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6, 26(9):2775-2782.
摘要:川西高山和亚高山灌丛是局域生境条件下相对稳定的群落,其主要分布于林线以上和干旱阳坡等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段,生态水文效应尤为重要。以往对于该区域灌丛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型、生物量等方面,生态水文效应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通过对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高山和亚高山3种主要灌丛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其有利于加深对长江上游高山和亚高山区灌丛水文效应的认识。研究表明:(1)3种类型中,杜鹃灌丛持水性能最强,其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46.73、139.98 t/hm2和2216.92t/hm2;高山栎灌丛各海拔梯度平均为1.64、72.08 t/hm2和2114.88 t/hm2;橿子栎灌丛没有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84.55 t/hm2和2062.83 t/hm2。(2)杜鹃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山栎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3400m处达到最大,之后又降低。杜鹃灌丛苔藓最大持水率远高于高山栎灌丛。杜鹃灌丛和高山栎灌丛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橿子栎灌丛则随海拔升高而升高。(3)3种灌丛在不同海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但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仅在部分类型显著下降。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只有杜鹃灌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其他两种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
2006, 26(9):2783-2790.
摘要:2004年9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水域通过在培养水体中添加不同量的磷酸盐和改变光照强度进行现场受控培养实验,对光照和营养盐磷耦合培养作用下浮游植物生长及对磷营养盐的吸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光照条件下(100%自然光照),磷酸盐浓度在高磷水平(0.60μmol/L)培养水体中下降速率明显比中磷(0.41μmol/L)、低磷水平(0.25μmol/L)快,浮游植物生长存在着显著的磷限制性,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简称Nano,2~20μm)在高磷水平下的生长明显得到促进,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简称Syn,<2μm)密度在培养初期有小幅度增加,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简称Euk,<2μm)在低磷水平下生长较快;在低光照条件下(50%自然光照),磷酸盐浓度在高磷水平培养水体中的下降是受到抑制的,Nano和Syn也都更宜在中磷水平培养水体中生长,Euk在高磷水平下的生长也是受到抑制的,且在中磷水平培养水体中,三类浮游植物的生长周期都得到延长;无光照暗环境培养条件下磷酸盐浓度在不同磷水平下始终保持着增加趋势,三类浮游植物也都无法生长,磷酸盐浓度随培养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则呈指数下降趋势,且磷酸盐的添加对其本身的释放速率和浮游植物衰减速率都没有影响。
刘仲健 , 刘可为 , 陈利君 , 雷嗣鹏 , 李利强 , 施晓春 , 黄来强
2006, 26(9):2791-2800.
摘要: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是中国特有的兰科濒危物种。自2000年4月1日至2005年10月10日,在云南省怒山的落砂坡山选取66个调查点进行杏黄兜兰保育生态学研究:对443基株共1302分株进行了繁殖式样、物候和生命周期等主要生物学特性,以及对该物种的生境要求、群落结构特征等生态学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在广东省深圳进行迁地保护和迁地繁殖后重返原产地的试验,研究了原产地的气候、植被和其他环境因素与杏黄兜兰之间的关系以及杏黄兜兰迁地栽培和繁殖的无性后代重返原生长地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落砂坡山的杏黄兜兰在石灰岩上的次生灌木丛或草丛内生长良好;它兼具有性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目的就是实现有性繁殖和延长基株的寿命;无性繁殖有二种形式:产生分蘖或根茎;灌木丛或草丛的落叶为杏黄兜兰生长提供腐殖质,杏黄兜兰根茎繁殖是它对落叶等覆盖的一种适应;分株的开花率为7.39%±1.02%,开花分株的结果率为32.23%±12.08%;杏黄兜兰具有入侵适度破坏和正处于恢复初期的森林环境的能力,而在茂密连片的大树森林内不能生长。杏黄兜兰在深圳人工疏林下生长良好并繁殖许多无性的克隆分株,将繁殖的克隆分株重返原产地能正常开花和结实。试验结果显示,杏黄兜兰可以进行迁地保护以保存种质资源和迁地繁殖的植株回归原产地。基于杏黄兜兰濒危机制的分析,认为,杏黄兜兰生存所面临的威胁是生长空间被完全剥夺和人为灭绝性采集而不是其自身存在的生物学缺陷,为此,提出了相应的保育对策
2006, 26(9):2801-2809.
摘要:分别于1997、2000、2003和2004年通过诱蝇谜对云南瑞丽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候因子及寄主植物对该种群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瑞丽常年发生,当年11月至翌年1月份,桔小实蝇种群处于较低水平,2月份以后种群数 量逐渐上升,至6月份形成种群的年增长高峰,此后至10月份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月均温、月平均最高温、月平均最低温、月极端最高温、月极端最低温和月雨日数是影响瑞丽桔小实蝇种群月变动的主要气候因子。通径分析和决策系统分析表明,月均温对种群数量变动具有正效应,是直接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重要指标,月均最低温是影响种群增长的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月雨日数对种群动态的综合影响力最大。瑞丽各月平均温度位于桔小实蝇各虫态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内,但11~翌年1月份的月均最低温低于桔小实蝇的适温范围,对桔小实蝇种群数量有一定抑制作用。2~5月份雨日数逐渐增多,雨量逐渐增大,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7~8月份持续的强降雨过程被认为是桔小实蝇在该时期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瑞丽的多种瓜果成熟期的交替出现保证了桔小实蝇的食物供应。
马明东 , 江洪 , 刘世荣 , 朱春全 , 刘跃建 , 王金锡
2006, 26(9):2810-2816.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立地指数分析和立地质量的评估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和造林营林的重要理论基础与规划方法,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内容。由于技术的限制,迄今为止,还没有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立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和开展立地条件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研究。卫星遥感为大面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以云杉为对象,利用卫星遥感为研究手段,在岷江上游的四川西北部松潘镇江关流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立地指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探索有关遥感反演模型的建立,并通过有关精度的评估分析这种高技术应用的价值和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遥感植被指数NDVI和TNDVI与野外实测云杉立地指数(SI)基本为线性相关。通过对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际测定结果的比较研究,发现在1∶1比例的分析图中,NDVI 和TNDVI的遥感反演模型都有很好的拟合效果与较高的精度,说明通过遥感植被指数的方法测定森林立地指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06, 26(9):2817-2826.
