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3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 线虫转型发育和寄主识别的化学通讯研究进展

      2013, 33(7):2003-2012. DOI: 10.5846/stxb201112241967

      摘要 (2716) HTML (0) PDF 1.52 M (3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线虫是一类低等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因为线虫通常生活在土壤或寄生物中,没有适宜的视觉或听觉系统,接收环境信号的重要途径就是借助于其精细的化学感受系统。研究表明,线虫能够通过识别挥发性物质来引导一系列行为:取食、交配、产卵和驱避有毒物质、避免高种群密度等。目前,对线虫化学感受机制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综合近年来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发育调控机制、寄主识别机制、化学感受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系统的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和线虫防治进行了展望。

    • 生物物种资源监测原则与指标及抽样设计方法

      2013, 33(7):2013-2022. DOI: 10.5846/stxb201201020007

      摘要 (2647) HTML (0) PDF 1.50 M (2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是了解生物物种资源现状、开展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阐述了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的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提出了监测计划的制定程序;监测计划应充分考虑所具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并进行定期评估。分析了指示物种在物种资源监测中的作用与不足;认为应选择具有不同生态需求和生活史的生物类群作为监测对象。讨论了监测指标的选取方法;监测指标应可测量、有科学基础、易被公众接受、低成本和高效益;监测方法应具有科学性,能检测到相应的变化,应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标准化监测方法。分析了现有监测计划在抽样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空间变异性和可检测率对监测数据误差的影响及其处理方式,讨论了样本量确定和监测样地的大小、形状及位置设计。监测样地要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在有限的监测面积中较好地反映监测区域内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最后,讨论了生物物种资源监测的尺度和标准化问题。

    • >个体与基础生态
    • 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空间分布格局

      2013, 33(7):2023-2031. DOI: 10.5846/stxb201112271992

      摘要 (2497) HTML (0) PDF 3.11 M (2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为草原火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相关关系研究对于草原火发生、草原火管理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Ripley's K函数对呼伦贝尔草原1976-1996年间发生的人为草原火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确定人为草原火空间分布在年内主要发生月份和年际间均呈聚集分布;应用Kernel密度函数对人为草原火及其影响因素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分布广泛,热点区域主体在123.05-124.82°E、48.25-50.21°N之间;居民点、农田空间分布密度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道路的分布密度较农田和居民点分布更加均匀。人为草原火空间分布密度与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的空间分布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其Pearson相关系数依次为0.448、0.236、0.602 (P<0.001),火源因素(居民点、道路、农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 青藏高原草地地下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3, 33(7):2032-2042. DOI: 10.5846/stxb201112281997

      摘要 (3410) HTML (0) PDF 3.41 M (3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大部分分布于地下,地下生物量在其碳循环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大规模野外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比较了青藏高原南北和东西样带上草地地下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地下生物量控制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有采样点而言,青藏高原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环境控制因素主要有土壤含水量、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通过比较南北和东西样带研究结果发现,草地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相关的显著性水平,在东西样带上明显高于南北样带。同时,东西样带上草地地下生物量与降水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在南北样带上不显著,表明水分对东西样带草地地下生物量的控制作用较强。气温与南北样带草地地下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东西样带草地地下生物量相关不显著,由此说明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草地地下生物量的控制存在显著区域差异。

    • 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

      2013, 33(7):2043-2053. DOI: 10.5846/stxb201112312022

      摘要 (4243) HTML (0) PDF 1.74 M (2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以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广西桂林气象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0-80 cm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及气温和地温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各层地温有很好的相关性。各年、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平均地温大部分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但气温和地温的增温速率不一致, 即升温存在非对称性;年均气温低于各层地温1.3-2.1℃,气温的增温速率和增温幅度分别为0.184 ℃/10 a和0.8 ℃,高于除0 c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变化;气温、5-40 cm地温在冬季的增温最多,0 cm和80 cm地温分别在秋季和夏季的增温最多;春、夏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减小趋势,春季气温小于0-15 cm而大于20-80 cm地温,夏季气温小于0-40 cm而大于80 cm地温;秋、冬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增加趋势,秋、冬季气温小于各层地温;气候变暖背景下,年平均、四季气温比除0 c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响应更快。近50年来,各层地温和气温的温差减小了0.1-0.4 ℃(0 cm地温和气温温差除外),这主要是因为气温的增加幅度要大于地温,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气温差的减小幅度加大。桂林年均地温和四季气温、地温大多无气候突变现象,仅有年均气温和夏季80 cm地温分别在1997和1977年出现气候突变。春季气温和5-80 cm各层地温的异常偏低年较一致;秋季气温和40、80 cm地温的异常偏低年相同;夏、冬季气温和地温的异常年份对应性较差;而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异常偏高年较一致。

