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6, 36(16):4919-4920. DOI: 10.5846/stxb201608191700
摘要:无
2016, 36(16):4921-4925. DOI: 10.5846/stxb201608191699
摘要:无
2016, 36(16):4926-4928. DOI: 10.5846/stxb201608011579
摘要:生态实践智慧是人类(个人、人群乃至社会)在对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关系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成功从事生态实践的能力,是一种选择“正确的”生态知识成功进行“为善的”生态实践的能力。生态知识只有通过成功的生态实践,才可能转化为生态实践智慧。生态实践智慧通过巧妙连接各类生态知识与整体实践行动,不仅自古以来就引导着人类应对雨洪管理实践,还成就了众多造福万代的雨洪管理工程。在当下我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实践中,它应该而且能够继续成为有效的引导者。
2016, 36(16):4929-4931. DOI: 10.5846/stxb201608031603
摘要:导读: 生态安全包含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长远思虑。运用生态智慧观察2016年的城市雨洪,关键在于城市基础设施标准过低,原因在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认识错误。
2016, 36(16):4932-4934. DOI: 10.5846/stxb201608011573
摘要:“出门观海”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热门的调侃话题,既有对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的抱怨,也有对尽快治理城市内涝灾害的高度期待。虽然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然而海绵城市建设能否解决当今城市面临的困境亦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本文从城市雨洪的两面性、城市洪涝灾害形成之根源、城市规划者的责任、生态智慧在城市雨洪管控的重要性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希望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运用生态智慧去达到控制城市洪涝灾害和雨洪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
2016, 36(16):4935-4937. DOI: 10.5846/stxb201608011578
摘要:本文主要从环境伦理的视角来探讨生态智慧和水生态治理这一主题。首先介绍了环境伦理在西方的产生历史和对西方的生态实践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分析西方以内在价值或权利为核心所建立的环境伦理理论的思维范式。其次,从恋地情结这一术语出发来探讨中国哲学文化熏陶下的心理,并指出这种价值层面的探讨对中国当前的生态实践的意义。最后,从哲学的角度从两个方面来对恋地情结的本质进行了分析,指出恋地情结是在俗世中而又超越世俗的哲学文化心理,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审美的栖居方式
2016, 36(16):4938-4939. DOI: 10.5846/stxb201608011574
摘要:生态智慧是在协调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以最小人工投入赢得最大生生效益的智慧。生态智慧更加接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其要义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和生态愚昧而“以道观物”、“以道驭术”。从生态智慧的高度来看,没有天灾,只有人祸;所谓的洪灾只不过自然规律的显现方式,是对于人类价值规律的警示和启迪。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处理好人工改良与自然做功之间的辩证关系,达到自然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合一,从而化水害为水利。
2016, 36(16):4940-4942. DOI: 10.5846/stxb201608021584
摘要:导读:对水生态智慧进行了界定,提出了认识水生态智慧的三个方面;提出了人类诗意栖居的物质姓前提与精神性基础;从水观点、水规律两个方面提出了基于水安全与水生态智慧的人类诗意栖居的思考。
2016, 36(16):4943-4945. DOI: 10.5846/stxb201608011576
摘要:“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要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其核心在于正确且充分地利用“自然力”。从自然降水规律与城市下垫面的特异性研究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与方法,以保护、利用、恢复和完善城市水系为主,人工优化与补充为辅,是“三个自然”的精髓。结合案例研究,从天然海绵体的保护与人工优化、海绵系统与城市排水系统的衔接、因地制宜的人工海绵体建构三个方面阐述了正确理解“三个自然”的方法。
2016, 36(16):4946-4948. DOI: 10.5846/stxb201608011580
摘要:河网水系是我国东部平原区关键的生态廊道和自然生境,具有重要的自然调蓄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但伴随着区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河网水系在数量密度和结构形态方面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太湖流域河网水系结构形态面临的主要压力,分析了相关结构形态指标变化引发的生态水文和社会服务功能响应,探讨了传统生态智慧对太湖流域河网水系结构及水乡风貌恢复的启示,建议将河网水系这一地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历史文化景观予以整体保护,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和自然蓄排系统消减雨洪灾害。
2016, 36(16):4949-4951. DOI: 10.5846/stxb201608191704
摘要:随后补充
2016, 36(16):4952-4954. DOI: 10.5846/stxb201608021585
摘要: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相争,导致城市水生态系统失衡,由此引发了我国城市普遍频繁内涝。面对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建设立体的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人地关系,应当成为城市水生态管理的重要建设方向。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智慧水务管理机制,形成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预警能力,可为保障城市永续发展持续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2016, 36(16):4955-4957. DOI: 10.5846/stxb201608011582
摘要:城市内涝作为我国当前主要的城市生态风险与灾害之一受到公众、学界与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复杂性与多样性视角,反思当前我国城市内涝现状、成因与应对措施,认为应该将城市纳入区域(流域)系统综合考虑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城市内涝成因及危害类型是复杂多样的,采用因地制宜、综合协同的生态智慧作指引,以工程措施为先导,充分发挥城市“海绵体”与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是缓解与应对城市内涝风险的有效途径。
2016, 36(16):4958-4960. DOI: 10.5846/stxb201608041605
摘要:阐述了生态智慧与城市韧性的含义,以生态智慧引导城市韧性建设的角度,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韧性城市以应对洪涝灾害的建议。
2016, 36(16):4961-4964. DOI: 10.5846/stxb201608181689
