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2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机械损伤对拟南芥莲座叶芥子油苷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2009, 29(4):1647-1654.

      摘要 (2446) HTML (0) PDF 1.22 M (2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可以利用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来抵御昆虫取食和机械损伤。芥子油苷是拟南芥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剪刀剪取叶片(40%面积)对温室培养的拟南芥幼苗莲座叶进行机械损伤处理,观察机械损伤后8个时间点拟南芥叶片中不同种类芥子油苷含量和组合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机械损伤后3 h叶片中芥子油苷总含量开始明显上升,脂肪族和吲哚族芥子油苷含量在损伤后3 h也都显著高于损伤前。在检测到的12种芥子油苷中,4-甲基亚磺酰丁基芥子油苷(4-methylsulphinylbutyl GS,4MSOB)的含量最多,占芥子油苷总量的48.5%,并且在损伤3 h后含量增加。4MSOB含量的变化成为影响莲座叶中芥子油苷组合模式的主导因素。其它各种芥子油苷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也存在差异。

    • 光强对黄檗幼苗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009, 29(4):1655-1660.

      摘要 (1992) HTML (0) PDF 752.20 K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置光强分别为全光照的100%(不遮荫)、75%、50%和25%的4种光照处理,比较了不同光强下1年生黄檗幼苗主要药用成分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己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全光照有利于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己碱在茎外皮和根中的合成和积累,总体上随光强减弱,3种生物碱含量降低。相对光强为75%时黄檗幼苗生物量最大,而75%相对光强下黄檗幼苗3种生物碱的单株产量(生物碱含量与生物量之积)最高。

    • 松毛虫属(Dendrolimus) 部分种类亲缘关系与遗传分化的等位酶分析

      2009, 29(4):1661-1667.

      摘要 (2207) HTML (0) PDF 3.91 M (1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等位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松毛虫属5个种和亚种的野生种群进行了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的研究。8种等位酶系统(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乙醇脱氢酶ADH、甲酸脱氢酶FDH、谷氨酸脱氢酶GDH、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共检测到12个基因位点,其中6个位点为多态位点,检测到15个等位基因。松毛虫属5个种和亚种的总体水平多态位点比率P=50%,平均有效基因数A = 1.9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 = 0.267,平均遗传距离为0.0730~0.5701。遗传参数表明松毛虫属昆虫种间存在较高程度的遗传变异,聚类图和遗传距离数据表明赤松毛虫与马尾松毛虫亲缘关系最近,落叶松毛虫与思茅松毛虫亲缘关系最远。

    • 四川凉山烤烟叶片巨豆三烯酮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2009, 29(4):1668-1674.

      摘要 (2325) HTML (0) PDF 1.07 M (3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四川省凉山州9个烟叶主产区土壤与烟叶各81个样品的实验室测试数据,应用逐步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因子与烤烟叶片中巨豆三烯酮含量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降雨量、≥20℃积温、土壤有机质、土壤水解氮、土壤速效钾和土壤pH值是影响烤烟烟叶巨豆三烯酮含量的主要生态因子,彼此互相关联,共同决定了烤烟叶片巨豆三烯酮含量变化的98.02%。对烤烟叶片巨豆三烯酮含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月平均降雨量,其次是土壤有机质、月平均气温、≥20℃积温、土壤速效钾、土壤pH值和土壤水解氮,其中月平均降雨量对烤烟叶片巨豆三烯酮含量产生直接的负面效应,而土壤有机质、月平均气温则对烤烟叶片巨豆三烯酮含量产生直接的正面效应。土壤有机质是烤烟叶片巨豆三烯酮含量最主要的促进因素,而≥20℃积温是烤烟叶片巨豆三烯酮含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 践踏填充废胶粒基质草坪黑麦草特征物质与光合性能

      2009, 29(4):1675-1681.

      摘要 (2067) HTML (0) PDF 1016.28 K (1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践踏胁迫基质填充废胶粒草坪,研究了黑麦草粗纤维、可溶性糖、叶绿素、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基质填充不同粒径胶粒草坪践踏后,1~2 mm粒径处理黑麦草粗纤维含量低于2~4 mm和4~6 mm处理,对照为最高。叶绿素含量差异较为明显,其大小顺序为1~2 mm>2~4 mm>4~6 mm>对照。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其中1~2 mm粒径处理为最高,然后依次为2~4 mm、4~6 mm及对照。净光合速率以1~2 mm处理最大,对照最小,二者差异显著(P<0.05);气孔导度的变化幅度也以1~2 mm为最大,其细胞间CO2浓度则明显降低,表明1~2 mm粒径胶粒基质体系的光合能力比其它处理都强。综合分析说明,草坪基质填充废胶粒的粒径与草坪耐践踏性具有相关性,在本研究中基质填充1~2 mm粒径胶粒的草坪耐践踏性能要明显优于其它2个处理。

    • 二氧化硫胁迫导致拟南芥防护基因表达改变

      2009, 29(4):1682-1687.

      摘要 (2389) HTML (0) PDF 1.03 M (1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SO2熏气对拟南芥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分析植株对逆境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30 mg·m-3 SO2 熏气72 h后拟南芥地上组织中差异表达1倍以上的基因有494个,其中抗氧化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硫氧还蛋白等多种与逆境生理关系密切的基因表达上调;2.5~30 mg·m-3 SO2 熏气可导致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GST的活性诱导性增高,SOD、CAT同工酶谱带特征改变。研究结果表明,SO2 胁迫能够诱导拟南芥中防护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改变,这些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可能对逆境生理过程有益。

    • 长江口不同水域浮游动物数量特征比较

      2009, 29(4):1688-1696.

      摘要 (2683) HTML (0) PDF 1.54 M (2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长江口浮游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从2004年到2006年分别于5月份(平水期)和8月份(枯水期)在长江口水域共设22个观测站进行6次海洋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口浮游动物丰度8月份高于5月份,北支略大于南支,长江口口外大于口内。 在大多数情况下,5月份丰度近海略大于咸淡交错水域,8月份相反。长江口浮游动物丰度和分布具有不确定性,水团的季节变化,外海水和冲淡水交汇的位置是影响长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对长江口南支水域而言,5月份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 8月份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咸淡交错水域和北支优势种种类较多,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在5月份和8月份都是主要优势种,其次是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火腿许水蚤仅为8月份的主要优势种。对近海而言,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主要的优势种,其次是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

    • 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底栖藻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09, 29(4):1697-1703.

      摘要 (2013) HTML (0) PDF 916.02 K (2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于2004年5月和11月对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22个采样点的底栖藻类进行研究。共采获底栖藻类150种,分属3门(硅藻、绿藻和蓝藻),37属。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96.5%),线性曲壳藻(Achnanthes linearis)和Achnanthes deflexa为绝对优势种,其相对丰富度分别为35.3%和11.0%。细端菱形藻(Nitzschia dissipata)和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是雅砻江(锦屏段)干流的优势种,而线性曲壳藻、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和Achnanthes deflexa是其他支流的优势种。基于底栖藻类的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对两次的采样点进行去势对应分析(DCA),结果发现:两次采样雅砻江(锦屏段)干流样点与其他支流样点在DCA第一轴上得到了很好的分化,表明研究区域底栖藻类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这主要是由干流的特殊生境所致。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影响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有所差异。总磷(TP)是5月份影响底栖藻类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11月份影响底栖藻类空间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为氨氮(NH4-N)和海拔(Elevation)。

    • 湿度对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与新生幼体特征的影响

      2009, 29(4):1704-1709.

      摘要 (2116) HTML (0) PDF 887.83 K (2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 Cantor)为东亚常见的淡水水生龟类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越南。在中国,黄喉拟水龟已成为潜在的水产养殖品种,研究了湿度对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和新生幼体的影响。恒温29℃时,用未受精卵做对比,在-12、-150kPa和-300kPa 3种孵化湿度下,观察并记录了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重的变化、孵化周期、孵化成功率、卵壳龟裂率、卵壳受精斑变化规律及新生幼体的特征。在-12kPa和-150kPa处理组,受精卵在孵化中期开始持续增重;而在-300kPa处理组,受精卵在孵化中期开始持续减轻;孵化湿度显著影响卵壳受精斑的变化,-12kPa处理组的受精斑绕卵短径合拢的时间显著长于-150kPa和-300kPa处理组;受精卵的卵壳龟裂率随着孵化湿度的增加而增加;湿度显著影响新生幼体体重和背甲宽,但对体高、背甲长、腹甲长、腹甲宽以及尾长无明显影响;孵化湿度对孵化周期及新生幼体的运动能力影响不明显。

    •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

      2009, 29(4):1710-1718.

