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1卷第1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类群对土地覆被变化和管理扰动的响应

      2011, 31(15):4169-4181.

      摘要 (4251) HTML (0) PDF 4.74 M (3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几十年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大面积天然沙质草地被转变为农田和防风固沙人工林,然而目前尚缺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管理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影响的系统研究。以天然沙质草地转变为的人工梭梭灌木林、人工杨树林、人工樟子松林和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对5种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及非生物环境因子的测定,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系统探讨了土地覆被和管理强度(天然草地和人工梭梭林实施零管理、杨树和樟子松人工林实施灌溉管理、农田实施灌溉和施肥管理)变化对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类群组成、数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主要结果是:(1) 在干旱环境下,单纯改变土地覆被并不会导致土壤环境的显著变化,而高强度的管理扰动加速了土壤环境的演变过程。(2)不同土地覆被和管理措施对营养类群组成及其数量和丰富度的调控作用不同,将天然草地转变为杨树和樟子松人工林和农田后,显著提高了捕食性和植食性类群的比例,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的比例;转变为人工梭梭林后显著降低了3种营养类群的数量;转变为人工杨树林后显著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数量;转变为人工樟子松林后显著增加了植食性类群数量而降低了其它类群的数量;转变为农田后显著增加了植食性类群数量而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数量。(3)影响捕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地面温度、土壤硝态氮和田间持水量,影响植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土壤粘粉粒、土壤硝态氮、土壤容重和pH值,影响'腐食性+杂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地面温度和田间持水量。主要结论是:土地覆被变化与管理措施相互作用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装过程及其多样性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尽管其相对重要性不同。

    • 两种书虱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及比较

      2011, 31(15):4182-4189.

      摘要 (2554) HTML (0) PDF 3.49 M (2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之间的强亲和性原理,将链霉亲和素偶联的磁珠与微卫星探针(AC)12、(TC)12、(ATC)8、(ATG)8、(AAC)8、(ATAC)6及(GATA)6退火结合后,再亲和捕捉含接头和微卫星序列的单链书虱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目的片段,经PCR扩增形成双链后进行克隆、建库。成功构建了嗜卷书虱和嗜虫书虱共13个微卫星富集文库,包括6个嗜卷书虱文库,7个嗜虫书虱文库,其平均阳性克隆率为71.17%。经检测发现共得到两种书虱260个微卫星位点。这两种书虱微卫星富集文库的建立和高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将为嗜卷书虱和嗜虫书虱的种群遗传与进化、基因连锁图谱构建、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等提供大量分子遗传标记,对其在实仓中的持续控制提供遗传学信息。

    • 菲律宾蛤仔EST-SSRs标记开发及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

      2011, 31(15):4190-4198.

      摘要 (2722) HTML (0) PDF 2.46 M (3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3对微卫星引物对大连、莆田、青岛3个地理群体蛤仔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3个基因座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2-7个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7657;3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4387、0.4194、0.2383,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488、0.6484、0.552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NJ聚类结果显示大连和莆田群体的蛤仔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青岛群体关系较远。3个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现象,表明各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稳定性相对较低。本研究所获得的微卫星标记的多态信息含量(PIC)>0.5,说明这些微卫星位点的多样性较高,可为下一步遗传图谱构建研究提供参考。

    • 菲律宾蛤仔大连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多样性

      2011, 31(15):4199-4206.

      摘要 (3013) HTML (0) PDF 2.69 M (2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12对有效微卫星引物对大连群体菲律宾蛤仔连续4个选育世代(F1、F2、F3、F4)的14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获12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2-6个不等,其大小在101-273 bp之间;各个世代平均等位基因数在3.75-4.58,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3391-0.3860之间。从F-检验结果上看,所有世代内有2个位点遗传分化较弱,8个位点遗传分化中等,2个位点遗传分化较大;配对比较Fst值(0.05-0.15)表明4个世代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中等。Fis值表明有2个世代位点杂合度处于过剩状态;但对连续4个世代而言,每个世代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随着世代连续选育的进行,Nei氏遗传相似性逐渐减小(0.8203-0.8107-0.8031);遗传距离逐渐增大(0.1918-0.2099-0.2129);不同世代群体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873-0.8685,遗传距离为0.141-0.2391。4个世代平均PIC值为0.5055,表明选育后代遗传多样性较好,还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以继续进行上选。

    • 玻璃温室与田间栽培小麦幼穗分化的比较

      2011, 31(15):4207-4214.

