少增加 | -5.2 W/m2无介绍无介绍 | [15] |
55 | 1961—1990 | 减少 | 无介绍 | [16] |
64 | 1961—20001961—19901990—2000 | 减少减少增加 | -4.5 W/m2或-2.7%无介绍无介绍 | [17] |
46 | 1961—2000 | 减少 | -5.2 W/m2和-3.3% | [18] |
85 | 1955—20001955—19901990—2000 | 减少减少增加 | -3.1 W/m2和-1.9%无介绍无介绍 | [19] |
52 | 1960—20001960—19891990—2000 | 减少减少增加 | -2.7 W/m2-5.7 W/m2+5.5 W/m2 | [20] |
60 | 1961—20021961—19901990—2002 | 减少无介绍无介绍 | -3.4 W/m2或-2%无介绍无介绍 | [21] |
30 | 1961—19891990—2003 | 减少增加 | -3.3%无介绍 | [22] |
58 | 1961—2009 | 减少 | 无介绍 | [5] |
从表 1和图 1可以看出中国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大致是在1960—1990年左右呈下降趋势,之后从 1990 年前后开始全国及不同区域太阳总辐射逐渐增加,不同学者由于选取的站点数及时间段 不同,得出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与变化趋势相符。任国玉等[23]利用日照时数资料发现,1956—2002年间,全国平均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1990年以后变化趋势趋于和缓,与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一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地面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特征。中国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与全球变化特征相一致,即先“变暗”后“变亮”。
近50年来中国的地面太阳辐射出现了先减少后增多趋势,与地球的先“变暗”后“变亮”过程相一致。我国的不同区域和不同城市间太阳辐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又是如何?本文根据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城市的太阳辐射变化情况。
2.1 中国各区域地面总辐射年际变化特征太阳辐射的变化不只发生在大区域内,在小范围内同样会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我国许多研究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的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和新疆地区等地面太阳辐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如表 2所示。
区域Region | 地区Area | 时间区间Time interval | 总辐射变化趋势/(每10a)Trend of global solar radiation | 直接辐射变化The variations of solar direct radiation | 散射辐射变化The variations of scattering solar radiation | 所含站点Site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华北地区 North China | 京津冀地区 | 1960—2005 | 下降:-20.195 W/m2 | 无介绍 | 无介绍 | 北京、天津、唐山、张家界、秦皇岛等 | [24] |
北京地区 | 1958—20001958—19901990—2000 | 下降下降微升 | 下降下降微升 | 无介绍 | 北京 | [25] | |
环渤海地区 | 1961—20101961—19901991—2010 | 下降下降微升或无变化 | 下降 | 无介绍 | 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和山东 | [26] | |
西北地区Northwest China | 西北地区 | 1961—20071961—1992 | 下降先下降后上升 | 下降先下降后回升 | 上升先上升后下降 | 乌鲁木齐、格尔木、兰州等 | [27] |
青藏高原主体区Plateau Area | 怒江流域 | 1981—20081981—19971998—2008 | 下降 下降:-49.4 W/m2上升:+34.5 W/m2 | 无介绍 | 无介绍 | 安多、那曲、索县、比如、丁青等 | [28] |
新疆地区Xinjiang Region | 新疆地区 | 1961—20001961—19911992—2000 | 下降下降上升 | 下降下降下降 | 下降变化不明显下降 | 阿勒泰、塔城、伊宁、乌鲁木齐、等 | [29] |
北疆地区 | 1961—2006 | 下降 | 无介绍 | 无介绍 | 乌鲁木齐、伊宁、阿勒泰、塔城 | [30] | |
华南地区South China | 东南地区 | 1961—20081961—19891990—2008 | 下降下降:-8.45%上升:1.54% | 无介绍 | 无介绍 | 广州、合肥、桂林、南昌等 | [31, 32] |
粤西北地区 | 1970—2009 | 先下降后上升 | 无介绍 | 无介绍 | 连南、连州、连山、阳山 | [33] | |
福州 | 1961—1992 | 下降:-73 W/m2 | 下降:-86.11 W/m2 | 上升:+15.75 W/m2 | 福州 | [34] | |
华南地区 | 1961—2008 | 下降 | 下降 | 变化不显著 | 广东、广西、海南、珠江三角洲等 | [35, 36, 37] | |
华中地区Central China | 黄土高原地区 | 1961—2000 | 下降:-25.33 W/m2 | 无介绍 | 无介绍 | 大同、东胜、太原、延安、侯马、郑州、西安 | [38] |
海河流域 | 1957—2008 | 下降 | 下降 | 上升 | 大同、太原、北京、天津、济南、郑州 | [39] | |
西南地区Southwest China | 云南 | 1961—20071961—19901990—2007 | 下降:-0.64%下降 上升 | 无介绍 | 无介绍 | 云南省7个站点 | [40] |
云贵高原 | 1961—2005 | 下降 | 下降 | 无介绍 | 腾冲、丽江、景洪、昆明、蒙自等 | [41] | |
华东地区East China | 华东地区 | 1961—20081961—19891990—19992000—2008 | 下降:-2.05 W/m2下降:-11.7 W/m2上升:8.0 W/m2上升:5.6 W/m2 | 无介绍 | 无介绍 | 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上海 | [42] |
