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2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散养条件下华南虎不同年龄组行为节律的比较

      2009, 29(6):2767-2774.

      摘要 (2566) HTML (0) PDF 1.12 M (2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2005年3月到2006年2月,应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福建省上杭县梅花山华南虎繁殖与野化研究中心3个年龄组的9只散养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进行了400余小时的行为观察,对行为发生的时间分配、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体、亚成体和幼体的行为节律差异显著。时间分配上,3组别间运动行为、休息行为和摄食行为相关性不强,而社会行为、玩耍行为和其它行为差异显著。日行为节律上,运动行为的发生总是伴随着社会行为和摄食行为,尤其是成年虎,但成年虎的运动行为中刻板行为占了很大比例;年龄等级序列在日节律中表现为年轻个体的社会行为受压抑;摄食行为的发生明显受人为控制;幼体玩耍行为的发生与摄食行为和其它组社会行为的发生趋势一致。曲线特征上,成体组曲线整体平滑,而亚成体和幼体曲线则变化较为剧烈。研究认为散养条件使虎个体还原了部分关键的野生虎行为,但人为干扰与空间不足仍对野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 硒胁迫下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

      2009, 29(6):2775-2781.

      摘要 (1979) HTML (0) PDF 986.88 K (2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青海湖湖东地区土壤和牧草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该区严重缺硒。然而,生存于湖东地区的普氏原羚却不见缺硒表症,普氏原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缺硒环境。提出假说:普氏原羚应对硒胁迫的主要对策是选择采食高硒植物, 在湖东地区,牧草硒含量是影响普氏原羚选择食物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在湖东地区,芨芨草是普氏原羚的基本食物,同时是主要的高硒植物。普氏原羚应对硒胁迫的主要对策是选择芨芨草草地作为采食地,增加高硒植物芨芨草在食物中的比例。也不是嗜食或喜食高硒植物。

    •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特征的季节变化

      2009, 29(6):2782-2788.

      摘要 (2286) HTML (0) PDF 1023.06 K (2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 023群次,计4 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为51只,最小的为独羊。其中,母仔群459群(44.87%)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混合群(20.72%)、雄性群(14.86%)、独羊(9.09%)、雌雄群(5.57%)、雌性群(4.89%)。母仔群出现的频次在4个季节均最高,除母仔群外,春季雄性群出现的频次最高,而夏、秋、冬季都是混合群出现的频次最高,不同类型集群出现频次的季节间差异极显著。在4个季节中都以2~5只的群居多,其出现的频次占各季节群数50%以上,不同季节群大小差异极显著,而不同集群类型群大小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独羊外,不同季节混合群大小差异极显著,母仔群、雌性群大小差异显著,而雄性群、雌雄群大小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贺兰山岩羊集小群是其显著特点,随着季节的变化,其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 北京东灵山海拔梯度上辽东栎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

      2009, 29(6):2789-2796.

      摘要 (3340) HTML (0) PDF 1.01 M (2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为了阐明辽东栎种群海拔梯度分布特点,在北京东灵山地区辽东栎海拔分布范围(1000~1800m)内调查10条样带,研究种群大小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异。种群的平均胸径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两段式的分布特征,海拔1480m为两段分布的分界点,在每一段内随海拔增加平均胸径也增加, 这反映了海拔梯度上种群的不同发育历史。种群密度、种群的聚集程度、种群的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特征都与平均胸径分布相似,种群密度和聚集程度与平均胸径为负相关系,其分布趋势与平均胸径相反。总体上,东灵山海拔梯度上辽东栎种群还是比较稳定的。辽东栎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特征是种群发育历史、物种特性、环境、干扰等因素在海拔梯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

    • 干旱区胡杨光合作用对高温和CO2浓度的响应

      2009, 29(6):2797-2810.

      摘要 (2757) HTML (0) PDF 1.86 M (2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实测的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光合作用参数,探讨了不同地下水埋深下的胡杨光合作用对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1)CO2浓度升高减小了胡杨气孔导度,促进了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加,但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胡杨光合作用参数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干旱环境(地下水埋深较深)下的响应程度大于水分适宜(地下水埋深浅)环境下的响应;(2) 高温引起胡杨气孔发生不完全关闭,导致了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发生,从而降低了胡杨光合速率,但降低程度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地下水埋深较深环境下的影响程度大于地下水埋深浅的;(3)地下水埋深是控制干旱区胡杨光合作用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根本因素,6m是胡杨生长正常的临界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埋深>6m,胡杨即遭到水分胁迫,地下水埋深>7m,胡杨即受到了较严重的水分胁迫。

    • 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呼吸熵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2009, 29(6):2811-2818.

      摘要 (3181) HTML (0) PDF 1.09 M (2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土壤呼吸熵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地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恢复前23a, 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20 cm土层年增加率为24.1%;20~40 cm为104.4%。植被恢复23a后,0~20 cm土层增长率为0.83%,20~40 cm为0.19%。土壤微生物量N表现为在植被恢复的初期略有下降,3a后,开始出现明显增加。0~20 cm土层年增长率为20.14%,20~40 cm为15.11%。在植被恢复23a后,0~20 cm土层的年增长率为0.14%,20~40 cm变化不大。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加强;土壤呼吸熵随植被封育时间的增加而呈对数降低趋势。土壤呼吸熵(qCO2)在反映土壤的生物质量变化时,显得更加稳定,受植物生长状况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粘粒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粉粒含量明显负相关;表层土壤pH值对其也有明显影响。草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

    • 准噶尔盆地两种荒漠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对人工降水的响应

      2009, 29(6):2819-2826.

      摘要 (2494) HTML (0) PDF 1.04 M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准噶尔盆地荒漠植物群落(假木贼群落和盐穗木群落)在不同人工模拟降水强度下的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和湿度动态,探讨了荒漠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对降水后土壤增湿的响应。结果发现两种荒漠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出现了模拟降水后10min减小、随后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再次衰减的现象。降水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滞后于对照处理,且呼吸速率最大值及最大值后的递减速率普遍高于对照。降水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受温度和土壤湿度共同影响,降水后10min土壤呼吸速率的减小与土壤湿度最大值同步,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与地表温度一致,在降水后180~300min。2类群落3种降水处理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在模拟降水后(0~450min时段)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假木贼群落以5mm降水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最大,盐穗木群落则以2.5mm 处理最大。土壤呼吸速率对模拟降水的响应受降水量、降水前土壤湿润状况、土壤质地等多种因素影响。

    • 克隆整合对无芒雀麦在异质性盐分环境中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2009, 29(6):2827-2834.

      摘要 (2086) HTML (0) PDF 1.13 M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芒雀麦是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中占优势的多年生根茎禾草。研究了克隆整合特性对无芒雀麦在异质性盐分环境中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克隆整合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分株在高盐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耗-益分析表明无芒雀麦在高盐斑块中分株的生物量、分株数、根茎节数和根茎总长显著受益于克隆整合,而与之相连的非盐分斑块中的分株却没有产生显著的损耗。因而,克隆整合特性是无芒雀麦对异质性环境形成的重要适应对策,它使无芒雀麦能够扩展到不适合植物生长的高盐分斑块中,从而增加了无芒雀麦在浑善达克沙地中的存活和生长,提高了其在半干旱沙化地区的适合度。

    • 施加改良剂对重度盐碱地土壤盐碱动态及草本植物生长的影响

      2009, 29(6):2835-2844.

      摘要 (3653) HTML (0) PDF 1.11 M (2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内陆重度盐碱地的改良新方法,实验通过聚合有机酸(聚马来酸酐和聚丙烯酸)作为降盐碱剂,采用阻盐碱层、表土成膜剂以及土壤孔隙改善剂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庆市典型内陆盐碱土进行了改良实验,并在改良后的土壤及对照样地上种植不同植物——白菜、萝卜、菠菜、豚草和长春花,评价改良效果。结果发现:(1)通过施加降盐碱剂、阻盐碱剂及土壤孔隙剂,土壤的pH值和含盐量均有明显降低,下降幅度分别为pH:0.8~1.2、含盐量:0.2%~0.5%,而且表层改良效果优于深层;(2)在上述改良基础上施用表土成膜剂,使得土壤深层与表层盐碱运动减慢,即表层盐碱更低而深层更高,有利于保持表层适宜作物生长的条件;(3)2种聚合有机物比较来看,聚马来酸酐的改良效果好于聚丙烯酸;(4)从5种植物的生长状况来看,施用上述改良剂后较对照能够明显提高作物成活以及生长,特别是改良早期5种植物均呈现明显的生长趋势,而在后期存在生长力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大面积改良过程中需要考虑连续多次施加降盐碱剂以增强效果。

    • 土壤水分对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保护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及其与叶片光合和生物量的相关性

      2009, 29(6):2845-2851.