摘要:通过对长江口水域1999、2003、2004年3个夏季航次和1959年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了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溶解硅酸盐(DSi)和无机氮(DIN)含量的变化,发现与1999年相比,2003年和2004年DIN浓度分别增加了1.3倍和2.2倍,DIN浓度还在增加中,而且有加快的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前DSi浓度每年减少约为0.60 μmol/L,而蓄水后一年内就减少了3.92 μmol/L;Si/N比的平均值分别从1999年的1.66下降到2003年1.09,再下降到2004年的0.42,大面积区域比值已经小于1,下降趋势比较明显,DSi含量的下降与长江径流输沙量减少有显著关系,DIN的增加则与长江中下游化肥的使用有关;同时长江口营养盐结构已经趋于不平衡,营养盐结构的变化已经引起了长江口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如甲藻赤潮频发等,这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直接结果。
贾晓红 , 李新荣 , 张景光 , 张志山 , 王新平 , 谭会娟
2006, 26(9):2827-2833.
摘要:通过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对土壤质地定量分析表明,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与沙粒含量(>0.1mm)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与粘粉粒含量(<0.05mm)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01),沙粒和粘粉粒含量每增加1%,分形维数则降低或升高0.022个单位,沙粒增加导致分形维数的降低和粘粉粒增加导致分形维数升高幅度一致,所以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评价土地沙质荒漠化程度的定量指标之一。荒漠地带以沙冬青为优势种的沙生植被地段,地表土壤颗粒粗粒化和50~70cm土层土壤颗粒的细粒化,为该区有限降水的深层渗漏提供了基质,为沙冬青的存活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一些专家提出的概念模型,验证了粗质土壤质地支持以灌木为主的群落的假说。但从空间变异性分析来看,荒漠区沙冬青群落因地表物质的吹蚀和堆积过程频繁以及灌丛沙堆发育程度引起的分枝形态差异,导致了土壤颗粒含量空间变异尺度并未集中在冠幅范围,并不支持灌丛在沙漠生态系统对降尘等细粒物质拦截所形成的“沃岛"作用。正是因为以沙冬青为优势种的沙生植被地段土壤颗粒组成的高度空间异质性,并且空间变异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灌木冠幅范围和冠幅间的裸地,没有为其它植物种的入侵创造土壤基质条件,才使得沙冬青群落在该区稳定存在,为荒漠残遗植物种——沙冬青的迁地保护和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以避免营林失败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6, 26(9):2834-2846.
摘要:根据西藏2607个土壤剖面资料和1∶200万土壤图的数字化处理,按地区以制图单元土壤亚类为基础估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R),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的SOCD平均为7.48 kg m-2,并随土壤类型而变化,以山地铁铝土最高(29.2 kg m-2),其后依次是山地淋溶土(16.6 kg m-2)、高山草甸型土壤(12.2 kg m-2)、山地半淋溶土(9.2kg m-2)、高山草原型土壤(3.7kg m-2)等,而以寒冻土(1.6kg m-2)和高山荒漠土(1.3kg m-2)为最低。同时土壤表层(0~20cm)的SOCD平均为4.27 kg m-2,占全剖面总量的57%,反映西藏地区土壤有机碳库(SOCP)对环境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西藏SOCD具有独特的水平地带分布,即自藏东南向西北逐次降低,由此可大体分为高(Ⅰ)、中(Ⅱ)、低(Ⅲ)、极低(Ⅳ)4个碳密度带,其平均SOCD分别为21、10、4、<2 kg m-2;各带SOCD又有不同的垂直分布,总趋势是由复杂到简单,但均以最高位置的寒冻土极低碳密度为终点。(3)西藏SOCR总计为8.23 Pg,占全国SOCR总量的9.14%。各地SOCR分布极不平衡:就各碳密度带的SOCR相对比例(占西藏全区总量%)而言,Ⅰ、Ⅱ、Ⅲ、Ⅳ带分别为25%、50%、22%、3%,其中Ⅰ、Ⅱ带合计的土壤面积仅占45%,而SOCR却占75%,因而是西藏SOCP的主体;而反映土壤储碳能力的丰度指数(R)则分别为2.82、1.37、0.53、0.23。就各地区的SOCR而言,以那曲地区最大(2.19Pg),拉萨地区最小(0.31Pg);而R值则是林芝>山南>拉萨>昌都>日喀则>那曲>阿里。这些结果将为全球变化研究与区域环境评价提供有力的支撑
2006, 26(9):2847-2854.
摘要: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表层土壤不同粒级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微弱的坡顶相比,严重侵蚀的坡肩部位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矿质结合碳(IOC)和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减少23%、17.5%和8.7%,而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无明显差异。长期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表层土壤大团聚体、POC和大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较坡顶低56.1%、47.9%和67%;而IOC和微团聚体结合碳分别较坡顶高10%和18.7%。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以及耕作倾向于破坏水稳性大团聚体,其内部包裹的轻质、细颗粒物质易被地表水流迁移流失,加上下层土壤的稀释作用,导致侵蚀部位SOC减少。轻质活性碳组分在迁移和累积过程中易被微生物利用分解,沉积区土壤以IOC和微团聚体碳为主,形成一个惰性碳汇。
郭忠玲 , 郑金萍 , 马元丹 , 韩士杰 , 李庆康 , 于贵瑞 , 范春楠 , 刘万德 , 邵殿坤
2006, 26(9):2855-2862.
摘要:2005年在长白山北坡选择5种垂直植被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山杨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利用钻取土芯法对细根分布及细根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细根现存生物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白桦林最高,月平均细根现存生物量为5.1340 t/hm2、其次为云冷杉林(5.0530 t/hm2)、岳桦林(4.9255 t/hm2)、阔叶红松林(4.4919 t/hm2)和山杨林(3.9372 t/hm2);不同群落细根现存量月动态变化也有较大差异,月均最高最低相差阔叶红松林约为72%、白桦林近73%、山杨林26%、云冷杉林56%、岳桦林144%。在生长季节内不同群落细根发生和死亡也是不均匀的,春季所有群落都会产生大量的细根,一些群落在初秋(9月份)出现另一个较高的峰值,同时发现每次细根大量发生后,都随之产生大量细根的死亡,生长季末群落死亡细根生物量往往是最高的。调查群落72.9%以上的细根集中于土壤表层0~10cm的范围内,不同群落略有差别,在所研究的5种森林群落中,不同月份0~10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几乎都表现出白桦林>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岳桦林>山杨林。
2006, 26(9):2863-2869.
