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3卷第2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 利用分布有/无数据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综述

      2013, 33(22):7047-7057. DOI: 10.5846/stxb201207171015

      摘要 (3614) HTML (0) PDF 2.32 M (2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详细的物种地理分布信息是生态学研究和制定保护策略的基础。相比较于直接估测种群数量,获取物种分布的有/无数据更为实用。因此,利用分布有/无数据并结合环境变量建立模型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利用分布有/无数据预测物种分布,关键的步骤包括:1)构建总体概念模型,2)收集物种分布有/无数据,并准备环境变量图层;3)选择合适的统计模型和算法,以及4)对模型进行评估。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确定数据收集及模型方法。收集物种分布数据有系统调查及非系统调查方法。筛选并准备与物种分布相关的环境变量,利用GIS工具处理,使之成为符合模型条件的具有合适的空间尺度的数字化图层。利用环境变量和物种分布有/无的数据,选择合适的方法及软件建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和评估。总结了用于构建物种分布模型的不同算法和软件。针对以上各个环节,阐述利用物种分布有/无数据进行研究所需要的技术细节,以期望为读者提供借鉴。

    • 景观服务研究进展

      2013, 33(22):7058-7066. DOI: 10.5846/stxb201207100975

      摘要 (3625) HTML (0) PDF 1.67 M (2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强调了生态组成要素对人类福祉贡献的服务功能特性,近年来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然而,如何从生态组成要素的综合格局——景观的服务角度阐述生态系统服务,仍然是当前研究的巨大挑战。详细介绍了景观服务的概念、分类和应用尺度,并从制图方法和评价指标两方面阐述了景观服务的定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景观服务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问题。最后,提出了新的研究展望,即要继续完善景观服务概念及分类体系,探讨景观服务的多尺度相互影响机理,寻求有效的景观服务空间定量化制图方法,评价景观服务未来发展变化,探索多项景观服务间的相互影响机理以及系统的景观服务规划方法,以期为今后景观服务的应用研究提供方向性参考意见。

    • 土壤呼吸组分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2013, 33(22):7067-7077. DOI: 10.5846/stxb201207191027

      摘要 (2893) HTML (0) PDF 1.86 M (2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离土壤呼吸组分是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步骤,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组分的呼吸过程和机理对促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碳汇增加、气候变化适应、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土壤呼吸组分分离的理论依据、主要技术及分类,系统比较了现有技术的优势、劣势和应用领域,并总结了土壤呼吸组分分离技术在国内外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情况。由于多数分离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发展而来,它们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应用十分有限,目前应用以同位素法、根分离法和回归法为主。由于土壤呼吸理论划分和分离方法的差异,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往往难以比较。分离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土壤呼吸源分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土壤呼吸组分分离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于:(1)利用现有观测技术促进组分集成分析法和根分离法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强化土壤呼吸组分和环境因子的同步观测,准确评估农田碳收支;(2)利用定位观测数据开展大尺度模型研究,改进和重构现有全球碳模型的碳氮过程,并在其中考虑重要的土壤呼吸过程;(3)利用FACE试验评估气候变化对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和土壤-植物碳循环的适应机制;(4)分析呼吸组分与植物-土壤-养分的交互作用,评估农田管理措施的综合影响。

    • >个体与基础生态
    • 平茬高度对四合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3, 33(22):7078-7087. DOI: 10.5846/stxb201208051108