      摘要 (2480) HTML (0) PDF 1.03 M (1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异株荨麻保护酶系(SOD、POD)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和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以及最大光合速率、生物量的测定,各项生理指标间线性相关性的分析,探讨异株荨麻对水分变化的响应特性和耐干旱适应能力。实验采用盆栽水分梯度法将异株荨麻扦插苗按土壤相对含水量93.58%、80.74%、6790%、55.06%和42.22%分组,以充足水分93.58%为CK对照组,实验组水分由高到低为T1、T2、T3和T4共5组。结果表明,(1)异株荨麻体内SOD活性随水分含量下降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OD活性与之成相似互补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MDA含量随水分含量的下降而升高; (2)各保护酶系和渗透调节物质与土壤水分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保护酶系、渗透调节物质与过氧化产物MDA线性正相关;(3)比较光合速率、生物量和各种酶系、渗透调节物质的关系发现,光合速率与各生理指标无明显相关性,渗透调节物质对生物量积累有显著负相关性。

    • 水体泥沙对苦草生长发育和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009, 29(6):2852-2860.

      摘要 (2106) HTML (0) PDF 1.19 M (2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粒径小于100μm的泥沙分别配置浊度为30、60、90NTU和120NTU的浑浊水体,将苦草(Vallisneria asiatica)幼苗分别种植于上述水体中,水深约60cm,定期统计植株的叶长、叶宽、叶片数和株数,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泥沙附着苦草叶片在光化光下的荧光参数,并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水体中泥沙含量的增加苦草植株的叶宽、叶片数和植株数呈显著的降低趋势,在浊度30NTU的水体中,植株叶长增长速度显著大于对照;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在泥沙含量较高的水体(浊度≥60NTU)中,植株逐渐死亡,而在浊度30NTU的水体中,幼苗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秋季植株开花时,叶片上的泥沙附着量逐渐增大,在30NTU水体中泥沙附着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和电子传递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而且附着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表明在低浓度泥沙水体中泥沙附着有利于苦草叶片PSⅡ免受秋季高光照的伤害,从而减缓苦草叶片光合功能的衰减。因此,在泥沙含量较低的浅水体(浊度≤30 NTU)中可以适当引种苦草幼苗(最好由冬芽和根状茎萌发得到),植株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

    • 两种不同生态型麻疯树夏季光合特性的比较

      2009, 29(6):2861-2867.

      摘要 (2717) HTML (0) PDF 963.24 K (2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来源于海南及贵州的两种不同生态型麻风树(Jatropha curcas L.)为试材,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及PAM-2100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在夏季对其气体交换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进行测定。光强\|光合速率响应曲线显示两种不同生态型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LSP)分别为18.9μmol· m-2·s-1、1600μmol· m-2·s-1(贵州型)和20.4μmol· m-2·s-1、1700μmol· m-2·s-1(海南型),而CO2光合速率响应曲线则显示两者的差异不大。两者的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曲线都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10:00,在14:00左右出现低谷,次峰出现在16:00左右,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海南麻风树的Pmax、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暗呼吸速率(Rd)均高于贵州麻风树。两种生态型麻风树PSⅡ最大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日变化无显著差异, 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变化趋势与Pn相同。这表明麻风树是一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强光适应性的木本能源植物,不同生态型麻风树的气体交换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有一定的差异,海南麻风树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强于贵州麻风树。

    •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和红桦林枯落物持水特征及其截持降雨过程

      2009, 29(6):2868-2876.

      摘要 (2544) HTML (0) PDF 1.19 M (2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六盘山南坡野外调查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两个林分的枯落物数量特征,其厚度分别是3.6cm和4.0cm,储量为16.83 t/hm2和9.04 t/hm2。浸泡测定了单位重量(1.0kg/m2)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华北落叶松林和红桦林的最大持水深分别是1.8 mm和2.7 mm。在六盘山地区自然雨强范围内(<30 mm/h),利用模拟降雨研究了枯落物的截持降雨过程,表明枯落物持水能力随雨强增大而提高;在雨强为30 mm/h时,华北落叶松林和红桦林枯落物(10kg/m2)的最大截持雨量为1.5mm和2.6mm,分别是浸泡测定持水能力的83.3%和96.2%,两种实验吸持水分的过程基本一致。分析表明,枯落物截持过程的吸水速率受其本身含水量大小的影响,同时构建了具有较好截持机制的枯落物截持降雨过程模型,并基于枯落物浸泡实验和模拟降雨截持实验的数据拟合了模型参数。

    • 拉萨河谷杨树人工林细根的生产力及其周转

      2009, 29(6):2877-2883.

      摘要 (2483) HTML (0) PDF 976.68 K (2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土钻取样和分解袋法对拉萨河谷杨树人工林细根的生长和周转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该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约80%的细根集中分布在0~30cm土壤表层中;接近树木一侧的活(死)细根生物量均高于外侧,但二者未达到显著的差异;在生长季期间,活细根生物量平均为2.576 t·hm-2,死细根生物量平均为1.566 t·hm-2,生长高峰出现在生长季初期。经估算,拉萨河谷杨树人工林细根年生长量为3.030 t·hm-2,年周转率为1.18次;但受高原低温的影响,细根分解缓慢,分解系数k平均为0.0007~0.0008。细根的这种生长特征是杨树对高原地区短暂生长季节和雨热同季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性表现。

    • 落叶松(Larix gemelinii)苗挥发物两种收集方法的对比分析

      2009, 29(6):2884-2892.

      摘要 (2081) HTML (0) PDF 1.19 M (1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预浓缩和固相微萃取(SPME)2种方法对2年生兴安落叶松苗挥发物成分进行采集并做GC-MS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苗挥发物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其中α-蒎烯、4(10)-侧柏烯、莰烯、β-蒎烯、D-柠檬烯和β-水芹烯所占比例较高;整株、针叶和树皮挥发物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针叶中饱和烷烃含量较高,树皮中倍半萜烯、醇、酮和酯类挥发物含量较高,并且这2种组织经SPME采集检测的挥发物中石竹烯和α-蛇麻烯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它们可能在昆虫近距离寄主定位中起作用。对2种气体收集方法的分析比较,认为预浓缩结果接近落叶松挥发物组分和含量的自然特征,SPME受萃取头纤维特性的影响,对倍半萜稀类化合物吸附作用强,对烷烃吸附差,并且不同化合物的同时存在可能影响其吸附效率,导致检测量准确度下降,因此预浓缩法更适合植物挥发物定性和定量分析。

    •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营养DRIS诊断

      2009, 29(6):2893-2898.

      摘要 (2244) HTML (0) PDF 889.51 K (2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L1645正交设计法对造林后的三倍体毛白杨进行了施肥试验,运用DRIS诊断法对其叶片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造林第3年7~10月份三倍体毛白杨叶片N、P、K元素浓度测定值为依据,成功制定了DRIS图解法及指数法的营养诊断标准,经检验取得了较高的诊断正确率。三倍体毛白杨叶片N、P、K三元素浓度最佳比值范围为N/P=19.116±1.270;N/K=3.054±0.289;K/P=6.356±0.651。DRIS诊断标准分别经各月份林木叶片养分元素浓度回代检验,林木N、P、K需肥次序与实际施肥量基本一致,其中以9月份林木各处理为例,诊断正确率达到了80%以上。3年生三倍体毛白杨林木对N、P、K需求次序为N>K>P,与DRIS诊断结果一致。运用DRIS法诊断得到的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养分浓度最佳比值范围将为三倍体毛白杨的合理施肥,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 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草坡群落对模拟增温的短期响应

      2009, 29(6):2899-2905.

      摘要 (1919) HTML (0) PDF 900.04 K (2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 OTC),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草坡群落物候、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对模拟增温的初期响应。生长季中OTC内日平均气温较对照(CK)增加2.2 ℃,5 cm土壤温度增加0.8 ℃。和CK相比,建群种牛尾蒿和糙野青茅萌动期、花蕾期和花期均显著提前,而枯黄期显著推迟。群落各种群高度、密度和重要值增加、减少或无影响,生物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群落结构发生一定变化。OTC内糙野青茅和牛尾蒿地上生物量较CK分别增加46.3%和42.0%。中华羊茅和其它草类植物地上生物量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地上总生物量增加34.0%。

    • 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2009, 29(6):2906-2918.