摘要:在景观尺度自然火干扰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个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数S)、2个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Eh’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E)、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Hill多样性指数N1和N2)共6个α多样性指数,研究了长期火干扰与最近一次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下木层、草本层及下层总体的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下层植物的物种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都以下木层显著大于草本层,因而下木层对下层植物总体生物多样性的贡献最大,也是主要影响因子。火干扰对下木层、草本层和下层总体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而对均匀度的影响不显著。长期的火干扰影响下,下木层、草本层和下层总体的物种数、各类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如下格局:高频类>中频类>低频类,低强类>中强类>高强类。最近一次火干扰影响下,各个生物多样性指数都表现为一致的趋势:低强类>中强类>高强类;短期类>长期类>中期类。下层植物多样性与火干扰的关系是长期适应的结果。
2006, 26(9):2870-2876.
摘要:为了探讨树木冬芽休眠与分布的相互关系以及悬铃木冬芽休眠机理,研究了悬铃木冬芽休眠的温度特性。结果表明:(1)悬铃木冬芽具有浅冬休眠特性,在25℃条件下即使深休眠期的冬芽也能够部分萌发,萌芽率达到40%~60%,但在15~20℃低温下不能萌发,而随着经历低温量的增加,休眠逐渐得到解除,在春季的10~15℃低温下也能萌发;(2)悬铃木冬芽的休眠解除的低温范围较大,5℃与12℃具有同样的低温效果,15℃也有较大的低温效果,甚至20℃也有低温效果,不同于温带树种,但与横跨亚热带与暖温带分布的山桐子相似;(3)9~10月份为悬铃木的休眠导入期, 10月下旬进入深休眠期,同时进入休眠解除期,经过冬季低温信号的诱导,休眠得以解除,保证春季冬芽的正常萌发;(4)悬铃木冬芽能否萌发取决于芽鳞的阻碍作用力与生长点、叶原基或花原基萌发力的平衡状态,当阻碍力大于萌发力表现为冬芽不能萌发,当阻碍力小于萌发力表现为冬芽的萌发;(5)芽鳞除了具有阻碍作用和抵御冬季寒冷干燥气候外,还具有利用冬季低温解除其休眠的作用,在解除其休眠的过程中既提高了生长点、叶原基或花原基的萌发力,也降低了芽鳞的阻碍力;(6)悬铃木冬芽内的主芽和副芽休眠特性不同,在主芽萌芽能力弱时,副芽的萌芽能力增强,反之,主芽萌芽力强时,副芽的萌发就会受到抑制,当主芽能够经过冬季低温解除休眠能够萌发时,冬芽内的副芽重新进入休眠状态,可能是系统维持的一种生态适应;(7)二球悬铃木能横跨亚热带与暖温带广泛栽培正是由悬铃木冬芽休眠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的。
时忠杰 , 王彦辉 , 熊伟 , 于澎涛 , 郭浩 , 张雷燕 , 董晓红
2006, 26(9):2877-2886.
摘要:森林与水的关系是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研究降雨通过华北落叶松树木冠层后的空间分异规律,并合理确定准确测定穿透降雨所需的雨量筒数量及位置,2005年生长季在一株样树冠层下按离开树干的位置机械布置了32个雨量筒,测定了11场不同降雨事件的穿透降雨量,并利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叶面积指数和穿透降雨的空间变异性规律。结果表明,树冠的叶面积指数在不同方向上具有空间变异性,随离开树干的距离增大而减小;穿透降雨率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性,且随降雨量增大相关性减弱;穿透降雨率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基台值C+C0随降雨量增大而减小,C0/(C+C0)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分维数D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这说明较小降雨量时,冠层结构是引起穿透降雨率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降雨量较大时,冠层结构的影响减弱,其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随机因素影响;通过Kriging插值法绘制的树冠下穿透降雨空间分布图表明,树冠下存在着穿透降雨的最小区域和有汇集降雨作用的“漏斗”区域,最小区域一般在树干偏东南或南方向,而降雨汇集区域多不固定。在比较了不同雨量筒布设方案的穿透降雨变化后发现,在距离树干1/2冠幅半径的同心环上至少布设内径不小于9cm的5个雨量筒时,测定的穿透降雨量可基本接近整个树冠下的穿透降雨量平均值。
曹云 , 黄志刚 , 欧阳志云 , 郑华 , 王效科 , 苗鸿
2006, 26(9):2887-2895.
摘要:采用根据热平衡原理设计的热扩散探针(Thermal dissipation sap flow velocity probe,TDP),于2004年7月到10月对南方红壤区的杜仲人工林的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结合所测定的相关因子,分析杜仲液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杜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单峰曲线,但是树干液流在启动时间、峰值出现时间上存在差异;从7月到10月份,杜仲树干液流速率逐渐增大,10月份液流速率达到1.818 g/(cm2•h);杜仲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相关性显著,但是太阳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杜仲液流的重要因子,其中7月到9月份,太阳辐射是主要影响因子,而10月份,空气相对湿度占主导地位;树干液流与胸径、冠层厚度以及胸径平方与树高之积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邱尔发 , 彭镇华 , 王成 , 邹跃国 , 叶功富 , 郑蓉 , 刘金福
2006, 26(9):2896-2904.
摘要:针对城市绿化竹种要求,选择生长和抗性指标,用集对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华安竹种园200个丛生竹和散混生竹种(或变种)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丛生竹种中,黄竹、小叶琴丝竹、糯竹、花竹、乡土竹、妈竹、青竿竹、泰竹等在华安生态适应性好,银丝大眼竹、孟竹、大绿竹、麻竹、白节勒竹、撑篙竹、石角竹、大木竹、小刺竹、勃氏甜龙竹、鱼肚腩竹等竹种生态适应性较差,其它竹种适应性中等。而散混生竹种中,衢县苦竹、实心竹、南平倭竹、矮若竹、乌哺鸡竹、毛竹、高节竹、红哺鸡竹、毛环水竹、斑苦竹、满山爆竹、斑箨茶秆竹等竹种适应性较好;缅甸方竹、四季竹、玉山竹篌竹、花毛竹、金镶玉竹等竹种适应性较差,其它竹种适应性中等
2006, 26(9):2905-2912.
