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9, 29(8):4017-4025.
摘要: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东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植被优势种明显,以灌木优势种为主体进行植物功能群分类,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框架结构及类群分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采用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在伏牛山南北坡设置66个典型样方。根据调查结果,通过计算重要值,选取优势度相对较大的灌木树种进行种间联结及相关性分析,以X2(卡方)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灌木优势种间的联结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及其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异同来划分植物功能群,把灌木优势种划分为7组植物功能群。植物功能群间物种表现出显著正联结,一起在同一生境中出现的几率较大,在长期的生长演化过程中,能适应相似的资源环境和对干扰有相似的响应,所以将其划分同一组植物功能群。植物功能群内有一些重要的形态特征有相似之处,功能群间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如叶片的大小、形状等,功能群的这些相似及区别还需要生理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
2009, 29(8):4026-4034.
摘要:2004年4月到2005年1月在我国东部海岸带盐沼上沿高程梯度采用静态箱技术原位测定二氯甲烷(DCM, CH2Cl2)和1,2-二氯乙烷(1, 2-DCA, CH2CH2Cl2)气体通量。为确定高等植物对通量的贡献,进行了高等植物地上部分去除实验。也对通量与生态因子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程梯度上,生长季(4~10月份)盐沼整体上表现为DCM和1, 2-DCA的净汇,其中,米草带和光滩对DCM和1, 2-DCA的消耗率最高。非生长季(11月到翌年3月份)表层冻结的植被带表现为DCM和1, 2-DCA的弱源,但是受非生长季采样量不足的限制,难以确定盐沼究竟是DCM和1, 2-DCA的净源还是净汇。高等植物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生长季高等植物地上部分是DCM和1, 2-DCA的重要汇,而非生长季为净源,然而高等植物排放和消耗DCM和1, 2-DCA气体的基本机制还不清楚。盐沼DCM和1, 2-DCA通量正相关于光照强度、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而负相关于土壤温度、硫酸盐含量和大气中DCM和1, 2-DCA浓度。这表明盐沼对DCM和1, 2-DCA的吸收可能与相对较高的DCM和1, 2-DCA大气背景浓度和丰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
2009, 29(8):4035-4044.
摘要: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带雪斑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群落的生产力特征及其同微生境条件的关系,以阐明寒冷条件下碳蓄积特征。结合土壤温度连续观测,测定了雪斑不同部位的群落生产力以及土壤养分特征。牛皮杜鹃群落的积雪时间超过240d,土壤温度在-1~0℃的时间长达150d,是非雪斑地段的3倍以上。尽管雪斑的热量条件不如周围优越,但是群落生产力相对高出很多。雪斑中心的牛皮杜鹃群落近3a的现存量(1707g/m2)是边缘无雪地段(288g/ m2)的6倍。雪斑中心的土壤养分水平比周围高,雪斑同时为植物提供了极端低温条件下的避难场所。苔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依赖于寒冷季节的相对温暖环境,而不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水平。
2009, 29(8):4045-4052.
摘要:根据2003年1月至12月在胶州湾所获得的浮游生物样品,已鉴定浮游桡足类28种,幼虫、幼体6类。分析了该海区浮游桡足类的分布﹑时空变化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同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单纯,生态属性以暖温带、近岸低盐种类为主。浮游桡足类的丰度分布具明显的月份变化,高峰在7月份,为181.61个/m3,最低在12月份,为23.53个/m3,全年平均为71.42个/m3。浮游桡足类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最大丰度在5号站,为132.62个/m3,最小丰度在8号站,为40.45个/m3,丰度平面分布的变化趋势基本是湾北部海域大于湾南部海域。浮游桡足类丰度的时空分布,主要种类的季节更替,近20a来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高峰出现时间的差异,是受温度年季变化差异因素的影响。浮游桡足类丰度的时空分布与海水温度和盐度密切相关,与温度的关系更重要于与盐度的关系。并且用胶州湾的调察资料证实了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依存关系,浮游植物为浮游桡足类的生长、繁衍提供了饵料。
2009, 29(8):4053-4060.
摘要:通过对深圳大亚湾人工鱼礁区7个月(2008-04~2008-10)挂板实验,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以附着生物丰度数据进行了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并根据附着生物丰度数据和7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共鉴定出附着生物54种,物种鉴定结果表明实验试板上的常见种有华美盘管虫 (Hydroides elegans)、三角藤壶( Balanus trigonus)、细肋肌蛤(Musculus mirandus)等。DCA种类排序图可明显地看出每种附着生物都有自己的分布中心和分布区域;CCA分析结果表明深度、透明度、溶解氧是影响附着生物群落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盐度和温度。CCA排序图较好地反映了人工鱼礁上附着生物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
2009, 29(8):4061-4069.
摘要:土壤有效磷含量低是影响作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作物根分泌活化难溶性磷的有机酸对改善其磷素营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张守敬和Jackson无机磷分级方法,以湖北省3种pH值土壤为材料,加入不同磷源和有机酸,经过室温培养后,测定速效磷含量和无机磷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磷显著提高了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中性土、酸性土Fe-P和Al-P含量大幅上升, Fe-P占增加量的50%以上,而碱性土Ca-P含量显著增加。加施有机酸使中性土速效磷含量增多,除苹果酸处理的变幅较小外,草酸和柠檬酸的加入速效磷显著增加。由于有机酸的作用,中性土Al-P含量下降,Ca-P含量上升,变幅大小依次为草酸>柠檬酸>苹果酸;酸性土中Al-P含量呈下降趋势,碱性土中Ca-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3种土壤中O-P含量均有所增加。说明有机酸活化的磷主要来源于中性土和酸性土Al-P、Fe-P及碱性土Ca-P中的磷,同时有机酸能够促进土壤中闭蓄态磷(O-P)的形成与积累。
2009, 29(8):4070-4077.
摘要:在生态学中,尺度问题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多尺度胸径分布问题经常遇到且至今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建立多尺度胸径分布统一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多尺度胸径分布统一模型的建立包括2方面的内容:第一,选择合适的概率分布函数,应用最大熵原理推出胸径分布统一模型,它具有明确的解析表达式,既能克服常用方法无法解释测树因子服从某种概率分布的真正原因,也能克服常用方法无法区分测树因子服从多种概率分布的不足,从而可以作为林分尺度测树因子概率分布的统一模型。第二,尺度与尺度转换,常用研究尺度问题的方法具有2个不足:(1)研究大尺度时损失了样地(林分尺度)资料的宝贵信息;(2)研究林分尺度时无法进行尺度转换。提出的联合最大熵概率密度函数可以克服常用研究尺度方法的以上2个不足,该函数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最大熵函数;联合最大熵概率密度函数可以作为多尺度胸径分布统一模型,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每个样地的信息,又可以进行多尺度的自由转换,从而为测树因子统计分布建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中属于安吉的22个毛竹样地对文中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方法可行且对每个样地的拟合精度都很高。
戴开结 , 何方 , 沈有信 , 周文君 , 邓云 , 张建华
2009, 29(8):4078-4083.
摘要:磷是控制生命过程的重要元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磷,低磷常导致一些植物发生适应性变化。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对低磷土壤环境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广泛分布并正常生长于贫瘠的低磷红壤上,研究不同磷源对云南松幼苗生长和磷吸收量影响,对揭示云南松的低磷适应机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试验所用培养云南松幼苗的种子采集自云南省通海县秀山森林公园内的健壮云南松林。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源对云南松幼苗茎高、主根长、生物量、根冠比、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磷源处理间云南松幼苗茎高(F=2.352,P=0.067)、主根长(F=1.775,P=0.151)、茎叶生物量(F=1359,P=0.269)、根系生物量(F=2.807,P=0.035)和总生物量(F=1.017,P=0.427)几个参数并没有表现出实质性差异,云南松幼苗生长在不同磷源处理间的差异不明显;(2)不同磷源处理下云南松幼苗根冠比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普通磷源KH2PO4>钙磷Ca3(PO4)2>铝磷AlPO4>无磷CK>铁磷FePO4·4H2O,幼苗体内磷含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普通磷源KH2PO4>铁磷FePO4·4H2O>铝磷AlPO4>钙磷Ca3(PO4)2>无磷CK;(3)普通磷源比其它磷源更能够被云南松幼苗吸收利用;(4)云南松幼苗地下部分磷含量始终比地上部分磷含量高。
孔雨光 , 张金池 , 王因花 , 张东海 , 储冬生 , 陶宝先
2009, 29(8):4084-4093.