      摘要 (3592) HTML (0) PDF 1.47 M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及半冬性品种"周麦18"为材料,开展了玻璃温室和田间栽培条件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玻璃温室内平均温度高于田间环境,小麦幼穗分化所需时间极显著低于田间环境(P < 0.01)。温度和0 ℃以上积温升高,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加快。与田间种植小麦相比,玻璃温室内小麦幼穗分化缩短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分化前期(出苗-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玻璃温室内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间和总积温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幼穗分化各阶段出现时间亦随播期的推迟而后延。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存在品种间差异,其中"郑麦9023"幼穗分化持续时间小于"周麦18",各阶段出现的时间亦早于"周麦18"。温度对幼穗分化各时期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温度升高对"郑麦9023"幼穗分化中期(二棱期、护颖分化期、小花分化期)影响较大,对"周麦18"幼穗分化前期和后期(单棱期、二棱期、药隔分化期)影响较大。积温对"郑麦9023"护颖分化期和"周麦18"药隔分化期、二棱期影响较大。

    • 施用有机肥环境下盐胁迫小麦幼苗长势和内源激素的变化

      2011, 31(15):4215-4224.

      摘要 (2549) HTML (0) PDF 2.24 M (2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底施不同施用量有机肥小麦品种豫麦49-198幼苗的生长变化,在此基础上,选择出合适的NaCl处理浓度和有机肥施用量区间,并对此情况下小麦幼苗苗和根中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的变化进行了测定,以揭示其耐盐差异机制。结果表明,15000-35000 kg/hm2施用量有机肥处理明显减轻NaCl浓度为150 mmol/L的盐胁迫,其中25000 kg/hm2有机肥处理效果最明显;45000 kg/hm2以上的有机肥处理对幼苗生长抑制无明显缓解作用;当NaCl浓度为450 mmol/L时,各种施用量的有机肥处理均不能减轻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150 mmol/L NaCl胁迫下,不同施用量有机肥处理,分别为对照(不施肥)、低施用量(15000 kg/hm2)、中施用量(25000 kg/hm2)和高施用量(35000 kg/hm2)的有机肥,土壤盐度的增加量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上升,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得到缓解,以25000 kg/hm2有机肥处理缓解作用最强。有机肥处理下盐胁迫小麦幼苗苗和根中ABA含量的增加得到显著缓解,IAA和GAs的含量比不施有机肥的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说明盐胁迫下有机肥处理小麦幼苗具有较高IAA和GAs合成量。盐胁迫下有机肥处理使苗中ZR的含量较高而根中则较低,说明抗盐性较强的有机肥处理可迅速将根部合成的ZR向苗中转移,促进苗的生长。盐胁迫下有机肥处理的IAA/ABA、GAs/ABA、ZR/ABA的比值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在盐胁迫下,有机肥处理尤其是在25000 kg/hm2施用量时,小麦幼苗协调自身激素平衡的能力较强可能是其生长受抑制较小的重要原因。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甘肃定西为例

      2011, 31(15):4225-4234.

      摘要 (3097) HTML (0) PDF 1.56 M (2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春小麦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15.796 mm/10a。降水量存在3 a、6 a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62℃/10a。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12/10a,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9年明显趋于干旱化。春小麦播种到成熟约需110-130 d,期间≥0 ℃积温为1500-2000 ℃,降水量为150-200 mm,日照时数为800-1300 h。春小麦在播种后38 d开始,穗干重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播种后50 d,穗干重生长速度最大;播种后63 d开始,穗干重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全生育期而言,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乳熟-成熟期每10 a缩短2-3 d、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4-5 d。气温对春小麦产量形成除出苗期和成熟期外,其余为负效应,孕穗期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的影响函数同热量的影响函数呈反相位分布,除出苗期和成熟期降水量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形成均为正效应,春小麦拔节-抽穗期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

    • 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水中氮磷动态特征及减排潜力

      2011, 31(15):4235-4243.

      摘要 (2267) HTML (0) PDF 4.01 M (1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微区模拟稻田试验, 研究了夏季施肥免耕、浅耕和深耕3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滞水时间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总氮、总磷流失潜能。结果表明:(1)3个耕作处理5 d后的稻田滞排水中TN、NH+4-N、TP和DP 均处于较低的浓度水平, 免耕的田面水中NO-3-N浓度较低。(2)不同耕作模式滞水5 d后TN的绝对流失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深耕处理的稻田水中TN的流失潜能相对较小。不同耕作模式处理后氮素的相对流失形态与潜能以TN为主。(3)浅耕处理田面水中TP绝对流失量和相对流失潜能最少。不同耕作模式滞水5 d后排水可显著减少田面水中TP流失。不同耕作模式处理田面水中磷素流失形态随时间呈TP与DP交替变化。因此, 从减少田面水中氮磷的绝对流失量出发, 夏季浅耕不失为最佳清洁耕作模式;同时滞水5 d后排水能有效减少田面水中氮磷的流失量, 减少稻田排水对面源污染的影响。

    • 大田环境下转Bt基因玉米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1, 31(15):4244-4250.

      摘要 (2651) HTML (0) PDF 7.87 M (1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田自然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转Bt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亲本玉米在种植和秸秆分解时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亲本非转基因玉米相比,在各生育期内种植转Bt玉米对土壤蛋白酶和土壤脲酶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在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土壤蔗糖酶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在秸秆还田后,两种玉米秸秆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使用转Bt玉米秸秆的土壤蔗糖酶、土壤脲酶和土壤蛋白酶的活性则有显著提高。与亲本玉米相比,在所有观测期内,种植Bt玉米及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影响的幅度及趋势上随玉米生育期和土壤酶种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没有观测到显著不利影响;商业化Bt玉米的环境释放仍有待长期定位观测和评价。

    • 短期淹水培养对水稻土中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丰度的影响

      2011, 31(15):4251-4260.

