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2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叶面施肥对南方红豆杉针叶中紫杉醇和10-DAB含量的影响

      2009, 29(2):553-562.

      摘要 (2596) HTML (0) PDF 1.24 M (2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栽培红豆杉已成为目前解决紫杉醇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人工栽培的红豆杉中紫杉醇及其化学半合成前体10-脱酰基巴卡丁Ⅲ(10-DAB)的含量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对人工栽培南方红豆杉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N、K、Ca、Mg 肥和自行配置的稀土混合肥(含La、Ce、Sm),连续4次跟踪采样,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样品中紫杉醇和10-DAB的含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N元素均引起红豆杉针叶中紫杉醇和10-DAB含量的降低;喷施K元素,前期引起10-DAB含量的增加但随之降低,紫杉醇的含量则持续降低;喷施不同浓度的Ca、Mg提高了红豆杉中紫杉醇和10-DAB的含量,其作用可持续一段时间;自行配置的稀土混合肥明显地提高了紫杉醇和10-DAB的含量且其持续作用时间较长,紫杉醇和10-DAB的含量分别最高可达0.261mg g-1和0.641mg g-1。

    • 人为干扰对城市森林灌草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厦门市为例

      2009, 29(2):563-572.

      摘要 (2861) HTML (0) PDF 1.25 M (2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厦门城市森林林下层植被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台湾相思群落中林下灌草层植物多样性与土地利用类型、人为干扰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选用基于重要值的4种多样性指数,比较不同邻接用地类型城市森林群落多样性的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CCA排序以及多元回归等方法对城市森林灌草层植物多样性格局进行解释。结果表明:人为踩踏、垃圾堆积程度、人为挖掘、可到达容易程度等因子对厦门城市森林灌草层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厦门城市森林群落草本层β多样性沿着邻接商业用地、交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的方向逐渐增加,而灌木层β多样性沿着该环境梯度的方向却逐渐降低。

    • 赤潮水体中胶体物质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

      2009, 29(2):573-580.

      摘要 (2903) HTML (0) PDF 1.07 M (2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2月9~10日在胶州湾发生的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赤潮期间分别在3个典型赤潮站位采集表层水样,利用过滤(0.7μm)和切向超滤(1000 Daltons)分离赤潮暴发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分析了不同滤液及截留液的有机碳含量,并将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1000 Daltons的超滤液及具有不同含量胶体物质(1000 Daltons~0.7μm)的截留液中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在发生柔弱几内亚藻赤潮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碳浓度会增加,特别是胶体有机碳浓度会成倍增长;在不同胶体含量海水中培养的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率μmax和最大生物量Bf与对照组相比会随着胶体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而中肋骨条藻的最大生长率μmax和最大生物量Bf与对照组相比会随着胶体含量增加而显著降低,表明柔弱几内亚藻赤潮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起促进作用,而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柔弱几内亚藻在增殖过程中所产生的胶体物质具有他感作用,会影响其它微藻的生长,从而可能对柔弱几内亚藻赤潮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复合体内三个姐妹种生活史特征比较

      2009, 29(2):581-588..

      摘要 (2687) HTML (0) PDF 1006.94 K (2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自芜湖市莲塘湖和荷花塘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3个姐妹种HE1、HE3和LE9在13℃、18℃、23℃和28℃下的生命表参数间的差异表现为13℃和18℃下姐妹种LE9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都显著长于姐妹种HE3,23℃下姐妹种HE1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均最短;13℃下姐妹种LE9的世代时间显著长于姐妹种HE3,18℃下和23℃姐妹种LE9和HE1的世代时间分别最长和最短;13℃下姐妹种LE9的净生殖率最高,28℃下姐妹种HE1的净生殖率最低;13℃下姐妹种LE9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18℃下姐妹种HE3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高于姐妹种LE9;18℃和28℃下姐妹种HE3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23℃下姐妹种HE1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低于HE3。3个姐妹种的生命表参数对升高的温度的响应也不相同。温度、姐妹种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出生时的生命期望和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均有显著的影响;温度和姐妹种对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其无显著性影响。

    • 碱度和pH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2009, 29(2):589-598.

      摘要 (2343) HTML (0) PDF 1.19 M (1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温度为(25±0.5)℃,盐度为31.5±0.5的条件下,研究了碱度和pH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系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的pH 6~8时,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晋南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758 ind·d-1,内蒙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519 ind·d-1。碱度的实验表明,两品系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的碱度为2.05到4.58 mmol·L-1时,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晋南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573 ind·d-1,内蒙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376 ind·d-1。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两品系体长的增长差异不大,但各生殖参数晋南品系大多高于内蒙品系。两品系蒙古裸腹溞存活的最适pH为6~8,最适碱度为2.05到4.58mmol·L-1,晋南品系对于碱度和pH的适应能力大于内蒙品系。

    • 不同林龄马尾松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2009, 29(2):599-605.

      摘要 (2054) HTML (0) PDF 994.56 K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006年5月至9月,采用枝条套袋取样技术对浙江省舟山市松材线虫病疫区内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龄林和老龄林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时空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树上冠层节肢动物的物种数显著高于老龄树,但老龄树冠层的节肢动物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幼树。马尾松幼树的主要种类有松墨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松大蚜 Cinara pinitabulaeformis Zhang et Zhang、微红梢斑螟 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 piniperda L.、松沫蝉 Aphrophora flavipes Uhler等。老龄树的主要种类有松墨天牛、松大蚜、浙江黑松叶蜂 Nesodiprion zhejiangensis Zhou et Xiao、松叶小卷蛾Epinotia rubiginosana (Herrich-Schffer)等。供调查的马尾松树上冠层节肢动物共有13目49科98种,共计4218个个体。其中,幼树12目40科66种,共计1584个个体;老龄树12目39科74种,共计2634个个体。比较节肢动物在不同林龄马尾松冠层的时空结构表明,幼树冠层结构更有利于节肢动物的栖居,因此应加强对老龄树的抚育管理。

    • 北京西海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休眠卵库的遗传分化

      2009, 29(2):606-612.

      摘要 (2269) HTML (0) PDF 1.08 M (1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序列片段(543bp)对孵化自西海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库的46个克隆进行分析,共发现6个单倍型,平均遗传距离为0.032,分别聚在2个分支。选取4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克隆群,分别对其在3种食物浓度(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1×106 cells/ml,6×106 cells/ml,12×106 cells/ml)和3种温度(15℃,25℃,35℃;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6×106 cells/ml)下的适合度特征(R0和rm)以及个体大小(背甲长和背甲宽)进行比较研究。生命表实验结果显示,单倍型与食物浓度的交互作用(R0:P=0.038;rm:P=0.027)以及单倍型与温度的交互作用(R0:P=0.006;rm:P=0.000)对种群增长均有显著影响,这4个单倍型克隆群对环境条件具有不同的偏好,并且各个克隆群对于环境变化有不同的生殖反应。形态测量结果显示,单倍型与温度的交互作用(背甲长:P=0.033;背甲宽:P=0.000)以及单倍型与温度的交互作用(背甲长:P=0.027;背甲宽:P=0.000)对个体大小均有明显的影响。结合生命表及形态数据,探讨了休眠卵库中各个克隆群的生态位及形态分化以及可能对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产生的影响。

    • 藻类种类和浓度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009, 29(2):613-618.

      摘要 (2436) HTML (0) PDF 994.39 K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饵料浓度差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金藻、三角褐指藻和巴夫藻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藻类和浓度对中华哲水蚤的摄食有明显的影响。(1)中华哲水蚤对3种饵料藻的摄食存在一饱和浓度,低于饱和浓度,摄食率随着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于饱和浓度,摄食率呈下降趋势。实验浓度下,中华哲水蚤对金藻、三角褐指藻和巴夫藻的最大摄食率分别为4664、6021 cells ml-1和4524 cells ml-1。滤水率随着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呈单一性的下降。(2)中华哲水蚤消化酶活性随藻类种类和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藻类和浓度下,昆布多糖酶活性都明显高于麦芽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的活性,而麦芽糖酶活性又稍高于纤维二糖酶的活性。不同藻类喂养条件下,中华哲水蚤3种消化酶的活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巴夫藻喂养时酶活性稍高。

    • 不同径级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整树蒸腾的湿、干季变化

      2009, 29(2):619-626.

