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8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基于生境可获得性的完达山地区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冬季生境选择

      2008, 28(10):4619-4628.

      摘要 (2486) HTML (0) PDF 730.46 K (2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4~2005年冬季研究了完达山地区马鹿的生境利用和选择。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获取了研究地区马鹿种群水平上的生境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从区域尺度上测度了各类生境因子的可获得性。通过比较被利用生境与可获得生境,测度了马鹿冬季对各类生境或生态因子的选择。结果表明,马鹿对植被类型、海拔、坡向、NDVI等级、到公路距离表现出非比例利用,对坡度的利用与其可获得性则没有显著性差异。马鹿选择采伐迹地,低郁闭度生境(第2 、3 NDVI等级),200~300m海拔区间,南坡,距离公路600~700 m的区间。马鹿采食生境和卧息生境对各类因子具有不同的选择性,表现出不同功能生境分离的特征。对于采食生境,马鹿选择采伐迹地、阔叶疏林,低郁闭度(第2、3 NDVI等级),南坡;对于卧息生境,马鹿仅选择采伐迹地,低郁闭度(第2、3、4NDVI等级)。根据马鹿活动样点的出现与否,建立了马鹿冬季生境选择的逻辑斯谛回归模型。模型回判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马鹿活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总体正确预测率为74.4%,对马鹿活动样方的正确预测率为84.2%,对对照样方的正确预测率为62.4%,能够较好的预测生境利用概率。

    • 恢复状态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植被根冠比动态及影响因子

      2008, 28(10):4629-4634.

      摘要 (3352) HTML (0) PDF 493.76 K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内蒙古羊草草原围栏样地连续两年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数据和当地同时期的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退化羊草草原,在恢复过程中植被根冠比动态及与水热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羊草草原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8月。(2)羊草草原植被根冠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生长季初和生长季末根冠比值较大,最低值出现在地上生物量最高的8月中下旬。(3)羊草草原植被月根冠比与上上月月降水量相关关系极显著,与上月平均气温相关关系显著;以根冠比为因变量,上上月月降水量、上月平均气温为自变量可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该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羊草草原植被生长季内月根冠比的动态变化,这样在草地恢复过程中,可由上月的水热因子来指导下月的草地管理,并为更准确地估算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储存动态提供重要参数。

    • 温度对大豆(Glycine max)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积累过程的影响

      2008, 28(10):4635-4644.

      摘要 (2889) HTML (0) PDF 760.36 K (2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人们仍不清楚温度是如何影响发育中的大豆(Glycine max L.)种子蛋白质和脂肪积累过程以及基因型不同的大豆是否对温度具有相同的反应。研究拟通过对3个基因型大豆在不同温度处理下, 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模式研究,以了解温度对种子组分的调节机理。 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Evans, PI132.217 ,和Proto)种子盆栽在温度为27/20℃(中温)的生长箱中生长到开花。在开花后第10天,将其中的一个生长箱的温度调节到35/27℃ (高温); 另一个调到20/12℃ (低温)。生长在高温和中温条件下的大豆, 在开花的第21天开始收集豆荚, 每3d取1次样。生长在低温条件下的大豆, 在开花的第25天开始收集豆荚, 每5d取1次样。结果表明,3个基因型大豆种子均在高温下生长快,成熟早,在中温下生长速率最大,低温下生长速率低但种子生长期延长。当种子获得60%~70%总干重时种子脂肪含量达到最大(中温),高温使其提前出现,低温则被推后。在低温下,种子中蛋白质和脂肪两者积累模式相同,但蛋白质积累速率低。 在高温和中温条件下,种子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模式不同。 在种子获得60%~70%的总干重之前, 蛋白质和脂肪积累模式相同,但在种子获得60%~70%的总干重之后, 蛋白质积累呈上升趋势, 而脂肪积累停止或下降。同时在种子发育的晚期伴随着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和蔗糖含量快速下降。虽然3个基因型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和脂肪积累模式均明显受温度影响,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和不同生长阶段中高蛋白质品种Proto和 PI132.217 (蛋白质稳定型)蛋白质含量总是高于低蛋白质品种Evans,而且两者差异显著。这一研究表明温度不能改变品种在蛋白质和脂肪合成上的遗传特性。 遗传育种在提高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上仍起决定作用, 但是合理的播种时期在提高大豆种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上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 高温强光胁迫对苹果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2008, 28(10):4645-4651.

      摘要 (2662) HTML (0) PDF 553.39 K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苹果果实日烧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生理病害,最常见的特征之一就是在果实表面出现褐变。通常认为PPO与植物的酶促褐变密切相关。研究了自然和控制条件下,高温强光胁迫对果实PPO活性的影响,以便揭示高温强光胁迫下苹果果实褐变与PPO活性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温和强光胁迫与果皮PPO活性变化密切相关。就树冠不同方位而言,西南方位是高温和强光胁迫最严重的区域,其外围裸露果实的PPO活性也最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处理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升高,果皮PPO活性也逐渐增强。短时间剧烈升温能够引起PPO活性骤然上升。在同样程度的高温胁迫下,提高环境湿度有利于抑制果皮PPO活性,从而减轻褐变症状的发生。室内外试验一致证实:果实日烧褐变现象与高温强光胁迫下果皮组织PPO活性大幅度提高有直接关系。

    • 南亚热带大型贫营养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以新丰江水库为例

      2008, 28(10):4652-4664.

      摘要 (3031) HTML (0) PDF 1016.88 K (2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丰江水库是我国第四大的水库,也是广东省最大的水库和重要的水源地。于2004~2005年2月一次调查了新丰江水库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分布,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动态特征。新丰江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比较低,在0.037~1.497 mg·L-1 之间变化。浮游植物种类较多,11 次采样共检到158 种。在丰度上,水库浮游植物主要以小环藻、蓝纤维藻、小球藻和纤维藻等优势种为主,而在生物量上则以微小多甲藻为优势。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而不同,春季以硅藻、甲藻和绿藻为优势类群;夏季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类群;秋季蓝、绿藻减少而硅藻和甲藻增加。2004年的浮游植物季节性变化更为明显,有从硅藻-绿藻优势(2月和4月份),到蓝藻-绿藻优势(6月和8月份),到混合优势(10月份)和金藻优势(12月份)这样一个变化过程。2005年硅藻的相对丰度比2004年高出很多。两年浮游植物组成的差异与两年的降水量有关。水动力学对丰水期(6~8月份)浮游植物组成结构有较大影响,导致硅藻和绿藻相对丰度的增加。与温带贫营养型水库相比,新丰江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具有春季和秋季种类多、夏季的蓝藻种类丰富的特点。从细胞大小分布上看,小于20 μm 浮游植物是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次是大于45 μm的浮游植物。在粒径小于20 μm的浮游植物中,微小多甲藻是最主要的贡献者。浮游植物群落的大小分布受水动力学条件和营养盐浓度动态的影响。

    • 四种亚高山针叶林树种的表型可塑性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

      2008, 28(10):4665-4675.

      摘要 (2692) HTML (0) PDF 840.98 K (2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针叶林群落演替后期种岷江冷杉、演替中后期种粗枝云杉和青榨槭、及先锋树种红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4种树苗生长、生物量分配、叶片形态和光合特性,探讨植物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的表型可塑性与光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弱光环境中生长的4种植物的基茎、相对生长速率、叶片厚度、根重比、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较低,而比叶面积、地上/地下生物量、茎长/茎重、叶重比和茎重比较高。(2)大部分光环境下岷江冷杉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低于粗枝云杉,青榨槭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略低于红桦。(3)高光强下生长的粗枝云杉和红桦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大于岷江冷杉和青榨槭,但在低光强下则与之相反。(4)粗枝云杉和红桦幼苗的11种可塑性指数平均值则分别大于岷江冷杉和青榨槭。岷江冷杉适应弱光环境的能力略强于粗枝云杉和红桦,但适应强光的能力较差。生理适应的可塑性指数大于形态适应的可塑性指数,表明前者在4种植物幼苗光适应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支持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了其演替状况和生境选择的假说。

    •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酚酸的释放及其浸提液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008, 28(10):4676-4684.

