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沉降的时空变异

      2006, 26(6):1633-1639.

      摘要 (3445) HTML (0) PDF 234.84 K (3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量雨器和湿沉降自动收集仪在华北平原9个监测点通过2a的试验,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大气氮素沉降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混合沉降的平均值为28.0 kg/(hm•a),降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量平均分别为3.76 mg/L和1.85 mg/L。不同地区比较,北京大气氮素沉降为32.5 kg/(hm•a),明显高于山东和河北两省的23.6 kg/(hm2•a)。北京各监测点的大气氮素沉降也存在明显空间变异,东北旺、房山的氮素沉降水平较高,延庆、顺义的氮素沉降水平较低。大气氮素沉降的年内分布不均,60%的沉降集中在降水较丰沛的6~9月份。氮素的输入与降雨量呈乘幂型正相关(r=0.67),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以铵态氮的沉降为主,铵态氮的沉降量是硝态氮的2.0倍;城市生态系统中以硝态氮的沉降为主,铵态氮的沉降量是硝态氮的0.79倍。在东北旺试验点近两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等量降雨量条件下湿沉降输入的氮素(18~20.6 kg/hm2)明显低于混合沉降(26.3 kg/hm2),湿沉降的氮素输入仅占后者的73%,而混合沉降中的超量部分主要来自铵态氮,表明干沉降尤其是降尘带入的铵态氮也是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沉降的重要来源

    • 东北东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组分的分离量化

      2006, 26(6):1640-1647.

      摘要 (2332) HTML (0) PDF 269.07 K (3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组分进行分离和量化,确定不同组分CO释放速率的控制因子,是估测局域和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采用挖壕法和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无根和有根样地的土壤表面CO通量(),确定东北东部6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异养呼吸(RH)和根系自养呼吸()的贡献量及其影响因子。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量化各种生态系统的及其与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2)量化各种生态系统中根系呼吸贡献率()的季节动态;(3)比较6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年通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0.465~0.788),但其影响程度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而异。硬阔叶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RH主要受土壤温度控制,其他生态系统RH受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联合影响。各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RC变化范围依次为:硬阔叶林32.40%~51.44%;杨桦林39.72%~46.65%;杂木林17.94%~47.74%;蒙古栎林34.31%~37.36%;红松人工林33.78%~37.02%;落叶松人工林14.39%~35.75%。每个生态系统类型RH年通量都显著高于RA年通量,其变化范围分别为337~540 gC•m-2•a-1和88~331 gC•m-2•a-1。不同生态系统间的RH 和RA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区秋茄幼苗生长动态

      2006, 26(6):1648-1656.

      摘要 (2597) HTML (0) PDF 441.99 K (3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福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8个样方24个小样方人工种植600个秋茄胚轴,在3a时间内对秋茄胚轴建立、幼苗生长以及环境因子进行定期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林缘空地的秋茄生长状况良好,白骨壤林内最不利于秋茄幼苗的生长。潮位、盐度、底质土壤理化因子不是造成该样地各样方间秋茄幼苗生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动物取食、光照状况以及种间竞争是限制秋茄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秋茄胚轴在长根前易于随潮水漂走,底质土壤中白骨壤致密的根系抑制了秋茄胚轴的定植,导致白骨壤林内秋茄幼苗漂走的数量最多。昆虫和螃蟹等动物的取食是导致林内已经固着生长的秋茄幼苗大量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林外被取食的幼苗个体极少。此后秋茄幼苗能否继续成长,主要取决于幼苗所接受到的光照条件。3a后,在荫蔽的树冠下,秋茄幼苗无法存活;而在林外,秋茄幼苗已经长成幼树。在林外滩涂上迅速生长的互花米草,也将影响秋茄幼苗的更新和生长。

    • 鸟类传播种子对几种树篱中侵入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2006, 26(6):1657-1666.

