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6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生殖生态学特征

      2006, 26(8):2417-2424.

      摘要 (2282) HTML (0) PDF 375.48 K (2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秦岭冷杉种群生殖生态学主要特征,通过样地调查、固定样地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秦岭地区5个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种群生殖特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不同生境的种群都具有结实能力,海拔1500~1600 m之间,秦岭冷杉球果的产量较高;各种群球果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部和东、南、西方向;球果以中部产生饱满种子比率最高;秦岭冷杉种子千粒重为43.2 g,其中具有生活力者占44.8%,种子的平均含水量为5.7%左右;在天然林散落条件下,种子库的萌发率仅为6.1%,霉坏、 搬迁率93.9%;人工播种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在苗圃内高于天然条件下,中低海拔高于高海拔地区。天然条件下,由种子转化成幼苗的过程是秦岭冷杉种群生活史的脆弱环节。秦岭冷杉林经营管理要以就地保护为主,促进种群生殖;要通过森林经营措施,为林下种子萌发和幼苗创造条件;种子脱落后,要及时扰动林下灌木、草本,使种子能够顺利落地,促其发芽成苗;种子大年要注意采种、育苗,扩大人工种群;速生丰产林培育应该以中低海拔的阴坡为主。

    • 浙江黑麂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

      2006, 26(8):2425-2431.

      摘要 (2272) HTML (0) PDF 395.31 K (2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分析黑麂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系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3172.6hm2,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栖息地丧失501.5 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2671.1 hm2。它们主要分布于上寮坑、九龙山、内北坪、外九龙和大岩前附近区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4635.75 hm2,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丧失栖息地1118.11 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3517.64 hm2。它们主要分布于青尖、古田山、巧观尖、催顶尖附近区域。目前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麂栖息地基本上处于多斑块破碎化状态。为了使黑麂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对这两个研究区域黑麂栖息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亟待加强。

    • 金沙江干热河谷山地植被恢复区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研究

      2006, 26(8):2432-2442.

      摘要 (2332) HTML (0) PDF 446.54 K (2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种子库在植物种群动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种子库可缓解种群的灭绝过程,保存群落中植物种的表现特征,是植被天然更新的物质基础。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山地植被恢复区(包括水平阶、自然坡面、沟底)和未恢复区(包括放牧地)的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组成、大小及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区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密度、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均大于未恢复区。恢复区地上生物量要远大于未恢复区。水平阶和各类型间的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地上植被密度差异显著。土壤种子库中草本植物占很大比例。孔颖草和扭黄茅是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两大优势种,两者的个体数量、重要值及生物量最大。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有较高的相似性,且随着恢复程度的加深,相似性有增高的趋势;土壤种子库密度和地上植被密度之间关系可以用二次和三次曲线拟合。

    • 微囊藻碳酸酐酶活性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调节与适应

      2006, 26(8):2443-2448.

      摘要 (1997) HTML (0) PDF 260.17 K (3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3种微囊藻水华中的优势种类,即铜锈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ütz.),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 (A. Br.) Lemm),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Kom.)Kom.),以及微囊藻573(Microcystis sp. 573)的碳酸酐酶活性;研究了无机碳、pH、温度、光强、N/P比等环境因素和外源葡萄糖对铜锈微囊藻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微囊藻碳酸酐酶活性受环境中碳酸氢根浓度的调节,故推断碳酸氢根是铜锈微囊藻利用的主要无机碳形式;相比添加葡萄糖进行混合营养培养的细胞,无外源葡萄糖和暗饥饿培养的微囊藻细胞会产生高约6倍的碳酸酐酶活性;光强的改变也会影响碳酸酐酶的活性。

    • 千烟洲人工林水汽通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06, 26(8):2449-2456.

      摘要 (2440) HTML (0) PDF 365.25 K (3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了2004年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的水汽通量变化特征,结合气象要素的观测,进一步分析了净辐射、温度、水分、热量等环境因子对水汽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各月各时刻的水汽通量大多为正值,夏季大于春秋两季,冬季最小。其中7月份为全年最高,日最大值达到0.149g m-2•s-1;1月份最低,日最高值仅为0.021g m-2•s-1。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和多云)水汽通量的日变化有明显区别。全年蒸散量为736.1mm,占总降水量(1323.6mm)的55.6%。除7月份和10月份外,各月的蒸散量都要小于降水,尤以3、4月份差别最大,2004年10月出现典型的秋旱,但蒸散量和常年相差不大。水汽通量对净辐射、气温、地温、以及土壤热通量的变化都有很好的响应,两种天气条件下都能达到显著水平,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表达其间的关系。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晴天和多云时入选的变量不完全相同,晴天主要是净辐射、温度(气温、地温)、水分(饱和水汽压差),多云时包括净辐射、地温、土壤热通量和水分(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可见气象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汽通量的变化,而以辐射和地温的影响最大。

    •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个体死亡动态

      2006, 26(8):2457-2462.

      摘要 (1939) HTML (0) PDF 286.18 K (2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永久样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的方法,在对1hm2永久样地DBH≥1cm的植物进行4次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个体死亡的动态及其成因,并对不同物种和不同径级植物死亡率的格局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92年到2004年,12a内该样地DBH≥1cm的植物共死亡2411株,为该样地现有活立木的69.34%。共有92种木本植物发生了个体死亡,占样地108种木本植物的85.19%,其中乔木70种,灌木22种;年平均死亡株数呈直线上升;死亡涉及木本植物种数也呈上升趋势;样地内种群数量最多的云南银柴(Aporosa yunnanensis)和柏拉木(Blastus cochinchinensis)死亡株数也最多(分别为445株和440株),分别占所有死亡株数的18.46%、18.25%;优势树种黄果厚壳桂由于受虫害的影响,种群死亡率达90.83%;小径级树木死亡较多,其中DBH≤5cm死亡株数占样地死亡总株数的79.22%。自疏作用、灾害性天气、虫害和人为干扰直接影响到样地内植物个体的死亡动态。

    •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异龄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

      2006, 26(8):2463-2473.

