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3卷第2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 基于树干液流技术的北京市刺槐冠层吸收臭氧特征研究

      2013, 33(23):7323-7331. DOI: 10.5846/stxb201208261205

      摘要 (2513) HTML (0) PDF 2.44 M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范围内加速的城市化导致空气质量严重退化。随着北京市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和机动汽车数量迅猛增长,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浓度不断增加的近地层臭氧作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和危害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的二次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树木能够有效地去除大气污染物,进而提高空气质量。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关于区域尺度上城市树木吸收臭氧,然而,冠层尺度上城市树木吸收臭氧特征少有研究。因此,基于树干液流技术,结合天气变化和大气臭氧浓度分析,研究夏秋季节北京市典型绿化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整树冠层吸收臭氧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刺槐吸收臭氧速率变化呈单峰曲线,于15:00左右达到峰值;夏季峰值范围较宽,秋季峰值范围较窄;中午前后累积吸收臭氧量增加最明显。在季节尺度上,夏季刺槐吸收臭氧速率高于秋季;夏季累积吸收臭氧量显著增加,秋季略有增加。刺槐吸收臭氧的时间变化规律取决于大气臭氧浓度和冠层对臭氧的导度。臭氧浓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明显,导致刺槐吸收臭氧速率时间变化格局与之接近。在一定的臭氧浓度下,刺槐吸收臭氧速率的变化主要由冠层对臭氧的导度调控,进而受水汽压亏缺和总辐射的影响。随着水汽压亏缺降低,刺槐冠层对臭氧的导度明显下降;总辐射大于600 W/m2,冠层对臭氧的导度迅速下降。研究树种刺槐单位冠层投影面积上年吸收臭氧量约为0.16 g/m2,明显低于基于模型得到的结果,表明评估森林受臭氧危害的风险应考虑树种冠层臭氧通量。

    • 三疣梭子蟹增养殖过程对野生种群的遗传影响——以海州湾为例

      2013, 33(23):7332-7339. DOI: 10.5846/stxb201208191164

      摘要 (2189) HTML (0) PDF 1.85 M (1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三疣梭子蟹人工增殖与养殖活动对野生资源的遗传影响,利用20对SSR引物对海州湾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与两个养殖群体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养殖群体,其群体杂合度Ho为0.8509,而两个养殖群体的杂合度Ho分别为0.4525和0.5283。海州湾野生三疣梭子蟹的 NeHoHePIC均显著高于两个养殖群体(P < 0.05)但两养殖群体的 NeHoHePIC均无显著差异(P > 0.05)。以上结果说明海州湾天然三疣梭子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养殖群体。3群体间遗传分化处于中度水平(Fst,0.1085-0.1448),基因流Nm处于1.5-2.0间,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分化比养殖群体内部之间大,基因流也较养殖群体内部之间要小,表明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存在一定的分化,基因流处于中等程度。因此,当前海州湾天然三疣梭子蟹遗传状况良好,养殖活动和人工增殖放流对天然资源的遗传影响还很有限,这可能与海州湾人工养殖三疣梭子蟹时间较短、人工放流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有关。

    • 土壤盐分对三角叶滨藜抗旱性能的影响

      2013, 33(23):7340-7347. DOI: 10.5846/stxb201209021233

      摘要 (2510) HTML (0) PDF 2.01 M (1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浇灌后进行干旱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三角叶滨藜幼苗在干旱持续过程中植株生长状况、叶片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植株水分状况等的变化,以分析土壤盐分对三角叶滨藜耐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用0.1-0.4 mol/L NaCl溶液浇灌后进行干旱处理(干旱+NaCl)的三角叶滨藜幼苗在干旱持续期间植株生长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明显高于用水浇灌后进行干旱处理(干旱)的三角叶滨藜幼苗,且后者在干旱处理的后期导致了叶片光合机构的明显损伤,前者则无。同时,干旱+NaCl处理的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干旱处理的,且前者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后者。进一步分析各处理土壤和植株水分状况发现,与干旱处理相比,干旱+NaCl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了植株对Na+的吸收和积累,降低了叶片渗透势。由此可见,土壤中适量盐分存在能够增加三角叶滨藜对Na+的吸收和积累、降低组织渗透势、维持较强的吸水和保水力,从而减弱因干旱脱水导致的过量活性氧自由基产生对细胞膜系统的损伤和对光合机构的破坏,有利于维持相对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细胞的持续生长,最终表现为耐旱性能的增强。

    • 南美斑潜蝇为害对黄瓜体内4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2013, 33(23):7348-7354. DOI: 10.5846/stxb201209121285

      摘要 (2165) HTML (0) PDF 1.69 M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对昆虫取食产生的防御反应,在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明确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Blanchard)取食与植物防御之间的作用关系,分别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幼虫持续为害1、3、5、7及9 d后黄瓜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南美斑潜蝇幼虫持续取食下,PAL、PPO、POD和SOD等4种酶活性显著上升;PAL、PPO和POD等3种酶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而上升幅度加大,即重度受害>轻度受害>系统对照>健康对照,而SOD活性变化没有规律。在系统对照黄瓜叶片中,PAL、PPO、POD和SOD等4种酶活性最大值分别在第5、1、5和5天;在轻度受害黄瓜叶片中,PAL、PPO、POD和SOD等4种酶活性最大值分别在第5、9、5和9天;在重度受害黄瓜叶片中,PAL、PPO、POD和SOD等4种酶活性最大值分别在第7、7、5和5天。黄瓜叶片受害后,POD和PPO活性上升幅度较大,PAL和SOD活性上升幅度较小,说明POD和PPO对取食胁迫响应比PAL和SOD更灵敏。

