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8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生物燃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刘瑾 邬建国
    2008, 28(4):1339-1353.
    [摘要](3928) [HTML](0) [PDF 1.38 M](2977)
    摘要:
    利用储量巨大的生物质能发展可再生的清洁型生物燃料可以帮助缓解世界能源危机,扭转由于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而造成的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拟对现代生物燃料的3种生产转化途径、相应产品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应用情况作一介绍,分析生物燃料的优、缺点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以及发展利用生物燃料的前景。发展生物燃料不能单纯地考虑能源,而应该在可持续科学的框架下进行,须建立多样化、多功能的景观格局和生产体系,高度整合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诸方面,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2  鸟类的扩散行为研究进展
    刘阳 张正旺
    2008, 28(4):1354-1365.
    [摘要](3336) [HTML](0) [PDF 1.01 M](2972)
    摘要:
    扩散是生物个体之间相互远离的单线性运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对种群的分布、动态及遗传结构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扩散有出生扩散和繁殖扩散等主要形式。动物发生扩散的主要原因包括:避免近亲繁殖、减少竞争、改变繁殖地点等。近年来,扩散已经成为鸟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评述了鸟类扩散行为的性别差异、体质对于扩散的影响,阐述了扩散的基本过程及栖息地选择、长距离扩散等内容,同时介绍了环志标记、无线电遥测、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鸟类扩散的主要方法。展望了鸟类扩散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将成为扩散生态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未来研究将更加重视对鸟类扩散理论问题的探讨,而对鸟类扩散行为的研究成果也会更广泛地应用于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中。
    3  不同栖息地状态下外来种入侵及对本地种生存影响的模拟
    陈玲玲 林振山
    2008, 28(4):1366-1375.
    [摘要](1623) [HTML](0) [PDF 786.33 K](2659)
    摘要:
    外来种入侵引起的生态及经济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导致大规模栖息地持续变化的背景下,外来种的入侵过程及本地物种多样性的演化更为复杂。在Tilman多物种共存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栖息地持续变化条件下的外来种入侵干扰模式,分别模拟了栖息地不变、持续毁坏及持续恢复条件下的外来种入侵及对本地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拓殖率小(入侵性弱)的外来种不能成功定殖,栖息地的持续变化对其没有任何影响。(2)拓殖率增大的外来种入侵过程复杂,栖息地持续毁坏导致其灭绝时间相比于栖息地不变时明显推迟,栖息地持续恢复使其灭绝提前;一定时间内持续增加栖息地可以减小此类外来种入侵危害。(3)拓殖率足够大的外来种能够成功定殖,快速定殖-扩散的入侵过程不会因栖息地毁坏而迅速改变,其响应具有时间滞后性;栖息地持续恢复也有利于其迅速蔓延,占有率呈线性疯狂增长。(4)在具有外来种入侵的本地生态系统中,栖息地持续改变(增加或减少)对本地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均不利。
    4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树干液流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夏永秋 邵明安
    2008, 28(4):1376-1382.
    [摘要](2266) [HTML](0) [PDF 490.15 K](2484)
    摘要:
    应用热脉冲技术在黄土高原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于2006年6月13至25日测定了两种不同密度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群落的树干液流动态。同时测量了土壤水分、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亏缺和作物参考蒸散等环境因子,并根据植物蒸腾的P-M公式,反推计算冠层导度。结果表明,除风速外,柠条树木液流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水汽压亏缺、作物参考蒸散均显著相关,且可用太阳辐射的线性表达式来估测。不同密度群落的日蒸腾量随叶面积指数增大而增加,叶面积指数为2.3的群落平均日蒸腾为3.83mm d-1m-2,而叶面积指数为1.1的林分平均日蒸腾1.64mm d-1m-2。冠层导度与气象因子关系复杂,当土壤水分不存在亏缺时,冠层导度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作物参考蒸散因子显著相关,与水汽亏缺和相对湿度因子无相关性;当土壤水分存在亏缺时,冠层导度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作物参考蒸散因子无相关关系,而与水汽亏缺和相对湿度因子显著相关。
    5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立杰 赵文智 何志斌
    2008, 28(4):1383-1389.
    [摘要](2617) [HTML](0) [PDF 516.54 K](2486)
    摘要:
    应用计盒维数、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对祁连山主要森林类型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空间格局进行的研究表明:青海云杉种群格局计盒维数在0.992~1.938之间,平均值为1.716,信息维数在0.996~1.860之间,平均值为1.632, 关联维数在1.418~1.759之间,平均值为1.568。计盒维数与样地海拔和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样地坡向呈显著的正相关,信息维数与样地海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坡向呈显著的正相关,关联维数与样地坡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海拔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青海云杉种群格局分形维数第一主成分,坡向是第二主成分,坡度是第三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累计解释率为87.6%。
    6  五指山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种群特征与森林立木密度和土壤的关系
    龙文兴 欧芷阳 杨小波 郭涛 李东海
    2008, 28(4):1390-1398.
    [摘要](2023) [HTML](0) [PDF 755.22 K](1872)
    摘要:
    研究了五指山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种群密度、高度和胸径等基本特征及种群与立木密度和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黑桫椤平均密度及立木平均密度各自差异极显著,黑桫椤平均高度和平均胸径各自差异不显著。低地雨林黑桫椤平均密度(0.12 ind•m-2)是山地雨林(0.06 ind•m-2)的2倍,后者的立木平均密度(0.467 ind•m-2)是前者(0.343 ind•m-2)的1.4倍,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升高,黑桫椤种群密度逐渐减少,立木平均密度增大。山地雨林黑桫椤平均密度与平均高度正相关,黑桫椤种群趋于稳定;低地雨林中两者负相关,黑桫椤种群呈增长型,其相关关系都可用二项式方程拟合。山地雨林黑桫椤平均密度与立木平均密度负相关,低地雨林中两者正相关,相关关系可用一元线性方程拟合。山地雨林与低地雨林比较,土壤有机质、全氮、水含量和pH总体上表现为增大趋势,而全磷和全钾含量总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黑桫椤种群平均密度、高度和胸径与土壤pH、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关系密切,各自可用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3个土壤因子对黑桫椤的作用大小是全钾含量>pH>全磷含量。可以根据以上模型指导黑桫椤保护、繁殖和栽培研究。
    7  沙地生境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种群特征及其扩张
    庄艳丽 赵文智 谢国勋 胡广录
    2008, 28(4):1399-1407.
    [摘要](2482) [HTML](0) [PDF 689.51 K](2577)
    摘要: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是分布于我国北方荒漠、半荒漠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研究沙拐枣种群在沙地生境中的扩张对沙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恢复和重建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巴丹吉林沙漠延伸带与河西走廊中部张临高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域,采用踏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不同沙地生境(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迎风坡、背风坡、丘间低地)中沙拐枣种群特征、繁殖规律、种群的扩张域和扩张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沙地生境中沙拐枣以有性繁殖为主。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丘间低地、迎风坡和背风坡萌蘖苗密度占总密度的比值分别为35%、45%、2%、9%;实生苗密度比值分别为65%、55%、98%、91%。(2)不同生境中沙拐枣种群都为增长型种群;(3) 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迎风坡、背风坡、丘间低地中,沙拐枣种群无性繁殖的扩张域和平均扩张速率分别为1~5m和0.67m/a、1~8m和0.64m/a、0~2m和0.15m/a、1~4m和0.41m/a。同时,3种生境中沙拐枣种群密度及其扩张速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沙拐枣种群在侵入新的生境过程中,开始于有性繁殖,利用无性繁殖拓展生存空间。
    8  水盐环境梯度下翅碱蓬(Suaeda salsa)的生态阈值
    崔保山 贺强 赵欣胜
    2008, 28(4):1408-1418.
    [摘要](4411) [HTML](0) [PDF 839.71 K](2701)
    摘要:
    在对翅碱蓬(Suaeda salsa)生物量、密度、株高、盖度、多度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生物量作为翅碱蓬生物指标,利用高斯模型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翅碱蓬种群沿水深、土壤盐分的生态阈值,翅碱蓬最适水深为-0.42m,水深生态阈值区间为[-092,0.08](m),水深最适生态阈值区间为[-0.67,-0.17](m);最适土壤盐分为12.71 g/kg左右,其盐分生态阈值区间为[517,20.25](g/kg),盐分最适生态阈值区间为[8.94,16.48](g/kg)。通过分析不同实验区的水盐关系及其交互作用,探讨了水盐交互作用对翅碱蓬生长的影响。最后,通过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将3个实验区69个样地划分为7类。随着水深和盐分的梯度变化,7类样地的翅碱蓬群落呈现明显的演替。
    9  三亚鹿回头石珊瑚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
    赵美霞 余克服 张乔民 施祺
    2008, 28(4):1419-1428.
