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0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培养基质、储藏方式和盐度对三种海滨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2010, 30(7):1675-1683.

      摘要 (3017) HTML (0) PDF 1.14 M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培养基质、储藏方式和盐度对3种海滨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索在潮间带环境下海滨植物种子萌发适应策略。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干藏种子和湿藏芦苇种子随着盐度的升高,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均显著下降,湿藏互花米草和盐地碱蓬种子在各盐度下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差异不显著。各盐度\|土培\|干藏互花米草,中、高盐度\|土培\|干藏盐地碱蓬,土培各处理,中、高盐度\|水培\|干藏,高盐度\|水培\|湿藏芦苇种子萌发失败。湿藏提高了各盐度处理下土培互花米草,中、高盐度\|水培和土培盐地碱蓬,淡水、中盐度\|水培芦苇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干藏互花米草种子在中、高盐度和土埋条件下种子的萌发受到抑制,限制了互花米草向高潮带与潮上带的扩展;而经常受潮水浸淹保持湿润的种子能抵抗高盐和泥沙沉积,导致互花米草种群逐步向低潮带方向发展;湿藏芦苇种子在淡水中萌发率和萌发速率最高,当潮上带盐度降低时,芦苇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对盐度和土埋敏感,限制了其向海的拓展;盐地碱蓬在中、高盐度和土培条件下萌发速率最高,快速萌发的适应策略和广适应性在盐地碱蓬占据高潮带和中潮带广大区域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内生真菌感染对宿主植物高羊茅锌耐受性的影响

      2010, 30(7):1684-1690.

      摘要 (2418) HTML (0) PDF 1014.19 K (2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感染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coenophialum)和未感染内生真菌的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为实验材料,在营养液中加入ZnSO4进行锌胁迫实验,分析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锌耐受性的影响。与未感染内生真菌的植株相比,内生真菌感染对高羊茅的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增益作用,但增加了分蘖数和叶片延伸生长累积值。内生真菌感染降低了高羊茅中Zn2+的总含量,改变了锌在高羊茅中的分配,增加叶鞘中锌的含量,减少叶片中锌的含量。在高锌浓度下,内生真菌感染对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没有影响,但是显著提高了其宿主的PS Ⅱ光化学效率(Fv/Fm)。总体来看,内生真菌感染改善宿主高羊茅的锌耐受性。

    • 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模拟大气氮沉降的响应

      2010, 30(7):1691-1698.

      摘要 (2939) HTML (0) PDF 1.11 M (2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林内及林缘两个生境中,在有苔藓覆盖和无苔藓覆盖条件下,人工加氮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加氮使土壤pH下降,有效态氮和有效态磷的含量上升,但不同生境及有无苔藓植物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加氮的反应。苔藓植物覆盖可以缓解加氮引起的土壤酸化及有效氮含量上升压力,促进有效态磷含量上升。不同生境中,土壤微生物对氮沉降的响应亦不同。低氮使林缘生境土壤微生物的胁迫程度减小,中高氮使其胁迫程度上升,而任何加氮均增加林内生境中土壤微生物的胁迫程度。两个生境中,苔藓植物覆盖均可以缓解过量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造成的压力,降低过量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伤害,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 场景可视化在乡村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2010, 30(7):1699-1705.

      摘要 (2680) HTML (0) PDF 13.79 M (5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场景可视化技术,处理生成在同一背景下不同景观空间特征梯度和不同农业生产模式景观的图片,并通过参与式评估技术,获取北京郊区209位受访者的偏好意愿,以此评价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乡村景观发展趋势的偏好。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参与者对多样性较强的景观并不感兴趣;多数参与者偏好破碎度较弱的景观;对于景观聚集度的认知差异则在各个利益群体中都不甚明显;参与者通过场景图片更加偏好菜园景观,而通过语言则更倾向于选择果园景观。研究表明,场景可视化技术是一种将不同利益相关者主观判断融入景观评价中的有效研究手段。

    • 多尺度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2010, 30(7):1706-1717.

      摘要 (4013) HTML (0) PDF 16.37 M (9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宁波市为例,从市域、所辖县(市/区)、生态系统3个尺度,划分出城市、森林、河流、农田、湖库及海岸带六类生态系统,选定56个指标因子建立了宁波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并采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进行了多尺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宁波市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2)县(市/区)生态系统中慈溪、象山和镇海为亚健康偏向预警水平,主城区(海曙区、江东区和江北区)、北仑\,余姚、鄞州、奉化和宁海为一般健康水平;(3)对宁波市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海岸带、河流和农田,县(市/区)主要是慈溪、镇海和象山,影响因子主要是海岸带初级生产力、海水综合污染指数、河流水环境质量和农田系统生产力。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重点在农田、河流和海岸带相关方面制定管理措施和开发政策。同时本研究表明,多尺度综合评价方法有助于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全面直观认识不同尺度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并具体分析主要的影响因子,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

    • 基于水文地貌分类的滨海湿地生态功能评价——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

      2010, 30(7):1718-1724.

