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38卷第1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目录
    • 封面+目次

      2018, 38(15):0-0.

      摘要 (1029) HTML (0) PDF 4.09 M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论与综述
    • 中国生态区划研究进展:从格局、功能到服务

      2018, 38(15):5271-5278. DOI: 10.5846/stxb201711172046

      摘要 (2886) HTML (686) PDF 1.35 M (2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区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现有的生态区划方案,总结出生态特征和类型区划、生态地理和格局区划、生态功能和服务区划三大类,分别对每个区划的指标、技术、方案、特点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缺少面向服务供需的生态系统区划,生态制图和更新的标准化技术也存在不足。为此,提出明确不同生态区划的科学或管理目标、强调人类需求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现实作用和未来影响、加强现代制图技术在生态区划的作用、整合现有多原则和多目标的生态分区方案等五个方面的建议。

    • 协商货币评估法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2018, 38(15):5279-5286. DOI: 10.5846/stxb201709291760

      摘要 (1699) HTML (512) PDF 1.35 M (1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以往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但是至今还未形成得到一致认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协商货币评估法(Deliberative Monetary Valuation,DMV)将协商方法和陈述偏好法相结合,成为一种正在探索使用的新的货币评估法。分析了DMV的研究背景,并从DMV的独特适用性、DMV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的应用、DMV获得价值的性质3个方面总结了DMV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DMV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DMV在中国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应用中的启示,以期能够为DMV在中国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借鉴,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 生态系统服务建模技术研究进展

      2018, 38(15):5287-5296. DOI: 10.5846/stxb201708291562

      摘要 (2353) HTML (1058) PDF 1.46 M (2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的数量、类型及应用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为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有效整合到决策中,系统比较、甄别不同建模工具并筛选出适合决策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模拟方法尤为必要。因此,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的建模技术,包括:相关关系法、生物-物理过程法以及专家知识法;分别对其原理、差异、优缺点以及适用性进行了详尽阐释。大多数相关模型侧重于统计关系,相对容易创建和扩展,适用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初始评估;生物-物理过程模型难以构建且不易获取,但提供了探索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和长期变化的有效机制;专家知识法有效结合了多种类型的知识体系,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反馈和交互动态的系统整合,但当评估地点发生变化时难以验证。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上述3种建模技术的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模型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各类建模技术面临着实用性和科学准确性之间的权衡。通过对不同建模技术的梳理与整合分析旨在提升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决策支撑能力,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韧性科学的回顾与展望:从生态理论到城市实践

      2018, 38(15):5297-5304. DOI: 10.5846/stxb201709081620

      摘要 (3693) HTML (2191) PDF 1.47 M (5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韧性的概念在生态与环境领域正在兴起,如何将城市的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与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科学地耦合尤为重要。实践方面,城市韧性在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私人基金会等计划的支持下得到世界各地城市的日益重视。对此,回顾了韧性在生态系统科学中的概念起源及其在工程技术与社会学科的应用发展;整合了城市系统的科学知识,以进一步阐述城市韧性的概念及理论发展;举例了目前联合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跨国企业所构建的全球合作网络中韧性城市的实践。基于城市韧性理论的回顾和韧性城市实践,结合城市系统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维度的差异性,就我国城市以韧性为导向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挑战及解决途径提出了参考建议。

    • >研究论文
    • 土壤增温对杉木幼苗细根生长量及形态特征的影响

      2018, 38(15):5305-5314. DOI: 10.5846/stxb201708231521

      摘要 (2059) HTML (470) PDF 1.68 M (1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杉木人工林对全球变暖的地下响应,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国有林场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土壤增温试验,采用内生长环法探讨增温实验开始后第2年(2015年1月、7月取样)和第3年(2016年1月、7月取样)杉木幼苗细根生长量和形态特征(比根长,SRL;比表面积,SRA;组织密度,RTD)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苗木的生长,土壤增温对细根生长量的影响趋势是先抑制,再无显著影响,最后促进。(2)土壤增温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在不同取样时间有差异:土壤增温对7月份(夏季)取样的细根SRL或SRA有显著促进作用,对1月份(冬季)取样的细根SRL、SRA均无显著影响。(3)土壤增温对第二、第三次取样的1-2 mm细根RTD有促进作用。表明土壤增温对杉木幼苗细根生长量的影响与苗木生长阶段有关;同时苗木可通过细根形态的调整(增大SRL和RTD)以适应土壤增温引起的土壤资源变化和环境胁迫,维持自身的生长。

    • AM真菌对采煤沉陷区黄花菜生长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2018, 38(15):5315-5321. DOI: 10.5846/stxb201701130106