摘要: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是准确估计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我国漫长的淤泥质海岸有着大面积的防护林,其碳汇服务功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因此,对淤泥质海岸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碱液吸收法对苏北淤泥质海岸杨树Populus tomentosa Carr.及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Cheng两种典型海防林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和水杉林地4~11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337~732mgCO2m-2h-1和257~821mgCO2m-2h-1,呼吸通量分别为128.57gCO2m-2和121.38gCO2m-2。杨树和水杉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均近似单峰曲线,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分别出现在4月份和11月份。模型R=a×exp(b×T)能够很好地拟合林内气温及土壤温度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能够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50.5%~80.9%。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关系不显著,不是其主要影响因子。利用林内气温及土壤2、5cm和10cm处温度得到杨树林地的Q10值分别为1.45、1.97、2.08、2.01,水杉林地的Q10值分别为1.92、3.29、2.89、3.00。研究结果表明,水杉林地土壤呼吸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比杨树林地更敏感。
2009, 29(8):4094-4101.
摘要:为了揭示干旱区成土碳酸钙的形成机制,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选择半固定风沙土上的油蒿群落、固定风沙土上的油蒿+冷蒿群落和淡棕钙土上的猫头刺群落为研究对象,3个样地面积均为80 m × 80 m,每个样地内含400个4 m × 4 m的样方,研究了沙丘固定过程中表层土壤碳酸钙与有机质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个样地中,有机质的分布格局与碳酸钙的分布格局大体相同;土壤碳酸钙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变化趋势相同;土壤碳酸钙空间异质性的变化与有机质空间异质性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这些结果说明土壤碳酸钙与土壤有机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同时说明在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可能参与了成土碳酸钙的形成。
2009, 29(8):4102-4111.
摘要:植被进化是生态系统进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对“活化石”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则是其基础。选以乐山五通桥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为研究对象,发现种子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热带成分与古华夏成分占到近2/3,在科的水平上则更高;种子植物区系中有9个中国特有属,其中8个为残遗或原始类型的古特有属,表现出典型的古特有现象;而在蕨类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和华夏成分所占比重更大。将之与我国不同气候带15代表性地点的植物区系进行DCA排序,发现其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都与更低纬度的一些区系更相近,表现出强烈的热带残遗性和亲缘性。将之与中国晚白垩纪和新生代第三纪中国东北、辽宁抚顺、云南景谷、山东山旺化石植物类群相比,发现桫椤群落中蕨类植物成分与其晚白垩纪化石植物群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而其种子植物组成与其后兴起的第三纪被子化石群不甚相似。由此可见,桫椤群落区系组成与起源年代都十分古老;与桫椤伴生的成分中存在较大比例的中生代甚至古生代的古老遗存物种,也明显表现出其在植被进化中的保守性和种系发生的古老性。
徐华勤 , 章家恩 , 冯丽芳 , 全国明 , 毛丹娟 , 秦钟
2009, 29(8):4112.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更为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C、N差异显著,均表现为果园和林地高于农田和草地。土壤有机C、全N同样以果园较高。而对微生物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C总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N与全N、有机C、速效N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C、N之间显著相关,证实土壤微生物量C、N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徐建荣 , 韩晓磊 , 李宁 , 郁建锋 , 钱春花 , 包振民
2009, 29(8):4119-4126.
摘要: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江苏苏州、福建漳州和广东珠海3个地理群体福寿螺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8对选择性引物在3个群体的9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382个位点,多态位点369个。江苏、福建和广东3个福寿螺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和Shannon’s指数分别为84.82%、85.08%、79.06%,0.4259、0.4308、0.4079;表明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同一水平上。不同地理来源的福寿螺个体归群分析聚成3类,与地理分布一致,表明3个地理群体间已出现遗传分化,广东群体和福建群体首先聚在一起,再与江苏群体聚类。Shannon’s指数和AMOVA分析估算均显示福寿螺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综上所述,3个福寿螺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已形成相对独立的遗传结构;并找到了3个群体间遗传特异性AFLP标记,可用于群体间分子鉴定和辅助分类。
张秋芳 , 刘波 , 林营志 , 史怀 , 杨述省 , 周先冶
2009, 29(8):4127-4137.
摘要: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是一种可定性和定量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方法。研究以烟田土壤为例,应用生态学评价方法,即丰富度 (S)、均匀度(J)、Simpson优势度(D)、Shannon\|Wiener(H1)、Brillouin(H2)和McIntosh(H3)多样性指数等测度方法,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群落PLFAs生物标记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先后出现了43种PLFAs,将其聚类分析,可以将所获得的PLFAs分成五大类:第Ⅰ类为高含量、高频次和多样性,PLFA为18:1ω9c的真菌生物标记;第Ⅱ类为高含量、高频次和多样性,PLFA为16:0的假单胞菌生物标记;第Ⅲ类为高含量、高频次,多样性中等,PLFA为16:1ω5c的甲烷氧化菌生物标记;第Ⅳ类为中等含量,频次较高,多样性中等,含有表征好氧菌的i15:0、a15:0、i16:0和a17:0的PLFA,还有表征厌氧菌的18:1ω7c以及硫酸盐还原菌的16:0 10Me;第Ⅴ类为低含量,低频次和多样性,其特征生物标记有表征好氧菌的i 15:0 3OH、15:1 i G、a16:0、i16:1 G、i16:1 H、17:0、i17:0、15:0 2OH、15:0 3OH、17:0和17:0 2OH的PLFAs,存在有表征真菌的18:3ω6c (6,9,12)、放线菌的17:0 10Me和18:0 10Me以及表征原生动物的20:4ω6,9,12,15c。说明供试土壤中能够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菌依次是真菌、假单胞菌、甲烷氧化菌和部分的好氧菌、厌氧菌及硫酸盐还原菌,将为合理调节土壤微生态系统提供指导,是一种可行的评价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新方法。
2009, 29(8):4138-4146.
摘要:城市自然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自然生态安全评价最重要目的在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安全状态预测和预警,以实现对城市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系统的可持续生态安全管理。针对目前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差的缺点,基于城市自然生态安全因果互动关系,建立城市自然生态安全发展度动态评价方法,实现了对未来城市自然生态不安全状态的预警以及关键影响要素的识别。以厦门为例的评价结果表明,2007~2020年厦门自然生态不安全发展度将处于持续恶化蓝灯(轻度)预警的变化态势,其主导因素将是快速发展的对生态安全负反馈的来自社会经济系统的外部驱动;各子系统生态不安全程度排序为:大气系统>水系统>土地系统>生物系统。大气系统和水系统各项调控措施的发展度需予以提高。
2009, 29(8):4147-4156.
摘要:为了研究环境因子对刺槐综合影响,揭示其重要影响因子,研究设置了水分适宜、干旱、严重干旱3种不同生境,从环境因子——刺槐生理变化——刺槐生长状况3个层次采用多个指标进行了实验观测。根据实验结果,利用缩元递阶矢量分析法对层与层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供水量和温度是两个重要的因子。在水分适宜的条件下,环境因子对叶水势和WUE有一定的影响,对其它生理指标没有明显影响,刺槐基本上不受环境因子的制约,能够按自身生理发展。但随着干旱加重,环境因子对刺槐的影响加重,刺槐的生理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制约。在干旱、严重干旱的条件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WUE是3个重要指标,生理变化对枝条生长有制约性。刺槐在生长季内的生物总量明显下降,土壤水分对刺槐的生长、成活有重要影响。由此得出:刺槐的生长与土壤水分、土壤有效供水量、温度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种植刺槐时要注意它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土壤的水分含量。缩元递阶矢量分析法是一种值得应用的好方法。
2009, 29(8):4157-4162.
