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张笑菁 , 赵秀海 , 康峰峰 , 王娟 , 贺自书 , 马钦彦 , 卢文敏 , 药占文
2010, 30(18):4821-4827.
摘要: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耐低温、干旱和贫瘠,是我国北方温性针叶林中分布最广的森林群落,也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太岳林区在山西省素称“油松之乡”,麻池背的油松天然林从封禁以来,在其生长过程中未受到干扰破坏,形成了独特的油松天然林生态系统顶级群落。2007年7月,在太岳林区灵空山林场的麻池背,设置了一块面积为4hm2的油松天然林样地,逐一测量并记录了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1cm乔木树种的胸径(DBH),树高,冠幅(南北,东西)和枝下高,并对其挂牌标记,鉴定种名,确定坐标位置。用扩散系数C,平均拥挤度m*和聚块性指数m*/m及Morisita指数Iδ 对样地内林木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判断, 主要研究了油松林木空间格局随取样尺度、林木径级变化的动态以及油松上层木,下层木和枯立木的空间格局,另外还分析了主要伴生树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以及其他所有阔叶树种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大于1cm的乔木树种共35种,3561株,油松2583株,占总个体数的72.50%,其中活立木2482株,枯立木101株;辽东栎319株,占总个体数的9.07%,为油松的主要伴生树种;其余各树种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均不到4%。林分中构成中上层林的树种是油松,树高10m以上的乔木树种中,油松以外的其他树种只占了3.99%;10m以下的乔木树种和灌木组成了下层林木。油松的径级分布呈峰型,中径级个体多,主要集中在28—36cm,小径级与大径级则相对较少。在5m×5m,10m×10m,20m×20m三个尺度下,油松林木均为集群格局,且尺度变化对聚集程度影响不明显;同时对不同径级油松林木分布格局研究显示,除最大径级(d>44cm)外,其余各径级基本都为集群格局,而最大径级为随机格局,表明随着生长发育,油松林木空间格局由集群格局逐渐向随机格局转变;油松上层木、下层木和枯立木均为集群格局;主要伴生树种辽东栎以及其他所有阔叶树种皆为集群格局。
李海军 , 张毓涛 , 张新平 , 韩占涛 , 芦建江 , 李翔
2010, 30(18):4828-4838.
摘要:通过对天山中部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Rupr.)Chen et Fu)不同郁闭度、林龄天然林区内,降水在转化过程中各环节(包括大气降水、穿透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水)的水质变化规律,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对水质的影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天山云杉林生态系统对降雨的水质影响,随郁闭度和林龄的增加而增强。在林龄相同的条件下,表现为:0.2<0.4<0.6<0.8;在郁闭度为0.8的条件下,表现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2)大气降水透过林冠层后,水中的养分含量显著增高,表现为溶解氧含量减小,氨氮、COD、BOD、总磷、钾含量增加;(3)穿透水转化为地表径流,水中的溶解氧浓度进一步降低,COD、BOD、总磷、钾的含量升高,氨氮浓度降低;(4)总地下渗水的各项水质指标均明显优于大气降水,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净化水质的关键层。(5)通过对各集水区域水质指标定量化综合评价,天山云杉林生态系统内的水质质量表现为:7月份>9月份>8月份;(6)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AC)构建的水质综合评价多元线性模型,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很好地用于水质的等级评价。
2010, 30(18):4839-4847.