      摘要 (3130) HTML (0) PDF 333.70 K (3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年4月至2003年11月,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内调查了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日本珊瑚树 (Viburnum awabuki) 和溲疏 (Deutzia scabra) 3种树篱,以及位于不同生境的2个黄杨(Buxus microphylla var. sinica)树篱中侵入生长的杂草及杂树种类,并选择3 km外南京农业大学实验楼周围的冬青卫茅树篱作为参照。在6个树篱类型中调查到侵入生长的种子植物共计1230株,分隶于42科57属70种植物。其中适应于鸟类传播的植物有55种1047株植物;适应于风力传播的植物有10种161株植物;传播媒介不明的植物有5种22株植物。各树篱类型中,适应于鸟类传播种子的侵入植物种类数目显著多于风力传播的植物种类(t=5.086,df=10,p<0.0001)和种子传播媒介不明的植物种类(t=8.446,df=10,p<0.0001),但各树篱中适应于风力传播的侵入植物与种子传播媒介不明的植物在种类数目上无显著差异(t=1.977,df=10,p=0.076)。南京中山植物园的5个树篱类型中,适应于鸟类传播的侵入植物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Wiener指数都较高,为2.151至2.917,平均2.671±0.306,并且种类数目也较多,为15~36种,平均25.6±8.1种。而南京农业大学内冬青卫茅树篱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679,并且种类数目也最少,为12种。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树篱类型中适应于鸟类传播种子的侵入植物组成的相似性主要受到树篱周围的种子源及其距离、食果鸟类、人为干扰活动等生境因子的影响,而非简单取决于树篱种类本身。鸟类传播种子增加了单一树种构成的树篱中的种子植物多样性,同时也对树篱的景观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不过人工对树篱的日常修剪等管护措施严格限制了这些侵入植物实生苗及小树的正常生长。研究结果反映出种子源、鸟类传播种子和灌丛在促进植物群落的发展和演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 长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区黄泥土蚯蚓的多样性、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组成的变化

      2006, 26(6):1667-1674.

      摘要 (2657) HTML (0) PDF 287.98 K (2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土在不同施肥管理下的土壤质量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是当前土壤学和农业生态学的关注领域。对太湖地区一个15a的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进行了蚯蚓群落的调查采样, 并测定了蚯蚓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供试水稻土中共检出7种蚯蚓。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影响了蚯蚓的群落结构,单施化肥下农田蚯蚓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 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明显降低, 且蚯蚓总氨基酸的含量和大部分种类氨基酸含量降低,同时蚯蚓中分子量小于25kd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而分子量33kd附近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 相反,长期化肥配合秸杆还田和配施猪粪趋向于提高蚯蚓蛋白质含量或氨基酸含量。看来,农田中蚯蚓不但在种群变化上,而且在体内生命活性物质组成上均响应稻田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环境变化。

    • 北京市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及优先保护级别划分

      2006, 26(6):1675-1685.

      摘要 (1964) HTML (0) PDF 475.14 K (3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样带法和样方法对北京24处湿地进行调查,以样地数据为基础计算各处湿地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及典型湿地维管束植物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分类结果对湿地赋分,密云水库、永定河、玉渡山水库3处湿地确定为重点保护区域,金海湖、汉石桥、野鸭湖等6处湿地确定为一级保护区域,潮白河、拒马河等6处湿地确定为二级保护区域,三里河、翠湖等6处湿地确定为三级保护区域,白河堡水库、北运河和凉水河3处湿地确定为湿地修复区域。根据各处湿地的特点提出国家级、市级、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小区、市级、县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小区的建设方案。

    • 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形态及母根与子根比例关系

      2006, 26(6):1686-1692.

      摘要 (2877) HTML (0) PDF 231.04 K (2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根(直径<2 mm)的分枝是根系重要的结构特征,不同根序等级的细根在养分和水分吸收、C的消耗和寿命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定量研究各根序等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认识细根死亡的顺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根据Pregitzer等2002年提供的方法,研究了17年生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人工纯林1~5级细根的直径、长度、比根长、生物量和数量。结果表明,两树种细根中1级根序的数量占总根系数量80%~90%,它们直径小、长度短、比根长高。随着根序等级(1级~5级)的增加细根直径增粗和长度增加、比根长减小。细根的数量和生物量在上下土层的分布受土壤资源有效性的影响。水曲柳5级根序~2级根序之间母根与子根的数量关系是1∶3,落叶松是1∶2~3。2级根序与1级根序之间母根与子根的数量关系,水曲柳是1∶10~12,落叶松是1∶8。如果当年生长的1级细根当中保持1:3的比例,将有65%~75%的1级细根死亡,占根系总数的55%~65%,总长度的40%~50%,以及总生物量的20%~30%。

    • 川西亚高山林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动态及组分区分

      2006, 26(6):1693-1700.

