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徐基良 , 张晓辉 , 张正旺 , 郑光美 , 阮祥锋 , 朱家贵 , 溪波
2006, 26(7):2061-2067.
摘要: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在微生境上,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乔木盖度以及坡向余弦值与灌木高度的相互作用;在115 m尺度上,关键因子是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250m尺度上,主要因子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及针叶林与阔叶林面积的相互作用;对于距离因素,到河漫滩和到农田的距离是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根据回归分析和AIC及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在较大的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有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和灌丛面积的相互作用、到河漫滩的距离以及到农田的距离。
2006, 26(7):2068-2072.
摘要:为进一步弄清中国牦牛的遗传资源及其类型划分,利用微卫星DNA、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等3种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研究了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的分类;并结合作者对牦牛染色体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结果探讨了中国牦牛类群的分类。结果:①根据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大(1.506),麦洼牦牛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1.062)。5个牦牛群体被聚为两大类,四川九龙牦牛单独成一大类,其他牦牛群体聚为一类。②根据RAPD和AFLP两种分子遗传标记的分析,表明天祝牦牛和大通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小(0.0336),九龙牦牛和天祝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大(0.0414),4个牦牛品种被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品种聚为一类,其它3个牦牛品种聚为一类。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为一类,然后在较远处与麦洼牦牛聚为一大类。③根据染色体特征和血液蛋白位点的基因频率进行聚类的结果与微卫星DNA、RAPD、AFLP的聚类结果相似。中国牦牛可分为以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为代表的两个类群(型)。这与蔡立等将中国牦牛分为“青藏高原型"和“横断高山型"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与其他学者的分类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结合中国牦牛品种(群体)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育成史及其分化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中国牦牛分为两个大的生态类型是合理的。
2006, 26(7):2073-2078.
摘要:选用大豆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干旱和复水对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以期为大豆抗旱栽培和高效利用水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发现,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47%时,处理组大豆凌晨叶片水势和对照组相比基本没有下降,但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7%时,处理组叶片水势急剧下降,表现为一定的阈值反应,存在明显的凌晨叶水势临界值。大豆开花前期叶片的凌晨叶水势阈值约为-1.02 MPa,低于此临界值,叶片水势急剧下降,叶片净光合速率也明显降低。研究发现,在实验的第3天,处理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7%,叶片水势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7%,蒸腾速率为对照组的67%,净光合速率为对照组的90%,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组高35%,这说明大豆的蒸腾比光合对干旱更敏感。因此,可利用这一结果采取适度干旱等措施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复水后大豆叶片水分状况得到改善,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表现为接近于直线的上升,气孔导度的恢复也很快,这表明大豆存在着胁迫解除后快速生长的特征。但是,干旱对大豆的生长等生理过程是否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效应的大小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006, 26(7):2079-2086.
摘要:试验于2003年6月10日至8月20日在温室中进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4个水分处理(充分供水、轻度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6次重复。各水分处理严格控制浇水间隔:充分供水,每2d浇水1次;轻度胁迫,每3d浇水1次;中度胁迫,每4d浇水1次;重度胁迫,每5d浇水1次。每次浇水的量相同, 500ml。试验材料为美洲黑杨杂交无性系,父本为哈佛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 CI. ‘Harvard’),母本为山海关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 CV. ‘Shanhaiguanensis’),共10个无性系,编号为J1~J10。以当前优良品系108杨(Populus euramericana CV. ‘114/69’)和中林46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 CV. ‘Zhonglin 46’) 为对照,编号为CK1、CK2。测定了12个无性系间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羧化效率Ce)及气孔特征参数 (气孔频度、气孔大小、上/下表皮气孔数目比)、根冠比的差异,并深入分析了光合参数与WUEL、气孔特征参数与WUEL、根冠比与WUEL及光合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无性系间WUEL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随水分胁迫的加剧而更加显著。无性系间WUEL的差异在4个水分处理下表现出一致性,即WUEL最优的都是J2,其次为J6、J7、J8、J9。高WUEL的J2等无性系其气孔频度、气孔大小、Gs、Tr、Pn和根冠比在所有无性系中都处于适中的位置。它们的上/下表皮气孔数目比大,Pmax、LSP、Ce明显优于对照。Pmax高、LSP高、Ce大,表明高WUEL的J2等无性系光合能力强。Gs、Tr、Pn适中,表明J2等无性系在保证具有高WUEi的同时能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根冠比适中,表明J2等无性系的光合产物在根、冠之间分配合理,能有充足的根系分布保证水分的供应,同时又有较多的光合产物积累在地上部分。气孔特征参数的差异是导致无性系间光合能力和WUEi差异,并最终导致WUEL差异的一个主要因子。气孔频度和气孔大小适中的无性系,其Gs、Tr、Pn适中,WUEi较高;上/下表皮气孔数目比大的无性系则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无性系间WUEL的差异是一系列具有差异的生理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高WUEL的无性系通常光合能力强、WUEi高、根冠比适中。今后工作中选育高WUE的无性系时,除需关注单个生理参数的突出作用外,更应关注生理参数的协同作用。
2006, 26(7):2087-2092.
摘要:利用设置在不同地类内的径流小区,对辽西大凌河流域的沟壑丘陵区进行定位观察,探讨辽西半干旱区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和沙棘的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2002年6月~2004年6月平均降水量为238.9mm时,油松和沙棘平均林冠截留量分别为55.5mm和76.05mm,其截留率分别为23.08%和32.28%,即约有1/4~1/3降水被林冠截留。油松林中凋落物平均截留率为14.17%,沙棘林为20.8%。油松林和沙棘林年均径流深分别为2.516mm和0.893mm;侵蚀量为15.57t km-2 和0.76t km-2;林地内径流深和侵蚀量约为荒地(对照)的1/20和1/50。林地土壤理化性质,除土壤容重之外,0~20cm土层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都高于20~40cm土层;油松林和沙棘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荒地;pH、全磷和速效磷在地类和不同土层深度中没有显著差异。沙棘林和油松林的非毛管持水量分别是荒地的275.9%和182.1%。
陈俊华 , 慕长龙 , 陈秀明 , 向成华 , 罗成荣 , 韩华柏 , 陈国先 , 杜亚军
2006, 26(7):2093-2100.