      摘要 (4457) HTML (0) PDF 6.51 M (2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城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空间差异对该区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文地貌分类为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根据盐城滨海湿地2006-2007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制作湿地景观图,同时通过DEM 和水文水动力条件图,借助Arcgis9.2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水文地貌单元(HGMU)。在此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湿地景观数据对不同水文地貌单元的湿地生态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盐城海滨湿地包括7类水文地貌单元(HGMU),不同HGMU生态系统类型差异较大;(2)同种HGMU生态功能基本处于同一等级,不同HGMU的生态功能差异明显;(3)盐城海滨湿地不同HGMU单元生态功能由大到小排序为:淡水双向\|冲积区(河口)、海水天双向\|泥粉砂带、海水月双向\|泥滩带、海水年双向\|草滩带、淡水单向\|冲积区、淡水单向\|海积区和淡水单向\|冲积海积区。其中,河口湿地、淤泥质滩涂和草滩带湿地在维护盐城海滨湿地生态功能中具有重要地位。

    • 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资源型城市的应用

      2010, 30(7):1725-1733.

      摘要 (3063) HTML (0) PDF 1.41 M (2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衡量和评价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状况,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以土地生产力为基础的不足,结合能值理论和方法,运用能值转换率和能值密度对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的模型重点在采用区域能值密度,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大小以及区域发展模式下生态足迹的需求。能值\|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主要考虑区域可更新自然资源和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可更新部分;能值\|生态足迹计算人民生活需求资源消费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出口量。模型应用的结果为:资源型城市徐州市2006年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1.03 hm2,人均能值\|生态足迹37.76 hm2,分别是其他改进模型计算结果的4.4倍和4.3倍。如果不进行能值转换率的全球能值基准转换,能值\|生态承载力将是2.6倍。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可更新部分在徐州生态承载力中占有很大比重;当地承载了其他地区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能值\|生态足迹(出口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指数为0.97,表明在为其他地区发展做出巨大生态贡献的同时,徐州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十分堪忧。适度控制资源开采规模,延长产业链,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资源型城市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的发展策略。

    • 生态系统减轻水环境磷素非点源污染服务及价值——以雅砻江二滩水库为例

      2010, 30(7):1734-1743.

      摘要 (2712) HTML (0) PDF 11.87 M (4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ArcGIS9.2为平台,构建了生态系统减轻集水区出口受纳水体非点源污染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模型。包括模拟集水区范围,根据各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污染物质输出及过滤污染能力系数,沿汇流路径,模拟集水区内每个栅格像元被植被移除而未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质量空间分布特征。价值量模型结合期望水质标准和净化污染物的边际成本进行计算。以磷素作为指示污染物,在二滩水库的集水区进行了模型的运用。结果表明:二滩水库集水区南部的河道附近是水文敏感区。其中盐源县腹地的农作区、西昌市与冕宁县,以及集水区最北端的称多县、中部的甘孜县等部分地区是是磷素关键污染源区。2000年被集水区生态系统过滤移除而未进入水环境的磷素污染物质总量达到978.90 t?a-1,占关键污染源区指数总量的81.88%。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率最高。2000年集水区生态系统对于减轻其出口受纳水体磷素非点源污染服务的总价值为1370.18万元。

    • 咸淡交替灌溉对克隆植物大米草生长繁殖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2010, 30(7):1744-1750.

      摘要 (2636) HTML (0) PDF 1.06 M (2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温室模拟控制实验, 研究了咸淡交替灌溉处理对外来克隆植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形态性状、克隆生长、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格局的影响。实验共设6种浇灌处理:单一淡水灌溉(D)、单一咸水浇灌(X)、淡咸交替灌溉(DX)、咸淡交替灌溉(XD)、淡咸淡交替灌溉(DXD)和咸淡咸交替灌溉(XDX)。结果表明:DX处理条件下,大米草株高、叶片数及根长均达到最高;克隆数最多,且显著高于X、DXD和XDX处理;芽数及根状茎总长均显著大于XDX处理;在DX和D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这表明作为滨海盐沼植物,大米草种群比较适应淡咸水交替环境,单一的咸水,以及过度的咸淡转换均不利于大米草的生长繁殖与生物量积累,而淡咸水交替过程的失序可能是引起我国大米草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

    • 华北石质山区油松林对降水再分配过程的影响

      2010, 30(7):1751-1757.

