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8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心启兰属(Chenorchis)——兰科一新属及其蚂蚁传粉的生态策略

      2008, 28(6):2433-2433~2444.

      摘要 (3544) HTML (0) PDF 3.75 M (2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云南的高黎贡山的亚热带区域发现了具热带兰科种类特征的兰科新属心启兰属(Chenorchis)(属模式种心启兰C. singchii)。该属种具有附生、单轴生长,花粉团坚硬,粘盘柄存在等兰科较为进化的特征无疑是热带万代兰族(Trib. Vandeae)的成员,与鸟舌兰属(Ascocentrum)和槽舌兰属(Holcoglossum)有亲缘关系。区别点在于新属的唇瓣不具附属物;侧裂片生于中裂片两侧而非距口两侧;柱头腔大;蕊喙甚大,明显宽于蕊柱,向下伸展;花粉团具明显的柄,附着于一个共同的粘盘柄近顶端内弯处。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其祖先可能来自热带,因环境改变演化为新属种,体现了被子植物分化的主要动力可能是开拓了更多的生态学机遇;进一步的繁殖生态学特别是传粉机制和繁育系统的检测表明,该物种发展出多个促进自交或近交的机制,如选择有切胸蚁(Temnothorax sp.)栖息的生境,利用蚂蚁近距离传粉;花朵同时开放增加同株异花授粉发生机率;种子有效的就近散播和生长,产生局域拥挤效应以增加近亲繁殖的可能,这些适应性改变成为它们在亚热带生存下来的必要条件,特殊的生活史(繁殖)策略展示了它作为迁移种通过迅速增长抢占生境,自动地将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以保持对当地的适应性,花序进化出大量花并同时开放便于同株异花传粉是成功开拓生境的一种对策,其意义的延伸可能为植物的性的产生是进化上应对生境波动的权衡提供一个证据。

    • 长白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种子雨组成及其季节动态

      2008, 28(6):2445-2445~2454.

      摘要 (2098) HTML (0) PDF 767.42 K (2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内,设置了150个种子收集器,收集掉落于种子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等。所有收集到的样品分别鉴定其种类并分为成熟种实、未成熟种实、花序和果实或种子碎片及其附属物4类,计算各类别的数量,而后分别烘干秤重。从2005年6月到2006年11月,共收集到隶属11科12属20种的种实及其生殖器官残体。累计收集到121291粒种实,其中成熟种实23147粒,仅占所有种实总个体数的19.1%。种实数最多的树种是紫椴(Tilia amur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两个树种种实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90%。对2006年5月~11月种子雨季节动态的分析发现:种实在7月中旬至10月下旬数量极大,但主要由未成熟种实组成;在10月中旬出现成熟种实散落高峰,但未成熟种实仍占一定的比例。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成熟种实数统计,成熟种实数量在100~200之间的收集器数量最多。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树种数统计,收集器中最多收到的树种数为7,树种数为3和4的收集器个数最多。对6个主要树种成熟种实所在收集器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紫椴和水曲柳的成熟种实在整个样地都有分布,春榆(Ulmus japonica)、糠椴(T. mandshurica)、色木槭(Acer mono)和假色槭(A. pseudo-sieboldianum)则只在样地的局部区域收集到成熟种实。成熟种实的空间分布与母树的空间分布大都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树种的成熟种实并没有扩散到离母树较远的距离。

    • 惠州城市植被的滞尘效应

      2008, 28(6):2455-2455~2462.

      摘要 (2303) HTML (0) PDF 630.13 K (2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植被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了广东省惠州市不同功能区4种主要绿化乔木(大叶榕、小叶榕、高山榕、紫荆)的滞尘能力,比较了不同功能区叶面降尘的重金属和S含量差异,并利用遥感影像技术估算了惠州城市植被的地面总生物量及叶总生物量,推算了惠州市的总滞尘量。结果表明:在达到饱和之前,4种绿化乔木叶面滞尘量随时间延长而增长,大叶榕、高山榕与紫荆、小叶榕两组植物的滞尘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滞尘能力差异为1.2~2.44 倍,不同植物滞尘量由大到小排列为:高山榕>大叶榕>小叶榕>紫荆;不同植物滞尘能力的差异尤其与植株的叶面积、叶倾角、枝条硬度、枝条伸展角度等相关。不同功能区植物滞尘量差异显著(p<0.01),4种植物在不同功能区的滞尘总量排序为:工业区>商业交通区>居住区>清洁区。不同功能区植物叶面降尘的重金属和硫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降尘综合污染指数由大到小为:工业区(包括电厂)、商业交通区、居住区、清洁对照区;降尘中重金属含量高负荷。惠州建成区植被的地面生物量为32×105 t,叶面积总量为808.4 km2,全年滞尘量达4430.7 t,可去除大气中Cr、Cu、Zn、Cd、Pb、S的量分别为1.63,2.70,5.54,004,184,19.52 t。

    • 陕西子午岭生态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2008, 28(6):2463-2463~2471.

      摘要 (2409) HTML (0) PDF 747.23 K (3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生境对植被格局分布的影响,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60块样地进行植被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17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空间位置、地形和土壤特征;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划分了该区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类型;利用前向选择法(forward selection)及Monte Carlo检验对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影响显著(p<0.05)的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利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排序方法分析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的关系;利用偏典范对应分析(partial CCA)定量分离环境、空间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格局总体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马栏林区的植物群落可划分为13个类型,分别属于4个不同的演替阶段;(2)对演替初期阶段群落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土壤含盐量和碱解氮,对演替过渡阶段群落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是海拔和腐殖质厚度,对演替亚顶级阶段群落影响显著的因子是海拔、坡向、枯落物厚度、腐殖质厚度和pH值,而对演替顶级阶段群落分异影响显著的因子是海拔、坡向、pH值和速效磷;(3)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生态学特性和分布规律与环境空间的生态梯度格局吻合较好;(4)随着演替的进行,环境因子单独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样地位置单独作用和样地位置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之和越来越小。

    • 施肥和刈割对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羊茅(Festuca ovina)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2008, 28(6):2472-2472~2479.

      摘要 (2743) HTML (0) PDF 511.17 K (2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选用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普遍存在的3种禾本科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以及羊茅(Festuca ovina)进行种间竞争的野外研究。通过测定3种牧草生物量的干重,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并计算了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竞争率(CR)。结果如下:对实验物种竞争率(CR)的分析表明垂穗披碱草的竞争力最强,中华羊茅次之,羊茅最差。施肥和刈割处理对于原来的竞争格局没有影响,即在施肥、刈割及其交互作用下3种牧草的竞争等级均是一致的。对试验物种混播的相对产量总和(RYT)的分析表明:在中华羊茅与垂穗披碱草的混播中,两种组成物种利用相同的资源,表现出相互竞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非密度依赖的;垂穗披碱草和羊茅混播,在低密度时,羊茅和垂穗披硷草可以共享资源,但是随着密度增加,羊茅和垂穗披碱草表现出竞争相同资源的趋势;在中华羊茅和羊茅的混播中,二者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共享资源,有相互促进的趋势,表现出共生的关系,且是非密度依赖的。

    • 天然片断生境中山姜(Alpinia japonica)种群遗传结构

      2008, 28(6):2480-2480~2485.

      摘要 (2390) HTML (0) PDF 509.91 K (2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片断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有关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人类活动引发的片断化生境体系中。由于长期气候变化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物种的种群之间天然情况下就存在隔离,对这些种群进行研究可以弥补人类活动引起的片断化体系经历时间较短的不足。山姜是一个喜湿耐荫的多年生植物,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形原因,该物种在浙江东部呈现天然片断化状态,如在浙江天童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地区,仅分布在少数几个沟谷中。以这些种群为对象,采用RAPD标记分析经历长期天然片断化山姜种群遗传多样性程度和遗传分化格局。7条RAPD引物获得了6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68个。种群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百分比、期望杂合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7881%~85.51%、0.3170~0.3430、0.4560~0.4914,这与其异交的繁殖方式有关,同时与山姜克隆生长,每个世代维持的时间长,种群更新降低也有关系。遗传变异大多分配在种群内,但种群间遗传分化达到显著程度,ΦST为0.297,计算的基因流中等,为0.592,不足以克服长期遗传漂变导致的种群分化,Mantel检验表明遗传距离与空间距离不存在相关关系,显示了长期片断化状态下遗传漂变的作用。

    • 科尔沁沙地植物成熟叶片性状与叶凋落物分解的关系

      2008, 28(6):2486-2486~2492.

