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 干旱指标研究进展

      2014, 34(5):1043-1052. DOI: 10.5846/stxb201210201457

      摘要 (4020) HTML (1780) PDF 4.63 M (4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作为全球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已经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更好地预测影响作物的干旱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综述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各类干旱指标,包括气象指标、土壤墒情指标、作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其它综合监测指标等,评述了各类干旱指标的优缺点以及在农业上的适用性,探讨了未来以作物干旱为核心的干旱指标研究拟重视的方面,以为减缓和预防干旱对农业的不良影响及制订科学的政策提供依据。

    • 气候变化对作物矿质元素利用率影响研究进展

      2014, 34(5):1053-1060. DOI: 10.5846/stxb201305141057

      摘要 (3023) HTML (591) PDF 5.13 M (2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物矿质元素利用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既重要、又复杂,且认知最少的科学领域。这个科学问题的研究关系到解密或预测陆地植物及农作物矿质胁迫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机理,为将来农业投入提供理论依据,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目前只有少数研究,通过模拟试验,探索性地开展了CO2浓度或温度升高的环境条件下,矿质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迁移、分布和储存特征的研究。从相关的文献报道来看,CO2浓度升高环境条件下,小麦和水稻作物籽粒中大量和痕量元素的富集水平一般呈下降趋势。但温度升高情况下,作物各器官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情况则更为复杂。正由于气候因素与植物矿质元素利用率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解密作物矿质胁迫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科学问题,尚需改进试验方法、手段,从土壤性质、作物生态生理,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矿质元素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过程,全面考察作物矿质元素利用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食性昆虫与寄主的互作机制、假说与证据

      2014, 34(5):1061-1071. DOI: 10.5846/stxb201304270830

      摘要 (3989) HTML (951) PDF 4.77 M (2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围绕“多样性稳定性”假说、“联合抗性假说”、“生长势假说”、“胁迫假说”、以及下调、上调和推拉等机制与假说提出的背景与实验验证的证据,力图辨析其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多样性-稳定性机制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基于群落甚至景观层次。多样性条件下的联合抗性机制和联合易感性应属于稳定性中的抵抗力范畴。联合抗性机制的主要基础是基于资源集中假说和天敌假说,这些观点在种群层次上更易理解;上调力和下调力机制是以食物网底部的资源与顶端的天敌来探讨这种互作关系。因此,资源集中与上调力有着对应关系,而天敌假说只是下调力机制中的一个层面而已。植物生长势假说和植物胁迫假说力图从植物个体或种的群体的生长状态出发解析植食性动物的对寄主的选择趋势。上述有关植食性昆虫与寄主互作的机制、假说与证据是基于不同的层面提出的,因而在解析研究目标时,由于基本面的差异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阐述这些理论对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的指导作用,其中,联合抗性和联合易感性理论对指导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线虫区系分析指示土壤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2014, 34(5):1072-1084. DOI: 10.5846/stxb201307021821

      摘要 (3155) HTML (1220) PDF 5.14 M (2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食物网结构复杂,功能众多,直接测定土壤食物网各功能群生物量并结合数学模型来推断土壤食物网结构和功能,工作量大且分析过程繁琐。线虫生态学的发展为土壤食物网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即利用线虫区系分析来定性推断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线虫作为土壤中数量最丰富的后生动物,占据着土壤食物网的中心位置,其物种多样性、食性多样性、生活史策略多样性、功能团多样性奠定了其作为土壤食物网结构和功能指示生物的生态学基础。线虫区系分析根据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个体分类、生活史策略分类、功能团分类和代谢足迹分类四个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主要用于推断土壤食物网结构和功能。基于功能团的线虫区系分析将线虫的食性和生活史策略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系列指数来判断土壤食物网的连通性、食物网链长度、外界养分投入情况、分解途径及对外界干扰的响应等。基于代谢足迹的线虫区系分析在功能团分析基础上,加入线虫能流分析,从而定性反映了土壤食物网功能的大小。两者在指示土壤食物网自下而上调节及对植物线虫控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2014, 34(5):1085-1093. DOI: 10.5846/stxb201305251180

      摘要 (2995) HTML (482) PDF 4.80 M (2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计算了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探讨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空间自相关模式,发现1997-2010年水足迹强度显示出全局正的自相关,自相关程度逐年增大。基于省际水足迹强度的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收敛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存在绝对β收敛,空间因素在水足迹强度收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考虑了空间效应情况下,收敛时间明显延长。通过条件β收敛检验,人均GDP、人均水足迹、工业水足迹强度、教育经费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化程度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水足迹强度收敛。在标准条件β收敛模型中人均GDP和工业水足迹强度分别正向和负向显著影响水足迹强度的收敛,而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中的条件β收敛中只有人均水足迹负向显著影响水足迹强度的收敛。最后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高原河谷城市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