      摘要 (2589) HTML (0) PDF 1.24 M (2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丹顶鹤繁殖种群的空间分布,2002~2006年的4~5月份,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无样地取样法、GPS定位等研究方法和分布距离指数、最近邻体法等衡量指标对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巢的内分布型,I2002=2.140>2,I2003=2.048>2,I2004=2.093>2, I2006=3.263>2,均为聚集分布;(2)在假设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巢域面积等于领域面积、巢域形状为圆形且所有个体面积大小相等的前提下,丹顶鹤的巢域为(0.510±0.019)km2,年度间有所差异,分别为2002年(0.542±0.257)km2、2003年(0.569±0.067)km2、2004年(0.557±0.054)km2、2006年(0.344±0.119)km2。分析表明,丹顶鹤对于栖息生境的整体分布和繁殖微生境质量的变化具有一定适应和应答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验证本文的研究结果并对丹顶鹤进行保护,还有待于长期监测并进一步研究。

    • 横断山区高山姬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动态

      2009, 29(4):1719-1725.

      摘要 (2094) HTML (0) PDF 829.21 K (2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野外条件下高山姬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高山姬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高山姬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胃、小肠、大肠的各项指标及盲肠去内容物重、干重均于食物质量较好的6月、9月份较高;盲肠长度和含内容物重于3月、11月份较高。高山姬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影响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高山姬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说明其有能力适应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

    • 生活垃圾堆肥基质草坪建植体系接种草坪土壤线虫多样性特征

      2009, 29(4):1725-1730.

      摘要 (2467) HTML (0) PDF 880.94 K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基质草坪建植体系接种草坪土壤线虫,研究了线虫数量、科属分类、营养类群等线虫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草坪土壤线虫 4 个月后,垃圾堆肥基质中共鉴定出线虫4科7属,包括植物寄生性线虫、食真菌线虫和食细菌线虫3个营养类群;垃圾堆肥基质草坪建植体系中线虫总数明显少于土壤基质。在接种草坪线虫的土壤基质草坪建植体系中,植物寄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盘旋线虫属仍为优势属,相对多度达到83.3%,显著高于本底土壤45.1%。在接种草坪土壤线虫的垃圾堆肥基质草坪建植体系中,土壤本底中处于优势属的植物寄生类线虫如盘旋线虫属和螺旋线虫属基本消失了,表明垃圾堆肥基质对植物寄生类群的生长与繁殖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优势属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食细菌类群的头叶属和丽突属成为优势属,相对多度分别为67.0%和14.0%。因此,从草坪土壤线虫危害角度来说,以垃圾堆肥作为草坪基质将会为草坪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基质环境。

    • 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动态变化

      2009, 29(4):1731-1737.

      摘要 (2395) HTML (0) PDF 5.48 M (2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境破坏是目前野生动物保护面临主要问题,加强生境恢复与重建对保护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将3S技术运用到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评价中,分析了近20a(1987~2006年)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的动态变化,结果:鸻形目鸟类最适宜觅食生境和适宜觅食生境分布面积在1993年最大;觅食生境变化以1993年为分水岭;最适宜觅食生境和适宜生分布面积呈下降趋势(倒U形分布),不适宜觅食生境分布面积呈增加趋势(U形分布)。北戴河地区鸻形目鸟类觅食生境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增加。

    • 热耐受性及温度对食物同化的影响

      2009, 29(4):1738-1744.

      摘要 (2968) HTML (0) PDF 1001.54 K (2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温度对食物同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幼体的选择体温、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的平均值分别为32.6、41.7℃和 7.7℃;成体的选择体温、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的平均值分别为33.1、42.0℃和8.2℃。② 环境温度在26~34℃时,对变色树蜥食物通过时间和摄入能有显著的影响;对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无显著的影响;在28~34℃时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6、28℃和30℃时,摄入能小于更高温度的对应值。

    • 体温、摄食、断尾和雌体繁殖状态对原尾蜥虎运动表现的影响

      2009, 29(4):1745-1755.

      摘要 (2062) HTML (0) PDF 1.51 M (1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4项实验研究4种内外因素(环境温度、摄食、断尾和怀卵状态)导致的肇庆原尾蜥虎运动表现种群内变异。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原尾蜥虎运动表现。两性成体疾跑速均具有在低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高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降低的一般模式。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雌体的疾跑速均略大于雄体,但两者平均值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体温对原尾蜥虎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的影响存在两性间差异。成年雌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在低体温范围(从17 ℃到27 ℃)内随体温升高而增加,而在相对较高的体温范围(从27 ℃到37 ℃)内无显著变化,成年雄体在实验体温范围(从17 ℃到37 ℃)内无显著变化;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雌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均显著大于雄性。性别与体温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两性个体的平均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当去除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差异的影响后发现,疾跑速两性差异统计上仍不显著。摄食、尾自切和雌体怀卵在两个实验温度下(27 ℃和31 ℃)均减小壁虎疾跑速;而仅尾自切减小壁虎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摄食和雌体怀卵对其无影响。以上3种因子分别与体温、性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生理限制和尾自切是原尾蜥虎运动能力变异的重要来源。一些内外因素能近因性诱导蜥蜴功能表现发生一定程度的种群内变异。

    • 基于水声学探测的两个广东鲂产卵群体繁殖生态的差异性

      2009, 29(4):1756-1762.

      摘要 (2950) HTML (0) PDF 10.70 M (1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4~5月利用Simrad EY60型分束回声探测仪对珠江西江江段罗旁及青皮塘广东鲂产卵场中的繁殖群体进行水声学探测。在人工标定及渔获物统计的基础上,对广东鲂的回声信号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广东鲂在两个产卵场都有明显的聚群行为,但在罗旁产卵场的聚群规模明显比青皮塘产卵场的大,频次更多。两个产卵场中广东鲂的繁殖生态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在青皮塘江段洄游的速度(均值0.24m/s)也低于罗旁的(均值0.61 m/s);另外,在两个产卵场广东鲂的数量动态变化上存在差异。产卵场生境的差异性是导致广东鲂繁殖生态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维护产卵场生境特征对保护广东鲂种群具重要意义。

    • 岩溶区植被和季节对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2009, 29(4):1763-1769.

      摘要 (2611) HTML (0) PDF 1.32 M (2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随植被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假设,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检测岩溶区草丛(T)、灌丛(S)、次生林(SF)和原生林(PF)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随着地上植被的演替土壤细菌群落具有连续性但优势种群不明显,真菌群落没有连续性但优势种群明显。植被和季节对于细菌和真菌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同时存在显著的植被和季节交互作用。草丛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0.01);灌丛土壤中仅细菌群落多样性有显著季节变化(p<0.05);而森林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土壤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地上植被的正向演替,土壤微生物遗传结构逐渐稳定;植被恢复早期阶段,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遗传多样性,但并不稳定。

    • 聚果榕两种非传粉小蜂产卵与果实脱落的关系

      2009, 29(4):1770-1776.

      摘要 (2378) HTML (0) PDF 1022.76 K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聚果榕与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组成的互利共生系统中,与传粉榕小蜂共存的还有榕树的寄生性小蜂Platyneura testacea和Platyneura mayri。这些寄生性小蜂由于不能给榕树带来任何收益而只是利用榕树的种子或与传粉小蜂竞争植物的雌花资源,因而可能导致榕树与榕小蜂之间合作系统的崩溃。植物果实的脱落机制普遍被认为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定量实验和野外观测发现P. mayri产卵并不会引起果实脱落,只有P. testacea产卵会使果实大量脱落。通过对3株样树进行比较发现:当产卵时的P. testacea数量越多时,它产生的瘿花数就越多,榕果发生脱落的比例越高。P. testacea的过度产卵是导致榕果选择性脱落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脱落机制并不能完全阻止非传粉小蜂的寄生,榕树只能选择性地脱落掉先于传粉小蜂产卵的榕果。这也同时表明维持榕树与榕小蜂互利共存的机制不仅仅只有榕果的脱落机制,可能还存在其它未被发现的机制。

    • 过去20年中国耕地生长季起始期的时空变化

      2009, 29(4):1777-1786.

      摘要 (2633) HTML (0) PDF 9.77 M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时相遥感数据能够较好地描述区域尺度的植被物候和生长季节的变化特征。利用NDVI时序数据,采用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建平滑曲线,分别提取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等3个时期为我国耕地第一生长季起始期,计算3个时期平均生长起始期,并分析了我国耕地第一生长季起始期的区域空间分异规律;然后,从区域和省份两个尺度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和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两个阶段我国耕地生长季起始期动态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耕地第一生长季起始期存在十分明显的空间差异,清楚地呈现出一个从南向北逐渐推迟的空间特征;从不同区域看,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和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两个时期,我国耕地第一生长季起始期变化都是提前和推迟并存,不同区域变化程度不一;从不同省份看,在过去20年间,我国绝大多数省份耕地第一生长季起始期都表现为总体提前的趋势,但不同省份的起始期变化具有差异性。影响我国耕地生长季起始期变化的因素很多,如何区别气候变化等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耕地生长季起始期变化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 生态径流评价中的Tennant法应用

      2009, 29(4):1787-1792.