      摘要 (2086) HTML (0) PDF 706.87 K (2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对科尔沁沙质草地20个主要植物种(10个单子叶植物种和10个双子叶植物种)叶凋落物的CO2释放量和释放速率进行比较,同时测定了20种植物成熟叶片的热值、镁浓度、磷浓度、氮浓度、钾浓度、碳浓度、碳氮比、氮磷比、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以及叶面积等11项叶片性状,分析20种植物叶凋落物的CO2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与11项叶片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20种植物的叶片性状在物种间变异范围很大,大多数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在3倍以上,而个别指标如叶镁浓度差异更大,接近9倍之多。由于本项研究中的20种植物均来自于同一样地,因此认为20种植物的自身性状和遗传特性决定了其叶片性状的变异。20种植物叶凋落物培养28d的CO2释放量平均值为(4121±1713)μg kg-1,释放量最大的是尖头叶藜(8767±177)μg kg-1干土,释放量最小的是马唐(1669±47)μg kg-1,二者相差5倍以上。但20种植物叶凋落物CO2释放速率表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培养初期凋落物分解迅速,后期分解相对缓慢。比较分析发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凋落物CO2释放量、CO2释放速率,以及成熟叶片的叶氮浓度、叶碳浓度、叶C/N和叶干物质含量之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揭示,20种植物成熟叶片叶氮浓度、叶碳浓度、叶C/N和叶干物质含量与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CO2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可以利用成熟叶片的N浓度、C浓度、C/N以及干物质含量间接的预测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

    • 黑河流域叶面积指数(LAI)空间尺度转换

      2008, 28(6):2495-2495~2503.

      摘要 (3103) HTML (0) PDF 1.78 M (2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机地整合利用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的陆面过程以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变量,尺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选取黑河张掖绿洲区为实验研究区,利用ETM+影像反演的LAI通过升尺度转换到900m分辨率,对LAI尺度转换过程中引起的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基于NDVI像元分解的更有效的升尺度转换方法。研究发现非线性的升尺度算法引起的误差不超过 10.5%,且误差大小与地表异质性程度正相关,而地表异质性是导致LAI尺度转化误差的主要原因,严重时可能造成 45%的偏差,但纯像元LAI的计算不受尺度影响。提出的基于NDVI像元分解的LAI升尺度转换算法,分两步考虑了地表异质性问题,很好的实现了研究区30m空间精度 LAI向900m的尺度转换,该方法应用于干旱、半干旱的中国西北黑河流域NASA 发布的MODIS LAI产品校正,取得了良好效果。

    •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理

      2008, 28(6):2504-2504~2510.

      摘要 (2167) HTML (0) PDF 553.52 K (2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当前植物光合机理模型中植物光合参数没有考虑干旱胁迫影响的不足,以东北地区蒙古栎为研究对象,基于蒙古栎对不同水分响应的植物生理生态模拟试验,探讨了蒙古栎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影响蒙古栎叶片的光合参数。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与土壤含水量呈抛物线关系(P<0.01),且在土壤体积含水量35.45%(相当于土壤质量含水量23.63%)接近田间持水量(27.4%)时达到最大值。蒙古栎幼苗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磷酸丙糖利用率(TPU)均与土壤水分呈抛物线关系(P<0.01),即Vcmax、Jmax 、TPU对土壤水分具有相同的响应趋势,但各光合参数达到最大时的土壤水分阈值却不相同。同时,基于蒙古栎光合作用参数对水分变化响应的定量分析,建立了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植物光合参数模型,为最终建立适用于所有植物的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光合参数模型提供了依据与技术示范。

    • 外源NO对NaCl胁迫下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生长和谷胱甘肽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008, 28(6):2511-2511~2517.

      摘要 (2125) HTML (0) PDF 599.37 K (1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营养液水培,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O)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生长和叶片谷胱甘肽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添加NO能促进黄瓜幼苗生长,而添加NO信号传递途径关键酶鸟苷酸环化酶(cGC)抑制剂亚甲基蓝(MB-1)显著抑制了黄瓜幼苗的生长;添加NO显著缓解了盐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提高了叶片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含量,降低了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提高了GSH/GSSG,对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活性无显著影响;NaCl胁迫下添加NO的同时添加MB-1抑制了GR活性的提高,GSH和ASA含量、GSH/GSSG均降低,GSSG含量提高,但对MDAR、APX和DHAR活性无显著影响,表明NaCl胁迫下NO对GR活性、GSH和ASA含量、GSH/GSSG的调节可能是通过cGC介导的,对MDAR无明显的调节作用,对DHAR、APX的调节还存在其它途径。

    •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 sinensis Rousi)的开花特性及风媒传粉距离的检测

      2008, 28(6):2518-2518~2525.

      摘要 (2579) HTML (0) PDF 620.01 K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连续两年对雌雄异株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 sinensis Rousi)的花期物候、开花式样进行了观察,检测了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和花粉-胚珠比,并进行了人工授粉、套袋实验,检测结实率。结果显示中国沙棘风媒传粉发生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单花花期约7d;传粉盛期在第3天到第5天,柱头的可授性从第2天到第4天或第5天。中国沙棘花先叶开放、花小、无花冠、花药成熟时萼片从两个侧面的纵缝中裂开,形成有利于花粉散布的对流风洞。花粉活力和花粉-胚珠比都很高,具有典型的适应风媒传粉的花部特征和性状。中国沙棘花粉的传播距离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通过重力玻片法检测可以看出,在风速小于3m/s时,主要集中在15~25m之间,当风速大于3m/s时,顺风向可超过85m以外。传粉效率对结实率的影响较大。

    • 黄土高原不同退耕年限坡地植物比叶面积与养分含量的关系

      2008, 28(6):2526-2526~2535.

      摘要 (2436) HTML (0) PDF 752.36 K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高原不同退耕年限坡地植物比叶面积(SLA)和养分含量进行研究,探明其随生境条件而发生的变异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立地和物种水平植物SLA存在显著差异,SLA变化范围各不相同,植物叶片C、N和P含量以及C/N 、N/P和C/P在不同退耕年限坡地间不具有一致性的变化,这表明不同物种叶性因子随生境发生的变化较为复杂。草地植物叶片SLA和叶片C含量为负相关,与N、P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土壤理化特性对叶片SLA和养分含量的关系因物种而异,综合所有植物进行分析,土壤理化特性与植物SLA的相关性不明显,但与叶片养分含量关系密切。所以,生境条件的差异可能是植物叶片结构特性和养分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但调控植物叶性特征的因素较为复杂,不同的植物具有各自相应的对生境条件的适应机制。

    •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碳库与肥力的变化

      2008, 28(6):2536-2536~2545.

      摘要 (2360) HTML (0) PDF 813.62 K (2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及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季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肥力下降,且各人工林下降程度不同,而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 氮沉降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元素动态变化

      2008, 28(6):2546-2546~2553.

      摘要 (2453) HTML (0) PDF 645.40 K (2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12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 kg N hm-2 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 a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经N0、N1、N2、N3处理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平均含量分别为46.47%、46.35%、46.79%、46.6%,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凋落物中的N含量,且随着沉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凋落物C的分解系数依次为0.739、0.744、0.936、0.708,周转期为4.26 a、4.26 a、3.46 a、4.41 a;而N的分解系数分别为0.458、0.543、0.776、0.565,周转期为6.26 a、5.44 a、391 a、5.20 a。N1处理表现出促进N释放的作用,但对C释放影响不明显;N2处理促进了凋落物C、N元素的释放,而N3处理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处理也明显降低了凋落物的C/N比,N1、N2、N3处理使C/N比分别比N0下降8.59%、1420%和17.54%。

    • 片断化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种子库及天然更新

      2008, 28(6):2554-2554~2562.

