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郝兴宇 , 林而达 , 杨锦忠 , 居辉 , 马占云 , 韩雪 , 王贺然 , 杨万深
2009, 29(9):4595-4603.
摘要:IPCC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期全球大气CO2浓度将比目前的浓度增加50%。CO2浓度升高将影响大豆的生长及产量。有关大气CO2浓度对大豆影响的研究大多在温室或开顶式气室中进行的,利用FACE (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对大豆生长发育受CO2浓度升高影响的试验首次在中国进行,FACE圈中心的CO2浓度维持在(550±60)μmol·mol-1,对照浓度(389±40)μmol·mol-1。这是继美国SoyFACE之后世界第二个利用FACE系统对大豆生长发育进行的研究,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提高了两个大豆品种全生育期的叶、茎、荚重及地上部分总重,收获后地上部分总干重平均提高52.30%;大豆叶面积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存在品种差异,中黄35促进叶面积增加而中黄13抑制叶面积的增加。CO2浓度升高使鼓粒期大豆比叶重增加,中黄35比叶重增加23.08%到达显著水平。CO2浓度升高使大豆节数、分枝数、茎粗提高,特别是茎粗收获期中黄35增加718%,中黄13增加26.33%,均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升高使两个品种产量平均增加30.93%,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CO2浓度升高提高了大豆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各器官占地上部分重量的比例影响不明显,对大豆收获指数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的影响品种差异明显。结论与美国SoyFACE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FACE系统下大豆生物量、产量都较对照增高,但变化幅度较SoyFACE的结果高。
张飞萍 , 钟景辉 , 江宝福 , 粱光红 , 苏军 , 任媛媛
2009, 29(9):4604-4612.
摘要:通过测定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试验,比较了松突圆蚧引进天敌花角蚜小蜂成虫不同季节的耐寒性。结果表明:雌虫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13.7559、-11.9700、-12.7936 ℃和-13.6000 ℃,冬、春季显著低于夏季;雄虫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15.3917、-13.8400 ℃和-13.2143 ℃,春季显著低于夏、秋季;春、夏季雌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显著高于雄虫。-15 ℃暴露下,各季雌虫均不能存活;0 ℃暴露下,春季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夏季,-5 ℃和-10 ℃暴露下,春季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夏、秋季。各季雌虫低温累积\|死亡率关系均服从改进的Logistic模型(方程1),但不同季节的致死中低温累积(LST50)有显著差异(df=2,33,F=30.45,P<0.01),春季显著低于夏、秋季,秋季低于夏季,但无显著差异;雌虫的过冷却点、LST50随季节极端低温下降和极端温差增加表现出下降趋势;其LST50也随着过冷却点降低表现下降趋势。结果显示:花角蚜小蜂成虫耐寒性具有明显的季节适应性,降低过冷却点是增强其耐寒性的重要策略。
2009, 29(9):4613-4619.
摘要:以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对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顺序为退耕草地<百里香群落<铁杆蒿群落<大针茅群落<长芒草群落,与退耕草地相比,封育草地各粒径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高 (P<0.05),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并趋于稳定,土壤碳汇效应有可能增强。(2)植被恢复主要影响大团聚体(>0.25 mm)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0.5~0.25 mm粒径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微团聚体(<0.25 mm)中活性有机碳含量最低。(3)植被恢复前期(退耕草地-铁杆蒿群落)0~10 cm土层>0.5 mm粒径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较10~20 cm土层有所增加,<0.5 mm粒径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恢复至后期到长芒草阶段时,0~10 cm土层<0.5 mm粒径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也开始提高, 各粒径0~10 cm土层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比10~20 cm土层有所提高。(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394),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可以作为衡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动态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匡友谊 , 佟广香 , 尹家胜 , 李池陶 , 曹顶臣 , 孙效文
2009, 29(9):4630-4639.
摘要:哲罗鲑是我国土著的重要经济鱼类,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恶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已对其资源量、栖息地、产卵场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种群处于濒危状态,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因此研究哲罗鲑的群体遗传结构、演化历史、分布动态等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用线粒体Cox1和ND1基因序列对黑龙江流域内9个群体(n=30)进行了遗传结构、群体演化分析。在30个个体中,Cox1扩增出1550bp的片段,群体间序列分歧距离在0~0.0028之间,共发现10个单倍型;ND1基因扩增出1000bp的片段,群体间序列分歧距离在0~0.0013之间,共发现7个单倍型。单倍型网络(TCS)和AMOVA分析结果均表明黑龙江流域哲罗鲑存在显著的群体分化,Cox1基因、ND1基因及组合数据的群体间Fst分别为0.0704、0.0491、0.0792,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根据配对群体间Fst(Pairwised Fst)可以将黑龙江流域哲罗鲑群体分为黑龙江上游群体、呼玛河群体、乌苏里江群体、内蒙古伊敏河上游群体4个地理群。9个群体共享同一个单倍型(BH11),表明这些群体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为同一个祖先群体(黑龙江上游群体)演化而来。
汤丽 , 刘青坡 , 施华宏 , 王新红 , 洪华生 , 吴水平 , 赵冬梅 , 罗慧 , 谢卫 , 方超
2009, 29(9):4640-4648.
摘要:海产腹足类性畸变以其对有机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不可逆性而成为海洋有机锡污染的理想指示种。调查研究了厦门海域岩相海岸带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和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的性畸变情况,通过生物学指标IOI(性畸变率)、RPSI(相对阴茎发展指数)、VDSI(输精管发展指数)及SRI(性比指数)综合评价其性畸变发展程度,间接指示厦门周边海域的有机锡污染程度。研究结果发现,在采集疣荔枝螺的17个站点中有5个站点种群性畸变率为100%,其中宝珠屿种群性畸变程度最为严重,VDSI达4,采集甲虫螺的4个站点的种群性畸变率均为100%。性畸变程度较严重的种群普遍集中于厦门西港,并且表现出由港内到港外逐渐减轻的趋势,而白城、会展中心和大嶝岛等位于开阔的厦门东海域的种群性畸变程度最轻,与往年厦门西海域有机锡污染监测数据相比一致,体现出性畸变程度与有机锡污染程度及海港码头远近之间的相互关系。
2009, 29(9):4649-4655.
摘要:以根袋模拟法,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5种常见沙生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Bge)、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 Bge)、刺沙蓬(Salsola Rathenica Iljin)、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inn)和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根际土壤的pH值和盐分状况,结果表明:5种植物根际土壤的pH值均小于非根际土壤,其中梭梭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差值最大,达0.3个单位;5种供试植物根际土壤的电导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除刺沙蓬外其它供试植物均差异显著(p<0.05);可溶性总 盐含量在根际土壤中均出现了聚集的现象,主要是SO2-4、Ca2+和Mg2在根际的聚集,Cl-主要在骆驼刺根际中出现了聚集现象,在其他植物根际和非根际中没有显著变化;5种供试植物中骆驼刺根际土壤盐分聚集最为明显;从Cl- / SO2-4、Na+/ K+、Na+/ Ca2+和Na+/ Mg2+的值可以看出,沙生植物根际土壤主要是硫酸钙、镁盐的聚集,而非氯化钠的聚集。以上结果说明,沙生植物能够通过根际调节降低根际土壤的pH值,从而促进植物对土壤中养分以及水分的利用,同时沙生植物根际土壤中盐分聚集的现象为植物根际的“盐岛”效应的发生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杨秀清 , , 韩有志 , , 李乐 , , 陈欣 , , 游静
2009, 29(9):4656-4664.