      摘要 (2448) HTML (0) PDF 1.67 M (2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5a长期放牧样地的7种主要植物(扁蓿豆、冰草、糙隐子草、冷蒿、小叶锦鸡儿、星毛委陵菜、羊草)为材料,通过对不同放牧率(无牧、轻牧、中牧、重牧)下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面积、叶肉细胞面积、栅栏/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中脉厚度)特征以及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探讨不同植物对长期放牧的适应策略,从而为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总体上,植物角质层厚度随放牧率的增加而增加;而表皮细胞面积、叶肉细胞面积、叶片厚度等指标不同植物的反应不同。植物叶片化学成分(全N、全C、纤维素含量、叶绿素a+b及a/b)随放牧率的变化较小。放牧率对冰草、冷蒿、羊草的全C、全N、叶绿素和纤维素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却显著降低了糙隐子草的比叶面积及星毛委陵菜和小叶锦鸡儿的叶绿素含量,提高了糙隐子草的纤维素含量及扁蓿豆叶片的全N含量(P<0.05)。因此,不同植物对放牧的反应存在着明显的种间差异,其中植物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面积、叶片厚度和中脉厚度是植物对放牧响应最为敏感的指标。

    •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卫星影像数据与随机协同模拟尺度转换方法的森林碳制图

      2009, 29(6):2919-2928.

      摘要 (2277) HTML (0) PDF 16.79 M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全球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正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为减缓其影响进程,让决策者获得准确的碳源/碳汇空间分布信息与动态至关重要。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准确估计森林碳的空间分布和分析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发展了一个森林碳制图的一般方法。基于序列高斯协同模拟算法,结合样地数据与卫星影像数据进行模拟,将森林碳汇分布图的尺度从30 m×30 m转换到900m×900m(区域、国家和全球森林碳制图单位大小)。以临安市为例,利用全市2004年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和同年度Landsat TM影像数据,进行研究区森林碳(地上部分)模拟和尺度转换。结果显示,方法准确重现了森林碳空间分布和变异规律,在分布上模拟结果与地面样地属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数量上模拟结果的总体平均值较地面样地的总体平均值低约24.9%;模拟还提供了其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 包括估计值的方差和估计值大于一定阈值的概率,这些可用于不确定性传播模型的模拟分析,进而实现对森林碳估计结果的评价。

    • 西湖风景名胜区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及β多样性

      2009, 29(6):2929-2937.

      摘要 (3224) HTML (0) PDF 1.80 M (2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样地调查方法、TWINSPAN、β多样性指数和DCA、CCA排序分析,研究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不同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及物种多样性沿距离梯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TWINSPAN和DCA分析显示,43个调查样方可分为6种群落类型,不同群落类型的生境条件和群落组成均有一定的差异。(2)随着样地间距离的增大,群落间的Sorensen指数有逐渐变小的趋势,但不一定呈规律性的减少。(3)对43个样地不同种群的生境因子(包括坡向、坡度、坡位、海拔、郁闭度等)和物种优势度的CC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光照和水分分布的主要生境因子海拔、郁闭度和坡位对西湖山区植物群落的分布以及种群的数量特征等具有重要影响。总体而言,物种扩散限制和生境条件变化是影响森林群落β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 我国重要森林群落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特征

      2009, 29(6):2938-2944.

      摘要 (2408) HTML (0) PDF 1.04 M (1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年9月~2002年9月,采用凋落袋分解法对我国不同气候带的8种重要森林群落,即黑龙江帽儿山的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与针阔混交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北京九龙山辽东栎林(Quercus liaotungensis)与针阔混交林(辽东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江西大岗山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针阔混交林(杉木、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林以及广东鼎湖山常绿阔叶林(荷木(Schima superba)-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与针阔混交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荷木)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全年74次共采集森林凋落层土壤动物个体29123只,其中大型土壤动物4492只、中小型土壤动物24631只,隶属4门14纲30目,蜱螨类、弹尾类为凋落层的优势群落。非参数Kruskal-Wallis 方差分析表明,8种森林群落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性显著 (x2(7)=18.867, P<0.01),且帽儿山、九龙山与鼎湖山之间以及大岗山与鼎湖山阔叶林之间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研究时段内,大型土壤动物月均数量和类群数量随着纬度升高而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中小型土壤动物月均数量随纬度升高而基本呈升高的趋势。凋落层土壤动物月均数量、多样性、均匀性均差别显著(X2(66)=37.95、X2(66) = 26.38、X2(66) = 328.97, P<0.001)。多样性分析显示,鼎湖山凋落层土壤动物分布最丰富、分布最均匀;大岗山与鼎湖山典型森林群落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高,帽儿山与鼎湖山典型森林群落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低。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表明,年均温度对土壤动物影响最大,有机质(表土)次之,土壤pH次于前两者,年均相对湿度影响最小,环境因子对主要土壤动物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

    • 寒温带牧林交错区生境复杂度对啮齿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009, 29(6):2945-2952.

      摘要 (1833) HTML (0) PDF 1.10 M (2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铗日法对嫩江流域牧林交错区5个生境梯度中啮齿动物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栖息地复杂程度对地面啮齿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和大林姬鼠是嫩江流域牧林交错区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不同物种在不同生境类型中呈明显的不均匀分布,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倾向性。同时,地面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丰富度对地面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啮齿动物的捕获率和生物量与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其物种丰富度随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此外,各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灌丛区和林\|灌交错区内大量的低矮灌丛与萌生丛改善了生境的隐蔽条件与食物资源,为更多物种的共存创造了良好的微环境,使得两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小型啮齿动物的物种组成与栖息地的复杂程度有关,但地面植被对小型兽类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力度并不是等同的,对地面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统计生境复杂度或异质性时应考虑不同植被型/生境类型距地面的高度,不同植被型对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程度随其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 云南西部实蝇的多样性

      2009, 29(6):2953-2961.

      摘要 (2237) HTML (0) PDF 1.34 M (2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和2006年,在云南西部瑞丽、潞江坝、六库、保山、大理5个地区,采用信息素引诱法及被害瓜果内实蝇收集法对5个地区实蝇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地区实蝇丰富度的发生模式明显分为2种类型:瑞丽和潞江坝实蝇全年发生;六库、保山和大理实蝇季节性发生;瑞丽的实蝇种类丰富度最高,有20种,其次是潞江坝,11种,而保山、大理的实蝇种类丰富度低,分别为4种和3种;该区域实蝇优势种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和南亚果实蝇(B. tau);2年实蝇多样性指数均以六库最低,以潞江坝最高。各地实蝇种类相似性变化较大, 相似性系数在0.15~1.00 之间。结果为了解云南西部实蝇种类分布以及预防实蝇危害提供了基础数据。

    • 两近缘种夜蛾对低浓度烟草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2009, 29(6):2962-2970.

      摘要 (1801) HTML (0) PDF 1.28 M (2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寡食性的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和广食性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是实夜蛾属的2近缘种昆虫,在它们的寄主植物中,只有烟草为其共同寄主,为明确它们对烟草挥发物嗅觉感受能力的差异,测定了这2种夜蛾的处女雌蛾、交配雌蛾及雄蛾对20种低浓度(1.0×10-5 mol·L-1)烟草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并对其中6种化合物进行了剂量反应测定,结果表明,(1) 2种夜蛾对测试化合物均可产生EAG反应且反应趋势相似:对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绿叶气味、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显著高于具有烟草“种”特异性的单萜类、倍半萜类和杂环化合物,表明2种夜蛾远距离定向时,对植物“种”的辨识能力均较差。(2) 2种夜蛾对脂肪族C6_化合物的EAG反应最强,碳链延长或缩短都会导致反应强度的降低。(3) 烟夜蛾对大多数化合物的EAG反应大于棉铃虫,表明在远距离寄主定向时其嗅觉感受器对寄主挥发物的感受能力强于棉铃虫。(4) 烟夜蛾交配雌蛾对β-水芹烯和桧烯的EAG反应高于其处女雌蛾和雄蛾,除此之外2种夜蛾的EAG反应未见显著的性别差异,推测β-水芹烯和桧烯可能是烟夜蛾在烟草上产卵的“信号”物质。(5) 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2种夜蛾对6种类型化合物的EAG反应强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且均未达到饱和。由此可知,与棉铃虫相比,烟夜蛾嗅觉神经系统在其寄主定向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也更专化。

    • 熊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

      2009, 29(6):2971-2979.