    • 黄泥河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

      2013, 33(7):2054-2061. DOI: 10.5846/stxb201201040014

      摘要 (2413) HTML (0) PDF 1.46 M (2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72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评价了15类生态因子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在卧息时喜欢选择平均海拔在591 m,位于阳坡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郁闭度和隐蔽水平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下卧息,避开选择阴坡、针叶林和裸岩。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针叶树、雪深、裸岩和海拔是影响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林型、坡向和隐蔽水平是次要因子。由这7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Z=32.628+11.675×坡向(1)+9.741×坡向(2)-5.486×林型(1)-7.933×林型(2)-7.496×裸岩(1)-9.906×针叶树(1)-0.043×海拔+0.170×隐蔽水平+0.220×食物丰富度-0.429×雪深。模型选择利用概率为P(z)= ez /1+ez,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6.1%。

    •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解剖特征

      2013, 33(7):2062-2070. DOI: 10.5846/stxb201112151922

      摘要 (3342) HTML (0) PDF 2.88 M (2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对我国青藏高原66种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叶解剖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叶解剖特征与海拔、生长季降水及生长季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具有很多适应高寒环境的结构特征,如表皮层厚且表皮细胞大小差异显著,表皮毛等表皮附属物发达,异细胞丰富,通气组织普遍发达等;叶片各组成部分厚度的变异程度不同,其中海绵组织厚度变异最大,其次为上角质层、下表皮层、下角质层、上表皮层、栅栏组织,叶片厚度的变异最小;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存在协同进化,上下角质层厚度呈强烈正相关,海绵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相关性最强;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与海拔、生长季降水、生长季均温3个重要环境变量呈较弱的相关性,总体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减小,而随生长季降水和生长季均温的增加叶片厚度增加。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夏季植被特征及对模拟增温的短期响应

      2013, 33(7):2071-2083. DOI: 10.5846/stxb201112201935

      摘要 (3161) HTML (0) PDF 4.48 M (2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草甸植被夏季生长动态特征;同时采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增温的方法,探讨了草甸植被对增温的短期 (1a) 响应。结果表明:(1) 高寒草甸夏季植被高度与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盖度与二者相关性极显著;高度对地上生物量影响较大 (R=0.892, P<0.01),盖度对地下生物量 (R=0.883, P<0.01) 和总生物量 (R=0.888, P<0.01) 影响较大。(2) 高寒草甸夏季植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模式,地上部分近似等速生长 (幂指数为1.011),地下部分则表现为异速生长 (幂指数为0.459),但整体呈现异速生长 (幂指数为0.473)。(3) 高寒草甸夏季植被地上生物量 (P<0.05) 在6月份较地下生物量 (P>0.05) 对环境更为敏感,且一年之后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呈减小趋势,这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显著减小密切相关。(4) 红外辐射器在高寒草甸的增温度效果较好,空气、地表、土壤温度都随增温幅度增强而增加;短期增温对高寒植被有正效应 (T0-T1),而温度持续升高则对植被产生负效应 (T1-T2);各植被指标的方差分析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短期增温对该植被影响不显著。

    • 高温影响番茄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2013, 33(7):2084-2092. DOI: 10.5846/stxb201112261972

      摘要 (3035) HTML (0) PDF 9.58 M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番茄'Micro-Tom’为材料,利用形态观察、DAPI染色、石蜡切片等方法对正常情况下番茄小孢子发生过程进行时期划分。通过连续7 d的高温胁迫((35±1) ℃/(30±1) ℃)处理试验,结合细胞学观察,研究高温对番茄花粉小孢子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温胁迫不仅导致花粉畸形或败育、花粉数量减少、活力低萌发力差,而且还导致花药绒毡层、药隔组织、药室内壁、花药表皮、环状细胞簇等花药细胞结构的发育异常。结果有助于阐明热胁迫对番茄小孢子发育的影响,并为培育耐高温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思路。