江苏 | 1971—20071971—19901990—2007 | 下降下降下降 | 无介绍 | 无介绍 | 淮安、南京、吕泗 | [43] | |
中国东南部 | 1961—2008 1961—1990 1991—2008 | 下降:-3.2 W/m2 下降:-12.38 W/m2上升:+4.16 W/m2 | 下降下降:-11.44 W/m2无介绍 | 下降下降:-0.75 W/m2无介绍 | 南京、合肥、杭州、福州、南昌、赣州、广州、汕头 | [32] |
从表 2中可以看出中国从1961—2010年地面太阳辐射总辐射变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各分区的总辐射以减少为主,减少幅度略有不同,华东地区下降幅度大于其他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呈减少趋势至70年代初期变得非常显著且达到95%的显著性检验,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1991年,其后一直表现为增长趋势[21]。近50年来中国地面总辐射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各个地区从1961到1990年前后地面太阳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均以下降趋势为主,1990年至今地面太阳辐射量逐渐上升,与全球变化趋势相符。
杨胜鹏等[21]人对中国大陆总辐射的演变特征做了研究,发现川黔(包括四川、贵州和重庆)、东部(包括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云南、高原和西北地区(西藏、青海、甘肃的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基本上都是先降后升的过程,转折点在1990年前后;北疆(新疆北部)和北方地区(山东、山西、陕西、辽宁、吉林、河北、、宁夏、北京和内蒙古中部地区)从1960年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后趋势变得平缓;而东北东(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地区)近40年趋势变化曲线基本没有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中国及各个区的变化趋势和转折点与全球总体趋势相一致,与先“变暗”后“变亮”的过程相吻合。
2.2 不同城市间地面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对比分析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工业发展迅速,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Alpert等[44]分析了城市化对于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的影响,发现在1990年以前在“变暗”的气象台站中,城市或受城市影响的区域太阳辐射明显减少,平均每年减少幅度为0.41 W/m2,而农村地区的减少幅度小得多,平均每年减少幅度为0.16 W/m2。说明城市化对太阳辐射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的产业结构复杂,种类居多,将利用资源发展钢铁工业、重工业、机械等的城市划分为工业型城市,其他为非工业型城市。表 3显示了中国部分城市是否通过ɑ=0.05显著性检测的倾向率,从表中可以看出,近50年来大多数站点的地面太阳辐射以下降趋势为主,个别站点呈上升趋势,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站点有太原、北京、武汉等,上升幅度最大的为峨眉山,地面太阳辐射呈下降趋势站点都是以工业型城市为主;通过ɑ=0.05显著性检测的站点,其地面太阳总辐射的变化以下降为主。在省会及大城市中,通过ɑ=0.05显著性检测的城市占68%,并且大部分是以工业为主的大城市,无论是秦岭淮河以南还是以北,工业型城市地面太阳辐射下降幅度都较大;未通过ɑ=0.05显著性检测的城市,大部分是以旅游业或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在中小城市中,通过ɑ=0.05显著性检测的城市占53.3%,其中大部分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升降变化趋势不明显,个别城市呈上升趋势,可能由于人为活动影响较小,属于正常自然波动。秦岭淮河以北的城市通过ɑ=0.05显著性检测站点多于秦岭淮河以南,并且秦岭淮河以北的城市太阳辐射下降幅度大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城市。中小城市的下降幅度小于省会及直辖市,不同类型城市的地面太阳辐射的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有关。
城市等级Urban hierarchy | 界线Boundary | 城市类型Urban type | 城市数Quantity of urban | 平均值Average | 标准差Standard value | 城市(站点)Urban | 倾向率Tendency rate | 城市(站点)Urban | 倾向率Tendency rate |
省会及直辖市 | 秦岭淮河以南 | 工业型城市 | 7 | -51.6 | 34.1 | 武汉 | -72.2 | 成都 | -50.9 |
Provincial capitals | 合肥 | -39.1 | 南京 | -44.4 | |||||
and Municipalities | 南昌 | -60.9 | 拉萨 | -60.0 | |||||
贵阳 | -33.1* * | ||||||||
非工业型城市 | 6 | -25.5 | 19.9 | 福州 | -24.5* * | 上海 | -27.4 | ||
海口 | -12.1* | 广州 | -39.8 | ||||||
杭州 | -25.8* * | 南宁 | -23.2* * | ||||||
秦岭淮河以北 | 工业型城市 | 11 | -48.2 | 68.1 | 北京 | -81.0 | 太原 | -81.1 | |
济南 | -54.9 | 天津 | -54.5 | ||||||
长春 | -13.2* | 沈阳 | -34.2 | ||||||
郑州 | -21.2 | 西宁 | -59.4 | ||||||
银川 | -39.3 | 兰州 | -49.2* * | ||||||
西安 | -42.0 | ||||||||
非工业型城市 | 2 | -16.6 | 哈尔滨 | 0.19* * | 乌鲁木齐 | -32.9 | |||
中小城市 | 秦岭淮河以南 | 工业型城市 | 7 | -26.4 | 14.9 | 汕头 | -25.2* * | 宜昌 | -25.6 |
Middle-sized and | 昌都 | -30.8* | 蒙自 | -37.2* * | |||||
Small cities | 桂林 | -22.9* | 敦煌 | -17.9 | |||||
赣县 | -25.5 | ||||||||
非工业型城市 | 4 | 10.1 | 35.0 | 那曲 | 6.9* | 峨眉山 | 43.9 | ||
