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2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北部湾秋季底层鱼类多样性和优势种数量的变动趋势

      2012, 32(2):333-342. DOI: 10.5846/stxb201011291700

      摘要 (4511) HTML (0) PDF 3.57 M (2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及其数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1992年共记录鱼类171种,隶属17目77科;2001年记录鱼类156种,隶属18目71科;2006年记录157种,隶属17目67科。3个年代记录的鱼类均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其中1992年为96种(占56.14%)、2001年90种(占57.69%)和2006年89种(占56.69%)。鱼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一致:以2001年最高,为0.72和3.64;其次为1992年,为0.64和3.27;2006年最低,分别为0.52和2.64。丰富度指数(D)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1992年的21.03,2001年的20.74和2006年的19.61。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北部湾3个年代出现的6种共有优势种(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带鱼Trichiurus haumela、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中的经济价值较高的优势种逐渐被低值和小型的鱼类所替代,但繁殖力较强和寿命较短的鱼类变动较小。在6种共同优势种中,黄斑鲾和发光鲷的渔获率呈上升趋势;带鱼和黄带绯鲤的渔获率呈下降趋势;而二长棘鲷和竹荚鱼的渔获率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变化趋势是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逐渐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数量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

    • 中国大陆鸟类和兽类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

      2012, 32(2):343-350. DOI: 10.5846/stxb201012201815

      摘要 (4765) HTML (0) PDF 1.50 M (2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多样性科学的研究重心之一是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中国是世界上物种特丰富国家之一,了解我国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情况,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收集了全国205个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和兽类物种分布信息,以G-F指数作为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指标,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大陆鸟类和兽类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特征。G-F指数是一种基于香农-威纳指数的信息测度,测度了研究地区环境分化程度和实际利用这种生态环境分化的生物类群多样性, 是一种对共同起源,相似生境需求的物种类群多样性的标准化多样性测度。结果发现,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内我国大陆鸟类多样性变异大部分都是由随机因素所引起的。兽类多样性的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内是由随机因素所产生的,而在青藏高寒区,兽类多样性的总变异中99.9%是由空间依赖性所引起的,主要表现在71492-1020000 m空间尺度上,其分布表现出了强空间相关性。据此,大尺度上的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具有特定的规律,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动中应加以考虑。

    • 粉蝶盘绒茧蜂中国和荷兰种群学习行为及EAG反应的比较

      2012, 32(2):351-360. DOI: 10.5846/stxb201012141784

      摘要 (4054) HTML (0) PDF 2.04 M (2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虫的取食危害可导致植物释放的挥发物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天敌利用植物在受到植食性昆虫的危害后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来寻找寄主,这种植物挥发物在寄生蜂寻找寄主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粉蝶盘绒茧蜂 (Cotesia glomerata) 是菜粉蝶 (pieris rapae) 主要的内寄生蜂,是优良的蜂种,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分别以中国种群和荷兰种群的粉蝶盘绒茧蜂为研究对象,利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 (Electroantennogram, EAG) 技术,比较了不同地理种群粉蝶盘绒茧蜂雌蜂的学习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差异。旨在明确虫害植株释放的挥发物在两个地理种群中的作用。Y型嗅觉仪试验结果表明,雌蜂不同的学习经历会影响其对寄主植株的趋性行为。没有学习经历的中国种群雌蜂对虫害甘蓝挥发物较虫害紫甘蓝和虫害羽衣甘蓝挥发物表现出更强地趋性行为,无学习经历荷兰种群对虫害甘蓝挥发物同样表现出更强地趋性行为,中国种群3次间隔产卵和3次间隔气味学习使其对经历过的寄主植物挥发物趋性明显提高。荷兰种群3次间隔气味学习也会提高该蜂对经历寄主挥发物的趋性。EAG试验结果显示,两个地理种群雌蜂对所测定三类挥发物(体积比10-1)的反应强弱依次为:C6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且在所测定的6种化合物剂量范围内,两个地理种群雌蜂均与trans-2——己醛和乙酸己酯(体积比10-4-10-1),壬醛、月桂烯和里那醇(体积比10-4-10-2)化合物的活性成正相关。结果表明,中国和荷兰种群雌蜂均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学习能力和电生理反应。研究显示粉蝶盘绒茧蜂雌蜂可能利用甘蓝挥发物作为利它素而寻觅适宜的寄主,学习经历会明显提高该蜂对经历的寄主挥发物的趋性的行为。实验结果为菜粉蝶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 君主绢蝶的生物学及生境需求

      2012, 32(2):361-370. DOI: 10.5846/stxb201012201813

      摘要 (3998) HTML (0) PDF 2.30 M (2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通过野外设点观察、样线调查及室内饲养等方法研究了君主绢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境需求,分析了其种群趋势及波动的原因,提出了保护措施。 (1)君主绢蝶是中国特有种,在甘肃永靖县1年1代,以卵越冬,卵多产于寄主植物灰绿黄堇Corydalis adunca(也是中国特有种)附近的岩石壁上,翌年3月中旬卵孵化。幼虫4龄,平均历期为52d,3下旬至6月下旬都可见到幼虫。蛹期平均为47d。5月初始见其成虫,成虫飞翔迅速,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至9月下旬仍可见成虫活动。卵期一般为8个月。 (2)君主绢蝶在永靖县牙沟生境内是一个优势种群,成虫喜欢飞翔于有裸露岩石的沟谷,其幼虫则生存于阳光充足、气候干燥、有大量寄主植物的阳坡及半阳坡。君主绢蝶与其寄主植物灰绿黄堇的分布范围在中国相一致,二者之间有紧密的协同进化关系。 (3)在永靖县和甘南合作市分布的君主绢蝶是两个亚种,在永靖县牙沟地区发生的是君主绢蝶兰州亚种Parnassius imperator gigas Kotsch,在合作市发生的是君主绢蝶祁连亚种P. imperator regulus (Bryk et Eisner)。 (4)极端的异常气候(强降温、霜冻、降雪)是影响君主绢蝶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子,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另一个影响君主绢蝶生存的主要威胁。 (5)保护措施建议: 保护生境和减少人为干扰是两个最主要的促进绢蝶种群恢复的方法;强调对绢蝶种群进行长期监测,并开展生境丧失、气候变化等对绢蝶的影响研究。

