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7, 27(9):3541-3555.
摘要:利用自制的土柱装置,开展室内土柱实验,并与野外实地示踪影像分析相结合,针对研究区域土壤包气带根系层中水分快速运动的优先流展开研究,其目的在于系统分析优先流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为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及有效流域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研究采用雷诺数计算及野外示踪映像分析方法,判定证明在所研究地区,有优先流现象发生,优先流是处于层流及紊流之间的过渡流。同时针对成熟林坡积物土壤的水分运移状况分析表明研究区域的壤中流过程主要表现为优先流,而土壤中的基质部分,则表现为不动区域。研究在以往优先流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研究区域的实地情况,应用融入弥散波的运动波模型(KDW优先流模型),利用交叉模拟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将此模型与实地实验检验分析,认定KDW优先流模型实用性强、可靠程度较高,可较好地模拟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实地。
2007, 27(9):3556-3564.
摘要: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箭毒木(Antiaris toxicaria)和思茅木姜子(Litsea pierrei var. szemois)是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层的优势树种,也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实验研究了4个树种的种子在经过不同脱水水平、人工遮荫条件下的不同光照水平以及热带季节雨林之林下和林窗的萌发特性。结果显示:脱水对于种子萌发特征具有显著影响,绒毛番龙眼和琴叶风吹楠经48h的连续脱水后丧失了萌发能力;箭毒木和思茅木姜子具较强的脱水耐性,经96 h的连续脱水后仍具有较高的种子含水量,且种子萌发率分别为15%和33%。干旱季散布的种子比雨季散布的种子具有更强的脱水耐性。遮荫及森林种子萌发试验中,除绒毛番龙眼外,其它3个树种的种子萌发率以及平均萌发周期在不同光水平或生境下差异显著。琴叶风吹楠和思茅木姜子在30%的光照以及林窗中心的萌发率要显著低于低光处理(10%和3.5%光照)和林下,而箭毒木在30%和10%光水平以及林窗中心获得较高萌发率。雨季传播的具有干燥敏感性的种子,可以减少种子由于干燥而引起的死亡。试验结果可以为4种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人工繁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2007, 27(9):3565-3571.
摘要: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盐碱化土壤分布面积较广、土壤积盐较重的地区,这里发育着丰富的盐生植物。目前对于干旱荒漠区盐生植物根际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不同盐生植物的根际特征对于研究盐生植物适应盐渍环境的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利采用盆栽根袋法对7种不同类型的荒漠盐生植物的根际盐分和养分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盐分在盐生植物根际发生富集,稀盐盐生植物和泌盐盐生植物根际土壤中总盐和8种主要盐分离子的含量都有所增加,而在拒盐盐生植物根际中增加不显著,其中Cl-和Na+的富集程度相对其它6种离子的富集程度要高。稀盐盐生植物和泌盐盐生植物根际土中的SO42-/ Cl-比土体有显著的降低,表明在稀盐盐生植物和泌盐盐生植物根际土壤中Cl-的富集程度比SO42-高, 拒盐盐生植物根际土盐分SO42/ Cl-比略有提高。7种盐生植物根际土中的Na+/ K+,Na+/ Ca2+,Na+/ Mg2+比均较土体有显著的增加,芦苇根际土中的增加最小。在所有研究植物中,根际土壤中全N含量比土体的含量高,但全P和全K含量却比土体的含量低;根际土壤中有效态养分的变化则与全态相反,根际土壤中的有效N含量比土体中的都显著降低,除芦苇外,其他六种盐生植物根际土壤中有效P和有效K的含量都高于土体,但有效P的富集不及有效K富集的程度高。在研究的七种植物中,钠猪毛菜根际土壤的有效N亏缺量最高,有效P和速效K富集也最少。7种植物,尤其是稀盐盐生植物和泌盐盐生植物的地上部分的主要盐离子含量比地下部分高,如Cl-、Na+、Ca2+和K+,在根际富集程度最高的Cl-和Na+,在植株的地上部分也增加的最多。
2007, 27(9):3572-3581.
摘要:根据晋西离石试验站的观测结果和相关文献的数据,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对坡面小区、全坡面、小流域及中大流域4个空间尺度水沙关系的影响。对梁峁坡坡面小区言,由于植被提高了土壤抗蚀性,因此植被不仅通过减水来减沙,也通过改变水沙关系来减沙。但在全坡面尺度,土壤侵蚀以沟蚀为主,由于植被措施难以改变沟道的各种水利参数,也难以有效控制切沟沟壁的重力侵蚀,导致水流进入沟道后仍然可以获取充足的泥沙,因此认为植被不会改变全坡面尺度的水沙关系。同样对于各级流域,由于植被措施难以改变沟道的输沙能力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泥沙来源充沛的特点,因此植被措施也不会改变其水沙关系,植被的减沙效应仅通过减水来实现。对离石试验站的一对水土保持对比沟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沟道已有茂密植被生长的情况下,高含沙水流的输沙能力也没有改变,这使得两者的水沙关系统计上可以认为完全一致。由于大流域水沙关系主要取决于沟道或河道的特性,而植被等坡面措施很难改变沟道或河道特性,因此认为流域尺度越大,植被越难以改变其水沙关系。
2007, 27(9):3582-3592.
摘要:利用美国探路者卫星遥感资料AVHRR LAI和全球生态模式CASA给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资料(NPP)对新疆地区1982~2000年的植被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LAI和NPP的空间分布严格受水分的制约,与气温呈负相关,表现出干旱内陆地区植被受降水控制的地带特征。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整个新疆出现了变暖的趋势,降水基本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在42°N以北地区暖湿转型尤其明显,与这种气候型相对应,植被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NPP最大增幅可达45gCm-2a-1。但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响应不一样,降水主要是影响植被峰值的起落,而植被在总体演变趋势上却主要受气温控制,3个分区1984~2000年的气温明显上升,而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植被受气温控制出现了显著的上升趋势(P<0.01)。
2007, 27(9):3593-3600.
摘要:研究了鹤山南亚热带退化草坡20a的自然恢复动态,发现群落虽有阳生乔木入侵,但仍处于草本和灌丛占优势的生物多样性较低的阶段;土壤中的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等营养元素已基本恢复到同地带顶级森林群落的水平;虽然群落的空间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尚未恢复,但其部分生态功能已经恢复,其中水土保持最先恢复,生产力等功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对于鹤山草坡这类一般退化生态系统来说,可能需要通过构建合适的人工林来加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等指标的恢复过程,仅仅通过自然恢复是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其物质循环等功能的。
2007, 27(9):3601-3608.
