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目录
    • 封面+目次

      2020, 40(6):0-0.

      摘要 (580) HTML (0) PDF 21.27 M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论与综述
    • 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2020, 40(6):1839-1850. DOI: 10.5846/stxb201903040401

      摘要 (1443) HTML (1014) PDF 1.09 M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火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可改变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能量传递。研究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固持和碳循环过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旨在减缓全球变化的林火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从4个方面阐述了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分别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个方面阐述了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的作用机制;探讨了不同林火干扰类型和林火干扰强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对林火干扰的响应机制;阐明了林火干扰对土壤惰性有机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述了林火干扰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和输出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提高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影响定量化研究的4种路径选择:(1)全面比较研究不同林火干扰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循环及其碳素再分配过程的功能特征;(2)进一步阐明林火干扰通过改变植被结构进而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剖析土壤碳库循环的内在机制;(3)完善不同时空尺度下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周转过程的定量化研究;(4)加强不同林火干扰类型土壤碳库稳定性差异的研究。

    • 西南岩溶槽谷区隧道建设的水文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2020, 40(6):1851-1864. DOI: 10.5846/stxb201810262312

      摘要 (1058) HTML (1224) PDF 4.25 M (1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南岩溶槽谷区隧道分布密集,隧道突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梳理了隧道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现状,包括:改变水资源分布格局及水文过程,诱发地质灾害,降低土地质量和引起土壤污染,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等。在隧道影响水文和水资源方面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研究方面缺乏统一认识。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总体趋势和方向:隧道影响水资源分布格局与水文过程的水文地质模式,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及隧道水的转换过程与地下水流场演化机制,岩溶隧道区植被生理过程与多样性变化等。

    • >研究论文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评估

      2020, 40(6):1865-1876. DOI: 10.5846/stxb201903010382

      摘要 (2027) HTML (1003) PDF 8.20 M (1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保护价值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采用模型运算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定量分析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实施转移支付后(201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明显的"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格局。从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来看,中高值区的面积占比31.60%,个数占比60%。4类自然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为水土保持型功能区 > 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功能区 > 水源涵养型功能区 > 防风固沙型功能区。(2)2010-2015年,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幅为16.46%。从空间分布来看,80.14%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本持衡;从分级变化特征来看,高值区、较高值区的面积增加,中值区面积减少,较低值区面积增加,低值区面积减少。(3)近5年来,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的有21个,占比84%,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现减少区域的变化幅度均小于1%;4类自然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其变化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1.44%) >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0.22%) >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0.21%) > 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0.08%)。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反映出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分类分区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改善及其效果的定量综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和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 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方法——理想参照系和关键指标

      2020, 40(6):1877-1886. DOI: 10.5846/stxb201903150488

      摘要 (1806) HTML (2199) PDF 1.16 M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良好的生态系统质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在生态系统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和统一的指标体系,不同区域间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差或同一区域不同时期间评估结果难以比较,难以开展区域和国家尺度的集成研究,同时也难以满足快速评估关键区域或国家尺度生态系统质量的需求。为了有效克服上述困难与挑战,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经济可行的、简单快速的、且适用于区域或国家尺度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估体系。以国内生态系统质量评估现状为基础,通过梳理现有的评估体系,提出了"理想参照系"的概念体系,旨在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较详细地阐述了理想参照系中阈值的确定方法。此外,从科学、直观、快速、经济可行等角度出发,建议重新思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的关键指标(如生产力、土壤有机质、植物多样性和景观破碎度)。新构建的"理想参照系+关键指标"的新型生态系统质量评估体系,理论上可满足新时期区域或国家生态系统质量快速评估的需求,但许多技术细节仍待于进一步完善;由于新评估体系能量化生态系统质量的恢复潜力与发展阶段,它可为更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保护成效等提供科学依据。

    •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以陕西省产水服务为例

      2020, 40(6):1887-1900. DOI: 10.5846/stxb201903220541

      摘要 (1149) HTML (851) PDF 10.64 M (1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主要着眼于服务供给能力的退化风险评估,缺乏将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供需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综合考虑的生态系统服务风险评价框架及案例研究。首先通过系统地梳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提出了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研究框架,并以陕西省产水服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揭示其供需风险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讨论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评估的影响因素、研究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结果显示:①在产水服务供需时空格局方面,2000-2010年陕西省产水服务供给与需求总量均有所增加。陕南地区是主要的产水服务供给区,而产水服务需求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和汉中盆地。②在产水服务供需匹配方面,2010年陕西省产水服务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区域相对于2000年减少3.93%,供需空间匹配状况整体有所改善。③在产水服务供需风险方面,2000-2010年陕西省产水服务供需高风险区域占全省的13.37%,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和榆林市;低风险区域占全省的86.63%,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以及延安市和宝鸡市。与2000-2005年相比,2005-2010年陕西省产水服务供需风险水平明显降低,高风险区域比重减少1.63%。研究结果以期为生态系统服务风险评估研究与管理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基于机会成本法的海洋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标准