      摘要 (2295) HTML (0) PDF 2.07 M (1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珍稀濒危植物四合木种群衰退现状,促进其更新复壮及可持续发展,对四合木老龄化植株进行了0、5、10、15 cm(即A、B、C、D)4种平茬高度处理,以未平茬老龄植株为对照(CK),跟踪测定各处理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平茬能够促进四合木老龄化植株更新复壮,平茬后第1生长季各处理组株高生长量极显著大于CK(P < 0.01),处理B、C、D冠幅年生长量极显著大于CK(P < 0.01),各处理组新生萌条数量大于CK、萌条基径和萌条枝长极显著大于CK(P < 0.01),其中处理B株高和冠幅生长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241.43%和417.21%,平均萌条数量为324枝分别大于处理A、C、D和CK的293枝、229枝、221枝和159枝;(2)对照植株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4种平茬处理植株平茬后第1个生长季7月份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为单峰曲线,而平茬后第2个生长季7月份变为双峰曲线;(3)平茬后前两个生长季7月份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排序均为:处理B > D > C > A > CK,其中,处理B日均值分别为CK的2.07倍和1.94倍;(4)平茬处理改善了四合木植株水分状况,提高了四合木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处理组蒸腾速率和水势均高于对照组;(5)平茬处理提高了四合木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处理B提高程度最为明显,前两个生长季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CK的1.38倍和1.42倍;(6)在平茬后前两个生长季内,5 cm平茬较其他高度平茬在生长和生理特性均有明显优势,但随平茬年限的增加其状况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

    • 不同水分梯度下珍稀植物四数木的光合特性及对变化光强的响应

      2013, 33(22):7088-7097. DOI: 10.5846/stxb201208091127

      摘要 (2318) HTML (0) PDF 2.35 M (2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数木是东南亚热带森林的代表植物之一,但林下自然更新困难,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对盆栽控水条件下的四数木幼苗为材料,重点讨论了四数木幼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叶面水汽压亏缺(VPD)对光照强度(PAR)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四数木幼苗在各个水分梯度下的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均较文献报道过的其他当地演替后期物种更高,光强突然由饱和光降至有限光时净光合速率(Pn)变化成V型曲线,稳定光强下胁迫水分处理组净光合速率低于饱和处理组,但各水分梯度下四数木幼苗对光强变化的响应时间无明显差异。四数木应属阳性植物,林下郁闭生境并不利于其更新,但其成年植株较长的寿命和较高的层次可能使其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对林下环境的维持具有持续性贡献。

    • 水稻主茎节位分蘖及生产力补偿能力

      2013, 33(22):7098-7107. DOI: 10.5846/stxb201207271067

      摘要 (2347) HTML (0) PDF 1.92 M (2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两个籼稻杂交品种西农优1号和冈优725,采用人工去蘖形成分蘖初期的早发、中发、迟发3个处理,在群体条件下研究分蘖和生产力的补偿能力。发现,迟发处理高节位群的分蘖补偿能力最明显,但绝对补偿量小。迟发处理高节位群的生长势、有效分蘖倍数增加,抽穗期单茎叶面积有增加的趋势,但抽穗期有效穗数、叶面积系数降低;迟发处理冠层光分布增加,叶绿素、蛋白质含量提高,叶片细胞内保护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下降慢,叶片衰老慢,但是漏光率增加,截光率下降;迟发处理净光合生产率(NAR)增加,同化物分配合理,经济系数有增加的趋势,但物质积累速度(CGR)和干物质生产量减少。在实验条件下,早发与中发处理的经济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早发与迟发处理的经济产量差异达极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大苗秧对生物、非生物因素胁迫,如本田前期一定程度的人工去蘖,具有一定的分蘖补偿能力。

    • 基于辐热积法模拟烤烟叶面积与烟叶干物质产量

      2013, 33(22):7108-7115. DOI: 10.5846/stxb201208131138

      摘要 (2342) HTML (0) PDF 2.79 M (1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烟叶叶面积增长与干物质累积是烤烟产量形成的主要部分,对品质的形成也有影响。根据气温和光照对烤烟叶片生长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基于辐热积理论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烟区的烤烟叶面积模型和干物质累积模型,分别使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建模及对模型进行检验,再通过多年次烟叶干重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预测方法相比,用辐热积模型获得的叶面积模拟值与实测值间1:1线的决定系数(R2)和RMSE值为0.9634和0.1653 m2/株,预测精度比SLA法和GDD法分别提高了93%和82%。模型对叶干重模拟的RMSE值为27.1 g/m2,用历年玉溪试验数据检验的RE值为24.5%,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和可靠性较好。建立的模型能够利用气温、日照等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动态预测烤烟叶面积增长和干物质累积,且模型参数少,符合度好,实用性强,可以为烤烟生产中的产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2013, 33(22):7116-7124. DOI: 10.5846/stxb201207261062

