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林龙山 , 程家骅 , 姜亚洲 , 袁兴伟 , 李建生 , 高天翔
2008, 28(8):3485-3494.
摘要: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卵场;其中黄海南部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3°00′~34°00′N,122°30′~124°00′E,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9.65~12.17℃,最适盐度范围为32.25~34.54,最适水深范围为29.74~76.49m;东海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0°30′~31°00′N,124°00′~125°00′E海域和30°30′~32°30′N,125°00′~126°00′E海域,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10.13~16.64℃,最适盐度范围为32.50~34.37,最适水深范围为40.23~85.61m;黄海南部和东海产卵场水温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小黄鱼产卵场较过去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过度捕捞等扰动因素的影响下,小黄鱼对环境适应性明显提高。
2008, 28(8):3495-3506.
摘要:研究了5种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十指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pH 5, 6, 7, 8, 9, 10)当前繁殖(mx)与未来存活(lx+1)、未来生殖(mx+1)和残余生殖价(V*x)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臂尾轮虫存活代价的相关系数在初始几个日龄组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在随后的大部分日龄组中,均表现为负相关,直至整个生命周期。相对于存活代价,5种臂尾轮虫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的相关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整体趋势仍就是大部分呈现负相关。因此可以推断,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存在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mx与lx+1对日龄组的回归分析有100%回归关系显著,mx与mx+1有97%回归关系显著,而mx与V*x有93%回归关系显著。因此推断,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的负相关性随着日龄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结果还发现,某些种类的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在胁迫的pH(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其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较适宜pH(中性)条件下更为显著。
2008, 28(8):3507-3516.
摘要:参考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生态毒性测试标准方法,以绿藻(Scenedesmus oblignus)和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3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纳米氧化锌nZnO、纳米二氧化钛nTiO2、纳米氧化铝nAl2O3)水悬浮液的水生生态毒性。结果发现,不同的纳米颗粒具有不同的毒性:nZnO、nTiO2和nAl2O3对斜生栅藻生长的 96 h半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1049、15.262、>1000 mg?L-1,而对大型蚤活动抑制的 48 h EC50 值则分别为0.622、35.306 mg?L-1和114357 mg?L-1。据此可得到3 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水悬浮液的毒性大小顺序为:nZnO >nTiO2 > nAl2O3。此外,不同的生物对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敏感性也不同,除nTiO2以外,大型蚤对另外2种纳米颗粒的敏感性强于斜生栅藻。实验结果表明,人工纳米材料的生态毒性和环境效应不容忽视,应重视并深入研究此类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机制和影响因子,以便能对其进行更好的风险管理。
2008, 28(8):3517-3526.
摘要: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仅为79.07ind/m3,浮游动物在河口内与口外海滨形成两个高丰度区,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从口门内向近岸及近外海逐渐递减,优势种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该期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布。1999年丰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高达300.89ind/m3,浮游动物分布不均匀,数量由河口内向近岸水域与近外海水域递增。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总体趋势与1999年枯水期相同。1999年枯水期、丰水期,2000年3月枯水期,桡足类数量占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别为95.54%、85.82%、84.83%,桡足类数量在浮游动物总数量中占绝对优势,并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中起关键作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受潮周期影响显著,优势种在浮游动物数量潮周期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由各样站的浮游动物数量与盐度做回归分析,在枯水期均不成线性关系,在丰水期则成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34134+ 00112x(r=0.9341, n=8)。此外,长江口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变化与温度、径流量、海流及食物等关系密切。
2008, 28(8):3527-3534.
摘要:应用现场模拟实验方法测定了石油钻井噪声与振动对鲤鱼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污染对鲤鱼摄食、生长、代谢和排泄等各能量收支组分均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和趋势却不尽相同。鲤鱼摄食、生长和生长转换效率均随噪声与振动强度增大呈减小趋势;其中摄食较为敏感,但生长的受影响程度却显著大于摄食。与摄食和生长的变化趋势不同,在受到显著影响范围内,排泄能和代谢能随噪声与振动强度增大呈U型变化趋势;其敏感程度与摄食相同,受影响程度也显著低于生长。钻井噪声与振动对鲤鱼影响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鲤鱼能量摄入量降低导致各能量支出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二阶段为,噪声与振动进一步增强,除使摄食量继续减小外,同时造成体内代谢量和排泄量的增大,这两种影响的协同作用使鲤鱼生长大幅度降低。通过所建立的不同钻井噪声与振动强度下鲤鱼的能量收支模型,可以看出,鲤鱼生长大幅度降低总是与代谢量和排泄量增大相对应。
2008, 28(8):3535-3542.
摘要:生态安全不仅体现在某个时间段的状态上,还与安全隐患密切相关,区域生态安全是安全状态、隐患因素、演变趋势、时间、空间以及安全主体的函数。只有将其状态和隐患结合起来研究,才能科学而正确地对生态安全未来演变趋势做出判断,实现生态安全危险状态的预警。文章以辽河流域为例提出预警指数测算方法:①确立生态安全状态——隐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②采用数学方法计算安全状态指数。③采用安全评价方法计算隐患指数。④根据多目标决策准则,采用状态指数和和隐患指数的并合方法计算预警评价的结果指数。评价结果与实地考察情况基本一致,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生态安全预警依据。
2008, 28(8):3543-3552.
摘要:以南方生态水资源库为研究对象,提出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概念,分析了其脆弱性成因和主要表现。从脆弱性成因角度构建了包含10个具体指标的南方丘陵区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85个县级评价单元的生态水资源库脆弱度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全省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等级以中等脆弱为主,其中,微脆弱等级3个,占总评价单元的3.5%,中等脆弱等级70个,占总评价单元的82.4%,强脆弱12个,占总评价单元的14.1%。脆弱度空间分布存在“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的总体分布态势。其中,以湘西北、湘西南和湘南所构成的外部环形地带和以长沙、衡邵盆地为中心的中东部地带为全省两个比较明显的高脆弱区(带)。
韩慧丽 , 靖元孝 , 杨丹菁 , 肖林 , 李国梁 , 詹重贵 , 王安利 , 孙儒泳
2008, 28(8):3553-3562.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水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较少。对深圳市梅林水库和西丽水库调节小气候和净化空气细菌的服务功能进行了实地研究,并对调节小气候的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结果表明水库生态系统有一定的降温、增湿和净化空气细菌效应。在炎热的夏季,梅林水库和西丽水库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比市区分别降低159、235℃和2.56、4.10℃。在干燥的冬季,梅林水库和西丽水库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和最大值较市区分别提高了601%、11.10%和7.38%、7.80%。梅林水库、西丽水库和市区空气细菌数量分别为9、10cfu/皿·5min和107cfu/皿·5min,库区空气细菌数量远远少于市区。梅林水库和西丽水库调节小气候的服务价值分别为1249.13×104元·a-1和5441.83×104元·a-1。
2008, 28(8):3563-3573.
摘要:以压力-状态-响应(PSR)为概念框架构建厦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元,对可空间插值指标进行格网采样空间插值,对不可空间插值指标进行专家赋值,采用RS和GIS相结合的技术,通过空间叠加得到厦门市2003年和2006年的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以揭示厦门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2003年厦门景观生态安全度平均值为0.586,处于中等安全水平,2006年平均值为0.650,处于中高安全水平,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度整体水平在小幅度提高;(2) 各行政分区2006年较2003年数值均有所提高,2003年其安全度自高向低排序依次是同安>翔安>思明>海沧=集美>厦门海域>湖里,2006年其安全度自高向低排序依次是同安>思明>海沧=翔安>集美>湖里>厦门海域;(3) 景观变化压力指数2006年较2003年有所提升,但是景观生态安全调控力度也在加大,缓解了城市化过程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压力和影响。
2008, 28(8):3574-3583.
