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29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气候变暖致使墨兰(Cymbidium sinense)野外种群趋向灭绝

      2009, 29(7):3443-3455.

      摘要 (3154) HTML (0) PDF 8.02 M (2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水分循环过程,对植物的生存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与环境高度适应的兰科植物。通过对深圳野生墨兰(Cymbidium sinense)的生物学特征调查和生殖行为观察,计算出其各龄级的存活数、出现频率和子代数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生殖力表、绘制存活曲线和年龄锥体,构建Leslie矩阵模型、Levins模型和连续下降模型Nt=Nt-1-Nt-1e-2.329对种群数量动态过程进行预测,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以检验墨兰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气温上升引发相对湿度降低和降雨失衡形成干旱的环境条件下,墨兰表现出的空间结构为成群分布,种群的年龄锥体属于壶型锥体,种群存活表现近似于DeeveyⅠ型,种群的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很低,墨兰种群正处于下降态势。究其原因是,墨兰在生理上表现出对干旱的敏感和高温使光合速率下降,影响营养物质积累以及高温直接抑制花芽分化或造成花芽败育,从而影响了有性繁殖,减少了后代的生产。尽管其有性繁殖是通过花香和花外蜜吸引中华蜜蜂(Apis cerana)传粉,产生含有大量种子的果实。但只有少量种子可以在野外环境中萌发,而萌发出的幼苗大多数因干旱不能成长到有性繁殖阶段。墨兰的种群数量动态随气候的波动而波动的结果证明了气候暖化和降雨失衡引起的干旱影响着墨兰的生殖和生长过程,成为其种群发展的致死因子。这种作用的持续或进一步加剧将使墨兰在该地区消失,因此,有必要对该物种进行迁地保护或种质资源人工保存。墨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应引起人们对全球暖化给植物生存所带来的威胁的关注。

    • 未来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2009, 29(7):3456-3464.

      摘要 (2366) HTML (0) PDF 1.22 M (2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的水资源有重要影响,对其影响进行评估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和4种全球环流模式的各3种排放情景,评估了2010~203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黑河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结果表明,黑河流域2010~2039年的年均降水变化-2.3%~7.8%,年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分别升高0.7~2.2 ℃和12~2.8 ℃,年均径流量变化-19.8%~37.0%,1.2 m剖面年均土壤水分含量变化-5.5%~17.2%,年均蒸散量普遍增长0.1%~59%;水文气象变量变化趋势复杂,但T检验表明年降水、径流、土壤水分和蒸散增长的概率较大。对于季节变化,降水可能在12~7月份和9月份增长,8月份和10~11月份减少;径流在4~7月份和9~10月份增加,11~3月份和8月份减少;土壤水分在各月都增长;蒸散11~6月份普遍增长,7~10月份减少的可能性较大。未来气候将发生显著变化并对水资源有重要影响,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缓其不利影响。

    • 海南岛霸王岭两种典型热带季雨林群落特征

      2009, 29(7):3465-3476.

      摘要 (3085) HTML (0) PDF 1.67 M (2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带季雨林为海南岛的隐域性植被类型,分布在与热带低地雨林相似的海拔范围但生境条件较差的局部地段,在旱季其大部分的乔木种类和个体都会落叶。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分布着海南岛最为典型且大都保存较为完好的热带季雨林原始林,按照其优势树种可划分为海南榄仁(Terminalia hainanensis)季雨林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季雨林两种群落类型。通过对霸王岭林区两种典型的热带季雨林老龄林群落的样地调查,比较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大小结构、多样性、季相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热带季雨林群落中物种优势度明显,具有明显的标志种——海南榄仁和枫香。海南榄仁群落具有较高的灌木物种丰富度、个体多度及较低的乔木物种丰富度、个体多度和多样性;海南榄仁群落在小径级和低高度级中具有较高的植物个体多度,同时在低高度级中具有较低的物种丰富度,但其它径级和高度级两个群落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差异均不显著;除灌木落叶物种丰富度海南榄仁群落显著高于枫香群落外,其余各生长型落叶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两个群落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具刺木质藤本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上海南榄仁群落与枫香群落差异不显著,但乔木、灌木和木本植物具刺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海南榄仁群落均显著高于枫香群落。总体来看,海南榄仁群落比枫香群落的季雨林特征明显,是海南岛最为典型的季雨林群落类型。

    • 典型城区与郊区环境大叶黄杨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2009, 29(7):3477-3484.

      摘要 (2865) HTML (0) PDF 1.13 M (2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夏秋季典型城区与郊区环境下大叶黄杨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了现场实验比较研究。研究显示,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大小由总光合速率(光合能力)和呼吸速率共同决定,城区环境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低、大气CO2浓度较高, 不同月份城区和郊区样点大叶黄杨的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性存在不同。城区环境下大叶黄杨的胞间CO2浓度、叶面水气压亏缺、蒸腾速率高于郊区环境。城区环境中温度、大气CO2浓度等的变化会影响叶片呼吸作用,造成呼吸速率升高或是降低,城区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变化也会损伤叶片光合结构从而导致总光合能力降低,这两者都会引起净光合速率的变化。通过大叶黄杨叶片叶绿素荧光指标的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城区大叶黄杨叶片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Fv/Fm、Fv/Fo、qP、ΦPSⅡ、ETR降低,但qN升高。表明叶片叶绿体PSⅡ的功能受到负面影响。城区大叶黄杨叶片荧光参数的变化,从微观机制上表明城区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上升导致叶绿素及叶绿体光合结构受损的确是叶片光合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 敦煌西湖湿地鸟类栖息地重要性模糊综合评判

      2009, 29(7):3485-3492.

      摘要 (2716) HTML (0) PDF 980.56 K (2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7~2008年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的湿地鸟类调查种类和数量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保护区内的8块湿地进行了湿地鸟类栖息地重要性评价。 评判中隶属度的确定采用最佳因子值法,并分春、秋两种最佳因子值进行评判。结果表明:(1)春季各湿地均比秋季的重要性程度高,春季是管理的重点;(2)春秋两季南湖湿地重要性(0.938和0966)都要远大于其它的湿地。春季盐池湾、羊水海子、南大湖的结果较相近,重要性程度次之,可持有相同程度的管理水平。党河水库、墩子湾、马圈湾、南园湖的重要性程度较低,只需一般水平的管理;(3)秋季各湿地水平除了南湖外普遍较低,羊水海子和盐池湾的重要性(0.340和0.269)相对较高些,但也只需一般水平的管理。

    • 河北省年均降水量插值方法比较

      2009, 29(7):3493-3500.

      摘要 (2800) HTML (0) PDF 1.19 M (2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北省及临近区域120个气象观测站点1971~2000年均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选择其中的40个作为检验站点,其余站点分别取80、40、20个作为插值站点,采用局部插值、整体插值、多元线性回归、综合模拟等多种插值模型讨论了降水空间插值问题,主要结论如下:插值站点数、模型类型、模型参数都会影响插值精度。局部插值模型相对误差最小值出现在Spline、IDW模型中,其次为Kridging模型,而整体模型Trend、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误差均较大,但综合了局部插值模型和统计模型的综合模型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插值精度及误差分布。河北省80和40个站点的最优插值模型为综合模型,20个站点的最优插值模型为IDW2。

    •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为例

      2009, 29(7):3501-3508.

      摘要 (2937) HTML (0) PDF 1.22 M (2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表层(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平均为(2.4986±0.7864) g/kg,占表层土壤有机碳的(12.7926±21.00)%。在海拔4424~4804m范围内,随着海拔升高,表层(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分布特征,有机碳活度也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分布特征。影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关键的环境因子是地上生物量、0~10cm地下生物量、30~40cm地下生物量、20~30cm土壤含水量、0~20cm土壤容重、20~40cm土壤容重和土壤全N量;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活度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则是植被盖度、20~30cm地下生物量、0~10cm土壤含水量、10~20cm土壤含水量、20~30cm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K和土壤全N量。

    • 海湾型城市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扩展演化——以厦门市为例

      2009, 29(7):3509-3517.