      摘要 (2217) HTML (0) PDF 811.70 K (2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分解网袋法研究了花椒凋落物分解过程中(0、10、30 d和60 d)酚酸的释放动态及凋落物浸提液对花椒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毒性动态。凋落物分解的60 d中,凋落物残留量在前30 d内变化最大,30 d后无显著变化;凋落物中酚酸含量随分解时间的延长,呈显著降低的趋势,且在分解10 d时,酚酸释放量最大。4个分解动态的凋落物浸提液显著地改变了土壤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和土壤pH值、酚酸含量、铵态氮、有效磷等化学性质。不同分解时间的凋落物浸提液均造成了土壤pH值的显著升高;分解10 d的凋落物浸提液对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对土壤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氨化细菌的生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分解60 d的凋落物浸提液显著地降低了土壤酚酸含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具有显著的升高作用,对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 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生长及光合特性对不同土壤水分含量的响应

      2008, 28(10):4685-4691.

      摘要 (2243) HTML (0) PDF 563.62 K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异株荨麻是我国一种重要中药植物,如何对其进行人工定向培植具有重要意义。以异株荨麻扦插苗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水分梯度法,按土壤相对含水量93.58%、80.74%、67.90%、55.06%和42.22%分为对照组CK,实验处理组T1,T2,T3和T4五个处理组,通过观测不同水分条件下,异株荨麻生长量、生物量变化和光合特征变化,试图探讨异株荨麻的水分适应性,寻找出适合其生长的水分范围及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为北方地区种植栽培此类植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异株荨麻生长量和生物量积累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土壤相对含水量80.74%生长达到高峰,土壤相对含水量67.90%~80.74%为异株荨麻生长的适宜范围。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及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近似。在上述水分范围以外其光合功能下降、同化作用减弱,使异株荨麻生长衰退和干物质积累的减少。此外,土壤水分直接调控光合产物在地上和地下的分配以及植株个体形状,生产实践中,通过控水可以达到控制株形和根冠比的作用,用以诱导植株朝种植的预期方向生长,以达到获取植株不同部位产量的实际应用需求。

    • 爱玉子(Ficus awkeotsang)不同品系的繁殖生态学比较

      2008, 28(10):4692-4702.

      摘要 (2057) HTML (0) PDF 1.10 M (2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不同品系爱玉子(Ficus awkeotsang)的繁殖系统进行了研究。推算表明:爱玉子栽培的雌、雄株数量配植比例可以从目前的4~5∶1提高到23~24∶1,以使传粉小蜂种群达到合理密度,提高结实率和成虫瘿率,增加单位面积雌株的栽培数量,提高爱玉子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土地栽培效益。比较爱玉子不同品系雌、雄花序的B期(雌花期)与雄花序的D期(雄花期)花序数量变化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栽培爱玉子雄花序D期时长约1个月,而雌、雄花序的B期时长却是2~3个月,B、D期不能完全重叠,导致B期花序因没有小蜂传粉(或产卵)而脱落。因此建议对雄株的B期花序进行人工引蜂的方法修复小蜂种群,从而延长雄性品系D期时长;而雌、雄品系配植模式应为1∶2~4,即1个雌株品系与2~4个D期依次衔接的雄株品系配植。福建省的爱玉子栽培急需引进和选育D期早熟和晚熟的雄性品系。

    •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在额济纳绿洲三种生境内的根蘖繁殖特性

      2008, 28(10):4703-4709.

      摘要 (3263) HTML (0) PDF 597.61 K (2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额济纳荒漠绿洲胡杨根蘖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洲内胡杨分布的3种主要生境内根蘖幼苗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近年来绿洲内胡杨种群的更新几乎完全依赖于无性繁殖更新,种子萌发产生的幼苗在调查地内没有发现。河岸沙丘地及胡杨林下地的根蘖幼苗中,3龄幼苗所占比重最大,龄级越小的根蘖苗在群落中的数量越少;在河水漫灌后的林间空地,2龄幼苗的数量最多。水漫灌后的林间空地中根蘖幼苗密度显著大于其余两生境内根蘖幼苗密度,同时该生境内每段胡杨根系萌生出的不定芽也大于另两生境。随着龄级增加,未枯枝根蘖幼苗的比率逐渐减小。根蘖幼苗的萌发点分布于土层30cm以内的根系上,分布深度大于30cm的根系不能萌发出根蘖幼苗。

    • 盐分、温度及其互作对羊草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008, 28(10):4710-4717.

      摘要 (3107) HTML (0) PDF 642.36 K (3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羊草是多年生优质牧草,也是中国松嫩平原的优势建群植物。研究了羊草种子在8种浓度(0、50、100、150、200、300、400和500 mmol/L) NaCl胁迫及将胁迫解除后在3种变温(16/28℃、5/28℃和5/35℃)条件下的发芽率以及幼苗的生长变化。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NaCl胁迫解除前后盐浓度、温度及其互作均极显著影响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胁迫解除前,在3种温度下,羊草种子发芽率最高出现在没有盐胁迫的条件下,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发芽率呈下降趋势。5/28℃下,NaCl溶液对种子萌发抑制最小,浓度达到200 mmol/L时,仍有25.3%的种子萌发;在5/35℃下,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浓度超过100 mmol/L时,种子萌发被完全抑制;16/28℃的处理介于二者之间。胁迫解除后,羊草种子在3种温度下发芽趋势不同。16/28℃下表现为NaCl浓度较大的处理发芽率较高,5/28℃下则呈先上升(0~150 mmol/L)后基本保持不变趋势;5/35℃下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盐胁迫下,羊草幼苗在16/28℃变温下生长最好,其次为5/28℃,5/35℃生长最差。盐胁迫解除后,16/28℃和5/28℃下,0~100 mmol/L NaCl处理的幼苗根长和苗长随浓度增加而显著上升,大于此浓度变化较小;在5/35℃下,100 mmol/L NaCl处理的幼苗根长和苗长最大,而浓度大于100mmol/L时,则随着NaCl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

    • 羊草(Leymus chinensis)叶片光合参数对干旱与复水的响应机理与模拟

      2008, 28(10):4718-4724.

      摘要 (2487) HTML (0) PDF 549.94 K (2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典型草原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对不同水分胁迫与复水响应的植物光合生理生态模拟实验与野外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羊草叶片光合参数Vcmax (Rubisco的最大羧化速率)、Jmax(最大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TPU(磷酸丙糖利用率)对干旱与复水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无论是模拟实验还是野外观测均显示羊草叶片的光合参数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呈抛物线曲线变化,但各光合参数最大值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温室模拟下的羊草光合参数Vcmax,Jmax和TPU在土壤含水量分别在15.56%,15.89%和16.23%时达到最大,而野外观测羊草的光合参数Vcmax,Jmax和TPU在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6.89%,17%和16.79%时达到最大。复水后羊草植株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取决于前期干旱的影响,土壤含水量18%~19%和15%~16%处理的羊草复水后光合参数能够恢复正常,前者甚至超过正常水平,说明适宜的水分胁迫在复水后能够提高羊草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作用;土壤含水量10%~12%和7%~9%处理下的羊草复水后光合参数则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土壤含水量15%~16%可能是羊草光合能力在水分胁迫后能否恢复的阈值。

    • 淹水胁迫对秋茄(Kandelia candel)幼苗叶片C、N及单宁含量的影响——一个关于碳素-营养平衡假说的实验

      2008, 28(10):4725-4731.

      摘要 (2854) HTML (0) PDF 490.59 K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福建厦门同安湾潮间带滩涂种植红树植物秋茄,测定不同滩面高程(黄海高程1.6,1.0,0.4 m)下1年生秋茄幼苗叶片单宁、C、N、叶绿素含量及幼苗的生长指标,研究了淹水胁迫对秋茄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单宁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滩面高程的降低,淹水胁迫增强,秋茄幼苗生物量、叶片C/N及单宁含量显著降低,在滩面高程0.4 m处,与1.0 m和1.6 m相比,幼苗生物量分别降低了18.2%和47.0%,叶片C/N比值分别降低了17.5%和20.0%,相应地,叶片单宁含量也分别降低了44.6%和70.5%。秋茄幼苗叶片单宁含量与叶片C/N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8425),表明秋茄幼苗叶片中C、N含量及单宁含量对淹水胁迫的响应符合碳素/营养平衡假说。

    • 陕北撂荒地上优势蒿类叶片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2008, 28(10):4732-4738.

