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3卷第2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 中小尺度下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的空间变异

      2013, 33(20):6427-6435. DOI: 10.5846/stxb201302050243

      摘要 (2344) HTML (0) PDF 1.94 M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北太平洋柔鱼是我国最重要的远洋捕捞对象之一,掌握其资源分布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将可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采用2011年8-10月我国在北太平洋150°-160°E、38°-48°N海域的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单船日产量(CPUE)为资源丰度指标,分经纬度10'×10'、20'×20'、30'×30'、40'×40'、50'×50'、60'×60'和70'×70'等7个尺度,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柔鱼资源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柔鱼资源丰度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显示,8-10月柔鱼资源丰度均以指数模型拟合产生的空间自相关异质性程度最好;小尺度下(10'×10'、20'×20'、30'×30')柔鱼资源丰度空间结构表现出中等水平及其以上的空间自相关变异程度,中尺度下(40'×40'、50'×50'、60'×60'和70'×70')则相对比较低,基本上为弱空间自相关变异程度;柔鱼资源丰度空间结构显示有各向异性,8月和9月的方向角分别为西北-东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10月受柔鱼性成熟开始南向洄游以及海洋环境的影响,其方向角变化较大。研究认为,CPUE空间变异的研究应以小尺度为适宜,其中30'×30'最为稳定。

    • 水分和温度对若尔盖湿地和草甸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2013, 33(20):6436-6443. DOI: 10.5846/stxb201302030230

      摘要 (2637) HTML (0) PDF 1.90 M (2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碳矿化及其温度和水分敏感性是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以若尔盖高寒湿地和草甸为对象,在不同水分(70%,100%,130%饱和含水量(SSM))和温度(5,10,15,20,25 ℃)培养下定期测定土壤碳矿化速率(或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探讨水分和温度对高寒湿地和草甸土壤碳矿化的影响,为揭示未来暖干化对若尔盖地区碳贮存及其碳汇功能的潜在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增温显著促进了高寒湿地和草甸土壤碳矿化,而水分过高会抑制土壤碳矿化;此外,高寒湿地土壤碳矿化速率高于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和草地类型对土壤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比较复杂。高寒草甸Q10随水分升高而显著升高,培养7 d时的Q10变化趋势为70% SSM(1.21)< 100% SSM(1.76)< 130% SSM(2.80),培养56 d的Q10从1.17上升为4.53。高寒湿地的Q10在培养7 d差异不显著,但整个56 d培养期内Q10随水分升高而显著增加。在评估暖干化对若尔盖地区碳贮量和碳汇功能的影响时,应更加重视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Q10对水分和温度变化的不同响应。

    • 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对开垦干扰的响应及其种群生态对策

      2013, 33(20):6444-6454. DOI: 10.5846/stxb201211281691

      摘要 (2299) HTML (0) PDF 2.08 M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垦对功能相对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干扰,这种干扰往往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并对动植物群落产生强烈影响。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啮齿动物群落受到开垦干扰后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中种群的生态对策,是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维持稳定的重要基础。2006-2011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未开垦和开垦草地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进行了专门研究。目的(1)明确开垦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时间尺度变化;(2)验证假设:人为干扰区(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中r-对策者占据优势,未干扰区(未开垦区)以K-对策者为主;(3)依据啮齿动物群落中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来判断群落所受干扰的程度。结果表明,开垦干扰降低了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改变了群落中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种群以r-对策者为优势;未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中以K-对策种群为主。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受到严重干扰。

    • 转Bt基因棉花对烟粉虱天敌昆虫龟纹瓢虫的影响

      2013, 33(20):6455-6461. DOI: 10.5846/stxb201302030222

      摘要 (2142) HTML (0) PDF 1.70 M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以转Bt基因棉花GK12、33B、SGK321上的烟粉虱为食料饲养龟纹瓢虫,研究转Bt基因棉花上的烟粉虱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及捕食的影响,同时利用Y型嗅觉仪,观察龟纹瓢虫对来自不同类型棉花的棉叶及其烟粉虱的嗅觉反应和视觉反应。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花和对应的常规棉亲本上的烟粉虱对龟纹瓢虫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没有明显的影响。龟纹瓢虫对棉花叶片、烟粉虱若虫、蜜露、蜕等4种物质的视觉反应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对4种嗅源物质的嗅觉选择性的大小依次为:烟粉虱若虫>蜕>棉花>蜜露;在两类不同的棉花之间,龟纹瓢虫对GK12、33B、SGK321等3种转基因棉花上的烟粉虱若虫的嗅觉选择性明显较对应的常规棉亲本SM3、33、SY321上的烟粉虱若虫小;对烟粉虱若虫的蜕,两种转单价基因棉花GK12、33B较对应的常规棉亲本上的小,而转双价基因的棉花SGK321上与对应的常规棉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烟粉虱密度大于200头/皿时,龟纹瓢虫捕食转基因棉花上烟粉虱的数量大于对应的常规棉花亲本,但烟粉虱密度小于200头/皿时,龟纹瓢虫捕食转基因棉花上烟粉虱的数量小于对应的常规棉花亲本。龟纹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龟纹瓢虫取食转基因棉花上的烟粉虱的理论极限值、瞬间攻击率均大于对应的常规棉亲本。