    [摘要](2028) [HTML](0) [PDF 830.19 K](2171)
    摘要:
    对三亚鹿回头珊瑚岸礁沿垂直岸线的5条断面上84个调查样方观测照相和室内判读分析,鹿回头岸段石珊瑚共有13科24属69种,珊瑚分布不均,少数种类优势明显。石珊瑚优势种为澄黄滨珊瑚,其重要值百分比为36.62%;优势属为滨珊瑚属(43.85%)和鹿角珊瑚属(22.88%)。各断面间多样性格局差异明显,并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东北部第1、2断面石珊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多样性指数值高于中南部第3、4、5断面;礁坪为珊瑚稀疏生长带,种类较少且滨珊瑚为绝对优势属(重要值百分比>50%);礁坡为珊瑚密集生长带,种类较多以鹿角珊瑚最占优势(28.33%),滨珊瑚仅次之(26.71%)。近年来该岸段珊瑚礁衰退趋势明显,不合理的破坏性人类活动是重要原因。石珊瑚多样性的空间差异除因礁坪礁坡不同的自然环境外,主要与受到不同类型和强度的人类活动有关。礁坪大潮低潮时暴露,环境恶劣,且受人类采挖、践踏活动影响较频繁和明显;礁坡环境适宜,人类活动影响也相对微弱。养殖、捕捞和近岸排污等人类活动在岸段中南部较为突出,对珊瑚多样性的影响比东北部明显。在尊重珊瑚礁发育的自然规律基础上不断加大力度制止养殖、不合理捕捞和近岸排污等破坏性人类活动,才能更好地科学保护和管理该岸段珊瑚礁。
    10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区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
    李军 陈兵 李小芳 赵玉娟 次仁央金 蒋斌 胡伟 程积民 邵明安
    2008, 28(4):1429-1445.
    [摘要](2489) [HTML](0) [PDF 1.26 M](2379)
    摘要:
    人工林地土壤干燥化正在日益严重的威胁着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成效。在黄土高原3个植被类型区广泛观测苹果、刺槐、油松、辽东栎、狼牙刺、沙棘和柠条等23种不同立地和树龄林地深层土壤湿度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各类林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和土壤干燥化强度,定量评价了各类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3种林地0~1000 cm土层土壤湿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依次为10.84%、1409.8 mm和446.6 mm,明显低于荒草地土壤湿度和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各类林地平均土壤水分过耗量超过500 mm,每年多消耗土壤水分36.8 mm。林地土壤水分过耗量和耗水速度以中部半干旱森林草原区最高,南部半湿润森林区相对较低。林地土壤干燥化速度为:柠条和狼牙刺林地>油松林地>刺槐和沙棘林地>苹果园地和辽东栎林地;(2)除林龄较短的苹果、沙棘和柠条林地外,各类林地在300 cm以下深层土壤湿度明显低于荒草地土壤湿度和土壤稳定湿度值,林地深层土壤湿度表现为阳坡低于阴坡、坡地低于平地,最大耗水深度接近或超过1000 cm。随林龄增长,林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3)23种林地土壤干燥化指数平均值为51.6%,达到中度(偏重)干燥化强度,林地土壤干层厚度达到或超过800 cm,随着降水量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偏旱区趋势性减少,林地土壤干燥化强度趋于强化,土壤干层厚度趋于增加。土壤干燥化强度和土壤干层厚度表现为:油松、辽东栎、狼牙刺和柠条林地>刺槐林地>苹果和沙棘林地。
    11  荒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特征及其空间异质性
    刘冰 赵文智 杨荣
    2008, 28(4):1446-1455.
    [摘要](2649) [HTML](0) [PDF 617.28 K](2678)
    摘要:
    以甘肃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研究了戈壁和沙漠两种生境中柽柳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定量分析了不同生境中柽柳灌丛沙堆形态参数间的关系、空间格局以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大部分沙堆为独立型,在沙漠生境通常沿风向形成沙堆链(额济纳NE 83°15′,金塔NE 53°13′)。沙堆高度、体积和植被冠幅的均值在戈壁生境均小于沙漠生境,植被高度和盖度的均值在戈壁生境均大于沙漠生境。此外,沙堆高度、体积和植被冠幅、高度、盖度的最大均值都出现在额济纳,依次为4.47 m、 1133.5 m3、534.5 m2、2.27 m和0.47。(2)沙堆长短轴间、体积和冠幅间均为线性关系;沙堆高度和面积间的回归曲线为抛物线;植被冠幅和高度的回归曲线在戈壁生境是抛物线,沙漠生境中却是线性关系。(3)戈壁生境中沙堆相互分隔呈斑块状格局,沙漠生境中呈沙丘链状分布。(4)空间异质性由非随机的结构原因形成的变异为主,在额济纳的空间异质性高于金塔。空间相关性在额济纳戈壁生境中较强,沙漠生境和金塔戈壁生境中属于中等程度;在金塔空间异质性存在由随机的原因形成变异为主的可能性,其环境因素对空间异质性产生大的影响。此外,结论表明高强度的风积产生较深的沙埋对柽柳灌丛生长的促进作用及灌丛与沙堆间的反馈效应是柽柳灌丛沙堆的适应性机理。
    12  北方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与诊断
    郝璐 王静爱 张化
    2008, 28(4):1456-1465.
    [摘要](2428) [HTML](0) [PDF 818.95 K](2341)
    摘要:
    鉴于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等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方面,提出区域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评价模型。其中,适宜载畜量、人均养畜量、畜群结构、草地退化沙化率、良种畜比重、舍饲、半舍饲比例是我国北方牧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控制因子。选取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甘肃牧区、西藏牧区五个区域,对区域内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分别进行评价及诊断,评价结果为:健康状况处于“中”级的牧区是内蒙古(2.7730)、新疆(2.5641)以及青海牧区(2.4673);健康状况处于“低”级的牧区是甘肃(2.2335)和西藏牧区(1.8884)。针对评价过程中暴露的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问题,对5个牧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诊断,认为在中国北方牧区气候暖干化背景下,只有调整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重视和确定草地资源在提供生态公共产品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优化牧场整体生产结构,增草增畜,使草地资源得到恢复性演替,才能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建设目标。
    13  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对网箱养殖海区的生态修复及生态养殖匹配模式
    徐姗楠 温珊珊 吴望星 何培民
    2008, 28(4):1466-1475.
    [摘要](3114) [HTML](0) [PDF 881.86 K](2324)
    摘要:
    2006年8~9月,在浙江象山港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养殖网箱中吊养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对网箱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进行生态修复研究。通过45d内的平面监测、定点跟踪监测和断面监测,结果表明:该网箱养殖区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营养状态指数(E)为32.00,其营养盐分布由高浓度的中心区向周围150m非养殖水域扩散;真江蓠对养殖区的富营养化海水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江蓠生态修复区及其相邻网箱中水体PO4-P、NO2-N、NH4-N和NO3-N含量显著低于非修复区(P<0.01),修复区海水PO4-P、NO2-N、NH4-N和NO3-N浓度比非修复区分别降低22%~58%、24%~48%、22%~61%和24%~47%。养殖真江蓠45d后,修复区水体DO浓度和透明度显著高于非修复区(P<0.05),DO平均提高28%,透明度平均提高30%;而修复区水体Chl-a浓度显著低于非修复区(P<0.05),平均降低49%。通过建立基于N平衡的鱼藻生态养殖模式,每收获1kg花鲈至少需要匹配江蓠4.7 kg wet wt才可实现对鱼类排放N的完全吸收。因此网箱内栽培江蓠的混合生态养殖模式,可平衡因经济动物养殖所带来的额外营养负荷,有利于实现动物养殖环境的自我修复。
    14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以安塞县为例
    刘志超 杜英 徐丽萍 杨改河 冯永忠
    2008, 28(4):1476-1482.
