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0卷第2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CARD-FISH研究食细菌线虫对氨氧化细菌(AOB)数量的影响
    肖海峰 李大明 陈小云 刘满强 郑金伟 焦加国 胡锋 李辉信
    2010, 30(20):5413-5421.
    [摘要](3810) [HTML](0) [PDF 5.23 M](2135)
    摘要:
    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的取食与反馈之间的关系是土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接种原位的食细菌线虫和微生物群落模拟土壤真实环境,采用CARD-FISH方法来观察食细菌线虫的不同取食密度下,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数量的动态变化,以揭示土壤食细菌线虫对AOB数量的影响及AOB的反馈强度。结果表明:与单独接种细菌的处理(SB)相比,接种食细菌线虫显著地增加了土壤中AOB的数量,3个不同线虫接种密度处理中AOB数量表现为接种20条g-1干土的处理(SBN20) > 接种10条g-1干土的处理(SBN10)>接种40条g-1干土的处理(SBN40)。由于过度取食,SBN40 处理中AOB的数量在培养了14d后低于SB处理,且在第28天时显著低于SB处理。接种食细菌线虫显著增加了土壤中NH+4-N和NO-3-N的含量,表明食细菌线虫促进了N的矿化和硝化作用。矿化作用增强使得硝化作用的底物NH+4-N显著增加可能是AOB数量显著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稀土叶面肥对葡萄园节肢动物群落和食饵功能团的影响
    李桂亭 田玉龙 邹运鼎 柯胜兵 赵学娟 施晓丽 卢申 黄庆华
    2010, 30(20):5422-5430.
    [摘要](2106) [HTML](0) [PDF 1.13 M](1979)
    摘要:
    为阐明稀土叶面肥对江淮丘陵和黄河故道葡萄园节肢动物群落、中性昆虫亚群落和食饵功能团组成的影响,通过系统调查和数学分析得出,稀土元素镧、钕和醋(CK2)对肥东葡萄园节肢动物总群落、植食性昆虫亚群落和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物种数、个体数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均不显著。稀土叶面肥对萧县总群落的物种数影响显著,镧对总群落物种丰富度影响显著,其余影响不显著。镧和钕元素对两地葡萄园中性昆虫亚群落的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影响极显著,对个体数影响不显著,CK2对中性昆虫亚群落的物种数、个体数和物种丰富度影响均不显著;肥东县葡萄园镧肥区、钕肥区和CK2与CK1之间食饵功能团物种数的t值为3.4384、2.3911和2.0528,镧肥区和钕肥区与CK2之间食饵功能团物种数的t值为1.6397和0.6357;萧县葡萄园镧肥区、钕肥区和CK2与CK1之间食饵功能团的物种数t值为2.2909、2.3223和0.3674,镧肥和钕肥区与CK2之间的t值为2.7533和2.7744,表明镧肥和钕肥对两地食饵功能团的物种数影响均显著。肥东县镧肥区、钕肥区和CK2与CK1之间食饵功能团的个体数t值为1.3047、1.0338和0.2300,镧肥区和钕肥区与CK2之间的t值为1.6014和1.1835;萧县镧肥区、钕肥区和CK2与CK1之间食饵功能团的个体数t值为1.0431、1.0245和0.7369,镧肥区和钕肥区与CK2之间的t值为0.9495和0.9490;两地处理与与CK1和CK2之间食饵功能团的个体数t值均小于t0.05,表明稀土叶面肥对两地食饵功能团个体数影响不显著。稀土叶面肥对肥东葡萄园食饵功能团物种丰富度影响很小,萧县镧肥和钕肥与CK2之间物种丰富度的t值为2.1709和2.0226,差异显著。综上所述,稀土叶面肥对葡萄园中性昆虫亚群落和食饵功能团的物种数影响显著。
    3  植食性哺乳动物能量收益函数模型的预测性及适用性
    陶双伦 张伟华 李俊年 何岚
    2010, 30(20):5431-5438.
    [摘要](2171) [HTML](0) [PDF 1.20 M](2076)
    摘要:
    以东方田鼠喜食的白三叶叶片作为食物,在保持叶片生物量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叶片大小,配置东方田鼠觅食的各类食物大小异质斑块,测定东方田鼠觅食的行为\.通过比较几种植食性哺乳动物能量收益函数模型的预测性,评价其适用性。结果发现,没有检测到东方田鼠食物摄入量动态呈S型能量收益函数增长。线性函数模型能准确地预测东方田鼠在中、小型食物斑块的停留时间;在大型食物斑块,尽管,分段线性函数及渐进函数均能很好地拟合东方田鼠的食物摄入量动态,但仅分段线性函数模型能准确地预测其停留时间。线性函数模型及分段线性函数模型是在功能反应机制模型-口量模型基础上建立的,反映了调节摄入率动态的机制,为机制性模型。因此,此2种模型是在口量及摄食站尺度上,探讨动物在食物斑块的能量收益动态及停留时间;而渐进函数模型及S型函数模型均为实验性模型,是在斑块尺度上预测动物能量收益动态及停留时间,未能反映动物摄入率动态,故其预测效果较差。由于此4种模型均未考虑动物在食物斑块搜寻食物及非觅食活动如警觉和逃跑等花费的时间,因而,限制了模型的广泛应用。建议,发展新的模型,促进觅食生态学斑块模型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4  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2010, 30(20):5439-5447.
