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3种植物光合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010, 30(10):2519-2528.

      摘要 (2943) HTML (0) PDF 1.38 M (2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在沙漠腹地测定分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光合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探讨了水分亏缺对防护林植物光合积累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沙拐枣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效率及潜在光合作用能力对水分亏缺最敏感,而柽柳则最不敏感;不同处理下3种植物光合特性变化的差异表明,不同植物对水分亏缺有着不同的响应变化和适应方式;此外,干旱胁迫未提高3种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反而降低了其光能利用效率;C3植物多枝柽柳在干旱高温条件下保持着比C4植物梭梭和沙拐枣更为稳定的光合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说明部分C3植物具备不弱于C4荒漠植物的干旱耐受适应能力;虽然水分亏缺对3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均存在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但未对其光合积累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可见3种植物都有很强的干旱适应与耐受能力,这种能力表明沙漠公路防护林的灌溉管理还有进一步的节水空间。

    •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生境植物的叶性状

      2010, 30(10):2529-2540.

      摘要 (2227) HTML (0) PDF 1.54 M (2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生境和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叶性状,将为区域植被建设提供重要科学指导。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典型区——神木六道沟流域为研究地点,研究了不同生境植物叶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差异、退耕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叶性状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植物的光合特征和叶片结构特征的种间差异较大,这可能是植物长期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同时也与其本身固有的遗传特性有关。(2)在物种水平上,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和比叶面积(SLA)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叶氮含量(Nmass)与退耕年限相关关系不显著。在群落水平上,除SLA与退耕年限的相关性不显著以外,其它指标皆与物种水平的变化趋势一致。(3)研究区32个物种的Pmax与WUE、PNUE、Nmass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SLA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NUE与WUE、SLA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与Nmass的相关性不显著;物种的Nmass与SLA呈显著正相关(P<0.001)。同其它地区相比,研究区物种的Pmax、PNUE、SLA较低。具有较低Pmax、PNUE、SLA的物种可能更适宜研究区土壤贫瘠的生境。

    • 断尾对蓝尾石龙子能量储存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2010, 30(10):2541-2548.

      摘要 (3021) HTML (0) PDF 1.05 M (2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许多蜥蜴种类中,尾自切是一种主要的逃避天敌捕食的防御性策略。虽然断尾使蜥蜴获得短期的生存利益,但同时也需为此承受多方面的代价。利用从丽水采集的117条蓝尾石龙子来评价该种动物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81条(约69%)石龙子至少经历过1次尾自切。断尾个体中,原先断尾事件的发生频率在不同尾区间存在显著差别,但两性间无差别。将实验组17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依次切去3个尾段,然后测定断尾前后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以及每个尾段、身体各部分中的脂肪含量。另15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作为对照组,仅测量其运动表现。尾部的脂肪含量与尾基部宽呈正相关,说明具较粗尾部的石龙子一般具有相当较多的尾部储能。尾部脂肪含量随尾长呈非等比例分布,大部分脂肪集中于尾近基部端。断尾几乎不影响蓝尾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仅当大部分尾部被切除时疾跑速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显示了蓝尾石龙子因遭遇天敌捕食攻击或其它因素作用而产生的部分断尾可能并不会导致严重的能量和运动代价。由于野外种群蓝尾石龙子个体的断尾情况主要发生在尾近基部或中部位置,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该种动物的尾自切通常会遭受明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

    • 生物量精确估算模型与参数辨识方法及应用

      2010, 30(10):2549-2561.