    • >个体与基础生态
    •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凋落物养分输入量的早期影响

      2013, 33(23):7355-7363. DOI: 10.5846/stxb201208301224

      摘要 (3013) HTML (0) PDF 1.95 M (1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凋落物养分输入量是营养元素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库流量,也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旨在探究凋落物及其养分元素输入量对N沉降增加的早期响应,以期为竹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基础数据。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N)沉降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0 g N·m-2·a-1),低氮(5 g N·m-2·a-1),中氮(15 g N·m-2·a-1),高氮(30 g N·m-2·a-1)。在氮沉降2 a后,于2010年1月开始收集各样方的凋落物样品,连续收集12个月,测定凋落物量和养分输入量。结果表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凋落物量;同时显著增加了凋落叶中的N、P、K、Ca、Mg元素含量和这几种养分元素的年输入量。研究表明模拟氮沉降处理增加了凋落物对土壤养分的输入量,这对于维持苦竹林地肥力与保持苦竹林分的长期生长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 茎瘤芥不同生长期植株营养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2013, 33(23):7364-7372. DOI: 10.5846/stxb201208211175

      摘要 (2703) HTML (0) PDF 1.72 M (1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涪陵区选取30个茎瘤芥种植农户,采用大田调查和室内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茎瘤芥不同生长期(苗期、快速膨大期、采收期)叶片和茎瘤10种必需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茎瘤芥在整个生育期内,除K、S含量较高外,其余大、微量元素均在大多植物含量范围内;不同生育期茎瘤芥叶片、茎瘤中各养分含量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苗期叶片大量元素含量次序为N > K > Ca > P > S > Mg,快速膨大期和采收期叶片大量元素含量次序均为N > K > Ca > S > P > Mg,茎瘤中大量元素含量次序均为K > N > P > S > Ca > Mg,3个生长期叶片和茎瘤的微量元素含量,除快速膨大期茎瘤中略有不同(Fe > Zn > Mn > Cu)外,其余均为Fe > Mn > Zn > Cu;从苗期到快速膨大期再到采收期养分变化规律看,叶片中N、P、K、Fe、Cu和Zn含量呈降低趋势,而Ca、Mg、S和Mn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从快速膨大期到采收期茎瘤中除N、S、Fe和Cu元素呈降低趋势外,其余养分元素均呈上升趋势。从茎瘤芥不同器官养分含量高低看,快速膨大期和采收期叶片中N、P、K、Cu和Zn含量较茎瘤中低,而Ca、Fe和Mn含量的变化特点则相反,S和Mg差异较小,表明茎瘤芥不同部位对不同养分的敏感程度各异。相关分析表明,各生育期不同器官的Mg、Fe、Mn和Zn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K、Cu与产量呈正的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茎瘤芥各生育期植株营养元素与产量的回归预测模型,其中苗期叶片营养元素与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36768+3583XK-6.328XFe-76.09XMn;快速膨大期叶片和茎瘤营养元素与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50458+21557XP+7925XCa-88092XMg-1145XCuY=32487+7294XK-116122XMg;采收期叶片和茎瘤营养元素与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36064+3413XK-30.15XFeY=11791+7334XK-385XZn。因此,在茎瘤芥各生长期均应注意钾肥的合理施用,快速膨大期应重视磷肥的施用。而几种微量元素和镁素对茎瘤芥产量的负效应,则可通过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加以调控。

    • 雷竹覆盖物分解速率及其硅含量的变化

      2013, 33(23):7373-7381. DOI: 10.5846/stxb201208191165

      摘要 (2317) HTML (0) PDF 2.06 M (1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冬季地表覆盖增温为核心的雷竹早产高效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产区。为探明雷竹覆盖物(稻草和竹叶)的分解速率及在分解残余物中硅含量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在浙江临安市雷竹主产区采用分解管法进行了覆盖物分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稻草、竹叶的月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8.5%和11.9%,在1a内分别分解了67.5%和79.3%。分解过程中,稻草和竹叶C含量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而N含量则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两者的C/N比总体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试验初期前者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后者。稻草、竹叶覆盖残余物中的Si含量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都在12月达到最大值81.8 g/kg和80.0 g/kg。稻草、竹叶的分解残余物中硅含量与铝含量或铁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但与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 > 0.05)。

    • 渍水对油菜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3, 33(23):7382-7389. DOI: 10.5846/stxb201205220758

      摘要 (2359) HTML (0) PDF 4.56 M (1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渍水条件对苗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中双11号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渍水超过3 d就会显著抑制苗期油菜的生长,这与渍水降低油菜叶片叶绿体和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氮素吸收利用和引起过氧化胁迫有关。渍水后苗期油菜的生理恢复,无论是叶绿体和光合色素含量,还是硝酸还原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恢复均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渍水时间越长滞后期越长。此外,在苗期油菜叶片光合色素中,渍水对类胡萝卜素的影响要大于对叶绿素的影响。