    • 微地形改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2013, 33(20):6462-6469. DOI: 10.5846/stxb201212271886

      摘要 (3563) HTML (0) PDF 1.73 M (2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缺水和生境不良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面临困难。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遏制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态势,国内外许多重点地区都开展了多种微地形改造与下垫面整地措施,使得地表生境和植被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微地形改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研究仍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客观需求,许多关键效应和科学机理不明。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和自然地理单元上开展的相关研究。认为微地形改造对土壤属性和微生境、降雨入渗和水蚀过程、植被恢复的效果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并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当前微地形改造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科学分类标准有待系统化、实地量化技术相对滞后、微地形改造的水文效应有待强化、影响植被恢复的机理不明等若干重要局限。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微地形改造的分类体系研发、发展微地形改造方式的定量刻画技术;设立野外定位站,跟踪监测其长期效应,并加强不同微地形改造措施的生态环境效应对比,为科学筛选和优化下垫面改造技术、服务区域生态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 >个体与基础生态
    • 丹顶鹤春迁期觅食栖息地多尺度选择——以双台河口保护区为例

      2013, 33(20):6470-6477. DOI: 10.5846/stxb201302040237

      摘要 (2520) HTML (0) PDF 1.75 M (2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台河口保护区是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大陆种群西线群体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栖息地。2008-2010年每年的3-4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春迁期丹顶鹤觅食栖息地的多尺度选择进行了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春迁期,该保护区丹顶鹤觅食栖息地选择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觅食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2)觅食生境类型偏好选择芦苇沼泽(90.00%),也偶选玉米地、泥滩、草甸等生境;(3)觅食区选择通过宏生境因子和干扰因子来判定,宏生境因子包括明水面、堤坝和火烧地,距离均在30 m以内;干扰因子包括居民区和油田等强干扰因子和道路等弱干扰因子,均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居民区保持在1 km以上,油田保持在2 km以上,道路保持在300-500 m;(4)觅食微生境选择通过微生境因子来判定,包括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直径等,选择盖度小(< 5%)且植被高度小于喙长的区域觅食。

    • 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2013, 33(20):6478-6487. DOI: 10.5846/stxb201301160108

      摘要 (3089) HTML (0) PDF 3.73 M (2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山作为亚洲大陆最大的山系之一,横贯于新疆的中部,成为分隔南、北疆自然地理区系的山系,它对花粉的传播、保存、搬运与沉积具有重大作用。根据对西北干旱区域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一条沿着海拔高度从2400 m到300 m的样带所采集的23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和现代植被样方调查资料,探讨了北坡垂直带的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该区表土孢粉谱可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分别对应森林植被带、森林草原植被带、蒿属荒漠带和典型荒漠带。比较特殊的是典型荒漠带被划分为两个亚带,一个亚带是以蒿属、藜科占主要成分的典型荒漠带,另一亚带蒿属、藜科含量较高并含有大量沼泽蕨和芦苇植硅体,兼具典型荒漠和湿地特征。在海拔400 m以上,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系较好,带Ⅰ中较高含量的云杉花粉验证了以云杉为主的森林植被带。带Ⅱ中以云杉为主的乔木植物和含量较高的藜科、蒿属和蓼属等草本植物为主的孢粉组合特征与森林-草原植被带的植被特征较为类似。云杉属花粉在海拔低于1350 m的地方即林带下方所占的比例很小,一方面由于距林地的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可能是山风气流对云杉花粉往下搬运的能力较弱所致。带Ⅲ的蒿属花粉含量较高,与该带植被中绢蒿较多有一定的关系,带Ⅳ以藜科为主的花粉组合特征代表了这个植被带的荒漠植被类型。但是在海拔400 m之下,带Ⅳ的亚带Ⅳ2的高含量的沼泽蕨和芦苇植硅体的孢粉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古湿地环境。通过该部分表土花粉组合特征与草滩湖剖面孢粉谱的对比,验证了当地农业种植选址的生态可行性,同时就开垦程度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另外,亚带Ⅳ2的蒿属/藜科(Artemisia/Chenopodiaceae(A/C))比值比亚带Ⅳ1高,可能与该样点受人为扰动较大有关。

    • 鄱阳湖湿地两种优势植物叶片C、N、P动态特征

      2013, 33(20):6488-6496. DOI: 10.5846/stxb201212041740

      摘要 (3074) HTML (0) PDF 2.07 M (2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2-6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月测定了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叶片C、N、P含量及其地上生物量,以阐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动态特征与控制因子,探讨湿地养分利用与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两种优势植物叶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65.3-386.6 mg/g和352.6-393.2 mg/g,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75.5±17.4) mg/g和(371.7±12.5) mg/g;叶N含量分别为6.96-17.59 mg/g和5.50-20.68 mg/g,平均值分别为(11.35±1.40) mg/g和(11.54±0.84) mg/g;叶P含量变化范围为0.65-2.14 mg/g和0.57-2.25 mg/g,平均含量为(1.56±0.69) mg/g和(1.55±0.68) mg/g。两种植物C:N、C:P、N:P平均值分别为44.00、1068.46、21.30和47.90、1059.92、21.19,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种间差异不显著(P > 0.05)。(2)气温与地上生物量是N、P及其化学计量比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气温和生物量对两种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影响要高于对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植物C:N、C:P与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N、P养分利用效率随植物的快速生长而提高;根据两种优势植物及土壤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来判断,研究区植物更多地受氮限制。