摘要:采用典型样带调查法,通过对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树种多样性垂直格局及其与自然火干扰分布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树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对自然火干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树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P<0.01),但树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程度不高(R2=0.2165),并且表现出以1900m为界的区域性变化特征。②所调查范围内共发生了8次自然火干扰事件,平均间隔时间为14a,干扰事件多集中在1900m以下的较低海拔区。③林分受自然火干扰作用后,树种多样性普遍表现出增加的特征。总体而言,海拔高度是影响喀纳斯森林群落树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形成的基本因素,但随机发生的自然火干扰是主导1900m以下较低海拔区树种多样性丰富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9, 29(8):4163-4168.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硅(K2SiO3)对玉米植株水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硅降低了干旱胁迫下玉米植株的气孔导度,降低了干旱胁迫早期到中期的蒸腾速率,保持了干旱胁迫后期较高的蒸腾速率,从而导致施硅玉米植株的叶片含水量和水势高于对照。由于植株的水分状况改善,施硅玉米植株生物量高于对照。硅增强玉米植株的抗旱性,而提高植株保水能力是硅提高抗旱性的重要原因。
2009, 29(8):4169-4178.
摘要:根呼吸是林木根系获得吸收养分和水分所需能量的重要生理活动。为了探讨林木根系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离体根系法(Li-6400-06叶室连接到Li-6400便携式CO2/H2O分析系统)研究了水曲柳(Fraxinus mandushurica Rupr.)苗木各径级根呼吸速率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曲柳苗木根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且与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同,其中比根呼吸速率在0.5732 μmolCO2·g-1·s-1(直径≤2 mm,10月份)~7.1861 μmolCO2·g-1·s-1(直径≤2 mm,7月份)之间变化,表面积呼吸速率也是7月份最高,达到0.6848 μmolCO2·cm-2·s-1(直径>5 mm),10月份最低,仅为00132 μmolCO2·cm-2·s-1(直径≤2 mm);比根呼吸速率随根直径变大而降低,表面积呼吸速率变化规律则完全相反。供氮水平对水曲柳苗木根呼吸速率的影响随气温升高明显增强,其在6~8月份各径级根系中均达到显著水平(0.0007
2mm)Q10值范围为2.07~2.96,Q10值随根系径级增大而降低的现象表明水曲柳苗木细根对温度变化反应更为敏感;细根Q10值在供氮水平间差异显著(P=0.0392<0.05),粗根则不明显,表明土壤供氮水平主要影响细根的Q10值变化。
2009, 29(8):4179-4186.
摘要:采用样方法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群落更新特性、环境因子对其更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林窗更新是巴山冷杉群落重要的更新方式,以红桦为代表的阔叶树种和巴山冷杉等耐荫树种在林窗内外均存在更新差异;(2)巴山冷杉在林窗更新中具有最大优势,3a以下的巴山冷杉幼苗数量占45.7%,随着年龄的增加下降明显,7a以上的幼树数量只占63%;(3)用SPSS将影响巴山冷杉更新的四类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林窗面积、坡向、林窗微环境、乔灌草盖度依次是影响巴山冷杉幼苗生长和分布的主要因子;(4)林窗微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的生活史阶段,更新影响因子重要性不同,光照水平和土壤水分分别对幼苗和幼树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5)坡向和密度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北坡巴山冷杉更新幼苗数量丰富,灌草层是巴山冷杉更新过程的潜在障碍。
2009, 29(8):4187-4195.
摘要: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四大生态脆弱地区之一,为了解喀斯特生态环境下植被演替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选取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由乔木林、灌木林和灌草丛等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块法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测定C、N、P全量及有效态含量,分析了这些元素的空间异质性特点。结果表明,各养分元素无论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均在乔木林下最高,灌木林下有机碳及N、P全量的下降并不显著,但养分有效态含量显著下降,而灌草丛下土壤养分无论是全量还是有效态含量均较灌木林下显著降低下降;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在灌木林下最高,土壤全磷素特别是速效磷的空间异质性高于有机碳和N。这显示,不仅是土壤养分含量,而且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都随植被演替而改变。这种变化中,土壤养分有效态较全量更为剧烈。植物类型和结构变化下凋落物返还及土壤生物化学转化环节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下土壤养分库降低而空间异质化提高的主要原因,这最终也会影响土壤养分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和分布。
2009, 29(8):4196-4205.
摘要:青海云杉是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冠层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 但目前缺乏有效评估手段。半球摄影技术在估算林冠盖度方面已显示出潜在优势,但它受到环境条件例如天气的影响仍然没有报道。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利用半球摄影技术反演冠层盖度,界定不同天气条件对阈值的影响,评估与传统方法估算林冠盖度的差别,结果表明:分类阈值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较大,阴天的最佳阈值为118,晴天的最佳阈值为149;另外传统观测与半球图像法获得的林冠盖度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最大差值17.88%,最小差值5.34%。该项研究对青海云杉林盖度估算提供新的方法,为生态水文过程模型提供有价值的输入参数。
2009, 29(8):4206-4214.
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C、N、P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退耕还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科尔沁沙地农田、5年生杨树人工林和10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C、N、P储量和空间格局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1)与农田相比,退耕5年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的C、N、P储量下降,然而10年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的C、N、P储量升高,其中植物生物量的C、N、P储量占生态系统总储量比例随着退耕还林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2)与5年生杨树人工林相比,退耕还林10年的杨树人工林树叶、树枝、树干、树根和凋落物的C、N、P储量均显著增加(P<0.05),不同元素(C、N、P)储量在退耕5和10年的杨树人工林各器官空间分配格局不同;(3)与农田相比较,退耕还林5年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 和40~60 cm)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10年生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不同土层表现出增加趋势,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农田、5年杨树人工林和10年杨树人工林)土壤C、N、P储量在各土层分配格局不同。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在我国科尔沁沙地将农田退耕为杨树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变生态系统C、N、P储量和空间分配格局。
严明理 , 冯涛 , 向言词 , 刘丽莉 , 王海华 , 肖璐
2009, 29(8):4215-4222.
摘要:采用沙培盆栽试验,以铀尾沙所占比例分别为0%(CK)、25%(T1)、50%(T2)、75%(T3)、100%(T4)的培养基质,研究了铀尾沙对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出苗率、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铀尾沙对油菜出苗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种油菜的生物量均随铀尾沙处理量的增加而呈先增后降的现象,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在T2时生物量最大,芥菜型油菜在T3时生物量最大。MDA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在T2时MDA含量最低,芥菜型油菜在T3时的MDA含量最低,并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随铀尾沙处理量的增加,3种类型的油菜SOD、CAT、POD、APX和GR活性逐渐增加,GSH含量也持续升高。铀尾沙对油菜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产生了一定的诱导作用,而这3种油菜也对铀尾沙也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
叶协锋 , 刘国顺 , 凌爱芬 , 史宏志 , 李亚娟 , 朱海滨 , 李世清
2009, 29(8):4223-4230.
摘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烤烟巨豆三烯酮4种同分异构体含量与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pH值的提高(5.15~8.30),巨豆三烯酮2和巨豆三烯酮4含量呈现降低趋势;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0.54%~3.61%)的提高,巨豆三烯酮1呈现增加趋势,而巨豆三烯酮2含量呈现降低趋势;随着土壤粒径介于0.05mm和0.001mm之间的土壤颗粒百分含量(8.08%~92.93%)的提高,巨豆三烯酮2和巨豆三烯酮4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钙、镁、铁、铝含量的提高和钠含量的降低,巨豆三烯酮2和巨豆三烯酮4含量呈现降低趋势。
2009, 29(8):4231-4241.
