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师庆东, 王智, 贺龙梅, 师庆三, 阿斯姆古丽·阿纳耶提, 刘曼, 常顺利
- SHI Qingdong, WANG Zhi, HE Longmei, SHI Qingsan, Asimuguli. ANAYETI, LIU Man, CHANGE Shunli
- 基于气候、地貌、生态系统的景观分类体系——以新疆地区为例
-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climate, landform, ecosystem:a case study of Xinjiang area
- 生态学报, 2014, 34(12): 3359-3367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12): 3359-3367
-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3093024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9-30
- 修订日期:2014-5-29
2. 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46;
3.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6;
4. 新疆库尔勒市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库尔勒 841000;
5. 新疆哈密市高级中学, 哈密 839000;
6. 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6
2. Institute of Arid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4. Geomatics Center of Korla in Xinjiang, Korla 841000, China;
5. High middle school of Hami city in Xinjiang, Hami 839000, China;
6. College of Geology and Mining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uqi 830046, China
景观分类是根据景观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布和物质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从而揭示景观内部格局、分布规律和演替方向[1, 2, 3]。景观分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景观规划、管理等应用研究的前提[4, 5, 6]。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学科的发展水平。
国内外学者曾提出过多种景观分类的体系及其景观分类的指标,前苏联学者贝尔格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到自然地理学中,认为每个独特的地理景观是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要素有规律的结合而成[7]。Zonneveld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立地、土地面、土地系统、景观4个分类级别,美国农业部、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景观分类基本属于这一体系[8]。Z.Naveh根据自然植被特征和人类土地利用程度将景观系统分类为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半农业景观、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9]。Forman和 Godron根据人类对景观干扰的程度把景观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Forman和 Godron在斑-廊-基的模式基础上还提出了斑块可分为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引进斑块、残存斑块,这种斑块的分类也可认为是景观的分类方法之一[10]。吴秀芹[11]、李新琪[12]、周华荣[13, 14]等分别在不同的研究区在考虑自然地貌特征的情况下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进行的划分;肖笃宁[15, 16]、吴波[17]以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强度或从景观功能入手进行的划分,把景观分为三大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人工景观; 倪绍祥[18]、蒋卫国[19]利用遥感数据和GIS进行了景观分类和土地覆被分类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从前人划分景观类型的指标有以下几种:地貌、植被、植被群系、土地利用类型、地表覆被物、景观功能、人为干扰等指标。这些指标或者指标较为复杂,或者较为单一,或者没有考虑人为活动对景观的影响,如前苏联学者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最终归为了自然地理学,或者只考虑了人为干扰,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较为一致,这些分类方法对自然景观成因的形成因素没有细致划分。
由于景观要素的多样性,景观尺度、等级的复杂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前人大多是从人类活动对景观干扰的程度,对某一区域的景观进行分类[20, 21, 22, 23, 24, 25],很少结合地理学,从发生学的角度,将全球气候作为最高级指标,围绕地域分异规律进行景观分类来反映全球景观分布的规律性。同时由于学者对景观的理解不同、所研究的区域和目的不同,提出的景观分类的等级、尺度、原则、指标、体系各不相同,难以比较。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公认的、规范的、具有普适性的景观分类体系。
本文根据气候、地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基于发生学的景观分类体系,在统一分类尺度、等级、原则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多级的具有普适性的景观分类体系,为景观学的分类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对景观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参考价值。同时,本文将这一分类体系应用于新疆2000年景观分类,以期进行分类的合理性检验。
1 分类体系及分类命名规则 1.1 原则与方法 1.1.1 分类原则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26, 27, 28, 29]以及本次分类的指导思想,作为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遵循以下原则:
1 )发生学原则 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景观的形成发育与自然过程的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势高度变化关系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景观。
2)地域分异原则 从景观形成的机制来看,地球上的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异,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是由于局部地势起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集聚、排放、土质等差别所引起的,是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微观表现形式。地域分异规律是决定景观异质性的基础,是景观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3 )主导因子原则 进行景观分类时,必须在形成各景观特征的诸多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要素,这就是主导因子原则。主导要素必须是那些对景观综合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景观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主导要素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在当前条件下还应是直观且易正确鉴别的,必须是概念清楚,定义明确,便于统一掌握,且在野外能直观判断而又具有显著效应的景观要素。
4)等级性原则 景观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的空间镶嵌体,与其他系统一样具有等级特征。坚持等级性原则,能够简化复杂的系统,进而正确理解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形成机制。
5 )人为干扰原则 人为干扰是指人类在景观尺度上对自然景观进行改造过程。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改造能力逐渐增强,导致景观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因此,景观生态类型的划分需要体现出人文因子类型。
1.1.2 分类技术分类方法是实施分类原则的必要手段,本文具体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点:
1 )等级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景观具有一定的等级性。自上而下的顺序划分法是按照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内相对一致性,划分出最高级景观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法是根据景观的功能属性,对低级的景观类型进行归并,成为高一级景观类型。
2)地理相关分析法 利用资料、文献、统计数据和专门地图分析景观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而后进行分类的方法,体现综合性原则。
3 )主导标志法 选取反映景观综合特征的主要因子作为景观标志,体现主导因子原则。
4)叠置法 叠置法通过叠置同比例尺地貌图、气候图、水文图、土壤图和植被图等,分析和比较其界线,确定景观类型的范围,体现综合性原则。
1.2 分类体系本分类体系相对简单,主要依据景观发生的主导因子的等级进行划分,划分为4级体系:
1 )一级景观带——气候分类指标 气候的类型和分布影响着景观的类型和格局[30, 31, 32, 33]。气候对景观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热量和水分两个因子决定,是本系统中最高的分类指标,主要体现纬度地带性;
2)二级景观区——干旱分类指标 气候对景观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热量和水分两个因子决定,引入温度带和干湿区划分景观带,体现经度地带性;
3 )三级景观区——垂直地貌分类指标 地域分异规律有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景观的垂直地带性表现在同一气候带内,随着海拔的变化,热量和水分也发生了变化并影响着土壤、植被以及物质迁移和生态系统的总体演替和发展[34, 35]。以海拔高程为地貌因子指标,体现景观分异的垂直地带性,作为陆地地貌基本类型可以划分为平原和山地。某些景观要素在高原上有水平分异的现象,例如,青藏高原上作为气候特征的年均温、活动积温等从南向北递降,年平均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和土壤在同一方向出现地带性更替,雪线和冰雪带、森林带、高山草甸带等垂直带界线的高度自南向北降低等[36],因此,用统一的标准去划分不同地域分异的垂直地带,不能符合实际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征。
本文在对新疆地区进行划分时,结合干旱区绿洲的空间分布情况,地貌的划分采用海拔高程,参考前期的研究结果[37, 38]将绿洲的上限作为划分山地和平原的标准。
4 )四级景观型——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分类指标 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组成单位,而人类活动是景观尺度景观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体现出各类景观的鲜明特征,并考虑到景观功能,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人为干扰程度,将自然生态系统(参考自然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和人工生态系统(参考土地利用图中的人类景观)作为景观分类的4级指标。
由此,建立“景观带—景观区—景观类—景观型”的4级景观分类体系。
1.3 分类命名规则景观的命名为“景观带—景观区—景观类—景观型”4级命名,即:景观带区(温度带+干湿区)+景观类(山地 或 平原)+ 景观型(自然生态系统 或 人工生态系统)。例如:中温带半干旱区山地森林景观,其中“中温带”为景观带,“半干旱区”为景观区,“山地”为景观类,森林为“景观型”,总体命名“中温带半干旱区山地森林景观”为该地区的景观命名。
2 新疆地区概况与数据新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中国西北部,地处东经73°40′—96°23′,北纬34°25′—49°10′之间,面积166×104km2。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分别位于新疆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两大盆地位于三条山脉之间,呈“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
同一时期内南北疆气温的差异悬殊,年平均气温南疆为10℃,北疆准噶尔盆地为5.0—7.5℃,阿勒泰、塔城地区为2.5—5.0℃。新疆总体属干旱区,降水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北疆在150—200 mm以上,南疆不足100 mm。天山山区、准噶尔西部山区和阿尔泰山区的降水量约500 mm左右,伊犁河谷的巩乃斯林场年降水量840 mm,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严寒,夏季短、炎热,春秋季节变化大[30, 31]。