      摘要 (3294) HTML (0) PDF 525.00 K (4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应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上述6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6个混交林的林木总生物量分别为216.41、260.06、221.92、221.65、246.13 t/hm2及201.04 t/hm2,而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为204.37 t/hm2;其中地上部分占81.4%~83.7%,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在混交林中,处于主林层的马尾松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为73.5%~85.4%。在各林分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6.4%~64.8%,其它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根(16.3%~18.6%)>枝(9.0%~16.9%)>皮(4.9%~7.3%)>叶(1.1%~4.3%)。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0~9 m高度的生物量分配比例(67.1%)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53.7%);混交林中,在2~3 m高度就出现了枝、叶的分布,而马尾松纯林中则出现在13~14 m。混交林中,阔叶树根系的生物量主要集中于0~40 cm土层,占根系总生物量的74%~99%,60 cm以下土层则根系分布很少,而马尾松的根系则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0~20 cm)和60 cm以下土层,分别占总生物量的26%和49%。各混交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为10.60~15.25 t/(hm2•a),而马尾松纯林的生产力仅7.34 t/(hm2•a)。林分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光合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比(X1)、细根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比(X2)存在显著的非线形关系:NPP=5.5745+1.1985 X1+2.6479 X22。在所研究的林分中,细根(d<2mm)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平均比例为0.2%,但细根生产力占林分净生产力的平均比达2.9%。

    • 毛乌素沙地4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及出苗对沙埋及单次供水的响应

      2006, 26(8):2474-2484.

      摘要 (2408) HTML (0) PDF 447.96 K (4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飞播固沙作为一项快速而有效的现代化治沙措施,已成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此项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飞播后成苗率较低等。以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羊柴(Hedysarum laeve)、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 与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7个沙埋深度和9个水分梯度,研究4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对沙埋和单次供水的响应,阐明多大的单次降雨才能保证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及出土幼苗的维持时间。结果表明,对于柠条和羊柴质量相对较大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埋藏深度为0.5~2cm的条件下出苗,但在埋藏深度为5cm时这两个物种仍有少量种子能够出苗;而对于油蒿和籽蒿质量相对较小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埋藏深度为0.5cm时出苗,当埋藏深度为1.5cm和2cm时不能顺利出苗。沙埋深度0.5cm条件下,4个物种具有最高的出苗率和出苗速率。在试验期内(30d),柠条、羊柴和油蒿出土幼苗分别在单次供水量为5、7.5mm和7.5mm时全部死亡,在单次供水量高于15mm时4个种的出土幼苗死亡率大多低于50%,且随供水量的增加出土幼苗死亡率降低。结合毛乌素沙地降雨特点与本次实验结果,0.5cm的沙埋及7.5mm以上的单次降雨是上述4种植物自然条件下出苗较好的重要条件。

    •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叶建成消耗的比较

      2006, 26(8):2485-2493.

      摘要 (2009) HTML (0) PDF 361.40 K (2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叶建成消耗(或叶构建消耗)是指构建单位质量(面积)叶片所需要的葡萄糖当量,是植物碳收获过程中必要的成本投资,反映植物在叶片水平上的能量和碳分配策略。基于热值、灰份含量、叶氮含量和比叶面积的测定,估算了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16个主要树种的叶建成消耗,分析比较了不同树种、不同叶寿命、比叶面积和冠层不同部位对叶建成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值组分的变化对单位质量叶建成消耗的影响最大;树种间单位质量叶建成消耗的差异不大(变化率仅3%~6%),但其单位面积叶建成消耗则存在显著差异(变化率达27%~28%);热值和单位质量叶建成消耗与比叶面积密切相关,而比叶面积随取样高度呈显著的降低趋势,最终导致热值及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的叶建成消耗均随取样高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研究结果指出:(1)较高的叶建成消耗是由于植物叶片内含有较高能量投资的化学组分;(2)叶建成消耗和比叶面积随取样高度的变化综合反映了植物对光照和水分资源垂直梯度变化的可塑性适应。

    • 青藏高原东部矮生嵩草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2006, 26(8):2494-2501.

      摘要 (1995) HTML (0) PDF 338.08 K (2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8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程度。14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94个位点数,其中多态性片段168个。研究表明,矮生嵩草无论是在物种水平(多态条带比率PPB(%)为86.60%,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622,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983),还是在居群水平(PPB=62.65%,h=0.2126,I=0.3185),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大小与生境有相关性。而且,用SPSS分析得出,8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大小与海拔没有明显相关性。用AMOVA数据表明矮生嵩草的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居群内(83.04%),居群间变异较小(16.96%)。遗传分化指数Gst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0.1891)。从矮生嵩草8个居群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发现,以及用NTSYS对矮生嵩草8个居群的的遗传距离矩阵与地理距离矩阵间的关系进行Mantel检测,其结果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r=0.37779, p=0.9718>0.05)。

    • 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2006, 26(8):2502-2509.

      摘要 (2319) HTML (0) PDF 343.45 K (3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巨桉人工林生物养分循环及土壤肥力变迁,客观全面地评价巨桉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对比研究了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和青冈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方法,大型土壤动物采用野外分层手捡计数,中小型土壤动物用取土器分层取土,带回室内分别用干湿漏斗分离并镜检。结果表明:(1)洪雅巨桉人工林共获1312头土壤动物,分属6门10纲21目,其优势类群分别为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纲、膜翅目; (2)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均低于青冈次生林,其Shannon-Wiener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分别为1.818和4.002,低于青冈次生林的1.963和8.091;(3)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中腐食性同功能种团比例为81.78% 高于青冈次生林的64.18%;(4)巨桉人工林与青冈次生林土壤动物密度剖面分布具明显表聚性,二者经F-检验无显著差异;(5)巨桉人工林与青冈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有比较高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Gower 系数,表明两类林分在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分布上有比较大的相似度。

    • Bt抗虫杂交棉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2006, 26(8):2510-2515.