丽江 | -8.6* | 腾冲 | -1.7* | ||||||
秦岭淮河以北 | 工业型城市 | 11 | -41.6 | 49.2 | 大同 | -57.8 | 吐鲁番 | -51.3 | |
固始 | -67.4 | 侯马 | -60.9 | ||||||
玉树 | -32.4 | 喀什 | -44.7 | ||||||
阿勒泰 | -26.1 | 和田 | -30.4 | ||||||
哈密 | -31.9 | 格尔木 | -22.5 | ||||||
伊宁 | -31.3 | ||||||||
非工业型城市 | 8 | -2.3 | 33.9 | 朝阳 | -8.8* | 通辽 | -3.8* | ||
佳木斯 | -2.3* | 延安 | -9.2* | ||||||
黑河 | -5.8* | 若羌 | -7.4* * | ||||||
民勤 | 28.7 | 二连浩特 | -9.7* * |
中国自然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现将中国分成以下9个区域如图 1所示:(I)新疆、(II)青藏高原主体(西藏、青海)、(III)西北(陕西、甘肃、宁夏)、(IV)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V)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VI)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VII)华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VIII)华中(江西、河南、湖北、湖南)、(IX)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用来统计分析区域地面太阳辐射倾向率变化特征。从图 2中地面太阳辐射下降显著的站点数与总站点数的比率来看,华中地区最高为100%,新疆和华东地区在80%以上,青藏高原主体区和西北地区均为66.7%,西南地区为33.3%,其他区域均在20%以下。华中、新疆和华东地区是太阳辐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的区域,这与许多学者[32, 43, 45, 46]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结合图 2 1961—2009年中国地面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和表 3可以看出,东中部地区地面太阳辐射比西部地区下降快,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比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地面太阳辐射下降的快,省际大城市以下降明显为主,而其他城市以变化不显著的站点居多。东北地区AOD(Aerosol Optical Depth)值较低,华北、华南、华中地区、四川盆地以及华东地区北部AOD值较高,其他地区AOD值较低。大部分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与太阳辐射分布相一致,由于图 2中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与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数据的时间段不同,个别地区分布上并不是很一致,如山西、青海东部;这可能因为省际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较快,人为活动相对频繁、空气污染严重等因素有关。这一方面还没有学者进行定量化研究,还需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以上综述了我国各个区域以及不同城市的地面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地面太阳辐射总体呈下降趋势,以1990年为分界点之前大部分地区和城市以下降趋势为主,之后以逐渐上升。Hayasaka等[48]利用卫星资料对我国地面太阳辐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利用GEWEX-SRB和ISCCP的资料反演得到的短波辐射照度大于地面观测数值。目前对于我国地面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特征,都是利用地面观测数值得到的,还没有利用卫星资料研究得到的成果,还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3 结论与讨论以上主要利用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地面太阳辐射的研究情况,对中国以及各地区和不同城市间进行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近50年来包括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出现了先减少后增多的变化趋势,即从“变暗”到“变亮”的过程,大体上是1990年之前以下降趋势为主,1990后逐渐上升。但是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区域变化幅度有所不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根据地面观测资料,没有得到卫星资料的验证。
(2)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国不同的地区、不同城市间地面太阳辐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趋势是以下降为主,有个别城市变化不显著。东中部地区地面太阳辐射比西部地区下降显著,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比非工业为主的城市地面太阳辐射下降的明显,省际大城市比其他城市变化显著。这些研究成果只是通过地面观测资料得到,并没有通过卫星资料的证实,可能在变化幅度上还有所差异。
(3)通过对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分布图和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图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与地面太阳辐射变化趋势相一致,说明地面太阳辐射的减少可能与空气污染有关,对于这一方面还没有定量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近50年来地面太阳总辐射出现了从减少到增加的变化过程,由于受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变化不同。已有研究[31, 35, 40]表明,影响地面太阳辐射的因子中云量、气溶胶的影响较大;水汽、大气的气体成分、太阳活动、气温和降水等对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国内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较少,根据不同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仍需深入研究。
