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9, 29(12):6311-6324.
摘要:采用2×2×2析因实验设计,在野外围栏条件下,测定食物、捕食和竞争物种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对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种群动态作用的格局。食物可利用性、捕食及种间竞争的独立作用对种群最小存活数均具有极显著的效应,除捕食与种间竞争的交互作用接近显著水平外,食物与种间竞争、食物与捕食者以及三者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三类外部因子对种群补充量的独立作用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对种群补充量的作用具有累加效应;食物可利用性、捕食及种间竞争对种群繁殖成体的比例具有极显著的作用;三类外部因子对种群幼体与成体的比例具有极显著的作用。对种群年龄结构而言,与捕食者及种间竞争比较,食物可利用性是相对较弱的影响因子,在任何捕食与种间竞争交互作用条件下,食物的作用均不显著;三类外部因子均能显著地影响东方田鼠的体重增长率,但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MANOVA结果表明,捕食对成体存活率的作用最强烈,其次,为食物可利用性,种间竞争的作用最弱,但三者的交互作用效应不显著。对幼体的存活时间,除捕食的作用接近显著水平外,食物可利用性及种间竞争的作用均不显著。结果提供了食物可利用性、捕食和种间竞争对东方田鼠种群动态作用的充分证据,验证了食物、捕食和种间竞争对田鼠类种群动态具有独立或累加效应的总假设。
2009, 29(12):6325-6332.
摘要: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残积母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流石滩草甸→林线过渡带→冷杉林,土层逐渐增厚,表层土壤(0~30 cm)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团聚度、结构系数和自然含水量逐渐增高,砂粒含量逐渐降低,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盐基含量、盐基饱和度以及水解性酸含量逐渐增高,pH值逐渐降低,有机质及养分库全P、全K、有效N、有效P和速效K含量逐渐增高,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逐步有所改善,但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区域残积母质土壤成土过程缓慢。林线过渡带表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量,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体现了作为生态交错带,林线过渡带比邻近植被土壤具有相对较强的生物学活性。
尹红 , 刘洪滨 , 郭品文 , Hans Linderholm
2009, 29(12):6333-6341.
摘要:基于小兴安岭红松的树轮资料,确定了Tree-Ring生态机理模型模拟红松树木生长的参数。应用Tree-Ring模型对小兴安岭红松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Tree-Ring模型在该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红松树木生长比较敏感的参数是光合最低温度、光合最适温度下限、最适土壤体积含水率上限和最大土壤体积含水率。模拟发现,红松树轮宽度变化主要受到生长季上一年10月份气温和当年4月份气温变化控制。形成层开始生长平均是在4月下旬,这时水分充足,而温度在光合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下限之间,温度愈高,光合速率愈大,储存的养料愈多,因此表现为与树轮宽度的正相关关系。形成层生长结束的时间平均在10月上旬,用于形成层细胞生长的光合产物的消耗减少,而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10月份的气温越高为下一年储存的养料越多,翌年易形成宽轮。
华宁 , 马志军 , 马强 , 宋国贤 , 汤臣栋 , 李博 , 陈家宽
2009, 29(12):6342-6350.
摘要:自然湿地的丧失和退化给依赖湿地生存的水鸟带来了严重威胁,人工湿地作为水鸟栖息地的功能日益受到关注。水产养殖塘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研究崇明东滩水产养殖塘冬季水鸟群落组成及其栖息地特征,发现大面积养殖塘比小面积养殖塘吸引更多种类和更高密度的水鸟。养殖塘在放水前水位较高时吸引更多游禽栖息,而在放水后水位较低时吸引更多涉禽;在放水过程中,养殖塘中水鸟的种类最多,密度最大。另外,在放水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因子对水鸟群落的影响不同:放水之前,养殖塘水面面积和平均水深是水鸟种类和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游禽种类和数量受水面面积影响较大,涉禽种类和数量受平均水深影响较大;放水过程中,裸地面积、芦苇面积、干扰程度、平均水深和水深变异对水鸟、游禽和涉禽的种类和数量起主要作用;放水之后,水深变异对水鸟种类和数量的影响较大,而影响游禽种类和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水面面积,影响涉禽种类和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水深变异。研究表明,通过对影响水鸟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的有效管理,养殖塘在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为水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邓道贵 , 孟琼 , 毛开云 , 张赛 , 封妮莎 , 肖琴琴
2009, 29(12):6351-6358.
摘要:在20℃、25℃下,将大型溞和老年低额溞分别按7+3(B组),5+5(C组),3+7(D组)的组合进行混合培养,以及用单种培养(10+0(A组),0+10(E组))作为对照,研究了温度和种间竞争对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培养时,大型溞对老年低额溞产生明显的竞争优势。20℃、25℃下,单种培养的老年低额溞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大型溞的231和1.97,而在混合培养下老年低额溞的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大型溞,在实验25d后几乎全部死亡。25℃下两种溞的种群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C组:r=-0.508,n=30,P<0.01;D组:r=-0.483,n=30,P<0.01)。在20℃、单种培养下,大型溞在首次产幼溞时即出现雄体,且种群密度与雄体密度呈显著的相关性(r=0.678,n=24,P<0.01)。大型溞的最大雄体密度(106 ind.(200ml)-1)和最大雄体比例(36.8%)均出现在20℃、单种培养下。25℃下,大型溞在混合培养的B组和C组首次产幼溞时即出现雄体,且雄体在混合培养B组的比例达28.2%。大型溞在25℃、单种培养下没有产生卵鞍,在混合培养下总计产生66个卵鞍,其中空卵鞍占51.5%,而在20℃、混合培养下没有卵鞍产生。实验结果暗示:在较高的温度下,种间竞争刺激了大型溞雄体的产生和卵鞍的形成,高密度的雄体有助于大型溞孤雌生殖雌体向两性生殖雌体的转化。
2009, 29(12):6359-6365.
摘要:通过对鱼类产卵场地形分析,认为水流能量损失是鱼类产卵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能量损失主要是由于特殊河道地貌形成的水流紊动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推导了考虑这种河道水流能量损失的明渠非恒定流方程。以中华鲟为例,对产卵场河段进行了三维水流数值模拟,计算了产卵河段紊动能的分布,探讨了中华鲟产卵行为与水流紊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卵区因紊动产生的能量损失明显大于非产卵区。以期为保护中华鲟和其他鱼类产卵场水力学环境提供参考。
2009, 29(12):6366.
摘要:用LI-COR 6400-09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在太原天龙山自然保护区对油松林的土壤呼吸进行了4a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在6~10 μmol m-2 s-1 之间,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和3月份,在0.5 μmol m-2 s-1左右。2005、2006、2007和2008年土壤呼吸CO2的年平均值分别为(4.71±3.74)、(3.08±2.91)、(2.96±2.58) μmol m-2 s-1和(2.12±154) μmol m-2 s-1;4a的CO2总平均值为(3.27±2.95) μmol m-2 s-1。4个测定年土壤呼吸的平均值总体差异显著。4个测定年土壤CO2释放C量分别为1103.5、882.8、918.4 g m-2和666.3 g m-2,总C平均值为892.8 g m-2,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指数方程可以很好的表达土壤呼吸与1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关系,R2值4a分别为0.39,0.60,0.68和0.71,Q10值分别为3.10,441、4.05和5.18,用4a全部数据计算的Q10值为4.31。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作用较弱,R2值4a分别仅为031、0.25、013和0.02,但是夏季土壤干旱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可使土壤呼吸下降50%以上。夏季土壤干旱是导致土壤呼吸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4个包括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双变量模型均可以很好地模拟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 拟合方程的R2值从0.58到0.79。
2009, 29(12):6377-6384.