    [摘要](2874) [HTML](0) [PDF 1.29 M](2219)
    摘要: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病原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不多,知之甚少,了解其种群的遗传结构可以增加对其进化历程的了解,以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水稻纹枯病菌通常被认为是以无性克隆繁殖为主,但有研究报道它具有混合繁殖方式。有关我国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解该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的遗传变异、基因流、繁育方式及其遗传背景,采用ITS-5.8S rDNA测序技术,分析了分离自浙江富阳(FY)、安徽绩溪(JX)和巢湖(CH)以及湖北荆州(JZ)和孝感(XG)的5个水稻纹枯病菌种群75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是采集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优势类群。ITS-5.8S rDNA序列经测定共检测到78个多态位点,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4%、336%、21.0%和20.0%。序列的平均转换与颠换比(Ti/Tv)为1.65,其中密码子第3位点的变异最高。根据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共定义了29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5为5个种群的共享单倍型,占样本数的61.33%。5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27和0.482%,显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固定化指数Fst为-00253-00170,基因流Nm为5.56-11.12,说明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抑制了由遗传漂变引起的遗传分化,菌丝或菌核短距离扩散和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增加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1903%,而8097%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很低。Mantel检验发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r=-0.241,P=0499)。采用UPGMA法构建的单倍型间的系统发育树表明,不同地点的单倍型分支混合分布,这进一步验证了Mantel检验的结果。单倍型的网状分析显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曾经发生过种群暴发而不断扩散,因还未能获得足够的时间建立更加复杂的结构故而呈非典型“星状”。采用中性检验分析了水稻纹枯病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种群间存在很强的自然选择作用,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说明水稻纹枯病菌群体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体,具有以担孢子进行有性繁殖和以菌丝或菌核进行无性繁殖的混合繁殖方式。这种生物学特性可能是导致其在较小生态范围内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较低的种群遗传分化的原因。另外,水稻纹枯病菌经有性繁殖产生新的基因型,并通过无性繁殖在群体内固定繁殖,这种遗传模式极有可能导致其进化潜能提高,极易对杀菌剂产生抗性。因此,对水稻纹枯病菌的防治,除了施用化学药剂和种植抗性品种外,还需要防治农田灌水引起的病原菌(菌丝和菌核)在地区间的流动传播,减少带菌种子迁移或农用机械的交叉污染,对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寄主作物的种子进行播前处理等等,这些对于水稻纹枯病菌的防治也是极为重要的。
    5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原始林水化学特征
    卢晓强 丁访军 方升佐 户田浩人 生原喜久雄 魏鲁明
    2010, 30(20):5448-5455.
    [摘要](2073) [HTML](0) [PDF 1.21 M](2221)
    摘要:
    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养分输入源,观测并分析降水化学对于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与量显得极为重要。对贵州省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林森林群落2007年9月-2008年8月的降水进行定位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 在林外雨、林内雨、树干流和溪流水中,除了Na+之外,pH值与大部分的养分元素的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与早春浓度较高,夏季浓度较低。这与各季节的降雨量不同而导致浓度稀释或者浓缩有关。(2) 大气降雨通过林冠的过程中,养分元素的浓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林内雨与树干流中的浓度基本高于大气降雨;养分元素变化中,浓度差异较大的元素是K+、Mg2+和Ca2+,K+在林内雨和树干流的浓度分别是大气降雨的14倍和21倍;Mg2+浓度分别为大气降雨的12倍和9倍;Ca2+浓度分别为大气降雨的4倍和3倍,这与大气降雨通过林冠,与树体的养分交换以及树体养分的溶脱有关。(3)通过林内雨,树干流输入样地较多的养分元素是K+和Ca2+,分别是35.8kg?hm-2?a-1和31.5kg?hm-2?a-1;通过溪流水输出的元素中,较多的是Ca2+和Mg2+,分别是-547.4 kg?hm-2?a-1和-144.5 kg?hm-2?a-1;其次是SO2-4,而Na++K++NH+4-N总量不足阳离子总量的1%, Cl-+NO-3总量不足阴离子总量的1%。这可能与母岩风化是碳酸岩类岩石风化有关。(4)年养分的垂直移动量特征显示,土壤0cm到土壤5cm的养分元素量变化较明显,无机态N量的变化可能跟微生物的氮固定、无机化或者植被的吸收有关。(5)研究地的年间养分元素量收支分别为N 2.9 kg?hm-2?a-1; K 25.2kg?hm-2?a-1; Ca -547.4 kg?hm-2?a-1; Mg -144.5 kg?hm-2?a-1; Na -4.0 kg?hm-2?a-1;Cl 2.5kg?hm-2?a-1和SO2-4-S -5.9kg?hm-2?a-1。在年间养分的输入与输出中,无机态N跟K+显示正收支,Ca2+、Mg2+为负收支,而Na+、Cl-相对较稳定。
    6  短期极端干旱事件干扰下退化沙质草地群落抵抗力稳定性的测度与比较
    张继义 赵哈林
    2010, 30(20):5456-5465.
