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7, 27(1):1-15.
摘要:直到现在,生物多样性管护的主要注意力放在热点地区,但T. B. Smith 等生态学家提出,管护战略必须把注意力不仅放在热点地区,而且也要放在相联系的过渡带。他们争论说后者区域可能保有许多种群之间的适应变异,并因而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保持很重要。虽然生态过渡带常常拥有高的物种丰富度,但它们大多数是广泛分布的物种,它们的分布范围在生态过渡带相遇。甘肃省的麦积山景区是我国生态过渡带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杰出代表。麦积山景区不仅具有温凉、半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和复杂的地质地貌与土壤条件,使它的生物多样性独特丰富,具有过渡的特点,为我国同纬度其它地区无法相比,它的古文化遗存也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印度佛教文化向中国化的过渡。
2007, 27(1):16-24.
摘要:沿中国东北样带, 从长春到阿巴嘎旗, 大约每个经度设1个样地, 共10个样地, 研究了草原段关键种羊草的水分利用效率、叶片下表面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的变化, 以及它们与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土壤水分和海拔的关系. 结果表明: 自东向西, 随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土壤水分的降低和海拔的升高, 羊草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增强的趋势,而气孔密度有明显增大的趋势, 气孔大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并主要与取样时刻开张状态有关, 说明羊草气孔数量的增多有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是决定羊草气孔密度变化的第一显著因子, 其次是年降水量, 说明水分条件是羊草气孔密度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 从数据分布散点图、温度和放牧干扰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受土壤和地形条件特殊性影响样地的分析表明, 羊草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密度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非常复杂的, 是包括植被利用方式与强度在内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也是羊草长期适应各样地环境的结果.
赵汉取 , 李纯厚 , 杜飞雁 , 王学锋 , 李占东 , 贾晓平
2007, 27(1):25-33.
摘要:根据1998年1月~1999年5月北部湾海域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北部湾海域浮游介形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渔场浮游介形类物种组成较为简单,记录有小型海萤(Cypridina nana)、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尖尾海萤(Cypridina acuminata)、纳米海萤(Cypridina nami)、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细长真浮萤(Euconchoecia elongata)、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等18 种;隶属于2亚目、2科、4亚科、12属,其中有4种周年出现,9种只在特定的单一季节出现,其余5种季节性出现;夏季和冬季出现的物种数最多,达到11种;春季次之,为9种;秋季最少,只有6种。北部湾浮游介形类可以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即低盐暖水类群、广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优势种群主要是近岸低盐暖水类群的针刺真浮萤和尖尾海萤。全海域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2~51.58 ind./m3,年平均1.22 ind./m3,春季最高,达2.73 ind./m3,在湾西北部密集有大量的针刺真浮萤;夏季此密集区逐渐向湾中部移动,纳米海萤为其密集种,栖息密度也有所降低;秋、冬季量少,但在湾南、北部各出现一个丰度相对较高的密集区,并由南北向湾中部递减。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平面分布趋势与栖息密度相似。生物多样性指数低,以湾口较高、湾顶较低,呈湾口向湾内西北方向递减趋势;全海域年平均多样性阈值为0.329,四季多样性水平皆为Ⅰ级,多样性程度低;多样性程度较高的区域,多出现于受外海水影响较大、水文状况变化较为复杂的海域。对浮游介形类的物种组成、丰度分布及多样性与北部湾的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007, 27(1):34-41.
摘要:
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的四季采样研究,发现124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多毛类41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类22种、棘皮动物10种和其他类14种。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年均生物量41.95 g•m-2,年均密度85个•m-2,生物量棘皮动物居首(约占60%);密度软体动物最大(约占35%)。生物量和密度分布春季为最高。对乐清湾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现状与以往资料及邻近海湾进行了比较,并将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对乐清湾牡蛎养殖和网箱养殖的响应做了分析探讨。
2007, 27(1):42-47.
摘要:研究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以垄沟集雨技术建成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人工草地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土壤全磷在处理之间和采样期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各处理土壤中速效磷在试验期间的减少量和苜蓿的干草产量成正比,垄上覆盖薄膜的2个垄沟处理(M30-垄和沟宽度均为30cm, M60-垄和沟宽度均为60cm)比平作(CK)的干草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7%和40.3%,两个未覆盖的垄沟处理(B30-垄和沟宽度均为30cm, B60-垄和沟宽度均为60cm)干草产量分别比平作对照下降了14.2%和28.3%。相应地,3a试验期间速效磷的减少量为M60 (55.5%)> M30 (51.5%)> CK (34.6%)> B30 (23.4%)> B60 (17.5%)。并且在3年试验后,所有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的比值(C/P比)均比播种前有显著增加,其中M30和M60的C/P比分别达到1165.1和1326.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试验还发现,在干旱年份土壤有机碳和有效磷显著正相关,而在湿润年份二者为显著负相关。要进一步提高苜蓿人工草地产草量或延长草地高产年限,必须寻找增加土壤有效磷的途径或方法。
2007, 27(1):48-57.