      摘要 (2162) HTML (0) PDF 1.67 M (2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海湾型城市——厦门市半城市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1987、1992、1997、2002和2007年5个时相的TM/ETM+遥感影像数据,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获取了近20a 来各期土地利用信息数据,采用景观格局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分形理论等方法研究了厦门市半城市化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空间演变特征,详细分析了城市形态演变、城市围填海特征及政策影响。结果表明:20 a 年来厦门近郊建设用地从18.4 km2增加到108.4 km2,远郊则从35.7 km2增加到114.9 km2,分别增长为原来5.9倍和3.2倍;城市空间扩展过程通过不断侵蚀耕地、林地和大规模填海造地完成,其中耕地景观变化最大,城市扩展最高峰(2002~2007年)近郊与远郊被建设用地“蚕食”的耕地多达19.74 km2和33.11 km2;在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中,近郊城市城市由不稳定形态逐步向稳定形态(填充增长)演化,但远郊形态格局尚处于以中心城市扩展为主体的时期;填海造地面积及其时空分布与政策因素密切相关,20 a来厦门半城市化地区海岸线缩短了14.3%,近郊与远郊海岸分维数分别从1.236和1.267降到1.191和1.262,岸线复杂性明显降低,逐步趋于平直;海湾型城市战略的提出对填海造地影响最为明显,2002~2007年期间填海进程明显加快,近郊与远郊分别填海13.32和9.15 km2,超越了前15 a 填海总面积。

    • 土壤水分条件对克隆植物互花米草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2009, 29(7):3518-3524.

      摘要 (2331) HTML (0) PDF 965.87 K (2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互花米草草滩挖掘沙蚕是海岸带常见的行为,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蓄水能力下降,局部土壤水分含量低。能否利用这些条件,降低互花米草种群的入侵性,并进而对互花米草的控制提供对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命题。为此,实验模拟3种不同土壤蓄水条件,并测定互花米草在该条件下的形态与存活指标、克隆特征参数及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条件对互花米草的叶长和根状茎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 0.05);而其株高、分枝强度、克隆存活数、克隆存活率及地上生物量在各土壤水分条件间差异显著(p< 0.05);在低水分条件下,互花米草的芽数、基茎粗、地上生物量比和叶生物量比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处理(p< 0.05),地下生物量比则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处理(p< 0.05);在中等水分条件下,互花米草的根状茎长、根状茎节数、地下生物量和茎生物量比与其他两组处理差异不显著(p> 0.05),而在其他两组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在高水分条件下,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和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处理(p< 0.05),根状茎生物量比则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处理(p< 0.05),而这些指标在其他两组处理间均差异不显著(p> 0.05)。由此推断,土壤水分条件适中有利于互花米草的生长扩张以占领有利的资源环境,而土壤水分条件低则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繁殖,影响其种群延续。

    • 不同水位梯度下克隆植物大米草的生长繁殖特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

      2009, 29(7):3525-3531.

      摘要 (2484) HTML (0) PDF 1.13 M (2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温室模拟控制实验,研究了不同水位梯度处理对外来克隆植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衰退种群的形态性状、克隆生长性状、生物量积累及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实验共设置5种水位处理,分别为淹没至大米草株高的1/2, 淹没至株高的1/3,表面水淹0 cm,低于土表5 cm (-5 cm),以及低于土表10 cm (-10 cm)。结果表明:水位梯度对大米草的形态性状、克隆生长性状、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格局等部分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 < 0.05);株高、克隆分株数、根状茎节数、根状茎总长、间隔子长度及生物量在0 cm至1/3株高水位梯度处理下均显著高于-10 cm和1/2株高水位处理(p < 0.05),但与-5 cm处理无显著差异(p > 0.05);-10 cm水位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和根状茎生物量分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 < 0.05)。综合大米草衰退种群的形态特征、克隆生长特性、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格局对水位处理的响应格局,认为大米草种群较适宜的水位梯度为表面积水至淹没株高的1/3处,而水位的变化可能是大米草种群自然衰退的原因之一。

    • 青藏高原东缘过路黄在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的克隆内资源共享

      2009, 29(7):3532.

      摘要 (2439) HTML (0) PDF 1.36 M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带,分别于618m和1800m两个海拔高度上研究匍匐茎克隆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在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的克隆内资源共享及其对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海拔1800m处,与资源的空间同质性处理(Ⅰ) 和(Ⅱ)相比, 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处理(Ⅲ)和(Ⅳ)下过路黄整个克隆片段的生物量和分株数均获得显著增加;在海拔618m处,与资源的空间同质性处理(Ⅰ) 和(Ⅱ)相比,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处理(Ⅲ)和(Ⅳ)下过路黄整个克隆片段生物量显著增加。在海拔618m和1800m处,生长在低光高养条件下的远端分株, 若与高光低养的近端分株相连, 相比连接到低光高养的近端分株, 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下部分;在海拔1800m处,生长在高光低养条件下的远端分株, 若与低光高养的近端分株相连, 相比连接到高光低养的近端分株, 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上部分。在海拔618m和1800m处,生长在高光低养条件下的近端分株, 若与低光高养的远端分株相连, 相比连接到高光低养的远端分株, 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上部分。处于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的过路黄发生了克隆内分工,依靠相连分株间的功能分化, 克隆植物能有效的利用异质性分布的资源, 缓解资源交互斑块性分布对克隆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通过间隔子(匍匐茎或根状茎),相连分株间能够相互传递和共享由不同分株获得的资源,这种资源共享能够提高克隆植物在异质性生境中的存活与生长。同时,方差分析显示环境异质性和海拔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克隆片段的生物量和分株数。相比于海拔618m,在海拔1800m处克隆内资源共享对克隆植物生长表现的影响更大。

    • 匍匐茎草本植物蛇莓小尺度克隆结构

      2009, 29(7):3540-3548.

      摘要 (2410) HTML (0) PDF 5.69 M (1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比较分析了3个斑块匍匐茎草本植物蛇莓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和克隆结构,探讨蛇莓克隆结构的形成机制及与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蛇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37.93%, 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402, Nei指数h为0.1677;蛇莓的克隆多样性与其它克隆植物较为接近,基因型比率G/N=0.2013,Simpson多样性指数D为0.6396,基因型分布的均匀度E为0.5862;蛇莓的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斑块间,基因流较小,仅为0.1019。3个斑块蛇莓的遗传多样性以临海斑块(LH)最高(P=10.34%, I =0.0513, h =0.0344),安吉斑块(AJ)次之(P=10.34%, I =0.0443, h =0.027),而天台斑块(TT)最低(P=5.17%, I =0.0325, h =0.0227)。基株数目、基因型比率、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基因型分布的均匀度均表明克隆多样性以LH斑块最大(G=12, G/N=0.3077, D=0.8677, E=0.8380),AJ斑块次之(G=9, G/N=0.1800, D=0.5870, E=0.4753),TT斑块最低(G=5, G/N=0.1163, D=0.4642, E=0.4453)。3个斑块中均存在优势克隆,但优势克隆的大小在3个斑块中均不相同,以LH斑块最小,AJ斑块次之,TT斑块最大。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LH斑块在20 cm和40 cm时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X轴截矩为49.959;AJ斑块仅在20 cm时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X轴截矩为63.333;TT斑块在20 cm、30 cm、40 cm和70 cm时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X\|轴截矩高达90.512。这表明3个不同斑块内蛇莓基因型的空间分布距离不同,TT斑块最大,AJ斑块最小;克隆所能到达的距离也不同,TT斑块最大,LH斑块最小。3个不同斑块蛇莓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与克隆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蛇莓的遗传多样性与克隆多样性与蛇莓较强的克隆繁殖能力和较低的种子萌发率有关。蛇莓的遗传结构、克隆结构及克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不同斑块所处生境的生态因子及其它因素(如干扰、演替和突变)有关。

    • 水泥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2009, 29(7):3549-3558.

      摘要 (2801) HTML (0) PDF 1.11 M (3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生态足迹的成分分析方法首次计算了中国水泥生产的生态足迹,推导出水泥制造业CO2的单位排放量(排放强度)经验公式,水泥制造业CO2的单位排放量与水泥制造业的单位综合能耗呈线性关系,降低单位综合能耗就可降低CO2的单位排放量,进而减小水泥的生态足迹。中国水泥制造业的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57×108hm2,增加到2006年的2.61×108hm2,年均增长8.81%,但低于水泥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12.91%),特别是2004年以来,水泥制造业总的生态足迹增长率明显低于水泥总产量的增长率。单位水泥产量的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2632hm2/t,减少到2006年的0.2109hm2/t。这说明,中国在水泥行业大力开展的节能减排的效果已经显现。从足迹的构成看,排放CO2和氮氧化物的生态足迹占绝对比重(超过90%),这主要是因为水泥制造业是高能耗行业,要减小水泥的生态足迹,必须降低水泥制造业的能耗水平。

    • 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

      2009, 29(7):3559-3568.

      摘要 (3325) HTML (0) PDF 1.40 M (3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构建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对我国1949~2007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并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动趋势作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7年,我国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下降态势,而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则逐年上升,从而造成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逐渐增大,我国水资源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运用ARIMA(2,1,3)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2008~2012年,我国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将继续呈上升态势,水危机形势将日益严峻。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提出了一组政策建议。

    • 生态补偿对大熊猫栖息地周边农户生态足迹的影响

      2009, 29(7):3569-3575.