摘要:青藏高原由于高寒低温限制了有机碳的分解,大量的碳积累在土壤碳库中,对全球升温的反应很敏感。放牧可能会对该区草甸的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采用闭合箱动态法测定了云南香格里拉地区不同放牧管理方式下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呼吸。常年放牧草甸与季节性放牧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均呈现相似且明显的单峰季节变化特征,7月份达最大值,生态系统呼吸分别为9.77、8.03 μmol CO2 m-2 s-1,土壤呼吸分别为8.05、7.74 μmol CO2 m-2 s-1;1月份达最低值,生态系统呼吸分别为0.21、0.48 μmol CO2 m-2 s-1,土壤呼吸分别为0.16、0.49 μmol CO2 m-2 s-1。受一天中气温和土温的影响,常年放牧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在夏季与冬季均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最高值都出现在14: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凌晨。在夏季6~10月份,常年放牧草甸的呼吸显著大于季节性放牧草甸,表明较高的放牧强度增加了亚高山草甸的碳排放。土壤温度的指数模型F = aebT比土壤水分能更好地解释呼吸的变异性(R2 = 0.50~0.78,P < 0.0001)。二元回归模型F=aebTWc比单因子模型的效果更好(R2=0.56~0.89,P < 0.0001)。土壤呼吸在整个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呼吸中占主导地位,在常年放牧草甸与季节性放牧草甸分别为63.0%~92.7%和47.5%~96.4%,地上植物呼吸随生长季的变化而变化,在生长旺季占有较大的比例。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的长期Q10(1a)是短期Q10(1d)的2倍左右。季节性放牧草甸的长期Q10小于常年放牧草甸,表明在温度上升的背景下,放牧压力较小的草甸碳库较为稳定,具有较好的碳截存能力。
2008, 28(8):3584-3596.
摘要:基于微观空间单元的景观城市化水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2008, 28(8):3597-3605.
摘要:以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为对象,研究了植被覆盖类型对流域水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的流域年径流系数分别为:林地流域1.6%~2.3%,以农、牧为主的流域3.1%~3.9%;各流域基流系数差异显著,人工林流域为零,次生林为主的流域1.0%~1.5%,以农、牧为主的流域2.5%~2.8%;在雨季人工林流域的径流总量是次生林流域的3.37倍、农地流域的1.9倍,而农地流域的基流量是次生林流域的2.2倍;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条件下,人工林流域、次生林流域地表径流量分别是农地流域的10.8倍和2.2倍;在历时较长的暴雨条件下,人工林流域单位面积上的洪峰流量是农地流域的3.4倍,次生林流域的6.9倍;在长历时、大雨量条件下,农地流域的径流量是次生林流域的1.8倍。水平梯田的水源涵养功能与次生林植被相当,次生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远好于人工植被,在水资源短缺的黄土高原应提倡植被的自然恢复。
武俊喜 , 焦加国 , 肖红生 , 王洪庆 , 杨林章 , 程序 , Ellis Erle C
2008, 28(8):3606-3617.
摘要:通过实地研究主要位于宜兴市域的区域乡村景观代表性样方,评价并阐明了人口密集的长江平原区乡村景观的结构、管理与土壤全氮、全磷密度和储量的关系。景观绘图是基于1m分辨率的IKONOS影像并采用生态立地分类及绘图标准,通过直接解译和实地检验对均质景观缀块进行分类和绘图;依据区域权重分层取样方法,在生态立地缀块中随机设定取样点进行土壤或底泥取样;通过自助法对12个样方重取样,用区域多变量最优化方法计算样方的区域权重,并结合不确定性分析模型评价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土壤全氮和全磷储量。结果表明:在85.24×103km2的长江平原区乡村景观面积范围内,0~30cm土壤全氮、全磷储量分别为29.87Tg N和 19.79Tg P。最大的5种土地利用/覆被的类型为水田、水产养殖、非渗漏性建筑用地、旱地1年生作物和闲置水域,占区域总面积的82.9%;其土壤全氮、全磷储量分别占区域总量的82.6%和80.8%。其中平原稻田面积为38.93×103km2,占总面积的45.5%;其0~30cm土壤全氮、全磷储量分别高达15.26Tg N和9.13Tg P,分别占总储量的51%和45%。揭示了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中土地利用/覆被方式对区域土壤全氮、全磷的影响模式。这种在小尺度下对土地管理调查,土壤全氮、全磷及其它生态特征研究方法的精确度明显优于传统的基于30~1000m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覆被研究。
2008, 28(8):3618-3625.
摘要:以太湖地区主要稻田土壤类型黄泥土为对象,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对回填土柱和植稻原状土渗漏池进行模拟稻田灌溉试验,系统研究了灌溉水对稻田土壤氮磷营养的贡献。在回填土柱灌溉试验中,在试验初期,不同形态的氮素均有较高的淋失量,以后逐渐降低,表明初期淋失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而不是灌溉河水。在整个水稻生长季,均观测到有可溶性有机氮淋失,表明富营养化河水灌溉条件下可溶性有机氮是稻田土壤主要的氮素淋失形态。在本试验中,磷素的淋失动态与氮素的淋失动态截然相反,淹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没有土壤磷素淋失,但在淹水灌溉后期有大量的土壤磷素淋失损失,这可能是淹水后期土壤对磷的吸持已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继续固持土壤中多余的磷所致。与回填土柱模拟灌溉淋洗试验相比,在当前供肥条件下,原状土渗漏池试验氮磷淋失量远低于回填土柱试验,而灌溉水对土壤氮磷养分的贡献远高于回填土柱。通过富营养化河水灌溉带入当季稻田的N量达到每公顷56.3 kg,其中有55.8 kg N可被土壤吸持和作物吸收,表明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对氮磷养分来说是一个环境友好的生态系统。在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进行稻田土壤灌溉时可适量减少肥料施用量、优化氮磷肥料管理。
李吉玫 , 徐海量 , 张占江 , 叶茂 , 王增如 , 李媛
2008, 28(8):3626-3636.
摘要: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退化程度的4个典型断面进行了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取样调查,采用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了不同退化区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特征,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地表植被表现为严重的逆行演替,具体体现为胡杨林都为过熟林,几乎没有胸径在10cm以下的幼林;植被盖度、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随退化程度不断加重,地表植被中草本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盖度和相对频度逐渐降低,而灌木和乔木的相对密度、相对盖度和相对频度逐渐增加;(2)研究区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是:土壤种子库种类贫乏、密度低、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不高;(3) 随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种子库物种数不断减少、密度明显下降、优势种组成趋于单一、表层种子库比例升高、1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转变及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上差异显著。
张健 , 张金政 , 姜闯道 , 李志强 , 石雷 , 李振宇
2008, 28(8):3637-3643.
摘要:通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反射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鸢尾叶片取向对植株光合特性及光抑制的影响。自然状态下,鸢尾的叶片不同取向影响植株对光能的截获;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极显著相关;东西取向叶片的Pn要大于南北取向。南北取向的植株中叶片叶绿素(Chl a和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略高于东西取向。日进程中,各取向的叶片在一天中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光抑制。相对于东西取向的植株,南北取向植株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在两种取向的植株中,叶片东侧和南侧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RI)下调幅度较大;PRI的变化量(△PRI)大小依次为:东侧>南侧>西侧>北侧。鸢尾植株取向改变了叶片倾斜角度,两者共同导致光能截获减小;同时,叶片光能利用效率下调和叶黄素循环增强,这可能是不同取向植株均未发生严重光抑制的原因。
赵天宏 , 孙加伟 , 赵艺欣 , 付宇 , 王岩 , 史奕
2008, 28(8):3644-3653.