摘要:通过盆栽水分胁迫试验,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分析仪,对比研究了水分胁迫对重庆石灰岩地区不同龄级柏木幼苗气体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两种年龄柏木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1年生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大于5年生幼苗。1年生幼苗的胞间CO2浓度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气孔限制值下降,5年生幼苗在重度干旱前,胞间CO2浓度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气孔限制值上升,但重度干旱后,趋势与1年生幼苗相同,由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得出,1年生幼苗的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而5年生幼苗在重度干旱前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气孔限制因素引起,而在重度干旱后转为非气孔因素。1年生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而降低,5年生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说明5年生幼苗更能适应干旱胁迫。干旱胁迫降低了一年生柏木幼苗的表观量子产额、羧化效率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即光合能力,但光补偿点、CO2补偿点、光呼吸和暗呼吸却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而升高。对于5年生幼苗,干旱胁迫对其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光呼吸及光合能力的影响基本与一年生幼苗一致。但羧化效率、CO2补偿点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暗呼吸却先升后降,说明适度的干旱(未遭受重度干旱之前)提高了柏木的CO2利用能力,但因呼吸消耗较多的光合产物还是导致了其光合能力的降低,但降低的程度较一年生幼苗小,表现为对干旱环境更好的适应能力。
2007, 27(9):3609-3617.
摘要: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梯度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为对象,采用土钻取样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细根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林地细根的总生物量逐渐增加,其中主要乔木细根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而灌木和草本细根的生物量则逐渐降低。在演替过程中,细根的垂直分布逐渐加深。在长白山地区,3块林地中细根生物量的组成分布受林分植被组成的影响;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壤容重、水分含量以及不同土层中C、N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土壤温度则不存在相关关系。
2007, 27(9):3618-3629.
摘要:在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的羊草+大针茅(Leymus chinensis+Stipa grandis)群落中,选择不同退化阶段的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冰草 (Agropyron michnoi)、冷蒿(Artemisia frigida),采用Logistic模型分别对其一个生长季内的生长动态及其差异进行模拟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①联系资源种群动态模型的一般形式,给出了个体生长模型的数学依据;②通过对Logistic模型进行求解和全面深入的分析,采用数学方法结合生态学理论,将植物生长划分为4个阶段,确定了速生期和突变点;③结合模型分析诠释了模型的物理意义;④对植物的可持续生长期从生态学的角度给出了时间概念上的定义及相应的解释,并由此对草地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保护建议;⑤通过拟合结果表明,4种植物生长均符合Logistic增长,拟合方程分别为: y= 0.200/1+e2.032-0.060t, y= 1.205/1+e2.608-0.042t, y= 0.156/1+e1.858-0.040t,y= 3.177/1+e2.770-0.077t,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保证了所求参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⑥由模型求出了植物的最大生长速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冷蒿6.112×10-2(g/(株•d))>大针茅1.267×10-2(g/(株•d))>羊草2.995×10-3(g/(株•d))>冰草1.561×10-3(g/(株•d)),其中冷蒿的最大生长速度是羊草的20倍,大针茅的4.8倍,冰草的39倍;分属于3种不同生活型的羊草、大针茅、冷蒿在生长速度及相应的生长曲线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作为同一生活型(life form)的不同植物相比较,羊草生长速度约为冰草的1.9倍,二者差异不大,在整个生长季内呈现明显相似的动态变化。
2007, 27(9):3630-3636.
摘要:选用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品种豫豆29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研究逐步干旱和旱后复水条件下大豆叶片光合、叶绿素荧光等指标随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的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46.5%时,虽然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下降,豫豆29仍可以保持它的叶片水分状态;豫豆29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土壤水分中等条件下最大,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4.3%时,它比对照组高出11.2%(P<0.01);在实验的第3 d,处理组的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为46.5%,叶片水势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7.2%(P>0.05),净光合速率为对照组的89.6%(P<0.05),但气孔导度却迅速下降为对照组的44.7%(P<0.01),这说明与叶片的光合和水分状况相比,豫豆29的气孔对土壤水分的匮缺更加敏感。复水后,豫豆29叶片的水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荧光等值都可以得到迅速的恢复,并在实验的最后接近对照组的水平,这表明豫豆29的叶片光合在水分胁迫解除后有迅速恢复的能力。
2007, 27(9):3637-3643.
摘要:为研究茶蚜蜜露的分泌节律及对蚜茧蜂、中华草蛉、大草蛉、门氏食蚜蝇、七星瓢虫、异色瓢虫二斑变型、显现变种、显明变种和十九斑变种的引诱效应,在21℃、85 % RH、3500 lx光照和12 L∶12 D光周期下,把1头无翅胎生雌成蚜在1 h内产出的45头无翅胎生雌若蚜分别引至小茶苗上,观测发育,收集蜜露。发现若蚜和成蚜历期为32.4 d±5.8 d,分泌蜜露325.6滴±35.8滴,体积为41.98 μl±6.14 μl,质量为45.34 mg±8.76 mg。1~4龄期间的蜜露量与天数呈Logistic关系。其中1~2龄期分泌的蜜露量较小。成蚜历期22.0 d±0.0 d,分泌蜜露176.31滴±22.38滴,体积30.38 μl± 5.32 μl,连续分泌5~8 h之后间歇2~5 h。另取一头雌成蚜在1 h内产出的、已发育为成蚜的45头雌成蚜,在13~21℃、85 % RH、3500 lx光照和12 L∶12 D光周期下观测,发现室温的升降明显影响蜜露分泌量。蜜露显著延长9种(亚种)天敌昆虫搜寻时间;随着蜜露剂量的增大,搜寻时间显著地延长。蚜茧蜂搜寻时间最长,门氏食蚜蝇最短,异色瓢虫4变种(型)中,显明变种搜寻时间最长。茶蚜蜜露是重要的引诱多种天敌的接触性利它素。
林瑞余 , 戎红 , 周军建 , 于翠平 , 叶陈英 , 陈良生 , 林文雄
2007, 27(9):3644-3654.