新疆以深居内陆的地理区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在全球干旱区类型中独具特色。以新疆地区为例开展景观分类研究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
2.2 数据及数据处理本文所涉及的数据主要包括: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温度带划分图[39, 40, 41]、依据中国干湿气候分布标准与多年的气温、降雨平均数据集计算了新疆干湿气候分布图[42, 43, 44]、新疆DEM(分辨率90m)、中国1 ∶ 400万资源环境数据库,中国新疆2000年1 ∶ 10万土地利用数据(由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基于以上数据,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景观分类体系,在GIS的支持下,采用图层叠加方法对新疆地区的景观进行分类。
3 新疆地区景观分类 3.1 新疆地区景观带的划分新疆有中温带、暖温带和高原气候区3个温度带[39, 40, 41]。其中,中温带,积温1600—3400℃,生长期100—171d,位于北疆地区;暖温带,积温3400—4500℃,生长期171—218d,南疆、吐鲁番地区;高原气候区,积温< 2000℃,生长期0—100d,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昆仑山脉。
干湿区划采用干湿气候等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42],该标准采用1961—2008年平均降雨和气温的平均值计算干湿指数[43, 44]和表 2中的分区界限值,对全国干湿气候区进行划分。新疆地区干湿区划由图 1左下图可见,新疆地区分布着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气候区,半湿润区分布在伊犁河谷,半干旱区分布在新疆西北部,干旱区分布在新疆北部和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极端干旱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在确定新疆地区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基础上,对两个图层进行叠加融合,划分出基于温度带和干湿区划分的新疆地区景观带区分布图(图 1),共有8个景观带区,分别为中温带半干旱区、中温带半湿润区、中温带干旱区、暖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干旱区、暖温带极端干旱区、高原气候干旱区和高原气候极端干旱区。
![]() |
图 1 基于温度带和干湿区划分的新疆地区景观带区分布图 Fig. 1 Landscape belts map of Xinjiang area based on temperature zones and dry-wet regions |
三级景观类根据地貌单元进行划分,新疆具有显著的山地-绿洲-荒漠分布格局特征,在不同的海拔区域,地貌特征形成不同的格局。依据前期研究工作,在北疆地区(中温带),海拔1300m以上为多为山地,1300m以下则分布着绿洲和荒漠,在南疆地区(暖温带)则以2000m为分界线[39, 40]。
将地貌分类图(图 2)与景观带区(图 1)叠加,生成新疆地区景观区类图。共划分处15个景观类(图 2)。
![]() |
图 2 基于气候和地貌因子划分的新疆地区景观类分布图 Fig. 2 Landscape zones map of Xinjiang area based on climate and geomorphic factors |
植被类型图已经将自然植被景观体现出来,对于其它景观如水域、人类活动区域表现较弱,因此,采用土地利用数据修正,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湖泊、水库、坑塘结合植被类型图中的湖泊生成新类为湖泊、水库;用河渠、作为新增河流类;农田类景观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农田,主要原因在于土地利用图更具有动态性,反映了最新的变化;城乡人居来自于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自然生态系统利用中国1 ∶ 400万资源与环境数据库中的植被类型失量数据集,得到森林、草原、草甸、荒漠、苔原、湖泊、沼泽、冰川雪被8种自然植被类型作为自然景观类型,对人工生态系统采用1 ∶ 10万的2000年新疆地区土地利用数据,提取水库、坑塘和农田类景观以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由于1 ∶ 400万与1 ∶ 10万的数据均为矢量数据,而1 ∶ 400万的数据可以满足新疆地区区域的景观类型分类需求,而1 ∶ 10万的矢量数据只是在1 ∶ 400万的基础上更精确的反映了人类活动景观,自然景观相对稳定,而人类活动只是景观变化活跃的驱动因子,二者叠加1 ∶ 400万总体精度不降,人工分类精度相对较高,叠加整合后得到了基于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新疆地区景观基本类型分布图(图 3)。如果能够提高自然景观的分类精度,整体精度都将提高。
![]() |
图 3 基于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新疆地区景观基本型分布图 Fig. 3 Landscape types of Xinjiang area based on vegetation and landuse types |
根据所建立的分类体系,自上而下顺序划分,则生成了新疆地区“景观带—景观区—景观类—景观型”的4级景观分类体系(图 4)。由图 2—图 4可知,新疆地区共划分为8个景观带,15个景观区和119个景观类型。由于景观类型较多,本文在分类表中不一一列出。
![]() |
图 4 基于气候、地貌、生态系统的新疆地区景观类型图 Fig. 4 Landscape ecological types map based on geographic genetic in Xinjiang area |
为便于显示,本文在生成景观类型图时采用编码制图。各等级景观类型的命名及编码如表 1所示,以温度带(1位代码)+干湿区(1位代码)+地貌单元类(1位代码)+景观型(2位代码)的命名方式,即左起前两位代表景观带区,由“温度带+干湿区”表示,第3位数字表示地貌单元类,与前两位编码结合为景观类,最后两位编码则为景观型(如暖温带干旱区平原农田景观,编码2F110)。
一级景观带 First level landscape zone 温度带 Temperature belt | 二级景观区 Second level landscape area 干湿区 Wet and dry area | 三级景观类 Third levellandscape type 地貌单元 Geomorphic unit | 四级景观型 Fourth level landscape class 基于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类 Based on landscape of the vegetation and landuse type | ||||||||
1 | 中温带 | D | 半湿润区 | 1 | 平原 | 01 | 森林 | 05 | 苔原 | 09 | 冰川雪被 |
2 | 暖温带 | E | 半干旱区 | 02 | 草原 | 06 | 湖泊水库 | 10 | 农田 | ||
3 | 高原气候区 | F | 干旱区 | 2 | 山地 | 03 | 草甸 | 07 | 河流 | 11 | 城乡人居 |
G | 极端干旱区 | 04 | 荒漠 | 08 | 沼泽 |