    •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

      2013, 33(20):6497-6508. DOI: 10.5846/stxb201212211841

      摘要 (4010) HTML (0) PDF 16.08 M (12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南京市紫金山林区为研究区,利用e-Cognition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基于光谱和空间信息融合后的IKONOS影像提取单木树冠阳性冠幅(PoCA)信息,并结合野外实测的样方生物量数据,分别建立了针叶林和阔叶林地上生物量 (AGB)的遥感估算模型,并利用实测森林生物量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PoCA与实测AGB存在较好的非线性相关关系,所建针叶林AGB估算模型的可靠性优于阔叶林模型。对建模样本而言,估算的针叶林和阔叶林AGB与观测数据比较的R2分别为0.62 (P < 0.01,n=9) 和0.56(P < 0.01,n=16)。验证表明,所建AGB估算模型的可靠性较好,估算的针叶林和阔叶林AGB与观测数据比较的R2分别为0.55(P < 0.01,n=6) 和0.52(P < 0.01,n=10),但当AGB较低时,模型结果偏高,AGB较低时,模型结果偏低。研究说明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融合、提取树冠信息进行生物量估算是可行性的。

    • 异质性光照下匍匐茎草本狗牙根克隆整合的耗益

      2013, 33(20):6509-6516. DOI: 10.5846/stxb201306121690

      摘要 (2295) HTML (0) PDF 2.25 M (2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一盆栽实验中,将匍匐茎草本植物狗牙根克隆分株对进行异质性光照处理,对远端分株(幼年)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遮荫,并对分株对之间的匍匐茎进行保持连接或是切断处理。结果显示:在中度遮荫时,切断匍匐茎连接显著降低了远端分株的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Pn);在重度遮荫时,切断匍匐茎连接显著降低了远端分株的分株数、叶片数、生物量、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ФPSⅡ),克隆整合缓解了遮荫胁迫对远端分株生长的影响。在中度遮荫时,保持匍匐茎连接显著提高了近端分株的净光合速率(Pn);在重度遮荫时,保持匍匐茎连接显著提高了近端分株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量子产量(ФPSⅡ)和净光合速率(Pn),克隆整合使得相连未受胁迫近端分株的光合效率表现出补偿性增加。相比于匍匐茎切断处理,当远端分株遭受重度遮荫胁迫时,克隆整合引起近端未受胁迫分株生物量显著降低,而整个克隆片段生物量没有显著变化。因此,当远端分株遭受重度遮荫胁迫时,匍匐茎草本狗牙根可能采取一种风险分摊策略以降低基株死亡风险,这样一种策略对于维持克隆植物在异质性生境中基株适合度具有重要意义。

    • 湘潭锰矿废弃地栾树人工林微量元素生物循环

      2013, 33(20):6517-6525. DOI: 10.5846/stxb201304280866

      摘要 (2246) HTML (0) PDF 1.74 M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湘潭锰矿废弃地5年生栾树人工林中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中,各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Fe>Mn>Zn>Pb>Ni>Cu>Co>Cd,且Fe、Mn、Co、Cd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枯枝落叶层中,仅Mn和Co从半分解到已分解阶段向土壤中转移,其他元素在分解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栾树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叶>枝>细根>皮>粗根>大根>根头>干,各微量元素总含量顺序为:Mn > Fe > Zn > Pb > Cu > Cd > Ni > Co。林分微量元素总贮量为15.272kg/hm2,其中干和枝贮存量最高,占总贮存量的54.204%,各器官微量元素贮存量顺序为:枝>干>叶>皮>根头>大根>粗根>细根;林分微量元素吸收量为5.255kg·hm-2·a-1,存留量为2.504kg·hm-2·a-1,归还量2.751kg·hm-2·a-1,总利用系数为2.394,循环系数为3.138,周转期为11.203a。栾树对土壤中Mn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强,维持生长所需量较多,循环强度较大和周转期较短,而且林分对养分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强有利于林地生产力维持。因此,栾树可作为锰矿区废弃地植被修复的优选树种。

    • 接种彩色豆马勃对模拟酸沉降下马尾松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2013, 33(20):6526-6533. DOI: 10.5846/stxb201301040018

      摘要 (2242) HTML (0) PDF 2.20 M (1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生菌根能够提高宿主植物对外界环境胁迫的抵抗力,促进植物的生长,试图揭示外生菌根对酸雨胁迫下马尾松生长的保护作用。采用盆栽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酸雨对照处理((CK), 约pH值5.6)不接种,酸雨对照处理接种,酸雨pH值3.5处理不接种,酸雨pH值3.5处理接种。pH值3.5的酸雨处理降低马尾松的生物量,在试验前期降低根冠比,试验中后期则提高根冠比,在试验初期增加了叶面积,但中后期显著降低了叶面积。接种外生菌根菌有利于马尾松幼苗的生长,pH值3.5处理下接种外生菌根菌能提高马尾松幼苗的生物量,外生菌根菌对生物量分配和叶面积的影响与酸雨胁迫的影响是相反的,即外生菌根菌抵消了酸雨胁迫对马尾松的影响。