      摘要 (2379) HTML (0) PDF 922.35 K (2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通过降水再分配过程影响着流域的水量平衡和物质循环。根据2005-2008年汛期华北石质山区主要造林树种油松林的林外降雨、穿透降雨、树干径流定位观测数据,探讨了人工油松林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期间32场次降雨过程中油松林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平均值分别为8.67,0.11,1.07mm;透过率,树干径流率和林冠截留率分别为82.18%(57.74%-87.55%),1.07%(0.22%-2.07%),16.75%(11.01%-42.07%)。油松林冠层穿透降雨量、树干径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均与林外降雨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95, R2=0.907, R2=0.855),根据回归方程,当林外降雨量大于0.3mm时,可发生穿透降雨,当林外降雨量大于3.51mm时,可发生树干径流;林冠截留率与林外降雨呈双曲线衰减趋势,回归方程为y=12.091+55.537/(x+0.426) (N=32, R2=0.685)。典型次降雨再分配过程表明,林冠不仅在量上对降雨进行再分配,还在时程上进行了再分配。

    • 柳杉凋落物在中国亚热带和热带的分解

      2010, 30(7):1758-1763.

      摘要 (2857) HTML (0) PDF 871.89 K (2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为我国特有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在吸收二氧化碳和净化空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分别在中亚热带的千岛湖、南亚热带的鼎湖山和热带的尖峰岭,用分解袋法对柳杉凋落物进行分解实验,3个实验样地的主要差异为温度。结果表明:凋落物在3个样地的分解速率顺序为尖峰岭、鼎湖山、千岛湖,且不同样地之间的分解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1)。在千岛湖样地分解速率常数k值与初始C/N呈显著相关(P <0.05);在鼎湖山样地分解速率常数k值与初始碳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 <0.01);在尖峰岭样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常数k值与凋落物各初始化学元素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推测可能是气候起主要作用。

    • 垦殖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010, 30(7):1773-1779.

      摘要 (2601) HTML (0) PDF 1.02 M (2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质量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有机碳分组技术,研究了干旱荒漠区自然土壤开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有机碳含量的自然土壤垦殖后,有利于干旱荒漠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垦殖(0-5a)增加显著,年均增加在0.65 g kg-1以上,上升幅度为76%-286%,5a后维持在相对平衡的水平;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在垦殖0-5a显著增加,平均增加72%和99%,5a后下降;颗粒有机碳则表现出垦殖0-10a明显增加,增加在275%以上,10a后下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垦殖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0-20a内较自然土壤提高了75%。垦殖可能是干旱区绿洲农田潜在碳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随垦殖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下降,土壤质量又存在一定的退化风险。

    • 绿洲化进程中不同利用强度农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010, 30(7):1780-1788.

      摘要 (2300) HTML (0) PDF 1.37 M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质量研究对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当地环境维护具有重要价值。以处于极端干旱背景下的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以农田这一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绿洲化进程中不同农田利用强度对绿洲荒漠土壤的影响。2004年根据当地农民耕作习惯建立4块试验农田,分别代表当地典型的农田利用强度。通过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基于土壤养分指标的土壤质量指数(SQI)、基于生产力数据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分析,多角度探讨农田在不同利用强度下的土壤质量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农田位置与人为管理强度会对土壤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绿洲边缘对农田开发利用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及合理的管理方式。研究在客观分析并揭示绿洲化进程中农田土壤质量分异的同时,也为绿洲农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 非培养方法解析北京地区甘薯叶际细菌的群落结构

      2010, 30(7):1789-1796.

      摘要 (2575) HTML (0) PDF 1.35 M (2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比较了北京通州、顺义、昌平、延庆地区甘薯叶际细菌的多样性和生物量,并调查了通州地区甘薯叶际细菌群落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情况。PLFA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检测样品中,革兰氏阳性细菌生物量均高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生物量。PCR\|DGGE方法与PLFA方法聚类分析结果较一致,甘薯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受到时空因素、甘薯生理特性等的影响,不同地点、不同生长季节甘薯叶际细菌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DGGE条带测序分析表明,Pseudomonas sp.在不同地点的甘薯叶际均为保守菌群,Bacillus sp., Acinetobacter sp., Weissella sp., Bradyrhizobium sp., Enterococcus sp., Pantoea sp.分别为不同条件下甘薯叶际细菌的优势菌群。

    • 施氮对间作蚕豆根际微生物区系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2010, 30(7):1797-1805.