    •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年间比较

      2012, 32(2):371-379. DOI: 10.5846/stxb201012191810

      摘要 (2868) HTML (0) PDF 3.87 M (1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2007年2-5月、2008年3-5月、2010年1-3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本,比较其不同年间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渔获物雌雄比为1.14-1.50:1;3a雌性个体的胴长(体重)分别为188-346mm(110-856g)、200-364mm(145-950g)、124-276mm(72-425g),雄性个体的胴长(体重)为178-298mm(102-703g)、193-314mm(145-680g)、104-335mm(70-374g)。2010年渔获个体明显比2007和2008年小。各年间及雌、雄个体间的体重与胴长关系均存在差异(P<0.001),渔获物中年间性成熟组成差异明显,此外各年3月份渔获个体也存在显著差异。雌、雄个体的胴长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53-1.07 mm/d、0.47-0.68 mm/d,相对生长率分别为0.24-0.41%d-1、0.23-0.33%d-1;雌、雄个体的体重平均生长率在1.70-5.25 g/d、1.64-4.59 g/d,相对生长率分别为0.92-1.37%d-1、0.86-1.40%d-1。渔汛期间,胴长、体重与时间的关系均符合指数生长曲线,但生长指数年间差异明显。综合分析认为:2007年渔获物基本上为南巴塔哥尼亚种群;2008年以南巴塔哥尼亚种群为主,但也有少量较小个体的夏季产卵种群;2010年则以夏季产卵种群为主,并有少量的南巴塔哥尼亚种群。

    • 城市溪流中径流式低坝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12, 32(2):380-385. DOI: 10.5846/stxb201012081751

      摘要 (3154) HTML (0) PDF 2.16 M (2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查了浙江省安吉县内具径流式低坝的城市溪流(6个样点)和参照溪流(3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目的是了解城市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退化规律和径流式低坝(2-3 m)对城市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参照样点的底质组成以大石块(35.92%)和卵石(33.66%)为主,城市溪流以砾石为主(57.97%)。城市溪流水温和电导率显著高于参照溪流,TN和TP高于参照溪流。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和EPT分类单元数显著低于参照溪流。城市溪流河道内水坝上下游之间的流速(P=0.273)和宽深比(P=3.92)无显著差异。坝下游水体中的TP高于坝上游,电导率、溶解氧、pH值和水温在坝上下游之间几乎一致。除BI指数坝下游高于坝上游外,坝上下游间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以及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但坝下游的耐污类群比例显著高于坝上游,敏感类群比例则显著低于坝上游。与坝上游相比,坝下游捕食者比例上升和集食者比例下降。NMDS结果进一步表明,城市溪流内水坝的建设导致坝上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明显改变。

    •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摄食生理影响的室内模拟

      2012, 32(2):386-393. DOI: 10.5846/stxb201012141783

      摘要 (3087) HTML (0) PDF 1.59 M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浓度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摄食率、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清滤率呈现峰值变化规律。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50 mg/L时的最大清滤率(1.12 L·个体-1·h-1)比较,悬浮颗粒物浓度为500 mg/L时,清滤率达最小值(0.17 L·个体-1·h-1)),其清滤率降幅达85%。这表明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物的水环境下,贝类受到环境胁迫,其生理和自身摄食机制受到限制,引起摄食减少和机体损伤。马氏珠母贝类的清滤率(CR)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CR =-0.701+1.627×TPM-0.463×TPM2+0.036×TPM3 (R2=0.928)。(2)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摄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马氏珠母贝的摄食率随着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50 mg/L时达最大值(38.28 mg/h),当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50 mg/L时,摄食率反而下降,在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500 mg/L时,降为最小值(16.22 mg/h),摄食率降幅为58%。随着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马氏珠母贝摄食率受到的影响小于清滤率受到的影响。马氏珠母贝类的摄食率(IR)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IR =-46.631+70.957×TPM-18.385×TPM2+1.367×TPM3 (R2=0.907)。(3)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总悬浮颗粒物12.6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最大(48.57%),而总悬浮颗粒物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最小(8.56%)。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AE)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AE =52.189+0.132×TPM-3.111×TPM2+0.316×TPM3 (R2=0.976)。

    • 太平洋中西部海域浮游植物营养盐的潜在限制

      2012, 32(2):394-401. DOI: 10.5846/stxb201012141778

      摘要 (3364) HTML (0) PDF 6.70 M (1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8月至9月期间在太平洋西部N1站和中部N2站进行现场营养盐加富培养实验。结果显示:N1站,浮游植物生物量对N或者P添加都有较强的响应,其中N+P+Si组和N+P组浮游植物长势迅速,叶绿素a从初始的0.03 μg/L分别达到2.12 μg/L和1.83 μg/L,同时P先于N和Si之前被耗尽;说明N1站为N、P共同限制,P是首要限制因子。而N2站,浮游植物生物量仅对N、P共同添加有明显响应,N先于P和Si被浮游植物消耗殆尽。利用培养过程中营养盐比值变化推断,N1站浮游植物以低于Redfield ratio (16N∶1P)吸收N和P;而N2站浮游植物以高于Redfield ratio (16N∶1P)吸收N和P。这可能解释了太平洋西部的寡营养盐海域为潜在P限制,而在太平洋中部海域则为潜在N限制。