摘要:能量收益函数描述了植食性哺乳动物在植物斑块的食物摄入量与在斑块停留时间的函数关系,为觅食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鲜白三叶叶片构成的各类叶片斑块上,测定东方田鼠的觅食行为,建立其能量收益函数模型,分析植食性哺乳动物能量收益增长减速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田鼠觅食大叶片时,叶片干物质收益与停留时间呈非线性渐进函数关系,能量收益函数为渐进函数;觅食中、小型叶片时,叶片干物质收益与停留时间呈线性函数关系,能量收益函数为线性函数;没有检测到东方田鼠的能量收益动态呈分段线性函数或S型函数增长。东方田鼠在大、中型叶片斑块觅食时,随停留时间的增大,口量呈线性或指数递减,而处理时间则呈线性或指数递增,采食时间、间隔时间及咀嚼频次保持相对稳定,瞬时摄入率呈减小趋势;东方田鼠在小叶片斑块觅食时,觅食行为参数口量、摄入率、采食时间、间隔时间、处理时间及咀嚼频次均保持相对稳定。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植食性哺乳动物在消费植被过程中,大型可利用性植物减少,受植物大小调控的动物口量减小,处理时间增加,引起瞬时摄入率降低,导致其能量收益增长减速的假说。
2010, 30(18):4848-4854.
摘要:在围栏条件下,比较升温和对照处理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繁殖、卵孵化及幼体特征的差异,以揭示升温对其繁殖生活史特征的作用。升温处理对北草蜥母体体温有显著影响,但并不影响其繁殖输出。升温显著影响卵孵化期和幼体的运动能力,但不影响幼体大小等形态特征。升温条件下孵出的幼体运动能力较弱。结果表明,北草蜥母体能耐受短期的环境增温,维持相对恒定的繁殖输出;升温能影响幼体的功能表现,进而可能改变后代适合度。
2010, 30(18):4855-4865.
摘要:根据2007-2008年在南海北部(107°00′-120°00′ E、17°00′-23°30′N)进行的海洋生态综合调查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南海北部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和系统的总体特征,并简要总结过度捕捞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初级生产者是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3.99,哺乳动物占据了最高的营养层,平均渔获物营养级为2.93。利用生态网络分析,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12.6%,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0.4%,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1.5%。系统连接指数(Connectance Index, CI)和系统杂食指数(System Omnivory Index, SOI)分别为0.290和0.239;Finn’s循环指数(Finn’s cycling index, FCI)和系统平均路径长度(Finn’s mean path length, MPL)分别为4.380和2.476;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为2.596,综合研究表明当前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不成熟阶段。
2010, 30(18):4866-4874.
摘要:采用48 h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Pb2+对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48 h-LC50值,采用生命表试验方法在0.5×106、10×106\,2.0×106 个细胞/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下研究了浓度为0.2、0.4、0.6、0.8\,1.0 mg/L的Pb2+对多刺裸腹溞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Pb2+对多刺裸腹溞48 h-LC50值为10.5 mg/L。与各食物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除了0.5×106\,1.0×106 个细胞/mL下0.2mg/L的Pb2+显著延长了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0.5×106 个细胞/mL的食物密度下04mg/L的Pb2+显著提高了多刺裸腹溞的净生殖率、0.4-0.8 mg/L的Pb2+显著提高了种群内禀增长率外,较高浓度的Pb2+显著缩短了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降低了净生殖率、总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且随着食物密度的升高,使净生殖率和总生殖率显著降低的Pb2+浓度阈值呈降低的趋势,但使世代时间显著缩短的Pb2+浓度阈值则呈升高的趋势。Pb2+浓度、食物密度以及它们间的交互作用对多刺裸腹溞的各主要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均有显著的影响(P < 0.05)。0.5×106\,1.0×106 cells/mL食物密度下,Pb2+浓度与多刺裸腹溞的各主要生命表统计学参数间均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2.0×106 cells/mL食物密度下,Pb2+浓度与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总生殖率和净生殖率间均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对Pb2+污染的敏感性因食物密度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2010, 30(18):4875-4880.