      摘要 (1684) HTML (517) PDF 1.34 M (1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陕北黄土沟壑采煤沉陷区内布设试验小区,对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管柄囊霉菌,通过测定黄花菜光合性能、植株生长、抗逆性、土壤养分含量、根际微生物数量等,揭示AM真菌对黄花菜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菜种植3-5个月后,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黄花菜株高、冠幅及其根系菌根侵染率、菌丝密度。与不接种对照区相比,接种AM真菌后黄花菜叶片的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1%、12%、79%。接种AM真菌处理区黄花菜根际土壤的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等均显著高于对照区,细菌数量和磷酸酶活性的菌根贡献率分别达77%和24%。表明采煤沉陷区扰动土壤接种AM真菌具有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肥力和提高黄花菜植株抗逆性的作用,对促进陕北黄土沟壑采煤沉陷区经济作物生长和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现实生态意义。

    • 神农架国家公园林线过渡带土壤真菌多样性

      2018, 38(15):5322-5330. DOI: 10.5846/stxb201709211693

      摘要 (1812) HTML (566) PDF 1.48 M (1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线过渡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研究林线过渡带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形成机制,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对土壤养分循环和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神农架国家公园林线上下的灌木林和针叶林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真菌物种组成上,两种植被类型的土壤优势菌门、属和种类不同,针叶林和灌木林的优势菌门分别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不相似性检验(Dissimilarity test)表明两种林型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针叶林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Chao值和Richness指数均显著(P < 0.05)高于灌木林。典范对应分析(CCA)和Mantel检验显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pH、植物多样性、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林线过渡带上下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pH、植物多样性、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可能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 太行山片麻岩山区造地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演变

      2018, 38(15):5331-5339. DOI: 10.5846/stxb201709271749

      摘要 (1884) HTML (509) PDF 2.23 M (1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太行山片麻岩山区造地后坡面植被的演变规律,以太行山片麻岩山区不同治理年限的坡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坡面的植被状况与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坡面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种类均显著增加,分别由第2年的18.00%、67.52 g/m2、10种增加到了第7年的92.67%、379.91 g/m2、19种。随治理年限的增加,坡面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土壤容重由第2年的1.40 g/cm3降低到了第7年的1.29 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第2年的4.91 g/kg增加到了第7年的7.18 g/kg;土壤总孔隙度、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由第2年的47.15%、0.17 g/kg、16.10 mg/kg、26.58 mg/kg增加到了第6年的51.60%、0.61 g/kg、62.18 mg/kg、57.40 mg/kg,在第7年又分别降低为51.42%、0.50 g/kg、37.80 mg/kg、30.90 mg/kg。坡面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多项理化性状表现为显著相关。随着治理年限延长,造地后的坡面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土壤有效养分增多,持水能力增强,植被覆盖度与植物种类均显著增加,植物多样性稳步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 植被退化对温带典型草原根系-土壤系统碳氮分配的影响

      2018, 38(15):5340-5350. DOI: 10.5846/stxb201612312725

      摘要 (1766) HTML (620) PDF 6.49 M (1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3种不同退化程度的温带典型草原(大针茅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为研究对象,研究植被退化对温带典型草原土壤及根系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植被退化对地下根系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 > 0.05),而对地下根系氮含量的影响显著(P < 0.05),中度退化样地根系氮含量显著高于轻度退化和重度退化样地(P < 0.05)。(2)植被退化对根系碳氮储量影响显著(P < 0.05),根系碳氮储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总根系碳氮储量随退化程度加剧而降低。(3)土壤有机碳、总碳和总氮含量及储量均受退化程度和采样深度的影响显著(P < 0.05),其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随退化程度加剧而显著降低(P < 0.05)。(4)土壤是根系-土壤系统碳氮储存的最主要场所,储量占比90%以上。虽然土壤碳氮储量均存在表层聚集现象,但表层储量所占比例在各样地间差异显著(P < 0.05)。

    • 间伐和改变凋落物输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2018, 38(15):5351-5361. DOI: 10.5846/stxb201703160449

      摘要 (2085) HTML (573) PDF 5.08 M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第二大碳通量,土壤呼吸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探究土壤呼吸对间伐和改变凋落物的响应规律以及响应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准确评价森林碳循环提供依据。针对不同强度(对照、轻度、中度、重度)间伐后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016年5月至10月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其原状、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加倍的土壤呼吸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在生长季的8月份达到最高值,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不同林分间伐处理下,中度间伐显著促进了土壤呼吸,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升高了15.66%,轻度间伐和重度间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去除凋落物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40.16%,加倍凋落物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升高了16.06%。中度间伐使土壤呼吸生长季通量增加了55.06 g C/m2;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呼吸生长季通量减少了153.48 g C/m2,加倍凋落物使土壤呼吸生长季通量增加了79.87 g C/m2。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而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不同林分间伐处理下,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为2.36-3.46,轻度间伐下Q10值最高;凋落物去除和加倍均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存在着显著影响,能够解释土壤呼吸28.7%-62.3%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和凋落物处理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CO2释放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交互作用,中度间伐和加倍凋落物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单一因子。可见,间伐作业通过改变土壤微环境和凋落物量,对土壤呼吸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着重要影响。