    [摘要](2346) [HTML](0) [PDF 574.99 K](2351)
    摘要: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关系到人工重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为调查方法,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经济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采用主成分析法对6个经济指标与退耕还林(草)经济效应的关系进行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对8个模式的经济效应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经济效应指标可以简化为特色农业收入因子、粮食收入因子和非农业收入因子,并对各因子对经济效应的贡献作了详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退耕模式可分成4个经济效应发展类型:经济效应增效型、经济效应稳步型、经济效应迟缓型和经济效应滞后型;从而进一步验证经济效应与农业结构调整、后续产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为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提供研究依据。
    15  大保高速公路老营段路域植被生态恢复
    董世魁 崔保山 丁宗凯 王娟 高丽娜 赵淑清
    2008, 28(4):1483-1490.
    [摘要](1806) [HTML](0) [PDF 680.73 K](2218)
    摘要:
    路域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不仅是道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也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大保高速公路老营段路域植被生态系统为对象,对比分析了8种植被恢复模式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恢复时间内,自然恢复的植物群落中本土植物的比例相对较高,自然恢复是该区路域植被恢复的理想模式之一。随着恢复演替时间的推移,所有群落中木本植物的比例不断增加,草本植物的比例不断下降,植物群落分层现象明显,植物群落向原生植被发生进展或偏途演替。补播本土植物是促进植被恢复演替进程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可以增加乡土物种的比例、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且随着恢复时间的推移,可以形成层次明显、功能群组合合理的植物群落。人工蓝桉经济林不仅降低了植物群落及各功能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还表明,植物群落中当地物种的比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的盖度可以作为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重要判定指标。
    16  Ripley′s指数的一个新变形——G(d)
    葛宏立 周元中 汤孟平 丁丽霞
    2008, 28(4):1491-1497.
    [摘要](1712) [HTML](0) [PDF 424.60 K](1853)
    摘要:
    在对Ripley′s指数的物理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变形——G(d)指数。原始Ripley′s指数K(d)是一个半径为d(d为尺度)的圆的面积估计量,是有量纲的,且K(d)随着d的增大迅速增大,应用起来不太方便。Ripley′s指数的变形L(d)将K(d)换算成d的估计量,再减去d,使得L(d)在随机分布的假定下有数学期望0,这使得L(d)的应用比K(d)要方便。但L(d)还是一个具有长度单位的量,其上下包迹线呈明显的喇叭形状,对于应用还不是十分方便。提出的G(d)指数是一个比值,无量纲,数学期望也是0。文章给出了4个例子,这些例子说明,它保持了L(d)指数区分分布类型的能力,同时具有稳定这个良好特性,到了一定尺度以后,上下包迹线趋向常数。进一步分析得知,这些常数与单位面积的个体密度相关,呈对数关系,其相关系数r2达到0.9左右。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包迹线只要模拟到稳定点即可,余下部分可通过回归公式计算,从而节省计算工作量。
    17  灵昆岛围垦区内外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
    胡知渊 李欢欢 鲍毅新 葛宝明
    2008, 28(4):1498-1507.
    [摘要](2492) [HTML](0) [PDF 765.60 K](2717)
    摘要:
    2006年2月至2006年11月在灵昆岛东滩湿地选择1997年围垦潮沟滩涂以及围垦区外的自然滩涂作为样地,开展了自然滩涂与围垦潮沟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比较的调查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6种,隶属7门8纲22科,这些物种中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共占物种总数的83.33%。其中在围垦区内的4个样点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7种,在自然滩涂上的4个样点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2种。通过对定量取样获得的各群落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了各种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宽度和围垦区内外不同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 H′、Pielou指数 J、Simpson指数 D),结果显示围垦滩涂潮沟上的光滩和边滩以及自然滩涂上的高潮带和中潮带滩涂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 H′ 较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D则相对较低,表明了这些位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程度较高,而长满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位点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 H′ 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都要小于受潮水作用相似的邻近滩涂,但Simpson优势度指数D却相对较高,这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已改变了原来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运用相似度指数Jc、成对t检验以及聚类和排序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围垦滩涂潮沟和自然滩涂上的各个位点进行了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潮位是影响自然滩涂上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潮位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比较明显。相对而言,围垦区内各生境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化程度较低,即围垦导致潮位因素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的影响降低。
    18  武汉南湖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及其氮磷分布
    杨明生 熊邦喜 杨学芬 张清顺
    2008, 28(4):1508-1513.
    [摘要](1800) [HTML](0) [PDF 418.75 K](2324)
    摘要:
    对武汉市南湖5个采样点30 cm沉积物柱样中水生植物残体的含量、植物残体的总氮和总磷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湖中水生植物残体具有较大的沉积量,是一个重要的N、P库;不同采样点之间,水生植物残体的含量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在水生植物残体的TN和TP的垂向分布上,0~5cm段TN为20.230 mg•g-1, 25~30 cm段TN为 20.613 mg•g-1,检测TN 与沉积深度的相关系数为0.5851,P>P 0.05,两者相关不显著;0~5cm 段的TP为2.546 mg•g-1 ,25~30 cm段的TP为 0.634 mg•g-1,上下相差4倍,TP 与沉积深度的相关系数为-0.9507(P<P 0.01),说明两者呈紧密负相关,即沉积年代越早,TP值越低;沉积年代越晚,TP值越高,这与南湖的富营养化过程是一致的。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中的水生植物残体可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一种新的证据材料,其TP值可以作为一个环境变化的指标,对研究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具有参考意义。
    19  不同寄主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郭小奇 付晓伟 封洪强 邱峰 郭线茹
    2008, 28(4):1514-1520.
    [摘要](2319) [HTML](0) [PDF 530.79 K](2168)
    摘要:
    实验在室内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75%±5%、自然光照的条件下,以四季豆、大豆、饭豇豆、苜蓿、转基因抗虫棉99B和非转基因棉石远321为食料,用生命表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中黑盲蝽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取食6种不同的寄主植物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5龄若虫体重等均有显著差异。用生命表参数综合评价表明,四季豆最适合中黑盲蝽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其次分别为苜蓿、转基因抗虫棉99B、非转基因棉石远321、饭豇豆、大豆,同时也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中黑盲蝽无显著抗性。田间取食选择性试验表明,中黑盲蝽喜食饭豇豆和豇豆,可在棉田周围种植饭豇豆、豇豆作为诱集作物。
    20  东北地区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越冬代成虫虫源地轨迹分析
    陈晓 翟保平 宫瑞杰 尹明浩 张友 赵奎军
    2008, 28(4):1521-1535.
    [摘要](2185) [HTML](0) [PDF 1.13 M](1826)
    摘要:
    草地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暴发性害虫,某些年份春季越冬代成虫的来源无法应用传统理论来解释。分析了1997~2007年草地螟历次迁入峰的虫源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草地螟“发生基地”的种群虽可迁入东北构成当地大发生虫源之一,但并非主要虫源。多数年份天气系统不利于华北地区的草地螟向东北进行远距离迁飞。最近一次暴发周期中(1996~2007年),东北地区草地螟种群主要来自当地及境外越冬区。全球变暖使二代幼虫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是越冬虫茧在这一地区大量出现的原因。
    21  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几种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安志兰 褚栋 郭笃发 范仲学 陶云荔 刘国霞 张友军
    2008, 28(4):1536-1543.
    [摘要](1781) [HTML](0) [PDF 634.05 K](2028)
    摘要:
    研究测定了棉花、一品红、茄子和番茄4个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种群α-NA羧酸酯酶、β-NA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结果表明:α-NA羧酸酯酶活性与β-NA羧酸酯酶活性比值均大于1,说明B型烟粉虱水解α-NA的能力高于对β-NA的水解能力;B型烟粉虱不同寄主种群α-NA羧酸酯酶、β-NA羧酸酯酶活性个体分布频率均存在一定差异。B型烟粉虱番茄种群羧酸酯酶活性最高(93.06 mOD/(mg protein•min)),是棉花种群的1.49倍。B型烟粉虱茄子种群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寄主种群,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茄子种群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布频率在>4U/mg protein区间段的分布高达85%,与其他3个寄主种群分布明显不同。B型烟粉虱茄子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最高,与其他3个寄主种群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上述结果表明,B型烟粉虱主要解毒酶活性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具有一定的生理可塑性。研究有利于揭示该害虫寄主范围广和寄主适应性强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22  氮素形态对专用小麦中后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马宗斌 熊淑萍 何建国 马新明
    2008, 28(4):1544-1551.
