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29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问题讨论
    • 中国草原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2009, 29(5):2122-2630.

      摘要 (2850) HTML (0) PDF 1.18 M (2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其生态功能价值是巨大的。对草原生态功能指标体系评价的意义、指标筛选原则和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并在现行草原生态功能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方法研究的新探索—将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 (AHP)3种方法有机结合共同运用到评估工作中去,从而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公平的和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由8项元素组成,按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固碳吐氧、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生态旅游、废弃物处理、营养物质循环。

    • >研究论文
    • 北京东灵山辽东栎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多尺度分析

      2009, 29(5):2179-2185.

      摘要 (2996) HTML (0) PDF 1022.66 K (3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尺度分析物种多样性格局能够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信息。利用物种多样性的加法分配法则分析了样方-坡位-坡面等级尺度系统辽东栎林植物物种多样性(gamma多样性)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在各尺度上的分配关系。结果表明以物种丰富度为指标的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最大贡献来自坡面尺度,表明坡面尺度是维持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的有效尺度;而对Simpson多样性和Shannon多样性的最大贡献则来自样方内,这决定于群落物种优势度和稀有度格局;各尺度间beta多样性组分随尺度的增大而增大可能是环境异质性和扩散作用的综合结果。各尺度间Shannon多样性对总体多样性的贡献大于Simpson多样性的贡献是偶见种在各尺度间分配的结果。物种多样性分配的加法法则为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多尺度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是检验物种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的有效方法。

    • 放牧格局和生境资源对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分株生物量分配和补偿性生长的影响

      2009, 29(5):2186-2194.

      摘要 (2754) HTML (0) PDF 1.35 M (2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密集型克隆植物对放牧扰动和生境资源变化的生物量分配和补偿生长响应特性,验证克隆植物的觅食模型和3个有关植物个体补偿反应的假说(①放牧优化假说,grazing optimization hypothesis,GOH;②反应连续谱假说,continuum of responses hypothesis,CRH;③增长率模型,growth rate model,GRM),在具有不同放牧利用格局和土壤养分水平的高寒矮嵩草草甸(Ⅰ.畜圈草地:重度放牧、资源丰富;Ⅱ.牧道草地:中度放牧、资源贫乏;Ⅲ.封育草地:不放牧、资源贫乏)中通过设置扣笼/无扣笼样方对其建群种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当年解除家畜放牧与否,春季采摘率越高(畜圈草地),分株生物量向生长的投入越少,向贮藏器官的投入越多。繁殖分配在中度采摘下最高(牧道草地),扣笼内外分株各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无差异。矮嵩草分株在中度采摘×资源贫乏条件下产生了超补偿响应,在重度采摘×资源丰富条件下为等量补偿,重度采摘导致分株密度显著减少。生物量分配格局与觅食模型的预测不符。补偿生长响应特性证实了GOH和GRM的预测,但与CRH的预测不符。这说明在研究地区放牧扰动格局对克隆植物矮嵩草分株的生物量分配和补偿生长具有重要影响,适度放牧利用更利于引起超补偿,而重度利用可能会对该种群的长期保持产生不利影响。

    •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岛屿面积的关系

      2009, 29(5):2195-2202.

      摘要 (3012) HTML (0) PDF 6.03 M (2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水库蓄水导致千岛湖原有生境的破碎化和岛屿化。研究选取了50个岛屿,共设立样方70个。调查这些岛屿上乔木和灌木的种类及数量,选择9种曲线拟合岛屿面积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的数学关系。结果发现:乔木、灌木和木本物种数与岛屿面积关系拟合较好的是对数函数、幂函数和S型曲线,其中对数函数为最优模型;乔木、木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岛屿面积关系拟合较好的是S型曲线和逆函数,灌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岛屿面积关系拟合不显著,乔木和木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较小岛屿(y小于1 hm2)面积拟合呈S形曲线和逆函数,而灌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较大岛屿(y大于1 hm2)面积拟合呈S形曲线和逆函数;均匀度、优势度指数与面积拟合关系不显著。 在岛屿面积较小时,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面积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但在面积增加到一定限度时,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的速率就逐渐变缓。植物物种数增加速率的转折点约为4 hm2,乔木、木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增加速率的转折点约为1 hm2,对面积小于的1 hm2的岛屿进行拟合时发现,乔木、木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增加速率的转折点在0.15~0.2 hm2之间。

    • 盐城自然保护区海滨湿地植被演替的生态机制

      2009, 29(5):2203-2210.

      摘要 (2897) HTML (0) PDF 1.14 M (2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选取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典型湿地作为参照,对其海滨湿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以及利用生态工程方法控制外来种互花米草(Spatina alterniflora)的生态学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采取主分量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分析手段,对采集的相关环境参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海滨湿地植被自然演替的模型。模型表明,在海滨湿地植被的自然演替过程中,水分、盐度、土壤养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种间竞争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同演替阶段各因素的影响大小各不相同。在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演替过程中环境因子与3种主要优势物种之间以及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湖北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2009, 29(5):2211-2218.

      摘要 (3326) HTML (0) PDF 1.34 M (2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巴山冷杉群落是湖北神农架地区主要的群落类型之一,从生命表特征、年龄结构、存活曲线以及种群和不同龄级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湖北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的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的种群年龄结构图呈现的是幼苗比例最大,中龄树、幼树和成龄树比例次之的规律;巴山冷杉幼苗储备丰富,巴山冷杉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因素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湖北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 C型,I径级巴山冷杉死亡率最高,II径级开始巴山冷杉幼树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直至老龄期死亡率逐渐升高;巴山冷杉种群不同年龄级的个体呈现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群,其空间分布格局是随时间变化的。

    • 岷江干旱河谷5种乡土植物的出苗、存活和生长

      2009, 29(5):2219-2230.

      摘要 (2592) HTML (0) PDF 1.79 M (2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干旱河谷自然条件下乡土植物种子出苗与幼苗定居能力的空间差异性,选择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植被恢复物种,试验选择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水热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试验地点:四川省茂县撮箕山(南坡)和两河口(北坡),采用4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大量的野外播种对比试验,研究了微生境类型改变及不同播种处理方式对白刺花(Sophora davidi (Franch.) Skeels.)、小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 microphylla)、岷谷木蓝(Indigofera lenticallata Craib)、落芒草(Oryzopsis munroi Stapf)和川芒(Miscamthus szechuanesis Keng)5种干旱河谷乡土植物种子出苗、幼苗存活及生长的影响。发现:(1)在干旱河谷自然气候条件下,播种后1个月是所有受试植物出苗的高峰期,但是种子出苗率都很低,达不到30%;幼苗存活能力也极低,在播种1个月后所有幼苗死亡数量增加而保存数明显下降;在播种2个后幼苗存活数均为0。相同条件下小马鞍羊蹄甲、岷谷木蓝与落芒草的出苗数量明显高于白刺花和川芒。这说明干旱河谷地区种子出苗与幼苗存活的限制是自然植被更新能力弱,并且恢复困难的主要原因。(2)种子出苗及幼苗存活能力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湿润地段种子出苗数量与幼苗保存数量都较大。但是,种子出苗及幼苗存活能力在同一地段灌丛、半灌丛与裸地等不同类型的微生境之间无明显变化。(3)小容器播种能够有效地增加种子出苗率与短期幼苗存活,但是未能提高幼苗最终的存活能力及生长速率;采用保水剂与腐殖质土壤改良措施对种子出苗数与幼苗保存数没有明显影响,因而这些措施不能解除干旱河谷地区极端环境胁迫对幼苗定居的阻碍。

    • 不同生长阶段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克隆繁殖对水文情势的响应

      2009, 29(5):2231-2238.

      摘要 (2264) HTML (0) PDF 1.08 M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苔草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布区典型沼生植物。通过幼苗移植水位控制试验,研究不同生长期毛苔草克隆繁殖对水文情势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条件下,毛苔草分蘖能力最强;苗期处理对后期分蘖有显著影响,后期水分增多明显促进分蘖,但不同经历的毛苔草分蘖对水分条件改变的响应速度不同。-5cm水位条件下,毛苔草根茎长度最大,而持续淹水15cm条件下,毛苔草根茎后期伸展最快。稳定水文条件的改变,抑制根茎生长,从波动水文情势转到稳定的水文环境中,根茎生长得到促进。-5cm水位条件下,毛苔草根茎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最大;而且水文情势改变后,无论苗期还是生长季末期,仍以经历-5cm水位处理的毛苔草根茎生物量比重较大。淹没对毛苔草的克隆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实现湿地植被重建的目标,应综合考虑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繁殖策略的差别,以及不同阶段水文需求的差别。

    • 黄山风景区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及其土壤性质的影响

      2009, 29(5):2239-2251.