[1] | Zuo T K, Zhou Y H, Xiang Y Q. Earth Surface Radiation Research.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9. |
[2] | Shi Y L, Chen C Y, He X J. Resource Science.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395-396. |
[3] | The Editorial Board of Atmospheric Science Dictionary. Atmospheric Science Dictionary.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994: 803-803. |
[4] | Ma J Y, Liang H, Luo Y, Li S K. Variation trend of direct and diffuse radiation in China over recent 50 years. Acta Physica Sinica, 2011, 60(6): 853-866. |
[5] | Ma J Y. The Long-Term Variation and Short-Term Prediction Method of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in China [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2011. |
[6] | Liepert B G. Observed reductions of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at si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orldwide from 1961 to 1990.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2, 29(10): 61-1-61-4, doi: 10. 1029/2002GL0149l0. |
[7] | Stanhill G, Cohen S. Solar radiation chan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Evidence from sunshine duration measurements. Journal of Climate, 2005, 18(15): l503-1512. |
[8] | Liepert B G, Kukla G J. Decline in global solar radiation with increased horizontal visibility in Germany between 1964 and 1990. Journal of Climate, 1997, 10(9): 2391-2401. |
[9] | Kumari B P, Loudhe A L, Danie S, Jadhav D B.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solar dimming: Offsetting surface warming over Ind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7, 34(21), L21810, doi: 10. 1029/2007GL031133. |
[10] | Aksoy B. Variations and trends in global solar radiation for Turkey.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997, 58(1-2): 71-77. |
[11] | Omran M A. Analysis of solar radiation over Egypt.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00, 67(3): 225-240. |
[12] | Power H C, Mills D M. Solar radiation climate change over Southern Africa and an assessment of the radiative impact of volcanic erup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5, 25(3): 295-318. |
[13] | Wild M, Gilgen H, Roesch A, Ohmura A, Long C N, Dutton E G, Forgan B, Kallis A, Russak V, Tsvetkov A. From dimming to brightening: Decadal changes in solar radiation at Earth′s surface. Science, 2005, 308(5723): 847-850. |
[14] | Zhong Q. Advance in research on surface radiation climatology: Some problems of retrieval of surface radiation budget from satellite.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1996, 11(3): 238-244. |
[15] | Zha L S. A study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6, 16(3): 232-237. |
[16] | Li X W, Li W L, Zhou X J. Analysis of the solar radiation variation of China in recent 30 years.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1998, 9(1): 24-31. |
[17] | Che H Z, Shi G Y, Zhang X Y, Arimoto R, Zhao J Q, Xu L, Wang B, Chen Z H. Analysis of 40 years of solar radiation data from China, 1961—2000.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5, 32(6), L06803, doi: 10. 1029/2004GL022322. |
[18] | Liang F, Xia X A. Long-term trends in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climatic factors over China for 1961-2000. Annales Geophysicae, 2005, 23(7): 2425-2432. |
