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32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城市生态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与技术构架
    孙然好 许忠良 陈利顶 李芬
    2012, 32(7):1979-1986. DOI: 10.5846/stxb201109131336
    [摘要](4071) [HTML](0) [PDF 2.40 M](2845)
    摘要: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统一的内涵和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城市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迫切需求。通过概括城市生态景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认为其核心价值包括可持续性、生态经济效益及和谐性。据此,提出了8条指导原则,包括景观自然度、物种安全性和多样性、雨水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和处理、绿色能源和材料利用、局地小气候调节、景观视觉享受以及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并根据文献资料和行业导则,整理并归纳了有关的定量评价指标和适用范围。最后总结了城市生态景观的技术构架,以及在资源保护和节约、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系统生态价值最大化等方面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为城市生态景观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框架,也可以为城市生态景观的具体实践提供参考。
    2  拟南芥芥子酸酯对UV-B辐射的响应
    李敏 王垠 牟晓飞 王洋 阎秀峰
    2012, 32(7):1987-1994. DOI: 10.5846/stxb201108101173
    [摘要](5757) [HTML](0) [PDF 3.44 M](2197)
    摘要:
    芥子酸酯(sinapate esters)是拟南芥和其他十字花科植物中大量存在的一类具有紫外吸收作用的羟基肉桂酸衍生物,有研究表明其紫外吸收能力甚至强于类黄酮。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实验材料,通过施加低强度(40 μW/cm2)、相对长时间(7 d)的UV-B辐射,考察了拟南芥幼苗和成苗芥子酸酯组分(芥子酰葡萄糖、芥子酰苹果酸)和含量及合成途径关键酶编码基因表达水平对UV-B辐射的响应。经过7 d的UV-B辐射处理,拟南芥幼苗和成苗的芥子酰葡萄糖、芥子酰苹果酸含量均高于对照植株,芥子酸酯表现为响应UV-B辐射而积累。无论是幼苗还是成苗,叶片中芥子酰苹果酸的含量都要比芥子酰葡萄糖高出一个数量级,而且在UV-B处理过程中观察到芥子酰葡萄糖含量减少而芥子酰苹果酸含量增加,催化芥子酰葡萄糖生成芥子酰苹果酸的芥子酰葡萄糖苹果酸转移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显著提高,说明芥子酰苹果酸在拟南芥叶片响应UV-B辐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优先合成。另外,拟南芥幼苗中两种芥子酸酯的含量是成苗中的数十倍之多,芥子酸酯合成途径关键酶编码基因fah1sng1的相对表达量也显著高于成苗。同时,在响应UV-B辐射的过程中,幼苗中芥子酰葡萄糖、芥子酰苹果酸含量的变化幅度(分别是7.01%、6.05%)远远低于成苗叶片中芥子酰葡萄糖、芥子酰苹果酸含量的变化幅度(分别是21.88%、70.63%),这可能意味着拟南芥叶片中芥子酸酯对于UV-B辐射的防护作用,幼苗属于组成型防御(constitutive defense),而到成苗则转变为诱导型防御(inducible defense)。
    3  蛋白核小球藻对Pb(Ⅱ)和Cd(Ⅱ)的生物吸附及其影响因素
    姜晶 李亮 李海鹏 李非里
    2012, 32(7):1995-2003. DOI: 10.5846/stxb201108301268
    [摘要](4377) [HTML](0) [PDF 1.92 M](3017)
    摘要:
    藻类吸附作用影响重金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过程及其环境行为。同时,利用藻类吸附能力是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和重金属废水处理的一项清洁、廉价和高效的技术。测定了蛋白核小球藻对Pb2+和Cd2+的吸附和脱附动力学,表明吸附是快速表面过程,吸附4 h后基本达到平衡,不易脱附。研究了蛋白核小球藻对Pb2+和Cd2+的吸附热力学,绘制了吸附等温线,并用Langmuir模型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06和0.9827,计算得到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373 mmol Pb/g和0.249 mmol Cd/g。考察了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对蛋白核小球藻吸附Pb2+和Cd2+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对Pb2+和Cd2+的吸附量在pH值5.0-6.0之间达到最大值,并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的影响还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对Pb2+和Cd2+的吸附是吸热过程。实验还考察了水体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溶解性有机质主要成分-富里酸的影响,表明富里酸会抑制蛋白核小球藻对Pb2+和Cd2+的吸附,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的抑制效果更明显,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了34.2%和34.9%。由于其对重金属的较高吸附量和吸附本身快速完成的特性,蛋白核小球藻有望成为较理想的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及废水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4  梨枣在果实生长期对土壤水势的响应
    韩立新 汪有科 张琳琳
    2012, 32(7):2004-2011. DOI: 10.5846/stxb201111181760
    [摘要](2566) [HTML](0) [PDF 1.72 M](2225)
    摘要:
    以4年生梨枣为试验材料,在果实生长期设置了4个土壤水势水平,研究不同处理梨枣茎秆直径生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果实数量对土壤水势的响应,探讨了梨枣果实生长期适宜的土壤水势范围。结果表明:1)在果实缓慢生长期,茎秆直径生长缓慢;土壤水势高于-84 kPa时能显著地降低落果率。2)果实快速生长期,茎秆直径日最大值和叶片相对含水量能反映梨枣的水分状况;适当的控制土壤水势能显著的提高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势高于-84 kPa时果实快速生长期出现坐果现象。3)果实生长期前期的土壤水势低至-461 kPa会影响果实生长期叶片的功能和后期的坐果。因此,梨枣果实生长期的适宜的土壤水势范围为-41— -84 kPa,提高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单果重,不影响产量。
    5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施晓清 杨建新 王如松 赵吝加
    2012, 32(7):2012-2024. DOI: 10.5846/stxb201104180505
    [摘要](4217) [HTML](0) [PDF 2.67 M](2319)
    摘要:
    产业生态系统是由企业群、资源及环境组成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资源代谢是其功能运行的重要保障。资源代谢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耗竭及阻滞是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物质流分析手段解析了产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流及资金流结构,构建了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模型,提出了资源输入-使用-输出-循环共生四方面的资源代谢分析指标体系和基于模糊综合分析的资源代谢问题树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循环共生网络结构模型的生态管理模式。以期为产业资源的生态管理提供方法支撑。
    6  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
    赵卉卉 王远 谷学明 王义琛 周婧 孙友胜
    2012, 32(7):2025-2032. DOI: 10.5846/stxb201110301619
    [摘要](3497) [HTML](0) [PDF 1.68 M](2638)
    摘要:
    将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模型相结合,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铜陵市2000-2010年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铜陵市直接物质输入(DMI)总体呈增长趋势,2010年相比2000年增长2.65倍,进口比重有所下降,区域资源开采活动有所增强,但直接物质输入仍主要依赖于进口,区内加工排放(DPO)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内隐藏流(DHF)成为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2)铜陵市物质生产力数据显示其在物质利用效益方面有了改善,但与同期国内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3)铜陵市人均生态足迹持续上升,2010年达到7 hm2/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4)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表明,铜陵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下降趋势。铜陵市应从调整三次产业关系、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等角度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7  河北省县域农田生态系统供给功能的健康评价
    白琳红 王卫 张玉
    2012, 32(7):2033-2039. DOI: 10.5846/stxb201108181214
    [摘要](2960) [HTML](0) [PDF 9.76 M](1821)
    摘要:
    引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构建县域农田生态系统供给功能健康评价指标——农田生产力稳定系数,该指标被定义为:一定时期内(若干年),县域自然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波动系数与县域农田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波动系数的平均比值;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与人类福利指标(用县域人均耕地纯收入表征)关系模型,作为评价指标的阈值判定方法。通过河北省136个县的实证研究表明,农田生产力稳定系数对农田生产力稳定性和农田生产力高低具有综合性指示作用;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反馈影响的忍受界限对评价指标阈值的确定非常关键;1991-2000年和2001-2009年两个阶段中,河北省县域农田生产力稳定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格局较为一致,农田生产力稳定系数较低、农田供给功能健康状况较差的县域集中分布在冀北生态脆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供给功能健康状况与县域贫困状况形成紧密的空间耦合关系。
    8  温郁金内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L18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谱及拮抗机理
    王艳红 吴晓民 朱艳萍 张敏 汪树理 杨信东
    2012, 32(7):2040-2046. DOI: 10.5846/stxb201110081465
    [摘要](4751) [HTML](0) [PDF 5.59 M](2514)
    摘要:
    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了药用植物温郁金内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L18对几种常见的植物病原菌的抑菌谱及其拮抗机理。结果表明,Chaetomium globosum L18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广的抑菌谱,但对不同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抑制率最高可达到92.9%;抑菌机制结果显示,竞争作用和重寄生作用是其主要的拮抗机制之一;发酵产物抑制作用测定发现, 内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L18能够分泌产生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可引起病原菌菌丝菌丝膨大成串珠状,分枝增多,分枝顶端膨胀后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产生溶菌作用;使分生孢子萌发畸形,萌发率降低。
    9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华北低丘山区核桃-小麦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利用研究
    何春霞 孟平 张劲松 高峻 孙守家
    2012, 32(7):2047-2055. DOI: 10.5846/stxb201110281614
    [摘要](3055) [HTML](0) [PDF 5.38 M](2492)
    摘要:
    农林复合系统的林木和作物会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资源、而在资源亏缺时也可能产生竞争,在华北低丘山区等水资源紧缺地区,种间水分竞争尤为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4个生育期,测算了该地区核桃-小麦间作系统和单作小麦不同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δ13C)和核桃树干液流,结合生物量和气象数据资料计算出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耗水量(Water use,WU)。结果表明,间作核桃树、间作小麦和单作小麦的WUE分别为10.771-21.233、9.946-19.149和9.878-18.431 mmol C/mol H2O。单作小麦WUE在拔节期显著小于间作小麦。间作系统总耗水量为1755.19 t/hm2,比单作系统的2538.13 t/hm2少30.85%。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耗水量占系统总耗水量的36.34%,在小麦的生长前期所占比例最多、在小麦旺盛生长期所占比重较小,而小麦越往生长后期需水越多。核桃与间作小麦的需水期错开,在时间上避免水分竞争。距离核桃树越近浅层土土壤含水量越高、而深层土越低,表明核桃主要吸收深层水,而间作小麦主要吸收浅层水,从位置上避免水分竞争。单作小麦产量、总生物量和总耗水量分别比核桃间作小麦的高26.79%、27.12%、36.30%(P=0.001、P=0.033、P=0.050)。间作核桃和单作核桃的单株果实产量平均分别为0.88 和0.94 kg(P=0.829)。然而,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的产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和产值水分利用效率(WUE of economics, WUEe)却分别达到1.67和25.92元·mm-1·hm-2,比单作系统明显提高、水资源获得高效利用,同时具备生产优势和经济优势。
    10  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 C、N、P空间分布