摘要:在香溪河流域1160m、930m、658m 3个海拔梯度,利用网袋法,研究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pubescens)、五裂槭(Acer oliverianum)、扇叶槭(Acer flabellatum)3个树种叶片凋落物在河流中和河岸陆地的分解速度和分解动态。结果表明,分解进行90d,叶片凋落物干重流失率为13%~74%。凋落物的干物质重量流失速度符合指数衰减方程(p<0.05)。叶片凋落物分解前3d干物质迅速淋洗,在河流中,凋落物干重淋洗率为9%~18%,河岸陆地为4%~9%。叶片凋落物在河流中分解30d后,分解速度趋于稳定。叶片凋落物在河岸陆地分解90d的过程中,分解速度呈现一定的波动性。黄栌叶片的分解为中速(分解系数k值为0.0043~0.0079d-1),显著慢于五裂槭和扇叶槭。五裂槭和扇叶槭作为同属物种,叶片的分解速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海拔1160m和930m河流中为快速分解(分解系数k值为0.0101~0.0140d-1),在海拔658m河流中为中速分解(分解系数k值分别为0.0084d-1、0.0078d-1)。扇叶槭在河岸陆地的分解速度在3个海拔间差异较小,干物质流失均缓慢,分解速度(分解系数k为0.0027~0.0036d-1)显著低于河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梯度与叶片凋落物的分解速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河流中叶片凋落物在春夏季节的快速分解对底栖生物群落和下游养分循环有重要作用。
2006, 26(9):2913-2917.
摘要:胡杨枝年轮信息包含了塔里木河水量变化内容,通过胡杨枝生长量调查可以反映塔里木河应急输水规律。塔里木河应急输水后, 受输水影响不同离河距离胡杨枝连年直径生长量出现突出增长,产生明显影响的开始时间大多起于2001年,有些枝直径增长量是输水前3.85倍。输水后与输水前胡杨枝直径生长量的比值与离河距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通过输水前后胡杨枝直径的变化关系可以推断出各输水断面胡杨对输水的响应范围,在2003年分布最远已经达到的离河900m。
2006, 26(9):2918-2926.
摘要:非线性模型迭代参数初始值的选取及拟合的结果能否可用非常重要且一直是一个难题。传统的方法只是凭感觉偿试不进行定量评估,对于用阻尼最小二乘进行拟合只注重精度高低,没有从理论上研究和分析评价得出的结果能否可用。为了克服这一不足,使参数选取较好,阻尼最小二乘得出结果可用。利用非线性回归原理在这两方面做了探讨,提出了二个判别指标:βT<1,βN<1,分析了每一指标在参数不同状态的控制作用,并在Weibull 分布函数参数辨识中做了应用。针对目前毛竹林林分结构规律研究的不足,利用浙江省230个毛竹林样地资料研究了省域尺度的毛竹林胸径分布规律,经SPSS软件中的P-P图检验与柯尔莫哥洛夫检验,表明毛竹林胸径结构服从Weibull分布;再经对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求解与作图对比,结果显示Weibull分布能很好地描述毛竹林胸径分布规律。利用Weibull分布三参数与林分特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经分析研究,导出了一个改进的二元分布模型,用该二元分布模型很好地测度了浙江省毛竹林胸径和年龄分布规律,最后得到了浙江省毛竹林株数按胸径年龄分布的理论频数。
2006, 26(9):2927-2938.
摘要:种群的结构和空间格局是植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以浙江天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木荷(Schima superba)群落为对象,应用永久样方法和每木调查法调查了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并对10个主要常绿阔叶树种的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种群结构分析包括胸径级结构和垂直层次结构,空间格局分析包括各种不同垂直层次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并考虑了空间关联的尺度依赖。所选10个种总体RBA值达到81.9%,包含了群落的全部5个优势种,SDI指数除黑山山矾(Symplocos heishanensis)为正值外,其余9种皆为负值,各个种在垂直空间上占据了不同的位置。不同种之间以及同种不同层次之间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分布格局,体现出多级复合分布特征,但多数种整体上表现为集群分布或基本分布成分为个体群。空间关联在不同种之间、同种不同层次之间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上发生了分化,随尺度的增加,正关联增加而负关联减少。各个物种通过占据不同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并采取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在群落中得以共存,从而导致了群落高的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2006, 26(9):2939-2947.
摘要: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流域为例,利用当前气候状况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象数据驱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VSIM,模拟气候变化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NPP对温度升高比对降雨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土壤水分状况受降雨变化影响显著,温度升高后流域土壤水分也明显下降。(2)草本和半灌木群落的NPP由于温度升高降低最多,沙棘灌丛的NPP受降雨变化影响最为明显,而刺槐林、苹果林和柠条灌丛对降雨变化反应不敏感;(3)综合降雨和气温都增加的情况,流域NPP仍呈下降趋势,只有沙棘灌丛因降雨的增加NPP减小的程度明显降低;(4)大部分植被类型在降雨和温度升高后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只有沙棘灌丛和铁杆蒿群落在降雨增加后有所提高,除铁杆蒿群落外,降雨减少使得大部分植被类型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岳德鹏 , 刘永兵 , 王计平 , 王冬梅 , 徐伟 , 黄月艳
2006, 26(9):2948-2956.
摘要:在河流冲积沉积沙地——永定河沙地演变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耕地、荒草地、流动沙地、防护林带、片林、果园等永定河沙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定位实验观测与数学定量分析,进行沙地地表风沙活动与植被阻滞风沙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近地层风速随高度分布服从对数分布;下垫面性质导致对应的摩阻速率大小不同;不同利用类型下垫面对应的起沙风速明显不同;0~20cm高度范围内各层的输沙率百分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呈负指数函数;输沙率与风速呈正指数关系;由于植被类型结构不同,导致植被的防风、阻滞风沙效益在空间位置的不同;积沙形态随林分结构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2006, 26(9):2957-2963.
摘要:运用时空替换法,以空间变换替代时间变换,对公路碾压干扰下藏北矮嵩草草甸恢复演替中不同阶段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草地群落样方中共出现高等植物33种,其中菊、豆、禾本科和蔷薇科合计16种,占48.48%,在其自然恢复演替所起的作用最大;莎草科植物作为顶级群落的建群种具有重要作用。物种构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演替前期以1年生和2年生植物为主;中期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优势;后期矮嵩草成为单优势种;菊叶萎陵菜和二裂萎陵菜几乎贯穿始终。物种积聚主要是在演替前期和中期完成,其积聚过程符合二次曲线。演替后期群落植物多样性程度最高,多样性随演替进程表现为逻辑斯谛增长规律:前期群落物种丰富度较低,均匀度较高,生态优势度λ也比较高,但综合多样性较低;中期群落的均匀度下降,生态优势度也同时下降,综合多样性高;后期矮嵩草成为群落的单优势种,群落的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均下降,综合多样性仍然增加。
2006, 26(9):2964-2970.