    [摘要](2240) [HTML](0) [PDF 1.45 M](2311)
    摘要:
    利用对不同沙漠化程度的6个沙质草地群落样地在经历时间尺度约为0.5个生长季、强度约为正常降雨量15%的短期干旱事件干扰前后2a同期进行的植被调查资料,从抵抗力概念出发构建抵抗力指数,尝试性地对沙漠化过程退化沙质草地群落在短时间尺度极端干旱事件干扰下的抵抗力稳定性进行了量化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6个不同沙漠化程度沙质草地群落以活生物质盖度计算的抵抗力指数,除群落4由于其组成以差吧嘎蒿为主而抵抗力指数较高为0.8615,其余5个群落抵抗力指数较小,在0.1760-0.0217之间,且随沙漠化程度的提高,群落抵抗力指数减小,即群落稳定性下降;而以立枯和地面枯落物等非活生物质组分计算的抵抗力指数较高,分别在0.4394-2.4128和0.7983-5.3810之间,且在群落之间的变化与群落沙漠化程度并无一致性,这恰当地反映了立枯和地面枯落物等非活生物质受干旱影响较小、对维持群落功能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的事实。对群落抵抗力来源与构成进行的分析表明,群落抵抗力主要由多年生植物构成。通过本研究对群落抵抗力以群落内部生态过程为基础进行的数量测定与比较,证明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特别是多年生植物的严重缺失,是沙漠化过程植被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的主要机理和根本原因。研究结果从相反方面说明生物多样性促进退化沙质草地群落对短期极端干旱事件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这一结论是对“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等生态学基本问题给出的以所研究的特定生物气候带内退化沙质草地群落为例证的回答。
    7  冰雪灾害对杉木林土壤特性的影响
    陈凤霞 许松葵 薛立 陈红跃 冯慧芳 傅静丹
    2010, 30(20):5466-5474.
    [摘要](2373) [HTML](0) [PDF 1.21 M](2197)
    摘要:
    2008年初,在波及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雨雪冰冻灾害中,冻雨在杉木枝叶上形成冰柱,造成大量的杉木个体折冠。通过开展杉木林凋落物和树干残体的养分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可以了解冰雪灾害后杉木林的土壤肥力动态。冰雪灾害造成的林冠折损引起了林地的光照增强,导致了土壤温度上升及土壤水分增加,从而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凋落物经过1a的分解后, N、P和K含量分别下降了7%、12%和21%。凋落物储量减少了22%,N、P和K的储量分别下降了27%、31%和38%。2009年树干残体的N和 P含量分别上升5%和6%,而K含量降低15%。树干残体由于分解缓慢,其储量下降3%,N储量增加了2%, P储量不变,而K储量下降了18%。冰雪灾害后森林凋落物积累于地表,分解后形成较厚的有机质层,土壤结构因此变得疏松。2009年的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减小,总空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增加,非毛管孔隙显著增加。林冠残体在分解过程中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2009年的土壤pH降低,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分别增加了16%、11%、14%和8%,碱解N和速效P含量分别增加了113%和17%,而速效K含量下降了36%。
    8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覆盖流域的水文响应
    郑芳 张建军
    2010, 30(20):5475-5484.
    [摘要](2406) [HTML](0) [PDF 1.47 M](2095)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内的天然次生林流域和人工林流域为对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流域的年径流量、雨季径流量均小于人工林流域,天然次生林流域的年总径流量、雨季径流量分别是人工林流域的58.57%、48.04%,年地表径流量、雨季地表径流量分别比人工林流域减少了82.95%、81.12%;人工林流域的基流量为零;在短历时高雨强的降雨形式下天然次生林流域的削洪效应显著,其单位面积洪峰流量比人工林流域减少了8341%;不同植被覆盖下径流对不同雨型的响应不同,人工林流域在A型雨条件下的单位面积洪峰流量是B、C型雨的10.08倍、3.35倍,天然次生林流域在A型雨条件下的单位面积洪峰流量是B、C型雨的6.79倍、1.64倍。
    9  盐旱互作对不同生境盐地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刘金萍 高奔 李欣 宋杰 范海 王宝山 赵可夫
    2010, 30(20):5485-5490.
    [摘要](2611) [HTML](0) [PDF 814.38 K](2716)
    摘要:
    研究了盐旱互作对潮间带和盐碱地生境盐地碱蓬棕色种子萌发、地上部生长和离子积累的影响。不同盐浓度预处理后,未萌发的种子风干后复水,其萌发率与对照相比没有降低,说明两种生境盐地碱蓬种子萌发期间都耐干湿交替。400 mmol/L NaCl溶液浇灌的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幼苗在第3次干旱处理后萎蔫幼苗的百分比高于盐碱地生境的,而复水后正常幼苗的百分比却相反。400 mmol/L NaCl溶液处理下,第3次干旱处理复水后,盐碱地生境盐地碱蓬幼苗地上部离子含量(主要是Na+ 和Cl-)高于潮间带生境的。表明在干旱情况下,盐碱地生境盐地碱蓬幼苗能积累更多的无机离子,降低渗透势,提高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上述结果说明,盐碱地生境盐地碱蓬幼苗较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幼苗更耐盐与干旱的交互作用。
    10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森林水源涵养量模型新方法—— 概念与理论框架
    王晓学 李叙勇 莫菲 江燕
    2010, 30(20):5491-5500.