摘要:基于2001~2003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因子(5个指标)与不同耐胁迫类型植物的生理响应(7个指标)的相关分析, 得到的结果是:①羊草(敏感型)各生理指标与土壤含水量及土壤C/N比的相关水平较高(P<0.01),其中以MDA和ABA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较高(P<0.01)。②糙隐子草和冷蒿(积极忍耐型)MDA只与土壤C/N比关系均极显著相关(P<0.01),同时ABA与反映土壤的5个指标的关系亦极显著相关(P<0.01)。③扁蓿豆(迟钝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敏感性要高于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营养元素的衰减并没有成为制约其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另外在扁蓿豆的7个生理指标中MDA与土壤的相关性最高(P<0.01),而ABA与土壤因子均不相关(P>0.05)。④综合植物生理指标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分析,多数植物的MDA和ABA在沙漠化胁迫环境下反应较强。⑤不同类型植物在沙漠化过程中对土壤因子的响应机制不同,其中敏感型对土壤水分、C/N比响应较强,而积极忍耐型对土壤反应的主导因素不突出,总体上土壤因子中C/N比与植物的生理响应关系密切。
2007, 27(1):58-64.
摘要: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是东北阔叶红松林的重要伴生树种,也是我国名贵中药关黄柏的药源植物,小檗碱(berbe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是研究者通常关注的主要黄檗生物碱。通过池栽法和渗灌控水方式设置了对照、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水涝(土壤水势分别控制在 -40~-20 KPa、-80~-60 KPa、<-80 KPa和 -20~0 KPa)4种水分处理,比较了不同水分状况下黄檗幼苗小檗碱、药根碱及掌叶防己碱含量的变化。对于当年生的黄檗幼苗,总体上轻度干旱有利于上述3种生物碱的合成与积累,重度干旱处理下幼苗3种生物碱的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而水涝处理则导致幼苗3种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干旱或水涝处理都导致黄檗幼苗生长受抑,幼苗的株高、茎径和生物量都显著低于对照幼苗,因此3种生物碱的单株产量仍是对照的黄檗幼苗最高。茎外皮是中药黄柏的药用部位,也是黄檗幼苗中3种生物碱含量最丰的部位,实验结果预示短期的轻度干旱处理可以提高茎外皮的小檗碱含量,这对以获取生物碱为目的的黄檗幼苗培育可能有参考价值。
2007, 27(1):65-74.
摘要:利用地面植物物候和遥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以及一种物候-遥感外推方法,实现植被生长季节从少数站点到较多站点的空间外推。结果表明:(1)在1982~1993年期间,中国东部温带地区植被生长季节多年平均起讫日期的空间格局与春季和秋季平均气温的空间格局相关显著;(2)在不同纬度带和整个研究区域,植被生长季节结束日期呈显著推迟的趋势,而开始日期则呈不显著提前的趋势,这与欧洲和北美地区植被生长季节开始日期显著提前而结束日期不显著推迟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3)北部纬度带的植被生长季节平均每年延长1.4~3.6d,全区的植被生长季节平均每年延长1.4d,与同期北半球和欧亚大陆植被生长季节延长的趋势数值相近;(4)植被生长季节结束日期的显著推迟与晚春至夏季的区域性降温有关,而植被生长季节开始日期的不显著提前则与晚冬至春季气温趋势的不稳定变化有关;(5)在年际变化方面,植被生长季节开始和结束日期分别与2~4月份平均气温和5~6月份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2007, 27(1):75-89.
摘要:田间实地测了黄土高原不同干旱类型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分析和比较了各类苜蓿草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各类苜蓿草地土壤湿度平均值分别为10.84%、7.07%和5.45%,明显低于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和荒草地土壤湿度值,土壤水分过耗量分别为540.2、641.1mm和455.0mm,平均土壤干燥化速度分别为61.2、101.9mm/a和99.0mm/a;3种类型区各类苜蓿草地年降水入渗深度分别为187.8、144cm和173cm,降水入渗深度以下深层土壤湿度保持稳定的干燥化状态;土壤干燥化强度随苜蓿草地生长年限延长而加剧,3年生苜蓿草地为中度干燥化强度,土壤干层厚度达到500~760cm,4年生以上苜蓿草地已达到严重干燥化和强烈干燥化强度,土壤干层厚度超过940~1000cm;通过粮草轮作使苜蓿草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分别需要6、11a和18a以上。
2007, 27(1):90-96.
摘要:根据对九段沙湿地2005年春、秋季食物资源调查来计算迁徙期鸻形目鸟类的环境容纳量。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春季食物总量为4541.20 kg AFDW(去灰分干重),秋季为2279.64 kg AFDW,按鸻形目鸟类有效栖息生境计算,春季鸟类可利用食物资源量为3429.03 kg AFDW,秋季为1700.92 kg AFDW。通过鸟类体型类群分类(根据去脂净重、基础代谢率和体长)和能量消耗模型可以得出,九段沙湿地迁徙季节总食物量理论上可维持的鸻形目鸟类最大数量约为春季350万只,秋季175万只。按有效生境计算,春季约为260万只,秋季约为130万只。考虑到食物取入率的影响,九段沙湿地实际可容纳约13~26万只鸟类。根据地理信息分析可知,高潮位期有效栖息地的缺乏可能是限制鸟类数量达到估计上限的主要原因,建议在不危害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开辟一些隐蔽性强的裸地和浅水塘,以提高鸻形目鸟类对九段沙湿地资源的利用率。
师光禄 , 张铁强 , 刘素琪 , 苗振旺 , 李登科 , 路苹 , 于同泉 , 王有年
2007, 27(1):97-102.