      摘要 (1981) HTML (0) PDF 743.84 K (2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境片断化扰乱了种子的生产和扩散机制,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华东地区的常绿阔叶林片断化程度较为严重,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在周边另选取5个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片断,采用样线法采集土壤样品,通过网筛分选和温室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种子库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样地各土样采集点附近设立天然萌发小样方,对种子库的天然更新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 5个片断化样点的种子库密度为(207±38)~(1332±337)ind./m2,共有29~57种植物种子。而古田山连续常绿阔叶林样点的种子库密度为(1776±344) ind./m2,分布有46种植物种子。各样点的种子库物种组成主要以乔木和灌木树种为主,草本种类非常稀少,并且不能反映地上植物的组成。(2)片断化样地土壤上层(0~5cm)与下层(5~10 cm)的种子密度比平均为3.6∶1,而连续森林样地为2.5∶1,说明连续森林土壤种子垂直下移相对较深,有利于更多物种种子的储存。(3)幼苗的天然更新强度受种子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较大(P=0.005),而受种子密度的影响不明显(P=0.159)。(4)同一生境条件很难同时满足较高的种子库密度和较快的幼苗天然更新速率。生境片断化降低了种子库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但由于林隙的大量存在和较低的乔冠层盖度,却促进了幼苗的快速更新。

    • 不同割制对橡胶树胶乳矿质养分流失的影响

      2008, 28(6):2563-2563~2570.

      摘要 (2018) HTML (0) PDF 571.01 K (1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割胶制度对胶乳矿质养分流失的影响,以成龄橡胶无性系PR107为研究材料,在1a的不同月份研究了5种割胶制度下干胶中矿质养分N、P、K、Ca、Mg的流失情况,分析了外界因素(如割胶频率、乙烯利刺激强度、月平均温、月降雨量等)对橡胶树胶乳养分流失量的影响情况,并建立了胶乳养分流失量与外界因素的直线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不论是传统割胶还是乙烯利刺激割胶,PR107胶乳中矿质养分的流失量大小顺序为:N>K>P>Mg>Ca;(2)与传统割胶相比,4种乙烯利刺激割制对PR107胶乳中矿质养分的流失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加速了橡胶树养分的流失,其中N素增加了1.01~1.26倍,P素增加了1.19~1.53,K 素增加了1.26~1.58倍,Ca素增加了0.69~1.14倍,Mg素增加了1.02~1.51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或割胶频率的增加,每刀流失的养分数量呈下降趋势,但胶乳养分流失的总量却增加。(3)胶乳养分流失量与外界因素的直线回归方程达显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预测胶乳养分的流失量。

    • 长期水淹条件下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菖蒲(Acorus calamus)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存活及生长响应

      2008, 28(6):2571-2571~2580.

      摘要 (2806) HTML (0) PDF 723.98 K (2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构建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是控制消落区水土流失、保护消落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选择能够耐受长时间完全水淹的植物物种是该措施实施的关键。为了验证香根草、菖蒲、空心莲子草能否用于消落区植被的构建,实验模拟消落区的长期完全水淹条件,设置30d、60d、90d、120d、150d和180d等6个完全水淹时间水平,研究了3种植物在完全水淹条件下生长、生物量积累及存活状况。结果发现:(1)3种植物在经受长时间的完全水淹后有较高的存活率,180d全淹处理后,香根草、菖蒲和空心莲子草的存活率分别为87.5%、100%和50%。(2)这3种植物有不同的水下生长能力。全淹条件下,香根草生长缓慢,几乎没有产生新的叶片,总叶长也没有显著变化;菖蒲能够持续产生较对照植株更为细长的叶片,空心莲子草只在水淹初期(30d内)能够快速伸长地上部分的枝条,并迅速产生新叶片,但随水淹时间的延长,总枝条长及总叶片数没有再显著增加。(3)与对照植株相比,全淹处理抑制了3种植物总生物量的增加,但对3种植物的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抑制程度不同。全淹条件下,香根草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与水淹0d水平(水淹处理开始前一天,下同)相比无显著变化,根冠比高于对照植株;菖蒲的地上部分生物量随水淹时间延长而降低,但却高于对照植株,地下部分生物量始终低于水淹0d水平,根冠比低于对照植株;空心莲子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水淹0d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地下部分生物量与水淹0d水平相比大幅降低,根冠比低于对照植株。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都有很强的水淹耐受能力,可应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的构建。同时,发现植物对长期完全水淹的耐受能力很大程度上与植株在水下的生长情况及植株的营养储备水平相关,剧烈的水下生长会消耗大量的营养储备,进而造成植株存活率降低。植株在全淹条件下有限的生长能力及丰富的营养储备可能是耐淹物种的重要特征。

    • 磷酸盐胁迫对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2008, 28(6):2581-2581~2586.

      摘要 (2554) HTML (0) PDF 445.59 K (2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佳丽鹿角珊瑚(Acropora 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两种造礁石珊瑚为材料研究磷酸盐浓度对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佳丽鹿角珊瑚(A. 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 millepora)在对照组磷酸盐浓度下,共生虫黄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处于稳定状态,在15μmol/L和30μmol/L磷酸盐浓度下,虫黄藻的Fv/Fm值很快受到抑制,分别经过2d和5d开始慢慢恢复,但是最终只能恢复到比对照组较低的水平。同时两种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也有所降低,尤其佳丽鹿角珊瑚(A. pulchra)降低更加明显,15μmol/L和30μmol/L浓度下共生虫黄藻密度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低5.59%和1469%。因此, 佳丽鹿角珊瑚(A. pulchra)和多孔鹿角珊瑚(A. millepora)最大可以忍受30μmol/L的磷酸盐浓度,但是在30μmol/L浓度的耐受范围内,随着磷酸盐浓度的不断提高,珊瑚共生虫黄藻Fv/Fm值显著下降,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显著降低。

    • 低温和高温下颗石藻(Pleurochrysis sp.)种群生长特征及生化变化

      2008, 28(6):2587-2587~2594.

      摘要 (1944) HTML (0) PDF 614.91 K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浙江省象山港虾塘藻华中分离的一种颗石藻(Pleurochrysis sp.)为对象,对温度差异造成的藻类在种群水平上的增殖特征,以及相应增殖过程中细胞的生化特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差异温度(低温7℃, 高温25℃)下,盐度(5, 15, 30, 45)和光照(低光照 <2 μE•m-2s-1, 高光照100 μE•m-2s-1)不同组合条件影响下的种群增殖特征;差异温度下,种群生长过程中的氮、磷消耗特征,细胞Chl-a的变化特征,以及细胞总多糖变化特征比较。结果显示:颗石藻在低温低光照条件下,不同盐度水平中均维持存活,没有种群增殖;低温高光照下,经低温适应期后,种群可以增殖。高温低光照导致各组种群迅速衰退。高温高光照下颗石藻快速增殖。相同光、温条件下,盐度15, 30, 45的种群增殖趋势相似,盐度5不利于种群增殖。在其它环境因子相同的条件下,温度差异导致颗石藻在种群增殖策略上不同,其间相应的生化特征也存在差异:低温中,颗石藻耐受适应期长,种群生长率低下,期间的氮、磷消耗率低,细胞Chl-a含量降低,细胞总多糖含量高于高温组;低温适应后,颗石藻种群增殖,且达到稳定的增殖速率,增殖期间大量消耗氮、磷营养盐,细胞Chl-a含量渐增,细胞总多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高温中,颗石藻快速增殖,初期生长率高,大量氮、磷营养盐在此期中消耗,细胞Chl-a含量渐增,细胞总多糖含量低于低温组,种群生长后期细胞总多糖出现累积。

    • 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抑制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2008, 28(6):2595-2595~2603.

      摘要 (3411) HTML (0) PDF 742.89 K (2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生物法,尤其是水生植物化感控藻方法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现象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近年来该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采用初始添加种植水和连续添加种植水的方法,研究挺水型粉绿狐尾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藻效应,并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探讨其对铜绿微囊藻化感抑制的生理生态机制及作用靶点。研究结果表明:粉绿狐尾藻能够分泌某些化感物质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正常生长,其抑藻效应是通过连续释放某些化感物质作用于铜绿微囊藻而实现的,且具有累积性;粉绿狐尾藻分泌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Chl a、PC及APC的损伤程度存在差异(如处理5 d后,Chl a、PC、APC的相对含量分别降至52.7%、15.3%、7.6%),其中藻胆蛋白(尤其是APC)比Chl a 更为敏感,说明藻胆蛋白是粉绿狐尾藻化感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关键靶点。研究为水生植物化感控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体生态系统的化学生态作用及其机制。

    • 空间显式模型模拟河流岸边带植被在水库运行作用下的演替

      2008, 28(6):2604-2604~2613.