(1)基于发生学提出了“景观带—景观区—景观类—景观型”的4级景观分类体系。即一级景观带,以因子水热状况为指标;二级景观区,以干旱度为指标,体现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三级景观类,以垂直地貌为指标,体现景观分异的垂直地带性;四级景观类以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人工生态系统为指标,体现出自然与人工景观。
(2)利用本文建立的4级景观分类体系对新疆地区进行景观分类,根据3个温度带(中温带、暖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和4个干湿区(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划分为8个景观带区,将地貌划分为山地和平原两个单元进而生成15个景观类,基于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森林、草原、草甸、荒漠、苔原、湖泊水库、河流、沼泽、冰川雪被、农田、城乡人居11类景观型,各种组合叠加,共计119个景观类。
4.2 讨论(1)景观分类是景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景观规划、管理等应用研究的前提条件,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学科的发展水平,在这一方面研究应该加以重视。
(2)本文提出“景观带—景观区—景观类—景观型”的4级景观分类体系为干旱区景观学的分类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该分类思想可应用到全球尺度的景观中,对景观分类学具有参考价值。
(3) 基于发生学的景观分类使得人们对景观的原始成因有明确的认识,新疆地区的分类结果对新疆地区景观的成因、景观演变规律、景观恢复与重建等提供了背景参考。
[1] | Xiao D N,Li X Z,Gao J.Landscape Architecture[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
[2] | Li Z P,Liu L M,Zhang H B, Shuai W B. Cu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eco-classific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4, 23(4): 150-156. |
[3] | Jia B Q,Yang J Q.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Ecology. Arid Zone Reserch, 1999, 16(3): 12-18. |
[4] | Wang Y L. A theoretical methodology of landscape eco-classific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6, 7(sup.): 121-126. |
[5] | Yang J C,Zhang S W.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Its concept and research progress.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9, 28 (11) : 2387-2392 |
[6] | Naveh Z, Lieerman A S.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2nd edition). New York: Springs-Verlag, 1984. |
[7] | Berge,Л.С. et 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eological geography, compiling. The General Questions of landscapeconcepts and landscape science.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1964. |
[8] | Zonneveld L S. Land Ecology.Amsterdam:SPB Academic Publishing,1995,199. |
[9] | Naveh Z..Landscape Ec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3 |
[10] | Forman R T T,Godron M.Landscape Ecology.New York:Jhon Wile&Sons,1986. |
[11] | Wu X Q,Meng J J.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NOAAP AVHRR Images and Geographical Spatial Data. Resources Science, 2004, 26(4): 132-139. |
[12] | Li X Q,Jing H L.Landscapes classification of Ebinur lake basin based on CBERS-2RS imagines. Arid Land Geography,2007, 30(5): 736-741. |
[13] | Zhou H R.A Preliminary Study on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of the Northern Xinjiang Region.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99, 18(4): 69-72. |
[14] | Zhou H R. The study of River corridor landscape ecology in arid areas in Middle and Lower Region of Talimu River.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 |
[15] | Xiao D N,Shi T M,Yan H W.On the target and principle of landscape planning. World Regional Studies, 1998, 7(1): 90-97. |
[16] | Xiao D N.Advances in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Changsha: 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9. |
[17] | Wu B.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cartography of sandy desertified land:A case study in the mu us sandy land.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0, 24(1): 52-57. |
[18] | N i S X, Jiang J J, Zha Y, Chu W D,Yang Z G,Yang G L.Class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s of the hua zhong(midland china) region based on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imager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1995, 4(4): 337-343. |