摘要:β多样性反映了环境被物种分割的程度或生境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植被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当前对其β多样性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以鼎湖山一条10m×1160m植被样带数据为基础,从不同尺度单元研究了鼎湖山森林群落β多样性。发现:(1)β多样性依赖于尺度,对于南亚热带森林群落要得到比较稳定可靠的β多样性测度数据,乔木层取样尺度应该在10m×20m附近,而灌草层应该在2m×20m或相应面积以上。(2)数量数据β多样性测度总体上优于二元属性数据测度,对于数量属性数据测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而Cody指数则能指示群落交错区。(3)鼎湖山样带β多样性随海拔呈现不规律变化的格局,而沿纬度梯度,鼎湖山森林群落βc大于东灵山森林群落,与Rapoport法则预测结果一致。
2010, 30(18):4881-4888.
摘要:以11-12年生苹果树为研究对象,于2006—2007年在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试验果园进行了根系分区交替灌溉(APRI)试验,研究了APRI灌溉模式下不同交替灌溉周期对苹果树生长、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PRI处理的苹果树湿润一侧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并出现明显拐点,交替周期愈短拐点愈接近地表,干旱一侧则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二者含水量最大差值出现在土壤表层0-10 cm。每2周交替灌溉1次的APRI1处理的叶水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稍有降低,但与对照均没有明显差异,而每4周交替灌溉1次的APRI2和APRI3处理的上述指标则显著低于对照(P < 0.05)。APRI处理显著抑制植株的新梢生长,但对果实直径没有显著影响。APRI1和APRI2处理的苹果产量比对照和APRI3下降了11.1%-14.8%,但供水量减少了5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71%-80%,而且显著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干物质含量,使果实含酸量降低,果实硬度增加,果实品质明显改善。由此可以推断采用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并进行适宜的交替周期处理(如试验中的APRI1)可以达到大量节水、提高苹果品质而不明显降低产量的目的,是苹果生产中一种切实可行的灌溉方式,值得旱地苹果园大力推广。
2010, 30(18):4889-4897.
摘要:通过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主要生长月份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lii Kom.)叶片比叶面积(SLA)和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探讨其对生境条件及生长时间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柠条锦鸡儿叶片SLA随生长月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差异不显著;不同生境叶片有机碳(C)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叶片全氮(N)含量、全钾(K)含量对生长月份的变化响应明显,变异幅度较大,而随生境条件发生的变异较小;叶片全磷(P)含量在不同生境随着生长月份发生的变异较大\.不同生境叶片N/P随月份发生的变异较大、C/P的变异较小;叶片C/N、C/K在不同生境间无明显差异,但均随生长月份而产生较大变化,叶片N、P、K的含量与SLA相关性不明显。所以,生境条件和生长时间是柠条锦鸡儿叶片结构特性和养分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其叶片比叶面积与矿质养分含量受外界环境因子和自身发育状况的共同调控。
2010, 30(18):4898-4904.
摘要:在梭梭的主要分布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就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展开研究,以确定在梭梭萌生初期,决定其成活的关键影响因素。实验于2008年3-6月进行,设置了9个水分处理(3倍降雪、正常降雪、无降雪条件与人工降雨、自然降雨、无降雨处理的交叉组合),同步监测梭梭萌发、存活数量动态及春季短命植物数量。结果表明,梭梭种子萌发数量与积雪量增加无显著相关关系,短命植物萌发数量与积雪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体水分条件较好时,梭梭幼苗与短命植物萌发数量都增多,但由于短命植物竞争,幼苗成活率未必高;反之,在水分条件较差时,梭梭幼苗与短命植物萌发数量都降低,短命植物消耗的水分减少,梭梭幼苗存活率反而高。也就是说,在梭梭幼苗的生长初期,它在与短命植物的水分竞争中处于劣势,直接的降水增加并不能提高其存活率。
2010, 30(18):4905-4918.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人造建筑物取代了自然地表,极大的改变了城市的热环境,加速了城市的 “热岛效应”,给人类的身体健康、生活环境带来许多危害。以公园为主体的城市绿地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蒸腾以及蒸散作用降低温度、增加湿度,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选取广州市城区17个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使用TM遥感影像反演公园周边温度,分析了公园周边温度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公园周边温度与公园边界点温度的温差随着其远离公园边界距离的增大而增加,且增长趋势逐渐减缓,近似于一条过原点的三次多项式;公园的平均降温范围与公园绿地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拟合曲线近似于一种对数形式增加;水体面积比例较大的公园,比同等条件下水体面积较小的公园降温效果好;而长宽比较大(≥2)的公园,即使公园面积较小,降温效果也较明显。首次对广州市城区公园周边温度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对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生态规划尤其是公园规划设计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也可为世界其他类似地区、城市进行公园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2010, 30(18):4919-4927.