      摘要 (2435) HTML (0) PDF 1.02 M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陕北丘陵区撂荒地上处于自然恢复演替不同时期的3种优势种蒿类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茭蒿(Artemisia giraldii Pamp.)、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演替序列的发展,3种蒿类的栅栏组织随演替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全栅型-环栅型-过渡型的趋势,叶片解剖结构说明越靠近演替前期的蒿类对干旱的适应性越强。此外,3种蒿类的栅栏组织排列都很紧密,表皮细胞排列不规则,且具有表皮毛和腺毛等旱生适应结构;在猪毛蒿和茭蒿中还发现了特化的气腔结构。这些特征均能说明这些蒿类植物具有很好的抗旱适应性,作为环境改造的先锋物种,它们在当地的自然植被恢复演替中起着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

    • 人工针叶林林下11种植物叶片解剖特征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

      2008, 28(10):4739-4749.

      摘要 (2626) HTML (0) PDF 1.52 M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针叶林林下11种植物叶片解剖特征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

    • 林床清理对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土壤呼吸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2008, 28(10):4750-4756.

      摘要 (1891) HTML (0) PDF 564.56 K (2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下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是当今森林资源利用的热点,通过林床清理可以获得廉价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但其对林分土壤碳收支的影响尚不清楚。运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法)连续两年观测了林床清理对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土壤呼吸及物理性质的影响,并估算了林床清理生物质资源利用对落叶松人工林碳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床清理能够降低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2a的平均值由2.20 μmol·m-2s-1降低到1.18 μmol·m-2s-1,平均降低幅度1.02 μmol·m-2s-1,年呼吸总量由 41.2 mol·m-2a-1降至22.4 mol·m-2a-1,而且,使土壤呼吸Q10值从2.33降低到2.22,R0值从0.61 μmol·m-2s-1降至036 μmol·m-2s-1;林床清理能够使林床土壤温度冬季低于对照,而夏季则有相反趋势,清理使得林床土壤湿度变化幅度加大,而且秋季和春季较对照低,而夏季偏高;林床清理使得表层土壤容重要比对照未清理样地高53%(p<0.05),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比未处理样地低49.5%(p<0.001),毛管孔隙度较对照未清理降低约15%(p<0.001)。林床清理导致林下生物质资源所储藏的碳非呼吸性释放约175.0 mol·m-2,当考虑到林床清理导致的土壤呼吸的降低作用时,所测定的2a内土壤净碳支出由175.0 mol·m-2降低至137.4 mol·m-2。林床清理措施增加生物质资源利用和其所导致的土壤呼吸释放减少,能够减少非再生资源利用导致的碳释放压力。但仍然需要注意到林床清理使得土壤物理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不利于落叶松的生长和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 近20年辽宁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2008, 28(10):4757-4764.

      摘要 (2555) HTML (0) PDF 635.96 K (2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辽宁省第3次(1984~1988年)至第6次(1999~2003年)4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按优势树种(组)建立与材积兼容的生物量模型,测算辽宁省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同时,通过植物分子式的方法确定不同树种的含碳量参数,进而对辽宁省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84~2000年,辽宁省森林碳储量从1984年的51.82 Tg C增加到2000年的70.30 Tg C,年均增长1.16 Tg C,森林的碳汇作用显著,尤其是在1990~1995年间的碳汇作用最强。在研究时段内,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0.61 Mg C/hm2,并呈现出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低于全国平均值,这与目前辽宁省的林龄结构幼、中龄林所占比重很大有关。随着林龄结构的改善,森林成熟度不断增加,碳储量和碳密度会相应增加。

    • 生活垃圾堆肥草坪中蚯蚓对植物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2008, 28(10):4765-4770.

      摘要 (2273) HTML (0) PDF 458.26 K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添加蚯蚓的生活垃圾堆肥基质上培植黑麦草、高羊茅和早熟禾,测定了草坪植物生物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研究了蚯蚓活动对3种草坪植物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活动使黑麦草、高羊茅的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53倍和12.17倍,地下生物量分别增加127.45%和14894%,而早熟禾地上生物量减少42.37%。放入蚯蚓后,黑麦草和高羊茅的MDA含量分别减少了51.30%和87.52%,早熟禾增加了16.74倍。黑麦草、高羊茅和早熟禾的SOD和POD活性在放入蚯蚓后,分别有所下降,SOD活性分别下降了6493%,1338%和83.56%,POD活性分别下降41.15%,54.41%和34.09%。黑麦草CAT活性提高了5.61%,而高羊茅和早熟禾分别下降11.73%和33.23%。可见,生活垃圾堆肥草坪中蚯蚓活动对植物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的影响因植物种类而异。

    •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8, 28(10):4771-4781.

      摘要 (2151) HTML (0) PDF 827.66 K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退化红壤地区的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4种植被恢复类型及裸地、顶级常绿阔叶林等2个对照样地的土壤螨类群落进行四季调查,共捕获4亚目53科,其中隐气门亚目27科(Cryptostigmata),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17科,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8科,无气门亚目(Astigmata)1科,优势类群为矮汉甲螨科(Nanhermanniidae)和单翼甲螨科(Haplozetidae),常见类群包括若甲螨科(Oribatulidae)、盖头甲螨科(Tectocepheidae)等16科。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香农多样性、密度-类群DG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甲螨群落的MGP分析和捕食性螨类MI指数,研究其中螨类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螨类群落差异显著,各项指标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其次为稀疏针叶林,显著高于其它样地(p<005),针叶林和裸地处于最低水平。甲螨群落类群结构中,各植被类型中的甲螨群落均属于M型;甲螨个体密度结构类型中,裸地属于MP型,旱生性草坡属P型,常绿阔叶林属于O型,其它均属于M型。中气门螨类的MI指数在各植被类型没有明显的变化。DCA分析将6类型分为3类:裸地、常绿阔叶林各为一类,其余各类型归为一类,这显示了土壤螨类群落对植被恢复不同类型的响应。

    • 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胚胎生长及物质和能量的动用

      2008, 28(10):4782-4786.

      摘要 (2349) HTML (0) PDF 434.37 K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白条草蜥卵在温、湿度分别为30℃、-12kPa的条件下,孵化过程中胚胎生长以及对物质和能量的动用。孵化过程中,每隔5d测定卵重。孵化第10、15、20天,分别解剖来自不同窝的卵15、15、12枚,分离为胚胎、卵黄和卵壳。初生幼体测量、称重后冰冻处死,随后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腹脂肪体。所有材料65℃恒温干燥,用索氏脂肪提取仪测定脂肪含量,氧弹式热量计测定能量含量,马福炉测定无机物含量。白条草蜥卵的平均孵化期为24.7d。卵孵化时从基质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孵化0~15d、15~20d、20~24.7d,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卵能量的11%、14%和75%。0~20d,胚胎生长缓慢;20d后生长迅速。卵孵化过程中,干重、非极性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50.3%、24.9%和51.9%。初生幼体的能量组分为:躯干952%,脂肪2.2%,剩余卵黄2.6%。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结果显示,白条草蜥从卵到孵出幼体物质和能量较低的转化率主要与较高胚胎发育投资和较小的剩余卵黄有关。

    • 凉山山系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分布区景观格局

      2008, 28(10):4787-4795.

      摘要 (2514) HTML (0) PDF 891.19 K (2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凉山山系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分布区景观格局

    • 灵昆岛东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及营养等级构成

      2008, 28(10):4796-4804.

      摘要 (2583) HTML (0) PDF 712.63 K (2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温州湾的灵昆岛东滩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取样调查,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功能群和营养等级构成研究。共得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7门8纲21科,主要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其中,高潮带25种,中潮带30种,低潮带14种。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定性取样得到的浮游生物食者4种,植食者12种,肉食者8种,杂食者7种,碎屑食者2种,定量取样得到的分别为:3,8,5,3种和2种。定量取样获得数据中各个功能群种类数和密度季节间差异均不显著,不考虑季节变化因素肉食者和植食者密度在潮带间存在差异,杂食者和植食者种类数在潮带间存在差异,其他功能群密度和种类数数据在潮带间的差异不显著。研究显示了功能群的生境梯度变化,高潮带主导的功能群为肉食者,植食者和浮游生物食者;中潮带主导的功能群为肉食者和浮游生物食者;低潮带主导的功能群为肉食者,这些变化反映了不同潮带营养等级构成和食物来源的差异,由于生境中能提供的植物沿着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方向递减,至低潮带未发现植食者;且由于中潮带的生境最为复杂,其功能群的构成也最为复杂;3个潮带的碎屑食者数量比较稳定。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其食物来源一起共有4个营养等级,其中大型底栖动物占据了第2、3、4级,第1级主要碎屑、浮游生物和植物,第2级包括了碎屑食者、浮游生物食者和植食者,第3级主要是杂食者,第4级是肉食者,各个营养级、食物来源之间构成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 硫铁矿酸性矿山废水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8, 28(10):4805-4814.