    • 几株赤潮甲藻的摄食能力

      2012, 32(2):402-413. DOI: 10.5846/stxb201012151789

      摘要 (3270) HTML (0) PDF 2.74 M (2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对6株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的海洋细菌 (FLB)、金藻 (FLA)和两种粒径分别为0.5 μm和2.0 μm的荧光微球 (FM0.5和FM2.0) 4种摄食对象的摄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东海原甲藻对4种摄食对象均没有摄食外,其它5株甲藻,微小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原甲藻和微小原甲藻均具有摄食能力, 但对摄食对象的选择和摄食率有差异,多数摄食率是在4 h达到最大,白天的摄食能力强于夜间。研究说明了在营养盐限制环境中,有些具有兼性营养能力的甲藻对细菌和/或更小浮游植物的摄食能力可能对维持和促进其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 高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凝聚体的形成

      2012, 32(2):414-420. DOI: 10.5846/stxb201012181807

      摘要 (3330) HTML (0) PDF 3.66 M (2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棕囊藻包含囊体和游离单细胞两种生活史阶段。囊体是棕囊藻藻华爆发时的优势形态,藻华衰退时囊体能够形成凝聚体,但是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的凝聚体极少被发现。将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和高密度的海洋弯曲甲藻共同培养,使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承受高摄食压力,通过观察摄食者和棕囊藻的生长、凝聚体的数量和形态,阐明单细胞凝聚体的形成以及与摄食压力的关系。当球形棕囊藻进入衰退期时,高摄食压力引发游离单细胞聚合形成凝聚体,无摄食压力情况下,单细胞不形成凝聚体。凝聚体由无鞭毛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近似球体。凝聚体形成伊始,凝聚体内部可见凝胶状物质将细胞互相粘结,并且粘附了纤维等物质。凝聚体的体积和粘附的细胞数量逐渐提高,细胞排列愈加紧密,凝聚体内部形态和结构不易分辨。凝聚体的形成有效保护了部分单细胞免受摄食压力的影响,减少了摄食死亡率。凝聚体的形成是球形棕囊藻面临高摄食压力时采取的主动的防御策略。球形棕囊藻能够频繁引发大规模藻华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在生长的各个阶段中均具有优越的竞争策略。

    • 大型绿藻浒苔藻段及组织块的生长和发育特征

      2012, 32(2):421-430. DOI: 10.5846/stxb201012081750

      摘要 (3879) HTML (0) PDF 20.92 M (1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将浒苔叶状体分为基部、中部和顶端3部分分别进行切段和切碎处理, 在实验室条件下, 用液体浅层培养的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其组织和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特性。显微观察的结果显示:切段培养条件下, 基部和中部的藻段均可在其形态学下端形成假根, 在形态学上端产生类似叶状体的突起。藻段的发育具极性, 但其极性并不是绝对的, 在1.0 mm的基部藻段两端都观察到了假根的形成。虽然顶端的藻段和组织块全都形成和释放了孢子, 未见明显的营养生长, 但是在培养早期, 其下端仍然具有形成假根的能力。浒苔各部位藻段和组织块释放的和滞留于孢子囊内的孢子都可以立即萌发成苗。快速生长的中基部藻段形成了气囊, 致使其漂浮于培养基上。有很多藻段和组织块形成和释放了生殖细胞, 释放到外界以及滞留于孢子囊内的孢子均可立即附着萌发。数据分析表明:藻段的生长具有极性, 不同部位相同长度的藻段生长率差异明显, 基部藻段的生长率高于中部藻段, 顶部藻段无明显的营养生长。藻段的生长与其原始长度和在藻体中所处的位置有密切关系;藻段和组织块的再生与藻体的完整性及其在藻体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 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衰亡相关基因的筛选

      2012, 32(2):431-437. DOI: 10.5846/stxb201012061734

      摘要 (3656) HTML (0) PDF 2.40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了衰亡期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特异表达的cDNA文库。共获得800个克隆,利用巢式引物进行PCR筛选,最终确定阳性克隆556个。利用斑点杂交技术对这些阳性克隆进行差异筛选,获得差异表达克隆160个。测序后得到片段125个,经过归类,获得21种序列,其中6种在NCBI中经Blast,获得功能基因与其匹配,这些功能基因分别是CHK1 类似检测点蛋白(checkpoint-like protein)、核酸外切酶复合体、谷氧还蛋白、Na+/ K+ ATPase、叶绿体中的一个开放阅读框和pG1蛋白,其他blast无同源序列,可能为新基因。推测链状亚历山大藻的衰亡过程可能涉及到DNA损伤、mRNA降解过程、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离子动态平衡的变化以及叶绿体一些生理状况的变化等过程。

    • 太湖春季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及其对遥感反射率变化的影响

      2012, 32(2):438-447. DOI: 10.5846/stxb201012101759

      摘要 (3417) HTML (0) PDF 3.95 M (2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吸收特性和后向散射特性是水体重要的光学特性,同时也是建立生物光学模型的基本参数。利用2009年4月太湖春季实测数据,结合生物光学模型推导了太湖春季水体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分析了太湖春季水体的吸收特性和后向散射特性,并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对遥感反射率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非色素颗粒物是影响太湖春季水体吸收特性的主导因子,色素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对总吸收(不包含纯水)的贡献相对较小,且色素颗粒物在梅梁湾湖区的包裹效应明显大于其他湖区。(2)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与总悬浮物和无机悬浮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88以上),与有机悬浮物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相关系数均在0.73以下),且水体中多次散射对水面总辐亮度有较大的贡献,平均贡献率高达93.46%。(3)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将遥感反射率变化光谱分解成3个正交因子,3个正交因子总共解释了约99%的遥感反射率变化信息,其中,第一正交因子解释了93%的变化信息,第二和第三正交因子分别解释了5%和1%的变化信息。通过对各正交因子与水体不同组分的吸收和后向散射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颗粒物的后向散射对水面反射光谱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太湖春季水体遥感反射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无机颗粒物的吸收和后向散射,有机颗粒物对遥感反射率的变化影响较小。