      摘要 (2669) HTML (0) PDF 3.60 M (2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岸边带是水-陆之间的过渡和缓冲地带,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岸边带对拦截径流中的固体颗粒、吸收营养盐、减少入河污染负荷有重要作用。受河流水位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岸边带生态系统的变化非常剧烈,而当水库等水工建筑的运行剧烈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时,水库下游的岸边带生态系统将受到长期的累积性影响。因此,研究复式河道岸边带植被动态对于受损河流生态修复以及河流开发运行的生态环境影响规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原位样方观测和室内水槽模拟试验,开发了岸边带植被演替模型,该模型耦合了全局基于连续性模式的水动力模块和局部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式的植被演替模块,并以漓江中游的一段复式河道为例,通过模拟水库运行前后长序列的水文情势变化和3种岸边带植物(刺果酸模、水蓼和益母草)的生长演替,分析了为满足旅游航道需求上游水库补水运行对下游岸边带植被的影响。

    • 真光层深度的遥感反演及其在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2008, 28(6):2614-2614~2621.

      摘要 (2747) HTML (0) PDF 661.90 K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真光层深度直接影响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水体生态环境,是水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2006年10月24日~11月2日太湖水下实测光谱数据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数据,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尝试建立真光层深度与水面以下遥感反射率的关系模型,并利用真光层深度与透明度的关系,建立水体富营养化真光层深度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真光层深度与归一化遥感反射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选用特定波段的归一化反射率作为变量,建立两者的关系模型能较好的反演真光层深度,所建立的模型算法中,指数模型拟合方程的综合效果好于其他模型,波段比值算法反演精度要好于单波段算法;利用利用真光层深度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利用该模型对太湖水体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太湖西部湖区大部分已富营养化,东部湖区处于中营养化和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非靶标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008, 28(6):2622-2622~2628.

      摘要 (1807) HTML (0) PDF 526.92 K (2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用直接观察法和吸虫器研究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豆田节肢动物群落和非转基因亲本大豆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多样性指数相似程度较高,它们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对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明显影响。

    • 青海湖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夏秋季活动区研究

      2008, 28(6):2629-2629~2635.

      摘要 (1739) HTML (0) PDF 471.25 K (2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4~9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青海湖重要繁殖水鸟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在不同繁殖阶段的活动性,以及与人和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6只棕头鸥个体的遥测结果表明,繁殖初期棕头鸥的活动区较大,进入繁殖中期,活动区明显变小;随后繁殖后期的活动区面积有所增加,到了迁徙前期,活动区面积已接近繁殖初期。不同阶段活动区核心面积(50%Fixed Kernel)与活动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繁殖初期、中期、后期和迁徙前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5.48 km2±4.54 km2)、(1.61 km2±0.41 km2)、(3.53 km2±2.63 km2)和(11.61 km2±9.36 km2)。棕头鸥在不同繁殖阶段的日活动区大小有显著差异。繁殖初期,棕头鸥经常活动于鸬鹚岛、蛋岛和布哈河口,它们都是棕头鸥较好的取食地,鸬鹚岛和蛋岛由于有许多游客投喂食物;在繁殖中期,棕头鸥进入孵化阶段,活动区较繁殖前期明显缩小。由于湟鱼返回布哈河口一带产卵繁殖,棕头鸥经常聚集在此地取食;在繁殖后期,棕头鸥需要寻找大量的食物进行育雏,因此活动范围再度扩大;进入迁徙前期,幼鸟已经长大并学会飞翔,其活动区进一步扩大,与繁殖初期较为接近。

    • 鲁西南地区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及其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特征

      2008, 28(6):2635-2635~2644.

      摘要 (1854) HTML (0) PDF 709.44 K (2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蚜块计数、黄色粘虫板诱集、室内镜检等方法统计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及其寄生性天敌日光蜂Aphelinus mali Haldeman种群数量,分析比较了它们的消长动态。利用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研究比较了不同时期苹果绵蚜及其天敌群落多样性。连续2a调查发现,苹果绵蚜种群在鲁西南地区全年发生两个高峰,其中5月中、下旬~7月上旬为第一高峰期,8月下旬~10月中旬为第二高峰期。有翅蚜发生在4月上旬~6月上旬和9月上旬~10月上旬。不同时期,苹果绵蚜在苹果树体不同部位的种群数量存在差异,上半年,苹果绵蚜在根、树干及主枝部位分布密集,发生危害较重;7月中、下旬之后,苹果绵蚜在根及树干部位基本不再发生或发生较轻,而在枝干部位,包括主枝、侧枝和新梢,发生危害较重。7月份之前,日光蜂滞后于苹果绵蚜的发生高峰,其控制作用不很明显,7月份以后日光蜂跟随现象才比较明显,与苹果绵蚜的第二个发生高峰前期基本吻合,可以很好地控制苹果绵蚜的危害。鲁西南地区苹果绵蚜及其天敌群落多样性低,群落稳定性差,发现天敌23种,捕食性天敌亚群落中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二星瓢虫Adalia bipunctata (Linnaeus)和叶色草蛉Chrysopa phyllochroma Waesmael等为优势种,特别是4、5月份,七星瓢虫和叶色草蛉可以很好地弥补因日光蜂跟随滞后而对苹果绵蚜控制作用的影响。这为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可持续控制苹果绵蚜危害奠定了理论基础。

    • 桑树(Morus alba)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实验种群的温度效应

      2008, 28(6):2645-2645~2653.

      摘要 (2275) HTML (0) PDF 669.56 K (2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生命表分析、生存分析、“王-兰-丁”模型及线性模型等分析方法,对15~28℃温区的5个恒温处理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实验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此温区内,种群在生殖、发育和生存3方面,有明显的温度效应:内禀增长力、周限增长力、净增殖力和平均日产卵量、世代平均周期、及种群倍增时间的倒数呈线性增长;而平均寿命、最大死亡年龄,随温度升高而递减;性比和实际产卵天数对温度不敏感。种群在生殖、发育和生存三者之间,采取了较为“折衷”的策略:8℃为发育临界点;13℃左右为生殖和种群增长临界温度;22℃左右为生殖和种群增长最适温度;30℃左右为发育最适温度。

    • 基于地统计学的新疆棉田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危害动态与时空分布

      2008, 28(6):2654-2654~2662.

      摘要 (1814) HTML (0) PDF 683.26 K (2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地统计学(GS)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了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为害新疆棉田的时空动态,并与经典统计学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一致表明,烟粉虱成虫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的格局,而各时期成虫的聚集程度依据空间变异随机程度所占的比例不同而不同。经频次分布检验,以零频率法参数拟合的负二项分布来表达其空间分布型最为合适。运用GS的分析方法,进一步得到种群分布面积变化与扩散的趋势,并依此对昆虫种群的扩散模型进行模拟。棉田烟粉虱成虫在田间7~8月份均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随机程度为19.22%~49.99%;空间相关距离(相关程)在一个月内从32m急速增至6372m,随后在2000~3000m的范围波动。从整个发生过程看出,烟粉虱从越冬场所顺风侵入大田后,迁飞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受风向的影响,属于典型的借助风力扩散的昆虫,其在棉田的垂直分布则与吐鲁番地区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特征有关。顺风扩散时多从棉株上部叶片开始危害, 而逆风扩散时从棉株中、下部叶片危害。烟粉虱在棉株上建立稳定种群后,中、下部虫口密度要略高于上部, 这是烟粉虱对吐鲁番地区特殊气候的适应。

    • 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发生与粤北河滩植物群落的关系

      2008, 28(6):2663-2663~2773.