      摘要 (2465) HTML (0) PDF 664.26 K (2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11月和2007年1月通过金属和生物指标的量化监测,就酸性矿山废水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高岚河污染现状进行研究。典型对应分析表明:酸性废水对高岚河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对高岚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摄食类群进行分析,研究硫铁矿酸性矿山废水对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岚河自矿源起约16 km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多足摇蚊Polypedilum tritum 和真凯氏摇蚊Eukiefferiella brehmi 对酸和金属均具有较强的耐受力;捕食者和刮食者对矿山酸性废水带来的污染反应最为敏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受Al、Ca、Cd、Fe、Mg、Mn等金属影响最大;密度受Ca、Cr和Mg的影响最大。

    • pH与氨的交互作用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增长、繁殖及存活的影响

      2008, 28(10):4815-4822.

      摘要 (2131) HTML (0) PDF 609.08 K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测了pH 7~10之间(间隔1)与非离子氨氮(NH3-N)浓度分别为0.5、1、2、5mg NH3-N /L和10mg NH3-N /L水质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的增长、繁殖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没有NH3-N存在的情况下,轮虫在pH 7~10之间都能存活,pH 7时种群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都最高,pH 8时世代时间最长。在适宜的pH条件下(pH 7、8),NH3-N浓度小于2mg/L时,轮虫的存活曲线变化不大,繁殖率几乎不受影响;在NH3-N浓度达到5mg/L时,存活时间缩短,繁殖率明显下降;当NH3-N浓度达到10mg/L时,壶状臂尾轮虫在48~72h内死亡,且不产生幼体。在非适宜pH条件下加入NH3-N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变为负值,净增殖率明显下降,种群出现负增长。以上结果表明高pH与NH3-N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的增长与存活具有严重的负影响。

    •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周期性大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相关性

      2008, 28(10):4823-4829.

      摘要 (3067) HTML (0) PDF 567.11 K (2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 是一种周期性大发生的农作物主要害虫,自新中国成立后已经3次大规模暴发成灾,但关于草地螟周期性大发生的原因还未见报道。利用国际通用的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和我国草地螟大发生的历史记载进行相关性和相位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草地螟大发生的周期性与对应的太阳黑子活动的奇数周期相关联。建国以来的3个大发生周期分别与对应的太阳黑子活动的第19、21周和第23周期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极高的同步性,尽管草地螟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强度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根据这些结果,并结合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预测,草地螟在我国的第4个大发生周期很有可能开始于2017~2020年之间,并在2024~2025年间达到高峰。

    • 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生态位和集团分析

      2008, 28(10):4830-4840.

      摘要 (2168) HTML (0) PDF 767.98 K (2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生态调控苹果园,对烟台红富士苹果树上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垂直生态位、水平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三维生态位重叠值。通过聚类分析分别对害虫和天敌集团进行了划分,将叶片害虫群落分为4个集团,分别是“绣线菊蚜”、“金纹细蛾”、“叶螨集团”和“喜食嫩叶害虫集团”;将叶片天敌群落分为4个集团,包括“喜食蚜虫天敌集团”、“专性食螨天敌集团”、“金纹细蛾寄生蜂集团”和“蜘蛛集团”。通过昆虫群落集团的划分,探讨了叶片昆虫群落结构的组织和种间关系。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天敌在树冠内的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重叠,表明天敌和害虫在空间上的同域性和时间上的同步性较强。

    • 德兴铜矿酸性矿坑水水样与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变化

      2008, 28(10):4841-4848.

      摘要 (2208) HTML (0) PDF 907.67 K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西铜业集团德兴铜矿是中国最大的露天开采铜矿,已有1000多年的开采历史,因此它为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提供了一个优良素材。应用16S rRNA基因的PCR克隆技术检测了来源于该铜矿3个不同样地的水样与底泥中的微生物多样性。通过RFLP分析获得40个OTUs,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属于7个不同的系统发育分区,即Acid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Nitrospira, α-Proteobacteria和γ-Proteobacteria,Firmicutes,δ-Proteobacteria。这些克隆中的大部分属于γ-Proteobacteria, α-Proteobacteria和Nitrospira。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样点水样中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所占比例大于其在底泥中的比例,而底泥的嗜酸菌属(Acidiphilium) 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水样,这可能与底泥的缺氧环境和Acidiphilium菌能够将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的特性有关。

    • FISH-FCM方法检测酵母-细菌二元体系中微生物数量

      2008, 28(10):4849-4855.

      摘要 (2508) HTML (0) PDF 602.31 K (2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废水生物处理系统和生物发酵系统出现的酵母-细菌二元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元体系生物样品的最佳超声分散条件以及同时检测酵母和细菌数量时荧光原位杂交(FISH) -流式细胞术(FCM)技术的测量精度。染色-FCM检测表明:同时适用于混合酵母样品(酵母假菌丝)和混合细菌样品(活性污泥絮体)的最佳超声分散条件为100 W 、60~90 s,但过强超声条件(120 s)对酵母Candida tropicalis纯培养物(或细菌Escherichia coli纯培养物)的超声粉碎效果完全不同于混合酵母样品(或混合细菌样品)。在此基础上,以C. tropicalis和E. coli分别作为酵母和细菌的模式微生物,采用双探针杂交的FISH-FCM技术检测了背景微生物(C. tropicalis或E. coli)浓度为107个/ml时二元体系中目标微生物(102~107个/ml)的数量。流式细胞仪能够明显区分噪音和二元体系中的酵母和细菌,因而一次进样时能够同时分析两种微生物数量,并且目标微生物浓度可以精确到104个/ml,此时微生物含量仅为0.1%,其中细菌浓度甚至可以精确到103个/ml(相应含量仅为0.01%)。然而,当二元体系中目标微生物浓度过低时(<104 个酵母/ml或<104 个细菌/ml),背景微生物的存在会严重影响FISH-FCM技术的测量准确性。

    •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稻土甲烷氧化能力及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的变化

      2008, 28(10):4864-4872.

      摘要 (3110) HTML (0) PDF 930.97 K (2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稻田内源甲烷的氧化是稻田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而甲烷氧化菌是土壤中甲烷氧化的主要施动者,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是否影响到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及其活性,进而影响到田土壤CH4向大气的实际排放强度还不清楚。为此,选择太湖地区一个长期肥料试验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期不同肥料施用对土壤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其与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不同的施肥措施下稻田土壤对甲烷的氧化能力产生了明显差异, 伴随着土壤中甲烷氧化菌(MOBI和MOBII)的基因群落多样性的显著变化。长期单一施用氮肥为主的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对甲烷的氧化能力,同时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不同施肥下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的变化与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因此,研究显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引起水稻土甲烷氧化能力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可以明显降低稻田土壤甲烷的大气释放潜能。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甲烷氧化菌活性的变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不同生态区烟草叶片蛋白质组学的比较

      2008, 28(10):4873-4880.

      摘要 (2497) HTML (0) PDF 783.68 K (2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不同生态区烟叶香气风格形成的机理,应用蛋白质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对河南平顶山(浓香型烟叶的典型生态区)和福建龙岩(清香型烟叶的典型生态区)的烟草(Nicotina tobaccum L. cv. K326)叶片蛋白质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51个蛋白质在两个生态区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在河南表达量上升的有15个,在福建表达量上升的有25个。另外,还分别有2个和9个蛋白点为在河南和在福建样品中特异表达。采用MALD I-TOF/MS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经MSDB、NCBInr和SwissPort数据库查询,共鉴定出25种蛋白质,其中参与叶绿体发育、色素代谢、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在福建烟区高表达,与糖酵解途径相关的蛋白质在河南烟区中高表达。另外, 在两生态区烟叶中都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特异表达的抗逆和防御蛋白。首次在蛋白质组学水平对不同香气风格烟叶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 外源硅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下水稻叶片光合功能的改善

      2008, 28(10):4881-4890.