    • 生物炭对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

      2013, 33(20):6534-6542. DOI: 10.5846/stxb201212281891

      摘要 (3657) HTML (0) PDF 1.88 M (2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小麦和糜子为供试作物,利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生物炭与矿质肥配施对两种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及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生物炭当季用量设5个水平:B0 (0 t/hm2)、B5 (5 t/hm2)、B10 (10 t/hm2)、B15 (15 t/hm2)和B20 (20 t/hm2),氮磷钾肥均作基肥施用。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新积土糜子季土壤pH值,其他处理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显著增加新积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幅为1.5%-58.2%;显著增加两种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1.1%-272.2%;2)两种土壤的矿质态氮含量、新积土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氮磷钾增幅分别为6.0%-112.8%、3.8%-38.5%和6.1%-47.2%;3)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塿土上作物氮吸收量,而作物磷、钾吸收量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生物炭对小麦和糜子的增产效应尚不稳定,在试验最高用量时甚至产生轻微抑制作用。总之,施用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但生物炭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与土壤、作物类型及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 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

      2013, 33(20):6543-6552. DOI: 10.5846/stxb201212131800

      摘要 (2764) HTML (0) PDF 2.53 M (2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遗传背景对植物性状的影响,直接研究环境与植物性状的关系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植物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必须明确遗传背景与环境对植物性状的相对影响,以排除遗传背景的作用。本研究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19个典型样点,调查了64种植物的6种功能性状,即比叶面积(SLA)、比根长(SRL)、叶片氮(LN)与磷含量(LP)、根的氮(RN)与磷含量(RP),并通过野外定位信息,从已有专题信息图中获取环境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植物性状变异来源,研究了不同科属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SLA、LN和RP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森林区植物SLA、RP较草原区植物偏低33.02%、19.94%,而LN则高于草原区植物19.33%;不同科属植物之间SLA、SRL、LN和RN存在显著差异,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SLA、LN、RN,分别高出研究区平均值16.33%、65.23%、97.78%,而禾本科植物SRL具有最大值,高出平均值103.11%;(2)遗传背景差异是植物性状变异的首要决定因子,遗传背景对SRL、LN、RN变异的解释比例分别达到了27.86%、32.78%、42.70%,而LP、RP则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更大,环境因子对LP、RP解释比例分别达到24%、15.58%;(3)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植物性状的环境因子逐步线性回归模型,表明不同科属的植物对环境因子是否产生响应和响应的方式均不相同,豆科和禾本科植物对区域性气候条件较为敏感,而菊科和蔷薇科植物受地形因子和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

    • 榆紫叶甲赤眼蜂基础生物学特性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

      2013, 33(20):6553-6559. DOI: 10.5846/stxb201303210476

      摘要 (2093) HTML (0) PDF 1.79 M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榆紫叶甲赤眼蜂(Asynacta ambrostomae Liao)是榆紫叶甲卵期重要寄生蜂。在实验条件下对榆紫叶甲赤眼蜂生殖、寿命、性比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每粒寄主卵平均出蜂量为2.92头,雌雄比为3.64:1,营两性生殖,孤雌产雄。不同营养条件对寿命有显著影响,其中成虫补充20%蜂蜜水和20%蔗糖水能显著增加雌雄虫寿命。组建了25 ℃条件下榆紫叶甲赤眼蜂成蜂补充不同营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成虫补充20%蜂蜜水、20%蔗糖水、清水、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物质)的净生殖力R0分别为74.42、65.27、56.77和44.50。可见,成蜂补充营养能提高种群生殖力。研究结果将为榆紫叶甲赤眼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几种生态因子对拟目乌贼胚胎发育的影响

      2013, 33(20):6560-6568. DOI: 10.5846/stxb201301260167

      摘要 (2482) HTML (0) PDF 2.51 M (1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盐度、光照周期、孵化密度、溶解氧对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胚胎发育的影响,以确定其胚胎发育最佳生态条件。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度(18、21、24、27、30、33、36),光照周期L:D(0 h:24 h、6 h:18 h、12 h:12 h),孵化密度(3、6、9、12、15 个/L)等对其胚胎孵化率、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卵黄囊完全吸收率和初孵幼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胚胎发育影响显著(P < 0.05),适宜盐度为27-33,最适盐度为30,最适盐度下孵化率达(93.33±2.89)%、培育周期为(25.67±0.58)d、孵化周期为(5.33±0.58)d、卵黄囊完全吸收率达(89.27±0.33)%、初孵幼体体重达(0.247±0.006)g;光照周期对孵化周期影响不显著(P > 0.05),对其它指标影响显著(P < 0.05),适宜光照周期为L:D(6 h:18 h),最适光照周期下孵化率达(80.33±2.89)%,培育周期为 (35.67±0.57) d、孵化周期为(4.67±0.57)d、卵黄囊完全吸收率达(82.18±7.72)%、初孵幼体体重达(0.243±0.012)g;在各孵化密度下充气与否,对胚胎发育有显著影响(P < 0.01),水中含氧量≤5.55 mg/L时,胚胎发育受阻。在充气情况下不同孵化密度对胚胎发育影响显著(P < 0.05),适宜孵化密度3-9 个/L,最适宜孵化密度6 个/L,最适孵化密度下孵化率达(96.67±2.89)%、培育周期为(29.67±0.58)d、孵化周期为(5.67±1.15)d、卵黄囊完全吸收率达(89.65±0.31)%、初孵幼体体重达(0.244±0.005)g。由此确定,其适宜的孵化盐度为27-33,光照周期为L:D(6 h:18 h),孵化密度为3-9 个/L。