      摘要 (1652) HTML (0) PDF 843.34 K (2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普查法研究广东省北部地区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严重发生河滩植物群落,鉴定出分属于43个科的植物106种,同时记录下植物群落中植物种名、平均高度、聚生多度、总覆盖率、物候相和生活力,分析了河滩植物群落的植物相似性和丰富度以及优势种数量特征和属性标志,结果表明河滩植被的搭配和空间分布为越北腹露蝗在粤北大发生提供了独特的生境;另外结合各河滩植物群落进行越北腹露蝗1龄蝗蝻虫口密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越北腹露蝗发生与植物群落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枫杨是越北腹露蝗最嗜性植物,其覆盖度与越北腹露蝗发生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856(F=32.9201,P=0.0001),小簕竹是越北腹露蝗非嗜性植物,其覆盖度与越北腹露蝗的发生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613(F=0.1617,P=0.021),据此提出了一些控制粤北河滩越北腹露蝗的新举措。

    • 不同肥力条件下的桑树根际微生物种群分析

      2008, 28(6):2674-2674~2681.

      摘要 (1679) HTML (0) PDF 548.27 K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平板梯度稀释培养,测定了不同肥力土壤桑树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三类促生细菌的数量,并采用BOX-PCR技术,对根际细菌进行了聚类分析。主要结果为:肥沃土壤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高于贫瘠土壤,而真菌数量低于贫瘠土壤;相同肥力条件下,三类促生细菌中溶磷细菌的数量最多,其次是硅酸盐细菌,固氮细菌的数量最少。根际细菌的BOX-PCR聚类分析图显示,肥沃土壤细菌分离株的DNA同源性高于贫瘠土壤,两种土壤中,促生细菌分离株的遗传进化距离比较接近。在细菌BOX-PCR图谱相异百分数为0.2的水平上,肥沃和贫瘠土壤根际细菌分别分为71个和33个聚类群,根际促生细菌分别分为33个和28个聚类群。土壤肥力对根际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影响,肥沃土壤根际细菌和促生细菌的数量、种类均高于贫瘠土壤。

    • 不同施肥处理下蔬菜塑料大棚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功能多样性

      2008, 28(6):2682-2682~2689.

      摘要 (2567) HTML (0) PDF 648.10 K (2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土壤酶学方法、微生物培养方法及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塑料大棚种植黄瓜与番茄的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及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相比,配方施肥下塑料大棚黄瓜土壤脱氢酶活性提高了36.5%,番茄土壤脱氢酶活性则提高了66.5%,且达到了显著水平。配方施肥下塑料大棚黄瓜与番茄土壤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分别比传统施肥处理增加了30.0%和72.2%,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Biolog结果显示,在土壤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配方施肥下塑料大棚番茄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始终大于无肥处理及传统施肥处理。与传统施肥相比,配方施肥下塑料大棚黄瓜土壤微生物培养96 h的AWCD增加了1.9%,番茄土壤微生物培养96h的AWCD则增加了68.5%,且达到了显著水平。配方施肥下塑料大棚番茄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及McIntosh指数都大于传统施肥处理,并且McIntosh指数达到了显著水平。PCA分析表明,配方施肥下蔬菜塑料大棚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与传统施肥处理明显不同。

    •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高光谱特征和生理生态响应

      2008, 28(6):2690-2690~2697.

      摘要 (2406) HTML (0) PDF 524.36 K (2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叶片水分含量(LWC),叶面积指数(LAI)。结果表明,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随生长发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hla、Chlb和Chla+b开花期达最大值;LWC和LAI孕穗期达最大值。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Chla、Chlb和Chla+b、LWC和LAI减少。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具有绿色植物特征。用红边一阶微分光谱特征参数分析,冬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红边(λred)位于728~730nm,灌浆期红边(λred)移到734nm。Chla、Chlb和Chla+b与Dλ730:Dλ702、Dλ730∶Dλ718,LWC与Dλred、Dλ718以及LAI与Dλ718、Dλred、Sre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5(p<0.05)。经回归分析,Chl与Dλ730∶Dλ702、LWC与Dλred呈线性关系(R2=0.87),LAI与Sred呈二次关系(R2=0.68)。因此,用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红边参数能判断冬小麦生育后期长势和农田水分胁迫程度。

    • 水肥不同层次组合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氮磷养分有效性和产量效应的影响

      2008, 28(6):2698-2698~2706.

      摘要 (1679) HTML (0) PDF 708.86 K (1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肥熟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样,用分层土柱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层次水分、氮、磷组合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氮磷养分有效性和产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水肥处理的氮磷养分有效性和产量效应差异显著。氮素养分有效性在4.73%~41.19%之间,磷素养分有效性在4.11%~13.58%之间。对氮素养分有效性,单施氮整体湿润时(0~90cm土层湿润)较上干下湿(0~30cm土层干旱胁迫,30~90cm土层湿润)低4.87%,而氮磷配施在整体湿润时较上干下湿高6.3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对磷素养分有效性,氮磷配施时,在整体湿润时较上干下湿增加5.01T(p<0.05)。从不同施肥土层看,氮素养分有效性均以0~90cm土层施肥处理最高;对氮磷配施处理,在上干下湿时分别比0~30cm、30~60cm和60~90cm土层施肥处理高9.5%、10.1%和20.2个%;对磷素养分有效性,整体湿润处理,以0~30cm土层施肥显著高于其它土层施肥处理。单施氮或磷,上干下湿时氮磷养分的产量效应均高于整体湿润处理,但氮磷配施时均以整体湿润处理较高;从不同土层施肥看,氮素养分的产量效应以0~90cm土层施肥最高;磷素养分的产量效应则表现为0~90cm与0~30cm土层施肥处理显著高于30~60cm和60~90cm土层施肥处理。分析0~90cm土层残留硝态氮和有效磷累积量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土壤残留硝态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上干下湿时CK、单施氮、单施磷和氮磷配施土壤残留硝态氮分别比整体湿润相应施肥处理增加125.8%、20.1%、219%和2.1%;不同处理有效磷差异性不及硝态氮明显。整体看,在两种水分状况下,均以0~90cm和0~30cm土层施肥有利于提高氮磷养分对冬小麦的有效性和产量效应,减少硝态氮和有效磷在土壤中的残留累积。考虑到生产上的可操作性,仍以施入0~30cm土层最适,说明即使在上干下湿情况下,保证上层有效养分供应仍具重要作用。

    • 氮、磷、钾肥配施对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2008, 28(6):2707-2707~2714.

      摘要 (2116) HTML (0) PDF 588.85 K (2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花生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且生育中后期(饱果期)的作用大于生育中期(结荚期),N300 P150 K300、P150 K300处理的效果好于N300 P150、N300 K300处理;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提高叶片SOD、POD和CAT酶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降低MDA积累量均有明显作用, N300 P150 K300、P150 K300处理的作用大于N300 P150、N300 K300处理;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明显增加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以N300 P150 K300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P150 K300处理, N300 K300处理产量最低,N300 P150 K300和P150 K300处理还明显提高了荚果出仁率;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花生籽仁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 P150 K300和N300 P150 K300处理对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作用, N300 K300处理可明显提高脂肪含量,对蛋白质的增加作用不显著,N300 P150处理对脂肪和蛋白质的影响不大, N300 P150 K300处理还可明显提高籽仁中O/L比值和可溶性糖含量,从而延长花生制品的货价寿命、改善花生食用口味。

    • 枣粮间作养分利用与表观损失空间差异性

      2008, 28(6):2715-2715~2721.

      摘要 (1931) HTML (0) PDF 535.41 K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系统内不同位置采样,分析了枣粮间作系统内间作作物产量、氮磷营养元素利用与表观损失方面的空间差异性,并对枣粮间作、枣树单作和农田3种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系统内间作作物产量随着距枣树种植行距离的缩小而迅速降低,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虽然与农田生态系统比较,间作小麦、玉米均表现减产,经济产量分别降低11.4%、39.9%,但整个枣粮间作系统提高了土地利用程度;(2)枣粮间作系统间作作物吸收氮磷量也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且与间作作物生物量有极显著相关性。3种生态系统相比,吸氮量为枣粮间作>枣树单作>农田;吸磷量为农田>枣粮间作>枣树单作;(3)枣粮间作系统内氮磷表观损失量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距枣树种植行025m处表观损失量显著高于其它位置表观损失量,在距枣树种植行6.5m到2m范围内,随着与枣树种植行的接近,氮磷表观损失量有所降低。3种生态系统相比,氮、磷表观损失量均为枣树单作>农田>枣粮间作。

    • 长期保护性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2008, 28(6):2722-2722~2728.