      摘要 (5181) HTML (0) PDF 863.67 K (2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Tennant法在生态径流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保护河流生命健康与维持生物多样性来说,Tennant法存在着某些不合理之处;在具体应用中又有年均值比和同期均值比之别。鉴于Tennant法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文中对该方法的合理性及应用中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探讨和评价。认为:Tennant法在生态径流评价中存在一定局限性;Tennant法的同期均值比相对年均值比合理。

    • 上海城市植被变化轨迹及其成因分析

      2009, 29(4):1793-1803.

      摘要 (3066) HTML (0) PDF 7.25 M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TM影像解译,获取上海市1989、1997和2003年共3个时期的植被分布,构造植被变化轨迹,分析轨迹的空间格局;选择距离、人口和景观等3类共12个影响因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4年来,上海市的植被面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浦东新区植被减少最多;3个时期均为植被的轨迹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次是3个时期均为非植被的轨迹占总面积的1/5。早期植被转化为非植被的轨迹主要在城区周围,而近期的转化的轨迹发生在距城区较远的地区;植被与非植被的交替变化轨迹,说明了植被并不是一味地被破坏,而是出现了可逆的变化过程。②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各因子对植被变化轨迹的影响强度大小依次是,离道路的距离>离行政中心的距离>离植被-非植被边界的距离>离商业中心的距离=1990年人口密度>离河流的距离>离高速公路的距离>土地利用多样性>2003年与1990年人口密度差=离上海市中心的距离。③回归模型的精度是满意的,其中二分类Logistic模型精度高于多分类Logistic模型。总体上,离道路的距离对植被变化影响最明显;变化轨迹表明在部分地区植被出现了植被-非植被反复变化的过程;植被分布不但具有空间依赖性,还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

    • 点格局分析函数的边缘校正及其在昆虫种群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2009, 29(4):1804-1813.

      摘要 (2539) HTML (0) PDF 1.07 M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点格局分析函数是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关键问题是边缘效应的校正。将边缘效应的权重值定义为以分布点为圆心,尺度距离为半径作圆,圆在样地内的面积部分与整个圆面积之比。利用该面积比定义的边缘效应系数分析了越冬水稻二化螟幼虫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显示点格局分析函数能够反映出不同尺度下昆虫种群空间格局,其分析结果对合理制定抽样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点格局分析函数在水稻越冬二化螟幼虫的应用分析中表明:在田间研究中其取样尺度不应小于2m。

    • 两种典型土壤胶体对镉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2009, 29(4):1814-1822.

      摘要 (2151) HTML (0) PDF 1.25 M (2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黑麦草盆栽试验,研究了人工Cd污染(10.91mg·kg-1)黄棕壤和红壤(简称原土)及其胶体组分(简称胶体)和去胶后组分(简称去胶)Cd的生物有效性,并研究了EDTA对Cd解吸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黑麦草株高、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总生物量都表现为胶体>原土>去胶,胶体上总生物量分别是原土和去胶处理的(1.31±0.02)倍和(1.82±021)倍。(2)黑麦草体内Cd浓度、及其对Cd的富集系数都表现为胶体<原土<去胶,表明胶体中Cd的生物有效性<原土<去胶。(3)黄棕壤各组分Cd的解吸率分别表现为胶体和原土约为0,去胶组分为(10.5±3.5)%,红壤各组分平均为(20.8±19)%,但加入EDTA则明显增加了Cd的解吸,导致黑麦草体内Cd浓度显著增加,黑麦草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总生物量降低。EDTA对Cd的活化作用表现为去胶>原土>胶体,黄棕壤>红壤,EDTA对各处理植株Cd总量的影响与此吻合。这说明,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受土壤胶体及其pH等的强烈影响。

    • 滇苦菜(Picris divaricata Vant.)对锌的吸收和富集特性

      2009, 29(4):1823-1831.

      摘要 (2092) HTML (0) PDF 1.38 M (1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和营养液培养,研究Zn对滇苦菜(Picris divaricata Vant.)生长的影响及其吸收富集Zn的特性。野外调查发现,铅锌矿区土壤Zn全量范围为1724~134973 mg·kg-1,平均为61495 mg·kg-1。滇苦菜地上部Zn含量范围为1214~18339 mg·kg-1,平均为5911 mg·kg-1,且转运系数(S/R)的平均值为2.21,大于1。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当Zn浓度达到80 mg·L-1时,滇苦菜生长开始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随着Zn处理的增加,植物地上部与根部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Zn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地上部与根部在160 mg·L-1时Zn含量达最高值,分别为12472 mg·kg-1和14026 mg·kg-1,体内Zn富集量也达最高值1518 μg·株-1,并且整个植株富集的Zn有75%~91%分布在地上部。结果表明滇苦菜具有很强的忍耐、吸收和富集Zn的能力,是我国境内发现的又一种Zn超富集植物。

    • 气象因子对棉籽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009, 29(4):1832-1839.

      摘要 (2099) HTML (0) PDF 1.13 M (2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定影响棉籽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主要气象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研究于2005年在黄淮棉区(徐州、安阳)、长江下游棉区(淮阴、南京)多个生态点设置了不同品种的田间实验,供试品种为科棉1号和美棉33B。研究结果显示棉籽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随生态点和开花期呈极显著变化。黄淮棉区棉籽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最大值出现的棉铃开花期较长江下游棉区推迟。棉籽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显示,二者与铃期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铃期日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地温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各气象因子中铃期平均日最低气温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棉籽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随铃期平均日最低气温的变化可用三次多项式拟合,决定系数均达到0.75以上。日最低气温22~23℃最适宜棉籽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形成,低于15℃时棉籽脂肪不能正常积累。

    • 西双版纳三叶橡胶林树干呼吸特征

      2009, 29(4):1840-1848.

      摘要 (2333) HTML (0) PDF 1.18 M (1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为期1a原位监测西双版纳三叶橡胶(Hevea brasiliensis)4个年龄段(7、15、27、40a)的树干呼吸情况,同时对每个年龄段树干监测2种高度(1.3 m-割胶部位、2.0 m-不割胶部位)和2个方向(南、北面)以及林内空气和树干1cm深温度。结果表明,4个年龄的树干呼吸有相同的季节规律,都是在雨季大于干季。林龄是影响橡胶树树干呼吸的一个重要因素,15、27a树干呼吸速率最大,分别为(4.989±0.278), (4.678±0.268) μmol·m-2·s-1,显著高于40a和7a树,40a树((3.753±0.205) μmol·m-2·s-1)显著大于7a树((2.299±0.129) μmol·m-2·s-1)。所研究的高度和方向上树干呼吸速率无差异,割胶对树干表层破坏愈合后并不影响树干呼吸。树干呼吸与树干温度呈显著相关性,有良好的自然指数回归关系,Q10值为1.966~3.127,南北面Q10差异不明显,4个年龄段树干呼吸Q10值平均为2.452,大于已监测的热带树种。各年龄段橡胶林的主干(一级分枝以下部分树干)呼吸初步估算表明, 7、15、27a和40a橡胶树主干呼吸分别为1.74, 5.54, 7.53, 7.59 t C·hm-2·a-1。

    • 小车前(Plantago minuta Pall.)种子表面粘液物质的吸水特性及其对种子在干旱环境中萌发的影响

      2009, 29(4):1849-1858.

      摘要 (2359) HTML (0) PDF 2.01 M (2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理解荒漠短命植物小车前(Plantago minuta Pall.)种子表面的粘液物质对种子在干旱环境中萌发的作用,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粘液物质的吸水保水特性、剥离粘液物质的种子(无粘液种子)和保留粘液物质的种子(粘液种子)在-1.15~-0.15 MPa不同渗透胁迫条件下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 (1)小车前种子表面的粘液物质干重占粘液种子干重的5.6%;在去离子水中,粘液物质可以吸收相当于其自身干重217.1倍的水分;粘液物质的存在使得小车前种子的吸水倍数由2倍增加至14倍,从而保证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水分;(2)干燥的粘液种子吸水2h后即达到饱和,而吸水饱和后的粘液种子在室温下晾置,经过48h后又干燥失水恢复至原重;(3)在去离子水中或低渗透胁迫(-0.33~-0.15 MPa) 条件下,粘液物质吸水作用能促进小车前种子萌发,粘液种子3d的发芽势和10d的总萌发率均显著高于无粘液种子;在高渗透胁迫(-1.15~-0.73MPa)条件下,粘液种子3d的发芽势显著低于无粘液种子的,而10d的总萌发率与无粘液种子的没有显著差别,表明粘液物质在干旱条件下可能从种子而非外界环境中吸取水分,减缓了种子萌发速率。通过上述结果可以认为小车前种子表面的粘液物质在早春干湿交替剧烈的荒漠生境中起到通过调节水分来调节种子萌发的作用,这种萌发策略大大降低了因大批种子同时萌发导致幼苗受旱甚至种群灭亡的潜在风险。

    • 增加降水对荒漠短命植物当年牧草生长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9, 29(4):1859-1868.