    •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 海南铜鼓岭灌木林稀疏规律

      2013, 33(20):6569-6576. DOI: 10.5846/stxb201212031730

      摘要 (3437) HTML (0) PDF 2.00 M (2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海南省文昌市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0m×160m的山麓灌木林固定样地中胸径(DBH) ≥ 1.5cm的所有木本植物为对象,并根据DBH划分为7个径级,研究其稀疏规律,结果表明:1)群落中Ⅰ级(DBH<4.5cm)个体数所占百分比最大,占64%,群落结构为"倒J型",林分密度是幼树>小树>成年树,该群落正处于稳定状态,且个体间为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发生强烈的自疏和它疏作用,存在明显的稀疏现象。2)各径级地上生物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幂函数增加,幂函数方程为:AGB=6×107N0.4626或lnAGB=0.4626lnN+17.855,在较小的密度范围内,随林分密度的增加,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增加较快,但当密度趋于0.6株/m2时,地上生物量变化缓慢,趋于恒定值。3)林分密度与各径级平均胸径呈负相关关系(密度越大,平均胸径越小),其幂函数关系式为:N=70.1d-3.5506,R2=0.8808。4)选择Yoda提出的幂函数方程对天然灌木林自然稀疏规律进行模拟,林分密度与平均生物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关系式为:W=2219.1N-0.5374或lnW=7.7048-0.5374lnN;稀疏指数α值为0.5374,这与Yoda所提出的3/2指数相差甚远,并不满足-3/2自疏定律。5)此次调查的物种有常见种(0.2hm2样地中个体数≥5的种为常见种)41种,非常见种53种。天然灌木林在物种层面的稀疏也存在一定的规律。

    • 青海三江源区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013, 33(20):6577-6586. DOI: 10.5846/stxb201212201833

      摘要 (2864) HTML (0) PDF 3.88 M (2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长期历史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放牧活动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探讨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海三江源区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主要原因,结果显示:研究区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地区,1961-2010年研究区气温升高、年降水略有下降、湿润程度下降,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和综合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综合模型)模拟的该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具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研究区气候变化总体上有利于该区草地生产力改善;研究区家畜年末存栏数60年代剧烈上升,至70年代达到顶峰,家畜年末存栏数与植被NDV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1),草地实际载畜量过大造成牲畜对草地过度啃食,导致草地退化。研究区退化草地恢复治理的重点应放在减轻载畜压力、控制草地现实载畜量方面。

    •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凋落物基质质量的影响

      2013, 33(20):6587-6594. DOI: 10.5846/stxb201212101778

      摘要 (2616) HTML (0) PDF 2.64 M (1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凋落物基质质量是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决定性因子之一,研究旨在探究模拟氮沉降对苦竹林凋落物基质质量的影响。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每月1次连续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施氮水平分别为:对照(0 g N·m-2·a-1)低氮(5 g N·m-2·a-1),中氮(15 g N·m-2·a-1)和高氮(30 g N·m-2·a-1)。在施氮2 a后,于2010年1月开始收集各样方的凋落物样品,连续收集12个月,分析测定凋落物基质质量。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凋落叶中N、P元素含量,中氮处理显著增加了凋落枝中N元素含量,中氮和高氮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凋落枝中P元素含量;施氮对凋落物中C元素含量影响很微弱,显著降低了凋落叶中的C/N,中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凋落枝中的C/N,对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均未造成显著影响。由于模拟氮沉降增加了苦竹凋落物的N、P含量,降低了其C/N,因此氮沉降可能会促进苦竹凋落物的初期分解速率。

    • 基于光合色素的钦州湾平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2013, 33(20):6595-6603. DOI: 10.5846/stxb201302260301

      摘要 (2516) HTML (0) PDF 3.26 M (1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并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技术,分析了2010年平水期钦州湾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组成,进而由CHEMTAX 软件估算全粒级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平水期浮游植物特征光合色素含量以岩藻黄素最高,其次为叶绿素b、玉米黄素和青绿素,其它特征光合色素含量较低;水体中色素组成表明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为硅藻,其次为蓝藻和青绿藻,它们分别平均占据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的73.9%、11.7%和8.7%,其它藻类所占比例很低。硅藻呈现出从湾顶往外随着盐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青绿藻显现出相反的分布趋势。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了茅岭江和钦江河口、湾颈-外湾近岸和外湾靠外海域共3种类型,平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主要是由茅岭江和钦江径流变化以及营养盐等环境所决定。平水期叶绿素b和青绿素在大部分站点存在证实了青绿藻在钦州湾的分布,而且表明青绿藻、绿藻和定鞭金藻等微型藻类在钦州湾占有相当比重,它们的重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基于功能性状的常绿阔叶植物防火性能评价

