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4卷第1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目次
    2014, 34(17):0-0.
    [摘要](1421) [HTML](0) [PDF 592.03 K](1402)
    摘要:
    2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甲烷吸收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方华军 程淑兰 于贵瑞 王永生 徐敏杰 党旭升 李林森 王磊
    2014, 34(17):4799-4806. DOI: 10.5846/stxb201310262582
    [摘要](3057) [HTML](464) [PDF 1.79 M](3776)
    摘要:
    水分非饱和的森林土壤是大气甲烷(CH4)汇和氧化亚氮(N2O)源,大气氮沉降增加是导致森林土壤碳氮气体通量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CH4吸收和N2O排放之间存在协同、消长和随机等复杂的耦合关系,关于氮素对两者产生过程的调节作用以及内在的微生物学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综述了森林土壤CH4吸收和N2O排放耦合过程的理论基础,土壤CH4和N2O的产生与消耗过程对增氮响应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机制,指出各研究领域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重点。总体而言,低氮倾向于促进贫氮森林土壤CH4吸收,不改变土壤N2O的排放,而高氮显著抑制富氮森林土壤CH4吸收以及促进N2O排放。外源性氮素通过竞争抑制和毒性抑制来调控森林土壤CH4的吸收,而通过促进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来增加N2O的排放。然而,由于全球氮沉降控制试验网络分布的不均匀性、土壤碳氮通量产生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的局限性等原因,导致氮素对森林土壤碳氮通量的调控机制研究一直进展缓慢,未能将微生物功能群落动态与土壤碳氮通量真正地联系起来。未来研究应该从流域、生态系统和分子尺度上深入探讨土壤碳氮通量耦合作用的环境驱动机制,氮素对土壤CH4氧化和N2O产生过程的调控作用,以及增氮对土壤甲烷氧化菌和N2O产生菌活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3  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陈永亮 陈保冬 刘蕾 胡亚军 徐天乐 张莘
    2014, 34(17):4807-4815. DOI: 10.5846/stxb201309242346
    [摘要](3788) [HTML](818) [PDF 863.66 K](3168)
    摘要:
    作为植物需求量最大的营养元素,氮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丛枝菌根真菌能与地球上80%以上的陆生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帮助宿主植物吸收土壤中的P、N等矿质养分。目前,丛枝菌根真菌与氮素循环相关研究侧重于真菌对氮素的吸收形态以及共生体中氮的传输代谢机制,却忽略了丛枝菌根真菌在固氮过程、矿化与吸收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以及氮素淋洗过程等土壤氮素循环过程中所起到的潜在作用,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丛枝菌根真菌是影响土壤氮素循环过程的重要因子。总结了丛枝菌根真菌可利用的氮素形态及真菌的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丛枝菌根真菌在调控土壤氮素循环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学意义,同时提出了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氮素循环过程中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4  农田灌溉对气候的影响研究综述
    朱秀芳 赵安周 李宜展 曹森 李慕义
    2014, 34(17):4816-4828. DOI: 10.5846/stxb201305020896
    [摘要](3357) [HTML](768) [PDF 1.15 M](2839)
    摘要:
    过去200年全球灌溉农田面积迅速扩张,灌溉对气候的影响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关注。回顾了过去有关灌溉对气候的影响研究,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手段,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未来灌溉对气候的影响研究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1)同时利用观测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模拟研究方法进行灌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求做到互相验证;2)对于缺乏地面观测数据或者地面数据受其他因素(比如:城市化)影响大的区域,建议利用遥感观测数据进行灌溉对地表参数的影响研究;3)注意对灌溉四大属性(灌溉位置、灌水量、灌溉方式和灌溉时间)的精确模拟,可以考虑耦合气候模型和作物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并注意区分灌溉旱地和灌溉水田。4)提倡利用多模式集合的方式研究灌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以减少灌溉对气候影响(强度和方向)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5)未来也应该考虑模拟灌溉和气候变化间的互馈影响。
    5  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
    余健 房莉 卞正富 汪青 俞元春
    2014, 34(17):4829-4838. DOI: 10.5846/stxb201301050036
    [摘要](4224) [HTML](792) [PDF 897.00 K](8349)
    摘要: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的构成影响其累积和分解,并直接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同时也影响土壤质量变化。弄清土壤碳库的组分及构成,是进一步研究土壤碳库变化机制的关键。综述了土壤碳库的组分和构成,对有机碳库进行不稳定性有机碳库和稳定有机碳库归类,描述各类碳库的性质,并对各类碳库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评述。提出在土壤碳构成中增加黑碳和煤炭(碳)以完善土壤有机碳构成框架。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土壤无机碳及湿地土壤和新开发新复垦的重构土壤碳库构成及变化,各类碳库化学构成,交叉重叠的定量关系,碳库之间的转化及在土壤中的迁移,黑碳对土壤碳库稳定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煤开采扰动区煤炭(碳)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环境效应等科学问题的研究。
    6  基于最佳波段判别的湿地植物叶片全氮反演研究
    郭超凡 段福洲 郭逍宇 赵文吉 刘克
    2014, 34(17):4839-4849. DOI: 10.5846/stxb201311042664
    [摘要](2455) [HTML](415) [PDF 4.53 M](2014)
    摘要:
    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定量估测湿地植被叶片全氮含量,对于监测和诊断湿地植被的生理状况及生长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但叶片氮素遥感诊断研究多存在反演模型过拟合、入选波段与生化参量间因果关系不明确和入选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等局限。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叶片全氮含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谱带分区,分区最佳波段选取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芦苇和香蒲叶片全氮含量反演模型,并利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cv2)和均方根误差(RMSEcv)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尝试克服传统反演方法中的不足。结果表明,不同湿地植物类型相比,利用芦苇反射光谱建立的预测模型精度都高于香蒲。不同回归模型相比,一阶导数光谱-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FDS-PLSR)精度远高于原始光谱-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S-PLSR)。芦苇最佳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cv2)达到了0.84,方根误差(RMSEcv)为0.10,香蒲最佳模型交叉验证的决定系数(Rcv2)达到了0.66,方根误差(RMSEcv)为0.13,是构建湿地植物芦苇和香蒲光谱与叶片全氮含量关系的最佳模型。在不降低湿地植物叶片氮含量反演精度的基础上,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地物高光谱模型反演中的局限性,是无损害遥感探测方面的有益尝试。
    7  中亚热带木本植物各器官凋落物分解特性
    刘文丹 陶建平 张腾达 钱凤 柴捷 刘宏伟
    2014, 34(17):4850-4858. DOI: 10.5846/stxb201307211925
    [摘要](2968) [HTML](403) [PDF 1.29 M](2535)
    摘要:
    植物因资源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生态对策以获取养分进行代谢,具有不同的植物功能性状,从而可把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与生态对策联系起来。为探究中亚热带地区木本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与生态对策的关系,选取两种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物种的地上、地下各器官凋落物(包括细根、粗根、细枝和叶片),采用分解袋法在两种土壤基质中(砂岩与石灰岩)进行为期2a(凋落叶片为1a)的分解实验,同时进行交叉实验。分解1a及2a的各器官凋落物间分解常数的关系采取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用SMA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植物各器官凋落物间的分解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分解1a后的细根与粗根、细根与细枝及分解2a后的细根与粗根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而比较常绿植物及落叶植物凋落物在两种土壤基质和两种物种来源分解1a后的差异,除枝条外落叶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常数都大于常绿植物,在0.05置信水平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性。植物各器官凋落物间的分解具有一致性,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各器官间的分解速率在不同物种来源或不同土壤基质中都表现出相似的差异。
    8  多糖和土壤团聚体对扁穗冰草根鞘形成的影响
    罗丽朦 王丽学 秦立刚 王堃
    2014, 34(17):4859-4865. DOI: 10.5846/stxb201303210471
    [摘要](2633) [HTML](451) [PDF 1.07 M](2187)
    摘要:
    根鞘是指在植物根系表面存在的由土壤颗粒与根表及根毛相互粘附、缠绕形成的土壤连续体。这种结构的形成被认为是植物根系与微生物及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对干旱逆境环境的生理适应。以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质地、根鞘内粗多糖成分和根鞘表观特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探索粗多糖在扁穗冰草根鞘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结构是根鞘形成的直接原因;多糖物质通过发挥多糖的粘性胶结作用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和比例,同时发挥多糖的亲水、吸水和保水的作用从而形成根鞘。
    9  空心莲子草响应南方菟丝子寄生的生长-防御权衡
    郭素民 李钧敏 李永慧 闫明
    2014, 34(17):4866-4873. DOI: 10.5846/stxb201301060043
    [摘要](3151) [HTML](592) [PDF 1.26 M](3138)
    摘要:
    为探讨全寄生植物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防治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可行性,以二者野外天然生长的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南方菟丝子寄生对空心莲子草生长及防御的影响,阐明空心莲子草在受到寄生胁迫时如何权衡自身生长与防御的关系,进而发展出一套应对南方菟丝子寄生的生长-防御策略。结果显示:(1)南方菟丝子寄生显著改变空心莲子草茎的形态,茎直径和平均节间长均增加,茎直径变化极显著(P < 0.01);(2)南方菟丝子寄生显著减少空心莲子草叶片数,但同时显著增加后者茎的分枝数, 而茎上的节是潜在的无性繁殖体,故有利于空心莲子草的克隆繁殖;此外,南方菟丝子寄生显著降低了空心莲子草的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抑制空心莲子草的生长;(3)南方菟丝子寄生显著增加空心莲子草茎的单宁、总酚、三萜皂苷含量,增强其防御能力;(4)南方菟丝子寄生的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量与茎部木质素、三萜皂苷、单宁和总酚含量均呈现显著负相关性(P < 0.01),对照组则不存在相关性;且寄生组较对照组相比,生物量的相对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而用于防御的次生代谢产物总含量的相对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以上结果表明,受到南方菟丝子寄生胁迫后,空心莲子草改变自身的生长-防御策略,减少营养生长投入而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克隆繁殖,同时增强对"防御"物质的投入,增强其防御能力,以利于后代生存和繁衍。
    10  吉林不同生境防风夏季光合特性
    韩忠明 王云贺 林红梅 韩梅 宋来今 杨利民
    2014, 34(17):4874-4881. DOI: 10.5846/stxb201208081122
    [摘要](2188) [HTML](438) [PDF 1.16 M](2187)
    摘要:
    采用LCpro+全自动便携式光合仪同时测定了长春、长岭和白城3个生境防风的光合作用及环境因子,研究不同生境防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关系,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防风净光合速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探讨防风的光合生理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防风的光合生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影响防风光合作用的环境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是驱动因子,它的变化驱动了大气温度(Ta)、叶片温度(Tl)变化,Ta升高引起空气密度的变化是午间相对湿度(RH)和大气浓度CO2Ca)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环境因子中对Pn直接作用由大到小长春为Tl >Ta > PAR >Ca >RH ,长岭为PAR >Tl > RH > Ca >Ta,白城为Ta >Tl >RH > PAR >Ca。长春、长岭PAR与Pn相关系数最大,而白城地区CaPn相关系数最大,说明防风叶片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反应有所不同。8月份3个地区防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长春、长岭地区防风光合"午休"现象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白城地区防风光合"午休"现象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3个生境防风的PnGs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白城的Gs比长春、长岭地区的低44%左右,这是防风为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而形成的生理反应。不同生境土壤含水量间差异显著,白城地区土壤水分含量很低,只有20.35%,仅是长春土壤含水量的56.50%,而空气温度较高,强辐射使气孔叶片蒸腾失水加剧,导致叶片含水量也很低,仅仅为56.60%,高温干旱使防风叶温升高,防风磷酸化、电子传递、酶活性等受到抑制,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因此,白城地区长期高温胁迫是限制防风Pn的主要原因。