摘要:为了揭示CO2和O3浓度升高及其复合作用对植物活性氧(ROS)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机理,以玉米(Zea mays L.)为研究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CO2和O3浓度升高及其复合作用下,玉米叶片活性氧产生速率、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及玉米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与对照相比,高浓度CO2((550±20)μmol·mol-1)处理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升高,O-·2 产生速率、H2O2含量下降, 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减小,SOD、CAT、POD活性增强,玉米百粒重和穗粒数增加;而在O3浓度为(80±10)nmol·mol-1的条件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O-·2 产生速率、H2O2含量升高,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增大,SOD、CAT、POD活性减弱,玉米百粒重和穗粒数降低;CO2和O3浓度升高复合((550±20)μmol·mol-1+(80±10)nmol·mol-1)处理下,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H2O2含量、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MDA含量、相对电导率、CAT活性增加,POD活性减弱,而O-·2 产生速率几乎不变化,且玉米的百粒重和穗粒数略低于对照。以上结果说明,CO2浓度升高抑制了玉米叶片活性氧的代谢速率,提高了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强了光合作用,使玉米籽粒产量增加,对玉米表现为保护效应,而O3浓度升高促进了玉米叶片活性氧的代谢速率,降低了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了光合作用,使玉米籽粒产量下降,对玉米表现为伤害效应。在CO2和O3浓度升高复合处理下,CO2浓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O3浓度升高对玉米的伤害效应,而O3浓度升高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O2浓度升高对玉米的保护效应。
2008, 28(8):3654-3661.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沿阶草对土壤中芘、菲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0~322mg?kg-1)内,植物-微生物系统对芘、菲的去除效果明显。种植沿阶草60d后,菲、芘去除率分别为77.58%~96.3%、65.25%~83.25%;平均去除率分别比对照1(加0.1%NaN3)高82.27%、72.73%,比对照2(无NaN3)高43.26%、46.27%。沿阶草能吸收积累土壤中的菲和芘,根部和茎叶部菲、芘含量随土壤中菲、芘浓度的提高而增大;生物浓缩系数随土壤中菲、芘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根部大于茎叶部、芘大于菲。修复过程中,非生物因子、植物积累、植物代谢对菲、芘的去除率分别为6.61%、0.157%、6.54%和3.18%、1.21%、5.72%;微生物降解、植物-微生物间的交互作用对菲、芘的去除率分别为39.01%、26.47%和36.57%、3934%。说明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微生物降解作用是土壤中菲、芘去除的主要原因。
2008, 28(8):3662-3667.
摘要:以普通小麦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Ca2+对小麦幼苗氮素代谢的影响。在小麦第一片叶完全展开后,开始外源Ca2+处理,设0 (对照)、2、4 mmol?L-1 和8 mmol?L-1 4个Ca2+浓度梯度。处理5d后,测定氮同化酶活性、氮同化量及其它相关代谢物含量。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在2 mmol?L-1 Ca2+处理下活性比对照有显著增加,4 mmol?L-1 Ca2+处理的NR活性增加明显,但GS活性增加不显著;8 mmol?L-1 Ca2+处理下NR和GS活性比对照均明显降低。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活性在2 mmol?L-1 Ca2+处理下活性增加不明显,而在4、8 mmol?L-1 Ca2+处理下活性显著增加。小麦幼苗氮同化量以4 mmol?L-1处理最大,2 mmol?L-1处理与4 mmol?L-1之间差异不显著;Ca2+浓度为8 mmol?L-1时,氮素同化量明显降低。结果揭示了小麦幼苗不同氮同化途径对Ca2+的响应不同,GS途径比GDH途径对小麦氮素同化量的增加作用更大;4 mmol?L-1对小麦幼苗的氮素利用可能是最有效的Ca2+浓度。
2008, 28(8):3668-3674.
摘要:栖息地毁坏既会直接降低物种多度,又会间接地降低物种迁移繁殖力,同时还会改变原有的种间平衡。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栖息地毁坏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尚未揭示破碎的栖息地中物种灭绝的驱动机制。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了物种灭绝对栖息地毁坏空间异质性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栖息地毁坏和种间竞争对物种灭绝的影响。结果发现:强物种的灭绝主要来自栖息地毁坏,而弱物种的灭绝,在随机毁坏下,主要由栖息地毁坏与种间竞争共同决定,而在边缘毁坏下则主要由种间竞争所引起的。栖息地毁坏与种间竞争共同引起的物种灭绝的时间非常短,而栖息地毁坏或种间竞争所引起的物种灭绝时间则较长。
李香兰 , 马静 , 徐华 , 曹金留 , 蔡祖聪 , K.Yagi
2008, 28(8):3675-3681.
摘要:硝化抑制剂传统的施用方法是在作物移栽或播种前与基肥配合施用。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相同施肥条件下,硝化抑制剂双氢胺(dicyandiamide, DCD)不同施用时间(与基肥混施、分孽肥后施入、穗肥后施入)对水稻生长期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DCD能同时降低CH4和N2O排放量。就整个水稻生长期而言,与基肥混施DCD分别降低21.41%的CH4排放量和8.00%的N2O排放量;调节DCD施用时间至分孽肥后显著降低30.30%的N2O排放量,同时降低5.24%的CH4排放量。就施入DCD到水稻收获的特定生长阶段而言,缓施DCD分别降低32.65%的N2O排放量和11.18%的CH4排放量;晚施DCD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不大。CK、早施DCD、缓施DCD及晚施DCD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0.95、0.75、0.87 mg/(m2·h)及0.94 mg/(m2·h),N2O平均排放通量为155.67、143.24、108.50 μg/(m2·h)及153.24 μg/(m2·h),缓施DCD显著降低CH4和N2O排放量(p<0.01)。土壤温度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而CH4排放通量与土壤Eh呈显著负相关(p<001)。
王学丽 , 李月丛 , 许清海 , 阳小兰 , 张振卿 , 贾红娟 , 曹现勇 , 张丽艳
2008, 28(8):3682-3690.
摘要:山西西部吕梁山中北段关帝山和芦芽山地区7个不同植被类型共计15个表土样品和7个捕捉器样品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和花粉通量研究表明:(1)表土和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中主要类型与植被组成中优势类型一致。(2)关帝山与芦芽山现代花粉组合特征差异明显,芦芽山地区花粉组合中草本花粉占优势,百分比多高于50%,乔木花粉百分比多低于50%,花粉通量平均为27194 grains/(cm2·a);关帝山乔木花粉占优势, 百分比多高于50%,草本花粉多低于30%,花粉通量平均为57961 grains/(cm2·a)。(3)松属、云杉属和蒿属花粉在表土样品中的百分比远高于捕捉器样品,显示较强的保存能力;落叶松属、桦属和栎属花粉在表土样品中的百分比明显低于捕捉器样品,显示花粉保存能力相对较差。(4)样品聚类分析和DCA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花粉组合最主要的控制因子是温度。
2008, 28(8):3691-3697.
摘要:实验通过建立不同模式的小型湿地系统研究了不同基质和不同的植物组合对人工湿地净化效率和效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植物的湿地系统比没有植物的湿地系统净化效率高,沙土混合基质比卵石基质净化效率高;旱伞草和美人蕉组合以及旱伞草、美人蕉和芦苇3种植物的组合湿地系统比单一旱伞草湿地系统的净化效率更高;小粒径基质和混合种植湿地系统能够保持较稳定的净化效率。
2008, 28(8):3698-3705.
摘要:统计了中国境内有分布的539种被子植物的DNA C-值,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分类群、生活型、倍性、生活史类型以及在杂草和非杂草类群中的分布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539种被子植物DNA C-值平均为4.06 pg,其中木本植物的DNA C-值平均为1.84 pg,低于草本植物的平均值(5.02 pg);(2)双子叶植物(360种)的DNA C-值平均为2.20 pg,极明显地小于单子叶植物(179种)的平均值(7.80 pg);(3)1年生植物的DNA C-值平均为2.78 pg, 明显小于多年植物的平均DNA C-值(6.65 pg);(4)134种杂草的DNA C-值平均为1.93 pg,明显小于非杂草草本植物的平均值(6.75 pg),含杂草较多的科,平均DNA C-值相对较小;(5)统计的47种入侵杂草的DNA C-值平均为1.76 pg, 略小于134种杂草的平均DNA C-值(1.93 pg),极显著地小于非杂草性草本植物(6.75 pg);(6)以科为单位,不同科的DNA C-值存在着极大的差异;(7) DNA C-值与染色体倍性的关系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倍性的增加,基因组变小;(8) 在同一科、属中,与非杂草相比,典型杂草的DNA C-值往往偏小;(9)总体上杂草或杂草性强的植物,它们的DNA C-值比非杂草性植物的要小。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例外,例如野燕麦(Avena fatua)的DNA C-值就高达14.15 pg,而相反,十字花科和葫芦科的一些非杂草栽培植物,却具有很低的DNA C-值。结论:DNA C-值在预测外来物种的入侵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在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之间、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之间,特别是在不同的科之间,植物的DNA C-值较明显的差异,因此,根据DNA C-值预测外来物种的入侵性,应该严格地限于同一科(或属)内的相关物种间的比较。
2008, 28(8):3706-3712.