      2013, 33(20):6604-6613. DOI: 10.5846/stxb201301030010

      摘要 (2721) HTML (0) PDF 1.73 M (1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功能性状不仅便于评价植物的防火性能,也有利于筛选防火植物。以宁波地区的29个常绿木本植物为对象,在测定植物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片含水量、枝条干物质含量和树皮厚度5个功能性状,以及鲜叶的7个防火性能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将防火性能指标划分为抗燃性fa(包含抗火性因子f1 和燃烧速度因子f2 2个公因子)与燃烧性fb 2个防火因子,然后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建立了5个功能性状与各个防火因子的相关性,并对29个物种的防火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比叶面积和树皮厚度与抗火性因子f1,枝条干物质含量、树皮厚度和当年生叶片含水量与燃烧速度因子f2,比叶面积与抗燃性因子fa,叶片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和当年生叶片含水量与燃烧性因子fb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偏相关简化植物防火性状后,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分别对抗燃性因子fa与燃烧性因子fb的指示性最好;3)分别基于功能性状和燃烧试验的物种抗燃性排序相似度为0.80。研究证明,基于简易观测的植物功能性状可较好地反映树种的抗火性和燃烧性,可作为植物防火性能有效的评价方法。

    • 北京西山地区大山雀与其它鸟类种群种间联结分析

      2013, 33(20):6614-6633. DOI: 10.5846/stxb201302060247

      摘要 (3009) HTML (0) PDF 5.30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引入2×2列联表联结指数法,用固定样带法月连续全天定位调查数据,以森林鸟类广布种山雀科大山雀(Parus major)为目标种,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该种与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的种间联结关系,结合前人关于营巢行为、取食行为、生态位等方面成果分析了产生联结的原因,首次确立了鸟类群落种间联结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
      (1)用固定样带法月连续全天定位调查,引入2×2列联表以日尺度的定性数据检验与测定联结度,与月尺度的联结频率结合起来,分析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是可行的;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具有时间与空间尺度的双重属性,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度不仅是鸟类群落时空结构与格局的表征,同时,反映了鸟类群落的动态性,而且,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对栖息的植物群落具有依赖性与关联性。
      (2)日尺度上,选择χ2统计量、PCCPC指数相结合进行种间联结检验、测度,能充分反映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但由于鸟类的居留、繁殖、迁移等季节动态性特征,种间联结度存有不确定性。
      (3)月尺度上,鸟类总体种间联结8月份为显著负联结,其余各月为显著正联结;根据PCC联结度的月联结频率,可将鸟类划分为正联结组、正负联结均较弱组、负联结组;大山雀与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等不同居留型的联结关系,随着种数的减少,显著联结种对、联结度、联结复杂程度呈递减趋势。大山雀与留鸟的联结:与鸦科鸟类呈明显正联结,与同科鸟类呈正负均等的弱联结并趋于负联结,与体型较大的雉、啄木鸟、乌鸦等鸟类呈负联结。大山雀与夏候鸟的联结:与杜鹃科四声杜鹃呈正联结,与同科的黄腹山雀、鹟科的白眉姬鹟正负联结均较弱,与莺科的黄腰柳莺、鸫科的北红尾鸲等呈负联结。大山雀与冬候鸟的联结:与岩鹨科棕眉山岩鹨的正负联结均较弱,与鸫科的斑鸫、鹀科多种鸟类呈明显的负联结。大山雀与旅鸟的联结:与莺科鸟类由正负联结均较弱到明显的负联结。

    • 被动式电子标签用于花鼠种群动态研究的可行性

      2013, 33(20):6634-6642. DOI: 10.5846/stxb201211221653

      摘要 (2723) HTML (0) PDF 1.94 M (1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生动物研究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动物个体进行标记。传统的标记方法存在着标记物易脱落、可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生理和行为、难于进行个体识别等缺点。被动式电子标签(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 PIT)是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电子标签,可用于体内标记,具有不易脱落消失且能够进行个体识别的优点。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PIT标签为标记物,采用标志重捕技术开展花鼠(Eutamias sibiricus)的种群动态研究,同时对应用PIT标签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2011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共标记花鼠个体140只,其中86只被重捕至少1次。2011年秋季标记的72只个体中有38只在2012年春季被重捕。重捕的花鼠个体注射口愈合完好,体重无明显降低。结果表明PIT标签是一种安全可靠、识别迅速、数据准确、不易丢失、可循环使用的体内标记电子标签,适用于基于个体识别的小型哺乳动物生态学研究。

    • >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
    • 华北冬小麦降水亏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2013, 33(20):6643-6651. DOI: 10.5846/stxb201212151804