      摘要 (2060) HTML (0) PDF 385.91 K (3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IRGA)对川西亚高山林区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人工林、农地和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土壤呼吸3个组分的值。结果表明,(1)云杉人工林中根系呼吸占林地总呼吸的22%,冷杉原始林为29%;(2)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与10cm地温的变化相一致;(3)由于本地区土壤水分不是限制因子,因此温度成为影响土壤释放CO2的最关键因素 云杉人工林矿质土壤呼吸随温度变化的Q10值为2.44,农地为1.82,冷杉原始林为2.73;(4)云杉人工林年呼吸CO2 总量为43.93t•hm-2•a-1,其中72%来自于矿质土壤排放,6%来自于枯落物分解;农地年呼吸CO2总量为26.07t•hm-2•a-1,主要来自矿质土壤;冷杉原始林年呼吸CO2总量为33.95t•hm-2•a-1,其中61%来自于矿质土壤排放,10%来自于枯落物分解。

    • CO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红桦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2006, 26(6):1701-1708.

      摘要 (2125) HTML (0) PDF 291.42 K (2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自控、封闭、独立的生长室系统,研究升高的大气CO浓度(环境CO浓度+350(±25)μmol•mol-1,EC)和温度(环境温度+2.0(±0.5)℃,ET)及其交互作用(ECT)对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红桦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EC显著增加了高密度条件下根际细菌数量;在整个生长季中,最大的根际细菌数量增加出现在7月份;而EC对低密度处理的根际细菌数量影响不显著。除了5月和6月份,ET在其余月份均显著增加了根际细菌数量,但是与密度处理没有有意义的相关;ECT对高低密度处理的根际细菌数量均未产生有统计意义的影响。(2)EC对低密度条件下的根际放线菌数量有显著增加,而对高密度条件下的根际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影响;ET和ECT对高低密度条件下的根际放线菌数量均未产生有统计意义的影响。(3)EC和ET对高低密度条件下的根际真菌数量无显著增加,而ECT显著增加了根际真菌数量。

    • 浙江北山七子花群落主要植物叶热值

      2006, 26(6):1709-1717.

      摘要 (1814) HTML (0) PDF 448.71 K (2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不同季节浙江北山七子花群落18种优势植物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生境片断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种类植物叶的灰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有关(主要是叶的元素含量),其中仅乔木层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和灌木层华箬竹(Sasamorpha sinica)的灰分含量高于10%,其他植物灰分含量较低;不同季节植物的灰分含量不同,且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从群落林冠到地被层,各层植物叶的平均灰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7.49%±2.59%)、灌木层(7.20%±3.22%)、草本层(6.68%±1.02%)和间层(6.28%±1.31%),但层次间差异不显著(p> 0.05)。(2)不同种类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变化范围较大,有6种植物的去灰分热值高于20.00 kJ/g,4种植物低于18.00 kJ/g,同一层次内常绿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一般比落叶植物高;从林冠到地被层,各层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20.33±2.29) kJ/g)、乔木层((19.92±1.05) kJ/g)、间层((19.71±3.26) kJ/g)和草本层((18.14±0.74) kJ/g),仅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季节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变化较为复杂,其中多数植物在春秋季热值含量较高,夏季热值含量较低。(3)对不同生境条件下3种乔木植物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显示,由于受到片断化后光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与林内相比林外生境植株叶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明显升高 (p<0.05),而灰分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分析认为,生长速率慢和某些高热值成分的积累是造成片断化条件下植物叶热值升高的主要原因。

    • 镉长期暴露对黑斑蛙的氧化胁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06, 26(6):1718-1724.