      2020, 40(6):1901-1909. DOI: 10.5846/stxb201807251592

      摘要 (1059) HTML (749) PDF 2.11 M (1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海洋保护区已被公认为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而合理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确保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成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机会公平的关键手段。以土地、海域为载体,从机会成本补偿的角度出发,分别设置了机会成本补偿基数、区域调整系数、分区补偿系数和开发限度补偿系数,构建了海洋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并选取全国8个省(市)14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案例区的机会成本补偿测算结果介于0.66×104-10.69×104元/km2之间,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补偿金额显著高于其他保护区,分别为10.69×104元/km2和10.47×104元/km2,相比之下,其余12个保护区的平均补偿金额为1.70×104元/km2

    • 老铁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

      2020, 40(6):1910-1922. DOI: 10.5846/stxb201903290609

      摘要 (1601) HTML (689) PDF 8.22 M (1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促进了城市扩张,自然生态系统面积逐渐缩小,一些自然保护区内部生态环境和物种栖息地随之受到影响。因此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以1997年、2007年和2017年该地区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解译出15种景观类型,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再选取3个景观指数作为衡量人类干扰强度的指标,生成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分布图。InVEST模型由美国自然资本项目组开发,能够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采用InVEST模型计算生境质量,并探讨该地区20年来人类干扰强度与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7-2017年,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建筑用地、园地面积增加最多,林地、草地略有减少;耕地向园地的转移面积最大。(2)1997-2017年,研究区内试验区和缓冲区人类干扰强度逐年增强,而核心区部分呈现先减弱再增强的趋势,保护区整体呈现出干扰逐渐增强的趋势。(3)1997-2017年该地区的生境质量整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的热点集中在研究区核心区的周边地带。(4)生境质量与代表人类干扰强度的景观指数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

    • 基于规划目标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效应

      2020, 40(6):1923-1932. DOI: 10.5846/stxb201806161346

      摘要 (2304) HTML (770) PDF 11.61 M (1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减轻风沙危害,2003年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基于工程规划目标评估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效应,结果表明:(1)草地和林地作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绿色生态屏障的主要组成,分别占治理区面积的57.3%和9.7%,而风沙策源地的耕地和沙地分别占17.2%和6.4%。(2)2003-2017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草地、耕地、沙地面积减少,而林地和其他类型面积增加。治理区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了2.3%,其中林地提高了4.3%,草地提高了2.4%。(3)沙尘天气发生的春季,治理区土壤风蚀量减少了54%。在防风固沙服务总量的贡献中,草地和沙地贡献了71%。因此,草地和沙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对治理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的提高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4)除治理区植被有所恢复外,由于气候整体变暖,近15年风场强度有所减弱,特别是沙尘天气易发生的春季风场强度减弱近45%,也是影响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风蚀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中-老交通走廊核心区生态廊道构建与关键节点识别

      2020, 40(6):1933-1943. DOI: 10.5846/stxb201904040660

      摘要 (1424) HTML (872) PDF 20.35 M (1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老交通走廊建设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同时,也会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压力;构建生态廊道对于修复破碎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源地-廊道-节点"的研究框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景观连通性和生态敏感性3个指标划分生态斑块等级,综合考虑生态斑块等级和中-老交通走廊核心区重点保护物种活动特性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改进基于地类赋值的基本生态阻力系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判定生态廊道走向,并结合水文分析方法和Google Erath判定关键生态节点。研究表明:①中-老交通走廊核心区生态源地面积为20243.7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13%,以林地、灌木为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普洱市以及老挝的琅南塔省和乌多姆塞省。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3645.81 km,其中关键廊道长度为1397.78 km,主要分布在普洱市和乌多姆塞省,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大致构成了一个环形闭合区域,能够有效促进生物物种迁徙和物质能量交流。③关键生态节点中战略点有5处,断裂点有9处,暂歇点有16处。

    • 生态效率视角下旅游业生态福利及驱动因素——以常州市为例

      2020, 40(6):1944-1955. DOI: 10.5846/stxb201903130478

      摘要 (1265) HTML (666) PDF 1.78 M (1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环境影响最小化是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本文立足于生态效率模型,创新性地提出旅游业生态福利指数,据此分析1995-2017年常州市旅游业生态福利变化趋势及驱动效应,旨在为评价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新视角。研究发现:(1)1995年来常州市生态足迹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但旅游业各部门生态足迹均不断增长,游客人均资源消耗约为本地居民人均资源消耗的2.81-9.37倍,面临艰巨的节能减排压力。(2)1995年来常州市本底生态效率与旅游生态效率逐年提升,分别增加了37033元/hm2和44226元/hm2;同等资源消耗下,旅游业平均每单位产出高14409元/hm2,但游客年均消耗的自然资源却为本地居民的5.78倍。(3)1995-2007年间常州市旅游生态福利升降波动频繁,2007年来呈以直线式地骤降,受规模效益影响,旅游业的绿色生态福利和高效性不断弱化,为全市的资源节约量下降了10.7倍。(4)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sivia Index,LMDI)揭示规模效应、经济效应对旅游福利水平变化起到显著地负向驱动效应,效率效应、技术效应起到正向拉动作用。未来,常州市旅游业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走出"无烟产业"误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工作,走资源利用精细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大限度提升旅游业福利效应。