摘要:对东滩湿地不同植被带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植被成带性分布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盐度、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光滩(TF)、海三棱藨草(Sm)、互花米草带(Sa)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变化,海三棱藨草和互花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带状分布,土壤含水量对植被带的分布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在土壤经常性淹水下,互花米草种群的海向性拓殖受到一定抑制。(2)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互花米草带之间的土壤盐分(NaCl)差异极显著(P<0.001),从海向陆依次为:NaCl光滩带 < NaCl海三棱带 < NaCl互花米草带,NaCl含量增加土壤含水量相对减小,土壤盐度和含水量的差异极大影响了海三棱藨草和互花米草植被带的分布模式,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其演替进程。不同植被带间温度差异显著,总体趋势为互花米草带最高而潮滩带最低,并且互花米草带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其它各带,小尺度空间上植被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明显。(3)相对于7月份而言,5月份各带内土壤含水量显著较高,但植被带间没有显著性变化。光滩最高,依次为海三棱带和互花米草带。然而,7月份土壤盐度和温度显著大于5月份,互花米草带最高,依次为海三棱和光滩带。
2010, 30(18):4928-4939.
摘要:滨海地区生态林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滨海地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海洋经济与对外贸易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现有滨海地区林业工程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益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DEA)模型,选取能体现滨海地区生态林工程建设综合效益与特征的4个投入指标和3个输出指标,对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9个乡镇的15个具有25a 林龄的生态林工程综合效益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评价。根据1984-2008年的评价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玉环县滨海地区15项生态林工程综合效益呈现出阶段不稳定、整体上升趋势。其中7项工程的综合效益相对有效;8项工程的综合效益相对无效。研究揭示生态林工程建设能产生重大综合效益。其研究结果对于我国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高效益生态林数字化经营管理以及滨海地区生态系统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010, 30(18):4940-4947.
摘要:通过历史文献和实地生态调查,了解黄河鲤鱼生态习性及与径流组分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水库对径流组分影响,建立栖息地模拟模型,研究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鲤鱼生存繁衍的影响。研究表明:(1)径流的流量组分与黄河鲤鱼的生态习性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小浪底水库的运行显著改变了流量脉冲、小洪水及大洪水,流量脉冲消失或减少使得黄河鲤鱼产卵缺乏足够的产卵栖息地;小洪水减少使黄河鲤鱼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减少;漫滩洪水减少和消失使黄河鲤鱼失去从河滩地获得食物和栖息地机会。(2)通过建立River2D模型,得到了不同流量下黄河鲤鱼在不同生命阶段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建库后大于1400 m3/s流量的显著减少,影响了黄河鲤鱼的产卵;建库后花园口低限流量变化不明显,建库对成鱼和幼鱼生存的影响不大。
2010, 30(18):4948-4959.
摘要:选取白洋淀8个采样点于2005年9月—2006年12月对轮虫群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共检出轮虫110种,采蒲台种类数最多,其次是枣林庄,南刘庄最少;从季节来看,春、秋轮虫种类数量最多,夏季其次,冬季最少;根据优势种比较,臂尾轮虫科、迈氏三肢轮虫、针簇多肢轮虫、龟甲轮虫属等甲型-中污性和乙型-中污性水体种类分布在污染较严重的南刘庄,而单趾轮属、腔轮属、鬼轮属等清洁种类则分布在采蒲台、枣林庄、烧车淀等淀区。除端村外,各采样点轮虫密度和生物量于2006年4月出现最大值。根据Q (B/T)指数评价白洋淀各采样点水质,南刘庄属富营养,圈头属寡营养,其它样点属中营养水质。白洋淀轮虫的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则在夏秋季较高,春季较低,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白洋淀各采样点的水质。
2010, 30(18):4960-4966.