      摘要 (2839) HTML (0) PDF 1.50 M (2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生物量模型的构建与参数辨识方法的改进对生物量进行精确估算。用Chebyshev多项式系的组合构建了p维连续函数空间的一组乘积型基,进而建立了生物量估算统一模型,它具有如下特点:(1)可以克服常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经验性、不稳定性、不通用性及对生物量影响因素适应性差的特点,(2)它适合于影响生物量的任何因素,故适应范围非常广且很稳定,(3)可根据实际需要及估算精度确定影响生物量的因素及其阶数大小,(4)模型对生物量的估算相当于在区间\[-1,1\]上进行的数值插值,变量阶数越高,所插入的点就越多,估算结果越符合实际,整个估算的插值过程与树木的树干解析与树木生长原理是相一致的。对所建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做了探讨,经典最小二乘算法是生物量估算的最常用参数辨识方法,由于它本身固有的一些缺陷使常用最小二乘的估算精度与使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现代多元统计分析的偏最小二乘算法可以克服常用最小二乘的缺陷,但在提取成分时仍具有不足,针对偏最小二乘的缺陷本文对它做了改进,改进算法即能克服偏最小二乘的不足还能使估算精度大大提高。用2个案例对3种生物量估算方法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估算统一模型与偏最小二乘改进算法精度最高,其生物量估计误差在零附近排成一条直线。

    • 光照和温度对沙芥和斧翅沙芥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2010, 30(10):2562-2568.

      摘要 (3363) HTML (0) PDF 991.23 K (2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生长于不同生境下的沙芥(Pugionium cornutum (L.) Gaertn.)和斧翅沙芥(Pugionium dolabratum Maxim.)种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沙芥和斧翅沙芥种子在光下萌发受到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其中沙芥种子萌发受光的抑制作用强于斧翅沙芥种子。在黑暗10—40℃恒温条件下,沙芥和斧翅沙芥种子在15—35℃范围内均可萌发,在15℃和35℃下沙芥种子的萌发要优于斧翅沙芥种子;其种子分别在25℃和30℃下达到最佳的萌发响应,在此条件下斧翅沙芥种子的萌发特性优于沙芥种子。在黑暗变温条件下,沙芥和斧翅沙芥种子在20/30℃(12h/12h)下达到最佳的萌发响应,此处理下的萌发率高于其各自最佳恒温处理下的萌发率,其萌发后幼苗下胚轴和胚根的长度较最佳恒温处理有明显的下降,但它们的干重却差异较小,说明变温处理有利于两种种子的萌发和形成强壮的幼苗。综上所述,沙芥和斧翅沙芥种子在黑暗和20/30℃变温条件下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

    • 丹参品质与主导气候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010, 30(10):2569-2575.

      摘要 (2627) HTML (0) PDF 1.05 M (2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气候因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有重要影响,为科学选择人工种植基地,需要明确影响丹参品质的主导气候因子。研究了丹参在商洛6个不同地区的生长量及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并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6地区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均达到药典要求,但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年日照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丹参根系生长量的主导因子;无霜期与年极高温度是影响丹参素含量的主导因子;7月份均温、年均温度、年极高温度是影响丹参酮IIA含量的主导因子;年日照、无霜期是影响丹酚酸B含量的主导因子。以上几个指标可以作为选择丹参适生基地的参考指标,为科学合理的选择丹参规范化种植基地,保证中成药生产原料质量提供参考。

    • 地黄自毒物质提取及其生物指标测定

      2010, 30(10):2576-2584.

      摘要 (2895) HTML (0) PDF 1.24 M (2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连作障碍在药用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 栽培中尤其明显,同一地块上种植一茬地黄后,须经8-10a后方可再种\. 从怀地黄主产区河南省焦作地区采集种植1a地黄的茬后土壤,采用不同溶剂提取地黄土壤自毒物质并利用生物测试确定抑制率最强的土壤提取液作温室栽培实验以确定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对土壤提取液和根系分泌物进行比较, 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MS)技术鉴定地黄连作自毒物质的化学成分。生物测试结果表明水和甲醇提取的地黄茬后土壤自毒物质对地黄生长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在培养器中加入浓度0.5g/mL的水和甲醇提取液对地黄胚根的抑制率分别达17% 和 26%,当浓度增至5.0 g/mL 时,抑制率增加到70% 以上。盆栽结果显示甲醇提取的自毒物质导致地黄地上部叶绿素含量减少,根系活力下降,明显抑制了地黄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加剧了地黄膜质过氧化,以及引起地黄植体内生长素类激素含量下降。高效液相色谱法显示土壤提取液和根系分泌物具有相似图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分析共检测到6个特征物质:香草酸、D-甘露醇、二十六烷酸苯羟基乙酯、毛蕊花糖苷、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

    • 冬季水淹对秋华柳的开花物候及繁殖分配的影响

      2010, 30(10):2585-2592.