      摘要 (3363) HTML (0) PDF 1.86 M (2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0a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评价了不同处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在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处理水稳定团聚体的分布呈粒径逐渐减小、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趋势,0-1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于2-5mm粒径范围,10-2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在0.5-5mm粒径范围,以0.5-1mm最多,而20-30mm,则广泛分布在0.25-5mm粒径范围。通过MWD和GMD值可以看出,免耕、耙耕和旋耕措施更能有效地保护表层(0-10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的稳定性,常规耕作和深松处理则显著降低了20-30cm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且显著影响了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作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0-10cm表层,秸秆作用在土壤表层显著影响了水稳定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P < 0.001),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 < 0.01),且同时也受到来自耕作和秸秆交互效应的影响(P < 0.01);但在10-20cm土层,影响其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耕作措施及耕作和秸秆的交互效应(P < 0.001);而在20-30cm,耕作措施、秸秆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共同对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主要作用力来自耕作措施(P < 0.001)和两者的交互效应(P < 0.001)。免耕秸秆还田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稳定性。

    • 不同光照强度下兴安落叶松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及防御酶的影响

      2013, 33(22):7125-7131. DOI: 10.5846/stxb201207251056

      摘要 (2175) HTML (0) PDF 2.06 M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舞毒蛾对光照环境变化引起的落叶松抗性的变化是如何响应的,分析了不同光照强度处理的兴安落叶松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状况和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取食50%和25%光照强度下生长的落叶松后,舞毒蛾幼虫平均体重、蛹重、化蛹率和羽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 < 0.05)。幼虫体内保护酶SOD、POD、CAT和解毒酶ACP、AKP、CarE、GSTs、MFO活性与对照组(100% 光照)相比均显著降低(P < 0.05)且除CAT外在50%光照强度下降低最为显著(P < 0.05);4龄和5龄幼虫取食同一光强处理的落叶松后,SOD、POD、CarE、GSTs和MFO活性5龄显著低于4龄(P < 0.05),ACP和AKP活性5龄却显著高于4龄(P < 0.05),表明昆虫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启用不同的排毒酶系。已有研究表明光照差异对取食人工饲料的舞毒蛾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对部分解毒酶活性有影响,表明光照增加了植物的抗性,同时降低了昆虫了自身解毒酶。研究结果表明,采取适当的营林措施调节林分内的光照条件,可以提高落叶松的自主抗虫性,增强其抵御害虫危害的能力,有效控制害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

    • 南方小花蝽在不同空间及笼罩条件下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

      2013, 33(22):7132-7139. DOI: 10.5846/stxb201208071120

      摘要 (2470) HTML (0) PDF 1.82 M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研究了5种空间异质条件下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并研究了笼罩条件下4种比例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异质下,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圆盘方程;以瞬时攻击率和寻找效应为评价指标,发现南方小花蝽在小容器中的瞬时攻击率(a’)最高,为0.9204,寻找效应最好;在大容器且空间异质最复杂的处理中的瞬时攻击率(a’)最低,为0.6303,寻找效应最差。在笼罩条件下,以3:120和6:120比例释放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其控制效果差;以9:120的比例释放,5周后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74.70%和81.01%;以15:120比例释放,5周后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95.71%和89.02%。结果显示空间越小或异质性越简单,越利于南方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若实际生产中采用9:120的益害比例释放南方小花蝽,既可以达到对西花蓟马较好的控制效果,又相对节约成本。

    • 浮游植物对溶解态Al的清除作用实验研究

      2013, 33(22):7140-7147. DOI: 10.5846/stxb201207251057

      摘要 (2328) HTML (0) PDF 2.00 M (1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期黄、东海溶解态Al调查结果显示,赤潮爆发过程中溶解态Al的含量会明显降低,说明浮游植物生长对Al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通过实验室培养,探讨了不同浓度Al加富条件下部分硅藻(新月菱形藻、中肋骨条藻、威氏海链藻)和甲藻(东海原甲藻)对溶解态Al的清除机制。结果表明:培养液中溶解态Al在硅藻的指数生长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在衰亡期略有回升,而甲藻生长过程对水体中溶解态Al的这种清除相对于硅藻并不明显。采用痕量元素淋洗试剂对浮游植物进行淋洗,以区分细胞内结合态Al和细胞外吸附态Al的含量。淋洗实验结果表明:指数生长期硅藻细胞内结合态Al占浮游植物细胞内总Al含量的比例约为20%-80%,且稳定期的硅藻细胞内结合态Al的比例较指数生长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硅藻在生长过程中会主动吸收溶液中的溶解态Al,实验结果对深入认识Al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特性海拔梯度特征