      摘要 (4079) HTML (0) PDF 1.90 M (2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模拟水稻土淹水过程,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测度了不同水稻土中地杆菌(Geobacteraceae spp.)和厌氧粘细菌(Anaeromyxobacter spp.)在不同淹水时期16S rDNA拷贝数的变化,比较了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丰度与培养过程中微生物Fe (Ⅲ)还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类稻作区采集的水稻土样品中,Fe (Ⅲ)还原潜势有明显的区别,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淹水12 h的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拷贝数变化看出,采自浙江和天津的水稻土样品对淹水过程具有高度敏感性,而采自吉林和广西的水稻土样品对淹水响应不敏感。在17 d的短期淹水培养中,地杆菌丰度明显高于厌氧粘细菌,表明地杆菌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的贡献大于厌氧粘细菌。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拷贝数总体上表现出在11 d 时达到峰值,17 d时显著下降。吉林水稻土中地杆菌丰度在5 d时达到38.3%,与其最大铁还原速率到达时间(TVmax)为4.07 d相对应,表明地杆菌对其铁还原过程具有重要贡献。四川水稻土中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丰度均较低,暗示其他兼性铁还原菌对其铁还原的作用值得重视。

    •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晚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

      2011, 31(15):4261-4269.

      摘要 (2348) HTML (0) PDF 2.56 M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统计广东86个气象站1961-2009年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晚稻生长季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晚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冷害趋于减轻,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减少且影响时间缩短;推算出广东晚稻播期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可提早或推后。综合分析认为晚稻播期提早较推后更有利于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气象灾害的减轻。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当前广东晚稻主栽品种在各地区播期提早或推后对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合气候因子和耕作习惯等因素,认为晚稻播期提早优于推后。建议广东晚稻播期各区的调整方案为:北部可提早8-9 d,中部可提早10-12 d,南部可提早12-15 d。

    • 长期封育对不同类型草地碳贮量及其固持速率的影响

      2011, 31(15):4270-4276.

      摘要 (3278) HTML (0) PDF 1.52 M (2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4个长期封育草地,采用成对取样方法(封育-自由放牧草地)分析了长期封育和自由放牧草地地上生物量、地表凋落物、0-100 cm根系和土壤的碳氮贮量,探讨了长期封育草地的碳固持速率。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封育显著提高了草地碳氮贮量;经30a围封处理后,草地碳固持量为1401-2858 g C m-2,平均2126 g C m-2;草地碳固持速率为46.7-129.2 g C m-2 a-1,平均84.2 g C m-2 a-1。长期封育草地氮固持速率为2.8-14.7 g N m-2 a-1,平均7.3 g N m-2 a-1。封育草地碳和氮固持速率表现为:针茅草地<羊草草地<退化羊草草地<补播黄花苜蓿+羊草草地。长期封育草地0-40 cm土壤碳固持速率相对较高,但下层土壤对草地碳固持的贡献也比较大,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应给予下层土壤更大关注。内蒙古典型草地具有巨大的碳固持潜力,长期封育(或禁牧)是实现其碳固持效应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 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

      2011, 31(15):4277-4286.

      摘要 (5005) HTML (0) PDF 1.81 M (2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丘陵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原有植被却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型生态恢复工程,在本区均有大面积分布。这些工程已经对生态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并将对全球碳素循环起到积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为研究对象,共设置样方28个,测定森林乔木、灌木、草本生物量及凋落物碳储量;钻取并分析土样516份,获得土壤有机碳储量。结合文献数据和农田碳储量数据,建立0-86年生油松林和0-56年生刺槐纯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林龄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后的油松林和刺槐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凋落物及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加;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19、27、36、86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0.76、143.43、167.30、271.23-332.26 Mg/hm2;8、17、39年生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80.37、94.08、140.77 Mg/hm2。受间伐干扰、45\,52年生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6.42\,168.56 Mg/hm2,相对于没有人为干扰的油松林,其植被碳储量明显下降,而土壤碳储量保持稳定甚至升高。受乱砍滥伐干扰的71年生油松林和56年生刺槐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8.87\,76.99 Mg/hm2,相对于没有人为干扰的森林,其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种植油松林之后的86a时间内,其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为211.61-272.64 Mg/hm2;而种植刺槐林、在39a时间内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为81.15 Mg/hm2

    • 植物叶表面的润湿性及其生态学意义

      2011, 31(15):4287-4298.