[19] | Qian Y, Kaiser D P, Leung L R, Xu M. More frequent cloud-free sky and less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in China from 1955 to 2000.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6, 33, L01812, doi: 10. 1029/2005GL024586. |
[20] | Streets D G, Yu C, Wu Y, Chin M, Zhao Z C, Hayasaka T, Shi G Y. Aerosol trends over China, 1980—2000. Atmospheric Research, 2008, 88(2): 174-182. |
[21] | Yang S P, Wang K L, Lü S 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solar radiation evolution in China over recent 40 years.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2007, 28(3): 227-232. |
[22] | Wang Y J, Huang Y, Zhang W. Changes in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in mainland China over the period from 1961 to 2003.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9, 14(4): 405-413. |
[23] | Ren G Y, Guo J, Xu M Z, Xu Z M, Zhang L, Zou X K, Li Q X, Liu X N. Climate changes of China′s mainland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5, 63(6): 942-956. |
[24] | Zheng Y F, Yin Y Y, Wu R J, Liu J J. Analyses on variation and cause of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s from 1960 to 2005. Plateau Meteorology, 2012, 31(2): 436-445. |
[25] | Zhou J, Yan G, Wu Y Z. Analysis of solar radiation for Beijing China.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2005, 26(5): 712-716. |
[26] | Li M C, Xiong M M, Yang Y J, Ren Y.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solar global radiation in the circum-Bohai Sea region during 1961—2010.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2, 8(2): 119-123. |
[27] | Xu J M, He J H, Yan F X. Research on secular variation of solar radiation over Northwest China from 1961 to 2007.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0, 15(1):89-96. |
[28] | Shi L, Du J. Variation trend of the total solar radiation in Nujiang basin in recent 30 Years. Jou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0, 38(23):12767-12769, 12775-12775. |
[29] | Guo Z H, Shi G Y, Che H Z. Analysis of the solar radiation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 recent 40 years. Arid Land Geography, 2005, 28(6): 734-739. |
[30] | Yang Y, Huang J, Pu Z C, Qiu H, Liao W J, Ma L X. Spatial-temporal change of the solar total radiation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Xinjiang.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9, 27(4): 419-422. |
[31] | Shen Y B, Wang B. Effect of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variations on temperature in South-East China during recent 50 year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1, 54(6):1457-1465. |
[32] | Wang K, Ye H, Chen F, Xiong Y Z, Li X Y, Tang L N. Long-term change of solar radi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Variation, factors, and climate forc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19(5): 1119-1124. |
[33] | Gong X Y, Liang L F, Yang Y H, Yang S Y.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lar radiation in Guangdong Northwest. Guangdong Meteorology, 2012, 34(3): 39-43. |
[34] | Chen Q S, Chi Y Z. The influence of air pollution on solar radiation and other elements over Fuzhou.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1998, 18(5): 557-560. |