      摘要 (2782) HTML (0) PDF 1.13 M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花物候及繁殖分配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为了解长期冬季水淹对三峡库区耐淹物种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繁殖的影响,研究了长期冬季水淹条件下秋华柳的开花物候和繁殖分配情况。实验在2006年11月份设置了如下处理:对照,完全水淹(植株置于水中,顶部距水面2m)30,60,90,120d和150d。结果表明:(1) 对照及各水淹处理的秋华柳花期都较长,在7-11月份持续开花,个体开花进程(开花振幅曲线)呈单峰曲线。(2) 冬季水淹对秋华柳群体及个体的开花物候有显著影响。水淹时间越长,始花期越晚,花期持续时间越短(P<0.05)。 (3) 长期冬季水淹下,秋华柳显著降低了繁殖分配比例和全株生物量及单株花序数(P<0.05)。(4) 开花物候指数与繁殖分配的相关分析表明:始花时间越晚的个体,花期持续时间越短。花期持续时间越短的个体花序数越少,致使繁殖分配越小。总的来说,冬季水淹下,秋华柳通过推迟开花日期、缩短花期持续时间使繁殖分配比例降低,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生存力上,是秋华柳对长期冬季水淹的一种适应。同时,在长期冬季水淹后,秋华柳仍保持一定的开花繁殖能力,是其在应用于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构建后产生后代延续种群的前提条件。

    • 添加污泥对尾矿砂理化性质及香樟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0, 30(10):2593-2602.

      摘要 (2279) HTML (0) PDF 1.40 M (1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香樟作为指示植物,选取黄岩、临海和路桥地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将污泥与尾矿砂按(污泥质量比例为0%对照、25%、50%和75%)配比进行栽培试验。测定添加污泥对尾矿砂理化性质以及香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污泥比例的增加,混合基质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明显增加,pH值明显降低,离子交换量明显减少,Cu和Cd总量明显增加,而Pb总量明显减少,Zn总量没有明显变化,Cu、Cd和Zn的DTPA提取量明显增加,而Pb的DTPA提取量明显减少。黄岩和临海污泥在25%和50%比例时,香樟叶和茎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而根的生物量没有明显变化,在75%比例时,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减少;而添加路桥污泥使香樟叶、茎和根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丙二醛含量则与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黄岩和临海污泥在25%和50%比例时,根和叶的Cu、Cd、Pb和Zn含量明显减少,在75%比例时,Cu、Cd和Zn含量则明显增加;而添加路桥污泥使叶和根的Cu、Cd和Zn含量明显增加,Pb含量明显减少。研究表明添加污泥提高了尾矿砂的养分含量,同时改变了其重金属组成,对污泥重金属含量和有机质组成的监控可以准确地预测污泥改良后尾矿砂对植物毒性的变化。

    • 松嫩盐碱草地植物种群的土壤营养位季节动态

      2010, 30(10):2603-2610.