    • 广西扶绥黑叶猴的主要食源植物及其粗蛋白含量

      2013, 33(23):7390-7398. DOI: 10.5846/stxb201209041251

      摘要 (2826) HTML (0) PDF 1.81 M (1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物的营养物质是影响动物食物选择的生态因子。研究动物食物的营养组成及其对野生动物取食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了研究喀斯特环境中食物粗蛋白对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影响,2006年1-12月在广西扶绥自然保护区, 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研究了片断化栖息地中黑叶猴的觅食行为,同时采集黑叶猴取食部位样本共40种190份,用凯氏定氮法测量其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黑叶猴取食的食物包括嫩叶、成熟叶、花、果和种子等部位;食源植物的生活型包括了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食物的平均粗蛋白含量为12.7%,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4月份样品的月平均粗蛋白含量全年最高,高达19.1%,而最低在6月份,仅为5.4%。食物的粗蛋白含量在前半年和后半年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z=-1.28,P=0.20),在雨季和旱季之间亦无差异(z=-1.22,P=0.22);不同食源植物部位的平均粗蛋白含量不同,嫩叶的年平均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3.7%,其次是成熟叶和花,分别是13.0%和12.1%,果实最低,仅为9.6%;不同生活型的食源植物粗蛋白含量不同,藤本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 14.1%,草本的最低,仅为10.1%,乔木和灌木分别是11.3%。不同食源植物的取食时间与其粗蛋白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 > 0.05),粗蛋白含量不是影响黑叶猴取食的主要因素。

    • 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玉米穗位叶光合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13, 33(23):7399-7407. DOI: 10.5846/stxb201208231193

      摘要 (2776) HTML (0) PDF 2.11 M (1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先玉420为试验材料,研究在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氮素水平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征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穗位叶氮素含量、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和光化学猝灭(qP)均以N3(300 kg/hm2)水平最高。2) PEP羧化酶对氮肥的响应较RUBP羧化酶敏感,氮肥少于100 kg/hm2才显著降低RUBP羧化酶活性。3) 施用氮肥均增加穗位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N3处理增幅最大,蛋白水解酶活性则相反。4)相关分析表明:穗位叶氮含量与与内肽酶和氨肽酶呈现负相关,与其他各项指标均呈现正相关,差异显著性因花后不同时期而不同。6)在供试试验区,在氮肥施用总量为300 kg/hm2时,玉米穗位叶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和相关酶活性,为玉米籽粒产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PFOS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的生态毒理效应

      2013, 33(23):7408-7416. DOI: 10.5846/stxb201207291073

      摘要 (2572) HTML (0) PDF 2.26 M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其对鱼类健康的影响以及水生生态系统安全的潜在威胁是当前人们高度关注的水环境问题。为探究PFOS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及仔鱼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了不同浓度(0,0.1,1,10 mg/L)PFOS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仔鱼畸形率与死亡率、仔鱼心率、仔鱼运动行为以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FOS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孵出仔鱼死亡率与畸形率的影响显著(P < 0.05),10 mg/L PFOS暴露导致胚胎孵化率下降,孵化延迟,仔鱼死亡率与畸形率升高;PFOS暴露4 dpf(day post-fertilization,dpf)或8 dpf 对斑马鱼仔鱼心率影响显著(P < 0.05),心率随PFOS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加;PFOS 暴露6 dpf 或9 dpf 对斑马鱼仔鱼的运动行为影响显著(P < 0.05),10 mg/L PFOS暴露6 dpf 导致运动斑马鱼仔鱼比例和仔鱼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增加(P < 0.05),PFOS暴露9 dpf,单位时间内仔鱼的运动距离、停顿频率、平均每次运动距离随PFOS暴露浓度升高而减少(P < 0.05),最大持续运动距离随PFOS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加(P < 0.05),呈剂量依赖的毒理学效应;PFOS暴露导致斑马鱼仔鱼体长和吻宽下降(P < 0.05)或有下降的趋势,并对吻宽/体长、吻宽/头长影响显著(P < 0.05)。以上研究结果提示:PFOS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具有显著的发育与行为毒性,仔鱼心率、运动行为、吻宽/体长以及吻宽/头长等是评估水体PFOS污染敏感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 浒苔干粉末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的克生作用

      2013, 33(23):7417-7429. DOI: 10.5846/stxb201208311230

      摘要 (2494) HTML (0) PDF 2.41 M (1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溶剂的浒苔干粉末组织提取液对两种赤潮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克生效应。结果表明,浒苔提取物中确实含有可以影响赤潮藻类生长的克生物质,克生作用具有较明显的浓度效应,低浓度时可能会表现为一定的促进生长的作用,浓度较高时表现为抑制作用,添加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即“低促高抑”的特点,这与浒苔提取物对其他微藻的作用相似。其中,蒸馏水提取物对这两种赤潮藻的克生作用小于有机溶剂提取物,有机溶剂中,甲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这两种赤潮藻的克生效果最好,正己烷相对较差。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以初步推断最有效的克生物质应为具有相对较高的极性的有机物。两种赤潮藻对克生物质的敏感程度不同。东海原甲藻对克生物质的敏感性高于中肋骨条藻。蒸馏水、甲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的浒苔干粉末提取物影响东海原甲藻生长的致死作用阈值浓度分别为5.00、0.50、0.50、0.63 g/L(相当于浒苔新鲜藻体浓度为22.00、2.20、2.20、2.75 g湿重/L);影响中肋骨条藻生长的致死作用阈值浓度则分别为20.00、1.25、1.25、2.50 g/L(相当于新鲜藻体浓度为88.00、5.50、5.50、11.00 g湿重/L)。