摘要:摘要: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源头控制设施、排水管渠设施和综合防治设施。城市强降雨的强度及其持续时间是源头控制中首先需要考虑的要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排水能力的设计。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导致了我国不同区域的强降雨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的显著增加。1956-2013年全国平均年暴雨量、平均年暴雨日数和年暴雨强度的增加速率分别为3.18mm/10a、0.03d/10a和0.11mm/(d·(10a))。特别是,强度较大(50mm/d以上)的降水主要发生在105??122?E之间和35?N以南,而持续时间越长、强度也越强的极端降水事件主要发生在100??122?E之间、40?N以南的我国东部地区。建议,城市内涝防治体系在进行城市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和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规划时,应该充分预估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以科学有效地实现城市内涝防治的源头控制。
2016, 36(16):4965-4976. DOI: 10.5846/stxb201507081448
摘要:磷是生物体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因子。近年来,大气氮沉降日益加剧,已对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关于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磷循环的影响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尚缺少对其整体的认识。因此,通过收集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综述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磷循环的影响及其机理:1)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磷循环的概念;2)介绍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磷循环影响的研究方法,包括长期定位模拟氮沉降法、自然氮沉降梯度法和同位素示踪法等;3)概述了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磷循环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结论趋向于认为长期氮沉降使森林土壤磷循环速率加快。长期氮输入易于使土壤中可溶性磷向非活性磷酸盐库迁移而难以被利用。因此,为了满足需求,土壤磷酸酶活性将增加以加速有机磷的矿化,从而加速磷素在土壤-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周转。4)探讨了氮沉降影响森林土壤磷循环的机制。氮沉降可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的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磷酸酶活性以及阳离子的流动性等途径影响森林土壤磷循环;5)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6, 36(16):4977-4987. DOI: 10.5846/stxb201501200165
摘要:凋落物分解在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碳、氮及其他重要矿质养分在生态系统生命组分间循环与平衡的核心生态过程。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大多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其混合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也更有可能发生养分传递、化学抑制等种间互作,形成多样化的分解生境,多样性较高的分解者类群以及复杂的级联效应分解,这些因素和过程均对研究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揭示其内在机制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从构成混合凋落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对分解生境、分解者多样性及其营养级联效应的影响等方面,综合阐述混合凋落物对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探讨生物多样性在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通过综述近些年的研究发现,有超过60%的混合凋落物对其分解速率的影响存在正向或负向的效应。养分含量有差异的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中,分解者优先利用高质量凋落物,使低质量的凋落物反而具有了较高的养分有效性,引起低质量凋落物分解加快并最终使混合凋落物整体分解速率加快;而凋落物物种丰富度对土壤动物群落总多度有轻微的影响或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对线虫和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并随着分解阶段呈现一定动态变化;混合凋落物改变土壤微生物生存的理化环境,为微生物提供更多丰富的分解底物和养分,优化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及其分泌酶的活性,并进一步促进了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这些基于植物-土壤-分解者系统的动态分解过程的研究,表明混合凋落物分解作用不只是经由凋落物自身质量的改变,更会通过逐级影响分解者多样性水平而进一步改变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动态,说明生物多样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凋落物分解及其养分释放过程。
2016, 36(16):4988-4996. DOI: 10.5846/stxb201501210170
摘要:病毒是目前所知的最简单的生命单元,通常由外壳蛋白和包裹在外壳蛋白内的核酸两部分组成。病毒本身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及能量转化系统,当游离于环境中时,它只是一个有机大分子,只有侵染宿主后才具有生命特征,进行复制。病毒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实体,是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病毒间缺少通用的标记基因,病毒生态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细菌和真核生物。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帮助人们发现和认识了许多未知的新病毒及其基因,极大地丰富了病毒基因数据库,直接推动了病毒生态学的发展。从生态学角度对病毒的结构与分类、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病毒的生态功能及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并提出今后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2016, 36(16):4997-5006. DOI: 10.5846/stxb201502040289
摘要:种子作为植物遗传资源的有效保存体以及重要的种质创新原料,其老化或者劣变将直接导致发芽率、活力、生活力降低,抑制种胚正常发育以及幼苗生长,由此造成植物生产水平及其品质大幅下降。这也将进一步涉及因种质资源匮乏、土壤种子库系统功能紊乱所引发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小、草地退化和荒漠化加剧等生态危机问题。对种子老化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机理等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种子老化涉及的理化反应包括保护酶活性的改变、核酸以及蛋白质的分解、内源激素的消长、质膜完整性降低等相关研究;并从蛋白代谢、核酸代谢、种子含水量以及基因重组等多角度总结和阐述了与老化机理有关的最新研究观点,以期为种子老化、种子活力修复和种子寿命延长等机理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参考。目前对种子老化的研究多集中于传统的生理生化过程和内外影响因子相对独立变化的片段性研究,缺乏系统综合的多层面体系研究。种子作为生命体,随着探讨生命衰老机理的生物技术日新月异,通过蛋白组学、酶学、基因工程技术、转录组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必将对未来种子老化机理机制的揭示有突破性推进作用。