      2013, 33(22):7148-7156. DOI: 10.5846/stxb201207181024

      摘要 (3017) HTML (0) PDF 3.12 M (1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滇高山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为了阐明植物群落植物叶型组成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阳坡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型特征随海拔梯度(15海拔梯度,海拔2200-3600 m)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各个梯度川滇高山栎群落维管束植物的叶级以小型叶为主,占总种数的平均百分率为36.09%;细型叶和中型叶的维管束植物比例相当,分别为25.64%,25.22%;大型叶和巨型叶维管束植物分别占6.82%-9.94%和0.00%-0.71%;微型叶植物比例在1.28%-5.59%;小型叶维管束植物的比例随海拔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最低值出现在海拔3000 m左右。各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内维管束植物的叶型以单叶为主,平均占总种数的75.89%,其余为复叶植物,占总种数的24.11%;维管束单叶型植物物种比例随海拔升高变幅较小,在73.84%-78.78%之间,但在海拔2500 m有一个最低值,其比例为73.85%;复叶维管束植物在各海拔梯度群落物种数比例在21.21%-26.15%之间。各海拔川滇高山栎林内维管束植物的叶质以纸叶型为主,平均占总种数的46.03%,其次为薄叶植物(29.17%),革质(22.00%)和厚革质植物(2.79%)。川滇高山栎群落内纸质与厚革质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革质与薄叶型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全缘维管束和非全缘维管束植物种类分别占总数的50.50%和49.50%;全缘类维管束植物随海拔升高呈正二项式分布,而非全缘维管束植物则呈相反的分布格局。

    • 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虾类数量特征

      2013, 33(22):7157-7165. DOI: 10.5846/stxb201207261060

      摘要 (2312) HTML (0) PDF 2.10 M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8年4月和9月闽江口和兴化湾水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这两个不同类型海域虾类密度的时空分布,优势种特征、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闽江口虾类生物量(22.05kg/km2)低于兴化湾生物量(23.33kg/km2),而尾数密度(12.34×103 尾/km2)高于兴化湾尾数密度(8.42×103 尾/km2),9月也是如此,闽江口虾类生物量(205.54kg/km2)低于同期兴化湾生物量(329.60kg/km2),但尾数密度(131.25×103 尾/km2)高于兴化湾尾数密度(95.79×103 尾/km2)。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闽江口和兴化湾虾类资源种类规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依据优势性分析,在兴化湾,优势种以广盐性大规格的哈氏仿对虾为主,其它主要优势种优势性不明显,对总生物量变化的贡献不大。反观闽江口的优势种,除了广盐性的哈氏仿对虾,还有个体数量巨大的半咸水小规格中国毛虾,其中,中国毛虾尾数密度的百分比占了虾类的大部分。不同盐度环境,种类对不同盐度环境的适应是形成闽江口和兴化湾优势种不同格局的主要原因。在闽江口,南部渔场是当地的主要渔场,9月是主要的渔汛,与闽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闽江口地形地貌特征有关。在兴化湾,湾口是虾类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场,湾外则是虾类越冬场,与构成资源主要种类哈氏仿对虾是暖水性种和兴化湾水团特征有关。不同季节比较,在9月,兴化湾和闽江口虾类资源物种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兴化湾和闽江口比较,闽江口虾类资源物种呈现更加多样化的特征。

    • 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三种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