      摘要 (2444) HTML (0) PDF 755.47 K (2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外源加硅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作用,以抗病品种91SP和感病品种Lemont为材料,研究了人工接种纹枯病菌条件下外源硅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加硅能降低抗病品种91SP的纹枯病病级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感病品种Lemont的病级和病情指数;(2)接种纹枯病菌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均明显降低,胞间CO2浓度(Ci)增大,而加硅处理的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Pn、Gs不同程度增加,Ci有所降低;(3)接种纹枯病菌后,两个品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增大,而对于加硅处理的水稻叶片,上述荧光参数在纹枯病菌侵染条件下的变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4)外源硅可不同程度地减缓纹枯病菌侵染引起的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对感病品种Lemont的缓解作用要大于抗病品种91SP。可见,外源硅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纹枯病菌侵染条件下非气孔因素引起的水稻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以及对光合机构的破坏作用,提高光化学效率,改善叶片的光合功能,减轻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 温度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生长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

      2008, 28(10):4891-4895.

      摘要 (2348) HTML (0) PDF 324.48 K (2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15、20、25℃和30℃,RH 75%的条件下, 分析了温度与西花蓟马发育速率的关系,并测定了西花蓟马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西花蓟马各虫期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用直接最优法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估算,求得西花蓟马的卵、若虫、预蛹和伪蛹及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70、7.04、4.49、6.84℃和623℃;世代的有效积温为219.73d·℃。西花蓟马的世代存活率在25℃时最高,为40.12%;30℃时西花蓟马的存活率最低,为17.80%。关键词:西花蓟马;温度;生长发育

    • 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2008, 28(10):4896-4901.

      摘要 (2817) HTML (0) PDF 479.85 K (2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壤含水量下,小麦旗叶SPAD值、光合速率、Fv/Fo和Fv/Fm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数,但过多(300kg/hm2)或过少(150kg/hm2)施氮均不利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而导致减产。在相同施氮量下,均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60%~70%处理的旗叶SPAD值、光合速率、Fv/Fo和Fv/Fm最高,40%~50%处理最低,80%~90%处理居中,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表明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小麦旗叶的光合特性降低,而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改善旗叶的光合特性,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小麦冠层叶片色素密度监测

      2008, 28(10):4902-4911.

      摘要 (3135) HTML (0) PDF 871.90 K (2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物叶片色素状况是评价植株光合效率和营养胁迫的重要指标,冠层叶片色素密度(单位土地面积叶片色素总量)的实时无损监测对作物生长诊断、产量估算及氮素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包括不同品质类型(高蛋白、中蛋白和低蛋白)的多个小麦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连续2a大田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小麦叶片色素密度与冠层高光谱参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叶片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密度随施氮水平增加而提高,不施氮处理的叶片色素密度随生育进程而下降,施氮处理的叶片色素密度呈单峰曲线,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群体叶片色素密度的敏感波段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而红边区域导数光谱表现更显著。光谱参数VOG2、VOG3、RVI(810,560)、SRE/SBE和SDr/SDb等与叶绿素密度关系较为密切,线性方程决定系数R2均在0.858以上,而与类胡萝卜素密度关系减弱,决定系数R2低于0.780,且参数间差异较小。经独立试验资料的检验表明,VOG2、VOG3、SRE/SBE和SDr/SDb对不同色素的估测结果较好,预测相对误差RE低于17.6%,虽然对叶绿素b的准确性稍低。总体上,光谱参数VOG2、VOG3、SRE/SBE和SDr/SDb与小麦群体叶片色素密度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a+b的密度可以进行准确可靠的实时监测。

    • 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2008, 28(10):4912-4918.

      摘要 (1927) HTML (0) PDF 441.89 K (2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两年三点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麦茬处理方式(平茬、立茬、除茬)对机播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麦茬处理方式的夏玉米光合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夏玉米Pn、Gs表现为吐丝期最大,处理间表现为平茬>立茬>除茬;Tr在处理间表现为除茬>立茬>平茬,叶片水平上的WUE表现为为平茬>立茬>除茬;不同麦茬处理夏玉米的产量差异显著。

    • 包膜尿素在华北平原夏玉米上的应用

      2008, 28(10):4919-4928.

      摘要 (2245) HTML (0) PDF 734.17 K (2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连续2a的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尿素与包膜尿素对夏播玉米郑单958和农大108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氮肥利用率(NUE)与土壤无机氮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WUE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两种氮肥间差异不显著;包膜尿素NUE较尿素高,2004年郑单958 N 90 kg/hm2与农大108 N 180 kg/hm2条件下提高显著;施氮对土壤无机氮动态的影响具有年际间差异:2004年不施氮条件下一般呈“V”型变化趋势,施氮使其向“N”型或倒“V”型转变,而2005年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均呈“N”型变化趋势;施氮使土壤无机氮含量明显提高,包膜尿素较尿素效果更明显;土壤无机氮含量,包膜尿素处理以表土层最高,而尿素处理,特别是尿素N 180 kg/hm2处理9叶展至吐丝期以下层土壤较高,2004年表现尤为明显。可见在降水量较多的年份,包膜尿素缓释效应明显,能有效控制无机氮的下移。华北平原夏玉米季以包膜尿素替代尿素、以一次性基施替代基肥+追肥是完全可行的,能达到省工、增效、环保目的。

    • 六盘山森林土壤的石砾对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出流速率的影响

      2008, 28(10):4929-4939.

      摘要 (2126) HTML (0) PDF 783.08 K (2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砾广泛分布于山地林区的土壤中,它对土壤的大孔隙及水分运动特征具有重要影响,是还较少研究的与森林水文过程有关的重要因素。基于对田间持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间的土壤孔隙为大孔隙的定义,在宁夏六盘山南侧香水河小流域调查分析了典型植被样地土壤的石砾体积含量和大孔隙特征(半径、密度、面积比)及其之间的关系,并评价了它们对水分出流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大孔隙的平均半径和密度都对水分出流速率影响显著,特别是半径>1.4mm的大孔隙密度的影响格外显著,虽然其密度仅占大孔隙总密度的6.86%,但可解释稳定出流速率变异的67.4%;作为综合反映大孔隙半径与密度的参数,土壤断面的大孔隙面积比能更好地解释稳定出流率变化,稳定出流速率随大孔隙面积比增大而线性增加,线性回归关系式的确定系数高达0.8361。石砾含量与稳定出流速率的关系比较复杂,在0~60cm土层内,石砾含量<15%时,稳定出流速率随石砾含量增大而增加,之后转而减少;但在60~80cm土层,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石砾含量增加能导致土壤大孔隙半径增大,特别是半径大于1.4mm的较大大孔隙的密度增大,但对较小半径的大孔隙密度影响较弱,说明石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土壤大孔隙的半径和密度特征来影响土壤水分出流速率。土壤稳定出流速率随土层深度而变化,在作为主根系层的0~60cm土层随土壤加深而降低,在>60cm土层则随土壤加深而提高,这是因为土壤大孔隙和稳定出流速率在主根系层更多地受植物改良土壤作用影响,在深层土壤则更多地受石砾含量增加的影响。

    •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

      2008, 28(10):4940-4950.

      摘要 (2766) HTML (0) PDF 770.25 K (2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原从北向南不同地区典型土壤类为对象,采用Bremner淹水培养法,研究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淹水培养期间矿化出的部分NH+4-N会被粘土矿物固定,固定量因土壤不同而异,因此在测定有机氮矿化量时,只有考虑这一部分氮素,才可获得可靠结果。不同土壤有机氮量矿化明显不同,表现为土垫旱耕人为土>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从南到北氮素矿化量呈减小趋势。添加C/N低(C/N比为21.7)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tativa)茎叶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而添加C/N高(C/N比为43.3)的长芒草(Stipa bungeana)会促进矿质氮的生物固定;不同类型植被土壤间在培养20、40d和60d时的矿化量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177、0.0109和0.0073),均表现为均为林地土壤>裸地土壤>草地土壤>农田土壤;从平均看,加(NH4)2SO4后有机氮矿化量有一定减少。在不同培养阶段,不同土类间氮素矿化率不同,在20d和40d时存在显著差异(p分别为0.0092和0.0381),60d时差异不显著,不同土类氮素矿化率的大小顺序为干润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简育干润均腐土,这一结果说明在淹水条件下,黄土高原土壤从南到北易矿化氮所占全氮比例呈增加趋势。

    • 不同坡度缓冲带径流污染净化效果及其最佳宽度

      2008, 28(10):4951-4956.