    11  高温、干旱及其互作对两个筋力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王晨阳 苗建利 张美微 马冬云 冯伟 谢迎新 郭天财
    2014, 34(17):4882-4890. DOI: 10.5846/stxb201301050032
    [摘要](2629) [HTML](423) [PDF 1.13 M](2486)
    摘要:
    以强筋和弱筋的两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与人工气候箱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干旱及其互作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和干旱均显著影响淀粉糊化特性,但两品种表现有所不同:高温胁迫使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除花后5 d外)、稀懈值(除花后15 d外)和反弹值显著增大;而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显著下降,其峰值黏度、反弹值变化不明显,从不同时期看,花后15 d影响较大。干旱胁迫使豫麦34多数黏度参数增大;而使豫麦50峰值黏度、反弹值和稀懈值下降,其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在灌浆前期和中期干旱胁迫下增大,后期干旱胁迫则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花后高温与干旱胁迫对小麦黏度参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从F 值大小看,互作对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多数黏度参数影响较大,而对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淀粉黏度参数影响较小,反映了高温、干旱及其互作对小麦淀粉特性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12  基于草地综合顺序分类系统(IOCSG)的中国北方草地地上生物量高精度模拟
    赵明伟 岳天祥 孙晓芳 赵娜
    2014, 34(17):4891-4899. DOI: 10.5846/stxb201301050031
    [摘要](2746) [HTML](436) [PDF 5.27 M](2027)
    摘要: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泛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草地生物量的精确估算一直是陆地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问题。针对目前草地生物量估算方法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不依赖于遥感植被指数,而是通过分析草地生物量影响因素的方法去构建草地生物量估算模型。根据年积温(> 0℃)和湿润度指标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种潜在植被类型,即微温干旱温带半荒漠类、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类、微温微润草甸草原类和微温湿润森林草原类,然后对每一种潜在植被类型的草地生物量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微温干旱温带半荒漠类的草地生物量与年积温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类的草地生物量可以用表层土壤粘粒含量的二次多项式来模拟,后两种潜在植被类型的草地生物量则随着潜在NPP的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对4种潜在植被类型区域分别建立草地生物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关系确定研究区域草地生物量的趋势面,结合HASM模型实现研究区域草地生物量的高精度模拟,结果显示上述4种潜在植被类型区的草地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6.62、110.94 、142.69 、184.40 g/m2
    13  安吉毛竹林水汽通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刘玉莉 江洪 周国模 陈云飞 孙成 杨爽
    2014, 34(17):4900-4909. DOI: 10.5846/stxb201301050025
    [摘要](2605) [HTML](594) [PDF 1.58 M](2294)
    摘要: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观测,获取2011年毛竹林的水汽通量数据,同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汽通量全年变化。结果表明:毛竹林全年水汽通量基本为正值,月尺度上,水汽通量呈单峰型变化趋势,且各月的最大值均在12:00-14:00出现,呈现一定规律性,7月(0.1116 g m-2 s-1)最高,12月(0.0209 g m-2 s-1)最低;季节尺度上,夏季最高(0.0873 g m-2 s-1),呈现典型单峰型变化趋势,春秋季(均为0.0541 g m-2 s-1)次之,变化特征与夏季相似,冬季最低(0.0221 g m-2 s-1),曲线变化复杂,波动较大。毛竹林全年蒸散量占全年降水量48.26%。2、4、5、11、12月蒸散量略大于降水量,其余月份蒸散量均小于降水量,6月份降水量与蒸散量差别最大。季节尺度上,对毛竹林水汽通量与净辐射进行回归关系分析,夏季最大, R2 为0.6111,秋季为0.5295,春季为0.2605,冬季最小0.0455。通过 F 检验,水汽通量与净辐射有极显著线性关系。在植物生长期,毛竹林水汽通量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大而增大,植物发育成熟后,当饱和水汽压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增大反而抑制了水分的蒸散。
    14  福建沿岸红树林湿地多毛类生态分布
    林俊辉 郑凤武 何雪宝 王建军
    2014, 34(17):4910-4919. DOI: 10.5846/stxb201304250822
    [摘要](2894) [HTML](467) [PDF 1.76 M](2956)
    摘要:
    根据2009年至2012年在福建沿岸5块典型红树林湿地所作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沿岸红树林湿地多毛类的物种多样性、生态分布特点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区域春、秋两季共记录多毛类动物45种,其中沙蚕科、海稚虫科和小头虫科3个科种类最为丰富,种类属性为低盐或广盐性种类。多毛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90个/m2和2.17 g/m2,样地×季节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密度在不同样地间差异显著,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均为春季显著高于秋季。此外,林外光滩的多毛类数量要高于林内,不同样地的摄食群组成各异。红树林断面的平均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H' 与沉积物粘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多毛类类群的大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关联最为紧密的因子为地理纬度。
    15  海盐对绿竹叶片反射光谱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吴寿国 余学军 李凯 蒋玉俭 张汝民
    2014, 34(17):4920-4930. DOI: 10.5846/stxb201309232337
    [摘要](2564) [HTML](524) [PDF 1.00 M](2870)
    摘要:
    沿海防护林是海岸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资源,由于沿海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含盐量高,肥力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所以优良植物种选择是加快沿海优良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关键。为了探讨绿竹耐盐性以及为沿海地区防护林选择优良植物种,以2 年生绿竹 (Bambusa oldhamii) 为材料,采用水培法进行不同浓度的海盐处理,利用 Unispec-SC 型单通道光纤光谱仪和非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对绿竹叶片反射光谱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海盐浓度小于1.2%时,绿竹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三边"参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当海盐浓度升高到1.6%时,色素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63.2%、62.8%和47.2% (P < 0.01),红边位置 (λred) 和红边面积 (Sred) 相比对照显著减小 (P < 0.05)。1.2%浓度的海盐处理,红边归一化指数 (rNDVI)、绿度归一化指数 (gNDVI)、类胡萝卜素反射指数2 (CRI700) 和光化学反射指数 (PRI) 显著降低 (P < 0.05),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27.3%、23.3%、19.5%和43.9%;当海盐浓度增加到1.6%时,rNDVI 、改良红边比值指数 (mND)、gNDVI 、改良归一化差值指数 (mSR700)、类胡萝卜素反射指数1 (CRI550)、CRI700PRI 等参数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42.4%、43.9%、32.6%、21.5%、47.2%、49.9%和58.5%。绿竹叶片PSⅡ最大量子产率 (Fv/Fm)、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 (ΦEo)、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 (ETo/RC)、单位面积反应中心数目 (RC/CS) 和叶片性能指数 (PIABS) 等参数,1.6%海盐处理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50.8%、28.6%、21.7%、52.1%和92.3%,单位反应中心复合体吸收的能量 (ABS/RC) 比对照提高了96.9%。说明绿竹具有一定的耐盐性。
    16  枸杞岛铜藻垂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毕远新 章守宇 王伟定 吴祖立
    2014, 34(17):4931-4937. DOI: 10.5846/stxb201301030013
    [摘要](2520) [HTML](499) [PDF 1.27 M](2793)
    摘要:
    以枸杞岛铜藻垂直分布特征为基础,并通过现场实验分析了环境因子(沉积物、暴波强度(wave exposure)、光照强度)对铜藻幼苗阶段垂直分布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藻的主要繁殖群体集中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121-240 cm的水深范围内,水深大于480 cm没有发现成藻植株;光照对铜藻的生长起重要作用,低光照强度可能不会导致铜藻的大量死亡,但明显抑制了铜藻的生长,248 μmol m-2 s-1的光照强度为铜藻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并没有导致铜藻幼苗大量死亡;低暴波强度虽降低了铜藻被移除的风险,但为沉积物和附生生物在铜藻附着基上的积累创造了条件,进而影响了铜藻早期定居阶段的存活;随着水深的增加,沉积物在附着基上的沉积水平显著增多(P < 0.01),沉积物长时间的覆盖导致了铜藻幼苗大量死亡。因此说,沉积物可能是影响铜藻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17  蚂蚁觅食与搬运行为对阜平黄堇和小花黄堇种子散布的影响
    祝艳 王东
    2014, 34(17):4938-4942. DOI: 10.5846/stxb201301010005
    [摘要](2985) [HTML](471) [PDF 819.32 K](2493)
    摘要:
    蚂蚁是无脊椎动物中重要的种子传播者,蚂蚁散布影响植物种子的传播和扩散,进而会影响种苗的空间分布格局。在野外研究了蚂蚁觅食及搬运行为对阜平黄堇(Corydalis wilfordii Regel)和小花黄堇(C. racemosa (Thunb.) Pers.)种子散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双针棱胸蚁和束胸平结蚁是两种植物种子的共同搬运者,前者行使群体募集,后者行使简单协作募集。在搬运阜平黄堇种子时,双针棱胸蚁在原地或搬运途中取食油质体后抛弃的种子约占种子总数的56%,而拖至蚁巢的种子约占种子总数的44%,平均搬运距离为(1.85±0.24)m,搬运效率为(43.8±7.5)粒/h;而束胸平结蚁将完整种子全部直接搬运至蚁巢,平均搬运距离为0.45 m,搬运效率为(7.3±2.2)粒/h。在搬运小花黄堇种子时,双针棱胸蚁和束胸平结蚁均将完整种子全部直接搬运至蚁巢,平均搬运距离分别为(6.27±4.40)m和(6.65±1.64)m,搬运效率分别为(34.2±6.5)粒/h和(10.6±3.2)粒/h。这说明行使群体募集的蚂蚁比行使简单协作募集的蚂蚁有较高的搬运效率,蚂蚁散布导致阜平黄堇和小花黄堇种子到达蚁巢的数量和搬运距离不同,而这种不同与相应搬运蚂蚁的觅食对策、搬运行为和种子特征有关。阜平黄堇种子比小花黄堇种子大,但阜平黄堇的油质体质量比小于小花黄堇的油质体质量比,讨论了种子特征对蚂蚁散布的影响。
    18  氮磷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施瑶 王忠强 张心昱 孙晓敏 刘希玉 何念鹏 庾强
    2014, 34(17):4943-4949. DOI: 10.5846/stxb201306081430
    [摘要](3123) [HTML](433) [PDF 1.21 M](2747)
    摘要:
    选取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进行连续6a氮磷添加试验,采用土壤特征微生物PLFA 生物标记技术,研究6个氮添加水平N0(0 kg N hm-2 a-1)、N1(56 kg N hm-2 a-1)、N2(112 kg N hm-2 a-1)、N3(224 kg N hm-2 a-1)、N4(392 kg N hm-2 a-1)、N5(560 kg N hm-2 a-1)和6个磷添加水平P0(0 kg P hm-2 a-1)、P1(15.5 kg P hm-2 a-1)、P2(31 kg P hm-2 a-1)、P3(62 kg P hm-2 a-1)、P4(93 kg P hm-2 a-1)、P5(124 kg P hm-2 a-1)对土壤特征微生物PLFA 生物标记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氮添加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和土壤细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放线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呈上升趋势,土壤G+/G-呈增加趋势;各氮添加水平对土壤真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无显著差异,随氮添加量增加,土壤真菌/细菌比降低。(2)随磷添加量增加,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土壤细菌PLFA 生物标记数量、放线菌PLFA 生物标记数量、真菌PLFA 生物标记数量及真菌/细菌比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以P3水平(62 kg P hm-2 a-1)处理最高,说明适宜的磷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繁殖和菌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19  秦岭细鳞鲑群体遗传结构
    张艳萍 杜岩岩 王太 虎永彪 娄忠玉 焦文龙
    2014, 34(17):4950-4956. DOI: 10.5846/stxb201301050033
    [摘要](2630) [HTML](439) [PDF 1.46 M](2787)