      摘要 (2126) HTML (0) PDF 358.49 K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条件下,将黑斑蛙暴露于12.5 mg/L和25.0 mg/L浓度的镉溶液中30d,分别测定了黑斑蛙在暴露10、20和30d时肝、肾组织中镉(Cd)含量、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探讨镉对机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机体的抗氧化损伤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组黑斑蛙肝、肾镉含量、MDA含量均随着镉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肝MDA含量与镉在肝中的蓄积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643, n=9)。 肝脏GSH含量随镉暴露时间的延长而被显著诱导,且与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5933, n=9);肾GSH含量则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8609, n=9)。 不同剂量组肝SOD活性随镉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肾SOD活性在高剂量组随镉暴露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后回落下降的趋势。可见,在镉的长期暴露下,细胞膜过氧化增强是镉伤害机体的主要原因, 而GSH含量、SOD活性的升高则可能是机体抗过氧化的机理之一。

    • 食虫沟瘤蛛的饥饿耐受性

      2006, 26(6):1725-1731.

      摘要 (1828) HTML (0) PDF 282.47 K (2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我国多数稻区共享的优势种蜘蛛食虫沟瘤蛛进行饥饿耐受性测定,结果显示食虫沟瘤蛛的耐饥时间以及组内个体耐饥力的变异幅度与温度高低呈负相关。在35、25℃和15℃ 3种试验温度下,食虫沟瘤蛛的耐饥时间及变异幅度均与龄期呈正相关;在5℃时,耐饥时间极大延长,组内变异系幅度亦急剧增大,但此时耐饥时间和变异幅度均与龄期呈负相关。在高温35℃和低温5℃下,3个龄期组的耐饥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适宜温度25℃和15℃时,3个龄期组之间的耐饥时间差异显著(p<0.05)。同一龄期组的食虫沟瘤蛛在任意两种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其耐饥时间的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种试验温度条件下,处于饥饿状态的食虫沟瘤蛛各龄期组的阶段死亡率均具有正态分布特点,可用正态分布模型M=[SX(]1[]σ[KF(]2π[KF)][SX)]•e-[SX(](T-μ)2[]2σ2[SX)]进行拟合;并可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得出食虫沟瘤蛛的饥饿半致死时间(T50)和致死时间(T95)。

    • CO2浓度升高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直接影响

      2006, 26(6):1732-1738.

      摘要 (1980) HTML (0) PDF 235.84 K (2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DCC-1型密闭式动态CO2气室,在人工饲料下研究了不同CO2浓度(750 μl/L vs. 370 μl/L)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直接影响,以及对棉铃虫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和酶的含量。结果表明: (1) 高CO2浓度大气中生长的棉铃虫种群发育延缓,单雌产卵量增加,虫体重量减轻,内禀增长率下降,而对人工饲料的消耗量和粪便排泄量增加。与对照相比,高CO2浓度下饲养的棉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延缓了15.14% (p<0.01),幼虫的取食量增加了8.03%(p<0.01),粪便量增加了14.54%(p<0.05)。(2) 高CO2浓度可影响棉铃虫幼虫对人工饲料的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在750 μl/L CO2饲养下棉铃虫幼虫的相对消耗率、生长效率,食物转化率和近似消化率均有所降低。(3)高CO2浓度还改变了棉铃虫幼虫体内的营养物质的含量和酶的活性。与对照比较,750 μl/L CO2饲养下棉铃虫幼虫体内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下降了14.16%(p< 0.01)和28.40%(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26.43%、9.12%和40.17%,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则下降了20.25%(p< 0.01)。

    • 三种淡水藻类对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比较

      2006, 26(6):1739-1744.

      摘要 (2531) HTML (0) PDF 217.92 K (2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8℃下,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de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和沙角衣藻(Chlamyclomoras sajao),以及在等生物量条件下,以上3种藻类两两配比饵料(3∶1、1∶1和1∶3)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沙角衣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增殖效果的影响分别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不显著(p>0.05);蛋白核小球藻与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增殖效果均优于其中的单一种类(p<0.05);沙角衣藻无论是单独投喂,还是与其它藻类混合投喂,轮虫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因此,该种类不宜用作轮虫饵料开发。该研究还表明,蛋白核小球藻是培养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单一种类,它与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效果更好。

    • 模拟生态系统中噬藻体裂解蓝藻宿主的生态学效应

      2006, 26(6):1745-1749.