    • 程海富营养化机理的神经网络模拟及响应情景分析

      2012, 32(2):448-456. DOI: 10.5846/stxb201012111763

      摘要 (2961) HTML (0) PDF 2.95 M (2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揭示湖泊的富营养化发生机制、定量了解关键生源要素与藻类爆发的因果关联对有效改善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决策意义。以云南省程海为例,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响应模型,对富营养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并从富营养化核心驱动因子识别、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与架构分析以及叶绿素a(Chl a)与TN、TP浓度降低的响应模拟几个方面对面临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模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必须在适当的架构下才能产生科学合理的结果;程海的富营养化机制由一个氮(N)、磷(P)共限制的营养盐-藻类动力结构主导,但在此主导结构下拥有氮型限制的次级结构。基于神经网络模型模拟,推导出一系列基于湖体水质控制的Chl a响应的非线性函数,为程海的富营养化控制提供了快速决策支持。

    • 沙质海岸灌化黑松对蛀食胁迫的补偿性响应

      2012, 32(2):457-464. DOI: 10.5846/stxb201012161800

      摘要 (2471) HTML (0) PDF 2.15 M (1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松(Pinus thunbergii)在特定的沙质海岸环境中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灌化树形。由蛀食胁迫诱发的黑松补偿性响应是其自我保护和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重要机制,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通过比较蛀食前后植株补偿性生长特征的变化来阐明补偿性响应的机理及其在灌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 蛀食胁迫后,当年和次年枝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对当年枝的影响大于翌年枝,可见这种补偿响应具有持续性,但强度有减弱的趋势。同样,叶构件的补偿响应也具有持续性但强度差别不显著。(2) 当年枝和叶构件的补偿性生长与其在1年枝上的位置密切相关,蛀食后近顶端枝和叶长度分别为未蛀枝上同部位的1.75与1.43倍,而近底端补偿性生长不明显。(3) 在密度效应的影响下,蛀食枝的芽死亡率上升5.4倍,营养芽产量上升1.55倍,而生殖芽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蛀食胁迫诱发的补偿性响应更倾向于投资营养生长。(4) 主枝遭蛀食胁迫停止生长后,分枝数增多,枝计盒维数增加25%。树冠计盒维数随枝条受害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两者呈"后峰型"曲线函数关系。(5) 枝和叶构件的总生物量在两条件下差异不显著,属等量补偿性生长。本研究认为:灌化黑松响应蛀食胁迫的补偿性生长机理可用顶端优势去除理论解释,且具有持续效应,这种枝构型改变方式将最终导致黑松灌化形态的形成;同时,补偿性响应还包括芽命运和计盒维数的变化。因此,可将芽命运和计盒维数作为反映植物补偿性生长的指标。

    • 泽陆蛙和饰纹姬蛙蝌蚪不同热驯化下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

      2012, 32(2):465-471. DOI: 10.5846/stxb201012121767

      摘要 (4888) HTML (0) PDF 1.65 M (2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蝌蚪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蝌蚪做研究模型,检测热驯化(20、25、30 ℃)对选择体温(Tsel)、低温耐受性(CTMin)、高温耐受性(CTMax)和耐受温度范围(VTR)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蝌蚪的Tsel既不受驯化温度的影响,也不存在种间差异;泽陆蛙蝌蚪的CTMin显著小于饰纹姬蛙蝌蚪,而CTMax和VTR则显著大于饰纹姬蛙蝌蚪;CTMin和CTMax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VTR则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研究结果表明,热驯化显著影响2种蝌蚪的CTMin、CTMax和VTR,而对2种蝌蚪的体温调定点无显著影响;这些热生物学特征对两种蝌蚪有效适应环境温度变化、利用资源、减少种间竞争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 麦蚜和寄生蜂对农业景观格局的响应及其关键景观因子分析

      2012, 32(2):472-482. DOI: 10.5846/stxb201012011711

      摘要 (3369) HTML (0) PDF 2.81 M (2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样性的农业景观格局通常会导致主要作物害虫及其寄生蜂的种类、数量和动态规律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并设计了两种尺度的麦田农业景观格局,依据麦蚜种群发生特点,分为迁入、增长与高峰3个时期,论述了不同尺度下农业景观元素对麦蚜及寄生蜂系统的影响,通过逐步回归筛选了不同时期麦蚜及寄生蜂分布的关键景观元素,最后通过CANOCO软件模拟了麦蚜及寄生蜂的分布排序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景观因子对麦蚜及寄生蜂种群影响不同,迁入期两种尺度下裸地最有利于两种有翅蚜迁飞入田,塑料大棚对有翅蚜种群入田有抑制作用。增长期草地与林地生境对麦蚜种群增长率促进最大,塑料大棚同样抑制了麦蚜种群增长;但塑料大棚、草地与林地对蚜茧蜂的种群增长有促进作用,非麦类作物生境对蚜茧蜂种群增长抑制作用最大;草地与林地有利于重寄生蜂种群的增长;高峰期裸地比例大的农业景观下麦蚜的最大种群密度较高,草地与林地对蚜茧蜂与重寄生蜂的最大种群密度在某种程度上均有促进作用。两种尺度下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物种的对不同景观元素反应与形态学及其生活史特征有关,且景观结构中特定的植物种类、非作物植物的密度和物候期都可能影响寄生蜂集团的多样性与功能。

    • 镉胁迫对芥蓝根系质膜过氧化及ATPase活性的影响

      2012, 32(2):483-488. DOI: 10.5846/stxb201012131770

      摘要 (3517) HTML (0) PDF 1.57 M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培条件下,以"香港白花"芥蓝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4种不同浓度镉(0、1.0、2.0、4.0、8.0 mg/L Cd)处理对芥蓝幼苗根系质膜过氧化及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芥蓝根系活力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表现出升高的趋势,表明芥蓝受到活性氧物质的胁迫。1.0、2.0 mg/L Cd浓度处理下的H2O2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O2-产生速率则在1.0 mg/L浓度处理下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芥蓝根系质膜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1.0 mg/LCd浓度处理时,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 > 0.05),而在2.0、4.0、8.0 mg/LCd处理时,两种ATPase活性显著降低(P < 0.05),并且与膜脂过氧化水平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2 > 0.969)。因此,低浓度Cd处理对芥蓝根系质膜两种ATPase活性影响较小,较高浓度Cd处理使芥蓝根系活力和质膜ATPase的损伤加重。