    •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株高生长过程新模型

      2013, 33(7):2093-2103. DOI: 10.5846/stxb201112191929

      摘要 (2437) HTML (0) PDF 4.14 M (1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的株高生长不随时间单调增加,在生长末期因生长动力小于生长阻力,株高随时间小幅度减小。采用宁夏固原上黄生态站柠条林的生长观测资料,以经典Logistic方程为基础,添加了生长阻力因素,建立了柠条林生长的改进模型,使得生长速率在生长末期出现负值;并以高密度柠条成林多年生长观测数据为依据,建立了连年生长模型。用数学建模和统计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其结果表明,改进模型较Logistic方程具有更高的拟合度和相关系数。建立的模型与传统生长方程不同,由于微分方程中引入了阻力因子,故生长曲线中存在极值坐标且不具有严格单调性。将多年的株高生长曲线综合到一个坐标系内后,新模型中位置参数a与内禀生长率b的比值随着生长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改进模型的生长顶点出现在8月,与柠条林株高的实际生长过程吻合;计算了新模型的生长顶点与生长期结束时的株高的差值,并将该值记为生长损失。由于柠条林的灌丛较为矮小,在越冬时干梢现象对株高的影响不可忽略,该过程导致生长方程中第二年初始点小于第一年最末点;在考虑了该现象后所建立的连年生长模型中,2002年和2003年干稍现象的终止点位于2月,与植物生长的节律吻合。本研究为描述半干旱区灌木林生长过程提供了依据。

    • 栎属7种植物种子的发芽抑制物质研究

      2013, 33(7):2104-2112. DOI: 10.5846/stxb201201050027

      摘要 (3014) HTML (0) PDF 2.63 M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系统溶剂法和生物测定法,以栎属7种植物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其种皮、胚(胚及周围部分子叶)和子叶(远离胚端2/3子叶)1.0 g/mL和0.5 g/mL浓度甲醇等浸提液以及各有机相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栓皮栎、锐齿栎、蒙古栎、沼生栎和麻栎甲醇浸提液均能显著降低白菜种子发芽率、根长和苗高,且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逐渐降低;夏栎和房山栎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根长和苗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种子不同部位甲醇浸提液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胚>子叶>种皮,且甲醇高浓度浸提液的抑制作用大于低浓度的抑制作用;甲醇相对白菜种子发芽率、苗高或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乙酸乙酯相,其它溶剂相萃取液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栎属种子甲醇浸提液及各有机相对白菜种子苗高和根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发芽率的影响,说明栎属种子中所含抑制物质主要是限制自身根和芽的生长,可能是造成延迟萌发和出苗不整齐的原因。

    • 水分胁迫和杀真菌剂对黄顶菊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2013, 33(7):2113-2120. DOI: 10.5846/stxb201201040011

      摘要 (2771) HTML (0) PDF 1.48 M (2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下AM真菌对黄顶菊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揭示黄顶菊入侵过程中的微生物学机制。以苯菌灵为杀真菌剂,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20%、80%、40%和20%条件下,分别设灭菌和不灭菌两种处理。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黄顶菊株高、干重和主根长,而对AM真菌侵染率无显著影响。施用苯菌灵显著降低了菌根侵染率、叶片保水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MDA含量。不灭菌处理下黄顶菊植株对土壤有效N和有效P的利用率较高,且植株全N、P含量显著高于灭菌处理,菌根贡献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而逐渐提高,重度胁迫分别是渍水条件下的1.84和1.88倍。土壤水分状况和AM真菌的交互作用对黄顶菊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影响显著。AM真菌共生能够促进黄顶菊根系对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吸收,改善植物代谢活动,提高抗旱性。实验结果为黄顶菊合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作为丛枝菌根的基础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铜尾矿废弃地与相邻生境土壤种子库特征的比较

      2013, 33(7):2121-2130. DOI: 10.5846/stxb201201050020

      摘要 (2482) HTML (0) PDF 3.03 M (2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种子库是植被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征决定了群落的演替方向。对铜陵杨山冲尾矿库6个植被群落及相邻两处生境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尾矿内各植被群落种子库的种子密度间存在较大差异, 变化范围为57-593 粒/m2, 平均种子密度为370 粒/m2, 尾矿坝体和周围山体种子库种子密度分别为999和121 粒/m2, 各样地土壤中种子均主要集中在0-5 cm范围内。尾矿种子库与坝体种子库间的相似性指数大于其与周围山体种子库的相似性指数, 但尾矿内各植被群落种子库间的相似性较差, 相似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308-0.636。可见, 群落微生境对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和物种组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尾矿种子库种类与地上植被的平均相似指数为0.355, 低于坝体种子库种类与地上植被相似性系数。3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坝体>尾矿>山体。尾矿种子库在农田土壤中萌发并正常生长的幼苗为16科44属53种, 而在尾矿基质中仅为9科36属45种, 均以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植物萌发和生长状况较好, 这3科构成了尾矿地上植被的主要类型。尾矿种子库在尾矿基质中萌发成活率为62.2%-91.2%, 约为坝体和山体土壤种子库在尾矿基质中萌发成活率的2倍。说明, 组成尾矿种子库的种子大部分已经适应了尾矿的极端恶劣环境或者其本身就是耐性极强的植物类型。