摘要:在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林中选择研究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和格局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林分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特征,探测更新幼苗空间格局特征;依据协同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定量估计土壤氮素营养空间异质性与落叶松更新格局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探讨土壤氮素空间变异对落叶松幼苗更新格局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以华北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寒温性针叶林,还是以白桦和山杨为优势树种的山地阔叶林,不同空间样点间土壤氮素总量及速效态氮素均存在很大差异。阔叶林中,硝态氮在整个研究样地尺度(>70.71m)上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因素所占比重为81.5%)。针叶林中,硝态氮则在相对小的尺度范围(47.90m)呈现更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变异。且阔叶林中土壤氮含量显著地高于针叶林。(2)华北落叶松苗更新空间分布格局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更新的空间格局变异主要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针叶林为77.4%,阔叶林为85.2%),随机变异占的比例较低(分别为22.6%和14.8%)。(3)阔叶林土壤氮含量相对高,更新与氮素的空间关联性不明显,与全氮的协同变异呈随机性(R2=0.078)。针叶林土壤氮含量相对低,更新与氮素的空间关联性明显,与全氮的协同变异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氮素空间异质性对更新格局与过程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整个研究样地水平上,硝态氮与更新的协同变异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结构比为59.4%~77.7%)。NO-3\|N含量较高或铵、硝态氮的比例较低的土壤环境中,更新苗发生数量较多。
郑姚闽 , 崔国发 , 雷霆 , 李飞 , 邱观华 , 吴三雄 , 孙志成 , 袁海峰
2009, 29(9):4665-4672.
摘要:实地调查了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植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综合比较了各种多样性指数及环境因子,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的多元方差分析功能筛选出自变量x(含盐量)和因变量y(平均盖度)。应用了曲线参数估计法对24个湿地植物群落样方的平均盖度和土壤含盐量进行多次回归模型拟合,最终提出了最优的拟合模型为Logarithmic对数曲线模型,曲线方程:y=1.076-0.391lnx,P(Sig.=0.009)<0.01,并提出模型存在的不足及改进之处,旨在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詹书侠, , 陈伏生, , 胡小飞, , 甘露, , 朱友林
2009, 29(9):4673-4680.
摘要:在中亚热带典型丘陵红壤区选取裸露地、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针阔混交林地、常绿阔叶林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氮(N)、磷(P)供应、有效性及其耦合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C、全N、净矿化速率、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随森林演替进展呈现逐步提高的变化趋势; 而土壤全P、C/N、C/P、氨化速率、硝化速率、树脂P、NaHCO3\|P、NaOH\|P、声波P、酸性P、总有效P、酸性磷酸酶活性未表现出此趋势;但反映N、P有效供应的指标,除氨化速率、树脂P和酸性磷酸酶外,在常绿阔叶林中均为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大部分N、P供应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丘陵红壤区森林演替初级阶段P的限制性明显强于N,土壤N、P供应在森林演替进展过程中可以逐步得到优化而实现协调供应。以常绿阔叶林为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区植被恢复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理想的。
2009, 29(9):4681-4692.
摘要: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区是一个植被曾经受到破坏的生态脆弱区,枫香林和马尾松枫香林是该地区的重要植被类型,对于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地处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的枫香林和马尾松枫香林的群落结构及其主要乔木的实生更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枫香林和马尾松枫香林群落的乔木和灌木层物种组成存在差异;(2)枫香林中的枫香种群不能实现持续地实生更新;马尾松枫香林的马尾松是一个年龄为25~30a的同生群,而枫香则为一个增长种群; (3)对马尾松、枫香、化香、合欢4种主要乔木实生幼苗的种间关联、生长发育规律、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表明:①在4种幼苗形成的6个种对中,只有马尾松和化香间呈显著的负关联(p≤0.01),其它种对间不存在明确的关联关系。②马尾松、枫香、化香、合欢的幼苗均呈聚集分布,其中枫香幼苗在高生长过程中趋向于随机分布。③ 4种幼苗的高生长速率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其中马尾松和枫香呈“J”型加速增长;化香和合欢幼苗的高生长速率分别在d、e级幼苗出现拐点,其幼苗高生长为“S”型增长\.该地区的植被演替呈现枫香为主的落叶阔叶树种取代马尾松的趋势,但是枫香林的演替趋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9, 29(9):4693-4699.
摘要:研究了山西省大同盆地毛皂试验站盐碱滩地人工种植柠条后植被组成、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种植柠条后,增加了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植物科、属、种的数量均有所增加。不同生境中植物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优势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披碱草在盐碱地中为绝对优势种,在柠条林下已消失。(2)不同生境中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规律为:多年生柠条林地土壤>火扰后柠条林地土壤>盐碱地土壤,柠条根际真菌数量最多,而对于细菌和放线菌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3)由于成土基质相同,多年生人工柠条林与其毗邻的原生盐碱滩地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基本一致,但速效养分显著提高,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氨态氮和有机质含量柠条林分别是盐碱滩地的3.4、1.4、1.2、1.4倍和1.7倍。多年生人工柠条林土壤全盐量比原生盐碱滩地显著减少(p<0.01),阳离子交换量和微量营养元素Fe、Mn、Zn的含量比原生盐碱滩地的显著增加(p<0.05)。随着柠条的定植,土壤养分保蓄功能以及保证植物良好生长的生态功能明显改善。 关键词:盐碱滩地;柠条;植被恢复;微生物数量;土壤营养
胡婵娟 , 刘国华 , 傅伯杰 , 靳甜甜 , 郭雷 , 苏常红
2009, 29(9):4700-4709.
摘要: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排放特征,于2007年8月、2007年10月和2008年5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杏树、沙棘和刺槐3种人工林下土壤CO2释放速率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研究,探讨了半干旱地区侵蚀环境下不同植被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杏树、沙棘和刺槐3种人工林土壤CO2释放存在差异,日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0.83~261μmol?m-2?s-1、0.83~3.32μmol?m-2?s-1和0.80~3.45μmol?m-2?s-1,刺槐和沙棘人工林土壤CO2释放速率高于杏树林,3种人工林的土壤CO2释放速率日变化及季节性变化表现一致,春季和夏季的土壤CO2释放高于秋季。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CO2释放的主要因子,但在干旱的春季和夏季,土壤水分是土壤CO2释放的主要限制因子,同时,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也对土壤CO2释放有显著影响。
2009, 29(9):4710-4719.
摘要: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不同退化等级群落为对象,研究克氏针茅退化草原可萌发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草原退化程度的增加,不论是土壤总种子库还是持久土壤种子库,组成和密度均明显下降, 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原土壤总种子库密度下降至仅为轻度退化草原的46.8%和11.1%。代表土壤总种子库的4月份取样, 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原各样地0~9 cm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2800、1278、1311和311粒?m-2;代表持久土壤种子库的6月底取样,4个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1667、967、334和167粒?m-2。多数植物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0~6 cm土层,各样地种子库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原4月份0~6 cm土层种子库分别占总种子库(0~9 cm)的98.4、96.5、95.8 和85.7%。不同退化等级草原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Sorensen相似性指数介于0.24~0.48。
2009, 29(9):4720-4726.
摘要:利用光谱仪测量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在林隙、林下的光谱反射,对比相同树种在林隙、林下环境条件下的光谱反射特征,分析光谱指数的差异性,同时对不同树种的光谱反射特征进行了比较,以研究林隙、林下环境条件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并推断对植物竞争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中林隙中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均高于林下,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 NDI)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而林隙中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则低于林下。研究发现,林隙光照较为充足,但树种所受胁迫可能并未降低,所以光合速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升高。
段云, , 武予清, , 蒋月丽, , 吴仁海, , 赵明茜
2009, 29(9):4727.