摘要: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采用典型取样法,沿海拔梯度对蒙山自然植被进行调查,发现区域地带性植被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主要植被类型为麻栎群落、赤松(Pinus densiflora)群落、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群落、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群落、黑松(Pinus thunbergii)群落和刺槐-麻栎(Robinia pseudoacacia-Q.acutissima)群落,麻栎群落略占优势,已具备继续向温带落叶阔叶林演替的条件基础。蒙山各层次植物物种丰富度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特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整体规律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以蒙山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各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森林群落总体重要值为测度指标,均判断蒙山植被演替正处于亚顶极群落阶段。蒙山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出近似中海拔高的单峰格局,这除受温度、湿度、人为干扰与面积外,蒙山植被亚顶极群落演替现状与所调查区域仅有800 m的海拔梯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2009, 29(12):6385-6391.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和耕作管理是人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一个重要方面。对河西走廊中段张掖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5a后土壤性状的分析表明, 49个退耕苜蓿地土壤与相邻未退耕农田土壤配对样本的比较,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土壤粒级组成和容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pH平均提高了0.11个单位,电导率降低34.8%,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全N)含量较对照农田土壤平均提高18.5%和9.3%,活性有机碳(labile C)增加53.3%。SOC含量受海拔高度和土壤粒粉粒含量的影响,退耕后SOC和全N的增加幅度沙壤土高于粉壤土,而labile C的增加幅度沙壤土低于粉壤土。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SOC和全N储量较农田土壤分别增加2.84Mg hm-2和0.21Mg hm-2,土壤C、N的固存率平均为0.57Mg hm-2a-1和0.04 Mg hm-2a-1,表明退化土地由1年生作物向多年生牧草的转变有显著的固碳效应和潜力。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较总有机碳的变化更为显著,表明活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杨刚 , 谢永宏 , 陈心胜 , 李峰 , 任勃 , 秦先燕
2009, 29(12):6392-6400.
摘要:土壤质量变化的长期动态监测是评价“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生态学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洞庭湖区3种不同退田还湖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芦苇和种植杨树)下的典型“双退”区(青山垸、官垸和小集成)为对象,通过与相邻堤垸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揭示退田还湖后土壤生态特征的变化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以种植杨树作为湿地恢复模式的小集成样地促进了粘粒和粉粒的形成,并能快速累积有机质、全磷、全钾;以种植芦苇为恢复方式的官垸样地中,由于经常受洪水影响而使土壤物理性质有向自然生态系统转化的趋势,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全磷含量增加;以恢复自然湖泊为方式的青山垸样地中,土壤物理特性和全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变化。研究认为优势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过程的强弱等是造成洞庭湖“退田还湖”系统中土壤颗粒组成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9, 29(12):6401-6406.
摘要:王桉 (Eucalyptus regnans F. Muell.) 是澳大利亚桉树中最重要的商业用材和人工造林树种之一。研究王桉的施肥与其体内氨基酸的积累和转化及与食叶虫害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本实验在温室内利用2种不同来源的土壤对王桉幼苗进行了不同磷施用量(100 和 200 kg hm-2)处理。结果显示,不同土壤和不同磷施用量对苗木生长影响显著,但均未显著影响苗木各部分的氮和磷含量水平。苗木木质部渗出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以谷氨酰胺为主,并与苗木生长和磷施用量呈反相关。不同土壤和磷施用量对苗木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游离氨基酸的组分和相对水平随叶龄变化明显,尤其是精氨酸在嫩叶氨基酸总量中只占2-3%,但在老叶中占到20%多;精氨酸在老叶中的积累极有可能是某些蛋白质降解而精氨酸即时合成所致,因为精氨酸一般不在韧皮部转运。谷氨酰胺在树液中含量最高并与苗木生长呈反相关或许可以作为预测桉树发生食叶昆虫危害的一个有用指标。
刘志霄 , 梁亮 , 邓凯东 , 丁宇晶 , 潘世成 , 张学炎 , 郝欣
2009, 29(12):6407-6413.
摘要:提出了一种利用粪便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圈养高山麝种群年龄组分析的新方法。以FieldSpec3地物光谱仪采集了145份高山麝粪便(成体麝粪样45份,亚成体和幼体各50份)的光谱数据,将其随机分成训练集(100份)和检验集(45份)。光谱经S.Golay平滑和一阶导数处理后以主成分分析法(PCA)降维。以前6个主成分(含原始光谱95.00%的特征信息)作为新变量,利用训练集样本,分别以Fisher线性判别、Bayes逐步判别以及BP-神经网络(BP-ANN)3种方法建立高山麝种群年龄组的分析模型。对检验集45个未知样的预测表明,BP-ANN模型判别的准确率最高,为84.44%。3种方法所建的模型对幼麝粪样判别的准确率最高,可达93.33%。分析发现亚成体粪样具有过渡性质,但幼麝粪样与成体粪样易于判别。结果表明,利用粪便的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高山麝年龄组的快速、非接触性判别是可行的,且PCA 结合BP-ANN判别是一种优选方法。
2009, 29(12):6414-6418.
摘要:动物牧食可以调节植物种间的相对竞争能力,从而改变物种在群落中的竞争地位。外来植物伊乐藻生长迅速、具有较强的光竞争能力,土著种苦草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地下资源竞争能力。选择这两种各具竞争特色的沉水植物为模式生物,通过室外受控实验研究了螺类牧食对两种沉水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有无螺类牧食,伊乐藻的相对生长率为苦草的2~5倍,伊乐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苦草低密度种植时,螺类牧食与种间竞争对其生长没有显著影响;高密度种植时,螺类牧食活动促进了苦草的生长,种间竞争则使苦草的生长率明显降低。无论伊乐藻种植密度如何,螺类牧食均使其生长率明显降低,混栽高密度的苦草也能抑制伊乐藻生长。探讨了螺类牧食对沉水植物的种间竞争关系的作用机理。
2009, 29(12):6419-6428.
摘要:基于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对梁子湖浮游甲壳动物的采样调查,记录了该湖区浮游甲壳动物22种,隶属9科18属,其中枝角类(Cladocera)16种,桡足类(Copepoda)6种,包括9属新记录。物种多样性季节性动态变化明显:枝角类优势种在春、夏和秋冬季依次为透明溞(Daphnia hyalina,优势度Y = 0.80±0.01),小栉溞(Daphnia cristata,Y = 0.50±0.03)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Y = 0.58±0.04);而桡足类优势种在夏、秋和冬春季依次为长江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yangtsekiangensis,Y = 0.41±0.01)、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Y = 0.46)和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incongruens,Y = 0.65±0.18)。浮游甲壳类个体密度以春季最高((292±85) ind/L),夏、秋、冬季渐低(依次为(169±104)、(140±53)、(120±0) ind/L)。物种多样性冬春季较低(物种数S≤12,丰富度指数D = 0.77和0.71,香农-威纳指数H = 1.79和1.45),夏秋季较高(S≥17,D = 0.98和0.88,H = 1.78和1.83)。梁子湖浮游甲壳类动物多样性年际差异不显著,表明湖区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稳定。
2009, 29(12):6429-6438.
摘要:2005年4~6月在东海有害水华频发区14个站位采样,通过现场稀释法实验对春季东海水域浮游植物比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比摄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有害水华频发区浮游植物群落以甲藻为优势。浮游植物比生长率在水华爆发前相对较低,平均为1.18 d-1;进入水华期后比生长率明显升高,但在水华站位随现存量增加而降低;非水华区比生长率近岸高、远岸低。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以急游虫和桡足类幼体为主,而种类上以砂壳纤毛虫居多。微型浮游动物比摄食率在水华爆发前波动较大,介于0.53~1.73 d-1,平均为0.90 d-1;在水华区比摄食率较为稳定,浮游植物比生长率的降低导致群落净生长率持续下降;在非水华区,比摄食率整体较高,近岸低而远岸高。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生长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在水华爆发后这种控制作用将减弱。
2009, 29(12):6439-6445.
摘要:利用适生植物自身的抗旱能力来进行石灰岩地区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是石灰岩生态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为了解石灰岩山地适生物种柏木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以柏木实生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水分受控实验,研究了其根系生长特性及复水后的修复能力。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程度不大、历时不长的情况下,水分胁迫有诱导根系下扎的趋势,复水后,根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伸长。随着胁迫的加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柏木幼苗的根长、根平均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根系大小参数均呈降低趋势,以采取小根系来增强竞争力。复水后,除重度干旱外,其余处理组根系大小参数都能恢复到对照水平,补偿作用与胁迫程度有关。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对柏木幼苗的茎叶生长没有产生影响,而对根的抑制作用明显,根冠比降低,但胁迫程度加剧和历时延长后,柏木幼苗的根冠比有增大的趋势。柏木幼苗在水分胁迫较轻时把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分配到茎叶中,而胁迫严重时把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分配到根部。复水促进根、冠干物质的积累,但不同的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间促进作用不同。
毛舒燕 , 刘东焕 , 姜闯道 , 石雷 , 张金政 , 邢全 , 刘立安
2009, 29(12):6446-6457.