    • 云雾山典型草原火烧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化学性质变化

      2013, 33(7):2131-2138. DOI: 10.5846/stxb201112292009

      摘要 (2685) HTML (0) PDF 1.45 M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雾山典型草原处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也是草原火灾多发区,试验比较了未烧地与新烧地、火烧后3 a和火烧后11 a土壤有机碳(SOC)、全N、全P和速效K含量的变化过程。测量的土壤深度为50 cm,每10 cm一层,比较了4个样地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1)新烧地土壤剖面各层SOC、全N、全P和速效K含量都显著高于未烧地。(2)火烧后3 a样地土壤剖面各层SOC、全N、全P和速效K含量与未烧地差异不显著。(3)火烧后11 a样地土壤剖面各层全N含量都显著高于未烧地,SOC、全P和速效K含量除了0-10 cm层与未烧地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土层均显著增加。(4)4个样地的土壤剖面各层从上到下SOC、土壤全N、全P和速效K含量呈递减趋势。(5)3个火烧样地土壤表层(0-10 cm)的pH值和未烧地差异不显著。

    •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水肥供应对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013, 33(7):2139-2146. DOI: 10.5846/stxb201201060029

      摘要 (2672) HTML (0) PDF 1.73 M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水量和氮、磷、钾肥及有机肥用量对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盆栽试验,建立了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含量与水肥因子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单一因素的效应及两两因素的耦合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因子为中间水平时,番茄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随灌水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规律;随施氮量和施磷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有机肥用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不受钾肥用量的影响。交互效应表现为,施磷量与有机肥用量、施氮量与施磷量间的相互作用会促使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提高;灌水量与施钾量和有机肥量、施氮量与施钾量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累积。耦合效应表现为,除不施有机肥时随灌水量增加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外,对于其它任何有机肥及钾肥施用水平,果实硝酸盐含量皆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灌水量高于中水平时,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随着钾肥与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不论施磷量与施钾量如何变化,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皆随施氮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降低氮肥用量同时提高磷肥用量有利于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累积,而提高施钾量仅在施氮量高于中水平时能显著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适当增加磷肥用量、减小有机肥用量能显著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的累积。

    •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2013, 33(7):2147-2156. DOI: 10.5846/stxb201201050026

      摘要 (3311) HTML (0) PDF 2.23 M (2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选取喀斯特山区火龙果园、草丛、花椒林、乔木林和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团聚有机碳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与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团聚体组成均以>0.5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可占团聚体总量的82.57%-94.79%;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均以乔木林最高,花椒林和火龙果园相对居中,而以草丛和灌草丛较低,随土壤团聚体粒径降低,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峰值基本出现在< 0.25 mm粒级团聚体,但该粒径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却不足6%和4%;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累积均受5-1 mm 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影响,该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也分别达28.70%-49.47%和34.13%-47.47%,可将5-1 mm粒径团聚体作为喀斯特山区的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68),表明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可以作为衡量喀斯特山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动态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 自生固氮菌活化土壤无机磷研究

      2013, 33(7):2157-2164. DOI: 10.5846/stxb201112191930

      摘要 (2670) HTML (0) PDF 2.01 M (2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土壤为磷源,通过液体培养试验研究了5株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 sp.)对土壤无机磷的活化利用。结果表明,自生固氮菌能释放大量的氢离子,使液体培养基的pH大幅度降低,氢离子的浓度至少提高58倍以上。自生固氮菌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与数量因菌株不同而异,这些有机酸包括甲酸、乙酸、草酸、丁二酸、柠檬酸、苹果酸和乳酸等,其中均能分泌草酸和苹果酸。在接种自生固氮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全磷含量显著高于不接种的液体培养基,土壤无机磷总量则显著降低。由于土壤是培养基磷的唯一来源,故自生固氮菌促进了土壤无机磷的溶解释放。相关分析表明,培养基的pH值与土壤无机磷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959* *,n =6),与液体培养基中的无机磷和全磷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850*;r = -0.918* *,n =6),说明自生固氮菌分泌的氢离子可能是溶解土壤无机磷的原因之一。接种自生固氮菌显著降低土壤钙磷,土壤中的铁磷、铝磷和闭蓄态磷的降幅因菌株不同而异,其原因可能与有机酸分泌的数量和种类有关。