      摘要 (2715) HTML (0) PDF 975.81 K (2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熊猫栖息地正面临破碎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威胁,如何减少这些威胁成为保护大熊猫这一生态旗舰物种的关键。通过实施生态补偿项目,充分考虑当地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帮助其进行生计替代和能源替代,以减小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以120个项目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方法,探讨了生态补偿项目对生活在关键生态区域内农村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生态生产性土地中,农户对林地和草地生态占用最大,能源替代可以大幅降低农户的薪柴消耗水平,从而降低农户对林地的生态占用。通过调整农户的牲畜养殖模式,减小了放牧对草地资源的压力和对草地的生态占用。农户人均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2.7346hm2减小至2007年的1.6325 hm2,对周边环境的压力降低,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2009, 29(7):3576-3584.

      摘要 (2723) HTML (0) PDF 1.19 M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调查了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性质与土壤动物的种类与分布。海拔高度决定土壤的性质,土壤温度、湿度、有机质含量和磷的含量与海拔有明显的相关。在不同海拔11个样地共采集到大型土壤动物标本1万余号,分属于2个门,5纲,18目,47科,13亚科。等翅目Is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和弹尾目Collembola昆虫是主要类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动物数量和种类,以及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是先增加然后减少。在海拔1500~2500 m左右数量最多,然后递减,土壤动物的分布以中山部最多而山顶部和底部较少的变化趋势。土壤动物的分布受海拔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 鼬科动物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

      2009, 29(7):3585-3592.

      摘要 (2190) HTML (0) PDF 1.29 M (2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技术获得紫貂(Martes zibellina)和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9种鼬科动物相应序列,用ClustalX排序后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出延长终止序列区、中央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指出了一个终止相关序列ETAS1及8个保守序列(CSB\|F、E、D、C、B、1、2和3),并给出了序列通式,在CSB1和CSB2之间发现不同形式的短重复序列。此外,以狼为外类群,应用邻接法构建鼬科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臭鼬亚科最先从鼬科中分化出来,随后剩余类群分为两大支系,即貂属种类与貂熊聚为一支,并与獾亚科的狗獾形成姐妹群;另一支为水獭亚科的物种与鼬属的林鼬形成姐妹群,再与虎鼬聚在一起,狗獾与貂属的紫貂亲缘关系最近,水獭亚科与鼬属亲缘关系最近。

    • 春季东海海域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2009, 29(7):3593-3604.

      摘要 (2221) HTML (0) PDF 2.29 M (2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1998年5月(春季)在东海26°00′N~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丰度、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大陆架春季共有虾类52种,已鉴定的43种,隶属于13科27属,其中优势种有戴氏赤虾(Metapenaepsis dalei)、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须赤虾(Metapenaepsis barb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方板赤虾(Metapenaepsis tenella)、长角赤虾 Metapenaepsis longirostris、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 alticarinata)、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lbeli)。东海大陆架春季虾类可划分为3个生态群落,即广温低盐生态群落、广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高盐生态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以30°00′N为界限,30°00′N以北站位普遍较低,以南站位较高,主要集中在舟山渔场南部和鱼山渔场。多样性分析表明:Margalef的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舟山渔场以北,整个海区的均匀性指数(J′)较为稳定。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东海大陆架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

    • 内分泌干扰物氰戊菊酯和有机锡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殖的影响

      2009, 29(7):3605-3612.

      摘要 (2439) HTML (0) PDF 1.19 M (2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5℃,投喂密度为(2~3)×106cells/ml的蛋白核小球藻,采用单“克隆”培养的方法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进行慢性毒性实验,分别比较具有环境雌性和雄性激素效应的药物氰戊菊酯(Fenvalerate)和三丁基氯化锡(TBTC)对萼花臂尾轮虫亲代单次携卵量、总产卵量和后代数、以及亲代和F1代的混交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处理组,亲代单次携2和3个卵的频次在浓度达400μg/L时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亲代单次携1个卵的频次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浓度组总产卵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代数也明显增高。氰戊菊酯在两个最低实验浓度(0.64μg/L和3.2μg/L)就会对亲代混交率和子一代混交率、MF/AF存在显著影响。TBTC处理组在浓度00016、0.008μg/L和1μg/L亲代单次携1个卵的频次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携3个和4个卵的频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亲代总产卵量和所产后代数在TBTC各处理组都显著低于对照组(0.0016μg/L除外)(p<0.05)。而子一代的混交率、MF/AF等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表明氰戊菊酯和TBTC对萼花臂尾轮虫的生殖具有明显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 基于营养通道模型的渤海生态系统结构十年变化比较

      2009, 29(7):3613-3620.

      摘要 (2154) HTML (0) PDF 1.06 M (2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82年和1992年渤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应用EwE建模软件,构建了两个时期的营养通道模型,并比较分析了10a间渤海生态系统结构以及渔业资源的变化。模型包含鳀、黄鲫、蓝点马鲛、其它中上层鱼类、小黄鱼、花鲈、其它底层鱼类、底栖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17个功能群, 基本覆盖了渤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分析结果表明,1992年渤海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比1982年有所下降;小型中上层鱼类成为渔业资源的主要成分,其生物量较1982年明显增加;由于低营养级层次渔获物数量的增加,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有所下降。从系统规模看1982年大于1992年。1982年到1992年的十年间, 引起渤海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捕捞因素。1982年与1992年渤海生态系统均处于不成熟的发育期,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因此渔业资源恢复的物质基础是有保证的。

    • 长江安庆段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呼吸及其影响因子

      2009, 29(7):3621-3628.

      摘要 (2122) HTML (0) PDF 1.14 M (2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呼吸(Reco)对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涡度相关法对位于长江中游河流湿地的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进行了长期的定位观测,根据2005-07-23~2007-12-15的数据对Reco进行估算,并分析Reco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Rec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每年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Reco受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共同影响,总体上看空气温度是驱动Reco的主要因子;(2)在几种模拟生态系统呼吸的模型中,Van’t Hoff方程、Arrhenius方程、Lloyd-Talor方程在统计意义上具有同等的能力,由空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共同驱动的连乘模型对Reco的拟合效果最好;(3)使用连乘模型估算的2006年生态系统呼吸总量为1074.7 gC·m-2·a-1,2007年为1127.0 gC·m-2·a-1,与亚热带和温带的森林站点的测定值相接近。

    • 桂西北石漠化空间分布及尺度差异

      2009, 29(7):3629-3640.

      摘要 (2274) HTML (0) PDF 10.20 M (2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研究区TM影像,结合GIS&RS技术等手段建立桂西北石漠化基础数据,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冗余分析(RDA)研究了不同尺度上桂西北石漠化与相关因子的关系,探索石漠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尺度差异性。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对石漠化分布的影响大于人为因素,人为作用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提高而增大。石漠化空间分布的控制因子存在尺度转移。在县级尺度上,土壤类型起决定性作用,石质土对石漠化的贡献率最大;在乡镇尺度上,地形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更重要,石漠化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山地比例>平均高程>裸岩地>石灰土>未利用地>石质土。两个尺度上,极强度石漠化均表现为人为活动的结果。由于石漠化空间分布的控制因子存在尺度差异,部署石漠化恢复治理任务时,需遵从其空间分布的规律。

    • 沙丘坡面异质性小生境中准噶尔无叶豆对水分条件变化的响应

      2009, 29(7):3641-3648.

      摘要 (1511) HTML (0) PDF 1.00 M (2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多年生克隆植物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Litv.)Vass.)为材料,选择河边(A种群)和沙漠腹地(B种群)两个沙丘,研究从沙丘底部至顶部,沿着水分条件连续变化的梯度,准噶尔无叶豆在分株种群和克隆片段水平的形态变化特征,以期能揭示其在异质性小生境内利用水分资源的对策,并为准噶尔无叶豆的资源保护、培育和利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研究发现:①在分株种群水平,A种群分株高度及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B种群,而B种群地下部(根)的生物量则显著高于A种群;②在克隆片段水平,随着沙丘底部至顶部,A种群与B种群克隆片段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都减小,而分株密度都增加,但升高或降低的强度不同;A种群根的生物量和长度增加,主要是水平的位于地下0~10 cm层面的直径10mm以下的根长度增加,而B种群根的生物量减小,但长度却在增加,主要是水平的位于地下0~10 cm层面的直径6mm以下的细根长度增加。水平细根的长度增加,更利于无性系进行广泛觅食,同时促进无性系尽快越过不利生境斑块和提高分株在有利生境中的生长概率。结果表明,准噶尔无叶豆对沙丘坡面水分条件连续变化的异质性小生境存在分株种群及克隆片段两个等级的可塑性响应,并通过可塑性变化适应了沙丘坡面水分条件的分异。

    • 苏北大丰生态工程区两种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比较

      2009, 29(7):3649-3657.