    [摘要](2012) [HTML](0) [PDF 658.73 K](2395)
    摘要: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酰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强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豫麦34”、中筋小麦“豫麦49”和弱筋小麦“豫麦50”生育中后期根际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专用小麦根际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根际pH值对氮素形态的反应不同。“豫麦34”施用硝态氮,对根际土壤真菌、细菌(除成熟期外)和放线菌数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豫麦49”施用铵态氮,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大,根际真菌数量在孕穗期和开花期以酰胺态氮处理最大,而成熟期以硝态氮处理最大;“豫麦50”施用硝态氮,对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专用小麦品种均表现为在酰胺态氮处理下,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在铵态氮处理下,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最高;在硝态氮处理下,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和pH值最高。
    23  浙江慈溪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比较
    胡君利 林先贵 尹睿 褚海燕 王俊华 张华勇 曹志洪
    2008, 28(4):1552-1557.
    [摘要](1919) [HTML](0) [PDF 454.30 K](2134)
    摘要:
    测定了浙江慈溪5个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50~2000 a)的微生物生物量C、N和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分析了水稻土的生物化学环境质量与利用年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水稻土的微生物生物量C与N均趋于下降,其中微生物生物量N能较灵敏地反映利用年限造成的差异(p = 0.091);水稻土的过氧化氢酶与转化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利用年限之间确有线性回归关系(p = 0.042);水稻土的脲酶活性不呈显著变化规律,而磷酸酶活性显著上升,其与利用年限之间确有线性回归关系(p = 0.022)。总体表明,利用年限延长虽然会降低水稻土中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整体活性,但对水稻土的肥力并没有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对水稻土的供磷能力有保育和增强作用,而对水稻土的供氮能力没有定向影响。
    24  外源NO与蔗糖对盐胁迫下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幼苗氧化损伤的保护效应
    苏桐 魏小红 丁学智 李源
    2008, 28(4):1558-1564.
    [摘要](2027) [HTML](0) [PDF 806.08 K](1909)
    摘要:
    选取长至6~8片真叶的健康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幼苗,分别进行蔗糖、硝普钠(sodium nitropresside, SNP, 作为外源NO供体)及其体积比例组合(1∶1)处理;36h后施以NaCl胁迫,并分别于0h(胁迫前)、24h、48h和72h 取样,进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具体5个实验处理如下:A. 蒸馏水(CK); B. 100 mmol/L NaCl;C. 0.1 mmol/L SNP+100 mmol/L NaCl;D. 0.1 mmol/L SNP+ 1.0mmol/L蔗糖+100 mmol/L NaCl; E. 1.0 mmol/L蔗糖+100 mmol/L NaCl。结果表明:与SNP和蔗糖单独处理相比,二者组合处理对缓解盐胁迫下番茄幼苗的氧化损伤存在正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进一步增强了番茄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提高了脯氨酸(Pro)的含量,同时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采用聚丙烯酰胺浓度梯度凝胶电泳对盐胁迫24 h和48 h材料的POD同功酶检测表明,当NaCl单独处理时,番茄幼苗叶片POD同功酶第V条带缺失,其它谱带酶量减少,抑制了POD同功酶的表达;SNP和蔗糖单独处理能够保护盐胁迫(24、48h)所导致的POD同功酶条带的完整;而组合处理既保证了POD同功酶条带的完整,又加强了酶量的表达。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其氧化损伤程度愈烈,SNP和蔗糖组合处理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盐胁迫对番茄幼苗植株造成的氧化损伤。
    25  节节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um)对Cu的吸收和积累
    李影 褚磊
    2008, 28(4):1565-1572.
    [摘要](1634) [HTML](0) [PDF 584.18 K](1882)
    摘要:
    通过野外样品分析和室内栽培实验,研究了Cu在节节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um)体内和根细胞内的积累、分布及赋存形态。结果表明,铜尾矿区和室内盆栽的节节草对铜均以根系积累为主,根系中Cu含量最高分别可达1309,1339.75 mg•kg-1;滞留率平均分别为8498%,97.30%。节节草根细胞各组分中,仅细胞壁(F1)和含核糖核蛋白体的细胞溶质(F4)中的铜含量与Cu处理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F1=0.98,rF4=0.98,p<0.01);且细胞壁中的铜占大多数,为总量的45%~70%。此外节节草根、茎中Cu赋存形态存在差异,在其根部主要以醋酸提取态和盐酸提取态形式存在,占总量的60%~80%,且两形态的Cu含量均与土壤Cu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HAC=0.99,rHCl=0.98,p<0.01);而茎部铜均以NaCl提取态为主;水溶态铜含量在其根部和茎部所占比例均相对较低。节节草可能通过根部截留和细胞壁沉积的方式,以及使体内的Cu2+形成难溶性、活性低的化合物来降低过量的Cu对其的毒害。节节草对Cu具有较强的耐性和较高的积累能力,在Cu污染土壤修复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6  水稻体温与气温的关系
    闫川 丁艳锋 王强盛 李刚华 黄丕生 王绍华 凌启鸿
    2008, 28(4):1573-1582.
    [摘要](1521) [HTML](0) [PDF 480.87 K](2138)
    摘要:
    以1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测定了抽穗后水稻穗和叶的体温及冠层上部的气温,分析了穗和叶片的体温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和叶的体温始终低于气温,其气温与体温的差值(气体温差)受大气温度、湿度及水稻株型和器官成熟老化程度影响。在大气湿度相同的条件下,气温低时(﹤26.5℃),水稻穗和叶的气体温差较小;气温高时(﹥33℃),气体温差变大;在气温相似的条件下,大气湿度提高,穗和叶的气体温差变小。品种的株型不同,对水稻穗、叶的气体温差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直立穗型品种穗和叶的气体温差较弯曲穗型的大;“谷盖顶”型品种穗和叶的气体温差值较“草盖顶”型的大。水稻抽穗后,穗和叶的气体温差在不同生育时期有明显的差异,器官成熟老化程度越低,其气体温差越大。
    27  干旱胁迫下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 Bobr)叶片乙烯释放和多胺含量变化与活性氧积累的关系
    刘建新 胡浩斌 赵国林
    2008, 28(4):1579-1585.
    [摘要](1929) [HTML](0) [PDF 539.60 K](1847)
    摘要:
    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 Bobr)叶片乙烯释放、多胺含量、活性氧水平及细胞膜透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多裂骆驼蓬叶片内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呈递增变化趋势;轻度胁迫下,乙烯产生速率、多胺(Put、Spm、Spd)、活性氧(O-•2、H2O2)和MDA含量及多胺氧化酶(PAO)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中度和重度胁迫初期(胁迫后0~30d)腐胺(Put)、精胺(Spm)和亚精胺(Spd)含量快速提高,乙烯生成速率下降,而O-•2、H2O2、MDA含量和PAO活性相对平稳;胁迫后期(胁迫后45~75d)乙烯生成速率增高,Put、Spm和Spd含量下降, O-•2、H2O2和MDA含量大幅度增加,膜透性增大,且乙烯释放与O-•2、H2O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多裂骆驼蓬叶片存在乙烯和多胺合成的相互制约,乙烯释放增加诱导活性氧积累导致膜透性急剧增大。
    28  NaCl胁迫对茄子嫁接苗叶片多胺代谢和ABA含量的影响
    刘正鲁 朱月林 魏国平 杨立飞 张古文 胡春梅
    2008, 28(4):1586-1592.
    [摘要](2028) [HTML](0) [PDF 472.78 K](1814)
    摘要:
    以日本引进的茄子设施栽培专用耐盐品种‘Torvum Vigor’为砧木,栽培品种‘苏崎茄’为接穗,研究了80 mmol•L-1 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和自根苗生长、多胺代谢和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的生长量、3种不同形态多胺(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和ABA含量均显著高于自根苗。NaCl胁迫显著增加了叶片精胺和ABA含量;腐胺和亚精胺含量在胁迫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嫁接苗的腐胺和亚精胺含量降低幅度低于自根苗,而精胺和ABA含量上升幅度则高于自根苗。嫁接苗生长和多胺代谢受NaCl胁迫的影响小于自根苗,NaCl胁迫下ABA的快速积累和保持相对高的多胺含量与嫁接苗耐盐性有关。
    29  干旱和复水对不同倍性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
    王磊 张彤 丁圣彦
    2008, 28(4):1593-1600.