      摘要 (4220) HTML (0) PDF 4.51 M (3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叶表面的润湿性是各种生境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了叶片对水的亲和能力。叶面的润湿性可以通过测定气、固、液界面的接触角大小确定,接触角θ<110°的为润湿,θ>130°的为不润湿,表现出斥水性。影响叶片润湿性的主要因素有叶面蜡质含量与形态,叶面绒毛数量、质地、形态和分布方式,气孔和表皮细胞形态和大小,叶水分状况等。叶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形态是影响叶润湿性的主要内在原因,但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影响表面的结构和形态来影响叶润湿性。叶面的润湿性是植物叶片截流降水的微观基础,水分在润湿性强的叶面上铺展呈膜;在不润湿的叶面上形成水珠,容易在风和重力的作用下离开叶面;铺展的水膜,又会对叶的光合作用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润湿性的叶面,滞留、吸附、过滤各种大气污染物数量不同;这些污染物沉降在叶片表面,与叶面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叶面的润湿性。植物叶含水量的高低对叶感染病菌有重要的影响,在病菌感染期间如果叶表面完全润湿则有利于病菌侵染;一旦病菌侵染,又会对叶面结构造成破坏,需要考虑润湿性能对防治病虫害的农药液滴持留的影响。对于润湿性小、斥水性大的植物,其叶表面表现出一定的自清洁功能;根据这些高疏水性、具有自清洁性的植物叶面特征,可利用或借鉴生物学信息进行仿生设计或制造新的功能材料。润湿性作为固、气、液三相作用的综合结果,是认识植物界面关系的微观基础,对于植物叶面生态功能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 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

      2011, 31(15):4299-4307.

      摘要 (2583) HTML (0) PDF 1.55 M (2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白山北坡4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群落生长季节(5-10月)每月初采用直接收获法对森林凋落物现存量进行连续定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内凋落物现存量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6.43 t/hm2)>白桦林(6.02 t/hm2)>云冷杉林(5.51 t/hm2)>山杨林(5.50 t/hm2);凋落叶和枝现存量占现存凋落物总量的比例最大,达50%以上,其次为半分解物(>35%),花果皮等所占比例较少,各占总量的10%和5%以下。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呈双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5月和7月;云冷杉林则呈单峰型变化,峰值仅出现在7月。位于相近海拔高度的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凋落物各组分现存量月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其中白桦林和山杨林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凋落枝、皮及半分解物现存量5月和7月较高,凋落叶则呈现下降趋势,而阔叶红松林凋落叶和枝现存量5月和7月较高,而位于较高海拔的云冷杉林,则与前者呈现不同变化趋势,8月前波动较大,从5月开始明显上升,7月达到峰值,8月后曲线渐趋平缓或略有下降。进一步对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内凋落叶现存量月动态进行比较得出,阔叶红松林7月份凋落叶现存量高不完全取决于红松叶现存量,主要由色木槭、紫椴和水曲柳等阔叶树种叶凋落物现存量变化决定,而云冷杉林则取决于红松和云冷落叶的凋落物的量。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周缘52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与生态意义

      2011, 31(15):4308-4317.

      摘要 (2354) HTML (0) PDF 1.54 M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缘52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比较,以探讨该地区植物的不同萌发对策及其生态适应意义。结果发现:萌发率80%以上的有11种,小于20%的有22种,7种未萌发;萌发开始时间为1-3d的有37种,大于10d的有2种;萌发持续时间为1-7d的有10种,大于22d的有14种;达50%萌发率的时间为1-7d的有17种。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种植物可划分为4种萌发类型:爆发型、过渡型、缓萌型和低萌型,这可能与生境土壤中水分存在差异有关;木本植物的萌发率显著高于非木本植物,暗示木本植物的高萌发率保证植物能够快速占领空间和资源,增加竞争优势,而非木本植物,尤其是1年生植物表现低的萌发率,是植物生存的一种风险分摊策略。

    • 吉首蒲儿根的繁殖生态学特性及其濒危成因

      2011, 31(15):4318-4326.

      摘要 (2266) HTML (0) PDF 6.13 M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吉首蒲儿根为近年来发现的菊科蒲儿根属新物种,由于种群和数量都极度稀少,其濒危级别达极危(CR)等级。生态分布和生境的调查结果表明,吉首蒲儿根仅在吉首市德夯地质公园内分布有3个种群,总数约2000-3000株,其中,峡谷瀑布下的种群最大,约2000株;分布海拔为268-384 m,生境特点是温暖、湿润,土壤略偏酸性且钙质高。野外生殖物候的观察结果表明,2月初吉首蒲儿根的芽开始萌动,2月底至3月初抽生花葶,3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花,6月茎生叶逐渐枯死,随后根状块茎侧芽开始萌动,逐渐形成新分株。种群水平从第1个头状花序开放到最后一个凋谢约为50 d,单个头状花序从开始膨大到凋谢约为18 d,单朵小花的花期为3-5 d,整个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雌雄异位和菊科特有的花粉次级展现现象。吉首蒲儿根的花部构成、高度同期的开花模式和"刷状机制"、瘦果小且无冠毛及以营养繁殖为主兼有种子繁殖等是对峡谷瀑布特殊生境的生态适应。人为活动的干扰,访花昆虫种类较少、访问频次和效率低,种子数量不多、质量差和传播不开,以及生境要求苛刻则是吉首蒲儿根致濒的主要原因。

    • 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对物种多度稳定值影响的迭代算法

      2011, 31(15):4327-4333.