      摘要 (2563) HTML (0) PDF 1.17 M (2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对湖北省枣阳市熊河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9属74种,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共40种,其次为蓝藻,有15种,硅藻11种,甲藻3种,金藻和裸藻各2种,隐藻仅1种。蓝藻存在夏季(7月)高峰,优势种为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硅藻、隐藻和甲藻均存在一个春季(3或4月)高峰,优势种分别为双头针杆藻(Synedra amphicephala)、羽纹脆杆藻(Fragilaria pinnat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和二角多甲藻(Peridinium bipes)。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年平均值分别是0.60、2.20、0.76和1.15。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无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 杭州西湖浮游藻类变化规律与水质的关系

      2009, 29(6):2980.

      摘要 (3635) HTML (0) PDF 1.33 M (2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6~2007年对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及个体丰度进行初步研究,并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对其水质现状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综合生物和理化指标数据,对杭州西湖的水质作一总体评估,并对西湖水中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及水质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共鉴定浮游藻类179种,其中蓝藻25种,隐藻1种,金藻3种,甲藻3种,黄藻5种,裸藻23种,硅藻41种和绿藻78种。分析了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组成和分布的特点,揭示出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与西湖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藻类的组成和分布与水质变化规律基本吻合,西湖水质较整治前有明显的改善,一些清水藻类的物种逐步增多。

    • 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特征

      2009, 29(6):2989-2999.

      摘要 (3196) HTML (0) PDF 1.74 M (2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夏季和冬季分别对珠江口附近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245种,多毛类最多(140 种)。其中夏季共获大型底栖生物153种,多毛类最多(91种);冬季共获大型底栖生物157 种,多毛类最多(93种)。夏冬季调查都有出现的生物种类65种。夏季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4.313 g/m2,平均丰度为205.3 ind/m2。冬季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077 g/m2,平均丰度为168.8 ind/m2。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均呈现由河口内向外海增加的趋势。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矩阵数据对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做了聚类(CLUSTER)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可以划分为3类生物群落,冬季可以划分为5类生物群落。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北部和中部比南部生物多样性低;冬季珠江口北部生物多样性最低。利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干扰程度。结果表明,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未受到干扰;冬季珠江口最北部生物群落Ⅰ处于中等干扰程度,其它生物群落未受干扰或受轻微干扰。海区大型底栖生物分布受珠江冲淡水的影响较为明显。

    • 冬夏季雷州半岛附近海域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类群变化及环境影响

      2009, 29(6):3000-3008.

      摘要 (1985) HTML (0) PDF 998.90 K (2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夏季和冬季对雷州半岛附近海域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类群数量与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为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微微型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二者在夏季的数量变化分别为(5.74±5.0)×104cell/ml和(2.33±1.82)×103cell/ml,冬季分别为(1.57±2.17)×103cell/ml和(4.17±4.40)×103cell/ml。聚球藻的丰度夏季高于冬季,高值区位于雷州湾海区;而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的丰度冬季高于夏季,冬季高值出现在雷州湾内D7站表层。雷州半岛西部海区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丰度夏、冬季变化比雷州湾附近海区明显,营养盐、温度、潮汐等是制约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

    • 重金属(铜、镉、锌和铅)对海水无机碳体系影响的模拟研究

      2009, 29(6):3009-3018.

      摘要 (2294) HTML (0) PDF 1.53 M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孔石莼和重金属(铜、镉、锌和铅)共同作用下,海水无机碳体系及碳源汇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t=7d时,无机碳体系各参数的变化幅度(Δ)与重金属种类和浓度有关。与对照相比,低浓度(<1μmol·L-1)的重金属添加组中,DIC、HCO-3 和PCO2的下降幅度都很明显(P<0.01**)。当铜、镉浓度大于“转折浓度”后, DIC、HCO-3和Pco2 均要大于初始值,其增幅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对于锌和铅,二者浓度高达50μmol·L-1时,水体中无机碳各参数与初始值相比仍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当重金属浓度和种类不同时,水体中的碳源汇格局亦做不同的变化。当铜和镉浓度小于转折浓度时,水体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当铜和镉超出转折浓度时,水体会由大气CO2的汇过渡到源,并且当水体成为CO2的源后,其CO2的释放量是随着铜、镉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本实验设计的各浓度锌、铅添加组水体始终表现为碳汇,但当锌、铅浓度分别高于15μmol·L-1和20μmol·L-1时,其碳汇强度开始小于对照组(P<0.05*)。

    • 镉在槐叶苹叶片中的蓄积及其生态毒理学分析

      2009, 29(6):3019-3027.

      摘要 (2348) HTML (0) PDF 1.69 M (2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分布广泛的浮水蕨类植物——槐叶苹为研究对象,用含不同浓度Cd(2.5,5,7.5 mg/L和10 mg/L)的10% Hoagland营养液培养7d,旨在分析Cd在蕨类植物中的蓄积及其诱导产生的毒理学作用。随着培养液中Cd浓度的增加,(1) 槐叶苹叶片中Cd含量极显著上升;(2) Cd处理造成槐叶苹叶片产生明显的矿质营养失衡症状,主要表现为显著增加了对Ca和降低了对P,K和Na的吸收;(3)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Fv/Fm比值都逐渐降低;(4)抗氧化防御系统活性或含量紊乱,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下降最突出,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和类胡萝卜素(Car)也都先升后降,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则显著增多;(5)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下降;(6)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主要为叶绿体膨胀和解体、线粒体嵴突减少和空泡化、细胞核核仁解体、核膜破裂、核质消失,并有晶体出现。结果表明槐叶苹虽然对水体Cd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Cd浓度与毒害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明显;MDA含量的明显上升以及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显著下降标志着槐叶苹遭受到明显的氧化损伤;Cd破坏了槐叶苹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生理和结构基础;SOD可以作为Cd诱导产生氧化压力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和水体Cd污染的灵敏生态毒理学指标,Cd的半效应浓度为241mg/L,最大允许浓度为0.241mg/L。

    • 干湿交替格局下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呼吸的温湿度模型

      2009, 29(6):3028-3035.

      摘要 (2762) HTML (0) PDF 7.80 M (2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后果是气温升高,同时还可能引起强降雨增多和干旱频发,形成干湿交替的格局。土壤呼吸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3个全自动多通量箱以及相应的气象监测系统,对土壤呼吸和环境因子全天候连续测定,利用已有的单因子模型、双因子模型对测定的土壤呼吸与气温和湿度的关系进行了拟合,通过优化,根据实际情况提出E-Q(exponential-quadratic)模型。结果表明:(1)干湿交替格局下,基于气温的单因子模型(指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和线性模型)不适合模拟土壤呼吸;(2)基于土壤湿度的单因子模型中,二次曲线模型最适合模拟干湿交替格局下土壤呼吸的响应情况;(3)基于气温和土壤湿度的双因子模型中,E-Q模型SR=aebT(c+dW+fW2)g,既能反映土壤呼吸随气温的正向指数变化,又能表现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双向调节作用,解释了土壤呼吸73.05%的变化情况,比其他双因子模型和单因子模型更能有效描述干湿交替情况下土壤呼吸对气温和土壤湿度协同变化的响应特征。

    • 转crylAb基因克螟稻对根际可培养细菌类群的影响

      2009, 29(6):3036-3043.

      摘要 (2350) HTML (0) PDF 1.16 M (2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crylAb基因克螟稻对根际可培养细菌类群的影响

    • 荒漠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围AM真菌分布与土壤酶活性

      2009, 29(6):3044-3051.

      摘要 (2305) HTML (0) PDF 1.18 M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7年10月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集中分布区选取4个典型样地,分别从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土层采集根围土样,分离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并测定了3种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各样地0~50cm土层中油蒿根系AM真菌菌丝定殖率均很高,有典型的泡囊与丛枝结构。菌丝定殖率与泡囊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但菌丝、泡囊和丛枝定殖率与AM真菌孢子密度和土壤酶活性之间都无相关性;孢子密度在不同样地及采样深度间差异明显,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都呈一定正相关关系。孢子密度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受到土壤pH的显著影响。孢子密度的峰值出现在0~10cm表层土,并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垂直剖面显示与孢子密度同样的规律。不同样地间AM真菌分布及油蒿根系定殖率的差异表明,油蒿与AM真菌之间有良好共生性,对维护荒漠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 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根系生理生态指标的差异

      2009, 29(6):3052-3058.