      摘要 (2859) HTML (0) PDF 1.44 M (2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4个施氮水平 (0,56.25, 112.5kg?hm-2和168.75 kg?hm-2)对蚕豆根际微生物区系和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和间作条件下, 施氮显著增加了蚕豆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在N2(1125 kg?hm-2)水平下达到最高值; 施氮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减轻了单、间作蚕豆枯萎病的发生,且在N2水平下发病最轻。与单作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蚕豆根际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数和微生物多样性,尤其在N0、N1(56.25 kg?hm-2)和N2(112.5 kg?hm-2)水平下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的促进效应明显,且以真菌和放线菌的增幅较大. N0、N1和N2水平下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枯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小麦蚕豆间作下适量施氮能有效调节蚕豆根际微生物区系,是抑制蚕豆枯萎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 烟粉虱体内几种抗性酶对寄主转换的响应

      2010, 30(7):1806-1811.

      摘要 (2682) HTML (0) PDF 958.35 K (2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烟粉虱分别从嗜性较强的番茄植株上转移到嗜性相对较弱的国抗22(GK22)棉花、泗棉3号(S3)棉花和辣椒植株上,以及从嗜性较弱的辣椒植株上转移到嗜性相对较强的番茄、GK22棉花和S3棉花植株上,观察寄主转移后F1代、F2代和F3代烟粉虱体内α\|NA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再将F4代烟粉虱转移到原寄主,同样观察这3种抗性酶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嗜性的寄主上烟粉虱体内3种酶活性的强弱与烟粉虱对这种寄主的嗜性相关,在嗜性较强的寄主上,3种酶的活性相对较低。烟粉虱从嗜性较强的寄主转移到嗜性相对较弱的寄主后,成虫体内α\|NA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显著上升,从嗜性较弱的寄主转移到嗜性较强的寄主后,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下降。在寄主转移过程中,烟粉虱体内的α\|NA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一般在F2代基本稳定,而多功能氧化酶在F1代就能迅速稳定。烟粉虱从过渡寄主再转移到原寄主的过程中,其3种酶的变化规律与上述寄主基本一致。结果提示,在烟粉虱寄主转换过程中,多功能氧化酶具有快速响应特性和较强的稳定性,而α\|NA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变化与烟粉虱对寄主的适应度变化基本一致。

    • 同紫外(UV\|B)辐射时间对两种体色型麦长管蚜后代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2010, 30(7):1812-1816.

      摘要 (2663) HTML (0) PDF 832.79 K (2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紫外(UV\|B)辐射对红和绿体色型麦长管蚜的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探求紫外辐射在蚜虫种下体色分化及遗传中的作用。采用两种不同体色型的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成蚜经过30W紫外线(UV\|B)照射不同时间后,单头饲养在不同小麦品种上,分别测定了各处理F2代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体重差及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在1h紫外辐射处理后,在德国品种Astron上,红色型F2代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显著加快,而绿色型无显著变化;而在中国品种小偃-22上,两种体色型F2代麦长管蚜均无显著变化;在8h紫外辐射处理后,在两种小麦品种上,两种体色型F2代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均显著延缓,且绿色型延缓比例均比红色型大。说明紫外辐射对两种体色型的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均能遗传到F2代,在Astron 小麦品种上,短时间紫外辐射能够促进红色型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在小偃22和Astron小麦品种上,长时间紫外辐射均能抑制两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且绿色型比红色型敏感。表明紫外辐射在蚜虫体色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

    • 外源NH+4对穗花狐尾藻根系形态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2010, 30(7):1817-1824.

      摘要 (2474) HTML (0) PDF 1.15 M (2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温室内进行静态实验,以原沉积物(CK)和分别添加0.24%和0.48%氯化铵(SN1和SN2)的沉积物作为底质培养沉水植物,探讨了高NH+4环境中穗花狐尾藻的根系形态特征及营养物质积累与干物质分配策略。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主根直径(0.432-0.518 mm)与主根/侧根比率(1.50-4.39)均随着沉积物NH+4含量升高呈现增大趋势,但单株主根总长(31.64-17167 cm)则在高NH+4环境中显著变短;其中,SN2处理中穗花狐尾藻主根数量(8.17条/株)显著低于SN1(14.67条/株)和CK(14.33条/株)处理,而SN1与CK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SN1和SN2处理中穗花狐尾藻植株全氮含量(55.98和55.19 mg/g)均显著高于CK(42.89 mg/g)处理,而SN1和SN2处理中穗花狐尾藻植株全磷含量(1.63和1.53 mg/g)则比CK处理中(371 mg/g)显著降低。穗花狐尾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168.17-405.81 mg/株)和全磷积累量(0.25-1.51 mg/株)均随沉积物NH+4含量升高而显著下降,但植株全氮积累量(9.12-21.08 mg/株)则表现为:SN1>CK>SN2。全氮和全磷在叶片中的分配率都随着沉积物NH+4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而在根系和茎秆中分配率则显著增加。