    •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2020, 40(6):1956-1966. DOI: 10.5846/stxb201903020385

      摘要 (1084) HTML (633) PDF 2.26 M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农业、工业、生活、社会等几个方面共选取了5个输入指标及6个输出指标,利用AIC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进行了变量选择,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香农熵指数提升了传统CCR(由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提出)模型的识别能力,选取我国31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给出了省会城市水资源效率的完整排名。结果表明:①绝大部分城市综合效率得分(CES,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score)普遍不高,投入产出比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②拉萨、北京、天津、银川、海口、上海等城市CES得分相对较高,这说明一个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没有必然的联系,其他城市应结合自身情况向CES得分靠前的城市进行学习;③重庆、南宁、南昌、长沙等水资源较丰富的城市CES得分反而较低,表明这些城市可能存在大量水资源被浪费,应建立起节水机制,同时优化产业结构。

    • 槟榔林冠穿透雨空间格局的时间稳定性

      2020, 40(6):1967-1976. DOI: 10.5846/stxb201803130491

      摘要 (966) HTML (810) PDF 3.02 M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槟榔林是热带地区广泛种植典型经济林,独特的树冠结构改变了穿透雨的空间格局,但针对穿透雨空间格局的时间稳定性研究很少,影响对穿透雨生态效应的认识与调控。以海南岛槟榔林为研究对象,基于33场降雨数据,研究了穿透雨的空间格局及时间特性,结果显示:(1)槟榔树冠内不同位置穿透雨差异极显著(P < 0.01),穿透雨率分别为:树干附近(85.6%)、冠幅中央(48.3%)、冠幅边缘(59.8%),穿透雨空间格局表现为向树干附近汇集的特点;不同方位的穿透雨率仅东面显著高于南面(P < 0.1),表明风向对穿透雨空间格局具有一定影响。(2)槟榔树冠下各位点穿透雨时间变异程度大(65.7%),但槟榔树冠幅中央穿透雨时间稳定性较好(55.6%),而树干旁边和冠幅边缘穿透雨时间稳定性较差(25%、19.4%),各方位穿透雨的时间稳定性相差不大(约1/3)。(3)距树干距离和降雨量影响穿透雨的时间稳定性,距树干不同距离平均叶片倾斜角度的差异是造成穿透雨在时间上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平均叶片倾斜角度与穿透雨时间不稳定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穿透雨时间稳定性在中等降雨条件下最差,随着降雨量增加,冠层对穿透雨的"屏蔽效应"减弱,"滴水效应"增加。揭示槟榔植株个体穿透雨的空间格局及时间稳定性,可为认识乔木个体尺度穿透雨时空特征提供参考,也可为解释林地小尺度土壤水分和土壤侵蚀的空间格局及时间动态提供依据。

    • 文峪河上游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nirS反硝化菌群结构及功能

      2020, 40(6):1977-1989. DOI: 10.5846/stxb201906241331

      摘要 (1039) HTML (772) PDF 1.88 M (1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文峪河上游河岸带不同演替阶段的8种植被类型五花草甸(WH)、沙棘林(HR)、柳树林(SS)、山杨林(PC)、山杨白桦林(PQ)、山杨白桦落叶松林(PQL)、落叶松云杉林(LP)和云杉林(P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nirS反硝化细菌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乙炔抑制法测定反硝化酶活性(DEA)。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及反硝化细菌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进行方差分析,采用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层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及土壤理化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层土壤理化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柳树林(SS)0-15 cm土层硝态氮(NO3+-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各土层;2)土壤反硝化菌群多样性指数在五花草甸(WH)、山杨白桦林(PQ)和云杉林(PM)中较其他植被类型高;3)沙棘林(HR)及柳树林(SS)反硝化酶活性(DEA)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4)不同植被类型反硝化优势菌群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及特异性,如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仅在落叶松云杉混交林(LP)和云杉林(PM)植被类型15-30 cm土层中分布;5)土壤pH、土壤有机碳(SOC)、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等是影响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及组成的重要因子,其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是导致土壤反硝化菌群多样性和反硝化酶活性差异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揭示了文峪河上游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和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河岸带氮素循环及水体污染防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调蓄河湖群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0, 40(6):1990-1998. DOI: 10.5846/stxb201902230335