摘要:以盆栽草莓(Fragaria×ananassa)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下克隆植物草莓母株和子株间的水分调控机制及其与碳同化、光系统Ⅱ激发能分配的关系。实验材料分为匍匐茎连接和剪断两个大组,进行两步实验。第1步实验,对连接组和剪断组的所有母株控水,子株充分供水;4d后进入第2步实验,把连接组分为两小组,对其中一组充分供水子株开始控水,另一组保持不变。结果表明,土壤干旱引起母株叶片失水,并使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降低。但是连接组中供水良好的子株能有效缓解缺水母株的水分胁迫。当供水良好的子株也开始受到干旱处理的时候,则会加剧与之相连母株的水分胁迫。受胁迫母株可以通过加强渗透调节能力和降低水势从相连子株获取水分。虽然土壤干旱会造成受胁迫母株叶片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含量的大幅度增加,但是与之相连子株的叶片ABA含量并没有增加;并且气孔导度与ABA变化趋势一致。(1)草莓母株和子株间的水分运输是由二者的水势差驱动的;(2)ABA不会通过匍匐茎在母株和子株间传递并影响相邻子株气孔导度;(3)在水分异质性较大情况下,生理整合可明显提高克隆系统的碳同化能力和光系统Ⅱ激发能利用效率。
2009, 29(12):6458-6465.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群体不同分布对夏大豆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夏大豆‘鲁豆4号’(Glycine max cv. Ludou 4)在同一群体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分布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18 cm×18 cm,B:27 cm×12 cm,C:36 cm×9 cm,D:45 cm×7.2 cm,E:54 cm×6cm。结果表明,群体分布影响夏大豆的产量、叶片水分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WUE)。A、B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D、E处理(P<0.05),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行距加大,单株有效荚数、粒数及百粒重呈下降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水势(Ψw)和渗透势(Ψs)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整体下降趋势,其中,A、B处理RWC、Ψw 和 Ψs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D、E处理,E处理的Ψw在日变化的正午阶段明显低于其他处理;WUE与行距呈负相关(R=-0.935*),与产量呈正相关(R=0.997**),其中,A、B处理的WUE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D、E处理极显著低于B处理(P<001)。夏大豆植株相对均匀分布的处理可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及叶片水分状况,进而形成较高的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谷昕 , 李志强 , 姜闯道 , 石雷 , 张会金 , 邢全
2009, 29(12):6466-6474.
摘要:通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等方法研究了水淹及胁迫解除后皇冠草不同功能叶的光合特性及光抑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气生叶(全淹组淹水前形成的功能叶)在水淹条件下叶片大小和气孔没有明显变化,但沉水叶(全淹组淹水后新生的功能叶)的叶面积增加,气孔变小,上表皮气孔密度增加。水淹导致气生叶碳同化能力、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沉水叶在发育过程中碳同化能力、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逐渐升高。气生叶和沉水叶出水后其活体叶片在强光下的相对含水量急剧下降,发生明显的光抑制;而弱光下无明显光抑制发生。出水后离体叶片强光照射下6h后两种功能叶均发生严重光抑制,且弱光下不能恢复。因此,可以认为淹水条件下,沉水叶上表皮气孔密度的增加使其蒸腾速率提高;沉水叶较强的碳同化能力和增加的叶面积是确保其植株水下生存的重要因素;强光使气生叶和沉水叶出水后均发生严重光抑制,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导致的叶片失水则加剧了这一过程,两者共同作用导致自然条件下两种功能叶的出水死亡。
2009, 29(12):6475-6481.
摘要:准噶尔无叶豆是豆科无叶豆属小半灌木,在中国仅片断化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区域。该种自然种群种子萌发率极低(<3%),主要靠克隆繁殖维持种群。为研究克隆生长在异质性生境中的可塑性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意义,对生境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的两个准噶尔无叶豆自然种群(河边种群,沙漠种群)的分株种群特征、生物量及其分配比重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①在分株种群特征上,河边种群的分株显著高于沙漠种群,分株间距也显著大于沙漠种群。沙漠种群分株密度和根的密度显著大于河边种群,但每一分株拥有根的概率显著小于河边种群;②在生物量分配方面,河边种群具有比沙漠种群大的根生物量,但根茎生物量则要显著的小于沙漠种群;③在植株各部分生物量比重随植株大小的变化趋势上,河边种群各部分的比重随植株大小变化的趋势平缓,而沙漠种群各部分的比重变化趋势则较为急剧,表明河边准噶尔无叶豆分株种群随着植株的大小变化,资源分配比例并没有发生很明显的变化,而沙漠种群变化较大。结果表明,准噶尔无叶豆种群对所处生境水分条件存在可塑性响应,并通过分株种群特征变化和生物量分配差异应对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自身的适应对策。
2009, 29(12):6482-6489.
摘要:基于城乡耦合关系,选择无锡市城市化地域过程和空间范围动态变化显著的城乡耦合地域作为研究实体,综合RS、GIS及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确定1984~2008年5个时段城乡耦合地域范围,并揭示其动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时期城乡耦合地域范围内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响应变化。结果表明,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连续建成区的扩张导致耦合地域同幅扩展;耦合地域内建设用地比例随着耦合地域向外推移和扩展而持续增加,并且其内部的主要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稳定性呈现先降后升的特征;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引起各类型景观格局密度指数相应变化,建设用地景观增加导致生态景观整体趋于破碎化;而耕地景观相邻边界的主导地位在快速丧失的同时建设用地相邻边界主导地位不断增强,以边界镶嵌度EPD表征的景观交错分布程度不断提高。
智颖飙 , 王再岚 , 马中 , 韩雪 , 李静敏 , 任鹏 , 李红丽 , 高天云 , 白凤梅
2009, 29(12):6490-6498.
摘要: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生态脆弱敏感区进行生物修复的核心和关键。利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和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宁夏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水平从2000年的38.7上升为2007年的66.9,年递增8.13%,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藏除外)3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水平。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在全国的第30位徘徊。其中建设用地绩效指数和固定资产绩效指数提升明显,COD排放绩效指数呈现“N”型剧烈变动态势;SO2排放绩效指数、能源绩效指数、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指数、用水绩效指数变动不明显。宁夏面临生态环境的整体不稳定性和对外力干预敏感性的双重压力,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下降态势并不稳定。同时,根据近8a变动态势推断,未来15~20a宁夏资源环境综合绩效的提升空间巨大。实施“CIRCLE”(即压缩城市发展(C)、个人行动(I)、减少潜在废弃物量(R)、碳减排战略(C)、土地管理(L)和提高能效(E))等综合发展策略,通过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的互利耦合提升综合竞争力,宁夏完全有能力到2015年步入我国西部资源环境绩效中等水平地区行列。
2009, 29(12):6499-6505.
摘要:重庆市都市圈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历史阶段,水资源是决定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能否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运用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模型,预测了重庆市都市圈2020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表明,至2020年,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在880万~1400万人之间,短时期内不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但在全球气候和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变化对于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过境水可利用量是影响重庆市都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上游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对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为重庆市都市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提出了具体建议。
2009, 29(12):6506.
摘要:取栽培大豆的水培幼苗为材料,用木质部压力探针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盐胁迫条件下其根木质部压力和伤流液中Na+含量的变化,以分析大豆抗盐吸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在25~150 mmol/L NaC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大豆根木质部负压力的绝对值逐渐增大,但相对负压力和根的径向反射系数则逐渐减小;木质部伤流液中Na+含量逐渐增加,但Na+的相对含量则逐渐降低。同时,虽然根系吸水所需的木质部负压力(压力势)及根木质部伤流液的渗透势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都有所下降,但两者共同作用使木质部水势下降的幅度远远小于根外溶液水势(渗透势)下降的幅度,即随着根外溶液盐浓度的升高,根木质部溶液的总水势逐渐高出根外溶液的水势。上述结果说明,在盐胁迫下大豆可以利用相对小的木质部负压力逆水势梯度吸水,且通过避免对Na+的过量吸收来适应盐胁迫环境。
周楠 , 刘鹏 , 徐根娣 , 汪晔 , 孙芳华 , 陈文荣
2009, 29(12):6512-6518.