    摘要: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是秦岭地区特有鱼类,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已对其造成严重影响,种群处于濒危状态,因此研究秦岭细鳞鲑的群体遗传结构、演化历史、分布动态等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用线粒体D-loop区序列对秦岭地区6个群体(n =112)进行了遗传结构和群体演化分析。D-loop区扩增出的891bp 序列在112个个体中,检测到42个变异位点,共26个单倍型;碱基序列总的单倍型多样度较高为0.883,核苷酸多样度为0.00799。AMOVA分析显示,60.05%的分子差异位于群体内,39.95%的分子差异位于群体间,Fst值统计检验表明,除那布大河群体与漳河群体和千河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余两两群体之间Fst值统计检验均为显著。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6 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按照渭河上游和渭河中游两个河段形成两个大的类群,且5个群体共享一个单倍型H2,表明这些群体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为同一个祖先群体演化而来。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显示,秦岭细鳞鲑种群大小保持相对稳定, 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同时建议将渭河上游秦岭细鳞鲑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重点保护。
    20  广东中西部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林龄和土壤因子的关系
    李伟 张翠萍 魏润鹏
    2014, 34(17):4957-4965. DOI: 10.5846/stxb201301060041
    [摘要](2686) [HTML](484) [PDF 2.18 M](2573)
    摘要:
    以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高要市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级林分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进行排序并通过相关分析,对物种分布和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龄级24块样地充足,从第9块样地开始不同龄级的物种数目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桉树林分样地中共有136种植物,隶属54科107属,灌木层的种类最多,但以草本层物种为优势种。不同龄级林分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1-2年生林分低于2-4年生和5-6年生两个龄级;3-4年生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最高。对植被物种的分布,土壤中有机质、全磷、全钾和容重的影响明显,pH值也有一定程度作用,而对物种多样性,pH值和全氮是最为稳定的影响因子。
    21  黄河口潮间盐沼湿地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邢庆会 韩广轩 于君宝 吴立新 杨利琼 毛培利 王光美 谢宝华
    2014, 34(17):4966-4979. DOI: 10.5846/stxb201310312627
    [摘要](2885) [HTML](453) [PDF 3.04 M](2791)
    摘要:
    潮间盐沼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独特,生态系统CO2交换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2012年黄河口潮间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生长季(4-10月)连续的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分析了潮间盐沼湿地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co)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长季,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尺度上,表现为白天CO2净吸收,夜间CO2净释放,NEE日平均值为-0.38 g CO2 m-2 d-1;月尺度上,平均气温最高的7月生态系统释放CO2最多(15.16 g C/m2),6月生态系统吸收CO2最多(25.07 g C/m2)。潮间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的CO2交换受到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温度(Ts)、土壤含水量(SWC)和潮汐淹水的共同影响。白天NEE主要受控于PAR,且生态系统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α)和最大光合速率(NEEsat)分别在6月和5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086±0.0019) μmol CO2 μmol-1 光子和(4.79±1.52) μmol CO2 m-2 s-1。夜间NEE随Ts呈指数增加趋势,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为1.33,且SWC越高,Q10值越大。研究典型晴天(6月19日-6月25日)表明,潮汐淹水增强了生态系统白天对CO2的吸收,同时也增强了夜间CO2释放,研究时段内,潮汐淹水使生态系统净CO2吸收增加了0.76 g CO2 m-2 d-1。整个生长季,黄河口潮间盐沼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CO2的汇,NEE为-22.28 g C/m2(其中,吸收118.34 g C/m2,释放96.28 g C/m2)。研究结果利于对潮间盐沼湿地源汇功能和影响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与研究。
    22  三江平原农田土壤跳虫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
    高梅香 孙新 吴东辉 张雪萍
    2014, 34(17):4980-4990. DOI: 10.5846/stxb201301060040
    [摘要](2580) [HTML](454) [PDF 1.14 M](2361)
    摘要:
    土壤动物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特征是土壤动物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共存格局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土壤跳虫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实验站为研究区,于2011年8月和10月,选取具30 a以上耕作历史的旱地为实验样地,以5 m为步长设置一个50 m×50 m的实验样地,采用地统计中的全局Moran's I 指数和局部Moran's I 指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跳虫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土壤跳虫群落总密度和多数跳虫种类存在显著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特征,多数为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明显的空间集群。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土壤跳虫群落总密度和所有跳虫种类均存在显著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在局部地区形成"高-高"和/或"低-低"的空间集群,并和"高-低"和/或"低-高"的空间孤立区相伴发生,即形成"斑块"和"孔隙"相间分布的水平镶嵌格局;这种镶嵌格局具一定的时间动态特征,从夏季到秋季斑块大小和空间分布范围略有变化。研究表明,土壤跳虫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群是土壤跳虫的常见空间分布格局,在样地内形成"斑块"和"孔隙"相间分布的水平镶嵌格局,这种格局具年内时间变异性。
    23  退耕还林地结构与生态功能的耦合关系
    于明含 孙保平 胡生君 王慧琴 赵岩
    2014, 34(17):4991-4998. DOI: 10.5846/stxb201301010007
    [摘要](2195) [HTML](434) [PDF 845.03 K](2628)
    摘要:
    退耕还林的林地结构与生态功能效益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性问题。基于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7种代表性的退耕还林模式的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结果,选取14个林地结构因子和2个代表性生态功能因子,对林地结构进行因子分析,并构建了林地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用建立的模型分析吴起县退耕还林地7种模式的林地结构、土壤侵蚀及地表径流数据,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结构因子间相关度不同,经过主成分分析降维为4个主成分因子,分别反映了林分的乔木层结构指标、上层结构生物量指标、土壤层指标及其它指标;不同林地结构因子与生态功能的关联度系数不同,林地结构因子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明显高于对土壤侵蚀率的影响,其中林分组成对径流的影响最明显,土壤因子影响最不明显;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等近地表的相关结构对土壤侵蚀的作用明显。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林地结构与生态功能的耦合协调度状况都不良好,仍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
    24  景观空间格局对滇金丝猴猴群分布的影响
    邓凯 李丽 吴巩胜 周跃 赵如
    2014, 34(17):4999-5006. DOI: 10.5846/stxb201311152736
    [摘要](2879) [HTML](409) [PDF 2.45 M](2042)
    摘要:
    结合景观生态学,建立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分析与内部生物之间的联系,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及可实践操作的指导。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滇金丝猴分布区内景观划分为适宜生境、次适宜生境、连接生境、天然阻碍及人为干扰5种类型,通过计算得到5种类型斑块的景观指数,并将其与滇金丝猴猴群出现概率及种群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1)滇金丝猴猴群出现概率受人为干扰斑块影响较大,与人为干扰斑块面积所占比例呈负相关,与人为干扰斑块的权重边界密度呈正相关;(2)影响猴群分布密度的景观指数较多,其中除适宜生境斑块所占面积比及其权重边界密度与猴群密度呈正相关之外,其他指数均与猴群密度呈负相关;(3)现阶段对滇金丝猴生境保护最为直接的方法应该是增加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斑块间的连通性,即增强这两类斑块的自然增扩潜力,同时减少人为干扰对猴群的影响;(4)对于自然保护的管理应当更加重视边界效应的作用,尽量保持适宜生境与其性质相近类型斑块的连通性,以提高景观质量。
    25  2000-201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
    严恩萍 林辉 党永峰 夏朝宗
    2014, 34(17):5007-5020. DOI: 10.5846/stxb201305251179
    [摘要](2767) [HTML](456) [PDF 10.90 M](5527)
    摘要: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分析长时期植被覆盖变化,有助于揭示陆地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以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区的MODIS02B产品为数据源,通过数据处理获得2000-2012年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序数据集,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标准差、Hurst指数和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近13年来,治理区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R2=0.70),2012 年NDVI值达最大值0.324,比2000年增加了135.62%。但增加速率和幅度各异:北部干旱区(Bbghq)增加速度最快,浑善达克区(Hsdkq)次之,农牧交错区(Nmjcq)植被变化相对稳定。(2)工程区地表植被覆盖改善区域的面积明显大于退化区域,其中得到改善且通过显著性检验(P =0.10)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94.31%;Hurst指数分析表明,工程区植被变化整体呈中强持续性特征,面积合计约占64.48%;综合分析表明,工程区植被变化以良性发展为主,特别是强持续性的退化区和弱持续性的改善区值得关注,二者合计占35.27%。(3)人类活动是京津风沙地区植被覆盖上升的重要驱动因素;自然因素中,降水是控制工程区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弱。
    26  紫色土流域次降雨条件下碳、磷非点源输出过程及其流失负荷
    徐亚娟 高扬 朱宁华 朱波 陈维梁 于贵瑞
    2014, 34(17):5021-5029. DOI: 10.5846/stxb201308252150
    [摘要](2023) [HTML](390) [PDF 1.88 M](2379)
    摘要:
    通过对位于川中丘陵区的紫色土流域在次降雨过程中溶解态有机碳(DOC)和不同形态磷素的输出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降雨过程DOC和P输出负荷,并探讨降雨径流对C、P迁移和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3次降雨共产生地表径流20399.8 m3,碳、磷输出负荷为83.19 kg和5.1 kg,次降雨过程径流C、P输出动态差异较大,其中径流DOC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降低,随后迅速升高,在达峰值后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2)降雨径流过程中磷素迁移主要以颗粒态(PP)为主, 磷酸盐(PO43--P)是径流溶解态总磷(DTP)的主要存在形式,3次降雨PP输出负荷分别为1167.491、1891.331、984.74 g;PO43--P输出负荷分别为108.37、338.8、167.79 g。(3)3次降雨径流DOC输出浓度分别为3.37、4.77、6.97 mg/L,总磷(Total phosphorus,TP)输出浓度分别为0.11、0.43、0.74 mg/L;次降雨径流C/P比分别为192、48和42.1,相比于暴雨而言,大雨和中雨带来的水质问题需引起关注。
    27  冰雪灾害对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王静 温学发 王辉民 王晶苑
    2014, 34(17):5030-5039. DOI: 10.5846/stxb201309222322
    [摘要](2194) [HTML](494) [PDF 1.38 M](2529)
    摘要:
    结合中亚热带江西千烟洲人工针叶林2005、2008和2011年3次树木清查数据以及树木相对生长方程,比较了2008年1月南方冰雪灾害前后的NPP,评价了森林生态系统灾后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乡土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比外来树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抗灾害能力强;在个体水平上,胸径(D)较大的树木抗灾害能力较差。灾后马尾松与杉木的D 增长率降低,而湿地松增大。冰雪灾害导致大量碳(10.44 t C/hm2)从乔木层碳库转移到死生物量碳库,占乔木层碳储量的18.28%。灾前NPP和碳利用效率(CUE)分别为736.23 g C m-2 a-1和0.41;灾后经过近4年的恢复,NPP和CUE分别为683.08 g C m-2 a-1和0.38。
    28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生物经济模型及其管理策略
    刘金立 陈新军 李纲 李思亮
    2014, 34(17):5040-5051. DOI: 10.5846/stxb201309242343
    [摘要](2689) [HTML](433) [PDF 3.96 M](2422)