摘要:建立了活性污泥处理生物废水的细胞自动机模型,对活性污泥生物量与有机物浓度动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计算活性污泥回流循环比的方法。结果表明,在Moore邻居模型下废水达标排放所需时间较Von. Neumann邻居模型少,不同生长阶段的微生物浓度波动具有时滞性。稳定期有机物浓度和生物量不受活性污泥初始浓度的影响。活性污泥处理生物废水的细胞自动机模型有助于为污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梁宏温 , 温远光 , 温琳华 , 殷庆仓 , 黄锡泽 , 周国福
2009, 29(8):4242-4250.
摘要: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不同连栽代数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 短周期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开展研究,旨在阐明短周期桉树人工林连栽对生态系统各组分(土壤、凋落物、林下植物和乔木)的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生态系统同一层次的同一器官(或组分)碳含量因连栽代次和林龄不同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不同层次和不同器官(或组分)碳含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及其特性对碳含量的影响更显著。(2)7.6a尾巨桉连栽林分的碳贮量平均为127.649 t·hm-2,比第1代(134.411 t·hm-2)低5.03%,差异不显著(p>0.05);两类林分碳贮量的空间分布序列均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物层。(3)两类林分各组份的碳含量和碳贮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连栽对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的碳贮量影响较小,但具有降低林下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作用。短周期桉树人工林连栽采取的采伐林木、炼山清理、机耕全垦整地等措施对林地的反复干扰是导致林下植被和土壤碳贮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孙晓新 , 牟长城 , 冯登军 , 刘霞 , 程伟 , 石兰英
2009, 29(8):4251-4259.
摘要:沼泽排水造林是近年来小兴安岭湿地遭受到的主要干扰类型之一。以小兴安岭天然沼泽湿地-苔草(Carex schmidtii)沼泽和灌丛沼泽,以及沼泽排水后营造(大垄排水造林)的10a和20a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甲烷通量与天然苔草沼泽和灌丛沼泽的差异及其相关环境影响因子,探讨排水造林对甲烷通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天然沼泽和落叶松人工林甲烷通量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人工林甲烷通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和频率与天然沼泽不同,峰值相对较小,有吸收甲烷的现象出现。10a和20a落叶松人工林甲烷排放通量显著(10a落叶松人工林p=0.005,20a落叶松人工林p=0.009)低于天然苔草沼泽和灌丛沼泽的平均值。苔草沼泽、灌丛沼泽、10a和20a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150d)甲烷排放总量分别为(6.66±8.31)g·m-2·a-1,(0.32±0.31)g·m-2·a-1,(0.13±050)g·m-2·a-1和(-0.11±0.20)g·m-2·a-1。沼泽排水造林后甲烷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水位下降和维管植物的减少;此外,排水沟相对面积减少也是导致人工林甲烷排放速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汤秋香 , 谢瑞芝 , 李少昆 , 马林 , 林涛 , 石书兵 , 高世菊 , 刘国庆 , 胡震斌 , 牛兴奎
2009, 29(8):4260-4266.
摘要:为了从产量角度评价不同生态区主体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不同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经过专家咨询和相关文献分析,筛选确定7个因素作为保护性耕作影响产量的指标集,通过农户一对一调查,将农户对影响产量因素的认知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生态区主体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生态区得分最高的模式分别为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模式;华北平原上茬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下茬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模式;西北绿洲留高茬免耕直播模式;成都平原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免耕+稻草覆盖模式。为选择各地具有产量优势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提供参考。
郑钰 , 李晓文 , 崔保山 , 黎聪 , 宋晓龙 , 张黎娜
2009, 29(8):4267-4277.
摘要:云南纵向岭谷区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发展及其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选取2km×2km、4km×4km、6km×6km、… \,20km×20km网格进行多尺度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及其独立和交互作用,分析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尺度效应。然后又进一步研究了道路网络和地形因子(比如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对生态系统的独立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与路网等级有关,其相关程度与路网等级呈反比,随着尺度的变化,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表现为增强型、减弱型、质变型和无尺度效应这4种类型。在大多数尺度下,道路网络和地形因子对生态系统分布既有独立作用,也有交互作用。其中,高等级路网的独立作用比较显著,而低等级路网的独立作用不太显著。但是,随着尺度的增大,县乡路网、乡村路网和小路网对生态系统分布的独立和交互作用均显著,且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表明地形对低等级道路具有明显的干扰或屏蔽效应。
2009, 29(8):4278-4284.
摘要:2004和2005年的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36个巢址。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雪鸡的巢主要分布于2601~3000 m之间,多在高山岩石草地和裸露岩石区、突出大石下和灌木下或草丛中、中坡及中坡以上的坡位、坡度26°~40°之间的阳坡和半阳坡上营巢。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可分为捕食因子和食物因子两类,其主要因子依次为灌丛高度、距悬崖的距离、草本盖度、灌丛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作为捕食因子与食物因子权衡的结果,其巢址选择有利于喜马拉雅雪鸡的野外生存。此外,悬崖环境(距悬崖的距离和500m内的悬崖数)在巢址选择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可能与雪鸡的避敌方式及飞翔能力较差有关。
刘春悦 , 张树清 , 江红星 , 李晓峰 , 那晓东 , 温兆飞
2009, 29(8):4285-4294.
摘要:以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区,结合黑嘴鸥巢址GPS点,利用1992、2002和2007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借助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在获取栖息地植被类型信息的基础上,采用非等密度亚像元模型反演碱蓬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研究区黑嘴鸥适宜繁殖栖息地动态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5a间,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干扰下,研究区内碱蓬滩面积由4772.3 hm2减少到4062.2hm2,年变化率为-47.34 hm2/a。碱蓬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92年的(27.6±3.8)%增长到2002年的(35.4±2.0)%,至2007年达到(53.1±4.5)%。同时,利用2002、2007年黑嘴鸥巢址GPS位点,提取对应年份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碱蓬群落覆盖度,其均值分别为(35.08±4.8)%和(37.58±7.6)%,无差异显著性(P=0.066)。结合黑嘴鸥繁殖栖息地选择的水源和干扰距离等因子,叠加分析表明核心区黑嘴鸥适宜繁殖栖息地面积由1992年的2063.1 hm2小幅增加到2002年的2158.0 hm2(4.6%),到2007年间大幅减少到1723.1 hm2(-20.2%),年降幅高达8697 hm2/a。按照2002~2007年碱蓬覆盖度变化率水平计算,盐城保护区核心区黑嘴鸥适宜繁殖栖息地将在19.8a后全部消失。有关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黑嘴鸥及其繁殖栖息地的保护、管理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特定栖息地的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2009, 29(8):4295-4302.
摘要:利用寄生变红卵和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and wang)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卵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殖力,分析了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繁蜂条件下,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10.26,内禀增长率rm为0.2213,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4.52头;寄生白背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878,内禀增长率rm为0.1840,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2.20头。两组生命表参数比较分析显示褐飞虱卵具有较强的室内繁蜂潜能,可利用其进行室内繁蜂。应用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生命表参数讨论了稻虱缨小蜂在稻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能及其可能的利用途径。
2009, 29(8):4303.