摘要:以2种禾本科杂草(升马唐、稗草)和2种菊科杂草(旱莲草、野茼蒿)为实验材料,通过砂培法研究不同科属杂草根部对铝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4种杂草根边缘细胞活性均随着铝胁迫浓度和时间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但禾本科杂草根系边缘细胞的活性高于菊科杂草,且活性的降低幅度较小;4种杂草根相对伸长率均随铝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但铝对旱莲草和野茼蒿根生长的抑制程度要明显高于升马唐和稗草;根系的铝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MDA 含量和质膜透性均随铝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在高铝浓度(1000 mg?L-1)时达到最大值,但升马唐和稗草根系的铝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均显著低于旱莲草和野茼蒿,且随着铝浓度的增加,禾本科杂草根系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及MDA含量的变化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由此说明,铝毒对杂草造成的伤害随着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加重;升马唐和稗草的根系通过较高的根边缘细胞活性和根相对伸长率及较低的铝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质膜透性来增加其对铝的耐性;2种禾本科杂草(升马唐、稗草)的耐铝性高于2种菊科杂草(旱莲草、野茼蒿)。
叶功富 , 张立华 , 林益明 , 王亨 , 周海超 , 曾琦
2009, 29(12):6519-6526.
摘要:对福建东山赤山林场短枝木麻黄纯林小枝中的N和P含量、N∶P比、养分再吸收率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小枝的成熟和衰老,各季节N和P的含量依次降低,其中衰老小枝中N和P含量分别为(3.97±0.21)~(8.64±0.58) mg·g-1和(0.04±0.03)~(0.10±0.03) mg·g-1,基本上表现为N和P的完全再吸收。成熟小枝N∶P比的季节动态介于(18.67±324)~(37.98±1.32)之间,均高于16,表明木麻黄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P限制。N、P再吸收率的季节变化分别为(51.02±4.66)%~(63.00±8.61)%和(81.24 ±5.08)%~(91.78±5.84)%,P再吸收率显著高于N。N和P的再吸收率之间以及成熟叶中N、P含量与二者再吸收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在衰老叶中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养分再吸收程度越高,其再吸收率就越高。因此,木麻黄通过小枝衰老过程中的养分再吸收,减少养分的损失,从而适应贫瘠的立地条件。
2009, 29(12):6527-6533.
摘要:为了量化研究温室番茄果穗间干物质的分配,提高温室番茄栽培的效益,采用源库生长单位的测定方法,将经典的单叶同化物生产模型与GreenLab模型相结合,构建了干物质向源库生长单位内茎节、叶片、果实分配的动态模型,利用越冬茬、早春茬和春夏茬温室番茄各器官的干物质测定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性较好,不同茬口同化物生产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回归方程斜率为0.93,R2为0.92;源库生长单位内茎节、叶片、果实以及根系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间回归方程斜率在0.85~0.89之间,其相对误差(Re)均值分别为5.3%、5.6%、8.1%和3.6%,说明模型的模拟准确度较高,可为不同茬口温室番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戴忠民 , 尹燕枰 , 郑世英 , 蔡瑞国 , 顾锋 , 闫素辉 , 李文阳 , 王振林
2009, 29(12):6534-6543.
摘要:以3个淀粉含量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山农12、鲁麦21和济南17为材料,设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处理,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强、弱势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数目和表面积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强、弱势籽粒均含有A(>9.8 μm)、B(2.0~9.8 μm)、C(<2.0 μm)3种类型的淀粉粒,但不同类型淀粉粒的分布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在强势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均表现为三峰分布,而弱势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则表现为双峰分布。与弱势粒相比较,强势粒中C型淀粉粒(<2.0 μm)的体积百分比为7.25%~9.31%,表面积百分比为34.88%~41.51%,而弱势粒的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分别为5.33%~6.40%和26.31%~33.54%。强、弱势籽粒中<0.6 μm和0.6~2.0 μm范围内的淀粉粒数目存在明显差异,强势粒为1.86%~6.13%和83.77%~87.77%,而弱势粒为25.72%~37.42%和52.77%~58.48%。与灌溉栽培相比较,旱作栽培条件下籽粒中B、C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而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显著减少;弱势粒中<0.6 μm的淀粉粒数目显著增加,强势籽粒中淀粉粒的数目无显著变化。与弱势粒相比较,强势粒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C型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所占比例较大,而强势粒中的淀粉含量较低,且A、B型淀粉粒比例也较小。与灌溉栽培相比较,旱作栽培条件下强、弱势籽粒中B、C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增加,蛋白质含量也显著增加,淀粉含量降低。表明水分亏缺能提高籽粒中B、C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及蛋白质含量。
2009, 29(12):6544-6551.
摘要:以我国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东北三省为例,利用1961~2007年78个气象站的资料,结合玉米生长季温度距平冷害指标,分析了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背景下,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东北三省各地区春玉米严重冷害受害程度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地方温度波动幅度较大,区域性的严重冷害发生频率也随之加大;就平均发生频率空间分布而言,1961~2007年严重冷害的平均发生频率表现为东北部高于西南部,最大值出现在黑龙江北部(38%),最低值在辽宁南部(4%)。(2)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熟性玉米品种可种植界线明显北移东延,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中、晚熟品种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3)随着不同熟性玉米品种种植区域北移东延,严重低温冷害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种植风险也在增大。
2009, 29(12):6552-6560.
摘要:设置不灌水(W0)、底墒水+拔节水(W1)、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2)3个灌水处理,采用6个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研究了不同品种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依据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个因子,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供试品种分为高水分利用效率组(Ⅰ组)、中水分利用效率组(Ⅱ组)和低水分利用效率组(Ⅲ组)。同一灌水条件下的籽粒产量,Ⅰ组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在W0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在W1和W2条件下Ⅱ组显著高于Ⅲ组。(2)从Ⅰ组、Ⅱ组、Ⅲ组中分别取1个品种,泰山23、潍麦8号、山农12进一步分析表明,在W0 和W1条件下,泰山23和潍麦8号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为开花至成熟>播种至拔节>拔节至开花,山农12为播种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拔节至开花。W2条件下,3个品种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为开花至成熟>播种至拔节>拔节至开花;播种至拔节和拔节至开花的耗水模系数为泰山23>山农12>潍麦8号,此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为泰山23品种最高;开花至成熟的耗水模系数为潍麦8号>山农12 >泰山23,此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为泰山23品种最低。(3) 在W0 和W1条件下,总耗水量和灌水量、降水量及土壤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为泰山23品种居中;W2条件下,灌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为泰山23>潍麦8号>山农12,土壤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反之,但泰山23的总耗水量最低。(4) 同一灌水条件下,泰山23品种100~200cm土层的土壤耗水量高于潍麦8号,表明该品种能充分利用深层土壤水;山农12品种在W0和W2条件下,100~200 cm土层的土壤耗水量高于泰山23和潍麦8号,但其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上述两品种。
杨杰 , 田永超 , 姚霞 , 曹卫星 , 张玉森 , 朱艳
2009, 29(12):6561-6571.
摘要:叶片叶绿素 (Chl) 状况是评价植株光合效率和营养胁迫的重要指标,实时无损监测Chl状况对作物生长诊断及氮素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同生态点、不同年份、不同施氮水平、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4个田间试验为基础,于主要生育期同步测定了水稻主茎顶部4张叶片的高光谱反射率及Chl含量,并计算了350~2500 nm范围内任意两波段组合而成的比值(SR\[λ1,λ2\])和归一化(ND\[λ1,λ2\])光谱指数以及已报道的对Chl敏感的光谱指数,进一步系统分析了叶片Chl含量与上述光谱指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红边波段的比值和归一化光谱指数可以较好地预测水稻上部4叶的Chl含量(R2>0.9),但对于不同Chl指标其最佳组合波段有所差异。估算叶绿素a (Chla)、叶绿素总量(Chla+b)和叶绿素b (Chlb)的最佳比值光谱指数分别为SR(724,709)、SR(728,709)和SR(749,745),方程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是0.947、0.946、0.905;最佳归一化光谱指数分别为ND(780,709)、ND(780,712)和ND(749,745),R2分别是0.944、0.943、0.905。引入445 nm波段反射率对上述光谱指数进行修正,可以降低叶片表面反射差异的影响,提高模型的应用范围。利用不同年份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修正型比值光谱指数 mSR(724,709)、mSR(728,709) 和 mSR(749,745),以及修正型归一化光谱指数mND(780,709)、mND(780,712) 和 mND(749,745) 预测 Chla、Chla+b 和 Chlb 的效果更好,其测试的RMSE分别为 0.169、0.192、0.052、0.159、0176、0.052,RE分别为8.18%、7.74%、13.01%、8.26%、7.59%、12.96%,均较修正前降低,说明修正后的光谱指数普适性更好。
王学芳 , 孙万仓 , 李孝泽 , 武军艳 , 刘红霞 , 曾潮武 , 蒲媛媛 , 张朋飞 , 张俊杰
2009, 29(12):6572-6577.