      摘要 (2206) HTML (0) PDF 6.43 M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降水亏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该文基于华北地区1971-1980年和2001-2010年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亏缺变化特点,利用构建的敏感度分析模型探讨了降水亏缺量对主要气候要素的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2001-2010年华北中部地区全生育期内干旱加重,降水亏缺面积略有增加;播种-返青期内降水亏缺程度自江苏徐州-河南许昌一线往北都有所加剧,返青-拔节期内降水亏缺程度缓解,拔节-抽穗期内降水亏缺程度加重,仅在山西中部太原地区降水略有盈余,抽穗-成熟期内降水亏缺有所缓解;冬小麦拔节-抽穗期降水亏缺量对日照时数高度正向敏感站点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地区和安徽省,其次是风速,对温度和降水的高度正向敏感站点最少。该文为制定灌溉定额,农业水资源管理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FAHP-TOPSIS法的我国省域低碳发展水平评价

      2013, 33(20):6652-6661. DOI: 10.5846/stxb201305121027

      摘要 (2802) HTML (0) PDF 3.06 M (2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区分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整合的FAHP-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该指标体系是实用且有效的,可以成功的用来评价一个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2)整合的FAHP-TOPSIS法引入了模糊数集,能有效处理专家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评估结果也符合实际。(3)2003年到2008年,上海低碳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下降率为1.91%;其余各省区均在增长,浙江增长最大,北京增长最小,两者增长率分别为29.73%和0.38%。(4)北京一直拥有相对最高的低碳发展水平,而辽宁和江西一直分别处于第6和10位。宁夏、青海、甘肃、贵州及河南则一直依次处于低碳发展水平的倒数前5位,且位次不变。最后,分析了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及不确定性并提出了一些提高省域低碳发展水平的可行途径及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河漫滩湿地生态阈值——以二卡自然保护区为例

      2013, 33(20):6662-6669. DOI: 10.5846/stxb201305101004

      摘要 (2468) HTML (0) PDF 4.44 M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典型河漫滩湿地 —— 二卡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进行生态阈值研究。根据湿地补给河流 —— 海拉尔河的月均流量频率分布特征,选取58.72 m3/s(P=74.6%)、119.26 m3/s(P=44.4%)、190.35 m3/s(P=23.8%)分别代表河流的低、中、高径流期,分析各径流期湿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低、中径流期内草本沼泽及盐化沼泽所占比例较高,而高径流期则以季节性河流湿地及湖泊湿地为主。低径流期内,作为湿地中心区的湖泊湿地景观破碎度出现一个较明显的跃变,由中径流期的0.57增加到1.37。此时的湿地状态可近似的作为区域的生态阈值,即维持湿地面积占全区域面积的43.03%。而中、高径流期湿地面积比例可近似作为保护区湿地面积的适宜值和理想值,分别为53.66%和69.53%。其研究结果为二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及保护提供支持,并为河漫滩湿地研究提供思路。

    • 应用Le Bissonnais 法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013, 33(20):6670-6680. DOI: 10.5846/stxb201301160103

      摘要 (2651) HTML (0) PDF 3.65 M (1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特性,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应用Le Bissonnais(LB)法和Yoder法测定了森林、森林草原两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结果,并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 MWD)和可蚀性因子K值。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预湿后扰动处理(wet stirring, WS)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 0.2 mm为主;快速湿润处理(fast wetting, F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次之;慢速湿润处理(slow wetting, 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 2 mm团聚体为主;说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气爆作用(消散作用)和机械扰动。LB法的3种处理结果中预湿后扰动的测定结果与传统的湿筛法(Yoder法)更接近。LB法包含Yoder法的基本原理,能够全面、准确的测定土壤团聚体结构,适宜作为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大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且SW > FW > WS,但可蚀性因子K值却是森林植被类型小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颗粒向大颗粒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及土壤团聚度也有差异,因而造成土壤可蚀性和土壤抗蚀性能不同。

    • 不同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湖滨湿地植被及土壤退化特征

      2013, 33(20):6681-6693. DOI: 10.5846/stxb201305211134

      摘要 (2966) HTML (0) PDF 2.13 M (2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湖滨退化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和家猪拱地3种人为干扰下湿地植被和土壤退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干扰方式下,纳帕海湖滨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沼生植物重要值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水率、毛管孔隙度变化规律为: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家猪拱地,而土壤容重和全钾含量变化规律完全相反。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人为干扰下相同土壤指标之间相关性质和相关强度不同;CCA分析表明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分布与土壤含水率和全磷含量显著相关。以原生湿地样点为对照,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和家猪拱地样带土壤退化指数分别为-7.40%、-14.53%、-45.01%。认为纳帕海湖滨湿地退化是三种干扰协同作用结果,但作用程度不同,其顺序为家猪拱地>牛羊过度放牧>人为隔断水源补给。

    • >资源与产业生态
    • 近10年北京极端高温天气条件下的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

      2013, 33(20):6694-6703. DOI: 10.5846/stxb201301260165

      摘要 (3695) HTML (0) PDF 6.96 M (2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和2010年极端高温发生时MODIS卫星的地表温度(LST)产品数据,结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应用差值、等温线、剖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市近10年来极端高温发生时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来,极端高温时的地表温度升高,高温区范围增加,城市功能拓展区与发展新区的高温区增加面积大于首都功能核心区与生态涵养区;(2)北京市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扩张对极端高温条件下的地表温度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起着主导作用。