    [摘要](1979) [HTML](0) [PDF 583.34 K](2671)
    摘要:
    以不同倍性的小麦为材料,研究干旱和复水对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以期为小麦的抗旱生理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在逐步干旱过程中不同倍性小麦的净光合速率都下降,但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时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明显不同。复水后,不同倍性小麦净光合速率的恢复能力也有差异,豫麦49的净光合速率恢复最快,并且表现出较强的旱后超补偿效应。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减少时,栽培二粒叶片蒸腾速率的降低要明显快于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但节节麦蒸腾速率的变化没有变现出类似的适应现象。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各组WUE(water use efficiency)的大小为栽培二粒>豫麦49>节节麦,变水处理增加了栽培二粒和豫麦49叶片的WUE,但节节麦叶片的WUE在变水条件下却没有增加。
    30  历山山核桃(Juglans mandshurica)群落的种间分离
    高昆 张峰
    2008, 28(4):1601-1607.
    [摘要](1898) [HTML](0) [PDF 581.16 K](2180)
    摘要:
    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山西历山山核桃群落35个样方内所有基径≥1cm的乔木和灌木绘制分布图。按照最近邻体法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然后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2×2列联表截表的方法,应用Pielou的分离指数S和χ2检验研究山核桃群落所有乔木和灌木的种间分离规律。χ2检验结果表明:历山山核桃群落出现的25个物种共构成的300个种对中,存在显著分离的有294对,存在不显著分离的有6对。结合χ2值对S进行区间划分得出:正分离的112对占37.34%,负分离的28对,占9.33%;随机毗邻160对,占53.33%。负分离多出现在群落的优势种和一些伴生种之间,如山核桃、连翘与金花忍冬、灰栒子,伴生种相对个体少,盖度低,与优势种具有相似的生境要求,较激烈的竞争使得它们相互交错分布,充分利用资源,呈现负分离。较大的植株之间容易发生正分离,如茶条槭和杜梨,因为它们多是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从星座图上可清晰地看到种间分离在不同物种间存在一定差异。25×25最近邻体列联表的χ2检验结果表明:山核桃群落内25个物种是互相交错分布,全面不分离的。此外,种间分离的结果意味着该群落处于演替初期,与目前这一地区受人为和自然干扰严重,群落处于不稳定阶段的事实相符。
    31  普通野生稻小种群的交配系统与遗传多样性
    叶平扬 董姗姗 卢宝荣 陈家宽 宋志平
    2008, 28(4):1608-1615.
    [摘要](1884) [HTML](0) [PDF 590.44 K](2062)
    摘要:
    小种群的遗传动态是保育遗传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种群遗传动态又与交配系统密切相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濒危物种,目前其种群规模都较小,研究其小种群交配系统与遗传变异性对普通野生稻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运用7对SSR引物,对采自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小种群的36份种茎和其中20个家系共计601份子代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的表观异交率为0.318,多位点法估计(MLTR)的多位点异交率为0.481;50%以上的子代共享亲本,非随机交配明显;东乡普通野生稻种群交配系统属于混合交配类型。比较亲本和子代种群的遗传变异性显示:子代种群比亲本种群遗传变异性更丰富;子代种群的杂合子不足与种群变小自交比例上升有关;而亲本种群杂合子过剩可能与杂合基因型的选择优势有关。这些结果说明创造条件扩大种群规模对普通野生稻的原生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32  内陆黑河流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指示意义
    苏培玺 严巧娣
    2008, 28(4):1616-1624.
    [摘要](2110) [HTML](0) [PDF 715.29 K](2563)
    摘要:
    对黑河流域山地、绿洲和荒漠区木本植物叶片或同化枝进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得出,山地植物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在-23‰~-29‰之间,平均值为-26.3‰;绿洲植物在-26‰~-30‰之间,平均值为-27.2‰;荒漠植物在-23‰~-28‰和-12‰~-15‰两个范围,平均值分别为-26.0‰和-13.8‰,严酷生境植物δ13C 值较高。同种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δ13C值,也表现为较差生境高于较好生境。荒漠河岸林树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柳树形叶的δ13C值低于杨树形叶。无论是山区还是荒漠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有些植物稳定碳同位素辨别力(Δ)减小,有些变化不明显,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的△值随着海拔升高线性递减显著。研究得出,荒漠植被中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C4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严酷生境下植物WUE高于较好生境。胡杨长条形叶的WUE最低,圆形叶的最高,由幼苗时期的柳树形叶向杨树形叶的演变中WUE在提高。青海云杉为黑河上游山区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植物。同种植物过高的δ13C值指示着植物的衰退和生境的严重胁迫。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是沿着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方向发展。
    33  哈尼梯田湿地核心区水稻土重金属分布与潜在的生态风险
    任华丽 崔保山 白军红 董世魁 胡波 赵慧
    2008, 28(4):1625-1634.
    [摘要](2714) [HTML](0) [PDF 871.08 K](2478)
    摘要:
    选取了牛角寨河片区、麻栗寨河片区、阿勐控河片区和大瓦遮河片区4个核心区为样区,分析了样区水稻土表层的重金属As、Cd、Cr、Cu、Pb、Zn的分布特征,与云南土壤背景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4个样区Cd的含量都略高于背景值, Cr是背景值的两倍;牛角寨河片区的Cu含量由于铜矿的存在而远远高出背景值和其他3个样区的Cu含量,4个样区的As、Pb和Zn的平均含量低于背景值,样区之间差异性也不是很大。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湿地土壤偏酸性对Cd的活性有很大影响,高含量的有机质和全氮对Pb和Zn的土壤吸附和积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Pb和Zn在各样区内相似的分布趋势可能与相似的成土母质、耕作模式和人类干扰强度等有关。采用Hakanson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样区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来看,4个片区Cd的危害系数均达到或接近中度危害程度,牛角寨河片区受到Cu的中度危害,其他样区均是轻微的生态危害,甚至Zn还处于缺乏状态;(2)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看,牛角寨河片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现为中等生态危害,高于其他3个样区,贡献因子是Cd和Cu,Cr、As、Pb次之,Zn最小;其他样区危害程度顺序为阿勐控河片区>大瓦遮河片区>麻栗寨河片区,都处在轻微的生态危害状态,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是Cd,Cu、Cr、As、Pb次之,Zn影响最小。
    34  变饱和带条件下污水灌溉对土壤氮素运移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齐学斌 李平 亢连强 樊向阳 乔冬梅 赵志娟 樊涛 黄仲冬
    2008, 28(4):1635-1645.
    [摘要](1975) [HTML](0) [PDF 704.33 K](2060)
    摘要:
    为了研究地下水浅埋区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设置地下水埋深(2、3m和4m)和灌水水量(900m3•hm-2和1200m3•hm-2)2个因素,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氮素和冬小麦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试验,试验在地中渗透仪中进行。结果显示:灌水后,不同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灌水水平越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越多;灌水后,灌水水平B1(900 m3•hm-2)不同潜水埋深地下水硝态氮分别增加34.67%、24.94%、20.88%;灌水水平B2(1200 m3•hm-2)不同潜水埋深地下水硝态氮分别增加58.42%、38.98%、27.21%。潜水埋深越浅,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浓度增加越大,这也就表明由于淋溶和硝化作用产生的硝态氮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越大。污水灌溉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指标和产量有促进作用;相同灌水水平(B1 和B2),地下水埋深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指标的大小顺序为:2m> 3m> 4m。
    35  作物干旱指标对西北半干旱区春小麦缺水特征的反映
    张杰 张强 赵建华 王胜 赵宏 王静
    2008, 28(4):1646-1654.
    [摘要](1901) [HTML](0) [PDF 696.77 K](2420)
    摘要:
    针对作物水分胁迫较为严重的西北半干旱区,应用CI301-PS光合作用仪对春小麦开花到乳熟期间的生理特征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近1个月的观测, 并研究分析了3种作物干旱指标叶水势、作物水分胁迫指数以及气孔导度随时间变化和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发现干旱胁迫增加时,叶片水分减少,作物水分胁迫指数增大,叶水势降低,气孔导度有所减小。因此,气孔下腔的CO2浓度降低,作物净光合速率有所减小,不利于半干旱区小麦生物量的累积;三者相比,叶水势是反应西北半干旱区作物干旱最敏感的指标;受半干旱区逆湿现象的影响,9:00或之后一段时间观测叶水势和气孔导度对小麦等作物缺水状况反映得更客观。
    36  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江苏海滨为例
    黄震方 袁林旺 黄燕玲 王霄 俞肇元
    2008, 28(4):1655-1662.