摘要:河西走廊地区属我国北方风蚀区,通过对河西走廊冬油菜、冬小麦、麦茬和春播等4种主要农田地表类型(处理)进行风洞模拟实验,比较各个处理的抗风蚀效果。结果表明:冬油菜、冬小麦、麦茬和春播4种处理地表的粗糙度分别为4.2、4.1、3.9和0.7;起动风速分别为14、13、12 m·s-1和6 m·s-1;平均风蚀模数分别为22.3 、23.3、42.5 kg·hm-2·h-1和543.6 kg·hm-2·h-1;输沙率分别为0.1、0.1、0.2 g·m-2·min-1和23.3 g·m-2·min-1。依据粗糙度、起动风速、风蚀模数和输沙率评判,4种主要地表类型的抗风蚀效果依次为,冬油菜>冬小麦>麦茬>,春播最差。因此,推广冬油菜、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种植是解决我国北方风蚀区农田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以及根治沙尘暴尘源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2009, 29(12):6578-6588.
摘要:利用CoupModel模型模拟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7种土地类型的土壤热量状况,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以及植被生长对土壤热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农地潜热通量较小,林地和荒草地潜热通量较大,各地类潜热通量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潜热通量是黄土丘陵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支出项,占总净辐射的72.1%~81.4%以上;感热通量变化振幅相对较小,占总净辐射的16.4%~26.4%;土壤热通量仅占总净辐射的1.4%~2.4%,但直接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速度和变化时间。试验地各地类地表温度随季节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型。2~7月份0~20cm平均土壤温度随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增大而升高,9月到翌年1月份0~20cm平均土壤温度随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减小而降低,但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滞后于土壤温度变化。同一植被类型条件下,阳坡土壤温度年变幅显著高于阴坡。在阴坡,0cm、10cm、20cm深土壤温度年变幅农地>阴坡荒草地>阴坡辽东栎林地>阴坡刺槐林地;在阳坡,阳坡荒草地>阳坡刺槐林地>阳坡辽东栎林地。阴坡刺槐林地、阴坡荒草地和农地0~20cm土壤温度达到5℃以上的时间比阳坡刺槐林和阳坡荒草地推迟1周左右,根系开始生长活动的时间也推迟1周左右;而阴坡辽东栎林地则晚于阳坡辽东栎林地5d左右,根系开始生长活动的时间也较阳坡辽东栎林晚5d左右。出叶时间阳坡刺槐林和阳坡荒草地植物比阴坡刺槐林、阴坡荒草地和阳坡辽东栎林的早1周左右,比阴坡辽东栎林早12d左右。
2009, 29(12):6589-6599.
摘要:农田-草地景观界面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景观组成部分,研究该界面生态特征的格局和过程是完善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的热点领域。首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中的半变异函数、克里格插值估计、空间分布图等方法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河北沽源地区的农田-草地界面(CGB)土壤水热的空间异质性和界面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尺度下的土壤水热空间异质性各参数的变化趋势确定较为合理的采样粒度为 0.5m×0.5m;农田-草地界面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为中等变异,土壤温度为弱变异,不同采样粒度空间结构特征定量研究得到土壤水分变程范围(A0)为2.93~15.4m,且为中到强度的异质性程度(MSH),土壤温度变程为3.75~20.99m,表现为强空间异质性;验证在农田-草地边界向两侧的一定范围内土壤水热存在过渡型界面效应,且具不同的生态梯度。该研究结果是认识农田-草地界面和进一步开展该界面功能研究的基础,对深入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界面非生物水热界面具有重要意义。
2009, 29(12):6600-6608.
摘要:在水资源匮乏的沙漠生境,凝结水是植物、生物结皮、无脊椎和脊椎小动物的重要水分来源之一。采用微渗计法对比研究3种生物结皮类型(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和自然裸沙对地表凝结水量及凝结水蒸散过程的影响。微渗计的规格为内径6 cm,高3.5 cm的PVC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地表的总凝结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 0.01),总凝结水量随生物结皮发育水平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依次为:裸沙 < 藻结皮 < 地衣结皮 < 苔藓结皮,即生物结皮的存在有利于沙漠地表凝结水的形成。不同类型地表凝结水量的日均值有所差异。对于同一地表类型,凝结水量的最大值为最小值的数倍。黎明时,苔藓结皮的凝结水量最大,而裸沙的凝结水量最小,地衣结皮和藻结皮居中。凝结现象自20:00~22:00,次日8:00~9:00结束。大多数日出后凝结现象仍继续发生。不同类型地表的凝结及蒸散过程经历2个阶段:日出前凝结水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日出后随温度的升高凝结水量快速减少,其中以苔藓结皮凝结水量下降最为迅速。凝结水量主要受温度、大气湿度、凝结面类型、气象条件和生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2009, 29(12):6609-6614.
摘要:异子蓬为中亚荒漠的特有种,其果实为胞果,花被片在结果时宿存包被果实形成浆果状的散布单位。对异子蓬的散布单位、果实形态进行比较观察,并在5/15℃、5/25℃、15/25 ℃(暗/光=12h/12h)3个温变周期下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1)异子蓬的散布单位绿色、浆果状,有大小两种形态;大小两种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在形状、大小、颜色上存在着明显差异。(2)大的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圆形,扁平,褐色,无光泽,直径(2.64±0.03) mm,重量(3.68±0.04) mg;小的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双凸镜形,黑色,有光泽,直径(2.40±0.04) mm,重量(2.86±0.06) mg。(3)褐色种子在3个温变周期下的萌发率都在81%以上,萌发速度快,而黑色种子萌发率低,萌发慢,具有休眠现象。(4)划破种皮及低温层积处理可显著提高黑色种子在3个温变周期下的萌发率,延长储存时间也可有效地促进黑色种子的萌发,表明黑色种子处于非深度生理休眠状态。异子蓬产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萌发差异对荒漠异质环境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2009, 29(12):6615-6621.
摘要:利用1996年在湖南省会同林区布置的20个1 hm2的实验样地,以剔除或林下不含箬叶竹样地作为对照(C),保留箬叶竹作为处理(I),评估了天然林重建过程中林下单优箬叶竹灌丛形成对树种更新过程的影响。处理10a以后结果显示,箬叶竹灌丛盖度上升到95%。进一步通过2007年两种样地乔木多度、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物种组成等指标的测量表明,单优箬叶竹灌丛显著抑制了树种的存活与生长,18~390 cm高度级别的树种多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尽管高度18 cm以下级别的幼苗以及成年树的多度和多样性没有显著下降,但是生物量从幼苗到成年树,处理样地普遍下降。幼苗、幼树、成年树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下降47.45%、39.87%、59.64%,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下降55.70%、46.08%、63.62%。NMS(非计量多元尺度法)排序进一步表明两种样地具有显著不同的树种组成,揭示两种样地处于不同的演替更新阶段。结果表明单优箬叶竹灌丛的形成能延缓树种更新的进程,因此天然林重建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该类林下植被的出现。
2009, 29(12):6622-6629.
摘要:黑荆树作为一种入侵植物在国外已经引起了相当的重视,被作为经济植物引入我国以后,目前在很多地区也形成了黑荆树天然更新林。但至今其对于我国生态系统的入侵风险的研究仍然很少。以温州地区6个黑荆树群落为样本,对黑荆树和其它树种的竞争强度、空间关系和群落中物种的相互替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黑荆树在群落竞争中并没有体现出优势;(2)黑荆树与其它物种在空间上基本是独立的,这可能是由于竞争强度比较弱,并不能造成明显的竞争性死亡;(3)除马尾松外各群落中物种都维持较高的自我替代,但是在PY04、CN02和RN01群落未来黑荆树仍可能替代其它物种变成主要优势种,而由于其存在幼苗更新困难这种优势不会长久;(4)黑荆树的入侵风险不高,保持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能够有效地防止黑荆树成为优势物种,因此今后要尽力维持本地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2009, 29(12):6630-6637.