吴文挺 , 田波 , 周云轩 , 舒敏彦 , 戚纤云 , 胥为
2016, 36(16):5007-5016. DOI: 10.5846/stxb201501200168
摘要:海岸带围垦是沿海区域缓解人口增长与城镇扩张所带来土地压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建国以来,中国大陆沿海围垦大量滨海湿地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土地需求,对滨海湿地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造成影响和胁迫。为掌握近35年来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围填海状况,以5a为间隔,选取1985-2010年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基于遥感与GIS技术,解译6个年份的围垦岸线,计算分析围垦面积,研究并提出围垦强度系数。结果表明,1985-2010年,中国大陆沿海共围垦土地755183 hm2,年均围垦30207 hm2,围垦强度达到1.7 hm2 a-1 km-1,围垦总量趋势表现先减少后增加。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围垦强度最大,其围垦总量占到全国总体的85.7%。围垦的时空分布及其利用形式受沿海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2016, 36(16):5017-5026. DOI: 10.5846/stxb201501220183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洪水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并导致设计洪水发生变化。为进一步指导流域防洪及水库洪水设计,以浙东沿海奉化江皎口水库流域为例,应用HEC-HMS水文模型模拟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水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1985-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不同重现期洪水过程与洪水量级发生改变,其中,洪量和洪峰均增加,洪量较洪峰变化明显。LUCC对小洪水过程影响更明显,5年一遇以上洪水的洪峰和洪量分别平均增加3%和7.6%,而小于2年一遇洪水的洪峰和洪量分别平均增加5.41%和11.91%。同时,LUCC使100年、50年和25年一遇洪水重现期分别提前了15、6a和2a,即其对量级最高的特大洪水的重现期影响最大。此外,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洪水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林地向裸地转变对洪水影响最大,林地向灌草地转变次之,林地向耕地变化对洪水影响最小,且这种差异性在低重现期洪水表现更明显。
巫丽芸 , 何东进 , 游巍斌 , 邓西鹏 , 谭勇 , 纪志荣
2016, 36(16):5027-5037. DOI: 10.5846/stxb201501260200
摘要:将福建省东山岛作为灾害的承灾系统,以1994年、2003年及2011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选择暴雨和大风作为东山岛主要灾害,从承灾系统脆弱性、承灾系统应灾力、承灾系统恢复力3个方面选择指标构建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分别获得东山岛1994年、2003年和2011年3期暴雨和大风灾害生态风险图,结果表明:东山岛1994、2003、2011年暴雨和大风灾害生态风险格局均随时间出现明显变化;总体来看,东山岛西北部主要低山森林地带风险值较低,整体生态环境和抗灾能力较好,东北部城镇集中区和沿海地带风险值较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抗灾能力较低;东山岛17a来的人为干扰存在正负效应,长期生态建设使得东山岛西北部主要低山森林地带风险值下降,但大规模的城镇建设,旅游、养殖、房地产等对沿海地带的干扰,造成东北部城镇集中区及东部沿海地带风险值上升。
张笑然 , 白中科 , 曹银贵 , 赵中秋 , 卢元清 , 潘健
2016, 36(16):5038-5048. DOI: 10.5846/stxb201501260205
摘要: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下具有特殊的演变过程。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描述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及生态水平变化,旨在为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省朔州市平朔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对象,以1986年、2000年、2013年的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研究区近30年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矿区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同时利用生态储存模型定量分析矿区生态系统在研究时段内所处的水平。结果表明:(1)1986-2013年耕地和林地大幅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和采矿造成的损毁土地面积迅速增加;(2)矿区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用地之间的转化均较为活跃,城镇扩张、采矿活动加剧、损毁土地复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3)平朔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可划分为原地貌阶段、损毁阶段、重建阶段;(4)研究区生态储存状态呈恶化趋势,生态储存转化表现为逆向过程,生态储存能力增强。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16, 36(16):5049-5057. DOI: 10.5846/stxb201502050292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污染问题更加严重。那么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否必然导致空气污染的加剧?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是否是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手段?这些问题成为空气污染防治中政府、公众和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采用2013年冬季全国114个重点城市两种典型大气污染物-NO2(传统)和PM2.5(新型)-浓度的实时监测数据,首先分析了这两种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定量分析城市人口规模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1)仅有21%的城市NO2浓度达到WHO的城市年均浓度标准(40μg/m3),全部城市的PM2.5浓度高于WHO年均浓度标准(10 μg/m3);(2)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和区域性特征,表现为:NO2呈较为分散的空间分布,而PM2.5的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特征。NO2浓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津、河北东南部和山东中部地区,PM2.5浓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河北西南部和山东西部;(3)常住人口规模同冬季NO2和PM2.5浓度呈倒"U"型关系;在1000到1200万的城市冬季平均NO2和PM2.5浓度最高(NO2:69.28μg/m3,PM2.5:119.58μg/m3)。(4)总人口低于1200万的城市,冬季NO2浓度和PM2.5浓度随着城市规模增加而显著升高(NO2:r=0.44,P < 0.01;PM2.5:r=0.43,P < 0.01);总人口高于1200万的城市,NO2浓度同城市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1,P < 0.05),PM2.5浓度随城市规模增加逐渐降低。(5)常住人口密度在1000人/ km2以下的重点城市,NO2和PM2.5浓度同城市人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NO2:r=0.23,P < 0.05;PM2.5:r=0.36,P < 0.01)。常住人口密度在1000人/km2以上的城市人口密度同NO2和PM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O2:r=-0.61,P < 0.05;PM2.5:r=0.63,P < 0.01)。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划定不同大气污染物的重点防治区域和制定联合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和城市人口规模控制理论完善提供参考。