      摘要 (2632) HTML (0) PDF 1.03 M (2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ranier树干液流测定系统对广东鹤山丘陵地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林进行长期监测,并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体积含水量),选择胸径具有代表性的样树,结合马占相思的形态学参数,计算马占相思的整树蒸腾。通过对光合有效辐射(PAR)分级,建立不同辐射强度等级的湿季(土壤水分θ≥33%)整树蒸腾与水汽压亏缺(VPD)的相关方程,以干季(θ≤24%)的VPD代入对应PAR等级的湿季的拟合方程,求出干季的潜在蒸腾,以潜在蒸腾和干季实际蒸腾之差分析不同径级整树蒸腾在不同季节的实际变化。在所有的PAR分级内,干季整树蒸腾显著低于湿季,仅占湿季蒸腾的10%~20%,就蒸腾减少的绝对量而言,优势木>中间木>劣势木。土壤水分下降缩小了不同径级树木之间液流密度的差异,土壤水分亏缺限制了树木的蒸腾,对马占相思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

    • 川西亚高山林区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征

      2009, 29(2):627-635.

      摘要 (2870) HTML (0) PDF 1.10 M (2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农业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开发利用,受干扰强度、频度和干扰时间的影响,原始暗针叶林退化为耕地、草地、灌丛、次生阔叶林或人工林。1998年后,该区相继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评价工程效益,确定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需要进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生态水文效应的对比分析。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对比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林区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地、灌丛、次生桦木林、人工云杉林和老龄针叶林的地被物(苔藓与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类型间地被物和土壤持水性能差异显著。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苔藓、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下降,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性能下降。苔藓最大持水量排序是老龄针叶林>人工云杉林>天然次生林>灌丛。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排序是老龄针叶林>天然次生林>人工云杉林>灌丛>草地>退耕还林地。人工云杉林与天然次生林之间、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之间苔藓和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排序是天然次生林>老龄针叶林>人工云杉林>灌丛>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地,其中天然次生林显著高于人工云杉林,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于森林恢复途径和树种的选择,需要考虑未来林分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子午岭植被恢复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2009, 29(2):636-642.

      摘要 (2440) HTML (0) PDF 1.01 M (2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的土壤性质进行实验室测定和野外调查,对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及其相关因子进行了多元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了植被恢复提高土壤水分传输性能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土壤有机质是子午岭林区九种植被下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植被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均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尽管草地和先锋草地在5~10cm深度有一强透水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在剖面上的平均值,从辽东栎、早期森林、灌丛、先锋草地、弃耕地到草地依次降低。灌丛与草地、弃耕地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辽东栎顶级群落的饱和导水率最高,植被的恢复明显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0.25mm团聚体含量及粘粒含量直接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能够改善容重、毛管孔隙度、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

    • 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对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2009, 29(2):643-652.

      摘要 (2616) HTML (0) PDF 1.41 M (2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月至12月,在长沙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使用LI-COR-6400-09连接到LI-6400便携式CO2/H2O分析系统,测定亚热带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林去除和添加凋落物(931.5 g·m-2a-1和1003.4 g·m-2a-1)的土壤呼吸速率以及5 cm土壤温、湿度,研究凋落物对2种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枫香和樟树林去除和添加凋落物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显著,在季节动态上的趋势与5 cm土壤温度相似,均呈单峰曲线格局,全年去除凋落物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132 μmol CO2·m-2s-1和1.933 μmol CO2·m-2s-1,分别比对照处理1.397 μmol CO2·m-2s-1和2.581 μmol CO2·m-2s-1低18.62%和26.49%;添加凋落物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2.363 μmol CO2·m-2s-1和3.267 μmol CO2·m-2s-1,分别比对照处理高71.31%和39.18%。两种群落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均与5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P﹤0.001),与5 cm土壤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土壤温度和湿度可以共同解释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后土壤呼吸变化的95.2%、93.7%和90.0%、92.8%。枫香和樟树群落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分别为3.01、3.29和3.02、4.37,均比对照处理Q10值2.98和2.94高。这证明凋落物是影响森林CO2通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 外源亚精胺对盐胁迫下黄瓜(Cucumis sativus L.)叶绿体活性氧清除系统和结合态多胺含量的影响

      2009, 29(2):653-661.

      摘要 (2171) HTML (0) PDF 1.28 M (2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营养液水培,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对NaCl胁迫下抗盐能力不同的两个黄瓜品种幼苗生长、叶绿体中活性氧清除系统、转谷酰胺酶(TGase)活性、结合态多胺含量及植株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pd能提高NaCl胁迫下叶绿体中TGase活性、叶绿体结合态腐胺(Put)、Spd、精胺(Spm)及总多胺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提高抗坏血酸(AsA)、类胡萝卜素(Ca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 GSSG)比值,降低脱氢抗坏血酸/抗坏血酸(DAsA/AsA)比值;同时显著降低叶绿体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提高植株净光合速率,缓解NaCl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表明Spd对黄瓜盐害的缓解作用之一可能是通过提高叶绿体结合态多胺含量和叶绿体活性氧清除能力,从而缓解盐胁迫对叶绿体膜的伤害。

    • 应用土壤质量退化指数计算松嫩盐碱草地土壤营养位

      2009, 29(2):662-668.

      摘要 (2103) HTML (0) PDF 931.43 K (2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质量退化指数是一种定量评价土壤质量的方法,以某一土壤类型为基准,计算其他土壤类型与基准土壤类型之间各土壤属性的差异,进而反应土壤质量退化或改善的程度。采用1999年的数据应用该方法评价土壤营养状况,计算土壤营养位,分析松嫩盐碱草地植被种群分布格局与土壤营养的关系,从而探讨应用土壤质量退化指数计算土壤营养位的可行性。应用土壤质量退化指数评价土壤营养位得到的结果与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一致,并且方法更为简便,更利于土壤营养位分析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 草坪型结缕草冠层截留性能试验研究

      2009, 29(2):669-675.

      摘要 (2788) HTML (0) PDF 863.14 K (2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坪植物冠层对雨水或灌溉水的截留量大小对于草坪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草坪型结缕草,用吸水法分别试验研究了单株和群落草坪草的冠层截留特性。结果表明:结缕草的叶片数量、叶面积对单株结缕草截留量影响显著。随着叶片数量的增多,单株结缕草截留量增大,5叶枝条的结缕草截留量高达0.16g,占其植株浸水前自身重的81.22%,而3叶枝条的结缕草截留量仅为5叶枝条结缕草的1/2。单株结缕草截留量与叶面积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对于结缕草草坪,修剪留茬高度越高,截留量就越多。建植3a的草坪在修剪高度14cm时冠层截留可达1.05mm,修剪6cm时截留量为0.48mm。在修剪留茬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生长年限间草坪草截留量、截留率差异极显著(P<0.01),建植3a的草坪比建植1a的草坪能拦截更多的水分,在修剪高度6cm时,3a生草坪草截留量为0.48mm,而1年生草坪草截留量为0.38mm,并且随着修剪高度的增加,不同年限间截留量的差异越明显,差值最大可达0.44mm。

    • 黄河河口盐沼植被分布、多样性与土壤化学因子的相关关系

      2009, 29(2):676-687.

      摘要 (3597) HTML (0) PDF 1.85 M (3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河河口盐沼实地调查的67个样地19个植物种的重要值,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将黄河河口盐沼植被分为柽柳-翅碱蓬+补血草+碱蓬群落、翅碱蓬群落、柽柳-芦苇+翅碱蓬群落、芦苇群落、穗状狐尾藻+芦苇群落和旱柳-芦苇+荻群落。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了土壤盐分、pH、Na+、K+、Ca2+、Mg2+、Cl-、全氮、全磷、全碳、有机质等11个土壤化学因子与黄河河口盐沼植被分布的相关关系。CC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和土壤pH是影响黄河河口盐沼植被分布的主要土壤化学因子。CCA排序第一轴与土壤盐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第二轴主要和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柽柳-翅碱蓬+补血草+碱蓬群落排列于排序图的右上部,与生境土壤中高含盐量及中等pH相对应,穗状狐尾藻+芦苇群落和芦苇群落分布于第一排序轴的最左端,主要与土壤低含盐量相关,翅碱蓬群落位于第二排序轴的下侧, 与较高的土壤pH相关,柽柳-芦苇+翅碱蓬群落和旱柳-芦苇+荻群落,土壤pH和盐分均较低。通过物种丰富度R、香农维纳多样性H′、物种均匀度E等指数与土壤化学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黄河河口盐沼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盐分没有呈现出与土壤盐分很好的负相关关系,物种丰富度R、香农维纳多样性H′、物种均匀度E均与土壤盐分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R、H′与土壤pH呈现出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H′与土壤Ca2+、Mg2+含量呈现极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 广西地形对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2009, 29(2):688-697.