      摘要 (2148) HTML (0) PDF 4.47 M (1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栖息地破坏程度对集合群落中物种多度稳定值的影响,基于Tilman等提出的多物种竞争的集合群落模型,设计了一种通用的迭代算法用以分析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对物种多度稳定值的影响。针对Tilman等提出的物种多度与其扩散能力或者与其竞争能力相互关系的4种模型,也即:(1)物种竞争力越强则其多度稳定值越大,所有物种死亡率相同;(2)所有物种不论竞争力如何,其多度稳定值相同、死亡率也相同;(3)物种竞争力越弱则其多度稳定值越大,所有物种死亡率相同;(4)物种多度的稳定值相同,但物种竞争力越弱其死亡率越高。先前的研究已经阐明了在前2种模型中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对物种多度稳定值的影响;而对于模型3,因为其数学表达式较为复杂,先前的研究者不得不使用模型3的简化式来考察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对物种多度稳定值的影响;而对于模型4,由于其数学表达式更为复杂,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对物种多度稳定值的影响未能被以往的研究所阐明。本文所使用的迭代算法可以阐明四种模型中任何一种模型条件下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对物种多度稳定值的影响。我们发现对于模型1和2迭代算法所得到的物种多度稳定值与通过数学解析式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同时通过使用迭代算法还阐明了模型4中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对物种多度稳定值的影响。假设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达到了能够导致第s个物种灭绝的水平,起初幸存物种竞争力的排序为s+1~s+3~s+5~…~s+6~s+4~s+2,但是随着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不断增大,当其快达到(但还未达到)能够导致第s+1个物种灭绝的水平,物种竞争力的排序将变为s+2~s+4 ~ s+6~…~s+5~s+3~s+1。模型4中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对物种多度稳定值的影响与模型2中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程度对物种多度稳定值的影响几乎一致,唯一不同是模型2中所有物种栖息地稳定值的曲线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而模型4中所有物种栖息地稳定值的曲线交点不唯一。此外,还使用迭代算法考对比了模型3原始数学表达式和简化式两种情况下栖息地永久性破坏的比例对物种多度稳定值的影响,发现结果略有不同。

    • 喷施多效唑提高麻疯树幼苗耐盐性的生理机制

      2011, 31(15):4334-4341.

      摘要 (2660) HTML (0) PDF 4.58 M (2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600 mg/L PP333喷施对200 mmol/L NaCl胁迫处理下麻疯树幼苗干重、含水量、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光合作用、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叶片丙二醛含量和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600 mg/L PP333喷施处理能显著提高200 mmol/L NaCl胁迫下植株的干重、根冠比和叶片含水量,同时显著降低叶片电解质外渗率,降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伤害程度,显著提高了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渗透调节能力、SOD酶活性和CAT酶活性,显著降低了MDA含量和POD酶活性。可见,PP333喷施能显著提高麻疯树幼苗对盐渍的适应,主要因为其提高了植株的抗氧化能力、光合作用、渗透调节能力。

    • 阿尔山落叶松主要蛀干害虫的种群空间生态位

      2011, 31(15):4342-4349.

      摘要 (2727) HTML (0) PDF 1.52 M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阿尔山落叶松主要蛀干害虫的种群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落叶松衰弱立木上,生态位宽度以落叶松八齿小蠹最高,在中龄和老龄树上分别达到0.5782、0.5498,在落叶松中龄和老龄枯死立木上,白带长角天牛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分别达到0.5143、0.6294,分布较衰弱木广,而云杉大黑天牛空间生态位宽度在衰弱和枯死立木上都最低。落叶松立木上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以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其他3种优势天牛偏高,天牛之间的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均较高且差距较小,说明4种害虫对空间生态位的占据有很大相似程度。4种害虫的空间种间竞争系数均很大,说明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4种害虫能够共存,根本原因是由于取食部位的分化。

    • 2009年云南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与降落机制

      2011, 31(15):4350-4364.

      摘要 (2411) HTML (0) PDF 16.39 M (1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 2009年云南4-5月份前期迁入飞虱虫源主要来自缅甸,部分虫源来自老挝与越南,极少数虫源来自印度东部因帕尔地区。(2) 低温屏障、风场切变以及垂直气流扰动是造成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最主要气象因子。(3) 缅甸虫源区偏西气流盛行以及冬春稻种植面积扩大而导致的虫源基数增加是造成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大量迁入的根本原因。

    • 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生活史及其卵滞育的进化意义

      2011, 31(15):4365-4371.