      2014, 34(5):1094-1104. DOI: 10.5846/stxb201306091533

      摘要 (2910) HTML (501) PDF 13.71 M (2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原型河谷城市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植被作为其生态系统的载体,响应更加敏感。深入研究高原型河谷城市的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西部大开发及城市化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宁市作为典型的高原型河谷城市,植被覆盖在城市化与退耕还林(草)政策共同作用下变化明显。基于植被-不透水表面-土壤(V-I-S)模型,以西宁市城市规划区1995年与2009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混合像元分解,获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通过整体分析、转移矩阵分析,格网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分别探讨川道与丘陵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西宁城市规划区平均植被覆盖度维持在30%左右。2009年与1995年相比植被覆盖度出现下降,植被覆盖空间差异略有减小。在数量上,基本无覆盖、中覆盖、高覆盖等级呈增加趋势,低覆盖、全覆盖呈下降趋势。研究区西北部及西南部丘陵区植被覆盖整体趋于好转,主要由中低丰度植被等级变化而来,原因在于2000-2005年湟中县累计退耕还林(草)54.91km2,累计造林247.98km2,使研究区西北部植被覆盖等级提高,表明西宁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于改善植被覆盖效果明显。同时丘陵区植被变化与气候影响趋势相同,表明其植被变化可能也受气候变化影响。城市扩展方向及强度对其周边植被覆盖的影响突出。市区快速扩张及农业退化使川道内中高丰度植被覆盖整体退化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在于2000年后西宁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用地规模迅速增大,川道内城市周边大量中高覆盖等级植被转变为基本无覆盖等级,造成植被退化。川道内城市区域植被变化与气候影响趋势相反,表明本文研究结果可能低估了城市化对川道内植被变化的影响幅度,相比气候影响,人为活动的影响更加强烈。研究区内植被覆盖等级的变化趋势为植被覆盖较差的等级(基本无覆盖和低覆盖)向高一级别发展,得益于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等级别以上的覆盖等级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尤其是位于川道中受到城市化干扰的区域植被退化问题尤为突出,需对这些区域采取植被保育措施,避免植被覆盖高等级区域受到城市化影响造成不可逆转的退化。

    • 土地利用和环境因子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尺度效应——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2014, 34(5):1105-1113. DOI: 10.5846/stxb201306101597

      摘要 (2871) HTML (556) PDF 4.99 M (2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表层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和环境因子的变化非常敏感,并具有尺度变异特征。研究不同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集水区和集水区内典型小流域——沐浴小流域作为研究区,探讨两个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碳的影响在不同尺度上差异明显,对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有机碳含量,沐浴小流域从高到低依次是荒草地 >林地 >灌木林地 >耕地,安塞集水区则依次为林地 >灌木林地 >耕地 >荒草地;(2)对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沐浴小流域从高到低依次是荒草地 >林地 >耕地 >灌木林地,安塞集水区则是林地>耕地>荒草地>灌木林地;(3)在沐浴小流域和安塞集水区两个尺度上,坡向、坡度和植被盖度均与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正相关,而相对海拔、土地利用与有机碳密度负相关;(4)在小流域尺度上,海拔高度、坡位、土地利用与有机碳含量负相关,坡位与有机碳密度负相关,但是在集水区尺度上,相关性则与此相反。

    • 赤子爱胜蚓和毛利远盲蚓对添加造纸污泥土壤的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2014, 34(5):1114-1125. DOI: 10.5846/stxb201306091524

      摘要 (2944) HTML (543) PDF 5.62 M (2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毛利远盲蚓(Amynthas morrisi)接种于混合15%造纸污泥的旱地土和水稻土中,研究不同蚯蚓对不同混合污泥土壤的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蚯蚓对混合污泥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影响与土壤类型和蚯蚓种间差异密切相关(P < 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在混合污泥旱地土处理中,与对照相比,E. foetida处理的混合污泥土壤pH和Eh分别显著降低了0.22和13个单位(P < 0.05),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2.8%、43.8%、12.4%、48.4%、44.0%和40.7%(P < 0.05),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活性增加了57.4%(P < 0.05);A. morrisi处理的混合污泥土壤碱解氮含量、过氧化氢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明显下降了16.5%,12.4%、33.9%和45.5%(P < 0.05)。另外,两种蚯蚓相比较,E. foetida活动后混合污泥旱地土壤pH和Eh值、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分别比A. morrisi活动后土壤降低0.17和10个单位、24.9%和2.26个单位,而代谢熵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活性显著增高(P < 0.05)。(2)在混合污泥水稻土处理中,与对照相比,E. foetida处理的混合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显著提高20.9%和1.02个单位(P < 0.05),全钾含量和呼吸速率明显降低6.11%和33.8%(P < 0.05);而与对照相比,A. morrisi处理的混合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13.2%和10.8%(P < 0.05),但β-葡萄糖苷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活性分别下降46.7%和34.4%(P < 0.05)。两种蚯蚓相比较,E. foetida处理后混合污泥水稻土的有机碳含量比A. morrisi处理显著增加了15.7%,碳氮比增加0.84个单位,速效钾、呼吸速率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少11.4%、36.5% 和 5.51%(P < 0.05)。综上所述,蚯蚓能显著影响混合造纸污泥土壤的化学和生物学特征。蚯蚓在高有机碳和低粘粒含量旱地土壤中活动,能够加速有机碳的分解和释放,降低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和微生物量,但增加微生物总体活性;而蚯蚓在低有机碳和高粘粒含量水稻土壤中活动,则能够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储存,对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与A. morrisi相比较,E. foetida对混合污泥旱地土有机碳的分解和释放、微生物活性的提高,以及混合污泥水稻土有机碳的储存等方面的能力均较强,而对混合污泥水稻土钾素转化能力相对较弱。由于造纸污泥具有高有机碳和低养分含量特征,因此污泥农用仍需考虑按一定比例配施高养分含量有机物料。同时,进一步根据土壤类型和选择适宜的蚯蚓品种进行较长期的小区和大田试验,将能够为污泥农用提供更多科学参考。