      摘要 (3253) HTML (0) PDF 16.40 M (1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广西青蒿种植中适生地选择的迫切要求,在对广西31个样地155株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蒿素含量地理变异,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蒿素含量变异,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不同区域内青蒿素含量变异分析,并应用GIS技术开展了基于地形因子的青蒿种植区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和结论:①各样地间的青蒿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②海拔高度和坡度是影响青蒿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地形因子,生长在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丘陵、山地区域内的青蒿,青蒿素含量高于生长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平原区域内的(P=0.000<0.05);③桂西南地区内的青蒿素含量最高,桂东南平原区域内的青蒿素含量最低,二者与其他区域的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P=0.000<0.05);④青蒿素含量在(0.76%~0.93%)的为最适宜区,主要包括桂东北和西南地区的阳朔、都安、大化、苹果、马山、武鸣、隆安、南宁和崇左等县市。青蒿素含量在(0.61%~0.76%)的为较适宜区域。青蒿素含量在(0.47%~0.61%)的为适宜区。青蒿素含量在(032%~0.47%)的为不适宜区,主要包括北海市、钦州市、贵港市、贺州市、梧州市和岑溪市的部分地区。⑤桂北地区地形复杂“小地形”、“小气候”特征明显,从小尺度范围内研究青蒿的生态适宜性,更能得到较显著的效果。

    • 亚热带森林演替树种叶片气孔导度对环境水分的水力响应

      2009, 29(2):698-705.

      摘要 (2666) HTML (0) PDF 1.01 M (2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LI-1600稳态气孔计和PMS压力室,在田间测定了群落演替早期强阳生性树种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和三叉苦(Evodia lepta)、偏中性的阳生性树种荷木(Schima superba)、群落演替后期的耐荫树种鸭脚木(Schefllera octophylla)和九节(Psychotrie rubra)的叶片气孔导度(gs)和叶片水势(ΨL),研究不同演替阶段树种的气孔导度对环境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早上叶片有较高的ΨL,随着时间推移ΨL逐渐降低,与此同时比叶水力导度(KL)随ΨL降低而下降,桃金娘、三叉苦、荷木、鸭脚木和九节水力导度初始最低值时的ΨL分别为-1.6、-1.42、-1.30、-0.9MPa和-1.05MPa。随着ΨL降低,田间测定的gs开始从上午的较低值上升至约中午时的最大值,随后开始降低,此时的ΨL分别为-1.58、-1.52、-1.35、-1.02MPa和-1.0MPa。不同植物种类有不同的KL初始最低值的ΨL和gs达到最大值的ΨL。但不论何种供试树种,KL最低值时的ΨL与gs开始从最大值下降时的ΨL相近;显示KL与gs在动态变化中存在协调关系。树种间的gs和KL对ΨL的不同响应显示桃金娘和三叉苦的KL最低值时和gs开始下降时的ΨL均较鸭脚木和九节对应的ΨL低(p<0.05),意味着演替早期树种能在较强水分胁迫下保持较高的气孔导度。这一水力特性保证树种在水分胁迫下维持叶片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其在群落中的生长和优势地位的维护,而演替后期树种在较高ΨL下气孔关闭,降低了光合速率。全球变暖和环境进一步干旱可能成为限制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进程的潜在因素之一。

    • 南充高坪机场土壤及草丛动物群落特征和鸟类的关系

      2009, 29(2):706-713.

      摘要 (2313) HTML (0) PDF 1.16 M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机场鸟类是机场安全的重大隐患,减少机场附近鸟类数量是机场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环。2007年4~12月,对南充高坪机场3种生境土壤动物和草丛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和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25类,其中蜱螨目、原尾目、线虫纲为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占年总捕获量的71.88%;常见类群有弹尾目、线蚓科、腹足纲、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蚯蚓、蜘蛛目,直翅目9类,占总捕获量的22.84%。地表草丛动物21类,其中半翅目、蜘蛛目、双翅目、腹足纲为地表草丛动物的优势类群,占年捕获量的65.7%;常见类群有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革翅目、弹尾目7类,占总捕获量的31.2%。将土壤动物群落、草丛动物群落与肉食性鸟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动物群落变化与肉食性鸟类群落之间有一定关系;草丛动物数量与肉食性数量鸟类呈现一定正相关性,机场肉食性鸟类数量与直翅目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10,P=0.032)。结合机场区域鸟类食性观察、分析,直翅目、腹足纲动物是机场肉食性鸟类数量的主要捕食对象,通过定期割草、消除腐草和杂物、喷洒农药控制地表草丛动物是减少机场区域肉食性鸟类数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火炬树(Rhus typhina)叶挥发性成分及其对两种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

      2009, 29(2):714-719.

      摘要 (2132) HTML (0) PDF 867.32 K (2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火炬树为我国于1959年引进的速生绿化观赏性植物,其生长快,长势旺盛,抗病虫害和抗螨能力强,但还未见到其抗螨性和抗螨机理的研究报道。测定了火炬树叶挥发性成分及其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选择行为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采集、GC-MS测定火炬树叶挥发物,“Y”型嗅觉仪分别测定挥发物对两种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炬树叶挥发性成分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4,6-二特丁基-2-甲基苯酚、4-庚醇、3,7,11-三甲基-2,6,10-二十二三烯-1-醇、丁基化羟基甲苯、α-法呢烯、十八烯、4-甲基-1-丙烯-3-醇、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酸乙酯等;在两组气味源(火炬树叶与苹果树叶、火炬树叶与空气)中,二斑叶螨对火炬树叶的选择率分别为9.3%和28.9%,山楂叶螨则分别为5.6%和28%,与对照差异显著,但种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看出,火炬树叶挥发物对叶螨的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 烟草品种和温度对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2009, 29(2):720-726.

      摘要 (2108) HTML (0) PDF 1.02 M (2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20℃、26℃和30℃三个设定温度条件下,研究了CF-965、NC-89和NC-82三个烟草品种对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26℃时两种粉虱在CF-965、NC-89和NC-82三个烟草品种上的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差异,但温室白粉虱卵期和若虫期的发育历期较烟粉虱依次分别延长了1.32d、2.81d和 2.04d。在CF-965上,B型烟粉虱卵期和若虫期的总存活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54.19%和55.17粒,温室白粉虱仅分别为31.99%和39.17粒;在NC-89上,B型烟粉虱卵期和若虫期的总存活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3.47%和37.50粒,温室白粉虱仅分别为15.75%和17.25粒;两种粉虱在NC-82上卵期和若虫期的总存活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差异不大,表明B型烟粉虱对CF-965和NC-89的适应能力较温室白粉虱强。两种粉虱在20℃时的发育历期最长,32℃时最短,26℃时居中。20°C时烟粉虱卵期和若虫期的存活率20.96%为最低,26℃和32℃时分别达54.19% 和53.29%;而温室白粉虱在32℃条件下存活率11.66%为最低,20℃和 26℃时分别达3134% 和31.99%。温室白粉虱在20℃时产卵量大于烟粉虱, 在26℃时的产卵量小于烟粉虱,30℃时则不能产卵,但烟粉虱成虫30℃时的产卵量仍可达21.06粒。由此说明烟粉虱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显著强于温室白粉虱。山东烟区烟草生长中期的田间平均温度多在22~30℃,适合B型烟粉虱的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2009, 29(2):727-733.