      摘要 (2749) HTML (0) PDF 2.14 M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黄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的生态影响,采用样方法对黄山风景区主要游览线路两侧植物群落及其土壤进行了调查,通过比较距游径0m、5m、10m,15m等干扰强度不同地段植物群落及其土壤性质变化特征,分析了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及其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乔木层影响不大,但对乔木层的更新有一定影响;对灌木层盖度影响较为明显,随距游径距离的增加,灌木层盖度趋于上升;对草本层影响最为显著,游径边缘5m以内干扰强度最大地段草本层高度明显降低,但草本层盖度未显示出随干扰强度变化的规律性,旅游干扰增加了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对草本层物种组成也有明显影响。旅游干扰对植物的影响范围可达游径外10m。旅游干扰对枯枝落叶层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干扰强度增加,枯枝落叶层厚度明显减少,其影响范围至少可达游径外15m。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的土壤性质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趋于下降,土壤pH值、全钾含量则趋于上升。土壤受旅游干扰影响范围可达游径外15m左右,但以5m内最为显著。

    • 不同生境条件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内源激素季节变化及种群差异

      2009, 29(5):2252-2262.

      摘要 (2240) HTML (0) PDF 1.56 M (2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是西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单种属古地中海残遗植物。选择了分布区内有代表性的低山、台地、丘陵、高平原、倾斜平原5个典型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四合木叶片内源激素(ABA、IAA、GA3、ZT)季节变化和生境间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低山、台地、丘陵种群所处生境有利于幼苗更新,其密度和盖度均显著大于高平原和倾斜平原种群;(2)四合木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营养元素(N、P、K)、微量元素(Fe、Mn、Cu、Zn、Mo、B)含量均较低,pH偏高,体现出贫瘠碱性化的荒漠土壤特点。运用数理统计将5个样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聚类分析,分为两类:低山、台地、丘陵种群为一类(A类),高平原、倾斜平原为一类(B类)。方差分析表明:A类样地土壤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全Fe、Mn、Zn、B、Mo与有效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B类,而pH值显著低于B类。(3)5个四合木种群ABA和GA3含量均表现为:8月份>6月份>5月份;IAA的含量和ZT的含量均表现为:6月份>8月份>5月份。方差分析表明:5月份IAA含量表现为在A类样地>B类样地,8月份ABA含量和GA3含量表现为在A类样地>B类样地。(4)四合木分布区存在较大的生境异质性,在其长期适应过程中,生境条件差异导致了种群在生理生态方面的分化。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以及土壤养分、水分和内源激素在生境间存在着差异。

    • 盐胁迫下树种幼苗生长及其耐盐性

      2009, 29(5):2263-2271.

      摘要 (2088) HTML (0) PDF 1.17 M (2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方法,以11个树种实生幼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0、3、5、8 g·kg-1和10 g·kg-1)NaCl溶液进行1次性浇灌处理,对盐胁迫下各树种的形态表现、生长及耐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盐含量达到8 g·kg-1时,欧洲荚蒾、甜桦和光叶漆植株死亡,当含量增加到10 g·kg-1时,沃氏金链花植株死亡,其它各存活树种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盐害症状;(2)盐胁迫后,各树种的苗高生长量下降、生物量累积减少,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榆桔、甜桦和光叶漆的降幅最大;(3)盐处理后,各树种的根冠比值增大,其中盐胁迫对光叶漆、银水牛果和沃氏金链花有显著影响(p<0.05);(4)综合分析各树种的生长和形态表现,认为日本丁香、银水牛果、三裂叶漆和豆梨具有高度耐盐性,沃氏金链花、金雀儿、鹰爪豆和榆桔具有中高度耐盐性,而欧洲荚蒾、甜桦和光叶漆具有中度耐盐性。

    • 施加改良剂对重度盐碱地盐碱动态及杨树生长的影响

      2009, 29(5):2272-2278.

      摘要 (2653) HTML (0) PDF 971.77 K (5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控制盐碱地继续朝向重度盐碱地发展并恢复森林等植被生态系统是国家科技攻关重点方向,也是内陆碳酸钠型盐碱地改良研究的一个重点,以聚马来酸酐(HPMA)和聚丙烯酸(PAA)两种高分子聚合物配合木焦油、木醋液等为降、阻盐碱剂,对重度盐碱地进行改良,以杨树生长情况以及不同层盐碱动态为指标判断其对重度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HPMA与PAA的比较,土壤改良剂聚马来酸酐(HPMA)在阻盐剂(木醋液+木焦油+少量PAA与碱土形成的阻隔盐碱向表层运输的阻盐碱层)阻隔下,使盐碱地pH与盐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相比pH下降0.93、盐分下降0.78%),杨树生长速率较高(株高生长速度是对照生长速度的2.41倍、基茎长速度是对照生长速度的2.36倍),改良效果显著。土壤改良剂聚丙烯酸(PAA)与碱土混合在阻盐剂阻隔下, pH与盐分变化较小(与对照相比pH下降0.23、盐分下降0.63%),杨树生长速率缓慢(株高生长速度是对照生长速度的1.43倍、基茎长速度是对照生长速度的1.07倍),较聚马来酸酐处理稍差。(2)加覆膜剂与不加覆膜剂对比发现,加覆膜剂后土壤表层pH值降至8.87,而其他土层pH值无明显变化,覆膜剂对盐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土壤深层与浅层之间的盐碱动态,对深层盐分没有明显抑制作用。(3)通过对不同改良方法根际土与远根土对比发现,经HPMA和PAA处理后根际土壤盐分和pH值均较比远根土降低,说明种植杨树能够强化改良剂的效果。

    • 不同海拔长白山岳桦的生理变化

      2009, 29(5):2279-2285.

      摘要 (2586) HTML (0) PDF 1.05 M (2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A1: 1700 m, A2:1800 m, A3: 1900 m, A4: 2000 m, A5: 2050 m)梯度岳桦叶片中各种生理指标含量的变化,探讨了林线树木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比叶面积(SLA)显著减小,A5与A1相比下降了35.90%,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叶绿素含量随海拔梯度升高而降低,但叶绿素a/b比值(Chla/Chlb)和Car的相对含量(Car/Chl)随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加;在海拔1900 m左右,MDA含量和MP均处于最低水平,各种酶的活性均为最低;当海拔超过2000 m,接近森林分布的界限时,MDA含量和MP升高,并达到最大值,各种酶的活性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综合本次研究表明, 在海拔1900 m比较适合岳桦的生长;海拔超过2000 m,岳桦体内生理抗性下降,不利于岳桦的生长发育,因此高海拔限制了岳桦的分布。

    • 短暂低温对佛手光合生理的影响

      2009, 29(5):2286-2293.

      摘要 (2465) HTML (0) PDF 1.04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佛手(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是一种对冷胁迫较为敏感的观果植物,在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冷害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通过模拟浙中地区冬季设施种植中常见的短暂低温弱光条件,研究了佛手叶片的光合生理变化。研究表明,15℃低温即显著降低佛手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显著提高胞间CO2浓度;引起Fv/Fm显著性下降及初始荧光Fo显著上升的拐点温度为10℃,但延长处理时间至72h情况下,15℃亦显著降低Fv/Fm;低温处理还降低佛手光合羧化效率、最大光合速率,并导致光抑制现象发生时对应光强降低;低温条件下佛手叶片质膜透性及MDA含量高于对照,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则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短暂低温弱光胁迫首先是降低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等碳固定关键酶活性,引起氧自由基积聚,进而引发光抑制及光合速率的下降。

    • 生物制剂对沙地樟子松苗木成活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2009, 29(5):2294-2303.

      摘要 (2133) HTML (0) PDF 1.46 M (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t菌剂、ABT生根粉、HRC吸水剂和GGR 6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研究了不同生物制剂对2年生樟子松苗木田间试验的造林成活率、植株高度、单株生物量、细根量和盆栽试验苗木的叶片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 Pt3(3号菌剂) 、ABT (ABT生根粉)和HRC (HRC吸水剂)均显著地提高樟子松苗木的成活率,它们分别比对照处理苗木成活率高29.3%、23.6%和9.4%,而GRR (GGR植物生长调节剂)和Pt1(1号菌剂)处理苗木的造林成活率同对照处理苗木成活率差异不显著;(2) Pt3、ABT处理均显著地促进了苗木细根生长,分别比对照处理多34.72和15.18 cm,而HRC、CGR和Pt1同对照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表明细根量与苗木成活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生物制剂提高成活率是通过细根量的增加来实现的;(3) Pt3和ABT处理的苗木高度比对照多2.2 、1.5cm 和1.1cm,单株生物量干重分别大1.73、0.72g 和0.33g, 针叶长度、单个针叶面积和单株植株针叶数量分别多1.54和 0.096cm、0.188cm2和0.116cm2、31和23束;而Pt1和GGR处理对苗木高度和单株生物量影响不显著; (4) Pt3和ABT处理显著地提高了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指标方面,而其它生物制剂对苗木生理指标影响不显著。生物制剂通过提高苗木生长量和增强生理活动提高樟子松沙地造林成活率。

    • 光质对‘红富士’苹果果实着色的影响

      2009, 29(5):2304-2311.