    [摘要](2885) [HTML](0) [PDF 600.12 K](2441)
    摘要:
    生态旅游是新世纪最重要的旅游发展方向之一,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有其特殊性。在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旅游条件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新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准主成份、主观经验判断法等方法,基于专家调查的结果,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因子权重。并以江苏沿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江苏海滨湿地9个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较强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37  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温敏霞 刘世梁 崔保山 杨敏
    2008, 28(4):1663-1671.
    [摘要](2132) [HTML](0) [PDF 1.28 M](2509)
    摘要:
    以糯扎渡水利工程及受影响的自然保护区为研究案例,在GIS支持下,应用缓冲区分析法,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前后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的梯度变化以及水利工程对景观结构的影响;选取分维数、斑块密度、优势度、聚集度等代表性指标揭示了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选取自然性、多样性、稳定性和人为干扰性4项指标建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化处理,评价水利工程对影响区生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缓冲距离内植被类型呈梯度变化,工程建设对季风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季雨林有较大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使区域景观异质性增强,在缓冲距离800m范围内景观格局变化明显;建设前后受影响区生态质量评价表明,水利工程建设导致区域生态质量降低,但降幅不大。
    38  基于网络特征的道路生态干扰——以澜沧江流域为例
    刘世梁 温敏霞 崔保山 杨敏
    2008, 28(4):1672-1680.
    [摘要](1916) [HTML](0) [PDF 750.12 K](2334)
    摘要:
    道路网络对区域景观的生态格局和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干扰因子,区域道路网络的特征和所产生的生态干扰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GIS和网络分析法,以澜沧江流域县域为基本单元,分析了研究区各县的道路网络特征指数,在揭示了区域道路网络不同特征之间的规律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网络特点和生态干扰之间相关性进行了内在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道路网络结构的空间差异很大,流域内各县的道路网络节点数、连接线数目、α环度、β线点率、γ连接度指数等网络特征因子也存在较大差异;道路密度和道路总长度与区域海拔高度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道路密度和区域道路的廊道密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和区域道路的α指数、β指数和γ指数关系可以用倒数模型来拟合。缓冲区分析表明,耕地比例和道路密度线性相关关系显著,而其他类型相关性较差,但区域综合的人工干扰指数(Hd)(1980,2000)和道路网络的特征指数相关显著,而且不同时期的区域景观的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和区域道路网络特征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即网络扩展使得区域生态系统受干扰强度增加,破碎化严重,但较短时期内的生态系统变化和道路网络特征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39  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
    王娟 崔保山 姚华荣 刘世梁
    2008, 28(4):1681-1690.
    [摘要](2194) [HTML](0) [PDF 2.53 M](2036)
    摘要:
    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纵向岭谷区的核心区-澜沧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GIS软件的支持下,以破碎度、分离度、优势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的脆弱度为评价指标研究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在这16a期间,景观结构变化导致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在时空分异性较强,生态安全程度呈下降趋势,由于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澜沧江流域的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布形态及其下降幅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较低的生态安全指数(ES≤0.5)主要分布于该流域的下游呈东北-西南近“Y”形并沿江扩展,而较高的生态安全指数(ES≥0.6)主要分布于流域的中游呈东南-西北方向并沿江萎缩。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主要是在景观层次上进行,景观也是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础单元之一,应用景观方法研究生态安全,揭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迁移转化特征并进一步识别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因素,对区域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40  深圳地区景观生态连接度评估
    武剑锋 曾辉 刘雅琴
    2008, 28(4):1691-1701.
    [摘要](2997) [HTML](0) [PDF 3.21 M](2415)
    摘要:
    以最新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为基本信息源,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障碍影响指数、景观连接度指数计算方法,对深圳市的景观连接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导致景观格局变化的内在驱动机制,探讨连接度评价方法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林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是导致工作区障碍影响指数空间分异的主要景观成分类型;全市生态资源用地类型呈现明显的碎裂化和孤岛状分布格局,而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的无序性和不合理性是导致景观格局劣化的真正原因;摈弃以往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模式,利用残存的生态资源辅助以必要的人工保护、恢复和建设工作来改善无连接区域内的景观连接度水平,强化建成区内的绿地建设工作,是提升深圳市景观连接度水平的3种有效策略途径。
    41  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
    徐丽华 岳文泽
    2008, 28(4):1702-1710.
    [摘要](2767) [HTML](0) [PDF 814.14 K](2588)
    摘要:
    城市热环境受到地表的物理性质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体现。而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显著区别于其它景观类型。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研究对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上海市为例,首先提取了城市公园景观斑块的空间分布数据,再利用Landsat7的ETM+为基本数据源,定量反演了城市热环境温度,然后利用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探讨了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公园景观斑块的面积、周长与其对应的温度具有负相关关系,而形状复杂性指数则与环境温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形状复杂性指数则与环境温度的相关程度远高于面积、周长与热环境温度的相关程度。公园斑块的面积以及周长与公园对周围热环境的影响在统计上相关性较差;而形状复杂性指数则与其影响力则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形状越复杂,公园对周围热环境影响力越强。因此,在城市公园建设中,除了公园类型、空间选址外,边界形状也应作为考虑因素之一。
    42  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
    孔繁花 尹海伟
    2008, 28(4):1711-1719.
    [摘要](3332) [HTML](0) [PDF 921.32 K](2569)
    摘要:
    城市绿地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保障。改善与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连接对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市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在考虑不同绿地斑块间的距离与景观阻力的基础上,采用最小路径方法,定量表征与模拟了研究区的潜在生态廊道,并基于重力模型和网络连接度指数,对绿地斑块间相互作用强度与生态网络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风景林、滨水绿地和公园绿地是组成研究区生态网络的优势景观类型;济南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许多斑块在生态网络中起着“踏脚石”的作用,但占规划绿地面积的比例不高;不同绿地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差异显著,斑块之间相互作用强的绿地廊道在生态网络中的地位突出,对生物物种的丰富度、迁移与扩散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斑块之间相互作用弱的廊道景观阻力大,生境适宜性低,必须在未来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加以改善;网络结构越复杂,连接度与闭合度水平越高,对物种的迁移与扩散就越有利。因此,增加绿地斑块,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改善绿地斑块间的连接,完善城市绿地网络是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键任务。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建设者与规划者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参考信息。
    43  基于能值分析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包头市为例
    刘耕源 杨志峰 陈彬 张妍 张力小
    2008, 28(4):1720-1728.
    [摘要](2678) [HTML](0) [PDF 814.49 K](2977)
    摘要: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是城市生态学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采用能值评价方法,结合城市生态系统作为复合系统所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明确提出基于能值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得出表征城市健康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走向和比较意义。针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表征特性,采用4个要素,即活力(V)、组织结构(O)、恢复力(R)和服务功能维持(F), 构建了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新的能值指标——城市健康能值指标(EUEHI),并将EUEHI应用于包头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并比较了其他5个城市的EUEHI。结果显示2000~2004年包头健康程度总体呈现上升状态,健康等级不断提高,但同中国其他城市之间尚有距离,健康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近几年包头重视改变资源结构和利用效率,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方面得到不断改善。同时,包头作为老工业城市组织结构尚不完善,环境负荷大,生态系统承载力逐年降低,因此仍需从降低环境胁迫入手,逐步降低城市生态系统干扰,使其恢复力得以提高,增加系统反弹恢复的容量,使之恢复维持结构与格局的能力,实现城市健康和谐发展。
    44  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
    谢鸿宇 陈贤生 林凯荣 胡安焱
    2008, 28(4):1729-1735.
    [摘要](3927) [HTML](0) [PDF 400.48 K](2626)
    摘要:
    研究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进行分析后,将化石能源地定义被修订为“吸收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森林和草原”。然后,基于净生态系统生产量(NEP)——植被体内碳净累积量计算了全球森林及草原对温室气体的平均吸收能力。最后,结合能源热量转换和碳排放数据,重新计算了各种化石能源及电力的生态足迹。
    45  城市病诊断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郁亚娟 郭怀成 刘永 姜玉梅 李艳秋 黄凯
    2008, 28(4):1736-1747.