      摘要 (3059) HTML (0) PDF 1.05 M (2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大的两个水稻品种(氮高效品种南光和氮低效品种Elio)作为试验材料,设计高低两个供氮水平,在温室砂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效率水稻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根系生物学特性及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在两个供氮水平下,氮高效水稻南光的产量均显著大于氮低效水稻,增幅在50%以上。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两个水稻品种植株的总吸氮量和干物质量随之增加,氮高效水稻南光的生育后期吸氮量和地上部及根系的生物量显著高于氮低效水稻Elio;氮高效水稻品种南光根系形态参数对氮素营养的响应度高于氮低效品种Elio,高氮处理下,南光较低氮处理分别增加127%(总根长)和114%(根系表面积),而Elio仅增加92%(总根长)和82%(根系表面积),而且Elio在齐穗期后根系形态参数水平下降显著;南光的根系伤流强度在拔节期较氮低效水稻Elio高出11%(1mmol L-1)和32%(5mmol L-1),灌浆期南光较Elio高出12%(1mmol L-1)和12%(5mmol L-1),差异均显著。由本试验结果可推断根系形态及根系活力的差异是造成水稻氮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 长期不同养分投入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产持续性的影响

      2009, 29(6):3059.

      摘要 (1922) HTML (0) PDF 941.13 K (2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15a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养分投入对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系统内循环的有机物料循环的肥力效力和产量效应基本一致,有机物料循环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积累;在不同养分投入下,土壤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5.8%和2.5%~9.4%;与试验前相比,不同养分投入耕层磷素变动幅度在-18.3%到30%之间,钾素养分有所亏缺,下降幅度在8.1%~226%之间;通过可持续性指数的分析得出,土壤N素养分的可持续性对化肥的依赖性较大,而P、K养分的可持续性则对有机肥的依赖性更高。稻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维持能力,系统内有机物循环有利于提高稻谷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水分胁迫下紫花苜蓿和高粱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耐旱性

      2009, 29(6):3066-3074.

      摘要 (2680) HTML (0) PDF 1.22 M (3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EG溶液(水势梯度:-0.1~-0.5MPa)模拟水分胁迫,研究了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和陇东)和高粱(品种:抗四)种子的萌发能力的变化及对萌发环境的最低水分需求,并进行种间差异比较。结果显示:PEG水分胁迫通过限制种子有效水分的吸收而抑制了其萌发,且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萌发能力减弱,主要表现在:萌发率、吸水速率、萌发活力、萌发胁迫指数等随胁迫强度的增加而下降,根芽比则随之增加。另一方面,种子群体萌动、萌发和出苗达50%概率时间随胁迫强度的增加而越发延迟,且各阶段对环境临界水势的需求不同,出苗阶段最为严格,说明种子出苗过程对环境水分胁迫最为敏感,耐旱能力最弱。相比之下,在同等胁迫条件下,高粱种子的萌发能力较苜蓿种子受到影响较小,各个阶段对环境水势的需求也相对较为宽松。因此,苜蓿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忍耐能力不及高粱,且出苗过程中对环境水分条件的需求存在品种间差异。

    •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2009, 29(6):3075-3080.

      摘要 (2171) HTML (0) PDF 927.56 K (2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硅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元素,植物不可能在无硅的环境中生长。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5%和80%的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和65%的条件下,硅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p<0.05),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幅分别为35%和20%,主要途径为降低叶片蒸腾速率;紫花苜蓿生物量增幅分别为41%和14%,主要通过促进分枝和株高生长,而不受单枝生物量的影响。因此硅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的有益作用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

    • 滴灌下新疆北部棉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的时空变化

      2009, 29(6):3081-3089.

      摘要 (2748) HTML (0) PDF 1.14 M (2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天山北坡绿洲至沙漠边缘垂直分布的3个试验点,对比分析了漫灌和1a至4、8a的不同滴灌时间的棉田,以及不同试验点和土层深度等不同空间的杂草土壤种子库变化。结果表明,滴灌对棉田杂草种子库影响大,物种数和单位面积的种子库密度的年际间波动明显。连续滴灌改变了杂草土壤种子库的结构和组成,物种数由漫灌27种下降到1a滴灌的20种,滴灌8a后下降到15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达到最低,单位面积的种子密度明显降低。随着滴灌年限的增长,狗尾草、藜、龙葵、反枝苋和凹头苋等喜旱性杂草占总种子库的比例逐渐增加,为滴灌棉田的优势杂草。狗尾草、藜、灰绿藜、龙葵、马齿苋、凹头苋、刺儿菜、黄花蒿、苦苣菜、小蓬草、荠菜、小藜、扁蓄、苘麻、田旋花、野薄荷等物种时间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较大,适应较好,而虎尾草、百脉根、播娘蒿、酸模叶蓼、滨藜、野胡麻等物种生存受到明显影响。受耕作方式影响,杂草种子库主要分布于耕作层,耕作层以下46~50cm种子数最少。水平分布格局分析发现,3个地点杂草种子库的物种相似性较高,滴灌与漫灌之间种子库的物种差异要大于地理位置间的差异。

    • 甘肃莫高葡萄酒厂酵母种群的生态分布

      2009, 29(6):3090-3095.

      摘要 (3095) HTML (0) PDF 919.96 K (2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葡萄酿酒酵母的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对葡萄酒的化学成分和感观特性具有重要贡献,因此葡萄产区酵母菌的生态研究成为国外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应用WL营养琼脂培养基聚类分析、26S rRNA基因序列和5.8S-ITS区序列分析对甘肃莫高葡萄酒厂酵母菌群进行研究,共分离到葡萄酒相关酵母9属10个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Issatchenkia orientalis、Rhodosporidium kratochvilovae、Pichia kluyveri var. kluyveri、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Hanseniaspora uvarum、Cryptococcus magnus、Pichia fermentans、Rhodotorula mucilaginosa、Cryptococcus uzbekistanensis。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菌群分布各有不同,在自然发酵过程中出现的菌种有M.pulcherrima, H.uvarum, P. kluyveri var. kluyveri和I. orientalis。发酵初期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和Hanseniaspora uvarum为启动发酵的主要菌群,3~4d后至发酵中期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non-Saccharomyces,随后主导发酵结束。在酒厂设备表面分离到的菌种以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和Hanseniaspora uvarum为主,分别占到34%和26%,其次C. magnus占16%,I. orientalis占12%,Pichia kluyveri var. kluyveri占12%。葡萄园土壤中分离到的菌群R. mucilaginosa占625%、C.magnus占21%,S. cerevisiae和Rhodosporidium kratochvilovae分别占12.5%和4%。

    •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009, 29(6):3096-3104.

      摘要 (2540) HTML (0) PDF 1.30 M (2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微区池栽模拟试验,研究下层(20~40cm 、40~60cm)土壤容重改变后,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C(MBC)和微生物量N(MBN)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MBC和MBN随土层加深和下层土壤容重增加而降低,且相同层次不同容重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层次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MBC和MBN既受本土层容重大小影响,也随相邻土层容重增大其降幅增加,且20~40cm土层容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MBC和MBN的影响远大于40~60cm土层容重。玉米生育期间,三者受下层土壤容重变化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双重影响,且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放大了容重对根际微生物数量、MBC和MBN的影响效果。

    •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桂西北土地变化特征

      2009, 29(6):3105-3116.

      摘要 (2469) HTML (0) PDF 10.71 M (2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变化(LC)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变化是国际LC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典型喀斯特区域桂西北为例,通过详实的地面调查,以1985年、1990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 (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3S集成技术支撑下,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转入率和转出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度以及土地变化空间指数等指标,定量研究了桂西北过去15a来的土地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 研究区的土地类型主要以灌木、林地和稀疏地为主(在各个年份总比例分别为73.72%、74.14%和73.59%),居民建设用地少(3个年份分别为0.37%、0.37%和041%),石漠化地和稀疏地比例高(总比例分别为20.44%、22.84%和20.44%);(2) 土地变化剧烈,各地类之间的变化幅度差别较大,旱地、石漠化地和林地等先减后增;水田、稀疏地和草地等先增后减;居民地持续增加型;(3) 受降水量和生态移民影响,区域土地动态度先低后高(分别为63.54%和93.87%),石漠化地先减后增,生态环境向恶化方向发展;(4) 伴随着土地类型转换的伸缩变化,各地类的平均分布高程和坡度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 北京市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2009, 29(6):3117-3125.