摘要:以锦屏梯级水电站大河湾段植被为研究对象,以河流流向为基础布置样方,将50个样方物种重要值及其环境因子进行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结果显示:(1)由TWINSPAN数量分类将植被划分为7种类型,雅致雾水葛(Pouzolzia elegans)灌草群落为该区域的主要群落。(2)以TWINSPAN数量分类为基础的DCA二维排序图将样方分为6个生态类型,DCA 二维排序图横轴从左至右海拔高度逐渐降低;排序纵轴由下至上坡度逐渐升高。(3)以TWINSPAN数量分类在DCA排序图中有明确的分布范围和界限,DCA排序与TWINSPAN数量分类结合使用,能很好反映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
2008, 28(8):3713-3720.
摘要: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长于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防护林植物的蒸腾耗水和灌溉管理是防护林可持续的核心问题。利用植物茎流计连续测定了塔里木沙漠公路塔中段防护林植物梭梭的茎干液流、蒸腾耗水量。结果表明:梭梭茎干液流具有明显昼夜节律性,液流的高峰值出现在白天10:00~15:00,最小值出现在0:00~03:00,夜间也保持较小的液流;茎干液流受环境因子影响而波动,太阳辐射、气温和风速与茎干液流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对湿度和茎干液流呈负相关关系; 滴灌条件下,防护林带内土壤含水量充足且在各个月份变化不大,土壤含水量对茎干液流影响不大;依据清晨和午后水势变化,梭梭体内水分在夜间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在一个生长季内,3株直径为2.0、2.8、3.4cm的梭梭总的耗水量分别为295、436、616kg,日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48、2.18、3.08kg;现行灌溉模式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供应,梭梭的水分状况良好;在充足水分条件下,梭梭有较大的蒸腾耗水量,干旱的环境条件和较为充足的水分供应是梭梭耗水量大的主要原因;依据梭梭的水分状况,当前水分管理为防护林提供了较充足的水分。
2008, 28(8):3721-3728.
摘要:在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不同林龄的人工林和天然林内,利用巴氏罐诱法,对其地表甲虫大步甲属Carabus物种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 (1)共获得大步甲属标本1290号,分属于10种,9种是该保护区的新记录种类,其中C. canaliculatus沟步甲、C. crassesculptus粗皱步甲、C. manifestus罕丽步甲、C. vladimirskyi长叶步甲为优势种,肩步甲C. hummeli、刻翅步甲C. sculptipennis、粒步甲C. granulatus为常见种。 (2)不同林地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H′、优势度D、个体数量N存在显著差异,均匀度J不存在显著差异;S、H′、D、J在人工林25年生林地最高;N在天然林20~30年生林地最多;β多样性人工林5年生林地最高。(3) 4种优势种季节性变化总体上是沟步甲的盛发期为7月和8月份;粗皱步甲的高峰期为7月份;罕丽步甲7月、5月、9月份和6月份发生数量多,8月份稀有;长叶步甲8月份和9月份为盛发期;不同物种在不同林地出现的高峰期是不一致的。(4)物种相似性分析结果是天然林35~45a和60~80a,人工林25a和天然林5~8a极相似,其余为中等不相似和中等相似。(5)生境相似性分析的结果是天然林35~45a和60~80a相似性最高,人工林5年生与天然林20~30a、35~45a生境相似性差异逐渐增大。(6)生境指示种分析的结果是粗皱步甲、罕丽步甲为广布种,肩步甲仅在天然林35~45a和60~80a生的林地采集到,其中在天然林35~45a林地生境物种指示值高达96.73。
郭宏宇 , 高玉葆 , 马成仓 , 任安芝 , 吴建波 , 王银华
2008, 28(8):3729-3736.
摘要:采用RAPD技术对10个具较大地理跨度的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678个位点,多态条带比率(PPB)为100%;特有位点41个,占6.05%。总体上3种锦鸡儿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分析表明其与生长地点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AMOVA表明:3种锦鸡儿种间变异只占总体变异的6.08%,且显著性检验表明这种变异不显著;种内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11.90%;总变异的主要部分来自种群内部(8202%)。 3种锦鸡儿各种群总体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内变异比率Hpop/Hsp为0.8013,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603,种群每代迁移数Nm为2.6192,显示种群间存在一定强度的基因流,3种锦鸡儿间表现为异交性。3种锦鸡儿多样性高低及种群聚类分布格局都表现出一定的地理连续性。
2008, 28(8):3737-3743.
摘要:Beta模型在反映温度对作物发育非线性效应方面被广泛采用。为使该函数满足在设定的最适温度下函数值取值最大的条件,得到Beta模型的特殊形式。分析认为,该模型满足温度对作物发育影响的三基点规律、较好地反映发育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温度三基点在模型中应比较明确的3个规范性要求,具有较强的变化特征表达能力,可以近似表达二次函数、高斯函数等函数的变化。分析了Beta模型与积温法计算结果的关系。通过对Beta模型一阶和二阶导数的分析,明确了其变化特征,指出已有研究对参数P生物学意义解释的不妥之处,提出作物发育速度对温度的非线性响应是感温性的本质特征的观点,并从新的视角肯定了参数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作物感温性强弱的度量。
2008, 28(8):3744-3751.
摘要:为阐明丛枝菌根真菌对石灰岩地区适生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正常浇水(A)、中度干旱胁迫(B)和重度干旱胁迫(C)3个水分处理梯度,比较了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和未接种三叶鬼针草之间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羧化效率、水分利用效率等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三叶鬼针草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羧化效率。胞间CO2浓度在处理的前期(7d)因干旱胁迫而降低,在后期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水分利用效率则是中度胁迫的植株、正常浇水处理植株、重度胁迫植株依次降低。在正常浇水条件下接种G. mosseae 对三叶鬼针草光合参数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在中度胁迫条件下,接种植株较未接种植株在水分处理的前28d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羧化效率;在重度胁迫条件下,虽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羧化效率接种植株高于未接种植株,但是二者并不显著。研究认为,干旱胁迫对三叶鬼针草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水分处理的前期表现为气孔因素制约,在后期则主要是非气孔因素的影响;在正常浇水条件下接种G. mosseae 对三叶鬼针草的光合作用没有显著性影响,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通过改善三叶鬼针草气孔导度和羧化效率等减弱干旱胁迫对植株的伤害,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因为土壤水分的严重匮乏以及土壤干旱的时间延长而受到限制。
2008, 28(8):3752-3759.
摘要:为了探讨大气CO2和海水硝氮浓度升高对龙须菜生理特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把藻体于CoNo、C+No、CoN+和C+N+ 4种不同CO2和硝氮供应水平的处理中进行培养,15d后,分别测定各种不同培养条件下藻体的生长、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营养盐吸收速率。结果表明:CO2或硝氮浓度增加都会使藻体生长加快,但当二者同时加富时对生长的促进作用没有表现出协同效应。不管是高氮还是低氮的培养条件,高浓度CO2都能使藻体的色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而使硝酸还原酶活性升高;同时,在硝氮加富的条件下,高浓度CO2培养能够显著提高藻体的营养盐吸收速率。不管是高还是低的CO2浓度培养条件下,硝氮浓度增加都会使藻体的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营养盐吸收速率得到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说明,在大气CO2浓度升高或海水富营养化条件下,龙须菜的生长、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营养盐吸收速率都可能得到促进,而色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也会受到影响。
2008, 28(8):3769-3778.