      摘要 (1416) HTML (597) PDF 2.45 M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水工程引起的多环境因子关联变化对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机制有待深入探讨。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蓄河湖群中菹草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京杭运河(YH)、高邮湖(GY)、洪泽湖(HZ)、骆马湖(LM)、南四湖上级湖(NS1)、南四湖下级湖(NS2)和东平湖(DP)7个调蓄河湖中菹草个体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浊度(Tur)和底泥有机质含量(So)外,总氮(TN)、硝氮(NO3-N)、氨氮(NH4-N)、总磷(TP)、正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4-Si)、叶绿素a(Chla)、总溶解性固体(TDS)、透明度(SD)、消光系数(K)、水温(T)、电导率(Cond)、酸碱度(pH)、溶解氧(DO)和底泥含水率(Sw)在河湖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菹草株高、茎分支数、茎节数、茎节长、茎直径、相对茎长、叶片数、叶厚、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株重、茎重、叶重、茎叶比、茎干物质比、叶干物质比在河湖间差异极显著;(3)河湖群内菹草种群18个功能性状中,按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依次为:叶宽、茎直径、叶长、茎干物质比、叶干物质比、叶面积、株高、茎节长、相对茎长、茎叶比、叶厚、茎节数、茎重、叶片数、株重、比叶面积、叶重、茎分支数;7个调蓄河湖间,按照所有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南四湖下级湖、洪泽湖和京杭运河、高邮湖、东平湖、南四湖上级湖、骆马湖;(4)环境因子共解释了功能性状方差变异的49.43%;叶性状主要受营养因子(TN、NO3-N、SiO4-Si)影响;茎性状与光照因子(Chla和SD)密切相关;底泥因子(So)对茎叶生物量分配起主要作用。

    • 密叶红豆杉自然分布及群落生态学特征

      2020, 40(6):1999-2009. DOI: 10.5846/stxb201809282117

      摘要 (1368) HTML (785) PDF 1.14 M (1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密叶红豆杉(Taxus fuana)为我国I级保护野生植物,由于其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在全球范围内少有分布。依据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区域密叶红豆杉自然分布的调查,对其群落组成、结构特征和种群竞争等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各植物的重要值(Pi),并根据重要值进行了聚类分析,将研究地区划分为铁杉(Tsuga chinensis)+密叶红豆杉群落(C1)、高山栎(Quercus semicarpifolia)+密叶红豆杉+朴树(Celtis sinensis)+华榛(Corylus chinensis)群落(C2)、密叶红豆杉+刺叶高山栎(Quercus spinosa )群落(C3)、铁杉+密叶红豆杉+华榛群落(C4),群落中密叶红豆杉多为散生,4种群落分布于吉隆县的热玛村、郎久村和吉普村。通过对各个群落中所有树种树高(H,Hight)胸径(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的整理,得出:四种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铁杉最高,平均树高可达25 m,密叶红豆杉与其他乔木较矮,处于亚优层,平均树高约为7 m;除C3群落乔木层比例为17.8%外,其他群落乔木层比例皆大于50%;四种群落中密叶红豆杉更新层比例均为0,缺乏小径级个体;密叶红豆杉的立木结构在不同群落中表现不同,C1、C2群落径级分布较好,C3群落多为中小径级,而C4群落则出现了严重的断代问题。垂直结构和立木结构都说明密叶红豆杉存在严重的更新不足问题。通过对所有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计算,得出群落间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较好,但均匀性较差。研究地区的密叶红豆杉分布稀疏,平均每100 m2密叶红豆杉仅有1.34株,由于分布稀疏,密叶红豆杉的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其主要竞争压力来自于铁杉和高山栎。这一系列问题必将导致密叶红豆杉的种群衰退,因此,其更新和保护问题,应该受到密切的关注。

    • 供磷水平及方式对杉木幼苗根系生长和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2020, 40(6):2010-2018. DOI: 10.5846/stxb201811152470

      摘要 (961) HTML (526) PDF 1.48 M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杉木幼苗根系生长、形态学指标及养分利用效率对土壤磷素异质分布的响应规律,选择杉木种子园单株采种培育的半同胞家系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沙培控磷盆栽试验,设计低浓度供磷(8 mg/kg KH2PO4)、正常供磷(16 mg/kg KH2PO4)和高浓度供磷(32 mg/kg KH2PO4)3个供磷水平,每个供磷水平分别采用2种供磷方式(局部供磷和均匀供磷)进行根部施磷。结果表明:(1)从供磷水平来看,低浓度供磷下的杉木根长、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及全株的磷素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正常供磷和高浓度供磷,而根平均直径相反;随着供磷水平的提高,杉木苗高和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而比根长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2)从供磷方式来看,局部供磷处理的杉木苗高、根长、根系表面积、比根长、地上部生物量、根系及全株的磷素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均匀供磷处理,而根平均直径和根冠比则相反。总体上,低浓度局部供磷处理下杉木可明显增强其根系的形态可塑性,从而优化根系在养分异质土壤里的空间分布,并通过提高根系磷素利用效率以维持地上部的正常生长。