摘要:为评估色板用于监测和诱捕茶园害虫的可能性,于10月份茶园昆虫盛发期在绍兴和杭州分别选有机、无公害茶园,同时使用10种粘性色板大面积诱捕茶园昆虫和蜘蛛。每种色彩重复10次。结果表明:(1)在两片供试茶园捕获的目、科和种类基本相同。蜘蛛很少。24 h后,绍兴茶园中10种色板共捕获9目53科10200个昆虫和蜘蛛;72 h 后杭州茶园中捕获10目63科21526个昆虫和蜘蛛。(2)同翅目为优势类群。绍兴茶园中,纯白色板诱捕的同翅目种数占该色板捕获的总物种数的15.2%、同翅目个体数占该色板捕获的总个体数的34.1%;其它9种色板诱捕同翅目种数占各自捕获总种数的21.2%~31.0%、同翅目个体数占各自捕获总个体数的45.8%~75.4%。杭州茶园中,纯白、湖蓝和天蓝色板诱捕同翅目种数小于各自捕获的总种数的20%、同翅目个体数小于各自捕获的总个体数的51%;其它7种色板诱捕同翅目种数大于各自捕获的总种数的22.7%,果绿和墨绿诱捕的同翅目个体数占各自诱捕的总个体数的48.6%和49.8%,桃红、素馨黄、土黄、芽绿和桔黄诱捕的同翅目个体数占各自诱捕的总个体数的55.5%~78.1%。绍兴茶园中,素馨黄和芽绿诱捕的粉虱、假眼小绿叶蝉和广翅蜡蝉分别占两种色板诱捕的总个体数的67.7%和50.1%;杭州茶园中,素馨黄和芽绿诱捕的这几种害虫总数分别占二者诱捕的总个体数的707% 和59.2%。(3) 捕获的主要是害虫,绍兴茶园中诱捕的害虫数是天敌的1.63倍,杭州茶园中诱捕的害虫数是天敌的223倍。(4)色板之间引诱的种数和个体数差异显著。素馨黄和芽绿诱捕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多、被捕昆虫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很小,对叶蝉、粉虱和蜡蝉的引诱力最强;土黄和桔黄诱捕的种数和个体数较多、多样性指数较小,对同翅目昆虫的引诱力较强;纯白色诱捕的种数和个体数居中、多样性指数最大,即诱捕的各种昆虫的个体数差别小;果绿、桃红、墨绿和湖蓝诱捕的种数和个体数明显较少、多样性指数也较小;天蓝色诱捕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少。(5) 寄生蝇类偏嗜蓝色,缨小蜂类、茧蜂类和小蜂类偏嗜芽绿色。建议将素馨黄和芽绿色板与信息素组合,分别用于监测和诱捕叶蝉和粉虱。
王冰 , 李克斌 , 尹姣 , 杜桂林 , 郭萧 , 王玉卿 , 曹雅忠
2009, 29(8):4317-4324.
摘要: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给我国的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经过2006~2008年的系统观测结果表明,风雨气象因素对麦长管蚜种群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是突出的关键制约因子。一次6~7级大风(平均风速10 m/s左右)可以显著压制麦长管蚜种群增长的趋势,其种群数量下降65%;在小麦灌浆期的一次强风天气(极大风速达到18.8 m/s),使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直至小麦成熟期未能恢复其种群密度。一次持续10 h的降雨(日降雨量32.2 mm)导致麦长管蚜种群数量骤降80%,并需要7d才恢复到雨前的种群密度。
2009, 29(8):4325-4331.
摘要:应用地统计学和克里格插值方法,分析了松材线虫病在中国的空间分布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松材线虫病在中国呈聚集分布。在全国和江苏、安徽、广东、浙江5个不同空间尺度下,半变异函数均为球形,空间依赖性距离分别可达101888°、3.4464°、2.1581°、3.08°和2.4376°。松材线虫病在中国有着2个明显的聚集分布区域,一个位于(30.5~32.5°N,1177~120.5°E),以南京为中心,包括江苏、安徽大部和浙江西北部,另一个位于(22.5~24°N,113~114.5°E ),在广东境内。松材线虫病在中国早期空间分布自然扩散模型为R = 5.4743e0.4139t(R2 = 0.9204)。
沈笑天 , 张明 , 刘国顺 , 介晓磊 , 张朝辉 , 邱立友 , 徐传快 , 李鹏
2009, 29(8):4332-4338.
摘要:施用芝麻饼可提高烟叶油份和质量,但对其机理了解很少。为了解施用芝麻饼肥条件下烟草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拟南芥基因芯片检测了施用芝麻饼肥后的烟草叶片的基因谱。在22810个基因微矩阵点中,有效差异表达的基因有54个,上调32个,下调22个。其中包括一些与烟叶质量形成关系密切的基因,如与促进脂类分解的类黄酮合成有关的4\|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表达上调,与糖类物质合成有关的糖基转移酶基因表达下调,与根毛形成代谢有关的CslD3基因表达上调,推动各种离子和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跨膜运输的ATPase subunit 6基因表达上调,促进氨基酸合成的γ \| 谷氨酰转肽酶基因上调,还检测到与光合系统有关的基因如psaK、PsbI以及多个参与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的差异表达,如SWIM锌指家族蛋白、H4组蛋白、mTERF\|related等 。此外检测到19个未知基因,它们的差异表达可能和施用饼肥有关。通过分析这些特异表达基因,了解芝麻饼肥促进烟草生长及品质形成的有关机理,揭示出一些潜在的生物学规律,为研究烟草栽培生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09, 29(8):4339-4345.
摘要:为探讨增强小麦抗盐能力的调控途径,以普通小麦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Ca2+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采用全营养液培养小麦幼苗至第一片叶完全展开,更换无钙营养液,并开始不同处理。处理分别为低盐胁迫(150 mmol?L-1 NaCl)、低盐胁迫+4 mmol?L-1 Ca2+、高盐胁迫(300 mmol?L-1 NaCl)、高盐胁迫+4mmol?L-1 Ca2+,以无NaCl胁迫的小麦为对照。5 d后取样,测定了氮同化酶活性、代谢物含量、积累量及幼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Ca2+明显缓解了低盐胁迫对小麦幼苗的生长抑制,表现在鲜重、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对高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无明显改善效果;Ca2+改善了低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氮营养状况,表现在氮积累量的增加,这一效应主要是通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异柠檬酸脱氢酶(NADP\|ICDH)活性的增强而实现的。Ca2+未能改善高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氮营养状况的主要限制因子在于NADP\|ICDH活性未明显增加。
李玉灵 , 朱帆 , 王俊刚 , 三木直子 , 坂本圭児 , 吉川賢
2009, 29(8):4346-4352.
摘要:在室内砾耕栽培条件下,通过培养液中加入PEG(Polyethylene glycol 分子量为6000)以调节溶液渗透势,设置对照、弱水分胁迫和强水分胁迫3种处理 (培养液渗透势分别为0.02,-0.1,-0.34 MPa), 从1997年开始对臭柏进行长期干旱胁迫模拟实验。2003年测定了臭柏叶片光合色素和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对照区气孔导度季节变化在5月和9月份形成了典型的双峰曲线。尽管对照区的气孔导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但日光合量却低于弱水分胁迫区。3个处理Chl a/b的比值在11月至翌年3月的低温期内均升高,以强水分胁迫区的增幅最大,其它月份该比值在3个处理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3个处理的叶绿素总量(Chl a+b)在生长季的5~9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其中以强水分胁迫区增幅最小。在11月至翌年3月的低温期,各处理均大幅提高叶黄素总量(V+A+Z)和热耗散色素比例(A+Z)/(V+A+Z) (V:紫黄质、A:单环氧玉米黄质、Z:玉米黄质);在5~7月份的生长高峰期,各处理则明显降低了叶黄素总量和热耗散色素比例。这种趋势在强水分胁迫区表现的更为显著。
汪金平 , 曹凑贵 , 李成芳 , 金晖 , 袁伟玲 , 展茗
2009, 29(8):4353-4360.