    • >个体与基础生态
    • 钾与信号抑制剂对外生菌根真菌分泌乙酸的调控作用

      2014, 34(5):1126-1133. DOI: 10.5846/stxb201307091871

      摘要 (2617) HTML (504) PDF 4.62 M (2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参与树木养分的吸收利用。试验液体培养外生菌根真菌,设置不同供钾水平,添加钙信号抑制剂,研究了它们的有机酸和氢离子分泌,以及乙酸分泌对供钾和信号抑制剂的响应。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生长,氮、磷、钾含量和吸收量因菌株不同而异,生物量变化于52.91-121.72 mg/瓶之间,相差1倍以上。外生菌根真菌吸收养分的差异可能与它们对土壤养分环境的长期适应、进化、选择有关。在外生菌根真菌的培养液中,分别检测出草酸、乙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丁二酸等,以及大量的氢离子,说明菌根真菌能分解土壤含钾矿物,释放钾离子,改善寄主植物的钾营养。其中,乙酸分泌量较大,具有普遍性,低钾刺激分泌乙酸,高钾时分泌减少,其分泌速率与供钾浓度和菌丝吸钾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34,r=-0.617,n=60)。钾对菌根真菌分泌乙酸的调控作用具有改善森林钾素营养,防止土壤养分淋失的生理和生态意义。此外,在低钾条件下,阴离子通道和钙信号抑制剂抑制外生菌根真菌分泌乙酸。说明钙信号和阴离子通道参与了乙酸分泌,缺钾可能是刺激乙酸分泌的原初信号,通过信号转导和一系列级联反应促进乙酸分泌。

    • 砷诱导蚕豆气孔保卫细胞死亡的毒性效应

      2014, 34(5):1134-1139. DOI: 10.5846/stxb201210171445

      摘要 (3001) HTML (727) PDF 4.92 M (1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蚕豆(Vicia faba L.)叶面气孔保卫细胞,研究砷对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0.3-10 mg/L的NaAsO2能降低保卫细胞活性,使部分细胞死亡,死亡率随砷浓度升高而增高。死细胞中呈现核固缩、核崩解等典型程序性死亡特征,且泛caspase抑制剂Z-Asp-CH2-DCB能阻止NaAsO2诱发的细胞死亡。过氧化氢清除剂过氧化氢酶与NaAsO2共同作用时,细胞死亡率显著低于砷单独处理组,保卫细胞内Ca2+水平降低,具程序性死亡特征的细胞数减少;Ca2+特异性螯合剂EGTA亦能降低NaAsO2诱发的细胞死亡。研究结果表明,NaAsO2能诱发蚕豆保卫细胞程序性死亡,该过程由胁迫引发的ROS升高引起,ROS可能通过激活质膜Ca2+通道,使胞外Ca2+内流,造成胞内Ca2+浓度升高,进而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

    • 石油污染土壤中苯酚降解菌ad049的鉴定及降解特性

      2014, 34(5):1140-1148. DOI: 10.5846/stxb201306091528

      摘要 (2663) HTML (689) PDF 4.90 M (1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苯酚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陕北靖边油田污染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苯酚高效降解菌(ad049),对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验及 16S rDNA 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红球菌(Rhodococcus)。采用摇瓶振荡培养方法,研究了接种量、pH 值、温度和底物浓度对 ad049 生长量和苯酚降解率的影响,同时对该菌株脱氢酶和邻苯二酚双加氧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ad049 具有较强的苯酚降解能力;在苯酚浓度1000 mg/L,温度 35 ℃,pH 值8,接种量 5% 的培养条件下,反应24 h后,苯酚降解率达 99%以上,且整个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k0 =41.51,相关系数 R2=0.96。通过邻苯二酚双加氧酶活性的测定,推测出该菌株降解苯酚的途径可能是以邻苯二酚 1,2 双加氧酶为主要途径进行邻位开环,辅以邻苯二酚 2,3双加氧酶进行间位开环。