    • 生姜水浸液对生姜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12, 32(2):489-498. DOI: 10.5846/stxb201012121768

      摘要 (3727) HTML (0) PDF 1.89 M (2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生姜为材料,研究生姜不同部位(根茎、茎和叶)、不同浓度(10、20、40、80 g/L)的水浸液对生姜幼苗根际土的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并通过HPLC定量分析了生姜各部位水浸液中所含酚酸类(香草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和阿魏酸)、香豆素类(伞花内脂和7-甲氧基香豆素)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生姜水浸液对所测6种土壤酶活性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在10 g/L时就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并且所有酶均有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增加而呈增大的趋势;相同部位的水浸液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呈增加趋势,而放线菌的数量呈减少趋势;3种生姜水浸液均随着浓度的增加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加剧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积累,根茎水浸液对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铵态氮均显示出低浓度提高其含量而高浓度降低其含量的趋势,而茎和叶水浸液则随着浓度的增加均降低了其含量。生姜水浸液中主要化感成分包括:根茎水浸液主要是丁香酸和伞花内脂;茎水浸液主要是阿魏酸,且其含量最高为73.4 ug/g;叶水浸液除了阿魏酸,其他6种物质均被检测出,但含量较高的主要有丁香酸、伞花内脂和香豆酸。

    • 九州虫草菌丝体对Mn的耐性及富集

      2012, 32(2):499-507. DOI: 10.5846/stxb201011301704

      摘要 (3199) HTML (0) PDF 2.03 M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金属耐性真菌的研究是生物修复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了九州虫草(Cordyceps kyusyuensis)对于Mn的耐性及富集。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0-60 g/L)的Mn离子,测定其菌丝生物量、菌丝Mn含量、菌丝抗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水平以及菌体细胞离子交换量、Mn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九州虫草菌丝生物量与M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Mn浓度60 g/L为九州虫草菌丝生长极限浓度。菌丝中Mn含量随培养基中Mn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10 g/L Mn时,菌丝细胞中Mn积累量达到细胞干重的1.0013%。九州虫草菌丝中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可溶性糖浓度与培养基中Mn浓度呈负相关,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培养基中Mn浓度增大而显著升高,但变化趋势不同。九州虫草菌丝细胞不可溶性组分中Mn的量(91.51%-98.6%)显著高于可溶部分(1.40%-8.49%)。九州虫草菌丝细胞壁离子交换量(CEC)随着培养基中Mn浓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说明在九州虫草菌丝对Mn的富集过程中,其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器对于Mn结合发挥了主要作用,细胞质中可溶性成分对Mn的结合发挥次要作用。在Mn的胁迫下,增强抗氧化酶系统的协同作用以清除大量自由基是细胞对锰耐性的重要机制。

    • 土霉素暴露对小麦根际抗生素抗性细菌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2, 32(2):508-516. DOI: 10.5846/stxb201012131772

      摘要 (2651) HTML (0) PDF 3.37 M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土霉素暴露和小麦根际抗性细菌的数量、种类、分布特征及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土霉素暴露下小麦根际单一抗生素抗性细菌数量和抗土霉素-链霉素双重抗性细菌数都明显增加,且与暴露剂量呈正效应关系;同时,土壤磷酸酶、脱氢酶活性下降,但与土霉素的剂量效应关系不明显。从土霉素暴露的土壤中分离到50株抗性细菌,经形态观察、RFLP分组和16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将它们聚集在Actinobacteria、Bacilli、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 和Sphingobacteria类群。其中放线菌最多(15株),占抗性菌总数的30%;其次是Bacillus属细菌(9株)和Pseudomonas属细菌(8株),分别占18%和16%。同时,具有抗性的人类机会致病菌Pseudomonas、SphingomonasStenotrophomonas属细菌在土霉素暴露的样品中均被分离到,分别占抗性菌株总数的16%、8%和4%。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土霉素暴露剂量的增加,小麦根际优势促生菌Bacillus属细菌的抗性检出率逐步降低;但具有抗生素抗性的人类机会致病菌PseudomonasSphingomonasStenotrophomonas属细菌的检出率却明显增加,提示可能会进一步增大其机会致病性。

    •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2, 32(2):517-527. DOI: 10.5846/stxb201012011710

      摘要 (5336) HTML (0) PDF 2.22 M (3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N沉降试验。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对照)、N1(60 kg N·hm-2·a-1)、N2(120 kg N·hm-2·a-1)和N3(240 kg N·hm-2·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8 d的培养后发现,各土层有机碳日均矿化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而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则逐步增加。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各土层有机碳累计矿化量总体趋势表现为: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而降低,日均矿化量降低幅度以N1最大,其次是N0和N2,N3降幅最小。相同N沉降处理下,参与土壤碳循环的6种主要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β-葡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和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氮沉降对6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对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具有促进作用,而对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中-低氮沉降(N1、N2)对蔗糖酶无影响,而对β-葡糖苷酶具有促进作用,高氮沉降(N3)促进了蔗糖酶活性,但抑制了β-葡糖苷酶活性。表层土壤中,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土壤纤维素酶、β-葡糖苷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氮沉降促进了表层土壤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 火炬树雌雄母株克隆生长差异及其光合荧光日变化

      2012, 32(2):528-537. DOI: 10.5846/stxb201011291702

      摘要 (2982) HTML (0) PDF 1.99 M (2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火炬树(Rhus typhina Linn.)是兼有雌雄异株和克隆生长特性的外来木本植物。分别探讨火炬树雌雄母株克隆繁殖扩散能力的特点,分析其光合荧光反应的差异。采用CIRAS-2光合仪和FMS-2便携调制式荧光仪,并结合样圆调查法,比较火炬树雌雄母株的克隆分株数量和形态生长指标、光合生理参数的日变化特征,揭示火炬树雌雄异株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对午间强光缓冲保护能力的雌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火炬树雄性母株的克隆分株形态生长指标及数量均超过了雌性母株,且雄性母株形成克隆分株的年龄早于雌性母株1a;2)火炬树雄性母株的光能、水分和CO2利用效率和净光合速率均高于雌性母株,此结果为雄性母株克隆生长奠定了较为充足的营养基础;3)在晴天自然光的条件下,火炬树雄性母株未出现光抑制,而雌性母株出现了光抑制现象,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日变化特征显示雌性母株的热耗散程度较高。因此,火炬树雄性母株的克隆生长力强于雌性母株。