摘要:将土地利用的适宜度、适宜度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由实测资料和专家系统综合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重及关联度,建立起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四川省阆中市岳家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结果表明,经调整后,该区的农林牧比例趋于合理,土地的经济效益指数、生态效益指数分别由原来的1529.80、1460.94提升到1719.99、1758.21。此外,调整后,景观格局发生变化:景观多样性指数(H)和景观均匀度指数(E)分别由调整前的1.3028和0.6108增加到调整后的2.0920和0.8463,分别增加了60.58%和38.56%,最大多样性指数上升了18.33%。而景观优势度和蔓延度指数则由调整前的0.6431和0.7467减少到调整后的0.2106和0.7125。说明景观斑块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斑块的聚集状况分散化。实例证明,在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物元分析方法能克服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的精度,而且能落实到山头、地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006, 26(7):2101-2107.
摘要:对北京西山地区31a油松林降水化学进行定位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流经油松林过程中,其营养元素(除Na+外)的浓度出现梯度变化:树干茎流高于穿透雨高于大气降水,并且有明显的月际变化,表明从林冠、树干淋洗大量的营养元素,林冠和树干中养分元素迁移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重要的组成部分。(2)营养元素变化中,浓度差异变化较大的元素是NO-3-N和K+,NO-3-N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浓度分别是大气降水的4.4倍、9.9倍,它们中的K+浓度分别为大气降水的4.1倍和8.1倍。(3)降水经过油松林,养分淋溶总量为54.12 kg hm-2,淋溶量较多的元素是Ca和K,淋溶强度最大的元素是K+。(4)北京西山地区大气降水输入林地的养分66.38 kg hm-2,较多的元素是Ca、N。降水经过油松林输入林地养分总量为120.50 kg hm-2,Ca元素最高,为61.22 kg hm-2,其次是N元素(NH+4-N+NO-3-N),为31.34 kg hm-2,K元素为16.49 kg hm-2,Mg元素为8.11 kg hm-2,Na元素最少,为3.34 kg hm-2
2006, 26(7):2108-2114.
摘要:黑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北干旱内陆河地区水资源的支撑作用将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分析黑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条件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显得极为重要。根据黑河流域具体情况,结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生态环境状况,以遏制并逐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以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约束。首先利用水资源承载压力指数计算了现状条件下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压力度,得出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属于超负荷承载。水资源将成为制约黑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保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当前必须立足于当地的水资源条件,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才能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然后针对超载现状,对黑河流域规划水平年(201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作进一步的分析评价,根据相关预测资料设计了3种可能情景,利用流域评价的发展系数、协调系数、公平系数和可持续发展系数,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恢复程度等方面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并计算其水资源承载压力度,同时结合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方案组合和各种发展模式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满足流域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判据的方案的承载能力指标即为该方案下的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指标。
通过对黑河流域现状及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度分析评价,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选取出了最优发展模式,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通过寻求情景方案中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度的最佳组合,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结果表明:通过努力,谋求经济和社会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协调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
2006, 26(7):2115-2124.
摘要: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区的哈尼梯田湿地分布于海拔144~2000m、坡度在15~75°的山坡上,具有独特的垂直特征,高程变化是其垂直特征的主要驱动力。从景观、类型、植被、水文和土壤几个方面论述了哈尼梯田的垂直特性。哈尼梯田湿地景观呈现“森林-村庄-梯田-河流”垂直特性。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将哈尼梯田湿地划分为5个类型,不同类型上湿地植物——水稻的品种、栽培、耕作方式等均呈现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哈尼梯田涵养水源的能力为5050m3/hm2,水质随海拔降低呈现“好-差-好”的垂直特征,这个变化过程反映了梯田湿地对污染物的强有效的降解作用,进入梯田的污染物的浓度随海拔降低呈指数级下降。通过多元统计法分析,得出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排序为:神林或林地>梯地>梯田>水源地,除水源地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含量以及综合质量基本呈现与海拔成正相关关系;全福庄土壤综合质量好于勐品土壤总和质量;哈尼梯田湿地的垂直特性是其区别于其它类型湿地的显著特征,分析和比较哈尼梯田湿地与平原稻田湿地和天然湿地在结构、功能和价值上的异同性,进一步突出了哈尼梯田的垂直特性。
2006, 26(7):2125-2132.
摘要:为弄清湖南株洲(北纬27°50′,东经112° 54′)栖息于林地的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季节生活史策略,研究了光周期和温度对其若虫发育、龄数变异及成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国小蠊的若虫发育明显受光周期的影响。长日条件(LD 16∶8h)下若虫发育最快,中间日长(LD 14∶10h)次之,短日条件(LD 12∶12h)下若虫发育最慢。将孵化后30日的若虫自长日条件向短日条件转移,则若虫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反方向的转移,则若虫发育迅速。说明德国小蠊若虫存在滞育现象,短日条件诱导并维持滞育,长日条件解除滞育。若虫期经历的龄数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25℃的温度条件下,LD 16∶8h、LD 14∶10h及LD 12∶12h若虫期的龄数分别为7、8和9龄;长日条件下,30℃和25℃的若虫龄数为7龄,而20℃为9龄。根据实验室观察和林地调查结果,德国小蠊在湖南株洲1年发生1代,以滞育若虫越冬。30℃、25℃、20℃的温度条件下,卵鞘成活率分别为14.3%、90.1%和51.9%,高温和低温均不适合德国小蠊的繁殖。因此,可以认为控制若虫发育和龄数的光周期、温度反应的生态意义在于调控繁殖虫态和繁殖的适宜季节保持同步。
殷向东 , 徐健 , 刘琴 , 肖强 , 唐美君 , 苏建坤
2006, 26(7):2133-2138.
摘要:苏云金杆菌(Bt)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等,两类生物源杀虫剂常以复配混用方式应用。由于药效的迟缓,而明显表现出剂量-时间-致死作用复合特征。但目前尚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混用配比优劣判别标准。受叶庆华等地学信息图谱分析和曹进等指纹图谱整体相似性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启发,用室内人工饲养繁殖茶尺蠖2龄初—中期幼虫生物测定结果作为基础数据,分析研究了Bt与EoNPV混用的剂量-时间-致死作用复合特征,并进行了配比优劣性判别的尝试。首先将生物测定的有关结果输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和Excel绘图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分别绘出不同药剂处理的,以剂量梯度为横轴,以累加死亡虫数为纵轴的不同观察时段害虫致死过程的曲线组图,简称时段药效信息图;再使用SPSS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提取出用于整体相似性比较的图谱单元Ⅰ和用于细节非相似性比较的图谱单元Ⅱ,且分别量化,由此得到相似值和非相似值,据此又分别算得相似系数和非相似系数;最后综合成一种混用配比优劣性总体判别指标,简称Q值。结果,Bt∶EoNPV为9∶1、7∶3、4∶1和2∶3等4个混配处理的Q值依次为200、100、31.0和23.8,明显标示了其中“9∶1"的Q值最大,被确认为最合理的混配处理。此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相同。还对该图谱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以及应用的可行性等进行了讨论。
2006, 26(7):2139-2147.