    • 控雨对荒漠草原植物、微生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018, 38(15):5362-5373. DOI: 10.5846/stxb201703200470

      摘要 (2244) HTML (563) PDF 1.96 M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5年设置了降雨量变化(减雨50%、减雨30%、自然降雨、增雨30%和增雨50%)的野外模拟试验,测定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C、N、P含量,同时调查了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研究了各组分C、N、P化学计量特征对连续两年降雨量变化的响应,分析了土壤C∶N∶P和含水量分别与植物生长、养分利用以及微生物量积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控雨改变了植物叶片C∶N∶P,且其影响程度随物种不同而异:减雨50%提高了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mill)绿叶N和P以及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绿叶P摄取能力,增雨(30%和50%)降低了猪毛蒿绿叶N摄取能力。增雨提高了猪毛蒿绿叶C∶N,增雨30%提高了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绿叶C∶N。增雨降低了猪毛蒿绿叶N∶P,增雨30%降低了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绿叶N∶P。相比之下,控雨条件下枯叶C∶N∶P的变化幅度较小;随降雨量增加微生物量C、N以及C∶N逐渐增加,但增雨50%使微生物量C和C∶N降低;控雨对土壤C∶N∶P的影响较小,但增雨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因此促进了植物和微生物生长;试验期内,相对稳定的土壤C∶N∶P不能很好地指示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养分受限状况;干旱时提高叶片养分摄取、湿润时增强叶片养分回收,可能解释了牛枝子对降雨量变化的弹性适应能力。

    • 火烧对马尾松林土壤酶活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018, 38(15):5374-5382. DOI: 10.5846/stxb201709191685

      摘要 (2249) HTML (480) PDF 1.97 M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酶参与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林火能通过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来改变土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过程。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烧会使土壤有机碳组分发生变化,研究火烧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中亚热带典型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火烧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火烧后一年0-10 cm土层土壤pH值明显升高(P < 0.05),土壤总碳含量显著降低(P < 0.05),土壤全氮含量平均降低17.5%(P > 0.05)。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 < 0.05)。(2)相比对照,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0-10 cm土层显著降低(P < 0.05),土壤酚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 < 0.05)。(3)火烧后一年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颗粒性有机碳、土壤易氧化碳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26.4%、30.9%和2.69%,但无显著差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则显著降低(P < 0.05);两个土层土壤不稳定有机碳含量和粘粒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显著。

    • 普达措国家公园2个针叶树种径向生长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

      2018, 38(15):5383-5392. DOI: 10.5846/stxb201710091794

      摘要 (1955) HTML (572) PDF 4.89 M (1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树轮年代学方法,利用普达措国家公园海拔上、下限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is)和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树轮宽度资料,构建差值年表并分析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阐明影响该区域2个主要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要素。结果表明:(1)海拔下限丽江云杉径向生长同时受到温度和降水的影响:与上年11月平均温、当年生长季后期(9-10月)平均温和上年7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2)海拔上限丽江云杉径向生长只受温度影响,与上年生长季后期平均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生长季盛期(6-8月)平均温呈显著正相关;(3)长苞冷杉径向生长只与温度表现出显著相关性,海拔下限的生长与上年11月平均温呈显著正相关,海拔上限的生长与当年生长季盛期平均温呈显著正相关。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对滇西北高原树木生长影响研究提供参考,为滇西北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喀斯特高寒干旱区不同经济树种的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018, 38(15):5393-5403. DOI: 10.5846/stxb201709051598

      摘要 (2070) HTML (738) PDF 1.64 M (1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喀斯特高寒干旱区不同经济树种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丰富对"内稳态理论"、"生长速率理论"和生态系统养分限制状况的理解,为改善喀斯特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示范区的刺梨(Rosa roxburghii)、核桃(Juglans regia)2种主要经济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经济树种的养分含量特征、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和计量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种经济树种不同组分中,核桃叶片有机C含量最高(均值为436.73 mg/g),刺梨叶片全N、全P含量最大(均值为20.77、2.10 mg/g),全K含量则为核桃根区土壤中最丰富(均值为17.07 mg/g)。核桃根区土壤速效K含量高于刺梨,表明核桃具有较好的耐旱性。(2)刺梨N再吸收率(19.23%)显著高于核桃N再吸收率(4.05%),表明与核桃相比,刺梨根区土壤N元素匮乏。(3)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总体呈现出凋落物 > 叶片 > 根区土壤的规律。刺梨叶片N∶P低于14,说明刺梨生长时主要受N限制。刺梨叶片C∶P、N∶P低于核桃,推测栽种年限相同时,刺梨树种生长速率高于核桃树种。凋落物N∶P表现为核桃>刺梨,故核桃凋落物能保留更多养分。核桃根区土壤C∶N高于刺梨,说明核桃地保肥能力较好。(4)根区土壤全P与叶片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植物叶片中P主要来源于土壤。根区土壤全N与凋落物C∶N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根区土壤中N含量与凋落物分解密切相关。