      摘要 (1884) HTML (0) PDF 1.32 M (2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了大丰海滨湿地中实施微地貌水文饰变生态工程后的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季节变化动态,并对两种群落的3种土壤酶活性与各理化因子之间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磷酸酶活性季节变化动态均为单峰型曲线,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单谷型曲线,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出现在夏季(8月份),土壤脲酶活性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2)相关分析表明,互花米草群落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含盐量、植物生物量显著相关,而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芦苇群落土壤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与二者均呈显著负相关。此外,两种群落中的土壤脲酶活性与所测土壤理化因子均无明显相关关系。(3)两种植物群落中土壤酶活性受土壤理化因子的共同影响。通径分析表明,在互花米草群落中,各因子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壤含盐量>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铵态氮;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土壤含盐量>铵态氮;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为:速效钾>土壤含盐量>有机质>速效磷>铵态氮。在芦苇群落中,各因子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速效磷>土壤含盐量>有机质>铵态氮>速效钾;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有机质>速效钾>土壤含盐量>铵态氮>速效磷;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为:铵态氮>速效钾>土壤含盐量>速效磷>有机质。(4)微地貌水文饰变生态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有利于实现芦苇对互花米草的替代。

    • 青藏高原东缘封育和退化高寒草甸种子库差异

      2009, 29(7):3658-3664.

      摘要 (2262) HTML (0) PDF 973.84 K (2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幼苗萌发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封育和退化地区土壤种子库的差异。结果表明:(1)两个样地总共有10161株幼苗萌发,分属55个物种,23个科。封育样地多年生植物比例高于退化样地,禾草和单子叶植物比例在两个样地间差异不大。(2)退化样地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6105±1530) m-2)显著高于封育样地((3883±798) m-2),而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所研究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种子库资源,退化地区资源更丰富,说明恢复不存在种子限制问题,土壤种子库可以成为植被恢复的潜在资源。(3)种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在垂直分层上差异显著,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4)用Srensen coefficient指数计算出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之间的相似性在整体上较低,封育样地(45.3%)略高于退化样地(40.4%),两个样地地上植被之间的相似性为50%,而种子库之间相似性高达84.6%,说明种子库起到一个“缓冲器”的作用。(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无论在地上植被或种子库中,物种多样性都是封育样地显著高于退化样地。过度放牧不仅导致地上植被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而且使种子库中的物种多样性降低,而封育管理可以维持地上植被和种子库中的物种多样性。

    • 米心水青冈种群萌条更新与高度生长

      2009, 29(7):3665-3669.

      摘要 (2755) HTML (0) PDF 779.31 K (2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萌条是许多木本植物更新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干扰生境中。有种观点认为萌条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导致其他方面投入减少,据此提出萌条数\|高度的权衡假说。对该假说的检验多比较萌条和非萌条同属植物的高度,然而由于生活史以及其他生物学习性的差异,可能使这一比较的基础不成立。在米心水青冈中比较萌条现象不同的个体间高度来检验该假说,结果表明米心水青冈萌条和非萌条个体间的高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873),多茎干和少茎干成体间的高度也没有显著差异(p=0559),并且个体的高度与茎干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在米心水青冈中不存在茎干数\|高度的权衡关系,其原因是由于萌条的叶片也具有光合能力,向萌条的资源运输随着萌条的长大而逐渐减少,直至中止。在调查的米心水青冈种群中,多干指数达到96.4%,几乎所有的幼苗、幼树和小树都是通过萌条形成的,表明萌条在种群的更新中起着关键作用。

    •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林优势种群生态位

      2009, 29(7):3670-3677.

      摘要 (2931) HTML (0) PDF 1.12 M (2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样方法进行不同资源位群落调查,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公式测试了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甜槠林14个优势种群\[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is)、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虎皮楠(Daphniphyllum macropodum)、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石栎(Lithocarpus glaber)、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钩栗(Castanopsis tibetana)\]的生态位。结果表明:甜槠和木荷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Bi、Ba分别为0.8703、0.8528和0.8446、0.7824;而石楠、栲树和钩栗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其Bi、Ba分别为0.2956、0.1359,0.2953、01356和0.2684、0.1064。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的生态相似性比例较大,如甜槠与木荷、甜槠与马银花、木荷与马银花的生态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7630、0.7252和0.6452;对生境需求有较大相似性的生态位宽度不同的物种其生态位相似比例也会较高,如木荷与马尾松生态位相似比为0.6866。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树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如甜槠、木荷、马银花等。甜槠林中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1的有39对,仅占21.4%,生态位重叠值不大,表明甜槠林中因利用相同的资源位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并不激烈,是一个稳定的森林群落。

    • 土壤干旱胁迫对紫叶矮樱叶片呈色的影响

      2009, 29(7):3678-3684.

      摘要 (1861) HTML (0) PDF 994.05 K (2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盆栽3 a紫叶矮樱叶片为试材,采用称重控水法,设对照(土壤含水量18.11%)、轻度干旱(土壤含水量14.72%)、中度干旱(土壤含水量11.32%)和重度干旱(土壤含水量7.92%)4个处理组,研究不同土壤干旱条件下紫叶矮樱叶片呈色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AL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叶片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干旱,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中花青苷、类黄酮、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PAL酶活性和a*增加, L*和b*降低;中度和重度干旱,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花青苷、类黄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含量、PAL酶活性和a*先增加再降低,L*和b*先减小再增大。短时间的干旱能够提高紫叶矮樱的叶片色泽,中度干旱15 d或重度干旱12 d,是紫叶矮樱叶色发生明显转变的关键时期;花青苷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紫叶矮樱叶色变化的主要原因。

    • 三峡库区狗牙根对深淹胁迫的生理响应

      2009, 29(7):3685-3691.

      摘要 (3133) HTML (0) PDF 1.02 M (2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三峡库区自然消落带野生狗牙根(XC)和非消落带野生狗牙根(FC)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重复裂区设计试验,主区为两品种,副区为6个不同深度水淹处理(0,1,2,5,10m和15m),分析了各处理植株几种酶活性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不同生境狗牙根受深淹胁迫后,丙二醛(MDA)都呈递增趋势,表明狗牙根在深淹胁迫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伤害,且随胁迫程度的增加受伤害增大。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醇脱氢酶(ADH)活性较对照都有所增加;XC处理POD和SOD的最大值出现在5m深水淹处理,而FC出现在2m深处理,且XC 5米深淹处理GR值较对照和其他处理明显大;各受淹处理地下茎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③从抗氧化酶活性和ADH活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淹水胁迫下植株的能量代谢情况,初步得出XC与FC都具有一定的耐淹性,且XC较FC具更耐深淹的能力,表明狗牙根作为禾本科植物遗传上具有一定的耐淹性,自然消落带狗牙根因长期生长于水淹胁迫环境,耐淹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从狗牙根对深淹胁迫的生理响应上,证明狗牙根是宜用于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物种。

    • 东灵山地区不同森林群落叶功能性状比较

      2009, 29(7):3692-3703.

      摘要 (3238) HTML (0) PDF 1.64 M (3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叶功能性状(leaf functional trait)与植株生物量和植物对资源的获得、利用及利用效率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了东灵山地区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并对不同群落叶功能性状进行了比较。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比叶面积(SLA)、叶氮浓度(LNC)、叶磷浓度(LPC)、叶钾浓度(LKC)负相关;叶大小与叶厚度正相关;SLA与 LNC、LPC、LKC正相关;LNC与LPC、LKC正相关;LPC与LKC正相关。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对叶大小、LNC、LKC来讲,海拔是各项地形因子中的首要影响因子;对LDMC、叶厚度来讲,坡度对其影响最大;对SLA、LPC来讲,坡位是其首要影响因子。依据乔木层的SLA和LDMC将5种群落分成3类,第一类是黑桦林和山杨林,第二类是辽东栎林,第三类是胡桃楸林和糠椴林。群落的分类情况符合该地带性植被优势度类型的分类情况,LDMC和SLA是最能体现群落间差异的叶功能性状。

    • 红壤区不同产量籼稻品种苗期根表和根际土壤硝化特征

      2009, 29(7):3704.