    • 基于柑橘木虱COⅠ基因的捕食性天敌捕食作用评估

      2013, 33(23):7430-7436. DOI: 10.5846/stxb201209101271

      摘要 (2760) HTML (0) PDF 2.11 M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捕食性天敌是害虫生物防治中的重要角色,如何精确评估捕食性天敌的捕食作用是生态学中尚待研究的问题之一。为探索柑橘园捕食性天敌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的捕食作用,根据柑橘木虱细胞色素氧化酶I(COⅠ)的基因序列设计了PCR特异性引物,并应用DNA标记方法检测捕食性天敌对柑橘木虱的捕食作用。物种特异性检验结果发现:引物对A对柑橘木虱DNA扩增效果明显,对其他种类的害虫及其天敌不具有扩增作用。田间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8类群20种捕食性天敌中,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斜纹猫蛛 Oxyopes sertatus、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对柑橘木虱具有明显的捕食作用,其阳性反应检出率分别达到58.06%,57.89%,48.00%。室内龟纹瓢虫对柑橘木虱的消化检测表明:龟纹瓢虫成虫取食1头柑橘木虱4龄若虫或成虫时,检测阳性率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其消化半衰期分别为4.93 h 和12.98 h。采用DNA标记技术探索捕食作用,为筛选柑橘木虱的优势天敌拓展了新的思路,也为进一步田间生物防治柑橘木虱奠定了基础。

    • 健康和虫害的红松挥发物对赤松梢斑螟及其寄生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013, 33(23):7437-7444. DOI: 10.5846/stxb201208201173

      摘要 (2470) HTML (0) PDF 1.92 M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红松球果害虫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及其寄生蜂的寄主趋向机理,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赤松梢斑螟成虫及其寄生蜂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sp,对红松健康和梢斑螟幼虫危害的球果、主梢及侧枝的昼夜行为反应;并用GC-MS分析了健康和虫害球果、主梢及侧枝昼夜所释放挥发物的组份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赤松梢斑螟处女雌蛾、交尾雌蛾和雄蛾在夜晚对健康球果及主梢有较强的趋性。雌雄长距茧蜂白天对虫害红松球果、主梢有较强的趋性。红松各部位挥发物成分及含量在健康与虫害、白天与夜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单萜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变化,如α-蒎烯、莰烯、β-水芹烯、β-蒎烯、3-蒈烯、罗勒烯、β-月桂烯、柠檬烯,以及产生特异性倍半萜类挥发物,如乙酸龙脑酯、石竹烯等。其中红松各部位单萜类挥发物含量变化是影响赤松梢斑螟及其寄生蜂的寄主选择行为的主要原因;而特异性倍半萜单体或组合,是否能够作为产卵刺激剂,协同单萜类挥发物调控二者的产卵行为,还需要试验的进一步证明。

    •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 小麦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关系

      2013, 33(23):7445-7454. DOI: 10.5846/stxb201208281214

      摘要 (3237) HTML (0) PDF 2.89 M (1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蚕豆枯萎病发生和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使蚕豆枯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单作显著降低20%和30.4%。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显著增加了蚕豆和小麦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AWCD),其中间作蚕豆的AWCD值最高,比单作增加82.7%,单作蚕豆最低。间作蚕豆和间作小麦根际微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单作,间作使蚕豆和小麦的丰富度指数分别增加29.2%和30.3%。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百分比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最高,分别为41.96%,19.80%和18.13%。主成分分析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相关分析表明,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区分单间作处理差异的主要碳源,其中氨基酸类碳源是最敏感的碳源。小麦与蚕豆间作增加了根际微生物活性,提高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改变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是抑制蚕豆枯萎病的有效措施为阐明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在间作体系病害控制中的作用与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2013, 33(23):7455-7466. DOI: 10.5846/stxb201208161154

      摘要 (2637) HTML (0) PDF 1.78 M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坡耕地、草丛、灌丛、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6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主要养分、矿质养分和微生物这3组变量共计20个指标的调查、取样和分析,运用多重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探讨了其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子及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pH值为6.60-7.75,土壤主要养分、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明显高于同纬度地区地带性红壤,矿质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其中SiO2、Al2O3、Fe2O3占矿质全量的90%以上。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原生林 > 次生林 > 灌丛 > 草丛 > 坡耕地 > 人工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实行林草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更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环境改善,坡耕地应多施有机肥和氮肥,人工林应多施氮肥。原生林植物与养分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平衡状态,主要应加强森林抚育管理,改善森林环境,保障植物、土壤养分及微生物之间的良好协调关系。确保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喀斯特峰丛洼地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区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生态重建。

    • 黄土高原人工苜蓿草地固碳效应评估

      2013, 33(23):7467-7477. DOI: 10.5846/stxb201209101276

      摘要 (3027) HTML (0) PDF 2.23 M (1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苜蓿草地作为黄土高原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由于苜蓿具有固氮和固碳的双重作用,使它在低碳农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以1年生(建植初期)、3年生(盛产期)、5年生(稳产期)和10年生(衰败期)的人工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碳贮量,定量分析了人工苜蓿草地不同发育阶段的固碳能力;结合种植面积,对黄土高原区人工苜蓿草地的总固碳效应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苜蓿草地地上生物固碳能力以3年生和5年生最强,并显著高于其他年限;地下生物固碳和土壤固碳量均以10a苜蓿草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年限。总体而言,人工苜蓿草地以土壤固碳为主,并集中在0-80cm土壤,各年限0-80cm土层土壤固碳量分别占到总固碳量的41.02%、39.43%、41.56%、39.59%;而地下生物固碳主要发生在0-20cm土层,各年限该层生物固碳量分别占到地下生物总固碳量的45.74%、 55.68%、53.12%和 43.28%。苜蓿草地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总固碳量随生长年限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不明显,各年限单位面积总固碳量分别为12.69、13.49、13.31 kg/m2和14.83 kg/m2。估算得到黄土高原的人工苜蓿草地年总固碳量为1.430×1011 kg(143.0 Tg),其中地上、地下、土壤分别为5.43、1.15Tg和136.4Tg。研究结果为正确分析区域碳循环和发展低碳大农业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 >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
    • 粉垄耕作对黄淮海北部土壤水分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