      摘要 (2514) HTML (0) PDF 1.07 M (2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沙棘(Hippophae reamnoides)和杏树(Prunus armeniaca)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监测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的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3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地;(2)表征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高低表现一致,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相关分析表明其与微生物生物量、总氮及土壤水分等存在显著相关性;(3)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3种人工林间未见显著差异,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间均未见显著相关性。总之,3种人工林相比较,种植刺槐林与其它两种人工林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的量及代谢活性,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受不同树种的影响较小。

    • 冬季作物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短期影响

      2009, 29(2):734-739.

      摘要 (2800) HTML (0) PDF 852.54 K (3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的冬季作物马铃薯、黑麦草、紫云英、油菜在“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下短期内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在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实验网室内设置了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几种冬季作物均提高了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黑麦草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紫云英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冬季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季节性影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紫云英、马铃薯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均在水稻生育期间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

    •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2009, 29(2):740-748.

      摘要 (4000) HTML (0) PDF 1.29 M (3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引起土地碳贮量变化,进而影响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以位于湖南省桃江县国家级稻田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点的土样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测试板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率因长期不同的施肥处理而发生分异。Shannon和Simpson指数的结果显示所有施肥处理均有利于维持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但秸秆还田和习惯施肥使群落均匀度(McIntosh指数)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试验点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为氨基酸类和糖类,但不同施肥处理碳源利用类型有差异。结果可以得出,不同的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了不同影响,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中碳、氮含量。这些信息可以为深入研究施肥对全球碳氮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迁提供依据。

    •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

      2009, 29(2):749-757.

      摘要 (2965) HTML (0) PDF 1.54 M (2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桂西北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结构信息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评价。将灰关联分析法应用于指标体系的构建,选取破碎度、分维数、聚集度、土壤侵蚀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喀斯特地貌面积比作为评价指标,计算了研究区的景观类型脆弱度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并对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分析,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景观脆弱度最高,其次为未利用地和耕地;(2)半变异函数分析表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相关距离在25km左右,区域脆弱度的空间变异在15km以内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同性,15km以外表现出各向异性;(3)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整体上表现出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增大的趋势,局部随着高程的增加表现出“高-中-低-中-高”的变化特征,地质和地形是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空间格局的两大控制因素。

    • 中国能源足迹增长波动的驱动因子分析

      2009, 29(2):758-767.

      摘要 (2673) HTML (0) PDF 1.13 M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中国1953~2006年的人均能源足迹,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方法提取其增长的波动周期,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驱动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增长的主要因子。结果发现:(1)53a来,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在波动中不断增长,人均能源足迹年增长率存在准4a、准13a、准17a和准27a 4个主要波动周期;(2)对与中国能源足迹波动高度相关的37个影响因子在IMF1、IMF2、IMF3 3个主要尺度下的因子分析发现,人均GDP增长率、轻工业产值增长率、第二产业增长率、工业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率、资本形成总额增长率、重工业产值增长率、第三产业增长率、建筑业增长率、交通运输仓储增长率等是3个尺度下共同的第1影响因子。据此,建议中国的能源政策制定者更应关注稳定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国内石油开采、提高交通运输效益等。

    • 生态教育对游憩冲击的影响

      2009, 29(2):768-775.

      摘要 (2319) HTML (0) PDF 1.06 M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如何使用生态教育这种柔性手段来减缓游憩冲击是旅游地生态管理领域的一个富有挑战力的议题。使用KAP干预技术(知识(K),意识(A)和行为(P))来测量和评价生态教育干预的成效。根据游客的不同出游方式,将实验对象分成团队组与散客组两类,并挑选了一批生态素质较高的环保志愿者作为固定组进行参照对比。调查分前后两次进行,每次运用统一的干预方法和一份基于国内游客的特点的KAP问卷对实验对象的知识、意识和行为进行干预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游客生态知识与旅游行为比较相关,表明游客通过干预,能把正确的生态观和旅游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又外显为品德行为,从而促进知、信、行的相互转化,实现游憩冲击管理目的。同时,教育干预后游客的生态知识、意识、行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干预前后知识之间、干预前后意识之间、干预前后行为之间以及干预前后知识、意识和行为之和之间有显著差异。因此,对游客开展生态教育干预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 城市土地利用异质性对湖泊水质的影响

      2009, 29(2):776-787.

      摘要 (2524) HTML (0) PDF 1.78 M (2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类型与水体水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流域中不同汇水单元间土地利用异质性,进而影响和改变了汇水单元水质状况。在自然或半自然区域内,采用多个汇水单元的综合分析能够体现出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然而,在城市区域中,可能存在由于土地利用特征差异而导致这种相关关系的抵消和降低,致使分析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为证实这一现象的存在,选取武汉市汉阳地区龙阳湖等4个湖泊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汇水单元综合分析、以影响水质的主要用地类型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和以湖泊流域为对象的分析等3个角度,分析汇水单元间的土地利用特征差异对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异质性影响甚至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的相关关系。因此,在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水体水质相关性时,需要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和格局。

    •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2009, 29(2):788-796.

      摘要 (3247) HTML (0) PDF 14.29 M (3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库区(重庆段)具有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土壤侵蚀是这一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通用水土流失方程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分别分析了土壤可蚀性、降水、地形、植被覆盖因子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程度,并生成单要素敏感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基于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完成单要素的叠加运算,实现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综合评价。探讨了三峡库区(重庆段)这一特殊生态地理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的高低分布规律及其在不同主导因子作用下的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以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和极敏感为主,轻度敏感和不敏感比例相对较小。空间分布具有水平地域特征,东北部最为敏感、西部最不敏感。研究区土壤侵蚀现状与土壤侵蚀敏感性分布总体上是一致的,表明降雨、地形起伏、土壤可蚀性以及自然植被状况等自然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而人类活动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或减弱的主导因素。植被覆盖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因此,转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植被的保育和植被生态系统的重建是防治土壤侵蚀的关键环节。

    • 四川盆地西缘浅层地下水铁、锰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

      2009, 29(2):797-803.

      摘要 (2184) HTML (0) PDF 1.10 M (2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四川盆地西缘低山丘陵区典型县——名山县为例,采用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西缘低山丘陵区浅层地下水铁、锰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铁含量变异较大,局部区域超标现象较为严重,42.86%的样点未达到欧盟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0.2 mg/L),25%的样点未达到我国和美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0.3 mg/L);锰含量总体水平较低,其中94.64%的样点达到我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0.1 mg/L),所有样点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0.4 mg/L)。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均呈现出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至名山县城附近又有所上升的趋势,高值区主要出现在东北部一带,低值区主要出现在中南部一带。研究区地下水中铁、锰含量分布特征与区域土壤母质、土壤类型、人为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受土壤母质和土壤类型的影响尤为明显。统计结果表明,第四系更新统冰碛物及冰水沉积物(Q2fgL)分布区域地下水铁、锰含量显著高于白垩系夹关组(K2j)、灌口组(K2g),第三系名山群(K1~2mn)等紫色岩分布区域;黄壤下浅层地下水铁、锰含量显著高于紫色土。

    • 点格局分析中边缘校正的一种新算法及其应用

      2009, 29(2):804-809.

      摘要 (3043) HTML (0) PDF 731.80 K (2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点格局分析中,通常选取一个矩形作为研究区域,而K(d)函数估计值的方差倾向于随着距离尺度的增加而增加。作为一种粗略的指导,距离尺度的最大值一般为矩形最小边长度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边缘校正的权重最小值为0.25。通过在校正圆上等弧长取点,用校正圆上落在研究区域之内的点数除以整个校正圆上的点数,作为边缘校正权重的近似值。点数越多,这种近似算法越接近传统的精确算法。这种近似算法不仅适用于计算研究区域为矩形的边缘校正权重,而且适用于计算研究区域为任意多边形的边缘校正权重。此外,当矩形研究区域中点事件的信息不足时,这种算法可以允许计算接近到距离尺度的上限(即矩形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对应的K(d)函数。

    •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赋值方法

      2009, 29(2):810-814.