[35] | Shi H, Xu J M, Li C C. Analysis on variation and transition of surface radiation in South China area.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9, 25(2): 209-215. |
[36] | Luo Y F, Lv D R, He Q, Wang F. An analysis of direct solar radiation, visibility and aerosol optical depth in South China coastal area.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0, 5(1): 36-44. |
[37] | Li Y L, He R, Du Y 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tal solar radiation in south china region.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2012, 30(1): 13-16. |
[38] | Han H, Ren G Y, Wang W, Zhu L H, Wu Z H, Zhang H Y.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tal solar radiation over 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8, 13(1): 61-66. |
[39] | Liu C M, Liu X M, Zheng H X, Zeng Y. The change of solar radiation and its causes in Haihe river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11): 1283-1291 |
[40] | Wang X F, Zhu Y, Fan L Z, Yang P W, Yang X P.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solar global radi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during 1961—2007. Advances in Climate Research, 2009, 5(1): 29-34. |
[41] | Zheng X B, Wang X F, Luo Y X, Chen J.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radi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climatic factors over Yunnan-Guizhou plateau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China for 1961-2005.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1, 16(5): 654-664. |
[42] | Yin Q, Zhang H, He J H. Long-term change of surface total solar radiation and iInfluencing factors over East China in recent 48 years.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Optics, 2011, 6(1): 37-46. |
[43] | Mai M, HuoY, Zeng Y, Yu Y X.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tal solar radi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2012, 32(3): 269-274. |
[44] | Alpert P, Kishcha P, Kaufman Y J, Schwarzbard R. Global dimming or local dimming?: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sunlight availabilit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5, 32, L17802, doi: 10. 1029/2005GL023. |
[45] | Sun B M. Cloudiness over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Contemporary changes observed using ground-based and ISCCP D2 dat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3, 30(2): 1053, doi: 10. 1029/2002G1915887. |
[46] | Shen Y B, Zhao Z C, Shi G Y. The progress in variation of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factors and probable climatic effects.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 2008, 23(9):915-923. |
[47] | Luo Y X, Chen J, Zheng X B, Zhao T L. Climatology of aerosol optical depth over China from recent 10 years of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2012, 21(5): 876-883. |
[48] | Hayasaka T, Kawamtoto K, Shi GY. Importance of aerosols in satellite-derived estimates of surface shortwave irradiance over Chin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6, 33, L06802, doi: 10. 1029/2005GL025093. |
[1] | 左大康, 周允华, 项月琴. 地球表层辐射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
[2] | 石玉林. 资源科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95-396. |
[3] | 《大气科学词典》编委会. 大气科学词典.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803-803. |