摘要:对重庆石灰岩地区固氮植物木豆与非固氮植物十大功劳叶片气体交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木豆的日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和光能利用效率(LUE)均大于十大功劳,但两者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没有差别。净光合速率在中午出现了较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经分析木豆的光合午休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而十大功劳的光合午休现象以非气孔因素为主。同样,在季节变化中木豆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和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季节均值也均大于十大功劳,但水分利用效率(WUE)却相反。木豆和十大功劳的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净光合速率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木豆的叶绿素含量呈8月份高峰的单峰曲线,而十大功劳在8月份和10月份各有一高峰。木豆的叶绿素a/b的季节变化呈递减趋势,相反,十大功劳呈上升趋势。经分析,木豆和十大功劳的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与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变化相关联。木豆单位叶重的含氮量季节均值为37.6mg/g,明显高于十大功劳的14.8 mg/g,说明木豆的高固氮能力导致了木豆的高光合能力。但木豆的水分利用效率不如十大功劳,说明有高光合能力的固氮植物木豆在石灰岩地区的植被恢复中也存在其不适应的因素,但木豆是否真正适应干旱环境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水分生理的研究。
2006, 26(9):2971-2978.
摘要:河流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在水资源危机日益严峻的我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对水电开发的强度不断上升,如何科学地评价河流在不同情况下给人类带来的效益,进而有效地开发与管理河流生态系统,是生态学家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香溪河是三峡水库湖北段的最大支流,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否会影响河流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也会影响其自身和相关生态系统的稳定,其河流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三峡水库。在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对部分河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河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可达8.41×108元•a-1,各种功能的价值量排序为贮水功能>发电>旅游>调蓄洪水>水供给>水产品>输沙>净化>大气组分调节>控制侵蚀。经分析所研究河段的水电开发和旅游功能是其核心服务功能,提出在河流管理中既要考虑到核心功能的发挥,又要保证其它功能的支持作用得以实现的管理策略。
2006, 26(9):2978-2988.
摘要:水电工程的规模和特点决定了它对环境的影响特别重大,这种影响有正效益和负效益两个方面。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在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的科学问题。本文以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规划为例,通过怒江水电开发规划环境影响因子的筛选和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对开发方案的长期和整体的环境影响效益和成本进行估算,即估算项目实施后年环境成本和效益流量。评价结果表明,怒江中下游4级水电开发的直接环境效益为2.77×108元/a,环境成本总值约为3.96×108。评价结果中,直接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的比值为1∶1.4,环境影响的净现值为-1.19×108元/a;限于目前环境损益分析技术和方法还不太成熟,部分指标如怒江水电开发对文化多样性、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的影响,还无法找到有充分说服力的评价方法,从而使评价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辅助决策依据,决策者应根据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以做出充分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2006, 26(9):2989-2995.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河流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生态环境需水是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界定、计算和分析是水资源管理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传统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差的缺点,开发出动态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利用月保证率法计算出初始生态环境需水状态空间,再根据实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考虑,形成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状态空间,然后用改进的水文指数法评价各生态环境需水状态,使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由静态变为动态。将该方法应用于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时有断流现象发生的年楚河,计算出了9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需水状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议水资源管理部门以状态3和状态4为近期水资源管理的目标。
2006, 26(9):2996-3004.
摘要:绿色廊道作为城市关键的景观结构要素,在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探讨城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使其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从而指导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与建设。利用GIS处理基础资料,对城市廊道系统进行提取与分类,生成拓扑关系图,并计算景观格局指标参数。从廊道景观的构成和绿色廊道的网络结构两方面详细分析了武汉市建成区各行政区内各类型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在武汉市建成区内,灰色廊道最长,占廊道总长的63.53%;绿色廊道极其缺乏,总密度仅为2.63 km/km2;在绿色廊道中,绿色道路廊道最长,占绿色廊道总长的60.29%。绿色廊道普遍较窄,绿带的长度不到其它类型绿色廊道总长的1/3;绿色道路廊道最窄,少数达20 m。绿色铁路廊道面积较小,为1.68 km2,其它类型的绿色廊道面积相当,各占总面积的30%左右;3个行政区中,武昌的绿色廊道长度最长,面积最大。绿色廊道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均不高,网络结构简单,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绿色道路廊道网络结构相对最复杂;绿带的网络连通性最差,没有回路存在;武昌的绿色河流廊道、绿带以及绿色铁路廊道网络结构最复杂,绿色道路廊道网络最复杂的是汉口。武汉市绿色廊道的建设,应注重长度和宽度的增加,提高绿带的比例;重视各类型绿色廊道及其在各行政区间的均匀分布;减少绿色廊道的断开区,增加网络连通性;使其走向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兼顾通风走廊的功能。
蔡邦成 , 陆根法 , 宋莉娟 , 黄和平 , 韩尚富 , 陈克亮
2006, 26(9):3005-3010.
摘要:参照两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区域昆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昆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994~2001年呈下降趋势,按两种系数计算分别下降了1.22亿元和0.71亿元,相对下降比例分别为4.93%和4.12%;(2)昆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评价年份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分别用线性函数Y1=-121.25X1+17342(R2=0.907)和Y2=-199.62X2+25088(R2=0.906)较好的表示;(3)昆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按两种系数的评价结果均分别与GDP、人口总量和人均GDP指标有较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其中与人均GDP的相关度最高;(4)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均GDP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式预测表明昆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未来10a内还将进一步下降,需要采取积极的生态保护措施。采用不同价值系数评价的昆山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相似,但是绝对值相差巨大,由此对生态价值静态评价进行了反思,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变化的驱动机制更有意义。
赵小蓉 , 钟晓英 , 李贵桐 , 鲍华军 , 李浩浩 , 熊桂荣 , 林启美
2006, 26(9):3011-3017.
摘要:从13个省(市)采取23个耕地表层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其磷素淋失临界值和pH、有机质、<0.01mm、<0.002mm、交换性钙镁、活性铁铝、磷等温吸附特性等,以建立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增加,土壤pH与临界值之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而当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减小,在pH6.5左右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最高。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有机质、活性铁(铝)、交换性钙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交换性镁、CEC、 <0.01mm、<0.002mm、K、Qm的相关性受土壤酸碱度影响。可以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或活性铁的含量,来计算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评价土壤磷素淋失的风险。供试的23个土壤,除了采自湖北潜江的20号水稻土存在比较大的磷素淋失风险,其余土壤发生磷素淋失的风险很小。
2006, 26(9):3018-3024.