摘要: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间种牧草枣林,运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相对丰盛度指数作为多样性分析的综合指标,系统地研究不同刈草次数对树上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刈草对害虫亚群落的物种数的影响较小,对天敌亚群落与中性昆虫的物种数影响较大,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昆虫群落各类群的多样性与相对丰盛度指数的时序变化凸现明显的差异与规律性,且受刈割次数的影响较大,当6月上旬进行第1次刈割后,对昆虫群落的结构动态影响明显,但很快即可得到恢复,当7月中旬实施第2次刈割后,对害虫亚群落物种数影响较小,但对天敌亚群落与中性昆虫的物种数影响较大,并且对昆虫群落的多样性与相对丰盛度的影响较为明显,这种影响待枣果采收后才逐渐得到恢复,因此刈割后应对枣树害虫及时给予管理
陈晓鸣 , 王自力 , 陈勇 , 叶寿德 , 王绍云 , 冯颖
2007, 27(1):103-112.
摘要:白蜡虫是一种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资源昆虫,白蜡虫分泌的白蜡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工原料。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因子对白蜡虫泌蜡的影响,试验种群和自然种群研究结果表明,白蜡虫在15~25 ℃下能正常分泌白蜡和生长发育,在30℃以上的持续恒温下,白蜡虫能分泌白蜡,但泌蜡量低,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化蛹,2龄末期死亡;在高湿度(年相对湿度>80%)、低光照(<1600h/a)条件下,白蜡虫泌蜡量高,但种群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雌虫死亡率高,不能完成生活史。多因素分析表明,白蜡虫泌蜡对温度不敏感,影响白蜡虫泌蜡的关键因子是湿度和光照,适于白蜡虫泌蜡的环境因子为:温度15~25 ℃、年降雨量1300~2000 mm,年相对湿度>80%,泌蜡期5~8月份的相对湿度>90%,年光照时数<1600h/a。根据在峨嵋、昭通、昆明等地对白蜡虫的生态适应性观察和分析,白蜡虫泌蜡高的环境不是白蜡虫适生区域, 白蜡虫适生区域主要生态指标为:年均温11~16℃,降雨量800~1200mm/年,年相对湿度65%~75%,年光照时数为1900~2500h/a。
2007, 27(1):113-119.
摘要: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秸秆还田(TS)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西部雨养农业区耕层土壤真菌数量、垂直分布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真菌数量有一定影响,耕层土壤真菌总数:TS>T,NTS>NT,T>NT;耕作措施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比较明显,3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其土壤均以绿僵菌属(Metarrhizium)、腐霉属(Phythium)、曲霉属(Aspergillus)占绝对优势,B-P优势度指数三者之和都在0.6左右;而T处理占绝对优势的菌属是绿僵菌属(Metarrhiz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B-P优势度指数二者之和在0.7左右;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呈现NTS>TS>T>NT。因此,在黄土高原西部雨养农业区实施NTS和TS耕作措施,既有利于土壤有益真菌数量的增加,提高养分转化率,又有利于促进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7, 27(1):120-127.
摘要:蚓粪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结构稳定性表征之一,蚓粪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其微生物学性质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受到老化时间和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将蚓粪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其微生物学性质联系,并结合施用不同有机物处理的研究很少见报道。研究通过室内短期培养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碳氮比有机物施用下蚓粪老化和风干处理对其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和结构稳定性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蚓粪经过老化处理后真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都显著降低。不同有机物的施用对蚓粪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用牛粪的处理中蚓粪细菌数量高于施用秸秆的处理,真菌数量相反。新鲜蚓粪经过老化处理后总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053mm)增加,主要表现在水稳性大型大团聚体(>2mm)含量增加,且在施用牛粪的处理中达到显著,可能是与牛粪比秸秆能分解产生更多的粘结物质有关。蚓粪的风干处理也显著增加各个处理中总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且风干后蚓粪中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微团聚体(0.25~0.053mm)形式存在。施用秸秆的处理中,新鲜蚓粪0.25~0.053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经风干后,施用秸秆的处理0.25~0.053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施用牛粪的处理,而水稳性大型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蚓粪的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蚓粪的生物学性质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2007, 27(1):128-134.
摘要:根据对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和土壤2a的连续采样及测定主要营养元素N、P、K的含量,研究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主要营养元素在各分室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比较主要营养元素在不同分室中的分异,进而分析了土壤动物在该系统营养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比较复杂,阔叶落叶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大于针叶落叶,但不同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的元素损失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研究时段,腐殖土层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高于土壤层;蚯蚓、蜈蚣和马陆大型土壤动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差别较大,其中蚯蚓体内全N含量最高,而马陆体内全P含量最高,蜈蚣则全K含量最高。土壤动物和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凋落叶中的变化趋势不同。N和P在土壤动物分室中表现出一定的富集,而K的富集不明显。土壤动物可以通过其新陈代谢活动加速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不同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含量变化复杂可能是由于不同凋落物种类特性差异造成的。土壤动物在营养元素循环,尤其是N、P元素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
2007, 27(1):135-141.