    [摘要](3021) [HTML](0) [PDF 1.62 M](2439)
    摘要:
    模型方法是定量评价森林水源涵养的重要途径。根据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理论,结合森林水源涵养效应的多尺度特征,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森林水源涵养量计算模型。该模型将森林“水文响应单元”网格化作为元胞空间的基本单元,邻域定义为摩尔(Moore)型,元胞“水库”水量状态变化范围定义在一个连续的实数空间上。将元胞单元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分为不产生径流和产生径流两种情况,通过对蒸散发、邻域元胞间水量传输、深层渗漏等制定转换规则,模拟森林在不同尺度上的水源涵养动态特征。这种新模型方法将为森林水源涵养由小尺度(水文响应单元)向流域、景观尺度上推提供有效的定量研究途径,从而进一步推动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的深入。
    11  黑叶猴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黄中豪 黄乘明 周岐海 韦华 蒙渊君
    2010, 30(20):5501-5508.
    [摘要](2231) [HTML](0) [PDF 1.10 M](2194)
    摘要:
    广西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60023,30860050);国家林业局叶猴监测与保护项目; 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资助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桂科自0991095)
    12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春季生境选择
    孟秀祥 潘世秀 栾晓峰 冯金朝
    2010, 30(20):5509-5517.
    [摘要](2433) [HTML](0) [PDF 1.19 M](2372)
    摘要: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 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的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春季利用样地的海拔相对较低(2280.94±17.06)m、乔木平均高度较高(9.36±1.21) m、乔木胸径较大(102.44±14.25) cm及地表植被盖度较好(26.67±3.27)%,上述差异均达显著程度(P<0.05);此外,马麝春季趋于利用南坡(44.23%)和西坡(36.54%)的中下坡位(86.54%)的坡度适中(30°—60°,5577%)的生境,其避风性(63.46%)和隐蔽度(76.92%)均较差,距离水源(<1000 m,80.77%)和人为干扰距离(<1000 m,7692%)也较近(P<0.05)。马麝春季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6.08%的数据差异,灌木因子(由灌木盖度组成)、乔木因子(由乔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组成)、食物因子(由坡位、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组成)和隐蔽因子(由植被类型、隐蔽度组成)是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兴隆山马麝的生境选择是多维度进行的,是对其春季生境的食物可得性、隐蔽性、水资源及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适应。
    13  内蒙古典型草原连续5年施用氮磷肥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齐莎 赵小蓉 郑海霞 林启美
    2010, 30(20):5518-5526.
    [摘要](2972) [HTML](0) [PDF 1.33 M](2854)
    摘要:
    以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典型草原施肥小区为对象,研究了连续5a施氮肥(不施肥对照-CK,N525、N105、N175和N280 kg hm-2)和磷肥(P9、P37和P75 kg hm-2)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a施氮磷肥,随施肥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和代谢熵显著降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则显著增加。高氮(N280)和高磷(P75)处理,不仅显著降低了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而且改变了微生物利用碳功能群结构,施氮肥处理更为明显。大量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土壤线虫总数和不同营养类群的数量,而施磷肥对线虫总数影响并不显著,相反,施磷肥和少量氮肥却提高了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和比例。施用氮肥土壤原生动物总数呈下降趋势,而施磷肥则显著增加,但适度施用氮肥和磷肥时,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最为旺盛,尤其是施磷肥后肉足虫数量大幅度提高。氮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组成影响的差异,可能是土壤生物对不同肥料及其用量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所在,其中施氮肥多以负效应为主,而施磷肥则多以正效应为主。
    14  不同年份油桃园三种主要害虫与其天敌的关系
    赵学娟 徐玉蕊 邹运鼎 毕守东 禹坤 党凤花 郁晓蓓
    2010, 30(20):5527-5536.
    [摘要](1761) [HTML](0) [PDF 1.45 M](2171)
    摘要:
    以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典型草原施肥小区为对象,研究了连续5a施氮肥(不施肥对照-CK,N525、N105、N175和N280 kg hm-2)和磷肥(P9、P37和P75 kg hm-2)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a施氮磷肥,随施肥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和代谢熵显著降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则显著增加。高氮(N280)和高磷(P75)处理,不仅显著降低了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而且改变了微生物利用碳功能群结构,施氮肥处理更为明显。大量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土壤线虫总数和不同营养类群的数量,而施磷肥对线虫总数影响并不显著,相反,施磷肥和少量氮肥却提高了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和比例。施用氮肥土壤原生动物总数呈下降趋势,而施磷肥则显著增加,但适度施用氮肥和磷肥时,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最为旺盛,尤其是施磷肥后肉足虫数量大幅度提高。氮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组成影响的差异,可能是土壤生物对不同肥料及其用量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所在,其中施氮肥多以负效应为主,而施磷肥则多以正效应为主。
    15  壬基酚暴露对斑马鱼求偶行为与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夏继刚 牛翠娟
    2010, 30(20):5537-5543.
    [摘要](2664) [HTML](0) [PDF 919.39 K](2449)
    摘要:
    壬基酚(NP)是普遍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了不同浓度下(0,0.1,1,10,50,100 μg/L)NP暴露对斑马鱼(Danio rerio)求偶行为与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P暴露对斑马鱼求偶行为与繁殖成功率影响显著,100 μg/L NP暴露显著减少斑马鱼求偶时间、降低产卵量与受精率(P﹤0.05)。斑马鱼产卵量与求偶总时间、平均每次求偶时间、长于5 s的求偶时间显著正相关(P﹤0.05),与求偶频率不相关(P = 0.951)。NP暴露可能通过影响斑马鱼求偶时间,进而影响产卵量。斑马鱼求偶时间有望作为评估水体NP污染有效的生物标记。
    16  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与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食性及食物竞争
    庄平 罗刚 张涛 章龙珍 刘健 冯广朋 侯俊利
    2010, 30(20):5544-5554.