      摘要 (2462) HTML (0) PDF 551.24 K (2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耕种方式对澳大利亚同一地区3种土壤表层(0~5cm)理化性质的作用,以揭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穴播/保留残茬(DD/SR)、多年生人工草地(PP)和自然草地(NP)表层土壤的>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全氮、有机碳含量、田间持水量均显著高于其相应对照传统耕作/秸秆焚烧(CC/SB)、人工草地/作物轮作(PPC)和耕作(CT)的;土壤全氮含量、田间持水量分别与有机碳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94**,r=0.996**,n=6),而受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在同一类型的土壤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不同试验区,耕作措施对表层土壤容重和孔隙分布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秸秆焚烧和施用石膏对表层土壤的pH及交换性阳离子含量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保护性耕作、草田轮作或多年生草地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结构稳定性,从而改善土壤的供肥供水能力。

    • 稻鸭共作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有效性

      2008, 28(6):2729-2729~2737.

      摘要 (1780) HTML (0) PDF 602.54 K (2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固定态铵的动态及有效性和温度、土壤pH、土壤交换性铵及土壤质地对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施肥促进土壤对铵的固定,水稻的吸收促进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其中在固定态铵释放过程之中,新固定的肥料铵几乎完全释放,而原有固定态铵没有释放。(2)较之常规稻作,稻鸭共作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其平均含量高出常规稻作的7%。(3)土壤交换性NH+4含量和pH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温度(5cm土层)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间不相关;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02mm的砂粒含量和<0.002mm的粘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与0.02~0.2mm和0.002~0.02mm粘粒含量不相关。

    • 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域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2008, 28(6):2738-2738~2745.

      摘要 (1811) HTML (0) PDF 544.83 K (2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综合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区现状的基础上,提取数量、面积、生境破碎化、人口压力、经济开发压力5个要素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域评价模型。模型由胁迫指数(IP)、状态指数(IS)、保护需求指数(CI)3个指数构成指标体系。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有效性权重系数,用以将不同级别不同管理水平的自然保护区统一纳入到评价模型中,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自然保护区间保护水平差异对区域评价准确性的影响。应用该模型对中国大陆各省及各行政区间保护区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各省保护区(例如ISNorthwest China =10.82)建设状况良好,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特别是华东地区的保护区当前状态(ISEast China =4.82)低于全国整体水平(ISNation wide =6.50)。同时,东部各省面临更大的潜在保护压力(例如IPEast China =10.99,IPNation wide=921)。应首先调整华东、华中、华南省份的保护区建设规划,同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加强西部省份经济活动对保护区管理和功能的影响的监测。

    • 三江平原沟渠网络结构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2008, 28(6):2746-2746~2752.

      摘要 (2107) HTML (0) PDF 571.67 K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开发进程中产生的沟渠作为农业景观中廊道内部的动因主体,会对周围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沟渠网络的形成,又使得这种影响作用更加深入和复杂。以根据三江平原建三江管局辖区2004年的Landsat-TM卫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沟渠分布水利图为基础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选择3个30×30km2的取样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样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和沟渠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用典范相关分析(CCA)定量研究了沟渠网络结构对于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网络的结构对区域景观格局有显著影响,沟渠密度越大,网络结构越复杂,则区域景观中斑块数目越多,平均斑块面积越小;同时农业用地所占比例越大,自然湿地所占比例越小。通过各沟渠网络结构指标与CCA排序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对区域景观格局影响最大的指标是沟渠密度,其次是线点率和环度,而反映沟渠网络连通性的连通度指标影响相对较小。

    • 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及粒度变化对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2008, 28(6):2753-2753~2763.

      摘要 (2823) HTML (0) PDF 1.41 M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尺度是景观生态学和遥感领域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主要考虑景观的粒度效应,很少涉及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对景观格局,尤其是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基于2000年和2002年分别由ETM+和IRS-PAN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图,从景观和类型两个层次分析了不同粒度下上海市一城市化样带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城市景观有明显的尺度效应,空间分辨率和粒度变化都会影响城市景观格局,而道路等线性廊道对尺度变化的敏感则是造成这一影响的主要原因。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平均斑块分维度、景观聚集度和最大斑块指数的粒度效应比较明显,而景观比例、Shannon多样性指数对粒度变化并不敏感。高分辨率影像适用于城市景观格局,尤其是破碎度的分析,其用于分析的合适粒度是5~10m。

    • 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

      2008, 28(6):2764-2764~2773.

      摘要 (3070) HTML (0) PDF 833.63 K (2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旅游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的特点出发,提出旅游废弃物的概念,构建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模型,并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进行实证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九寨沟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总量为469605678hm2,是黄山总量22331.4490hm2的2.1倍,人均0.024560966hm2是黄山人均0.01394088 hm2的1.76倍。(2)显性生态因子的废水、粪便、固体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生态足迹很小,4类合计仅占总量的0.16%(九寨沟)与0.3%(黄山),而隐性生态因子CO2排放的生态足迹则占总量的99.84%(九寨沟)与99.70%(黄山)。(3)2004年九寨沟与黄山旅游业的CO2排放量分别高达309455.66t与146947.84t,游客人均CO2排放量分别为161.85kg、91.74kg,旅游业的CO2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影响的特征明显。(4)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中游客占1%,居民占0.26%,而相关企业(交通、饭店)占98.74%。(5)旅游废弃物对九寨沟风景区、成都-九寨沟沿途区域、成都—九寨沟沿途区域以外地区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影响分别为1.26%、34.8%、63.94%;对黄山风景区、黄山市区域、黄山市区域以外地区的生态影响分别为14.6%、31.97%、53.43%。(6)2004年九寨沟、黄山旅游业的生态效率分别为2.53kgCO2-e/US$、1.67kgCO2-e/US$,生态效率值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远。(7)由于风景区规模、性质、游客构成以及游客选择交通工具的差异,旅游废弃物对不同旅游地生态影响的程度与方向不同,而降低游客规模、缩短旅行距离、减少飞机旅行方式等是降低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的关键。

    • 基于因果网络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空间分异——以大连市为例

      2008, 28(6):2774-2774~2783.

      摘要 (2309) HTML (0) PDF 2.07 M (2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而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较具有高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低自然资源储备的特点。同时,其生态安全评价也存在特有的空间特性、非线性和随机性。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引发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而且问题发展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安全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异现象也日益彰显。分析了PSR、DSR、DPSIR因果链结构模型的利弊,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因果网络模型DPSRC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大连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如下结论:①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分析了以往链式模型的弊端,提出了网络分析模型,并且拟定“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控制”DPSRC模型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和综合比较法赋权并量化计算;②实地调查、收集了关于城市生态安全的数据资料,并将其数字化建立大连市生态安全指数的矢量网格数据库;③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大连城市生态健康状况和城市生态安全空间分异格局。

    • 基于GIS的视觉景观影响定量评价方法理论与实践

      2008, 28(6):2784-2784~2791.

      摘要 (2264) HTML (0) PDF 5.49 M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一些可能产生视觉景观不良影响的项目不得不建设于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迹等视觉景观敏感区内或附近,为避免建设项目对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或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视觉景观环境影响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视觉景观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理论综述和定性的评价。以某建设项目对明十三陵景区的景观影响评价为例,对如何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开展视觉景观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研究展开探讨。

    • 岷江上游生态补偿的博弈论

      2008, 28(6):2792-2792~2798.

      摘要 (1907) HTML (0) PDF 617.70 K (2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更为科学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补偿为例,运用博弈论模型考察了岷江上游现有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在补偿政策实践过程中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之间的决策和行为过程。结果表明:(1)长期来看,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完全在于补偿金额的大小,仅仅依靠提高对生态建设者(保护者)的补偿标准来保护环境是不明智的;(2)生态补偿年限对岷江上游地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时应该将补偿年限纳入政策制定范畴中,并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3)岷江上游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及生态建设者(保护者)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的效果;(4)对生态补偿的重要策略是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增加农民务工的机会。

    • 经济快速增长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2008, 28(6):2799-2799~2810.