      摘要 (2250) HTML (0) PDF 597.28 K (2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度量是工业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生态群落关联度的基础上,借鉴社会网络理论中的“结构洞”思想,构造了考虑权重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对卡伦堡和安阳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区的案例研究表明,与不考虑权重的关联度指标比较,考虑权重的关联度能够更好地体现节点和链接重要性的不同,由此可以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提供了更好的定量化指标。

    • 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模拟模型

      2009, 29(2):815-823.

      摘要 (1910) HTML (0) PDF 1.20 M (2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进已有的大麦生理发育时间模拟模型(YDmodel),以扬州地区5个品种春播条件下的顶端发育和物候发育观测资料和历史资料为依据,构建了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机理模型。模型量化了热效应、光周期、春化效应对发育的影响,引入了7个遗传参数,分别为播种到出苗所需的有效积温、灌浆期发育基点温度、生理春化时间、临界日长、光周期反应起始点、最短苗穗期、最短灌浆期。本模型在YDmodel基础上的改进主要有3点:(1)将每日生理发育时间的增量乘以水肥丰缺因子,改为除以水肥丰缺因子表现水肥对大麦发育的影响,客观体现了大麦在水肥丰缺条件下的发育延迟或提早现象;(2)将三段线性函数改为非线性函数表达春化效应和相对热效应,确立了不同品种相对春化效应和相对热效应的曲线族;(3)将线性函数改为正弦函数表达不同品种光周期效应。经测算,各大麦品种到达单棱期、二棱期、雌雄蕊分化期、药隔形成期、雌蕊柱头二裂分叉期、雌蕊柱头毛状突起期等顶端发育阶段的生理发育时间分别为2.6、5.6、11.3、13.1、15.3、18.2、28.7d,到达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主要物候期的生理发育时间为0、13.1、28.7、32.8、51.5d,形成了不同大麦品种在不同气候和栽培条件下统一的衡量发育的定量尺度。

    • 不同氮效率水稻生育后期根表和根际土壤硝化特征

      2009, 29(2):824-831.

      摘要 (2241) HTML (0) PDF 1.17 M (1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4007(氮高效)和Elio(氮低效)生育后期在N0(0 kgN hm-2)、N180(180 kgN hm-2)和N300(300 kgN hm-2)水平下根表、根际和土体土壤pH值、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硝化强度和氨氧化细菌(AOB)数量。结果表明无论是齐穗期、灌浆期还是成熟期,根表土壤pH值均显著低于根际和土体土壤。土壤pH值范围在5.95至6.84之间变化。土壤NH+4-N含量随水稻生长显著下降,且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根表土壤NH+4-N有明显亏缺区,且随距水稻根表距离增加,NH+4-N含量逐渐升高。土壤NO-3-N含量随水稻生长显著增加,施氮处理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但N180和N300处理差异不显著。NO-3-N含量表现为根际>土体>根表。水稻根表和根际土壤硝化强度随水稻生长显著下降,而土体土壤硝化强度随时间延长小幅增加。施氮显著提高4007水稻根表土壤在齐穗和收获期硝化强度以及Elio在齐穗期根际硝化强度,但在施氮处理N180和N300中无显著差异。在整个采样期间,土壤硝化强度均表现为根际>根表>土体。水稻根表和根际AOB数量随水稻生长而显著降低,而土体土壤AOB数量无显著变化。例如,根表土壤AOB数量在齐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分别为16.7×105、8.77×105个g-1 dry soil和8.01×105个g-1 dry soil。根表和根际土壤AOB数量无显著差异,但二者显著高于土体土壤AOB数量。 就两个氮效率水稻品种而言,土壤pH值基本无差异。4007土壤NH+4-N含量均显著高于Elio。在齐穗期水稻根表、根际和土体土壤NO-3-N含量在N180水平下均表现为Elio显著高于4007。而在灌浆期和收获期,水稻根表、根际和土体土壤则表现为4007显著高于Elio。在所有采样期,两个水稻品种土体土壤硝化强度和AOB数量在3个施氮量下均无显著差异。Elio根表和根际土壤硝化强度和AOB数量在水稻灌浆期之前一直显著高于4007,而在灌浆期之后则显著低于4007,且最终产量和氮素利用率(NUE)显著低于4007,这可能是由于4007灌浆期后硝化作用强,根际产生的NO-3-N含量高,从而4007根吸收NO-3-N的量也高造成的。因此水稻灌浆期和收获期根表和根际硝化作用以及AOB与水稻高产及氮素高效利用密切相关。

    • 灌溉与旱作条件下源库关系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的调节效应

      2009, 29(2):832-839.

      摘要 (2214) HTML (0) PDF 1.06 M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灌溉和旱作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源库关系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农8355(大穗型)各处理A型淀粉粒体积分布、表面积分布百分比成熟期较灌浆中期明显提高,灌溉栽培条件下增幅分别在17.65%~22.88%、35.8%~39.05%,旱作栽培条件下增幅分别在1.46%~2.82%、7.05%~8.12%;山农8355各处理B型淀粉粒体积分布、表面积分布百分比成熟期较灌浆中期明显降低,灌溉栽培条件下降幅分别在34.78%~40.47%、11.73%~13.77%,旱作栽培条件下降幅分别在5.08%~7.67%、2.52%~3.43%。济南17(多穗型)各处理下成熟期与灌浆中期的A、B淀粉粒体积分布、表面积分布百分比,其变化趋势与山农8355相同,其中A型淀粉粒灌溉栽培条件下增幅分别在1.56%~5.98%、2.96%~9.92%,旱作栽培条件下增幅分别在1.76%~4.52%、1.28%~8.63%;B型淀粉粒灌溉栽培条件下降幅分别在3.46%~12.27%、102%~4.18%,旱作栽培条件下增幅分别在5.31%~9.87%、0.58%~3.13%。在灌溉和旱作栽培条件下源库调节对两品种A、B型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趋势表现为,减源处理A型淀粉粒较同期同品种对照处理的体积分布、表面积分布百分比显著提高,减库处理较同期同品种对照处理显著降低,B型淀粉粒粒度分布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

    • 盐胁迫对冬小麦幼苗干物质分配和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2009, 29(2):840-845.

      摘要 (2826) HTML (0) PDF 761.76 K (2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周麦18(Zhoumai18)和豫麦49(Yumai49)为材料,采用盆栽培养,研究100、250、350 mmol/L和450 mmol/L NaCl 浓度胁迫下,小麦幼苗干物质分配、根系特征、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根系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两个品种小麦的叶面积、地上干重以及根的长度显著减小;根系干重、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以及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50 mmol/L NaCl处理下达最大。叶绿素a/b随NaCl浓度升高而上升。随盐分浓度变化周麦18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高而变化幅度大,450mmol/L处理组的含量高于对照组1.5倍。供试品种冬小麦耐盐阈值为250~350 mmol/L。

    • 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2009, 29(2):846-853.

      摘要 (2426) HTML (0) PDF 1.21 M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济麦2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浇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浇水,每次灌水量为30mm(W1)、60mm (W2)、90mm(W3);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浇水,每次灌水量为30mm(W4)、60mm (W5)、90mm(W6)。研究结果表明:(1)随灌水量的增加,总耗水量逐渐增加,土壤耗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的W2和W4处理总耗水量分别为413.87,362.15mm;灌溉量、降水量、土壤耗水量分别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29%、36.34%、34.66%,24.85%、41.53%、33.62%;两个处理比较,W4处理提高了对降水的利用比例,但降低了对灌溉水的利用比例。通过对全生育期0~200cm不同土层土壤耗水量的研究得出,W0和W1处理的深层土壤耗水量较低,W3、W5、W6处理的0~200cm 每个土层土壤耗水量均较低,对W2和W4处理,小麦能够利用120~200cm的深层土壤水分,其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增加。(2)W2处理的籽粒氮素积累量较高,W1、W4处理籽粒中的氮素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有灌浆水的处理,尤其是灌浆水高于30mm的处理,营养器官氮素转移率和贡献率显著降低;W4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W2和W4处理的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3)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W2和W4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W4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蛋白质产量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结果表明,W4为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水处理。

    • 砷对小麦生长和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2009, 29(2):854-859.