    [摘要](2879) [HTML](0) [PDF 1.28 M](1990)
    摘要:
    根据2004年6月至8月和2005年6月至8月在长江口崇明岛东滩水域插网所获取的鱼类样本,对东滩水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和其它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食性、食物竞争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窄体舌鳎(Cynoglissus gracilis)为底栖生物食性;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游泳生物食性;刀鲚(Coilia ectenes)和凤鲚(Coilia mystus)为浮游动物食性;鲻(Mygil cephalus)和鮻(Liza haematochiela)为腐屑(有机碎屑)食性。中华鲟幼鱼及6种主要经济鱼类食性按照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大小排列:中华鲟(IRI):鱼类>端足类>多毛类>蟹类;窄体舌鳎(IRI):虾类>瓣鳃类>鱼类;中国花鲈(IRI):鱼类>虾类>等足类>蟹类;刀鲚(IRI):糠虾类>虾类>桡足类>鱼类;凤鲚(IRI):糠虾类>桡足类>虾类>鱼类;鲻(IRI):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瓣鳃类>桡足类;鮻(IRI):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瓣鳃类>桡足类。长江口崇明东滩中华鲟与6种经济鱼类饵料重叠系数显示,中华鲟与窄体舌鳎的饵料重叠系数达到了0.4,而与其余5种鱼类的饵料重叠系数均小于012。这表明窄体舌鳎对中华鲟幼鱼的食物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余5种鱼类对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竞争强度较低。
    17  西施舌5个地理群体ITS1序列变异及系统发生分析
    孟学平 高如承 申欣 王帅 程汉良 董志国 阎斌伦
    2010, 30(20):5555-5561.
    [摘要](2983) [HTML](0) [PDF 1.04 M](2285)
    摘要:
    利用核糖体rRNA基因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对我国山东日照(RZ)、江苏连云港(LYG)和启东(QD)、福建长乐(CL)、广西北海(BH)沿海西施舌5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经PCR扩增、克隆、非克隆测序,获得长度为816—843bp的ITS1核苷酸序列,其平均G+C含量(60.8%)显著高于A+T含量。在西施舌5个群体93个个体118个序列中共检测到153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18.3%,其中,简约信息位点为63个,共有63种基因型。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74%—338%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72%—1.06% 之间。CL群体与其他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明显高(3.17%—3.38%)。AMOVA分析结果显示长乐群体有明显的遗传分化(FST = 0.670—0.702,P﹤0.001)。以中国蛤蜊为外群构建的NJ树和ML树显示CL群体聚为一支,非长乐群体互相重叠聚为另一支,研究结果显示,长乐群体已经形成了具有明显遗传结构的地理种群。
    18  羊栖菜幼孢子体对不同N水平生长条件和阳光紫外辐射的响应
    刘树霞 邹定辉 徐军田
    2010, 30(20):5562-5568.
    [摘要](2313) [HTML](0) [PDF 1017.24 K](1749)
    摘要:
    探讨了太阳紫外辐射对两种N水平生长条件下羊栖菜幼孢子体光化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恢复。结果显示,在高的光辐射下羊栖菜藻体的有效光化学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急剧下降,在全波长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的下降幅度要比仅在可见光处理下的藻体更大,2种N水平条件下藻体的光化学活性下降趋势相似,但是N 加富的生长条件使得藻体具有更高抵御紫外辐射的能力,这可能是与N加富生长条件下的藻体中含有较高含量的紫外吸收物质和类胡萝卜素有关。结果表明羊栖菜的幼孢子体具有比成体更强抵御紫外线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藻体受到紫外辐射损伤后的修复上。
    19  2006—2007年冬季长江口海域甲藻孢囊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黄海燕 陆斗定 夏平 王红霞
    2010, 30(20):5569-5576.
    [摘要](2106) [HTML](0) [PDF 1.39 M](2237)
    摘要:
    分析了2006—2007年冬季长江口海域(121°-127°E, 30°-32.5°N)19个站位0-10cm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共检出27种甲藻孢囊类型,其中自养型10种,异养型17种,异养型孢囊数量比为0.70。各站位孢囊种数在1-15种之间,孢囊平均密度在干重0.7-89.0个/g之间。表层(0-3cm)、中层(3-5cm)和底层(5-10cm)之间孢囊组成差异不大,大多以原多甲藻类孢囊为主要优势种,孢囊密度表层大于中层,中层大于底层的分布趋势;在经度方向上,孢囊平均密度在近岸逐渐增高,到站位M4-13突然降到最低,然后再逐渐增高。与其它海湾相比,长江口属于孢囊密度较低的海域。亚历山大藻分布广泛但数量较低,最高密度为干重40.8个/g,其他种类如Polykrikos kofoidii、Gonyaulax spinifera complex (Spiniferites mirabilis)和G. spinifera complex (S. cf. ramosus)都在长江口海域有分布。沉积物类型是影响孢囊数量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深、温度、盐度与孢囊分布呈正相关性,溶解氧与孢囊分布呈负相关性。孢囊的分布格局对河口的富营养化与低氧区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20  三江平原农业生态系统露水凝结规律
    阎百兴 徐莹莹 王莉霞
    2010, 30(20):5577-5584.