      摘要 (2215) HTML (0) PDF 961.36 K (3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阶段,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大多数城市已为环境污染、空间拥挤、绿化率低、秩序混乱等严重的城市问题所困扰。昆山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安全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安全和城市生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用地扩展对城市生态安全产生的影响。昆山市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经历了缓慢发展期(1949~1977年)、老城区改造期(1977~1985年)、新区开发期(1985~1999年)和快速扩展期(1999年至今)4个阶段,针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对昆山市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进程和模式及扩展的主要特征方面进行剖析。从城市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量几个方面分析了昆山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指出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快速增长的经济可能威胁到昆山城市的生态安全。同时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式,构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评价了昆山市1985~2004年的城市生态安全,最后对昆山市未来城市生态安全进行预警。为维护昆山市的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景观格局的海岛开发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2008, 28(6):2811-2811~2817.

      摘要 (2463) HTML (0) PDF 2.21 M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岛生态系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岛外的信息交流比较少,甚至是没有,一旦对海岛造成损害是很难恢复的,因此,对海岛进行风险评价是海岛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海岛风险评价通常有两个方面,海岛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和海岛开发利用风险评价。针对海岛开发利用风险评价,应用遥感手段分析了海岛景观格局与海岛开发利用风险程度的关系,定义了海岛开发利用威胁指数和强度指数,建立了基于景观格局的海岛开发利用风险评价模型。然后,以2005年4月5日获取的5m分辨率的SPO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将提出的模型应用到渤海海域庙岛群岛中的大黑山岛、小黑山岛、北长山岛、南长山岛和庙岛进行评价,由现场调查情况分析可知评价结果是合理的。与传统的风险评价模型相比,本模型的优势在于应用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大大降低了对实地调查数据的需求。

    • >专论与综述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2008, 28(6):2818-2818~2827.

      摘要 (3937) HTML (0) PDF 826.07 K (4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中国的很多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旅游,但这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研究却十分薄弱,因此十分有必要在介绍欧美、澳洲学者的研究进展基础上,针对我国的研究现状,提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监测和管理策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活动主要有野生动物观赏、徒步行走、摄影、野外宿营、山地车或雪地车、电动或机动艇游湖、溪涧漂流、环境教育、社区访问等,旅游活动类型、范围、强度、时空分布等是影响对野生动物干扰大小的主要因素。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和生理指标改变、繁殖力降低、种群分布和物种组成的改变等)和间接影响(生境破坏、外来种散布和环境污染等)。国外生态旅游对鸟类的影响研究较多,主要集中鸟类的惊飞反应、取食、能量消耗、繁殖等方面;对兽类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生理指标改变、种群数量等方面。我国未来的研究应注重收集基础性研究数据和深入探讨一些理论与应用问题,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行为、生理、种群动态、物种多样性、生境质量、游客的时空分布、态度和行为等进行长期监测,而后将其结果应用到野生动物、生境以及游客的管理决策中去。另外,研究中应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 环境对植物芥子油苷代谢的影响

      2008, 28(6):2828-2828~2834.

      摘要 (2045) HTML (0) PDF 558.36 K (2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芥子油苷是一类含氮、含硫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主要分布于十字花科植物。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生化活性,近年来人们更多地关注芥子油苷代谢与植物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它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介绍了温度、光、水分、硫营养、CO2浓度以及重金属污染等非生物环境对芥子油苷代谢影响的研究概况。

    • 昆虫迁飞的调控基础及展望

      2008, 28(6):2835-2835~2842.

      摘要 (1968) HTML (0) PDF 713.92 K (2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虫迁飞是在长期适应多变的环境过程中进化形成的一种行为对策,也是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以及迁飞害虫经常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昆虫迁飞行为的发生不仅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本身生理因素的调控。目前,国内外对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生理因素、行为学以及种群遗传学方面的调控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昆虫迁飞行为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对国内外主要昆虫迁飞调控机制概述的基础上,对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迁飞调控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CO2通量估算模型研究进展

      2008, 28(6):2843-2843~2853.

      摘要 (2093) HTML (0) PDF 1005.87 K (2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热、CO2通量的准确估算对理解陆地和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有着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基于过程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CO2通量模型,综述了统计模型、综合模型及基于遥感的模型的发展过程。其中水热通量统计模型包括基于温度和湿度以及基于温度和辐射的方法;CO2通量统计模型包括基于气候因子或蒸散因子以及基于光能利用率的方法。水热通量过程模型包括大叶、双源、多源和多层的水热传输物理模型;CO2通量过程模型包括叶片尺度及由大叶、双叶和多层方法扩展到冠层尺度的生理生态模型以及光合-蒸腾耦合模型。综合模型包括生物物理模型、生物化学模型和生物地理模型。统计模型形式简单,资料易得,对大范围的水热通量模拟具有指导意义;过程模型准确的揭示了水热和CO2通量传输的物理和生理过程,是大尺度综合模型的基础。未来生态系统水热、CO2通量估算模型将集成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多尺度网络观测和大尺度机理模拟。

    • 丛枝菌根真菌与根围促生细菌相互作用的效应与机制

      2008, 28(6):2854-2854~2860.

      摘要 (2833) HTML (0) PDF 609.80 K (2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是植物活体营养专性共生菌,广泛存在于陆地各生态系统中。研究表明,AM真菌与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不仅影响植物养分吸收利用、病原物发生发展、土壤理化特性与生物修复等,而且对于可持续农、林、牧业生产、稳定生态系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近年来给予众多关注和研究。综述了AM真菌与PGPR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AM真菌与PGPR协同改善植物营养和生长、协同抑制病原菌、协同修复土壤方面的作用,旨在总结AM真菌与PGPR相互作用的效应与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研究发展提供依据。

    • 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2008, 28(6):2861-2861~2869.

      摘要 (3220) HTML (0) PDF 755.12 K (3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世界范围内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加重,由污染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治理污染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重金属将对土壤生物产生影响,而土壤生物在重金属的胁迫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响应。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影响因素;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研究方法;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预测模型,最后提出了问题和展望。

    • 生态补偿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2008, 28(6):2870-2870~2877.

      摘要 (3546) HTML (0) PDF 742.84 K (6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理论依据、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补偿效应评价等多方面研究内容做了梳理和评析,进而对国内生态补偿研究提出几点展望,包括生态补偿的GIS时空分配模型、风险式补偿和差别化补偿、补偿模式的系统整合研究、模式选择模型和补偿预期效率研究、补偿社会经济效果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并结合我国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和区域共同发展的需要角度,提出了开展符合我国生态国情的区域生态补偿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

    • >问题讨论
    •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湖南红壤晚稻田CH4的排放

      2008, 28(6):2878-2878~2886.

      摘要 (1954) HTML (0) PDF 623.57 K (2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湖南双季稻田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稻田甲烷排放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制度下的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晚稻生育期内CH4的排放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入秸秆的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通量大于单施化肥的处理;单施化肥的各处理中由于养分缺失情况的不同,CH4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具有一定的差异。秸秆区CH4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都较大,全量化肥养分施肥区次之,偏施养分和无肥区较小。同时还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条件下各环境因素包括土壤温度、灌溉水层深度和土壤Eh,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处理,晚稻田CH4排放的季节变化和土壤Eh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层深度相关不明显。

    • 湿地生态水文结构理论与分析

      2008, 28(6):2887-2887~2893.

      摘要 (2291) HTML (0) PDF 649.65 K (2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湿地消退问题,通过研究湿地水分运动与补给规律,分析湿地和径流进退的关系、湿地生境和生物的扩展关系,分析湿地水文连接度下降引起的湿地消退效应。根据湿地水循环原理和湿地生境空间分布规律,建立湿地径流场与生物多样性场的概念,从而提出湿地生态水文结构理论。以维持湿地存在、保障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目标,通过湿地径流场与生物多样性场的耦合关系,将湿地划分为中心区和适宜活动区,以维持湿地生态水文结构所需要的水分条件定义为湿地生态需水。湿地生态需水问题的核心为确定湿地生态水文结构,并以湿地中心区和适宜活动区为边界条件,通过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平衡模型对湿地生态需水量进行分析计算。以维持中心区的水分条件作为最小生态需水;维持适宜活动区的水分条件作为适宜生态需水。
      湿地生态水文结构更对湿地管理提供生态安全阈值。根据湿地生态水文结构的稳定程度,建立湿地生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进行不同级别的预警管理。

    • 松辽流域湿地生态水文结构与需水分析

      2008, 28(6):2894-2894~2899.