    张利青 彭晚霞 宋同清 邹冬生 曾馥平 宋敏 俞孜 刘艳
    2012, 32(7):2056-2065. DOI: 10.5846/stxb201108171204
    [摘要](5227) [HTML](0) [PDF 5.22 M](2849)
    摘要: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磷(Pmic)以及碳氮比(Cmic/Nmic)适宜,氮(Nmic)的含量较低,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C0较小(0.0016-0.0087),C0/(C0+C)均<25%(2.6%-10.2%),变程a较短(22.2-51.0 m),其强烈的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Cmic、Nmic和Cmic/Nmic的高值区分布在坡的中上部,Pmic的高值区则在坡的中下部和坡脚。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
    11  水稻根系通气组织与根系泌氧及根际硝化作用的关系
    李奕林
    2012, 32(7):2066-2074. DOI: 10.5846/stxb201111111712
    [摘要](5668) [HTML](0) [PDF 4.89 M](3392)
    摘要:
    通过根箱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产量籼稻品种中旱22(ZH,高产品种)及禾盛10号(HS,低产品种)苗期根系生长、通气组织发育、根系径向泌氧量(radial oxygen loss,ROL)以及根表和根际土壤硝化强度差异。结果表明,除水稻播种40 d时二者根数量和根干重无显著差异外,ZH根直径、根数量和根干重均显著高于HS,二者差异尤其表现在根系生物量差异。两个水稻品种在距根尖20 mm处均可见辐射状通气组织,ZH皮层薄壁细胞已经完全崩溃形成连接中柱和外皮层的纵向气腔,而HS皮层薄壁细胞未发生完全离解,但仍能观察到明显的连接中柱和外皮层的纵向气腔的形成。同时ZH外皮层厚壁细胞体积较小,排列紧密,细胞壁增厚程度大;而HS外皮层厚壁细胞体积相对较大,排列疏松,细胞壁增厚程度相对较小。表明高产品种通气组织发育比低产品种更加完善,表现为ZH根孔隙度(porosity of root,POR)显著高于HS,且高产品种对水稻根系ROL的屏蔽作用较低产品种更强,为根系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供应,促进根系生长。除了水稻播种后40 d时ZH和HS单根ROL无显著差异外(P<0.05),ZH单株、单位重量以及单根ROL均显著高于HS(P<0.01)。两个水稻品种硝化强度均表现为根际土壤显著高于根表土壤 (P<0.01),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6倍。两个品种根表土壤硝化强度无显著差异,而ZH根际土壤硝化强度均显著高于H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根际土壤硝化强度和整株水稻ROL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3,P<0.01),和水稻POR也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8,P<0.01),同时和根系直径、数量和干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根表土壤硝化强度和以上指标均无相关关系。由于硝化作用是好氧过程,因此高产品种由于根系发达,通气组织发育好,相应ROL也较大,造成根际土壤氧气含量高,从而可能导致根际土壤硝化强度显著高于低产品种。
    12  苹果绵蚜对不同苹果品种春梢生长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王西存 于毅 周洪旭 程在全 张安盛 门兴元 李丽莉
    2012, 32(7):2075-2081. DOI: 10.5846/stxb201110181549
    [摘要](2450) [HTML](0) [PDF 1.55 M](1943)
    摘要:
    为了筛选培育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的抗性品种,实现持续有效治理苹果绵蚜的目的,通过测定红富士、金帅、昭锦108、秦冠、红将军等5种不同苹果品种春梢生长期被苹果绵蚜危害前后枝条内可溶性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总酚含量以及防御性酶的活性变化,探讨苹果生理指标与抗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被害后可溶性糖含量除红将军外均有所上升,其中红富士上升达13.7%;蛋白质含量除红富士外均有所降低;氨基酸含量均有所上升,其中红将军变化明显,变化率达68.8%。酚类物质是一种重要的抗蚜物质,红富士、昭锦108、秦冠被害后总酚含量均升高,其中昭锦108、秦冠中总酚含量上升率约为红富士的2倍。红富士品种正常枝条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均显著低于昭锦108,被害后各苹果枝条SOD活性均出现上升趋势,除红将军的PPO、POD活性降低外,其他品种均升高;金帅、红富士的CAT活性上升明显,分别为110.8%、45.5%。植物的防御性酶与其抗虫性有密切关系,苹果春梢生长期对苹果绵蚜的抗性与苹果体内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SOD、PPO、POD以及CAT活性均有关,而且不同苹果品种被害后生理指标的变化也与其抗蚜性有一定关系。
    13  磷高效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金凌波 周峰 姚涓 姜大刚 梅曼彤 穆虹
    2012, 32(7):2082-2090. DOI: 10.5846/stxb201109261413
    [摘要](3040) [HTML](0) [PDF 1.91 M](3047)
    摘要:
    旨在了解转拟南芥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的磷高效转基因大豆AP15-1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于春秋两季在网室种植转基因大豆AP15-1及其受体YC03-3,在大豆幼苗期、盛花期和成熟期,分别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平板菌落计数的实验结果显示:AP15-1和YC03-3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生长期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没有明显的规律;两者根际土间及根际与非根际土间,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异。BIOLOG生态板实验对碳源代谢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同季AP15-1和YC03-3根际土中微生物总体代谢活性要强于非根际土,但AP15-1和YC03-3根际土间及根际与非根际土间,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差异均不显著;并且AP15-1与YC03-3根际土微生物对四大类碳源的代谢也没有明显的偏好。对春秋季成熟期的BIOLOG数据进行生态学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计算分析,也未发现AP15-1和YC03-3根际土及非根际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份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季节和相同生长期,AP15-1和YC03-3根际间的差异小于根际与非根际间的差异;季节和大豆生长时期对根际微生物群落造成的影响要大于AP15-1与YC03-3个体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酸性磷酸酶基因的磷高效转基因大豆种植对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14  基于MODIS-EVI数据和Symlet11小波识别东北地区水稻主要物候期
    徐岩岩 张佳华 YANG Limin
    2012, 32(7):2091-2098. DOI: 10.5846/stxb201108131186
    [摘要](3274) [HTML](0) [PDF 5.22 M](2450)
    摘要:
    作物物候信号能够反映温度和降水等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进行农作物动态分析和田间管理的重要依据。基于2008年EOS-MODIS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水稻的主要物候期的识别方法。首先提取研究区2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所在位置的MODIS-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增强型植被指数)指数的时间序列;同时利用小波滤波消除时间序列上的噪音,小波滤波选用函数包含Daubechies(7-20),Coiflet(3-5)和Symlet(7-15)共26种类型。然后根据水稻移栽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在EVI时间序列上的表现特征来识别水稻主要物候期。最后与东北地区24个站点水稻物候观测资料对比并分析误差。结果表明,Symlet11小波滤波的效果最好,其移栽期识别结果的误差绝大部分在±16 d,抽穗期和成熟期识别结果的误差在±8 d。表明通过此方法可以较好地识别东北水稻主要物候期,并可进一步应用到整个东北地区水稻的物候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研究上。
    15  基于降水利用比较分析的四川省种植制度优化
    王明田 曲辉辉 杨晓光 张晓煜 李茂松
    2012, 32(7):2099-2109. DOI: 10.5846/stxb201106200886
    [摘要](2767) [HTML](0) [PDF 1.69 M](2633)
    摘要:
    比较分析四川8个农业生态区典型站点及其主要种植模式的降水盈亏产量降低率、产量降低率风险指数、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经济效率。结果表明:(1)四川省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基于降水盈亏的产量降低率多年均值差异较大。区域分布上,雅安最低,仅23%,攀西最高,达50%以上,其余地区30%-40%;种植制度上,麦-玉-苕等旱三熟低于麦-稻等水旱轮作两熟制;作物种类上,冬小麦、冬油菜、秋播马铃薯等作物普遍高于水稻、玉米、棉花、红薯和大豆作物;生育阶段上,冬小麦、冬油菜、秋播马铃薯作物开花前后普遍较高,各种作物生育末期较低。(2)基于自然降水,攀西地区遭遇旱灾的风险极大,麦-玉-苕等旱三熟的产量降低率风险指数相对较小;雅安等盆地内部多数区域由于阶段性降水过多引起湿害偏重,导致麦-稻等水旱轮作两熟制略优于旱三熟。基于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经济效率,各地比较一致,较优的种植制度首先是麦(油、薯)-稻两熟制,其次才是麦(油)-玉-苕(豆)旱三熟。(3)综合旱涝灾害风险、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经济效率,以及复杂地形等因素,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农田应以麦(油、薯)-稻水旱轮作两熟制为主,而无水源保障的旱地则以麦(油)-玉-苕(豆)旱三熟为主。
    16  气候变暖对东北玉米低温冷害分布规律的影响
    高晓容 王春乙 张继权
    2012, 32(7):2110-2118. DOI: 10.5846/stxb201107201074
    [摘要](3310) [HTML](0) [PDF 7.24 M](1808)
    摘要:
    利用东北地区48个农气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和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建立生育阶段热量指数和冷害指数,分析气候变暖对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热量及低温冷害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量指数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温度、热量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中晚、晚熟区的上升趋势均小于早、中熟区;冷害频率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减小趋势;气候变暖对两个熟型区域4个生育阶段的冷害影响并不一致,早、中熟区的冷害平均频率最大值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晚、晚熟区的冷害平均频率最大值均出现在70年代,两个熟型区域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1世纪初。研究结果可为未来东北地区调整玉米种植制度和生产布局,为适应气候变化和趋利避害提供科学依据。
    17  施肥对巢湖流域稻季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朱小红 马中文 马友华 张丽娟 汪丽婷 徐宏军 肖圣辉
    2012, 32(7):2119-2126. DOI: 10.5846/stxb201107151055
    [摘要](3818) [HTML](0) [PDF 1.97 M](1892)
    摘要:
    采用通气法对巢湖流域稻季土壤氨挥发原位监测,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及秸秆还田处理对稻季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挥发峰值发生在施肥后的第1-3 天,氨挥发损失主要集中于施肥后的1周。2010年整个稻季氨挥发净损失量为7.22-14.20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4.59%-6.64%,基肥期是主要的氨挥发时期,约占总氨挥发量的60%,穗肥期氨挥发总损失量最小。常规施肥处理氨挥发总损失量最大,与常规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减量化施肥均能减少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1%-2%,氮磷肥减量同时秸秆还田处理氨挥发量最小,其总氨挥发量占常规处理的54%。施肥后的1-2d内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达到最大值,且各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量与同期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结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分析发现,秸秆还田处理可减少氨挥发损失,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适宜在巢湖流域水稻季推广。
    18  丛枝菌根真菌对枳根净离子流及锌污染下枳苗矿质营养的影响
    肖家欣 杨慧 张绍铃
    2012, 32(7):2127-2134. DOI: 10.5846/stxb201107030993
    [摘要](3163) [HTML](0) [PDF 2.11 M](2156)
    摘要:
    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施Zn水平(0、300 mg/kg和600 mg/kg)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对枳苗生长、Zn、Cu、P、K、Ca、Mg分布的影响,并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分析了菌根化与非菌根化枳根净Ca2+、H+、NO3-离子流动态。结果表明:(1)在不同施Zn水平下,接种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枳苗地上部及根部鲜重;随着施Zn水平的提高,菌根侵染率呈降低趋势,枳苗地上部与根部Zn含量呈增加趋势,且接种株根部Zn含量显著高于未接种株。(2)接种株未施Zn处理的地上部Cu、P、K、Mg和根部Cu含量、施600 mg/kg Zn处理的根部Cu及施300 mg/kg Zn处理的根部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菌根真菌侵染对枳苗Ca含量并无显著性影响。(3)接种株未施Zn处理的根部距根尖端0 μm和600 μm处净Ca2+流出速率、600 μm处净H+流入速率、2400 μm处净NO3-流入速率均显著高于未接种株。
    19  不同R∶FR值对菊花叶片气孔特征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杨再强 张静 江晓东 张继波 朱静 顾礼力 张波