      摘要 (2849) HTML (0) PDF 1.34 M (2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模拟降水增加试验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荒漠常见短命植物盖度、密度及产量对水分输入量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尖喙牻牛儿苗、弯果胡卢巴、角果藜、琉苞菊、条叶庭芥及囊果苔草6种牧草生物量总和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是荒漠草原的优势牧草植物;供水量增加显著促进了角果藜、尖喙牻牛儿苗、弯果胡卢巴、条叶庭芥和琉苞菊5种牧草植物的个体生长;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增加40mm和80mm供水使这5种植物生物产量比对照增加86%~230%。供水增加后,6种重要牧草对整个群落的生物贡献比例发生很大变化,只有角果藜和尖喙牻牛儿苗的贡献比例规律性增加,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8%和11%,表明2种植物对供水增加的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供水量增加促进了弯果胡芦巴、尖喙牻牛儿苗和角果藜3种植物N、P和K养分的吸收量;与此同时,供水量增加也显著提高了荒漠短命植物的密度和盖度。在降水增加的背景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短命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植被盖度和群落净初级生产力提高,这对于防风固沙、稳定沙面,增加荒漠草原载畜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 天然东北红豆杉土壤种子库研究

      2009, 29(4):1869-1876.

      摘要 (2843) HTML (0) PDF 1.04 M (2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黑龙江省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内,对10株天然东北红豆杉结实母树冠下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数量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都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种子数量差异显著(p<0.05)。枯枝落叶层及0~5cm土层集中了最大量的种子,占总量的84%,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种子数量逐渐减少,15cm以下极少有种子出现。土壤种子库中具有活力的种子数量极少,不到总量的1%。种子丧失活力的首要原因是被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啃食,占损失量的52%,其次是腐烂,占29%。在水平方向上,东北红豆杉种子具有近母株分布的特点,且在不同方向上种子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当年下落到地面的东北红豆杉种子,按远离母株的顺序,种子数量逐渐减少;在围绕母株的八个方向上,东向的种子数量最多,其次是东北、北和东南方向,西面的种子数量最少。当年下落的3%的完好种子补充到土壤种子库中。自然条件下,东北红豆杉以种子繁殖,土壤种子库是其自然更新及种群恢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结果对于东北红豆杉濒危机制的探索及种群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林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动态

      2009, 29(4):1877-1884.

      摘要 (2405) HTML (0) PDF 1.17 M (2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高原区子午岭不同林龄(18a、29a、40a、54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及天然林(约75a)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松种子雨一般从每年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底结束,种子雨降落历程与林龄大小有关,种子雨发生时间和降落高峰期有所不同。不同林龄的油松种子雨强度不同,种子雨总量大小顺序为:40a人工林((4899±8.64)粒·m-2)>29a人工林((346.8±7.45)粒·m-2)>54a人工林((327.1±8.13)粒·m-2)>天然林((146.9±5.25)粒·m-2)>18a人工林((78.1±2.72)粒·m-2)。种子雨总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约40a时达到高峰,种子雨活力也以40a时最高。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种子库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8a人工林种子库最小,40a人工林种子库最大。从种子雨降落到次年4月,5种林分土壤种子库总量下降了42.34%~53.59%,空粒种子增加了26.72%~48.69%;从4月到8月份种子腐烂率由10.28%~1362%增加到57.25%~63.28%。动物的搬运、取食和种子腐烂死亡是种子库损耗的主要因素。土壤种子库中的油松种子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层,其次为0~2cm层,2~10cm层种子最少。到8月中旬,土壤中98.26%的油松种子都已丧失活性。不同林分下油松幼苗的密度差异较大,40a人工林下幼苗最多,其余依次为29a人工林、54a人工林和天然林,18a人工林下的实生苗极少,幼苗死亡率极高。在一定龄级范围内,人工林结实能力和更新潜力随林龄增加而增加,40a时更新潜力最大。虽然有大量种子下落,但由于种子大量损耗和幼苗死亡,通过环境筛作用而最终可以成熟的个体数量十分有限。

    • 三峡库区消落区几种两栖植物的适生性评价

      2009, 29(4):1885-1892.

      摘要 (2603) HTML (0) PDF 1.15 M (2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三峡库区消落区的环境特征,两年间通过在库区消落区山地实验基地的种植及实地淹没试验,对几种备选用于生态修复的两栖植物进行适生性评价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野地瓜藤(Ficus tikoua)、尼泊尔蓼(Polygonum nepalense )、水花生(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在100~150d的低水位出露期内均可完成生长、发育成熟过程,可作为消落区生态恢复的备选物种。其中,苏丹草可作为速生物种,能迅速恢复水位下降后消落区的植被覆盖率;复合群落在生长期间比单一种群提前5~10d完成对地表的覆盖,群落的稳定性、耐淤积性及抗干扰性较强,次年的萌发也更好,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狗牙根、尼泊尔蓼和野地瓜藤根系生长良好,其中狗牙根在一个生长季内根系最长可达75cm, 有利于消落区控制水土流失;在自然水淹最深为15m,淹没时间6d的情况下,复合群落组植物、尼泊尔蓼、野地瓜藤、狗牙根和苏丹草的植物均能短期耐水淹和淤泥,水花生则是在水淹较深处能够生长良好;180d水下1.0~1.5m的连续淹水实验结果表明,狗牙根和野地瓜藤的耐淹性较强,经过长达半年的淹水过程能够成活,并在次年自然萌发;同时5~25m的深部淹水实验表明,随着深度增加,狗牙根的落叶率逐步提高,在180d的淹没后能够成活,并在次年自然萌发,可作为构建消落区生态系统的两栖植物物种。

    • 棉花叶片氮含量的空间分布与光合特性

      2009, 29(4):1893-1898.

      摘要 (1966) HTML (0) PDF 796.49 K (2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棉花生长旺季,将冠层按高度分多层测定了田间叶片含氮量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通量密度的响应(光响应曲线,Pn-PPFD response curve)及相应的生物指标。结果表明,各层叶片氮含量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各层平均值大小依次为上层>中层>下层,对应层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及光饱和点LSP均从上到下依次递减,与氮含量分布一致,而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则略有不同;氮含量的指数衰减系数 kn =0.762(R2=0.593),根据观测结果,棉田叶片氮含量(N)空间分布可以用相对累积叶面积指数(Lc/Lt)为自变量的指数方程来模拟,从而为建立光合作用机理模型与进行生产力奠定基础。

    •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叶片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

      2009, 29(4):1899-1906.

      摘要 (3174) HTML (0) PDF 1020.85 K (2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中国东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24个采样点72个叶片样品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的化学组成、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C、N、P和K含量的几何平均数分别为543.970、16.902、2.373mg/g和14.625mg/g,且叶片的C含量>N含量>K含量>P含量;叶片的C/N、C/P和N/P分别为32.183、229.226和7.123。随纬度的增加、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兴安落叶松叶片C、N含量和N/P显著降低,叶片C/N和K含量显著升高,叶片P含量和C/P的变化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叶片N含量随纬度与年均温度的变化与全球及其它大尺度的研究结果相反,而N/P与其一致,这与在该区域的其它物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区域北部寒温带越往高纬度地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越低、生长季越短,因此成土作用弱导致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养分越少,但是由于植物显著降低的N含量和变化不明显的P含量导致了叶片N/P随纬度的增加和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而降低,这与全球尺度的研究结果一致。兴安落叶松叶片养分分布格局与全球尺度和中国区域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了加强区域叶片养分特征研究的重要性。叶片养分与气候因子的显著线性相关说明气候因子是影响叶片养分特征的一个主要因子。

    • 藏东南大气氮湿沉降动态变化——以林芝观测点为例

      2009, 29(4):1907-1913.

      摘要 (2637) HTML (0) PDF 920.94 K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量雨器和湿沉降收集仪在藏东南通过2a的试验, 研究了该区大气氮素沉降的浓度、沉降量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藏东南大气氮素湿沉降(无机氮)为1.33~3.05 kg/ (hm2·a),平均值为2.36 kg/ (hm2·a),降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36 mg/L和0.10 mg/L ,NH+4-N/ NO-3-N接近4 。各形态氮月均浓度之间差别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NH+4-N月均浓度动态变化明显,5、6、7月份浓度较高(>0.5 mg/L),NO-3-N 12月份浓度(0.49 mg/L)为全年最高;氮浓度的季节变化,以春冬较高,夏秋季较低,离散程度以春季最大。降水量与各形态氮沉降呈一定幂型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05,0.641,分别达到0.006 (NH+4-N)和0.019(NO-3-N)的显著水平。氮月沉降以5~6月份最高,占全年的32.3%;氮季沉降以夏季所占比例最高,约占50%,冬季最低(2%~3%)。

    • 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变化

      2009, 29(4):1914-1920.