    • 德国鸢尾对Cd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及积累特性

      2013, 33(7):2165-2172. DOI: 10.5846/stxb201112251969

      摘要 (2320) HTML (0) PDF 1.61 M (2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研究了Cd胁迫下德国鸢尾的生长状况、生态效应、生理特性及吸收和富集Cd的能力。结果表明:德国鸢尾对小于5 mg/kg的Cd有较强的耐性,适用于城区土壤修复;Cd浓度大于5 mg/kg 时抑制德国鸢尾生长,降低了其生态效应。随着Cd浓度的增大,德国鸢尾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含水量逐渐降低,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细胞膜透性逐渐升高。Cd在德国鸢尾体内分布为根系>地上部分,随着Cd浓度的增大,德国鸢尾根系和地上部分Cd积累浓度逐渐升高、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逐渐降低;Cd浓度为20 mg/kg时德国鸢尾对Cd的积累量最大,为2.122 mg/plant。

    • 施污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2013, 33(7):2173-2181. DOI: 10.5846/stxb201112312026

      摘要 (2469) HTML (0) PDF 1.59 M (1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将城市污泥与土壤按照一定的质量比配成污泥混合土壤。采用6种不同性质提取剂(0.05 mol/L EDTA、0.1 mol/L CH3COOH、0.01 mol/L CaC12、1 mol/L CH3COONH4, 0.05 mol/L NaHCO3和0.05 mol/L Tris-HCl)分别对污泥混合土壤中重金属(Cd、Pb、Cu和Zn)的螯合态、酸溶态、中性交换态、中性结合态、碱性交换态和蛋白质结合态进行提取,考察污泥的添加对土壤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消长规律。通过黑麦草盆栽试验,探究污泥混合土壤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植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污泥混合土壤中重金属螯合态比例较大, 占总量的20.3%-40.0%;其次为酸溶态和中性结合态,而中性交换态、碱性交换态和蛋白质结合态的含量较低。污泥的添加促进了黑麦草对Cd、Cu和Zn的吸收,在污泥添加率为44.4%时根部对其吸收量达最大,分别较CK处理增加了0.3、2.3和6.5倍。抑制了对Pb的吸收,在污泥添加率为37.5%时,根部对Pb的吸收较CK处理下降0.4倍。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污泥混合土壤中以螯合态、酸溶态和中性结合态存在重金属可被黑麦草吸收利用。

    • 基于叶面积指数改进的直角双曲线模型在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2013, 33(7):2182-2188. DOI: 10.5846/stxb201112302011

      摘要 (2574) HTML (0) PDF 2.56 M (2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般认为,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对光合有效辐射(LAI)的响应曲线可以用直角双曲线来描述。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生长季进行模拟,模拟的直角双曲线的两个参数Amaxα值不同。为消除模型参数季节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直角双曲线模型通常应用于较短的时间尺度(如半月、10d或5d),然而,这种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进行模拟的方法过于繁琐,并且当通量数据缺失过多时,在短的时间模拟窗口上,少量的数据不足以拟合直角双曲线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对生态系统的GPP进行准确的模拟,或者对缺失的碳通量数据进行插补。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例,旨在阐明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在不同生长季对直角双曲线模型中两个参数Amaxα值的影响。结果表明,Amax与LAI具有显著的直线关系: Amax = a LAI + b (a = 0.64, b = 0.15, R= 0.74, P = 0.002)。据此我们对直角双曲线模型进行了改进,用以预测半小时尺度的玉米农田生态系统GPP。与未改进的直角双曲线模型进行比较,在整个生长季进行模拟,改进的直角双曲线模型明显提高了模拟的精度;当在较短的时间窗口上进行模拟(半月时间尺度),改进的直角双曲线模型与之有着相似的精度。利用改进的双曲线模型不仅可以非常简捷地对生态系统GPP进行模拟,而且可以解释直角双曲线模型参数Amax值的连续变化,尤其是,当涡相关观测数据大量缺失时,可以很方便并且较为准确地插补缺失数据。

    • 中稻田三种飞虱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及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2013, 33(7):2189-2199. DOI: 10.5846/stxb201112171926