      摘要 (2978) HTML (0) PDF 1.49 M (1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为重要的水稻害虫,在我国除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未见报道外,南起海南北至东北均有分布,在许多的分布区域1年发生1代。为探索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生活史及其季节适应特征,通过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调查了其发生代数、孵化率和卵滞育率的季节变化及越冬卵的存活率。结果显示,中华稻蝗长沙种群为1年2代和1年1代混合发生:第1代卵产卵后大部分孵化为若虫而1年完成2代,但亦有19.4% -4.1%的卵不孵化而1年只能完成1世代。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于7月初开始孵化,9-10月羽化为成虫,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产卵。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中华稻蝗长沙种群6-8月(第1代)和10-11月(第2代)所产卵块均为部分滞育,滞育率为30%左右,皆无显著差异。然而,其卵滞育率在12月以后显著降低,仅为6.6%或以下,卵滞育快速地得以解除。因此,包括非滞育卵和滞育解除卵,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越冬卵皆以非滞育状态度过其后的寒冷季节。即使是遭遇长江流域2007年末至 2008年初异常寒冷的冬季,在长沙地区越冬后其卵的存活率亦在98%以上。非滞育状态的中华稻蝗长沙种群越冬卵完全能安全地越冬,其滞育的发生并非是为了提高其耐寒性而安全度过不适环境。并探讨了中华稻蝗长沙种群卵滞育的进化意义。

    • "518"油桃主要害虫与其捕食性天敌的关系

      2011, 31(15):4372-4384.

      摘要 (2837) HTML (0) PDF 1.56 M (1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科学施药,合理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油桃园害虫的综合防治,用t检验法比较 "518"油桃季节间和年度间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差异,结果表明两年春-夏季之间小绿叶蝉、桃蚜、山楂叶螨和李肖叶甲4种害虫的t值分别为0.8049、1.1449、0.0700和0.9895,t值均小于t0.05(2.26),差异均不显著;异色瓢虫、龟纹瓢虫、粽管巢蛛、八斑球腹蛛、三突花蟹蛛、草间小黑蛛、中华草蛉和黑带食蚜蝇8种天敌的t值分别为1.7014、0.9098、1.4304、0.6239、0.1545、0.0544、1.5579和0.8249,t值均小于t0.05(2.26),差异均不显著。2009年春-夏与2009年秋季之间,桃蚜的t值为38.8150,粽管巢蛛的t值为9.1706,t>t0.01(3.355),差异均极显著,异色瓢虫、三突花蟹蛛、黑带食蚜蝇的t值分别为2.3332,3.1497和2.4712,t>t0.05(2.306),差异显著;2010年春-夏与2009年秋季之间,粽管巢蛛t值为7.0763,t>t0.01(3.355),差异极显著,其余差异均不显著。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对2009年及2010年春-夏季油桃园桃蚜、小绿叶蝉、山楂叶螨和李肖叶甲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格局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对每一种天敌对应 的关联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等参数标准化后相加,按照参数标准化值之和大小排序得出,2009年春-夏季小绿叶蝉前3位的主要天敌是异色瓢虫、八斑球腹蛛和龟纹瓢虫;桃蚜的主要天敌是中华草蛉、粽管巢蛛和异色瓢虫;山楂叶螨的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蟹蛛和龟纹瓢虫;李肖叶甲的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和龟纹瓢虫。2010年春-夏季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是龟纹瓢虫、八斑球腹蛛和草间小黑蛛;桃蚜的主要天敌是中华草蛉、黑带食蚜蝇和粽管巢蛛;山楂叶螨的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和龟纹瓢虫;李肖叶甲的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和异色瓢虫。2009年秋季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是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和异色瓢虫;桃蚜的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异色瓢虫和粽管巢蛛;山楂叶螨的主要天敌是三突花蟹蛛、龟纹瓢虫和八斑球腹蛛;李肖叶甲的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和三突花蟹蛛。4种害虫种群聚集均数λ均大于2,其聚集是害虫本身原因造成的,2009年5月5日的天敌异色瓢虫、中华草蛉和6月18日的天敌草间小黑蛛λ值均大于2,聚集是由于天敌本身原因所致。3个时间段其余天敌的λ值均小于2,表明其聚集是由环境中某一因子影响所致。

    • 青藏东缘若尔盖高寒草甸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季节变化

      2011, 31(15):4385-4397.

      摘要 (3079) HTML (0) PDF 4.53 M (2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小型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查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动态,2008至2009年间,利用定位观测方法对青藏东缘若尔盖高寒草甸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了5次调查。结果为:(1)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9318只,隶属于3门7纲88类;平均密度为39941.67 个/m2;大类群中,线虫纲(Nematoda)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91.50%,蛛形纲(Arachnida)(主要为蜱螨目)、弹尾纲(Collembola)、寡毛纲(Oligochaeta)和昆虫纲(Insecta)分别占3.73%、2.55%、1.12%和1.07%;(2)土壤动物的群落密度、类群数、密度-类群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有显著的季节差异(P<0.01或P<0.05),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对季节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3)线虫纲、蛛形纲、弹尾纲、寡毛纲和昆虫纲的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均有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4)各季节间的Sorensen群落相似性系数低于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表明季节变化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相对较强,对优势类群个体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弱;(5)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密度,以及弹尾纲、寡毛纲和昆虫纲的密度均与温度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或P<0.05),线虫和蛛形纲的密度与温度和降水均有不显著的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草甸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而温度是影响其季节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素;另外,从温度、降水及其年间变化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在短期内将会对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产生不利的影响。

    • 青海可鲁克湖水鸟季节动态及渔鸥活动区分析

      2011, 31(15):4398-4404.