    [摘要](2588) [HTML](0) [PDF 1.01 M](2294)
    摘要:
    露水是农业生态系统水分平衡、养分循环不可忽视的输入项。在对露水相关参数设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农田露水的凝结规律。选择杨木棒做为露水收集器,在三江平原于作物生长季(6月初—9月末)对水稻、玉米和大豆茎叶上的露水凝结进行了实地监测。结果表明:生长季农作物约70%的无雨夜间有露水凝结,年露日数约为70 d;7、8月份作物露水强度最强,丰水年露水强度显著强于平水年(P<0.05),水稻和大豆的露水强度基本持平,显著高于玉米露水强度(P<0.05);垂直方向上各作物露水凝结规律一致,冠层露水强度强于顶层,底层露水强度最弱;农作物露水量较为可观,旱田作物年露水量保守值约为10—15 mm,水田作物年露水量为旱田的2—3倍,叶面积指数(LAI)成为限制作物年露水量的关键因子。此外,露水对水田喷洒叶面肥等农业生产活动有指导意义,在旱田作物抗病虫害、集水抗旱方面具有重要生态意义。
    21  外源钾对铁胁迫下水稻细胞壁多糖含量及耐铁性的影响
    郑国红 周楠 刘鹏 徐根娣 张健平
    2010, 30(20):5585-5591.
    [摘要](2337) [HTML](0) [PDF 1.08 M](1750)
    摘要:
    以耐铁毒型水稻品种协优9308和铁毒敏感型水稻品种Ⅱ优838为实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250 mg?L-1 Fe2+(EDTA-Fe2+)胁迫下,不同钾水平对两种水稻的生长特性、酸性磷酸酶(APA)、果胶甲酯酶(PME)、根系果胶含量、半纤维素1含量以及半纤维素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250 mg?L-1 Fe2+ 处理7d和14d后,协优9308和Ⅱ优838的相对根长明显下降,APA、PME的活性显著升高,果胶含量、半纤维素1含量、半纤维素2含量显著增加,Ⅱ优838酶活性及细胞壁多糖含量提高幅度较大,表现出其铁毒敏感性,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铁胁迫对两种水稻相对根长,PME活性,HC1含量及HC2含量的影响越显著,但APA活性和果胶含量则没有明显变化。加入外源钾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酶活性及细胞壁多糖含量,外源钾浓度为200 mg?L-1,对水稻相对根长,APA活性,HC1含量缓解效果较好;外源钾浓度为400 mg?L-1,对PME活性,果胶含量缓解效果较好。随着外源钾浓度升高,水稻铁毒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但钾浓度高于200 mg?L-1又会对水稻造成新的胁迫。由此推测,水稻通过提高根系细胞壁多糖含量来增加根尖铁的结合位点,以及细胞壁的厚度和刚性,并降低细胞壁的伸展性,使根细胞的伸长受抑,从而提高其铁耐性。
    22  旺长期遮光及光照转换对不同肥料条件下烟草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苏新宏 韦凤杰 张学林 杨慧玲
    2010, 30(20):5592-5600.
    [摘要](2772) [HTML](0) [PDF 1.26 M](2235)
    摘要: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旺长期遮光及光照转换对不同肥料条件下烟草叶片光合速率(Pn)与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促进两种肥料条件下烟草叶片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积累,却降低它们的Pn。其中施无机肥的烟草叶片Chl含量增加较多,而50%无机肥+50%饼肥配施烟草叶片的Car增幅显著,从而,施无机肥烟草叶片Chl/Car上升,而无机肥+饼肥配施烟草叶片Chl/Car却下降。无论从自然光转至遮荫条件下还是从遮荫条件转至自然光下,两种肥料条件下生长的烟草叶片的Pn、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急剧下降,但与施无机肥相比,无机肥+饼肥配施烟草叶片保持较高的Pn、ΦPSⅡ、Fv/Fm、及qP,可能是饼肥促进了栽培条件下烟草植株的光生态适应性。
    23  中国环境管理分区:方法与方案
    黄宝荣 李颖明 张惠远 许开鹏 邹秀萍 王毅
    2010, 30(20):5601-5615.
    [摘要](2738) [HTML](0) [PDF 14.39 M](1917)
    摘要:
    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显著,各地区环境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进行环境管理分区,根据各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政策,将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我国环境管理分区。首先,在我国3大自然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自然地理格局和已有的相关区划成果,把我国划分为4个环境管理大区,包括:南部季风区、北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其次,通过建立的包含13个指标的环境管理分区指标体系,采用一维化欧式距离法分析各环境管理大区下相邻省级行政区环境特征的相似性,把环境特征相似性大的相邻地区划分到同一分区,得到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我国环境管理分区方案。然后,结合地区间历史渊源和区域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对基于相似性分析的初步分区方案进行调整,把我国划分为8个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环境管理区。最后,根据相关调整原则和方法,对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分区方案的边界线进行调整,得到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分区方案,把我国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区、华北山地与高原区、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8个环境管理区。
    24  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南京地区为例
    孙洪波 杨桂山 苏伟忠 朱天明 万荣荣
    2010, 30(20):5616-5625.