      摘要 (5052) HTML (0) PDF 1.70 M (3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对于制定区域环境政策,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综述当前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影响因子,构建了反映对水土流失、河流水量水质、土地沙化、泥石流、采矿、路网、濒危物种不同敏感程度的7个指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综合分析和评价了北京市域生态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高生态敏感区主要有两类,分别分布于北京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和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石河河岸带,此外,大兴南部也有集中分布。中敏感区除分布于上述高敏感区外围以外,还集中分布于怀柔中部的红螺山、云蒙山地区和门头沟妙峰山地区。不敏感区则主要集中在怀柔、延庆的北部山区,其余地区为低敏感区。敏感性程度的空间变化基本规律是:在山区,从平原-山区过渡地带沿西北方向朝低山区和中山区衰减,在平原,则沿河道两侧向外围衰减。在评价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环境保育和生态建设的相关对策。

    •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30年湿地景观退化评价

      2009, 29(6):3126-3135.

      摘要 (2996) HTML (0) PDF 6.99 M (1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因高强度农业开发,1975~2004年的30a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景观发生了剧变。评估该湿地景观面临的各种压力、分析其所处状态、揭示其演变规律,对于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选取1975年、1989年和2004年的三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生态评价框架,对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景观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1975年到2004年,建三江地区自然湿地大幅减少,农田大幅增加,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度显著提高;农业开发是自然湿地面临的主要压力,其中草甸和沼泽湿地是主要的开发对象。(2) 1975~1989年的农业开发强度高于1989~2004年。1975~1989年,农田、沟渠面积大幅增加,湿地面积大量减少;通过沟渠排水将湿地开发为旱田,导致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洪涝灾害频繁;1989~2004年,人们意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自然湿地开垦减少,沟渠面积略有增加,并把部分旱田转为水田来达到“以稻治涝”的目的;同时,建立了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并制定了相应的湿地保护条例,使得该区的湿地景观得到了一定的保护。(3) 当前三江平原湿地景观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排水沟渠的大量存在和旱田转化为水田后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还将继续威胁现有湿地的存续,基于沟渠系统的综合性水资源管理势在必行。

    • 南方丘陵区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

      2009, 29(6):3136-3146.

      摘要 (2222) HTML (0) PDF 1.71 M (2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分异质性的存在对各种水文过程和土壤形成过程均有显著的影响,了解土壤水分的异质性对理解和预测土壤水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时域反射仪(TDR)土壤水分定位监测方法,研究了南方丘陵区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种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杜仲人工林土壤蓄水量最高,荒山草坡次之,坡耕地最低。植物非生长季节土壤含水量均值高于生长季节,生长季节土壤水分消耗大于补给,非生长季节土壤水分补给大于消耗;干季和湿季两个时段3种坡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其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3种坡地利用方式土壤蓄水量与太阳辐射量和大气温度表现为负相关性,与降雨量、大气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气压差表现为正相关性,降雨量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子,其次是温度。雨季单次降雨后土壤蓄水量与雨后干旱天数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性(P<0.05),土壤水分损失率与干旱天数存在双曲函数关系(P<0.05), 随着干旱天数的增加,土壤水分损失率趋于平缓。雨季单次降雨后持续干旱条件下3种坡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含水量呈递减的变化趋势,杜仲人工林土壤水分损失率系数最高,荒山草坡次之,坡耕地最低。

    • 土壤模糊隶属度不同数据转换方法及其对空间插值结果的影响

      2009, 29(6):3147-3153.

      摘要 (2293) HTML (0) PDF 1.16 M (2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模糊c-均值算法对土壤进行连续分类时,其输出的土壤模糊隶属度值具有成分数据的结构特点。直接基于土壤隶属度数据实施普通克里格插值,其空间预测结果缺乏可信度。因此,在进行插值预测之前,必须对土壤模糊隶属度值进行必要的数据转换。研究采用对数正态变换方法、对称对数比转换方法和非对称对数比转换方法对土壤模糊隶属度值进行数据转换,分析了各种数据转换形式对插值结果及其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样点土壤模糊隶属度进行简单对数正态转换,其插值结果空间上任意点的土壤对于不同类别的隶属度之和均不为1,因此这样的插值结果理论上缺乏可行性。数据经非对称对数比转换和对称对数比转换后,插值结果均满足各个位置组分之和为1和非负限制,二者相比,后者对区域总体趋势的反映较前者好,且精度较高。因此,在应用对称对数比方法对样点土壤模糊隶属度值进行数据转换的基础上,应用克里格技术实施空间插值可以获得最佳预测结果。

    • 道路边际土壤重金属分布格局的神经网络模拟——以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例

      2009, 29(6):3154-3162.

      摘要 (2074) HTML (0) PDF 10.84 M (2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地采样的基础上,应用MLP神经网络模型和GIS技术,对现代黄河三角洲3类不同道路两侧边际50m带状区域内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逐栅格模拟。结果表明:东部和北部的自然保护区以及东北沿海地区道路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较低,西南部人口密集区重金属含量较高。研究区道路边际土壤的Mn、Zn、Cr、Cu、Pb、Cd等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达到509.57、61.26、58.55 、32.40、26.07mg/kg和0.27mg/kg,Cd污染较为严重,其余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I级标准。道路对其边际重金属的累积作用明显,但对环境尚未造成广泛和显著的危害。不同道路类型的土壤重金属含量高速公路RG>省道RS>县乡公路RX(除Pb外)。在风向、土壤性质和地表植被覆盖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下,道路边重金属含量在30m以内达到峰值,但因重金属扩散机理的差异,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 太原市农业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9, 29(6):3163-3172.

      摘要 (2991) HTML (0) PDF 11.65 M (2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PS定位,2005年在山西省太原市主要农业用地采集土样1821个,分析了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均属中等水平。通过半方差函数分析,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它们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122.4 km和75.6 km;全氮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是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太原市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有机质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它们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土地利用方式和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与娄烦县、古交市当地土壤受煤粉尘污染严重以及所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研究揭示了在自然和社会条件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太原市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土壤肥力评价和养分资源精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中大豆辣椒的光合生理特性

      2009, 29(6):3173-3180.

      摘要 (2217) HTML (0) PDF 1001.97 K (2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不同处理对大豆、辣椒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单作到距李子1m处,随着距李子树越近,遮光愈多。各处理大豆、辣椒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表现出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基本一致的日变化模式,且与单作相比,各处理大豆、辣椒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遮荫程度的提高,大豆、辣椒叶绿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Ф)升高,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降低。二者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能转换效率( Fv / Fm ) 、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 ) 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 q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qN P)却逐渐降低。说明大豆、辣椒能适应弱光环境,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正常生长。

    • >专论与综述
    • 栖息地破碎化与鸟类生存

      2009, 29(6):3181-3187.

      摘要 (4658) HTML (0) PDF 1.22 M (3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从提出栖息地破碎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因素之一的论点后,近20年来,栖息地破碎化研究一直是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最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栖息地破碎化是一动态过程,可在多尺度上发生并蕴涵着复杂的空间模式变化。栖息地破碎化对鸟类的生态学效应主要体现在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等。这些效应影响着鸟类的分布、基因交流、种群动态、扩散行为、种间关系和生活史特征等,最终影响着鸟类的生存。介绍和总结了栖息地破碎化过程、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栖息地破碎化对鸟类生存产生的诸多影响。

    • 植物单萜合酶研究进展

      2009, 29(6):3188-3197.

      摘要 (3380) HTML (0) PDF 1.54 M (2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萜广泛存在于植物树脂和挥发油中,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在医药和生态农业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这类物质是由质体内的5-磷酸脱氧木酮糖(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DXP)途径合成,单萜合酶(monoterpene synthases,mono-TPS)是单萜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决定了单萜结构的多样性。综述了植物单萜合酶催化机理、系统发育与谱系分化、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克隆及代谢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生态学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

    • >问题讨论
    • 敦煌莫高窟干旱地区水分凝聚机理分析

      2009, 29(6):3198-3205.

      摘要 (2488) HTML (0) PDF 1.20 M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戈壁地质结构的调查和洞窟检测,结合气象资料对戈壁土壤水分凝聚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形成机理在野外进行了水分凝结的覆膜实验。结果表明,在莫高窟戈壁区的上层砾砂中,由于强烈的温度日较差变化,形成了凝结水分;另外源于地下深处的水分通过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作用在地下10~40cm范围内相对富集,并由于剧烈的波动呈现时空异质性变化。将凝结、吸湿吸附等方式形成的土壤水分统称为凝聚水分。凝聚是水分存储于一定土壤的结构过程,与太阳辐射、温度、湿度等气候因子密切相关。变温层土壤的温度、盐分、湿度、结构、密闭程度、地热等对水分的凝聚有重要影响。水分的凝聚机理对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改进实验种群生命表编制的方法——以黑肩绿盔盲蝽为例

      2009, 29(6):3206-3212.