摘要:道路网络的存在和扩展影响着周边景观的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表达道路影响域生态系统变化对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景洪市为研究区,利用缓冲区分析、对比分析和情景分析,研究道路与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关系,进而揭示不同道路类型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a研究区林地、灌丛有所减少,旱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显著,而道路为显著的驱动因子。景观的多样性,均匀度,斑块密度和人工干扰指数也随着道路缓冲距离增加而降低。道路影响域内林地受道路影响最大,其次为草地,旱地或灌丛,而旱地的斑块数目受低等级道路影响最多,其他等级林地数目最多。情景分析表明,随着道路网络的扩展,生态系统分维数、斑块数目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显示破碎化程度加剧,而低等级道路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贡献率最大。
2006, 26(9):3035-3040.
摘要:人工合成的甜菜夜蛾性信息素两组分(顺,反)-9,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 (Z9,E12-14:Ac)和(顺)-9-十四碳烯醇(Z9-14:OH)按不同配比制成诱芯,在风洞中均能引起雄蛾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及接近诱芯的行为反应。不同配比和剂量的诱芯诱虫效果差异显著(p<0.05)。Z9,E12-14:Ac和Z9-14:OH按7:3配比,诱虫活性最高,表现在风洞中,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和接近诱芯的蛾数最高,与处女蛾的引诱效果相当。以此配比制成的性诱剂在田间诱捕的虫量最多,与风洞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诱芯剂量在0.05~0.5mg范围内均有显著的诱虫效果,但剂量过低或过高均导致诱捕率下降。同一配比诱芯在风洞中引起雄蛾接近诱芯的蛾量与田间诱蛾量呈显著相关(R1=0.968,R2=0.961)。并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田间性诱剂防治应用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王涛 , 温俊宝 , 骆有庆 , 许志春 , Kari Heli?vaara
2006, 26(9):3041-3048.
摘要: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光肩星天牛在新疆杨和复叶槭混交林(新复混交林)、合作杨纯林以及新疆杨与合作杨混交林(新合混交林)3种林分中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在新复混交林和合作杨纯林中呈现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状态,而在新合混交林中则呈现完全的随机分布。新复混交林中,刻槽和排粪孔在林内的扩散趋势完全相反,即刻槽由林地周围向中心扩散,而排粪孔则由林地中心向四周扩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光肩星天牛喜好产卵于刻槽较少,危害较轻的树上,而羽化孔在新复混交林中的分布数量较少,仅有几处聚集分布,由这些零星分布的聚集斑块向周围扩散;合作杨纯林中,由于林缘通风透光,合作杨生长状况较好,受害严重,从而导致枯死,最终失去对光肩星天牛的诱集作用,光肩星天牛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由林地周围向中心扩散;而新合混交林中,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在林内有多个聚集区域,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保持聚集和扩散平衡状态,从而表现为随机分布,这主要是由林内树种的配置情况所决定的。就不同配置树种的空间依赖性范围而言,刻槽和羽化孔在新复混交林内的空间依赖性范围要远远大于合作杨纯林,而排粪孔则远小于合作杨;就样方内的空间连续性强度而言,新复混交林中刻槽大于合作杨纯林,而排粪孔和羽化孔均小于合作杨纯林,这些均说明光肩星天牛危害在新复混交林内较集中,而在合作杨纯林内较分散。
2006, 26(9):3049-3059.
摘要:报道了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各小生境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在0~28之间,其下限值的数理分布范围主要在0与5之间,而上限值的分布主要在9、11和12。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是:样本间0~4.9285,小生境间0~2.1143,生境类型间0~1.7091和植被型0.9740~1.3143;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样本(4.9285)在1500~1500m针阔混交林的小生境中,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小生境(2.1143)是1000~1500m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生境类型是阔叶林灌丛(1.4373),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植被型是灌丛(1.3143);而灌丛各生境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从1.2773到1.4373;草地居第二位1.0588~1.2402,森林最低,0.8088~0.9618(仅分布在一个海拔梯度的生境类型除外);就整体有而言,物种多样性指数居前5位的生境类型都是灌丛。可见,三峡库区灌丛是最适宜于蝴蝶繁衍的植被型;完全成片的森林与纯粹的农田均不太适合蝴蝶生存。因环境的复杂性,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4.9285)和最低值(0.0)均出现森林植被型,样本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最大的也是森林植被型,表明它给蝴蝶生存的影响,也将是最复杂的。海拔高度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明显,最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出现在海拔1000~1500m(1.2363),最低是2000m以上(0.2536),但没有显著的规律性。灌丛和森林各个小生境的蝴蝶均匀度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表明这两种植被型内各小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主要受物种均匀度变化的影响;农田和草地两种植被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除受均匀度影响外,还较大程度地受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在生境类型的水平上,蝴蝶均匀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间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这些结果反映了三峡库区蝶类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和破碎化,从而影响了蝴蝶分布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
甄若宏 , 王强盛 , 张卫建 , 卞新民 , 沈晓昆 , 李元喜
2006, 26(9):3060-3065.
摘要:由灰飞虱传毒危害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稻作区严重发生的病毒病害。作为稻作生产生态实践模式之一的稻鸭共作技术对稻田病虫草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稻鸭共作对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影响的报道。因此,于2004~2005年在南京农业大学东台试验场进行了田间实验,共设计了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稻作区(不养鸭、施药)、稻鸭共作区(养鸭、不施药)和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大田稻鸭共作区(秧田覆盖防虫网、栽后稻田养鸭、不施药)和对照区(不养鸭、不施药)。结果表明:稻鸭共作以及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大田稻鸭共作处理对灰飞虱有显著的控制效应,因此也显著降低了两处理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稻鸭共作处理对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效为79.44%,略高于常规稻作78.82%的防效,而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大田稻鸭共作处理对稻田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对条纹叶枯病的防效超过94.01%。总之,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可知,稻鸭共作尤其是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稻鸭共作处理为防治条纹叶枯病提供了一条安全高效的生态控制途径。
2006, 26(9):3066-3073.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野生动物的分布区、物候期,繁殖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于2003~2005年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与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及其生境进行了调查,结合查阅文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和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和分布的变化。发现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与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青海湖流域气温增幅较为显著,其中以秋、冬两季增温显著,20世纪末青海湖流域的平均气温较20世纪80年代上升了1.26℃。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干燥度呈缓慢的上升趋势。1959年以来,青海湖的水位下降了3.7m,面积减少了313.3 km2。1976年以来,湖东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356.4 km2增加到735.9 km2。同时,沼泽面积从25.08km2减少到 4.73 km2。1949年以来,青海湖流域人口增长了近10倍,建立了由便道、省道、国道和铁路组成的路网,并建立了大面积的围栏草地。由于近代环境退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流域的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和分布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湿地面积减小,中国林蛙,花背蟾蜍和水禽的适宜生境变小。湖水退缩后,部分裸露的湖底演变为沙地,随着沙地面积的扩大,沙蜥的适宜生境面积扩大。在研究期间,湿地生境中观察到46种鸟类10种兽类,沙漠生境观察到3种鸟类和19种兽类,在高山草甸生境观察到63种鸟类和36种兽类。在居民地观察到鸟类、兽类分别为16种和6种。不同栖息地中啮齿动物种类差异显著,湖周沙漠啮齿动物种类最少,高山草甸啮齿动物种类最多。一些鸟类从青海湖地区消失了,大型兽类如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藏野驴(Equus kiang)和野牦牛(Poephagus mutus)等从青海湖流域消失了,而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藏原羚、原麝的数量显著减少。
2006, 26(9):3074-3080.