    [摘要](2746) [HTML](0) [PDF 11.16 M](2028)
    摘要:
    基于改进的相对生态风险模型,从风险源强度、受体暴露度以及风险效应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子流域为单元分析南京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综合生态风险值总体分布较分散,高风险区位于江北八百河流域、老山北坡及南坡河系、石臼湖流域,风险源强和受体暴露度较高,风险效应值较低,潜在生态风险很高,应重点实施环境治理,强化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较高风险区位于一干河、二干河、句容河、秦淮中游、江宁河、向阳河、固城湖、境外常州太湖流域,风险源强和受体暴露度中等,应加强环境治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引导与集约利用;较低和低风险区包括境外沿江八卦洲、沿江靖安板块、沿江秦淮河、沿江汤水河、沿江滁河、横溪河、牛首河、前进河、马鞍山长江流域,风险源强和受体暴露度较低,风险效应值低,主要分布于沿江以及山地丘陵河流上游地区,沿江流域近年排污治理力度较大有效保证了低风险源强值,而山地丘陵河流上游植被覆盖度一般较高,人为影响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态环境维护和土地集约利用;其他流域综合生态风险中等,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25  基于空间统计学方法的广州市生态安全空间异质性研究
    龚建周 夏北成 刘彦随
    2010, 30(20):5626-5634.
    [摘要](2932) [HTML](0) [PDF 1.22 M](2266)
    摘要:
    系统往往在空间上具有复杂性或变异性,即空间异质性;同时还是由多个层次组成的有序等级整体系统。对此进行的研究与分析是进一步理解生态过程的基础,也是正确认识生态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前提。基于广州市生态安全的数字评价图,对生态安全进行空间统计学分析,包括空间自相关系数及其对不同分级数的效应、生态安全半方差的空间异质性、时间动态以及方向分异特征等,有利于识别其形成与发生变化机制,多层次探讨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广州市生态安全空间异质性的主要特征为: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差异明显;中心城区生态安全程度最低;增城生态安全程度最高,但时间变异最大。空间自相关系数对分级数具有明显的响应;这种响应特征还表现为时间分异。半方差分析表明广州市生态安全空间结构具有区域、时间与方向分异性,且以区域空间异质性最为重要,揭示出广州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特性。
    26  基于能值理论的贵州省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易定宏 文礼章 肖强 胡聃 李锋 游芳
    2010, 30(20):5635-5645.
    [摘要](2558) [HTML](0) [PDF 1.51 M](2193)
    摘要:
    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详细分析了贵州省1992—2008年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对其环境负载率、废弃物能值比率、能值-货币比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使用强度、电力能值使用量比、能值投入率、净能值产出率、能值自给率、人口承载力等指标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地区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生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资源,输出能值中仍以原材料输出为主,缺乏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环境负荷率由1992年的2.15上升到2008年的3.82之间,表明贵州省环境和资源系统的负荷率在增大。能值-货币比呈现下降趋势,其值在3.82×1013 sej/$到2.47×1013 sej/$之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贵州省的GDP 增长较快造成的,受总能值使用量和人口数量的制约,人均能值使用量在13.6×1015sej和11.4×1015sej 之间波动。能值使用强度呈上升趋势,其值在1.07×1011sej 和1.57×1011sej 之间,说明贵州对省内资源利用的不断增强。电力能值使用量比呈上升趋势,这与贵州省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有关。能值投入率由1992年的0.049上升到2008年的0107。净能值产出率非匀速下降,在25.3—10.9之间变动,此值高于新疆、四川、甘肃的净能值产出。能值自给率呈现一种波动状态,其比例从1992年的95.7%下降到2008年的88.6%。
    27  麻风果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全过程能值分析
    鞠丽萍 陈彬 杨志峰 戴婧 齐静 苏美蓉 刘耕源
    2010, 30(20):5646-5652.
    [摘要](2831) [HTML](0) [PDF 1.03 M](2486)
    摘要:
    生物柴油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之一,已在我国开始了产业化应用。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以麻风果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全过程,包括麻风树的种植、麻风果实的运输、麻风果油的榨取、果油酯化4个过程以及废水的处理进行了评价,从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和购买资源入手构建了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并与大豆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小麦为原料的生物乙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麻风果油生物柴油的能值转换率是1.67×1013sej/kg,能值产出率是1.85,环境负载率是6.84,可持续发展指数是0.271。比较得出,麻风果油能值转换率是大豆油的3倍,是生物乙醇的2倍;相同经济能值的投入,麻风果油能值产出率最高,但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也更强;可持续发展指数三者相差不大。原料的非食用性方面,与大豆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相比,麻风果油有很大的优势,具有发展潜力。
    28  城镇绿地植被固碳量遥感测算模型的设计
    周坚华 胡永红 周一凡 俞立中
    2010, 30(20):5653-5665.
    [摘要](7800) [HTML](0) [PDF 11.66 M](4357)
    摘要:
    城镇绿地是增加城市碳汇的积极因素之一。但城镇绿地植被结构和分布的极高空间异质性、影响植物生产力的环境压力因子的极高空间异质性等,使城镇绿地碳汇水平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提出了完全由遥感数据驱动的城镇绿地植被固碳量测算模型。它以分树种单株测算来适应城镇绿地植被结构和分布等的高异质性;以小尺度提取影响植物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压力和管养模式因子,来适应这些因子空间分布的高异质性。该模型可以用于自动测算城镇绿地植被地上干生物量和地上净第一生产力,它的提出对于评价城镇绿地植被的碳捕获能力和储量分布、碳汇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城镇地区碳循环和生态承载力等的定量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论证该技术框架中一些关键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局部试验,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29  过去4000年中国降水与森林变化的数量关系
    樊宝敏 李智勇
    2010, 30(20):5666-5676.