      2013, 33(22):7166-7172. DOI: 10.5846/stxb201207191030

      摘要 (3704) HTML (0) PDF 1.97 M (1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3种优势大型海藻,即石莼(Ulva lactuc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 liui)的摄食实验研究,并以海藻的干湿比、总有机碳、总有机氮、碳氮比和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分析了大型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产生的影响。无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摄食率与3种海藻的干湿比和鲜海藻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该端足类存在着明显的“补偿性摄食”行为。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对石莼和根枝藻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其摄食率与鲜海藻的总有机碳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藻的总氮含量则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并未产生可以预见的影响。

    •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2013, 33(22):7173-7180. DOI: 10.5846/stxb201208131136

      摘要 (2205) HTML (0) PDF 2.28 M (1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对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其转化

      2013, 33(22):7181-7189. DOI: 10.5846/stxb201207211037

      摘要 (2638) HTML (0) PDF 1.89 M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植物群落对土壤氮素含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选择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安塞县洞子沟流域8种典型植物群落下0-10cm和10-20cm的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有机氮、矿化氮、微生物量氮和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从草本群落到乔灌草群落,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均增加,整体表现为乔灌草群落 > 灌草群落 > 草本群落。然而人工刺槐林的土壤氮素水平远低于自然恢复的乔灌草群落,甚至低于灌草群落。0-10cm 土层各形态氮素均低于10-20cm 土层。硝态氮对植物群落的变化最为敏感,可作为土壤氮素水平的敏感指标。土壤有机质、pH、容重与氮素含量极显著相关,各种氮素间极显著正相关。各种氮素占总氮的比例对总氮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有机氮、可矿化氮和微生物量氮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 基于诊断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013, 33(22):7190-7196. DOI: 10.5846/stxb201207241049

      摘要 (2262) HTML (0) PDF 2.19 M (1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有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多数是运用以活力-组织-恢复力指标为基础的时间断点个案研究,导致现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研究成果难以进行对比与整合,与学科发展的系统化和全球化趋势不相符。“活力-组织-恢复力”评价指标加和会导致重要信息损失,引入诊断学“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的方法整合指标体系。初步探讨利用系统的物质或能量折算为熵流并设置相关辅助指标以计量系统健康水平,总结分析判别步骤,基本能判别各种生态系统属于活力型不健康、结构型不健康、发育型健康和成熟型健康4种状态。借鉴相关水生生态系统能流的研究成果初步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通过熵流及辅助指标的计算,所引用2个水生生态系统熵流值和系统太阳能利用率、消费和有序化潜力等特征,与生态系统健康现实情况较为相符。同时,利用诊断学方法也可以对生态系统研究中一些难以量化的描述性概念,比如入侵和适度干扰,进行的定量分析。

    • 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与积累——以嘉兴稻田为例

      2013, 33(22):7197-7203. DOI: 10.5846/stxb201207261061

      摘要 (2742) HTML (0) PDF 1.81 M (1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嘉兴杭嘉湖平原实验基地,以嘉花11、浙粳37、宁81、祥湖301、秀水09等5个品种水稻及其0-10c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波消解和Walkley-Black的方法,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通量,为了解植硅体在稻田生态系统硅和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植硅体含量在不同品种水稻中嘉花11、宁81和祥湖301高于浙粳37和秀水09,在各器官中鞘 > 叶 > 茎 > 根 > 穗;(2)水稻植株植硅体产生通量为1269.59 kg hm-2 a-1,其中地上部分为1203.44 kg hm-2 a-1,地下部分为66.15 kg hm-2 a-1,在种植50a的稻田0-10cm土壤中的积累通量为40.38 kg hm-2 a-1;(3)选择嘉花11等高植硅体含量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对提高水稻植硅体产生通量及其包裹大气中CO2通量有很大的作用。

    • 自由搜索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在湿地芦苇调查中的应用

      2013, 33(22):7204-7210. DOI: 10.5846/stxb201207191031

      摘要 (1937) HTML (0) PDF 1.91 M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统湿地芦苇调查统计方法中的问题,建立了自由搜索的投影寻踪模型,将芦苇的生理特征指标和环境因子指标作为投影指标构建了投影指标函数,通过自由搜索算法优化得到最佳投影方向,由最佳投影指标函数来反映各类芦苇的特征,避免了人为赋予权重的干扰,客观性强,数学概念清晰,并在博斯腾湖芦苇调查统计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博斯腾湖芦苇的种类及群落特征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在8个环境因子中水质及水量是影响芦苇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对芦苇产量的影响最小;通过实际应用表明模型应用效果较好,为湿地芦苇资源调查及湿地芦苇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 贺兰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2013, 33(22):7211-7220. DOI: 10.5846/stxb201208061110