米楠 , 杨美玲 , 樊新刚 , 米文宝 , 李同昇 , 王婷玉
2016, 36(16):5058-5066. DOI: 10.5846/stxb201501290239
摘要:限制开发生态区是主体功能区划中介于优先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间的一大类生态区,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存在区域范围大、实施操作困难等问题,因此非常必要对限制开发生态区进行细化。在总结现有县域尺度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方法基础上,构建了细分限制开发生态区的生态保护导向和生态优先原则,提出了利用综合指数法和景观指数法分别细化限制开发生态区,二者细化结果叠加后,通过专家系统和政策需求修正,形成了限制开发生态区四类区域单元:禁止开发区、强限制开发区、中限制开发区和弱限制开发区,作为现有主体功能区划方法的补充,从更为微观的尺度反映了主体功能的差异和发展潜力,促进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限制开发生态区为案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细分结果。
唐骏 , 党廷辉 , 薛江 , 文月荣 , 徐娜 , 吴得峰
2016, 36(16):5067-5077. DOI: 10.5846/stxb201501240192
摘要:目前关于植被恢复对排土场土壤团聚性的影响还不清楚,以植被恢复下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了排土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研究了植被恢复类型(草地、灌木)和排土场地形(平台、边坡)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排土场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平台0-20 cm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达到31.1%,0.70 mm和0.26 mm,边坡分别达到13.3%,0.37 mm和0.17 mm,均显著高于裸地,分形维数(D)在平台和边坡分别为2.91和2.96,均显著低于裸地;平台土壤团聚性要好于边坡,草地对于平台土壤团聚结构改良效果较好,而灌木对于边坡改良效果较好;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和粘粒含量均与土壤团聚体指标有显著相关性。植被恢复提高了排土场土壤团聚性,植被恢复类型和地形对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特征有显著影响。
2016, 36(16):5078-5087. DOI: 10.5846/stxb201501290229
摘要:藏北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不同时相的TM、ETM+和CEBERS遥感影像,对申扎县草地资源退化状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并采用生态经济学评估模型对草地生态系统8个方面的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了评估测算。结果表明:1990-2010年,申扎县草地退化面积增加了47.40×104hm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高达5.20×108元;其中1990-2000年,草地退化较严重,该时段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较多的时期;2000-2010年,草地退化趋势变缓。藏北草地提供生物量价值仅约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7.0%,草地生态服务功能远大于其提供的生物量价值,因此必须从生态服务功能的的理念出发去经营草地,从而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
2016, 36(16):5088-5097. DOI: 10.5846/stxb201502060296
摘要: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滩涂围垦长期以来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土地利用后备资源,而耕地又是其围垦后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之一。利用实验室土壤理化分析调查江苏东台滩涂围垦区耕种60a内耕地土壤理化属性及对应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58a的耕种过程中,耕地土壤整体表现出脱盐、脱碱和养分积累的的趋势,土壤电导率(EC1:5)、pH1:2.5由耕种前的5.29dS/m和8.76下降至0.11dS/m和7.93,土壤有机质(SOM)和全氮(TN)则由2.64g/kg和0.15g/kg上升至13.72g/kg和1.12g/kg;(2)土壤碱解氮(AH-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受施肥和作物生长影响强烈,除AK持续流失外,AH-N和AP均表现出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3)土壤碳氮比(C/N)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在耕种15-53a经历了剧烈波动,反应出此期间该地区土壤的脆弱性,除AK外,各土壤理化指标均在耕种53a后开始影响20cm以下的深层土壤;(4)随着土壤环境的改善,小麦产量的上升经历了快速增产(0-15a)、波动中产(15-53a)和稳定高产(53a以上)3个阶段,在耕种53年后可达到该品种小麦(扬麦16)正常产量。虽然高强度的农业开发使土壤质量和小麦产量的都有了大幅提升,但耕种0-40年间所表现出的土壤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波动,以及化肥投入与小麦产量之间不对应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系统问题却应当引起重视,为日后的农业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王洪丹 , 王金满 , 曹银贵 , 卢元清 , 秦倩 , 王宇
2016, 36(16):5098-5108. DOI: 10.5846/stxb201501230187
摘要: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重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土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认识矿区损毁土地植被恢复与地形、土壤因子之间的作用规律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改善至关重要。为此,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对2条样带27个复垦样地的土壤、地形、植被参数进行了采集与测定,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CANOCO 4.5软件的降趋势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地形与土壤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与土壤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与地形变量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坡度主要影响草本覆盖度,坡向与有机质和速效磷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速效钾对植被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容重与砾石含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有机质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各土壤养分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为了改善和恢复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脆弱的生态系统,应该考虑植被和土壤的联合演替。在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下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关键是改善土壤状况和增加人工植被,同时加强对排土场人工和自然植被的保护。