      摘要 (2469) HTML (0) PDF 773.18 K (2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砷对小麦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速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中砷浓度的提高,小麦根长生长量和地上部分生长量较对照减少;鲜重和砷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在0~90mg/L 砷处理内,Pn、Gs、Tr都随砷的浓度的提高而降低;Ci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在As≤30 mg/L时Ci逐渐降低,气孔限制值Ls升高,使Pn下降,造成气孔性限制;而As>30 mg/L时,Ci升高,气孔限制值Ls下降,Pn降低,造成了非气孔性限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在As≤30 mg/L时变化一致,都有所升高;但是当As>60 mg/L时,小麦趋于死亡,水分利用率降低。叶绿素含量在0~10mg/L As处理内,差异不显著,在较高砷浓度(As>30 mg/L)时叶绿素显著下降。这说明较低浓度的砷不会抑制小麦叶绿素的合成。砷主要是毒害小麦根系生长,造成植株体光合作用的气孔性限制和非气孔性限制出现,最终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 不同谷子(Setaria italica(L.)Beauv)品种对除草剂的耐药性

      2009, 29(2):860-868.

      摘要 (2539) HTML (0) PDF 1.01 M (2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对34个谷子品种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两种土壤处理除草剂扑草净、速收对谷子安全性的影响。测定相关的生理和生化指标,通过聚类分析比较不同谷子品种之间的耐药性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除草剂对大部分谷子的株高、叶面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除草剂对同一种谷子的生理指标影响是有差异的。大部分谷子品种对扑草净(0.07g/m2)有一定的耐药性,扑草净药剂处理后,大部分谷子品种的POD酶活性有所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提高,蒸腾强度、气孔导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谷子品种施用速收(0.015g/m2)后其SOD酶活性下降,其蒸腾强度、气孔导度有所提高。同一种除草剂对不同谷子品种的生理指标影响也是不同的,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后,聚类结果各为四大类,表明不同谷子品种之间存在耐药性差异。

    • >专论与综述
    • 固氮类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09, 29(2):869-877.

      摘要 (2846) HTML (0) PDF 1.62 M (2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固氮类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群,它们广泛存在于陆地生态系统中,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氮源,大量研究表明,固氮类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生态过程有很强的主导性和控制性。通过与固氮微生物形成不同的共生固氮类型,它们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组成以及地表微生境,直接影响碳氮磷循环、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植被演替、凋落物构成及其分解4个关键生态过程,进而提高群落结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促进植被恢复和减少水土养分流失。未来研究中,应该加强对陆地生态系统固氮过程的定量化分析,确定影响共生固氮的主导因子和生态机制,从而为陆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2009, 29(2):878-888.

      摘要 (3855) HTML (0) PDF 1.71 M (2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承载力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理论前沿。论述了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进化历程,绘制了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进化图,将承载力研究的发展分为起源奠基、应用探索和理论深化3个阶段,分阶段总结了承载力研究的主要特点、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以及争论的不同观点。承载力理论起源于人口统计学,种群生物学和应用生态学,在起源奠基阶段,承载力研究主要是以非人类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研究为主,完成了一个科学概念或理论所必需的定义内涵、数学表达公式以及科学机理等等的积累;1953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承载力研究的探索争论阶段,在全球资源环境危机背景下,承载力开始应用于解决人类经济社会面临的急迫的资源环境问题,并在应用探索过程中引起大量争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承载力研究进入理论深化阶段,人类承载力研究不再简单地套用生物种群承载力理论方法,认识到人类承载力除受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自身文化社会因素也对承载力产生巨大影响,并尝试着将这些因素纳入到承载力方法之中,从而使人类承载力研究从非人类生物种群承载力理论方法中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承载力研究。

    • 人类承载力研究面临的困境与原因

      2009, 29(2):889-897.

      摘要 (2856) HTML (0) PDF 1.40 M (2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在自然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基础之上的承载力理论,当其应用于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困惑。总结了人类承载力研究在理论基础、调控机理和估算方法3个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与困境,指出在理论基础方面人类承载力的客观性一直是生态学界和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在调控机理方面,现有的承载力研究尚不能解释人类经济社会增长不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的因素和机理;在估算方法方面,现有的人类承载力估算方法还不能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通过广泛收集和吸纳生态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环境考古学等诸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人类承载力的社会属性和承载力研究思路上存在的偏差是承载力研究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承载力研究困境的研究思路和未来研究重点。

    • 旅游生态学研究体系

      2009, 29(2):898-909.

      摘要 (2861) HTML (0) PDF 1.85 M (2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旅游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学科建立的时间短,学科体系发展有待完善。从学科体系研究入手,从学科的概念、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旅游生态学研究体系。提出了旅游生态系统是旅游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旅游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管理等是旅游生态学学科研究的主要支撑,是旅游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旅游野外研究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旅游生态评价和旅游生态管理等方法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

    •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概念与空间单元

      2009, 29(2):910-915.

      摘要 (2497) HTML (0) PDF 959.70 K (2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地关系区别于一般景观生态系统,但现有的格局研究难以反映。基于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结构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概念,并构建空间单元体系。首先,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可理解为旅游者的活动作用于系统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空间分异与组织形式;其次,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空间单元可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其中斑块由节点与域面组成。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理论提出的目的是通过旅游者空间分布状况的分析,反映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空间差异。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并能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协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 >问题讨论
    • 草坪植物对生活垃圾堆肥基质的生理生态响应

      2009, 29(2):916-923.

      摘要 (1880) HTML (0) PDF 1.02 M (2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生活垃圾堆肥和土壤(对照)为基质,采用不同播种方式进行草坪建植,研究了堆肥基质对草坪植物光合特性和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能明显地提高草坪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第一峰值出现在9:00,在单播方式下,堆肥基质黑麦草、高羊茅分别比各自对照高出12.7%、11.4%;黑麦草与早熟禾混播、高羊茅与早熟禾混播分别比对照高出33.0%、29.6%。堆肥基质黑麦草单播、黑麦草与早熟禾混播表现出比对照较低的日平均蒸腾速率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而高羊茅单播、高羊茅与早熟禾混播,则呈现比对照较高的日平均蒸腾速率和相似的水分利用效率。以垃圾堆肥为草坪基质,黑麦草表现出高光合、低蒸腾的节水对策;而高羊茅则表现出高光合、高蒸腾的代谢特点。另外,堆肥基质也显著地提高了草坪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单播黑麦草和高羊茅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堆肥基质还能显著增强草坪植物叶片POD、SOD和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堆肥基质中草坪植物的抗逆境能力显著增强。

    • 流域水环境管理保护线与控制线及其规划方法

      2009, 29(2):924-930.

      摘要 (3069) HTML (0) PDF 1.12 M (2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水质及水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但在水体保护和管理方面,一直以来缺乏适当的方法或者规范来确定明确的范围与界线,因而难以对水体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提出流域水环境管理保护线和控制线的概念,与城市蓝线类似,是对流域内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地表水体进行严格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但在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拓展了其内涵,强调以流域为单元。保护线宽度较小,线内设计植被带,类似于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概念,对水体及水环境起着缓冲及保护的关键作用;控制线范围较宽,其作用主要在于控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活动科学有序进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水环境为代价。综合考虑流域内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经济发展等因素,结合岸线控制、河岸缓冲带等内容探讨了流域内水环境管理保护线和控制线确定的方法,并以鄱阳湖流域为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概念和相关规划方法可有效指导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实践工作,并为各类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 西藏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2009, 29(2):931-938.

      摘要 (2845) HTML (0) PDF 1.10 M (2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17类草地植被的碳贮量,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17类草地植被总面积为8205.194×104hm2,总碳贮量为189.367 Tg (1TgC=1012g),平均碳密度为2307.895 kgC/hm2,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395.977~20471.161kgC/hm2之间波动;(2)从草地类型分布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西藏分布面积最大的2类草地,分布面积占西藏草地总面积的70.210%,又是西藏草地碳贮量的主要贮库,碳贮量占西藏草地总碳贮量的79.393%;(3)在空间分布格局上,随着自藏东南向西北的延伸,草地植被总碳密度逐次降低,这一水平分布格局与西藏独特的水热分布相一致;碳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因地区而异,但各地区均以高寒草甸或高寒荒漠的低碳密度为终点,表现出“殊途同归”的特征。

    • 应用微卫星多态分析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 (Kessler))六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009, 29(2):939-945.