摘要:避开传统的分离培养过程,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了杀虫剂啶虫脒污染条件下旱地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通过对不同培养时间、不同浓度啶虫脒污染下旱地土壤微生物进行DGGE基因多样性的分子指纹图谱分析,发现随着培养时间不同,各处理之间的土壤微生物基因多样性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正常田间使用浓度(0.5mg kg-1干土)的啶虫脒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不明显,DGGE图谱条带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微生物基因多样性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在旱地中使用正常田间浓度的啶虫脒不会对微生物群落造成较大的影响,高浓度啶虫脒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时间不长。在培养第五周时,浓度为5 mg kg-1干土的土样出现了特异性条带,为对照所没有,其他处理浓度染色暗淡。经序列比对分析,与来自土壤的Uncultured bacterium具有100%的相似率,可能为不可培养或未培养过的细菌种。
张旭红 , 朱永官 , 王幼珊 , 林爱军 , 陈保冬 , 张美庆
2006, 26(9):3081-3087.
摘要:研究了在东北海伦实验站长期定位培肥实验地不同施肥处理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生长发育状况(包括侵染率、菌丝量和孢子数),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AM真菌群落生态分布和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尤其是磷肥(NP2K)处理显著降低AM真菌侵染玉米根系,而根外菌丝长度和孢子数并无显著变化,这和施肥处理下AM真菌的种群结构发生变化有关。随着土壤肥力的增高,土壤中AM真菌种的丰度和密度都有增加的趋势,而当肥力增高到一定程度后(磷肥和钾肥继续增加到NP2K和NPK2处理后),土壤中AM真菌种的丰度和密度都有下降的趋势;从AM真菌属在不同肥力处理下出现的频度来看,Glomus属在7个处理中出现的频度最高,在每一个肥力处理中都有分布,Acaullospora属次之,Entrohospora属则只是出现在NK处理下;而Glomus属中出现频度最高的种是Glomus mosseae,其次是Glomus caledonium;再次是Glomus diaphanium,这说明施肥处理会影响到AM真菌种属的分布,进而影响到AM真菌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分布。
2006, 26(9):3088-3097.
摘要: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化分析软件FRAGSTATS和西双版纳勐仑地区1988、2003年两期Landsat影像解译结果,定量分析和比较了两时期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不同类型斑块间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5年来研究区内以经济林为主的人工景观组分剧烈增加,景观多样性上升;橡胶园等人工种植园地的扩张使得有林地破碎化:平均斑块面积由44km2减至21km2,斑块数由368增至441,同时边缘密度增加;导致其核心区缩小,斑块连接度下降;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也使得耕地(主要是水田)趋于破碎化。景观中不同斑块的交错分布格局也趋于简单。人工经济林的大面积发展和城市化使该区景观中人为影响显著增强,并产生了生物生境恶化及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不良生态效应。未来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借鉴景观生态学原则,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2006, 26(9):3098-3107.
摘要:冰川中以耐冷的生物为主, 形成一个以微生物为主要生命形式的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冰川中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酵母菌和藻类。其中一些病毒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着重论述了不同区域和不同海拔高度的冰川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分布特征以及冰芯(深冰川)细菌菌群分布与气候环境的关系。综述结果表明:一些微生物类群广泛存在于各地的冰川上,具有全球分布特性;另一些类群只出现在个别冰川上,为一些地方性冰川微生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冰川上呈现出冰、雪冰和雪环境明显不同的生态条件;微生物类群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冰川上的生态条件和盛行的风向有关。优势类群对冰、雪冰和雪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冰川微生物数量分布不仅受到冰川上的水热、光照和营养状况的影响,还与降雪的沉积作用有关。冰芯中的细菌数量与矿物微粒含量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最后指出了冰川微生物研究在基因多样性、气候环境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和星际生命探索中的重要性及其生态学和社会经济意义。
2006, 26(9):3108-3116.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这种热潮被称为绿道运动。在对绿道的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的发展及其主要阶段。分析了绿道的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探讨了绿道规划的方法,及绿道设计的5个方面:绿道宽度的设计、绿道与居住地的距离、绿道与机动车的交叉设计、绿道的路面和配套设施设计、绿道设计的人文关怀。最后回顾了绿道在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分析了绿道对我国自然保护、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休闲等方面的启示。
2006, 26(9):3117-3126.
摘要:水位的高低及其变动范围、频率、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长和规律性等是影响湖泊水生植被的核心因子。水位变动有短期、年内季节性和年际变动3种,对湖泊水生植被有不同的影响机理。水位短期变动通过对水体中的悬浮物、透明度、光衰减系数等的影响而对水生植被产生作用;周期性的年内季节性和年际水位变动可对水生植被的生态适宜性产生影响,并进而改变其时空分布;长期的高水位和低水位以及非周期性的水位季节变动会破坏水生植被长期以来对水位周期性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从而影响了植被的正常生长、繁衍和演替。植被的极端深度和物种多样性是水位调控的核心表征指标,可通过经验数据分析法、生态模型法和参照法等方法来确定湖泊的适宜水位变动范围和时间。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管理中的应用以及重要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等是今后相关研究的核心问题。
2006, 26(9):3127-3136.
摘要:氮沉降增加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已经并将继续对森林凋落物分解产生影响。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对森林凋落物分解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现状。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氮沉降通过影响森林地被物组成和凋落物化学成分,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直接影响表现为促进、无影响和抑制3种效果。分析了产生以上影响效果的作用机理,介绍了氮沉降对森林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该方面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徐宪立 , 马克明 , 傅伯杰 , 刘宪春 , 黄勇 , 祁建
2006, 26(9):3137-3143.