    摘要: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中国大陆、日本及中国台湾鱿钓船队共同开发的主要经济头足类之一,如何兼顾鱿钓船队的渔业利益,并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柔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中国大陆、日本及中国台湾鱿钓船队的渔获统计数据及相关经济参数,构建基于多船队的生物经济模型,模拟了50年内(1997-2047年)各捕捞船队开发柔鱼资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在10种不同的管理方案下各船队捕捞努力量、柔鱼资源量、渔获产量及其渔业利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所有设计方案下,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动态变化,资源量在前10a均呈急剧下降趋势,随后经长期波动后逐渐趋于稳定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从长期效益来看,方案9(提高中国台湾船队捕捞系数)的累计产量及累计利润中等,但能兼顾各国或地区船队间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可建议以方案9作为柔鱼渔业的参考管理目标;从柔鱼资源保护角度来看,方案4(提高中国大陆船队作业成本)的资源量保持最好,可以对方案4进行适当的优化作为参考管理目标,即提高中国大陆船队作业成本,同时适当降低日本船队的可捕系数,可确保柔鱼资源量保持在更高的水平上。
    29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玮 乔玉强 陈欢 曹承富 杜世州 赵竹
    2014, 34(17):5052-5061. DOI: 10.5846/stxb201303210475
    [摘要](2892) [HTML](417) [PDF 1.28 M](2543)
    摘要:
    通过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连续4a的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用不同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2.5%-9.2%,提高含水量8.2%-28.5%和表层土壤贮水量4.1%-19.9%;增加土壤总孔隙度1.1%-8.9%、毛管孔隙度18.9%-41.0%,非毛管孔隙度降低6.4%-38.8%,土壤毛管孔隙度占土壤总孔隙度的比例增加。秸秆还田所有处理耕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秸秆移除处理,施氮540、630、720 kg N hm-2 a-1时,秸秆还田处理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秸秆移除,而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无论秸秆还田还是秸秆移除,耕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指数趋势增加,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秸秆移除处理高于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的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成指数趋势增加,而秸秆移除处理呈指数趋势减小,相关性均不显著。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获得高产的年氮肥用量分别为630、696 kg N hm-2 a-1,秸秆移除为579、627 kg N hm-2 a-1。经作用力分析,秸秆还田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作物产量受秸秆还田和施氮量的影响,但氮肥水平大于秸秆还田。
    30  中国驰名商标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探讨
    刘璇 张寻微 关文彬
    2014, 34(17):5062-5068. DOI: 10.5846/stxb201303220484
    [摘要](2107) [HTML](398) [PDF 2.95 M](1783)
    摘要:
    保护商标上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用生物的形象或图形作为标识的商标定义为生物商标,同时将用于商标的生物称之为商标生物。商标作为一种商品,一种无形资产,一种知识产权,特别是驰名商标,商标生物的文化、美学、传播价值为商标带来超额的“虚劳动”价值。2002-2011的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上升到第二位,中国驰名商标认定最多的沿海5省驰名商标累积数量增长随着GDP年际呈指数增长趋势。十年间中国认定的驰名商标共2766个,其中生物商标共274个,约占驰名商标总数的10%;所包括的商标生物可以按生物类群进行分类的生物商标共201个,其中植物类生物商标为83个(包含概念型植物),动物类生物商标为118个(包含概念型动物);在商标生物中实际的动植物为93个,文化概念类动植物为108个;在商标生物中,实际的植物为42个,实际的动物为51个;文化概念类植物为41个,文化概念类动物为67个。中国驰名商标生物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2.03%;驰名商标生物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4.99%。如果生物商标企业树立起保护商标上的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与社会责任,同时付诸实际的保护行动,这将为推动全社会关注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起到积极贡献。
    31  江苏近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夏涛 陈尚 张涛 王敏
    2014, 34(17):5069-5076. DOI: 10.5846/stxb201306041325
    [摘要](3438) [HTML](419) [PDF 2.24 M](2123)
    摘要: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海洋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采用国家标准《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的方法,评估了江苏省管辖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江苏近海海域面积1.18万km2,2008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426.02亿元,供给服务、文化服务、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价值分别为226.38亿元,186.61亿元,12.68亿元和0.34亿元;3个沿海地市比较,盐城近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为184.55亿元;其次是连云港近海,为155.58亿元;南通近海最低,为85.89亿元。江苏近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密度平均为361.91万元/km2,从近岸到远海总体呈逐渐降低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滨海旅游区和海洋保护区,中值区出现在养殖区,其它海域的服务价值则较低。江苏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利用属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共同主导的综合开发利用型,连云港近海属于文化服务主导的开发利用型,盐城近海属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共同主导的综合开发利用型,南通近海则属于供给服务主导的开发利用型。建议在江苏近海开展离岸养殖工程,以提高近海供给服务价值;在盐城,特别是南通近岸海域开发海洋公园、渔家乐和其他亲水性旅游活动以提高文化服务价值。
    32  石家庄市滨河湿地公园秋季增湿效应
    王红娟 黄华芳 王健 张聪聪 左晓明
    2014, 34(17):5077-5086. DOI: 10.5846/stxb201307071852
    [摘要](2289) [HTML](474) [PDF 2.89 M](1829)
    摘要:
    滨河湿地公园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景观资源。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2012年10月10-12日和2013年9月27-29日、10月2、3、6日晴朗无风(或风速小于0.2 m/s)的天气条件下,在石家庄市太平河滨河湿地公园,选择不同结构的下垫面——水泥路面(宽约14 m)、乔-草绿地(宽约58 m)、灌木林(宽约22 m),对距地面1.5 m高度内的大气湿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监测,并选择了面积相近、无植被和水体等环境因素影响的裸地进行了比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在秋季白天各时段增湿效应的垂向和横向变化规律,分析了各类下垫面增湿效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植被覆盖区的增湿效应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强,其相关系数可达0.8以上。白天以10:00-14:00气温较高时段增湿效应最明显,平均较8:00高4%左右,较18:00高8%左右;②植被的增湿效应在近地面处较强,而自0.2 m高度向上各监测高度段以公差为1%-2%的数列递减;③秋季白天,不同下垫面的增湿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灌木林、乔-草林、河流、水泥路面,其中灌木林较乔-草林的增湿效应强约5%-7%;④同一绿地,当结构和郁闭度无明显变化时,其增湿效应在相同季节基本稳定;⑤虽然秋季绿地增湿效应与夏季相比明显减弱,但绿地增湿效应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增湿效应的垂向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结构绿地的增湿效应差异等在不同季节仍具有一致的规律。滨河湿地公园不同结构类型区域的合理配置,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
    33  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转
    陈江龙 徐梦月 苏曦 高金龙
    2014, 34(17):5087-5095. DOI: 10.5846/stxb201308162095
    [摘要](3005) [HTML](559) [PDF 2.86 M](2676)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转研究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部分,对于制定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衡量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流转到外部区域的相对价值大小,提出了地区比较生态辐射力概念,利用断裂点公式、指数距离衰减函数,衡量比较生态辐射力的大小。基于南京市主体功能区研究,定量研究南京市各保护型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对各开发型区域的辐射力,计算出各开发型区域从不同保护型区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例。结果表明:高淳县、江宁区、溧水县对于白下区、秦淮区比较生态辐射力相对较大,六合区对于鼓楼区、下关区比较生态辐射力相对较大,浦口区对于鼓楼区、秦淮区的比较生态辐射力相对较大。以白下区为例,提出了南京市实施生态补偿建议,根据白下区从外部保护型区域获得的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在其提供的生态补偿金中,浦口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应分别获得总额的22.76%、22.67%、21.50%、17.27%与15.80%。
    34  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和意愿——以丽江市为例
    唐明方 曹慧明 沈园 吴钢 邓红兵
    2014, 34(17):5096-5102. DOI: 10.5846/stxb201303200466
    [摘要](3524) [HTML](729) [PDF 821.97 K](2636)
    摘要:
    低碳旅游是不同于传统旅游产业的一种转型产业模式,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改变着旅游者的消费方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丽江市的游客关于低碳旅游的认知和意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低碳旅游的认知水平程度较高(68.5%),受教育程度、入住酒店星级和年平均旅游次数与认知程度显著正相关。91%的受访者认为公众意识是低碳旅游首先应被考虑的影响因素,大多数游客认为可以通过改变旅游交通(87.5%)和住宿方式(57.5%)来减少旅游业的碳排放。(2)游客对低碳旅游的意愿程度普遍较高(79.5%),入住酒店星级、年平均旅游次数和人均旅游花费与低碳旅游意愿显著负相关。定期旅行的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最强,但行为的改变意愿却最弱。不经常旅行的游客则更愿意实现低碳旅游,但实际上对于旅游模式改变的影响也较小。(3)现阶段,低碳旅游的推行实际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46.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低碳旅游流于形式和口号,76%的游客认为目前我国景区的游客普遍缺乏低碳旅游的良好习惯。(4)从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三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的相关建议。
    35  文化与自然灾害对四川居民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
    张玉玲 张捷 张宏磊 程绍文 昝梅 马金海 孙景荣 郭永锐
    2014, 34(17):5103-5113. DOI: 10.5846/stxb201301090075
    [摘要](2582) [HTML](436) [PDF 3.53 M](2278)
    摘要:
    探讨文化与自然灾害对四川居民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行为影响的机理,并对九寨沟与青城山-都江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文化与自然灾害对四川居民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行为有着显著的间接影响;受文化相似性影响两地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模型,而且居民利他价值观、生态环境信念及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行为因子均值不具有显著差异;受地方文化与环境状况差异性影响两地居民个人规范、日常环保习惯和灾害后果认知因子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对应的路径系数九寨沟样本均大于青城山-都江堰样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环境与灾害知识、增强居民环境责任感等措施有利于旅游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6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与补偿方式
    戴其文
    2014, 34(17):5114-5123. DOI: 10.5846/stxb201305271207
    [摘要](2829) [HTML](404) [PDF 835.78 K](2918)
    摘要:
    利用问卷调查和条件估值法,以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结果表明:(1)当地居民对保护区和退耕还林政策不熟悉,如果给相应的补偿,超过一半的居民愿意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在保护区内从事垦荒、砍伐、放牧等活动。建立保护区后,绝大多数村民在生产生活和家庭收入等方面受到影响。(2)不同村庄农户的家庭受损和机会成本相差较大。对于林地没有被保护区划占的农户,机会成本为10000元/户。对于林地被保护区划占的农户,机会成本为10000元/户+750元/666.7m2×被划占的林地亩数。(3)采用投标卡方法,确定农户受偿意愿为230.66元 666.7m-2 a-1。(4)通过卡方检验,受教育程度、民族和居民所在村别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受偿意愿。文化层次与受偿意愿的关系呈单调变化,瑶族的受偿意愿最高,其次是苗族,汉族的受偿意愿最低,受保护区影响越大的村庄,其受偿意愿也越大。(5)当地居民的受偿方式呈多样化。多数居民希望得到现金补偿,选择多种受偿方式的组合较为普遍。补偿金主要用于基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农户的技术补偿需求主要是优良林木种植技术和果木蔬菜种植技术,最关心的政策补偿是提供就业。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