      摘要 (1966) HTML (0) PDF 1.19 M (1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产量籼稻品种中旱22(ZH,高产品种)和禾盛10号(HS,低产品种)为材料,采用根际培养箱(三室)——速冻切片技术研究了红壤水稻土种植条件下,水稻苗期生长、氮素积累和氮素利用率(NUE)、根孔隙度(POR)、根际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和硝化强度。结果表明,ZH苗期生长、氮素吸收及NUE均显著优于HS,且ZH单株不定根数量及根系通气组织发育程度(用POR表示)均显著高于HS。ZH根际和土体土壤中铵(NH+4)含量始终低于HS,而硝(NO-3)含量则始终高于HS,但二者根表土壤NH+4和NO-3含量均无显著差异。ZH和HS硝化强度最大发生部位均是在距根表2 mm的根际土壤,分别为:0.48 μmol kg-1h-1和0.31 μmol kg-1h-1。随着距根表越远,硝化强度就越弱,直至距根表10~20 mm处土壤硝化强度就接近于土体土壤。ZH根际土壤硝化强度始终显著高于HS,但二者根表和土体土壤硝化强度均无显著差异。与不种水稻的CK相比,根际土壤硝化强度提高了约2~3.5倍。尽管红壤水稻土硝化作用很弱,但红壤区水稻根际硝化作用与水稻苗期生长和氮素营养密切相关。

    • 干旱和复水对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2009, 29(7):3713-3721.

      摘要 (3300) HTML (0) PDF 1.95 M (2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及其本地近缘种蟛蜞菊(W.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比较干旱和复水后二者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干旱的响应和生态适应性。结果发现,在自然干旱处理过程中,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与本地种蟛蜞菊相比土壤含水量下降较快,对它们叶片气孔形态的比较发现,干旱胁迫11d后三裂叶蟛蜞菊叶片气孔开度明显大于蟛蜞菊,这可能是导致其失水较快的原因之一。干旱胁迫11d后三裂叶蟛蜞菊的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降低了43.8%,而蟛蜞菊只降低了3.7%;同时,与蟛蜞菊相比,三裂叶蟛蜞菊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也表现出较大幅度的降低,说明三裂叶蟛蜞菊对干旱胁迫较敏感;但复水后,三裂叶蟛蜞菊能够较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且与本地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入侵种在遭受干旱胁迫时提高了对其过量激发能的热耗散能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还原酶(APX)的活性,保护光合机构少受不可逆的损伤,使其在干旱胁迫解除后光合功能得以迅速恢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容易受到水分条件的限制,它向干旱地区扩散的可能性较小

    • 新疆泥火山细菌遗传多样性

      2009, 29(7):3722-3728.

      摘要 (2816) HTML (0) PDF 1.17 M (2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新疆乌苏泥火山细菌多样性,从泥火山泥浆样品中直接提取总DNA,构建了含150个有效转化子的泥火山细菌16S rDNA基因文库,转化子经菌液PCR及HaeⅢ酶切后获得16个不同带型,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分属于16个不同的分类单元。一部分序列与已知细菌类群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较高,归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另外一部分序列与已知细菌类群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较低,可能代表新的分类单位。研究结果显示,泥火山环境中微生物种群丰富,值得进一步研究。

    • 内蒙古露天煤矿区回填土壤具生态适应能力丛枝菌根真菌的筛选

      2009, 29(7):3729-3736.

      摘要 (2507) HTML (0) PDF 969.36 K (2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应用灭菌的露天煤矿区回填土壤为培养基质,研究8个丛枝菌根真菌菌种(株)对沙打旺生长及根系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自江西和新疆的Glomus mosseae的2个菌株在露天煤矿区回填土壤上能够显著提高沙打旺的生物量,并能有效改善植株的磷、氮营养;其侵染率均在50%以上,且根外繁殖体数显著高于其他接种处理。说明此两个菌株在该土壤上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有助于露天煤矿区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等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 山东寿光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状况及其变化

      2009, 29(7):3737-3746.

      摘要 (2607) HTML (0) PDF 1.39 M (2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山东省寿光市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相关性质的比较,探讨了农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状况,并分析了设施菜地种植年限与有机质、全量氮磷含量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寿光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含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比较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以设施菜地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达120%、160%和364%,但全钾含量的增加幅度很小、仅为175%;不同利用方式比较,设施菜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明显高于露天菜地、小麦/玉米地及棉花地,而全钾含量则低于小麦/玉米地和棉花地;从养分含量的分级结果看,设施菜地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含量主要分布于>20g·kg-1、>1.2g·kg-1、>1.0 g·kg-1、20~25g·kg-1的级别中;设施菜地种植年限与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含量变化间有显著相关性,且均可用Y=a+bX+cX2的形式来表示,即随种植年限增加,有机质与氮磷含量首先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并分别在第9.6年、8.9年和114年时达到最高值,之后则有随种植年限延长而下降的趋势。

    • 四种温带森林土壤氮矿化与硝化时空格局

      2009, 29(7):3747-3758.

      摘要 (2586) HTML (0) PDF 1.57 M (3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VC管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测定了东北地区4种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硬阔叶林、蒙古栎林、红松林、落叶松林)土壤氮素矿化、硝化的时间动态及氮矿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4种森林土壤氮素矿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蒙古栎和红松林土壤在6月份表现出强烈的氮矿化和硝化作用,而硬阔叶林及落叶松林7月份氮素矿化强烈。4种森林生态系统上层土壤的氮净矿(硝)化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4种林型土壤的硝化过程在氮矿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NO-3\|N在无机氮中的比例分别为:79.9%~91.1%(硬阔叶林)、50.7%~80.5%(蒙古栎林)、54.1%~92.0%(红松林)、63.7%~86.5%(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构成决定了土壤氮素的矿化能力。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矿化率大于纯针叶林生态系统。硬阔叶林、红松林、蒙古栎林、落叶松林的平均净矿化率分别为:(0.58±0.01) mg·kg-1·d-1、(0.47±0.19) mg·kg-1·d-1、(0.39±011) mg·kg-1·d-1和(0.23±0.06) mg·kg-1·d-1。4种林型氮素矿化作用与地下5 cm温度呈正相关,并受土壤表层 (0~10 cm)水分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氮矿化呈显著正相关。

    • 阿拉善荒漠灌木根际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2009, 29(7):3759.

      摘要 (1963) HTML (0) PDF 1.25 M (2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阿拉善干旱荒漠区霸王、白刺、红砂、沙冬青、沙木蓼、梭梭和驼绒藜7种旱生灌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Ca、Mg、Fe、Mn、Zn、Cu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1)除梭梭根际pH值高于非根际之外,其余6种灌木根际土壤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酸化作用。(2)7种灌木根际全钙和交换性钙的含量均低于非根际。除沙木蓼和驼绒藜外,其余5种灌木根际全镁含量均高于非根际,白刺的富集率最高,为43.04%;除沙木蓼外,其余灌木根际交换性镁的含量均有所富集,梭梭的富集率最高,为26.52%。(3)7种灌木根际全铁、全锰、全锌含量总体上小于非根际,但是根际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含量均大于非根际,表现出明显的富集效应,沙木蓼根际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的富集率最高,分别为:29.76%、20.92%、86.99%。(4)沙木蓼根际全铜和有效铜含量略高于非根际。梭梭根际全铜含量低于非根际,但梭梭根际有效铜含量却有富集的趋势。其余五种灌木根际全铜和有效铜含量均低于非根际。(5)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各养分性状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

    • 植物CytP450和抗氧化酶对土壤低浓度菲、芘胁迫的响应

      2009, 29(7):3768.

      摘要 (2966) HTML (0) PDF 1.07 M (2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小麦(Triticum acstivnm)为供试植物,草甸棕壤为供试土壤,以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及抗氧化酶SOD、POD和CAT酶活性为指标,进行了土壤中菲、芘单一及复合胁迫响应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菲、芘胁迫引起植物体内解毒代谢和抗氧化防御酶反应。菲、芘单一胁迫浓度为1mg kg-1时对细胞色素P450产生显著诱导;4 mg kg-1时P450酶含量明显被抑制,表明低浓度菲、芘单一胁迫对植物代谢解毒系统产生损伤;而菲、芘复合1mg kg-1时P450酶含量明显被抑制,说明菲、芘复合胁迫对植物的代谢解毒具有协同毒性效应。土壤中菲、芘单一胁迫未引起SOD酶活性的明显改变,复合胁迫下SOD酶活性出现微弱下降;菲、芘单一胁迫对CAT和POD酶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复合胁迫对CAT产生抑制作用,而POD酶活性并未对菲、芘复合产生增强毒性响应。研究从代谢解毒和抗氧化防御酶系统两方面,为土壤低浓度PAHs污染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 三种栽培模式下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比较

      2009, 29(7):3775-3781.