      摘要 (3713) HTML (0) PDF 2.11 M (2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近年来受到和植物动物一样的重视程度,但是干旱风沙区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多样性分布规律尚未揭示。以处于干旱风沙区的贺兰山不同海拔的6个典型植被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法(FAMEs)系统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特征以及在不同植被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随海拔增加发生变化,且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Biolog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依次是:亚高山草甸 > 寒温性针叶林 > 针阔混交林 > 温性针叶林 > 山地旱生灌丛 > 荒漠草原,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总体上均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差异显著(P < 0.05);FAMEs分析表明不同海拔的微生物区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寒温性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磷酸脂肪酸生物标记的数量和种类均最高,且细菌、真菌特征脂肪酸相对含量也最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次序是:寒温性针叶林带 > 针阔混交林带 > 温性针叶林带 > 亚高山草甸 > 山地旱生灌丛 > 荒漠草原。研究结果表明贺兰山海拔梯度的微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不同于已有的植物多样性“中部膨胀”研究结果,这说明在高海拔地区有更多的适合该生境的微生物存在,这对维持干旱风沙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 内蒙古典型草原灌丛化对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13, 33(22):7221-7229. DOI: 10.5846/stxb201208101131

      摘要 (2639) HTML (0) PDF 3.19 M (2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样方调查,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中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灌丛斑块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从轻度到中度、重度退化草地,草本植物生物量呈减少趋势,小叶锦鸡儿生物量呈增加趋势,总生物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灌丛斑块生物多样性呈增加趋势,草地斑块生物多样性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中轻度退化草地中灌丛斑块生物多样性低于草地斑块,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中灌丛斑块生物多样性高于草地斑块。研究认为,内蒙古典型草原灌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可能存在草本植物占优势或小叶锦鸡儿占优势这样两种稳定状态,这两种状态能维持较高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而在由草本植物占优势向小叶锦鸡儿占优势转化的过渡阶段,系统不稳定,仅能维持较低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

    • 黄土丘陵沟壑区80种植物繁殖体形态特征及其物种分布

      2013, 33(22):7230-7242. DOI: 10.5846/stxb201207231047

      摘要 (2227) HTML (0) PDF 1.98 M (1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繁殖体的形态特征及其物种分布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研究了80种植物的繁殖体形态特征及与其物种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1)繁殖体重量差别较大(0.020-357.428 mg),主要集中在1-9.999 mg(占52.5%)。2)繁殖体的形状指数FI变化范围较大(1.06-12.93),61.3%的植物繁殖体的形状近圆球形。3)33种植物繁殖体具有明显的附属物,包括毛、翅、芒和刺等。4)87.5%的植物繁殖体表面具有各种纹饰(棱、被毛、纹和颗粒状等);繁殖体颜色以褐色和黑色为主,少数繁殖体颜色鲜艳;6种植物繁殖体具有吸水分泌粘液的特性。5)黄土丘陵沟壑区繁殖体重量小或形状近圆球形的植物分布数量多、范围广。6)繁殖体具有毛、翅和芒附属物或吸湿分泌粘液的植物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较繁殖体无附属物的植物能够分布更多、更广。繁殖体这些有利于物种分布的形态特征对于植物适应该区干旱与土壤侵蚀干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而且可用于指导该区人工补播促进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

    • 基于MAXENT模型的贺兰山岩羊生境适宜性评价

      2013, 33(22):7243-7249. DOI: 10.5846/stxb201207221041

      摘要 (3900) HTML (0) PDF 3.51 M (2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GIS空间技术的支持下,于2010年到2011年间,在贺兰山岩羊分布区采集其地理分布点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并运用MAXENT模型对贺兰山区域岩羊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矿区、坡度、海拔和道路,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南部,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少量分布,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1006.9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8%。岩羊偏爱于海拔1500-2300 m的山势陡峭地带,建议对矿区和道路这两种人为干扰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岩羊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发展。