摘要:通过定点土壤水分测定与对比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区35~45°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年际、年内动态变化规律、干燥化特征及其补偿恢复特征。结果表明:陡坡地多年生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亏缺极为严重,贫水年0~10m土层贮水量仅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26.2%~42.0%,丰水年贮水量也仅占田间持水量的27.0%~43.3%;亏缺次序为:柠条>刺槐>苜蓿>侧柏>杨树>油松>荒坡>杏>枣>农地。年际间同一植被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00cm以上土层内, 变异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同一生长季,各种植被0~120cm土层含水量的变异系数都较大,但植被间差异较小;120cm以下土层,变异系数较小,但植被间差异较大。陡坡地多年生植被均有永久干层存在,但深层土壤干燥化强度因植物种类和生长年限而存在明显的差异。雨季土壤水分的补偿和恢复深度为1.0~1.4m,但不同植被的土壤贮水增量和补偿度有较大差异。同一植被丰水年的雨水补偿深度比干旱年可增加60cm以上,5m土层贮水增量增加3倍以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陡坡地多年生人工植被的土壤贮水亏缺状况不能得到改善, 土壤干化现象也不可能有所缓解。
2008, 28(8):3779-3788.
摘要: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北京市顺平路(S305)顺义段两侧绿化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垂柳(Salix babylonica)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WinSCANOPY For Canopy Analysis冠层分析仪及软件采集、分析照片,研究比较了不同径阶的两种群落光环境特性和冠层结构指标: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hotosynthetic photon quanta flux density,PPFD)、总空隙度(gap fraction)、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平均叶倾角(mean leaf angle,MLA)等,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径阶两种群落的冠层总辐射水平基本相同,林下直射和总辐射随胸径增加而降低,而林下散射没有明显变化规律;毛白杨群落总空隙度随胸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垂柳群落总孔隙度随胸径增加而降低,并且平均值低于毛白杨群落;两种群落叶面积指数都随胸径增加而增加,但是垂柳群落叶面积指数稍大于毛白杨群落;两种群落平均叶倾角随胸径增加而降低,平均值约为32°;从消光系数分析,可以看出毛白杨群落冠层截获光辐射能力较强,林下光环境较差;对比林下散射变化情况与平均叶倾角变化情况,还可看出林下散射在一定程度上受冠层平均叶倾角的影响显著。因此,两种群落相比,毛白杨群落的总光辐射变化更明显,并且比垂柳群落差。如果只考虑光环境,垂柳群落更有利于建立绿化复层群落结构,这为公路绿化建立复层的、多样性的和稳定性的群落结构提供了基础分析和参考。
2008, 28(8):3789-3797.
摘要:以3种木兰科濒危植物香木莲、大叶木莲及大果木莲为试材,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叶圆片氧电极仪及叶绿素荧光仪,在夏季对其气体交换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木兰幼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第1个峰出现在08:00,第2个峰出现在14:00~16:00,12: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3种木兰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5.2~7.4μmolm-2s-1 , 光补偿点(LCP)为14~17 μmolm-2s-1 ,光饱和光强(LSP)为500~800μmolm-2s-1 ,大叶木莲的Pmax、LSP和表观量子产额(AQY)显著高于香木莲和大果木莲。随着温度升高,3种木兰植物光合放氧速率先升后降,最适温度为35℃,香木莲的放氧速率显著低于大叶木莲和大果木莲。短期高温胁迫下(45~50℃)3种木兰植物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明显降低,初始荧光(F0)升高,大叶木莲的Fv/Fm降幅和F0的升幅均显著低于香木莲和大果木莲。3种木兰植物的光合速率和耐高温能力的顺序为大叶木莲>大果木莲>香木莲。
2008, 28(8):3798-3807.
摘要:为认识我国北方森林的优势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征,在其自然分布区内选择地理和气候差异显著的6个种源,采集种子并播植于其分布区南界的均一立地条件下26a后,测定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相关因子,比较种源间差异及其随月份和冠层位置的变化。结果表明: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光量子效率(AQY)、比叶重(LMA)和单位叶面积氮含量(Na)的种源差异显著(p<0.05),变化幅度分别为6.10~8.78 μmol CO2·m-2·s-1、0.0325~0.0427 μmol CO2·μmol-1photons、85.1~114.3 g·m-2和1.72~2.26 g·m-2。但是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和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Chla)的种源差异不显著,平均值分别为61.2 μmol photons·m-2·s-1、1093 μmol photons·m-2·s-1、2.34 μmol CO2·m-2·s-1和0.12 g·m-2。 Pmax、Chla、Na和LMA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随树冠从下往上升高,Pmax、LCP、Na和LMA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这种垂直变化格局受种源的显著影响。除AQY之外,种源对光合能力及其相关因子的月份变化格局没有显著影响,多表现为7月低-8月高-9月低的变化格局。研究展示的兴安落叶松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一些相关因子的种源间差异可能是其光合机构对种源地环境条件长期生理适应的结果。
曾立雄 , 王鹏程 , 肖文发 , 万睿 , 黄志霖 , 潘磊
2008, 28(8):3808-3816.
摘要: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对库区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本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历史价值。以108块临时样地及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对三峡库区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植被总生物量和年生产力分别为1.17×108t、1.77×107t,占全国森林植被的0.91%和3.6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三峡库区马尾松林生物总量最多,达到4.14×107t,常绿阔叶林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为85.60t hm-2;(3)竹林的NPP最高,为1010t a-1 hm-2,柏木林最低,仅为4.21t a-1 hm-2;(4)三峡库区植被平均生物量和NPP均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与经纬度没有明显相关性;(5)森林植被平均生物量随着海拔上升而增加,在海拔为1500~1800m范围内达到最大值5905t hm-2,随后迅速下降。(6)NPP随海拔变化呈现“先减后增随后又减”的规律,最大值出现在900~1200m区段,为7.07t a-1 hm-2;(7)库区海拔在300~1500m间的森林植被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分别为8.15×107t和10.38×106t a-1,占整个库区的83.58%和83.83%。
2008, 28(8):3817-3824.
摘要:干旱气候条件下改善土壤养分能否提高植物抗旱能力,促进植物生长一直是一个争论性的问题。为了解外源施N是否可提高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木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幼苗适应干旱贫瘠环境的能力,研究了不同施N(0、92 mg N·kg-1土和184 mg N·kg-1土)处理下一个生长季节内白刺花幼苗生长、生物生产量、C、N和P的积累与分配特性,以及N和P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轻度施N(92 mg N·kg-1土)处理促进了植物生长,增加了生物生产量,强化了C的固定和N、P等资源的吸收和积累,提高了其它受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如P),降低了N利用效率;但并不显著改变幼苗生物生产量及C、N和P等资源的分配格局,从而维持了资源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的相对平衡,可能改善白刺花幼苗适应干旱贫瘠环境能力。而重度施N(184 mg N·kg-1土)处理虽然也相对于对照增加了叶片数目、生物生产量和C、N、P的积累量,但显著降低了幼苗根系的长度,抑制了根系的生长,并导致生物量及资源(生物量、C、N、P)较多地分配给地上部分(主要是叶片),不利于干旱环境下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因而可能会加重幼苗受胁迫伤害的程度。综合分析表明,适当施加N肥可以促进白刺花幼苗的生长,一定程度上提高幼苗抗旱能力,改善幼苗定居,但也应避免过度施N。
2008, 28(8):3825-3831.
摘要: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实验室嗅觉测定、笼内和培养皿内自由扩散观察,对烟粉虱的寄主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烟粉虱对不同的寄主植物存在明显的寄主选择性,其中对茄子、花椰菜、黄瓜等植物具有较强的嗜性,而对蕹菜、芹菜、苋菜等植物的嗜性较差;烟粉虱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也有明显的选择性。烟粉虱对寄主植物颜色有明显的选择性,选择结果与烟粉虱对这些寄主的嗜性趋势基本一致。烟粉虱对单株寄主植物的嗅觉反应不敏感,但对植物叶片的乙醇抽提物有明显的嗅觉反应,并表现出较强的寄主选择性。在养虫笼内,烟粉虱从虫源皿向寄主植物自由扩散的过程中,在不同寄主植物和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上着落的成虫数量不同,并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着落在寄主叶片上的虫量还会不断的发生变化。
2008, 28(8):3832-3838.