摘要:根据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大西洋西部水域及2003年12月份至2004年5月份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所获取的大眼金枪鱼数据,对两个调查区域内的大眼金枪鱼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沙丁鱼、鱿鱼、乌贼等13个饵料类群,其中主要摄食鱿鱼和沙丁鱼;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主要摄食沙丁鱼、鱿鱼、虾类等13种饵料类群,主要以沙丁鱼为饵,其次为鱿鱼。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非常高,基本上维持在60%以上;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相对较低,基本上都在30%以下。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0.40~0.55之间。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也不太大。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各月平均饱满指数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且各月空胃率高于后者。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基本上都1.50~2.00之间变化。相同调查月份内,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食物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
2007, 27(1):142-151.
摘要:于2000年5月~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养殖区柘林湾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长达5a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模式基本为双峰型,平面分布没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期间,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站位实测值为0~1.4×107 cells/dm3,总均值为3.3×105 cells/dm3,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67.1%,为调查海区第1优势种。在总共1045份样品中,有中肋骨条藻出现的样品数为1020份。其中,种群密度大于106 cells/dm3的样品有65份,大于107 cells/dm3则有4份。以大于106 cells/dm3为中肋骨条藻的赤潮密度标准,在调查期间至少于2000年、2003年发生4次赤潮。运用灰关联理论对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与13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水温、pH值和浮游动物是影响柘林湾中肋骨条藻种群时空分布的关键因子。水温还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对数值具极显著意义的线性关系,而达到赤潮密度的样品均落在24.5~32.0℃区间,即每年的5~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柘林湾浮游动物的年高峰期也出现在高温季节,说明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的存在可能是柘林湾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重要抑制因子。2004年调查海区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和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骤然降低,可能与水体营养盐结构和Fe含量的变化有关。因此,长期调查与监测对于研究海湾生态学和赤潮发生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2007, 27(1):152-158.
摘要:依据1999年6~8月在东海(26°30′~32°30′N、121°00′~128°00′E)海域的鱼卵仔鱼资源调查资料,对东海鱼卵仔鱼种类组成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其与水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种类组成丰富,整个调查海域,种类数平面分布呈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特征。仔鱼的种类结构相对鱼卵要稳定,多样性指数较高,其种类组成复杂,种间分布不如鱼卵均匀,优势种明显,优势度较大。温度和盐度是影响鱼卵仔鱼种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多样性指数与种类数分布的空间差异,与台湾暖流、黑潮水以及江浙沿岸流的消长有关
刘伟龙 , 胡维平 , 陈永根 , 谷孝鸿 , 胡志新 , 陈宇炜 , 季江
2007, 27(1):159-170.
摘要: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1989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将西太湖(除东太湖以外的湖区)划分为9个区,采用点截法(point intercept method),于2002~2005年对各区水生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6次调查。结果表明:西太湖现有水生植物16种,分属于11科12属;水生植物总面积约10220hm2,其中沉水植物分布面积约占64.58%;挺水植物约占0.29%;漂浮植物约占38.16%。各个种之间生物量差异显著,马来眼子菜、荇菜、芦苇的生物量在所有水生植物中居前3位。多样性分析表明,水生植物种类4a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种类和生物量季节性差异较大。水生植物呈环状分布在距湖岸5km以内的水域和部分岛屿周围,东岸和南岸为水生植物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分布区连续性好,且水草种类齐全。挺水植物种类单一,仅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一种,分布区域多限于水深小于1.6m的湖岸;沉水植物共有8种,为水生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的分布频度最高,在西山岛周围水域逐年扩张,成为该区域的先锋种;漂浮植物3种,主要以荇菜(Nymphoides peltata)为主,在七都水域有逐渐扩张的趋势。马来眼子菜、芦苇、荇菜表现出对水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为西太湖的3个优势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了50种,其中水质下降是导致水生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网养殖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也对局部水域的植物造成极大的破坏。水生植物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种群单一化趋势日益明显。
2007, 27(1):171-181.
摘要:以秦岭南部的宁陕县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富县和神木为研究地点,研究不同气候带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与叶片氮含量(Nmass)、比叶重(LMA)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宁陕、富县和神木3个地区之间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光饱和速率(Pmax)、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Nmass和LMA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神木地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Pmax均显著高于宁陕和富县。3个地区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的Pmax、PNUE、ФPSⅡ、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Nmass和LMA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草本植物的Pmax和PNUE明显高于灌木和乔木。由南向北分布的宁陕、富县和神木3个地区,随着气候干旱的加剧,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LMA均呈增加的趋势,且不同功能型植物的LMA的大小比较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宁陕、富县和神木地区近60种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LMA与Nmass、PNUE与LMA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而Pmax与Nmass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对光合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Pmax与PNUE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Pmax与ФPSⅡ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2007, 27(1):182-188.