    [摘要](2837) [HTML](0) [PDF 939.88 K](2799)
    摘要:
    在总结国内外城市病现象和病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五大功能,即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和发展力,概括为CSAED模型,分析了与此相对应的限制城市功能的瓶颈因子,将城市病的各项病征与城市功能相联系,并以此为基本框架,构建了城市病诊断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体系。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目标,将梯度型隶属度函数、改进均方差法、加权欧氏距离算法等进行综合集成,建立了一套便于推广比较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算法。以北京市为案例,进行了城市病的单因子诊断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计算了北京市1999~2005年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并分析了北京市发生城市病的原因、城市病所处的阶段等。研究对于我国城市病诊断与解决,以及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46  中国森林土壤呼吸模式
    陈光水 杨玉盛 吕萍萍 张亿萍 钱小兰
    2008, 28(4):1748-1761.
    [摘要](2670) [HTML](0) [PDF 970.40 K](2851)
    摘要:
    通过收集国内62个森林样地的土壤呼吸及相关因子数据,分析中国森林土壤呼吸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年通量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凋落物量和年地上净生产力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土壤呼吸的Q10则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均呈显著的负相关。根系呼吸、枯枝落叶层呼吸与土壤呼吸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异养呼吸和枯枝落叶层呼吸与年凋落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异养呼吸与自养呼吸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根系呼吸、枯枝落叶层呼吸、矿质土壤呼吸占土壤呼吸的比例均值分别为34.7%、20.2%和50.2%。矿质土壤呼吸所占比例与气温和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异养呼吸所占比例则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根系呼吸所占比例与根系呼吸之间呈渐近线关系(渐近值为45.9%)。
    47  宏基因组技术在开发未培养环境微生物基因资源中的应用
    李慧 何晶晶 张颖 徐慧 陈冠雄
    2008, 28(4):1762-1773.
    [摘要](3506) [HTML](0) [PDF 1.00 M](2677)
    摘要:
    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是一个巨大的基因资源库,但是仅有0.1%~1%的微生物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可培养的,因此致使未培养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宏基因组技术直接提取环境样品总DNA,避开了微生物分离培养的问题,极大扩展了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空间,增加了获得新生物活性物质的机会。简要介绍了宏基因组的概念及宏基因组克隆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重点阐述了目的基因富集、核酸提取、载体和宿主系统选择、宏基因组文库筛选等“瓶颈”技术的研究进展。目的基因富集技术主要包括稳定同位素探针(SIP)、抑制消减杂交(SSH)和差异显示(DD)等。基因文库筛选分为序列依赖性筛选和非序列依赖性筛选,其中序列依赖性筛选包括特定基因PCR、反转录PCR (RT-PCR)、DNA微阵、亲和捕获等技术;非序列依赖性筛选主要指基于基因表达活性筛选和基因“陷阱”技术等。此外,介绍了一些近年来通过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筛选目的基因的应用实例。
    48  农田土壤中铜的主要输入途径及其污染风险控制
    刘洪涛 郑国砥 陈同斌 高定 宋波 杨军 蔡红
    2008, 28(4):1774-1785.
    [摘要](1929) [HTML](0) [PDF 1.01 M](2491)
    摘要:
    综述农田土壤中畜禽粪便、杀菌剂、再生水和化肥等途径对铜的输入及其污染风险,以土壤理化性质为切入点概述外源铜进入土壤后的吸附-解吸和移动性特点,探讨不同作物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产品中铜含量和对通过膳食途径铜健康风险的影响,并针对实际生产提出规避农田土壤铜污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49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理论
    蒋依依 王仰麟 成升魁 叶敏婷
    2008, 28(4):1786-1793.
    [摘要](2615) [HTML](0) [PDF 731.63 K](2567)
    摘要:
    针对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日趋恶化的趋势,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提出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框架,借以辩明旅游地复杂的人地关系,为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概念框架,指出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是由旅游者、当地居民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遵循相应的生态、经济与社会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进而重点讨论了尺度、格局、功能与变化等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研究的基本问题,强调辨析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是研究的重点,是为制止或逆转系统的不良趋势以及制定适宜的优化途径的基础。阐述了格局-功能依存性与状态脆弱性等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特性。
    50  波动和静止水文情势下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的生理生态特征
    王丽 胡金明 宋长春 杨涛
    2008, 28(4):1794-1801.
    [摘要](1791) [HTML](0) [PDF 651.08 K](1965)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与控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波动和静止两种水文情势下,沼泽化草甸植物——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某些生理生态特征(种群密度与高度、叶长、叶宽、茎长、节长以及叶绿素含量)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水文情势对小叶章生理生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影响。波动水文情势下,小叶章种群、形态指标及叶绿素含量总体随水分的增加而减小或下降,但是由于特定水文情势下形成的群落竞争格局的影响,小叶章单优群落分布带上小叶章各指标值明显大于其它水分带;静止水文情势下,小叶章各指标值呈波动变化,30 cm积水处理下的种群密度、高度、叶宽和茎长以及叶绿素含量与其它处理差别显著。波动水文情势下小叶章各指标测定值均大于静止水文情势下的,同一生活史阶段要较静止水文情势下的提前,生长能力较强。湿地水分条件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特性,还通过影响植物定植的土壤环境特征及群落内的竞争格局间接作用于植物。不同水分条件下,小叶章的生理生态特征是水分条件直接与间接作用的综合结果。
    51  火柴头(Commelina benghalensis)实生植株资源配置及繁殖代价
    闵海燕 陈刚 孙国荣 王聪 刘爱平 杜坤 张彪
    2008, 28(4):1802-1809.
    [摘要](1660) [HTML](0) [PDF 573.00 K](1798)
    摘要:
    火柴头具有地上和地下生殖枝开花结实的特性,产生地上大、小种子和地下大、小种子4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对4种类型种子实生植株的研究表明,4种类型种子实生植株个体水平上对新种群的贡献具有差异,地上大种子表现为最大,地下小种子则最小;4种类型种子实生植株在资源的繁殖配置上存在着差异,大种子尤其地上大种子对有性繁殖的资源分配最大,而地下小种子最小,这种差异又决定了在繁殖投资和繁殖代价上的差异,小种子特别是地下小种子实生植株的繁殖投资最小,而大种子特别是地上大种子实生植株的繁殖投资最大;从繁殖代价来看,大种子实生植株的繁殖代价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大种子实生植株的繁殖代价显著小于小种子实生植株的,地上小种子实生植株的繁殖代价显著小于地下小种子实生植株的。
    52  层次分析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质评价
    庞振凌 常红军 李玉英 张乃群 杜瑞卿 胡兰群
    2008, 28(4):1810-1819.
    [摘要](2639) [HTML](0) [PDF 620.41 K](2246)
    摘要: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指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理论内容深刻而表现形式简单,包括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的建立及其求值、一致性检验和综合指数计算等运算过程。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3个采样点进行了2a的水体浮游植物和9项理化指标的检测,并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季节4因素和6项理化指标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层次分析综合指数PI在3采样点有差异并且变化灵敏,渠首 (陶岔S1 ) PI=0.5697,水质属于污染;库心 (小太平洋S2 ) PI=0.3619,水质属于尚清洁;丹江入库上游 (大石桥S3 ), PI=0.7755,水质属于中污染;AHP分析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根据结果分析认为:层次分析法做为综合评价法对水质评价有重要性,值得推广应用;丹江口水库是重要的水资源,但目前水质状况并不理想,因此做好水源区的长期生态监测,加强理论和技术研究,改善水质,极为重要。
    53  岷江干旱河谷黄蔷薇(Rosa hugonis)生长与繁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周志琼 包维楷 吴福忠 何晓 吴宁
    2008, 28(4):1820-1828.