摘要:在捕食和附加食物交互作用条件下,以恐吓、进攻、追逐、争斗及回避5类行为为变量,以恐吓、进攻、追逐计数之和的平均值作为攻击水平,测定根田鼠种群不同波动时期成体的攻击水平。发现根田鼠的攻击性与种群波动时期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种群3个波动时期,4种处理种群两性攻击型个体比例差异显著。除预防捕食者无附加食物 (-P, -F) 种群的雌体外,其它处理种群增长期和高峰期雌性和雄性攻击型个体的比例高于其衰减期。其中,预防捕食者附加食物 (-P,+F) 种群、-P, -F种群及未预防捕食者附加食物 (+P,+F) 种群,雄性攻击型个体的比例均为增长期>高峰期>衰减期;在未预防捕食者无附加食物 (+P,-F) 种群,雄性攻击型个体比例为高峰期>增长期>衰减期。各处理种群雌性攻击型个体比例的格局与雄体的不同。其中,-P,+F种群及+P,+F种群为增长期>高峰期>衰减期,+P,-F种群为高峰期>增长期>衰减期,而-P, -F种群攻击型个体比例为高峰期>衰减期>增长期。虽不同处理种群雌体及雄体的5类行为变量与种群密度的相关性不一致,而具有明显攻击性的恐吓、进攻及争斗3类行为则分别与种群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其结果与Chitty多态行为假设预测的一致;验证了所提出的特定假设:种群外部因子捕食和食物交互效应介导的攻击行为选择,是引起田鼠类种群季节性波动的主要内部因子。
2006, 26(7):2148-2153.
摘要:首次利用嗜虫书虱Liposcelis entomophila雄虫分别爬向雌、雄虫的时间确定了嗜虫书虱是雌虫分泌的性信息素,而不是雄虫分泌的聚集信息素。首次在国内外对微小个体的啮齿目昆虫嗜虫书虱L.entomophila性信息素的提取方法和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自制圆盘诱捕器的生物活性测定试验中, 雄虫爬向雌虫平均只需要(20.00±2.44)min(N=10),而雄虫爬向雄虫的时间平均需要(70.50±6.56)min,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了是雌虫分泌的性信息素。采用有机溶剂(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浸泡法和顶空气体收集方法并用两种溶剂(正己烷和二氯甲烷)进行淋洗收集嗜虫书虱未交尾雌成虫性信息素,分别用自制的圆盘诱捕器和模拟仓诱捕器和“Y”型嗅觉仪三种方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性信息素粗提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顶空气体收集法得到的正己烷淋洗液在自制的圆盘诱捕器诱捕法中对雄虫的引诱活性最强,其诱集系数和诱虫数分别是46.3%±4.2%和14.0±1.0,与未交配的雌虫的相当,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与顶空气体收集法得到的二氯甲烷淋洗液及正己烷浸泡液和二氯甲烷浸泡液的差异均显著(p<0.05)。说明顶空气体收集法用正己烷淋洗方法可以用来收集嗜虫书虱雌成虫性信息素。不同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研究表明“Y”型嗅觉仪是在理想的状态下进行的选择性试验,其对正己烷淋洗液的诱集系数和诱虫数均较高,分别为55.3%±6.3%和15.0±1.8,与圆盘诱捕法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和模拟仓诱捕法相比差异显著(p<0.05)。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考虑利用圆盘诱捕法对嗜虫书虱进行诱捕。
张宏玉 , 刘凯 , 钟平安 , 王锋尖 , 黄英金 , 徐正进
2006, 26(7):2154-2160.
摘要:建立了一种对水稻品种的灌浆期耐热性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选取籽粒充实度、秕粒率、饱粒密度、垩白米率、垩白度等5个与水稻灌浆期耐热性强弱密切相关的性状,以参评品种这5个性状的耐热系数为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5个彼此相关的单项指标转化为2个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每一品种的5个单项性状的耐热系数和综合指标的标准化特征向量求出每一品种2个综合指标的得分。计算每一品种2个综合指标得分的隶属函数值,并以综合指标的贡献率来确定2个综合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到每一品种灌浆期耐热性的综合评判值(D值)。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品种的综合评判值(D值)进行数量分类,同时结合生产实际的要求,可把每一品种划归为不同的耐性等级。外部独立样本组的统计检验以及实践验证的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综合评判方法具有理想的效果,可以对不同品种灌浆期综合耐热性能的强弱作出客观、准确的评判。
2006, 26(7):2161-2166.
摘要:以褐飞虱-水稻为模式,研究虫害胁迫下植物的化学防御生理生态特征,测定了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防御酶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虫害诱导,不同品种水稻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同时, 光合速率以及叶绿素含量也相应下降;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不显著。虫害对水稻叶片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脂氧合酶均具有诱导作用。这种诱导作用具有时间效应,且不同品种诱导作用不一致。
2006, 26(7):2167-2173.
摘要:选择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案例对象,分析了该区人地作用关系中生态脆弱的本质与恶性循环链式反应的机理,并用生态陷阱来类比描述人地作用关系中的这一现象过程。指出生态陷阱是特定生态系统属性与相应的人类活动干扰耦合导致人地作用自驱动机制形成,最终导致人地关系不断衰减恶化的现象和过程,本质上是人地作用过程中产生了路径依赖,进入了一种低水平的轨道锁定状态。生态陷阱概念或者研究视角的提出将为生态系统管理、生态建设与恢复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结合农牧交错带的问题提出了该区生态建设的方向性建议。
2006, 26(7):2174-2182.
摘要:收集了岷江上游5县92个乡(镇)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运用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别建立传统生态区划(自上而下)和景观生态区划(自下而上)的指标体系,借助GIS工具和多元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要素指标空间分异的特性分析,进行了岷江上游以乡(镇)为最小单元的生态区划研究。根据岷江上游乡(镇)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状况,传统生态区划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大区,而景观生态区划则为4个大区,但二者间的基本轮廓大体相似。为识别两种区划方法间的异同,比较与分析了自然环境复杂区域的小区级划分结果。分析表明,两种区划方法在划分依据、信息识别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在小区划分中,景观生态区划对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区域的区划优势明显。
2006, 26(7):2183-2190.