摘要:水稻化感潜力的田间表现受根际微生物间接调控。以不种水稻的土壤为对照,通过平板计数法、氯仿熏蒸法和BIOLOG分析,探讨了水稻PI312777、IAC47Iguape Cateto和Lemont苗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显著地影响其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不同品种水稻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大小为:Iguape Cateto(441.0 mg•kg-1) > IAC47(389.7 mg•kg-1) > PI312777(333.2mg•kg-1) > Lemont(283.8mg•kg-1),对照土壤为129.3mg•kg-1; PI312777、Iguape Cateto、 IAC47、Lemont土壤的呼吸作用强度依次为1.404、1.019、0.671、0.488 μgC•g-1•h-1, 对照土壤仅为0.304 μgC•g-1•h-1。不同品种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均以细菌占优势,占微生物总数的58.4%~65.6%,放线菌占32.2%~39.4%,占2.2%~28%。BIOLOG分析显示,不同水稻根际土壤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显著不同,总以强化感水稻PI312777最高,弱化感水稻Lemont最小,各土壤的AWCD值在培养144 h时均达到最大值,此时PI312777、IAC47、Iguape Cateto和Lemont的AWCD值依次为对照土壤的1.89、1.79、1.60倍和1.43倍。主成分分析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依次能够解释变量方差的70.08%、11.33%和7.02%;与3个主成分显著正相关的碳源有19种,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是酚酸、糖类、氨基酸和胺类,与主成分2显著相关的是酚酸、糖类和脂肪酸类,而与主成分3显著相关的是糖类和羟基酸,对各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分别是胺类和氨基酸。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总量与细菌数量、莴苣根长抑制率IR、AWCD、MBC、 MBR及Shannon指数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总量与莴苣根长抑制率IR间的显著正相关与水稻品种有关。可见,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和功能多样性与水稻品种密切相关,这些变化可能对水稻田间化感潜力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2007, 27(9):3655-3662.
摘要:豇豆根瘤菌既是豆科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也是重要的根瘤菌资源之一。通过最适碳/氮源、内源抗生素抗性和NaCl耐受性等表型特征和16S-23S Intergenetic Region (IGS) RFLP特征分析对分离自8个不同地域的52株供试豇豆根瘤菌的进行了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菌株无论是在表型还是遗传型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根据IGS RFLP特征,供试豇豆慢生根瘤菌分为以下4个IGS类群:IGS-Ⅰ为豇豆根瘤菌的优势群体,在系统发育上相对独立;IGS-Ⅱ和IGS-Ⅲ的菌株分别属于Bradyrhizobium japonicum和Bradyrhizobium liaoningense;IGS-Ⅳ属于Bradyrhizobium elkanii。豇豆快生型菌株则分别归为IGS-Ⅴ和IGS-Ⅵ群,在分类地位上分别属于Sinorhizobium fredii和Rhizobium leguminosarum。不同地域的菌株在多样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分离自湖北红安的菌株仅与黑龙江德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Jaccard系数为0.25,表现出地理隔离作用。来自黑龙江德都和广西武鸣的菌株的多样性最为丰富,其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667和1.243与0.593和0.961。
2007, 27(9):3663-3669.
摘要:研究了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滩湿地表层沉积物的土壤酶活性和环境因子沿高程的陆向变化及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潮滩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的全磷(TP)、全氮(TN)和有机质(OM)的含量,随着高程的增加,其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沉积物平均粒径(AGS)和溶解无机磷(DIP)含量逐渐降低。崇明东滩表层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沿高程梯度有增加的趋势,与沉积物平均粒径和溶解无机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反映出碱性磷酸酶活性受底物和产物并存机制的诱导或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高程也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活性与有机质、总氮、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无机磷和沉积物平均粒径呈负相关(p<0.05),充分反映了随着演替的发展,沉积物的肥力逐渐增高的特点,也反映了沿高程梯度沉积物生物氧化作用逐渐增强。转化酶活性从藻类盐渍带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带变化并不明显,在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带略高。蛋白酶活性从藻类盐渍带到芦苇带有降低的趋势,蛋白酶活性的高低更决定于有机质中蛋白质的含量而与有机质总量无关,说明蛋白酶可能主要由硅藻产生。
刘操 , 杜桂森 , 黄炳彬 , 孟庆义 , 李慧敏 , 王子健 , 宋福
2007, 27(9):3670-3677.
摘要:对永定河水系官厅水库黑土洼人工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质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在该系统中共检出浮游藻类8门、94种,平均密度为980.93 ×104 cells / L,与TP呈线性正相关。群落中绿藻(Chlorophyta)占36.8%,硅藻(Bacillariophyta)占31.0%,蓝藻(Cyanophyta)占23.4%。密度去除率为72.7%;水生维管束植物有7科、13种,分别构成不同的挺水或沉水植物群落; 浮游动物群落由原生动物(Protozoa)、轮虫类(Rotifera)、枝角类(Cladocera)、桡足类(Copepoda)构成, 共检出70种。平均密度为4883 ind./ L。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呈现出小型化、物种多样性低的特点。密度去除率为81.9%,与浮游藻类呈二次曲线相关;底栖动物群落由寡毛类(Olisochaeta)、水生昆虫(Uniramia)、甲壳类(Crustacea)和软体动物(Mollusca)构成,共检出15种。平均密度为5670 ind./m2 (水生昆虫占62.3%), 密度去除率为92.4%。黑土洼湿地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永定河水中的污染物有显著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为对CODMn、BOD5、TN、NH4-N、NO3-N、TP、PO4-P和 SS的去除率为52.9%~99.1%。TP与BOD5 呈线性正相关
2007, 27(9):3678-3786.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运用磷虾类物种丰度和同步的温、盐度资料,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各种磷虾分布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并参考其地理和季节分布特征,对东海浮游磷虾类生态类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磷虾优势种中,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是温带外海种,小型磷虾(E. nana)是暖温带外海种,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是亚热带近海种,宽额假磷虾(P. latifrons)是热带大洋种。这些物种的高丰度区依次代表黄海冷水团,冬春季的混合水团,夏秋季的混合水团和暖流水团的位置,是良好的水团指示种。柔弱磷虾(E. tenera)、隆柱螯磷虾(Stylocheiron carinatum)、长额磷虾(E. diomedeae)、近缘柱螯磷虾(S. affine)、Nematoscelis sp.、瘦线脚磷虾(N. gracilis)、长线脚磷虾(N. atlantica)、Stylocheiron sp.、三晶柱螯磷虾(S. suhmii)和二晶柱螯磷虾(S. microphthalma)是热带大洋种。娇嫩线脚磷虾(Nematoscelis tenella)、三刺燧磷虾(Thysanopoda tricuspidata)、大眼磷虾(E. sanzoi)、拟磷虾(E. similis)、鸟喙磷虾(E. mutica)、短磷虾(E. brevis)、卷叶磷虾(E. recurva)和Euphausia sp.是亚热带外海种。在确定磷虾类生态类型过程中,最适温度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
2007, 27(9):3687-3693.