摘要:研究了11种药用植物浸提液对水华藻种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结果显示: 黄连、重楼、贯众、防己4种药用植物的浸提液均有抑藻效应。当药用植物浸提液的相对浓度为1g/L处理时,其半抑制效应时间LT50的排序为:防己<重楼<黄连<贯众。进一步研究防己的相对浓度梯度抑藻效应,结果表明:在相对浓度为2g/L时,实验3d后的藻细胞几乎全部死亡;防己的抑藻效应受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的影响不显著。在所研究的药用植物中,防己的抑藻效果最好,在抑藻方面有较大应用前景,其它3种药用植物对轻度藻类爆发的控制也有潜在应用价值。
2010, 30(18):4967-4975.
摘要:根据2005年9月8—15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30.5°-32.5° N, 121.0°-123.5° E)进行的多学科外业航次调查所获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鉴定浮游植物98种(含变种和变型),硅藻是浮游植物中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种,少数为暖水种和大洋种;优势种主要为多尼骨条藻、尖刺伪菱形藻、柔弱几内亚藻、翼鼻状藻细长变型和柔弱伪菱形藻;细胞丰度平均为256.4 个?mL-1,高值出现在调查区的中部偏南及东北部海域;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调查区东南部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物种均一性较好。物种与环境的典范对应分析显示:甲藻与环境因子中溶解氧的关系较为密切;多尼骨条藻与海水中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关系较为密切,与海水盐度有很大的负相关性;各物种在排序图中的位置反映了其对不同环境资源的生态需求。
2010, 30(18):4976-4985.
摘要:在甘肃南部地区的蝶类调查中,共记录到蝴蝶339种,分属于12科, 157属,区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占总种数的56.6%;古北种次之,占26.9%;东洋种最少,占16.5%;共采集到绢蝶15种,占分布于中国绢蝶总种数41种的36.6%。样线调查结果显示绢蝶在甘肃南部地区有比较明显的垂直性分布,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山地森林草原带及山地草原带均有绢蝶分布。各生境中绢蝶多样性与蝶类群落多样性进行比对得出变化趋势不一致,随着海拔升高,绢蝶物种丰富度S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而蝶类群落物种丰富度S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绢蝶是高原地区的特有珍稀物种,君主绢蝶(P. imperator)、依帕绢蝶(P. epaphus )、小红珠绢蝶(P. nomion )等3种绢蝶为甘肃南部地区常见种,元首绢蝶(P. cephalus)等8种绢蝶为甘肃南部地区偶见种,数量极少,其种群及生存状态需予以关注。
2010, 30(18):4986-4992.
摘要:种群空间格局是昆虫种群的重要属性,是为害虫防治提供动态信息的重要前提。关于种群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前人曾建立了富立叶模型和有阻尼自由震荡模型,但忽略了生境资源和空间资源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描述昆虫种群在自然界摆布状况的动态行为。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蚜虫在自然界的聚集扩散行为逐步建立了描述蚜虫种群聚集扩散规律的变幅、变周期时空分布动态模型,即:y=Ae-nt\[sin(w0emtt+)+b\]+c,并应用该模型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麦蚜种群和玉米蚜种群呈现出不同的规律,3种麦蚜均为减幅减周期的变化趋势,玉米蚜则表现为减幅增周期的变化趋势。此外,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R2>0.942, SSE<2.6)、生物意义明确,不仅可用于描述蚜虫以及蚜虫以外的其他昆虫和螨类种群的时空动态,还可准确描述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空间位置上种群的动态,具有普遍适用性。应用该模型考察不同种蚜虫在同一作物上的竞争情况和蚜虫与其天敌的空间分布动态,可为害虫的综合防治奠定基础;对不同小麦抗性品种上同一种蚜虫的聚集扩散行为进行刻画、分析,还可为小麦的抗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2010, 30(18):4993-5000.