      摘要 (2462) HTML (0) PDF 5.19 M (2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 ‘红富士’苹果着色机理,试验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应用不同光质的光源对进入着色期的套袋果实进行室内离体补光和田间树冠内膛补光照射处理,对果皮花青苷、果实糖分及相关酶的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红光(R)照射离体套袋‘红富士’苹果果实不着色,紫外光UVA(>320 nm)灼伤果实果皮而变褐色;UVB(280~320 nm)及其组合光源刺激果实PAL酶活性增加,促进糖含量增长,并使果实花青苷大量积累,促进‘红富士’苹果着红色。白光对‘红富士’苹果果实PAL酶活性、花青苷及糖分含量的增加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如UVB及其组合光源照射效果好。因此,UVB光源是‘红富士’苹果着色的直接外在因子,是直接刺激‘红富士’苹果着色的光信号之一。

    • 基于叶面积与冠层辐射的果树蒸腾预测模型

      2009, 29(5):2312-2319.

      摘要 (1940) HTML (0) PDF 1.03 M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特色经济果树叶面积、冠层辐射与其蒸腾的关系,采用液流技术连续监测了北京昌平北流果园试验地15年生杏树(Prunus armenica L.)、16年生樱桃(Prunus avium L.)5~7月份蒸腾动态变化,同步监测了气象与土壤水分数据。引入代表土壤、气象等环境因素的时间特征参数(K),代表不同果树吸收能量差异的叶面积(LA)与表示参照作用的参考蒸腾量(T0),采用双系数方法建立了蒸腾预测模型(T=K·LA·T0)。通过叶面积、净辐射与蒸腾的相关分析,确立了5、6、7月份的时间特征参数分别为0.14、0.09、0.06。通过与仅考虑辐射的一元回归方程比较分析,提出的模型精度显著提高,5、6、7月份的R2(09、085、0.75)提高1倍,RMSE(2.50、1.92、1.57),ARD(12.51%、20.76%、19.62%)则是后者的1/2。进一步采用PriestleyTaylor(PT)计算值作为参考蒸腾量,利用本模型计算了 3个月2种果树共177d蒸腾量。将其与液流法实测蒸腾量进行拟合,得到回归方程y=1.01x(R2=0.92)。可见本模型精度高,形式简单,便于应用。

    • 四川省巴塘县矮岩羊与斑羚冬季生境比较

      2009, 29(5):2320-2330.

      摘要 (2680) HTML (0) PDF 1.46 M (2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0~12月,在四川省巴塘县竹巴笼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矮岩羊和斑羚冬季生境进行研究,利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ey U检验分析其生境选择差异。结果表明,矮岩羊对17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中等以上避风性,石质或便石质活动基底,灌丛盖度10%~40%、种数>4种、高度>100 cm,草种数>5种、高度<20 cm或>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西坡,隐蔽级<30%或>60%,水源距离>500 m,裸岩距离<2m,林缘距离1000~1 500 m,1级风,海拔高度2 600~2 800 m,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斑羚对15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上坡或山脊坡位,灌丛盖度10%~40%、种数>5种、高度>100 cm,草种数4~5种、高度>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东南坡,南风,隐蔽级>60%,林缘距离<1 500 m,海拔高度>2 800 m,水源距离>1 000 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因子分析表明,影响矮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灌丛高度、隐蔽级、风级和动物干扰距离等生境因子,而影响斑羚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坡位、灌丛盖度、灌丛高度、隐蔽级、坡向和风向生境因子。虽然两物种在资源生态位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在生境选择利用和空间生态位上皆存在很大差异。

    • 沙湖自然保护区鹞属鸟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

      2009, 29(5):2331-2339.

      摘要 (1949) HTML (0) PDF 1.17 M (1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湖北沙湖湿地自然保护区4a的调查中,发现鹞属Circus鸟类有白头鹞C.a.aeruginosus、白尾鹞C.c.cyaneus、白腹鹞C.s.spilonotus 3种,186条样线的调查中共记录到363只。方差分析表明,4a的鹞属鸟类年度间平均数差异不显著。比较鹞属鸟类秋、冬季节平均丰度表明,秋季显著高于冬季。对鹞属鸟类分别进行秋、冬季节同期平均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生境间鹞属鸟类多样性平均数差异极显著,草甸>芦苇>水域>农田。3种鹞属鸟类的种间相遇概率及频率指数都是白尾鹞>白头鹞>白腹鹞。回归模型显示鹞属鸟类数量与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 = 0.98,P <0.001)。草甸面积变化对栖息于草甸的鹞属鸟类数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围网对鹞属鸟类在水域生境出现频次无显著影响。

    • 两种烟草对烟夜蛾实验种群和自然种群增长的影响

      2009, 29(5):2340-2348.

      摘要 (2085) HTML (0) PDF 1.25 M (2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烟夜蛾对黄花烟草的产卵趋性显著高于普通烟草,为明确亲代成虫的产卵选择行为对其后代种群增长的影响,分别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应用生命表技术测定了两种烟草对烟夜蛾的生长发育和存活、食物的转化和利用以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 室内(26±1)℃、(75±5)% R.H和16L∶8D光周期条件下,与普通烟草相比,黄花烟草上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1~3龄各期幼虫的存活率及雌蛾产卵量显著降低,种群净增殖率(R0=16.1086)和内禀增长率(rm=0.0848)减小。(2) 6龄幼虫对两种烟草的相对取食量(RCR)和近似消化率(AD)无显著差异,但是对黄花烟草的利用率(ECI)、转化率(ECD)及其相对生长率(RGR)显著下降。(3) 第二代烟夜蛾在普通烟田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I=1.0325>1),而在黄花烟田呈下降趋势(I=0.6577<1),第三代烟夜蛾种群在两种烟田均呈下降趋势,但普通烟田的种群增长(I=0.4571)大于黄花烟田(I=03592)。这些结果表明,黄花烟草较不适合烟夜蛾的繁殖和种群增长,其寄主适合性不如普通烟草。

    • 光谱和光强度对龟纹瓢虫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

      2009, 29(5):2349-2355.

      摘要 (2572) HTML (0) PDF 931.70 K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行为学方法研究了光谱、光强对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Thunberg)成虫的趋、避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340~605nm波谱内其光谱趋光行为反应为多峰型,峰间主次不明显,紫外340nm处峰最高,趋光反应率达21%,其它各峰依大小次序分别位于绿光524nm、蓝光400~440nm和483nm处;(2)随光强增强其趋光反应率增大,白光和483nm刺激时其光强趋光行为反应呈一倒“L”型式样,524nm时呈一阶梯型,340nm时为一较平直的线型;光强最弱时仍均有一定趋光率,最强时均未出现高端平台;(3)性别对其光谱和光强度行为反应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4)龟纹瓢虫无明显的避光反应,其避光行为可能是趋光行为衍生或其随机活动造成。结果表明:光谱对其趋光行为有一定影响,光强度的影响较大且其影响大小与波长因素有关;其复眼可感受的光强范围更宽。

    • 贵州省茶园蜘蛛区系分布特征

      2009, 29(5):2356-2367.