    • 紫花苜蓿对铜胁迫生理响应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

      2014, 34(5):1149-1155. DOI: 10.5846/stxb201305080982

      摘要 (2817) HTML (847) PDF 4.91 M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铜胁迫的耐性机理,采用准确度好、分辨率高和简便快捷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在不同铜浓度(0、1、5、20、100 mol/L)处理时紫花苜蓿根、茎、叶化学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铜处理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根、茎、叶生物量变化不大。其根组织在2924 cm-1处峰高处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反映了在低铜(<5 mol/L)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分泌的有机酸不断螯合Cu,造成羧酸O-H的减少,但随着Cu 含量的升高,其羧酸螯合力变弱,有机酸含量渐渐升高;根组织在1381 cm-1处峰高先下降后上升,反映了含油脂化合物含量先下降后升高。可能与植物在细胞壁结构上增强抗逆性有一定关系,即低Cu处理下细胞壁可能通过提高阳离子交换能力(CEC),增强了耐 Cu性;茎组织在2924,1643,1381,1064 cm-1等处峰高无明显变化;叶组织所有峰值在低浓度(<5 mol/L)Cu 处理下变化不明显,高浓度(>5 mol/L)Cu 处理下所有峰值先升后降,随着这可能与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等物质含量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有关。这表明紫花苜蓿通过根部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和提高细胞壁阳离子交换能力,将吸收的Cu 大部分积累在根部,阻止Cu 向地上部分运输,有效地保护了植物地上部分组织。

    • 播种期对晚季香稻香气2-乙酰-1-吡咯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2014, 34(5):1156-1164. DOI: 10.5846/stxb201305211129

      摘要 (3006) HTML (483) PDF 5.24 M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确定华南双季稻区晚季香稻的适宜播种期,在大田条件下以桂香占和农香18为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对香稻香气2-乙酰-1-吡咯啉(2-AP)、脯氨酸代谢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7月20日播种的香稻的2-AP含量最高,2-AP含量较高的播期其游离脯氨酸含量、籽粒脯氨酸氧化酶活性以及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2)7月15日播种的桂香占和7月20日播种的农香18的产量最高,产量较高的播期具有较高的收获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3)试验条件下晚季香稻的适宜播种期为7月15日-7月20日。

    • 外源钙(Ca)对毛葱耐镉(Cd)胁迫能力的影响

      2014, 34(5):1165-1177. DOI: 10.5846/stxb201305060949

      摘要 (2976) HTML (927) PDF 6.46 M (1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对环境敏感的毛葱(Allium cepa var. agrogarum L.)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分别研究不同浓度Ca(0、0.1、1、10 mmol/L)对 Cd(10 μmol/L、100 μmol/L和300 μmol/L)胁迫下毛葱幼苗生长、叶片光合特性、体内 Cd 积累和矿质营养的变化,探讨Ca 缓解敏感植物Cd 毒害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1) Cd显著抑制了毛葱的生长并导致其根端弯曲、发黄,叶片绿色加深;外源Ca显著削弱了Cd的毒害,缓解了其对毛葱生长的抑制;(2)Cd导致毛葱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大幅度上升却显著降低了毛葱的光合作用;外源Ca延缓了光合色素上升的速度,提高了毛葱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3)Cd胁迫导致毛葱体内Cd 含量显著增加,并造成明显的矿质营养失衡,主要表现为显著降低了毛葱根中Mg、Mn,叶中Ca、Mg、Mn、Zn等元素的含量,毛葱根中Ca、Fe、Zn,叶中Fe元素含量的显著增加,扰乱了毛葱体内矿质营养的内稳态;外源Ca削弱了毛葱对 Cd 的积累,减轻了Cd 胁迫所造成的矿质营养失衡。因此,外源Ca能通过抑制 Cd的吸收,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及气体交换速率,维持植物体的含水量、植物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矿质营养的平衡等途径来增强毛葱对Cd 胁迫的耐性。

    • 基于植被指数的北京军都山荆条灌丛生物量反演研究

      2014, 34(5):1178-1188. DOI: 10.5846/stxb201304170725

      摘要 (2468) HTML (605) PDF 18.19 M (1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环境卫星数据提取10种植被指数,辅以资源三号卫星数据提取的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数据,结合实地野外采样数据,以北京军都山为试验区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拟合植被指数与荆条灌丛冠层生物量的定量关系,并利用拟合结果对研究区灌从冠层生物量进行了反演估算,生成研究区荆条及其伴生灌丛生物量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文中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反演精度和预测能力。其模型显著性为显著(α<0.01),相关系数为0.856,标准误差为58.5 g/m2;预测标准误差为98.1 g/m2,决定系数为0.865。通过对研究区荆条灌丛的冠层生物量进行遥感估算,提出了一种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灌木群落生物量的新思路。