    • 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对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018, 38(15):5404-5412. DOI: 10.5846/stxb201709141653

      摘要 (1774) HTML (528) PDF 1.41 M (1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分空间结构会显著影响其林下植被多样性,为明确其影响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以栎类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Pearson简单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与典型相关分析探索乔木层空间结构与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为保护林下植被多样性提供生态经营建议。以混交度、聚集指数和开敞度表达林分空间结构,以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Auclair&Goff指数作为灌木物种多样性评价指标,利用3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混交度对灌木层Pielou指数和Auclair&Goff指数影响显著(P < 0.05),其余指数均不显著;(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受到多个林分空间指标的综合影响,其中Pielou指数受到混交度、聚集指数和开敞度的显著影响,Auclair&Goff指数受到混交度与开敞度的显著影响;(3)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典型相关系数为0.5427,林分空间结构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标两组变量在整体上相关性较强,其中混交度是影响力最大的变量。因此,欲提高栎类天然次生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应选择以调整树种结构为主,综合考虑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整方案。

    • 入侵种互花米草空间扩张模式识别与景观变化模拟

      2018, 38(15):5413-5422. DOI: 10.5846/stxb201709121641

      摘要 (1832) HTML (789) PDF 3.93 M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3S技术支撑下,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质心变化等方法,分析2006-2015年研究区内互花米草群落的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2015年高分二号影像识别出扩张模式及预测扩张趋势。结果表明:①近年来,互花米草沼泽向陆扩张速度大于向海扩张速度,其质心不断向陆方向移动。②2006-2015年,互花米草斑块密度变大,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也相应增大为8.63,景观形状越来越复杂。③利用LEI和PFD识别出互花米草的3种扩张模式,边缘扩张面积远大于外部隔离扩张面积,外部隔离扩张斑块数量远多于边缘扩张和潮沟引领式扩张斑块数之和,潮沟对互花米草的向陆扩张起到引领作用。④利用缓冲区分析模拟互花米草向陆扩张的趋势,未来5年碱蓬沼泽的面积将减少11.45%。研究可为进一步认识互花米草入侵碱蓬沼泽机制提供科学参考。

    • 中国东部草原植被绿度时空变化分析及其对煤电基地建设的响应

      2018, 38(15):5423-5433. DOI: 10.5846/stxb201803120479

      摘要 (1609) HTML (539) PDF 15.13 M (1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81-2010年连续30 a的GIMMS AVHRR NDVI 3g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分析了30年间呼伦贝尔市(呼盟)与锡林郭勒盟(锡盟)的地表植被覆盖绿度的变化,并在研究区内选取了24个煤矿产区,分析了矿区及其周围10、20 km和50 km的缓冲区的绿度变化趋势,通过分析矿区及对应缓冲区生长季NDVI (GNDVI)的相关性,揭示如下规律:(1)30年间,呼盟和锡盟绿度减少的区域分别为59.16%和73.13%;(2)呼盟植被绿度减少的像元散落在呼盟各个方位,增加的像元主要分布在东北部;锡盟植被绿度减少的像元分布在锡盟东部和西南部,植被绿度增加的像元分布在锡盟西北部;(3)矿区及缓冲区的GNDVI整体呈下降趋势,且锡盟的下降速度更快;(4)不管煤矿露天还是井工开采,对矿区及周边植被绿度都有影响,矿区及缓冲区GNDVI两组变量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5) GNDVI能反映植被复垦状况。

    • 基于MODIS NDVI的辽河保护区成立前后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研究

      2018, 38(15):5434-5442. DOI: 10.5846/stxb201709041594

      摘要 (1712) HTML (466) PDF 5.72 M (1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10年成立以自然生态恢复为主的辽河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的500米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研究了辽河保护区成立前(2000-2009年)和成立后(2010-2015年)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结果表明:(1)2000-2015年NDVI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00-2009年NDVI的年际增加主要发生在夏季,2010-2015年NDVI的年际增加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辽河保护区成立后春季NDVI的逐年增加有利于该区域防风固沙功能的提升。(2)季节尺度上,2000-2009年春季降水量与春季和夏季NDVI显著正相关,夏季气温与夏季NDVI显著负相关;2010-2015年仅夏季NDVI动态受春季气温和夏季日照时数变化的影响。(3)月尺度上,气温是影响辽河保护区NDVI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2000-2015年NDVI动态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存在1个月的滞后期;2000-2009年NDVI动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1个月的滞后期,2010-2015年则无滞后效应。(4)2000-2009年影响NDVI动态的人类活动主要为农田耕作;辽河保护区成立后,河岸带封育区内的自然恢复和小型人工湿地建设促进了NDVI增加,大型人工湿地建设和人工经营牧草地对NDVI动态无显著影响。