      摘要 (3121) HTML (0) PDF 1.50 M (2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10多年考查和鉴定,记述了贵州省茶区蜘蛛26科204种,其中优势类群园蛛科50种、跳蛛科25种、肖蛸科20种、蟹蛛科14种、平腹蛛科13种,占总种数60%。全省性种类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三突花蛛、鞍形花蟹蛛、机敏蝇豹、纵条蝇狮、悦目金蛛、棒络新妇蛛、八斑鞘腹蛛、星豹蛛、棕管巢蛛、斜纹猫蛛、机敏漏斗蛛、浙江豹蛛、兰翠蛛、黑色蝇虎、茶色新园蛛和锥腹肖蛸等64种,占总种数31%。在我国动物区划中,贵州大部属于华中区的西部山地高原亚区,西部少数地区属于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结合茶树适生格局,把茶园蜘蛛区系划分为:黔中山地丘陵区(Ⅰ)、黔东低山丘陵盆地区(Ⅱ)、黔南低山河谷区(Ⅲ)、黔北中山峡谷区(Ⅳ)、黔西高原中山区(Ⅴ)。Ⅰ区发现蜘蛛21科137种,占全省总种数67%;常见的优势种有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灌木新园蛛、青新园蛛和悦目金蛛等37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7%;特有种为山地艾蛛、畸形艾蛛、对称曲腹蛛、西山新园蛛、小青新园蛛、四点亮腹蛛、桐庐指蛛、锯胸微蛛、黑底狼蛛、中华刺足蛛、裂额银斑蛛、贵州花蟹蛛和三斑花蟹蛛等13种。Ⅱ区发现蜘蛛26科185种,占全省总种数91%;优势种有角类肥蛛、棕管巢蛛、毁坏管巢蛛、斜纹猫蛛和三突花蛛等31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17%;特有种有中华蟱蛛、棒络新妇蛛、四斑粗螯蛛、风雅丽蛛和江安七纺蛛等58种。Ⅲ区发现蜘蛛15科92种,占总种数45%;优势种为角类肥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驼背额角蛛和八斑鞘腹蛛等18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0%。特有种为圆腹艾蛛、椭圆新园蛛、横带隆背蛛和凤振粗螯蛛等4种。Ⅳ区发现蜘蛛15科76种,占全省总种数37%;优势种为角类肥蛛、机敏漏斗蛛、机敏蝇豹、纵条蝇狮和黑色蝇虎等18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4%。Ⅴ区发现蜘蛛14科64种,占总种数31%;优势种为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机敏漏斗蛛、机敏蝇豹、黄斑菲蛛等15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3%;Ⅳ和Ⅴ区无特有种类。Ⅲ区雨、热和光照条件较优越,但其为新辟茶区,蜘蛛种数少于Ⅰ和Ⅱ区。从西北部高寒山区向东部低丘,海拔明显降低,气候从北亚热带过渡到中亚热带,雨量、光照和积温加大,茶树等农林作物增多,茶园蜘蛛种类增多。

    • 环境微生物样品真菌群落BIOLOG分析方法

      2009, 29(5):2368-2373.

      摘要 (4297) HTML (0) PDF 881.85 K (2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BIOLOG YT、FF微孔板分别考察了4个真菌群落代谢活性及群落间的代谢相似性,并与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结构相似性分析对比试图探讨代谢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超低温冻存法作为样品保存手段对真菌群落特征BIOLOG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微孔板所反映的代谢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完全不同, FF板所反映的代谢相似性聚类分析规律与PCR\|DGGE提供的种群结构聚类分析规律一致;超低温冻存处理影响显著影响BIOLOG YT代谢活性(P = 0.023)和BIOLOG FF多样性指数(H’)(P = 0.041),但对两种微孔板所反映的其它指数如代谢活性、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H’)分析结果均无显著性影响(P > 0.05)。

    • 天山北坡甜菜内生菌分离鉴定及其动态变化

      2009, 29(5):2374-2382.

      摘要 (2294) HTML (0) PDF 8.63 M (2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新疆昌吉和石河子两地种植的甜菜内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甜菜内生菌多属于细菌,其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p. )和芽孢菌类(Bacillus sp.)的分离频率分别在33.2%~59.2%和12.7%~28.1%,是甜菜植株中的优势内生菌群。16S rDNA 和 ITS 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内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根中内生菌的多样性高于茎、叶,昌吉地区种植的甜菜中分离出的内生菌种类较多。从感病品种及生长不良甜菜植株中分离出的内生菌种类比较丰富。通过回接分离及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内生菌在植物体内分布发现,内生菌能够定殖于甜菜块根。

    • 利玛原甲藻中聚酮合酶基因克隆与分析

      2009, 29(5):2383-2390.

      摘要 (2419) HTML (0) PDF 2.45 M (1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聚酮合酶 (polyketide synthase, PKS)基因与藻毒素合成的关系,揭示PKS基因在赤潮毒素合成中的作用,采用兼并引物,通过PCR技术获得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可能存在的I型PKS基因;并对所获得PKS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PKS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采用RT-PCR技术分析了PKS基因在利玛原甲藻中的表达状况;并通过多聚腺苷酸RNA的扩增、细菌的分离鉴定、限制性内切酶酶切、Southern blotting等技术对PKS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玛原甲藻中PKS基因与海洋原甲藻聚为一支,在利玛原甲藻中有显著表达;以Oligo(T)引物进行RT-PCR扩增时,可出现18S rRNA和PKS基因相应条带;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South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基因中存在明显的甲基化;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从利玛原甲藻培养液中分离到的细菌与海洋放线菌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99%,该菌株中并不存在PKS基因。结果显示,所获得的PKS基因是利玛原甲藻聚酮合酶基因,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 (EF521601);PKS可能在腹泻性贝毒合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 藻华发生过程中胶州湾水体颗粒有机物脂肪酸的组成与动态

      2009, 29(5):2391-2399.

      摘要 (1995) HTML (0) PDF 1.41 M (1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州湾在2005年夏季发生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 Grev.) Cleve)藻华,该优势种占细胞总量的比例在两个研究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达到59%和86%。对藻华发生过程中(7月,8月及9月份)的颗粒有机物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脂肪酸、叶绿素(Chl-a)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浓度,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和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并通过标志脂肪酸对藻华发生过程中颗粒有机物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总脂肪酸浓度同叶绿素和颗粒有机碳浓度一样,在藻华发生期达到最高,两个采样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为29.0μg·L-1及185.5μg·L-1,比藻华发生前和消退后高2~3倍及20倍。胶州湾悬浮颗粒脂肪酸主要包括16∶0,14∶0,18∶0等直链饱和脂肪酸(SSFA),16∶1ω7、16∶1ω5+ω9、18∶1ω9,18∶1ω7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以 20∶5ω3(DHA)和22∶6ω3(EPA)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以i-15∶0及ai-15∶0为主的支链饱和脂肪酸(BSFA)。藻华期与发生前相比,脂肪酸中的不饱和组分(MUFA,PUFA)所占比例在两个取样站位均有提高。随着藻华的消退,藻华区域中心的A5 站的SSFA及BSFA比例有大幅提高,而在非藻华中心区域的C3站,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DHA, EPA等)比例的上升非常显著。藻华发生时浮游植物在颗粒有机物中的比重提高。藻华消退后,A5站颗粒有机物中碎屑有机物及细菌所占比重提高,而C3站颗粒有机物中浮游植物的比重仍然很高。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是A5站藻华消退的主要形式,而C3站藻华的消退则可能与浮游动物的摄食有关。

    •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与实现

      2009, 29(5):2400-2406.

      摘要 (2556) HTML (0) PDF 1.11 M (2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阐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过程和实现途径,将海洋生态系统每一组分和(或)功能与其所提供的服务联系起来,给出了从每种组分和(或)功能到相应的服务所经过的生理生态过程。结果表明,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一部分是生物组分和(或)系统整体直接提供,另一部分是通过系统功能产生。系统内的各种生理生态过程不直接产生服务。服务的实现包括海洋生态系统途径和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途径两种。

    • 国际参与下的全球气候保护策略可行性模拟

      2009, 29(5):2407-2417.

      摘要 (2292) HTML (0) PDF 1.95 M (2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控制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在 2050年前不超过500ml/m3和在2010年全球平均升温不超过2℃是当前国际气候保护的热点问题。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包含GDP溢出机制和技术进步作用的RICE类型模型,以分析全球合作减排的配额公平性和方案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将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500ml/m3,以“人均排放权均等”的原则进行国际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时,以1861年为历史排放起点会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可使用配额上产生极大悬殊,不易在国际谈判中被接受。Stern的减排方案能虽能较显著地将2100年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但是,该方案的实施使发展中国家将损失相对较多的经济收益用于支付减排的成本。相比之下较优的国际减排方案为:至205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水平比1990年降低80%,中国、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家从2020年之后开始减排,至2050年,中国比2005年排放水平降低25%,俄罗斯比2005年排放水平降低30%,世界其他地区比2005年排放水平增加量不超出30%。

    •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009, 29(5):2418-2426.

      摘要 (2464) HTML (0) PDF 1.26 M (1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收集2000 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状况资料,分析影响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采用指标体系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计算得出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标权重,并对流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源流的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开都河-孔雀河流域的山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处于“中等”级别,和田河流域的山区生态处于“优”级别;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和田河流域的平原绿洲区生态处于“优”级别,开都河-孔雀河流域的平原绿洲区生态处于“中等”级别;四源流的荒漠区生态处于“差”级别;塔里木河干流上游生态处于“优”级别,中游生态处于“中等”级别,下游生态处于“差”级别。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使用的评价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该研究结论将为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牧民对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感知——以甘南牧区为例

      2009, 29(5):2427-2436.

      摘要 (2143) HTML (0) PDF 1.50 M (2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处青藏高原的甘南牧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响应影响着牧区的生态安全。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甘南牧区的97户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其分成纯牧区牧户和半农半牧区牧户两组,就牧民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对环境变化原因的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牧民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非常明确,但在生产中却较少真正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20a前相比,85%的牧户认为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纯牧区牧户的感受更为深刻;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超过40%的牧户认为是超载过牧,其次是破坏植被(22.68%)和气候变化(18.56%)。两组牧户对于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认识具有一定差别,纯牧区牧户认为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及气候变化,半农半牧区牧户认为是过度放牧与破坏植被、滥垦土地。

    • 藏北牧区地表湿润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09, 29(5):2437-2444.