      摘要 (2831) HTML (0) PDF 427.69 K (2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前期资料调研、小试试验和基地选址的基础上,选择百慕大草皮构建了2%、3%、4%和5%四种不同坡度结构的滨岸缓冲带试验基地,开展径流污染物净化效果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坡度与缓冲带径流悬浮固体颗粒物(SS)截留效果显著相关,19m长的2%坡度缓冲带末端的SS截留率达到84%,而5%坡度只有70%;2%坡度缓冲带末端渗流出水总氮(TN)、总磷(TP)平均浓度分别比5%坡度低1.63 mg·L-1和0.1mg·L-1,在进水TP平均浓度范围为0.9~1.0 mg·L-1时,4种不同坡度试验带的渗流出水TP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标准;通过计算,末端SS去除率为80%时,2%坡度需要的缓冲带最佳宽度为16.1m,5%坡度则为24.7m,两者相差达8.6m。

    • 不同研究尺度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

      2008, 28(10):4957-4964.

      摘要 (2727) HTML (0) PDF 893.87 K (3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北京郊区面积为1075km2的中尺度(平谷区)以400m×400m网格采样,共采集1076个样点,同时在平谷区内面积为28.8km2的小尺度(马昌营镇)以100m×100m网格采样,共采集171个样点,测定其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两个研究尺度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31~0.40,均属中等变异强度,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土壤全氮的变异系数减少。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研究尺度下,有机质和全氮均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关系,区级尺度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相关距离较大,分别为88.2 km和4.9 km,镇级尺度有机质和全氮的变程较小,均为0.7 km,它们的空间异质性均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对未测点进行了估值,绘制了等值线图,两个研究尺度下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受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施肥等因素的影响,均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分布规律。

    • 基于小波分析与BP神经网络的西湖叶绿素a浓度预测模型

      2008, 28(10):4965-4973.

      摘要 (2558) HTML (0) PDF 536.91 K (2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波神经网络是基于小波分析理论所构造的一种分层的、多分辨率的新型人工神经网络。选择合适的小波基和分解尺度对西湖水体Chl-a进行小波分析,将原序列分解成一个低频概貌分量和多个高频细节分量,再通过BP网络建立西湖叶绿素a浓度短期预测模型Ⅰ和模型Ⅱ。模型Ⅰ将小波分析去除高频细节信息后的低频概貌部分作为输入变量预测Chl-a含量;模型Ⅱ则对低频部分和高频部分分别进行预测,最后汇总各分网络输出得到最终结果。对确证集预测时,模型Ⅰ的平均误差为44%,模型Ⅱ仅为1.9%,且误差范围较模型Ⅰ小,表明模型Ⅱ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最后运用模型Ⅱ进行水质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4%,并选取3号点(中山码头)进行模型的泛化,平均相对误差为6.9%,取得了较理想的预测效果,说明小波神经网络能成功预测西湖水体中Chl-a含量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西湖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应用生态位模型研究外来入侵物种生态位漂移

      2008, 28(10):4974-4981.

      摘要 (5003) HTML (0) PDF 714.33 K (3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改变,外来入侵物种在入侵地成功定殖、扩散后常会发生生态位漂移,而物种生态位漂移往往很难直接证明。生态位模型在假设入侵物种的生态位需求保守的前提下,以物种在其原产地的生态位需求为基础,预测其在入侵地的潜在分布,通过比较预测分布与实际分布的差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生态位是否发生漂移的间接证据。以我国入侵杂草胜红蓟在原产地的生态位需求为基础,应用生态位模型预测其在其他地区的潜在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位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胜红蓟在亚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地区的分布,但在我国,其预测分布与实际分布存在较大差别。胜红蓟在我国预测分布主要为云南、海南、台湾部分地区,而胜红蓟入侵我国后现已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其实际分布比预测分布广泛得多,由此推测胜红蓟在入侵我国后其生态位已经产生了漂移。

    •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

      2008, 28(10):4982-4991.

      摘要 (2563) HTML (0) PDF 1.15 M (2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解译并提取了1988年、1995年、2000年和2004年四期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的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信息,并在Fragstats3.3软件中,分别从景观级别和类型级别出发,分析了该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16年来,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各景观类型转换频繁。其中,林地面积减少量最多,达785815km2,主要转换为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量最多,净增4087.25km2,增加的面积主要来源于草地和林地。(2)景观格局整体波动较大,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指数逐年增大,优势度指数降低。(3)受人为干扰的影响,研究区内各主要景观类型均表现出景观斑块由大到小,由少到多,斑块形状复杂化程度增加的特点。(4)主要景观类型质心向东偏移,其中,林地景观的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了 50.22°大约4.48km;草地景观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了79.96°大约29.93km。

    • 快速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2008, 28(10):4992-5001.

      摘要 (2198) HTML (0) PDF 1.01 M (2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进行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了解城市生态安全状况成为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安全状况的前提。基于TM遥感数据以及GIS平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模糊评价方法进行生态安全的空间综合评价,进而分析其时间与空间变化。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图及其属性的统计结果表明,整体上讲,广州市生态安全等级为一般,并且随时间推移,生态安全状态比较稳定,但是在1995年受到较大的破坏;不同区域之间生态安全的对比分析显示,广州市生态安全的城乡差异明显,中心城区生态安全状态堪忧;将研究结果与作者早已经完成的同区域基于统计数据的生态安全评价分析结果进行趋势对比,二者显示出一致性,表明基于格网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用于生态安全评价是可行的,研究的设计也是合理的,但是这种空间综合评价方法却具有传统方法不具备的优点:不仅具有可视化的表达效果,还有利于不同范围大小区域之间的对比研究。

    •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2008, 28(10):5002-5010.

      摘要 (2507) HTML (0) PDF 0.00 Byte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湿地水资源、土地资源、水环境、生物资源等多方面入手,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采用分级评价方法,建立分级评价指标和承载模式,评价了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弹性度、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和承载压力度。利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层次分析技术确定承载模型的权重,计算得出的排序权值具有结果稳定、计算精度高的特点。应用到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中,结果表明整个三江平原大部分生态系统处于中稳、较高承载、中低压区。这说明三江平原生态承载能力比较高,人口压力不大,但要进一步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则需改善沼泽湿地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周边区域湿地景观变化对洪河保护区涉禽栖息地的影响

      2008, 28(10):5011-5019.

      摘要 (2382) HTML (0) PDF 854.13 K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保护区及其周边3个农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和栖息地评价模型方法,探讨了周边区域湿地景观变化对保护区内景观结构以及丹顶鹤、东方白鹳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1)自1983年区域土地开发以来,周边区域湿地景观面积减少了63%,景观类型多样性趋于单一化;(2)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结构改变明显,类型多样性呈降低趋势,丹顶鹤和东方白鹳栖息地面积和空间分布均发生变化;(3)保护区与周边区域湿地景观连通度降低了70%,其结果严重改变了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的景观生态联系,削弱了保护区原有湿地景观多样性和涉禽栖息地功能;(4)必须从景观尺度,恢复保护区周边一定面积的湿地景观结构,维持保护区与周边区域适当的景观生态联系,是有效管理和维护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手段之一。

    • 基于景观结构和空间统计学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2008, 28(10):5020-5026.

      摘要 (3623) HTML (0) PDF 613.40 K (3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区域生态风险指数,并借助空间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区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区内的生态风险度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并随着粒度增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1985~2000 年的15 a 中,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下降,生态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有所增加;(3)研究区内的沙地坨甸区生态风险度高,相邻区域的生态风险度也较高;(4)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异的步长都比较大,为410. 9 km。

    • 基于EMD的中国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力学预测

      2008, 28(10):5027-5032.

      摘要 (2344) HTML (0) PDF 345.98 K (2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1961年以来中国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波动的周期进行了分解,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动力学建模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对中国未来20a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态足迹的增大和生态承载力的减小,中国未来20a的生态赤字越来越大,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政府应从提高生态承载力和减小生态足迹消耗着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 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水分条件遥感监测方法

      2008, 28(10):5033-5038.

      摘要 (2216) HTML (0) PDF 512.85 K (1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地水文条件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起到关键作用。利用遥感获取与湿地水分条件直接相关的生物物理变量,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探讨监测湿地挺水植物缺水状况的可能性,并探讨了建立湿地水分遥感监测的新方法。回归分析表明,对于同一挺水植物而言,在湿地旱化的条件下,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差异,在植被生长状况(NDVI)相同的情况下,地势较高处植物的冠层温度亦较高;在生长处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度高(NDVI值高)的地方,植物的冠层温度较低。这说明可以通过地表温度和NDVI来监测挺水植物的缺水程度。

    • 中值温度和干燥度指数计算及其应用的简便方法

      2008, 28(10):5039-5046.