    • 三种暖季型草坪草对二氧化硫抗性的比较

      2014, 34(5):1189-1197. DOI: 10.5846/stxb201210191454

      摘要 (2351) HTML (696) PDF 6.04 M (2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氧化硫(SO2)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物之一,这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迫在眉睫须彻底解决的环境问题,解决SO2污染问题仍是一个重要的生态与环保课题。草坪植物现已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造景材料,依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特性来选择城市草坪草种,使之在发挥景观效果的同时,发挥其更好的生态效果。采用人工模拟熏气法,以CK(自然状态)、S1(4.29mg/m3)、S2(6.44mg/m3)、S3(8.58mg/m3)、S4(10.73mg/m3)5个SO2浓度水平,对城市常用的3种暖季型草坪草: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进行SO2胁迫处理,并测定3种草坪草生理生化指标,最终比较3种草坪草对SO2的抗性。结果表明:随SO2浓度增加,3种草坪草的可溶性糖含量(SS) 、脯氨酸含量(Pro)、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结缕草可溶性蛋白(SP)呈先降后升趋势,百喜草则呈先升后降趋势,狗牙根各胁迫处理下其SP含量均低于CK;结缕草和狗牙根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增加趋势,百喜草SOD和CAT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同时其POD活性在各SO2胁迫处理下均低于CK。将所有测定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公式进行综合相关分析,得出3种草坪草对SO2的抗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结缕草 >狗牙根 >百喜草。结缕草在SO2胁迫下与其它两种草坪草相比,表现出了更好的抗性能力,因此,在城市空气不断遭受污染的今天,结缕草可以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城市绿化草坪植物的优选草种之一。

    • 恩施烟区无翅桃蚜在烤烟田空间动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2014, 34(5):1198-1204. DOI: 10.5846/stxb201303270535

      摘要 (2448) HTML (550) PDF 7.52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恩施烟区是湖北省最大烟叶生产基地,桃蚜Myzus percicae (Sulzer)是恩施烟叶最重要的害虫之一,桃蚜在田间的发生以及传播的病毒病害逐年加重,给烟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进一步了解桃蚜发生动态和空间分布规律,将提高对桃蚜的预测效果并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烟区和烟田之间的迁移以有翅蚜为主,田块内部的种群动态和发生规律,无翅桃蚜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受寄主生理生化特性影响,不同烟叶生育期,桃蚜空间结构的差异需要进一步验证。经典的统计学方法以纯随机变量为基础,而昆虫种群的田间分布存在空间相关性,地学统计学承认空间相关性的存在,为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分布分析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在烟叶不同生育期进行无翅桃蚜的田间密度调查,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其空间特征和发生动态,模拟了无翅桃蚜在烟叶不同生育期的田间分布图,并对无翅桃蚜在不同烟叶生育期田间分布格局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翅桃蚜在烟叶苗期密度最小为(5.59±4.07)头/株,烟叶旺长期虫口密度最大为(14.5±9.6)头/株;种群密度变异系数均较大(0.6147-0.7281),表明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表明种群密度的增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种群结构的稳定性。烟叶苗期的种群分布曲线峰度最大,表现出更高的聚集性。无翅桃蚜在烟叶苗期的135°方向和团棵期的45°方向表现为随机分布。烟叶苗期的0°方向和45°方向可用线性有基台模型拟合,其他均可用球形+指数套合模型拟合,判断球形+指数套合模型是无翅桃蚜田间分布的主要模型,属于聚集型分布的范畴。块金值、基台值和变程均随田间虫口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苗期的随机程度(0.1905-0.7186)明显大于其他时期(0.0116-0.1620)。无翅桃蚜空间分布模拟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无翅桃蚜苗期迁移,旺长期后逐渐稳定的特性。无翅桃蚜的田间分布在烟叶苗期与团棵期无明显相关性,而团棵期与旺长期以及旺长期与成熟期显著相关,再次证明烟叶苗期到团棵期,无翅桃蚜的田间分布发生较大迁移,而团棵期以后基本定殖。烟叶苗期的无翅桃蚜高度聚集在少数烟株上,及早预防可以减少烟叶苗期虫口基数,有利于桃蚜种群数量的控制。首次将平面坐标系划分为4个方向,更加准确、全面地描述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 啮齿动物捕食和搬运蒙古栎种子对种群更新的影响