      摘要 (1745) HTML (0) PDF 988.20 K (2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冬小麦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功能叶片衰老代谢的生理机制,以cp02(213)、cp99(1)和陕农512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常规栽培、覆草栽培、地膜覆盖3种栽培模式下小麦旗叶衰老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栽培叶面积、旗叶功能期、叶绿素含量、叶片保护酶活性(SOD、POD、CAT)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代谢强度旺盛,有利于籽粒灌浆和光合产物的积累。灌浆前期,地膜覆盖叶面积、旗叶功能期、叶绿素含量、叶片保护性酶活性(SOD、POD、CAT)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于常规栽培;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叶片衰老速度加快,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参试品种(系)中陕农512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保绿性好。

    • 橡胶人工林养分循环通量及特征

      2009, 29(7):3782-3789.

      摘要 (2481) HTML (0) PDF 1.06 M (2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不同树龄的PR107无性系橡胶人工林N、P、K 3种元素的养分循环通量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橡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通量中养分总吸收量为315.28~949.13 kg/hm2,总存留量为282.78~714.51 kg/hm2,总归还量为32.50~20574 kg/hm2,胶乳总损失量为10.18~37.73 kg/hm2,土壤中养分总输入量为111.73~652.79 kg/hm2,总输出量为315.28~94913 kg/hm2,平均亏损量为-249.94 kg/hm2,各循环通量都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其中3种养分元素的大小顺序均为N>K>P;(2)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参数中吸收系数随林分生长呈凸抛物线变化(先增大后减小),归还系数逐渐上升,存留系数不断下降,周转时间加快,而6a后,胶林的枯落物养分平衡指数与土壤养分平衡指数开始下降,胶园土壤养分收支失衡,另外,产胶对养分的利用效率在14a前后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3)不同元素循环特征参数有差异。吸收系数、归还系数中的大小顺序为N>P>K,存留系数为K>P>N,枯落物养分平衡指数为K>N>P,土壤养分平衡指数为P>N>K,养分利用率为P>K>N,表明N的流动性大,故循环速率最快,循环水平最高,其次是K,而P的循环速率最慢,水平最低。

    • 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动态分析——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

      2009, 29(7):3790-3799.

      摘要 (3041) HTML (0) PDF 1.31 M (3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县域是中国同时具备地域、空间和行政独立性的最基本区域单元,科学评价该尺度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及变化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属性重新界定基础上,分别从稳定性、敏感性和区域适应性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并对该县1986~2003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发展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垦利县生态环境不稳定;1986~2003年期间,垦利县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适应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垦利县生态环境自然因子的敏感性排序结果为地下水埋深>蒸降比>地下水矿化度>气温,确定地下水埋深、蒸降比和地下水矿化度为该区生态环境自然敏感因子。垦利县区域适应性的 “障碍度”计算结果表明:盐碱地治理比例始终是第一障碍因素;农田防护林密度的限制集中出现在1995~1998年之间;化肥农药增长率自2000年以后成为主要障碍因素;有效灌溉面积比率和排涝体系面积比例的限制在1990年之前出现。研究结论认为,垦利县生态环境脆弱度呈现降低趋势,但仍处于脆弱状态,需重点关注敏感因素和障碍因素的发展变化。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体现出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是对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

    • 厦门市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

      2009, 29(7):3800-3810.

      摘要 (2380) HTML (0) PDF 1.61 M (2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和STIRPAT模型,对1996~2007年厦门生态经济系统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考虑水的情况下,物质输入与输出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48%、11.41%),但均小于GDP增长速度(1594%),二者成正比;物质流增长集中表现在对金属、非金属矿物的需求及化石燃料燃烧废气、工业废气的排放。(2)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均不断增加,尤以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速度较快,加重了区域环境的压力。(3)物质输入与GDP、物质输出与GDP呈良好线性关系。厦门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消耗。(4)单位GDP物质输入与输出均不断减小,表明资源利用率、处置率明显提高,区域逐步走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5)构建了厦门物质输入驱动机制的STIRPAT模型,得出人口数量、富裕程度、技术水平或经济结构每分别发生1%的变化,将引起输入量相应发生0.99%、0.98%、0.17%、0.31%的变化。提升技术水平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较大调控空间,将是厦门物质减量化战略的实施重点。

    • 基于生态资产的生态系统风险分析模型及应用实例

      2009, 29(7):3811-3817.

      摘要 (2564) HTML (0) PDF 1.02 M (2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学将在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上发挥核心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定量研究是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核心和前沿。研究借助于金融资产风险管理方法,结合生态资产价值化和生态系统风险研究建立了基于生态资产的生态系统风险分析方法,给出了对区域(流域)生态系统总体风险进行度量的分析模型和计算公式,并以民勤绿洲生态系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未来3a内民勤绿洲生态资产价值损失在95%置信水平下不会超过1.92亿元。所建立的生态资产风险分析模型对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 城市土地生态水平物元分析评价——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

      2009, 29(7):3818-3827.

      摘要 (2510) HTML (0) PDF 1.18 M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我国多数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信息屏蔽和主观性的问题,尝试采用物元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土地生态水平进行评价,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城市土地生态水平评价的物元模型,并以滨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2年和2005年,滨州城市土地生态水平都未达到第Ⅳ级(即“较差”水平),但是都具备向第Ⅳ级(即“较差”水平)转化的条件。2005年滨州城市土地生态水平比2002年部分有好转,向第Ⅱ级(即“良好”水平)转化的趋势更加强烈;城市废气和废水过度排放是滨州市城市土地生态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结论表明:物元模型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适用于城市土地生态水平的评价。

    • 生态产业共生系统节点稳定性

      2009, 29(7):3828-3834.

      摘要 (2079) HTML (0) PDF 896.62 K (2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环境保护有着更长远和现实的意义。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全过程治理已经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的建设,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是目前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如何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的稳定性是核心的关键点。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的节点稳定性为研究内容,通过节点间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的污染物循环利用的关系分析,建立生态产业共生系统中企业之间的节点间污染物循环利用共生经济学模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模型的数学解,通过观察节点处对污染物进行循环利用企业受市场经济影响导致的产品供给变化,研究系统外界市场经济扰动对节点污染物循环利用的供需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市场经济条件下,共生系统节点间污染物供给企业的自身的产品价格弹性等于1或小于1时,节点稳定性是有条件的,如果污染物供给企业的自身的产品价格弹性大于1,节点会在稳定点附近周期性振荡,甚至出现混沌现象。结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共生系统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则必须建立节点间污染物循环利用的市场经济学响应机制,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真正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专论与综述
    • 干旱半干旱区氮沉降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2009, 29(7):3835-3845.

      摘要 (2920) HTML (0) PDF 1.78 M (2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氮沉降的生态效应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氮沉降的增加能够带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一系列生态效应。氮沉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氮沉降主要以脉冲形式进入氮循环进而影响其它生态过程;(2)氮沉降能够增加土壤氮矿化和土壤无机氮浓度,但氮循环还会受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3)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对其生物量的影响存在争议;(4)氮沉降能够影响植物生产力、根的生长,其效应主要受到水的调节作用;(5)氮沉降能够降低本地种的物种丰富度,有利于外来1年生物种的入侵。

    • 海草克隆性及其种群遗传效应

      2009, 29(7):3846-3853.

      摘要 (2259) HTML (0) PDF 1.23 M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草是适应在海洋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单子叶植物,由于所处环境常存在潮汐、风暴等的干扰,海草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特征,克隆性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所有的海草都具有水平根状茎,许多海草也具有垂直根状茎,在一些海草中,也观察到无性生殖(无融合生殖)。与克隆生长有关的参数(如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分枝角度以及延伸速率和分枝率等)对于海草的克隆生长有着决定性影响,但繁育系统对克隆斑块大小也有较大影响。强烈的克隆性影响着海草的遗传变异。总体来看,海草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比陆生植物低,也低于另一类海洋高等植物-红树植物,利用DNA标记观察到的多样性高于等位酶标记。在一些海草植物种群中观察到较高的克隆多样性,但也有一些种群由单一基因型或少量基因型组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奠基者效应和克隆生长。通常克隆植物中基因流有限,但是海草的克隆片段可能远距离扩散,从而提高种群间的基因流。就克隆生长对种群空间结构和交配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 空气花粉变化规律和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2009, 29(7):3854-3863.

      摘要 (2985) HTML (0) PDF 1.53 M (3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空气花粉是一个地区大气环境评估的重要指标,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自身健康意识的提高,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综合生物学、环境科学、气象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全球性的研究课题。不同地区受其地理位置、植物组成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空气花粉种类和浓度的变化模式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一个地区白天空气花粉浓度高,夜晚浓度低;春夏季花粉浓度高,冬季花粉浓度低;春夏季乔木类植物花粉浓度高,而秋季草本类植物花粉浓度高。空气花粉预测预报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农业、环境、医疗卫生以及民众生活等多方面,当前空气花粉的预测预报工作已经由原来的定性预测发展到当前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化预测,不仅可以进行空气花粉种类和浓度的预测,还可以通过花粉的变化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预测的精确度也比以往有很大提高。通过分析空气花粉研究的进展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 极端环境下嗜热酸甲烷营养细菌研究进展

      2009, 29(7):3864-3871.