      摘要 (1767) HTML (0) PDF 1.14 M (1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松嫩盐碱草地的特点,综合评价了18项土壤因子,以植物的相对地上生物量为土壤营养位效能,分析了松嫩盐碱草地植物种群的土壤营养位季节动态。伴随季节的更替,碱蓬等强耐盐碱植物的土壤营养位中心点逐渐向土壤盐碱程度严重的一侧移动,土壤营养位体积也逐月增加,土壤营养位宽度的扩大是土壤营养位体积增加的主要原因。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和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的土壤营养位中心点数值和土壤营养位体积7月份时最大。7月份时虎尾草的土壤营养位效能峰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的,使得虎尾草此月份的土壤营养位体积在整个生长季内最大,而羊草7月份的土壤营养位宽度和土壤营养位效能峰值都较大,共同决定了该月份羊草的土壤营养位体积最大。除上述植物外,其他轻度耐盐碱植物的土壤营养位中心点随季节更替的变化趋势与碱蓬等强耐盐碱植物的刚好相反,是向土壤盐碱程度越轻的方向。其他轻度耐盐碱植物的土壤营养位宽度8月份时最小,但因为此时土壤营养位效能峰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的,它们8月份的土壤营养位体积仍是整个生长季内最大的。松嫩盐碱草地植物种群土壤营养位重叠也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 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深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2010, 30(10):2611-2620.

      摘要 (2629) HTML (0) PDF 1.21 M (2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深层土壤有机碳\,氮(Soil organic C,SOC,Total soil N,TSN)量对摸清陆地生态系统深层碳氮固定潜力,寻找碳汇丢失之谜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区子午岭林场3种典型人工林(油松、刺槐、小叶杨)和3种天然次生林(辽东栎、白桦、鼠李)为对象,在设立的18个样方内,分层测定了0-100 cm土层SOC、TSN和DOC(Dissolved organic C,DOC)量变化,监测了样方内地表长年凋落物积累量及其碳氮组成。1m土层内SOC、TSN和DOC含量天然次生林显著高于人工林。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次生林表层(0-20cm)SOC、TSN储量分别高42%、22%,但20-100cm土层SOC、TSN储量相对量最大。人工林下, 20-100cm土层SOC储量为33.6 t hm-2,占1m土层的55%;TSN储量为3.9 t hm-2,占1m土层的57%;天然次生林下, 20-100cm土层SOC、TSN储量分别为55.3 t hm-2、6.0 t hm-2,占1m土层储量分别为59%和63%。其中, 40-60cm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碳氮储量分别高了82%、65%;其次为20-40cm,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碳氮储量分别高了73%、65%。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SOC与DOC、TSN、Olsen-P都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碳氮的积累,不仅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也具有较强的碳氮固定能力;天然次生林土壤碳氮固定能力和长年地表凋落物量都高于人工林。

    • 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2010, 30(10):2621-2629.

      摘要 (3287) HTML (0) PDF 1.29 M (2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68个森林群落样方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群落进行分类和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进行排序。结果表明:(1)TWINSPAN将该区的森林群落分为13类型;(2)样方的DCA排序及样方和优势种的C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森林群落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CCA第一轴明显地反映出森林群落的海拔梯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和土壤深度变化,沿CCA第一轴从左到右,海拔逐渐升高,枯枝落叶层越厚和土壤越深;第二轴与海拔高度和坡度成正相关,而与土壤紧实度成负相关。其中海拔梯度是环境因子中对森林群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3)与DCA相比,CCA的排序轴更有利于生态意义的解释,后者能同时反映样方间在种类组成上及环境因子组成上的相似性,表现在排序图中样方较集中,群落间的界线变得较模糊,因此如果排序同分类结合使用,DCA的效果要好于CCA。(4)TWINSPAN分类与DCA和CCA排序的结果,同时表明了该地区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云雾山封禁草原30年植被恢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10, 30(10):2630-2638.

      摘要 (2548) HTML (0) PDF 1.52 M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是区域气候与环境的综合反映,研究特定地区草地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寻找影响植被变化的关键因子,是植被重建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前提。利用1957-2008年的气候数据和1982-2008年的植被定位监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宁夏云雾山植被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51a来,该区年平均温度明显升高,而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显示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年平均温度对植被的重要值年际变化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年降水量与植被的重要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气候持续干旱化对该区植被的生长有较大影响,该区降水的多寡是直接影响植被生长优劣的决定性因子,改善区域水分状况和封禁是推进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措施。

    • 温度和光照对黑藻生长及净化污水效果的影响

      2010, 30(10):2639-2646.