      摘要 (1702) HTML (0) PDF 269.51 K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比较杂交棉不同品种、不同世代棉花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于2003、2004年以Bt抗虫杂交棉NZ62、H64、H16的杂交种一代、二代和三代为材料,在湖南长沙进行了研究。田间试验在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4次重复,4行区,小区面积13.4m2。分别于棉花盛花期、吐絮期两个时期,在每个试验小区连续取10株棉株的倒数第4叶和倒数第2叶,测定棉叶的全量N、P、K、B、Cu、Zn、Fe、和Mn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花铃期养分含量除P以外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以NZ62含量最高,H16次之,H64最低,差异达显著水平(p<5%)。吐絮期不同品种叶片的N、P、K和B含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Cu、 Zn、Mn营养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NZ62比H16和H64高;不同世代花铃期F1棉株叶片的N、K、Cu、Zn、Fe、Mn和B的含量显著高于F2、F3p<5%),而F2、F3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F1代棉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与F2、F3代棉株相比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F2、F3代优势衰退与其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减少相符合。但吐絮期不同世代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花铃期棉花叶片含N量、含K量与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有显著相关(p<5%),而吐絮期的这两个元素的含量与棉花产量无显著相关(p>5%)。无论是花铃期还是吐絮期,B元素的含量与子棉、皮棉产量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1%)。

    • 温室茄子茎直径微变化与作物水分状况的关系

      2006, 26(8):2516-2522.

      摘要 (2376) HTML (0) PDF 328.97 K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土培和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茄子(Solanum melongena,品种新乡糙青茄)为材料进行了植株茎直径微变化(膨胀或收缩)与作物体内水分状况的关系试验研究,旨在为利用茎直径微变化无损快速诊断作物水分状况提供理论依据。盆栽和小区试验均采用两因素(土壤水分梯度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随机区组设计,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分别取田间持水量的80%FC(Field water capacity), 70%FC, 60%FC和50%FC;生育阶段分别为苗期、花果期和采收期;共有4×3=12个处理组合,重复3次。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较高土壤含水量或在较低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在晴好的天气里,茄子茎直径都是在白天收缩,傍晚、夜间复原或膨胀,而且这种微变化动态与植株体内的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植株茎胀缩的幅度存在明显差异。高水分条件下,植株茎收缩幅度小,复原能力强;低水分条件下,植株茎收缩幅度大,恢复能力差。茎直径变化对环境因子水汽压差(VPD)的响应比较敏感,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为0.8938。茎直径变化量(ΔSd)与叶水势(ψL)、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67和0.965。这些结果显示,茎直径变化量能灵敏、实时、准确地反映植株体内的水分状况;与其它作物水分诊断方法(叶水势法,叶片相对含水量法,细胞液浓度法等)相比,茎直径微变化法可能具有简便、稳定、无损、连续监测和自动记录的优势。

    • 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农田节水效应的可行性

      2006, 26(8):2523-2531.

      摘要 (1703) HTML (0) PDF 394.80 K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农田节水效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本地区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玉米生育时期,月蒸散量呈“M”型变化,双峰一般出现在冬小麦与夏玉米的抽穗开花时期,而且两年的蒸散积累趋势纵向比较均显示出其一致性的特点,这是研究耗水规律的基础环节。土壤水分从时间分布来看,在灌溉和降雨的水分供应下,冬小麦期间土壤水分呈下降的趋势,而夏玉米期间土壤水分却有所升高。土壤水分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壤水分变化趋势较一致,呈“Z”型变化, 0~60cm层次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幅度较大。实验证明夏玉米产量与前季冬小麦产量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全年WUE与灌水量成负相关。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农田实行冬小麦灌溉而夏玉米不灌的灌水措施可行。

    • 红壤旱地多熟种植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

      2006, 26(8):2532-2539.

      摘要 (1837) HTML (0) PDF 316.99 K (2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加权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方法,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项指标,对1984~2004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红壤旱地上进行的多元多熟种植系统定位对比试验中筛选出的23种多熟种植系统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聚类评价。结果表明:“白菜/马铃薯/玉米-芝麻”关联度值最大,灰色聚类为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高,明显优于其他种植系统,适合于大面积推广,是红壤旱地增产、增收、增效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油菜‖紫云英/玉米/玉米‖绿豆”次之,适合在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城郊红壤旱作区推广,以上两种种植模式对今后红壤旱作区种植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和种植模式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 四川都江堰地区桢楠林、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N库的季节变化

      2006, 26(8):2540-2548.

      摘要 (2201) HTML (0) PDF 433.82 K (2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四川都江堰地区桢楠(Phoebe zhennan)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林以及常绿阔叶林为期1a的研究,比较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中N库各组分的大小以及季节动态,同时研究不同群落类型中N库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植被、土壤特性以及微生物对N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群落类型中土壤NH4-N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在冬季(12月份)达到最大。随着植物的生长,NH4-N含量逐渐下降;②3种类型的群落土壤中NO3-N含量的平均值差别很大,同一个森林群落类型在不同季节NO3-N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季节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③3种森林群落类型在采样期内的土壤平均全N含量存在显著差别,在不同季节,土壤全N含量变化并不大;④微生物量N在采样期内的波动很大,就每个样地来说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得出的结论认为: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中的N循环同该群落内的土壤和植被类型有密切的联系,土壤微生物量N同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存在时空变化。

    • 涡度相关法研究土壤水分状况对沙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和蒸散日变化的影响

      2006, 26(8):2549-2557.

      摘要 (2550) HTML (0) PDF 404.64 K (4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位于北京大兴区林场杨树人工林在不同的土壤水分环境条件下的水汽交换过程和能量的分配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运用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 EC)法开路系统、常规微气象观测系统及土壤热通量板等设施对生态系统生长季内典型水分胁迫和无水分胁迫条件下蒸散日变化、能量分配以及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分严重胁迫日(以7月7日为例),蒸散日变化过程为单峰曲线,全天(24h)蒸散量为2.4 mm;而在无水分胁迫典型日(以7月25日为例),蒸散日变化过程呈多峰曲线,全天蒸散量为4.5 mm。能量平衡分析显示,无水分胁迫条件下潜热通量(LE)占净辐射通量(Rn)的比例远高于水分胁迫条件下潜热通量占净辐射通量的比例,说明水分充足时,能量的大部分用于蒸散。水分胁迫条件下蒸散速率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均低于无水分胁迫条件下蒸散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水分胁迫条件下,蒸散速率主要与净辐射和下垫面因子关系显著,而与其它因子的相关性较小;无水分胁迫条件下,蒸散速率与下垫面土体含水量和各气象因子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大气温度对于两个典型日蒸散速率的影响均很小;土壤含水量与水分胁迫日的蒸散速率几乎没有相关性,反应出土壤水分含量低至对蒸散几乎没有贡献了。

    • 南亚热带水土流失地区人工加速植被演替过程

      2006, 26(8):2558-2565.