摘要:稻鸭共育技术作为稻田复合种养模式,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通过对不同时期稻田藻类群落种类、密度、生物量及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研究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田藻类群落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及甲藻门共6门、38属、108种。随着水稻发育进程,藻类优势种单位生物量增加,前期皆以银灰平裂藻、栅藻等为优势种,后期对照以方鼓藻,灿烂颤藻,短小舟形藻等为优势种,而放鸭区优势种皆是裸藻门,包括绿色裸藻,尖尾裸藻,梭形裸藻等。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初期有个适应期,在放鸭后15d左右藻类密度及生物量显著下降,之后开始上升。与常规对照相比,稻鸭共育藻类密度及生物量较低,放鸭对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放鸭45d以后,表现为水体全P增加,全N减少,藻类多样性下降,优势种发生变化。环境因子与藻类相关分析表明,全磷与裸藻生物及藻类总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0.625,而全N与藻类相关性不显著。
2009, 29(8):4361-4371.
摘要:以海水敏感品种圆叶菠菜和耐海水品种‘荷兰3号’为试材,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海水胁迫对菠菜(Spinacia olerancea L.)叶绿体活性氧(ROS)和叶绿素(Chl)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胁迫下,2个菠菜品种叶绿体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并且圆叶菠菜的提高幅度大于‘荷兰3号’;圆叶菠菜叶绿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低于‘荷兰3号’,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荷兰3号’;光氧化剂甲基紫精(MV)进一步使2个菠菜品种叶绿体内O-?2产生速率加快、H2O2含量提高、膜质过氧化加重,活性氧清除剂AsA明显降低了菠菜叶绿体内ROS水平,缓解了由MV造成的严重的膜质过氧化伤害。海水胁迫下,2个菠菜品种叶片叶绿素b(Chlb)、叶绿素a(Chla)及其合成前体物质原叶绿素酸(Pchl)、镁原卟啉Ⅸ(Mg-protoIX)、原卟啉Ⅸ(ProtoⅨ)和尿卟啉原Ⅲ(UroⅢ)含量明显降低,而胆色素原(PBG)和δ-氨基酮戊酸(ALA)积累,Chl合成受到阻碍,并且圆叶菠菜的受阻程度大于‘荷兰3号’;MV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受阻程度,而AsA部分缓解了由海水胁迫和MV造成的阻碍作用。海水胁迫明显提高了圆叶菠菜叶片叶绿素酶(Chlase)活性而对‘荷兰3号’没有影响,MV处理对圆叶菠菜Chlase活性的影响程度大于‘荷兰3号’,但AsA对2个品种叶片Chlase活性没有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说明,海水胁迫下,菠菜叶绿体内ROS与Chl代谢密切相关,不仅通过叶绿体膜的氧化伤害使Chl降解,而且使Chl合成的PBG向UroⅢ转化步骤受阻。耐海水品种‘荷兰3号’叶绿体清除ROS主要通过SOD和AsA-GSH循环系统,清除能力较强,减轻了ROS对叶绿体膜的氧化损伤和Chl合成的受阻程度,并且海水胁迫对其Chlase活性的影响较小;而海水敏感品种圆叶菠菜叶绿体清除ROS主要依赖于SOD和POD,对ROS的清除能力有限,从而导致了ROS大量积累,叶绿体膜的氧化损伤和Chl合成的受阻程度严重,并且海水胁迫显著提高了Chlase活性,加剧了Chl降解。
2009, 29(8):4372-4379.
摘要: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s)是十字花科植物中一类含氮、含硫的次生代谢产物,与其水解产物在植物防御功能中有重要意义且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通过控制供水的方式对营养生长时期的拟南芥幼苗进行水分胁迫,观察了土壤自然干旱对营养生长时期拟南芥莲座叶芥子油苷含量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自然干旱处理下,拟南芥莲座叶的芥子油苷总量从处理3 d起低于对照,且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与对照组的差异逐渐增大,脂肪族芥子油苷的响应均比较明显,与芥子油苷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吲哚族芥子油苷对水分胁迫则不敏感。脂肪族中的4-甲基亚磺酰丁基芥子油苷(4-methylsulphinylbutyl GS,4MSOB)占脂肪族芥子油苷的比例最大,它的含量变化成为影响莲座叶中芥子油苷组合模式的主导因素。
2009, 29(8):4380-4385.
摘要:观察了3种悬铃木聚合果的形态、坚果形态、聚合果上坚果数量、坚果上果皮毛数量、聚合果总果皮毛数量,比较了3种悬铃木聚合果的形态学差异,发现二球悬铃木的聚合果最大,聚合果上的坚果数量与坚果的果皮毛数量最多;采用石蜡切片染色观察和NaOH处理证明悬铃木果皮毛主要有果胶质、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主要成分;通过用不同浓度粒级符合PM10大小的果皮毛对小白鼠进行支气管染毒试验,证明染毒后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磷酸还原酶(ACP)含量升高,显示肺细胞受损;GSH\|Px含量下降,显示小鼠肺部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试验结果证明,悬铃木果皮毛破碎后所形成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小鼠的呼吸道具有致炎作用。
郑有飞 , 石春红 , 吴芳芳 , 吴荣军 , 刘宏举 , 赵泽 , 胡程达
2009, 29(8):4386-4391.
摘要:通过模拟大气中臭氧浓度(100 nl·L-1和150 nl·L-1)的升高,观察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抽穗期达最低值,拔节期和成熟期活性较大。转化酶和脲酶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抽穗期达最高值,后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在臭氧胁迫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活性在成熟期时均显著高于OTC对照(P<0.05)。脲酶活性在生育前期高浓度臭氧处理显著地高于对照,低浓度影响不显著。
2009, 29(8):4392-4396.
摘要:以黄瓜为实验材料,采用悬空气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发育期反枝苋水浸提液对根缘细胞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在反枝苋水浸提液作用下,黄瓜根果胶甲基酯酶(PME)活性升高,但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这种促进效应逐渐降低;而黄瓜根缘细胞存活率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相同发育期反枝苋不同部位的化感作用差异不显著,不同发育时期反枝苋化感作用差异较为明显,其化感作用以幼苗期最强,现蕾期次之,成熟期最弱。推测化感作用是反枝苋发育初期取得竞争优势,迅速占领生态位的原因之一。
2009, 29(8):4397-4407.
摘要:对造礁石珊瑚与其共生藻共生研究现状及其在全球变化下的适应能力进行较全面的综述。造礁石珊瑚与遗传和生理功能独特的共生藻组成内共生关系是成功演化的范例。近年来对珊瑚共生体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共生藻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当前认为共生藻属至少包括8个(A—H)各自包含亚系群的世系或系群。珊瑚-共生藻共生功能体对诸如全球变化引起的海水温度上升等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由于珊瑚以及珊瑚礁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对珊瑚与其共生藻共生关系和共生功体适应能力的研究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2009, 29(8):4408-4419.
摘要:低剂量毒物刺激作用(hormesis)是在毒物剂量/效应关系中低剂量毒物可能表现出对生物生长的一种刺激作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毒物刺激作用发生的剂量低于未观察到毒性效应的剂量(NOAEL),毒物刺激作用的最大刺激效应一般是对照的130%~160%,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剂量/反应现象。就毒物刺激作用的概念、机理、毒物刺激作用剂量/反应曲线的一些定量特点和模型的拟合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用实例说明毒物刺激作用模型的最新拟合方法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目前毒物刺激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9, 29(8):4420-4425.
摘要: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贫困区和多民族聚居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综述了农牧交错带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当前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今后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应集中在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其热点领域应集中在农牧交错带生产力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界面生态学、放牧生态学,农牧交错带的健康诊断和价值评估等方面。其中生产力生态学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保证,应加强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系统耦合生产方式的研究;恢复生态学是治理退化农牧交错带的基础;界面生态学是剖析退化农牧交错带的切入点;放牧生态学是调控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退化的手段;健康诊断有助于对农牧交错带进行客观的评价;价值评估则是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效益和服务的估算。
2009, 29(8):4426-4430.
摘要:综述了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第五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情况。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可持续性转型”,设立了可持续资源管理、工业生态学工具、工业共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态学等10个议题。在简介会议背景和大会基本数据后,对上述议题归类为社会物质代谢、生态工业发展和工业生态学方法工具3个领域并进行介绍和评述。最后,总结了国际工业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了对国内工业生态学发展的4点启示,包括加强实证研究、开展国家层面的物质代谢分析、注意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强化理论基础构建意识。
2009, 29(8):4431-4440.