    • 模拟酸雨和镉复合处理对秃瓣杜英生长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2018, 38(15):5443-5451. DOI: 10.5846/stxb201708221511

      摘要 (1778) HTML (548) PDF 1.57 M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pH 3.0和pH 5.6)和镉(Cd 50和Cd 100)复合污染以及对照处理(CK)对秃瓣杜英(Elaeocarpus glabripetalus)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的酸雨处理显著增加了植株总生物量的积累,促进了根和叶片生物量的分配,降低了茎干生物量的分配,且显著降低了叶片中的镉含量。单独镉处理下,Cd 50显著增加了植株生物量的积累,促进了根和叶片生物量的分配,Cd 100虽抑制了植株生物量的积累,但生物量分配几乎不受影响。复合处理促进了植株根和叶片生物量的分配,降低茎干生物量分配,且降低了根冠比,其中pH 5.6+Cd 100显著促进了植株生物量的积累。所有处理的荧光参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说明未对植株的PSⅡ反应中心产生显著影响。镉在植株体内的积累为:根 > 茎 > 叶。酸雨强度和镉浓度的交互作用对生物量,镉含量和F0影响显著。因此,秃瓣杜英对酸雨和镉的复合污染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 中国林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分析

      2018, 38(15):5452-5460. DOI: 10.5846/stxb201704190698

      摘要 (1589) HTML (545) PDF 2.81 M (1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地资源利用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系统,其产出不仅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宝贵的生态价值。权衡林地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林地绿色利用效率是评价林地利用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法。采用价值当量法估算中国31省市林地的生态功能价值当量,在此基础上,运用SBM模型评价了1998年、2003年、2008年和2013年的林地绿色利用效率,分析了中国31省市林地绿色利用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和改善方向。得出结论:在1998-2013年期间,中国31省市的林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态势;东部沿海以及拥有传统林区的省市的林地绿色利用效率表现最佳,而青海等地的林地绿色利用效率最低;对于缺乏效率的省市来说,应分清林地绿色利用效率损失的本质原因,由劳动力投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冗余导致的效率损失应加大重视程度,有的放矢,减少浪费;针对区域生态功能薄弱环节,应合理规划森林类型和林木种类,同时注意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维护。

    •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方法研究

      2018, 38(15):5461-5472. DOI: 10.5846/stxb201710241902

      摘要 (1786) HTML (537) PDF 2.68 M (1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低碳城市理念和内涵,构建了由6类(碳排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交通、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13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指数,并结合中国35个城市2010-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参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趋势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参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城市名单无明显变化,且深圳市在2010年和2015年均为低碳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与2010年相比,杭州市、银川市、郑州市、石家庄市和昆明市的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相对持平,而成都市、长沙市、合肥市和大连市有所下降。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较低可能是由于城市碳排放、经济、社会、交通、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方面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不够造成的。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 基于绿色GDP和生态足迹的江西省生态效率动态变化研究

      2018, 38(15):5473-5484. DOI: 10.5846/stxb201708151464

      摘要 (2092) HTML (510) PDF 2.30 M (1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测度,其测度方法一直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鉴于绿色GDP能反映出剔除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国民经济净收益,生态足迹则更能全面地衡量经济发展中消耗的各种物质、能源以及带来的环境影响,基于WBCSD提出的生态效率定义及核算方法,创新性地从绿色GDP和生态足迹的视角改进生态效率度量模型,并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对其2000-2015年间的生态效率变化轨迹及成因进行衡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江西省单位面积生态足迹的绿色GDP即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5年来提升了4.57倍,与此同时,绿色GDP、生态足迹也呈上升趋势,但绿色GDP的增速明显高于生态足迹的增速;(2)江西省绿色GDP占总的GDP的比例处于不规则波动状态,平均为84.61%,其中自然资源损耗价值、环境退化损失价值和资源环境改善效益也呈不规则波动,三者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自然资源损耗对绿色GDP的影响较为显著;(3)江西省生态足迹不断增加,总生态足迹15年来增加了83.6%,年平均增长率为4.26%,从生态足迹构成来看,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足迹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牧草地足迹增长最为显著;(4)江西省生态足迹的主要类型是牧草地足迹、耕地足迹和化石能源用地足迹,其中牧草地足迹比重最大,并且保持波动上升趋势,其次是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足迹,但两者比重均呈小幅下降趋势。从生态效率度量模型的创新性、适应性和生态效率的提高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 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