      摘要 (2307) HTML (0) PDF 961.25 K (2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唯一的经济鱼类,由于湖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该鱼种群数量越来越稀少。2004年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其列为濒危物种。研究利用生物素-磁珠富集法获得10个具有多态的微卫星分子标记,检测6个野生裸鲤群体:布哈河群体、沙柳河群体、哈尔盖河群体、泉吉河群体、黑马河群体、淡水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每个座位上的等位基因数为2~8个, 大小在161~486bp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00~5.45个,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642、0.4044、0.3830、0.4047、0.3869和0.3940, 无偏观测杂合度的平均值在0.4145~0.5105之间, 说明这几个群体属于中度多态, 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根据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发现,布哈河群体与淡水系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DA=0.1607),哈尔盖河群体与泉吉河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DA=0.0125)。由UPGMA聚类图可知:哈尔盖河和泉吉河两个群体聚为一个分支,布哈河、沙流河、黑马河和淡水系4个群体聚为另一个分支。

    • >研究简报
    • 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退耕还湿政策的农民响应

      2009, 29(2):946-952.

      摘要 (2375) HTML (0) PDF 1.11 M (2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三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边缘6个村屯和实验区内5个村屯的310家农户家庭就湿地保护与退耕还湿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探讨了农民对湿地保护和退耕还湿政策的响应。调查发现:湿地保护与退耕还湿的农民响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年龄结构,认知水平和区域位置,决定了他们对湿地保护和退耕还湿支持意愿的不同,表现在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和居住在实验区的人更倾向于湿地保护和退耕还湿。在退耕还湿问题上,农民反对退耕还湿的原因和农民接受退耕还湿的补偿方式选择都反映出农民对现有耕地及补偿制度的思考。研究表明:湿地重要性已经被广大农民所认可,农民对湿地保护和退耕还湿政策的支持主要取决于能否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缺乏明确的退耕还湿补偿制度和替代生计引导是湿地保护和退耕还湿实施的制度障碍和政策缺失。

    • 小兴安岭主要树种热值与碳含量

      2009, 29(2):953-959.

      摘要 (3496) HTML (0) PDF 1.02 M (2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小兴安岭林区15种主要树种(红松、落叶松、鱼鳞云杉、臭冷杉、紫杉、蒙古栎、白桦、枫桦、紫椴、黄檗、水曲柳、胡桃楸、山杨、五角枫和春榆)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和碳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快速灰化法测定灰分含量,量热法测定热值含量,吸收质量法测定碳含量。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质量分数)为:树叶0.60%~1.28%;树枝1.00%~298%;树干0.16%~1.22%;树皮2.15%~6.36%。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树皮、树枝、树叶、树干;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质量分数)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p < 0.01)。15种主要树种平均灰分含量(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春榆、山杨、蒙古栎、紫椴、黄檗、枫桦、水曲柳、鱼鳞云杉、五角枫、胡桃楸、红松、臭冷杉、紫杉、落叶松、白桦。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去灰分热值为:树叶20.85~22.85 kJ/g;树枝19.92~21.95 kJ/g;树干19.66~21.98 kJ/g;树皮1858~21.74 kJ/g。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去灰分热值基本从高到低依次为树叶、树枝、树干、树皮;不同器官的去灰分热值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p < 0.01)。15种主要树种平均去灰分热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落叶松、红松、紫杉、鱼鳞云杉、胡桃楸、臭冷杉、山杨、五角枫、白桦、黄檗、水曲柳、紫椴、蒙古栎、枫桦、春榆。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碳含量(质量分数)为:树叶4311%~45.08%;树枝44.31%~46.06%;树干46.30%~47.46%;树皮44.31%~45.46%。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去灰分热值基本从高到低依次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不同器官的碳含量(质量分数)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p < 0.01)。15种主要树种平均碳含量(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落叶松、臭冷杉、鱼鳞云杉、红松、黄檗、紫杉、紫椴、山杨、白桦、枫桦、水曲柳、胡桃楸、五角枫、蒙古栎、春榆。针叶树种平均灰分含量普遍低于阔叶树种,平均去灰分热值和平均碳含量普遍高于阔叶树种。

    • 茄子自毒物质对辣椒种子萌发及枯萎菌的化感效应

      2009, 29(2):960-965.

      摘要 (2466) HTML (0) PDF 899.54 K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模拟的方式,采用生物测定和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两种茄子自毒物质香草醛和肉桂酸各浓度对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及其对辣椒枯萎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自毒物质对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化感效应。香草醛和肉桂酸对辣椒和茄子种子的化感效应存在较大差异,辣椒种子受这两种自毒物质的抑制强度明显弱于茄子种子。香草醛和肉桂酸对辣椒枯萎菌菌丝生长表现为各浓度(0.1, 0.5, 1, 4mmol/L)下均具有抑制作用,作用强度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肉桂酸低浓度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即达到显著水平。

    • 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异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2009, 29(2):966-975.

      摘要 (2890) HTML (0) PDF 1.31 M (2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逐渐明显,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异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LI-6400-09土壤碳通量观测仪,在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连续两年测定了北亚热带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内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表现为:在最冷的1月份,土壤呼吸速率最低,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土壤呼吸速率也逐渐上升,在7、8月份达到最大值,随后又逐渐下降;(2)次生栎林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271~3.22μmolCO2·m-2·s-1之间,年变异幅度为11.88;火炬松人工林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336~3.06μmolCO2·m-2·s-1 ,年变异幅度为9.11;(3)次生栎林土壤呼吸的 Q10值在2.19至2.27之间,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在2.02至2.15之间,次生栎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火炬松人工林;(4)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层次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而与土壤含水率、凋落物输入量之间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江淮流域北亚热带典型森林植被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进一步揭示该区域森林土壤碳循环特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 覆被对桔园旱季土壤水分变化和利用的影响

      2009, 29(2):976-983.

      摘要 (2152) HTML (0) PDF 1.16 M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是解决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的有效措施。2005~2006年在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了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对桔园降雨入渗、土壤蒸发、土壤水分调控和利用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更有利于雨水的储存和向深层入渗,雨后48h分别比裸地土壤储水增量多3.33mm和1.33mm,降雨入渗深度分别为40cm和80cm。此外,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分别抑制了69.10%和36.53%的土壤蒸发,其蒸发抑制作用在午间高温时段表现尤为明显,使得更多的水分以植物蒸腾(稻草覆盖15.71%、自然覆被7.30%)和土壤蓄留的方式支出,并且分别降低了20.55mm(稻草覆盖)和14.33mm(自然覆被)的水分支出。覆被下土壤水分结构发生明显改变,0~20cm土层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土壤水分变异系数较大,自然覆被由于覆盖的植被消耗表层水分,水分亏缺较大,平均含水量为稻草覆盖>裸地>自然覆被;20~80cm土壤水分变异减小,平均含水量稻草覆盖>自然覆被>裸地;120~160cm深土层中,自然覆被下土壤水分得不到补给,变异系数增大,稻草覆盖和裸地水分变化稳定,平均含水量稻草覆盖>裸地>自然覆被。

    • 东莞地表植被对表层土壤化学特性的指示作用

      2009, 29(2):984-992.

      摘要 (2642) HTML (0) PDF 1.27 M (2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由草本、灌木和蕨类植物等组成的地表植被对表土化学性质的响应,研究基于200 m×200 m的UTM网格在东莞大岭山及同沙设置样地,进行地表植被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在38个网格样地单元的中心分别设置一个20 m×20 m的样方调查地表维管植物并采集1个土壤混合样品,以分析地表植被与表土化学性质的关系。调查记录到地表维管植物122种,共计18 426株,其中,蕨类植物12种、草本植物52种、藤本植物13种、灌木45种。多响应置换过程(Multi-response Permutation Procedures)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 值、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全氮(TN)、速效磷(AvP)和速效钾(AvK)均影响着地表维管植物的种类组成。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证实了土壤CEC、全磷(TP)以及AvK对该地区地表维管植物种类组成及群落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些土壤pH值较低或AvK、CEC、TN含量比较丰富的地段,地表维管植物的多度也相对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因子中的TN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间呈显著负相关,与生态优势度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EC和AvK均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间呈显著正相关,但AvK与生态优势度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指示种分析表明,有23种地表维管植物对特定土壤因子的指示值≥35,具有显著的指示作用。这些种类对于监测和评价东莞的土壤环境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

      2009, 29(2):993-1000.