[19] | Jiang W G,Xie Z R,Wang W J, Dong G H,Xu Z W.Classification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y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3S".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2, 9(3): 236-240. |
[20] | Xiao D N,LI X Z.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 ecolog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7, 17(4): 356-364. |
[21] | Forman R T T, 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1986. |
[22] | Nellis M D, Briggs J M. The effect of spatial scale on Konza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using textural analysis. Landscape Ecology, 1989, 2(2): 93-100. |
[23] | David W M, Coutro C, Dunn J.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for the Hudson Valley section of New Jersey. New Jersey: New Jersey Forest Service, 2000. |
[24] | Xu H,Wang J Y.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3. |
[25] | Zhao Y,Li Y H.Practical landscape ecology.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
[26] | Xiao D N. The formation and dvelopmation modern landscape sce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 19(4): 379-384. |
[27] | Bastian O.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in Saxony. Landscape Urban Plan, 2000, 50(145-155). |
[28] | Fu B J,Chen L X,Ma K M, Wang Y L.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2. |
[29] | Xiao D N,Zhong L S.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8, 9(2): 217-221. |
[30] | Cheng W M. Class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landscape ecology.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2, 4(2): 61-65. |
[31] | 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0. |
[32] | Guo Y C,Wang Q.The principle of physical geography.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7. |
[33] | Zhou S Z.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79. |
[34] | The debate of geomorphology types and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s, 1958, 1(1): 33-41. |
[35] | Shen Y C,Su S Y,Yin Z S.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work on the classific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mapping of the geomorphology of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82, 2(2): 97-104. |
[36] | Chen C G,Wu G H,Li C W.The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3: 59. |
[37] | Shi Q D,Xiao J D,Pan X L, Lü G H,Lu H Y.Study on 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Xinjiang since recent 20 years. Arid Zone Research, 2004, 21(4): 389-394. |
[38] | Shi Q D,Shi Q S,Liu M. Research on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by remote sensing in Western Arid Land of China.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4):390-394,420,376. |
[39]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hysical geography editor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climate.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5. |
[40] | Zhang X Q,Sun Y,Zheng D, Mao W Y. Responses of Temperature Zone Boundaries in the Arid Region of China to ClimaticWarm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9): 1166-1178. |
[41] | Zheng J Y,Yin Y H,Li B Y.A New Scheme for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 3-13. |
[42] | the State Standard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xposure draft). Dry and wet climate level[S]. |
[43] | Wang Z,Shi Q D,Chang S L, Wu Y J,Liang F C.Study on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of mean air temperature in Xinjiang. Plateau Meteorology,2012,01:201-208. |