摘要:为弄清光周期对一种亚热带蜚蠊(Periplaneta japanna)若虫发育的控制机理,检测了光周期对冲绳(26°N)和八丈岛(33°N)两个地理种群若虫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显著影响两地理种群的若虫发育,然而,冲绳和八丈岛种群间显示不同的光周期反应模式。冲绳种群在长日条件下(LD 16∶8h)若虫发育显著快于中间日长(LD 14∶10h)和短日条件下(LD 12∶12h)的若虫发育,孵化后60d 或120d 将若虫自LD 16∶8h向LD 12∶12h转移,若虫发育受到抑制,而自LD 12∶12h向LD 16∶8h转移,则促进若虫发育。八丈岛种群的若虫在短日条件下发育最快,其次是中间日长,长日条件下若虫发育最慢,孵化后60d 或120d 将若虫自LD 16∶8h向LD 12∶12h转移抑制若虫发育,反方向转移的若虫快速发育。两地理种群间不同的光周期反应模式可以认为是趋异进化的结果。
2007, 27(9):3694-3700.
摘要: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针对弹尾虫的单克隆抗体2F10。该抗体的效价为1.024×108,只与灰橄榄长角跳虫、球角跳虫和钩圆跳虫等弹尾虫发生强烈反应而不与稻田常见的其它昆虫和蜘蛛发生交叉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建立了2F10、HRP-2F10和蜘蛛样品分别稀释4000倍(34.193 ng/L)、1500倍(2.4624 ng/L)和50倍(50ml/individual)的抗体夹心ELISA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稻田常见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其检测灵敏度为1/2头灰橄榄长角跳虫(4.49 μg),拟环纹豹蛛捕食1头灰橄榄长角跳虫成虫后,在25℃下猎物的可测定时间为4.5h。应用该检测系统研究了不同稻区常见蜘蛛对2F10的阳性反应率。其中狡蛛、拟环纹豹蛛、纵条蝇狮和纵条蝇虎的阳性反应率显著高于食虫瘤胸蛛、八斑球腹蛛和锥腹肖蛸。
2007, 27(9):3701-3710.
摘要:目前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发展已成为城市研究热点之一。绿色空间具有生命支撑、生态调节与环境保护等多重功能,是城市空间生态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指导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中小城镇空间的健康发展,选择山东省即墨市为研究区,以绿色空间类型与功能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生态适宜性、敏感性和连通度评价等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借助GIS技术,探索中小城镇绿色空间评价与格局优化方法,并以此对城镇空间总体布局进行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景观生态评价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优化,能够提供城镇发展的生态管制刚性区和引导发展弹性区,是指导城市空间理性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2007, 27(9):3711-3717.
摘要:栖息地毁坏既有时间异质性,也有空间异质性,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其中的一种。将两种不同的异质性共同引入到元胞自动机中,模拟了集合种群动态对栖息地毁坏时空异质性的响应。发现,在随机离散的栖息地毁坏下,由于物种的迁移繁殖力受栖息地毁坏的影响很大,迁移繁殖力弱而竞争力强的物种先灭绝。在连续的栖息地毁坏下,物种的迁移繁殖力受栖息地毁坏的影响较小,物种的灭绝由竞争力和迁移繁殖力共同决定:在有绝对优势种的群落里,种间竞争显著,弱物种先灭绝,而在没有绝对优势种的群落里,种间竞争较小,则以强物种先灭绝。因此,随机毁坏不利于强物种续存,而连续毁坏则不利于具有绝对优势种群的群落里的弱物种续存。在实际开发某一栖息地时,根据集合种群结构和被保护的对象采取相应的开发模式。
2007, 27(9):3718-3726.
摘要:基于气候保护模型(State-contingent模型与Demeter 模型)和GDP 溢出模型(Mundell-Fleming模型),对中美两国在实施控制性气候保护措施之后所导致的GDP溢出影响的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实行控制性减排政策对于中国的GDP溢出影响与不实施任何减排的情况相比,两者的差别并不明显,但是这种影响经历一个从负向到正向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虽然中国实行控制性减排政策对于美国GDP溢出的影响,相比美国对于中国的影响,所导致的GDP溢出影响更小,但是也同样表现出了一个从负溢出到正溢出的过程。这一结果表明一国的控制性气候保护政策从长远来看会对另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溢出。同时,针对两种情况,即不考虑他国GDP溢出影响和考虑他国GDP溢出影响,分别模拟计算了中美两国的GDP,进而对两种情况下的差额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中美相互之间GDP 溢出量的大小。结果发现,美国对中国GDP溢出影响要大于中国对美国的GDP溢出。
朱万泽 , 付学吾 , 冯新斌 , Julia Y.Lu
2007, 27(9):3727-3737.
摘要:使用Tekran 2537A大气汞自动分析仪对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磨西基地站(102°72′E 29°92′N)进行了为期1a的大气总汞(TGM)高时间分辨率观测。研究区域的平均TGM浓度为(4±1.38) ng m-3(N=57310),高于全球大气总汞背景值1.5~2.0 ng m-3。不同季节表现出相似的日变化模式,即白天相对夜晚具有较高的TGM浓度,最大TGM浓度出现在中午,最小值出现在日出前,春季和夏季日变化高峰值出现时间比秋季和冬季早1~2h。以冬季TGM浓度最高,为(613±1.78) ng m-3;夏季最低,为(3.17±0.67) ng m-3。观测期间不同风向间TGM浓度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TGM浓度与温度、饱和水汽压、降水量、紫外辐射、大气压有显著相关性,这种相关性随季节而变化。贡嘎山地区大气汞浓度主要受局地源的影响和调节。
2007, 27(9):3738-3743.