摘要: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手段,但生态补偿标准及其确定方法一直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市场理论和半市场理论。以这3种理论为依据,系统总结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主要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原理、适用的范围、特点及其应用的典型案例展开述评。最后对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进行了展望。
2009, 29(8):4441-4447.
摘要: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生态恢复经济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生态恢复经济学的学科含义、地位、特点和研究对象。生态恢复经济学是研究退化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的经济损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期间的成本效益以及恢复过程中的经济价值动态变化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它以人类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恢复和重建过程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客观运动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生态恢复经济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生态经济学和恢复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009, 29(8):4448-4454.
摘要:鸟类传播种子对于植物种群自然更新及群落演替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鸟类栖息的树木具有富集种子雨功能,在山体滑坡区及废弃矿区等干扰生境中人工设置鸟类栖木,可以增加鸟类传播的种子雨输入,丰富土壤种子库,尤其食果鸟类可以传播那些处于群落演替中期至后期的乔、灌木树种,能够促进受干扰地区森林植被的演替进程。5?12汶川大地震对地震灾区造成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严重的植被破坏,在地震灾区森林植被的生态恢复工作中,一些地区可以采用人工设置鸟类栖木方法,充分利用山体滑坡区周围残余森林的丰富种子源及众多食果鸟类,促进灾区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
2009, 29(8):4455-4463.
摘要:硫是水稻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硫酸盐还原是硫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关键步骤,在稻田土壤表层和水稻根际都十分活跃。介导硫酸盐还原过程的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SRB)是稻田土壤中重要的功能菌群。它们不仅是硫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力量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综述了稻田土壤中微生物参与的硫酸盐还原过程、SRB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目前研究稻田土壤SRB主要采用的分子生态学方法,如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并对水稻土壤中SRB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9, 29(8):4464-4474.
摘要:运用数学公式推导人类种群在“一夫一妻”基本制度下的总和生育率的“世纪更替”水平,或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参数计算公式为 TFR=1+S/100(S/100为性别比,当男女性别比为1∶1时TFR=2.0。当性别比因女少而严重失调时, TFR>2.0)。在对我国人口增长及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实行了30a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巨大成就,奇迹般地将我国总和生育率从6.0左右迅速降下来。但是,近年来的总和生育率呈急剧下降趋势,目前全国TFR指标在1.8以下,有可能已经接近11。根据北京、上海的统计数据及人口普查分析,这两个地区的TFR已经小于1.0。根据建立的人口增长总和生育率(TFR)模型,按照目前提倡的TFR=1的指标,继续严格执行下去,300年内我国的人口将从现在的13亿急剧下降到398万人。
2009, 29(8):4475-4482.
摘要:用小麦幼苗做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Cd、Pb、Cr共同胁迫对小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Cd、Pb、Cr 3种不同重金属之间互作的存在,三元污染胁迫对叶绿素总量抑制的联合作用和降低渗透势的幅度一直大于单独作用之和;三元污染胁迫下的气孔阻力、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联合作用一直小于单独作用之和。联合作用随胁迫时间的增加,从小于单独作用之和转变为大于单独作用之和的有叶与根的质膜透性;联合作用从大于单独作用之和转变为小于单独作用之和的有Cd、Pb、Cr三元污染胁迫下的根系活力。对小麦幼苗POD同功酶的影响是:Cd、Pb、Cr三元污染胁迫出现了与单一污染胁迫不同的新酶带,也消失了不同的酶带。该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Cd、Pb、Cr污染对小麦的影响机制,为农业生产上早期检查Cd、Pb、Cr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有害效应和丰富小麦重金属复合污染胁迫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009, 29(8):4483-4491.
摘要: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大陆种群以布列亚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2004~2005年,通过实地测量丹顶鹤东、西种群主要繁殖地的31处巢址的生境因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丹顶鹤东、西种群巢址的芦苇密度、苇丛面积及巢距干扰源距离的差异显著(P﹤0.05);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将位于5 个保护区的丹顶鹤巢分成两类,且两类鹤巢分属东、西种群;丹顶鹤东、西种群巢址选择的分异不仅表现在单个生境因子的数量差别,还表现为群体采取不同的隐蔽对策;丹顶鹤东、西种群营巢对水深和芦苇高度的选择稳定一致。生境丧失作为外因通过丹顶鹤的“K生活史”特征起作用,导致丹顶鹤东、西种群的巢址选择具有群体特征。
2009, 29(8):4492-4500.
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功能。以快速城市化的大都市上海为例,通过收集的689个房屋样点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享乐价格模型,选择房屋结构、可达性、面积和景观指数四大类共23个因子,定量分析了上海主要城市绿地类型对房屋价格的影响,从而定量表征了城市绿地的宜人性,并对影响房屋价格的其他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绿地具有显著的宜人性,其空间分布、面积、类型对房价具有显著影响,但绿地影响作用的大小不同,如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影响最大,而广场绿地可达性的影响则较小;(2)居民已具有明显的接近城市绿地居住的愿望,从而开始形成围绕大型城市绿地的社会分异;(3)景观指数对房价的影响(聚集度指数对房价有显著影响)表明城市绿地的组成结构也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子;(4)房屋的结构特征(如面积、建设年代与装修程度等)是房价的内在的基础影响因子,而房价的外在重要影响因子除城市绿地外,还包括到市中心的时间、到最近地铁站的时间、到最近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和学校)的时间等。城市绿地宜人性分析可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在进行城市绿地空间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以促进城市有序发展和社会和谐。
2009, 29(8):4501-4511.
摘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和机制对认识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北京市海淀区、延庆县作为研究区,利用1992、2002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1992~2002年海淀区、延庆县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1992到2002年间,海淀区、延庆县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海淀区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明显高于延庆县,且内部改造强烈;延庆县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程度明显低于海淀区,且有明显的内部结构调整;海淀区原有建设用地开始转变为林地。 ②1992到2002年间,海淀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外在驱动力包括人口增长、第二产业(高新技术)、第三产业(房地产)的发展及北京市总体规划政策;最主要内在因素为前期土地利用方式;延庆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外在驱动力包括非农业人口的增长、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及生态建设;最主要内在因素为地形因素。 ③ 海淀区土地利用变化是政策主导,延庆县土地利用变化是经济发展主导。
2009, 29(8):4512-4516.
摘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缺苞箭竹的总酚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采集到的不同器官中均有酚类物质分布,总酚含量最高的为叶龄超过1a的老叶(2.05%),笋中的总酚含量最低(0.20%)。海拔高度和日照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含量变化,在海拔高和光照强的条件下,幼嫩器官中的总酚含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研究分析了缺苞箭竹各器官总酚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大熊猫采食量之间的关系。
2009, 29(8):4517-4525.
摘要:对神府—东胜矿区6个矿3种不同地貌下2个不同沉陷年份及对照区地表植被进行了调查,计算并分析了各样地植物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结果表明:(1)神府—东胜矿区植物种类总体上来看较为稀少,生态较为脆弱;在调查区内共出现植物30科 82属 114种。(2)6个矿中以上湾、大柳塔和活鸡兔3矿区植物种类较丰富,补连塔和乌兰木伦矿区物种相对单一。(3)经沉陷干扰后,植物群落主要组成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群落的建群种没有改变;除生态十分脆弱的乌兰木伦矿区外,其余矿区地表沉陷后物种多样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4)沉陷后群落组成成分较沉陷前增多,且沉陷1年区比沉陷当年区物种数多,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王美艳 , 李军 , 孙剑 , 王学春 , 方新宇 , 任晶晶
2009, 29(8):4526-4534.