摘要:分析了湖北烟区不同移栽期条件下的气候状况,通过定量估算气候适生性指数(CFI),合理评价了烤烟种植的气候适生性,并对各植烟县(市)建议移栽期下的气候条件与国外优质烟区进行了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1)当气温稳定通过15℃、18℃、20℃和22℃分别进行移栽时,CFI值依次为0.863±0.06、0.848±0.06、0.855±0.07和0.890±0.05,表明移栽期是影响烟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2)确定了24个植烟县(市)的烤烟建议移栽期,即利川、五峰、老河口、兴山、郧西、房县、竹山和长阳等8个植烟县(市)适宜于当气温稳定通过18℃时移栽;宣恩适宜于气温稳定通过20℃时移栽;其余15个植烟县(市)适宜于低温移栽(气温稳定通过15℃移栽)。(3)湖北烟区在烤烟建议移栽期的气候条件与巴西、津巴布韦的相似程度较美国高,相似性分析为充分利用湖北烟区自然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徐迪 , 钟耀垣 , 曾玲 , 陈永 , 岑伊静 , Beattie GAC
2008, 28(8):3839-3847.
摘要:研究了紫背金盘Ajuga nipponensis Makino各溶剂提取物和部分化合物对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雌成螨及其产卵的驱避作用。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在0.1 g·L-1时, 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该螨处理1d后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4.86%、69.88%; 2d后为89.49%、82.19%;对雌成螨驱避率分别为:85.08%、6866%;2d后为50.96%、69.84%。乙酸乙酯萃取物经分离得到四类化合物,结果表明:馏分Ⅰ为长链脂肪酸混合物,具有较强生物活性,2000μg/ml和1000μg/ml处理1d后,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0.77%、74.77%;2d后为73.81%、72.59%。2000μg/ml处理1d后对雌成螨的驱避率为:69.88%;2d后为74.24%。刺槐素Ⅱ、新克罗烷化合物Ⅲ和β-蜕皮甾酮Ⅳ在2000μg/ml均不表现活性。对馏分Ⅰ中的4个主要化合物单体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十六烷酸、十六烷酸甲酯、十六烷酸乙酯和十八烷酸甲酯在2000μg/ml处理时,1d后,产卵驱避率分别为:75.18%、61.76%、59.18%和66.49%; 2d后产卵驱避率为:66.67%、3115%、46.75%和44.84%;雌成螨驱避率分别为:1d后,67.53%、63.79%、59.26%和68.00;2d后,67.23%、43.96%、4823%和6419%。在1000μg/ml处理时,1d 后,产卵驱避率分别为:59.21%、59.16%、57.02%和61.40%;1d后,雌成螨驱避率分别为:69.64%、61.43%、55.76%和64.00%。
2008, 28(8):3848-3853.
摘要:验证了单宁酸能引起植食性哺乳动物钠平衡的假设。在两种食物蛋白质水平条件下,测定了摄食含0%,3%和6%单宁酸食物的根田鼠的钠平衡和肾上腺肾小球的大小。结果表明,食物单宁酸能显著影响根田鼠的钠平衡,钠的丢失主要通过尿液。同时,单宁酸能显著影响试验个体的肾上腺肾小球的体积。初步研究显示,植食性哺乳动物对摄入的植物次生化合物的解毒引起机体钠平衡失调,而非植物次生化合物的消化抑制作用所致。
2008, 28(8):3854-3859.
摘要:在22℃条件下,研究大草蛉对光周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草蛉属短日照滞育型,在短光照条件下饲养获得的预蛹进入滞育状态,诱导预蛹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0.5L-13.5D到11L-13D。2龄幼虫期是诱导预蛹滞育的敏感虫期,只有当2龄幼虫期处于短光照条件下时才能进入滞育状态。1龄和3龄幼虫期也在滞育诱导条件下进行滞育诱导,能够提高滞育率。光周期对大草蛉幼虫历期及预蛹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对幼虫历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对2龄幼虫期的影响比较明显。幼虫期的光周期条件影响预蛹的重量,滞育预蛹的重量显著高于非滞育预蛹。
2008, 28(8):3860-3867.
摘要:根据生物素与链亲和素的强亲和性原理,用包被链亲和素的磁珠亲和捕捉与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寡核苷酸探针(CA)15、(GA)15、(GTT)12、(GAT)12、(TAGA)8 和 (GTGA)8退火结合的含接头和微卫星序列的单链粘虫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片段,获得单链目的片段。经PCR扩增形成双链后连接到pGEM-T 载体上,再转化到DH5α热感受态细胞中,首次成功构建粘虫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随机抽样(16次抽样,每库共12~114个克隆)测序发现,6个文库总的微卫星阳性克隆率30.07%,CA/GAT/GTT 等3个文库的阳性克隆率达到40%以上。单次抽样最高阳性克隆率达到56%。粘虫微卫星富集文库的建立和高多态性微卫星单拷贝位点的筛选将为粘虫的生态遗传学研究、连锁图谱构建、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等提供大量遗传标记,对昆虫迁飞的分子生态研究也有重大意义。
2008, 28(8):3868-3874.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分批播种、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以及在水稻分孽盛期喷雾拮抗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7-14 (天然的抗萘啶酮酸菌株) 和B5423-R(Bacillus subtilis B5423的利福平抗性突变体)的菌悬浮液,并通过定期取样,平板系列稀释法回收,测定了菌株Pf7-14、B5423-R和土著细菌群体在水稻健株和纹枯病株上的种群数量,所获结果如下:①当相同的浓度(约2.0×108cfu/ml)的菌悬浮液喷雾到叶片时,菌株Pf7-14定殖的时间比菌株B5423-R长,且在相同的时间内,菌株Pf7-14的平均群体数量高于菌株B5423-R;②在健康的水稻茎部,菌株Pf7-14的两个高、低不同浓度处理的平均群体数量均表现出随时间降低的趋势;相比,较低浓度(4.0×107cfu/ml)的B5423-R在茎部的平均群体数量随着时间的下降,而较高浓度(20×108cfu/ml)的B5423-R的平均群体数量在水稻乳熟至黄熟期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③当病斑面积占取样茎面积的比率为20%~35%时,在应用1和14d后菌株Pf7-14在健茎的平均群体数量分别是病茎的6倍多和2倍多,差异均达到显著性的水平(P=0.05),而菌株B5423-R 在应用1d后病茎的数量比在健茎显著性地低大约1倍,但在7~14d后,病茎的数量比在健茎显著性地高5~6倍,群体在病茎表现出相对的增长; ④土著细菌群体在病斑茎部是健茎的6~7倍。这些结果表明两类拮抗细菌有着明显不同的定殖习性,在病斑上B5423比Pf7-14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是一类更好的生防制剂;同时表明引入的拮抗细菌同土著细菌群体在营养和空间上竞争激烈,且土著细菌群体更具有竞争优势。
2008, 28(8):3875-3881.
摘要:在室外对8种寄主植物上朝鲜球坚蚧的刺吸、产卵以及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运用选择性指数(SI)、嗜食性指数(PI)、危害指数(DI)和种群趋势指数(I)等4种指数系统定量评价了8种寄主对朝鲜球坚蚧的适合度以及自然种群增长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好、中、弱3种生长势的寄主对朝鲜球坚蚧的适合度由高至低的顺序均是桃、梅、李、杏、苹果、梨、樱和山楂;在一个生长季节内,8种寄主适合度总体变化均表现为正态分布形,呈弱-强-弱态势,都以6月份的8种寄主适合度表现最高,且以生长势好的寄主最高,中等的次之,弱的最差。朝鲜球坚蚧更趋向于梅、桃、李和杏寄主上刺吸取食和产卵,且若蚧存活率、卵的孵化率以及羽化率均较高,自然种群增长最快,4种指数均较大(SI>0.875、PI>5.469、I>5.75、DI>1.049)。桃、梅、李和杏寄主是该蚧的最适宜类寄主;苹果、梨和樱寄主植物是适宜类寄主;山楂为次适宜类寄主。PI与DI间回归方程为:PI= 03389+DI(r0.01=0.937)。8种寄主表皮毛密度、长度、皮层厚度和枝条直径等物理结构与适合度的强弱均呈负相关( r0.01=-0.976),其对该蚧刺吸取食和产卵等行为起到抑制作用。山楂表皮毛密度、长度、皮层厚度和枝条直径分别是最适宜类寄主枝条4种物理结构指标平均值的2.73、3.27、2.77倍和3.47倍。这些对抗蚧育种、预测测报以及优化防治策略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吕德国 , 于翠 , 杜国栋 , 秦嗣军, , 李芳东 , 刘国成
2008, 28(8):3882-3890.