      摘要 (2918) HTML (0) PDF 586.55 K (2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合肥2003年逐日温度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中值温度与最低、最高及平均温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在96.8%以上。依据合肥多年逐日中值温度和平均温度的回归分析,建立了一元回归方程y=10026x-0.4683,并通过了α=0.001水平检验;对其他地区资料进行分析也发现有同样规律,这充分表明了日中值温度与日平均温度之间存在极显著回归关系。另外,根据合肥多年气象资料,对“蒸降比”与积温干燥度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干燥度指数计算的新公式Ye=0.282054+0.552118E/r。方法可直接利用蒸发量和降水量常规气象数据,简便地计算出各年份干燥度指数;也可用在低于10℃期间,以便计算年内各季节或月份干燥度指数;经分析验证,效果良好。

    • >专论与综述
    • 珊瑚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2008, 28(10):5047-5054.

      摘要 (3785) HTML (0) PDF 721.26 K (2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珊瑚礁生态系统有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内珊瑚礁的大面积退化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简述了世界珊瑚礁资源现状,破坏原因,生态修复方法以及我国的珊瑚礁资源现状和修复策略等。国际上通用的生态修复策略主要是根据珊瑚的两种繁殖方式进行的,此外再配合人为的适度干扰,增加珊瑚的成活率。方法主要有:珊瑚移植、Gardening、人工渔礁、底质稳固、幼体附着等以及对相关利益者的宣传,海岸带的保护等。我国珊瑚礁退化严重,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科技资料报道和技术支持,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得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成绩甚微,今后应在该领域开展更多的工作。

    • 土壤食物网:结构、能流及稳定性

      2008, 28(10):5055-5064.

      摘要 (3177) HTML (0) PDF 784.30 K (3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国外4个土壤生态学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连通网、能流网及功能网3个层次分别阐述了土壤食物网的结构、能流与稳定性。在连通网中,主要描述土壤食物网的功能群、营养位及格局;在能流网中,主要描述了面向过程食物网模型及其应用,主要涉及到土壤中的碳流与氮流;在功能网中,以作用强度为中心,描述了土壤食物网的稳定性问题。

    • 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微生物生理和生态的影响

      2008, 28(10):5065-5074.

      摘要 (2587) HTML (0) PDF 971.08 K (2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同时空尺度的冻融过程导致冻土温度变化及水的相变和迁移,改变着微生物生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冻融过程可改变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且冰晶生长过程能损伤细胞膜和细胞器。限于营养、氧气等其它极端不利条件,不少细胞逐渐转入休眠状态以度过难关;微生物DNA、蛋白质的合成和能量代谢仅用于维持细胞生存。冻融作用通过改变细胞代谢模式而影响微生物参与的寒区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多年冻土层保存了不同地质时期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作为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屏障,可有效削弱地表过程和地壳本底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微生物发展了相应的耐受机制,从结构和功能方面,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应对冻土环境和冻融过程。这可为寻找地外寒冷星球上可能的生命形式提供一些线索。

    • 湿地植物的丛枝菌根(AM)

      2008, 28(10):5075-5083.

      摘要 (2603) HTML (0) PDF 704.79 K (2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增加,湿地植物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结构研究受到了关注。研究表明,AM结构在多种湿地类型和湿地植被类型中存在,但AM形成受植被生长地水文状况的影响;从湿地植物上的AM真菌种类看,球囊霉属(Glomus)是湿地环境的常有属。同陆生植物相比,有关湿地植物AM结构的研究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我国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鉴此,从形成AM的湿地植被类型、湿地环境中的AM真菌种类、AM对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影响湿地植物AM形成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开展湿地植物AM结构研究提供参考。

    • 森林植被对坡面土壤水蚀作用的动力学机理

      2008, 28(10):5084-5094.

      摘要 (3489) HTML (0) PDF 977.19 K (3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力侵蚀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坡面土壤侵蚀主要是由雨滴击溅、坡面径流引起,而森林植被作为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以其林冠层、林木茎杆、林地上富集的枯枝落叶层、根系层以及发育疏松而深厚的土壤层截持和蓄储大气降水,发挥着其特有的水文生态功能,从多个角度影响降雨和坡面流的水力特性,在防治土壤侵蚀方面有其不可缺少的意义,然而目前对森林植被防治坡面土壤水蚀机理系统的研究还较少。系统的总结了森林植被各个垂直层次对坡面水蚀作用的动力学机理以及不同学者在此领域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及此项研究的研究现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了林地坡面水蚀作用动力学机理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林冠对降雨重新分配出现林冠截持和干流等现象,降雨雨滴的大小、分布、降落速度和动能等性质发生变化,林冠层通过改变雨滴特性来影响坡面流水力特性,进而改变坡面流对坡面的侵蚀机理;森林植被茎干对径流的分散阻止作用,增大地表径流的阻力系数,茎干绕流现象对坡面土壤侵蚀的作用有正反两方面,林木在一定种植密度内,会使得泥沙起动流速减小,增加坡面侵蚀,因此应合理选择林木的种植密度才能起到减少坡面水蚀的作用;坡面流在枯落物层中流动并穿过枯落物层后下渗进入土壤的过程,类似于水流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枯落物的物理性质如分解程度、空隙度等的变化,引起水流流动的状态变化复杂,有必要应用渗流理论来深入研究以搞清其流动机理;根系层的存在能逐步改善土壤的内在特性,稳定表土层结构、提高土壤入渗性能使其抗侵蚀能力加强,植物根系层对坡面水蚀作用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需从土力学和植物根系影响土壤力学性质的角度研究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 >问题讨论
    •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一次迁飞过程的数值模拟

      2008, 28(10):5104-5112.

      摘要 (1880) HTML (0) PDF 772.64 K (2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SU/NCAR的中尺度非静力数值预报模式MM5,对2004年5月24~25日河北坝上地区出现的一次草地螟迁飞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较高时空分辨率的结果,就有关物理量及其对迁飞过程的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5月24日傍晚草地螟越冬区种群的大规模外迁与冷锋过境有密切的关系;(2)迁出种群大部分向东北迁飞,迁飞途中发生迫降,主降区位于丰宁等地。此次草地螟迁飞种群的中途迫降是强下沉气流造成的,与温度、降水无关。在草地螟飞行高度上,下沉气流区域中心的垂直速度在30cm/s以上,发生范围与草地螟主降区相吻合;(3)下沉气流的出现与高原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阴山山脉和坝上高原使冷锋发生变形、近地面水平流场发生不规则扰动,进而出现了异常的对流运动。

    •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机理及行为调控策略

      2008, 28(10):5113-5122.

      摘要 (3803) HTML (0) PDF 842.10 K (3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害虫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已带来严重的“3R”问题。为了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危害,基于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机制的行为调控策略已成为害虫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天然植物资源(如驱避植物、诱集植物与诱集枝把)、物理模拟材料(如诱集色、驱避色与诱集模型)和人工合成物质(如引诱剂、驱避剂、刺激剂与抑制剂)等研发工作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除单一措施的使用外,多种诱集措施协同利用的“诱集+诱集”策略、诱集措施与趋避措施结合使用的“排斥-诱集”策略也已被广泛应用。

    • 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2008, 28(10):5123-5132.

      摘要 (3345) HTML (0) PDF 882.73 K (4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多样性监测是为确定与预期标准相一致或相背离的程度,而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视,目前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则是一些简化的生物或环境特征参数,说明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人类活动压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促进科学界、政府和公众间的沟通,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近10年来,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各国学者对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很多进展,其中有些指标已经应用于实际监测项目。本文综述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筛选的一般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理论,梳理目前已提出或应用的主要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以期为我国构建国家或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生物多样性概念的泛化、指标含义模糊以及知识和数据的缺乏是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的主要困难。我国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紧密联系实际,构建适应性的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典型生态系统区域的监测;(2)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河口区营养物基准制定方法

      2008, 28(10):5133-5140.