摘要:采用不同载畜率的围栏放牧试验,研究了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亚带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草原群落在不同载畜率水平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和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a的放牧过程中,不同载畜率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均值随年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但年度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年度内, 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在载畜率1.027 只羊/(hm2•a)附近出现峰值;且载畜率为1.027只羊/(hm2•a)时植物补偿性生长最高,是最理想的载畜率水平。研究结果支持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相关格局中的负二次函数关系的单峰格局模型,即中等生产力水平物种多样性最高。
沈新平 , 沈明星 , 顾丽 , 龚丽萍 , 季红娟 , 姚月明 , 王建平 , 高飞 , 顾芹芹
2007, 27(1):189-196.
摘要:对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材料的植株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与测定,结果表明种质间的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植株形态及穗粒特性中,株高的变化从120.5~160.5cm,每穗总粒数变化在69.9~144.0粒/穗,千粒重的极差达10.7g。在品质性状上,整精米率变化在50.05%~77.05%间,垩白率、垩白度平均48.31%、5.36%,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分别变化在12.8%~25.8%、7.55%~14.55%,平均分别为17.5%、9.42%,总体加工、蒸煮品质较优,外观品质较差。不同级分的种质资源数量的分布总体上亦呈正态分布的特征,如株高主要集中在137cm左右,占41.7%,每穗总粒数主要分布在92.3~110.0粒/穗间,占57.2%,千粒重主要在27.0~28.0g间,占41.7%。种质材料的植株及品质性状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穗粒性状、品质性状、植株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2、1.87、1.54。种质资源材料中共有15个大穗型种质,穗粒数超过了140粒/穗,如天下第一种、千斤稻、晚慢种等,还有一些穗粒数低于70粒/穗的小穗型品种,如白叠谷、硬头颈、绿种等,直链淀粉含量≤15%的种质有22个,如来自吴江的田鸡青、野凤凰,也有一些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种质材料,如矮土种、红芒种、木樨球和野稻。优质加工、外观品质的种质资源数量较少,吴江的晚洋稻、野凤凰两个材料属于低直链淀粉含量并且加工、外观品质为优质的种质资源。
2007, 27(1):197-204.
摘要: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有大量氮素残留背景的田块上,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夏玉米生长及对土壤水分、硝态氮、铵态氮累积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过量施氮没有表现出增产效果,其氮肥利用率只有3.9%,残留率则高达87.2%。施氮240 kg hm-2时,0~200cm土层土壤水分达到593mm,且可以下渗到200cm土层;不施氮和施氮120kghm-2小区土壤的蓄水量分别为561和553mm,可下渗到180cm。对矿质态氮而言,施氮量可以显著影响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施氮0,120,240 kg hm-2时,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78,148,290kg hm-2,硝态氮的下移前沿分别到达60,60,140cm。可见,适量施氮会促进作物对土壤水氮的利用,提高作物生物量和产量;过量施氮导致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提高硝态氮随水分淋溶危险;但硝态氮向下层土壤的移动显著滞后于水分。
2007, 27(1):205-213.
摘要:以4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及Na+、K+和Cl-的吸收、累积规律。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小麦吸水困难,幼苗生长受抑;幼苗含水量、生物量及干物质量明显下降;Na+、Cl-含量和单株累积量显著增加,K+含量和单株累积量则明显降低。Na+/K+比值随介质中的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盐胁迫下各基因型冬小麦幼苗Na+、K+和Cl-的单株累积量及其在地上部分和根系中的含量变化较大,说明小麦根系对Na+、K+和Cl-的吸收存在基因型差异。盐处理下,暖型小麦NR9405对K+的选择吸收能力强,对Na+的吸收和累积少,植株体内的K+浓度较高,Na+/K+比值小;幼苗的生物量较大,耐盐性强。冷型小麦RB6对K+的选择能力差,对Na+的吸收和累积量大,幼苗的Na+/K+比值大,生物量小,耐盐性较差。低盐浓度下,Na+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维持植物体内渗透平衡。高盐浓度下,Na+的过度吸收和累积可能是盐害的主要原因。维持体内较低的Na+水平和Na+/K+比值是小麦耐盐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2007, 27(1):214-219.