      2018, 38(15):5485-5497. DOI: 10.5846/stxb201605261015

      摘要 (2049) HTML (521) PDF 4.13 M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是促进工业向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更是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将工业生态系统分解为工业经济、环境、能源三个子系统,以2009-2013年9省2市的工业数据为基础,采用网络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及三个子系统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自上游至下游效率水平依次递增。(2)长江经济带工业经济子系统效率水平相对稳定,区域内以下游最高、上游最低;环境子系统效率水平呈增长趋势,区域内以下游最高、中游最低;能源子系统效率水平呈增长趋势,区域内以下游最高、上游最低;(3)收敛性检验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及各子系统效率呈收敛趋势,其中工业经济子系统效率呈相对稳定的状态。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 围填海景观格局演变及存量资源分析——以大连长兴岛附近海域为例

      2018, 38(15):5498-5508. DOI: 10.5846/stxb201803220567

      摘要 (1943) HTML (534) PDF 7.99 M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连市长兴岛附近海域为研究区域,收集1995年、200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2005年、2010年、2016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20年来研究区围填海的动态空间分布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建立面向对象的围填海存量资源分类提取方法,并构建围填海存量资源指数,对长兴岛围填海存量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长兴岛附近海域围填海年动态变化在2010-2016年间幅度最大;长兴岛东南部为围填海动态变化的主要区域。(2)整个区域在监测期内表现出多种围填海小型斑块被整合,大型斑块积极向外扩展的发展态势,区域内景观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而优势度减小的趋势。(3)长兴岛附近海域围填海总体利用效率较低,填而未建区域面积最大,其次为围而未填区域及低效工业城镇用海类型,围填海存量资源总面积达到22008.5 hm2

    •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格局的盐碱地分区规划防治研究——以黑龙江省林甸县为例

      2018, 38(15):5509-5518. DOI: 10.5846/stxb201704250750

      摘要 (1814) HTML (707) PDF 8.24 M (1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碱地分区规划防治是提高区域盐碱综合治理效果,降低治理成本的有效途径,对实现区域生态恢复、土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当前,在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基础上,进行盐碱地规划防治研究的研究尚显不足。以大庆市林甸县为研究区,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视角,基于RS和GIS技术平台,综合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态流和生态阻力面,构建了区域景观生态风险格局;结合关键景观与盐碱地的生态廊道分析等方法,确定盐碱地防治分区;并进一步确定了防治分区中的核心防治区域。结果表明:林甸县盐碱地面积为263 km2,其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呈现西部和南部的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较高,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较低的特征,其中,高危区、重度危险区占地区总面积41.24%,集中分布在地区下游的沼泽湿地周围,说明保护沼泽湿地迫在眉睫。林甸县的两条土地盐碱化防治景观生态廊道是以最低防治成本实现土地盐碱化预防和治理的最佳区域,其主要分布在15个村(镇)上,未来应将此地区作为规划防治的核心。基于景观生态风险格局的盐碱地分区规划防治研究,为大尺度土地盐碱化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结果对林甸县未来开展土地盐碱化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间歇性生态输水塔里木河下游断面地下水位变化模拟

      2018, 38(15):5519-5528. DOI: 10.5846/stxb201710111813

      摘要 (1530) HTML (566) PDF 2.26 M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下水作为干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2011-2015年逐月地下水埋深变化为研究内容,基于非稳定流理论,以河道附近水位边界条件作为初始求解条件,以余误差函数erfc(x)为求解函数,综合考虑地下水变化时间滞后效应及潜水蒸发作用,旨在构建间歇性输水河道地下水埋深变化模型。结果表明:(1)生态输水期间,在短期内,临近河道地下水埋深波动较大,而远离河道地下水埋深波动并未受到较大的影响,生态输水作用影响河岸附近地下水埋深变化存在一定时段的滞后期,且随着距离河道的增加,滞后期增长。(2)以河道为基点的地下水非稳定流运动及潜水蒸发作用是影响沿岸地下水变化的诸多环境因子中最敏感的因子。(3)模拟结果表明基于非稳定流理论对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变化模拟效果较好,达到了地下水模拟精度的要求,对塔里木河下游断面尺度上地下水恢复状况研究及后期生态恢复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 调水调沙工程黄河口近岸沉积物重金属和砷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2018, 38(15):5529-5540. DOI: 10.5846/stxb201708111445