    • 重金属Mn对苦楝叶片光系统性能的影响

      2020, 40(6):2019-2027. DOI: 10.5846/stxb201810282325

      摘要 (970) HTML (669) PDF 2.18 M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金属锰严重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Mn污染地区植被恢复。为给Mn污染地区植被恢复提供合适的树种,以木本植物苦楝为研究对象,分别将0、10 g和30 g的MnCl2(CK、L1和L2)溶于纯水中配成溶液掺入盆栽土壤,通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820 nm光吸收曲线以及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测定技术,研究重金属Mn对苦楝叶片光系统I(PSI)、光系统Ⅱ(PSⅡ)性能及其协调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胁迫下,苦楝叶片PSⅡ性能指数(PIABS)表现为L2 < L1 < CK,且差异性显著(P < 0.05);K点(Wk)和J点(Vj)均显著大于CK;电子从QA-传递到PSⅠ受体侧的效率(ΨRo)和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链中QA下游QB等电子受体的概率(ΨEo)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SI性能(ΔI/I0)显著低于CK(P < 0.05),PSⅠ与PSⅡ的协调性(φ(PSI/PSⅡ))在L2水平下差异性显著(P < 0.05);净光合速率(Pn)、气孔限制值(Ls)和RuBP羧化效率均降低,胞间CO2浓度(Ci)增高。以上结果表明重金属Mn显著影响了苦楝叶片PSⅡ和PSI性能,使苦楝光合能力下降。

    • 植被恢复对库布齐沙漠非生长季土壤CH4、N2O通量的影响

      2020, 40(6):2028-2038. DOI: 10.5846/stxb201902260362

      摘要 (837) HTML (644) PDF 1.32 M (1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荒漠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是陆地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工建植促进植被恢复对非生长季荒漠土壤CH4、N2O通量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和时空替代法,分析非生长季库布齐沙漠东部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CH4、N2O通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植被恢复对非生长季荒漠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生长季荒漠土壤是CH4的吸收汇,也是N2O的排放源。不同植被恢复阶段CH4平均吸收量和N2O排放量均表现为:苔藓结皮固定沙地(47.6 μg CH4 m-2 h-1,13.5 μg N2O m-2 h-1) > 地衣结皮固定沙地(32.2 μg CH4 m-2 h-1,9.1 μg N2O m-2 h-1) > 藻结皮固定沙地(23.7 μg CH4 m-2 h-1,8.7 μg N2O m-2 h-1) > 半固定沙地(22.4 μg CH4 m-2 h-1,5.0 μg N2O m-2 h-1) > 流动沙地(18.7 μg CH4 m-2 h-1,3.9 μg N2O m-2 h-1)。荒漠土壤在不同冻结时期温室气体排放存在较大差异,融冻期CH4吸收贡献率最大,在结冻期N2O排放贡献率最大。非生长季荒漠土壤存在明显的水热同期现象,土壤水热因子对N2O通量的影响较小,仅半固定沙地土壤温度与N2O通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在藻类、地衣和苔藓结皮固定沙地中,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与CH4通量呈显著负相关。植被恢复过程中,生物量的积累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能够显著影响荒漠土壤CH4、N2O通量的变化。因此,人工建植促进植被恢复实现沙漠化逆转可改变荒漠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格局。

    • 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蚀性能力经度变化特征

      2020, 40(6):2039-2048. DOI: 10.5846/stxb201903020388

      摘要 (1035) HTML (908) PDF 1.75 M (2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与探讨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经度的变化特征,为其植被恢复及利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依据。采用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并用干筛与湿筛法结合测定土壤各级团粒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经度的升高,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定西的含量都是最低的,该地植物以灌木(柠条)为主;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通过计算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和土壤可蚀性值(K值),除了定西地区的MWD值最小、K值最大外,其余地区的MWD值、K值分别在2.00、0.19左右,都是随着经度升高波动范围较小。说明黄土高原地区乔木林比灌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好、抗侵蚀性能强。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幼苗组成及多度格局的影响因素

      2020, 40(6):2049-2056. DOI: 10.5846/stxb201904020642

      摘要 (903) HTML (646) PDF 1.16 M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样地为平台,以样方中胸径小于1 cm的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两次的幼苗调查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影响群落乔木幼苗多度的生物邻体和生境因素。结果表明:该样地所有幼苗样方共调查到10064株乔木幼苗,累计17个物种,分属9科9属,水曲柳幼苗多度极高,在乔木树种幼苗中占优势地位;在群落水平,幼苗多度与异种大树效应、草本密度和林冠开阔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草本盖度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在物种水平,水曲柳和紫椴幼苗多度的影响因素与群落水平筛选后的结果一致,红松幼苗多度与异种大树效应呈正相关,与同种大树效应及林冠开阔度呈负相关。该研究证实了生物邻体和生境因素共同影响幼苗多度格局,并且生物邻体和生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随幼苗物种种类不同而变化。

    •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2020, 40(6):2057-2071. DOI: 10.5846/stxb201904090689