      2013, 33(23):7478-7486. DOI: 10.5846/stxb201208151149

      摘要 (2320) HTML (0) PDF 7.95 M (1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连年旋耕导致犁底层上移、耕层变浅、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降低,严重制约作物丰收增产,尤其进一步激化缺水地区的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合理的土壤耕作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为此在黄淮海北部引入了粉垄这种新型深土耕作措施。以旋耕和深松为对照,设置了粉垄30 cm、粉垄50 cm、粉垄30 cm+地膜、粉垄50 cm+地膜、粉垄30 cm裸地、粉垄50 cm裸地等共8个处理,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WUE的影响。基于土壤湿度等值线图、土壤贮水消耗和WUE的分析可知,(1)与旋耕和深松相比,粉垄耕作后的耕层疏松深厚、土壤调蓄水分能力增强、总耗水量降低、WUE提高,其中粉垄各处理的总耗水量比旋耕和深松分别减少了12.2%-16.4%、10.2%-14.5%,产量WUE则分别提高了28.3%-50.6%、19.1%-39.7%;(2)粉垄的作业深度越深越利于降雨入渗和土壤水分调蓄,但总耗水量有所增加,WUE略有下降,其中总耗水量增加了5.0%,小喇叭口期和灌浆中期的叶片WUE分别下降1.6%和1.0%,产量WUE降低2.1%;(3)粉垄后覆膜克服了表土跑墒的缺点,减少了耗水量,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调蓄水分的能力和WUE,且作业深度越深,WUE提升越多,其中粉垄30 cm+地膜、粉垄50 cm+地膜的产量WUE分别比粉垄30 cm、粉垄50 cm提高了8.5%和17.3%,粉垄50 cm+地膜的小喇叭口期和灌浆中期的叶片WUE以及产量WUE分别比粉垄30 cm+地膜提高了8.3%、7.4%和5.9%。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耕作措施为打破犁底层、解决耕层变浅、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 三峡库区典型农林流域景观格局对径流和泥沙输出的影响

      2013, 33(23):7487-7495. DOI: 10.5846/stxb201209051257

      摘要 (3890) HTML (0) PDF 2.24 M (1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峡库区秭归县25个典型农林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斑块类型水平上选取斑块面积比例指数(PLAND),景观水平上选取斑块丰富度密度(PRD)、双对数回归分维数(DLFD)、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聚集度(CONT)等5类景观指数,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应用AnnAGNPS 模型模拟各流域径流和泥沙输出,FRAGSTATS软件计算流域景观格局指数,SPSS19.0分析景观指数与径流、泥沙的相关回归关系,从景观水平探讨景观格局特征对径流、泥沙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径流量与农坡地、农梯地、农林梯地、居民地等斑块面积比例指数以及CONT等景观指数显著正相关,林地、灌木地PLAND与径流量显著负相关;农坡地、农林梯地、居民地等斑块面积比例指数、CONT指数等与泥沙输出量显著正相关,而林地、灌木地PLAND、SHDI等与泥沙显著负相关。景观指数(因子)与径流和泥沙输出复相关系数R为0.856和0.962(均高度相关),复相关系数R均大于相对应的单因子相关系数。景观水平上,流域景观格局对径流和泥沙输出影响均显著,景观空间格局是景观功能多样性的反馈,是景观格局影响径流、泥沙输出等生态过程的又一例证。

    • 基于BP神经网络与ETM+遥感数据的盐城滨海自然湿地覆被分类

      2013, 33(23):7496-7504. DOI: 10.5846/stxb201206300916

      摘要 (3104) HTML (0) PDF 7.90 M (1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效而精确的湿地遥感分类是大范围湿地资源动态监测与管理的必要保障。使用ETM+遥感数据,借助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滨海湿地覆被分类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江苏盐城沿海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的自然湿地覆被分类研究中。选择3、4、7、8波段作为输入层变量,单隐藏层设为10个节点,输出层变量对应待划分的8种覆被类型,构建三层式BP神经网络滨海湿地覆被分类模型。结果显示,BP分类总精度为85.91%,Kappa系数为0.8328,与最小距离法和极大似然法的分类总精度相比,分别提高了7.99%和6.08%,Kappa系数也相比提高。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分类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湿地遥感影像分类技术,能够提高分类精度。