      摘要 (2191) HTML (0) PDF 1.19 M (2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61~2006年藏北牧区6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潜在蒸散,分析了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讨论了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象因子。研究表明:近46a藏北牧区年地表湿润指数呈现增大趋势,增幅0.01~0.05/10a;四季地表湿润指数大部分牧区也呈增大趋势,春、秋季增幅明显。近26a(1981~2006年)、季潜在蒸散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降水量显现增多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增大趋势加大,以夏季最为突出。就年平均而言,藏北牧区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以高湿低温为其主要气候特征;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表现为冷干型的气候特征;90年代初之后,气温持续升高,地表湿润指数显著增加,呈现以暖湿为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湿润指数对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气温日较差的响应最为敏感,而对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响应也较为明显。

    • 黄土高原环境异质性与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2009, 29(5):2445-2455.

      摘要 (2026) HTML (0) PDF 1.97 M (2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由于对其原生植被的不同认识,自然区划历来富有争议。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植被建设,在辨析植被属性有关论点(黄土无林、草原次生等)的基础上,主要由现代植被证据进一步讨论黄土高原的自然地带。分析了生物气候条件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分异性,阐述了植被地带特征。为充分说明植被地带性,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植被建设的效果。表明黄土高原环境的非均质性可表征为森林、草原等地带,不能认为黄土高原不具有森林发育的地带性环境。相对于森林地带北界森林线,森林草原地带北界应为树木线。植被建设不应局限于一种土地利用模式,不能无视疏林及稀疏灌丛在森林草原地带的客观存在。

    • 城市不透水面与相关城市生态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

      2009, 29(5):2456-2462.

      摘要 (4613) HTML (0) PDF 6.79 M (8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已使得原来以植被为主的自然景观逐渐被人工不透水建筑物所取代,并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因此,准确了解城市不透水面及其与植被、水体、城市热环境的相关关系对于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福州市为例,采用遥感空间信息技术,获得了城市不透水面、地表温度、植被和水体的信息,并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了城市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说明高不透水面比例地区的升温效应要明显高于低不透水面比例地区。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不透水面是引发城市热岛的最重要因子。

    • 沙地景观中矢量数据栅格化方法及尺度效应

      2009, 29(5):2463-2472.

      摘要 (3188) HTML (0) PDF 1.66 M (2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转换(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问题,从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对转换方法及尺度的响应角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以库布齐沙漠地区的2003年1∶10万的矢量数据为例,转换尺度以10m为起点,200m为终点,10m为间隔,利用最大面积值方法(RMA)和中心属性值方法(RCC)两种转换方法分别进行栅格化,讨论了面积、周长、斑块数量对不同尺度及不同转换方法的响应,同时还讨论了运算时间对转换方法及尺度的响应。得出了“30m大小的转换尺度为最佳尺度,最大面积值方法(RMA)优于中心属性值方法(RCC)”的结论。

    • 基于物质流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的区域生态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2009, 29(5):2473-2480.

      摘要 (3215) HTML (0) PDF 1.27 M (2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评价是考量区域可持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污染物排放作为一种非期望输入引入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中,以江苏省(1990~2005年)为例进行生态效率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区域生态效率在1990~2005年期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同期的总物质投入(total material input, TMI)、物质需求总量(total material requirement, TMR)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总体上呈现“弱脱钩(weak de-link)”。

    •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盆栽水稻实验为例

      2009, 29(5):2481-2488.

      摘要 (3957) HTML (0) PDF 1.09 M (2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环境污染源,但目前缺乏一套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对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不同氮处理下(0.05、0.15、0.25 g N kg-1)不同水稻品种(锡稻11和武粳4)的盆栽实验为例,以氨挥发、肥料使用量和经济产量等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TOPSIS法对6个评价对象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分析各对象在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差异与特点,指出施氮量和作物品种都对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从片面追求产量向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长期定位施肥与地膜覆盖对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2009, 29(5):2489-2498.

      摘要 (2721) HTML (0) PDF 1.51 M (2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沈阳农业大学棕壤定位实验站(1987年设置)的土样,测定土壤pH、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BIOLOG碳源利用,结合地上部分生物量,系统分析了长期施肥与地膜覆盖对土壤肥力指标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度(AWCD)与土壤有机碳含量、速效磷和有效钾显著相关(p<001),表明施肥通过影响有机碳和速效磷、钾含量影响微生物功能。在覆膜栽培条件下,AWCD与土壤pH和土壤碳氮比显著相关(p<0.01),表明覆膜通过影响土壤pH和土壤碳氮比影响微生物功能。覆膜引起玉米生育期的变化,影响有效碳的投入,从而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与相应的传统栽培相比,覆膜栽培后土壤pH的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致影响。

    •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2009, 29(5):2499-2506.

      摘要 (2049) HTML (0) PDF 1.08 M (2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措施下冬小麦根系总干重和总根长都大于传统耕作(T),且差异显著;开花期各处理总根干重和总根长都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NTS和NTSS处理0~1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显著高于T处理,表现出根系表层分布的特征;拔节期, NTS、NTSS和NT处理10~30cm的根长密度和干重密度都小于T,而拔节后NTS 和NTSS各土层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增长幅度大于T。产量研究结果表明,NTS和NTSS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与T 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6.84%~30.59%和12.76%~24.32%。

    • 豫东平原杨\|农复合系统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其动态

      2009, 29(5):2507-2513.

      摘要 (2312) HTML (0) PDF 984.82 K (2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林复合系统的凋落物既是维持植被系统和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也是维持农林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子。通过对豫东平原农区4年生、9年生和12年生3个不同林龄杨\|农复合系统杨树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季节动态的研究来为深入研究农林复合系统对大气中CO2的调节作用以及碳循环机理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4a杨\|农复合系统年凋落物总量为1118 t·hm-2;9a杨\|农间作复合系统年凋落物总量为12.86 t·hm-2;12a杨\|农复合系统年凋落物总量为13.75 t·hm-2。3个不同林龄的杨\|农复合系统凋落物总量月变化模式较为相似,均在8月和11月份出现峰值,而以11月份数量最大。其季节变化模式则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

    • 不同肥料处理对豫麦49小麦冠层结构与产量性状的影响

      2009, 29(5):2514-2519.

      摘要 (2050) HTML (0) PDF 872.45 K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不同肥料处理对小麦冠层结构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和大田切片法,研究了豫麦49小麦品种在单施尿素、鸡粪和鸡粪与尿素配施等条件下小麦冠层结构特征、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鸡粪有利于增加旗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提高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增大小麦群体的平均叶倾角(MLA),降低群体的冠层开度(DIFN),提高小麦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和籽粒产量。综合考虑小麦产量、经济系数等因素,3种肥料处理以鸡粪与尿素配施为最佳,配施处理的小麦冠层结构适宜、株型最佳、群体光分布合理。

    • 根区通氧状况对水稻幼苗生长及吸收镉的影响

      2009, 29(5):2520-2526.

      摘要 (2689) HTML (0) PDF 1.08 M (2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根区通氧状况对水稻根系结构、根系泌氧、根表铁膜生成以及水稻耐受、吸收Cd的影响。水培条件下,根区氧处理对水稻幼苗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缺氧条件下的水稻根的伸长量降低,生物量增加,直径增粗,根系泌氧量增加,并降低幼苗对Cd的吸收。当培养溶液Cd2+浓度为1.0 mg/L时,缺氧处理相对于通氧处理,根表吸附的Cd降低了855%,地下部分吸收的Cd降低了35%,转运到地上部分的Cd降低了58%。根表铁膜对Cd的吸收和转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作用因环境中Cd2+浓度和根区通氧状况而异。在根区通氧充分的培养条件下,水稻幼苗铁膜对较高浓度Cd2+(1.0 mg/L)的吸收和转运起着重要的作用,DCB-Cd占根系吸收Cd的50%,茎叶对Cd的吸收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在缺氧胁迫下,根系结构本身(如根表通透性降低)是影响水稻吸收Cd的重要因素。

    • 广州市农作物系统与大气的CO2交换

      2009, 29(5):2527-2534.