      摘要 (1874) HTML (0) PDF 415.01 K (2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我国重要湿地生态区——松辽流域为对象,对其主要湿地的生态水文结构及生态需水进行分析计算。通过分析湿地水面面积变化与水文连接度的关系确定湿地中心区;通过分析保持生物完整性的生物场最小范围确定适宜活动区。通过典型研究与对水文地区规律分析,建立无资料地区生态水文结构分析计算经验公式。以湿地生态水文结构(中心区、适宜活动区)为边界条件,进行地表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平衡模型分析,获得湿地生态需水。经过大量分析研究论证,总体而言,松辽流域湿地中心区水深占湿地多年平均水深接近2/3,中心区面积占湿地多年平均水面面积40%左右,这对控制湿地萎缩及湿地安全管理是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松辽流域湿地近几年的补水实践分析,发现计算结果基本合理,研究成果可为湿地的规划管理和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简报
    • 不同类型群落中濒危植物永瓣藤 (Monimopetalum chinense)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008, 28(6):2900-2900~2908.

      摘要 (2483) HTML (0) PDF 734.29 K (2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种群的分布格局特征及其成因,采用分形分析中的计盒维数对取自4个分布地的13个样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 同一研究地不同群落中永瓣藤种群的分形特征差异明显,而不同研究地同一类型群落之间的差异不大,分析认为这与永瓣藤在群落中的生态地位及生境异质性有关。(2) 永瓣藤种群计盒维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杉木林 (1.911±0.025)、杂木林 (1.806±0.079)、马尾松林 (1.692±0.054) 和毛竹林 (1.629±0.081),表明不同群落中其个体分布的非均匀性存在较大差异。(3) 永瓣藤种群的拐点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毛竹林 (4.111 m±0.484 m)、马尾松林 (3778 m±0.222 m)、杂木林 (2.857 m)、杉木林 (2.013 m±0.117 m),次序与计盒维数相反。(4) 分析认为,不同群落中永瓣藤无性繁殖能力的不同对其种群格局的计盒维数以及拐点尺度有重要影响。

    • 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 Maxim)花序内位置依赖的性分配

      2008, 28(6):2909-2909~2915.

      摘要 (2649) HTML (0) PDF 503.02 K (2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会采取什么样的繁殖对策来保障它的雌性和雄性繁殖成功,特别是那些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植物,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通过野外盆栽试验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上的常见物种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 Maxim)花序内的性分配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同其它顶向式(从花序基部到顶部)开花的植物一样,随着花从基部到顶部的次序,露蕊乌头的心皮数、雌蕊重、种子数和种子重/果实减少;而花药数,花粉数/胚珠数以及雄蕊重/雌蕊重增大,顶部花表现出偏雄的性分配。结籽率在不同的位置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受花粉数量的限制;去花实验没有增加剩余部位花的种子数,只是增加了种子大小,这是花序内不可避免的位置效应导致了花序内位置依赖的性分配模式。

    • 绰墩山遗址古水稻土细菌与古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2008, 28(6):2916-2916~2924.

      摘要 (2044) HTML (0) PDF 1.52 M (2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江苏苏州绰墩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在剖面不同深度埋藏的距今约6280 a的新石器时期灌溉古水稻田土层和距今约3320 a的商周时期的古水稻田土层。为了解古代水稻种植活动对土壤中细菌、古菌及产甲烷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土壤剖面P-01(包含100~116 cm新石器时期水稻土,42~57 cm商周时期水稻土,0~15 cm现代水稻土和174~200 cm土壤母质)为对象, 利用细菌、古菌及产甲烷古菌群落16S rDNA的高可变区V3区的PCR-DGGE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层细菌、古菌及产甲烷古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利用PCR-DGGE技术成功获得了古水稻土细菌、古菌及产甲烷古菌群落的分子指纹图谱。现代水稻土、商周时期古水稻土和新石器时期古水稻土中细菌、古菌及产甲烷古菌群落的DGGE条带类型各不相同, 并且DGGE条带类型都较母质层丰富多样。UPGAMA聚类分析可以将不同时期水稻土及母质层的细菌、古菌及产甲烷古菌群落区分开来。埋藏古水稻土中仍有较多的细菌、古菌与产甲烷古菌存活。与母质层相比,不同时期水稻种植活动均增加了细菌、古菌与产甲烷古菌群落多样性。不同时期水稻种植活动可以引起特异性的细菌、古菌与产甲烷古菌群落发育,而且不同的栽培措施可能导致不同的优势种群。

    • 高Fe2+ 对水稻离体根边缘细胞的影响

      2008, 28(6):2925-2925~2930.

      摘要 (1770) HTML (0) PDF 470.09 K (2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水稻“汕优10号”为试验材料,悬空气培法获得根边缘细胞,研究水稻边缘细胞的数量、活性和脱离根冠后对高Fe2+ 的响应过程。结果显示,水稻根长为1 mm时,就形成了205个边缘细胞,随着根的伸长数目不断增加,根长25 mm时,边缘细胞数目最大;根长20 mm时边缘细胞活性最大;根长2 mm时,根冠果胶甲基酯酶(Pectin methyl esterase, PME)活性最高,水稻边缘细胞的形成与根冠PME活性相关。高Fe2+ 对离体边缘细胞有毒害效应,用浓度为200 μmol•L-1的Fe2+溶液处理48 h后,细胞活性比对照下降了72.70%, 但用400 μmol•L-1 Fe2+ 溶液处理时,细胞活性有所回升,这可能是边缘细胞耐铁毒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根冠PME活性随着Fe2+ 浓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表明根冠PME活性与植物铁毒有关。

    • 攀钢冶炼渣堆土壤与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

      2008, 28(6):2931-2931~2936.

      摘要 (1806) HTML (0) PDF 473.27 K (1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攀钢西渣场冶炼渣堆土壤和6科12种优势植物中Mn、Pb、 Ni、 Cu、Cd等5种重金属含量,并计算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积系数和转移系数。结果表明:渣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Mn最高(3869.14 mg/kg),次后顺序为Pb> Ni > Cu >Cd;植物与土壤的重金属分布基本一致;所测优势植物中,多数植物对重金属的富积系数较低,而转移系数却较高,如天名精对Cu的转移系数为5.1,羽芒菊对Pb转移系数为3.3,五月艾对Cd的转移系数为6.0,其中8种植物(天名精、羽芒菊等)对Mn的转移系数均大于1。该结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了参考物种,同时也为植物重金属耐受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筛选对象。

    • 猪CAS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对肉质性状的效应

      2008, 28(6):2937-2937~2944.

      摘要 (1742) HTML (0) PDF 597.83 K (2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CAST基因作为肉质性状的主要候选基因。以80头外来猪和190头地方猪为材料,在CAST基因内含子24上检测到两个多态性位点(A916G 和C1633G )。在916位点上,长白猪和大白猪以A基因为优势基因,其频率分别为0.88和1.00;莱芜猪,大薄莲猪,沂蒙黑猪和里岔黑猪以B基因为优势基因,其频率分别为0.93, 0.97, 0.78和0.68。在1633位点上,长白猪和大白猪以C基因为优势基因,其频率分别为0.82和0.79; 莱芜猪,大薄莲猪,沂蒙黑猪和里岔黑猪以D基因为优势基因,其频率分别为1.00, 1.00, 0.88, 0.78。在试验猪种中,共检测到6种单倍型(AACC,AACD,AADD,ABCC,BBCC,BBDD)。单倍型分布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外来猪种(长白猪和大白猪)与地方猪种(莱芜猪,大薄莲猪,沂蒙黑猪和里岔黑猪)比较差异极显著(P < 0.01)。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嫩度,屠宰45 min后pH值和滴水损失单倍型间差异显著(P < 0.05)。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外来猪种与地方猪种在嫩度,屠宰45 min后pH值和滴水损失间差异显著(P < 0.05)。BBDD单倍型个体与其它单倍型个体比较,嫩度及滴水损失差异显著(P < 0.05);AADD,BBCC,BBDD单倍型个体与其它单倍型个体比较,屠宰45 min后pH值差异显著(P < 0.05)。因此,在育种过程中将CAST基因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将有利于改善猪肉品质,加快育种进程。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