      摘要 (2481) HTML (0) PDF 1.02 M (2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燃物湿度是评价林火发生危险程度的最直接指标。林火的发生和蔓延很大程度上受气象条件的制约,气候变暖对林火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每日气象数据和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系统(FWI),计算了1972~200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燃物的3个湿度码,即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半腐层湿度码(DMC)和干旱码(DC);并分别春季防火期、秋季防火期及夏季非防火期,研究了3个湿度码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林区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变化及对林火的影响。结果表明:1972~2005年FFMC、DMC和DC的季节性均值都呈增加趋势,且夏季FFMC和DMC增加趋势显著;这意味着1972~2005年可燃物的干燥状况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非防火期表层和半腐层可燃物的增加趋势显著。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增加,特别是夏季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增加,是近些年林区夏季雷击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半腐层和深层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增加,会加大火灾控制和火场清理的难度。在未来更暖的气候条件下,林区可燃物的干燥状况会变得更加严峻。

    • 小江流域不同人工林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侵蚀的控制作用

      2009, 29(4):1921-1930.

      摘要 (2093) HTML (0) PDF 1.25 M (2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通过对小江流域不同林龄人工林地的调查,研究了人工林群落结构的变化及人工林对坡面侵蚀的控制作用。以桉树 ( Eucalyptus spp.)、黑荆(Acacia mearnsii)、银合欢( Leucaena leucocephala)及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4种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种类、盖度、重要值、香农-维纳指数等指标,分析了人工林乔木层、次生灌木层、次生草本层植物群落特征变化,讨论了其主要影响因子,并比较了不同人工林对坡面侵蚀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黑荆及银合欢人工林生长迅速,盖度增长快,控制侵蚀的能力较强;云南松林及桉树林冠层盖度增长较缓慢,控制侵蚀的能力较弱。云南松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最高,桉树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较高,黑荊与银合欢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较低,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的发展与乔木层盖度变化关系密切。不同人工林类型在促进植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控制水土流失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应该根据自然条件选择适当的造林树种及配置方式,才能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

    • 岷江干旱河谷黄蔷薇和川滇蔷薇更新能力及其限制因素

      2009, 29(4):1931-1939.

      摘要 (2316) HTML (0) PDF 1.29 M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种子、种子库和幼苗库的研究是种群更新和植被恢复的重要内容。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两种乡土灌木(黄蔷薇和川滇蔷薇)的种子、种子库和幼苗库特征。黄蔷薇和川滇蔷薇种子产量较高, 分别为(627±216)和(7832±4347)果/丛,但种子质量较差,饱满率分别为(49.62±1.03)%和(73.83±3.42)%,活力为(32.25±0.67)%和(55.38±2.5)%。黄蔷薇种子产量和活力低于川滇蔷薇,但其种子重量和休眠程度却远高于川滇蔷薇。两种蔷薇土壤种子库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相似:在水平分布上,离植株基部越近,种子密度越高;在垂直分布上,种子主要分布在地表层。黄蔷薇和川滇蔷薇种子库密度均较高,分别为(560±90)粒m2和(1955±235)粒/m2,但活力种子数量较少,分别为(26±4)粒/m2和(152±18)粒/m2, 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黄蔷薇(60.6%)较川滇蔷薇(18.4%)高,可萌发的种子,两者分别为(10±1)粒/m2和(124±14)粒/m2。黄蔷薇(65.3%)的种子库中被啮齿动物取食的比例较川滇蔷薇(0.5%)高。两种蔷薇的幼苗密度差异不大,黄薇幼苗密度((4.28±0.49)株/m2)略小于川滇蔷薇((5.24±1.28)株/m2)。幼苗组成的总体趋势是高度级低的幼苗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且Ⅰ级幼苗数显著高于较其他级幼苗数。研究表明,两种蔷薇种子存在休眠,能形成持久种子库,种子特征对种子库和幼苗库具有深刻影响。两种蔷薇更新状况不佳,比较而言,黄蔷薇更新较川滇蔷薇好。黄蔷薇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动物对种子的破坏,而川滇蔷薇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幼苗存活定居。

    • 表型可塑性和局域适应在紫茎泽兰入侵不同海拔生境中的作用

      2009, 29(4):1940-1946.

      摘要 (3550) HTML (0) PDF 988.34 K (2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为探讨表型可塑性和局域适应在其入侵中的作用,在高、低海拔的两个样地内,测定了来自云南南部640~2450 m海拔范围的6个种源的紫茎泽兰种群的株高、冠宽、分枝数和高温半致死温度(HSLT)。结果表明,在高海拔样地,各种群紫茎泽兰株高、冠宽、分枝数和HSLT(2130 m的哀牢山种群除外)均显著低于在低海拔样地,紫茎泽兰各种群的株高、冠宽和分枝数的可塑性指数(0.881~0.975)均较大,而HSLT的可塑性(0.052~0.200)较小。无论在高还是低海拔样地,紫茎泽兰的株高、冠宽和分枝数在种群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而HSLT在种群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但其在种群间的差异仍小于其在样地间的差异。在高海拔样地,紫茎泽兰各种群的分枝数与种源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在低海拔样地,紫茎泽兰的HSLT与种源海拔呈显著负相关,表现出明显的局域适应特征。表型可塑性和局域适应均与紫茎泽兰的入侵有关,但前者的作用可能更大。

    • 环境因子对黄顶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2009, 29(4):1947-1953.

      摘要 (3013) HTML (0) PDF 1.03 M (2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顶菊是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其种子对环境的适应是其成功入侵的前提。通过室内条件下黄顶菊种子的物理特性、环境因子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可为探讨黄顶菊快速蔓延的原因与揭示黄顶菊成功入侵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黄顶菊种子极多而轻与黄顶菊大面积扩散密切相关,温度、光照和种子埋藏深度是决定黄顶菊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黄顶菊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25℃最适于种子的萌发,25~35℃条件下有利于幼苗的生长;黄顶菊种子是光敏感型种子,在土壤表面的萌发率最高(74.44%),大于3cm的深层土壤中则不能萌发;pH 对黄顶菊种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但其幼苗在酸性条件下生长较好;黄顶菊种子的萌发能忍受一定的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但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根长和苗长逐渐降低,50%的土壤含水量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比较适宜。

    • 额济纳绿洲不同林隙胡杨根蘖的发生特征

      2009, 29(4):1954-1961.

      摘要 (2133) HTML (0) PDF 1.15 M (1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额济纳绿洲在维持我国西北广大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以及人为干扰,该绿洲中胡杨林退化严重,更新主要依赖林隙中的根蘖形式的无性繁殖实现。从胡杨根蘖幼苗的发生和生长与林隙的特征关系着手,揭示胡杨根蘖更新的规律。在研究中,调查了胡杨林内不同林隙条件下,胡杨根蘖幼苗的密度、苗高和基径等生长状况,以及林隙内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包括地被物、土壤条件、胡杨母株和人为干扰等。研究结果表明:在胡杨的根蘖幼苗生长过程中,苦豆子与土壤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子,苦豆子密度、人为干扰和周边大树数量对根蘖的基径和高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根蘖的发生的密度与苦豆子和土壤条件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却不显著。在分析原因中提出了根蘖发生机制的随机性与环境资源异质性的假说。

    • 准噶尔荒漠3种短命植物气体交换特征的日变化

      2009, 29(4):1962-1970.

      摘要 (2289) HTML (0) PDF 1.25 M (2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在晴天条件下对准噶尔荒漠3种典型短命植物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卷果涩芥(Malcolmia scorpioides)和四齿芥(Tetracme quadricormis)的气体交换特征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方旱麦草和卷果涩芥的净光合速率(简称Pn,后同)的日变化呈“双峰”型,14:00(采用时间均为北京时间,后同)左右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四齿芥Pn的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2:00与前两者的第一峰值出现时刻相同。3种植物蒸腾速率(简称E,后同)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但不同植物的峰谷值出现时刻不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四齿芥呈“单峰”型,东方旱麦草和卷果涩芥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8:00~10:00之间,后两者第二峰值分别出现在16:00和18:00。②根据Pn、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推测3种短命植物的光合“午休”,东方旱麦草和卷果涩芥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而四齿芥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③卷果涩芥和四齿芥两种十字花科草本日平均Pn、E 和WUE 均高于禾本科东方旱麦草,尤其卷果涩芥是一种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率的物种。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Pn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PAR),对E影响最显著的因子3种植物各不相同。

    • 云南高黎贡山土壤可培养降解纤维素真菌的多样性

      2009, 29(4):1971-1979.