      摘要 (2214) HTML (0) PDF 1.51 M (2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2010年,对青海可鲁克湖的水鸟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54种34828只水鸟,隶属于6目11科,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8445只,占水鸟总数的81.7%;其次是鸥类和鸻鹬类。可鲁克湖在水鸟春秋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和10月,这也是水鸟多样性较高的两个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迁徙鸭类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卫星跟踪表明,可鲁克湖是青海湖繁殖渔鸥重要的停歇地,渔鸥在可鲁克湖的停歇天数每年也有所不同,2007年和2008年秋季较2006年停歇时间短一些,初步判断与当地的人为干扰有关。当地政府对道路进行修建,其正好位于渔鸥的活动区内,这对渔鸥的日常活动造成较大影响,迫使渔鸥提前离开可鲁克湖。春季停歇天数的不同主要与青海湖面冰融的时间有关,若青海湖由于温度较高,冰融的时间早一些,渔鸥可能提前离开可鲁克湖,前往青海湖进行繁殖活动。

    • 排放与森林碳汇作用下云南省碳净排放量估计

      2011, 31(15):4405-4414.

      摘要 (2398) HTML (0) PDF 1.72 M (2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云南省为例,用马尔科夫链计算能源结构,在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基于动态最优化理论估计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基于CO2FIX模型计算云南省森林碳汇,预测在能源消费碳排放和森林碳汇共同作用下的从2008到2050年碳净排放量。研究发现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净排放量曲线都呈"倒U"型,在2035年达到高峰,高峰值分别为和129.71 MtC和118.89 MtC;在森林碳汇中,原有森林的碳汇作用在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处于主导地位,但新造林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所以在保护原有森林的同时要植树造林,从生态学角度抵消碳排放;森林碳汇只能减少小部分碳排放,更主要的是改善云南省的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速度,开发水电等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 北京城市生态占水研究

      2011, 31(15):4415-4426.

      摘要 (2357) HTML (0) PDF 1.56 M (1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占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构建了生态占水驱动因素分析模型,计算各因素对生态占水变动的贡献率,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生态占水-水生态因子进行关联分析。以北京市为例计算1999-2009年的生态占水量,结果显示水量型占水和水质型占水均呈现波动式逐年下降趋势,分别由1999年的25.56亿m3和12.55亿m3减少到2009年的15.65亿m3和4.58亿m3;2003-2005年北京市生态占水率明显高于其它时期,达到80%以上,2006年以后逐步下降,但仍然高于50%;水量型占水是过去10 a中最主要的占水类型。生态占水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得出,1999-2009年的总体变动中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促使北京市生态占水增加的关键驱动因素,其次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水-水生态因子关联分析显示,地表取水和污水处理率两个因素与水生境因子的变化有着较强的关联性;退水和地下取水与水环境因子有较强的关联性,地下水埋深和人口两大因素与水安全有着较强的关联性。

    • >专论与综述
    • 植物水分传输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2011, 31(15):4427-4436.

      摘要 (4912) HTML (0) PDF 3.41 M (3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田土壤水分的转化利用与调控是以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为基础,以植物为核心,其中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传输与调控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性热点课题。概述了植物水分传输的驱动力和传输途径,重点从植物的气孔调节、水容调节、渗透调节、水孔蛋白调节、贮水调节、气穴和栓塞调节等方面综述了植物水分传输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通过对植物存在优化调控水分平衡的潜在能力的研究,不仅可充实SPAC系统水分传输理论,而且有助于明确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和高效用水的潜力及其节水调控的效应,对指导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环境介质中的抗生素及其微生物生态效应

      2011, 31(15):4437-4446.

      摘要 (3219) HTML (0) PDF 1.56 M (2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介质中的抗生素因存在浓度较低被称为微量污染物,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已逐步得到认知。长期以来,抗生素被用于人和畜禽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治疗。然而,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抗生素被添加于饲料中来预防畜禽和鱼虾的养殖疾病。因此,环境介质中抗生素种类和含量随着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逐年增加。综述了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残留浓度及其环境微生物生态学效应。医用、兽用抗生素和人畜粪便的农用是抗生素进入环境的主要来源,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残留浓度不一:地表水含量为μg/L,土壤含量为μg/kg,沉积物含量为μg/kg-mg/kg之间。抗生素进入土壤、水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经吸附-解吸、迁移和降解等过程重新分配,其降解方式主要有水解、光解和生物降解。残留抗生素已证实可影响环境介质中微生物的生物量、活性和群落结构,并诱导产生抗性基因,但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功能的干扰和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厌氧氨氧化

      2011, 31(15):4447-4454.