2016, 36(16):5109-5115. DOI: 10.5846/stxb201501220180
摘要: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近年来鄱阳湖流域极端水文事件频发,洲滩湿地生态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开展鄱阳湖水文过程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的交互作用研究十分必要。选择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位控制模拟试验,设置地下水位埋深10、20、40、80、120cm等5个处理,系统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对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灰化薹草生长与种群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不同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种群的密度和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著;夏季,不同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的密度、种群多样性以及藜蒿和灰化薹草的高度比影响显著。地下水位埋深10cm更适宜灰化薹草植株的生长与群落结构的稳定,而地下水位埋深低于80cm,尤其是低于120cm可能会导致灰化薹草种群的退化与演替。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地下水位波动作用下鄱阳湖湿地植被种群发生的短期变化和长期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2016, 36(16):5116-5125. DOI: 10.5846/stxb201501230186
摘要:氮磷是湿地生态系统土壤中的重要营养元素,其对湿地植被生长、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域富营养化变化、湿地环境生态净化功能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氮磷营养物质在湿地土壤中的分布变化特征,对湿地生态系统评估、恢复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中国高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湿地——盘锦湿地为研究区,采用不同建模方法(再抽样多元逐步回归模型bootstrap SMLR和再抽样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bootstrap PLSR)和光谱变换技术(包络线去除CR、光谱一阶微分FD和光谱倒数的对数LR),分别建立了湿地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估算模型。基于湿地土壤实测光谱,模拟高光谱Hyperion数据和多光谱TM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湿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估算。对比所建反演模型的估算精度,探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湿地土壤营养元素组分的估算能力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bootstrap PLSR相比于bootstrap SMLR建模方法,其对研究区湿地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估算获得了较高精度;对盘锦湿地土壤全氮含量的估算,最高估算精度产生于CR光谱变换技术结合bootstrap PLSR建模;对湿地土壤全磷含量的估算,最高估算精度产生于原光谱数据结合bootstrap PLSR建模;模拟高光谱数据Hyperion对湿地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估算精度均高于模拟多光谱数据TM,模拟Hyperion的估算精度更接近于实测光谱的估算精度。
鞠永富 , 于洪贤 , 于婷 , 柴方营 , 姚允龙 , 张延成 , 费滕 , 夏凌云
2016, 36(16):5126-5132. DOI: 10.5846/stxb201501280226
摘要:2010年夏季,对西泉眼水库浮游动物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运用现存量法、指示生物法、多样性分析法、QB/T指数法、E/O指数法、肥度指数法(E')和理化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水质等级,应用典范对应法分析了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浮游动物56种,优势种为褐砂壳虫Difflugia avellan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微刺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inchoatus和无节幼体;污染指示种53种,丰度为46.13 个/L,生物量为0.137mg/L;Shannon-Wiener指数为2.78,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97,QB/T指数为2.0,E/O指数为3.2,肥度指数(E')为2.28。评价结果表明,该水库已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水体处于中富营养化水平,NO3-、NO3-N、Cl-、COND、Depth、NH4+、TP和Chla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作为水源地其水质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王钰莹 , 孙娇 , 刘政鸿 , 乔亚玲 , 张枭将 , 李凤姣 , 郝文芳
2016, 36(16):5133-5141. DOI: 10.5846/stxb201502020266
摘要:以秦巴山区7个厚朴群落为对象,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各群落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区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厚朴群落配置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厚朴群落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除全磷和全钾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渐减小。厚朴群落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4a凹叶厚朴(1.054) > 2a凹叶厚朴(0.882) > 山茱萸-凹叶厚朴混交林(0.673) > 7a尖叶厚朴(-0.243) > 7a凹叶厚朴(-0.713) > 杜仲-凹叶厚朴(-0.812) > 11a凹叶厚朴(-0.840)。因此随着林龄的增大,厚朴群落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结合厚朴群落土壤养分差异分析和厚朴群落土壤肥力评价结果,得出山茱萸-凹叶厚朴混交林的土壤肥力相对较好,为该区植被恢复的最佳营造模式。
夏宣宣 , 张淑勇 , 张光灿 , 方立东 , 张松松 , 李辉
2016, 36(16):5142-5149. DOI: 10.5846/stxb201501310256