摘要:为探讨茶园生态系中植物气味对茶尺蠖成虫行为的影响, 遂以茶园群落中7种常见植物新鲜嫩梢为味源, 设1.5、5.0、7.5、10.0、15.0、20.0 g和30.0 g剂量, 洁净空气为CK1, 用Y型嗅觉仪对茶尺蠖成虫进行的剂量反应结果为: ①剂量为1.5 g时寄主薄荷诱得的成虫数与CK1的差异显著; 随着剂量增加, 其诱得成虫数呈抛物线式递减; 剂量为30.0 g时其诱得成虫数显著小于CK1。② 随着剂量的加大, 寄主迷迭香、茶叶和吸毒草诱得成虫数呈抛物线式递增, 剂量分别为7.5、10.0 g和15.0 g、以及10.0 g时, 3种寄主分别与CK1引诱成虫数的差异显著; 当剂量再加大, 3种寄主皆表现驱避效应, 当剂量为30.0 g时迷迭香诱得成虫数显著小于CK1。③ 当剂量为1.5 g时, 寄主万寿菊呈微弱引诱效应, 当剂量再增加时则呈微弱驱避效应且驱避效应增强, 当剂量为30.0 g时其诱得成虫数显著小于CK1。 ④当剂量为5.0 g时,寄主碰碰香无引诱或驱避效应; 剂量为7.5 g时, 碰碰香呈微弱引诱效应; 当剂量再增加时则呈微弱驱避效应。 ⑤当剂量为5.0、7.5、10.0 g, 非寄主薰衣草未呈现引诱或驱避; 当剂量再增加时则呈驱避效应; 当剂量为30.0 g时其诱得成虫数显著小于CK1。再以正己烷为溶剂, 取新鲜薄荷、万寿菊、茶叶嫩梢榨汁, 汁液浸泡橡皮头24 h以汲取气味, 制成诱芯, 气味以当量计算, 即1.5 g 薄荷/诱芯、0.75 g 薄荷/诱芯、1.5 g万寿菊/诱芯、1.5 g 茶叶/诱芯; 以正己烷浸泡橡皮头24 h作为CK2。诱芯附于土黄色粘板组成诱捕器, 连续7d诱捕第5代成虫, 每日更换色板, 均有较强诱捕效应; 从1.5 g 薄荷/诱芯、CK2、1.5 g万寿菊/诱芯、0.75 g 薄荷/诱芯至1.5 g 茶叶/诱芯, 诱效显著增加; 1.5 g 薄荷/诱芯的诱效显著弱于CK2。在第5代茶尺蠖幼虫期, 取1/6hm2茶园各3个作为诱捕小区, 同样大小的3块茶园作为CK3, 查虫口基数。第5代发蛾盛期, 在每诱捕小区均匀放置5种诱捕器各7只, 连续诱捕7日, 每日更换色板, 第6代幼虫虫口校正下降率30%。由试验结果认为:植物气味有效调节茶尺蠖成虫行为, 薄荷诱效稍强于茶叶, 熏衣草有驱避效应。
2010, 30(18):5001-5011.
摘要:为了解交通要道重金属对路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分季节分层次对104国道浙江上虞段周围农田5条样带及1条对照样带进行取样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4046个,计50个类群,隶属于4门7纲,弹尾目、前气门亚目、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其余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同时测定了采样带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结合类群特征指数,研究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土壤动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6条样带土壤理化指标全磷和pH、重金属各因子差异显著(P<005),公路周围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和土壤背景值,随着采样距104国道的距离的减小,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在土层垂直分布上,并呈现表聚性减弱的现象。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在调查样带中全磷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最大,土壤pH次之,其次是铅、铬的影响,锌的影响最小。土壤理化指标全磷和pH对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大于土壤重金属,但重金属对污染样带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已不能忽视。
2010, 30(18):5033-5042.