摘要:室内条件下研究了505、540nm和590nm 3种波长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光照对棉铃虫成虫明适应状态和交尾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给予3种波长的LED光的持续光照和间歇光照均能有效地保持棉铃虫成虫的明适应状态,明适应保持率在75%~100%;590nm的LED光照能够使棉铃虫成虫的交尾率由对照组的89.1%降低至52.5%,同时明显减少其交尾次数。本试验的结果还表明,505nm和590nm的LED光照能够改变棉铃虫成虫的产卵动态,使平均产卵期延长2d左右,同时也能显著地降低棉铃虫卵的孵化率,但对棉铃虫产卵量的影响不显著。
2009, 29(9):4732-4737.
摘要:研究了持续高温(31℃恒温)和高适温交替(白天31℃/夜间25℃变温)条件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丽蚜小蜂生殖和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持续高温条件下,丽蚜小蜂的生殖力和羽化率降低、寿命缩短、后代雄性比例增加,丽蚜小蜂从F1代开始产生雄性后代,且雄性比例在45%以上,F2代雄性比例达到最高值,表明高温冲击会对丽蚜小蜂的控害潜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丽蚜小蜂的商业生产和田间应用中要注意环境温度,避免因高温带来的损失。在31℃恒温条件下连续培养3代或6代再转入25℃培养,丽蚜小蜂雄性后代比例和沃尔巴克氏体在丽蚜小蜂雌性群体中的感染率都能够很快恢复到高温处理前的水平。说明沃尔巴克氏体对环境变化有一个自动调节和适应的过程。变温条件下丽蚜小蜂从F2代开始产生雄性后代,但雄性后代比例较低(13%),表明短期高温冲击对丽蚜小蜂的生殖方式影响不大,但是短期高温冲击如果持续作用就会产生积累效应,影响丽蚜小蜂的后代性别。
2009, 29(9):4738-4744.
摘要:研究了阿维菌素对广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和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田间推荐剂量喷雾处理可显著降低米蛾卵内广赤眼蜂的羽化率;除卵期外,其它3种发育阶段经该药处理,羽化后的雌蜂寿命显著缩短,其中预蛹和蛹期处理雌蜂前翅畸形率高达43.3%~47.2%,影响程度随着其生长发育的进行呈增大趋势。根据药膜法剂量与效应测定结果,广赤眼蜂成蜂对阿维菌素比较敏感,LC50值为2.1991mg?L-1。温室盆栽试验表明,1.8%阿维菌素乳油对广赤眼蜂成蜂的持效期为10d,具有一定程度的残留毒性。广赤眼蜂的蛹经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LC35处理后,发育至成蜂,除羽化后的雌蜂产卵量显著减少外,雌蜂寿命、子代羽化率和子代性比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生命表参数显示,LC35处理后的广赤眼蜂净增值率和世代平均历期明显地低于对照,但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倍增时间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可以认为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广赤眼蜂的种群没有重要影响。
2009, 29(9):4745-4752.
摘要:在加倍CO2浓度(0.7 mL/L)的人工气候箱中培养小麦感蚜品种(铭贤169)和抗蚜品种(KOK1679)幼苗30d,正常CO2浓度(0.35 mL/L)处理为对照。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在苗期小麦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蚜虫在加倍CO2浓度下生长的2个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过程中,电势降落次数(pd波个数)显著增加,刺探总时间(C波总时间)显著延长,首次出现在小麦韧皮部取食的时间(E2)显著滞后,被动取食持续时间(E2波的总时间)显著拉长。因此,加倍CO2浓度可能通过影响小麦而对麦长管蚜的取食行为产生了明显的间接影响。
2009, 29(9):4753-4760.
摘要:褐飞虱是亚洲地区爆发性再猖獗型害虫。由于吡虫啉等药剂的过度使用导致抗药性显著上升。实验通过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分别在水稻品种协优963和申优1号上研究褐飞虱的吡虫啉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在溴氰菊酯和三唑磷亚致死剂量作用下适合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生命表参数因水稻品种、杀虫剂类型、杀虫剂浓度的不同而不同。抗性种群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变化范围为13.1~484.3,敏感种群为5.7~428.2。通过两个种群的比较,在28个处理组合中,抗性种群有6个处理组合的相对适合度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其它处理并不明显低于敏感种群。表明抗性种群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有生殖优势。
2009, 29(9):4761-4772.
摘要: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渔业生物207种,主要是以暖温性和暖水性的种类为主,冷温性种类细纹狮子鱼和黄鮟鱇等也出现在调查中并成为优势种。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有所升高,种类的更替加快,部分洄游种类已成为历史记录。经济价值低、个体小、年龄结构简单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占据优势地位。调查捕获渔业生物的种类数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相应月份的种类数,但是渔业生物的渔获率和个体数仅占80年代调查的8%左右。渔获率比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域的北部、中部及河口区域,但是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布与之相反,因此在具有相对均质高多样性的群落结构条件下很难维持高渔获率。
2009, 29(9):4773-4780.
摘要:根据1959年和2002年在长江口28°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8个航次海洋调查资料,分析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丰度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步的温度资料分析不同生态类群的强壮箭虫和肥胖箭虫对环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水域春、夏、秋3季强壮箭虫平均丰度均小于1.00 ind/m3,出现率低,无集群性。1959年冬季平均丰度达3.24 ind/m3,出现率较高,有明显的集群性,而2002年冬季平均丰度锐减为0.001 ind/m3,几无分布。肥胖箭虫夏季平均丰度、出现率和集聚强度明显高于其它季节。2002年夏季平均丰度达16.06 ind/m3,较1959年增加3.71 ind/m3,且分布区明显扩大。可见,暖温种强壮箭虫和暖水种肥胖箭虫对长江口海域变暖的响应不同,可作为长江口海洋变暖长期变化的重要指示种。
傅素晶 , 蔡立哲 , 梁俊彦 , 周细平 , 林和山 , 黄昆 , 徐华林
2009, 29(9):4781-4789.
摘要:根据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3条断面10个取样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14个季度监测获得的溪沙蚕\[Namalycastis abiuma (Müller)\]密度和生物量数据,阐述了溪沙蚕数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分析了溪沙蚕栖息密度、生物量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溪沙蚕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均值大小顺序均是:2005年>2006年>2007年>2004年。溪沙蚕密度的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而溪沙蚕生物量的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溪沙蚕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不同断面或取样站之间数量差别很大,有红树林的取样站溪沙蚕密度高,没有红树林的取样站溪沙蚕密度很低。相关分析表明,溪沙蚕密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中的总有机质、中值粒径、硫化物等参数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溪沙蚕2004年的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为最低值, 2005年到2007年逐年下降,与降雨量的减少趋势是一致的,但溪沙蚕的密度、生物量与降雨量、气温、光照时数、相对湿度均没有显著相关。可见,红树林湿地是溪沙蚕喜好栖息的生境,溪沙蚕对降雨量等气候因子的响应不显著。
2009, 29(9):4790-4797.
摘要:藻类光量子产额是表征藻类对环境因素响应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中国科学院太湖生态网络站栈桥头测定的水体初级生产力及水下辐照度数据,计算了4个观测时段藻类的光量子产额,结果表明,自表层至30 cm处,藻类的光量子产额随深度基本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但随深度的进一步增加,光量子产额增加的趋势变缓,直至接近于平直状态(在到60~80 cm之间),该最大值也基本为0.12 mol(O2)/mol(光子),且该处的光量子产额是表层的10倍左右。春季,在太湖梅梁湾60 cm以上,光并不是藻类生长的限制条件,而在60 cm以下,由于光的衰减,使得光成为限制其光合作用的条件。
马志杰 , 钟金城 , 韩建林 , 徐惊涛 , 窦全林 , 常怀普
2009, 29(9):4798-4803.