摘要:通过测定岷江上游16年生本地种油松和外来种辐射松人工林下不同土壤层次中各形态磷素含量以及磷酸酶活力,阐述两种林分对土壤磷素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个土层中,两种林分下的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磷均无显著差异。在0~20cm土层中,油松林与辐射松林土壤全磷、Al-P、Fe-P、Ca-P含量以及磷酸酶活力均无显著差异,而油松林土壤有效磷和有机磷显著高于辐射松林;在20~40cm土壤中,油松林土壤全磷、有效磷、有机磷、Al-P、Fe-P含量与辐射松林差异不显著,油松林土壤Ca-P含量、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力显著高于辐射松林;在40~60cm土壤中,油松林土壤除中性磷酸酶活力与辐射松林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形态磷素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力变化与20~40cm土壤中的一致。此外,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两种人工林土壤各形态磷素含量、磷酸酶活力都呈降低的趋势。单从土壤磷的状况看,油松林土壤中磷素含量高于辐射松林。
同小娟 , 张劲松 , 孟平 , 尹昌君 , 高峻 , 黄辉 , 国琳
2009, 29(12):6638-6645.
摘要:植树造林使我国森林碳储量显著增加,人工林潜在的碳汇功能不容忽视。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2a的碳通量观测,以探讨净碳交换(NEE)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主要生长季(4~9月份),夜间日平均NEE(生态系统呼吸)随气温升高呈指数增长(P<0.01)。2006年和2007年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1.92和1.86。气温在10℃以下时,NEE日总量较小。气温超过10℃后,人工林以净吸收大气CO2为主,且日吸收量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白天净碳吸收量随光合有效辐射(PAR)增加而增大(P<0.01),可由直角双曲线方程描述;不过,当饱和差(VPD)小于1.0 kPa时,二者呈线性相关(P<0.01)。2006年和2007年主要生长季(4~9月份)的平均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α)分别为0.032和0.019,平均最大光合速率(Pmax)分别为0.96mg·m-2·s-1和1.10 mg·m-2·s-1。α和Pmax都存在季节变化。在月尺度,Pmax与VPD和PAR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分别为P<0.01和P<0.05),但与气温相关性不显著;α与对应的PAR、气温和VPD均无明显相关关系。
2009, 29(12):6646-6653.
摘要:对贵阳市区到农村地区的石生藓类氮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根据藓类氮含量(y,%)和大气氮沉降(x, kg hm-2 a-1)的平均定量关系(y=0.052x+0.7325)计算了各采样点的大气氮沉降值。贵阳地区大气氮沉降的变化范围为0.91~44.69kg hm-2 a-1,市区大气氮沉降最高平均(29.21±6.17)kg hm-2 a-1,主要来自城市废水NH3释放;最低平均(11.95±3.95)kg hm-2 a-1,出现在城市和农村的结合地带,主要原因在于来自市区的氮污染物减少、且大量分布了环城林带、农业活动相对较低;20km以外的农村地区大气氮沉降略微升高(平均(14.31±5.11)kg hm-2 a-1),主要反映了农业施肥导致NH3释放的增加。结果表明,石生藓类氮含量是一种经济可靠的大气氮沉降监测工具,能够较准确地量化大气氮沉降的水平,并为深入研究大气氮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基础资料。
2009, 29(12):6654-6663.
摘要:运用定点观测法和车载传感器的流动观测法,研究了夏季沿南京市市中心-郊区-城市森林梯度的近地层大气温度(TN-S)、CO2浓度(pN-S(CO2))、湿度和污染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沿市中心-郊区-城市森林梯度,TN-S、pN-S(CO2)、相对湿度(RHN-S)和污染物浓度(pN-S(SO2)和pN-S(NO2))均表现为规律性的变化,与观测点距市中心的距离间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R2在0.71~0.90之间)。与城市森林(S9)相比,市中心(S1)的TN-S和pN-S(CO2)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TN-S升高幅度在5:00~6:00时段最小,而在17:00~18:00时段最大,分别为1.3℃和4.7℃,白天和夜间平均分别升高了3.7℃和2.1℃;而pN-S(CO2)升高幅度在1:00~2:00时段最小,在13:00~14:00时段最大,分别为7.0μmol/mol和66μmol/mol,白天和夜间平均分别升高了55μmol/mol和20μmol/mol。S1和S9点间,绝对湿度(AHN-S)的全天平均值无显著差异;而RHN-S除了5:00~6:00时段两点均接近饱和外,一天中S9点均高于S1点,两点最大差值出现在13:00~14:00时段,S1和S9分别为37.4%和52.9%,全天平均升高了7.0%。与S9点相比,S1点的pN-S(SO2)和pN-S(NO2)在上午10:00~11:40间分别升高了0.88倍和2.1倍。表明,当前城市的一些环境因子如TN-S和pN-S(CO2)相当于全球数十年或更久以后的水平。
陈志杰 , 张锋 , 张淑莲 , 李英梅 , 梁银丽 , 杨兆森
2009, 29(12):6664-6671.
摘要:采用室内测定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阳能不同消毒方式对温室土壤环境的效应及对温室黄瓜根结线虫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垄沟式覆盖地膜处理对温室土壤温度、土壤酶的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最明显,处理16d,棚室10、20、30、40、50cm深土壤的最高温度依次是59.1、57.7、56.6、48.9、47.6℃,平均每天超过55、50、45℃持续时间分别为7.5、8.5h和16h;土壤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提高对根结线虫的杀灭效果。0~20cm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分别降低433%、18.7%、20.1%和13.1%;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降低96.0%、84.8%、539%。垄沟式未覆膜处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次之,平面式未覆膜的影响最小,酶活性降低及土壤微生物数量下降对土壤的活性有一定的负效应。垄沟式覆膜太阳能消毒对温室黄瓜根结线虫控制效果最显著,持效期最长,能有效杀灭温室0~50cm土壤内根结线虫;处理后第1年和第2年对温室黄瓜根结线虫控制效果均达到100%,第3年防效96.7%,第5年仍达72.8%。垄沟式未覆膜控制效果次之;平面式未覆膜控制效果最差,持效期最短。
2009, 29(12):6672-6680.
摘要:挠力河流域是中国东北三江平原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选择挠力河流域干支流6个河段21个样点,2007年7月进行河流大型无脊椎动物样本的采集和鉴定,并分别采用3分法和比值法进行了河流大型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简称B-IBI)计算与评价。结果显示,使用两种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与水质、生境质量评价结果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挠力河流域河流生物完整性总体良好,个别样点较差。全流域属于无干扰和轻度干扰的样点占71.4%,中度干扰的样点占238%,重度干扰的仅占4.8%。得分较高的样点多处于挠力河支流或干流上游的山区,人类活动较少,河流周围为茂密的森林植被;分值较低的样点主要位于支流下游或干流中游,均临近居民点,水体质量较差,河岸人类活动密集,植被覆盖度低,土地开发利用强烈等特征。这表明,河流B-IBI受到河岸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LULC)的重要影响。
2009, 29(12):6681-6690.
摘要: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是长江三峡库区主要污染源之一,已造成令人关注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等问题,流域模型(AnnAGNPS)与GIS结合,为空间数据组织和模型参数空间聚合提供技术基础,是其预测和流域规划与管理的有效途径。三峡库区小流域条件下,基于临界源面积(CSA)和最小初始沟道长度(MSCL)值域设定,形成不同流域划分方案,空间离散单元(SDU)水平,即SDU大小及数量,影响输入参数空间聚合效应及模型输出结果。在黑沟小流域(144.4 hm2)应用已校准AnnAGNPS模型,设定CSA和 MSCL值域为0.5~15hm2及7.5~200m,10种SDU水平、流域尺度和条件下,结果表明:空间参数聚合程度和模型输出结果均随SDU尺度改变而发生变化。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等参数具有明显的聚合效应,径流、泥沙和养分输出具有不同的SDU适宜水平和范围。SDU尺度聚合效应对径流量影响较小,而对泥沙、总N、总P模拟影响较大;径流量、泥沙、总N、总P模拟输出误差可接受SDU尺度范围分别为0.5~18、2~6、0.5~6 hm2。因此,应用AnnAGNPS模型,更需要注意不同子模型所需要适宜的SDU尺度水平。
段爱国 , 张建国 , 张守攻 , 张俊佩 , 王军辉 , 何彩云 , 李燕
2009, 29(12):6691.