摘要:系统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地表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以水蓼群落明显最高(925.36 mg kg-1),其次为灰化薹草群落(607.43 mg kg-1)、蒌蒿群落(577.03 mg kg-1)、白茅群落(556.42 mg kg-1)及阿及薹草群落(497.08 m mg kg-1);香蒲群落与芦苇(荻)群落表层微生物量碳相近,分别为393.40 mg kg-1与376.41 mg kg-1;芦苇群落则显示了最低的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174.90 mg kg-1)。与微生物量碳相似,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氮以水蓼群落最高,依次为白茅群落﹥灰化薹草群落﹥蒌蒿群落﹥阿及薹草群落﹥香蒲群落﹥芦苇(荻)群落﹥芦苇群落。表层土层微生物量磷在17.730—30.948 mg kg-1之间,各群落间差异较小,以白茅群落最高,芦苇群落最低。微生物量碳与含水量、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氮与微生物量碳相似,与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及有效氮显示极显著正相关性。土壤微生物碳、氮、磷与地表植被生物量之间均显示了互增长关系,其中以微生物量氮关系最为密切(R2=0.377,P=0.027),依次为微生物量磷(R2=0.318,P=0.036)与微生物量碳(R2=0.245,P=0.042),三者与地表植被生物量均达到了显著相关关系(P<0.05)。土壤微生物碳与Shannon-Winner指数之间关系密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0277,P=0.039);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微生物量磷与Shannon-Winner指数之间显示负相关关系,但关系均较弱。
2010, 30(18):5050-5058.
摘要:作物模型区域模拟已成为作物模型应用的一个新方向。运用作物模型进行区域研究时,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输入模型的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研究不同空间内插法获得的气象数据对作物模型区域模拟结果的影响,可以为区域模拟对输入数据的敏感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区域校准的CERES-Maize模型,将3类内插方法(几何内插、统计内插、动力模型内插)产生的网格化天气数据分别输入到CERES-Maize模型中,模拟了50km×50km网格水平下1961—1990年我国玉米生产状况,并选取1980—1990年模拟的平均产量与同期农调队调查产量进行比较,以了解区域模拟中,不同空间内插方法所得的逐日气象数据对区域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作物模型区域应用时,所采用的3种内插方法都能满足作物模型区域模拟对网格化天气数据的要求,采用3种天气数据的区域模拟结果都能反映出玉米平均产量的空间变化特征,与网格调查平均产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采用不同内插天气数据对模拟结果造成了8%以内的偏差。(2) 采用不同内插天气数据,在进行作物区域模拟时,各方法的模拟结果之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这些模拟结果之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是差异显著。
2010, 30(18):5059-5065.
摘要:稻田背景氮高是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缓解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1990-2006年)土壤全氮、稻谷产量等数据,分析施肥模式对稻田耕层土壤氮储量、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探讨在降低常规施用氮量的33.3%而不明显减产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长期有机物质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全氮含量,氮储量与试验前相比平均提高了18.8%,仅施用化肥对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减量施肥处理(JS)对耕层土壤氮的积累效应一直优于仅施化肥的处理(NP、NPK)。17a的JS处理并没有降低稻谷产量,与常量NPK储量相比年际产量相对误差仅为3.2%,而输入N的农学利用率提高了12%。在半量稻草还田的条件下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到180 kg?hm-2是可行的,红壤稻田产量可维持在10 t?hm-2左右。
2010, 30(18):5066-5076.