      2014, 34(5):1205-1211. DOI: 10.5846/stxb201210121412

      摘要 (2528) HTML (558) PDF 5.43 M (2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2011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研究了啮齿动物对蒙古栎种子的捕食和搬运。结果表明,蒙古栎种子捕食率在年际间无显著差异,但2010年的蒙古栎种子搬运率显著高于2011年,存留率显著低于2011年。啮齿动物在胡桃楸林、樟子松林、水曲柳林和白桦林内对蒙古栎种子的总捕食率和总搬运率分别达到(5.7±13.5)%和(27.1±37.1)%。蒙古栎种子在樟子松林内的捕食率和搬运率均最高,胡桃楸林内蒙古栎种子存留率最高;2010年蒙古栎种子在与蒙古栎林边缘距离0,10,20,30,40,50m组间的捕食率无显著差异,搬运率和存留率有显著差异,但2011年蒙古栎种子在不同距离组间的捕食率呈显著差异,搬运率和存留率无显著差异。与蒙古栎林边缘距离20m处蒙古栎种子的捕食率最高。2010年和2011年,分别有(37.8±49.7)%和(27.7±49.8)%的蒙古栎种子被啮齿动物利用,这表明啮齿动物是林业示范基地内蒙古栎地表种子的主要捕食者。冬季食物匮乏秋季贮藏种子是造成啮齿动物对蒙古栎种子有较大捕食、扩散压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啮齿动物对蒙古栎种子的捕食和搬运影响了蒙古栎林的种群更新。

    • 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叶片和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014, 34(5):1212-1223. DOI: 10.5846/stxb201305070975

      摘要 (3154) HTML (506) PDF 4.65 M (1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有效洞穴密度代替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活动强度的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10、15、21和31 个/625 m2)对高寒草甸优势植物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叶片和土壤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优势植物叶片N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 < 0.05),但叶片P含量却出现分异,表现为高山嵩草和垂穗披碱草叶片P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P < 0.05),小花草玉梅叶片P含量逐渐增加(P < 0.05);高山嵩草叶片N:P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P < 0.05),垂穗披碱草叶片N:P逐渐增加,小花草玉梅叶片N:P则先增加后降低。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N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无明显变化;0-10 cm土层P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10-20 cm土层P含量逐渐降低;0-10 cm土层N:P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而10-20 cm土层N:P则逐渐增加。优势植物叶片N、P、N:P与土壤N、P、N:P的相关性受植物根系分布特征和生存微环境的约束。

    • 光、温限制后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超补偿生长与竞争效应

      2014, 34(5):1224-1234. DOI: 10.5846/stxb201306131698

      摘要 (3055) HTML (685) PDF 5.47 M (1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低温和低光照限制后的超补偿效应,以及共培养条件下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低温和低光照均显著抑制微藻的生长发育,但低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更强,而斜生栅藻则对低光胁迫更敏感。经过低光和低温培养后,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在恢复正常培养时藻细胞密度短期内都表现出超补偿增长效应,但不同藻类超补偿模式不同,斜生栅藻补偿生长时间不超过1周,而铜绿微囊藻的补偿效应可以持续10天;此外,统计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对低温限制解除表现出更显著的补偿生长,斜生栅藻则在低光解除后表现出更强的超补偿效应。微藻叶绿素a指标在光恢复条件下都表现出显著的补偿效应,但温度恢复过程中叶绿素a含量与藻密度增长不同步,低温胁迫对恢复正常培养后微藻叶绿素a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铜绿微囊藻产毒株(912) 在两种恢复模式下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产毒株(912)脱氢酶活性的补偿响应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材料。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斜生栅藻同铜绿微囊藻产毒株(912)相比处于竞争劣势,而在同无毒株(469)的共培实验中,尽管连续正常培养情况下两者竞争能力差异不显著,但在恢复培养条件下斜生栅藻竞争能力显著高于后者。因此产毒型铜绿微囊藻低温和低光后的补偿生长效应以及对斜生栅藻的竞争优势可能是蓝藻爆发的内源性机制之一。

    •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 人工巢箱繁殖鸟类主要巢捕食者及其影响因素

      2014, 34(5):1235-1243. DOI: 10.5846/stxb201210151431

      摘要 (2886) HTML (862) PDF 5.44 M (2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中繁殖的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沼泽山雀(P. palustris)、大山雀(P. major)和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四种鸟类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共记录到238个繁殖巢(杂色山雀74巢、沼泽山雀21巢、大山雀118巢、白眉姬鹟25巢),其中35巢被捕食,捕食率为14.7%,雏鸟期被捕食占91.4%。巢捕食率在4种鸟类之间无差异(χ2= 0.429,df=3,P=0.934)。以锦蛇 (Elaphe spp.) 为代表的蛇类是该地区小型森林洞巣鸟类繁殖期主要捕食者,占总捕食率的94.3%。对影响巢捕食的22个相关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坡度、地面裸露率、草本盖度对巢捕食具有显著性影响;出雏时间、坡位、距碎石块距离对巢捕食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而巢高、树粗、巢箱年龄、窝卵数、距路距离等对巢捕食无显著影响。因此,处于坡度较陡,坡位较高,草本覆盖率较高,地面裸露率较低,距碎石块距离较近,且出雏时间较晚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 泉州湾蟳埔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