摘要: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排出的固体废弃物,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成为固、液和气三害俱全的污染源,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宁夏大武口洗煤厂煤矸石山复垦地为实验点,在自然状况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其对煤矸石山土地复垦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菌根在煤矸石山土地复垦中具有较好的生态效果。接种菌根真菌13个月后能够提高植被成活率15%,促进植株生长和发育。植株生长快,植被的盖度高于对照9%,增加了生物物种的丰度。接种菌根后植株的侵染率高达90%以上,菌丝长度较对照伸长1.4倍,扩大了根系的范围,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07, 27(9):3744-3751.
摘要:煤矿矸石山的植被恢复是矿区土地复垦的重要内容,也是退化生态系统与恢复生态学上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鸡西是我国重要煤产区,煤矸石山占用和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因此,开展鸡西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研究意义十分重大。运用传统的植被样方调查方法获取煤矸石山自然恢复植被的基本状况,同时采用烘干法、电位法、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光度法和外加热法等测定矸石山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最后运用TWINSPAN、DCA、CCA、DCCA等植物分类与排序方法分析矸石植被梯度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排矸50a以内的煤矸石山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Ⅰ类,排矸年龄小于10a的煤矸石山;第Ⅱ类,排矸年龄在12~30a的煤矸石山;第Ⅲ类,排矸年龄在30~50a的煤矸石山。DCA排序与TWINSPAN结果一致,随对角线因子变化矸石山排矸年龄增加;CCA和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表明煤矸石山植物群落的梯度变化主要受土壤pH值、土壤养分和土壤的物理性质控制。因此,在人工加快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时,应以原始自然恢复植被为首选植物种类,不同煤矸石山阶段采用不同种类,同时辅以土壤的理化性质改良,能达到最佳效果。
2007, 27(9):3752-3760.
摘要:2005年3~5月对崇明东滩及周边社区进行了多次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从这些调查中获取了目前东滩关于滩涂利用方式、社会经济情况、现有社区管理模式及周边社区对崇明东滩的依赖程度等本底资料。研究表明,崇明东滩及周边社区的本地居民对滩涂的依赖性很低:在总计3364的滩涂作业人员中,崇明当地人仅占6%,他们获得的经济收入也仅占滩涂作业总收入的15%,绝大多数居民家庭经济收入与东滩关系不大。然而,滩涂作业时间及区域与东滩鸟类活动有重叠,且滩涂作业人数众多,对东滩鸟类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破坏鸟类栖息地和减少鸟类食物来源,最终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因而通过对比候鸟在东滩活动的时间生态位与滩涂作业时间及收入情况,提出有效管理与合理利用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建议。考虑到滩涂作业中存在的“转包”现象使得大部分经济收益被少数人非法获取,因此建议,在崇明东滩应当鼓励开发周边社区产业,比如培育观鸟业,可让渔民尤其是外来人员由渔业捕捞向观鸟业过渡,从而可以实现滩涂利用方式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应该调整滩涂的季节性作业格局,并依据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制定相关的保护及利用政策。
2007, 27(9):3761-3768.
摘要:在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以温棚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番茄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NO3--N残留的影响,并对土壤-番茄体系的氮平衡进行了表观评估。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秋冬茬番茄,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当茬番茄果实、植株产量 (增产幅度19.9%~29.6%)及地上部总吸氮量(204~232.6 kg/hm2)。2005年冬春茬番茄,与空白处理产量相比(106 kg/hm2)只有N200处理的果实增产达显著水平(120 kg/hm2)。两季番茄的氮肥利用率都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3.3%~10.9%)。2004年秋冬茬番茄收获后,表层0~30 cm的NO3--N大量累积(200~650 kg/hm2),其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的趋势,经过2005年冬春茬番茄种植后,上茬0~30 cm土层NO3--N向下有淋失的趋势,淋失层次主要在90 cm以上的土体(250~380 kg/hm2)。综合考虑番茄果实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NO3--N残留等因素,秋冬茬番茄推荐氮肥用量在100~200 kg/hm2和适量的磷钾肥配施为当茬氮肥优化管理处理。而冬春茬番茄氮肥推荐在200~400kg/ hm2 范围可以满足当茬番茄对氮肥的需求。
2007, 27(9):3769-3777.
摘要:土壤水分平衡对气候变化存在着响应,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土壤水分的可能变化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目标是利用经验统计方法解集GCM网格逐月的降水和温度数据,并使用建立的气候变化情景作为WEPP的输入文件评估黄土高原王东沟流域2010~2039年土壤水分平衡(土壤水分、蒸发、渗漏和蒸腾)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3种情景预测2010~2039年王东沟流域年均降水可能增长1.8%~17.5%,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可能增长0.5~09℃和2.0~2.3℃。作物蒸腾变化主要在4~6月份,土壤蒸发变化主要发生在7~9月份;作物蒸腾年均变化-5%~19%,土壤水分年均变化-4%~4%,土壤蒸发年均变化-7%~7%,均为A2a减少,B2a和GGal增大;A2a的土壤水分渗漏增长最大,GGal次之, B2a基本不变。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作物生长变化对土壤水分平衡存在重要的影响。
2007, 27(9):3778-3784.
摘要: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免耕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与土壤风蚀相关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翻耕农田土壤风蚀量是免耕地的3~8倍,翻耕地和免耕地的地表粗糙度分别为0032和 0.417;与翻耕地相比,免耕地表层0~10 cm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较多;免耕地土层0~5 cm和5~10 cm的土壤容重、坚实度和土壤水分都大于翻耕地,其中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分别是翻耕地的4.7、 2.8倍和 3.8倍。经过3年的免耕,0~5 cm土层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高于翻耕土壤,有效钾含量比翻耕地增加了77%。所有测定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免耕地均高于翻耕地,在0~5 cm和5~10 cm土层达到5%显著水平。免耕地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是翻耕地的2.1倍。
吴楠 , 张元明 , 王红玲 , 张静 , 陈荣毅 , 聂华丽
2007, 27(9):3785-3793.