      摘要 (2389) HTML (0) PDF 738.90 K (2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口区营养物基准是河口环境监测、评估和管理的基础。然而,如何从营养盐基准制定的角度分析相关的科学基础问题,提出有效操作方式和制定方法仍然缺乏系统研究,国内外营养物基准制定亦处于探索阶段。从基准状态的判断、基准关注的营养物质、河口生态系统对营养盐的响应特征3个方面分析了基准制定的科学基础问题,认为基准值的判断可以参照状态为基础,N、P、Si、Fe等对植物生长具有较明显限制作用,实践中均应纳入考虑,复杂的物理特征使河口营养物敏感性具有显著差异,地理区域和河口类型的划分有利于基准的制定。结合上述分析及国内外经验,提出了基准制定的6个步骤,认为河口分类与分区、参照状态确立是基准制定的核心步骤,其分析方法较多,需要针对河口特征选择并调整。结合我国营养物基准研究现状和管理需求,提出了建立我国河口基础数据库、制定河口营养物基准技术指南、建立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河口营养物基准及标准体系等建议。

    • 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的生命力指数

      2008, 28(10):5141-5148.

      摘要 (3128) HTML (0) PDF 600.78 K (2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特征,采用比拟思想,引入城市生命体概念到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中,以全面而形象地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构建了包括生产力、生活态、生态势和生机度的城市生命力指数框架,并进一步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及评价结果分级标准。以重庆万州为例,开展了城市生命力指数评价的案例研究。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万州城市生命力指数处于较衰弱状态,但一直在平稳上升,应通过一定的生态规划措施,提高万州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活态、生态势及生机度,尤其要注重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机与活力,以实现城市生命力的继续提升。

    • 基于河道-湿地-缓冲带复合指标的京郊河溪生态评价体系

      2008, 28(10):5149-5160.

      摘要 (2168) HTML (0) PDF 989.58 K (2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溪是陆地水环境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河溪近自然生态评价是以自然状态河段为本底值,对人为活动或自然条件突变所造成的退化河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作整体健康评判. 基于河道-湿地-缓冲带复合指标的京郊河溪近自然生态评价体系以野外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按照科学性、目标性、系统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从生态、地貌、水文特征方面挑选相互匹配的22个定量指标和13个定性指标,将评价过程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综合考虑两者的长处以避免评价结果过于主观. 并由于该评价是基于多指标和多点调查得到的,评价的结果容易受到采样中随机性的影响,存在模糊性和概率性,因此,采用模糊概率评价的方法,构建该评价体系。并综合考虑一个平衡河溪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水环境特有的地形地质和群落状况等因素的差异,可以将河溪的近自然程度分为以下4个等级:Ⅰ 自然状态;Ⅱ 河溪受到轻微人类活动的侵扰(近自然状态);Ⅲ 河溪受到剧烈人类活动的侵扰(退化自然状态);Ⅳ 完全人工化,并在4个等级之间划分出3个过渡带,以表明河溪生态系统的动态转化过程.最后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位于怀柔区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怀九河进行了分段近自然生态评价,以避免某调查点数值突变对整个河溪评价结果造成影响.

    • >研究简报
    •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优势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2008, 28(10):5161-5165.

      摘要 (2308) HTML (0) PDF 370.47 K (2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计盒维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氏针茅、铁杆蒿和百里香是该区的优势种。3种优势种的计盒维数在1.7左右,表明它们具有较大的空间占据能力。但是它们的计盒维数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本氏针茅、百里香计盒维数最大值出现在封育20a的样地中,铁杆蒿出现在封育25a的样地中。

    • 浙江苍南近海沉积物细菌物种多样性

      2008, 28(10):5166-5172.

      摘要 (2511) HTML (0) PDF 523.56 K (2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浙江苍南大渔湾近海海底沉积物样品(东经120°34′28.6″,北纬27°19′57.3″),采用非培养法构建分子文库,并结合纯培养法分离培养海洋微生物,基于克隆子和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开展系统发育学研究,分析近海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文库克隆子主要属于δ-变形杆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部分序列与已报道物种的相似性较低,表明浙江苍南近海环境样品具有较好的微生物多样性,蕴藏着大量未知细菌物种资源。研究还分离获得细菌79株,丰富了近海微生物资源库。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主要属于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通过非培养和可培养数据结合发现,浙江苍南近海沉积物中的细菌优势类群为δ-变形杆菌和γ-变形杆菌。

    • 寡盐水鱼池藻菌土腥异味化合物研究

      2008, 28(10):5173-5178.

      摘要 (1926) HTML (0) PDF 441.00 K (1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色谱测定天津市寡盐水养鱼池中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土腥异味化合物(土臭味素和二甲基异莰醇)浓度,感官评价养殖鱼土腥异味程度,同时测定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探讨鱼池中土臭味素和二甲基异莰醇浓度、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以及养殖鱼异味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寡盐水养鱼池水体中普遍存在土臭味素和二甲基异莰醇,其中二甲基异莰醇是鱼池中的主要异味物质,浓度0.33~5302.70ng·L-1,土臭味素浓度相对较低,029~12.10ng·L-1。养鱼池中共测到6门94属的浮游藻类,生物量0.07~186.48mg·L-1,以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等种类为主。放线菌共测到3个属,总生物量0.01×104~1.50×104个·L-1,以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主。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 和放线菌是天津地区寡盐水养鱼池中能够产生二甲基异莰的主要产源。水体异味和鱼肉发生异味不同步。

    • 上海市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2008, 28(10):5179-5187.

      摘要 (2591) HTML (0) PDF 710.14 K (3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上海市6个典型潮滩湿地(崇明东滩、崇明北滩、九段沙、青草沙、南汇边滩和杭州湾北岸)的调查,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112种,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1.8%、22.3%和18.8%。6个潮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一致的规律,即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在生物量构成中,甲壳动物是最为重要的类群,其总体平均相对贡献率在51%~97%之间,软体动物的总体平均相对贡献率在2%~48%之间。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空间分布在地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崇明东滩、九段沙和杭州湾北岸湿地中,软体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而在崇明北滩、青草沙和南汇边滩,甲壳动物却是优势类群。与20世纪80和90年代的调查资料相比,近20多年来上海市潮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增加,但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优势类群由个体较小的软体动物转变为平均体重较大的甲壳动物,这主要与人类活动(过度采捕、环境污染和生物促淤等因素)的强度干扰有关,也反映上海市潮滩湿地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正在逐步下降。

    • 蚜虱净对苜蓿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

      2008, 28(10):5188-5193.

      摘要 (1870) HTML (0) PDF 475.97 K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甘肃省定西市九华沟系统研究了喷施蚜虱净对苜蓿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田蚜虫和蓟马的季节平均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田,而盲蝽和瓢虫、小花蝽、蜘蛛等大多数天敌的季节平均数量则极显著低于对照田,寄生蜂与对照田没有显著差异。喷施蚜虱净对种群数量时序动态的影响在不同害虫和天敌种类中表现不同,5月底施药后7d对照田蚜虫和蓟马的种群数量分别为施药田的4.13倍和5.2倍,此后施药田害虫的种群数量开始迅速增加,到6月底2种害虫的种群数量均与对照田无显著差异,到7月中旬以后反而显著高于对照田。施药对盲蝽种群数量时序动态的影响与蚜虫和蓟马不同,5月底施药后盲蝽的种群数量一直显著低于对照田,直到7月下旬以后,种群数量才恢复到对照田的水平。喷施蚜虱净对天敌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有极显著的影响,大多数天敌的种群数量在5月底施药后到7月底都一直显著低于对照田,直到8月上旬才恢复到对照田的水平。施用杀虫剂在防治害虫的同时杀伤大量天敌,使害虫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甚至造成更严重的为害。因此在苜蓿上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杀虫剂对保持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有重要作用。

    • 土壤添加蛇床子(Cnidium monnieri)和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对茄子黄萎病及根际微生物的化感影响

      2008, 28(10):5194-5199.

      摘要 (2160) HTML (0) PDF 491.35 K (2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蛇床子、苦参对茄子黄萎病菌的化感抑制作用及对茄子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蛇床子、苦参的提取物抑制了茄子黄萎病菌菌丝生长,并随提取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在土壤中施入蛇床子、苦参提取物处理茄子苗后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效果,其中蛇床子处理的植株发病率最低。在土壤中添加蛇床子和苦参粉末,经腐解后,苦参处理的茄子植株株高、茎粗均高于对照处理,且二者处理后植株干物质含量高于对照。处理后茄子根际微生物中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明显,细菌的数量相对减少,在初花期微生物的总量均高于初果期和定植期。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