    [摘要](2827) [HTML](0) [PDF 1.79 M](2360)
    摘要:
    历史时期陆地森林覆被的变化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应用历史回推、理论推导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过去4000a中国降水与森林变化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近4000a来全国年均降水量由918mm,下降为20世纪70-80年代的612mm,再提高到21世纪初年的628mm。全国森林厚度约由9.38mm,减少到20世纪70年代的1.03mm,再恢复到21世纪初的1.58mm。由于森林相对农田、草原、城市等土地利用类型具有更强大的蒸散作用,加之中国东南季风的特殊气候动力条件,致使中国的森林对降水有重要影响。森林厚度每变化1mm,则影响降水变化37mm。中国20世纪70-90年代出现的罗布泊干涸、青海湖水位降至历史顶点、黄河断流、土地沙漠化扩大等气候干旱现象不是偶然的,从大尺度上说,是我国近4000a来森林资源破坏达于极点而导致气候干旱化达于极点的必然结果。历史上森林破坏时空上的不均匀性可能导致了气候变化的阶段性和突变,280-1230年,受人口南迁和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中国南方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受到大规模破坏,致使在此期间中国气候表现为持续干旱化。可见我国南方森林影响全国尤其是北方气候变化的作用值得重视。治理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在根本上要靠森林资源的增加,不仅要提高森林覆盖率,更要增加森林厚度。中国土地沙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的干旱化,而气候干旱化的主要原因则是中国森林资源的减少。在未来,只要中国森林的厚度增加了,全国年均降水量就会增加起来,中国的沙漠化就会得到治理,西北地区大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就会逐渐得到挖掘和发挥。
    30  中国不同气候区温室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以华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为例
    刘安钦 王艳 许彬 杨武 葛滢 吴旭 彭长辉 常杰
    2010, 30(20):5677-5686.
    [摘要](2357) [HTML](0) [PDF 1.37 M](2147)
    摘要:
    中国温室种植面积占世界的85%。基于物质平衡方法,选择中国主要温室农业区——华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估算了温室农业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经济价值。结果显示,华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温室农业蔬菜年均产量分别比露天菜田高7405和30.95 t /hm2,CO2固定量高2.16 和0.74t/hm2,保持土壤量高13.86和11.41 t/hm2,保护土壤养分量高0.98 和0.06 t/hm2。以2004年价格折算,华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温室农业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68871和34064元/hm2,比当地露天菜田高33946和5558元/hm2;环境成本分别为10.41和27.08元/hm2,比当地露天菜田高7.64和14.30元/hm2。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无论是对农户还是全社会,温室农业带来的净效益都高于露天菜田,应该进行推广。
    31  季节性冻结初期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
    刘利 吴福忠 杨万勤 王奥 谭波 余胜
    2010, 30(20):5687-5694.
    [摘要](3097) [HTML](0) [PDF 1.66 M](2318)
    摘要:
    高山/亚高山显著的季节性冻结过程可能对土壤细菌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季节性冻结初期土壤完全冻结前后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群落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特征,于2008年11月5日(土壤冻结前期)—11月25日(土壤完全冻结期)期间,采用PCR-DGGE技术同步研究了原始冷杉(Abies faxoniana)林(PF)、针阔混交林(MF)和次生冷杉林(SF)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土壤完全冻结后,3个森林群落仍然具有较高的土壤细菌多样性。3个森林的土壤细菌类群总数在土壤冻结前表现为MF> SF> PF,但在土壤完全冻结后表现为PF> MF> SF。土壤冻结明显降低了土壤细菌多样性,但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度。冻结作用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季节性冻结过程对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对深入认识冬季土壤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32  生物对河流流量的适宜性
    张楠 夏自强 江红 陆志华 黄峰
    2010, 30(20):5695-5701.
    [摘要](1930) [HTML](0) [PDF 892.85 K](2009)
    摘要:
    从流量、频率、历时、发生时间、变化率5个方面选取水文指标,将描述生态流量的多个特征量转化成一个单一的综合指标,利用综合指标值描述生物对河流流量适宜性程度,并对长江中下游宜昌、汉口、大通水文控制站近50a来中华鲟、四大家鱼对河流流量适宜性程度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以综合指标的方法反映了生物对河流流量适宜性程度是可行的,体现了河流流量偏离河流适宜生态流量过程的程度,这对于保证满足水生生物正常生活规律所需要的河道内流量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3  具有年龄结构的食蚜蝇-蚜虫捕食模型
    霍丽慧 赵惠燕 郑立飞 吴养会
    2010, 30(20):5702-5708.
    [摘要](2667) [HTML](0) [PDF 742.29 K](2128)
    摘要:
    现有的具有年龄结构的捕食-食饵模型总是假设只有成年捕食者捕食猎物,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建立了一个幼年捕食者捕食食饵的具有年龄结构的食蚜蝇-蚜虫模型,应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讨论了系统平衡点及其稳定性:其中平衡点E1(0,0,0)为不稳定的;满足一定条件时,边界平衡点E2(K,0,0)及正平衡点E3(x*,y*1,y*2)为局部渐近稳定的;且应用一致持续生存理论得到了系统永久持续生存的条件,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