    • 太湖湖岸带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3, 33(22):7250-7258. DOI: 10.5846/stxb201207251059

      摘要 (2822) HTML (0) PDF 2.44 M (1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高频溶解氧监测,估算了太湖梅梁湾湖岸带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高频变化特征。结合同步气象监测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营养盐的周年逐周观测数据,分析了气象和环境条件对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频溶解氧监测估算的初级生产力变化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一致,能够反映出浮游植物生产力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规律。统计分析表明,气温对太湖这一富营养化湖泊初级生产力影响很大;氮的供给与浮游动物的选择性牧食也是影响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湖岸带的水华堆积过程对初级生产力影响巨大,气象、水文过程又加剧了蓝藻水华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幅度,反映出富营养化湖泊初级生产力可能存在极大的时空不均一性。研究表明,溶解氧高频监测法估算初级生产力能够捕捉到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快速变化过程,可以用于富营养化湖泊初级生产力监测、蓝藻水华灾害预警中。

    • >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
    • 艾比湖地区土壤呼吸对季节性冻土厚度变化的响应

      2013, 33(22):7259-7269. DOI: 10.5846/stxb201207090962

      摘要 (2293) HTML (0) PDF 2.30 M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LI-8100土壤CO2排放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于2010年1-4月测定了艾比湖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结合环境因子、冻土厚度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讨了温带干旱区季节性冻土厚度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冻结期是影响冻土厚度的最主要环境因子,而解冻期冻土厚度变化与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关系不显著(P > 0.05);冻土厚度在不同时期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程度不同,冻结期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2=0.782,P < 0.05),解冻初期两者呈弱相关(P > 0.05);土壤呼吸速率在土壤冻结期与解冻初期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但在解冻完全期则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差值为0.14-0.37μmol·m-2·s-1),表明冻土融化会明显地增加土壤碳排放,从而增加大气中的CO2。结果阐明了艾比湖地区季节性冻土厚度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冻土退化过程中的碳释放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 田间条件下黑垆土基础呼吸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2013, 33(22):7270-7276. DOI: 10.5846/stxb201207231043

      摘要 (2100) HTML (0) PDF 2.43 M (1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确土壤基础呼吸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其长期(始于1984年)的裸地处理,于2009-2011年,利用Li-8100系统(Li-COR,Lincoln,NE,USA)监测了土壤呼吸、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研究田间条件下土壤基础呼吸的年际和季节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裸地土壤呼吸具有显著地季节和年际变异特性。2009年土壤呼吸速率波动于0.62-1.83μmol·m-2·s-1,平均为1.16 μmol·m-2·s-1;2010年土壤呼吸的变化范围为0.30-1.46 μmol·m-2·s-1,均值为0.92 μmol·m-2·s-1;2011年则为0.06-1.68 μmol·m-2·s-1和0.88 μmol·m-2·s-1。2009到2011的3a期间裸地土壤呼吸的年累积量依次为282、234和230 g C/m2。裸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关系,而与土壤水分呈显著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共同控制土壤呼吸的变化。试验期间,土壤呼吸累积量与试验期间降水总量相反,但与年均气温无关。在裸地处理上,因土壤呼吸年流失有机碳达到2.5 Mg C/hm2

    • >资源与产业生态
    • 光核桃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与保护

      2013, 33(22):7277-7287. DOI: 10.5846/stxb201207030928

      摘要 (2154) HTML (0) PDF 3.72 M (1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光核桃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划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采用市场价格法、旅行费用法、防护费用法及类比分析法等方法对光核桃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并提出该资源保护与管理建议。光核桃遗传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将为具有潜在巨大经济价值的生物遗传资源管理提供价值评估方法,同时为维护国家利益、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政策及建立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 棉花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