      摘要 (2565) HTML (0) PDF 1.60 M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烷营养细菌能够将温室气体甲烷(CH4)转化为CO2或生物质,在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缓解由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甲烷营养细菌生存的条件范围较为广泛,但在中性pH (5~8)和中温(20~35℃)范围内生长最佳。系统进化分析认为,它们均属于γ\|或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最近3项独立完成的研究从极端热酸(pH接近1,温度高于50℃)环境中分离获得了具有甲烷氧化(营养)功能的微生物,经鉴定均属于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这些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仅是对现有关于甲烷营养细菌生态学认知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暗示着可能存在着新型的、由微生物介导的CH4氧化途径与机制\. 因此,特就极端环境中嗜热嗜酸甲烷营养细菌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问题讨论
    • 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甲虫群落多样性

      2009, 29(7):3872-3881.

      摘要 (2187) HTML (0) PDF 1.47 M (2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云南绿春县牛孔乡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LPFE)中稻田(Ⅰ)、旱地(Ⅱ)、天然紫胶林(Ⅲ)、人工紫胶林(Ⅳ)的甲虫群落。采集标本3569号,隶属26科358种;象甲科种类最丰富,占全部种类的17.0%;瓢虫科数量最丰富,占个体总数的22.9%。虎甲科、隐翅甲科等物种数和个体数量在Ⅰ~Ⅳ中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而叩甲科、粗角叩甲科、朽木甲科、伪叶甲科、瓢虫科、天牛科、负泥虫科、叶甲科和象甲科等有明显差异。LPFE、Ⅰ、Ⅲ和Ⅳ甲虫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级数模型,Ⅱ符合分割线段模型。Ⅰ~Ⅳ的甲虫多样性为:Ⅲ>Ⅳ>Ⅰ>Ⅱ。指出了栖息于植物上的甲虫群落能度量不同土地利用生境的区别,不同类群的甲虫对于生境的指示作用不同:叩甲等可以指示农田和林地的差异,而朽木甲、天牛、叶甲和象甲可以用于指示天然林和人工林生境的区别。LPFE具有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对维持甲虫的多样性水平具有积极作用。Ⅲ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Ⅱ在系统中具有很低的多样性。

    • 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2009, 29(7):3882-3892.

      摘要 (7148) HTML (0) PDF 1.76 M (3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能否适应当地的极限环境条件,最主要的看它们能否很好地协调碳同化和水分耗散之间的关系,即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是其生存的关键因子。就近来研究最多的叶片水平上的WUE,从叶片WUE的定义,方法,进展等方面对其进行总结概括,并就今后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方法上,叶片碳同位素方法是目前植物叶片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的最佳方法,而δ13C的替代指标将继续是方法研究中的一个方向,前景乐观;研究内容上,要加强极端干旱区河岸林木的δ13C和WUE的研究;结合植物生理生态学,生物学和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植物叶片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特别是要加强运用双重同位素模型加深和理解植物叶片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规律和内在机制的研究;要结合多种方法,加强多时空尺度植物叶片WUE及其之间的转换研究。

    • 红树林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研究进展

      2009, 29(7):3893-3900.

      摘要 (2369) HTML (0) PDF 1.11 M (2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树林湿地,由于其固有的一些特性,能够大量接受来自潮汐、河水、地表径流所携带的重金属污染物。近30a来,红树林湿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别对重金属在红树林湿地中的分布与迁移、红树植物对重金属的生长响应及耐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此外,还对红树林湿地重金属净化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概述。最后,对今后的研究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 生态学试验设计与解释中的常见问题

      2009, 29(7):3901-3910.

      摘要 (4397) HTML (0) PDF 1.79 M (2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个“好”的试验,统计检验的显著差异可证明处理效应存在;而一个“坏”的试验,统计检验的显著差异本身并不能证明处理效应的真实存在。试验单位的不独立就可能使干扰因素偏倚地影响试验结果,是多种形式的伪重复的根本原因。如果不统筹地考虑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环境要素的时空格局就可能被错误地当成处理效应。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了中国生态学试验设计与解释中常见的3个问题:(1)简单伪重复问题,这是Hurlbert\[2\]早已指出的伪重复情形中的一种,通常是把取样的重复当成了处理的重复;(2)把反复测量结果当成重复的问题,即对同一个对象的反应变量前后进行多次观测,却把这些观测值视为重复而进行统计检验所造成的问题;(3)混淆时空效应与处理效应的问题,由于取样方法(破坏性取样)或者研究对象(例如流动的水体)性质的特殊性等原因,数据中所体现出来的格局有可能由于时空效应而并非处理效应所造成。在这3种情况下,数据的产生方式与所用统计方法的前提相违背。

    • >研究简报
    • 广州市不同城市化发展区域蝶类多样性

      2009, 29(7):3911-3918.

      摘要 (1855) HTML (0) PDF 1003.83 K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2006年,对广州地区4个不同城市化发展区域(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沿海湿地区)的蝶类进行6次调查,共统计到10科46属73种。森林区科、属、物种和个体数目都最多,沿海湿地区各项数量指标都最小,农田区的个体数量大于城市区,但科、属和物种数却与城市区差异不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区的种类丰度、多样性指数最高,沿海湿地区的种类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最低;均匀度大小依次为沿海湿地区﹥农田区﹥森林区﹥城市区;优势度指数大小依次为沿海湿地区﹥城市区﹥农田区﹥森林区。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区和农田区具有的相同物种数最多,相似性系数最高;沿海湿地区和森林区、农田区、城市区具有的相同物种数都较少,相似性系数也较低。

    • 密云水库不同季节细菌群落多样性

      2009, 29(7):3919-3927.

      摘要 (2450) HTML (0) PDF 1.72 M (2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加强对密云水库水体状况的全面了解,对2006年11月到2007年11月不同季节水体中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LB固体培养基培养测定了水体中的细菌数目;利用PCR-DGGE技术对水体细菌的多样性和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数目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但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的每毫升水体细菌的数目基本上均为104数量级,而培养得到的细菌菌落数为102~103 CFU/ml,基本符合国家饮用水源的卫生标准。细菌的多样性指数也表现出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冬季(2006-11和2007-11)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较低,为3.0左右;春季(2007-04)开始增大,至夏季(2007-07)时可高达33068; 秋季(2007-09)又减小到3.1246。另外,密云水库细菌的优势类群有β-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oides (CFB) 类群和Cyanobacteria。 这些资料有望为以后进一步从微生物角度评价水质提供参考。

    •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2009, 29(7):3928-3938.

      摘要 (2730) HTML (0) PDF 2.32 M (2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6年2月~11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采样调查,对调查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72属177种(包括未定名种),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此外还有少量的绿藻、蓝藻和金藻。浮游植物优势物种以可形成链状群体的物种为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长江口水域全年都具有较高的优势度,另外还有季节性的优势种,春季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夏季的细长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 f. gracillima),秋、冬季的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浮游植物物种多为温带近岸种,少数为暖水种或大洋高盐种。长江口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细胞平均丰度在夏季最高,为2027.41×104 cells m-3,其次为春季,秋季最低,为22.15×104 cells m-3。冬季的细胞丰度在各站之间变化幅度是最小的。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细胞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在区域上和时间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调查所获4季度月网采浮游植物的丰度资料与历史资料基本吻合,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但也有个别季度差别较大,长江径流量的年际变动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别主要原因之一。

    • 山西不同地域菜粉蝶RAPD遗传多样性

      2009, 29(7):3939-3946.

      摘要 (1924) HTML (0) PDF 1.18 M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山西省菜粉蝶5个地域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用筛选出的12对引物扩增共得到143条带,其中127(88.8%)条带具有多态性,5个种群变异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大同的(76.3%)>太原的(74.7%)>长治的(745%)>代县的(73.7%)>夏县的(70.7%)。Shannon’s信息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变异发生在种群内(73.7%)。种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较低(均<0.1)。用UPGMA和 Neighbor\|joining做的基于RAPD标记的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图显示,各种群内的个体首先聚在一起,种群之间有一定分化,5个地域种群间较远距离的代县种群与夏县种群遗传关系最近并优先相聚。经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认为:环境类型及其生态条件对山西省菜粉蝶地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农药的施用对菜粉蝶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有可能是深刻的。

    • 东太湖四角菱(Trapa quadrispinosa)生长特性

      2009, 29(7):3947-3951.