      摘要 (3091) HTML (0) PDF 1.13 M (2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温度和光照对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Linn. f.) Royle)生长和净化污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 ℃、25 ℃的培养中黑藻生长旺盛,经过15d的培养,植株生物量显著高于5 ℃的处理(P<0.05),对总氮(TN)的去除率达到78%,对总磷(TP)的去除率达到98%;在15 ℃中黑藻生长较慢,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有所下降,但对TN和TP的去除率仍达到76%和82%;在5 ℃的培养中黑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对TN和TP的去除率都仅为46%,显著低于15、25 ℃和35 ℃的处理(P<005)。在较高光照强度(2000—4000 lx)的培养中黑藻的生长和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无显著差异,而在较低光照强度(1000 lx)下,黑藻生长量和对TN和氨态氮(NH4-N)的去除率显著降低(P<0.05)。

    • 别拉洪河流域湿地鸟类丰富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2010, 30(10):2647-2655.

      摘要 (2992) HTML (0) PDF 1.47 M (3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的开垦和开发活动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随着人们对湿地功能和价值的正确认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被广泛关注,湿地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滞后模型,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湿地鸟类丰富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别拉洪河流域湿地鸟类丰富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影响别拉洪河流域湿地鸟类丰富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干扰度、生境类型数、到道路的距离、到沟渠的距离、到湖泊的距离、到居民点的距离、海拔高度、坡度和人口密度;由于受空间自相关的影响,空间自回归模型优于传统的回归模型。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及其形成机制,对人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湿地鸟类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预测物种分布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干扰条件下枸杞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2010, 30(10):2656-2664.

      摘要 (2205) HTML (0) PDF 1.25 M (1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通过对宁夏银川地区不同干扰条件下枸杞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共采集节肢动物151628头,鉴定出4纲27目76科167种,其中天敌亚群落61种,化防园23种,有机园30种,自生园61种,天敌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87%、18.78%、7034%。通过群落结构分析,自生园丰富度、个体数均明显高于化防园和有机园,有机园均匀度、多样性较高,而化防园丰富度、个体数指数都较低,而优势集中度高。通过主分量分析表明潜叶类害虫与刺吸类害虫是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的主要害虫,刺吸类害虫成为发展有机枸杞的重要障碍,食花果类害虫具有较大的危害潜力;寄生类天敌、病原类天敌为自生园优势天敌,捕食类天敌是有机园、化防园的优势天敌,但化防园天敌作用较为微弱。自生园天敌亚群落与害虫亚群落第一对典型变量为V1 = 0.048x1-0.2533x2+0.5951x3+0.5207x4,W1 = 0.9021y1+0.0354y2+ 0.0223y3+0.1847y4-0.0591y5,相关系数为08635,化防园、有机园天敌亚群落与害虫亚群落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6、0.7332。通过害虫-天敌亚群落的种群消长动态表明,天敌亚群落作为整体对害虫发挥着调控作用,自生园7-9月份寄生性天敌对刺吸式害虫的跟随作用很强,有机园较弱,化防园则不明显。

    • 氮素营养与水分胁迫对大豆产量补偿效应的影响

      2010, 30(10):2665-2670.