摘要:实地测定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和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后深层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和粮草轮作对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苜蓿连作1a、5a、8a和12a等4类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值为6.6%,平均土壤水分过耗量702.8mm,平均土壤干燥化速率147.1mm/a,达到强烈干燥化程度,苜蓿连作5a土壤干层深度超过1000cm,苜蓿连作8a土壤干层深度超过1360cm,苜蓿草地合理利用年限为7a。(2)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并轮作4~7a和25a粮食作物等5类粮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介于674%~11.95%,土壤贮水量恢复值介于210.6~887.3mm,平均土壤水分恢复速率为80.8mm/a。轮作6a后粮田土壤干层轻度恢复程度以上深度达到1000cm。通过粮草轮作使苜蓿草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需要13a以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适宜的粮草轮作模式为:7a苜蓿→13a粮食作物。
2009, 29(8):4535-4541.
摘要:为深入研究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黑土生态区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变化,试验采用DGGE\|cloning测序技术与传统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S)对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以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传统培养试验结果为RRS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的数量;DGGE图谱分析表明,RRS根际土壤细菌16SrDNA条带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要低于其他处理,聚类分析显示RRS带谱与RRS\|S和Y\|S差异较大,相似性分别为64%和64.4%;DGGE\|cloning测序结果表明,在RRS处理中缺失条带1和条带12分别属于Uncultured bacterium和Nitrospira门Nitrospira属,其中条带1与其他切取条带最小遗传距离达0.4,与其他处理相比表现出弱势差异的条带2、4、5和条带11均属于Uncultured bacterium。研究表明,RRS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根际土壤细菌的数量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并对根际土壤中Nitrospira属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09, 29(8):4542-4547.
摘要:为了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在四川省亚高山米亚罗林区,以原始冷杉林(M\|Y)和由原始林转化成的45年龄云杉人工林(M-60)、25年龄云杉人工林(M-80)和菜地(M\|C)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D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的含量和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其中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为M\|Y>M-60>M-80>M\|C,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趋势则为M-60>M\|Y。土地利用变化没有改变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垂直分布,各组分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季节变化幅度较小,但枯落物层和表层土壤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深层土壤,而各组分的分配比例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2009, 29(8):4548-4559.
摘要:土壤微生物在森林土壤中有重要功能。采用传统培养、脂肪酸鉴定和PCR-DGGE 3种方法分别研究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脂肪酸种类和细菌DNA片段的多样性,从微生物学角度为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的建设促进了风沙土土壤微生物的发育,随着防护林定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脂肪酸和细菌DNA片段的多样性指数明显增大;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是优势类群,占微生物总数80%以上,而真菌很少,不到微生物总数1%,但在不同土层间有所差异;传统培养法与现代生物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的建设使林地土壤生物活性有所增强,有利于林地土壤养分循环与利用。
2009, 29(8):4560-4564.
摘要:探讨了土壤中水分、温度、pH值及水蒸气压、介质盐分浓度对甲壳素包裹肥料(CCF)养分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CF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养分释放速率与包裹层内水蒸气压差呈线性关系; CCF的养分释放速率随介质盐分浓度的增高而降低,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大,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提高10℃,养分释放速率提高约1.3~1.4倍,但不同温度下养分累积释放曲线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土壤pH值对CCF养分释放速率的影响不显著。
徐万里 , 刘骅 , 张云舒 , 王西和 , 秦巧 , 廖宗文
2009, 29(8):4565-4571.
摘要:在17a的新疆国家灰漠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区,采用通气法对春小麦种植体系8种处理,即(1)对照(种植、不施肥,CK)、(2)施氮肥(N)、(3)施氮磷肥(NP)、(4)施氮钾肥(NK)、(5)施氮磷钾肥(NPK)、(6)施氮磷钾肥+有机肥增量(NPKM1)、(7)施氮磷钾化肥+有机肥常量(NPKM2)、(8)施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NPKS)的氨挥发损失与不同肥料配比、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特性变化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当地春小麦种植典型施肥模式,即“基肥撒施后机械翻耕,追肥撒施后灌水”下,在施氮量为84.97~241.5 kg?hm-2的条件下,不同处理基肥氨挥发累积量为0.194~2.236 kg N?hm-2之间;追肥氨挥发累积量在0.078~0.210 kg N?hm-2之间,远低于基肥氨挥发量;基肥和追肥氨挥发损失氮素之和占总施氮量的039%~1.23%。(2)相同施氮量241.5 kg?hm-2的N、NP、NK、NPK 4个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1.017、0.944、1.988、2437 kg N?hm-2,氨挥发量与不同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水平(r=0.951, P<0.05,n=4)。(3)施氮量分别为151.8、84.9、216.7 kg?hm-2有机肥处理NPKM1、NPKM2、NPKS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1.404、1.041、1.583 kg N ?hm-2,氨挥发量与氮肥使用量呈显著正相关(r=0.581,P<0.05,n=18)。以上结果表明,氨挥发不是新疆灰漠土长期定位试验春小麦体系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不同肥料配比和长期不同肥料配比造成土壤特性的变化是7种施氮肥处理氨挥发差异的主要原因。
2009, 29(8):4572-4579.
摘要:水稻主季稻留桩高度是影响再生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两系杂交稻组合培两优210为研究材料,在主季稻收割时设3个留桩高度处理(40 cm、20 cm和10 cm),研究主季稻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及源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留桩高度的降低,(1) 培两优210再生稻生育期延长,株高、穗长与叶面积指数增加;(2) 灌浆期间叶片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衰减率减小,作物生长率增加,节间维管束数目和大小及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3) 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输出速率增加,比叶重和粒叶比提高,穗总粒数增加,进而增加产量。两系杂交稻培两优210作中稻栽培时其适宜留低桩,留桩高度10 cm处理再生稻具有“源”足“流”畅“库”大的特点。
杨清香 , 王育水 , 张晶 , 张昊 , 朱孔方 , 李学梅
2009, 29(8):4580-4587.
摘要:研究通过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小麦根际土壤、根、茎、叶各部位的土霉素抗性内生菌数量、种类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麦内生菌数目在1×104cfu g-1~1.95×106 cfu g-1 之间,土霉素抗性内生菌数目介于6.9×103cfu g-1和5.67×105 cfu g-1,从中分离出22株土霉素抗性内生菌,包括15株G+和7株G-,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它们与Bacillaceae,Alphaproteobacteria 和Gammaproteobacteria 三大类微生物聚在一起,其中Bacillaceae类细菌最多,占59.1%。土霉素抗性的Bacillus licheniformis在小麦根际土壤、根、茎等器官中都分离得到表明该抗性菌种在小麦内生系统中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具有土霉素抗性的人类机会致病菌Bacillus cereus和Stenotrophomonas属的细菌在小麦的根际土壤、根以及叶子中也均分离到,但是在小麦种子中没有分离到任何土霉素抗性的内生菌。
2009, 29(8):4588-4594.
摘要: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16 年的国家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站的垄作免耕(Combining Ridge and No\|tillage, NT)、冬水稻田(Flooded Paddy Field, FPF)和常规平作(Conventional Tillage, CT)土壤。表层土样(0~20cm)通过湿筛法分别得到>4.76 mm、2.0~4.76 mm、1.0~2.0 mm、0.25~1.0 mm、0.053~0.25 mm、<0.053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采用麦角固醇和胞壁酸标记法测定各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结果显示在垄作免耕、冬水稻田、常规平作土样中,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在<0.053 mm的粘粒中含量最低;在0.053~0.25 mm的土壤微团聚体中最高;在大于0.25 mm的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生物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多,但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的变化模式有一定的差异。3种耕作方式相比较,垄作免耕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分布模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差异较大,垄作免耕的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但除了在0.25~10 mm、2.0~4.76 mm的团聚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粒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土壤真菌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在亚热带紫色水稻土水稳定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与团聚体的粒径和耕作方式有关,3种耕作方式中垄作免耕对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响应最为明显。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