摘要:在分析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耦合函数、耦合轨迹、耦合类型和耦合阶段,并以河西走廊为例,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进行了验证。在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既有相互胁迫的过程,也有相互促进的环节,它们之间是一种在交互胁迫中相互促进的动态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关系在其演化周期内呈现出双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其耦合演化轨迹是一条双指数曲线;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低级协调型、生态主导型、同步协调型、城市化滞后型、逐步磨合型、城市化超前型、生态脆弱型、低级磨合型和不可持续型等九种基本耦合类型,并经历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好转和高水平协调等5个耦合阶段。河西走廊各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演进过程符合双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其耦合轨迹均呈现出双指数曲线的变化形式;嘉峪关市属于逐步磨合型,目前处于好转阶段;金昌市属于城市化超前型,处于磨合阶段;酒泉市属于生态主导型,处于拮抗阶段;张掖市属于同步协调型,处于拮抗阶段;武威市属于生态脆弱型,处于拮抗阶段;玉门市属于低级磨合型,处于好转阶段;敦煌市属于生态脆弱型,处于拮抗阶段;河西走廊属于生态脆弱型,处于拮抗阶段。
2006, 26(7):2191-2197.
摘要:为研究区域生态安全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度量的指标体系和基于熵权法赋权的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从时间尺度上(1990~2004年)对广东省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动态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1990年的0.125增加至2004年的0.402,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区域生态压力在不断加大及生态安全现状水平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对广东省环境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预测评估,得出在实现环境目标的情景下,2010规划年和2020规划年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分别达到0.533(临界安全)和0.691(较安全)。评价方法简单直观,评价结果客观合理。
2006, 26(7):2198-2206.
摘要:土地覆盖及其变化研究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而土地覆盖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包括空间粒度和幅度)属性,不仅如此,尺度问题还成为景观空间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研究了解土地覆盖的尺度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基于高分辨率SPOT遥感数据,对广州市土地覆盖的景观特征进行类型及景观水平的粒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粒度增加对优势的景观类型有加强作用;粒度效应在类型和景观水平上都存在“临界阈”现象,粒度10、32和128是“临界阈”粒度。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不同特征指数的粒度响应存在差异:绿地和水域是对粒度响应最敏感的两种土地覆盖类型,而园地的斑块密度和面积百分比对粒度变化不敏感。景观水平上,斑块密度和平均形状指数的粒度响应最强烈,多样性指数则最弱,反映不同粒度形成的景观的异质性不同。
胡聃 , 张艳萍 , 文秋霞 , 陈超 , 刘天星 , 王震 , 许开鹏
2006, 26(7):2207-2218.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中总体资产组成、结构及其价值动态是城市生态经济研究的重要论题,综合探讨城市总体资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格局将有助于逐步揭示城市发展的生态经济运行机制。剖析了总体资产定义及其价值含义,分析总体资产构成与结构;以北京城市生态系统为例,采用能值方法分析北京城市总体资产年际变化动态,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发展与总体资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城市总体资产动态呈现几方面的特点:(1)总体资产规模大,其规模与密度随城市发展而逐年增长;(2)资产组成多样,价值形态复杂,人造与人类资产已成为总体资产价值的主体(人造资产比重已超过总量的60%,生态资产比重小,已低于总量的10%),并随城市发展而增长;(3)资产流通量大,对外部依赖性强,其净流通系数随城市发展而逐年增长;(4)总体资产构成随着城市发展呈现明显的极化趋势,棕化不断加剧,绿化逐年降低;(5)生态资产规模呈不稳定波动状态,尽管更新率总体稍有上升,但自给率、净流通率仍然在下降,净损失率也呈现不稳定变化,其资产规模总体趋势于下降,并由积累态转变为耗散态,已成为总体资产价值构成中的脆弱或敏感要素;(6)自然资产的产出系数与收入系数均随城市发展而逐年增长。
戴全厚 , 刘国彬 , 田均良 , 薛萐 , 翟胜 , 王国梁
2006, 26(7):2219-2228.
摘要: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是黄土丘陵区侵蚀环境下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目标。在分析侵蚀环境下生态系统健康特征和诊断指标筛选原则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支持、社会经济人文影响和生态综合功能3个方面,选择17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了一套适合于侵蚀环境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诊断的指标体系。以均方差决策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法、线性加权函数法分别建立二级层次和综合指标健康诊断模型——健康指数。分析研究侵蚀环境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动态,结果表明,该环境系统健康状况相对稳定,健康指数呈逐年波动式上升趋势(由1985年的0.370增大到2003年的0.573),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以现实生态经济最佳水平为目标,引入障碍度、优势度等概念,运用通经分析对该环境小流域系统健康进行障碍和优势诊断,并据此提出了建设对策和建议,为该环境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陈芳 , 周志翔 , 肖荣波 , 王鹏程 , 李海防 , 郭尔祥
2006, 26(7):2229-2236.
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大型工业区,其环境质量的改善更是依赖于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以城市绿地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蒸腾吸热、减少污染物、滞尘、减噪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城市工业区生态效益计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对武汉钢铁公司厂区绿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绿地GIS和各层片叶面积指数,对厂区绿地叶面积绿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并通过各层片单位叶面积生态效益值的测定,定量研究了城市工业区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结果表明,厂区绿地叶面积总绿量是1694.21 hm2,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其中落叶乔木绿量为399.8 hm2,常绿乔木绿量为409.0 hm2。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取决于绿地叶面积绿量和植被生态功能,植被生态功能由组成植物本身的冠形、叶表面特性及生理特性决定。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释氧量和蒸腾吸热量均以草本类最大;常绿乔木叶片对SO2污染物的年吸收量最大,为0.81 g•m-2•a-1;而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叶片的滞尘能力较强,草本类滞尘能力最弱。武钢厂区园林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年总货币值为人民币20100.21万元,以夏季蒸腾吸热效益的货币值最高,达16330.56万元。其次是固定二氧化碳效益的货币值为2969.39万元,固定CO2量为23850.50 t•a-1。吸收SO2量为6563.44 kg•a-1,其货币化值所占比重最小,只有0.39万元。厂区园林绿地年释放O2量为17345.82 t•a-1,年滞尘量2884.51 t•a-1。在城市工业区绿化中,应根据绿地功能需要,配置适应环境且生态功能强的树种,并通过绿地合理的复层结构来增加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绿量水平,以增强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有效地改善工矿企业的环境质量。
2006, 26(7):2237-2246.