    • 湖南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持水性能

      2012, 32(2):538-547. DOI: 10.5846/stxb201012151792

      摘要 (4577) HTML (0) PDF 1.59 M (2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持水性能是决定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的关键,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乌云界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森林、灌丛、竹林和草地4个典型生态系统,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性能。结果表明,乌云界4种典型植被下表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76 g/kg)、容重较低(<0.85 g/cm3)、团聚体稳定性较强(>5mm水稳性团聚体达22.7%-52.3%),表明保护区土壤的结构发育总体上较好。森林和竹林土壤具有较多的大孔隙和较高的饱和导水率,有利于天然降水向地下水的转化,而灌丛和草地土壤毛管孔隙度则相对较高,其土壤中能够保持更多的有效水分。乌云界自然保护区4个典型生态系统0-40cm土层土壤重力水容量为:森林(83.5 mm)>竹林(79.2 mm)>灌丛(66.9 mm)>草地(43.8 mm),有效水容量为:草地(128.7 mm)>灌丛(111.6 mm)>森林(95.9 mm)>竹林(83.9 mm)。在明晰土壤总蓄水容量(>0 MPa)、重力水容量(0 - 0.01 MPa)、有效水容量(0.01-1.5 MPa)、无效水容量(>1.5 MPa)等概念的基础上,建议用重力水容量和土壤有效水容量两个指标来评价生态系统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其中土壤重力水容量可以反映生态系统补充地下水和调控河川径流量的能力,而土壤有效水容量可以反映生态系统本身保蓄水分的潜力,这些指标均可以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求算。乌云界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竹林土壤对于补充地下水和调控河川径流量的能力较强,而灌丛和草地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较强。

    • 祁连山东段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2012, 32(2):548-556. DOI: 10.5846/stxb201012131771

      摘要 (3642) HTML (0) PDF 1.79 M (2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祁连山东段是典型的高寒地区,自然环境脆弱而敏感,探讨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有助于高寒地区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恢复。在实验区内选取了天然草地(NG)、退耕自然恢复地(NRAC)、坡耕地(SC)和人工草地(SG)4种土地利用方式,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差异显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NG>SG>NRAC>SC;土壤容重表现为:NRAC>SG>SC>NG;土壤紧实度表现为:SC>SG>NRAC>NG;总孔隙度为NG>SC>SG>NRAC。在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NG有机质含量(116.438 g/kg)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NRAC土壤有机质含量(28.541 g/kg)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全N含量NG最大;SC全P和全K含量最大;NG土壤速效N、P、K含量均最高。研究表明,NG在保持和维护土壤性状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SC和SG土壤性状相对较差;退耕4 a的NRAC土壤性状仍然较差,反映出在高寒地区土壤生态系统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在自然条件下较难恢复,恢复所需时间也较长。

    • 沙质草地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地沙漠化的响应

      2012, 32(2):557-566. DOI: 10.5846/stxb201012151785

      摘要 (3337) HTML (0) PDF 2.11 M (1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是沙漠化生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掌握沙漠化过程中生物退化规律和提出合理沙漠化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选取处于不同沙漠化阶段的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丘间低地5种生境类型,采用手拣法对其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获得36个动物类群,属于8目32科,优势类群为蚁科,常见类群有22个类群,两个类群的个体数共占群落个体总数的93.33%;稀有类群有13个类群,其个体数占群落个体总数的6.67%。结果显示,丘间低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量、类群数和多样性显著高于流动沙地(P<0.05);固定沙地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生境类型(P<0.05);沙质草地严重沙漠化显著地影响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量。并且,不同土壤动物类群个体对不同沙漠化阶段生境的适应性存在一定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响应模式。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以及土壤含水量差异是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分布与生长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固定沙地是大型土壤动物的适宜沙地生境,具有较多的个体数量和较高的生物量;丘间低地、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影响大型土壤动物存活,其个体数量和生物量较低。

    •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可培养微生物群落数量与结构特征

      2012, 32(2):567-577. DOI: 10.5846/stxb201012141779

      摘要 (4279) HTML (0) PDF 7.12 M (3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沙漠化修复程度土壤结皮及结皮下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数量随沙漠化生态修复进程呈升高趋势,随采样深度呈下降趋势。数量以节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为主,其含量随沙漠化修复程度分别呈降低与升高趋势。修复过程中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碳、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微生物数量与沙漠化土壤改良程度密切相关。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归类为18个属,分属于6个系统发育组:高G+C革兰氏阳性类群、低G+C革兰氏阳性类群、α-变形菌、β-变形菌、γ-变形菌和CFB类群,序列比对显示菌株功能多样。

    •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玉米对不同荒漠化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

      2012, 32(2):578-587. DOI: 10.5846/stxb201012061740

      摘要 (3043) HTML (0) PDF 2.11 M (2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玉米对不同荒漠化环境的适应性,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外围不同荒漠化程度下生长的玉米为试验材料,大田试验为手段,布置3个胁迫水平(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研究了玉米的土壤含水率、植株高度、生物量分配、脯氨酸(Proline)、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ugar)、叶绿素(Chl)、叶绿素荧光参数、比叶面积(SLA)等在不同胁迫梯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荒漠化程度的加剧,玉米生物量、脯氨酸、丙二醛、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hl a/b、叶绿素荧光参数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中度荒漠化可溶性糖含量最低,重度最高,轻度介于两者之间;Car/Chl、比叶面积和地下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都随荒漠化程度的加剧,呈增加趋势。结果表明,荒漠化环境明显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随着荒漠化程度的加剧,玉米植株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PSⅡ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使玉米物质的积累受到影响;玉米自身通过在营养器官分配更多的能量和积累调控物质,并且在形态结构上也会发生某些改变以适应更恶劣的环境。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对其生长抑制愈严重。