摘要:利用乙炔还原法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的固氮活性(nmolC2H4m-2h-1)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仅采样时段和结皮类型对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二者的交互效应同样对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各类型生物结皮固氮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3~5月间,藻结皮 (2.26×103)>地衣结皮(6.54×102)>苔藓结皮(6.38×102)。6~10月份,各类型生物结皮的固氮能力显著提高 (p<0.05),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最高(9.81×103),依次为地衣结皮9.06×103、苔藓结皮2.03×103。11月~翌年2月间,月均温都低于0℃,抑制了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藻结皮、苔藓结皮的固氮活性降幅极显著(p<0.01),分别低达4.18×102、5.43×102,地衣结皮降低至2.78×103。生物结皮成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除豆科植物外重要的氮源,为该沙漠1年生浅根系草本植物的种子萌发与植物体的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源, 从而有利于这些植物种群的繁衍与更新,并与之共同促进对沙面的固定。
2007, 27(9):3794-3800.
摘要:分析了燃料乙醇能量收益问题提出的背景,国外有关燃料乙醇能量收益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国内研究现状,采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计算了小麦燃料乙醇净能量值和能量产投比,对中国小麦燃料乙醇的能量收益进行了评价。主要结论有:如不考虑副产品能量价值,旧工艺和新工艺的NEV分别为-17022 MJ/t燃料乙醇和-11778MJ/t燃料乙醇,R值分别是0.64和0.72;如考虑副产品能量价值,旧工艺和新工艺的NEV值分别为2271MJ/t燃料乙醇和11249MJ/t燃料乙醇,R值分别是1.05和127,从能源经济性角度看,旧工艺和新工艺的能量收益已是正效益,且新工艺的能量收益显著提高;与美国玉米燃料乙醇生产相比,如考虑副产品能量价值,新工艺和美国玉米燃料乙醇的NEV分别为11249MJ/t燃料乙醇和7457MJ/t燃料乙醇,R值分别是1.27和1.34。由于小麦转化率要低于玉米,因而小麦燃料乙醇的R值会低于玉米燃料乙醇。中国小麦燃料乙醇生产(新工艺)NEV大于美国玉米燃料乙醇的原因在于:中国小麦燃料乙醇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23027MJ/t燃料乙醇)已明显优于美国玉米燃料乙醇(5078MJ/t燃料乙醇)。
2007, 27(9):3801-3810.
摘要:以锦界工业园环境系统为对象,在系统结构分析基础上,构建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确定生产性投资比例、科技投资比例、环保投资比例、污水处理投资率、废气处理投资率、固废处理投资率为调控参数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当生产性投资比例由014提高到0.16,科技投资比例由0.02提高到0.04,环保投资比例由0.04提高到0.08,污水处理投资率由0.4下调为0.36,废气处理投资率由0.2提高到0.34,固废处理投资率由0.4下调为0.3时,园区年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到21%,环境相对污染度年均降幅为8.1%,人口年增长率为4.7%,系统达到相对最优状态。因此,锦界工业园在环境管理中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合理的调整生产、科技和环保的投资比例,适当降低生产性投资比例,增加科技投资和环保投资比例;二是合理的调整污水、废气和固废处理的投资比例,加强三废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完整的三废回收和处理系统奠定基础。
2007, 27(9):3811-3819.
摘要:采用等温吸附法,研究了重金属铜、铅、镉、镍在膨润土中的吸附特征,发现膨润土对铜、铅的吸附明显强于镉、镍,吸附强度大小顺序为Pb2+>Cu2+>Ni2+>Cd2+。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这4种金属离子等温吸附的拟合均呈极显著关系。Pb2+、Cd2+、Ni2+分别与Cu2+的双组分竞争吸附表明,黏土矿物对4种离子具有“选择性吸附”。在Pb2+、Ni2+、Cd2+的存在条件下,黏土矿物对Cu2+的吸附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100mg/L Cu2+对Pb2+的影响不大,但可完全抑制Ni2+、Cd2+的吸附。建立了IAS和LCA模型来预测Pb2+与Cu2+的双组分竞争吸附,并对LCA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竞争吸附模型。文章最后用LCA修正模型对Pb2+与Cu2+的双组分竞争吸附进行了模拟。
2007, 27(9):3828-3834.
摘要:大气氮素沉降是全球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干﹑湿沉降两种,以无机态和有机态形式发生沉降。长期以来由于受研究方法的限制,国际上对大气氮素沉降的研究多集中在无机态氮的沉降上,忽视了对有机态氮形式发生的沉降,因而造成了人们对大气氮素沉降总量的低估。在全面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大气有机态氮沉降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大气有机氮的来源、种类﹑雨水有机氮的测定方法﹑有机氮沉降对大气氮沉降总量(氮沉降总量=无机氮沉降+有机氮沉降)的贡献,以及有机氮沉降可能的生态效应等。最后,指出了今后我国大气有机氮沉降研究需要加强的主要方面。
2007, 27(9):3835-3843.
摘要:生物入侵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入侵生态学研究方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入侵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成为群落可入侵性探讨的焦点。Elton经典假说认为,物种多样性越高对外来种入侵的抵抗能力越强,许多模型或野外试验都支持这一假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试验对此提出了异议,各种假说纷纷出现。究竟生物多样性会不会影响外来种的入侵?假设两种不同的群落结构(功能群),设计6种外来种入侵土著群落的情景分析不同多样性及相同多样性下外来种的入侵状况。结果发现,在多样性相同的情况下,两种群落对外来种入侵的抵抗力不同。外来种成功入侵等比群落,却被倍数群落排斥在系统之外。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主要是由于可利用资源的波动引起的,即Davis提出的“资源机遇假说”。在相同的物种多样性下,由于倍数群落的特殊结构,整个群落所占有资源远远大于等比群落资源比率。因此,外来种在等比群落中更易找到合适的入侵机会。而在物种多样性不同的情况下,由于物种多样性与已占有资源的变化是成正比的,因此,混淆了多样性与剩余资源可利用性对外来种入侵的影响。
2007, 27(9):3844-3851.