      摘要 (2480) HTML (0) PDF 1.00 M (2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豆营养生长期,对大豆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锻炼,同时改变土壤中的施氮水平,研究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对干旱胁迫复水的反应机制,为大豆节水增产及抗旱机制的实践探索提供理论依据。水分胁迫强度、历时和氮素营养都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补偿效应产生明显影响,水分胁迫抑制了大豆单株粒数的增长,但可以显著提高百粒重;氮素营养会抑制大豆百粒重的增加,但在一定水分条件下可以显著提高单株籽粒的数量,然而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单株粒数的增加幅度也会相应减少。虽然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使大豆产量构成因子产生补偿效应的阈值范围不同,但二者具有一定的耦合区域,在耦合区域内(水分胁迫时间14d左右、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施氮量在97.5 —225 kg/hm2之间)单株粒数和百粒重都产生较强的补偿效应,二者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大豆的经济产量,使大豆产量表现出较强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 氮素营养和适度水分胁迫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提高大豆植株的生长能力,当二者结合后大豆的补偿生长机制更为复杂,最终表现为水分胁迫提高了大豆的百粒重,而氮素增加了大豆单株粒数,二者协同作用使大豆经济产量显著增加。

    •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花生品种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2010, 30(10):2671-2677.

      摘要 (2243) HTML (0) PDF 935.21 K (2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花生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在大田高产条件下,以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白沙1016和普通型花生品种花育17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不同类型花生品种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花生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SOD和CAT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MDA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只是白沙1016 品种在施氮超过135 kg/hm2后上述指标增加或降低不显著,说明增施氮肥可以延缓花生叶片的衰老。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两花生品种有效荚果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克果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导致荚果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白沙1016施氮在0-90 kg/hm2、普通型花生品种花育17在0-135 kg/hm2范围内),但是超过此范围后再增加施氮量反而导致有效荚果数下降、千克果数增多、荚果产量下降。

    •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理论的福建省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方式评估

      2010, 30(10):2678-2686.

      摘要 (2456) HTML (0) PDF 1.10 M (2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废弃物(包括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果未合理的再利用,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环境污染。运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1997—2006年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方式进行评估。首先对各种利用方式进行能值评估,然后采用能值生态足迹理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a来,福建省农业废弃物利用方式年均生态盈余为1.299 hm2/人,说明福建省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的空间仍较大。如果农业废弃物能够被充分利用,将对福建省农业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雨水回收利用生态工程及其应用——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怀柔新校区为例

      2010, 30(10):2687-2694.

      摘要 (2731) HTML (0) PDF 1.05 M (2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节约北京市的水资源,减少雨水中所携带的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结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怀柔新校区即将建设的实际工程,对怀柔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根据现有校园规划设计方案,对园区内水量平衡进行计算,在最大化收集雨水和剩余中水的基础上,得出为保持园区内水量平衡,每月所需补充或外排的水量。同时,基于水量平衡表所得出的园区内水量较为丰富的结果,采用了自然回收净化、部分间接利用的雨水回收利用生态工程,并提出雨水回收利用流程的方案:针对校园内不同汇水面上的雨水质量不同的特点,分别对它们设计了不同的回收方法,使之最终汇入园区内的景观水系。景观水体中的水通过景观水处理装置进行循环处理,保证水的质量。灌溉绿化及清洗道路可直接抽取景观水使用。应用雨水回收生态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可以补充地下水源,防洪减排,还能减少雨水所携带的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

    • 基于流域尺度的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特征——以渭干河-库车河流域三角洲绿洲为例

      2010, 30(10):2695-2705.

      摘要 (3372) HTML (0) PDF 12.87 M (3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中水溶性盐的分析,是发展研究盐渍土盐分动态监测与预报技术的重要基础工作。针对目前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存在的绿洲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渭干河—库车河流域三角洲绿洲盐渍化土壤特征(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渭-库绿洲土壤含盐量的空间变异性为中等变异,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各层土壤的合理采样数为在95%置信水平,20%误差下的合理采样数目。高斯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10-30cm及>30-50cm层土壤含盐量的空间结构。各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性受到结构性与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呈强空间相关性。套合结构模型考虑到0-10cm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的尺度依赖性,能够更好的拟合0-10cm层土壤含盐量的空间结构。Kriging 插值以及空间等值线分布趋势图能够直观的表现研究区内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状况和变化情况。研究为土壤特征变量空间变异分析与评价提供了普适性较强的实现方法,为构建盐渍土定量动态监测模型以及盐渍土的改良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深圳市1988—2007年间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2010, 30(10):2706-2714.