      摘要 (2571) HTML (0) PDF 385.73 K (2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流失地区植被在自然条件下从阳生草本到乔灌草复合植被的演替过程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选取适当树种人工造林可以省略先锋物种强阳生草本的发育时间,提早诱发灌木和草本植物发育,大大加速植被恢复演替过程。通过对广东惠州市惠阳区上杨试验站等南亚热带典型水土流失地区的研究发现:自然封育状态下,水土流失地区植被恢复和演替缓慢,25a后植被覆盖度只有35%,且主要以阳生性耐贫瘠的灌木及草本为主,土壤侵蚀仍然比较严重。选择大叶相思树人工造林加速了植被演替进程,控制了水土流失, 12a左右植被覆盖度就达90%左右。造林23a左右,林地遮蔽涵养水分和控制侵蚀作用下迅速生长多种当地物种,形成了乔、灌、草、藤、竹多层复合植被。在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自然封育状态下严重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至较稳定的次生林阶段需要60a左右的时间;人工造林加速植被演替只需要20a。植树造林是该地区植被恢复发育及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 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 Beauv.)内生固氮菌分离鉴定

      2006, 26(8):2566-2571.

      摘要 (2336) HTML (0) PDF 284.29 K (3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 Beauv.)是热带地区的一种优良牧草。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在厌氧和好氧两种培养条件下,从糖蜜草根、茎中都可分离得到具有较强固氮酶活性的菌株。通过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技术快速聚类分析表明,来源于糖蜜草中的菌株为同一类群。16S rDNA序列分析和总DNA的G+C%含量进一步确定糖蜜草中所分离的菌株属于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与产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lipoferum) 亲缘关系较近。BIOLOG 板测定结果显示,糖蜜草菌株TMCY243 对多种碳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与产脂固氮螺菌(A. lipoferum)的模式菌株DSM 1691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糖蜜草内生固氮菌为固氮螺菌属的一个新类群。

    •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斑表层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6, 26(8):2572-2577.

      摘要 (5277) HTML (0) PDF 254.53 K (3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斑为研究对象,调查获得林斑的水文、土壤、植被数据,分析了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斑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为(84.9±26.7)g/kg,变异系数31.5%。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海拔、土壤容重和灌木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林木郁闭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人工采伐形成的林窗斑块 (面积0.02~0.12 hm2)和半阴坡小斑块林地(面积0.17~0.89hm2),其斑块面积大小并未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经主成分分析表明,海拔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第一主成分,林木郁闭度是第二主成分,灌木生物量是第三主成分,累计解释率为83.8%。

    •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2006, 26(8):2578-2586.

      摘要 (2405) HTML (0) PDF 426.88 K (3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武进区物质输入总量及人均物质输入量也在增加,但递增速率均远小于GDP增长速率,而物质输出总量及人均物质输出量则呈现递减趋势;(2)在不考虑水的因素情况下,武进区物质输入量保持较快的上升速度,其中固体物质的增长速率远远大于气体物质的增长速率;物质输出量则呈总体下降趋势,其中以气体物质输出量的贡献最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以气体特别是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工业废气为主;(3)排除占大部分比例农业用水的上升,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地下水总量及人均利用强度都在减少;同时,总的废水排放量及人均排放量在减少,其中又以生活废水排放量的减少最快,其次是工业废水;(4)单位GDP物质输入量的变化处于波动状态,同期的单位GDP物质输出量则呈递减趋势,单位GDP用水量和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则有相同的递减趋势,表征了武进区资源利用效率的稳步提高,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也在逐步脱钩。上述结果体现了武进区近年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但还存在较多问题,说明武进区在调整物质利用强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还需下更大的功夫,并采取相关措施,以期提高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地位和意义。文章最后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就区域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应用中的一些缺陷,为今后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

    • 突变级数法在生态适宜度评价中的应用——以镇江新区为例

      2006, 26(8):2587-2593.

      摘要 (2580) HTML (0) PDF 336.51 K (4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003)已将生态适宜度评价列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明确提出了三级指标集成的框架要求,但并未推荐具体的技术方法。在当前的环评工作实际中,出现了多种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技术,如排列成比较技术、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却普遍存在着权重分配过程中的主观性问题。而对于生态适宜度评价这类多指标集成的问题,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只有减少权重赋值的主观性才能体现评价结论的科学性。鉴于此,推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适宜度评价方法——突变级数法。通过镇江新区环评的具体案例分析,突变级数法表现出在生态适宜度评价方面较好的适用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前述3种方法的数理分析对比,突变级数法表现出主营以下两方面的比较优势:首先该法不使用权重,只需按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很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制定权重的主观性;同时,作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突变级数法不仅可以对各地块是否适合其利用类型做出评价,还可以运用模型计算出各个地块生态适宜度的具体数值,对不同地块的生态适宜性程度进行定量的对比。诚然,应该客观地指出,在按指标的重要程度排序过程、以及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过程中,突变级数法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人为主观性,这也需要今后继续探索整合其他技术方法,加以进一步完善。

    • 软计算在生态模型中的应用

      2006, 26(8):2594-2601.

      摘要 (2534) HTML (0) PDF 388.78 K (2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生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和非线性以及空间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软计算方法开始应用到生态模拟中来。软计算是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在模式上主要包括元胞自动机、基于个体和盒式模式等;在方法上代表性的有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遗传算法、混沌理论等。重点介绍元胞自动机和规律方法在生态模型中的应用,具体实例包括种群动态模拟、水华预警和生境栖息地模拟

    • 九龙江流域大气氮干沉降

      2006, 26(8):2602-2607.