      摘要 (5219) HTML (0) PDF 2.27 M (2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是由anammox菌在缺氧条件下以氨为电子供体、以亚硝酸为电子受体的生物反应,反应产物为氮气,该反应的发现为全球氮素循环增添了新的内容。参与anammox反应的微生物是anammox菌,anammox菌是一群分支很深的浮霉状菌,目前已发现的anammox菌有5个属8个种。催化anammox反应的是一特殊的细胞结构-厌氧氨氧化体,每种已发现的anammox菌中都存在该特殊结构。有关anammox反应的生化机理目前普遍认为,NO和联氨(N2H4)是anammox反应的重要中间体,NO可将NH+4直接氧化,形成N2H4,N2H4在联氨氧化酶的作用下最终转化为氮气。Anammox最初发现于人工脱氮系统,已发现的8种anammox菌中7种来自于人工系统。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nammox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海洋、淡水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在区域氮素循环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中anammox反应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有机质含量、NO-3浓度和盐度等,但在不同的生态系统,anammox反应的主导影响因子存在较明显差异。综述了anammox菌的类群和生化反应机理,总结了anammox菌在各种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与生态多样性,论述了anammox反应在全球氮素循环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此过程发挥的主要环境因子。

    • >研究简报
    • 山东半岛南部海湾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2011, 31(15):4455-4467.

      摘要 (2846) HTML (0) PDF 4.11 M (2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2007年对山东半岛南部4个海湾(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和五垒岛湾)19个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14个环境因素和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荣成湾、桑沟湾和靖海湾的底栖动物种类中,多毛类所占比例最高,而五垒岛湾仅秋、冬季多毛类所占比例最高。根据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4季底栖动物群落均可分为2个群落,春、冬季的第一聚群为靖海湾和五垒岛湾,第二聚群为荣成湾和桑沟湾。秋季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组成第一聚群,第二聚群由五垒岛湾构成。夏季,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采样深度和总碱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秋季,与硝酸盐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富营养化对山东半岛南部4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法分析显示,荣成湾和桑沟湾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表明荣成湾和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密集的养殖活动可能对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强化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 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1, 31(15):4468-4476.

      摘要 (2317) HTML (0) PDF 1.95 M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2周年8个季度的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总种类数为25种,其中枝角类6种,桡足类19种。枝角类Shannon-Wiener指数2007年夏季和2008年夏季较高,2007年冬季最低;Pielou 指数2006年冬季最高;桡足类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除冬季较低外,其余三季较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无节幼体的密度与生物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动格局,其中,枝角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夏秋季形成单一高峰,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夏,最大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2个/L和0.062 mg/L,而无节幼体密度和生物量形成春秋双高峰,其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春,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14个/L和0.015 mg/L,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方面,象鼻溞和模式有爪猛水蚤全年形成优势,其他枝角类、哲水蚤和剑水蚤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各异。经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长刺溞等与水体中的pH值、SD呈正相关,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长额象鼻溞等与水深呈正相关,无节幼体等与水温也呈正相关性。

    • 不同施肥与灌水量对槟榔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2011, 31(15):4477-4484.

      摘要 (2447) HTML (0) PDF 1.50 M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通气法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灌溉量对槟榔土壤氨挥发速率和挥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槟榔恢复期和出花期追肥灌水后,不同施肥处理均在第3天出现氨挥发速率峰值(0.50-3.42 kg · hm-2 · d-1),而后迅速下降并进入低挥发阶段。出花期氨挥发速率峰值(1.50-4.42 kg · hm-2 · d-1)比恢复期氨挥发速率峰值明显高。灌水量小(300 m3/ hm2)的氨挥发率和总量比灌水量大(600 m3/hm2)的明显减小。在同一氮水平下,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氨挥发率较高。在同一有机质含量条件,氨挥发率随着N肥含量增加而升高。与单施N肥处理相比,有机肥与N肥配施可明显减少氨挥发速率和总量,可减少氮损失。

    • >学术信息与动态
    • 水土资源保持的科学与政策:全球视野及其应用——第66届美国水土保持学会国际学术年会述评

      2011, 31(15):4485-4488.

      摘要 (2690) HTML (0) PDF 1.76 M (2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国水土保持学会第66届国际学术年会于2011年7月17-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主题是"资源保持的科学与政策:全球视野及其应用"。会议以大会报告、口头分会场报告、座谈会、欢迎宴会、会员论坛、展板、会议考察等多种形式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交流平台。其中,大会报告密切关注全球化对资源保持政策和实践的影响途径这一重大话题,从"农耕对未来粮食安全、生态系统服务和农业政策影响"、"全球粮食与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战略抉择"、"水土资源保持及其管理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而分会场报告和座谈会则从水土资源和生物能源的理论技术、政策实施及其影响、地表水-土-碳过程的机理与规律、资源保持法律法规及其创新机制等若干层面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次大会中所凸显的"4R"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农民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主力、政府-科研院所-企业集团无缝对接等观点与新理念对于开展水土自然资源保持和生态保育、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维护和谐的人地关系等都具有重要启示和价值。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