    [摘要](2006) [HTML](0) [PDF 714.70 K](1912)
    摘要:
    对乡土植物生长繁殖特征的认识是制定合理的植被恢复及管理措施的基础和依据。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踏查和样方调查,分析了岷江干旱河谷乡土灌木-黄蔷薇(Rosa hugonis)的分布、生长繁殖特征及空间差异。发现:(1)黄蔷薇主要分布于岷江干旱河谷的茂县段,其植株株高、基径、年龄、丛冠幅、丛的萌生数、丛干重、丛生物量和密度等生长特征存在明显空间差异,除丛萌生数和密度之外海拔对其他各参数都有较大的影响,这些参数的值在高海拔地段大于低海拔地段;(2)黄蔷薇在干旱河谷丛平均萌生数为6.48±0.97株/丛,丛的萌生能力较强,且其受砍伐后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萌生株年龄结构大致为金字塔型,最大植株年龄为25a;(3)干旱河谷黄蔷薇的结实量较大,平均值为(404.96±106.91)果/丛,结实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4)各生长与结实参数关系密切,影响结实量的最主要的生长因素是冠幅和丛干重。研究结果表明:黄蔷薇适应干旱河谷的环境条件,具有较广泛的分布,生长和和繁殖状况良好,是可供选择的干旱河谷恢复物种。
    54  不同生境条件下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Maxim.)种群结构特征
    甄江红 刘果厚
    2008, 28(4):1829-1841.
    [摘要](2048) [HTML](0) [PDF 930.46 K](2133)
    摘要:
    对天然分布区及不同生境内四合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年龄结构、冠幅结构、高度结构及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静态生命表描述了四合木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应用Clark-Evans的 R值法计算出四合木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指标。结果表明:四合木种群径级、龄级与高度级结构均基本呈正态分布,冠幅级结构呈现出近乎指数型的衰减趋势;但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因所处微环境各异,在径级、龄级、高度级、冠幅级结构上表现出一定差异。四合木种群的存活率随龄级的增大而降低,死亡率和消失率随龄级的增大而升高,其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Ⅰ型,表明该种群为下降种群。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个体分布均不均匀,其空间分布为随机型。
    55  天山北麓中段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与相邻物种的分布格局及相互关系
    刘彤 赵新俊 崔运河 刘龙昌 贾亚敏 骆郴 魏鹏 张元杭
    2008, 28(4):1842-1849.
    [摘要](2122) [HTML](0) [PDF 615.81 K](2217)
    摘要:
    天山山脉是世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及其近缘种的分布中心之一,资源优势明显。在北天山中段浅山地带选择拟南芥分布的典型样地50m×50m,分析了样地物种的结构、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用Ripley’s K(d)函数分析了拟南芥与相邻物种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关系。发现样地由7科23个物种组成,以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为建群种,短命植物物种占近70%。拟南芥仅分布于北坡,在3m内聚集强度高于所有分析物种,在5m范围内与新疆绢蒿中株呈显著正关联,与十字花科的涩芥(Malcolmia africana)、藜科的散枝猪毛菜(Salsola brachiata)、木碱蓬(Suaeda dendroides)、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呈一定尺度显著负关联。分析认为拟南芥空间分布依赖于新疆绢蒿大株、中株生长塑造的遮阴、保湿和丰富土壤有机质,生态位与藜科物种差异极大,生境特异性高于同属近缘种小鼠耳芥(Arabidopsis pumila),以及涩芥(M. africana)、庭芥(Alyssum desertorum)、四齿芥(Tetracme quadricornis)、丝叶芥(Leptaleum filifolium)、狭果鹤虱(Lappula semiglabra)等短命植物。在干旱胁迫下,拟南芥环境选择强度大于种内作用,密度依赖的种子扩散表现不明显。扩散对策是通过大量生产种子,依靠果实不易开裂控制种子短距离扩散,充分利用原适宜生境来维持种群繁衍。
    56  广州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发生动态及气象因子
    吕欣 韩诗畴 徐洁莲 黄鸿 吴华 欧剑峰 孙力
    2008, 28(4):1850-1856.
    [摘要](2077) [HTML](0) [PDF 519.81 K](2132)
    摘要:
    2002~2005年期间,在广东广州利用性引诱剂对桔小实蝇进行了全年种群动态监测,调查可知桔小实蝇可在广州全年发生。该虫数量从5月开始迅速上升,6~9月份是发生盛期;10月份虫口密度逐渐下降,11月到翌年3月份种群数量很低。对桔小实蝇发生数量和气象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雨因子作用最大,其中月平均降雨量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关键因子;日照因子作用次之,但月总日照时数对该虫的发生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57  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培养滤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形态和多聚糖含量的影响
    杨州 孔繁翔 史小丽 张民
    2008, 28(4):1857-1863.
    [摘要](2385) [HTML](0) [PDF 783.15 K](1864)
    摘要:
    分离自太湖的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按1000 ind•L-1的密度置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0 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将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添加到纯培养的斜生栅藻中,进行为期7d的试验。结果表明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能显著地影响斜生栅藻的形态,处理组中诱发性多细胞群体增加,导致处理组中斜生栅藻种群平均每个个体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斜生栅藻在壶状臂尾轮虫诱发下形成群聚体可以解释为一种诱发性的反牧食防御,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栅藻对浮游动物牧食的响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处理后的斜生栅藻在生长率上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诱发性防御群聚体形成的代价没有体现在对生长的影响上。在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诱发下,较多栅藻细胞聚积在一起形成群聚体后,栅藻溶解性胞外多聚糖和固着性胞外多聚糖均有显著提高,而胞内多聚糖略有下降。但从总多聚糖含量看,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说明轮虫培养滤液刺激了栅藻多聚糖合成的额外增加,且被分泌到胞外,充当细胞之间的粘合物,促使细胞容易聚合形成群聚体,有效防御象轮虫这些小型浮游动物的进一步牧食,保持种群得以延续。
    58  三峡库区河岸植物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Keng)茎通气组织发生对水淹的响应
    张小萍 曾波 陈婷 叶小齐 罗芳丽 刘巅
    2008, 28(4):1864-1871.
    [摘要](2337) [HTML](0) [PDF 660.44 K](2059)
    摘要:
    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Keng)在三峡库区长江及其支流江(河)岸有广泛分布,对水淹有很好的耐受能力。有研究表明许多植物在水淹时通气组织发生增强,通气组织的产生改善了植株通气状况,提高了植物对水淹的抵御能力。为了研究水淹是否会影响野古草的通气组织发生以及野古草通气组织发生对水淹的反应,考察了不同水淹深度、不同水淹时间和不同水淹方式处理时野古草茎中通气组织的发生情况。实验中共设置3个水淹深度:不进行水淹(对照)、植株地下部分淹没、植株完全淹没于水下2m深处;5个淹没时间:植株被淹没的时间长度分别为5、10、20、30d和60d;2种水淹方式:连续水淹和间歇水淹。实验结果表明:(1)在无水淹情况下野古草茎中可以产生通气组织,通气组织产生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强;水淹加快了野古草通气组织发生的进程,促进了野古草通气组织的提前发生。(2)野古草茎中通气组织并不会因为水淹的时间越长而产生越多,植株通气组织的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因水淹时间的增长而继续增大。(3)淹没深度对通气组织发生有一定影响,总的看来,地下部分淹没野古草植株的通气组织发生要强于完全淹没植株。(4)不同水淹方式对野古草通气组织发生的影响因水淹深度不同而有差异。在完全淹没情况下,连续水淹植株的通气组织比间歇水淹植株的通气组织发达;在地下部分淹没情况下,除水淹初期外,随水淹时间的延长,连续水淹植株通气组织发生与间歇水淹植株没有差异。
    59  玛曲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成本条件价值评估
    曹建军 任正炜 杨勇 杜国祯
    2008, 28(4):1872-1880.
    [摘要](2117) [HTML](0) [PDF 739.98 K](2448)
    摘要:
    运用目前流行的能同时用于市场物品和非市场物品的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玛曲居民的草地恢复意愿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以他们的最大支付意愿(WTP)和最小受偿意愿(WTA)为依据,粗略推算了玛曲草地生态系统的年度恢复成本和总恢复成本。主要结论:① 525户调查样本中,394户选择了出资恢复措施,占总样本的75.4%;131户选择了减少牲畜数量恢复措施,占总样本的24.6%。这一结果表明当地牧民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数量型畜牧业生产模式,牲畜出栏率低,造成草地持续退化。② 如果玛曲草地恢复以10a计,则总的恢复成本为 3.52×108元,其中前4a每年的恢复成本为0.85×108元,后6a每年的恢复成本为0.021×108元。整个恢复成本中,补偿价值占94%,支付价值只占6%,说明玛曲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要以加速超载牲畜的出栏和淘汰为主,切实减轻草地压力,实现自然修复。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