    •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15种植物热值特征

      2012, 32(2):588-594. DOI: 10.5846/stxb201012021717

      摘要 (3349) HTML (0) PDF 1.48 M (2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生物量约占羊草草原生物量 80% 的15种主要野生植物地上植株进行分种取样,测定其热值(美国PARR6300型氧弹式热量计进行热值测定)、灰分(干灰化法测定)、矿质元素(iCAP6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同时对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来探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主要植物作为生物燃料供给料的潜力及植物热值对灰分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5种野生植物热值范围为 16.19 MJ/kg (木地肤)到 20.99 MJ/kg (小叶锦鸡儿),15 种植物热值平均值为 18.76 MJ/kg,该值高于全世界陆生植物平均热值。15种植物热值高低顺序为:小叶锦鸡儿>早熟禾>大针茅>冰草>羽茅>羊草>中华隐子草>变蒿>芨芨草>菊叶萎陵菜>大籽蒿>冷蒿>狗尾草>银灰旋复花>木地肤。15种野生植物灰分范围20.25%(银灰旋复花)到3.62%(芨芨草),15 种植物灰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高低顺序为银灰旋复花>木地肤>冷蒿>大籽蒿>菊叶萎凌菜>狗尾草>冰草>羊草>早熟禾>中华隐子草>变蒿>羽茅>小叶锦鸡儿>大针茅>芨芨草。Pearson's 相关分析表明热值与灰分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1),热值和碳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矿质元素与热值之间没有一致的相关关系。内蒙古羊草草原植物热值普遍高于能源植物柳枝稷的热值,这也说明该地区植物具有作为能源植物的潜力。

    • 不同密度条件下芨芨草空间格局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2012, 32(2):595-604. DOI: 10.5846/stxb201012171806

      摘要 (3429) HTML (0) PDF 1.78 M (2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小尺度上植物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格局的高度相关性,选用可避免环境异质性影响的K2点格局函数,研究了沙枣-芨芨草群落中63个芨芨草样方(3密度条件×3生境条件×7重复)中芨芨草种群在小尺度下(0-0.5 m)的空间格局,探讨了在3种密度条件(高、中、低)及3种生境条件下(冠盖区、过渡区、空旷区),芨芨草种群空间格局对土壤理化性质胁迫(盐分、有机质及容重)程度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就土壤盐分,养分含量及土壤容重而言,土壤理化性质胁迫程度沿冠盖区、过渡区和空旷区增加的趋势。相应地,芨芨草种群呈聚集分布的样方比例在沿冠盖区(6/21)较低,而在过渡区(11/21)和空旷区(11/21)较高。然而,在不同密度条件下,芨芨草种群空间格局对土壤性质胁迫的响应不同。在低密度条件下,芨芨草种群在冠盖区多数为聚集分布(4/7),在过渡区和空旷区全部为聚集分布;中密度条件下,芨芨草聚集分布样方比例沿冠盖区-过渡区-空旷区梯度增加(分别为2/7,3/7,4/7),但低于同等胁迫条件下低密度样方中聚集分布数量;高密度条件下,在各胁迫条件下,除了一个过渡区高密度样方,其余芨芨草种群均为随机分布。总体上,随着环境胁迫增强,在中低密度下,芨芨草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但在高密度下,芨芨草种群均以随机分布为主。此外,芨芨草种群空间格局随密度变化趋势比随土壤理化性质胁迫梯度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可能表明相对于土壤理化性质胁迫程度,芨芨草种群密度对其空间格局影响更大。因此,在考虑芨芨草种群空间格局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时,应当考虑种群密度因素。

    • 环境因子对巴山冷杉-糙皮桦混交林物种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

      2012, 32(2):605-613. DOI: 10.5846/stxb201011291695

      摘要 (4231) HTML (0) PDF 1.74 M (3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太白山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糙皮桦(Betula utilis)混交林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排序法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偏CCA评估了各个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GAM拟合了物种丰富度对各个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土壤pH、海拔、岩石盖度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P < 0.05),其影响强度为:海拔>岩石盖度>pH,其它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和坡度)影响不显著(P > 0.05)。GAM拟合结果表明,土壤pH、岩石盖度、海拔和全N含量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子(P < 0.01),物种丰富度随pH值升高而增加,随岩石盖度和海拔升高而减小,而随全N含量的变化较为复杂;土壤有机质、全P含量和坡度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P > 0.05)。巴山冷杉-糙皮桦混交林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是由海拔、岩石盖度和土壤pH值为主的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 海藻酸铈配合物对毒死蜱胁迫下菠菜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2012, 32(2):614-621. DOI: 10.5846/stxb201012011712

      摘要 (3132) HTML (0) PDF 4.44 M (2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为材料,研究了毒死蜱胁迫下海藻酸铈配合物对菠菜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毒死蜱胁迫下,菠菜叶片中 H2O2积累量比对照明显增加,非酶促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 (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含量明显降低,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的活性明显升高。在毒死蜱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铈配合物使菠菜叶片中的H2O2积累量减少,AsA和GSH含量升高,APX、GR、DHAR和MDAR等抗氧化酶活性也有所提高,缓解了毒死蜱胁迫。试验表明, 适宜浓度的海藻酸铈配合物处理可使菠菜叶片对毒死蜱胁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以厦门市为例