摘要:为从分子水平上评价野牦牛(Bos grunniens mutus)的遗传多样性,对6头野牦公牛线粒体DNA D\|loop 区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定(GenBank登录号为:FJ548840~FJ548845),结合GenBank中已刊登的2条野牦牛的相应序列,使用BioEdit 709、DnaSP 4.10.1、Arlequin 3.11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全部8条序列开展了比对分析,确定了多态位点与单倍型数目,计算了核苷酸多样度和单倍型多样度。结果表明8条野牦牛线粒体DNA D\|loop 区全序列长度在891~894 bp之间,其中A、T、G和C 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68%、28.65%、13.46%和25.21%,A+T的平均含量为61.33%。排除4处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后,共检测到39处转换和颠换位点,占分析序列总长度的4.38%,其中包括4处单一多态位点和35处简约信息位点。依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为0.9643,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2144,提示野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周世强 , 黄金燕 , 张亚辉 , 李仁贵 , 李德生 , 张和民
2009, 29(9):4804-4814.
摘要:亚高山竹类占据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食物组分的99%,竹子的生命周期与大熊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竹子的更新和生长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与保护。为了弄清大熊猫的采食利用和人为砍伐是否促进或制约竹子的繁殖更新,应用样方法、定位观察法,连续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中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在相同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p>0.05),被大熊猫采食竹子的比例为67.07%,致死率29.07%;人为砍伐竹子的比例为65.67%,致死率46.68%,可见与大熊猫采食相比,砍伐更为影响拐棍竹种群的生存。从出笋数量来看,不同处理方式有利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p<0.05),尤其是人为砍伐措施大大提高了竹子的出笋率,但人为砍伐样方的竹笋质量(地径和株高生长)却远低于大熊猫采食和对照样方,未能达到大熊猫觅食的选择利用标准。不同年份之间,各种处理方式下的拐棍竹出笋数量波动较大(p=0.006~0.035),并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相似(2007,p=0825)。不同处理方式之间,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各年份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2007年外),年死亡率仅2003年和2004年有明显的差异(p<0.05),2005~2007年均不显著(p>0.05)。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与年死亡率之间表现出年补充率﹥年死亡率的格局(p<0.05),唯有大熊猫采食样方的2004年和2005年、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的2005年的年死亡率略高于年补充率(p>0.05),这表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
2009, 29(9):4815-4819.
摘要:构建了空间关联的集合种群模型,该模型不但包含了种群的空间结构信息,而且引入了破坏生境的全局密度和局部密度两个指标,它们描述了破坏生境的模式。模型揭示了破坏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复杂地影响了集合种群的动态和续存,破坏和未破坏生境斑块的均匀混合不利于集合种群的增长和续存,而生境类型聚集分布可以促进集合种群的快速增长和长期续存;对于两种斑块类型相对均匀混合的生境来说,均匀场假设可能会高估集合种群的续存,对于相对斑块类型高度聚集的生境,均匀场假设可能会低估集合种群的续存;物种的迁移范围也会影响集合种群的续存,迁移范围越大的物种越容易抵御生境的破坏而免遭灭绝。这意味着在生物保护中不能仅仅考虑生境的恢复和斑块质量的改善,生境结构的构建也是很重要的,加强生境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也有利于物种的长期续存。
2009, 29(9):4820-4826.
摘要: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引种的番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海拔番麻的株高、冠幅、单株叶片数以及萌芽数等生长指标的调查研究结果,了解其在干旱河谷区的生长分布上限,为该地区与类似地区引种该品种相关物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利用株高等简单生长指标与番麻生物量的关系进行拟合,建立预测方程。通过高度、冠幅、单株叶片数、萌芽数(株/100m2)等生长指标比较表明,番麻的最适生长区为海拔1400~1500m。在干旱河谷阳坡的生长上限为海拔1800m,往上仅能成活,不能自身繁殖。根据番麻的株高、冠幅、叶片数等简单生长指标与生物量呈显著相关(P<0.01),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其中地上生物量和单株生物量的最优回归模型R2值均在0.90以上,地下生物量的最优回归模型R2值也在0.75以上。
2009, 29(9):4827-4835.
摘要:针对生态足迹分析模型传统贸易调整方法中仅仅考虑生物产品和能源直接贸易而没有涵盖各类产品间接贸易所产生的贸易足迹的缺陷,分别提出了包含两类贸易足迹核算在内的生物产品贸易调整系数和能源贸易调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宏观贸易调整方法的国家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将该模型用于中国1986~2005年的实证研究表明,模型结果虽然没有对中国生态超载形势逐渐恶化的结论形成颠覆性影响,但却揭示了人均生态足迹具有间隔为5a左右的周期性下降现象。生物产品的贸易足迹变化趋势与我国目前面临的农业乃至粮食生产形式较为一致;能源贸易足迹变化趋势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乃至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实证研究成果还充分证明,加工产品的贸易对国家生态足迹的影响不容忽略,特别是能源贸易足迹的合理估算,可以作为国家层面全球环境责任分工的依据之一。
宋晓龙 , 李晓文 , 白军红 , 黎聪 , 郑钰 , 焦松松
2009, 29(9):4836-4846.
摘要:基于GIS下的网格分析,建立了结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特征分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首先建立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截止到2007)的水禽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实地调查,识别评价所选物种的生境需求。再基于GIS下的200m×200m网格系统,依据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从景观水平上进行生境现状评价,提出“综合生境适宜性的概念”并计算综合生境适宜性指数, 再根据综合指数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然后从已建立的数据库中选取典型物种鹤类作为指示种,同样基于200m×200m的网格,借助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内的人为干扰因子(道路和油井)造成的生境损失;最后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将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特征分析的结果叠加运算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整体上较高,总的分布规律是靠近沿海的区域敏感性较高,内陆区域的敏感性较低;并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敏感区、较敏感区、一般敏感区和不敏感区5个等级,其中极敏感区和敏感区面积共占研究区面积的55.74%,较敏感区约占16.26%,一般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各占22.81%和5.19%。此外,为更有效地保护重要生境,对照保护区现有的功能分区,并结合评价结果,讨论了功能分区调整的相关建议。
2009, 29(9):4847-4856.
摘要:基于陕西省1998~2005年SPOTVEG NDVI月数据和月降水序列的相关性分析,构建修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C-NDVI)剔除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空间格局。主要结论:① 陕西省NDVI和降水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呈现出北高南低中间最低的空间格局,与所处气候带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差异有关;② 1998~2005年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北部地区以植被恢复为主,年增长率在2.1%~4.1%,其驱动力主要是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工程中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性措施;中部平原区水浇地、城镇用地集中分布,表现出水浇地区人为活动对植被变化基本无影响,而城镇用地扩展区导致植被退化;中北部、南部林地分布区地形坡度大、降水量相对丰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表现为植被退化,可能是经济林、用材林的周期性采伐所致。研究可为区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和调整生态建设布局提供依据。
2009, 29(9):4857-4864.
摘要:探讨一种景观完整性评价方法对湿地管理和保护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选择10个指标构建景观完整性指数,对挠力河流域平原区开展景观完整性评价。结果显示,1950年挠力河流域洪泛平原中的湿地景观完整性远好于2005年;人类活动影响越强的区域湿地景观完整性越差;2005年仅河岸带湿地景观比其它区域具有较好的景观完整性。由于景观完整性指数包涵了必要的景观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特征信息,对评价景观尺度生态完整性,诊断生态受损区域,保护、恢复和管理湿地具有重要作用。
2009, 29(9):4865-5883.
摘要:城市森林对城市热岛效应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其景观格局对热岛的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以成都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该地区2003年的spot、landsat-7卫星影像资料,在对成都市进行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和热量反演算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分类图、气象观测资料、绿地统计资料,建立动态监测和空间分析模式,对城市热岛的热力分布特征和城市森林格局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成都市热量分布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格局,这与成都市城市森林西北多东南少的格局成负相关; (2) 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降温效应越明显;(3) 在绿化覆盖率相当的情况下,大面积集中的绿地的降温效应明显高于面积小的绿地。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成都市在合理规划城市森林布局的同时,适当增加大面积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
2009, 29(9):4875-4883.