    • 寒温带针叶林土壤CH4吸收对模拟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

      2013, 33(23):7505-7515. DOI: 10.5846/stxb201208251200

      摘要 (2530) HTML (0) PDF 2.20 M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甲烷(CH4)吸收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研究大气氮(N)沉降增加情景下北方森林土壤CH4吸收通量及其驱动机制至关重要。以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低剂量、多形态的增N控制实验,研究了2010年生长季(6-10月)土壤CH4吸收通量对增N的初期响应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寒温带针叶林土壤表现为大气CH4的汇,土壤CH4平均吸收通量为(51.5±4.7) μg m-2h-1,主要由0-10 cm层土壤水分驱动。除了低剂量的NO3--N输入促进了土壤CH4氧化外,低剂量的N输入总体上没有显著改变寒温带针叶林土壤CH4净吸收通量。另外,增N没有显著改变0-10 cm层土壤水分、温度和土壤pH值,但显著增加了0-10cm矿质土壤NH4+-N和NO3--N含量。研究表明,受N限制的北方森林土壤CH4吸收对增N响应的敏感程度与土壤CH4活性氧化区域、土壤NH4+-N和NO3--N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相对比例有关。在分析北方森林土壤CH4通量及其驱动因子对N沉降增加的响应时,除要考虑N沉降水平影响外,还应考虑N沉降类型(NH4+-N和NO3--N)的相对影响。

    • 寒温针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时空特征

      2013, 33(23):7516-7524. DOI: 10.5846/stxb201208221184

      摘要 (2621) HTML (0) PDF 2.27 M (2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Li-6400便携式CO2分析系统对寒温针叶林土壤呼吸作用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土壤呼吸作用日、季动态均呈单峰型变化,日最大值出现在16:00左右,与5 cm土壤温度日动态相似,滞后于气温日动态变化;月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8.19 和6.89 μmol CO2 m-2 s-1。日、季土壤呼吸作用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均好于气温。土壤呼吸作用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性,一天内3:00、7:00和11:00的土壤呼吸作用变异系数分别为35.5%、27.6%和23.0%,根系和凋落物与土壤呼吸作用表现出相似的空间变异性,其中细根与土壤呼吸作用的相关性最好。

    • 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呼吸季节和年际变化

      2013, 33(23):7525-7536. DOI: 10.5846/stxb201204140536

      摘要 (2440) HTML (0) PDF 3.21 M (1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自行开发的全自动多通道通量箱法对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进行了连年原位监测,在此基础上,采用斜率同质性模型(homogeneity-of-slop model,HOS模型)对农田土壤呼吸季节和年际变化的成因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在12:00左右达最大值。季节尺度上,土壤呼吸冬季较低,春季上升,7月下旬达最大值,之后下降,土壤呼吸季节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土壤呼吸年际间变化较大,其变化幅度为815.72-980.12 g C·m-2·a-1。土壤温度是引起土壤呼吸年际变化最重要的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与土壤呼吸呈显著的正相关,可以用Rsoil =1.761+0.119Tsoil - 1.30SWC,(R2=0.48,P < 0.0001)来描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关系。降水量与土壤呼吸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用HOS模型对土壤呼吸年际变化的成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功能变化(FC)、环境因子季节变化、环境因子年际变化以及随机误差分别可以解释年际变化的10.6%、 58.4%、4.5%和 26.5%,功能变化对土壤呼吸年际变化的影响要大于土壤温度年际变化的影响。因此,在土壤呼吸的预测中,不能仅仅依靠环境因子的变化来预测土壤呼吸的变化,还必须考虑到功能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不同排放源周边大气环境中NH3浓度动态

      2013, 33(23):7537-7544. DOI: 10.5846/stxb201209131289

      摘要 (2221) HTML (0) PDF 2.13 M (1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4月-2011年3月利用ALPHA被动采样器,研究了北京市不同排放源附近NH3浓度的时空变异及其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启示。结果表明:大气中NH3的年均浓度可以分为3个层次,以养殖场猪舍内(2479 μg/m3)和垃圾填埋场的原水调节池(2801 μg/m3)浓度最高;其次为养殖场粪水池边(205 μg/m3)和垃圾填埋场厌氧换热工房(198 μg/m3),而交通源附近的公路边(15.2 μg/m3)、垃圾填埋场办公区(11.1 μg/m3)和远郊农田(7.8 μg/m3)浓度相对最低。受垃圾组成,温度及降水的影响,垃圾填埋场原水调节池的NH3浓度变化较大,最高浓度(137 μg/m3)和最低浓度(6581 μg/m3)相差达47倍以上。养殖场猪舍内NH3浓度受温度及窗户开闭的影响,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趋势,而猪舍外粪池边则相反。交通源附近由于受高浓度的颗粒物含量和温度影响,NH3浓度表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规律。农田受施肥和温度的影响,也表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
      从大气浓度推断,单位面积猪舍和填埋场原水调节池NH3排放量远高于施肥农田,均为NH3的重要排放源。另外,交通源附近(公路边)的NH3浓度几乎为远郊农田的两倍,提醒人们在关注机动车尾气造成NOx污染的同时,也应重视其NH3排放所致的大气污染,后者与机动车普遍安装的尾气后处理装置(三元催化器)有关。

    • 施加秸秆和蚯蚓活动对麦田N2O排放的影响

      2013, 33(23):7545-7552. DOI: 10.5846/stxb201208201170

      摘要 (2460) HTML (0) PDF 1.79 M (2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蚯蚓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碳氮循环和N2O排放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接种蚯蚓(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农田土壤特性及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分析蚯蚓在土壤N2O排放中的作用,于2007-2008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施用秸秆(表施和混施)并接种蚯蚓后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接种蚯蚓增加了土壤N2O的排放量。在秸秆表施的情况下,接种蚯蚓处理N2O的排放量最大,全生育期达14.26 kg/hm2,显著高于未接种蚯蚓处理11.59 kg/hm2P < 0.05)。在秸秆混施时,接种蚯蚓与未接种蚯蚓的两个处理间N2O排放量在栽培后期差异不显著。接种蚯蚓处理土壤N的矿化作用加强,矿质N含量提高,铵态氮含量比较稳定,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表施秸秆接种蚯蚓处理硝态氮含量比未接种处理提高了20.1% (P < 0.05),达到21.13 mg/kg,而混施秸秆后接种蚯蚓的硝态氮含量为21.21 mg/kg,较未接种处理提高了11.7%。分析表明,硝态氮含量与N2O排放密切相关,接种蚯蚓后N2O排放潜力的提高与蚯蚓活动促进土壤氮素矿化特别是硝态氮含量的增加有关,农田生态系统中蚯蚓对N2O排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秸秆混入土壤,从而改变秸秆分解的微域环境,促进反硝化作用并增加N2O的排放。