摘要: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区10多种自然生长树种为试材,探讨了不同季节典型晴天里各树种叶片水平的蒸腾速率日动态规律,以揭示极端干热生境条件下供试树种蒸腾作用的动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旱生境(3月份)转向干热生境(5月份)时,大多数供试树种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峰值有所提前,蒸腾作用受到明显限制,而当干热胁迫解除、湿润生境(10月份)来临时,蒸腾作用受限程度减轻或消失,多数供试树种呈现出比较典型的峰状曲线;在干旱、干热以及湿润季节里,供试树种均可分为高、亚高、亚低和低蒸腾速率树种等4个类别,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树种所属类别或蒸腾速率大小排序存在明显变动,体现了树种特性在水分生理反应上的多样性表达;随着干热胁迫的加深,供试树种蒸腾速率的变化可分为增强型、减弱型及稳定型3种;树种蒸腾速率的变化方向与气孔导度的变化方向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树种蒸腾速率的季节性增减可能表现为气孔因素为主与非气孔因素为主两种控制形式。
2009, 29(12):6702-6711.
摘要:基于CNKI中出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以来的核心期刊文献视角,对文献的年度分布、期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继而从社会-经济学方法、生态学方法、系统学方法、新兴方法4个方面透视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方法的变动过程及趋势。分析表明,伴随文献的逐年递增,定量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展;方法体系由单调走向丰富,但模型的作用有被夸大的趋势;研究内容以水平评价为主,其余评价内容较少涉及;多尺度及动态的时间序列研究全面铺开,但时空结合研究有待深入。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及空间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009, 29(12):6712-6722.
摘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土壤生态系统对抗人为干扰和自然剧烈变化的能力,可以由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方面来表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土壤健康指标的核心之一,进行稳定性评价对于土壤健康评价尤其是人为污染和物理干扰后土壤的健康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地上生态系统研究结论相似,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与所选择的干扰性质和土壤过程密切相关。国内外近年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保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对策,并提出了问题与展望。
2009, 29(12):6723-6732.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城市森林为城市居民提供诸多生态服务。而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能够有效指导城市森林建设,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在阐明城市森林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对比分析了各类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并根据其发展历程将其归纳为3类:单株树木经济价值评估法;城市森林生态服务综合价值评估法;空间显式景观模型评估法。最后指出现有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中的不足及今后发展方向,以期丰富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理论,并为城市森林的合理规划提供借鉴。
2009, 29(12):6733-6740.
摘要:报告基因包括lux、gfp、lacZ、inaZ、luc、cat、xylE及uidA等,其中土壤质量监测中最常用的报告基因有lux、gfp、lacZ和inaZ 4种。从不同角度比较了土壤质量监测中最常用的上述4种报告基因,简要阐述了应用于土壤质量监测中的微生物监测报告基因的定义、类别、性质及特点,展示了报告基因表达系统的构建方式与检测方法,总结了报告基因技术在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物质、营养物质等化学物质以及在土壤微生物及其活动、土壤根际微生物与土壤中原生动物、植物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应用。讨论了目前报告基因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2009, 29(12):6741-6747.
摘要:林火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于林火发生预测以及理解林火在森林景观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空间点模式方法对大兴安岭地区1988~2005年间雷击火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确定雷击火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成聚集分布,并存在雷击火热点地区,其核心区地理坐标分别为123°06′E,52°20′N;123°41′E,51°34′N;124°08′E,50°48′N。
2009, 29(12):6748-6753.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矿区,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依据西山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4个基本原则,构建了一套西山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等级,管理、环境、经济3个系统共25个具体指标组成,并提出了西山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
2009, 29(12):6754-6763.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外盆栽试验,采用人工增加紫外辐射的方法模拟UV-B辐射增强,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2O排放通量,研究地表UV-B辐射增强对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气象条件和田间管理措施下,UV-B辐射增强没有改变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但从植株结荚到成熟,UV-B辐射增强降低了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通量,进而降低了N2O的累积排放量。收割实验发现,在分枝开花期,UV-B辐射增强对土壤N2O排放影响明显,降低了土壤N2O排放通量;从结荚至鼓粒期,UV-B辐射增强主要通过降低植株地上部分N2O排放通量来降低土壤-大豆系统的N2O排放。UV-B辐射增强显著降低了植株的生物量,并影响到植株的氮代谢和土壤NH+4-N与微生物氮。UV-B辐射增强可能会导致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量降低。
2009, 29(12):6764-6771.
摘要:结合对研究区域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分析,对3种不同生境下梭梭和多枝柽柳两种荒漠盐生植物光合器官解剖结构的研究表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依靠当年生绿色同化枝进行光合作用,且同化枝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是典型的超旱生稀盐盐生植物;同化枝的栅栏组织富含叶绿体,是C4高光效植物,提高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进一步增强了梭梭对荒漠干旱、盐渍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同化枝及叶的表皮上均具下陷的气孔和泌盐腺,是旱生泌盐盐生植物;叶为全栅型,且同化枝具有发达的维管柱,占同化枝直径的60%以上,此外,其同化枝及叶的表皮细胞外凸形成乳状突,是一种环境胁迫指示结构。这些特征均能说明梭梭和多枝柽柳具有很好的抗旱、耐盐碱能力,且作为荒漠环境的优势树种,它们对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有积极意义。
韦兰英 , 袁维圆 , 焦继飞 , 张建亮 , 尤业明 , 莫凌 , 黄玉清 , 李先琨
2009, 29(12):6772-6778.
摘要:为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菊苣(Cichorium intybus)叶片生长和光合生理对不同用量保水剂的适应能力和生理响应机制,以不施保水剂作为对照(CK),测定了施用不同用量保水剂(15 kg?hm-2,30 kg?hm-2)条件下大田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菊苣(Cichorium intybus)的比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保水剂对紫花苜蓿的比叶面积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菊苣的比叶面积具有显著影响(P<0.05)。对紫花苜蓿而言,保水剂施用量为15 kg?hm-2时,其Pn、gs和WUE均显著高于对照(P<0.01),但施用量为30 kg?hm-2处理时,其Pn、和gs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P<0.01),但是却维持较高的WUE;对菊苣而言,施用保水剂降低了其Pn和Tr(P<0.01),但WUE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紫花苜蓿和菊苣采取两种不同的生理适应策略来适应变化了的水分环境条件。紫花苜蓿Pn与gs、Pn与Tr的相关性均以保水剂施用量为30 kg?hm-2处理最紧密(P<0.01),而Pn与WUE的相关性则以对照最为紧密,依次为15 kg?hm-2处理和30 kg?hm-2处理;菊苣Pn与gs、Tr和WUE的相关性强弱均表现为15 kg?hm-2处理<30 kg?hm-2处理<对照,表明保水剂影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叶片参数和光合特性对保水剂的响应并不具有一致性,植物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调节其形态和生理过程,以维持其正常生长。
张艳英 , 周楠 , 刘鹏 , 徐根娣 , 陈文荣 , 蔡妙珍
2009, 29(12):6779-6784.
摘要:以耐铜的‘89112’与铜敏感的‘双-70’的两个烟草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铜(0,0.5,1,5,10 mg?L-1)对烟草幼苗氮代谢的几个关键酶及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烟草硝态氮(NO-3 -N)含量均随着铜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品种89112硝态氮的含量明显比双-70的高,且铜处理时间越长对烟草硝态氮的同化抑制越大;GS、GOGAT的活性均随着铜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且处理时间越长活性越低,品种89112的酶活性的要高于品种双-70的,表明89112对铜胁迫的耐性较强些;低质量浓度铜条件下谷丙转氨酶(GPT)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所提高,但却降低了游离氨基酸含量,且在品种双-70的降低幅度更明显;同时铜处理也提高了烟草幼苗蛋白质含量。
2009, 29(12):6785-6792.