摘要:合理的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和难点。以海南中部山区为例,在遥感解译、问卷调查以及模型模拟的基础上,计算了贴现橡胶和槟榔经营现金流,以土地权属为载体,应用机会成本法确定了海南中部山区进行森林保护的机会成本(2.37×108元/年);探讨了时间因子和风险因子对机会成本的影响:时间因子对机会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于贴现率和不同时期的现金流上,风险的存在降低了机会成本。土地权属结合机会成本估算,是确定区域生态补偿的有效方法,考虑时间因子和风险因子的影响将使生态补偿标准的估算更为合理和科学。
2009, 29(9):4884-4891.
摘要: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耦合了地表温度和植被信息,是当前实现土壤水分遥感估算和农业旱情监测的重要方法。采用EOS\|MODIS地表温度Ts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研究Ts\|EVI三角形特征空间中干边、湿边方程参数的确定方法,分析比较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不同土壤深度水分状况的估算能力,为利用特征空间法实现土壤水分监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特征空间中干边和湿边的确定以最大拐点处为始点进行线性拟合的常规方法并不完善,根据像元的分布频率,以采用能同时保留最大量有效信息和较高拟合精度的端点逼近法获取参数的效果较好;基于Ts\|EVI特征空间构建的TVDI可以较好地估算土壤表层10、20cm和50cm土壤深度处土壤水分状况,其相关性均通过了α=0.001水平的t检验,但TVDI对表层土壤(20cm和10cm)水分的估算精度相对较高。
2009, 29(9):4892-4901.
摘要:以防治水土流失和维护景观整体生态优化为目标,选择我国滇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和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资源利用格局整体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和生态格局组分,探讨山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途径。结果表明:(1)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成本距离加权”制图分析工具,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方法是可行的;(2)将水平生态过程作为一种对景观的控制过程来对待,以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为保护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MCR)模型,构建了对土地资源整体生态功能起维护作用,对源内物种的迁移或扩散过程具有关键作用的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生态格局组分;(3)基于MCR阻力值建立的频率序列及拐点图,拐点两侧的土地利用类型异质性较大,可以作为划分土地功能分区的临界点,以此划分出有利于生态安全的核心源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农业耕作区和居民生活区等6类土地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管理措施。
2009, 29(9):4902-4910.
摘要:农、牧户单元生态经济系统作为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关系着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实施。运用能值理论及其分析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偏牧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典型牧户生态经济系统和偏农区的陕西省榆阳区牛家梁镇典型农户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种不同产业偏重区产业模式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荷力、能值功率密度、单位面积生产力、人均能值用量、人均能值占有量、系统生产优势度、系统稳定性指数和系统可持续性指数共10项能值分析综合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对农、牧户单元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定量描述典型农、牧户单元生态经济系统格局及其发展的总体特征。旨在为毛乌素沙地偏牧区和偏农区农、牧户经营层面的产业模式优化及发展提供策略选择。
2009, 29(9):4911-4917.
摘要:北方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全面满足所有生态类型需水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应基于各生态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需水优先次序的划分,结合区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特点,优先满足生态服务价值高的生态类型需水要求,这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上述理论,将民勤盆地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需水类型需水优先次序进行了划分,并根据盆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生态环境需水类型需水量的需水原则。通过分析,认为目前民勤盆地首要满足的是绿洲边缘的防风固沙林带和盆地地下水位恢复两项生态环境需水类型所需水量。根据计算结果这两项合计为1.4682×108m3,其中防风固沙林带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077×108m3,用于地下水位恢复的人工补给回灌量为0.3912×108m3。并通过与相关研究结果比较,认为本次计算结果趋于合理。
2009, 29(9):4918-4923.
摘要: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对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一种新型的多指标数据处理方法-投影寻踪模型,选取典型指标,利用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优化求取最佳投影方向,对广州市2000年、2005年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广州市对应的等级值为2.95,处于亚健康状态,符合其客观状况,该结果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所得结论一致;2005年,广州市对应的等级值为3.48,仍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其等级值大于2000年的数值,等级值在增大,表明经过5a的建设,广州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不断好转。此外,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比,该模型能精确地刻画出生态系统的具体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和区分度。
周光益 , 田大伦 , 杨乐苏 , 邱治军 , 王旭 , 谭斌
2009, 29(9):4924-4933.
摘要:通过2006年6月~2008年5月在广州流溪河地区采集的106次降雨水样(雨量范围0.7~268.6 mm)及其化学测试,论述了几类主要离子在降水中的含量特征、季节变化、物质的海洋来源以及雨水中离子平衡等。结果显示:(1)流溪河周边没有明显的点污染源,但酸雨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69.5%,说明降水中的污染物来自该地南部和北部污染区的中距离传输;如夏季和秋季时,台风等海洋气流把珠三角南部更多的NOx传输至该地,使得雨水中NO-3含量在夏季和秋季最大。(2)降水中的年平均F-、Cl-、NO-2、NO-3、PO3-4、SO2-4、NH+4、Ca2+、Mg2+、K+、Na+和Al3+离子浓度分别为3.76、22.80、0.45、25.22、0.86、629、41.5、35.77、2.93、5.45、14.8和0.943 μeq?L-1;且单个降水事件中的离子浓度大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3)流溪河雨水酸度主要来自SO2-4、NO-3和Cl-1,且主要靠中和因子较大的NH+4、Ca2+、K+等阳离子起缓冲作用;该地降水沉降中的强酸酸量为2053 keq hm-2 a-1,NH+4、Ca2+、K+、Mg2+、Al3+的缓冲量分别为0.865、0.745、0.114、0.061、0.020 keq hm-2 a-1。(4)降水化学的月和季节波动明显,酸雨主要集中于雨季,而旱季雨水酸度较低,这和重庆及北京的情况相反。(5)在雨水中化学成分Na+全部来源海洋的假设前提下,分析得出:绝大部分Mg2+和部分Cl-(80.07%)、SO2-4(2.91%)、Ca2+(1.86%)、K+(6.19%)来自于海洋,而F-、NO-3来自海洋的贡献率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2009, 29(9):4934-4941.
摘要:研究不同浓度外源人参皂苷(人参总皂苷,人参二醇组皂苷,人参三醇组皂苷, Rb族,Rb3,Re共4种皂苷混合物和两种单体皂苷)对人参种子萌发,幼苗根长、鲜重,幼根中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试人参皂苷对人参种子萌发、人参幼苗根长生长和幼根鲜重增加均具有抑制化感效应,且抑制程度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对人参幼根中抗氧化酶活性方面,不同浓度人参总皂苷,人参二醇组皂苷,人参三醇组皂苷处理后,人参根系中SOD,POD和CAT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呈现出各酶活性随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强的效应;人参皂苷Rb族处理后,SOD活性在低中浓度处理时,与对照差别不大,中高浓度处理后低于对照,POD活性在中高浓度处理后显著提高,高浓度处理后活性降幅较大难以恢复到对照水平,CAT活性均低于对照;人参皂苷Rb3处理后,SOD活性均低于对照水平,POD活性在低浓度处理时与对照相当,中高浓度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水平,CAT活性逐渐降低,在低中浓度处理时略高于对照,高浓度处理后低于对照水平;人参皂苷Re处理后,SOD和P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人参幼根中MDA含量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2009, 29(9):4942-4948.