    • >资源与产业生态
    •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天目湖鱼类资源捕捞与放流的生态监测

      2013, 33(23):7553-7562. DOI: 10.5846/stxb201209071265

      摘要 (2617) HTML (0) PDF 8.47 M (1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天目湖捕捞赶鱼前(2011年12月)、赶鱼后(2012年1月)、捕捞与放流后(2012年3月)3个渔业阶段,结合渔业捕捞统计,采用水声学方法对天目湖鱼类资源(赶鱼后为不包括集鱼网箱的湖区鱼类资源)的捕捞与放流进行了生态监测,并构建GIS模型,得到鱼类种群结构、大小组成、鱼类密度、鱼类集群、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为天目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和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天目湖鱼类种群以鲤科鱼类为主,鲢鳙2011年捕捞统计重量占比为98.07%,单网簖采样尾数占比为68.72%,鱼类资源受放流种类和规格影响较大;赶鱼前后和捕捞与放流后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47.84±4.79)dB、(-48.58±4.98)dB、(-47.24±5.10)dB,且差异性显著(P < 0.05),捕捞与放流后TS在-45——40 dB的鱼类明显升高到24.40%;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密度(FPCM)分别为(0.0124±0.0292)尾/m3、(0.0062±0.0227)尾/m3、(0.0098±0.0185)尾/m3,捕捞赶鱼作业显著(P < 0.05)降低了鱼类密度,而捕捞与放流后鱼类密度显著(P < 0.05)低于赶鱼前则是由于水深上升所致;在冬季的中下层水体出现典型的鱼类聚群,且随温度降低团聚程度提高;通过构建GIS模型评估鱼类资源量,赶鱼前约61万尾、赶鱼后约38万尾、捕捞与放流后约67万尾,资源量在中下游分布较高。

    • 应用支持向量机评价太湖富营养化状态

      2013, 33(23):7563-7569. DOI: 10.5846/stxb201302270314

      摘要 (2556) HTML (0) PDF 1.89 M (2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湖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标准,随机生成大量学习样本,运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建立富营养化评价模型。采用太湖2012年7-9月的监测数据,分别应用SVM模型和线性插值评分法(SCO)对太湖33个监测点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太湖在2012年7-9月共出现3种营养类型,其中,中营养主要分布于东部湖区,轻度富营养主要分布于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中度富营养主要分布于西北部湖区,太湖水体整体表现为轻度到中度富营养水平。通过SVM和SCO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一致率为78.8%,出现不一致的个例均属于相邻营养等级,表明该SVM模型是有效的,能够应用于太湖的富营养化评价,且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泛化性。

    • >研究简报
    • 亚热带4种森林凋落物量及其动态特征

      2013, 33(23):7570-7575. DOI: 10.5846/stxb201102210194

      摘要 (2731) HTML (0) PDF 1.87 M (2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10月-2010年9月,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利用凋落物收集器法对枫香林、樟树林、马尾松林、樟树-马尾松混交林4种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年凋落物量、组成及年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不同组分的月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其组成明显不同,樟树-马尾松林的年凋落物量最大,为4.30g/m2,其次为枫香林、马尾松林和樟树林。各组分凋落物中,凋落叶占绝对优势(70%以上),表现为樟树-马尾松混交林(3.09t/hm2) > 枫香林(2.78t/hm2) > 马尾松林(2.46 t/hm2) > 樟树林(2.32t/hm2);凋落枝表现为樟树-马松混交林(0.73t/hm2) > 樟树林(0.53t/hm2) > 马尾松林(0.30t/hm2) > 枫香林(0.22t/hm2);落果量所占比例以马尾松最大(10.95%);碎屑量以枫香林所占比例最大(14.91%)。枫香和樟树林年凋落量的最大值分别在10月(1.22t/hm2)和8月(0.58 t/hm2),而马尾松林和混交林年凋落量的最大值都在11月(分别为0.77t/hm2和1.23t/hm2)。与多数森林不同,研究中出现了落枝量所占比例还不及碎屑所占比例的情况,它们的动态将直接影响着凋落总量变化格局。

    • 青蒿素对蔬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2013, 33(23):7576-7582. DOI: 10.5846/stxb201208221188