    2012, 32(7):2135-2141. DOI: 10.5846/stxb201106240942
    [摘要](4914) [HTML](0) [PDF 2.22 M](2316)
    摘要:
    以切花菊品种"神马(Jinba)"为试材,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验温室采用不同Red (660±10) nm: Far-red (730±10) nm值的LED光源短日处理,研究了温室切花菊叶片气孔特征和气孔导度对不同R∶FR值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R∶FR值短日处理35d菊花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的气孔直径分别以R∶FR值4.5和6.5处理最大,均以R∶FR值2.5处理最小,气孔密度和气孔开度均以R∶FR=2.5处理最高,以R∶FR值6.5处理最低,下表皮的气孔密度、气孔开度明显高于上表皮;不同R∶FR值处理叶片的气孔开张比和气孔指数差异不显著;在相同光强下,菊花叶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由大到小的R∶FR值顺序依次为2.5、4.5、0.5、6.5。叶片气孔导度与气孔指数、气孔密度、气孔开张比和气孔开度成正相关,与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呈负相关;R∶FR值在2.5-6.5范围内,随光质中红光成分增加,叶片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开度、气孔开张比和气孔导度显著降低。
    20  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循环动态
    刘蕾 申国珍 陈芳清 罗璐 谢宗强 喻杰
    2012, 32(7):2142-2149. DOI: 10.5846/stxb201111291822
    [摘要](3819) [HTML](0) [PDF 1.73 M](2847)
    摘要:
    研究神农架地区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森林碳循环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年凋落量及其养分归还量的研究,发现:森林凋落物量随海拔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凋落物年凋落量分别为6807.97、7118.14、6975.2和4250.67 kg/hm2。各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年变化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4-5月份、11月份。凋落物养分归还以N 最高(132.06、162.29、157.12和185.77 kg/hm2),以P最少(4.62、4.39、8.24和4.15 kg/hm2),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21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地表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周小刚 郭胜利 车升国 张芳 邹俊亮 张彦军 南雅芳 李泽 蒲辉
    2012, 32(7):2150-2157. DOI: 10.5846/stxb201109091325
    [摘要](4250) [HTML](0) [PDF 1.96 M](2659)
    摘要:
    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26年刺槐人工林(Robinia pseudoacacia)中,设置对照(CK)、去除凋落物(no litter, NL)和倍增凋落物(double litter, DL)3个处理,利用Li-8100系统测定各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添加或去除凋落物显著影响土壤呼吸(P = 0.091-0.099),与对照(CK)的土壤呼吸速率(3.23 μmol m-2 s-1)相比,添加凋落物(DL)使土壤呼吸速率增加26%,去除凋落物(NL)使土壤呼吸速率减少22%。NL、CK和DL的累积土壤呼吸分别为631、787和973 g C m-2a-1。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R2=0.81-0.90,P < 0.0001),但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不明显。NL、CK和DL的Q10依次为1.92、2.29和2.31。地表凋落物对土壤呼吸年平均贡献量为20%。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测定日地表凋落物贡献与土壤温度(r=0.54,P < 0.05)或土壤水分关系显著(r=0.68, P < 0.05)。刺槐人工林地表凋落物的输入量为213 g C m-2a-1,大于凋落物引起的呼吸量156 g C m-2a-1。在黄土区通过植被恢复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随着地表凋落物的积累,林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将逐步得到加强。
    22  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陈志阳 杨宁 姚先铭 田小梅 杨满元
    2012, 32(7):2158-2165. DOI: 10.5846/stxb201109101330
    [摘要](4245) [HTML](0) [PDF 2.37 M](2182)
    摘要:
    秃杉是一种珍稀濒危植物,以斑块状分布于雷公山东南面斜坡海拔800-1300 m之间的沟谷两侧。从年龄结构、生命表特征、存活曲线以及种群不同龄级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雷公山秃杉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秃杉的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成年阶段个体较丰富,幼苗与老龄数目相对较少,秃杉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因素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秃杉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出现2个死亡率高峰,一个出现在第6龄级阶段,另一个出现在第12龄级阶段,期望寿命单调下降;秃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为聚集分布,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秃杉种群,其分布格局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从幼龄期到中龄期再到老龄期,种群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变为随机分布,秃杉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群落小环境的影响。
    23  LAS测算森林冠层上方温度结构参数的可行性
    郑宁 张劲松 孟平 魏丹丹 黄辉 高峻 贾长荣 任迎丰
    2012, 32(7):2166-2173. DOI: 10.5846/stxb201108221226
    [摘要](2584) [HTML](0) [PDF 4.41 M](1683)
    摘要:
    利用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侧柏-刺槐人工混交林2010年4月至8月每月连续7d,LAS直接测算的森林冠层上方湍流结构参数,与经过湍流谱方法计算处理的三维超声风速/温度仪的观测数据比较,分析LAS测算低丘山地森林冠层温度湍流结构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和温度湍流谱都有明显的惯性区出现(斜率-2/3);LAS直接测算的湍流温度结构参数与利用该惯性区的数据计算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在起伏非均匀下垫面上,采用LAS观测湍流结构的变化情况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24  基于RS/GIS的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及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研究