摘要: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以3年生黄刺玫(Rosa xanthina L.)植株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8个土壤水分含量下测定了黄刺玫叶片的光响应过程。探讨了黄刺玫光合生理参数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及土壤水分效应等级划分问题。结果表明:黄刺玫的净光合速率(Pn)、光合量子效率(Φ)、水分利用效率(WUE)、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对土壤水分都具有明显阈值响应特征。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在36.2%-81.2%范围内,黄刺玫在强光下的Pn和WUE水平较高,光合作用不会发生明显的光抑制。RWC为66.5%左右时,Φ与Pn达到最高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光能利用潜力;RWC为81.2%为时,Tr达最大值,RWC为44.5%时,WUE为最大值。依据黄刺玫叶片Pn、Ci、Tr和WUE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确定RWC在低于36.2%时为"低产低效"等级,在36.2%-44.5%之间为"低产高效"等级,44.5%-66.5%为"高产高效"等级,66.5%-81.2%为"高产中效"等级,在高于81.2%时为"低产低效"等级。
刘晓琴 , 张翔 , 张立锋 , 李英年 , 赵亮 , 徐世晓 , 李红琴 , 马荣荣 , 牛犇 , 高玉葆 , 古松
2016, 36(16):5150-5162. DOI: 10.5846/stxb201501300251
摘要:高寒草甸在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气候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封育是被广泛采用的草地恢复有效措施之一,但封育年限对群落组分和多样性的影响一直是受关注的核心问题,探明这一问题对高寒草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封育2、7、17a的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的群落组分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不同封育年限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随封育年限延长,群落上层禾本科植物的总体重要值明显增加,其中异针茅(Stipa aliena)最为显著,其重要值封育2a(13.87%)< 封育7a(21.76%)< 封育17a(23.95%),而豆科植物总体重要值显著降低,莎草科和杂类草植物变化不明显;2)α多样性:随封育年限延长,高寒草甸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Patrick和Margalef指数)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然而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Shannon-Wiener和种间相遇机率指数)及均匀度指数(Alatalo和Pielou指数)均表现为封育2a > 封育7a > 封育17a,且封育2a与封育7、17a呈显著性差异(P < 0.05);3)β多样性:Cody指数和Morisita-Horn相似指数的变化表明,封育2a与封育7、17a之间的物种差异较大,而封育7a和17a之间的物种差异较小;4)封育后凋落物的覆盖时间及其分解引起的土壤养分变化是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碳氮比(C/N)与物种均匀度指数(Alatalo指数)和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指数)均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P < 0.05),说明土壤养分元素之间的耦合效应对物种多样性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说明,虽然物种丰富度指数随封育年限的延长没有变化,但物种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降低,且封育前期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后期,就物种多样性而言,该高寒草甸不宜进行长期封育。该研究以期为高寒草甸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6, 36(16):5163-5172. DOI: 10.5846/stxb201501290233
摘要:对我国古老特有植物青檀叶片进行内生和附生真菌的研究,以了解青檀叶片内生和附生真菌的组成特点和探讨内生和附生真菌菌群之间的可能联系,为研究真菌资源多样性、植物附生和内生真菌的相互演化关系及真菌与宿主植物协同进化等提供有益参考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从健康的青檀叶片获得可培养内生真菌839株,附生真菌1857株,共计2696株,鉴定其分属于4目,5科,43属。在目的分类水平上,内生和附生真菌均以丛梗孢目Moniliales为优势菌群,分别占90.23%和 92.51%;在科的水平上,内生真菌以暗梗孢科 Dematiaceae和丛梗孢科Moniliaceae为优势菌群,分别占47.56%和42.67%,附生真菌以丛梗孢科Moniliaceae 和暗梗孢科 Dematiaceae为优势菌群,分别占67.04%和25.47%;在属的水平上,内生真菌以黑团孢属Periconia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为优势菌群,分别占31.47%和10.73%,附生真菌以小球霉属Glomerularia、膝葡孢属Gonatobotrys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为优势菌群,分别占20.03%、13.95%和12.22%。青檀叶片内生真菌和附生真菌均存在的菌群数量达到23个属,占53.49%。内生真菌特有的属有6个,共分离19株,占0.70%,附生真菌特有的属有14个,共分离120株,占4.45%。 内生真菌的Shannon-Wiener index (H') 多样性指数(2.44)和Margalef index (R) 丰富度指数(2.88)分别小于附生真菌Shannon-Wiener index (H') 多样性指数(2.57)和Margalef index (R) 丰富度指数(3.32),但两者的Evenness index (E) 均匀度指数几乎相等。青檀叶片内生和附生真菌菌群组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似性系数达0.70。通过Fisher's exact test分析表明青檀叶片内生和附生真菌菌群组成无明显差异(P=0.072)。
2016, 36(16):5173-5181. DOI: 10.5846/stxb201501270211
摘要:以三峡库区已种植4a的紫花苜蓿、百喜草、狗牙根和香根草为对象,并以裸地为对照,采用改进的冲刷水槽、Win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系统和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分析测定5个处理根-土复合体抗冲性能以及根系、土壤参数,以期揭示不同草本植物根系对陡坡地紫色土表土抗冲性能的强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裸地)相比,4种草本植物根系均能显著增强紫色土表土的抗冲性能,其中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抗冲性能最强(为对照小区的2.75-3.58倍),而紫花苜蓿复合体的抗冲性能最弱(为对照小区1.96-2.60倍);草本植物根长密度(RLD)和根表面积密度(RSAD)是影响陡坡下紫色土表土抗冲性能的主要因子;0.50 mm< d≤ 1.50 mm径级的根系有利于土壤抗冲性能的增强,尤其是1.00 mm< d≤ 1.50 mm径级的根系对根-土复合体的抗冲性能强化效应最大;4种草本植物根系均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增强土壤抗剪性能;土壤粘聚力c是影响根-土复合体抗冲性能的又一主要因子,径级1.00 mm< d≤ 2.00 mm的根系则最有利于提高土壤粘聚力c。
2016, 36(16):5182-5192. DOI: 10.5846/stxb201501260207