      摘要 (1243) HTML (628) PDF 2.36 M (1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样方调查,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冈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占绝对竞争优势;重要值较大(小)的物种,其生态位宽度一般较大(小),但两者顺序并非完全一致。(2)主要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较小,各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不高;一般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其生态位相似性也越大。(3)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间产生生态位重叠的概率较大,但生态位重叠程度并不一定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关系;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4)灌木层主要物种的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表明该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5)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的显著率均较低,种间联结性不强。(6)物种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相应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种间正(负)联结越强,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小)。

    • 酚酸类化感自毒物质对枸杞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2020, 40(6):2072-2079. DOI: 10.5846/stxb201810102198

      摘要 (990) HTML (609) PDF 2.98 M (1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酚酸类化感自毒物质是导致农作物连作障碍的重要诱因之一。枸杞作为多年生木本植物,连作障碍突出,成因复杂。为揭示酚酸类物质对枸杞的化感自毒作用,研究了22种常见酚酸对枸杞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运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方法(CoMFA)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酚酸化合物对枸杞种子萌发作用的半抑制浓度IC50范围为39.94-115.97 mg/L;CoMFA结果表明,运用立体场和静电场能较好解释该类化合物对枸杞种子萌发的化感自毒特征,苯环1/2/3/4位具有大体积、1位具有强负电性取代基的酚酸化合物,对枸杞种子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客观评价酚酸类化合物对枸杞的化感自毒作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太行山干瘠山地土壤厚度空间变异及草灌群落分布特征

      2020, 40(6):2080-2089. DOI: 10.5846/stxb201710181872

      摘要 (1021) HTML (923) PDF 2.89 M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自然条件下,太行山低山区干瘠山地土层浅薄,易形成一定的裸地斑块造成水土流失等灾害,天然林覆盖率低,植被丰富度、物种多样性也受到限制。为探讨土壤厚度与植物群落分布特征的关系,选择太行山低山区干瘠山地东北向和西南向2个坡面,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比较了不同土壤厚度下群落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的差异。研究表明:1)东北向和西南向2个坡面的土壤厚度在0-50 cm间,平均厚度分别为11.69 cm和12.77 cm;在0-15 cm的土壤厚度分别占总数的71.43%和62.81%。2)东北向和西南向2坡面土壤厚度呈斑块状分布,但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属于中等偏强空间变异,结构性因素是造成土壤厚度空间变异的主导因子。3)所选取坡面的植物主要以草灌为主,共有22科33属38种。土层厚度在10 cm以下时,植物以草本为主;土层厚度在10 cm以上时,植物以灌木为主。其中,土层厚度在10-20 cm时,胡枝子为优势种;土层厚度在20 cm以上时,荆条、酸枣为优势种。4)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在土壤厚度小于15 cm时,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随着土壤厚度逐渐增加,在土壤厚度为10-15 cm时达到最大,在土壤厚度大于15 cm时,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说明土壤厚度影响植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

    • 黄河三角洲河滩与潮滩芦苇对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2020, 40(6):2090-2098. DOI: 10.5846/stxb201812252799

      摘要 (1196) HTML (560) PDF 1.56 M (1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黄河三角洲两种生境芦苇对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差异,能为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芦苇植株来源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在盐胁迫(300 mmol/L NaCl)下,比较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滩芦苇(低盐生境)和潮滩芦苇(高盐生境)叶片中的Na+含量、根部分生区Na+流速、叶片的光合作用参数、H2O2的含量、抗氧化酶的活性、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提高了河滩芦苇叶片中Na+含量,但对潮滩芦苇叶片Na+影响不显著。进一步通过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发现,盐胁迫后,潮滩芦苇比河滩芦苇的根部分生区的Na+外排流速更高(潮滩芦苇:(1982.05±122.74)pmol cm-2 s-1 vs.(87.93±12.94)pmol cm-2 s-1P < 0.01;河滩芦苇:(1574.16±458.90)pmol cm-2 s-1 vs.(-126.88±23.01)pmol cm-2 s-1P < 0.01),能有效调节细胞内离子平衡。另外,盐处理7天后潮滩芦苇光合速率((16.36±1.09)μmol m-2 s-1 vs.(22.79±0.67)μmol m-2 s-1P < 0.01)显著高于河滩芦苇((12.71±0.97)μmol m-2 s-1 vs.(23.81±0.55)μmol m-2 s-1P < 0.01)。盐胁迫诱导了两种芦苇叶片中H2O2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显著升高,而脯氨酸及抗氧化酶的活性也随之显著升高,并且也显著升高了潮滩芦苇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6.90±1.73)U/mg蛋白质vs.(3.54±0.54)U/mg蛋白质,P < 0.05)。综上,潮滩芦苇比河滩芦苇更适应盐胁迫,因其根系具有更高的排Na能力,且脯氨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较高,提高了抗逆性。因此,在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可以优先选择潮滩芦苇作为植被修复的材料。