      摘要 (1819) HTML (524) PDF 3.93 M (1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调水调沙工程长期影响下黄河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基于2012年黄河口近岸2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ICP-MS测定重金属(Zn、Cr、Ni、Pb、Cu、Cd)和砷(As)含量,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和As的平均含量表现为As > Zn > Cr > Ni > Pb > Cu > Cd。Cr、Ni、Cu和Pb四种元素的分布规律较为一致,整体呈现出近岸和近黄河口高而远离河口和岸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Ni、Cu、Pb、Zn与粘土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 < 0.01或P < 0.05),而Cd、Cr和As与其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 > 0.05)。近岸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和As的平均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整体表现为Cd > As > Ni > Pb > Cu > Cr > Zn。就潜在生态风险(RI)而言,研究区域18.52%的站位属轻微生态危害,70.07%的站位属中等生态危害,7.41%的站位属强生态危害,Cd和As是造成危害的两种主要元素。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和As的来源复杂且多样,主要是由于农业化肥使用、海上石油开采和泄漏、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河口污染物输入所致。对比研究发现,随着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除Cd和As外沉积物中其他重金属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二者的生态风险将会随调水调沙的长期实施呈增加趋势,而其他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将呈降低趋势,故未来应重点关注近岸沉积物中Cd和As的生态毒理风险。

    • 景观水体周丛生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8, 38(15):5541-5553. DOI: 10.5846/stxb201709281752

      摘要 (1521) HTML (712) PDF 1.71 M (1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载玻片法获取的周丛生纤毛虫群落可否用于监测景观水体,于2015年利用载玻片采样法对上海东南角的一处景观水体的周丛生纤毛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周年调查,并对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共检出12目51种周丛生纤毛虫。周丛生纤毛虫的年平均密度为127.29个/cm2,2月密度最低,为24.27个/cm2,5月密度最高,为248.57个/cm2;其群落结构应对水体环境的变化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动。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总磷浓度和水温(T)均是影响周丛生纤毛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作为周丛生纤毛虫最主要的类群,缘毛目纤毛虫的密度与透明度(SD)和电导率(Spc)呈显著正相关,与T呈极显著正相关;丁丁目、毛口目和侧口目纤毛虫的密度与SD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丁丁目纤毛虫的密度与T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丁丁目纤毛虫的密度与总氮(T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优势种钟形钟虫、钟虫sp.2、聚缩虫sp.1、亨氏累枝虫、沟钟虫和螅状独缩虫的密度与环境因子具有较好相关性。研究表明,载玻片法采集的周丛生纤毛虫能很好的反映水质变化,该方法可以作为景观水体水质监测方法的一个补充。

    • 厦门湾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及分类充分性

      2018, 38(15):5554-5565. DOI: 10.5846/stxb201708121452

      摘要 (2042) HTML (1070) PDF 7.84 M (2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厦门湾为研究区域,收集2014-2015年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数据,计算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分析了分类学多样性指数与传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和依从性,并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充分性。结果表明,厦门湾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指数(Δ)介于6.04-83.71之间,平均值为68.26,站位分布不均匀;分类差异性指数(Δ*)介于74.27-99.54之间,平均值为84.23;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的理论平均值分别为86.82、345.0,个别站位落在95%置信区间外,表明局部区域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扰动。Δ、Δ*与Margalef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呈显著相关,而Δ+、Λ+与传统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相关;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可作为传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补充。种级、属级和科级的同一多样性指数间呈显著线性相关,拟合度较高(多数R2>0.9);根据三个分类水平站位的nMDS二维排序图、2-STAGE的相似性和聚类图,种级、属级和科级的群落结构一致性强,属级较种级丢失的信息约8%、科级为20%,因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大型底栖动物的监测与评价可根据实际的条件和需求适当将生物鉴定放宽至属水平。

    • 人工遮光和营养添加对河流反硝化活性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18, 38(15):5566-5576. DOI: 10.5846/stxb201704050582

      摘要 (1840) HTML (854) PDF 2.98 M (1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例如河岸带森林植被毁损和农业活动施肥等的干扰日益加剧,而这些活动使河流接收的光照增多、河流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增加。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是河流去除氮的有效途径。在汉江的一级支流金水河上游核心保护区内选取6条溪流开展野外控制实验,利用营养添加模拟河流中营养的增加,遮盖河面来模拟源头溪流的隐蔽状态,来研究河流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对光照和营养改变的响应,并利用高通量测序(MiSeq)技术研究在两种处理下河流沉积物中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营养元素添加促进了沉积物的反硝化活性,河面遮盖抑制了沉积物的反硝化活性。营养添加和遮盖两种处理均降低了控制实验区域内脱氯单胞菌属(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同时也降低了该区域nirS型反硝化菌群落的Chao多样性。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光照增加和河流的营养增加提高了河流沉积物反硝化活性,并为提高河流的脱氮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 同域分布大熊猫和水鹿生境利用分异特征