摘要:采用Hedley连续浸提法对三江平原湿地小叶章草甸土壤磷形态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分析生长季土壤磷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小叶章草甸土壤有机磷(TPo)总量高于无机磷(TPi),NaOH溶液浸提的无机磷(NaOH-Pi)和有机磷形态(NaOH-Po)分别占总无机磷(TPi)和总有机磷(TPo)比重最大。各无机磷形态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Resin-P和Conc.HCl-Pi季节变异性大,生长结束后含量较初期降低,其他形态无机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有机磷组分中NaOH-Po的季节波动最明显,生长季末期较初期含量降低,其他有机磷形态和Residual-P生长季初、末期含量变化不大,波动也相对较小。TP、TPo季节变化整体趋势相似,二者含量变化达到极显著相关。各无机磷形态变化主要受植物生长节律影响;水分、热量等环境条件也是磷的形态转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并可能间接通过影响土壤动物、微生物等的活性推动土壤磷的循环。小叶章草甸土壤有机磷矿化释放的无机磷通常都首先被土壤金属氧化物固定,再经过无机磷之间的转化过程为生物利用,因此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磷大量释放的可能性很小。
张明军 , 孙美平 , 姚晓军 , 石培基 , 刘光琇 , 常学亮 , 连富城
2007, 27(9):3852-3859.
摘要:条件估值法(CVM)是估算环境物品经济价值最主要的技术方法之一。由于条件估值法中的支付意愿依赖于受访者的看法,而不是他们真实的市场行为,因此存在着诸如调查者提供的背景信息不充分、问卷格式不同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受访者的支付意愿。对支付卡式(Payment Card)调查问卷进行了扩展,增设一道反映受访者对其投标数值的确定性程度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支付意愿的不确定性模型,并以评估宝天高速公路(牛背至天水段)沿线生态环境的总经济价值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不确定性模型计算出的平均支付意愿为32.12元,总经济价值为284~349万元;与不考虑不确定性因素计算出的平均支付意愿(62.17元)相比,二者相差1倍;而总经济价值相差近294~327万元。这表明,CVM中不确定性因素对平均支付意愿影响很大,如不考虑将导致计算结果不精确,甚至存在较大误差。
张楠楠 , 关文彬 , 谢静 , 于明涛 , 冶民生 , 苏繁星
2007, 27(9):3860-3873.
摘要:用TDR分层对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水分进行定位观测,采用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差异进行分析,通过Kriging 插值法用Surfer软件绘制土壤水分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不同的生长季节上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各层间没有显著差异;月均(5、7、9月)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坡向>植被类型>坡位;层均(0~60cm)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坡位>植被类型>坡向>样带。月均土壤含水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阔叶林>矮林>樟子松林>疏林草原>灌丛,不同植被类型各层月均土壤含水率总体上差异极显著,阔叶林远远高于其它植被类型;层均土壤含水率,各植被类型各月份间总体差异极显著,总体趋势从高到低为:阔叶林>矮林>樟子松林>灌丛>疏林草原,阔叶林明显高于其它类型。
月均土壤含水率坡向间总体上差异显著,层间无显著差异;东、西坡与北坡有显著差异,东西坡高于南北坡;层均土壤含水率,同一月份各个坡向间差异不明显, 7月明显高于其它月份;各月总体表现为:东>西>南>北坡。月均土壤含水率除31~45cm外,3个坡位间各层均有极显著差异,下坡位明显高于上坡位与中坡位;中坡位各层月均土壤含水率差异极显著;层均土壤含水率各月份各坡向间差异极显著,下坡位远大于上坡位与中坡位。
该区从沟底到坡顶的植被变化逐渐由湿生—中生—旱生逐渐过度,垂直分布明显,这类天然残遗植被与土壤水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促进周边沙地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据此建议了大青沟周边沙地植被恢复模式相应的最低土壤水分阈值,沙地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 9.1%~11.5%、 8.1%~9.0%、6.0%~8.0%;沙地31~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 11.1%~13%、 8.5%~11%、6.0%~8.4%,分别适合恢复为疏林、灌丛、半灌丛。
叶功富 , 张立华 , 林益明 , 侯杰 , 卢昌义 , 曾国强
2007, 27(9):3874-3883.
摘要:2005年1月到2005年11月对福建省惠安县赤湖林场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细根养分和能量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6种元素的含量在不同林龄木麻黄细根中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林龄细根的N含量一般在冬夏季节较高,且死细根的N浓度高于相同林龄的活细根,除12林龄活细根P浓度在7月份有最大值外,其他各林龄活、死细根在一年中呈波动性下降,K含量在冬季较高,而在其他季节变化幅度不大,除5林龄活细根和18林龄死细根在3月份和7月份有两个峰值外,其他林龄细根Ca含量随季节变化较小,Mg含量随季节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在11月份上升;各林龄C则呈波浪形变化;(2)随着林龄的增大,细根N、P、Mg含量的变化模式相似,都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K和Ca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动幅度存在差别,C则呈波浪形变化;(3)随着季节的变化,灰分、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呈“V”形变动,一年中都存在两个峰值,分别在3月份和7月份或9月份;(4)灰分、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随林龄的增大表现为波浪形增加。由此可见,不同森林类型的细根养分和能量动态具有季节和林龄的特殊性,在进行整个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时,应考虑不同森林类型的特性。
2007, 27(9):3883-3891.
摘要:以洪河自然保护区两类典型湿地——河漫滩湿地与碟形洼地湿地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沼泽至岛状林的梯度上:(1)各群落建群种、优势种和伴生种的种类及其优势度,地表覆盖藓类等组成特征均变化明显;(2)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逐渐增加格局,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6、41、51、68和82;(3)群落的α多样性的变化格局与丰富度格局不太一致, Shannon-Wiener多样性与Pielou均匀度的变化格局基本一致,呈不规则“N”型格局,Simpson优势度的变化格局正好与它们相反,呈不规则倒 “N”型格局;上述格局的两个“拐点”出现在沼泽化草甸群落和湿草甸群落中;(4)群落的β多样性——相异性系数和Cody指数均呈先降后升的格局,二者的最小值出现在沼泽化草甸群落和湿草甸群落之间,最大值出现在灌丛草甸和岛状林群落之间;研究认为,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的梯度变化主要于生境的变化有关,α多样性的变化格局主要与生境的变化和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有关,β多样性的格局的原因比较复杂,尚需进一步探讨。
2007, 27(9):3892-3900.