      摘要 (1911) HTML (0) PDF 1.20 M (2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广泛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广州市各种农作物系统与大气CO2交换。分析了各种农作物系统净生产力吸收CO2的能力和碳汇功能大小。结果表明:2005年广州市8种农作物系统作物净生产力吸收CO2 4 032 366t· a-1,其土壤CO2排放3981753t· a-1,吸收大于排放,对大气CO2而言,整个农作物系统是一个弱的碳汇;水稻、甘蔗、木薯和果用瓜4种连作或高杆作物系统每年作物净生产力吸收CO2量大于土壤CO2的排放量,系统具有较大的碳汇功能,花生、大豆、花卉和蔬菜4种矮杆作物系统每年作物净生产力吸收CO2量小于土壤CO2的排放量,系统起着碳源作用;果实或经济产量生长在地上部分的作物其单位面积吸收CO2能力比果实(块根)生长在地下的作物大;除花生在生育期间生物量吸收CO2量少于同期土壤排放以外,其余7种作物在生育期间生物量吸收CO2的量大于同期土壤排放,大多数农作物在生育期间具有碳汇功能,在撂荒期才体现碳源作用。

    •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季土壤中麦秸降解及氮素分趋的影响

      2009, 29(5):2535-2540.

      摘要 (1953) HTML (0) PDF 837.19 K (2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唯一的稻麦轮作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试验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季土壤中小麦秸秆降解速率及其氮素分趋的影响。试验设置Ambient(目前空气对照)和FACE(Ambient+200 μmol·mol-1)两个CO2浓度以及低氮处理(LN,150 kg·hm-2)和高氮处理(HN,250 kg·hm-2)两个氮肥水平,在稻季之初按标记麦秸/土壤重量比0.3%添加15N标记小麦秸秆,根据水稻生长时期依次采样测定秸秆降解速率,并通过分析土壤全氮、植株全氮及其15N丰度来观察已降解秸秆的氮素分趋情况。结果发现,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高氮处理土壤中小麦秸秆降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低氮处理土壤中小麦秸秆的降解(p < 0.05),使其提高到与高氮处理土壤相当水平;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已降解秸秆中氮素的流失,在高氮处理土壤中尤为严重,而对植物吸收已降解秸秆中的氮素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在土壤氮素相对不足时会加速土壤中小麦秸秆的降解,而在土壤氮素相对充足时又会加大降解秸秆中氮素的流失。

    •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的动态和损失

      2009, 29(5):2541-2550.

      摘要 (1985) HTML (0) PDF 1.37 M (1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SON)的动态和损失,及其与土壤微生物量N和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SON是稻田土壤主要的可溶性N,其中处理CK,RD和RF土壤SON库分别为121.16, 10930 和113.71 kg/hm2,高于土壤无机N库。(2)土壤SON与土壤可溶性无机N显著正相关(p<0.01);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SON含量随水稻的生长而逐渐降低;同时由于鸭和鱼的存在,处理RD和RF土壤SON含量显著低于处理CK;土壤SON与水稻累积吸N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水稻生长强烈影响着土壤SON。(3)在水稻生长前期,渗漏水各形态N含量最大;溶解性有机N(DON)是稻田渗漏水N素的主要形态;同时,统计分析显示,相对于处理CK,RF土壤SON的下渗淋失量显著降低,RD土壤SON的下渗淋失量则略为降低。(4)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量N不断地变化着,此外,由于鸭和鱼的存在,相对与处理CK,处理RD和RF土壤显著的提高了土壤MBN。同时,由于水稻吸收和N的淋失,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SON不相关。总之,在水稻生长期间,土壤可溶性有机N受水稻吸N、微生物吸N与分解和N淋失的共同作用。

    • 黄土旱塬区冬小麦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及土壤碳动态

      2009, 29(5):2551-2559.

      摘要 (2492) HTML (0) PDF 1.30 M (1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黄土旱塬区黑垆土上中国科学院长武站长期定位试验 (始于1984年),于2008年3月到6月,测定了冬小麦连作系统中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土壤呼吸日变化、生育期变化以及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 DOC)和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MBC),研究了施肥措施对土壤呼吸、DOC和MBC的影响以及土壤呼吸与碳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涉及6个处理:休闲地(F)、不施肥(CK)、有机肥(M)、氮肥(N)、氮磷肥(NP)和氮磷有机肥(NPM)。结果表明,冬小麦连作系统中土壤呼吸的日变化格局呈单峰曲线,最高值出现在12:00左右(拔节期)和14:30左右(成熟期),最小值出现在0:00~3:00之间或6:00左右;冬小麦土壤呼吸速率拔节期最高,其次是灌浆后期,抽穗期最低;不同施肥条件下,各生育期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NPM>M>NP>N>CK>F。土壤水分亏缺是导致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呼吸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各施肥处理DOC含量高低顺序为灌浆期>抽穗期>成熟期>返青期>拔节期;除M,NPM处理MBC含量拔节期>灌浆期外,各施肥处理MBC含量高低顺序为成熟期>抽穗期>灌浆期>拔节期>返青期。同一处理不同生育期土壤呼吸速率与DOC,MBC的相关性较低,但同生育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组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以F处理土壤呼吸为基础,估算CK、N和NP处理生育期根系对土壤呼吸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6%、45%和54%。

    • 禾-豆混播草地种间竞争与共存

      2009, 29(5):2560-2567.

      摘要 (2310) HTML (0) PDF 1.09 M (2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羊草分别与沙打旺、兴安胡枝子、花苜蓿、紫花苜蓿、山野豌豆5种豆科牧草在混播数量比为1∶0、2∶1、1∶2、0∶1的条件下建立两物种混播草地,以相对产量、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总值为指标,比较各个混播草地中种间竞争的相对激烈程度;各个物种组合的种间竞争优势以及是否发生氮素资源分离;并探索不同禾-豆混播群落达到共存状态的可能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各个禾-豆组合的相对产量总值分别在不同收获时期大于1,禾草与豆科牧草的生态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离。沙打旺和紫花苜蓿对羊草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即使其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时,混生的羊草亦受到强烈的种间竞争压力。与此相反,羊草对兴安胡枝子、花苜蓿和山野豌豆具有种间竞争优势。刈割对竞争双方的优劣地位产生很大影响,减少强竞争力物种的混播比例,可促进混播物种双方均受益,形成共存格局。实验采用的相对密度指标在预测未来混播种群组成上比相对产量更为可行,并且具有维持低个体大小、高构件密度能力是竞争关系中忍耐型物种能够长期存在的可能原因之一。

    • >专论与综述
    • 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对入侵植物碳积累的影响

      2009, 29(5):2568-2577.

      摘要 (2414) HTML (0) PDF 1.59 M (2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外来种入侵打破了物种生存的自然平衡,导致生态系统趋于均质化,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然而,目前人们对外来种的入侵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叶物候如叶片发生时间、凋落时间、及由二者决定的叶寿命和叶片发育进程是植物在季节和非季节性变化的环境中为了获得碳收益所采取的适应策略。叶构建消耗是植物碳收获过程中必要的成本投入,反映了植物在叶片水平上的能量分配策略。偿还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叶片碳的积累情况。从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入手,分析了入侵植物的资源捕获能力和成本对其碳积累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生态脆弱性及其研究进展

      2009, 29(5):2578-2588.

      摘要 (4711) HTML (0) PDF 1.89 M (4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脆弱性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有关生态脆弱性的研究,正逐渐从重点考察某单一生态要素发展到关注区域人地系统的整体性响应。当前生态脆弱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变化分析、系统自身的敏感性与外部扰动的潜在影响,人地系统的适应性等。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情景分析法、生态模拟法和指标评价法。目前生态脆弱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情景分析与模拟的不确定性、适应性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明晰、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脆弱性研究相对不足等。生态脆弱性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推进脆弱性研究多学科、跨尺度的融合,加强脆弱性中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厘定和耦合研究,并开展基于历史变化史实的生态脆弱性实证分析。而作为脆弱性研究归宿,适应性研究不仅需要探讨能力建设和策略优化,还应深入研究适应性能力阈值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国家、区域和群体之间适应性能力的总体协调与管理。最后,需要加强人地系统对极端自然灾害事件的脆弱性的研究。

    • 人体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研究进展

      2009, 29(5):2589-2594.

      摘要 (3257) HTML (0) PDF 990.92 K (3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体肠道中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自身代谢表型有深远的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在亚种或菌株水平上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元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表现出共进化的特点,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基因组为宿主提供了互补的遗传和代谢功能,表现出互惠共生关系。但是,肠道微生物群落中影响宿主代谢表型的关键功能菌鉴定及其作用模式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综合运用多种高通量研究方法和多维数据分析方法可能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

    • 河口缺氧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2009, 29(5):2595-2602.

      摘要 (2310) HTML (0) PDF 1.32 M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世界许多河口都存在季节性缺氧的现象,并且低氧出现的频率、范围、持续时间、强度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河口缺氧引起的生态效应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河口生物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运动能力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河口缺氧不仅影响河口生物的分布与生存,而且还会改变群落结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分子、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综述了河口缺氧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 >问题讨论
    • 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以县域为评价单元

      2009, 29(5):2603-2611.