      2013, 33(22):7288-7299. DOI: 10.5846/stxb201207301080

      摘要 (2326) HTML (0) PDF 1.85 M (1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是我国棉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构建棉花不同发育期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对于优化农田灌溉、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利用全国34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8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3-2008年(其中26个站为1980-2008年)逐旬土壤相对湿度、灌溉量、逐年作物产量等资料,结合FAO-1979作物产量-水分关系函数,针对全国棉区播种-现蕾、现蕾-开花、开花-吐絮和全生育期的水分亏缺率、水分亏缺量与减产率之间的关系,构建棉花不同发育期和全生育期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除发育时段不同外,其他在研究站点选择、因素选取等方面完全一致。结果表明:棉花全生育期节水灌溉气象Ⅰ-Ⅲ级水分亏缺率(D)和水分亏缺量(辅助指标)指标分别为15%≤ D < 30%、30%≤ D < 45%、≥45%和1-2水(灌溉次数1-2次)、2-4水(灌溉次数2-4次)、≥4水(灌溉次数大于4次);播种-现蕾为20%≤ D < 40%、40%≤ D < 50%、≥50%和0.5水、1水、>1水;现蕾-开花为20%≤ D < 35%、35%≤ D < 45%、≥45%和0.5水、1水、>1水;开花-吐絮为20%≤ D < 35%、35%≤ D < 50%、≥50%和1水、1-2水、>2水。

    • >研究简报
    • 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萌枝特性

      2013, 33(22):7300-7308. DOI: 10.5846/stxb201207231044

      摘要 (2452) HTML (0) PDF 2.01 M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萌枝是许多木本植物维持种群稳定和延续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对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萌枝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云南红豆杉萌枝特征及其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云南红豆杉萌枝现象明显,萌枝率达到88.1%,萌枝类型有树基萌枝和树干萌枝两种,其中树基萌枝是最主要的类型,有树基萌枝的个体达到了总株数的80.0%,树干萌枝率仅为39.6%,约为树基萌枝率的一半,两种萌枝都有的比率为31.5%;(2)云南红豆杉的树基萌枝数量与树高呈正相关关系,与地径呈负相关关系,而树干萌枝数量与树高和地径都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总萌枝数量与树高及地径的相关关系与树基萌枝的一样,但相关性略低。(3)树基萌枝和树干萌枝都会影响云南红豆杉枝叶的空间分布格局,但从植株总体上说,它们对云南红豆杉的枝叶生长量没有显著的影响。

    • 赣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氮素矿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2013, 33(22):7309-7318. DOI: 10.5846/stxb201208021095

      摘要 (2420) HTML (0) PDF 2.60 M (1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原位培养法和时空替代法,对江西中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马尾松林、人工杉木林、人工马褂木林的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森林转换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转换前后各森林土壤无机氮库(NH4+-N、NO3--N)及氮素矿化速率(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NH4+-N库冬春较大,NO3--N库夏秋较大,氨化速率与硝化速率均以夏秋强烈。森林转换改变了土壤氮素矿化格局,常绿阔叶林转变成马尾松林、杉木林、马褂木林后,土壤年均氨化速率分别降低了110.67%、100.76%、96.20%,而硝化速率提高了54.92%、24.19%、 24.46%;马尾松林年均总净矿化速率与常绿阔叶林相近,杉木林、马褂木林分别降低了24.68%、26.01%。另外,除常绿阔叶林外,马尾松林、杉木林、马褂木林的土壤氮素矿化量都小于植被吸收量。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转换成其它次生林会增加氮素流失的危险性,氮素缺乏会成为这些森林生长的限制因子。

    • >学术信息与动态
    • 2013年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国际会议述评

      2013, 33(22):7319-7321. DOI: 10.5846/stxb201305231152

      摘要 (2700) HTML (0) PDF 4.57 M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欧洲地球科学联盟联合大会(EGU会议)于4月7日—4月12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共设22个分会场,讨论交流地学不同专题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中关于土壤侵蚀模型的探讨主要从模型的新发展、模型的应用和模型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展开,强调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关注了侵蚀模型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对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对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侵蚀模型整合技术的研究;(2)加强对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改善模型结构;(3)推进GIS和RS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为侵蚀模型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