[44] | Wang Z,Wu Y J,Liang F C, Chang S L,Shi Q D. Study on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Xinjiang.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11,3:331-337. |
[1] | 肖笃宁, 李秀珍, 高峻. 景观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
[2] | 李振鹏, 刘黎明, 张虹波, 帅文波. 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生态学杂志, 2004, 23(4): 150-156. |
[3] | 贾宝全, 杨洁泉.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干旱区研究, 1999, 16(3): 12-18. |
[4] | 王仰麟. 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方法. 应用生态学报, 1996, 7(增): 121-126. |
[5] | 杨久春, 张树文. 景观生态分类概念释义及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2009, 28(11): 2387-2392. |
[7] | (苏)贝尔格,Л.С.等著//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编译.景观概念和景观学的一般问题. 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 |
[11] | 吴秀芹, 蒙吉军. 基于NOAA/AVHRR影像和地理空间数据的中国东北区景观分类. 资源科学, 2004, 26(4): 132-139. |
[12] | 李新琪, 金海龙. 基于CBERS-2遥感数据的艾比湖流域景观生态分类系统. 干旱区地理, 2007, 30(5): 736-741. |
[13] | 周华荣. 新疆北疆地区景观生态类型分类初探. 生态学杂志, 1999, 18(4): 69-72. |
[14] | 周华荣. 干旱区河流廊道景观生态学研究——以新疆塔里木中下游区域为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
[15] | 肖笃宁, 石铁矛, 阎宏伟. 景观规划的特点与一般原则. 世界地理研究, 1998, 7(1): 90-97. |
[16] | 肖笃宁.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17] | 吴波. 沙质荒漠化土地景观分类与制图——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52-57. |
[18] | 倪绍祥, 蒋建军, 查勇, 褚维德, 杨再贵, 杨国良. 基于卫星影像解译的华中地区自然景观分类与制图.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5, 4(4): 337-343. |
[19] | 蒋卫国, 谢志仁, 王文杰, 董贵华, 许振文. 基于3S技术的安徽省景观生态分类系统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9(3): 236-240. |
[20] | 肖笃宁, 李秀珍. 当代景观生态学进展和展望. 地理科学, 1997, 17(4): 356-364. |
[24] | 许慧, 王家骥.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
[25] | 赵弈, 李月辉. 实用景观生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
[26] | 肖笃宁. 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科学, 1999, 19(4): 379-384. |
[28] |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王仰麟.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
[29] | 肖笃宁, 钟林生. 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9(2): 217-221. |
[30] | 程维明. 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 地球信息科学, 2002, 4(2): 61-65. |
[31] | 景贵和. 综合自然地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
[32] | 郭永盛, 王庆. 自然地理学原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
[33] | 周淑贞. 气象学与气候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
[34] | 沈玉昌. 中国地貌的类型与区划问题的商榷. 中国第四纪研究, 1958, 1(1): 33-41. |
[35] | 沈玉昌, 苏时雨, 尹泽生. 中国地貌分类区划与制图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科学, 1982, 2(2): 97-104. |
[36] | 陈传康,伍光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9. |
[37] | 师庆东, 肖继东, 潘晓玲, 吕光辉, 陆海燕. 近20a来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特征研究. 干旱区研究, 2004, 21(4): 389-394. |
[38] | 师庆东,师庆三,刘曼. 中国西部干旱区植被的遥感分类研究.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90-394,420,376. |
[39] |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地理:气候.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
[40] | 张雪芹, 孙杨, 郑度, 毛炜峄. 中国干旱区温度带界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地理学报, 2011, 66(9): 1166-1178. |
[41] | 郑景云, 尹云鹤, 李炳元. 中国气候区划新方案. 地理学报, 2010, 65(1): 3-13. |
[42]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CS07.060 /A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干湿气候等级[S]. |
[43] | 王智,师庆东,常顺利,吴友均,梁凤超. 新疆地区平均气温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高原气象,2012,1:201-208. |
[44] | 王智,吴友均,梁凤超,常顺利,师庆东. 新疆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气象,2011,3:331-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