      摘要 (3304) HTML (0) PDF 299.62 K (3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九龙江流域10个站位的大气氮干沉降量进行为期1a的连续观测。利用专用降尘缸湿法收集大气沉降氮,在获取各月氮组分浓度和相应水样体积后,求得各月氮沉降速率,再将各月数值相加得到全年的大气氮干沉降量。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大气氮干沉降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性,总氮沉降量为3.41~7.63 kg N/(hm2•a),铵氮为1.02~3.00 kg N/(hm2•a),硝氮为0.76~1.76 kg N/(hm2•a)。干沉降中氮的3种主要形态铵氮、硝氮与有机氮分别占总沉降量的31%、24%和45%。中游漳州地区的大气氮干沉降总量较大。上游龙岩地区与中游漳州地区具有较高的铵氮沉降量,硝态氮在上下游间无明显变化,而有机氮沉降量在中下游地区较高。在时间尺度上,大气氮干沉降呈现出夏秋两季比春冬两季略高的总体趋势,季节性差异显著(p<0.05)。大气氮干沉降时空差异主要与氮排放量和气象条件有关。

    •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农业景观结构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2006, 26(8):2608-2615.

      摘要 (2599) HTML (0) PDF 491.30 K (3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黑土侵蚀区的拜泉县双阳河流域为案例,提取地形和土壤类型相对接近的30个上游子流域作为分析样本。以遥感、GIS和FRAGSTATS软件为平台获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基于GIS的RUSLE模拟土壤侵蚀,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研究景观指数与侵蚀模数的呼应关系。从而探讨土地利用调整和流域综合治理下的景观结构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当地或同类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侵蚀治理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顺坡垄农田面积百分比、景观聚集度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正相关,灌木林地、草地面积百分比、香农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负相关。9个结构因子与土壤侵蚀模数的复相关系数(R=0.931)大于单因子相关系数,多个景观结构因子综合地影响了土壤侵蚀,且达到高度相关。研究区侵蚀强度较轻,但大于东北黑土区土壤容许流失量标准。农田是土壤水蚀的主要景观要素,同时也是水土保持的主战场。增加灌草地斑块、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等将是该流域继续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办法之一。

    •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的恢复

      2006, 26(8):2616-2624.

      摘要 (2929) HTML (0) PDF 447.25 K (3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威胁,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为进一步研究2002年开始实施的湿地恢复工程,选择未恢复区、恢复区比较其水、植被、土壤等生态特征,结合野外调查及实验分析数据,结果显示至2005年7月恢复区湿地水域面积比例增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植被群落呈正向演替,土壤达到中、轻度盐化土水平,水禽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研究结果表明,以恢复湿地水文条件为核心措施的湿地恢复方案具有可行性。研究对于黄河三角洲其他类型湿地的恢复及改善其生态功能具有指导作用。

    • 西太湖湖滨带已恢复与受损芦苇湿地环境功能比较

      2006, 26(8):2625-2632.

      摘要 (1903) HTML (0) PDF 356.94 K (3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西太湖湖滨带部分地段受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进行修复的基础上,开展了修复后湿地和相邻受损湿地内植物生物量,湿地水体与泥积物中氮、磷含量,底泥有机质含量,底泥氮循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底泥重金属种类和含量等湿地环境功能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受损湿地内近20m宽的陆向辐射带均为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水莎草(Juncellus serotinus)以及人工种植的苏丹草、苦荬菜和黑麦草等鱼食青饲料所取代。与修复后湿地相比,每1m2植物生物量较少了37%~60%。(2)两类湿地中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沿水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到陆向辐射带依次呈递增趋势,且修复后湿地内水体中的无机氮浓度分别比受损湿地增加了25.36%,89.39%和2562.30%,其中以NH+4-N为主,反硝化作用在已修复湿地中占主导地位。(3)两种湿地内的水向辐射带和水位变幅带底泥氮、磷含量均较低,陆向辐射带内较高,磷含量分别比受损湿地同一水位梯度高3.19,2.62、2.25倍和1.74倍;氮含量分别比受损湿地同一水位梯度高1.84,6.08、2.09倍和2.46倍。(4)两种湿地内的水位变幅带和陆向辐射带中的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已恢复湿地底泥有机质含量达到4.13%~5.65%。水向辐射带含量均较低,一般在0.65%~0.8%之间。(5)水位变幅带和陆向辐射带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已修复湿地泥积物有机质含量达到42.17%~56.5%。水向辐射带有机质含量均较低,一般在1.65%~8.03%之间;(5)受损湿地内的陆向辐射区和水位变幅区硝化细菌数量分别比反硝化细菌高3.73倍和1.73倍,水向辐射区底泥中的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基本相当;在已修复湿地内的陆向辐射区和水位变幅区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别是硝化细菌数量的10.69倍和8.24倍,反硝化作用占绝对优势;在水向辐射区及开阔湖体,湖水的频繁交换作用,硝化细菌数量相对较多,硝化作用较强。(6)在湿地水位变辐区和陆向辐射区沉积物Mn含量较高,含量在800~1000mg/g之间。Cu、Zn、Pb等重金属污染元素含量分别为35.80~78.95μg/g,53.76~154.50μg/g和48.06~108.88μg/g,重金属污染对该区域水环境无明显影响。

    • 三亚湾秋、冬季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06, 26(8):2633-2639.

      摘要 (3088) HTML (0) PDF 357.68 K (2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于2004年10月(秋季)和2005年1月(冬季)对三亚湾进行了现场综合调查,研究了海区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DIN、PO3-4、DO、BOD5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秋、冬季分别为:(1.40±0.78)mg/m3和(2.25±3.62)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秋季为:(70.36±38.91)mg C/m3,冬季为:(112.57±181.38)mg C/m3。海区细菌的丰度秋、冬季分别为:(9.87±5.90)×108cells/L和(6.58±2.43)×108cells/L;平均细菌生物量秋季为:(19.73±11.81)mg C/m3,冬季为:(13.15±4.86)mg C/m3。表、底层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生物量分布均呈现三亚河口最高,离岸逐渐降低的态势,三亚河的陆源物质输送及其入海扩散是引起此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温度是造成秋季细菌的生物量高于冬季的原因之一。溶解无机氮为控制表层浮游植物和细菌分布的重要因子。秋季除表层DIN外各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都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冬季表层DIN、PO3-4、DO和BOD5均在p<0.01水平下与二者呈非常显著相关,底层仅DIN和BOD5在p<0.01水平下与二者呈非常显著正相关。三亚湾浮游细菌和浮游植物生物量间的相关性明显,初级生产是水域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 恩诺沙星对小型模型水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影响

      2006, 26(8):2640-2645.