[4] | 马金玉, 梁宏, 罗勇, 李世奎. 中国近50年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变化趋势特征. 物理学报, 2011, 60(6): 853-866. |
[5] | 马金玉. 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14] | 钟强. 地面辐射气候学研究进展——从卫星反演地面辐射能收支的若干问题. 地球科学进展, 1996, 11(3): 238-244. |
[15] | 查良松. 我国地面太阳辐射量的时空变化研究. 地理科学, 1996, 16(3): 232-237. |
[16] | 李晓文, 李维亮, 周秀骥. 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1): 24-31. |
[21] | 杨胜鹏, 王可丽, 吕世华. 近40年来中国大陆总辐射的演变特征. 太阳能学报, 2007, 28(3): 227-232. |
[22] | 王雅捷, 黄耀, 张稳. 1961—2003年中国大陆地表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4): 405-413. |
[23] | 任国玉, 郭军, 徐铭志, 初子莹,张莉,邹旭凯,李庆祥,刘小宁.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气象学报, 2005, 63(6): 942-956. |
[24] | 郑有飞, 尹炤寅, 吴荣军, 刘建军. 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地表太阳辐射变化及成因分析. 高原气象, 2012, 31(2): 436-445. |
[25] | 周晋, 晏刚, 吴业正. 北京地区的太阳辐射分析. 太阳能学报, 2005, 26(5): 712-716. |
[26] | 李明财, 熊明明, 杨艳娟, 任雨. 环渤海地区1961—2010年太阳辐射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8(2): 119-123. |
[27] | 许建明, 何金海, 阎凤霞. 1961—2007年西北地区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研究.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 15(1): 89-96. |
[28] | 石磊, 杜军. 怒江流域近30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3): 12767-12769, 12775-12775. |
[29] | 郭志华, 石广玉, 车慧正. 近40a来新疆地区太阳辐射状况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05, 28(6): 734-739. |
[30] | 杨勇, 黄杰, 普宗朝, 邱辉,廖卫江,马玲霞. 北疆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 石河子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27(4): 419-422. |
[31] | 申彦波, 王标. 近50年中国东南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6):1457-1465. |
[32] | 汪凯, 叶红, 陈峰, 熊永柱,李祥余,唐立娜. 中国东南部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5): 1119-1124. |
[33] | 龚仙玉, 梁列夫, 杨粤红, 杨少英. 粤西北地区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广东气象, 2012, 34(3): 39-43. |
[34] | 陈千盛, 池艳珍. 福州大气污染对太阳辐射等要素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18(5): 557-560. |
[35] | 施红, 许建明, 李成才. 华南地面太阳辐射状况及其转折特征分析.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2): 209-215. |
[36] | 罗云峰, 吕达仁, 何晴, 王凡. 华南沿海地区太阳直接辐射、能见度及大气气溶胶变化特征分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5(1): 36-44. |
[37] | 李艳兰, 何如, 杜尧东. 华南区域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 可再生能源, 2012, 30(1): 13-16. |
[38] | 韩虹, 任国玉, 王文, 朱临洪, 吴占华, 张红雨. 黄土高原地区太阳辐射时空演变特征.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1): 61-66. |
[39] | 刘昌明, 刘小莽, 郑红星, 曾燕. 海河流域太阳辐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地理学报, 2009, 64(11): 1283-1291 |
[40] | 王学锋, 朱勇, 范立张, 杨鹏武, 杨晓鹏. 1961—2007年云南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1): 29-34. |
[41] | 郑小波, 王学锋, 罗宇翔, 陈娟. 1961—2005年云贵高原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5): 654-664. |
[42] | 尹青, 张华, 何金海. 近48年华东地区地面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分析.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1, 6(1): 37-46. |
[43] | 买苗, 火焰, 曾燕, 俞亚勋. 江苏省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征. 气象科学, 2012, 32(3): 269-274. |
[46] | 申彦波,赵宗慈,石广玉. 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因子及其可能的气候效应最新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9): 915-923. |
[47] | 罗宇翔, 陈娟, 郑小波, Zhao T L. 近10年中国大陆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2012,21(5): 876-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