      2014, 34(5):1244-1252. DOI: 10.5846/stxb201210191456

      摘要 (3173) HTML (615) PDF 5.95 M (2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比较泉州湾蟳埔潮间带沙滩、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3种生境(3个潮层)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定量取样。在3种生境共获得85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环节动物39种,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21种,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纽虫动物、星虫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表明,春季和冬季泉州湾蟳埔潮间带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夏季和秋季互花米草滩与牡蛎石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而与沙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沙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较明显,其次是牡蛎石泥滩,而互花米草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较不明显。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潮层降低而增加。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不同生境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沙滩的物种数较少,栖息密度较低,但优势种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个体较大,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的优势种为加州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个体相对弧边招潮蟹小。不同季节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和丰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沙滩物种数少,但个体分布比较均匀,而互花米草滩和牡蛎石泥滩物种数较多,个体分布较不均匀。以上结果表明,潮汐、沉积物粒径和生境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潮汐导致潮间带的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

    • 不同尺度因子对滦河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2014, 34(5):1253-1263. DOI: 10.5846/stxb201210181448

      摘要 (3007) HTML (691) PDF 5.18 M (2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2011年滦河流域38个河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集,探讨了河段尺度和流域尺度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影响。其中,河段尺度因子包括水体/底质特征、河岸带特征和水质,流域尺度因子包括采样位置、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RDA(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河段尺度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为:细粒物质比例、河岸带植被盖度、河岸带人类干扰程度、河岸带农田比例、水面宽度和河道改造程度,总解释量为42%;流域尺度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为:纬度、海拔、流域内耕地面积百分比和流域面积,总解释量为32%。研究结果表明,河段尺度因子比流域尺度因子对于指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更为重要,在环境因子监测中应给以更多的重视。

    • 呼兰河湿地夏、秋两季浮游植物功能分组演替及其驱动因子

      2014, 34(5):1264-1273. DOI: 10.5846/stxb201306061369

      摘要 (2830) HTML (806) PDF 5.39 M (2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2年夏、秋两季把呼兰河湿地划分为湿地保护区、湿地农业区、湿地工业区三部分,根据不同生境设置采样点并进行浮游植物标本采集。研究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191个分类单位,隶属于7门9纲19目28科69属。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主要以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3%),绿藻门其次(28%),另外裸藻门(17.2%)和蓝藻门(8.3%)也占较大的比例。浮游植物丰度从夏季的1.23×107个/L上升为秋季的1.98×107个/L,两季平均1.6×107个/L。夏、秋两季共划分浮游植物功能分组19个,X1/W2/MP/Lo/J组藻种在夏、秋两季中均有稳定的出现,并占较大丰度比例,H1/Y/W1组的藻种只在特定的季节或地点出现,D/P/TB组藻种虽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相对丰度较低。代表性功能分组从夏季的H1/MP/Lo/TB/J/G演替为秋季的MP/W2/X1/J/W1/Y。在采集浮游标本的同时,对电导率(SpCond)、总磷(TP)、水温(WT)等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功能分组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电导率,总磷和水温是驱动呼兰河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组演替的主要环境因素。

    • 江西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生境适宜性评价

      2014, 34(5):1274-1283. DOI: 10.5846/stxb201305171102

      摘要 (3298) HTML (659) PDF 5.91 M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也是我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种群仅分布于江西、浙江、安徽等狭窄的区域内,形成多个孤立种群,生境破碎和丧失被认为是限制梅花鹿种群增长的主要原因。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栖息地进行了野外调查,利用空间模拟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植被类型、坡度、坡向、海拔和人类干扰活动作为评价因子进行了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桃红岭地区以森林为主,各类林地面积约9 488.15 hm2,占75.90%,植被类型分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和芭茅丛,面积分别为1664.57、1638.63、3438.21、1247.15、87.85、1143.88、60.92 hm2和206.94 hm2。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梅花鹿的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是2233.99 hm2和2980.24 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61%和24.83%;而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梅花鹿的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是1224.04 hm2和2164.70 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20%和18.04%。由于梅花鹿的生境受到居民点、主要道路、农田耕作、森林采伐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导致大量适宜和次适宜生境丧失、隔离,景观破碎度指数由0.4345增加到0.5898。以潜在可利用生境面积计算,保护区梅花鹿环境容纳量为(568±160)只,而以实际可利用生境面积计算,则只能容纳(368±105)只。适宜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可能是限制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调查提出了管理措施。

    • >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
    •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014, 34(5):1284-1294. DOI: 10.5846/stxb201306101598