    徐少君 曾波 苏晓磊 类淑桐 刘建辉
    2012, 32(7):2174-2184. DOI: 10.5846/stxb201108021134
    [摘要](4033) [HTML](0) [PDF 3.41 M](2676)
    摘要:
    对森林植被类型和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的研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提高、充分发挥"增汇减排"的碳库经营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利用缙云山高分辨率影像(WorldView-2)解译植被专题图和1∶10 000地形图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样方调查、文献中植被生物量回归(经验)模型和碳含量数据资料,在ArcGIS支持下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和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显示,缙云山植被以针叶林为主(30%),人为干扰程度较高的灌木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1%),地带性顶级植被——常绿阔叶林面积较小(6%);碳储量密度为针阔混交林(74.23 Mg/hm2) > 针叶林(62.97 Mg/hm2) > 常绿阔叶林(62.65 Mg/hm2) > 针竹混交林(59.84 Mg/hm2) > 慈竹林(48.72 Mg/hm2) > 毛竹林(47.88 Mg/hm2) > 灌木林(10.66 Mg/hm2),平均碳储量密度高于全国和同地区的平均值,达到了50.45 Mg/hm2;在空间分布上,针叶林在中高海拔(>500 m)和斜坡(>15°)以上优势明显,灌木林则相反,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或坡度增大而增加,植被的碳储量密度也随海拔的增高或坡度增大而增势明显。结果表明缙云山积累和存贮了较多的碳,"库"的功能强;而处于演替阶段初期的针叶林及灌木林明显占优,表明其在碳的积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有"汇"的潜能。此外,在较高海拔和较大坡度上的高碳储量密度,与人类的活动频度较小和对植被干扰较轻相关。因此可以推测,随着自然演替和保护区的封育改造、退耕还林及择伐补阔等森林管理措施的进行,将利于森林植被的保护、发育和更新,促使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密度进一步增大,碳"汇"潜能进一步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25  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寒温带针叶林土壤 CO2排放的初期影响
    温都如娜 方华军 于贵瑞 程淑兰 周梅 高文龙 张裴雷 徐敏杰
    2012, 32(7):2185-2195. DOI: 10.5846/stxb201110091480
    [摘要](2908) [HTML](0) [PDF 2.39 M](2214)
    摘要:
    研究大气氮沉降增加情景下北方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及其相关控制因子至关重要。在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区建立了大气氮沉降模拟控制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CO2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温度、水分、无机氮和可溶性碳含量等相关变量,分析寒温带针叶林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氮素输入没有显著改变森林土壤含水量,但降低了有机层土壤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并增加有机层和矿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增氮短期内不影响土壤NH4+-N含量,但促进了土壤NO3--N的累积。增氮倾向于增加北方森林土壤CO2排放。土壤CO2 通量主要受土壤温度驱动,其次为土壤水分和DIC含量。虽然土壤温度整体上控制着土壤CO2通量的季节变化格局,但在生长旺季土壤含水量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在分析增氮对土壤CO2通量的净效应时,除了土壤温度和水分外,还要考虑土壤有效碳、氮动态的影响。
    26  桂江流域附生硅藻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邓培雁 雷远达 刘威 黄少锋 王旭涛 赵彦龙
    2012, 32(7):2196-2203. DOI: 10.5846/stxb201107251096
    [摘要](3610) [HTML](0) [PDF 4.28 M](2338)
    摘要:
    研究了桂江流域水质、土地利用、地理因素对河流附生硅藻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桂江流域电导率(Conductivity, Cond.)由下游至源头呈降低趋势,其它水质参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显示前两个主成分共解释了56.2%的水质特征,第一轴反映了氨氮(NH4-N)、硝氮(NO3-N)、总氮(Total Nitrogen, TN)的变化梯度,第二轴反映了水温(WT)、pH、Cond.、溶解氧(Dissolve Oxygen, DO)的变化梯度。桂江流域硅藻特定污染敏感指数(Specific PolluoSensitivity Index, IPS)和硅藻生物指数(Biological Diatom Index, IBD)下游低于源头,差异不显著,与多项水质、土地利用以及地理因子呈线性显著相关。24个样地共发现112种硅藻,丰富度大于5%的37种,丰富度最大的几个种类依次为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A. pusilla,A. tropica,Cymbella laevis。对应分析(Corresponding Analysis, CA)显示桂江流域存在3个差异较大的硅藻群落,流域下游以Nitzschia recta为优势种,A. lanceolataAmphora montanPlanothidium frequentissimum在中下游丰度较高,上游区域种类较多。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前两轴解释了硅藻群落变异程度的28.60%,CCA排序轴1与水质(Cond.、WT、NH4-N、NO3-N、TN)和土地利用(城市面积、农田面积、植被覆盖)显著负相关,与地理因素(流域面积、海拔、坡度)显著正相关,第二轴与浊度(NTU)显著正相关(P<0.05)。偏典型相关分析(Partial CCA Analyses)显示,土地利用、地理因子、水质分别解释了桂江流域硅藻群落变异的7.20%,17.50%,48.50%。结果表明,桂江流域附生硅藻群落结构是水质、地理因子和土地利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质起决定性作用,电导和不同形态的氮是影响附生硅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质因素。
    27  小浪底水库排沙对黄河鲤鱼的急性胁迫
    孙麓垠 白音包力皋 牛翠娟 李陈
    2012, 32(7):2204-2211. DOI: 10.5846/stxb201108081161
    [摘要](3382) [HTML](0) [PDF 4.93 M](2250)
    摘要:
    为探讨黄河小浪底水库排沙过程中出现"流鱼"现象的原因,在水库排沙开始前和过程中以黄河鲤鱼为对象进行了生理生态观测。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排沙组的黄河鲤鱼消化道充塞系数显著下降(P<0.001),消化道内容物含沙质量比率显著上升(P<0.001);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上升(P=0.036),而脾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P=0.017);肝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上升(P=0.035);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下降(P=0.038);肝脏、脾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肝脏: P=0.039;脾脏: P=0.027);鳃丝钠钾ATP酶活性显著下降(P=0.001);血清乳酸LD含量显著上升(P=0.019);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下降(P=0.001);推测高含沙水流对黄河鲤鱼造成的急性缺氧应激是导致小浪底水库排沙过程中"流鱼"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28  上海池塘养殖环境成本——基于双边界二分式CVM法的实证研究