    • 新疆准噶尔盆地不同径级梭梭和白梭梭的水分来源

      2020, 40(6):2099-2110. DOI: 10.5846/stxb201809071913

      摘要 (991) HTML (567) PDF 1.68 M (1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干旱区,水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性因子。运用稳定氧同位素技术探究了准东地区生长在相邻地段不同径级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的水分来源。通过测定不同径级梭梭和白梭梭的小枝木质部水、不同土层的土壤水以及地下水的δ18O同位素值,运用MixSIAR模型、平均吸水深度模型和直观图法分析不同径级梭梭和白梭梭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和主要吸水层位。结果表明:生长在丘间低地的四个径级梭梭主要水源是土壤水,随着径级的增长,梭梭水分利用方式更加灵活,趋向于利用稍浅层的土壤水。生长在沙丘顶部的四个径级白梭梭主要水源是土壤水,随着径级的增长,白梭梭更趋向于利用深层土壤水。梭梭和白梭梭通过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合理的利用干旱区有限的水源。

    • 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优势类群生态位的影响

      2020, 40(6):2111-2121. DOI: 10.5846/stxb201807021456

      摘要 (1436) HTML (652) PDF 6.58 M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功能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量度指标,不同干扰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特征不同,人为干扰对传粉群落的影响可以通过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直接表现出来。在巩义市选取24个采样点,3种景观类型(农田、灌丛、林地)进行取样,共捕获传粉昆虫18576头,分属于14目,147科,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与缨翅目6个传粉功能群。为了解研究区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类群传粉类群及其生态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3类主要传粉昆虫作为研究对象,在景观类型分类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人为干扰指数赋值表和干扰强度计算公式,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传粉昆虫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情况,结果表明:各传粉类群在不同的干扰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不同;作为优势类群的蠓科、胡蜂科,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均均值高于其他几个类群,且中度干扰强度下值最大,但其生态宽度值与生态重叠值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 基于DNA条形码的白斑切叶蜂粉源植物种类及多样性分析

      2020, 40(6):2122-2129. DOI: 10.5846/stxb201809021867

      摘要 (1056) HTML (491) PDF 7.45 M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人工蜂巢收集白斑切叶蜂(Megachile strupigera)蜂粮样本,并通过克隆测序方法,比较分析了新余市水北镇(XYSB)、吉安市戈坪乡(JAGP)、赣州市沙地镇(GZSD)和赣州市齐云山自然保护区(GZQYS)的4种不同林地类型的白斑切叶蜂粉源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共鉴定出粉源植物9科10属15种。其中黄荆Vitex negundo和山牡荆Vitex quinata为优势种。Chao1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结果表明,4个样地粉源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依次为GZQYS > GZSD > XYSB > JAGP。并且,4个样地七月上旬的物种丰富度均明显高于八月中旬。同一时期的粉源植物种类及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对白斑切叶蜂粉源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非常明显,并随人为干扰程度的增高而降低。相同样地中2个不同时期均呈现出粉源植物多样性随花期变化而降低的趋势,但其主要粉源植物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表明该蜂主要粉源植物没有受到花期变化的影响。因此,黄荆和山牡荆是白斑切叶蜂的主要粉源植物,对维持白斑切叶蜂种群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 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0, 40(6):2130-2140. DOI: 10.5846/stxb201904010627

      摘要 (978) HTML (684) PDF 2.14 M (1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干筛法和改良的Baermann漏斗法,研究植茶年限(19年、26年、34年和56年)对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共捕获线虫6602条,隶属于46属,以Acrobeloides为优势属,食细菌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线虫总数和大多数营养类群数量均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植茶26年时数量达到最高,且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少。线虫类群数则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虽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减少,但对 > 2 mm粒径团聚体中响应不敏感。线虫结构指数(Structure index,SI)多数小于50,富集指数(Enrichment index,EI)均大于50。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茶园生态系统土壤食物网逐渐退化;与大粒径团聚体相比, < 0.25 mm粒径团聚体中食物网受扰动相对较小。以上结果表明,植茶26年土壤更适合线虫繁殖且大粒径团聚体更有利于线虫生存;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食物网退化, < 0.25 mm粒径团聚体受到的干扰较少,这一结果有助于揭示茶园土壤团聚体中线虫群落变化和土壤食物网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

    • 黑斑侧褶蛙蝌蚪断尾后的补偿生长和发育研究

      2020, 40(6):2141-2148. DOI: 10.5846/stxb201903090448

      摘要 (1108) HTML (886) PDF 1.10 M (1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在经历不利的生长条件或环境后往往出现补偿生长。研究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经历来自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捕食造成断尾损伤后的补偿生长模式、断尾损失对蝌蚪游泳能力以及变态时间与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历捕食压力后,全尾组和1/3断尾组蝌蚪的体长显著大于1/2断尾组蝌蚪的体长,全尾组和1/3断尾组之间的蝌蚪体长差异不显著;第19天时,1/2断尾组蝌蚪经过补偿生长后体长显著大于全尾组蝌蚪,1/3断尾组与全尾组和1/2断尾组之间的蝌蚪体长差异均不显著;三个实验组之间蝌蚪尾长差异不显著;全尾组蝌蚪的疾游速显著大于1/2断尾组蝌蚪的疾游速,1/3断尾组蝌蚪的疾游速与全尾组和1/2断尾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严重断尾对蝌蚪疾游速产生了消极影响。三个实验组蝌蚪的变态时间和变态前后形态差异均不显著。黑斑侧褶蛙蝌蚪能够在变态前调整生长轨迹补偿早期捕食风险造成的生长损失,断尾损失并不影响变态时间与大小,断尾超过一半的蝌蚪经过补偿生长后仍要付出一定的运动代价。