      摘要 (2024) HTML (0) PDF 267.02 K (3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恩诺沙星是畜禽养殖业中广泛应用的抗菌药,它进入畜禽体后,会随畜禽的排泄物进入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通过人工构建的小型模型水生态系统,研究了恩诺沙星在水体的降解及其对水生态系统微生物的影响,为其生态风险评价提供数据。试验设5个浓度系列,1个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在试验中,恩诺沙星的降解速度很快,经5h后就已降到原始浓度的50%以下,之后随时间推移,降解速度逐步减慢。在试验初始浓度0.2~5mg/L的范围内,恩诺沙星对水体中的好氧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均无显著影响。讨论了恩诺沙星进入水环境后的生态效应。

    • 基于个体大小的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析——以广东星湖为例

      2006, 26(8):2646-2654.

      摘要 (2153) HTML (0) PDF 463.57 K (3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星湖是一个位于热带北缘的浅水湖泊。于2002年和2003年对该湖的后生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并以体重作为个体大小变量研究了浮游动物的个体大小组成结构。星湖后生浮游动物的体长范围为50~1300μm,所有优势种的体长均小于1mm。轮虫优势种中,体长最小的是剪形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和广布多肢轮虫等,它们的平均体长均小于100μm。前节晶囊轮虫是个体最长的轮虫。枝角类的优势种及次优势种为长额象鼻、颈沟基合、短尾秀体和微型裸腹等中小型种类,平均体长介于220~430μm之间。桡足类优势种为台湾温剑水蚤和温中剑水蚤,平均体长介于680~730μm之间,此外,无节幼体和剑水蚤幼体在数量和生物量上也比较高。后生浮游动物的个体体重范围为0.034~70.24μg,绝大部分种类都分布在3个体重等级以上,其中前节晶囊轮虫的分布范围最宽,为0.548~70.24μg。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是以小个体为主,并且随着体重增大逐渐减少,而生物量则在4.39~8.78μg这一中等个体体重的位置上出现峰值。根据对两个子湖——波海湖和青莲湖2002年和2003年生物量分布的分析与比较,2003年生物量均有所下降,在生物量分布的每个体重等级上轮虫基本上都是第一优势类群,其次是桡足类。星湖后生浮游动物的个体大小范围和出现生物量峰值的位置均小于温带湖泊,其个体大小结构特征与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湖泊相似。除了与营养水平较高有关外,鱼类的下行效应和水温可能是影响该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大小结构而产生与温带湖泊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研究该湖中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关系将有助于在热带湖泊中利用生物操纵来改善水质。

    • >专论与综述
    • 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主要研究方法评述

      2006, 26(8):2655-2662.

      摘要 (2643) HTML (0) PDF 444.70 K (4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也是生态科学中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估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研究这一复杂性问题,已发展了许多研究方法,可分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各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关方向也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但是,不同的研究由于在方法、时间与空间尺度等存在的差异,使得许多研究结果和预测很难被有效的整合或适用于大范围甚至全球水平。综述了陆地碳平衡的主要研究方法,分析和比较了各方法的特点,指出在研究中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及采用综合方法的必要性。

    • 树木根系碳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2006, 26(8):2663-2669.

      摘要 (3048) HTML (0) PDF 390.06 K (3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系作为树木提供养分和水分的“源”和消耗C的“汇”,在陆地生态系统C平衡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尽管20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认识到根系消耗净初级生产力占总净初级生产力较大的比例,但是,根系(尤其是细根)消耗C的机理以及C分配的去向一直没有研究清楚。主要原因是细根消耗光合产物的生理生态过程相当复杂,准确估计各个组分消耗的C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受树种和环境空间和时间异质性、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综述了分配到地下的C主要去向,即细根生产和周转、呼吸及养分吸收与同化、分泌有机物、土壤植食动物,及有关林木地下碳分配机理的几种假说,分析了地下碳分配估计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目的是在全球变化C循环研究中对生态系统地下部分根系消耗的C以及分配格局引起重视。

    • 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

      2006, 26(8):2670-2677.

      摘要 (6776) HTML (0) PDF 354.78 K (6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泊等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给人类带来诸多损害,如环境、生态和经济等方面的损害。富营养化的原因和控制途径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关注。我国针对水环境的富营养化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氮是引发水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物之一。外源氮负荷(分点源和非点源两部分)是水环境污染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于收集系统欠缺的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时成本过高。人工湿地是有效削减水环境中外源氮负荷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处理非点源污染源带来的氮负荷时更是如此。人工湿地具有氮去除效果好、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投资低和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人工湿地非常适合于水环境富营养化的防治。阐明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机理对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渗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主要包括挥发、氨化、硝化/反硝化、植物摄取和基质吸附。未防渗的人工湿地中,周围水体与人工湿地的氮交换影响着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一般情况下,人工湿地中硝化/反硝化是最主要的氮去除机理。pH值小于7.5时,氨挥发可忽略。pH值在9.3以上时,氨挥发很显著。处理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在进水负荷低、气候适宜、植物物种适宜和收割频率与时机适宜的条件下,植物收割可能成为主要的去氮途径。人工合理导向的湿地的氮去除效果通常优于天然湿地。合理的设计(填料的搭配、植物物种的配置以及布水和集水的优化)对人工湿地系统中氮去除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合理的运行,如有效的水位控制,正确的植物培育、合理的植物收割等,能有效地改善湿地中的氮去除。

    • 外来种互花米草入侵模式与爆发机制

      2006, 26(8):2678-2686.