    •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0, 30(7):1825-1833.

      摘要 (2539) HTML (0) PDF 1.19 M (2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1997-2000年在东海(26°00′-33°00′N、120°30′-128°00′E)进行的4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量化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于其种群成熟度指数(PMI)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东海均有分布;秋季PMI值最高,春季最低;4个季节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分布范围均较广,主要集中在东海外海受台湾暖流和黑潮控制的水域。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环境适应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其分布的底温范围为:春季14.70-18.30 ℃\,夏季13.18-20.91 ℃、秋季13.96-2467 ℃\,冬季14.33-19.75 ℃。底盐范围为:春季29.52-34.63、夏季31.57-34.27、秋季32.26-34.72、冬季34.25-3470。水深范围为:春季55-179 m,夏季43-176 m、秋季40-184 m、冬季79-152 m。综上所述,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时空分布具有广范围、多季度的特点,这种分布特征可有效降低其幼体间的种间竞争,为确保其种群繁衍提供有利保障。

    •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特征

      2010, 30(7):1834-1844.

      摘要 (3259) HTML (0) PDF 2.25 M (2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2006年8月(夏)、2007年1月(冬)、5月(春)和11月(秋)在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29°30′-31°30′ N,124°30′ 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时,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总丰度及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主要种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555.87 ind./m3)>夏季(270.87 ind./m3)>秋季(138.39 ind./m3)>冬季(127.70 ind./m3);其水平分布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特点。中华哲水蚤为广温广盐种,春季数量最大且分布均匀,大部分海域丰度≥100.00 ind./m3;夏季丰度急剧下降,主要分布在30°00′ N以南海域;秋、冬季丰度较低,无明显高密集区。精致真刺水蚤为热带种,以夏、冬季丰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沿岸水与外海高盐水交汇区和调查海域的南北两端;春、秋季丰度较低且分布均匀。百陶箭虫、肥胖箭虫分别属于暖水种和热带大洋性种,冬、春季丰度都很低,无明显密集区,夏、秋季丰度较大。百陶箭虫主要分布在盐度梯度较大、外海高盐水与沿岸水的交汇区,肥胖箭虫则主要分布在外海高盐水与沿岸水交汇区的靠高温高盐水一侧,其分布与外海高温高盐水的消长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暖流指示种。温盐和水系消长变化是影响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水平分布的重要因素。

    •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Cd、Cr、Pb污染监测指标体系

      2010, 30(7):1845-1852.

      摘要 (2826) HTML (0) PDF 1.06 M (2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小麦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发芽试验、溶液培养、土柱栽培等毒理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萌芽期、幼苗期及成株期受重金属污染毒害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 ① 小麦根伸长抑制率可作为萌芽期重金属污染评价的一项生物指标;Cd、Cr、Pb对小麦根生长的7d半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1.39、0.20mmol?L-1和2.75mmol?L-1,据此得到3种重金属对小麦同一性状的毒性次序为Cr>Cd>Pb;此外各性状抑制率与胁迫浓度的关系可用双曲线模型y=x/(a+x/100)或指数曲线模型y= a(1-exp(-bx))较好模拟。 ②Cd、Cr、Pb单一污染胁迫对小麦幼苗性状的毒性次序均以影响叶面积和冠部干重为主,表明叶面积和冠部干重为幼苗期污染监测的敏感指标;重金属对除根干重外所有性状的毒性次序:Cr>Cd>Pb,该毒性次序是根据引起50%抑制的临界浓度即EC50值确定的;各性状抑制率与胁迫浓度的关系可用直线模型、或双曲线模型、或指数曲线模型较好模拟。 ③ 重金属单一污染胁迫造成小麦籽粒产量下降幅度是Cd>Cr>Pb;二元互作对产量影响的重要性次序为CdCr>CdPb>CrPb;在Cd、Cr、Pb复合污染胁迫条件下,穗数可以作为成株期重金属污染监测的首选指标。以上指标可为农田小麦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 山东寿光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的酸化与盐渍化

      2010, 30(7):1853-1859.