    • 不同类型景观水体浮游动物群落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020, 40(6):2149-2157. DOI: 10.5846/stxb201904020638

      摘要 (1057) HTML (674) PDF 2.58 M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明不同类型景观水体中环境敏感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对景观水体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十分重要。于2014年5月在上海选取具代表性的8个景观水体共设置3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并同步测定水体环境指标。本次调查采集并鉴定浮游动物40种,其中轮虫29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4种。基于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进行聚类分析,所有采样点聚为四种景观类型:天然湖泊(淀山湖)、人工湖泊(滴水湖)、AAAA级公园水体(共青森林公园和古猗园)和普通综合性公园水体(世纪公园、和平公园、长风公园和车镜公园)。两种公园水体浮游动物种类较为丰富,多样性较高,各自约有40%的种为生境特有种,而淀山湖特有种仅1种(为猛水蚤),滴水湖3种均为蛭态类。物种相似性方面,大型天然淀山湖与人工滴水湖相似性最高(37.5%),普通公园水体次之(33.3%),与AAAA公园水体相似度最低(20%)。后两者间的相似性较高(27.8%),且两者与滴水湖的相似度均较低(18.5%和12.0%)。四类水体仅有3个共有种/类群: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桡足类无节幼体。AAAA公园水体中甲壳纲动物的相对丰度(88.8%)远高于其他水体,其优势种由3种大型浮游动物(甲壳纲)组成,普通公园水体优势种仅由4种小型浮游动物(轮虫)组成,淀山湖和滴水湖的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单一。冗余分析(RDA)显示,水温、透明度、pH、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是影响景观水体浮游动物群落差异的显著环境因子。

    • >学术信息与动态
    •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监测研究

      2020, 40(6):2158-2165. DOI: 10.5846/stxb201904230824

      摘要 (1238) HTML (517) PDF 2.05 M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自然保护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理想模式,对其进行监测是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了把握我国自然保护地的监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出自然保护地监测文献698篇,基于文献计量法,对自然保护地的监测研究趋势、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所属行政区域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自然保护地监测研究发文量在历经30多年的萌芽期与缓慢增长期后,当前正处于跳跃式增长期。其中,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发文量最高,占比达67%;在监测内容方面,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物多样性 > 生态环境 > 人类活动 > 生态安全,其中,涉及鸟类监测的文献数量最多,占比20.75%。目前,人工实地调查方法仍然是主要的监测研究方法,但随着红外相机、卫星遥感和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其占比已降到60%;在所属行政区域方面,各区不平衡现象十分显著,发文量在6-48篇不等。因此,今后科研监测应兼顾不同自然保护地类型,尽可能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开展监测,并对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以及人类活动和生态安全方面给予更高的关注度,最后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监测管理建议。

    • 基于文献计量的凋落物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2020, 40(6):2166-2173. DOI: 10.5846/stxb201903260578

      摘要 (1380) HTML (726) PDF 5.41 M (1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生态学中,凋落物作为过渡层的研究价值日趋重要。为进一步探究凋落物的现存特征以及热点问题,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分析,分别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集合中的文献作为基础数据源。运用Bibexcel、Ucinet、和Netdraw等软件得出研究文献中的高频词共词矩阵和关键词网络化图谱。再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将研究内容分为五大群集,据此分析枯落物的特性及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就文献发文量来看国内外对凋落物的研究,国际上开始的时间较早,国内的研究比国际滞后10年左右,但国内的发文量和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国际上;两者都在21世纪开始趋于成熟稳定发展。②国内的凋落物研究以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各因子之间的联系为主;国外更偏向于把研究凋落物的分解、土壤营养元素归还以及化学元素转变所带来的气候改变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作为该领域研究热点。③经过共现网络化可视分析得出,国内凋落物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可将凋落物、凋落物分解、生物量、人工林、土壤养分、氮沉降等词作为该领域研究热点和未来延伸发展方向。④通过聚类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有相近的部分,都涉及到凋落物的分解方面,化学元素与凋落物、土壤质地的影响。但二者不同的是国内侧重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各因子之间的联系,而国际上着重上研究凋落物的分解、土壤营养元素归还以及化学元素转变,所带来的气候改变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由此可以得出,有关凋落物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重点,今后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着重研究枯落物特性的变化对气候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