摘要:研究了秸秆不同还田量及不同腐解时间对后茬棉花抗氧化物酶活性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腐解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棉花种子的萌发,延长了种子出苗时间,影响棉花植株生长。随着秸秆腐解时间延长和秸秆还田数量增加,棉花单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降低。当加入秸秆量为10 g?kg-1时,净光合速率略高于对照,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又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一定“浓度效应”,其中加入秸秆量为90 g?kg-1时,净光合速率下降最明显,腐解30d和60d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减少了26.8%和43.4%;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多和秸秆腐解时间延长,POD活性增加,SOD活性和根系活力呈现下降趋势,叶片MDA含量却升高。表明棉花秸秆还田后分解产生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自毒效应,对连作棉花种子萌发、抗氧化物酶活性和光合生理造成影响。
马红亮 , 徐一杰 , 朱建国 , 吴艳红 , 谢祖彬 , 刘钢 , 高人
2009, 29(9):4949-4955.
摘要:利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在两种氮肥施用(低氮,LN和常规氮,NN)水平下,研究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和小麦收获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可溶性碳、有机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CO2浓度处理,高CO2浓度处理在显著增加作物生物量的前提下,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增加幅度小麦季大于水稻季,根际大于非根际;水稻季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增加,且NN水平下水稻和小麦季进入土壤的可溶性碳增加,导致土壤有机磷降低幅度低于LN水平,且水稻季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有机磷的降低是保证有效磷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氮肥施用将有利于土壤有机磷的增加,对维持土壤磷的供给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作物对高CO2浓度的持续响应。
龙云 , 刘芸 , 钟章成 , Marinus J.A.Werger
2009, 29(9):4956-4966.
摘要:以玉米( Zea mays L.)的两个品种渝糯7号和苏玉糯为研究材料, 研究酸雨与UV-B辐射单一因子和复合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机理, 模拟酸雨\[pH6.5(A0), 4.5(A1)和3.5(A2)\]和增强UV-B辐射\[0(B0), 2.88(B1)和576(B2)kJ?m-2?d-1\]及其复合作用下, 玉米叶片光合速率, 膜脂过氧化程度,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酸雨或增强UV-B辐射单因素处理下两个品种的玉米幼苗所测生理指标有相似的变化, 基本表现为: 净光合速率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 质膜透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增加,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亦增加,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复合处理下, 两个品种的玉米幼苗所测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也与单因素处理表现相似, 且随处理组合的不同, 复合胁迫下各指标的效果可能表现为协同效应, 但更多地表现为拮抗作用。以上结果说明, 模拟UV-B辐射升高和酸雨pH值降低促进了玉米叶片活性氧的代谢速率, 导致了抗氧化酶系统的紊乱, 抑制了光合作用。在复合处理下, 两个因子对不同指标在不同处理时间和复合水平下, 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或拮抗效应可能与作物对环境变化产生一定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有关。在不同时期两玉米品种对紫外辐射与酸雨敏感性不同。与苏玉糯相比, 渝糯7号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抗性更大。
郑伟 , 张静 , 刘阳 , 温晓霞 , 廖允成 , 高茂盛
2009, 29(9):4967-4975.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低施肥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下接茬冬小麦旗叶叶绿素(Chl)含量、净光合速率(Pn)、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施肥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接茬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单峰趋势,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的变化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单谷趋势。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保护酶的水平,尤其是POD作用更大。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量为9000kg/hm2的处理各抗衰老性指标最好,抗衰老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最大,产量最高;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5000kg/hm2的处理各抗衰老性指标最差,抗衰老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最小,产量最低。在本地区低施肥常规田间管理下,9000kg/hm2的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接茬冬小麦旗叶抗衰老性及增产较为适宜。
2009, 29(9):4976-4982.
摘要: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蛋白质含量差异的两个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宁麦9号(低蛋白)和扬麦10号(中蛋白)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钾施肥水平对小麦旗叶与籽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开花期旗叶氮、钾营养的关系。结果表明,氮、钾施肥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后旗叶与籽粒中游离氨基酸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籽粒GS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其中氮肥的作用大于钾肥、氮钾肥配合达到最大,对扬麦10号的效应大于宁麦9号。开花期旗叶氮/钾比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随施钾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旗叶GS活性和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氮/钾比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因此,旗叶和籽粒中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受开花期旗叶氮/钾比的显著影响,是氮、钾素影响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的重要生理原因。
2009, 29(9):4983-4992.
摘要: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单季稻田CO2排放及氮肥、水热因子对CO2排放的影响进行田间原位观测研究。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处理:N0(0 kg N hm-2)、N150(150 kg N hm-2)和N300(300 kg N hm-2)。结果表明,受一天温度变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地区稻田生态系统呼吸日变化为单峰型,其最大值出现在11:00~13:00之间,最小值出现在凌晨。稻田土壤呼吸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土壤呼吸平均速率为水稻收获后休闲季节>种植前休闲季节>水稻生长季节,差异达到1%显著水平。不同季节影响土壤呼吸的环境因子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低于34%时,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达5%显著水平;地面淹水时,土壤呼吸速率与淹水深度呈1%极显著负相关;水分含量高于38%时,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极显著指数相关。长期考虑(整个生长季节),氮肥的施用对稻田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无影响; N300处理抑制植株呼吸作用,单位生物量呼吸速率下降。氮肥的施用对土壤呼吸有短期影响,氮肥用量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增加。计算得出N0、N150和N300处理年土壤呼吸量分别为6.27、6.31 t C hm-2 a-1和5.89 t C hm-2 a-1;年净固定大气中CO2\|C分别为1.41、2.22 t C hm-2 a-1和111 t C hm-2 a-1,表明西双版纳稻田生态系统是碳汇。
2009, 29(9):4993-5006.
摘要:农田土壤固碳措施作为京都议定书认可的大气CO2减排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农田土壤固碳措施在主要农业国家和全球都具有很大的固碳潜力。但是,实施农田土壤固碳措施有可能影响农业中化石燃料消耗和其他农业投入的CO2排放和非CO2温室气体排放。这些土壤碳库以外的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可能抵消部分甚至全部土壤固碳效果,构成了农田土壤固碳措施的温室气体泄漏。因此,将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泄漏综合计算的净减排潜力成为了判定土壤固碳措施可行性的首要标准。综述总结了目前较受重视的一些农田措施(包括施用化学氮肥、免耕和保护性耕作、灌溉、秸秆还田、施用禽畜粪便以及污灌)的土壤固碳潜力,温室气体泄漏和净减排潜力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泄漏可抵消以上措施土壤固碳效益的-241%~660%。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关注土壤碳饱和、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田固碳措施温室气体泄漏和净减排潜力的评估结果的影响。
2009, 29(9):5007-5014.
摘要: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取名于河豚鱼,最早从河豚鱼中分离纯化。自1964年河豚毒素化学结构被阐明以后,河豚毒素研究得到了生物学家、毒理学家、化学家、药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河豚毒素具有许多天然同系物。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一系列不同进化水平的海洋生物和少量的两栖动物体内。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可能具有防御、捕食及信息传递等生态作用,毒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与其生态作用密切相关。含有河豚毒素的生物对河豚毒素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其机制可能与生物体内存在河豚毒素结合蛋白或生物自身具有独特的钠离子通道结构有关。重点针对河豚毒素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河豚毒素的耐受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河豚毒素生态学研究及河豚毒素中毒事件的防范提供科学资料。
2009, 29(9):5015.
摘要:湿地健康评价是湿地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内容复杂繁多,方法多样,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有不同的评价方法。美国近十几年来在湿地健康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介绍美国开发和应用的评价方法,包括Level Ⅰ水平的景观发展强度法(LDI),概要法(Synoptic);Level Ⅱ水平的快速评价法以及Level Ⅲ水平的水文地貌法(Hydrogeomorphic, HGM)和生物完整性指数法(Indexes of Biological Integrity, IBI)。通过介绍上述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主要评价步骤,相关成果可为中国湿地健康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2009, 29(9):5023-5029.