摘要:研究了樱桃属(Cerasus) 5种植物本溪山樱(Cs)、大青叶(Cp)、马哈利(Cm)、考特(Cap)、早红宝石(Ca)各主要生长期根围微生物数量、种群组成、Shannom-Wiener指数(H)、丰富度(S)、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 优势度(D)和优势微生物种群变化动态。从樱桃根围共分离到细菌18属,优势菌属主要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放线菌为链霉菌的12个类群,优势类群主要为白色类群(Albosporus)、吸水类群(Hygroscopicus)和黄色类群(Flavus);真菌6属,优势菌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樱桃根围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均匀度指数(J) 及优势度指数(D) 随樱桃种类不同而发生变化,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为Ca>Cs>Cp>Cm>Cap,放线菌为Ca>Cp>Cs>Cm>Cap,真菌为Cm>Ca>Cp>Cs>Cap。各生长期根围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发生变化,新梢迅速生长期Ca、Cs、Cp和Cm根围微生物种类与数量较多,新梢停长期Cap根围微生物种类与数量较多,落叶期5种樱桃属植物根围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均较少。
2008, 28(8):3891-3897.
摘要: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日本曲霉的化感物质SAF化感作用的分子机理,结果表明, SAF具有浓度效应,能诱导受体植物-拟南芥的多种调控细胞死亡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高浓度处理表达的基因数量和倍数均高于低浓度处理的。此外,SAF也能诱导与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高浓度处理表达的基因种类和倍数均低于低浓度处理的。SAF能诱导生长素响应基因、编码乙烯反应敏感蛋白等基因的上调表达。由实验结果推测,SAF具有生长素的性质,高浓度处理可以导致受体细胞中乙烯的积累,并引起对维持细胞正常稳态起重要作用的物质-神经酰胺水平的改变,从而产生受体植物叶片的衰老和死亡的结果,这是SAF具有化感作用的主要原因。研究对于揭示SAF化感作用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阐明寄主非选择性毒素作用的分子机理也提供参考依据。
2008, 28(8):3898-3904.
摘要:长期定位试验表明:施肥对灰漠土生物类群、酶活性有一定影响,同时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也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1) 施肥对灰漠土动物个体及类群数的影响显著,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动物优势度作用较大,化肥配施有机肥丰富了土壤动物组成,化肥配施秸秆有利于增加土壤动物的丰度,尤其是疣跳科和等节跳科动物个体数量增加近10倍,长期不施肥土壤动物均匀性较高,但优势类群数较低;(2)灰漠土微生物组成以细菌为主,特殊微生物生理类群是以固氮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居多。长期单施化肥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几种菌类数量均较低,化肥配施有机物料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比对照增加15%~44%,长期不施肥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单施化肥处理。(3) 灰漠土自身过氧化氢酶含量较高,蔗糖酶次之。土壤4种酶活性中除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呈负相关以外,其余3种酶活性与土壤速效养分均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长期单施化肥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降低,长期不施肥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化肥配施有机肥或秸秆的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比长期不施肥增加了24%~31%。因此,化肥配施有机物料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加速了土壤熟化,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
李成芳 , 曹凑贵 , 徐拥华 , 汪金平 , 展茗 , 杨学伟 , 庞海东
2008, 28(8):3905-3912.
摘要:在一个水稻生长季节,采用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利用氯仿熏蒸培养法、苯酚钠比色法、TTC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和研究了稻鸭与稻鱼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微生物量N(MBN)和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和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水稻的生长,土壤微生物量N表现为先上升随后下降,于成熟期有所回升趋势;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速效N、全N和全P不相关;由于水稻与微生物对养分的竞争,土壤微生物量N与水稻吸N量不相关;稻田养鸭,养鱼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N。(2)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都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稻鸭与稻鱼共作显著地提高了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而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在一个稻季内,土壤脲酶和脱氢酶活性与土壤速效N负相关,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N和全P不相关;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与水稻吸N量呈显著相关。(3)稻田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酶不相关。
2008, 28(8):3913-3920.
摘要:分别从野生牧草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 (L.) Keng)、栽培种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品种Millennium)、栽培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品种Justus)中分离出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sp.、N. coenophialum和N. lolli,通过体外培养法比较了这3种内生真菌对草坪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从羽茅中分离的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sp.在两菌相交前对所有供试的病原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枝孢霉属(Cladosporium sp.)、弯孢霉属(Curvularia sp.)和拟茎点属(Phomopsis sp.)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尤为显著,对峙培养3d后的抑菌率分别达70.1%、52.3%和30.9%,营养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是其主要的拮抗机制;从高羊茅中分离的内生真菌N. coenophialum对枝孢霉属病原真菌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从黑麦草中分离的内生真菌N. lolli与病原真菌对峙培养时,病原真菌菌落慢慢侵占整个营养空间,内生真菌停止生长并逐渐褐变死亡。体外培养结果说明Neotyphodium sp.对供试病原真菌的拮抗效果优于N. coenophialum和N. lolli,由此推测Neotyphodium sp.与宿主植物羽茅的共生可能有利于宿主植物抵抗病原真菌的侵扰。
2008, 28(8):3921-3926.
摘要:低温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极地、冰川、永久冻土和深海等寒冷环境,其冷适应能力是多种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酶的低温催化活性、低温下膜流动性的保持、冷休克蛋白、抗冻蛋白以及抗冻保护剂等。低温微生物主要应用于催化低温发酵、表达热不稳定蛋白质、生产抗冻保护剂和冬季治理污水等领域。
2008, 28(8):3927-3936.
摘要:在蓝藻水华的众多危害中,对其他生物的化感抑制效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及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系统阐述了蓝藻化感抑制作用的现象、机理及条件,总结和归纳了具有化感抑制效应的蓝藻种类、化感物质及其作用对象,讨论了蓝藻化感抑制作用的生理生态机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及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8, 28(8):3937-3947.
摘要:生态系统元素平衡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在系统介绍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碳氮磷元素循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从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指示作用、对碳固定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C∶N∶P比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C∶N∶P比在养分限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森林演替与退化等领域中的应用等问题,并展望了生态系统碳氮磷平衡的元素化学计量学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植物-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对于揭示碳氮磷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平衡制约关系,为减缓温室效应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 28(8):3948-3957.
摘要:在讨论江苏省农村生物质类型和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对江苏省能源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现状进行定量的估算,并通过对发展能源农业的种质和可利用土地、江苏省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态势的分析研究,对江苏省能源农业的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2006年江苏省农村生物质能总蕴藏量和可利用量折合标准煤分别达到14238.06万t和2311.54万t。到2010年和2015年,江苏省农村生物质能资源量折合标准煤将分别达到5390万t和6109万t。
2008, 28(8):3958-3968.
摘要:沉水植物恢复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回顾了沉水植物恢复研究的总体情况,通过对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环境因子的系统分析与总结得出:光照强度对沉水植物生长起着主要限制作用;营养盐、底质、悬浮物、水流、温度对沉水植物生长影响较为明显,各因子都存在某一适宜取值区间,满足沉水植物的最佳生长,就不同类型沉水植物及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该取值区间也有所变化;着生藻类、重金属、pH等因子也会对沉水植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但其作用程度相对上述因子较低。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1)相关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生长影响机理的动态、定量化研究不足;(2)考虑到多项因子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开展的综合性研究较少;(3)室内实验较多,野外实验较少,实验结果不能有效指导野外实践。
2008, 28(8):3969-3980.