摘要:以烟台海岸不同生态断带自然生长的滨麦(Leymus mollis (Trin.) Hara)为试验材料,通过在晚秋气温降低和冬季冷冻和春季气温回升过程中滨麦叶片和地下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以探讨不同生态断带滨麦在其含量上的差异与环境异质性关系及在滨麦抗盐抗风中作用。结果表明,处在近高潮线(10m)高盐、高水分、强风和低温环境的滨麦根茎和芽粗壮、地上枝叶低矮,春季返青晚;随远离高潮线(50m)土壤盐浓度和海风风速降低,温度增高,滨麦根茎变细,地上枝叶细长,春季返青早,其不同生态断带滨麦形态可塑性与环境异质性相关。随晚秋气温下降不同生态断带滨麦地上部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向地下转移,地下繁殖器官根茎和芽成为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库"。在茎和根中可溶性糖向顶芽转移同时淀粉下降,纤维素含量增加。但近高潮线10m处的滨麦,冬季地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地下转移较早,芽中储存了较多的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春季返青晚但叶中积累较多的纤维素与其抗冻和抗风相关;而生活在远离高潮线50m处的滨麦晚秋生活期略有加长,冬季转移到地下部的非结构碳水化合物较少,储存量较低,返青较早,其叶片和地下部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与其环境低盐、弱海风及其快速生长相关。因此,不同生态断带滨麦在入冬和春季地上和地下碳水化合物转移和转化上的差异在其适应异质环境、产生形态可塑性、形成多抗逆性中起重要作用。
2016, 36(16):5193-5203. DOI: 10.5846/stxb201501240191
摘要:以生长于烟台-石家庄-宁夏-新疆不同生境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s)为材料,应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酸枣叶表皮微形态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表皮毛着生且在叶脉处分布浓密;叶片表层覆盖有较厚的角质层和蜡质并形成突起,其主要成分为C、O、Ca三种元素;叶片表面气孔数量平均40个/视野且按一定规律分布。不同生境中酸枣叶片表面都分布有大量的晶体,且晶体的形态和组成成分表现出一定的生态适应特征。晶体的形状多样,有正六棱体、长六棱体、不规则片状、正方体、棒状晶体或针状,晶体的分布方式有单晶和簇晶。从烟台到新疆随干旱梯度的加剧,酸枣叶片表皮毛逐渐增多,气孔数量减少,气孔腔下陷明显,有助于植株减少蒸腾保水抗旱;晶体的体积逐渐变小,数量增多,密度增大,提升了叶片硬度及抗旱性;酸枣叶片晶体的主要成分为C、O、Ca三种元素,且随生境干旱加剧,C元素的含量逐渐增加,O和Ca元素含量依次减少,此外宁夏的晶体中还含有Si元素,进一步提升了叶片的机械性能。酸枣叶表皮微形态中表皮毛、角质层与蜡质、气孔、晶体等在形态结构、生物功能和组成成分上特异性的变化是其长期生存于不同梯度干旱生境的生态适应特征。
2016, 36(16):5204-5214. DOI: 10.5846/stxb201501220177
摘要:全球变暖已对植物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产生重要影响。AMF对植物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濒危植物应对气候变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清楚。以濒危植物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一年生幼苗为对象,研究人工模拟增温条件下接种AMF对其生长、形态建成、光合生理、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营养物质积累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实验共4个处理:模拟增温条件下添加AMF(AMF+SW)、添加AMF(AMF)、模拟增温(SW)和对照(CK)。结果表明:(1)接种AMF对幼苗株高、叶宽长比、总根长、根平均直径、根尖总数、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有显著影响。(2)AMF+SW条件下幼苗光合日进程呈现出明显"双峰"曲线,AMF显著提高叶片日均净光合速率(Pn);光合有效辐射大于50 μmol m-2 s-1时,AMF+SW和AMF处理的Pn、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呼吸速率Rd显著高于CK;胞间CO2浓度大于100 μmol CO2/mol时,AMF+SW与AMF处理的Pn、AMF+SW处理的初始羧化效率(α)及AMF处理的光合能力(Amax)显著高于CK,而AMF+SW和AMF处理的CO2补偿点均低于CK。(3)AMF处理的叶可溶性糖显著高于其它处理,AMF+SW和AMF处理的叶可溶性蛋白显著高于CK。因此,AMF能显著促进夏蜡梅幼苗的形态建成和光合作用;在模拟增温条件下,接种AMF对夏蜡梅光合生理具有显著影响。
2016, 36(16):5215-5226. DOI: 10.5846/stxb201501200167
摘要:以马铃薯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全膜覆盖垄沟种植(PM)和裸地平作(CK)两个处理,研究西北半干旱区黑色地膜覆盖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M能增加马铃薯全生育期0-25 cm土壤温度1.5℃左右,增温效应呈"抛物线型";盛花期PM增温效果主要在8:00,14:00和20:00具有降温和稳定地温作用;同时,在平水年和欠水年,PM能促进马铃薯盛花期和薯块膨大期耗水,盛花期PM耗水量增加21.2%-50.5%,块茎膨大期增加5.4%-57.9%,但全生育期耗水量PM与CK差异不显著;PM在调节地温、促进关键生育期耗水作用下,产量较CK提高13.6%-64.5%,WUE提高24.1%-69.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年均降水391.4 mm条件下,连续4a地膜覆盖高产种植的 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加了123.4 mm,优化了土壤水分状况。
向元彬 , 黄从德 , 胡庭兴 , 涂利华 , 周世兴 , 肖永翔 , 高保丹
2016, 36(16):5227-5235. DOI: 10.5846/stxb201501190161
摘要: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通过野外原位试验,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和降雨试验,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分析系统(LI-COR Inc.,USA)测定了对照(CK)、氮沉降(N)、减雨(R)、增雨(W)、氮沉降+减雨(NR)、氮沉降+增雨(NW)6个处理水平的土壤呼吸速率,并通过回归方程分析了温度和湿度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氮沉降和增雨抑制了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减雨促进了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2)减雨使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年通量增加了258 g/m2,而模拟氮沉降和增雨使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年通量分别减少了321g/m2和406g/m2。(3)减雨增加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模拟氮沉降和增雨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4)模拟温度和湿度与土壤呼吸速率间回归方程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小。(5)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处理减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减雨处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6)模拟氮沉降和降雨对华西雨屏区土壤CO2释放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交互作用。
2016, 36(16):5236-5246. DOI: 10.5846/stxb201501190154