摘要:2004年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使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进行了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ynechococcus高丰度值出现在次表层 (15 m或20 m),位于温跃层之上,高生长率往往出现在丰度最大值水层上方;Prochlorococcus丰度在夏季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与温跃层深度基本一致,表层生长率高于真光层底部。Synech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11~1.18 d-1,被摄食消亡率为0.11~0.76 d-1,分布格局均为从沿岸向外海方向升高。Prochlor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23~0.49 d-1,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近岸略高于外海,而冬季的趋势正好相反;真光层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12~0.33 d-1,冬夏两季均是近岸高于外海。温度、营养盐和光是影响Synechococcus生长率变化的重要因子。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丰度与群落生长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根据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的生长率估算了它们的生产力及其对Pico-生产力的贡献
谷孝鸿 , 白秀玲 , 江南 , 范成新 , 程建新 , 吴林坤 , 曹萍 , 王晓蓉
2006, 26(7):2247-2254.
摘要:渔业是太湖的重要功能之一。太湖渔业主要以自然捕捞和围网养殖为主。目前太湖自然渔业捕捞强度及东太湖湾围网养殖的超常规发展,给湖泊生物资源带来巨大影响。依据太湖生物资源现状和分布,借助太湖遥感解译图像,定位设置太湖各类生物资源恢复与保护的功能区域,包括东部的资源保护核心区、缓冲区(湿地生态景观带)和西部的生态恢复区等。其管理目标是太湖水环境、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及环湖湿地、自然景观的保护,加快太湖生态恢复进程,促进旅游业和渔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太湖渔业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006, 26(7):2255-2260.
摘要:模拟分析了繁殖群体大小、繁殖偏倚和占群优势雄性数目对麋鹿的有效种群大小的影响。发现麋鹿占群优势雄性数目越少, 其有效种群越小。麋鹿的繁殖计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存的作用十分有限。雄性繁殖后代数目的方差越大,繁殖群体的有效群体越小。近交系数在封闭繁育种群中会上升。麋鹿有效种群越大,近交系数上升越快。根据分析结果,为了保存麋鹿种群中现有的遗传多样性,应当采取如下措施:(1) 建立麋鹿繁殖群的遗传谱系档案,检测参加繁殖的麋鹿的遗传结构,记录繁殖的麋鹿的谱系;(2) 每个麋鹿繁育基地应建立两个以上的繁殖群,组成繁殖群时,应隔离亲缘关系近的繁殖公鹿和雌鹿;(3)由于麋鹿的繁殖系统是后宫制,组成的每个麋鹿繁殖群不宜太大,繁殖公鹿和雌鹿数目应尽可能相等;(4)组成迁地保护的奠基群体时,根据应根据麋鹿繁殖群的遗传谱系档案注意保留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奠基群体的遗传代表性。
彭佩钦 , 吴金水 , 黄道友 , 汪汉林 , 唐国勇 , 黄伟生 , 朱奇宏
2006, 26(7):2261-2267.
摘要:以湖南省沅江市典型湖垸为代表,通过密集取样分析,研究了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及其和土壤碳、氮、磷的关系,发现水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水田土壤中双季稻高于一季稻;土壤磷的含量旱地稍高于水田,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水田稍高于旱地。尽管在水田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明显的不同,但水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典型样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为0.65%~7.24%,平均3.0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为0.98%~7.41%,平均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为0.16%~7.54%,平均2.80%。土壤C/N为3.87~17.31,平均9.15;BC/BN为4.06~9.29,平均7.2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导致了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能够很好地反映洞庭湖区农田土壤碳、氮水平。
宋亚娜 , MARSCHNER Petra , 张福锁 , 包兴国 , 李隆
2006, 26(7):2268-2274.
摘要: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小麦/蚕豆、玉米/蚕豆和小麦/玉米间作对作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能够提高作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改变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其中,小麦/蚕豆间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作物花期时小麦/蚕豆间作显著提高和改变两种作物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玉米/蚕豆间作主要表现出对苗期玉米根际细菌多样性的显著提高和群落结构组成的改变。小麦/玉米间作对作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程度较弱。同时,3种间作体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产量优势。结果证明了间作体系中地上部植物多样性与地下部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紧密联系。
2006, 26(7):2275-2280.
摘要: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下,玉米品种“郑单958”(植株密度9株/m2)和小麦品种“93-9”(基本苗704株/m2),冬小麦基施144 kg N/hm2,研究了玉米5个施N量(0、90、180、270和360 kg/hm2)对后茬小麦期间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无机氮总量,以及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相比,玉米施氮显著增加小麦季0~200cm土壤硝态氮含量;自拔节起,0~40cm、0~130cm和0~200cm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递增,在硝态氮含量较高的小区增幅也大。(2)轮作一周期后,不施氮和施氮360 kg/hm2显著影响0~130cm和0~200cm无机氮总量,但在90~270 kg/hm2之间,施氮量的影响不明显。(3)施氮小于180 kg/hm2时,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递增,但不明显。(4)与不施氮相比,施氮90 kg/hm2的小麦产量和麦玉轮作总产均增加但不明显,施氮180 kg/hm2均显著增加,施氮270kg/hm2与180 kg/hm2无明显差异。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施氮90~180 kg/hm2是适宜的。
2006, 26(7):2281-2287.
摘要:密度制约是植物种内竞争效应之一。叶面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有效渠道之一,叶面积指数是植物种群资源利用率和维系植物碳平衡的重要指标。以叶面积指数为测度,测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叶面积指数与密度间的关系来判定春小麦有效能量利用与密度间的关系,并得知小麦在营养生长期(抽穗期以前)各水分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均随种植的密度递增,而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明显下降,在高密度区(4000~10000)尤为明显,且密度1000~10000的叶面积指数趋于稳定。从拔节期到成熟期水分条件正常的叶面积指数比干旱处理的明显要高,而且主要表现在高密度区,但是它们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春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趋势也是和叶面积指数一致的,这充分反映了叶面积指数与植物种群资源利用率或生物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植物群落的能量利用。因此,对植物叶面积的研究将对探讨植物物质能量交换的平衡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 26(7):2288-2293.
摘要:AM真菌能够影响植物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亚热带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两块草地中优势种和从属种的菌根,并在盆栽试验中比较了优势种和从属种对AM真菌的土著菌种和外源菌种Glomus mosseae的生长反应、养分吸收。结果表明,两块草地各自的优势种藿香蓟和两耳草对土著菌种的菌根依赖性分别是41.5%和77.4%,远远高于从属种莎草和毛蓼(16.0%和7.9%);但是它们对Glomus mosseae的菌根依赖性有所变化,分别是79.6%、44.2%、74.1%和24.9%。这表明,土著菌种是优势种和从属种的形成机制之一,而外源菌种可能改变基于土著菌种而形成的植物群落结构。植株磷营养的分析结果表明,AM真菌对优势种和从属种生长的促进与对磷吸收的促进高度相关,表明AM真菌促进养分吸收是其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机制之一。
2006, 26(7):2294-2300.