      摘要 (3111) HTML (0) PDF 737.55 K (2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指形管单头饲养的方法,编制了稻飞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盔盲蝽取食替代寄主米蛾卵的实验种群生命表。通过直接统计和加权平均2种方法的对比,推导出各虫龄历期的计算公式。针对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两种编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即在特定时间生命表中导入幼期存活率,在特定年龄生命表中根据推导出的历期公式计算各个虫龄的历期,得到世代平均历期T(T=∑tx+tA ),进而得到rm值。通过对两种生命表编制方法的完善,为昆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和参数的计算提供了方便和完整的计算方法。

    • 基于IBIS模型的东北森林净第一性生产力模拟

      2009, 29(6):3213-3220.

      摘要 (3009) HTML (0) PDF 4.85 M (2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集成生物圈模型(the 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 IBIS)作为目前最复杂的基于动态植被模型的陆面生物模型之一,已经成为模拟大尺度(全球区域)的植被地理分布、净第一性生产力和碳平衡以及预测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潜在影响的有效工具。应用IBIS模型对2004~2005年大小兴安岭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进行了定量估算,模拟与研究了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植被NPP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不同植被类型的NPP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小兴安岭森林植被年均NPP值为494.7 gCm-2·a-1,年吸收0.06Pg的大气碳。研究区年均NPP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热量条件的影响,大兴安岭地区基本上呈现出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小兴安岭地区除单位面积年均NPP大于1.1kgCm-2·a-1在小兴安岭北部孙吴和逊克地区分布外,基本上呈现出均匀分布的趋势。加强基础数据研究的同时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合理确定模型参数,使模型在我国典型生态系统中应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 湘鄂皖连香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点格局分析

      2009, 29(6):3221-3230.

      摘要 (2916) HTML (0) PDF 1.27 M (3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种群数量与规模已非常有限。在全面踏查湖北后河、湖南壶瓶山、湖北木林子和安徽老山共4个连香树分布地的基础上,对选定区域内的连香树进行每木调查,记录株高、胸径等指标,采用高度级和径级代替年龄的方法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对全部连香树植株进行定位,并绘制分布点图,利用Programita软件对各种群进行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4个种群中,后河种群的年龄结构连续且呈明显的纺锤型,种群处于衰退之中,而其它3个种群无完整的年龄结构,已完全衰退。后河种群在16m以下尺度呈随机分布,16m以上各尺度下均为集群分布。其它种群在个别尺度下呈集群分布,绝大多数尺度下呈随机分布。分析认为,生境异质性是导致后河种群在大尺度上呈集群分布的主要原因,而环境条件相似、种子均匀散布等原因造就了后河种群在小尺度上的随机分布。其它3个种群衰退程度加剧,使得连香树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过度,其成因可能是萌发对于环境要求的极端苛刻、有限的林窗、种间竞争以及生境条件的恶化等。最后对连香树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 子午岭林区人工与天然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养分库和碳库特征

      2009, 29(6):3231-3240.

      摘要 (2010) HTML (0) PDF 1.32 M (1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油松林自然化发育过程中的植物叶片与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变化规律,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子午岭林区天然油松群落为参照,选择了不同立地条件的人工油松林,分别对其土壤的氮库、碳库及植物叶片养分库和碳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松针叶C、N、P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99.5±63.75)mg/g、(8.53±0.50)mg/g和(0.94±0.64)mg/g,叶片C含量大小依次为阳坡天然林>阴坡天然林>阴坡人工林>阳坡人工林,阳坡人工林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阳坡天然林。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林叶片C/N、C/P差异显著,叶片N、P和N/P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是叶片C含量差异不显著。油松叶片C含量与N、P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N和P之间的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立地的油松林除40~60cm土层土壤C、N含量无显著差异外,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的人工林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同时阳坡人工林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阴坡人工林。0~20cm、20~40cm两个土层土壤C含量与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植物N、P均呈显著正相关。子午岭林区阳坡的人工油松林不仅叶片养分含量较高,而且林地土壤是该区土壤的最大养分库和碳库。

    • 北京市冬季不同景观下垫面温湿度变化特征

      2009, 29(6):3241-3252.

      摘要 (3051) HTML (0) PDF 1.58 M (2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热场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变受城市下垫面特征影响较大,基于实验观测数据,对北京市冬季不同景观类型下垫面的温湿度变化规律、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选取北京市5类景观区域的4种不同下垫面,进行温、湿度等气象因子进行10h同步观测,分析不同景观区域的下垫面温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不同景观区域的温度呈乡村<水域<绿地<居住区<商业区的变化趋势,湿度呈相反的趋势。(2)在白昼期间,以郊区作为对照,四种城市用地在14:00的温、湿度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商业区与郊区的最大温、湿度差值分别为6.3℃和24.2%,居住区的最大温、湿度差值为5.9℃和25.9%。(3)5个观测点的4种下垫面的日间气温呈水体<绿地<建筑物空间<道路的变化趋势,湿度呈相反的趋势;与道路、建筑物空间比较,绿地和水体空间白昼期间有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为减缓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减缓冬季热岛效应,为城市生态规划、环境治理及绿化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 北京西山典型游憩林空气颗粒物不同季节的日变化

      2009, 29(6):3253-3263.

      摘要 (2484) HTML (0) PDF 1.68 M (2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百望山森林公园为例,对北京西山3种典型游憩林一年四季空气颗粒物浓度进行了昼夜观测,结果发现:(1)北京西山3种典型游憩林4种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整体上在4个季度均近似呈“双峰双谷”型,两个高峰时段分别出现在5:00~9:00和19:00之后到凌晨3:00,低谷出现时间是15:00左右和5:00左右,不同季节之间峰、谷出现时间稍有差异。(2)3种游憩林相比较,侧柏林空气颗粒物夜间高峰出现迟,高峰值大,且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故夜间低谷出现时间也延迟。所以郁闭度较大的侧柏林夜间空气颗粒物浓度高于其他两种林型,且在夏、秋季表现得越来越明显。(3)同一游憩林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相比,细粒径颗粒物白天高峰和夜间低谷出现时间提前,而白天低谷和夜间高峰却有所滞后。

    • 中国单位畜牧产品生态足迹分析

      2009, 29(6):3264-3270.

      摘要 (3146) HTML (0) PDF 895.60 K (2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畜牧业生产以农户散养为主要生产方式,一方面,它的工业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又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生产得更为精细。因此在计算单位畜牧产品生态足迹这一畜牧业生态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参数时,必须考虑到我国牲畜口粮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牲畜口粮的成分,据此确定猪肉、禽肉和禽蛋足迹主要来自饲料中粮食,而牛肉、羊肉和牛奶足迹则来自草料和饲料中粮食。基于我国单位畜牧产品耗粮量和草地平均产肉产奶量,计算各种单位畜牧产品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kg禽肉足迹为7.6687gm2(全球平方m2,记作gm2)、禽蛋足迹为8.0106gm2、猪肉足迹为9.7859gm2或11.7326gm2、牛肉足迹为139704gm2、羊肉足迹为2320662gm2和牛奶足迹为37.2368 gm2。将计算结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简称WWF)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料肉比、役畜、牲畜食草量和居民饮食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差异的原因。

    • >研究简报
    • 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长江上游农业非点源污染

      2009, 29(6):3271-3277.

      摘要 (2699) HTML (0) PDF 6.19 M (2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景观空间格局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关于二者的相互关系缺乏定量研究。针对长江上游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应用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理论提出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选取9个典型的行政单元,探讨了长江上游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和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对非点源污染负荷有显著的响应关系,说明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可作为非点源污染空间风险评价的有用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典型行政单元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时空演变规律。探讨了指数演变时空差异原因,认为该指数主要受到区域景观的坡度、与污染出口相对距离、高程、土地利用类型比重和农业与农村经济政策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空间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 苏州河水质和底栖动物群落1996~2006年的时空变化

      2009, 29(6):3278-3287.

      摘要 (2352) HTML (0) PDF 1.27 M (2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评价了1996~2006年苏州河水质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并没有明显改变下游河段溶解氧低下的状况,底栖生态系统没有改善;苏州河中上游水生生态系统的退化,可能会抵消下游水质改善的效果。苏州河污染整治和水生生态修复的重点应当转移到上游地区。长期数据统计和分析不仅能解释苏州河多年离散的生物学数据,揭示大型底栖动物的长期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水质变化的对偶关系,还能指示苏州河修复的关键河段,可以成为河流水质和生态系统评价的有效方法。

    • 不同氮源对布朗葡萄藻生长、总脂和总烃含量的影响

      2009, 29(6):3288-3294.