摘要:利用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原位实验增温平台,探讨我国华北平原重要农作物玉米叶片光合及呼吸过程对实验增温的适应性,并深入分析其产生适应性的原因和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增温使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An)显著升高(P < 0.001),同时增温也导致An的最适温度(Topt)升高1.56℃;相似地,实验增温也同样导致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显著增加(P < 0.001),并且其最适温度(Topt)升高了1.45℃,但并没有对最大羧化反应速率(Vcmax)及其温度敏感性(Q10)产生显著的影响(P > 0.05)。然而,实验增温却显著降低了玉米叶片的暗呼吸速率(Rd)及其Q10值(P < 0.05)。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增温没有对Rd/Ag和Jmax/Vcmax产生显著的影响(P > 0.05)。此外,尽管实验增温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的蒸腾速率(Tr),但却并没有显著改变叶片的气孔导度(Gs)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可以通过调控叶片光合及呼吸等关键生理过程的最适温度对增温产生一定的适应性。然而,尽管玉米能够在叶片尺度上做出调整来适应增温环境,但这种适应能力却十分有限,以至于未来气候变暖仍可能会对华北平原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粮食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016, 36(16):5247-5255. DOI: 10.5846/stxb201501290238
摘要:配偶选择是性选择研究核心问题之一。雌性通过选择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得直接利益,如资源、营养和保护等,也可以通过获得高质量雄性提高后代的适合度。配偶选择研究对于研究性选择机制和进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配偶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配偶选择的因素及雌性"听众效应"中雄性-雄性竞争方面。鸣唱对配偶选择的影响和雄性"听众效应"中雌性-雌性竞争的研究对于探索鸟类配偶选择中信号交流、调整的方式及选择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以灰文鸟为对象,研究了雄性鸣唱对雌性配偶选择的影响及雄性"听众效应"对雌性灰文鸟同性竞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实验一利用双向选择装置,以配偶鸣唱(求偶鸣唱或非求偶鸣唱)和非配偶鸣唱(求偶鸣唱或非求偶鸣唱)对雌鸟进行刺激,观察雌鸟对两端鸣唱的偏爱状况。实验二主要观察雌鸟之间在无听众、听众为熟悉的雄性和听众为配偶条件下的竞争行为。结果表明,雌性灰文鸟大多偏爱配偶鸣唱,相对于配偶的非求偶鸣唱更偏爱非配偶的求偶鸣唱。求偶鸣唱比非求偶鸣唱更具有吸引力,求偶鸣唱更能刺激雌性灰文鸟配偶选择的积极性,这种积极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但雌鸟可以通过选择更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益。在配偶雄性作为听众条件下雌鸟攻击行为最高,显著高于熟悉雄性为听众的条件下,并且两者都显著高于无听众条件下雌鸟的攻击行为。雌性灰文鸟会基于不同"听众"而对雌-雌竞争行为做出适当调整。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鸟类的性选择行为机制具有重要帮助作用。
2016, 36(16):5256-5262. DOI: 10.5846/stxb201501250195
摘要:根际作为重要的环境界面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关于根际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土壤生态学的新兴热点领域,然而有关大豆根际效应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在三江平原选择连续耕作15a的大豆田,对大豆根际区与非根际区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根际区土壤线虫总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om)显著高于非根际区,根际区的物种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SR)显著低于非根际区。说明大豆根际效应增加土壤线虫的丰度,但降低了线虫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大豆根际区植物寄生线虫(PP)、食真菌线虫(FF)和食细菌线虫(BF)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区,而PP类群的比例在根际区却显著低于非根际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食微线虫(FF和BF)类群在大豆根际区的比例增加更显著。食真菌与食细菌线虫数量比值(F/B)指示大豆根际区细菌生物量相对高于真菌生物量。研究结果丰富了农田土壤线虫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并为我国东北大豆田线虫病害的防治及定制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16, 36(16):5263-5275. DOI: 10.5846/stxb201501210173
摘要:褐飞虱是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它的爆发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并诱发水稻病害,导致水稻减产。研究复杂地形条件下褐飞虱的迁出虫源地、空中迁飞轨迹、降落区,探明复杂地形对褐飞虱迁飞的影响机制,对害虫测报与防治、农业防灾减灾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了分析覆盖复杂地形的大气动力场、温度场、湿度场对褐飞虱迁入及降落分布的影响,采用WRF-Flexpart耦合轨迹计算模式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9月30日-10月3日发生在广东曲江、肇庆、梅县三站和湖北宜昌、安徽东至、江西吉安三站的褐飞虱迁入和降落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揭示复杂地形条件下褐飞虱种群降落和密度分布的时空变化结构。(1)广东曲江、肇庆、梅县三站的后向轨迹模拟结果显示,迁入三站的虫源均来自该站点的西北方向。地形较高且复杂多变时,褐飞虱难以穿越且迁飞距离较短、方向多变。(2)湖北宜昌、安徽东至、江西吉安三站的前向轨迹模拟结果显示,当站点附近的山脉较低且有山谷通道,褐飞虱沿山脉顺风方向迁飞,且迁飞距离较远。当山脉地势较高且没有明显的山谷,则褐飞虱遇到山脉阻挡而转向造成种群滞留。(3)褐飞虱迁飞种群的密度沿山脉走向呈带状分布,山坡较为陡峭、断崖显著时,向远离山体的方向迁飞。若山脉由多个山岭构成,则褐飞虱可从其峡谷穿越,密度分布较为分散。(4)强水平气流有利于褐飞虱的远距离迁飞,下沉气流对褐飞虱降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有强下沉气流且气温较高时,有利于褐飞虱种群的降落,并聚集形成高密度迁入区。(5)垂直方向上,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褐飞虱趋向于在暖层中迁飞。褐飞虱密度沿河谷地带呈带状分布且密度高值区多分布在较温暖的地区。秋季,褐飞虱降落区多分布在相对湿度50%左右的区域。模拟的褐飞虱迁飞轨迹、迁飞方位角和迁飞距离等与实际发生的褐飞虱迁飞路径和降虫区之间偏差较小,该模拟方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国迁飞性害虫的业务预报水平。未来拟提高测报褐飞虱虫情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以为得到较高准度和精度的模拟结果。
2016, 36(16):5276-5283. DOI: 10.5846/stxb201511152312
摘要:基于1975-2014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直链藻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发现,每年发表论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单篇论文的作者数增长缓慢,近5年每篇论文的作者数开始大于4名;发表论文的学术杂志的影响因子中等偏下,学术影响力不大;以上也映射出此研究方向的冷门性。欧美发达国家对直链藻学术论文的贡献最大,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有关直链藻的研究内容仍偏重于基础性研究,分类、多样性和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仍保持一定的热度。淡水湖泊和江河流域是开展直链藻研究的主要区域。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