      摘要 (3605) HTML (0) PDF 1.11 M (2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东寿光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为对象,研究并分析了土壤的酸化与盐渍化状况,结果表明:设施菜地土壤pH值平均为6.86,全盐含量为2.47 g·kg-1,与露天菜地、自然土相比有较明显的酸化与盐渍化现象;设施菜地在连续种植0-12.7a间,土壤pH值随种植年限增加而降低,12.7a后则出现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土壤全盐含量则表现出与pH值相反的变化趋势,其发生变化的转折年限约为8.4a;设施土壤中的Na+,Mg2+,Cl-,SO2-4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变化均表现出与土壤全盐量相同的趋势,且与种植年限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这4种离子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土壤全盐量随种植年限变化的重要原因;从土壤盐分离子组成来看,设施菜地土壤主要以SO2-4、Cl-、Ca2+为主,分别占全盐量的62.4%、10.6%、9.3%,设施菜地中SO2-4、Cl-、Mg2+、Na+含量与全盐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其中相关性程度最大的为SO2-4(r=0.9291)和Mg2+(r=0.7224)。设施菜地中SO2-4含量与pH值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r=-0.5508),其大量累积可能是造成调查区域设施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

    • 温室CO2施肥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及分泌物和伤流液组成的影响

      2010, 30(7):1860-1867.

      摘要 (2778) HTML (0) PDF 1.09 M (2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温室蔬菜CO2施肥的根际效应,以黄瓜幼苗为试材,研究了CO2施肥(上午施肥/上、下午施肥;施肥浓度/对照浓度(950±50)/(350±50) μmol/mol CO2)对根系生长及分泌物和伤流液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施肥明显促进黄瓜幼苗根系发育,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单株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糖、有机酸和酚酸总量增加,但单位鲜重根系分泌量却呈现增幅减少、无变化甚至降低趋势,说明单株分泌量增加主要由根系生长量的增加所引起。CO2施肥促进幼苗对养分的吸收,伤流液中矿质元素、ZT浓度增加,但GA、ABA和IAA浓度降低;与上午CO2施肥相比,上\,下午均CO2施肥的效果更明显。CO2施肥促进了黄瓜幼苗根系发育及其代谢活性,为地上部的旺盛生长创造了条件。

    • 不同光、温条件下野生宿主对噬藻体PP的光修复率

      2010, 30(7):1868-1874.

      摘要 (2513) HTML (0) PDF 964.19 K (2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1株野生宿主藻对UV\|B损伤的噬藻体PP的光修复率,结果显示该野生宿主的光修复率显著高于实验室培养的坑形席藻(Phormidium foveolarum IU427)和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 boryanum IU594)。不同理化条件(光质、光强、水温)下该野生宿主对经UV\|B损伤的噬藻体PP光修复情况,结果表明:野生宿主的光修复率与UV\|A强度、可见光强度、水温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光所驱动的光修复能力明显高于UV\|A所驱动的光修复,且修复率会在可见光强达到160μE?m-2?s-1时接近饱和。说明,自然条件下浅水湖泊中可见光介导的宿主光修复作用占主导地位,由于受水温和透明度的双重影响,野生宿主在秋季的修复能力最强,而在冬季的修复能力最弱。

    • 狗獾秋季对生境的选择——以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为例

      2010, 30(7):1875-1881.

      摘要 (3037) HTML (0) PDF 1.09 M (2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新风林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洞穴辨别法对狗獾秋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个林班的23条样线进行调查,共测定了106个利用样方和10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狗獾秋季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在优势乔木、坡向、灌木密度和灌木高度4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 < 0.001),在灌木距离上差异显著(P < 0.05),其余的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 > 0.05),相对于对照样方而言,狗獾秋季更偏爱选择位于阳坡,优势乔木为紫椴和黄菠萝,灌木密度大、高度高、距离近的生境。在典则系数的直方图上可以看出秋季狗獾的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存在一定的重叠,但是Wilk’s λ值显示秋季狗獾的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具有较高的差异性(Wilk’s λ=0.507,χ2=141.524,df=3,P <0.001),较高比例的(84.0%)正确判别率也支持了这种差异性。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秋季狗獾的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方面有3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郁闭度、灌木密度和植被盖度。

    • >专论与综述
    • 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

      2010, 30(7):1882-1893.