摘要:随着对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自由生活的异养鞭毛虫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成为当前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异养鞭毛虫物种丰富,摄食方式多样,周转迅速,是微食物环的重要成分,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异养鞭毛虫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深入了解。综述了异养鞭毛虫多样性、群落结构、摄食生态学以及在氮、磷循环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2009, 29(9):5030-5038.
摘要:蕨类植物是维管植物中唯一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的类群。同型孢子蕨类配子体的性别分化受到激素和环境因子的影响。生理学研究表明,成精子囊素与赤霉素能诱导雄配子体发育,抑制雌配子体发育;脱落酸阻止成精子囊素诱导的精子器形成;乙烯合成前体ACC促进赤霉素诱导的精子器形成,而乙烯合成抑制因子AOA通过抑制细胞分化来抑制精子器形成。光照对不同种类蕨类配子体分化的影响存在差异。糖类能够促进雄配子体形成,并可加速成熟雌配子体向两性分化。钙离子、钴离子和甲硫氨酸等分别参与了蓝光和赤霉素对配子体性别分化的调控过程。培养密度影响配子体生长及性别表达,高密度下雄性和无性配子体居多,而低密度下两性和雌性配子体居多。近年来的突变体表型分析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成精子囊素通过影响ANI1、HER、TRA、FEM和MAN等基因的表达调控配子体性别分化。综述了蕨类植物性别分化对环境响应的研究进展。
2009, 29(9):5039-5046.
摘要:围封是草地管理的重要手段。围封通过排除家畜的践踏、采食及排便等干扰,从而使其群落向着一定方向演替。由于草地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放牧历史、环境因子等的迭加作用导致退化草地群落围封后出现3种可能的演替模式,即单稳态模式、多稳态模式和滞后模式。由于围封后种群的消长、某些种群的消失及新种的进入导致草地在围封后的植物多样性也发生变化。从“中度干扰”理论、对放牧敏感性植物种消失、以及特殊环境因子下群落恢复缓慢等方面总结了草地围封后植物多样性的3种可能变化方向。总结了围封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及其在草地恢复中的作用。阐述了围封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机制。总之,围封对草地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对围封作用要有全面的科学认识,把握好围封的时间尺度,以充分发挥其在退化草地恢复中的作用,避免由于利用不当而对草地产生的负面影响。建议加强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对不明确和有争议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建立长期的围封研究项目,增加围封研究的站点建设。
2009, 29(9):5047-5055.
摘要:古菌一直被冠以嗜极端环境的特征,直到最近十几年,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许多非极端环境,包括海洋、湖泊和土壤中,分布着一类特殊的古菌—非嗜热泉古菌(non\|thermophilic Crenarchaeota)。该类古菌不仅分布广泛,而且数量巨大。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中温泉古菌可能参与到全球碳、氮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预示着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菌分类着手,阐述了中温泉古菌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特征、影响因素,进而对其在氮和碳循环过程中的潜在作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胡理乐 , 朱教君 , 李俊生 , 肖能文 , 罗建武 , 屈冉 , 范俊韬
2009, 29(9):5056-5065.
摘要:林窗内光强存在复杂的时空变化,对植物更新和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林窗光照强度的快速测量方法是生态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测量林窗光强的方法可分为3类:(1)直接测量法采用光量子探头等仪器直接测量光强,但测量林窗光强异质性时十分费时费力。(2)模型估测法通过几何计算可快速估测林窗任意位置光强,但模型估测法将林窗简化为圆柱体或椭圆柱体,并忽略了许多林窗光强的影响因素,这极大影响了它的测量精度。(3)相片法采用半球面影像等相片间接计算相片拍摄点的光强,但测量林窗光强异质性时需要在林窗内拍摄大量相片;相片法具有较高精度,可区分直射光和散射光,其中,基于半球面影像的林窗光指数(gap light index)精度最高,使用广泛;基于几何计算的林窗光指数不仅具有较高精度,且可以快速测量林窗任意位置光强,该方法适用于林窗光强水平分布格局、垂直结构以及光组成成分(直射光和散射光)特征研究。
2009, 29(9):5066-5075.
摘要:河道生态系统包括河道水体和河岸带两大部分,具有净化水体、降低污染物浓度的功能。研究河道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能力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及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水质模型的方法模拟评价河道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净化水体的作用。系统总结了目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指出了今后应该重视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1)应加强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对河道自净化能力的影响研究;(2)需要系统解剖河道剖面形态结构与空间布局对河道水质自净化能力的影响;(3)重视面向外部复杂环境的参数获取方法的研究;(4)综合河岸生态系统与河道水体生态系统,系统研究非点源污染在陆\|水迁移和水体运移中河道生态系统自净化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从而为开展河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河道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2009, 29(9):5076-5080.
摘要:珊瑚礁白化是由于珊瑚失去体内共生的虫黄藻或者共生的虫黄藻失去体内色素而导致五彩缤纷的珊瑚礁变白的现象,严重的白化可以带来珊瑚礁的死亡。国内外研究表明海水温度升高和珊瑚礁白化关系最为紧密。卫星遥感能够提供大范围、同步与连续的海洋数据,如海水表层温度和海色数据,从而能够及时监测和预测珊瑚礁的白化。基于AVHRR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US)开发了全球监测珊瑚礁白化的方法,热点(HotSpot)和周热度(DHW)两种主要指数。目前,我国珊瑚礁白化现象的监测和研究明显滞后于国际动态,迫切需要发展和利用卫星遥感的方法监测南海珊瑚礁白化状况。
2009, 29(9):5081-5087.
摘要:总结了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评价的关键环节——生态受体选择、反应终点和评价参数确定等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这些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生态受体研究较为深入,相应的反应终点研究也较为成熟,但群落和系统层次上的生态受体研究较少,相应的反应终点还不能完整的表征其结构与功能发生的变化。应用能够完整反映生态系统功能及结构组织状态的反应终点,以生态系统为受体进行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评价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基于假设检验的NOEC只是一个实验设计浓度,不能构造置信区间;ECx由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差异较大,置信区间随效应值x的降低而增大。研究综合假设检验与数学模型各自优点的评价参数估算方法是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
2009, 29(9):5088-5097.
摘要: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对水量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用水越多、污水也越多,使安全水资源匮乏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高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瓶颈。大力减少污染源排放无疑是极重要的,但目前湖泊流域内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难于做到无污染排放,致使水系退化为纳污渠/库。因此目前同样极为重要的是要改善水质、修复水生态系统:从物质循环及平衡观点看,必须发展物理(电、磁、声、光、动力、微气泡等)、化学(慎用)、微生物、植物(水生、陆生+浮岛)、水生动物等综合高新技术,将水中污染物质加以资源化利用,实现以改善水质、优化水环境为主要目标的“环保资源化产业”;它在政策支持下启动,不仅有重大社会生态效益,而且可逐步获取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多年来为解决局部水质净化发展起来的物理生态工程(physic\|ecological engineering, PEEN)丰富了水循环的含义,将水分循环从水量循环扩大为包括水质循环,使污染水恢复清洁,修复健康水生态系统,主要依靠太阳能因地制宜从局部到大范围,将大量营养盐(包括可能存在其中的毒物)转化为水生植物并取出予以分别利用,是有较高性价比、可操作的对策。采用物理生物削浪、水面植物\|沉水植物斑马线式镶嵌、植物群落镶嵌、固定化氮循环细菌等技术,逐步扩大修复健康水生态系统的范围、降低营养盐水平、遏制藻类水华,同时低能耗地将含水量极高的水生植物进行收集、加工、储存、干燥和分别利用,发展可称为“生物环保产业(bio\|environmental enterprise, BEE)”的“环保资源化产业”。通过此途径,可以加速水质循环过程,在入湖污染负荷未能到达控制富营养化阈值前实现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和遏制藻类水华的目标。文中介绍了实现此目标的途径和关键技术。可以规模化、较廉价地提供饲料肥料和生产活性炭原料。将水草加工成便于运输的“水草袋”,“水草干”可供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沿海荒滩地种植速生林木、高杆先锋草本植物阵之用。利用水草袋或水草干添加当地污水,使先锋性(例如香根草等速生、适应性强的)植物在当年生长成能固沙、挡风、拦截降雪的阵。逐步修复荒漠化区良性生态。这样,可以用较小代价并较快地联合解决我国面临的控制富营养化与控制荒漠化的生态环境问题。
2009, 29(9):5098-5105.