      摘要 (2467) HTML (0) PDF 1.96 M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以菜豆、豇豆、大白菜和小白菜为对象,用不同浓度的青蒿素浸种,研究了黄花蒿产生的化感物质——青蒿素对蔬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蒿素对蔬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表现出浓度效应和品种差异,即浓度越高,抑制作用愈强,尤以豇豆种子发芽率和小白菜生长的表现最为明显,前者的发芽率可降低75.00%,后者的苗高降幅高达88.37%,且胚根停止生长。青蒿素抑制同季和后季作物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利于扩大黄花蒿的生存空间,增强生存竞争优势。在黄花蒿鄄蔬菜种植体系中,选择抗化感作用较强的大白菜和菜豆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整体生产水平。用青蒿素浸种后,蔬菜幼苗的根系活力降低,菜豆和豇豆叶绿素含量提高,而大、小白菜降低,均可视为妨碍生长的生理原因。此外,青蒿素浸种还提高蔬菜种子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推测青蒿素对种子水解酶活性的影响较小,但抑制合成酶催化的生化反应,导致代谢紊乱,抑制幼苗生长。

    • NO参与AM真菌与烟草共生过程

      2013, 33(23):7583-7589. DOI: 10.5846/stxb201208221186

      摘要 (2077) HTML (0) PDF 5.21 M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烟草(Nicotiana tabacum,品种CF90NF)为材料,利用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显微技术结合药理学实验,探讨在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与烟草共生过程中一氧化氮(NO)的作用。结果表明,烟草侧根中含有一定水平的内源NO,苗期接种G.m 10d后,烟草根系NO含量显著增加,侧根中的NO荧光强度也在接种后10d达到最强;一定浓度的NO供体硝普钠(SNP)能促进G.m对烟草的侵染,而NO的清除剂2-4,4,5,5-苯-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2-(4-carboxyphenyl)-4,4,5,5-tetramethylimidazoline-1-oxyl-3-oxidepotassium salt,cPTIO)可明显减弱侧根和菌丝中的NO的荧光强度,降低AM真菌的侵染率,表明NO参与G.m与烟草的共生过程;在G.m与烟草的共生过程中,烟草根系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与Nia-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且NR的抑制剂钨酸钠(Na2WO4)可以降低烟草侧根中的荧光强度,但对菌丝中的NO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影响。由此推测,来自根系NR途径的NO参与AM真菌与烟草的共生过程,菌丝中可能存在其他来源的NO。

    •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动物生境适宜度制图方法

      2013, 33(23):7590-7600. DOI: 10.5846/stxb201208221185

      摘要 (4373) HTML (0) PDF 3.65 M (2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境适宜度制图能提供动物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信息,对野生动物种群管理、保护地规划等非常重要。生境适宜度制图的关键是构建生境适宜度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HSM),只基于动物出现位置数据构建HSM的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的只基于动物出现位置数据构建HSM的方法还不能很好地直接表达动物生境适宜度和环境因子之间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数量关系,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环境因子对动物生境利用的生态学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核密度估计构建HSM的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运用核密度估计从代表性的动物出现位置数据中估计出动物出现对各个环境因子的概率密度函数来直接表达生境适宜度与各个环境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以体现环境因子对动物生境利用的生态学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生境适宜度与各个环境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构建了具有明确生态学意义的HSM用于动物生境适宜度制图。以美国Voyageures国家公园的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生境适宜度制图为例,基于365个出现位置点位数据并结合积雪深度、地表覆被类型、森林边界长度和坡度等环境因子数据,开展了该方法的案例研究。通过交叉验证计算连续Boyce指数对制图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构建的HSM预测能力强,所得出的生境适宜度图经10次交叉验证,连续Boyce指数平均值为0.75,标准差为0.11,达到了较高精度。此外,由于基于核密度估计的方法能以“生境适宜度和环境因子之间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数量关系”的形式来直接体现环境因子对动物生境利用的生态学作用,就模型的可解释性而言,该方法要优于现有的其他构建HSM的方法。

    • 施氮方式对转基因棉花Bt蛋白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2013, 33(23):7601-7609. DOI: 10.5846/stxb201208211177

      摘要 (2299) HTML (0) PDF 2.23 M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叶片、棉蕾和棉铃不同器官中Bt蛋白含量的影响,2009-2010年,以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基肥:花铃肥:盖顶肥施氮比例(分别为0:0.4:0.6、0.2:0.4:0.4、0.4:0.4:0.2、0.6:0.4:0)的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方式对棉花不同器官中Bt蛋白含量有明显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着氮肥前移,棉花幼嫩器官中Bt蛋白含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而老熟器官中Bt蛋白含量呈明显降低的趋势。施氮方式对棉花幼嫩器官中Bt蛋白含量的影响比老熟器官明显,尤其是对幼嫩叶片Bt蛋白含量的影响大于幼小的棉蕾和棉铃器官。抗虫棉采用基肥:花铃肥:盖顶肥为0.4:0.4:0.2的施氮方式,总体能提高前中期棉花器官Bt蛋白的含量,有利于提高其抗虫性能;减少后期棉花器官Bt蛋白的含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且比其余3种施氮方式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增加4.15%-11.24%、3.73%-12.01%。

    • >学术信息与动态
    • 未来地球——全球可持续性研究计划

      2013, 33(23):7610-7613. DOI: 10.5846/stxb201311272826

      摘要 (6976) HTML (0) PDF 1.58 M (2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为了运用新的科学知识应对全球变化产生的重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联盟提出了“未来地球”计划。该计划整合了现有四大国际研究计划(IGBP、IHDP、WCRP和DIVERSITAS),成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联盟。计划宗旨是发展有效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的知识,支持向可持续性转变。该计划重视科研项目的协同设计、侧重不同尺度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和科学的政府间评估,并将围绕动态星球、全球发展、可持续性转变3个主题开展研究。中国当前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应对全球变化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将积极参加"未来地球"计划,结合中国国情与特色科学问题,加强与国外科研单位的沟通,探索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