摘要:精细养分管理多年的试验结果证明水稻养分投入至少可以比目前减少25%,而产量可上升8%,同时每公顷可以降低淋溶量和气化量近30%。利用TechnoGIH模型计算养分利用效率,其结果表明:目前水稻N的表观吸收利用率仅达到0.2,而采用精细养分管理可提高到0.3,如果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可以将其提高到0.4,甚至0.5~0.6。而目前对于非稻类作物蔬菜,N的表观吸收利用率仅为0.14,如果改进技术将其提高到0.20,N肥的投入可以减少32%,N的丧失可以减少29%。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到0.25,至少还可以减少14%的N投入和16%的N丧失。这样淋溶和气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大大降低,从而避免过多的养分通过淋溶渗入土壤和直接挥发到大气中,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因此,需要从经济收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未来农业生态效益协调增长方式。
2007, 27(1):220-227.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壤资源与土壤环境压力日益增加。近20a来,南京市城镇化发展迅速,而且城镇的发展正导致原来相对自然的大片土壤面积减少,深入研究南京市土壤组成以及嵌套性特征,有助于了解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正确估计城镇化的后果,在保护土壤资源以及土壤多样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南京市各乡镇等级单位的土壤集合为研究对象,对南京市的土壤组成及嵌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南京市各乡镇等级单位中共有47个土种,其中优势土种6种,常见土种13种、稀有土种25种、濒危土种3种。土壤集合在组成上呈现出不完全嵌套格局,分布于土种数较少的乡镇等级单位中的土种多数也分布在土种数较多的乡镇等级单位中。土壤类型数(S)与面积(A)是幂函数关系,其最佳回归拟合方程为:S=0.7284A0.5922。嵌套格局与南京市的土种面积、地形以及地理位置关系密切,面积大的乡镇等级单位有更多的土种主要原因是它们有更广阔的生境范围,具有更高的生境多样性(如水域、沼泽、地形地貌、丘陵等),随着面积的缩小,某些特定的生境类型随着逐渐丧失,与此相关的一些土种也随之消失,于是就产生了嵌套结构。
2007, 27(1):228-235.
摘要: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栖息地毁坏已成为当前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空间显含模型相对于空间隐含模型来说,更加接近于现实,因此,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了物种多样性对万年、千年、百年时间尺度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栖息地毁坏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万年时间尺度上,物种是由强到弱的灭绝;而在千年时间尺度上,物种灭绝的序受集合种群结构的影响较大;在百年时间尺度上,物种由于栖息地毁坏过于剧烈和迅速,来不及作出响应,在栖息地完全毁坏时集体灭绝。因此,物种灭绝序不只是受竞争-侵占均衡机制的影响,还受不同时间尺度(不同速率)栖息地毁坏的影响,以及集合种群结构的影响。
2007, 27(1):235-241.
摘要:生态指标体系是广泛应用于监测、评估和管理生态系统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工具。针对不同目的在使用生态指标体系时,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结构并合理确定操作指标的权重,是有效利用生态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2个关键问题。指出目前常用的“树杈状”生态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在保持“树杈状”生态指标体系原有指标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弥补指标间的重叠和交叉联系,构建“网状”生态指标体系,体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和完整性。同时提出利用权重2次分配法对规则和不规则“网状”生态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通过构建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案例研究,对比“树杈状”和“网状”生态指标体系在结构和指标权重分配上的不同。还针对构建和实际应用“网状”生态指标体系时的2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7, 27(1):242-249.
摘要: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基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把数据驱动下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和与协整分析模型引进到生态安全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的研究中来。以西南岩溶区广西为例,首先采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来测算1990~2003年广西生态安全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生态压力指数,然后采用动态计量的协整分析方法对广西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安全状况诸指标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趋势,生态承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压力增幅明显,从临界安全状态发展到不安全状态;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与生态安全指标之间呈现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这表明岩溶区广西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与措施加以调控。
2007, 27(1):250-259.
摘要:将传统GDP绿色化,也就是“绿色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从微观层面对农业生产进行绿色GDP核算,认为农业绿色GDP不仅包含传统的产品价值,还应包括农业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并以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农业绿色GDP=农业常规GDP+农业生态GDP”的公式核算了安塞县的绿色GDP。结果表明:(1)安塞县2000年的农业生产总值为29187万元,减去中间消耗为18972万元;(2)若考虑农业生态环境代价,则农业生产产值仅为6272.30万元,是农业常规GDP的33.06%,农业常规GDP背后至少隐含着66.94%的农业生态环境代价;(3)应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核算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为504218.37万元,把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农业系统的间接产出,则该县2000年的农业绿色GDP为510490.67万元。安塞县农业经济的获得背后至少有66.94%生态环境代价是依靠其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来提供和补偿的。
2007, 27(1):260-269.
摘要:借鉴流域研究的范例,根据上海市1987年、1995年和2003年3期Landsat5 TM遥感影像记录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在上海市中心西南城市边缘建立典型城市化样带。采用生态足迹法分析该样带内人类的生态供给与需求;提出一城市化区域人类生态过程的新研究方法,得出城市化过程中区域的人类生态质量指数与波动指数,并根据模型计算出的指数值,对样带区域总体及其中城乡区域在城市化中的人类生态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以尝试对区域城市化中人类生态过程进行定量化研究。
2007, 27(1):270-280.