      摘要 (2930) HTML (0) PDF 5.02 M (2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上游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准确可靠地掌握生物多样性信息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决策的基础,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估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育管理和决策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设计了由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指数、基于生态系统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国家保护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国家保护动物多样性指数5大指标构成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公式,并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开展了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为极重要的县域共18个,占总县数的4.95%;评价结果为重要的县域共41个,占11.26%;评价结果为次重要的县域共76个,占20.88%;评价结果为中等水平的县域共106个,占29.12%;评价结果为中下水平的县域共68个,占18.68%;评价结果为不重要的县域共55个,占1511%。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为极重要、较重要和重要的县域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秦巴山区、华西雨屏区、长江源区和川渝鄂黔交界处山地。

    • 浙江省1991~2006年森林火灾释放黑碳量的估算

      2009, 29(5):2612-2121.

      摘要 (2078) HTML (0) PDF 5.72 M (2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碳气溶胶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的健康,同时通过吸收太阳和大气辐射产生的辐射强迫对全球和区域产生影响,成为影响全球变暖的仅次于CO2的重要成分。在全球变暖及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升高的趋势下,各国开始采用造林再造林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随着森林面积和林内生物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森林火灾的频发,林火带来的黑碳排放量也不容忽视。然而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这方面的工作却很少被人所关注。根据1991~2006年浙江省森林火灾统计资料和浙江省各种森林类型地上生物量的数据,计算出了浙江省每年的森林火灾导致的生物量损失量。同时采取释放因子法,对1991~2006浙江省每年森林火灾释放的黑碳量进行了估算。其中1995年和2000年森林火灾释放的黑碳总量分别是38.4、97.2 t,占整个浙江省黑碳释放总量中的比重分别是0.12%、0.17%,对于区域大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 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大、中型土壤动物组成与季节动态

      2009, 29(5):2631-2638.

      摘要 (2138) HTML (0) PDF 1.05 M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动物是次生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探讨次生林生态系统不同林型对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于2007年对东部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中5个主要林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共获取土壤动物36210只,分别隶属于2门8纲32目。优势类群为真螨目(Acariformes)和弹尾目(Collembola)。分析结果表明:(1)人工林大、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波动大于次生林;(2)除落叶松人工林外,其他林型大、中型土壤动物生物量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3)除胡桃楸林外,其他林型大、中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次生林较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在生长季中波动范围小、多样性高。

    • 水位调控措施治理互花米草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2009, 29(5):2639-2645.

      摘要 (2424) HTML (0) PDF 1.15 M (2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物理控制措施治理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蔓延和扩散,对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跟踪了崇明东滩治理互花米草示范样地内水位调控措施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波动,实施持续水位调控措施样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样地。破堤排水后的恢复样地中,随着恢复时间延长,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丰富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应用DCA排序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水位调控措施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位调控措施会对盐沼植被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在治理互花米草水位调控措施结束后可逐渐自然恢复。

    • 毛乌素沙地籽蒿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反应

      2009, 29(5):2646-2654.

      摘要 (1801) HTML (0) PDF 1.24 M (1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毛乌素沙地的主要物种,广泛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恢复。籽蒿种子萌发对光照反应的研究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对飞播技术的改善造成一定影响。考虑种源地、种子保存时间和方式、结实部位及温度,研究籽蒿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反应。结果表明种源地、种子保存方式和时间、结实部位会影响籽蒿种子的萌发,当温度较低时(10∶20℃),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高于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采自榆林地区的种子萌发率比其它两地低(低于鄂托克旗64%~54.4%,低于伊金霍洛旗0.8%~48%),黑暗中阴干保存的种子萌发率较低(低于新鲜保存6.4%~41.6%,低于野外保存2.4%~39.2%),大多数结实部位为上部的种子比下部的种子萌发率高(2.4%~41.6%)。研究结果亦表明郑元润等的结论更接近实际,即低温与强光会抑制籽蒿种子的萌发。因此,在飞播实践时应为种子创造一定的沙埋条件,创造有利于种子萌发的黑暗环境,促进种子的萌发,从而提高飞播工作的成效。

    • APSIM模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措施中的适用性

      2009, 29(5):2655-2663.

      摘要 (2187) HTML (0) PDF 1.16 M (2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根据2002~2005年两个轮作序列(小麦→豌豆(W→P)和豌豆→小麦(P→W))的3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的定位试验,对APSIM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得到了一套APSIM模型的参数值,并对其进行了率定。运用均方根误差法对APSIM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小麦和豌豆产量与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9),误差范围在±15%之内;土壤贮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7),误差范围在±20%以内。表明APSIM模型可以用来模拟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轮作序列的小麦和豌豆产量、生物量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模型可以用于指导作物生产及耕作措施的优化管理。

    • 成虫期长于幼期的昆虫实验种群生殖力表参数估计模型的改进

      2009, 29(5):2664-2668.

      摘要 (2308) HTML (0) PDF 475.63 K (2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昆虫的某些类群成虫期长于幼期的实际情况,利用矩阵建立了内禀增长力估计的改进型模型,使得因成虫期过长而引起的世代重叠情况下,子孙后代在母代成虫存活期内的繁殖量得到表达。对成虫期远长于幼期而引发的当代成虫生殖期间,出现的世代重叠和生殖量进行估计,使得内禀增长力rm的计算与实际较为吻合。经rm的精确值估计模型的验算,证明新模型比原模型在估计rm值时,更加接近精确值。

    • 基于生态足迹的大学食堂餐具生态影响分析

      2009, 29(5):2669-2674.

      摘要 (2305) HTML (0) PDF 735.04 K (2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生态足迹为定量分析方法,以广州大学食堂为例,分析计算了一次性餐具和公用餐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各种型号的餐具生态足迹。分析了一次性餐具和公用餐具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消耗及能耗。广州大学食堂所用的餐具主要为塑料制餐具、不锈钢餐具、木制和竹制筷子。消耗的资源主要为钢铁、乙烯、木材和竹材等,可归于化石能源地足迹和林地足迹。调查了公用餐具洗涤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主要为洗涤过程中的水电消耗以及废水处理能耗,可归于化石能源地足迹和可耕地足迹。最后结合学校食堂餐具的使用方案,计算了一次性餐具和公用餐具(以1a为限)的生态足迹。研究表明,公用餐具组合的足迹为3.7236×10-3gm2(全球平方米,记为gm2),使用竹筷的一次性餐具组合足迹为2.2085×10-2 gm2,使用木筷一次性餐具组合足迹为9.3781×10-2gm2。公用餐具足迹是一次性餐具的3.97%~16.8%。此外,由于竹筷的足迹是木筷23.55%,因此使用竹筷能大大降低一次性餐具对生态的影响。

    • 黄河上游甲积峪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能力动态评价

      2009, 29(5):2675-2685.

      摘要 (2092) HTML (0) PDF 1.53 M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上游甲积峪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能力动态评价

    • >研究简报
    • 濒危植物绵刺8个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2009, 29(5):2686-2693.

      摘要 (2437) HTML (0) PDF 1.50 M (2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8对AFLP引物对我国绵刺的8个种群240份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大小在65~530bp之间的397条清晰显带,其中296(74.56%)条呈多态性,平均每对AFLP引物得到37条多态性带;用PopGen32软件将AFLP多态性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种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变化范围分别在0.0845~0.1779和0.1280~0.2377之间,其中遗传多样性最高为上沙窝种群,最低为银根种群,可将上沙窝种群作为种质遗传中心之一进行保护。绵刺遗传变异有68.31%存在种群内,31.69%种群之间,说明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8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341,按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绵刺种群具有明显的地域相关性和遗传类型趋同性,说明不同的种群可能有共同的起源,随机遗传漂变不是影响绵刺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主要过程。建议在迁地保护和取样时,不仅要在每个种群中取足够多的个体,而且要在尽可能多的种群中取样,最大限度地保护绵刺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地系统演化研究奠定基础。

    • 干热胁迫和复水对草坪草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2009, 29(5):2694-2700.

      摘要 (2003) HTML (0) PDF 1.02 M (2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热胁迫和复水对草坪草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 入侵植物马缨丹(Lantana camara)及其伴生种的光合特性

      2009, 29(5):2701-2709.