      摘要 (2805) HTML (0) PDF 2.65 M (2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两优0923非防治的中稻田白背飞虱、灰飞虱和褐飞虱与其天敌间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对盆拍法调查的3种飞虱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对每一种天敌对应的关联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等参数标准化后的密切指数相加,按照密切指数值之和大小排序,评判3种飞虱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并用同样方法分析常规防治田农药对飞虱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以期为合理施药,科学保护和利用天敌优势种提供科学依据,其结果是,非防治田白背飞虱前三位天敌是条纹蝇虎、草间小黑蛛和锥腹肖蛸;灰飞虱的是八斑球腹蛛、茶色新园蛛和锥腹肖蛸;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四点亮腹蛛和黑肩绿盲蝽。防治田白背飞虱前三位天敌是条纹蝇虎、草间小黑蛛和锥腹肖蛸;灰飞虱的是拟水狼蛛、四点亮腹蛛和草间小黑蛛;褐飞虱的是黑肩绿盲蝽、拟水狼蛛和四点亮腹蛛。盆拍法的防治田和非防治田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的相同天敌,白背飞虱完全相同,灰飞虱没有相同天敌,褐飞虱的是黑肩绿盲蝽和四点亮腹蛛。飞虱与天敌在时间和数量关系上,扫网法的防治田和非防治田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的相同天敌,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和四点亮腹蛛,灰飞虱完全相同,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和条纹影虎。两种稻田的差异主要是农药杀伤了飞虱,使飞虱数量减少,并对天敌有一定杀伤力,进而影响到天敌的发生规律。非防治田的盆拍法和扫网法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相同的天敌,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灰飞虱的也是锥腹肖蛸,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防治田两调查方法结果之间,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灰飞虱和褐飞虱前3位天敌中没有相同天敌,其差异主要是两法调查稻株的部位不同所致。

    •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 珠江口超微型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3, 33(7):2200-2211. DOI: 10.5846/stxb201112151923

      摘要 (2858) HTML (0) PDF 8.12 M (2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珠江口及近海区域进行了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调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夏季,珠江口浮游植物密度与磷酸盐成显著正相关,且N/P远远高于30,表明浮游植物受到P限制。夏季超微型藻数量比冬季高一个数量级,其丰度与盐度成显著正相关而和营养盐(溶解性无机氮(DIN),PO4-P, SiO4-Si)显著负相关,表明珠江口超微型藻受到径流的负面影响,表现出其数量在虎门附近海域低,随着咸淡水混合程度的加剧逐渐增大的分布特征;超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在总叶绿素a中的比例也表现为河口上游低,到万山群岛附近海域达到最大,推测近海高光照、低营养盐更适宜超微型藻的生长,同时也说明超微型浮游植物适应贫营养环境的生态特点。

    • 输水前后塔里木河下游物种多样性与水因子的关系

      2013, 33(7):2212-2224. DOI: 10.5846/stxb201112261977

      摘要 (2482) HTML (0) PDF 2.29 M (2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检验连续7a的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根据2006年与2010年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埋深、地下水质以及植被调查资料,分析了2006到2010年间物种多样性、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状况,利用非参数相关和RDA排序对输水间歇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位、水质关系变化作了探讨,结果发现: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停止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矿化度也有小幅度增加;物种多样性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Patrick指数以及Cody指数都以下降为主,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受损生态系统尚不具备自维持能力;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的关系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5 m左右时,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地下水质状况的影响,而当地下水平均埋深大于6.5 m时,物种多样性的制约因子则为地下水位。因此,从物种多样性角度看,塔里木河下游的合理水位应在5 m左右,大于6.5 m则是物种多样性的胁迫水位.

    •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格局

      2013, 33(7):2225-2235. DOI: 10.5846/stxb201112261975

      摘要 (2553) HTML (0) PDF 3.44 M (2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 滇西北高原碧塔湖滨沼泽植物群落分布与演替