      摘要 (6851) HTML (0) PDF 475.50 K (6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因其促淤造陆和消浪护堤作用显著而被许多国家引种,如今却在侵入地快速蔓延并呈现爆发趋势,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危害,被认为是研究生物入侵生态学和遗传学的模式植物。从种群的入侵力、生态系统可入侵性和入侵通道3个方面探讨互花米草的爆发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遗传分化和基因渗入能力是互花米草爆发的遗传基础,对逆境的高抗性和强竞争力是其快速扩张的保障,而高繁殖系数是互花米草爆发的源泉。我国互花米草种群的早期扩散人为影响超过了自然过程, 快速扩张呈现出点源扩散和多点爆发的特点, 从而为其种群控制带来困难, 同时种子的跳跃式和连续式扩散在互花米草种群维持、更新和爆发中有重要作用,强有力的克隆生长能力也为互花米草种群的连续扩张提供了保障。现阶段要完全控制和根除互花米草是不实际的, 但在及时预测预警的基础上,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采取有序控制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策略,仍可望妥善解决互花米草入侵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2006, 26(8):2687-2694.

      摘要 (2837) HTML (0) PDF 422.09 K (5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水稻化感作用的新进展,比较分析了当前常用于室内评价水稻化感作用潜力的几种生物测试法的优缺点,指出了琼脂迟播共培法是较为理想的室内生物测试法并已广泛应用于化感作用研究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稻化感作用的数量遗传特性及其QTL定位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特性;并就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逆境条件(如低氮或高伴生杂草密度胁迫)常引起水稻化感作用潜力增大的生理过程与分子机制作了阐述。结合近年来应用差异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实例,阐明了逆境引起水稻化感作用增强与其酚类合成代谢相关酶蛋白表达丰度增加,萜类合成代谢相关酶蛋白表达丰度下降有关。就究竟什么是水稻的化感物质及其作用方式等问题作了分析与讨论,指出水稻的化感抑草效应是其众多化感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重视区分化感物质对靶标杂草的原生作用和进入土壤生态系统中经生物转化后的次生作用。根据当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阐明了进一步研究水稻化感作用的焦点问题,提出了水稻化感作用的根际生物学特性与分子生态学机制,是未来国际上竞相角逐的重点研究领域,并认为以现代系统生物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方法,是揭示这一分子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重要技术选择和优先研究领域。

    • 干扰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2006, 26(8):2695-2701.

      摘要 (6217) HTML (0) PDF 408.23 K (6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介绍了干扰的概念及其性质和干扰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有关假说基础上,以森林干扰为主要对象,探讨了干扰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并从干扰类型、干扰强度和干扰频率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干扰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另外,还分析了重要的小尺度干扰——林隙在该方面的影响。分析总结出干扰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差异主要与干扰特征、植物群落特征及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受干扰地点的资源条件有关。最后,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在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荒漠区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响应研究进展

      2006, 26(8):2702-2708.

      摘要 (2801) HTML (0) PDF 347.67 K (4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荒漠区植被包括以旱生植物为主的荒漠植被和以中生植物为主的荒漠河岸林。综述了荒漠区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在个体、种群、群落以及斑块尺度上响应的研究成果,指出:荒漠区植物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植物适应气候、土壤、地下水等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在地下水与植被达到平衡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境土壤异质性、植被可塑性并采用长期定位和控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强调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同位素示踪技术和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开展植物水力提升及其机理研究;加强荒漠区植被对地下水响应机理研究特别是微观尺度(分子水平)和响应过程长期定位研究;重视植被响应地下水位波动和水质变化的研究;强化在景观尺度和生态系统尺度集成研究,以便为管理包括地下水在内的荒漠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 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

      2006, 26(8):2709-2715.

      摘要 (3209) HTML (0) PDF 387.65 K (5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末端治理方式的弊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局限性促使人们探求新的污染防治模式,生态学尤其是仿生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仿照自然生态系统来改造人类生产系统的想法,基于这种背景,产业生态学应运而生。分析了产业生态学诞生的背景及其形成过程,并全面系统论述了产业生态学领域的国内外进展,识别了目前我国该领域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给出了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对产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了展望。

    • >问题讨论
    • 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

      2006, 26(8):2716-2722.

      摘要 (3240) HTML (0) PDF 363.00 K (4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的角度可以定量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生态持续性程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物物理量衡量方法。尽管生态足迹分析具有指标指示意义明确、评估结果全球可比与模型方法简便、资料易获取、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在理论方法上仍存在不足之处。综合国内外区域生态足迹分析的最新进展,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6点:①弱可持续性评价,难以完整反映系统的可持续性状态;②静态模型,缺乏预测功能;③长时间序列生态足迹研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④全球平均生产力的相对性,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绝对性;⑤过于强调土地的数量,而忽略土地的质量;⑥假定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空间互斥性,忽视兼业性。

    • >研究简报
    • 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分析

      2006, 26(8):2723-2731.

      摘要 (2906) HTML (0) PDF 413.66 K (3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的树木年轮学研究可以看出:森林上限树轮宽度年表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下限年表间相关稍低,表明下限小生境要素对树木生长干扰较大。森林上下限树轮年表中样本的总解释量(ESP)和信噪比(SNR)都比较高,说明树木中都含有较多的环境信息;但标准年表中平均敏感度(M.S.)和轮宽指数的标准差(S.D.)都是森林上限数值低于下限,这表明森林上限树木生长对环境变化响应的敏感性降低;相关分析和响应分析也发现森林下限生长的树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较为显著。就温度而言,森林上限和下限表现基本一致,树木生长多与温度负相关,其中下限树木生长与春季均温和3~6月份均温显著负相关; 降水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上限树木生长与春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有较高的负相关,而对下限树木生长影响最大的则是冬季和3~6月份降水。湿润指数与降水基本一致即上限呈负相关而下限正相关,温暖指数全为负相关,寒冷指数下限负相关显著;显然该地区森林上下限树木生长的生态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研究发现,冬春季节的不同水热组合则是形成树木年轮宽窄的限制因素;同时,前期生长的滞后效应对年轮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 杉木与楠木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及其养分动态

      2006, 26(8):2732-2738.