    唐克勇 杨正勇 杨怀宇 范晓赟
    2012, 32(7):2212-2222. DOI: 10.5846/stxb201110131510
    [摘要](3175) [HTML](0) [PDF 1.59 M](2565)
    摘要:
    池塘养殖具有食品供给、空气质量调节、文化服务等多重功能,但在其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环境成本。正确认识池塘养殖的正、负生态服务价值,对于避免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盲目和短视、保持水产养殖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水产养殖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双边界二分式CVM法,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法获得当地居民对于环境污染时的受偿意愿 (WTA)水平,利用STATA10.0软件定量核算了2010年上海环淀山湖地区的池塘养殖环境成本为1982.26万元/a, 约合5105元·a-1·hm-2)。研究表明,居民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居民的环境污染受偿意愿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但其具体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同时表明,双边界二分式CVM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政府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并执行针对性、公平性的生态补偿政策。
    29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的搜索行为
    周慧 张扬 吴伟坚
    2012, 32(7):2223-2229. DOI: 10.5846/stxb201109271417
    [摘要](2707) [HTML](0) [PDF 1.67 M](2226)
    摘要: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以Y形嗅觉仪测定了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4-5龄幼虫虫粪、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水稻在纵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的搜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已交配的雌蜂显著趋向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和4-5龄幼虫虫粪,不趋向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的水稻。雄蜂、处女雌蜂不显著趋向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水稻、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稻纵卷叶螟4-5龄幼虫虫粪。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的化学成分,并通过Y-形嗅觉仪测试已交配雌蜂对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化学成分标准品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已交配的雌蜂显著趋向1-十一烯和异缬草醛,稻纵卷叶螟幼虫虫粪中的1-十一烯和异缬草醛可能是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搜索寄主的利他素。
    30  农林复合系统中灌木篱墙对异色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
    严飞 周在豹 王朔 曹玉成 李凯
    2012, 32(7):2230-2238. DOI: 10.5846/stxb201105160639
    [摘要](2982) [HTML](0) [PDF 2.03 M](1947)
    摘要:
    以北京大兴农区农林复合系统为对象,围绕灌木篱墙(沙棘绿篱和杨树萌条带)上和麦田中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及灌木篱墙对异色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生长前期(返青期至抽穗期或扬花期)灌木篱墙上异色瓢虫种群密度是麦田的3.25-9.57倍,是异色瓢虫由越冬地向麦田过渡前的主要栖息地,是农林复合系统中异色瓢虫种群建立的"种库";(2)异色瓢虫对栖息生境有较强的选择性,明显趋向于蚜虫密集分布的生境,小麦生长前期趋向于灌木篱墙,小麦生后期(扬花期或灌浆期至完熟期)趋向于麦田,整个小麦生长期内异色瓢虫种群在不同生境斑块间存在明显的移动现象;(3)麦收后,邻近麦田的杨树萌条带上异色瓢虫种群密度相比于完熟期增加了42%,为异色瓢虫提供了重要的庇护场所。
    31  苹果脱乙酰几丁质发酵液诱导苹果叶片对斑点落叶病的早期抗性反应
    王荣娟 姚允聪 戚亚平 李小萌 姬谦龙
    2012, 32(7):2239-2247. DOI: 10.5846/stxb201108111176
    [摘要](2921) [HTML](0) [PDF 6.02 M](2374)
    摘要:
    苹果发酵液(Apple fermentation broth,AFB)是用生理落果、人工疏果和采前落果等无商品价值的果实,经快速发酵制成的植物源营养制剂。苹果脱乙酰几丁质发酵液是在发酵前将脱乙酰几丁质加入粉碎的苹果果实中,共同发酵制成。本试验旨在探讨苹果脱乙酰几丁质发酵液诱导的苹果叶片对斑点落叶病(Alternaira alternate f.sp.mali)的抗性机制。以2年生宫藤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 ‘kudowu’)幼树为试材,以喷施苹果发酵液(AFB)、苹果脱乙酰几丁质,发酵液(ACFB)和脱乙酰几丁质制备液(CHN)为处理,喷清水为对照。测定接种斑点落叶病病原菌后,苹果叶片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同时测定活性氧、木质素、交联蛋白的沉积状况、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ACFB处理叶片的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了4.3%,防治效果比对照提高了40.7%,AFB处理叶片的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了2.4%,防治效果比对照提高了22.2%。斑点落叶病病原菌接种12h后,ACFB 处理叶片在病原菌侵染位点上的活性氧、木质素和交联蛋白的沉积量比对照显著增加,其中活性氧比对照增加30%;各处理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含量分别在接种后12h和36h、3h和24h出现两个高峰。病原菌接种后9-72h,ACFB 处理叶片的POD酶和SOD酶活性高于对照,而CAT酶活性较对照低。由此可见,喷施苹果脱乙酰几丁质发酵液,可有效诱导苹果叶片对斑点落叶病的抗性,其诱导反应可能与侵染早期叶片活性氧迸发及抗氧化代谢有关。
    32  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脆弱性评估研究进展
    王宁 张利权 袁琳 曹浩冰
    2012, 32(7):2248-2258. DOI: 10.5846/stxb201109291437
    [摘要](5605) [HTML](0) [PDF 2.06 M](2718)