      摘要 (2574) HTML (0) PDF 1.05 M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表层土壤水分具有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研究的目的:(1)揭示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特征;(2)确定驱动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人工固沙植被区内一个4500m2的网格样地上每隔10m设置取样点,在连续7个月的时间内 (2005年4~10月),每隔15d用时域反射仪测量各样点表层以下15cm和30cm深度的土壤容积含水量。结果表明,该区网格尺度上浅层土壤水分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其变异性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减小;相对海拔是驱动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作用在降雨后尤为显著,且其对土壤下层的影响比上层更明显;植被和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时间序列与相对海拔一致——降雨使其相关性增加;土壤质地(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时间序列特征与植被和相对海拔相反,且其对土壤上层的影响比下层更明显。因此,在沙坡头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降雨后的短暂湿润期,地形和植被是驱动浅层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随着降雨之后土壤逐渐变干,土壤质地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 伏牛山北坡野猪(Sus scrofa)泥浴场的生境特征

      2009, 29(2):1001-1008.

      摘要 (2281) HTML (0) PDF 971.06 K (2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6月至8月,在伏牛山北坡对野猪的泥浴场特征进行了研究。野外设置了42个20×20m2样方和14个生态因子,以此为基准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野猪泥浴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猪泥浴场的生境特征为:(1)安全舒适因子:无倒木、无树桩、隐蔽距离30m以下、黄泥土质、郁闭度80%以上;(2)植被地形因子:乔木距离适中、灌木距离小于1m、坡度小于30°;(3)植被类型因子:高度倾向阔叶林;(4)干扰因子:人为干扰距离大于500 m;(5)海拔因子:海拔高度大于1000 m。在水源距离和坡位两项上没有明显的偏向。

    • NH+4-N和NO-3-N肥对大棚黄瓜根际土线虫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影响

      2009, 29(2):1009-1016.

      摘要 (2696) HTML (0) PDF 1.12 M (1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两种形态氮肥,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对大棚黄瓜整个生长期内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内,NO-3-N和NH+4-N抑制了土壤线虫总量。在黄瓜各生长阶段,土壤线虫总量在NO-3-N和NH+4-N处理下,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形态氮肥处理后,垫刃属和伪垫刃属仍为优势属,而小杆科从常见科变为优势科,其平均相对丰度为NO-3-N处理高于NH+4-N处理。土壤线虫群落中各营养类群较稳定,但植物寄生线虫与非植物寄生线虫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相反。NO-3-N和NH+4-N处理后,植物寄生线虫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由高到低;非植物寄生线虫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则都是由低到高。在度量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的指标中,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形态氮肥的施用对大棚黄瓜土壤线虫多样性的影响。与NH+4-N处理相比,NO-3-N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线虫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 蚯蚓对麦秸分解速率的影响及其对氮矿化的贡献

      2009, 29(2):1017-1023.

      摘要 (2529) HTML (0) PDF 927.45 K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蚯蚓在有机物分解和土壤的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采用室内微宇宙模拟试验,研究接种不同密度的蚯蚓对秸秆分解和土壤氮素矿化的贡献。设置3个处理,HDT为接种6条蚯蚓,LDT为接种2条(相当于田间蚯蚓密度水平),ZDT为不接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整个分解过程中,蚯蚓的引入加速了秸秆的分解,尤其在分解前期,处理ZDT与HDT、LDT处理之间无论是分解率还是分解速率差异显著(P < 0.05),随着蚯蚓密度的增加,蚯蚓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比例增大。秸秆分解的整个过程中,蚯蚓对氮的矿化速率,HDT、LDT两个处理都递减,并且到后期两个处理趋于一致(HDT处理为24.2~14.0 kg·hm-2·a-1,LDT处理为20.3~10.7 kg·hm-2·a-1),说明从长期来看,在田间蚯蚓密度水平上增大蚯蚓的密度并不能增大基于地下食物网的蚯蚓对氮的矿化速率。

    • 中亚热带水热条件对农田置换土壤硝化强度的影响

      2009, 29(2):1024-1031.

      摘要 (2561) HTML (0) PDF 1.08 M (2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热条件是影响土壤硝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选择我国东部地区3种主要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红壤),在江西鹰潭设置野外土壤置换试验,模拟研究中亚热带水热条件对不同土壤硝化强度的影响。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中,水热条件的变化影响土壤硝化强度的变化,从玉米种植前(2006年4月17日)到生长旺盛期(2006年7月10日),月平均气温由19.4℃上升到30.2℃,月降水量由335.6mm减少到59.2mm,3种土壤硝化强度均下降,黑土、潮土和红壤分别下降630%~84.8%、42.9%~66.7%和43.7%~46.2%;到玉米成熟期(月平均气温29.25℃,月降水175.6mm),土壤硝化强度又有所升高。土壤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硝化细菌数量和硝化强度,硝化细菌数和硝化强度大小顺序为:潮土>黑土>红壤。土壤pH显著影响土壤硝化强度,相关系数r=0.778(P<0.01)。此外,在玉米生育期,施用N、P、K化肥后,3种土壤的硝化细菌数以及硝化强度均升高。总体上,区域水热状况、土壤性质和施肥均影响土壤硝化强度,而且土壤与气温以及施肥处理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 太湖环棱螺(Bellamya sp.)及其与沉水植物的相互作用

      2009, 29(2):1032-1037.

      摘要 (3111) HTML (0) PDF 881.37 K (2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太湖常见的环棱螺及沉水植物,研究了不同状态下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特征,探讨了环棱螺对水体营养盐、透明度和浮游藻类的影响,及其与沉水植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且进食状态下释放速率高于饥饿状态;环棱螺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水体透明度,但其营养盐释放又引起局部水体溶解态氮磷含量的增加;适宜的条件下,水体中藻类的再生能力超过环棱螺对其的抑制力;水体营养盐含量增加,促进与环棱螺共存的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的生长。在太湖的不同湖区,草型湖区螺类的生物量远高于藻型湖区,这表明沉水植物可能是影响螺类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

    • 滩涂池塘生态系统的光合能量利用及其影响因子

      2009, 29(2):1038-1047.

      摘要 (2795) HTML (0) PDF 1.21 M (2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江苏沿海滩涂不同养殖模式下初级生产力特征、能量利用率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滩涂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存在垂直分布、日变化和季节的动态变化,这种变化与太阳辐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滩涂养殖水体净初级生产量平均值为(7.58±2.52) gO2/(m2·d),只占毛产量的55.41%,太阳能转化为鲢、鳙鱼产量的生态效率为0.020%~0.029%,这些指标低于我国高产养殖塘,鱼塘生态系统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浮游植物生物量、透明度、N/P值、Mg2+浓度等因素显著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多元逐步回归表明浮游植物叶绿素含量和到达水体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初级生产力的最主要因子,其回归方程为:Pg =0.0785Cha+0.0577 Iλ0+1.346;n=22, FCha>F Iλ0>F0.1,而盐度、Na+、Cl-浓度影响不显著。

    • 淡水湿地浮游病毒的空间分布

      2009, 29(2):1048-1054.

      摘要 (2386) HTML (0) PDF 939.43 K (2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006年3~7月间,对湖北省内15个营养水平不同的湿地水体中浮游病毒的分布规律开展了大规模研究。采用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测定了浮游病毒丰度,同时还测量水体透明度、水温、pH、总氮、总磷、COD、叶绿素a浓度及活菌数。 结果显示,浮游病毒丰度不但与活菌数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相关(P<0.05),而且也与COD和水温极显著相关(P<0.01),这一结果说明有机物浓度和水温分别是决定淡水湿地中浮游病毒空间和时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病毒与活菌数的相关性(P<0.05)高于与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P>0.05),说明噬菌体(而不是浮游植物病毒)是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优势种类。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