      摘要 (2475) HTML (0) PDF 1.36 M (2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安全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圳地区为工作区,利用多时段遥感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1988—2007年期间工作区内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探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深圳市湿地总面积损失了35.7%,不同湿地类型及不同行政单元内湿地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明显差异。建设用地扩张是工作区内湿地损失的主要原因并且其影响表现为一种非均匀过程;功能差异是导致不同湿地类型之间动态变化差异的主要成因;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差异是导致不同行政单元之间湿地动态变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兴凯湖旅游区植被影响评价与旅游环境管理

      2010, 30(10):2715-2721.

      摘要 (1977) HTML (0) PDF 934.03 K (2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样方法与踏查法对兴凯湖当壁镇旅游区植被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旅游相关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游客的旅游活动强度与植被破坏程度呈正相关,而游客的集中程度和频度是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旅游环境管理措施:对游客密集区采取分流措施,增加旅游区内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对旅游者及管理者自身的环境保护教育并加强其行为规范管理,减少非生态环保型的商业活动,建立生态风险监测及评估体系。

    • >专论与综述
    • 海水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研究进展

      2010, 30(10):2722-2734.

      摘要 (2559) HTML (0) PDF 2.14 M (2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与海水鱼类处于共生、共栖、寄生或附生关系的细菌群落,称之为海水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这类细菌群落生活在海水鱼体表(皮肤、鳃)以及体内(消化道和血液、肌肉、肝脏、肾脏等内部组织器官),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宿主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并且对于宿主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对养殖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中的致病微生物缺乏有效控制措施,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养殖产业经受着相当严重的疾病问题。因而,生态健康养殖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且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微生物生态调控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目前相关的基础微生物生态学资料比较缺乏,尤其是在国内作为微生物生态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微生物病害发生有着直接关系的大多数海水养殖鱼类的共附生细菌群落研究资料相当缺乏。因此,很有必要开展海水养殖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相关研究。在此背景下,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宿主海水鱼类种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类别、共附生细菌群落的影响因素、共附生细菌群落对宿主的作用等方面综述了海水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的研究进展,并对此类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述评

      2010, 30(10):2735-2744.

      摘要 (6294) HTML (0) PDF 1.64 M (4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风险是由环境的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改变而导致系统功能损失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是定量预测各种风险源对生态系统产生风险的或然性以及评估该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方法体系,因而是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与决策的定量依据。在介绍了生态风险概念的基础上,按照风险源性质的分类标准将生态风险划分为化学污染类风险源、生态事件类风险源、复合类风险源3类,并分别论述了3类生态风险对应评价方法的特点与发展的方向。另外,针对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现状,讨论了我国生态风险研究的优先领域,包括建立急性、慢性毒理数据库,构建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价标准等,同时,建议将综合概率统计学、复杂系统理论与遥感技术等手段引入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中,以进一步提高风险评价结果在生态风险管理中的有效性。

    • 硅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吸收及其在病害逆境胁迫中的抗性作用

      2010, 30(10):2745-2755.

      摘要 (3826) HTML (0) PDF 1.79 M (3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硅在地壳中含量位居第二位,尽管还没有被列为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但它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提高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和生物逆境胁迫的抗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硅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吸收及其生理效应,重点介绍了硅在病害逆境胁迫中的抗性作用机理。高等植物以单硅酸\[Si(OH)4\]的形式吸收硅,存在硅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机制。硅主要沉积在叶片及叶鞘表皮细胞,形成硅化细胞和角质-硅双层结构,能增强寄主植物细胞壁的机械强度和稳固性,从而延缓和抵御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更多的证据表明,硅处理能增加植物叶片保护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活性和诱导寄主产生次生代谢抗性物质(如植保素、多酚类化合物、木质素),从而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增强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显示,硅能诱导与植物防御机制相关的基因表达,参与抗病信号分子(如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 海岸带综合管理及其研究进展

      2010, 30(10):2756-2765.