摘要:热带和亚热带酸性土壤磷矿物的沉淀通常被认为会限制土壤有效磷的供应。选择以西双版纳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热带亚热带酸性土壤,探讨两类森林维持土壤有效磷水平的磷转化过程。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腐殖质厚、而西双版纳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腐殖质几乎不存在。两地均显示土壤有效磷库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减少而降低。有机质含量较低的西双版纳表层矿质土(0~10 cm)的微生物生物量磷库大于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哀牢山表层矿质土的微生物生物量磷库,且微生物对磷的固定占有效磷来源(磷矿物的溶解和有机磷的矿化)的比例为74%,高于哀牢山表层矿质土的63%。哀牢山表层矿质土的土壤有效磷库大于西双版纳,其土壤有效磷库可能更多的依赖于覆盖于其上的腐殖质分解后向下的磷输入。与两地的矿质土相比,哀牢山腐殖质具有高的磷净溶解率、总有机磷矿化速率和磷微生物固定速率。结果表明,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通过微生物固定来避免土壤磷矿物的沉淀和保持土壤磷的有效供应;而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除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固定外,地表腐殖质层的存在也帮助避免土壤磷矿物的沉淀而保持土壤有效磷的供应。
2006, 26(7):2301-2307.
摘要:用样带取样法,来研究不同取样尺度和不同取样尺度条件下的多个环境因子与鼎湖山植物群落α多样性的关系。取样尺度分别为10、20、40、80m和160m。涵盖鼎湖山主要的植被类型: 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各层次的α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达到显著相关性的取样尺度也不一样,表现出较大的复杂性,同时也表明样带上的环境异质性较高。因此,用海拔梯度作为主要的环境梯度来研究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合理性。海拔高度与乔木层多样性的关系在所有取样尺度上都较密切,这说明海拔高度可能是影响乔木层α多样性的最重要环境因子。
2006, 26(7):2308-2312.
摘要:研究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区锦鸡儿属(Caragana)4种优势植物——柠条锦鸡儿、狭叶锦鸡儿、垫状锦鸡儿和荒漠锦鸡儿的地理分布和叶形态适应特征。通过地理分布和生长发育研究发现:4种锦鸡儿均能在阿拉善荒漠区分布和正常生长,它们能够适应阿拉善荒漠区环境。叶形态结构研究表明:狭叶锦鸡儿叶片呈瓦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分散失和气体交换,缩小受光面积;垫状锦鸡儿叶片卷成筒状,水分散失和气体交换阻力更大,受光面积更小。柠条锦鸡儿密被伏帖绢毛、狭叶锦鸡儿多被灰白色柔毛、垫状锦鸡儿密被绢毛和荒漠锦鸡儿密被直立绢毛,对光线反射能力强,使叶温降低,减少蒸腾。狭叶锦鸡儿和垫状锦鸡儿具有的长条型叶,4种荒漠区锦鸡儿都具有更小的叶面积、更大的厚度/面积比值、更低的叶片生物量和更小的比叶面积(SLA), 减小了蒸腾和受光面积,提高了荒漠区锦鸡儿的保水能力。荒漠区锦鸡儿这些叶片形态特性有利于适应干旱、高温和强辐射的荒漠区环境。叶绿素含量测定和叶色研究结果表明:4种荒漠区锦鸡儿叶绿素含量低,更低的叶绿素含量和密被灰白色柔毛或绢毛导致叶色浅、反光性能好,有利于减少对辐射的吸收,避免强辐射对植物的伤害,同时也使叶温低,减轻高温伤害和水分蒸发,以适应环境。这是荒漠区锦鸡儿适应高光强、高气温、极干旱的荒漠区环境的特性。垫状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叶绿素a/b高也是适应强辐射的特性。比较4种荒漠区锦鸡儿的叶形态特性发现,4种荒漠区锦鸡儿植物对荒漠环境的形态适应方式是不同的。
王艇 , 苏应娟 , 欧阳蒲月 , 黄宏文 , 陈春泉 , 曾祥铭 , 丁炳扬 , 金孝锋 , 胡绍庆
2006, 26(7):2313-2321.
摘要:以我国特有的濒危裸子植物白豆杉为材料,采用RAPD标记对其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和广西的11个天然种群予以检测,通过贝叶斯法估测了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并和由其他算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求出的θB(Hickory)、GST(Nei)及ΦST(AMOVA)值分别为0.5018、0.5865和0.5436;而经由Shannon指数计算出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所占比例为0.4839,同贝叶斯法估计出的结果最为接近。和其他松杉类植物相比,白豆杉种群间发生了极其显著的遗传分化,这可能是因为:(1)种群长期处于星散分布状态;(2)雌雄异株,而生于林下的雌株经常不能正常受粉;(3)种群取样跨越的地理范围宽广。Mantel检验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地理距离之间显著相关(r=0.719, P=0.003)。此外还发现白豆杉的遗传变异水平偏低,推测瓶颈效应和遗传漂变对小种群的作用是造成这一后果的重要因素。对白豆杉种群的保育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彭海峰 , 邱振国 , 陈雄辉 , 万邦惠 , 张桂权 , 陆燕鹏
2006, 26(7):2322-2327.
摘要:温敏核不育水稻籼S是从优质常规稻籼黄占自然突变而来的一个无花粉型光温敏核不育种质资源。在广州(23°08′N)自然条件下,一年中具有明显的“可育-不育-可育”的育性转换,5月初至10月底为稳定不育期。在人控光温条件下,低温诱导其由不育转为可育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日均温21℃需7d以上,23.5℃需15d以上。细胞学观察表明其无花粉败育主要是由减数分裂时期的异常引起的,表现为小孢子母细胞粘连与液泡化、减数分裂受阻于前期Ⅰ的细线期、进行无丝分裂与异常的胞质分裂,始终没有正常四分体的形成,而是产生大小不同、核数不等的异常细胞,并最终解体消失。其花粉败育特点不同于以往研究过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具有花粉败育时期早而败育彻底的特点。
2006, 26(7):2328-2339.