      摘要 (3521) HTML (1456) PDF 6.94 M (12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等提供基础资料,为区域生物多样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不断发展,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成为自然地理区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没有一个同时依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布规律,确定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服务。利用GIS技术和PC-ORD4.0软件中的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将中国版图划分出3489个基本地理单元,并对这些地理单元进行了数量化分类。然后,根据这个分类结果,参考植被区划和地貌区划等,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包括了8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37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和117个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该区划具有以下特点:(1)利用TWINSPAN的数量分类方法进行地理区划的探索是区划方法上的创新,为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2)选取的数量化指标是在结合已有专项区划资料提出的,有助于避免动植物分布指标的人为选择偏差,可以综合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3)量化分析保证了地理区划的客观性,同时定性分析避免了量化分析过程中的误差,使区划结果更准确。

    • 近10年来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2014, 34(5):1295-1301. DOI: 10.5846/stxb201304100659

      摘要 (3536) HTML (1205) PDF 7.92 M (2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东亚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和蒙古国67 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SPOT VEGETATION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借助线性趋势、MK趋势性检验、最大化合成法和相关分析等常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和蒙古国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及其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近49年内蒙古和蒙古国地区年均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变化不明显。年均气温在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降水量表现出由西向东递增趋势。② 空间分布上,内蒙的植被覆盖状况好于蒙古国。时间变化上,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分为2个阶段,1998-2001年NDVI呈整体退化趋势,2002-2012 年波动上升,其中2009-2012 年连续3a上升。空间变化上,内蒙古境内植被退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周边地区,蒙古国境内退化的区域分布在中西部地区。③ 蒙古国境内荒漠和草原植被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而对于内蒙古而言荒漠和草原植被的NDVI也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森林植被与气温呈正相关。就政策层面:内蒙古区域近年来受国家重大生态政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影响,大部分东部和西部植被恢复较快。在今后如果增强两国的文化和政策交流学习,将会对未来的游牧民族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契机。

    •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洪湖春旱的影响

      2014, 34(5):1302-1310. DOI: 10.5846/stxb201306011269

      摘要 (2411) HTML (589) PDF 4.93 M (2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洪湖地区干旱事件频繁发生,对该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利用1960-2011年气候资料、近30年洪湖水文、土地利用资料,采用湖泊水量平衡方法、统计学等方法,研究分析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洪湖春季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伴随全球气候变化该地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春季降水尤其是春季少雨年的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其减少速率为12.57 mm/10a,达到了α=0.1显著水平;洪湖5月水位高度依赖春季降水,降水对它贡献率为0.36 m/100mm。近20年来,洪湖周边两县市水产养殖面积增加了7倍,在降水偏少时,农业灌溉需水量20a增加了4.14×108m3以上;水产养殖消耗大量春季水资源,对洪湖5月水位的影响率为-0.158 m/104 hm2,达到了0.1的显著性水平。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是洪湖春旱增多加重两个重要原因,比较它们的变化量与影响率,人类活动对洪湖春旱的影响更大。为维护洪湖生态功能,减轻干旱影响,必须调整农业结构。

    • 2000-20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景观变化

      2014, 34(5):1311-1317. DOI: 10.5846/stxb201306101592

      摘要 (3135) HTML (871) PDF 6.21 M (2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武汉雅称“百湖之市”,湖泊是武汉市的重要名片。以2000、2005和2010年三期Landsat TM数据为数据源,采用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提取湖泊水体信息,建立了各个时期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矢量图层,计算了湖泊的面积萎缩率、斑块分维数和破碎度等景观指数,对2000-20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市各个湖泊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湖泊面积萎缩率大小和其所隶属的环线及政策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各湖泊斑块分维数在1-1.3之间,并越来越接近于1,表明在人类活动持续影响下,其形状变得越来越规则;同时斑块数目增加,湖泊在面积萎缩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破碎,研究显示主要是道路修建所致导致的湖泊分割,湖泊被分割后,自净能力下降,会导致水体污染而最终被填埋。总之,10年武汉市湖泊景观环境朝着不良方向发展,应该制定更严格的政策进行水域管理。

    • >资源与产业生态
    • 三江源区冬虫夏草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

      2014, 34(5):1318-1325. DOI: 10.5846/stxb201304250817

      摘要 (3252) HTML (986) PDF 7.15 M (2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是生长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一种珍稀物种资源,具有极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然而冬虫夏草资源的数量特征与空间格局尚不明确。以三江源区为例,结合冬虫夏草的生境条件,选取适宜冬虫夏草生长的生态环境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冬虫夏草资源的适宜性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野外实地采样和入户调研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冬虫夏草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中南部,分布面积约为18.45×104 km2,占该区总面积的50.74%。达日县、甘德县、玉树县、称多县、玛沁县、班玛县、久治县这7个县冬虫夏草适宜性面积占到了该县50%以上的面积,是三江源区冬虫夏草资源的主产区。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相符,说明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划分冬虫夏草资源的适宜性分布区域是可行的,可为系统的全面调查冬虫夏草资源的分布及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冬虫夏草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