    摘要: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研究海岸带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评估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潜在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是保障海岸带系统安全的重要前提。回顾了IPCC的四次评估报告,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总结了海岸带脆弱性评估框架以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脆弱性评估研究的进展。在综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脆弱性评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还有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也需要对各种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和验证。
    33  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引种及其生态影响
    彭友贵 徐正春 刘敏超
    2012, 32(7):2259-2270. DOI: 10.5846/stxb201110161530
    [摘要](7284) [HTML](0) [PDF 1.66 M](4838)
    摘要:
    无瓣海桑是我国首个从国外引进并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红树植物,生长快,适应性强,已成为华南沿海红树林恢复造林的主要树种。但近年来无瓣海桑引种已引起较大争论,焦点是无瓣海桑是否会对乡土红树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是否会造成生态入侵,是否应限制推广种植。根据引种以来的研究成果,对无瓣海桑的生态适应性、种植技术、生产力与物质循环、生态影响等四个方面的引种研究进行综述;分析无瓣海桑引种对乡土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和生态入侵可能性,对无瓣海桑引种造林提出建议。指出今后无瓣海桑引种的的研究重点为:无瓣海桑引种的生态监测与入侵评估;对滩涂水生生物的影响;与乡土红树植物优化配置的混交种植技术;无瓣海桑的资源化利用。
    34  城市污泥生物好氧发酵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影响因素
    余杰 郑国砥 高定 刘洪涛 陈同斌
    2012, 32(7):2271-2278. DOI: 10.5846/stxb201109171366
    [摘要](3520) [HTML](0) [PDF 3.72 M](2164)
    摘要:
    分析了国内部分城市脱水污泥中几种主要有机污染物浓度,PAHs含量为1.156-34.940mg/kg,PCBs含量为0-115.730mg/kg;PCDD/Fs含量为9.530-22.900 ngTEQ/g干泥,NP含量为177.000mg/kg。提出要实现污泥安全、环保的土地利用,可采用生物好氧发酵技术降解污泥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泥在土地利用时有机污染物带来的环境风险。同时通过优化污泥生物好氧发酵控制条件:C/N值范围为25∶1-40∶1,温度在30-55℃,氧气浓度5%-15%,强制通风量控制在1.5-2.0 m3·min-1·t-1(干泥)左右,pH6-9,混料含水率为50%-65%,经生物好氧发酵后的污泥施用土地,可以大大降低污泥在土地利用时的环境风险,避免污泥资源化利用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
    35  4种绿化树种盆栽土壤微生物对柴油污染响应及对PAHs的修复
    闫文德 梁小翠 郑威 田大伦 朱凡 王光军
    2012, 32(7):2279-2287. DOI: 10.5846/stxb201103250383
    [摘要](3070) [HTML](0) [PDF 1.86 M](2100)
    摘要:
    采用室内盆栽实验,利用柴油按不同比例混合土壤0 g/kg(CK),2 g/kg(L1),10 g/kg(L2)和50 g/kg(L3)制备了含不同浓度PAHs的污染土样,选择1年生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幼苗为供试植物,进行了土壤微生物对柴油的响应及对PAHs的修复研究。结果表明:(1)4个树种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以细菌占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2)在各测定时间树种间土壤微生物总数对污染处理响应差异较大。栾树各污染处理组土壤微生物总数均高于对照组;樟树各污染处理土壤微生物在实验前期低于对照;广玉兰为污染处理组在4月份显著低于对照,而在其他月份多高于对照;马褂木在4月份均低于对照,其他月份为L1处理低于对照,L2、L3处理高于对照(1月L2除外)。(3)4个树种对照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随时间的变化都是从10月逐渐增加至翌年4月,然后不断减少至10月;污染处理土壤微生物总数呈现峰值提前或滞后现象,主要出现在1月或7月。真菌是控制PAHs降解的重要因素。(4)经过1a实验,各树种L1、L2处理土壤中的PAHs浓度已与对照土壤相当;L3处理各树种土壤中PAHs含量为马褂木>栾树>广玉兰>樟树。
    36  云南会泽铅锌矿废弃矿渣堆常见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
    李东伟 徐红梅 梅涛 李海燕
    2012, 32(7):2288-2293. DOI: 10.5846/stxb201105260705
    [摘要](4787) [HTML](0) [PDF 1.51 M](2441)
    摘要:
    从云南会泽铅锌矿废弃矿渣堆上的常见植物硬毛南芥(Arabis hirsuta)、毛萼香茶菜(Rabbosia eriocalyx)和倒挂刺(Rosa longicuspis)等6种植物的690个组织块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495株,内生真菌的分离频率在0.42-0.93之间,平均为0.72,所有植物茎内生真菌的分离频率都明显高于叶(P<0.05)。经形态学鉴定,内生真菌分属于茎点霉属(Phoma )、交链孢属(Alternaria)和派伦霉属(Peyronellaea)等20个分类单元,其中茎点霉属和派伦霉属为该废弃矿渣堆上常见植物的优势内生真菌属。6种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在1.05-2.29之间,与其它非重金属污染环境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相似,说明在重金属污染地区仍然存在多种重金属耐受的内生真菌种类。6种植物内生真菌的相似性系数(0.455-0.833)表明,会泽铅锌矿区植物内生真菌的宿主专一性较小。
    37  南方根结线虫对不同砧木嫁接番茄苗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梁朋 陈振德 罗庆熙
    2012, 32(7):2294-2302. DOI: 10.5846/stxb201107221081
    [摘要](2699) [HTML](0) [PDF 1.94 M](2022)
    摘要:
    采用盆栽人工接种方法,对番茄嫁接苗进行了抗性评价,研究了番茄嫁接苗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代谢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南方根结线虫(J2)后,砧木嫁接苗表现为高抗,自根嫁接苗为高感。通过嫁接换根,与自根嫁接苗相比,砧木嫁接苗明显提高了接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了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以及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表明番茄植株体内的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高低与其抗根结线虫的能力密切相关,较低的活性氧水平和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利于减轻对膜系统的伤害,提高番茄植株的抗根结线虫能力。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