摘要:在政府环境审计项目中,政府审计机关面临着对环境改善效益进行评估的需要。由于环境资源不具有市场价值,目前条件价值评估方法是唯一能对环境物品进行评估的技术方法。首先对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及其步骤进行了分析,然后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审计案例,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案例研究把江苏省无锡市五里湖作为假想市场,以无锡市当地居民和来此旅游的游客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方式针对五里湖环境改善前后公众的满意度、受访者的旅游支付意愿以及对综合整治工程的资助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对452位受访者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五里湖环境改善后的满意度确有显著提高;在环境改善后受访者的旅游支付意愿为89.1元(总支付金额22275万元),与改善前的支付意愿22.6元(总支付金额5650万元)相比有较大提高;对综合整治工程的资助意愿为平均每人140.2元(总支付金额62063万元);然后从受访者不同的社会经济属性及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与态度等各种因素,对受访者的支付意愿进行分析显示,对公众满意度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家庭年收入和职业,对五里湖综合整治工程的资助意愿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家庭年收入和教育程度,而所在地域、性别、年龄及是否参加环保社团对支付意愿无显著性影响。
周守标 , 王春景 , 杨海军 , 毕德 , 李金花 , 王影
2007, 27(1):281-287.
摘要: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Cu-Zn-Pb-Cd复合污染条件下,菰和菖蒲的生长状况、生理特性及吸收和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结果表明,高浓度污染下菰和菖蒲不能存活;低、中浓度中菖蒲的生长受到抑制,菰各生长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菰对低、中浓度重金属的耐性强于菖蒲。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菰和菖蒲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菰叶绿素a/b值略有降低,菖蒲叶绿素a/b值显著降低;菰和菖蒲叶片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低浓度时升高,中浓度时降低。菰体内重金属含量为Zn>Cu>Pb>Cd,菖蒲体内的含量为Cu>Zn>Pb>Cd,且二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都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菰和菖蒲对Cd的富集系数较大,地上部分(茎与叶)和地下部分(根与根状茎)均大于1;对Pb的富集系数较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小于1。菰和菖蒲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地上部分含量,二者根系对4种重金属都有较强的滞留效应,平均滞留率均大于50%。各处理中菰对重金属的吸收量均高于菖蒲。综合分析菰和菖蒲的生长、生理及富集重金属的能力,菰比菖蒲更适用于低、中浓度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
2007, 27(1):288-295.
摘要:基于敏感性分析,选择了12个反映封育天然油松林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指标,建立了封山育林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等间距法,将封山育林措施实施效果综合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封山育林措施在不同封育年限天然次生油松林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封育16,25,30,45,60a和75a的天然次生油松林,封育措施实施效果综合指数值分别为7.25,6.88,7.82,5.51,4.78和2.79,随着封育年限增加,完全封育方式实施效果逐渐变差,本区天然林完全封育年限最长不应超过45a。封育45a后,应采取适宜树种混交、择伐等培育和经营措施。
2007, 27(1):296-303.
摘要:鸟类属于高等脊椎动物,是食物链中的高级消费者,由于生物富集作用,鸟类容易受到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影响。鸟类羽毛和卵壳中的重金属浓度可以反映其所处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因此可以用鸟类作为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对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和特征进行了介绍,阐述了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的原因,分析了汞、铅、镉、砷、铜等几种重金属元素在鸟体内富集的特点及其对鸟类的危害。重金属污染物在不同生物体内的浓度存在差异,反映出它们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和放大,对环境和鸟类的毒害作用有所增加。建议选择野生鹭类、麻雀和喜鹊等鸟类作为指示生物监测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
2007, 27(1):304-313.
摘要:岛屿生物地理学和集合种群理论是目前生物多样性保育所依赖的主要生态学理论。人们通常强调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对它们之间的关联却很少注意到。事实上,这两种理论是同根同源的。以经典集合种群理论的创始者R. Levins对他与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创始者R. H. MacArthur的合作过程以及岛屿生物地理学对他提出集合种群理论的影响的回顾为基础,分析比较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经典集合种群理论、以Hanski为代表的现代集合种群理论的基本假设、研究范式和核心思想的异同,简要介绍了多物种集合种群与集合群落研究的差异,最后分析了岛屿生物地理学和集合种群理论在生物多样性保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存在问题。
朱海霞 , 陈林海 , 张大伟 , 赵现方 , 杨天佑 , 陈洪卫 , 闫亚娟 , 汪杏莉 , 秦广雍 , 李宗义
2007, 27(1):314-322.
摘要: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系统的功能主体。人类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认识随着其研究方法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培养方法只能检测到活性污泥中1%~15%的微生物。随着一系列基于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活性污泥中菌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惊人的速度被人们认识,大量依靠传统检测方法未能发现却在活性污泥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逐渐被发现。许多模拟活性污泥菌群生存环境条件的现代培养技术开始发展,且已成功培养了一部分传统培养方法不能培养的细菌类群,这为研究基于免培养方法发现的大量新的微生物菌群的生理特性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也无疑将把人们对活性污泥菌群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主要介绍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的一系列方法,从传统培养方法到基于免培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再到现代培养技术,着重论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研究中的进展。
2007, 27(1):323-328.
摘要:油藏微生物群落的解析和认知是开发和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基础。利用各种提高油藏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非培养技术解析不同油藏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对定向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开发和应用有效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调查新近发展的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措施以及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总结了油藏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学的最新进展。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措施主要通过模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富营养的毒害作用、添加信号分子维持微生物细胞间的作用和提供新型电子供体和受体等手段采用稀释法、高通量培养法等方法得以实现;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主要包括荧光原位杂交、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构建克隆文库等技术。这些方法学的进展为更有效的获得各种油藏微生物资源、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以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
2007, 27(1):329-337.