      摘要 (1969) HTML (0) PDF 713.04 K (2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外受控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沉积物类型及不同水体营养水平条件下东太湖四角菱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沉积物类型对菱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在营养相对丰富的湖泥中,菱的相对生长率、同化根与吸收根的生物量以及株高增长率分别为相对贫瘠的岸泥的4.3、2.4、7.3、2.5倍,菱盘直径增长率在湖泥中为16.5%,在岸泥中则为负增长(-132%)。水体营养盐浓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菱的生长,而且营养盐浓度(尤其是磷)升高对菱生长的促进作用在岸泥中要比在湖泥中显著得多。探讨了沉积物类型与水体营养水平对菱生长的作用机理,并认为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及湖泊沼泽化所造成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沉积物中的大量积累是东太湖菱种群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 小麦条锈病原孢子远距离传输数值模拟

      2009, 29(7):3952-3959.

      摘要 (2282) HTML (0) PDF 10.70 M (3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HYSPLIT-4模式对2002年4月15日入侵河南省境内的条锈病原孢子进行远距离输送模拟,结果显示此次入侵河南部分县市的条锈病菌来源并非单一,主要包括西北方向的甘-陕-晋线和西南方向的贵-渝-鄂线,孢子传输主要在低压稳定气流中进行。此次入侵影响范围还包括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和山西大部,其中西北方向来源的孢子质量浓度和影响区域范围要大于西南方向。

    • 丛枝真菌对互花米草和芦苇氮磷吸收的影响

      2009, 29(7):3960-3969.

      摘要 (2185) HTML (0) PDF 1.43 M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是我国海滨盐沼的入侵植物,与土著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形成了广泛的竞争;已知丛枝菌根(AMF)对不同植物的生长存在差异性影响;但其对互花米草与芦苇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否对互花米草入侵芦苇群体产生作用值得探讨。研究对两物种进行了丛枝菌根接种处理,种植模式处理和盐度处理的三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增加使得单种时芦苇、混种时互花米草的AMF侵染率显著下降(p<0.05),而混种时芦苇和单种时的互花米草AMF侵染率受盐度影响不显著(p>0.05)。混种时,两种植物的丛枝菌根形成均受对方影响,并且盐度升高使两种植物之间对AMF侵染率的影响发生变化,在淡水生境下混种时,芦苇的AMF侵染率比单种时降低40.5%,互花米草的AMF侵染率比单种时提高了869%,均差异显著(p<0.05);在低盐度下混种时芦苇的AMF侵染率比单种时降低24.7%,差异显著(p<005),而对互花米草的影响不显著;在高盐度下混种对芦苇的AMF侵染率影响不显著,而使互花米草的AMF侵染率显著降低,降低率比例达787%。在淡水生境下,丛枝菌根对芦苇和互花米草的N、P吸收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咸水生境下生长时芦苇的N、P含量主要受盐度的显著影响(p<0.05),随盐度增加而增加;虽然在咸水生境下丛枝菌根仍旧促进芦苇的N、P吸收,但其影响远小于盐度的影响,并且促进效果受到盐度的抑制;但互花米草的N、P含量不受盐度影响。由此可见,接种AMF对这两种植物的氮磷吸收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其作用大小与侵染程度有关,且受到盐度和种植模式的影响。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树干液流动态

      2009, 29(7):3970.

      摘要 (2548) HTML (0) PDF 920.37 K (2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于2008年4~10月对黄土高原安塞县侧柏人工林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测定,并对周围气象、土壤水分等多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侧柏在不同月份晴天树干液流速率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呈单峰曲线;且各月液流速率日均值受土壤供水水平限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即4月份最大,为0.00135 cm·s-1;10月份最小为0.00011cm·s-1;树干液流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程度: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差>大气温度>相对湿度,并可用线性表达式来估算;侧柏边材面积和地径呈幂指数关系,并以此结合密度估算出样地侧柏人工林的边材面积为4.65m2,最终估算出侧柏人工林生长季总耗水量为1159.6 t·hm-2。

    • 淹水解除后玉米幼苗形态及光合生理特征恢复

      2009, 29(7):3977-3986.

      摘要 (2243) HTML (0) PDF 1.22 M (2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淹水及淹水解除后玉米幼苗根系、叶片形态、光合生理及植株的恢复生长。结果表明:(1) 淹水总体上抑制玉米幼苗根系生长,短期淹水(7d)导致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均显著降低,随着淹水时间延长(14d)玉米根系产生大量不定根,使得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显著升高(P<0.01);(2)淹水条件下叶片生长同样受到抑制,玉米叶面积、叶型指数和可见叶片数均显著下降;(3)淹水条件下玉米幼苗的光合性能下降,光合色素总含量降低,但短期淹水(7d)后叶绿素a/b值提高;气孔限制(Ls)是淹水7d植株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而非气孔限制则是淹水14d植株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4)淹水处理7d、14d后的玉米幼苗均能够恢复生长,但恢复生长速率随淹水时间延长而降低;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光合生理指标恢复早于形态恢复,强光对于淹水后幼苗恢复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耕作及施肥下农田土壤种子库特征

      2009, 29(7):3987-3994.

      摘要 (2139) HTML (0) PDF 1.09 M (1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多年免耕下农田恶性杂草发生的机理,提高保护性耕作下作物对农田恶性杂草持久稳定的抑制效果,依据陕西安塞田间4a的定位试验, 采用小区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物种组成、密度特征、多样性以及相似性特征等方面,研究了黄土丘陵旱作农区大豆(Glycine max)、玉米(Zea mays)、红小豆(Semen Phaseoli)、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在翻耕化肥(CF)、翻耕有机肥(CM)、翻耕无肥(CN)、免耕化肥(NF)、免耕有机肥(NM)、免耕无肥(NN)等水平下的农田土壤种子库。结果表明: (1) 4种作物24种土样中共萌发出12个物种1965株幼苗,隶属于7科12属。1年生杂草占94%,棒头草(fugax nees ex steud)、苋菜(Acalypha australi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为优势种,占87%。(2)在0~20cm土层不同处理间,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变动于(282.9±63.4)~(7482.5±1078.3)粒?m- 2,其中,红小豆小区>马铃薯小区>大豆小区>玉米小区;翻耕小区>免耕小区;有机肥小区>化肥小区>无肥小区,差异极显著。 (3)土壤种子库密度NM红小豆最高,NN玉米最低;丰富度指数CF大豆为2.30;NN红小豆为0.29;多样性指数NN大豆为5.56,CF红小豆为0.45;生态优势度NF玉米为1.35,CF大豆为0.17。玉米、大豆是黄土丘陵沟壑旱作农区免耕下农田抑制杂草最为适宜的作物, NM玉米、NF大豆和NM大豆是黄土丘陵沟壑旱作农区较优的耕作管理方式,其农田的生态效应是能够竞争性抑制恶性杂草的蔓延,优化土壤环境,杂草的多样性高且比较均衡,杂草的土壤种子库密度低。

    •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及空间格局

      2009, 29(7):3995-4004.

      摘要 (5816) HTML (0) PDF 14.64 M (4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及演变与城市地表覆被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概括与体现,目前对城市热岛形成、演变的驱动机制、热岛效应与地表覆被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大多还是从对某些影响因子的测定入手,缺乏对区域热环境系统全面、综合的评价与分析。近年来,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地表热力景观呈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在利用Landsat 7 ETM+热波段数据反演上海地区地表温度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不同尺度下上海城市地表温度场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不同的驱动因子。进而,采用决策树方法构造城市热环境系统的分类和预测模型,建立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场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挖掘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揭示出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心城区热环境空间格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热环境形成的驱动因子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性特征,各种影响因素在空间上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决定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趋势。运用决策树方法可以有效地确定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影响热环境形成的主导因素,揭示城市热岛形成与演变的成因机制及其空间差异,并可以进一步用来预测分析未来城市地表温度场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 广东省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历史重建

      2009, 29(7):4005-4015.

      摘要 (2230) HTML (0) PDF 1.39 M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河流颗粒有机碳浓度(CPOC)、溶解有机碳浓度(CDOC)与河流总悬浮物含量(CTSS)和流量(Q)的关系,构建广东省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估算模型分别为:CPOC=0.0195×CTSS+0.0589和CDOC = 0.0047×CTSS+0.0027×Q+0.9087。由上述模型重建了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变化历史,结果发现,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主要以颗粒有机碳形式存在;年内分布表现为汛期高于平水期;年际变化多样,但总体上均表现出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自上游往下有机碳浓度有所下降,但在三水站有所回升。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