      2012, 32(2):622-631. DOI: 10.5846/stxb201012071745

      摘要 (5288) HTML (0) PDF 5.43 M (2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岛效应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对其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2007年等时间间隔、同时相的5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厦门城市热岛景观格局随城市化进程演变的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加深,整个热岛景观在逐渐变得更加破碎化,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个数、类型面积和个体面积都增大;新的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都出现在原有高等级斑块附近,致使高等级类型的邻近度增加而各类型之间相互接触的程度也增加;景观总体的聚合度逐渐下降,而高等级热岛景观类型的聚合度则呈上升趋势;景观水平的蔓延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优势度高的低等级热岛景观所占的比重下降,优势度逐渐降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各热岛景观面积在各类型间的分配逐渐趋于均匀;热岛景观斑块的转化方面,在20 a间低等级斑块类型(1、2、3级)向高等级斑块类型(4、5、6级)转化的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高等级斑块类型向低等级斑块类型转化的面积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且等级升高的面积明显大于同期等级降低的面积;就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而言,他们与3级热岛景观斑块间的相互转化最容易发生,远比高等级斑块内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得容易,尤其6类和5类的转化是最为困难的热岛景观变化之一;从空间上看,各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都经历了数量增加、面积扩大、等级升高三个方面的变化,形成了海沧、新阳、杏林、厦门岛西北港口区和机场5个高温组团。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城市热环境,可探明热岛景观随城市化演变的趋势,并为有效的热岛效应减缓措施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

    • 基于遥感和GIS的川西绿被时空变化研究

      2012, 32(2):632-640. DOI: 10.5846/stxb201011291698

      摘要 (3271) HTML (0) PDF 6.59 M (2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绿被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绿被的变化特征。建立了绿被提取模型。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绿被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8年间绿被变化,及其与温度、降雨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2年绿被天数在195 d以上的区域有43.3%。终年无绿被的区域有4.3%。西北部植被生长日数短,而东南部生长日数长。2002-2008年间,春季绿被面积变幅最大,秋季最小。最大绿被面积出现在2006年的夏季,最小绿被面积出现在2005年的冬季。平均夏冬绿被面积差占区域面积46.7%。在季节上,绿被面积与温度和降雨量均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84。该研究成果对植被生长潜力挖掘、农牧生产和生态建设决策等均有重要意义。

    • 亚热带城乡复合系统BVOC排放清单——以台州地区为例

      2012, 32(2):641-649. DOI: 10.5846/stxb201012211820

      摘要 (11499) HTML (0) PDF 6.04 M (2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挥发性有机复合物(VOC)对大气的化学组成有重要的影响。植物排放的VOC(BVOC)比人为源VOC(AVOC)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通过实地调查台州地区的植被构成和分布,综合BVOC排放速率的测定值和文献数值、当地气象资料等,研究了台州城市和周边地区的BVOC排放强度、时空格局及种类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台州地区的BVOC年排放量为4.6×1010 g C,其中异戊二烯、单萜和其他VOC所占的比重分别为93.8%、3.5%和2.7%。野外森林中毛竹林排放强度(133.8 t C·km-2·a-1)高出马尾松林、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别为0.9、0.8,0.6 t C·km-2·a-1)2个数量级,因此从改善大气质量角度考虑应当抑制毛竹林的扩张。城市行道树及河道树的BVOC排放强度为2.4 t C·km-2·a-1,公园及居民区绿地为1.6 t C·km-2·a-1,均高于野外除毛竹林外的其他植被类型。台州市区的主要树种中,垂柳、合欢、龙爪槐和枫香的单株排放强度较高,而香樟、广玉兰、银杏等单株排放强度相对较低。可优先选择这些排放强度低的树种用作城市绿化。研究结果也可为处在相近气候带的城市中绿化树种的选择和大气质量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简报
    • 不同水分条件下毛果苔草枯落物分解及营养动态

      2012, 32(2):650-658. DOI: 10.5846/stxb201012021718

      摘要 (3038) HTML (0) PDF 1.73 M (2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毛果苔草枯落物分解对水分条件变化的响应,探讨了典型碟形洼地不同水位下枯落物分解1a时间内的分解速率与N、P等营养元素动态。分解1a内,无积水环境下枯落物失重率为34.99%,季节性积水环境下为27.28%,常年积水环境下随水位增加枯落物失重率分别为26.99%与30.67%,表明积水条件抑制了枯落物的分解。枯落物的分解随环境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分解0-122 d内随水位增加枯落物失重率分别为16.09%、24.25%、23.53%与26.60%,即生长季内积水条件促进了枯落物有机质的分解及重量损失。而随实验进行,分解122-360 d内随水位增加毛果苔草枯落物的失重率分别为18.90%、3.02%、3.46%、4.03%,即在非生长季土壤冻融期积水条件抑制了枯落物分解(P<0.05)。水分条件对毛果苔草枯落物N元素的影响表现为积水条件促进生长季内枯落物的N固定,水位最高处毛果苔草N浓度显著高于无积水环境(P<0.05)。但进入冻融期后积水环境下枯落物N浓度与含量降低;其中季节性积水限制了枯落物的N积累能力,至分解360d时与初始值相比表现出明显的N释放(P=0.01)。毛果苔草枯落物分解61d时P出现富集,其中积水条件下P的富集作用增强,但与水位不相关。分解1a后毛果苔草枯落物表现为P的净释放,不同水分条件下枯落物P元素损失没有明显差异(P>0.05)。

    • 大山雀对巢箱颜色的识别和繁殖功效

      2012, 32(2):659-662. DOI: 10.5846/stxb201011301706

      摘要 (4658) HTML (0) PDF 1.48 M (2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确定大山雀对巢箱颜色是否能够识别和对繁殖功效的影响,以利于更好的进行保护,于2007-2010年3-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黑、蓝、绿、白和红色巢箱,对大山雀的入住状况和繁殖参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2007、2008、2010年红色巢箱的入住率最高,2009年低于平均值;窝卵数除2010年红色巢箱组略低于其它颜色组平均值外,其它年份略高于其它组,而各年份的出飞数红色组均高于其它组。将其它组的合并均值与红色组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窝卵数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出飞数之间则有显著差异(F=17.65,df=1,P=0.04),表明红色组的出飞数高于其他组的平均值。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