摘要:植物被植食性昆虫危害后,其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能释放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HIPVs不仅能招引植食性昆虫的天敌,而且还可对植食性昆虫和临近植物产生影响,从而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主要就HIPVs的诱导物类型、虫害后植物体内的早期信号和信号传导、HIPVs的合成、释放、组成,以及其生态功能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并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2008, 28(8):3981-3990.
摘要:森林不仅调节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而且对流域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森林流域通过林冠层截留、地被物层过滤、土壤入渗以及河岸植被缓冲带等环节,对降雨径流中的泥沙、有机物、污染物质进行有效的过滤、吸收和净化,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回顾了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对小流域水文化学循环的影响研究,尤其是森林经营活动如采伐等对流域的河流水温、悬移质泥沙含量、溶解养分等方面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森林采伐方式不同河流水温受影响程度不同;溶解养分与森林采伐的方式、地点及采伐流域的类型密切相关。特别指出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森林流域水质保护中的重要性,它的存在可以维持河流水温、有效防止和降低地表径流中携带的泥沙、污染物、有机质等进入河流,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目前,我国在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化学循环影响领域的研究还主要侧重于森林减少泥沙效应方面,在森林的水质保护效应方面,多数的报道都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各要素(如林冠、地被物、森林土壤等)对大气降水化学物质输入的影响,而对小流域尺度森林植被变化(如采伐)对水文化学循环影响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还很少。
2008, 28(8):3998-4006.
摘要:生态系统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衡量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估,但在评估过程中考虑空间、质量和时间因素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的研究较少。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康保县为研究区,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生态价值理论,分别构建区域差异性系数、空间异质性系数和服务支付系数对Costanza等的计算模式进行空间、质量和时间因素的修正,提出了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综合评估模型;同时,对康保县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该模型通过考虑社会、自然和经济对价值的综合作用,使得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进一步完善。基于以上模型对康保县生态系统功能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会限制生态系统提供功能的能力;而有意识的生态建设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发挥。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是恢复本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途径。综合考虑空间、质量和时间因素的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综合评估模型可为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有益信息,对区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 28(8):4007-4014.
摘要:四川省大巴山处于秦岭南部的北亚热带,水青冈属植物分布较集中。该处米心水青冈(Fagus engleriana)林分布面积较大,生长良好,保存相对完好,具有重要的地域代表性。分析了米心水青冈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地理成分、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自身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灰色关联度,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在4个样地28个10m×10m群落样方中,一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97种,隶属140属、74科。 群落乔木层物种主要由壳斗科、蔷薇科、杜鹃花科、桦木科、槭树科等科组成;灌木层物种主要由蔷薇科、忍冬科、杜鹃花科等科组成;草本层主要由莎草科、菊科、百合科等科植物组成。(2)地理区系成分中,温带成分分别占群落总属数、总种数的65.38%和64.32%,处于主导地位;热带和亚热带成分占总属数、总种数的23.85%、24.32%。(3)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度在不同的层次变化趋势不同。(4)群落的物种丰度以灌木层最高、乔木层最低。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以草本层最高、灌木层最低。(5)乔、灌、草3层的物种多样性均受到乔、灌两层植物的多度与盖度的影响,说明群落自身的特征与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紧密相关的。
2008, 28(8):4015-4022.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对白叶枯病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12个水稻品种中的19个(组)次生物质色谱峰(面积)的差异及其与白叶枯病抗性水平间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抗性水平与谱峰面积值之间相关极显著(R=0.992,p<0.01),被测的19个组分中,峰1、峰2、峰8、峰10、峰12、峰14、峰16和峰18是影响水稻对稻白叶枯病抗性水平的主要抗原次生物质。建立了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级别与以上次生物质含量谱峰面积之间的回归模型:Y=10.7603+0.1823X1-0.2287X2+02163X8-2.1975X10+ 0.0728X12 -0.7438X14+ 1.1484X16-0.7795X18。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中起抗病作用的抗原次生物质不止一种,而是几种的组合,而且它们对水稻抗病性的贡献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它们的性质与含量密切相关。提出了以抗原次生物质为标记的快速分析、鉴定、预测水稻品种对稻白叶枯病抗性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2008, 28(8):4023-4029.
摘要:建立了自动在线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γ-氨基丁酸(GABA)和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方法。以邻苯二甲醛-9-芴基甲基氯甲酸酯(OPA-FMOC)为衍生试剂进行衍生,Agilent Hypersil AA-ODS-C18色谱柱分离,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在19min内分离测定了马尾松苗木针叶中GABA 和17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该方法测定氨基酸的回收率高于90.1%,精密度和重现性均较好(相对标准偏差为0.21%~2.81%),经测定,发现马尾松被马尾松毛虫取食后,所测18种氨基酸总量明显降低,从418.3μg·g-1降低到310.4μg·g-1鲜重。
鲍毅新 , 程宏毅 , 周襄武 , 陈良 , 胡知渊 , 葛宝明
2008, 28(8):4030-4036.
摘要:黑麂,为我国特有动物,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最珍稀的鹿科动物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黑麂这一珍稀的濒危野生动物,基于黑麂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遂昌分布中心的3个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个种群的36个个体中有13个变异位点,占分析序列长度的2.71%,且这13个变异位点皆为碱基置换,并未出现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定义了12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遂昌种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应予以优先保护。从Tajima′s D和Fu and Li′s 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3个黑麂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3个黑麂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3个种群间基因流 Nm均大于1,这3个黑麂种群间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基因流。3个黑麂种群单倍型间的序列差异为0.009,这表明这3个黑麂种群的单倍型未出现分化。
2008, 28(8):4037-4046.
摘要:野外定点观测了夏蜡梅在3个群体的开花物候进程,分别计算了结实率和结籽率,并分析了始花日和开花同步性等开花物候指数对其传粉成功的影响,还进一步从个体水平分析了开花时间对传粉成功的影响。结果如下:夏蜡梅的花期在5月上旬到6月下旬,开花物候参数在不同群体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而各群体的开花进程均呈明显的“单峰型”,且开花同步性高,为“大量开花模式”。群体内各开花物候参数与传粉成功相关性不明显;群体间开花物候参数中的始花日和开花中值日与结实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终花日与结实率和结籽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的负相关。个体水平不同开花时间对结实率有着显著影响(F=15.960,df=3,P<0.01),而对结籽率影响不大(F=2.358,df=3,P=0.073)。相同海拔高度小生境不同对夏蜡梅的传粉成功影响不大,但不同海拔高度对夏蜡梅的传粉成功影响显著。作为一种濒危物种,夏蜡梅这种“集中开花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传粉昆虫,有助于其获得更多的传粉成功,但增加了其花粉在个体内及邻近个体间的传递,不利于花粉在群体间的扩散,而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自交和近交衰退,这可能是夏蜡梅群体遗传变异性低、遗传分化明显及濒危的一个原因。
2008, 28(8):4047-4056.
摘要:区域农业系统协调是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以数理统计学上的方差、平均数和变异系数原理为基础,构建了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的理论体系,其突出优点是既考虑指标间集中性,同时又考虑了离散性,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理论包括协调度概念、功效函数、功效系数、协调函数、协调度、协调度变化区间和协调等级等,核心是协调度与协调等级。区域农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改进专家调查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共筛选出29个评价指标。选取1990~2003年资料,对国家尺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呈现上升发展趋势,1997年从失调转向协调,2000年从弱度协调转向低度协调,总体呈现好转状态。经济子系统的协调等级从1990年的极度失调1级逐渐上升到2003年的高度协调9级。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在1990~2000年,从1级上升至8级协调等级,2001年下降6级,2002和2003两年上升至7级。生态子系统的协调等级由1990年的为中度失调3级,上升到2003年低度协调7级。1990~1992年,系统失调是由于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均处于失调状态;1993~1996年,系统失调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处于失调状态,生态子系统是弱度协调;1997~2003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系统转入协调状态,其中经济子系统贡献最大,成为决定系统协调度高低的主要原因,此时生态和社会子系统对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发展农村经济,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推动国家尺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