      摘要 (2275) HTML (0) PDF 326.22 K (3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网袋法研究了杉木和楠木叶凋落物以不同比例的混合分解及其养分动态,结果表明:杉木与楠木叶凋落物混合处理的分解速率和K释放率基本上均大于单独的纯杉木和纯楠木,而N和P释放率则介于单独的纯杉木和纯楠木之间;杉楠混合分解可加快了混合中杉木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N、K两元素的释放率,并且随楠木叶比例的增加,促进作用越明显;混合分解对混合处理的分解速率和K元素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N、P元素的释放影响不明显。

    • 淡水湿地种子库的小尺度空间格局

      2006, 26(8):2739-2743.

      摘要 (1813) HTML (0) PDF 233.17 K (2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湖里沼泽为对象,研究了种子库在小尺度空间范围的水平分布格局。在沼泽中选择地表植被分布比较均一的16m×4m大小的方形区域,按1 m间隔获取64个内径7.8 cm、深5 cm的圆柱状土样,通过幼苗萌发法鉴定每个土样的种子库组成。采用2个格局指数(离散系数和Lloyd平均拥挤指数)以及Moran空间自相关系数分析了种子库中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种子库由17个物种组成,多年生的锐棱荸荠(Eleocharis acutangula)和龙师草(E. tetraqueter)是种子库中密度最大的物种。两个格局指数显示7个分布频率大于10%的物种的种子全部为聚集分布。Morans I统计分析显示其中只有3个物种为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表明这3个物种的种子斑块大小超过了目前的两个取样单位之间的距离(1 m),而其它4个物种的种子斑块则小于这个尺度。

    • 基于免疫进化算法(IEA)的鹤望兰(Strelitzia reginae)叶面积指数(LAI)模拟

      2006, 26(8):2744-2748.

      摘要 (1913) HTML (0) PDF 189.85 K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免疫进化算法(IEA)是基于遗传算法(GA)的一种“加强局部搜索,兼顾全局搜索”的进化算法。利用免疫进化算法(IEA)对鹤望兰叶面积指数(LAI)进行模拟,平均相对误差为3.44%,取得满意的结果,对鹤望兰栽培管理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免疫进化算法用于鹤望兰叶面积指数模拟简便、易行,为鹤望兰叶面积指数模拟模型的建立及参数优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 脆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et V)的病理生理生态学

      2006, 26(8):2749-2756.

      摘要 (2554) HTML (0) PDF 369.82 K (2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就形态、生态和病理学性状对处于脆化终极阶段(LD50≥6.67kg/kgbw)的草鱼与普通草鱼进行比较分析。高度脆化的草鱼在生态学上出现明显变化,体长和体重的指数方程W=aln显著不同于普通草鱼,DO阈值由平均值0.54mg/L上升到平均值1.68mg/L,CO2麻醉浓度(呼吸抑制值)由194mg/L高浓度下降到52.42~65.36mg/L, Root效应及Broh效应显著改变。解剖分析表明,草鱼脆化过程是渐进性组织病变的生理过程,包括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性病变,最终使过度脆化的草鱼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直接导致死亡。草鱼脆化死亡具有明显的饲料(蚕豆)累积剂量——效应反应的毒理学规律,脆化草鱼的体长与体重的指数方程W =18.1719L2.4360可作为华南地区商品脆肉鲩标准的参考。研究结果将为脆化草鱼规模化集约养殖和提高脆化草鱼长途运输成活率提供参考。

    •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参数的影响

      2006, 26(8):2757-2763.

      摘要 (2304) HTML (0) PDF 279.76 K (2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8个冬小麦品种(系)于2002年种植在8个不同地点的试验结果, 分析了品种(系)、环境以及品种(系)与环境的互作对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及其组成、面团揉混仪参数及烘烤品质等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GMP、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有显著影响,说明GMP及其组成主要受基因型控制;沉淀值、峰值时间(MPT)、8min带宽(8TW)受环境影响程度比基因型小;而品种、环境及其互作对面包体积都有显著影响。小麦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地点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不同。品种(系)和地点的互作效应在同一品种不同地点间是不同的,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下,也有表现好的品种(系)。综合考虑对烘烤品质的影响,烟台点和济麦20表现最好。因此,进行品质评价时,不同地点间不仅考虑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还要考虑蛋白质质量、GMP及其组成、沉淀值、中线峰值时间以及8min带宽的变化规律。

    • 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

      2006, 26(8):2764-2769.

      摘要 (2474) HTML (0) PDF 257.64 K (3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4株溶磷菌(Lx81、Dm84、 Jm92、Lx191)、和3株固氮菌(ChW5、ChW6、ChO6)单独和混合接种后测定培养液有效磷含量、pH值及总有机酸含量的方法,研究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接种溶磷菌:Lx8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能提高磷矿粉的溶解能力,4株溶磷菌与 ChW6,Lx81、Dm84、Lx191与ChO6分别混合培养及Jm92+ChW5组合溶磷量极显著增加(p<0.01);Dm84+ChW5、Lx191+ChW5、Jm92+ChO6组合的溶磷量下降(p<0.01)。除Lx81+ChW6、Lx81+ChO6培养液pH值降低外,混合培养的其它组合培养液pH值均较单独接种溶磷菌时升高。有机酸测定结果表明, Lx81、Jm92与ChW5、ChO6分别混合培养、ChW6+Lx81组合有机酸含量升高(p<0.01),其它7种组合的有机酸含量均较单独接种溶磷菌的值下降(p<0.01)。溶磷菌和固氮菌单菌培养时溶磷量与pH值、溶磷量与总有机酸含量及pH值与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呈现线性相关;Dm84、Lx19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溶磷量与pH值之间、Lx8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溶磷量与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呈现线性相关,其它组合的溶磷量与pH值、总有机酸含量间没有相关性。溶磷菌和固氮菌混合培养对溶解磷矿粉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

    • 水稻化感品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006, 26(8):2770-2773.

      摘要 (1890) HTML (0) PDF 206.64 K (2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三叶期水稻化感品种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氨化细菌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水稻化感品种PI312777和水稻非化感品种“辽粳九”、“秋光”的土壤中存在显著差异,土壤中大多数微生物被水稻化感品种所抑制,但化感品种土壤中的放线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则介于两种非化感品种之间。这一研究表明,水稻化感品种能显著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