      2013, 33(7):2236-2247. DOI: 10.5846/stxb201112312023

      摘要 (2263) HTML (0) PDF 2.00 M (2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滇西北高原碧塔海湖滨带狭长型沟谷和宽广型沟谷设置了两条沼泽研究样带,研究了沼泽群落种类组成特征、群落分布与演替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两条样带总计调查到43种植物,隶属21科35属;群落中均以稀有种占多数,但总体上狭长型沟谷沼泽群落的均匀程度高于宽广型沟谷;α多样性各指数与沼泽水位均呈显著正相关,但β多样性与沼泽水位无相关性;沿水分梯度,沼泽群落呈现出挺水植物群落→沼泽植物群落→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的生态序列分布,但是也在局部微地形作用下形成群落复合体;生态序列分布与湖岸特点和沟谷类型有关:狭长型沟谷具有陡坡湖岸,沼泽群落倾向于间断分布,宽广型沟谷具有缓坡湖岸,沼泽群落倾向于连续分布。以水分因子为主、以地形等因子为辅的综合环境因素是决定碧塔海湖滨沼泽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序列分布格局的驱动因素,相应地植物群落演替特点为渐变式演替和跳跃式演替两种模式并存,但演替方向一致。

    • 石羊河下游白刺灌丛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

      2013, 33(7):2248-2259. DOI: 10.5846/stxb201112231957

      摘要 (2559) HTML (0) PDF 1.92 M (2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刺灌丛(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是在石羊河下游存活面积最大的天然植被类型,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群落的结构和数量特征可为该区白刺群落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白刺灌丛生长及其生境状况,在石羊河下游选择了初期发育、稳定、衰退、严重衰退的群落,研究了各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的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群落盖度、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相似性特征。结果表明,从初期发育阶段到稳定阶段的群落物种数量明显减少,而从稳定阶段至严重衰退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是逐渐增加的。在整个演替过程中,1年生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至严重衰退阶段时1年生植物所占的比重高达80%。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盖度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也不相同,5-10月群落盖度的平均值为稳定阶段>初期发育阶段>衰败阶段>严重衰败阶段。各演替阶段多样性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 Pielou均匀度指数5-10月均呈现波动变化特征, 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初期发育阶段>严重衰退阶段>衰退阶段>稳定阶段,而均匀度 Pielou指数为衰退阶段>严重衰退阶段>稳定阶段>初期发育阶段。各演替阶段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均较低,演替序列越相近,相似性系数越高。

    • >资源与产业生态
    • 土壤深松和补灌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2013, 33(7):2260-2271. DOI: 10.5846/stxb201112211941

      摘要 (2721) HTML (0) PDF 2.72 M (1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一次深松耕作后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于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采取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深松+旋耕和旋耕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对小麦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旋耕4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旋耕处理;旗叶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2)W3(补灌至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播种期为85%,越冬期80%,拔节和开花期75%)成熟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W1(播种期80%,越冬期80%,拔节和开花期75%)和W2处理(播种期80%,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无显著差异;W3和W'3(播种期85%,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60-1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低于W4(播种期85%,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和W'4(播种期90%,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处理;W3和W'3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较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效益,在深松+旋耕条件下,两年度分别以W3和W'3为节水高产的最佳处理。

    • 豆科绿肥及施氮量对旱地麦田土壤主要肥力性状的影响

      2013, 33(7):2272-2281. DOI: 10.5846/stxb201112261981

      摘要 (3004) HTML (0) PDF 1.55 M (2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2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插播并翻压不同豆科绿肥(长武怀豆、大豆和绿豆)以及小麦生长季不同施氮量(0, 108, 135, 162 kg/hm2)对麦田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旱地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种植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2)绿豆还田量高于长武怀豆和大豆,然而土壤培肥效果逊于长武怀豆和大豆;(3)夏闲期种植绿肥明显消耗了土壤水分,导致绿肥翻压前、小麦播前直至收获后,0-200 cm土壤贮水量显著低于休闲处理,但耗水量与休闲没有明显差异,由于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因此豆科绿肥显著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4)与不施氮相比,小麦生长季施用氮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水分生产效率,却对土壤各肥力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是旱地培肥土壤、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 沟垄全覆盖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13, 33(7):2282-2291. DOI: 10.5846/stxb201112081884