    • 三峡库区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的稳定C、N同位素分析

      2013, 33(20):6704-6711. DOI: 10.5846/stxb201301210122

      摘要 (2618) HTML (0) PDF 2.56 M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稳定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分析了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小江库湾枯水期(2010.7)和丰水期间(2010.12)鱼类食物网。颗粒有机物(POM,平均δ13C,δ15N值为(-24.85±0.38)‰, (5.46±1.29)‰)和固着藻类(平均δ13C,δ15N值为(-22.19±1.33)‰, (4.71±0.18)‰)构成了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的主要碳源,其中丰水期陆源营养物质输入是其食物网能量基础的重要补充。根据消费者的δ15N值, 可将小江库湾常见鱼类区分为杂食偏植物食性、杂食偏动物食性及动物食性。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均有3个营养级并且存在4种主要营养路径,表明了在三峡工程运行初期小江库湾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食物网结构。研究为小江库湾鱼类资源管理及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 >研究简报
    •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碳交换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

      2013, 33(20):6712-6720. DOI: 10.5846/stxb201301070053

      摘要 (2697) HTML (0) PDF 2.34 M (2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加。在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中,以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其潜在的碳汇功能亦不容忽视。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于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碳通量观测,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源/汇属性和强度。研究发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年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生长季(4月-11月)以吸收二氧化碳(CO2)为主,非生长季以释放CO2为主。Re随空气温度(Ta)呈指数增加,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为2.5;GEP也随Ta的升高而增加;GEP与ReTa的响应差异决定着NEP与Ta的关系:当Ta < 10.0 ℃时,NEP随Ta升高而下降;当Ta > 10.0 ℃时, NEP随Ta升高而增加。在生长季各月,日总GEP随日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升高而增加,生态系统光合作用表观光量子效率(α)和平均最大光合速率(Amax)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分别为0.083 μmol CO2/μmol PAR 和29.46 μmol·m-2·s-1,最小值出现在11月,分别为0.017 μmol CO2/μmol PAR和4.16 μmol·m-2·s-1。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全年GEP、Re、NEP的年总量分别为1192、1028、164 g C/m2。该研究结果可用于估算、模拟预测相似城市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可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 植被恢复对洪雅县近15年景观格局的影响

      2013, 33(20):6721-6729. DOI: 10.5846/stxb201303180447

      摘要 (2912) HTML (0) PDF 3.55 M (1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植被的重建、恢复和保护,不仅改变了景观的类型组成,也强烈地影响着景观的空间构造。以四川盆地山地丘陵区边缘的四川省洪雅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工程实施前后15年来(1994-2009)洪雅县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植被恢复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林地增加、耕地和草地减少,是15年间洪雅县景观变化的主要特点。耕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主要集中于人为活动影响更为强烈的海拔1000 m以下区域,反映了退耕还林对景观类型组成改变的巨大推动作用;海拔1500 m以上区域,更多地受到天然林保护和自然因素影响,面积变化相对稳定,景观格局空间构造方面的变化更为显著;海拔1000-1500 m区域,两种工程实施的影响交错,过程相对复杂。坡度≤5°的平缓地中,人为活动影响强烈,林地增加明显;而在坡度25°附近的坡地中,耕地较多,退耕还林潜力较大,耕地-林地转换相对其他坡度区段更为明显。总体上,林地向低海拔、缓坡度区域扩张,斑块间空隙还林面积较多,有连片发展趋势;而耕地在面积减少的同时,向低海拔、缓坡度区域收缩,斑块规模更小,格局更加破碎。

    • 高盐下条斑紫菜光合特性和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2013, 33(20):6730-6735. DOI: 10.5846/stxb201212291893

      摘要 (2209) HTML (0) PDF 1.80 M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条斑紫菜耐盐机理,对条斑紫菜叶状体进行了高盐胁迫处理,继而采用氧电极法测量了光合放氧速率和呼吸耗氧速率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量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命名为PySAMS)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藻体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均受到高盐度海水的显著影响,随着盐度的增加,光合放氧率逐渐降低,呼吸耗氧率也逐渐降低。高盐度海水对PySAMS基因表达量也产生了显著影响,40和50盐度的海水诱导了PySAMS表达,但60至80盐度的海水却不同程度地抑制了PySAMS表达。据此推测,在面对较高盐度胁迫时条斑紫菜叶状体将逐步降低体内新陈代谢以度过不良环境。

    • >学术信息与动态
    •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2013年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INTECOL Congress)会议述评

      2013, 33(20):6736-6740. DOI: 10.5846/stxb201310122451

      摘要 (3870) HTML (0) PDF 1.62 M (3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于8月18日至23日在英国伦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气氛活跃、交流形式多样,讨论了生态学不同专题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探讨主要从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三方面展开,强调了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并展现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对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跨学科综合型人才的培养。(2)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的研究。(3)加强生态系统服务机理的研究。(4)加强新技术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应用,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制图、模型、动态监测的发展。

    •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2013年第6届生态系统服务伙伴国际学术年会述评

      2013, 33(20):6741-6743. DOI: 10.5846/stxb201309292392

      摘要 (2479) HTML (0) PDF 1.58 M (2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回顾过去,引领未来——2013年第5届国际生态恢复学会大会(SER 2013)简介

      2013, 33(20):6744-6745. DOI: 10.5846/stxb201310122454

      摘要 (2555) HTML (0) PDF 1.55 M (1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