      摘要 (3733) HTML (0) PDF 2.01 M (2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蕨类植物通过孢子萌发形成独立生活的配子体,配子体能够形成精子器和颈卵器,进而通过受精作用形成新的孢子体。孢子萌发是蕨类植物生活史过程中配子体世代向孢子体世代转变的关键步骤。同时,此过程不仅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也是研究细胞核极性移动、细胞不对称分裂、假根极性生长等独特的细胞学事件的良好模型。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研究发现多种环境因子对约200余种蕨类植物孢子萌发有影响。总结了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影响的规律如下:(1)孢子萌发除了受到光照强度影响外,主要受光质的影响,光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4种方式: ①孢子萌发受红光刺激与远红光抑制像开关一样调控; ② 孢子萌发不受远红光抑制; ③ 孢子萌发受蓝光抑制; ④ 孢子只能在黑暗条件下萌发。(2)重力作用会影响孢子细胞核移动,进而影响孢子细胞发育的极性。(3)赤霉素(GA)能增加孢子萌发率或帮助孢子打破休眠。成精子囊素与GA作用相似,启动或促进孢子萌发。而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乙烯等其它激素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相对较小。(4)不同植物孢子有着各自最适的萌发培养基条件,如不同种类孢子对MS培养基中无机盐含量、蔗糖含量、pH值的要求不同。孢子外被中的Ca2+、Mn2+ 和Mg2+,培养基中的Cd2+和La3+,以及孢子接种密度、萌发空间CO2含量也会对孢子萌发造成影响。(5)多数蕨类植物孢子在15-30℃可以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6)4℃和液氮储藏可以延长孢子寿命并保持较高萌发率。

    • 五氯酚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2010, 30(7):1894-1902.

      摘要 (2879) HTML (0) PDF 1.45 M (2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五氯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在曾经使用过五氯酚的国家和地区的土壤和沉积物可以检测到五氯酚的残留,甚至残留五氯酚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综述了五氯酚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吸附机制与影响因素、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富集、生态毒理机理和效应。同时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五氯酚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环境行为新的研究方向。

    • 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

      2010, 30(7):1903-1910.

      摘要 (7541) HTML (0) PDF 1.41 M (3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促进或阻碍生物体或某种生态过程在源斑块间运动的程度,反映了景观的功能特征。景观连接度理论与方法是景观评价、管理和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了国内外近10a来有关景观连接度概念、度量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要素间的关系及其潜在应用前景,以期为深入开展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间关系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 林窗几何特征的测定方法

      2010, 30(7):1911-1919.

      摘要 (3067) HTML (0) PDF 1.36 M (2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窗面积、形状及边界木高是决定林窗环境异质性的3个林窗几何特征,影响林窗内植物更新。林窗几何特征的快速测量方法是林窗研究的基础,测量方法可分为2类:基于地面实际测量的地面法和基于林窗林冠照片的相片法。地面法费时费力,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可测量林冠林窗和扩展林窗的面积,但不能测量林窗形状和边界木高。相片法具有简单、客观、可重复的优点,但仅适用于林冠林窗。相片法共有5种:“平面相片法”、“航片法”、“半球面影像法”、“双半球面影像法”和“改进的半球面影像法”。前3种测量方法只能测量林冠林窗面积;“改进的半球面影像法”可测量林冠林窗面积和形状,且精度高于前3种相片法,但所需参数最多;“双半球面影像法”可测量林窗面积、形状及边界木高这3个林窗几何特征,且精度较高,但拍摄要求较高。

    • >研究简报
    • 野牛草叶片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2010, 30(7):1920-1926.

      摘要 (2360) HTML (0) PDF 956.65 K (2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逆境条件下活性氧产生及其清除效率是衡量植物抗性的重要指标,而活性氧对植物组织的氧化伤害和抗氧化酶活性常因材料的遗传或生理差异性而发生变化。以同一基因型的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 (Nutt.) Engelm ‘texoka’)克隆分株叶片为材料,采用Hoagland营养液培养,研究了10%、20%和3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野牛草叶片活性氧的产生、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EC 1.15.1.1) 、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 EC1.11.1.7) 和过氧化氢酶(CAT EC 1.11.1.6) 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SOD、G\|POD与CAT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随PEG-6000浓度的增加而提前。认为水分胁迫下,抗氧化酶可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但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

    • 密度、种植方式和品种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2010, 30(7):1927-1931.

      摘要 (2908) HTML (0) PDF 754.37 K (2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豫北高产灌区的生产条件下,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种植方式对两个品种的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部性状、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郑单958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900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4236.97kg/hm2,浚单20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825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3333.51 kg/hm2。

    • 桉树人工林冠层、凋落物及土壤水文生态效应

      2010, 30(7):1932-1939.