摘要: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阐述了海水POC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概况。海水POC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海域、不同水层POC的含量与组成差异很大,在水平分布上,近岸高于远海,垂直分布上,表层高于中下层,含量通常为几十到几百个μg/L,主要由陆源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其新陈代谢产物和死亡残体组成,海水POC可来源于陆源、海源(海洋生物的生产)、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以及溶解有机碳(DOC)的转化,其中海源是其主要贡献者。海水POC与生物过程的关系密切,海洋生物既是POC的组成部分也是POC的重要生产者,通过摄食-代谢过程产生碎屑POC,通过垂直洄游促进POC的向下沉降,通过细菌的降解将POC转化为其他形态。POC参与再循环与营养盐(特别是氮、磷、硅)之间有重要的协同作用,生命POC的新陈代谢造成了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反过来,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又改变了生命POC的组成及数量;无生命的POC一方面在生物及化学作用下分解矿化释放出营养盐,及时补充了水体中氮、磷、硅等生源要素的含量,这在高生产力的珊瑚礁区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其又通过在沉积物中的矿化,产生吸附位点,吸附营养盐,影响着营养盐在沉积物与水体中的交换。
2006, 26(7):2340-2355.
摘要:尺度问题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尺度问题主要涉及3个方面:尺度概念、尺度分析和尺度推绎。主要评述前两个方面。生态学尺度有三重概念:维数、种类和组分,其中每重概念又包含了多个定义,有必要进行澄清、分类和统一。尺度分析涉及尺度效应分析和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格局、过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些景观特性均表现出尺度效应,因此多尺度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尤其是特征尺度的识别)是进行尺度效应分析和跨尺度推绎的基础。多尺度分析需要特定的方法,景观指数法是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法,但也常产生误导;空间统计学方法(如半方差分析法、尺度方差分析法、空隙度指数法和小波分析法等)和分维分析法在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并逐渐应用于生态学,在尺度分析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各种方法在尺度分析上各有优势和不足,有必要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估。总之,有关尺度分析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为下一步的尺度推绎提供可靠的依据。
2006, 26(7):2356-2364.
摘要:植被变化与流域水文过程构成一个反馈调节系统,是目前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由于植被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的作用,植被变化具有多尺度性;由于受流域水文环境的异质性和水文通量的变化性的影响,流域水文过程也同样具有多尺度性。因此,只有通过对不同尺度生态水文过程分析,才能揭示流域径流泥沙对植被变化的响应机理。从不同时空尺度回顾了植被生长、植被演替、植被分布格局变化、造林以及森林经营措施等对流域径流泥沙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概括了目前研究采用的3种主要方法,即植被变化对坡面水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室模拟、坡面尺度和流域尺度野外对比观测实验以及水文生态模型模拟方法;分析了植被变化与径流泥沙响应研究要考虑的尺度问题,从小区尺度上推至流域尺度或区域尺度时应考虑不同的生物物理控制过程。研究认为,要确切理解植被与径流泥沙在不同时空尺度的相互作用,必须以等级生态系统的观点为基础,有效结合生态水文与景观生态的理论,从地质-生态-水文构成的反馈调节入手,系统地理解植被变化与径流泥沙等水分养分之间的联系及反馈机制,建立尺度转换的基础。同时,作为有效的研究工具,今后水文模型的发展应更加注重耦合植被生理生态过程以及景观生态过程,从流域径流泥沙对多尺度植被变化水文响应的过程与机制入手,为植被恢复与重建、改善流域水资源状况和流域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2006, 26(7):2365-2372.
摘要: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减缓CO2浓度升高的作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相互作用及功能耦合规律的研究是揭示这些不确定性的基础,也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与养分之间作用规律,涉及林地持久生产力(sustainability of long-term site productivity)的生态学机理问题。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耦合作用表现在林冠层光合作用的碳固定过程,森林植物组织呼吸、土壤凋落物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地下部分根系周转与呼吸等碳释放过程,这些过程存在反馈机理和非线性作用,最终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着重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综述了碳氮循环耦合作用研究的一些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6, 26(7):2373-2381.
摘要:空心莲子草是入侵我国的重要杂草之一,它在我国能广泛传播和迅速蔓延,与其自身特有的形态生理适应性、强大的繁殖特性和竞争力,以及传入地缺乏自然控制机制密切相关。空心莲子草从其原产地过渡到新的侵入地的过程中,在生态环境适应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一系列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以求适应陆地生活条件。其表型可塑性使得空心莲子草有更宽的生态幅,可利用的潜在资源范围也随之扩展;强大的营养繁殖能力,使其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在失去自然天敌调控的情况下,尤为适应其侵入种的生长、繁殖、发展和传播,种群数量的激增又会加速其传播扩散速度,导致空心莲子草爆发成灾。在综述空心莲子草在形态、生理、繁殖的适应性特征及天敌因素和入侵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有关论述,分析了空心莲子草在我国的适应性特征及入侵机制,指出了空心莲子草在我国适应性及入侵机制应着重研究的方向,提出了综合治理和充分利用空心莲子草的对策。
2006, 26(7):2382-2386.
摘要:活性氧的释放在动植物-病原菌互作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互作中的活性氧来源于动植物细胞生物膜中的氧化还原体系。但近年来随着互作研究的深入,发现动植物病原菌自身也有活性氧的释放以及复杂的调控系统,它们的活性氧释放能力很有可能与其致病性有一定的联系,并可能参与了互作,这些发现对深入了解动植物-病原菌的互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在细菌、真菌等多种动物病原菌中存在的活性氧释放现象,这些微生物活性氧产生的位点、相关功能分子以及调控机制,介绍了目前研究仍然较少但其潜在意义重大的植物病原菌中的活性氧释放现象、可能的调节机制和病理学意义。
白震 , 何红波 , 张威 , 解宏图 , 张旭东 , 王鸽
2006, 26(7):2387-2394.
摘要:以复杂群落形式存在的土壤微生物是C等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而存在于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磷脂脂肪酸(PLFAs)分布广泛、含量相对恒定、周转迅速、对环境因素的变化敏感、分析方法较简单,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微生物学研究。阐述了PLFAs概念、命名、种类、意义、提取方法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MIDI、GC-MS和HPLC-ESI-MS等鉴定手段。概述PLFAs技术应用途径和目的,及其在土壤微生物量、结构、代谢状态、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影响以及土壤生物修复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同时,讨论了PLFAs技术的不足。例如,对原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定菌种指征有时不够明确;估算真菌生物量时不够准确;不能用于分析古菌;不同提取法结果区别较大且易受土壤腐殖酸等有机质干扰;供试土样必须-80℃或冻干保存。因此,利用PLFAs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时,应辅以其他生物标识物及相应分析手段,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代谢途径与机理。
2006, 26(7):2395-2401.