      摘要 (2090) HTML (0) PDF 1.27 M (1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高黎贡山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区域,研究该地区土壤中降解纤维素真菌(cellulose-decomposing fungi,CDF)多样性及分布状况对筛选高效CDF和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刚果红平板和PDA平板,分离培养了高黎贡山海拔960~2900m之间0~20cm深度的土壤样品的好氧CDF,通过液体发酵鉴定其纤维素酶活力,并对其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分析,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中低海拔地区土壤CDF数量高于高海拔地区,且数量与样地海拔、土壤含水量、温度、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CDF在样地内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对CDF的数量和分布都有一定影响。在10个样地中共筛选到35株具有较高降解纤维素类物质能力的真菌,其96h 液体发酵测量CMC酶活力范围在79.6(菌株6)~228.9IU(菌株3)。这些株菌分属15个属,其中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 葡萄状穗霉属(Stachybotrys)、毛壳霉属(Chaetomium)的真菌共计20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57.1%,是高黎贡山土壤中CDF的优势菌群。

    • 不同磷水平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2009, 29(4):1980-1986.

      摘要 (2783) HTML (0) PDF 863.05 K (2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水平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三叶草(Clover)和黑麦草(Ryegrass)生长、P浓度及N∶P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lomus mosseae显著提高了三叶草中P浓度和生物量,降低了植株N∶P比,对黑麦草植株P含量、生物量及N∶P比没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磷水平土壤中,接种处理对单种时三叶草中P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以中磷和高磷水平下的影响较显著,这表明Glomus mosseae对三叶草的菌根效应在不同磷水平下并不相同;另外,两种植物混合种植情况下,黑麦草的竞争能力高于三叶草,使得其P浓度和生物量都显著高于三叶草,而接种Glomus mosseae增加了混种中三叶草的生物量和P浓度,降低了黑麦草的生物量,表明Glomus mosseae能提高混种中三叶草的竞争能力,从而改变群落中物种的竞争关系。此外,在一定磷水平下,菌根真菌的存在降低了三叶草中N∶P比, 这会改变三叶草的受限制方式,由受P元素限制变为受N元素限制。

    • 植物叶片和冠层光化学反射指数与叶黄素循环的关系

      2009, 29(4):1987-1993.

      摘要 (2891) HTML (0) PDF 932.91 K (2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 Ker-Gawl.)和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inn.)为材料,使用光谱反射技术测定了这两种植物叶片水平和冠层水平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RI)的日变化,同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了这两种植物叶黄素循环的日变化,分析了单叶、群体冠层的PRI与叶黄素循环和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非光化学淬灭(NPQ)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论是叶片水平还是冠层水平,两种植物PRI的变化均与叶黄素的脱环氧化程度和NPQ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ΦPSⅡ呈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叶片水平还是冠层水平上的光谱反射指数均能非常好地反映植物光合机构对光能的利用效率。

    • 不同甘氨酸浓度对无菌水培番茄幼苗生长和氮代谢的影响

      2009, 29(4):1994-2002.

      摘要 (3073) HTML (0) PDF 1.31 M (2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不但能吸收矿质氮(NH+4-N、NO-3-N),而且也能直接吸收有机态氮,如氨基酸、小分子蛋白质等。为探讨有机态氮浓度对番茄幼苗生长和氮代谢的影响,无菌水培条件下采用2个番茄品种(申粉918、沪樱932)设置4种不同浓度(0、1.5、3.0、60mmol·L-1)的甘氨酸态氮(Gly-N),研究了番茄幼苗干物质重、吸氮量、氮代谢相关产物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无菌水培条件下,随营养液中Gly浓度的增加,番茄植株干物质重、总氮量、地上部和根系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地上部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与无氮对照相比,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番茄地上部淀粉含量(P<0.05),而Gly浓度对根系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随营养液中Gly浓度的增加,番茄地上部和根系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提高。无氮对照的NR活性与1.5 mmol·L-1 Gly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与3.0 mmol·L-1和6.0 mmol·L-1 Gly两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1.5 mmol·L-1 Gly和3.0 mmol·L-1 Gly两个处理之间的地上部NADH-GDH、GPT和GOT活性差异不显著。Gly浓度与番茄植株干物质重、总氮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05**),这表明两个番茄品种均能直接吸收利用甘氨酸。沪樱932吸收Gly的能力显著大于申粉918(P<0.05)。因此,Gly-N可以成为番茄生长的良好氮源,其生理效应受Gly浓度的影响;不同品种番茄对Gly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

    • 站点CERES-Rice模型区域应用效果和误差来源

      2009, 29(4):2003-2009.

      摘要 (2312) HTML (0) PDF 5.63 M (2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物区域模拟是利用有限的空间数据,最大限度地反映出生育期、产量等作物性状的时空变化规律。由于目前的作物模型大多是田间尺度的站点模型,把它运用到区域水平的效果如何研究甚少。文章利用CERES-Rice模型,对作物模型在我国的区域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在各实验点上对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站点校准,以验证模型在我国的模拟能力;然后以我国水稻生态区(精确到亚区)为单位,运用均方根差(RMSE)法进行了区域校准和验证;最后利用区域校准后的CERES-Rice模型,模拟了1980~2000年的网格(50km×50km)水稻产量,并与同期农调队调查产量进行统计比较,以验证区域应用的效果,为区域模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经过空间校准后的CERES-Rice模型,在水稻的主产区1~4区(占种植面积的95%)模拟的平均产量与调查产量相对均方根差在22%以内,两者的符合度也较好,个别区域(5、6) RMSE%在24%~30%之间;1980~2000年水稻各产区模拟的平均产量与调查产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全国1896个网格中,大部分网格(71.01%)模拟的21年水稻年产量与调查产量的RMSE%在30%之内,且大部分分布在水稻主产区,考虑到水稻种植面积的权重后,认为利用区域校准和验证后的CERES-Rice模型进行水稻区域模拟,可以反映出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能够为宏观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但目前区域模拟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 基于SHAW模型对拉萨河谷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特征的模拟研究

      2009, 29(4):2010-2019.

      摘要 (2177) HTML (0) PDF 1.45 M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青藏高原的拉萨河谷下游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的观测数据,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高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的主要特征并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和灌溉情况对当地制定适宜的冬小麦农田灌溉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2004年5~10月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对SHAW模型进行参数率定,然后,利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对率定的参数进行验证并评价SHAW模型的在该地区的模拟性能。通过分析2004~2005年冬小麦农田水分传输过程的模拟结果,得出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的主要特征:①拔节-灌浆期是冬小麦耗水旺期,水分主要在土壤-植物间传输。②冬小麦生长期间耗水量为826mm,是华北平原的1.7~1.9倍,其中土壤蒸发占了37.5%。③冬小麦根系吸水主要集中于10~40cm土层,在浅层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冬小麦才倾向于利用深层土壤水分(40cm以下)。④整个冬小麦生长期间农田的总深层渗漏量达到约占总灌溉量的50%。其中,播种-返青期间灌溉量的72%渗漏到70cm土层以下。最后,基于研究得出的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特征,对该地区适宜的灌溉制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 四川甘洛铅锌矿区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

      2009, 29(4):2020-2026.

      摘要 (3528) HTML (0) PDF 870.71 K (2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了四川凉山州甘洛县铅锌矿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以及矿区生长的13种优势植物对Pb、Zn、Cd、Cr、Cu的吸收与富集能力及其富集特性。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受Pb、Zn、Cd 3种重金属污染严重,13种植物体内的Pb含量均高于普通植物10倍以上,具有修复矿区土壤铅污染的潜力,其中植物1的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都大于1,满足Pb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Zn在凤尾蕨、细风轮菜、大火草、蔗茅、小飞蓬和牛茄子中含量较高。小飞蓬和紫茎泽兰的Cd含量较一般植物高出17~61倍,其中,紫茎泽兰的转运系数与富集系数均大于1,其对Cd的吸收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外源磷对苗期小麦和水稻根际砷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2009, 29(4):2027-2034.

      摘要 (2587) HTML (0) PDF 1.06 M (2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中度砷污染土)-土根袋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两个浓度的外源磷(P)对苗期小麦和水稻根际砷(As)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作物生长的土壤中各砷形态的分配比例依次为:结晶铁锰或铁铝水化氧化物结合态(45%~52%)>无定形和弱结晶铁铝或铁锰水化氧化物结合态(26%~34%)>专性吸附态(12%~14%)>残渣态(4%~7%)>非专性吸附态(0.09%~0.25%)。(2)添加外源磷浓度为100 mg·kg-1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两种作物地上部的生物量(p<0.01)。(3)苗期小麦在添加100 mg·kg-1外源磷时,不仅促进了作物生长而且抑制根中砷向地上部的转运。(4)任何磷处理下,水稻对砷的吸收能力以及由根系向地上部转移能力均高于小麦。因此,在轻中度砷污染土壤上与水稻相比更适宜种植小麦(或其他旱作植物);而在水稻种植季,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磷肥(100 mg·kg-1)来减弱砷在水稻体内的累积。

    • 春灌模式对晚播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2009, 29(4):2035-2044.