      2018, 38(15):5577-5583. DOI: 10.5846/stxb201801210162

      摘要 (2033) HTML (650) PDF 2.75 M (1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生动物的生境利用特征研究是动物生态学核心问题之一,同域分布动物对生境的利用特征及共存机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的基础。基于空间利用和生境因子选择差异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水鹿(Rusa unicolor)的生境利用关系,探讨了同域分布野生动物在生境因子选择和空间利用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利用上,大熊猫和水鹿的空间重叠系数为58.35%,其中,在原始林和次生林生境中的空间重叠系数分别为66.58%和36.64%,二者在原始林中的空间重叠较高;(2)生境因子选择上,大熊猫和水鹿对物理因子的选择有坡位、离小路距离和离水源距离3个变量有显著性差异,对生物因子的选择有乔木密度、灌木盖度、灌木密度、竹林盖度、幼竹密度、幼竹基径、幼竹高度、成竹高度和死竹密度9种变量有显著性差异;(3)大熊猫和水鹿都表现为更偏好原始林生境,但大熊猫对原始林的依赖性更强。分析同域分布动物的生境利用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不同动物对资源的空间利用特征及共存机制,可以为保护区制定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极坐标定位的丹顶鹤多尺度越冬生境选择研究——以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为例

      2018, 38(15):5584-5594. DOI: 10.5846/stxb201708141456

      摘要 (1920) HTML (556) PDF 8.79 M (1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丹顶鹤作为湿地环境的指示物种,其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引起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鸟类生境选择具有多尺度特征的观点逐渐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大陆西线种群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选择该区域进行多尺度越冬生境选择研究对于丹顶鹤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和丹顶鹤越冬分布的调查,本文用极坐标的方法在GIS软件中对丹顶鹤分布定位进行制图。借助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软件,从点缓冲、景观和区域3个尺度系统分析丹顶鹤越冬生境多尺度利用特征。在点缓冲尺度上,通过缓冲分析和叠置分析描述丹顶鹤生境利用的强度,发现丹顶鹤连续利用生境和经常利用生境的植被类型是碱蓬,偶尔在芦苇中活动,偏好生境区植被覆盖度在30%以下,植被高度在60 cm以下。在景观尺度上,丹顶鹤偏好程度较高的前三类生境为芦苇沼泽、碱蓬沼泽、明水,对互花米草沼泽具有负向选择。在区域尺度上,受道路和土地利用干扰影响,丹顶鹤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的低干扰区域;除了干扰之外还与生境面积、生境破碎程度密切相关。综合三个尺度,研究得出丹顶鹤生境选择具有明显的多尺度利用特征,丹顶鹤保护需要考虑多尺度生境保护问题。

    • 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空间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

      2018, 38(15):5595-5601. DOI: 10.5846/stxb201708271549

      摘要 (2097) HTML (721) PDF 2.74 M (1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是近年在陕西吴起发现的严重危害沙棘的一种食叶害虫。为了准确把握栎黄枯叶蛾幼虫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该虫的危害盛期进行预测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因而采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坡向和疏密度的沙棘林中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栎黄枯叶蛾卵孵化高峰期为6月中旬。通过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分析得知:阴坡密林、阴坡疏林、阳坡密林、阳坡疏林中,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19.96、9.45、20.75、13.48 m,空间变异值分别为0.692、0.613、0.679、0.597。密林样地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疏林样地均为指数模型,两种模型均指明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引起种群聚集的原因主要为其生物学特性。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低龄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边缘效应。

    • >学术信息与动态
    • 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8, 38(15):5602-5610. DOI: 10.5846/stxb201803220569

      摘要 (2384) HTML (525) PDF 3.19 M (1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CNKI和CSSCI数据库中1980-2017年的1779篇文献为原始数据,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和文献可视化工具,对海洋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挖掘。研究发现:①海洋生态经济的研究始于1982年,2009年论文发表数量激增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②狄乾斌、高强、殷克东等在海洋生态经济方面做出了大量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和辽宁师范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联系主要以部门和地域联系为主,跨区域和跨部门的合作有待增强。③海洋生态经济的研究热点指向"蓝色经济"、"海洋生态系统协调"、"人海可持续发展"等方向。④海洋生态经济研究的综合性不断增强,《海洋开发与管理》是海洋生态经济研究刊文量最多的期刊。

    • 矿山生态恢复研究进展——基于连续三届的世界生态恢复大会报告

      2018, 38(15):5611-5619. DOI: 10.5846/stxb201711071992

      摘要 (2419) HTML (748) PDF 1.55 M (3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最近连续三届世界生态恢复大会都将矿山生态系统列为大会交流的主题之一。为了解矿山生态修复的最新进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法,全面对比了这三届大会的论文和报告,包括参会国家、主要机构、热点矿区、修复要素、矿山类型、修复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新开发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植被恢复、土壤修复和景观恢复等新技术;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复垦的土壤和修复的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矿山生态修复的监测新技术、本土物种保持、污染土壤修复新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思维和矿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介绍了会议提出的新观点,如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选择的新标准、矿山生态恢复力新理论、新型矿山生态系统及其设计等。最后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