摘要:综述了植物内生菌及其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菌分布广,种类多,几乎存在于所有目前已研究过的陆生及水生植物中,目前全世界至少已在80个属290多种禾本科植物中发现有内生真菌,在各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中发现的内生细菌已超过120种。感染内生菌的植物宿主往往具有生长快速、抗逆境、抗病害、抗动物危害等优势,比未感染内生菌的植株更具生存竞争力。植物内生菌的防病机理主要表现在通过产生抗生素类,水解酶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碱类物质,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增强宿主植物的抵抗力以及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等途径抑制病原菌生长。另外,对植物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和检测方法;利用植物内生菌控制植物病害的途径如人工接种内生菌,利用内生菌代谢产生的抗生素以及将内生菌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菌等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植物内生菌作为生物防治因子未来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利用植物内生菌作为生物防治因子进行大田防病,需要考虑它的病理学、生态学和形态学等方面的影响。
李朝生 , 杨晓晖 , 于春堂 , 慈龙骏 , 李红艳 , 王忠 , 白飞
2006, 26(7):2402-2408.
摘要:选定黄河低阶地地形大致相近的放牧草场与封育草场,按实地情况分别设置长770m(放牧)、370m(放牧)和240m(封育)3条样线,采用校正后的便携式WET Sensor以10m为间隔进行土壤水盐的分层(0~10cm,10~20cm)测定,并对其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低阶地盐化草场表层土壤水盐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高于下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低于土壤盐分且层间的相关性较高;放牧使土壤水盐之间的相关程度增大,变异降低,且使土壤水分存在一定的冗余。所研究草场的土壤水盐表现为中等或强烈空间自相关,封育盐化草场水盐空间相关尺度的差异较小,而放牧草场则相反。持续放牧已经成为一种稳定影响盐化草场水盐空间分布的结构性因素,使盐化草场的水盐空间异质性减弱。盐生植物在草场内随机分布且不受放牧干扰,是封育盐化草场随机作用较强的最可能原因;而放牧草场内牲畜的啃食和践踏对盐生植物和土壤结构改变所形成的反馈作用大大降低了这些植物对水分特别是盐分的再分配,进而导致放牧草场水盐的含量趋于增大且分布格局趋于简单。
2006, 26(7):2409-2415.
摘要:结合生产实际,探讨了普通鲩鱼向脆肉鲩转变的过程和实质,提出用“断裂应力δρ”作为脆肉鲩脆化程度的划分标准,并实验研究了不同水温、水流速度、水化学因子和蚕豆饲料投喂量等因素对脆肉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脆肉鲩不同部位组织热变性蛋白质的断裂应力δρ为指标的脆化程度主要由蚕豆饲料摄食量所决定,脆肉鲩养殖的良好条件为:放养规格1.50~2.00 kg/尾,放养密度150~170尾/666.7 m2,,水温在18℃以上;摄食量达到3.962~5.263 kg/kgbw时,可实现饲料系数约为6,脆化程度指标δρ为0.422~0.611 kg/cm2的合格商品脆肉鲩。水体水化学因子等环境条件只对草鱼脆化起间接辅助作用,它们通过改变草鱼的摄食量和营养(能量)转化率,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草鱼肌肉蛋白合成与积累不同等表达出来,良好的水环境质量利于脆肉鲩养殖。普通鲩鱼脆化养殖的最佳养殖条件为适当的饲料投喂剂量(4.3kg/kgbw),适宜的水环境因子条件(水温(30±2)℃、DO≥5mg/L、pH在5.8~6.2之间)。为进一步完善脆肉鲩养殖生产操作流程,提高脆肉鲩养殖技术,合理调控投饲量和养殖水环境因子,从而提高脆肉鲩品质和养殖效益进行了讨论。
2006, 26(7):2416-2416.
摘要:首届东亚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East Asia 2006)于2006年6月16~18日在日本的大阪(Osaka)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东亚生态恢复"。本次大会由国际景观和生态工程学协会(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CLEE) )和亚太地区国际景观生态学联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Asia-Pacific Region (IALE Asia-Pacific Region))共同组织举办。
大会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包括大会报告、专题分场报告、墙报以及研讨会等。大会报告共有4个。第一个大会报告是关于韩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由韩国岭南大学Yong-sik KIM教授进行演讲。第二个大会报告是关于人为干预中国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火后恢复工作的,报告人是现在广岛大学做研究的我国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李秀珍研究员。第三个大会报告是关于韩国国家湿地分类标准确立的,报告人是韩国汉城国立大学Kwi-gon KIM教授。第四个大会报告是关于日本霞浦湖湖岸植被生态恢复和协作管理的,报告人是日本东京大学Jun NISHIHIRO教授。会议交流的论文共有193篇。除了大会报告4篇外, 有71篇论文作为专题分会报告交流,112篇论文作为墙报交流。会议交流的论文中,有22篇是我国学者提交的,其中台湾2篇,大陆20篇。学术交流是会议的主体内容,会议学术交流主要有如下8个专题:
1. 生态恢复计划中的景观生态观念;
2. 郊村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专题1);
3. 河流和泛滥平原的管理和恢复;
4. 生态恢复技术;
5. 环境监测和评价;
6. 郊村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专题2);
7. 水域和湿地管理;
8. 政策和公众介入。
在大会和分会学术报告交流的基础上,会议还组织了内容广泛的墙报交流,分如下专题:
1. 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artion, ER);
2. 植被和景观生态学(Vegetation and Landscape Ecology, VE);
3. 政策和公众介入(Policy and Public Affairs, PP);
4. 郊村生态学(Rural Ecology, RE);
5. 城市生态恢复(Urban Restoration, UR);
6. 水域生态恢复(Watershed Restoration, WR)。
为了使墙报交流更有效,会议组织了最佳墙报交流奖。结果有6位学者奖得奖励。大会还组织了6个专题讨论,包括二战后广岛绿色资源的恢复;意大利米兰"Parco Nord"城市森林资源现状的评估;泰国退化森林恢复的策略和实践;台湾岛内生态恢复的方针和策略;韩国Bi-bo林地和池塘的风水观念与景观生态学规划策略;70年万国博览会森林规划在城市森林恢复中的作用。
除了学术交流外,会议还组织会议代表进行生态恢复研究的实地考察等。实地考察分5条路径,从不同的生态恢复示范区介绍生态恢复的技术与成果。
本次东亚恢复生态学大会引起了亚洲和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恢复生态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来自全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的242名代表报名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亚洲地区除日本外,我国(包括大陆和台湾)参会代表最多,除了大会报告外,我国中山大学学者彭少麟教授还作为第五分会的主席,参与会议的主持;其次是韩国,人数第三;此外,泰国、印度、尼泊尔、伊朗、哈萨克斯坦均有代表参加。另外,亚太地区以外的俄罗斯、意大利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也有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