摘要:以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选择了5个典型路段,在1.0 mm min-1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了土质道路降雨-径流-泥沙关系。结果表明,土质道路被高度压实,但使用强度和管护方式差异致使容重、路面浮土、杂草盖度、饱和导水率等差异显著。土质道路仅需1~3 mm降雨就能产生地表径流,7~10 mm的降雨使径流趋于稳定,径流系数超过60%,特别是车流量较大干道的径流系数超过70%,平均和峰值径流量达0.69 mm min-1和0.84 mm min-1。土质路面大量浮土致使初始径流含沙量高,然后快速下降并趋于稳定。由于路面浮土量大和在降雨过程中能形成人工细沟的车辙等导致较大车流量干道的土壤流失率是其它路段3~4倍。土质道路的容重和路面浮土与径流系数和土壤流失量呈显著正相关,饱和导水率则呈显著负相关;路面杂草能显著减少径流,防治路面侵蚀。
2009, 29(12):6793-6804.
摘要:在山西芦芽山林线附近,应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Dendrometer)测量了6株白杄树干的径向生长过程,同步监测环境因子。观测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7月15日~8月7日(夏季期),9月5日~10月9日(秋季期)。结果表明:(1) 白杄树干径向变化在晴好天气呈现出有规律地波动式上升,在阴雨天气下则表现为持续上升,降雨结束后迅速下降;(2) 树干径向生长生长曲线在两个阶段都呈二次曲线形式,在夏季期内树干径向生长为正,在秋季期初始阶段为负在9月中旬后逐渐变为0。(3)在两个观测期内的非降雨期内,树干径向变化与空气温度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正相关与土壤温度相关关系在两个时期内不同;在两个观测期内的降雨时段内,树干径向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均不同。(4) 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秋季期内,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白杄的生长,在夏季期内,湿润环境有利于白杄的生长。
2009, 29(12):6805-6810.
摘要:对中国东南沿海4个日本囊对虾地理群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在获得的467bp 序列中,共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9.64%。具有10种单倍型,三亚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0.900±0.161)。各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07~0.0082,其中三亚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为丰富,远高于湛江、北海和海口群体。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0~0.945。结合已报道的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NJ分子系统树,中国海域日本囊对虾可分为3支。香港至台湾沿岸所有单倍型聚集为一分支,湛江、海口和北海群体内的所有单倍型聚集成另一分支,两分支分别属于已报道的变种Ⅰ和变种Ⅱ,但三亚群体内的4个单倍型单独聚集成一分支,与前两分支的核苷酸序列差异大(7.95%~8.35%),遗传分化明显,可能为一亲缘关系很远的新种(或变种)。研究结果可为日本囊对虾的资源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参考。
2009, 29(12):6811-6817.
摘要:以黄土沟壑区果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黄土高原果业生产波动性大,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通过调控果树的生殖生长量,研究了果园生态系统生产力调控及系统响应。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高的处理对土壤深层的水分利用增强,但降低了土壤深层贮水量,从而进一步加重土壤干燥化程度;以生殖生长调控为手段的生产力调控能够显著改善果实的单果重、果实硬度、着色指数等外在品质,果品优果率可提高12.9%~23.5%;通过生产力调控,果业生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果园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维持,果树生产波动性缓解。确定挂果2.25×105个/hm2的生产力水平为黄土沟壑区盛果期果园生态系统的适宜生产力水平。
2009, 29(12):6818-6826.
摘要:2000~2004年5~7月“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对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期间,于2003年6月17~18日和6月27~30日分别在35°01.9′N、120°32.9′E海区和35°03.3′N、120°26.4′E海区进行了25 h和64 h的水团追踪观测调查,鳀鱼鱼卵的数量、垂直分布与水温的分布为重点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表明:水温垂直分布的变化、海水混合的强弱、水体的辐聚/辐散等物理过程对水体中鳀鱼鱼卵数量和鳀鱼鱼卵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有很大影响。温跃层分布深度的波动引起水体的垂直交换(混合)、水平对流(辐聚/辐散)和跨跃层的物质交换。温跃层深度变浅时,上混合层水体的厚度变薄,跨跃层的向上混合,将下混合层水体中和温跃层中的鳀鱼鱼卵输运到温跃层和上混合层中,同时表层水体发生辐散现象,使得下混合层、温跃层和上混合层水体中鳀鱼鱼卵数量减少、密度减小,导致整个水柱内鳀鱼鱼卵的数量减少;温跃层深度加深时,上混合层水体的厚度增加,跨跃层的向下混合,将上混合层水体中和温跃层中的鳀鱼鱼卵输运到温跃层和下混合层水体中,同时表层水体发生辐聚现象,使得上混合层、温跃层和下混合层水体中的鳀鱼鱼卵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导致整个水柱内鳀鱼鱼卵的数量增多;温跃层水体中鱼卵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较上混合层和下混合层水体更为显著。水体中温跃层的存在、温跃层分布深度的波动及其波动的程度对上混合层和温跃层中鳀鱼鱼卵的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导致鳀鱼鱼卵数量垂直分布的剧烈变化。
黄晓辉 , 杨友才 , 谭周进 , 张德咏 , 谢丙炎 , 刘勇
2009, 29(12):6827-6833.
摘要:对4个常规优质烟草品种(K326、G-80、红花大金元、净叶黄)的种子、根、茎、叶进行了内生菌的分离计数、初步分类与拮抗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烟草中有大量的内生菌分布,以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与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一致。烟草不同器官中内生菌的分布表现为根和种子中数量相当,茎次之,叶最少的规律。不同烟草品种间的分布为:种子中是K326和红花大金元内生菌分布较多,净叶黄次之,G-80最少;苗期植株中4个品种的内生菌数没有明显差别;大田期是净叶黄烟草的内生菌数量最少。烟草中内生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而种子中内生细菌的芽胞菌数量要明显多于植株中的。通过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实验,从红花大金元品种中筛选到有抑菌活性的菌株5株,从净叶黄和K326中分别筛选到1株,体现出了4个品种的抗病性与拮抗菌之间的一定相关性。
2009, 29(12):6834-6842.
摘要:在琅琊山风景区通过实地实验,分析了游憩活动对琅琊山风景区两种草地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憩活动强度与两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呈负线性相关。近游道、中距离游道和远距离游道的3个实验组,紫花苜蓿种子平均发芽率依次为31.29%、39.41%、55.21%;白三叶依次为8.42%、14.62%、23.89%。距游道越远的实验组种子的发芽率越高,距游道最远的实验组和最近的实验组的种子发芽率差异显著。(2)柏油、水泥、台阶和泥质4种游道实验区的种子平均发芽率,紫花苜蓿依次为37.20%、40.27%、41.28%、48.13%;白三叶依次为1037%、10.92%、14.23%、27.05%。旅游和游憩活动量较少的游道实验区种子的发芽率高于游憩活动量较大的游道实验区。此外,相同游道、相同实验位置的两种植物种子发芽率亦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植物种子萌发受到旅游活动的干扰存在差异。
张国良 , 樊明寿 , 陈刚 , 刘娟 , 周卫东 , 孙国荣
2009, 29(12):6843-6849.
摘要:通过环境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对22个基因型的燕麦籽粒皮层、糊粉层、近糊粉层和颖果中部的Si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Si元素在燕麦籽粒不同部位的含量有明显差异,皮层和糊粉层Si含量较高,近糊粉层和颖果中部含量较低,在颖果中Si主要富集在糊粉层中;而且不同基因型燕麦籽粒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Si的积累量也有较大差异,这可能是由遗传差异引起的。糊粉层中的Si含量影响着近糊粉层和颖果中部的Si含量。另外,籽粒不同部位Si含量与P、Ca、Mg、S、Al、Pb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颖果中部的Si含量与K、Cd含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说明Si在燕麦籽粒中富集的同时也影响着P、Ca、Mg、S、Al、Pb等元素的富集。
熊友才 , 李朴芳 , 熊俊兰 , 李志华 , 李小刚 , 李凤民
2009, 29(12):6850-6855.
摘要:“现代生态学讲座”系列会议是由国内外华人生态学家联合发起、为加强现代生态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热点问题的交流与合作的国际会议。总结了2009年6月27~29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五届现代生态学讲座国际会议的全部二十五场报告,围绕“宏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会议主题,分别从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根际和土壤生态学、分子和行为生态学以及农业生态学等角度进行了分类总结。全部报告可归纳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两个大的基础理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必须在人类-自然耦合生态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探索。对该会议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