      摘要 (2717) HTML (0) PDF 1.23 M (2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是粤东地区的入侵植物之一。采用LI-6400光合作用仪对马缨丹及其常见主要伴生种鬼针草(Bidens pilosa L.)、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土牛膝(Achyranthes aspera L.)在不同有效光合辐射(PAR)和不同CO2浓度下的光合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马缨丹的光饱和点(LSP)与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225、13.58 μmol·m-2·s-1,均低于伴生种,且和伴生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光饱和点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13.89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503 μmol·m-2·s-1,与土牛膝相当,而显著高于肖梵天花;(2) 马缨丹的CO2饱和点(CSP)与CO2补偿点(CCP)分别为1350、61.78 μmol·mol -1,CO2饱和点时马缨丹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20.08 μmol·mol-1,显著高于土牛膝,马缨丹的表观羧化效率(CE)与鬼针草相当,为0.0424 μmol·mol -1;(3)有效光合辐射与CO2浓度的增加,对马缨丹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影响不明显,但大大提高了其水分利用率(WUE),提示马缨丹对于环境中光强和CO2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些信息对马缨丹生理生态学特性的认识是一个补充,并能为马缨丹入侵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 美人蕉(Canna indica Linn)镉胁迫的抗氧化机理

      2009, 29(5):2710-2715.

      摘要 (2194) HTML (0) PDF 783.13 K (1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水培的方式,探讨了不同Cd2+水平(0、1、2.5、7.5、15 mg·L-1)对美人蕉生物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植物螯合肽(PCs)、酸溶性SH、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mg·L-1的Cd显著提高了美人蕉的生物量(p<0.05),促进了美人蕉的生长。随着Cd2+浓度的提高,SOD、 POD、CAT活性以及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表明美人蕉受到了活性氧物质的胁迫。美人蕉中GSH、PCs、SH含量也随Cd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Cd胁迫诱导了PCs 的产生,有利于降低Cd对植物体本身的毒害,且根系中的含量均高于叶片。美人蕉中Cd含量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15 mg·L-1处理时,地上部Cd含量达到555.4 mg·kg-1,表明美人蕉对Cd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 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氮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

      2009, 29(5):2716-2724.

      摘要 (2031) HTML (0) PDF 1.18 M (2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N的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2005年4~10月采用人为施加C、N的控制实验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 Masters)林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 Rehder & E. H. Wilson)林下土壤有机层(OL)的半分解层(FL)和完全分解层(HL)及矿质土壤层(MS)有效氮(NH+4-N + NO-3-N)动态及其对外源C、N的响应。云杉和冷杉林FL和HL的有效氮含量均显著高于MS。云杉林FL、HL和MS的NH+4-N分别为总有效氮含量的77.4%、72.4%和76.6%,而冷杉林分别为65.2%、57.6%和67.2%。有效氮和NH+4-N含量均以10月份最高,而NO-3-N含量以8月份最高。外源C输入使云杉林土壤FL、HL和MS有效氮含量提高了14.6%、21.2%和28.0%,使冷杉林提高了16.7%、25.3%和52%。外源N输入使云杉林土壤FL、HL和MS有效氮含量提高了53.9%、11.6%和13.2%,冷杉林提高了14.2%、23.8%和50.5%。OL对外源C、N输入的响应比MS更敏感,且云杉林大于冷杉林。处理时间越长,外源C、N输入对OL和MS有效氮含量的影响越大。

    • 土壤干旱胁迫对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苗木水力结构特征的影响

      2009, 29(5):2725-2731.

      摘要 (2808) HTML (0) PDF 919.92 K (2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水力结构特征通常用导水率(Kh)、比导率(Ks)、叶比导率(LSC)、胡伯尔值(Hv)等参数来表征。设置了3种土壤干旱胁迫强度和对照共4种处理,每一处理5个重复,采用“冲洗法”对喀斯特地区造林树种两年生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苗木的水力结构相关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樟树苗木在正常水分和不同强度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其茎段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胡伯尔值均与茎段直径呈正相关关系,并可以用不同类型函数进行拟合。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加剧,不同处理的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降低,胡伯尔值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较粗的茎段,其单位横截面积的导管投入与使用效率明显高于较细茎段,且供给末端叶片水分所需要的压力梯度小于较细茎段。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土壤干旱对樟树苗木水力结构作用机理及在石漠化山地造林的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 超累积植物与高生物量植物提取镉效率的比较

      2009, 29(5):2732-2737.

      摘要 (2448) HTML (0) PDF 846.78 K (2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植物修复污染的土壤已受到广泛的关注。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比较了超累积植物遏蓝菜与3种高生物量植物印度芥菜、烟草和向日葵对长期施用含镉有机、无机肥料污染的土壤(总Cd,2.87mg·kg-1)的提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遏蓝菜富集镉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3种植物,其地上部镉含量可达43.7mg·kg-1,分别是烟草、印度芥菜和向日葵(叶)的10、27和56倍;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的植物烟草,其生物量干重为24.8g·pot-1,分别是遏蓝菜、印度芥菜、向日葵的35倍、3倍、2倍。4种植物提取镉最多的是烟草,每盆可以提取117μg,遏蓝菜和印度芥菜提取镉量分别为35μg·pot-1和30μg·pot-1,向日葵提取量最少,每盆仅为10μg左右。植物对土壤中镉的提取效率分别为:烟草 1%,遏蓝菜0.6%,印度芥菜 0.5%,向日葵0.08%。4种植物种植后,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没有显著的变化。

    •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

      2009, 29(5):2738-2748.

      摘要 (3180) HTML (0) PDF 1.65 M (3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采用2005年浙江省平均土地单位产量核算了浙江省各地的生态足迹,并与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省公顷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浙江省生态足迹达1.18s-nhm2/人(省公顷,记为:s\|nhm2),而生物承载力只有0.24s-nhm2/人,生态赤字达0.94s-nhm2/人,生态压力指数达4.91,是典型的生态赤字地区。另外,浙江省各地生态足迹空间差异较大,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舟山和温州处于高强度生态压力,宁波、杭州、台州、金华和绍兴处于中强度生态压力,而丽水、衢州、湖州和嘉兴处于低强度生态压力。最后借助IPAT的分析,发现杭州、金华、嘉兴、湖州和衢州等地的万元GDP占用足迹不同程度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合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水平。

    • 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方向

      2009, 29(5):2749-2756.

      摘要 (2360) HTML (0) PDF 1.29 M (3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公园是充分发挥森林功能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载体。当前,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研究已成为中国森林生态学科研究中的一大亮点。较早地根据美国金融风暴以及中央土地流转政策等新形势,从总结分析中国森林公园的主要发展历程、产业经济态势和生态环境概况入手,对未来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判断。指出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将推动森林公园的经营多样化,金融危机将推动森林公园更加注重近距离市场培育,城市化进程将加大人们对森林康体旅游产品的需求。同时,游憩冲击管理将成为森林公园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种重要的行为调节方式,环境资源特别是森林保健旅游资源、森林公园的生态补偿机制、森林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投资融资政策等将成为森林旅游研究的主要热点和重点。为有效化解金融危机对森林公园的负面影响,用足用好国家土地新政策,必须及早规范集体林权流转体系,积极扶持民营森林旅游的开发建设,开展生态教育夯实森林旅游的内涵,谨防林权流转之后旅游地通货膨胀,采用科学合理的生态技术加强森林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 贺兰山马鹿冬春季生境的选择

      2009, 29(5):2757-2763.

      摘要 (2307) HTML (0) PDF 1.06 M (2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4~5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冬春季各测定了131个和181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冬春季贺兰山马鹿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坡向、坡位、海拔高度、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10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 < 0.001),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 < 0.05),相对于冬季生境而言,马鹿春季更偏爱选择以油松和青海云杉为优势乔木的山地针叶林带,灌木密度大、高度高、距离近,半阴半阳坡的中坡位,海拔较高,距裸岩较近,隐蔽程度高的生境。典则判别系数显示冬春季马鹿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春季马鹿的分布范围要比冬季更广一些,Wilk’s λ值显示冬春季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Wilk’s λ = 0.683,x2 = 116.995,df = 13,P < 0.001)。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冬春季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乔木密度、灌木距离、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由这7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冬春季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9.9%,其中对春季的误判率为22.1%,对冬季的误判率为20.6%。

    • >学术信息与动态
    • 在太湖中栽种沉水植物能使水变清吗?

      2009, 29(5):2764-2766.

      摘要 (2255) HTML (0) PDF 516.60 K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浅水湖泊富营养化修复是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在富营养化的太湖中栽种沉水植物能使水变清,进而“向后跃变”为“草型湖泊”吗?回答是几乎不可能。原因在于藻类和沉水植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在湖泊中决定沉水植物能否生长的关键是水体的光照条件。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藻类对沉水植物有明显的“遮光效应”,从而降低了它的竞争能力。另一种情况,枝角类的消失或者数量减少对藻类有利。“下行效应”在浅水湖泊中可能更为重要,因此浅水湖泊中滤食性鱼类对浮游动物的捕食控制可能更强,导致枝角类几乎不可能通过牧食控制藻类的生长。在这样的状况下,沉水植物的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沉水植物再遭受其它的损害或者恶劣的天气,就会突然一下子全部消失。因此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栽种沉水植物的成活率是很低的。这与浅水湖泊二种替代性稳定状态概念是相一致的。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