      摘要 (3910) HTML (0) PDF 1.03 M (2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文功能是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方面,为了解桉树人工林的水文生态效应,采用定位研究并结合室内测定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广东肇庆桉树人工林冠层降雨再分配、凋落物持水能力、土壤水分物理及蓄水能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2006-05-2007-05)的大气降雨量为2016.7mm,通过林冠层后降雨被重新分配,穿透降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570%、3.62%和10.68%。产生树干茎流的临界降雨量为3.93mm,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降雨量超过20 mm后,林冠截留率基本保持稳定。本研究桉树人工林的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4.27mm,凋落物中树叶的最大持水量最大,为2.54mm。0-100cm土层的最大蓄水量为47006mm,其中非毛管蓄水量为98.22mm,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0-10cm土壤层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分别为25.03 mm?min-1和8.83 mm?min-1,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 锦鲫幼鱼的社群等级地位及其与标准代谢率、血糖和临界游泳能力的关系

      2010, 30(7):1940-1945.

      摘要 (2697) HTML (0) PDF 950.21 K (2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5.0±0.5)℃实验室条件下,考查标记后体重相近的30尾锦鲫幼鱼(3.5±0.1g)的标准代谢(standard metabolic rate, SMR),然后将实验鱼分为10个组(每组3尾);分别以好斗行为和摄食成功率两个指标将各组实验鱼评估为3个不同的社群等级;再分别测定各等级地位实验鱼的SMR、血糖浓度和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 Ucrit)。结果显示:锦鲫幼鱼3个等级地位由高到低的摄食成功率分别为(51.2±1.61)%、(29.3±1.87)%、(19.5±0.73)%;好斗行为指标得分分别为(8.1±0.30)、(1.9±0.30)、0.0,两个评估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Ucrit分别为(35.5±0.22)、(33.7±0.66)、(29.8±102) cm/s,血糖浓度分别为(3.4±0.22)、(4.2±0.30)、(4.5±0.33) mmol/L(P<0.05);而评估前、后各等级之间实验鱼的SMR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锦鲫幼鱼存在着明显社群等级分化的现象;好斗行为和摄食成功率两个指标分别对社群等级地位的评估结果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实验鱼等级地位越高其游泳能力越强,血糖浓度越低;这一现象提示,高等级地位的鱼受到较低的社群胁迫且具有较高的生理适合度。

    • 环境科学国际合作的理论机制研究

      2010, 30(7):1946-1954.

      摘要 (2646) HTML (0) PDF 1.38 M (2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迄今科学界尚无形成系统的国际科学合作理论,也鲜有就环境科学国际合作进行理论研究。首次从全球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待环境科学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环境科学在内在科学动力和外在社会动力的驱动下,促使全球科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向有利于环境学科自身发展的方向流动和积聚。其中,配置科学资源遵循“最优要素选择原则”,配置社会资源遵循“最小省力原则”,两种内在动力和两个调节手段共同构成了环境科学国际合作的理论机制。

    • >研究论文
    • 东北地区两种主要造林树种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2010, 30(7):1964-1772.

      摘要 (3375) HTML (0) PDF 1.27 M (2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从1980年,我国开展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造林工程,增加了森林面积3亿hm2。造林后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微小变化都显著影响大气碳库,对全球碳素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了退耕还林不同年限长白落叶松林的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碳库的变化规律,并且选择可比性较强的退耕还红松林、退耕还草和红松原始林作为参照,分析总结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储碳能力和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的植被、凋落物碳储量随退耕还林年限增加而增加:从退耕3a到33a,植被和凋落物碳储量分别从4.134、0 Mg/hm2 增加到74.11、 11.31 Mg/hm2。土壤碳储量则是先降低再增加:在还林初期的12a里,土壤碳密度降低到最小量75.87 Mg/hm2,随后逐渐恢复和积累,21a后,土壤碳密度恢复到农田的水平84.28 Mg/hm2,随后土壤碳密度出现净积累。在长白山地区,退耕3、12、22a和33a长白落叶松、33a红松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别是81.778、114488、130.004、187.255 Mg/hm2和178.580Mg/hm2。长白落叶松的固碳能力随林龄而增加,两种主要造林树种(长白落叶松和红松)的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没有显著差异。长期来看(如250a),生态系统碳库存的能力非常大(269.57 Mg/hm2)。这种状况表明,在长白山地区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长期来看是一个可观的碳汇。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