      摘要 (12098) HTML (0) PDF 1.65 M (3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协调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强和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政府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海岸带综合管理需要多部门协作配合,综合运用社会、经济、环境、法律等多方面技术实现科学的海岸带管理。根据当前发展趋势,海岸带综合管理进展可归纳为:人文与自然过程变化与海岸带响应;基于不同目标的海岸带规划;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评价;新技术与方法应用;利益冲突与关系协调;生态关键区保护与管理;政策与法规制定与调整。在综述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展望。

    • 功能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2010, 30(10):2766-2773.

      摘要 (17408) HTML (0) PDF 1.20 M (5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功能多样性是联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性因素。植物群落内功能多样性的量化描述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响应环境变化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至关重要。 由于功能多样性的概念含混不清,使得对其范围的确定、定量描述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的难度。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植物群落为例,介绍了功能多样性的定义、计算方法及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的选择和测定过程中, 对获取相关物种必要的功能特征信息、确定其权重、确定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丰富度、利用所得的功能多样性指数解释和预测生态系统过程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 >问题讨论
    • 保水渔业对千岛湖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2010, 30(10):2774-2783.

      摘要 (3116) HTML (0) PDF 1.28 M (3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预防千岛湖连续暴发了2a(1998—1999)的蓝藻水华和改善千岛湖水质,于2000年起在千岛湖开展了以人工放养鲢鳙和控制凶猛鱼类为主要措施的保水渔业试验。作为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构建1999和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保水渔业对千岛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水渔业,使千岛湖中的银鱼和鲤生物量减少,而鲌类(主要是蒙古鲌)、鲴类和大眼华鳊等增加;使各种鱼类的捕食者和食饵生态位重叠指数下降;各主要鱼类的相互作用中,鲢、鳙对鳡、鲌的促进作用增强,鳡对鲌的抑制作用及鲌对虾类、银鱼和鲤等以及银鱼对浮游动物的抑制作用减弱,鳙对银鱼、大眼华鳊对鲤的抑制作用增强。这些影响,使千岛湖食物网结构更趋合理,如底层碎屑食性鱼类如鲴类等的增加,有利于营养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从而增强了水体对营养物的净化作用。

    • >研究简报
    • 外源多胺对铜胁迫下水鳖叶片多胺代谢、抗氧化系统和矿质营养元素的影响

      2010, 30(10):2784-2792.

      摘要 (2593) HTML (0) PDF 1.14 M (2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营养液水培的方法,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对Cu胁迫下水鳖叶片3种形态多胺(PAs)、抗氧化系统及营养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Cu胁迫使水鳖叶片腐胺(Put)急剧积累,Spd和Spm明显下降,从而使(Spd+Spm)/Put比值也随之下降。外源Spd和Spm显著或极显著逆转Cu诱导的PAs变化,抑制Put的积累,缓解Spd和Spm的下降,从而提高了(Spd+Spm)/Put比值。(2)外源Spd和Spm抑制了Cu胁迫诱导的多胺氧化酶(PAO)的增加,缓解了二胺氧化酶(DAO)的下降。(3)与单一Cu胁迫相比,Spd和Spm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从而降低了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极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缓解了Cu诱导的氧化胁迫。(4)外源Spd和Spm显著或极显著缓解了Cu胁迫下矿质营养元素吸收平衡的紊乱。以上结果均说明了外施Spd和Spm可增加水鳖对Cu胁迫的耐受性。

    • 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2010, 30(10):2793-2798.

      摘要 (2498) HTML (0) PDF 773.13 K (2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温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但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还不清楚。利用两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早稻产量降低542%-9.48%,而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晚稻产量提高8.99%-11.28%。夜温升高有利于早、晚稻的分蘖,增加有效穗数,但不利于颖花分化,使每穗粒数减少;夜温升高使早稻结实率下降,但提高晚稻的结实率。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