摘要:景观遗传学是近年来在景观生态学和种群遗传学之间形成的一个交叉领域,强调景观的组成、空间构型和环境梯度对基因流、种群遗传空间结构和局域种群适应的影响。景观遗传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分子遗传学、种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现代分子遗传标记技术、遥感和GIS支持下的景观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景观遗传学主要研究途径。系统介绍了景观遗传学的基础概念,关键科学问题,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与相邻研究领域的关系,综述了景观遗传学最为关注的现实课题——景观碎裂化的种群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生境片断化的遗传效应、不同属性的物种响应、以及生境片断化过程的选择作用等方面。通过采取一种跨尺度的视角,景观遗传学研究显著深化了关于景观碎裂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理解。
2010, 30(18):5077-5090.
摘要:伪空胞为蓝藻在水体中提供浮力,使其获得适宜的生长条件,最终导致蓝藻水华暴发,了解伪空胞的特征对控制蓝藻水华暴发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回顾了蓝藻伪空胞自1865年被Klebahn发现到1965年被正式命名的研究历程,目前已发现150多种原核生物中含有伪空胞;伪空胞是两末端呈圆锥状的中空圆柱体,伪空胞半径与临界压强遵循方程:Pc= 275(r/nm)-1.67MPa;伪空胞气体含量可根据不同原理,利用Walsby伪空胞测定装置、压力浊度计和细胞流式仪测得。总结了伪空胞组成的化学特性,评述了伪空胞gvp基因丛结构功能和GvpA、GvpC的蛋白空间结构。GvpA是伪空胞合成的主要成分,gvpA在伪空胞内存在多个拷贝,其功能仍不清楚;GvpC由33个氨基酸重复单位组成,重复单位越多,伪空胞越不易破裂;概述了伪空胞3种浮力调节机制:镇重物的改变、伪空胞的合成、伪空胞的破裂;归纳了环境因子(光照、温度、氮、磷、钾)参与伪空胞浮力网络调控的途径。提出了目前伪空胞研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伪空胞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2010, 30(18):5091-5097.
摘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发展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差异极大,为寻找影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我国自然保护区地区分布特征的因素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分布主要受城市发展状况综合因子、资源禀赋综合因子和农村发展状况综合因子的影响,农村发展状况对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分布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城市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对自然保护区面积和覆盖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据此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010, 30(18):5098-5105.
摘要:2007年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nyhyzx07-020-04);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5CB121003)
2010, 30(18):5106-5112.
摘要:研究了赤峰市天然沙地油松林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以及种间关联动态。在200m×200m的样地中,设置100个1m×1m草本样方,2009年6-9月份每月底调查样方内所有草本植物物种、多度、高度及盖度。分析结果表明,6-9月份共调查到草本植物32种,隶属于16科,24属。用多项指标进行物种多样性的测度,8月份草本植物物种数、丰富度最高。6、7月份草本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9月份最小。通过方差比率法(VR)和χ2检验的计算,对草本群落总体关联性和草本群落种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在8月份为正关联,其它月份(6、7、9月份)均为负关联。6-9月份,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程度逐渐降低,由负相关逐渐变为不显著相关。群落总体相关性不显著,说明群落中物种间虽然存在一定联系,但仍然存在独立的分布格局。某一草本群落总体关联性随时间变化是在不断改变的,并不是单一的从负相关到正相关,或从相关到不相关。群落整体关联性随着生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分析每月都出现的20个物种的种间关联,结果显示,6-9月份草本植物正负联结比值变动范围为0.379-0.558;4个监测月份中负联结种对数均大于正联结种对数。6-9月份草本物种对之间的关联性也在随时间发生变化,说明随着群落内物种动态发育,群落组成在不同时期出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不同物种的群落功能及相互关系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物种种间联结性。植物种对的正联结体现了植物利用资源的相似性和生态位的重叠性,植物种对的负联结体现了物种间的排斥性,这是长期适应不同微环境,利用不同空间资源的结果,也是生态位分离的反映。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