摘要: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常绿阔叶林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在研究区内设置不同干扰方式下的5块样地,借助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研究区内不同干扰背景下5块样地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之一的栲树幼苗、幼树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不同干扰背景下栲树幼苗、幼树的净光合作用速率、蒸腾作用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表观量子效率等生理生态指标。结果表明,去除乔木层的样地1,2,3中栲树幼苗、幼树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要高于仅保留乔木层的样地4和对照样地5,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则低于样地5和样地4。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净光合作用速率与诸生理生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使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光合速率和诸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模型,栲树幼苗:Pn= -2.399 + 0.205Ta + 43.209Gs, 栲树幼树:Pn= -2.265 + 0.006PAR - 3.915Vpdl + 0.364Ta + 38.121Gs,在α=0.05水平上,两个方程均有显著性意义,有良好的预测性。
2007, 27(9):3901-3909.
摘要:以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va L)长选3S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对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穗颈伸出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24 ℃条件下,在始花前第12天至始花前第4天和始花当天至始花后第3天两个时段,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慢,两者节间日均伸长长度基本一致,但从始花前第4天至始花当天,长选3S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最快,其节间日均伸长的长度是培矮64S的2.1倍。在敏感期分别进行22、24、26、28 ℃ 4种人工温度处理, 28 ℃条件下穗颈节间伸长受阻, 出现包颈现象;26~22 ℃条件下穗颈伸出长度都为正值,不包颈,但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通过对穗颈节间细胞数目和细胞长度的比较分析表明,长选3S穗颈节间的伸长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后者作用更显著,且随处理温度的升高,穗颈节间最内和最外层薄壁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平均长度变短。
2007, 27(9):3910-3915.
摘要:报道了标记信息素和雌蜂经历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产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的寄主标记信息素是在其产卵过程中的收场阶段由产卵器产生的,并且标记在寄主卵表的化学物质;玉米螟赤眼蜂对标记信息素的识别不具有先天性,其必须先用产卵器插入寄生卵来检测是否被寄生,然后其触角不停地敲击,通过学习获得对标记信息素的识别能力,从而放弃了对寄生卵的选择,学习对初始放弃时间有着重要影响,改善了其对寄主搜索效率,这种学习行为是与寄主联系在一起学习的,它能根据寄主被寄生与否而对标记信息素作出反应与不反应。该研究丰富了生态学理论,为其在生防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 27(9):3916-3922.
摘要:研究了蚯蚓在染毒2,7d和14d时,兽药阿苯哒唑(100~600 mg/kg)对蚯蚓体及其不同部位的酸性磷酸酶(AP)、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腺三磷酶(Ca2+-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苯哒唑对蚯蚓3种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AP和GST活性的影响比对Ca2+-ATPase的大。该药对AP和GST活性的抑制作用均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加强,染毒浓度和时间表现出显著的互作效应。另外,AP活性也显著受到染毒浓度与蚯蚓部位的互作影响,影响最大的部位是蚯蚓前部;该药对Ca2+-ATPase活性的影响相对较小,浓度、时间和部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
2007, 27(9):3923-3929.
摘要:在北京市东南郊大兴区采取了44处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 80~100 cm 5个不同深度的土壤剖面样品。按土地利用类型,采样点可分为农田、菜地、果园、林地、草地。土壤剖面中,由表层向深层,pH值升高,有机质、速效磷、全磷、硝态氮、全氮降低,且在20~40 cm处有较大变化。表层土壤受土地利用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性质差别较大,尤以菜地土壤,pH为8.01低于其他类型土壤的平均值8.27,有机质、速效磷、全磷、硝态氮、全氮都高于其他类型的土壤,分别是其他类型土壤的110%~198%,355%~1629%,162%~224%,724%~1540%,130%~248%,速效磷和硝态氮远高于其他土壤。深层土壤性质差异不大,各项土壤性质差异随深度而变小,但菜地 80~100 cm处,硝态氮含量为18.8 mg kg-1,是同深度其他类型土壤的175%~389%。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情况,菜地>农田、果园、林地>草地。磷的积累与氮不同,速效磷在0~20 cm大量积累,不同类型的土壤,速效磷积累差异显著,在40~60 cm处,菜地速效磷含量是其他利用类型土壤的161%~602%;在80~100 cm处,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中速效磷无显著性差异。这一情况表明,菜地的过量施用氮、磷肥导致了土壤中的磷和氮大量积累,并以速效磷、硝态氮的形态向下淋溶并在深层土壤中积累。硝态氮在80~100 cm的积累仍相当严重,有继续向下淋溶的可能,速效磷的淋溶在80~100 cm处已较为微弱,其淋溶过程主要在0~60 cm处。对速效磷和硝态氮的累积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速效磷与全磷含量有着良好的线性相关性,而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关系不大。硝态氮则受土壤中pH、有机质和全氮3因素的共同影响。
纪雄辉 , 梁永超 , 鲁艳红 , 廖育林 , 聂军 , 郑圣先 , 李兆军
2007, 27(9):3930-3939.
摘要:Cd污染稻田通过长期淹水灌溉能显著降低稻米中Cd含量。利用Cd污染水稻土的盆栽试验,结合水稻根表氧化铁膜特征的分析,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对水稻吸收积累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稻田淹水程度(时间和水量)的提高,水稻根表氧化铁膜所吸附的还原态Fe(Ⅱ)、Mn(Ⅱ)显著增加,潮泥田和黄泥田长期淹水灌溉处理的水稻根膜中的Fe(Ⅱ)分别比湿润灌溉处理增加了12.6倍(p<0.01)和8.5倍(p<0.01);不同水分管理的水稻根膜氧化铁(Fe(Ⅲ))含量的变化与根膜Fe(Ⅱ)表现极显著的相关性,但两者均与水稻根膜Cd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中,2种土壤长期淹水的水稻根膜Fe(Ⅲ)分别比湿润灌溉增加了1.5倍(p<0.01)和1.0倍(p<0.01),根膜吸附的Cd含量分别较湿润灌溉降低了77.9%(p<001)和503%(p<0.01);长期淹水处理导致水稻根系、茎叶、糙米中的Cd含量均极显著低于相应的湿润灌溉处理,2种土壤长期淹水的糙米平均Cd含量比间歇灌溉的下降了41.3%,比湿润灌溉的下降了70.7%(p<0.01);不同水分管理的水稻糙米Cd含量与根膜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根膜Fe(Ⅱ)和Fe(Ⅲ)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认为,Cd污染酸性稻田在长期淹水的还原条件下Fe2+等金属离子与Cd2+的竞争吸附作用以及S2-和Cd2+的共沉淀作用加强,因而使得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明显降低。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