      摘要 (2682) HTML (0) PDF 1.27 M (1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华北严重缺水区晚播冬小麦耗水规律及高产高效灌溉制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灌水(W0)、1水(W1,拔节水)、2水(W2,拔节水+开花水)、3水(W3,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和4水(W4,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灌浆水)等五种春季灌溉模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晚播冬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在晚播且免浇冬水条件下,春季每增加750m3/hm2的灌溉水量则减少土壤水消耗量约440 m3/hm2,增加小麦总耗水量约230m3/hm2;从播种到拔节,小麦阶段耗水强度低,此生育阶段控制灌溉可显著降低总耗水量;春季第一水推迟至拔节期可提高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比例至50%,土壤水利用率增加;开花前仅灌一次拔节水可基本满足拔节-开花期耗水需要,其群体库容量与开花前灌起身水+孕穗水模式无显著差异,且由于相对降低了开花期群体叶面积,显著增加了群体粒叶比; 晚播密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是群体库容形成的主要贡献因素,在保证大库容建成条件下,灌浆期灌水会降低开花前贮藏物质向籽粒再转运比例,而后期控水可显著提高开花前贮藏物质再转运比例和对库容填充的贡献率,且较高的群体库源比增强了库对源的反馈促进作用,使花后单位叶面积的物质生产能力提高,这可补偿后期水分亏缺对叶片光合生产的不利影响。连续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晚播密植条件下,春季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可以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统一。

    • 施氮量对不同肥力水平下夏玉米碳氮代谢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009, 29(4):2045-2052.

      摘要 (2468) HTML (0) PDF 1.09 M (2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郑单958为材料,在高产田和中产田两种地力水平下,利用15N标记法研究了施氮量对夏玉米氮素分配率、利用率和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田适量施氮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过量施氮没有表现出进一步增产效果,其氮肥利用率较低(2904%)。中产田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提高,但氮素利用率却降低。各个器官15N积累量依次为籽粒>叶片>茎>根>叶鞘>穗轴。在高产田,当施氮量超过300kg·hm-2时,玉米籽粒和叶片中积累15N有所下降,而茎和根中积累15N的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中产田,随着施N量的增加,籽粒和穗轴积累15N量均相应增加。高产田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以及籽粒中蔗糖合成酶活性和酸性转化酶活性均是施氮300kg·hm-2时最大,施氮450 kg·hm-2则抑制了其活性的增强,而中产田的各个酶活性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旱作玉米田土壤干燥化效应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

      2009, 29(4):2053-2066.

      摘要 (2410) HTML (0) PDF 1.70 M (2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1960~2000年期间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春玉米的产量变化和土壤水分效应。模拟结果表明:(1)洛川、延安、寿阳、榆林连作春玉米产量地区间差异显著,其年平均值分别为4.40、3.75、 2.50、 1.75 t/hm2。施肥增产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地区间差异均显著,均表现为洛川>延安>寿阳>榆林;同一地区水分利用效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地区施肥增产率最大值范围不同。(2)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地区间差异显著,洛川>延安>寿阳>榆林;同一地区内肥力水平越高,春玉米耗水量越大,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越低。在春玉米生育期内0~7m土层年度土壤有效水分增减量地区间差异显著,洛川<延安<寿阳<榆林;不同肥力处理间的差异在模拟前期为显著,在模拟后期为不显著。(3)所有地区的春玉米在连作期间0~7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在经历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后,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土壤干燥化速度地区间差异显著,洛川<延安<寿阳<榆林;不同肥力处理间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土壤干燥化速度加快。(4)洛川、延安、寿阳、榆林连作春玉米的适宜产量水平分别为5.25~5.54、4.26~4.58、2.34~2.74、1.37~1.62 t/hm2,相应的施肥水平分别为N240(N 240 kg/hm2,P 120 kg/hm2)~N300(N 300 kg/hm2,P 150kg/hm2)、N180(N 180 kg/hm2,P 90kg/hm2)~N240(N 240 kg/hm2,P 120 kg/hm2)、N120(N 120 kg/hm2,P 60kg/hm2)~N180(N 180 kg/hm2,P 90kg/hm2)、N60(N 60 kg/hm2,P 30kg/hm2)~N120(N 120 kg/hm2,P 60kg/hm2)。

    • 基于土壤三相的广义土壤结构的定量化表达

      2009, 29(4):2067-2072.

      摘要 (2582) HTML (0) PDF 783.33 K (2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基于土壤固、液、气三相为研究对象的广义土壤结构为切入点,借鉴微观经济学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边际递减效益的思想,通过构建旱作土壤条件下土壤三相“投入”与土壤结构“产出”的土壤结构生产函数,定义了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GSSI=\[(XS-A)XL XG\]k。同时根据二维三系图中土壤结构相对理想三相点变化的趋势,计算了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SD)。结合典型黑土区马铃薯耕地土壤深松整地前后土壤结构的变化与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和土壤三相结构距离的计算结果,验证了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可以有效反映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281个旱作土壤样本数据对广义土壤结构指数与土壤三相结构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2 = 0.86**)。可以认为,广义土壤结构指数与土壤三相结构距离均能作为定量描述土壤结构变化的综合指标,不仅为深入研究广义土壤结构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且为定量研究土壤结构、功能与质量奠定了基础。

    • 土壤添加玉米秸秆对小麦Pb毒害缓解效应

      2009, 29(4):2073-2079.

      摘要 (2310) HTML (0) PDF 1.29 M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盆栽和网室盆栽的方法研究了Pb污染土壤上玉米秸秆对小麦幼苗生物效应、成熟期籽粒Pb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了玉米秸秆缓解Pb毒害小麦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添加3g/kg和6g/kg的玉米秸秆对Pb污染土壤上小麦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缓解Pb对小麦的毒害。具体表现为,与对照相比,小麦幼苗根长、芽长、植株干重增大,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下降,小麦成熟期籽粒Pb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以及生物产量升高。

    •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的氮矿化

      2009, 29(4):2080-2086.

      摘要 (2315) HTML (0) PDF 963.44 K (2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设置了施用EM堆肥、传统堆肥、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在2004年和2005年取样测定土壤的矿质氮和氮矿化率。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的前期矿质氮含量是:化肥处理 > EM堆肥处理 > 传统堆肥处理 > 对照;但是在施用化肥前和小麦生长的后期矿质氮含量是: EM堆肥处理 > 传统堆肥处理 > 化肥处理 > 对照。土壤的氮矿化率是:EM堆肥处理 > 传统堆肥处理 > 化肥处理 > 对照。小麦的产量是:EM堆肥处理显著高于传统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化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与传统堆肥相比,EM堆肥提高了土壤的矿质氮含量,提高了土壤的氮矿化率,增加了小麦产量。

    • >专论与综述
    • 土壤微孔对有机物吸附/解吸的影响及其表征

      2009, 29(4):2087-2096.

      摘要 (3445) HTML (0) PDF 1.57 M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吸附是影响环境中有机化合物迁移、降解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过程,而微孔的存在是影响有机化合物慢吸附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孔隙结构(pore structure)及土壤微孔的研究对于理解发生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十分必要。综述了近年来土壤微孔对有机化合物吸附解吸行为影响的研究态势,包括土壤的孔隙结构及微孔的存在形式、微孔吸附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动力学和可能机理、土壤中微孔表征的技术方法、孔隙大小分布的计算以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对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2009, 29(4):2097-2106.

      摘要 (3159) HTML (0) PDF 1.69 M (3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20a来,随着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与此紧密相关的生态风险管理日益受到了广泛关注。生态风险管理具有基于监控的反馈机制、风险受害者参与、程序灵活非线性化、关注成本效益等共同点。总结了国内外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发现近年来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多是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和等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国内现有的研究对灾害风险管理的体系、机制建设较为成熟,但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的机制研究尤其是预警和防范方面研究尚不成熟。基于此,构建了基于风险来临前、风险到来时和风险过后的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研究结果对生态风险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趋磁细菌生态学研究进展

      2009, 29(4):2107-2114.

      摘要 (3127) HTML (0) PDF 1.19 M (2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趋磁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环境中的有氧-无氧过渡区。趋磁细菌的分布与其环境中的氧、硫化物及铁等的浓度相关,不同种类分布在不同的物化梯度范围内。趋磁细菌的生长、磁小体的合成及磁小体的成分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指示作用。它们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针对以上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同时结合本实验室的一些研究结果做初步的分析,并对趋磁细菌生态学研究进行展望。

    • 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科学计划与热点述评

      2009, 29(4):2115-2123.