      摘要 (2748) HTML (0) PDF 2.31 M (2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2010年在渭北旱塬区,以沟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垄上覆地膜沟内分别覆普通地膜(PP)、生物降解膜(PB)、玉米秸秆(PS)和液体地膜(PL)4种沟垄全覆盖种植模式对土壤水温、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前期,PP、PB和PS处理可明显提高0-200 cm土壤蓄水量;生育中期,PS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为显著;生育后期,各沟垄全覆盖处理与对照的土壤蓄水量无显著差异;整个生育期PL处理与CK的土壤蓄水量差异不显著。PP和PB处理3a玉米生育期5-25 cm平均土壤温度分别较CK增高1.6 ℃和1.3 ℃,PS处理降低1.9 ℃,而PL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PP和PB的增温保水效应使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CK;PS处理的降温效应促进玉米中后期生长,其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CK;PL处理对玉米各生长指标影响不显著。与CK相比,PP、PB和PS处理3a平均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3.0%、13.8%和15.0%,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8%、10.2%和11.6%。可见,垄覆地膜沟覆地膜、生物降解膜或秸秆的沟垄全覆盖种植可明显改善土壤的水温状况,促进玉米生长,从而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渭北旱塬区春玉米丰产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城乡与社会生态
    • 北京北护城河河岸带的温湿度调节效应

      2013, 33(7):2292-2303. DOI: 10.5846/stxb201201050023

      摘要 (2890) HTML (0) PDF 2.33 M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北京北护城河为例,探讨具有不同结构的河岸带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于2011年5-10月,根据河岸带在宽度、坡度、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距路距离和距路高度等结构指标上的差异,沿南北两岸各选取4类河岸带,并在与河岸带垂直的道路两侧分别设置相应的紧邻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对照区。在每月下旬的晴天或多云天,从8:00到18:00,对南北8类河岸带及其对照区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连续10 h的观测。t检验分析表明,与对照区相比,河岸带具有明显的温湿度调节效应,能有效地改善人体的舒适度。各类河岸带的气温极显著低于对照区,而相对湿度极显著高于对照区;河岸带的日气温和日相对湿度变化较对照区和缓,且存在季节差异,河岸带在春秋季表现出更明显的温湿度日极值调节效应。各类河岸带与其对照区在温湿指数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照区在夏季均会使人体感到很不适,而河岸带南岸在6月和8月可有效地提高人体的舒适度,北岸在8月也可改善舒适度。同时,不同类型河岸带的温湿度调节效应也存在差异:南岸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强于北岸,北岸气温显著高于南岸,而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南岸。差异显著性的多重比较表明,南北不同类型河岸带之间在温湿度上的差异随季节而异:5月和10月的差异较显著,但6-9月的差异不显著,这些与植被覆盖度、乔木密度、冠层结构、河岸带宽度、距路距离,以及周边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研究的结果可作为城市河岸带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一部分,并可为城市河岸带的建设、修复和管理提供依据。

    • 西安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城市发展的响应

      2013, 33(7):2304-2313. DOI: 10.5846/stxb201112312017

      摘要 (2155) HTML (0) PDF 7.93 M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西安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周围23个气象台站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1961-2009年西安市太阳总辐射资料时间序列,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全市分为3个区,采取滑动t检验法进行突变检验及阶段分析,研究西安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同时引用西安历年城区人口数据,对城区太阳总辐射与城市发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太阳总辐射具有东部多、西部次之、中部少的分布特征;1961-2009年呈波段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01%/10a,其中1977-1991年为显著减少阶段,以中部减少幅度最大;其间出现两次突变,突变年分别为1977年及1992年;城市发展带来大气污染物的增加,造成西安城区太阳总辐射对城市发展有较大的响应,西安城市发展对太阳总辐射季节影响上表现为冬、夏季远大于春、秋季。

    • >研究简报
    • 安徽琅琊山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

      2013, 33(7):2314-2319. DOI: 10.5846/stxb201201040015

      摘要 (3076) HTML (0) PDF 1.43 M (2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安徽省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大型真菌107种,分属于25科56属,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20种,占18.69%)、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14种,占13.08%)、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11种,占10.28%)、红菇科Russulaceae(10种,占9.35%),以上4科仅占琅琊山大型真菌总科数的16%,而种数占全部种数的51.4%;优势属有鹅膏属Amanita (8种,占7.48%)、栓菌属Trametes(7种,占6.54%)、乳菇属Lactarius(5种,占4.67%)、小皮伞属Marasmius(5种,占4.67%)、红菇属Russula(5种,占4.67%),共包括30种,占全部种数的28.04%。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分为:世界性分布成分(66.07%)、泛热带分布成分(19.64%) 、北温带分布成分(10.71%) 、东亚分布成分(1.79%)。琅琊山大型真菌主要是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其次是泛热带成分和北温带成分,这种分布状况可能与该地区的气候、地理和植被等自然条件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种的组成上可划分为世界性分布种(70.09%)、温带分布种(14.95%)、热带-亚热带分布种(14.02%)及中国-日本共有种(0.93%)等4个分布类型,表现出一定的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