      摘要 (3166) HTML (0) PDF 1003.70 K (2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能源微藻布朗葡萄藻Botryococcus braunii 764和Botryococcus braunii 765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源及浓度对其生长、总脂和总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 braunii 764和B. braunii 765的最适氮源均为硝态氮,且均能够利用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进行生长,但是不同氮源及其浓度对这两株藻的生长、总脂和总烃含量的影响不同。B. braunii 764生长速度较B. braunii 765缓慢,但是B. braunii 764的总脂和总烃含量均高于B. braunii 765,最高分别达27.61%和34.21%。以硝态氮为氮源时,B. braunii 764的细胞OD值、生物量、总脂和总烃含量分别为1.38、1.81 g/L、27.61%和34.21%,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而以尿素为氮源时,B. braunii 765的最大OD值为1.87,以硝态氮为氮源时,其生物量(215 g/L)和总烃含量(27.89%)最高,而铵态氮对二者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总脂和总烃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综合考虑,硝态氮是两株葡萄藻较为理想的氮源,而B. braunii 764可以作为一种较有潜力的能源微藻进行开发利用。

    • 太湖梅梁湾漫衰减系数季节性差异及其主导因素

      2009, 29(6):3295-3306.

      摘要 (2779) HTML (0) PDF 4.07 M (2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6-08-16、2007-3-28和2007-11-12三次在太湖梅梁湾15个样点的观测数据,对漫衰减系数(Kd)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性进行分析,发现:梅梁湾地区Kd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总吸收系数,后向散射作用对Kd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非主导作用;梅梁湾地区水体Kd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水体组分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3月份Kd的主导影响因素是非色素物质,其次是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色素物质和后向散射作用,而8月份的主导影响因素是色素物质,其次是非色素物质、CDOM和后向散射作用,而11月份相对较为复杂,在440nm处主导影响因素是非色素物质,其次是色素物质、CDOM和后向散射作用,595nm处主导影响因素是非色素物质吸收作用,其次是色素物质吸收作用、后向散射作用、CDOM吸收作用,675nm处主导影响因素是色素物质,其次是非色素物质、后向散射作用和CDOM。

    • 岩溶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枯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岩溶效应

      2009, 29(6):3307-3315.

      摘要 (2447) HTML (0) PDF 1.23 M (2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广西弄拉岩溶生态系统中60a成熟林、20a乔幼林和10a灌丛的枯落物、土壤理化性质和岩溶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成熟林、乔幼林和灌丛调落物储量分别为18.4、16.9、1.9 t/hm2,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N、P、K、Ca、Mg、Si、Al、Fe、Zn、Cu、Na 、Mn)的年归还总量依次为:乔幼林(4.657 t/hm2)>成熟林(4.068 t/hm2)>灌丛(0.193 t/hm2)。弄拉成熟林的枯落物储量是灌丛的10倍,枯落物12种元素的归还量是其21倍。(2)成熟林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是灌丛的11倍,保障了土壤的持水能力。(3)随着土壤的加深,枯落物对其影响减弱。深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受母岩的影响,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而表层土受枯落物和植被影响大,枯落物的储量、分解程度和组分等控制着表层土有机质、有效N/P/K、有效锰、有效锌等有效态的含量,对元素的全量分布影响不大,影响土壤元素全量空间分布的因子主要是母岩。枯落物可以促进碳酸盐岩的成土速率。植被的发育程度越高,其涵养的表层岩溶泉的溶质含量越多。枯落物的存在增加了水在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中的滞留时间,同时给岩溶生态系统注入更多的有机质和CO2,加速表层岩溶动力系统的运行。

    • 桫椤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特征

      2009, 29(6):3316-3321.

      摘要 (2328) HTML (0) PDF 793.48 K (1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桫椤植物最早出现于中生代的晚三叠纪或早侏罗纪,现存的桫椤林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孓遗陆地生态系统。对桫椤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特征研究表明,6月份桫椤纯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很小,去除凋落物和保留凋落物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87、089μmol·m-2·s-1,两种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由于其它生物的入侵,在保护区桫椤林中出现了多种混交的森林类型,比较典型的是毛竹、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作为桫椤纯林的入侵种与其形成的3种生态系统类型,根据测定的结果,表明这3种生态系统类型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大于桫椤纯林,平均值分别为2.95、2.06、1.33μmol·m-2·s-1,经统计分析,发现它们与桫椤纯林有显著的差异(P<0.001)。凋落物对这3种类型的影响表现为,毛竹桫椤混交林、常绿阔叶桫椤混交林差异显著(P<0.001),落叶阔叶和桫椤混交林差异不明显(P>0.05 );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对4种森林类型的日动态分析,均表现为一致的平稳状态。在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小的情况下,两种处理5cm土壤温度和湿度均与土壤呼吸无明显相关性。

    • 酸雨胁迫对亚热带典型树种幼苗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

      2009, 29(6):3322-3327.

      摘要 (2550) HTML (0) PDF 794.98 K (2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酸雨胁迫下中国亚热带典型针叶树和阔叶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甜槠(Castanopsis eyrei (Champ.) Tutch.)、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 Schott.)幼苗的光合生理研究,试图判断日益严重的酸雨是否会对中国亚热带森林产生影响,以便更好地对已退化的森林进行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在酸雨胁迫下,甜槠和杉木幼苗的高生长受到的影响不显著,而对马尾松幼苗的高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pH4.0时,酸雨胁迫对甜槠、杉木和马尾松幼苗的地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在不同酸雨处理下,苦槠、甜槠和马尾松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随着酸雨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说明这3种植物幼苗的光合能力受到影响,特别是阔叶树幼苗,苦槠和甜槠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30%和25%。

    • 结荚期短期干旱和复水对大豆(Glycine max)叶片光合和产量的影响

      2009, 29(6):3328-3334.

      摘要 (2167) HTML (0) PDF 889.66 K (2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豆为研究对象,研究结荚期土壤水分的短期变动对大豆叶片光合生理生态以及最后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叶片的水分状况相比,大豆的叶片气孔对土壤水分的匮缺更加敏感,在实验的第2天,处理组叶片气孔导度降为对照的24.9%(P<0.01),但是叶片水势和对照相差不显著(P>0.05);随着土壤干旱的进行,处理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都显著下降,但ФPSⅡ只有在第3天才出现显著的下降。复水后第3天,净光合速率比对照高24.3%(P<0.01),表现出了明显的旱后超补偿效应;研究发现,结荚期即使短期的土壤水分干旱,也会对大豆后期的生物量的分配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处理组的豆干重降低13.9%(P<0.01),根茎比增加35.3%(P<0.05),收获指数减少17.4%(P<0.05)。

    • 通过快速荧光动力学曲线探测白黄瓜光系统Ⅱ的热激胁迫效应

      2009, 29(6):3335-3341.

      摘要 (2453) HTML (0) PDF 1.01 M (1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耐热性较强的短粗型白黄瓜和长棒型白黄瓜为试材,并以耐热性较差的‘新泰密刺’和耐热性较强的‘津春4号’为对照品种,经热激胁迫后采用植物效率仪PEA测试,进行光系统Ⅱ(PSⅡ)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JIP-test)及其热稳定性的热力学分析。随着热激胁迫温度的升高(在30~57 ℃下5 min),表现为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单位面积的光合机构含有的反应中心数目RC/CSo、放氧复合体活性ρk呈“S”型下降趋势;单位反应中心以热能形式耗散的能量DIo/RC呈“S”型上升趋势。综合分析反映出热激胁迫下PSⅡ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放氧复合体(OEC)的钝化和热耗散的三重机制在保护PSⅡ防止光抑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热激胁迫温度超过30 ℃时ρk就开始下降;超过40 ℃时RC/CSo开始下降;超过44 ℃以上,PSⅡ热耗散能力DIo/RC才表现出增加;超过51℃时,会加重耐热性较差的新泰密刺品种PSⅡ热耗散机构对PSⅡ保护的负担。通过标准状态变性自由能变ΔGD计算的变性中点温度Tm表明,PSⅡ蛋白复合体的热稳定性优于PSⅡ反应中心复合体热的稳定性和放氧复合体(OEC)的热稳定性。对于Fv/Fm、RC/CSo、和ρk的Tm均呈现出津春4号耐热性较强,新泰密刺耐热性较差,长棒型白黄瓜和短粗型白黄瓜耐热性居中。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