摘要: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一直是很多植物生理生态学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介绍了内聚力学说的基本假设和其存在争议,总结了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几个热点问题,主要包括:(1)木质部栓塞及其恢复机理;(2)木质部压力探针和压力室法测定的木质部张力值不一致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3)补偿压学说;(4)不同界面层张力以及输水管道的毛细作用力、薄壁细胞膨压和木质部渗透压、逆向蒸腾等在树木汁液上升中的贡献;(5)最近发现的存在于木质部导管伴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等质膜中的水孔蛋白在植物水分运输中的调控作用等。这些方面在解释树木的树液上升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7, 27(1):338-345.
摘要:生态阈值是指生态系统从一种状态快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某个点或一段区间,推动这种转变的动力来自某个或多个关键生态因子微弱的附加改变。生态阈值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生态阈值点(ecological threshold point)和生态阈值带(ecological threshold zone)。在生态阈值点前后,生态系统的特性、功能或过程发生迅速的改变。生态阈值带暗含了生态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一稳定状态逐渐转换的过程,而不像点型阈值那样发生突然的转变。后者在自然界中可能更为普遍。在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中,生态阈值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受到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密切关注。其研究已经在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生态因子广泛开展。由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有关生态阈值的性质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联系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加强综合和定量化研究,进一步提高应用生态阈值的能力。在全球变化和生态响应研究领域,生态阈值研究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7, 27(1):346-356.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价值构成、研究方法、时空过程等4个方面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当前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价值评估中评估基础、评价方法以及结论应用等问题。指出国内必须加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方法研究,展望了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和工作的重点领域。
2007, 27(1):357-367.
摘要: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锰毒及植物耐锰机理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锰毒是酸性土壤上限制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国内外针对锰毒及植物耐受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进展较为缓慢。锰对植物的毒害效应体现在不同的细胞组织及生理生化水平上,不同植物耐受锰的机理也存在差异性,但大都集中在有机酸的螯合解毒、内部积累、外部排斥及氧化等方面。某些锰胁迫所诱导的基因也被筛选出来,并且部分生物学功能得以鉴定。此外,锰与其他营养元素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也得以阐述,伴随锰超富积植物-商陆在中国的发现,对锰毒及植物耐性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将会对植物修复技术的开展产生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7, 27(1):368-379.
摘要:物质流分析方法近年来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发展迅速。阐述了物质流分析的定义及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流的区别,着重回顾了该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阐明了物质流分析的主要观点、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详细阐译和对比分析了物质流分析的六大类指标及分析方法,并在物质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物质流分析指标体系和方法学的研究意义及其在环境经济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进而指出了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对物质流分析在不同层次的应用研究也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分析。对物质流分析今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予以了讨论和展望。
2007, 27(1):380-388.
摘要:为了能够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环境污染监测预警体系,人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有关环境污染物对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生物体内的氧自由基和其它活性氧分子(ROS)对组织和细胞成分造成的伤害,称之为氧化压力,环境中的有毒物质能够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压力。生物体内的强氧化剂或体外因素(如环境污染物)引起的强氧化物与抗氧化防御系统之间的平衡能够用于评估环境压力对生物体产生影响的程度,尤其适合于评估不同种化学物质引起氧化损伤的程度。这些抗氧化防御系统及其对氧化压力的敏感性在环境毒物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过渡金属、多环芳烃、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多氯联苯、二氧芑和其它异型物质都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氧化压力。这些有毒物质能够引起各种有害影响,如对膜脂、DNA和蛋白产生损伤;改变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总结了这种氧化压力的研究进展情况,并讨论了这些分子生物标志物在水生生物中的应用。
2007, 27(1):389-396.
摘要:在大盘山自然保护区设置了4个有代表性的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获得野外资料。对香果树种群进行统计,绘制径级结构图和高度结构图、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聚集强度指数进行种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香果树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其更新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种群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但在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有所差异:幼树阶段一般为集群分布,中树和大树向随机分布发展,这种分布格局变化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其格局规模在介于8S和32S之间。分析认为,香果树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群落区域小生境、香果树生物学特征以及人为干扰外等,在以上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该种群形成典型的小种群。
2007, 27(1):397-403.
摘要:测定了7种不同种类、不同腐熟程度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可溶性有机碳(SOC)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的水和0.01 mol/L 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N含量分别平均为105.2 mg/L和91.6 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N 分别为1188 mg和1037 mg;SON占可溶性总氮(TSN)和全氮(TN)的比例分别在70.5 %~74.7 %和4.3 %~4.9 %之间。 水和0.01 mol/L CaCl2溶液提取液中SOC含量分别平均为695 mg/L和622 mg/L;每千克干样平均含SOC分别为7873mg和7054 mg;SOC占有机肥有机碳(TOC)比例分别平均为2.1 %和1.9 %;SOC/SON平均分别为6.7和6.9。SON与SOC间的相关性较高,SON与NO3--N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有机肥料中的可溶性氮素绝大部分以SON形式存在,如此高的SON和SOC含量可能会成为氮、碳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的潜在来源。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