摘要:长期以来,景观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景观生态研究,并在土地利用、植被退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在海洋领域涉足颇少。论述了景观生态学在海洋赤潮景观、海洋溢油景观、海域使用景观、滨海湿地景观、海岛景观和海洋环境污染景观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并就海洋景观生态学发展几点认识进行了深入探讨,如海洋景观的均质性与异质性、海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边缘效应与海岸带、海洋景观评价与评估、海洋景观模型等,目的是为景观生态学在海洋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海洋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探索新的方向。
2009, 29(9):5106-5114.
摘要:从褐飞虱的抗虫与感虫水稻品种植株中提取挥发性次生物质,分析其对褐飞虱的定向选择、生长发育及成虫触角电位反应影响。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挥发性次生物质对褐飞虱生物型Ⅱ若虫的取食及生长发育未表现不良作用,对其定向选择有引诱作用;而抗虫品种IR36的挥发性物质对褐飞虱为负作用,表现为褐飞虱取食添加挥发性物质的人工饲料后,其死亡率均增加,生长发育受阻,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不良影响加大。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褐飞虱的电位反应总的趋势是对相同浓度的TN1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比IR36大,且触角电位值基本都随着挥发性物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短翅型成虫电位值强于长翅型成虫,雄性成虫的电位值强于雌性成虫。挥发性物质气质联用检测分析结果发现抗虫与感虫水稻中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相差较大,从抗感两个品种的挥发性物质中共检到44种已知化合物,部分化合物对褐飞虱有引诱作用。
2009, 29(9):5115-5121.
摘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38.04 MgC?hm-2(12.15~59.51 MgC?hm-2)。受青藏高原隆升和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叠加效应的影响,四川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表现出随纬度、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高海拔地区和陡坡地带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及采取森林分区经营管理是稳定和增强四川森林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
宁晓波 , 项文化 , 王光军 , 方晰 , 闫文德 , 邓湘雯
2009, 29(9):5122-5129.
摘要: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基地的第Ⅲ集水区,对连作杉木林的凋落物量进行连续20a的定位观测,研究凋落物的组成特征、季节和长期动态变化格局。结果表明:连作杉木林从第8年起开始收集到凋落物,第8~20年间,凋落物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生物量为(1109.86±117.27)kg?hm-2。凋落物中针叶、小枝、落果和碎屑所占比例分别为63.75%,25.87%,5.11%和2.19%。会同杉木人工林有明显的季节性凋落节律,1月至6月份,凋落物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从6月份至12月份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凋落物量的峰值出现在6月份,11月份则全年最低。凋落物与林龄呈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模拟凋落物量与林龄的关系,得到二次曲线方程关系:y=-10.06x2+361.1x-1747,R2=0.920, p<0.001。凋落物中的小枝、针叶、落果与林龄呈显著二次曲线方程关系(p<0.05),而碎屑与林龄的相关性不显著。
王继军 , 姜志德 , 连坡 , 郭满才 , 姜峻 , 苏鑫 , 李慧 , 牛艳丽
2009, 29(9):5130-5137.
摘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实现农业产业与资源相一致,建立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耦合度可以阐明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互动关系,判定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在分析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参照系统科学等理论及相关研究结果建立了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度模型,并计算和分析了该流域70a来的耦合度。结果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Ⅰ.经济系统依赖生态资源进行原始化农业生产阶段;Ⅱ.农业生产掠夺式利用生态资源,生态系统供给能力不断减少阶段;Ⅲ. 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化发展阶段;Ⅳ.降低农业发展速度,促使生态系统重建阶段。纸坊沟流域从1938~2008年先后经历了第Ⅰ阶段、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目前处于第Ⅲ阶段,但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已潜伏了越来越大的危机,到2018年系统耦合突破“协调”界限,“相悖态势”将明显表现出来。为此,纸坊沟流域必须调整产业布局,发展草畜产业,进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持续发展。
何容 , 汪家社 , 施政 , 方燕鸿 , 徐自坤 , 权伟 , 张增信 , 阮宏华
2009, 29(9):5138-5144.
摘要:土壤微生物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和高山草甸(AM)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10cm土壤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增大,AM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为4.07 g·kg-1,分别为DF、CF和EBF的2.06、3.21倍和3.91倍;AM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大于DF、CF和AM(p<0.01),DF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大于EBF、CF(p<0.05),EBF和CF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10~25cm土壤层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与上层基本一致;在0~10cm土壤层,不同海拔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硫含量以及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10~25cm土壤层,不同海拔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武夷山亚热带森林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硫和土壤湿度可能是调控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2009, 29(9):5145.
摘要:为了解我国苏浙沪地区入侵植物的性状分布特点并进一步探索性状与植物入侵性间的关系,以其境内1750种草本被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计测了23个与生态适应相关的性状,这些性状涉及繁殖及扩散机制、生活史长短、繁育系统、生活型、传粉方式、植株是否有毒有刺、适应的生境类型等。然后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别比较了23个性状分布在杂草与非杂草、外来入侵杂草与本地杂草、外来入侵杂草与外来非杂草间的差异性;并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性状与入侵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该地区的草本被子植物中,杂草的性状分布特点与外来入侵种的性状分布特点相吻合;入侵性物种倾向于具有种子产量高,有性繁殖传播单元(种子或果实)个体小而常有粘液、刺或芒,花两性、风媒传粉,植株有毒、无营养繁殖器官、生活史短、寄生、植株直立、莲座状生活型、水生、旱生、湿生、阳生、不耐荫等性状;而植株有刺、中生等性状在入侵性植物中的比例较低。上述性状很可能对该地区的入侵性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适应意义,然而,在评估植物入侵性时,还应充分考虑到人的引种、栽培、防治偏好的影响。
2009, 29(9):5152-5157.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100 mmol/L NaCl盐浓度下,0.25 mmol/L Spd浸种处理对两个番茄品种白果强丰(耐盐基因型)和江蔬14号(盐敏感基因型)植株干重、根冠比(R/T)、幼苗叶片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活性氧含量的影响。具体试验处理如下:(a) 对照(蒸馏水浸种+ 0 mmol/L NaCl),(b) NaCl (蒸馏水浸种+ 100 mmol/L NaCl),(c) Spd(0.25 mmol/L Spd浸种 +100 mmol/L NaCl)。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两个番茄品种幼苗叶片和根系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增高,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幼苗地上部、地下部干重均明显低于对照,R/T增大,且江蔬14号的变化幅度大于白果强丰。Spd浸种处理降低了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和根系内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进一步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促进幼苗干重增加,缓解了盐胁迫对植株的伤害。与耐盐基因型番茄品种白果强丰相比,Spd浸种处理对盐敏感基因型番茄品种江蔬14号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总之,Spd浸种处理通过提高盐胁迫下植株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ROS水平来缓解盐胁迫对番茄幼苗的伤害,提高幼苗耐盐能力。
2009, 29(9):5161-5162.
摘要: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