摘要:水土流失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控制水土流失成为迫切需要,有许多水土流失控制措施,而生物措施尤其植被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根据前人的研究,从斑块、坡面和流域/区域尺度总结了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斑块尺度植被对降雨和径流侵蚀能量具有很大的减弱或消除作用,可以改变植株底部的土壤性质,改善其结构,进而降低土壤可蚀性,增加入渗能力,从而减轻土壤侵蚀程度。不同植被类型、植被的不同层次结构,不同植被的形态结构具有不同的土壤侵蚀控制作用。坡面尺度主要从坡位、坡度、坡向对植被生长和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水土流失过程和格局的影响以及裸地-植被镶嵌格局、植被的条带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和反映水土流失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更多是从植被恢复及其水土流失效应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格局设计提供了极其有用的信息。流域/区域尺度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更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地貌特征的影响,因此研究多从一定气候条件控制的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及其格局的水土流失效应方面进行的。由于大尺度监测非常困难,研究多从遥感监测、GIS集成和模型模拟方面开展,是流域、区域等大尺度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有力支持。前人的研究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了大量参考信息,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概括和归纳,希望能够对植被和水土流失关系的研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006, 26(9):3144-3151.
摘要:生态功能又称生态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功能区划是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判断生态系统分异和变化特征,提出生态退化恢复策略的基础。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采用3级分区(自然生态区、生态亚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等级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划。其中,自然生态区的划分以自然环境因素中的地貌因子为主要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与图形叠置法来进行;生态亚区的划分采用选取形成生态系统特征、影响生态服务功能的特征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并辅之以主成分分析法来完成;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以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为依据,采用主导标志法进行区域划分。区划界线的拟订采用专家智能集成、数理统计分析与GIS的空间表达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4个自然生态区,7个生态亚区,13个生态功能区。
2006, 26(9):3152-3155.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和生物测定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香草醛和肉桂酸对黄萎菌(Verticillium dahliae)及茄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香草醛和肉桂酸对茄子黄萎菌的化感效应存在差异,表现为所有浓度的肉桂酸都抑制了黄萎菌孢子萌发,当浓度为0.5mmol/L时抑制作用最大;香草醛在浓度为0.1mmol/L时抑制孢子萌发,其余浓度则表现出促进作用。对香草醛和肉桂酸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当浓度为0.1mmol/L时,肉桂酸促进茄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其余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加大抑制作用增强;香草醛在各浓度水平下都促进了茄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当浓度为0.5mmol/L时促进作用最大。
2006, 26(9):3156-3157.
摘要:
手机是人们现代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通讯联络手段之一。用手机网络信号可以来监测天气状况。手机微波通讯专家和气象专家的联合研究发现:数字频段通讯微波返回信号的衰减强烈地受近地面雨滴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数字频段通讯微波返回信号的衰减可获得地面降水的高空间分辨率即时监测资料。研究表明:利用通讯信号衰减测得的降雨值与传统雨量筒的观测值非常接近,精确度要明显高于雷达观测的结果;并且可以大大弥补传统雨量筒监测的布设站点数量少、空间分辨率低的不足。对强降雨和洪涝的高空间分辨率实时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科学工作者已研制出了用手机网络信号监测降雨的专利产品。深信用手机网络信号监测降雨是人类对降水观测的又一次重大技术进步,必将对高空间分辨率的精细降雨预报产生推动作用。
手机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通讯联络基本手段之一,为人们提供着即时、便捷的移动通讯服务,给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现在除高山、极地、沙漠、海洋深处等少数区域外,手机通讯网络几乎覆盖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1]。使用手机网络供应商提供的移动通讯服务,已经是很多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然而用手机网络信号来监测天气状况仍然是现代社会的新鲜事。最近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Hagit Messer的研究小组发现:手机网络信号与天气状况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大家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风雨的天,手机信号会因天气的干扰,而质量变得不好。如同使用室内天线的电视机类似,在阴雨天接收到的信号就会变差。手机网络供应商为了保证用户的通话质量,在阴雨天常常采用提高信号发射功率的方法来补偿因天气干扰而有所减弱的网络通讯信号。科学家正是依据这一原理发现:阴雨天手机信号的减弱程度对降雨的多少有直接的指示作用;在数字固定频段的信号减弱与降雨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的关系。
实际上,这个发明与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信号监测天气的思路有相似之处。如今GPS技术日趋成熟。科研人员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已将GPS技术应用于天气与气候的监测与预报当中[2],大大提高了天气测报人员对大范围持续强降水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手机微波通讯专家和气象专家的联合研究发现:数字频段通讯微波返回信号的衰减强烈地受近地面雨滴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信号衰减与地面降雨强度存在着指数关系,降雨速率和降雨量可以用不同的微波信号的衰减度函数来直接求得[3]。同时研究还证实:利用通讯信号衰减测得的降雨值与传统雨量筒的观测值非常接近。科研人员在比较用雨量筒、微波衰减和地面雷达对降雨进行观测时发现:微波衰减观测的降雨量结果,其精确度要明显高于天气雷达观测的结果[3]。用雨量筒观测降雨,因受其观测站点和架设数量少的限制,难以获得具有足够空间分辨率的降水观测资料。现在数字微波通讯网已是全球的主要移动通讯网络[4],空间上覆盖了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等的绝大多数区域[5]。因而用手机网络信号来观测降雨,则可获得空间分辨率高、分布广泛的实时地面观测资料,是雨量筒观测的很好补充,可用于强降雨和洪涝的实时监测中,并可获得高质量的监测资料。可以说手机网络信号用于降雨的监测是人类对降雨观测的又一次重大技术进步,必将对人类进行精细降水预报,特别是高精度的时空分辨率的预报、预警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现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研制出了用于手机网络信号监测降雨的信号接收、处理、传输的专门产品,并向美国申报了相关的专利保护[3]。由于手机网络信号对降水的良好响应性,研究人员已发现:手机网络信号不仅能用于监测降雨,而且还可用于监测降雪、雾、冰雹等多种天气过程。现在手机网络已覆盖了全球绝大多数的空间区域,将现有的手机网络直接应用于地面天气状况的监测,是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基础建设投资,具有投资少、建设速度快的明显优势。随着手机网络信号监测天气状况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其应用必将有着十分广泛的前景。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