      摘要 (3865) HTML (0) PDF 1.52 M (3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已有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为了遏止这种状况,目前,世界上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都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并制定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规和战略计划,也采取了许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DIVERSITAS是国际全球环境变化(GEC)四大研究计划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领域最大的国际科学计划, DIVERSITAS于2001年开始启动了第Ⅱ阶段研究并确定了新的核心研究计划和跨学科交叉网络计划。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IUCN)在2008年发布了《塑造可持续的未来:IUCN 2009~2012年计划》,提出了5个优先主题领域。欧盟于2006年通过了一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战略——《2010年及未来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福祉的可持续生态服务》。此外,很多国际/国家基金组织还发起了一些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计划,如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生命之树计划、国际生命条码计划等。本文对上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国际计划予以概要介绍和评述,并指出当前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热点,即: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长期动态监测;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等。

    • >研究简报
    • 亚历山大藻属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2009, 29(4):2124-2133.

      摘要 (2689) HTML (0) PDF 1.35 M (2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ESTs数据库中筛选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位点,设计SSR引物,利用毛细管电泳对4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2株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和1株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进行种内、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从6830条非冗余的ESTs中共查找到222个SSR,平均每18.5kb就有一个SSR,三核苷酸重复在所有的重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8.2%,重复单元CTG/CAG出现频率最高。进一步筛选出12条SSR引物,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2)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整体偏低,多态性引物比率仅为4167%,Nei’s基因多样性平均为0.2130。种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多态性引物比率为75%,Nei’s基因多样性平均水平为04643;另外,种间遗传分化系数较高,平均水平为0.7051。(3)对7个样品的聚类图分析发现,A. tamarense CCMP116 与A. affine CCMP112遗传距离极为接近;A. tamarense ATHK9301、CCMP1598和ATDH01相互聚在一起;A. catenella ACDH01与A. tamarense分属两枝。以上结果表明,SSR标记在亚历山大藻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方面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 凡纳滨对虾各月龄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

      2009, 29(4):2134-2142.

      摘要 (2644) HTML (0) PDF 1.08 M (2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凡纳滨对虾各性状增长规律和判定最佳生长季节凡纳滨对虾的体格与月龄的关系,选择1~6月龄凡纳滨对虾各1000只,选择全长、体长、第一腹节背高、第三腹节背高、第一腹节背宽、头胸甲长和体重共7个性状,进行主成分与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各月龄凡纳滨对虾性状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1), 其中以全长与体长的相关性最为明显,1月龄凡纳滨对虾体重与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较小。各月龄凡纳滨对虾的主成分有所不同,1~2月龄凡纳滨对虾的第一主成分为长度因子,第二主成分为宽度因子,第三主成分为高度因子;3月龄凡纳滨对虾的第一主成分与1~2月龄凡纳滨对虾一致,但第二主成分为高度因子,第三主成分为体重因子;4~6月龄凡纳滨对虾的第一主成分为体重因子,第二主成分为高度因子,第三主成分为宽度因子。1~3月龄凡纳滨对虾形态性状的增长优先于体重, 4~6月龄凡纳滨对虾体重优先于形态性状的增长。错过最佳生长季节的凡纳滨对虾的与体格大小相符的月龄可通过建立的判别式来判断,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8.98%,其中2~4月龄凡纳滨对虾的判别准确率为100%。

    • 涝渍胁迫下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生理特性

      2009, 29(4):2143-2148.

      摘要 (2308) HTML (0) PDF 1.08 M (2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培模拟涝害的方法,对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涝渍胁迫后的形态表现进行研究和观察,比较了其耐涝能力。结果表明:涝渍胁迫下,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根系活力急剧下降,但紫花野菊在胁迫初期表现出强的根系活力;5种植物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涝渍胁迫15d时纪伊潮菊、泡黄金菊的光合强度明显降低,CO2同化作用下降,并出现负值,叶片已丧失光合作用能力,其次是大岛野路菊和那贺川野菊,而紫花野菊维持了一定水平的净光合速率。结合叶片外观形态观察发现,紫花野菊最为耐涝,泡黄金菊最不耐涝,而大岛野路菊、纪伊潮菊和那贺川野菊的耐涝性介于两者之间。

    • 南京地区12种常绿阔叶树种冬季抗寒性动态变化

      2009, 29(4):2149-2154.

      摘要 (2991) HTML (0) PDF 821.29 K (2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南京地区露地引种的12种常绿阔叶树种,借助电导法对其抗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种常绿树种在2003年与2005年冬季期间,抗寒能力高低排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重复性。12种常绿树种在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期间随冬季低温诱导进行其抗寒能力呈逐渐增强趋势,其中在1月中旬树种抗寒能力均达到最强,而通常在10月份或3月份期间树种抗寒能力最弱。比较而言,12种常绿阔叶树种对冬季低温条件响应的快慢程度各有差异,其中樟科的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浙江樟(Cinnamomum japonicum)属于低温快速响应型,而冬青科的冬青(Ilex purpurea)、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属于低温滞缓响应型,其余树种为正常响应型。12种常绿阔叶树种试验所得抗寒能力结果与引种地冬季观察结果具有很好的对应性。研究结果可为常绿阔叶树种进一步向较高纬度地区的引种与栽培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 刺槐叶瘿蚊在中国的危险性评估

      2009, 29(4):2155-2161.

      摘要 (2946) HTML (0) PDF 1.07 M (2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CLIMEX模型预测分析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参照我国有害生物危险性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槐叶瘿蚊在中国的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在中国潜在的分布区范围是9830°~132.03°E,24.23°~47.41°N。最宜适生区(EI ≥ 15)包括华北、华中、华南及云南大部分地区;适生区(5 ≤ EI<15):包括辽宁和河北中南部,山西及陕西南部,四川、甘肃东南部分地区;半适生区(0 < EI < 5):包括黑龙江、吉林、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西藏、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其余各地的EI值均小于等于0,属于非适生区。预测其在中国的风险值为2.26,根据国际上风险值分级标准,属于高度危险生物。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 稻田冬闲期间覆盖稻草的生态效应

      2009, 29(4):2162-2168.

      摘要 (2420) HTML (0) PDF 1.00 M (1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冬季覆盖和裸田休闲作为两种主要的冬闲方式,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存在,且有扩大趋势。研究其生态效应,具有良好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以湖南亚热带双季稻作区为典型研究区域,以耕层土壤温湿度、田间植被生长、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指标,研究早晚稻稻草覆盖还田与无覆盖还田两种冬闲方式生态效应的不同。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还田对冬闲稻田的生态效应主要包括4个方面:保温、保水、抑制田间杂草生长以及增加了指向大气的CO2排放。覆盖对土温的影响主要在地下5cm层,试验期内,温度较无覆盖平均高出1.0~3.2℃;覆盖对耕层水分的影响主要在0~15cm层,覆盖与无覆盖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覆盖显著改变了冬闲稻田生态系统的CO2与大气的交换情况,试验期内,由无覆盖的固定了CO2气体4.13 tCO2·hm-2转为覆盖处理的净排放3.06 tCO2·hm-2,致使冬闲稻田由大气的碳汇变为碳源。

    • 贵阳花溪区石灰土林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2009, 29(4):2169-2177.

      摘要 (3261) HTML (0) PDF 1.29 M (2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贵阳市花溪区典型石灰土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地石灰岩和土壤中7种重金属(Cu、Zn、Mn、Cd、Ni、Pb、Co)的含量特征,以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为评价标准进行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林地石灰岩以Pb的平均含量(40.21mg·kg-1)最高,Zn的(5.78 mg·kg-1)最低,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Pb>Ni>Mn>Co>Cu>Cd>Zn;林地土壤中以Mn的平均含量(451.16 mg·kg-1以上)最高,Cd的(2.87mg·kg-1以下)最低,7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在8.57%~63.10%之间,Zn的平均含量明显低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Cu、Mn、Cd、Pb、Ni、Co的平均含量高于或接近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Cu、Zn、Mn、Ni、Co,Ni与Pb,Cd与Pb,Cd与Co来源相同的可能性较大,而Cd与Cu、Ni,Pb与Mn、Cu、Co的来源不同;石灰土偏碱性,富含Ca、Mg元素,有利于重金属Cd、Pb的累积。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多因子综合指数(内梅罗指数法)与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评价结果一致,林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在3.67以上,达到重污染程度,以Cd的污染指数(4.94以上)最高,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其次是Pb(1.82以上),Zn、Mn污染程度最低,林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为173.75以上,为中度生态危害程度,产生最大生态危害的是Cd,其次是Pb、Ni、Co、Cu,危害程度最小的是Mn、Zn,在相同的成土母岩和人为活动影响下,无林地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明显高于有林地。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