      摘要 (2372) HTML (0) PDF 200.35 K (2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采用模拟生态系统,研究了噬藻体裂解蓝藻宿主后营养物质循环变化的过程,以及细菌和漂浮植物对这个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噬藻体裂解宿主所释放的营养元素在细菌的作用下迅速进入新的循环并形成新的水华,而加入浮萍则可以有效吸收水体营养,防止新的水华发生。因此推测单纯地利用包括噬藻体在内的微生物裂解藻类的方法,并非治理水华的有效方法,但如果能够结合漂浮植物等其它治理手段,则有可能同时实现水华的控制和水质的改善。

    • 内生真菌感染对黑麦草抗盐性的影响

      2006, 26(6):1750-1757.

      摘要 (1818) HTML (0) PDF 278.36 K (2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感染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SR4000)为实验材料,建植内生真菌感染(EI)和不感染(EF)的黑麦草种群,并对其进行盐胁迫实验,通过观察生长和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分析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抗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生真菌感染对宿主黑麦草的营养生长没有增益效应,相反在高盐浓度下,EI种群的分蘖能力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低于EF 种群;但内生真菌能够改变宿主种群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将更大比例的生物量分配于根系。在高盐浓度下,内生真菌感染可导致黑麦草叶内的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但对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值的变化没有影响。总体来看,内生真菌感染并未改善宿主黑麦草的抗盐性。

    • 东湖沉积物中微生物磷脂的垂向分布

      2006, 26(6):1758-1762.

      摘要 (1558) HTML (0) PDF 183.83 K (1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武汉东湖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磷脂法测定了3个采样点各层的微生物量,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各层的pH,简要分析了沉积物中磷脂含量的垂向分布与pH垂向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样点沉积物中磷脂平均含量分别为:1号点59.40nmol/g•dw,2号点为20.56nmol/g•dw,3号点为31.57nmol/g•dw。在沉积物的垂向分布上,微生物量与pH均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存在很高的相关系数。

    • 绿色巴夫藻在UV-B胁迫后的生长补偿效应

      2006, 26(6):1763-1771.

      摘要 (2230) HTML (0) PDF 360.96 K (2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6、8、10μW•cm-2和12μW•cm-2 5个UV-B辐射强度,以无紫外辐射为对照,UV-B分别胁迫处理10min(a组)和15min(b组)。解除胁迫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接种密度和相同条件下培养12d,测定了生长过程中的吸光值、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和胞内多糖含量。结果表明,P. viridis在UV-B胁迫下,藻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a组和b组辐射处理的细胞相对增长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7.70%~51.54%和26.16%~60.01%(p<0.05)。但是,当胁迫解除后,各处理的藻细胞生长速率,在恢复阶段前期(1~4d)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恢复阶段的中后期(6~12d)则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证明P. viridis在胁迫后的恢复生长中表现超补偿生长现象,恢复培养第12d的最大光密度值比对照提高了26.55%,最大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质和胞内多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9.17%、29.93%、15.34%和34.37%。当然,在各处理中,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和辐射强度的增大,超补偿生长发生的时间也相对滞后。

    • 不同耕作处理下大豆生物固N能力及对系统N素的贡献

      2006, 26(6):1772-1780.

      摘要 (2201) HTML (0) PDF 398.88 K (2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年至2003年在黄土高原研究了4个耕作处理, 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大豆的生物固N百分率(%Ndfa)、固N数量及其对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N素的贡献。结果表明,在t、ts、nt和nts处理下2002年的生物固N百分率为17.6%、34.3%、22.4%和19.3%,2003年则为58.5%、62.4%、54.9%和43.8%,其中2003年的生物固N百分率比2002年分别高出69.9%、45.0%、59.3%和56.1%,固N数量高出56.2%、33.8%、49.5%和43.1%。大豆生物固N百分率、生物固N数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在ts处理下显著相关。土壤NO-N含量和大豆固N数量呈负相关,大豆植株吸N量占土壤NO-N的百分比在2002年为:t(88.1)>ts(84.6)>nts(78.7)>nt(63.6),2003年为:t(115.5)>ts(104.2)>nts(99.8)>nt(95.8)。2002年大豆对该轮作系统的N素贡献分别为6.6(t)、11.6(ts)、6.5(nt)和6.1(nts)kg/hm2,生物固N量占总N输入量的百分比为14.6(t)、21.5(ts)、14.9(nt)和12.9(nts);2003年大豆对系统的N素贡献分别为14.9(t)、17.6(ts)、12.9(nt)和10.7(nts)kg/hm2,生物固N量占总N输入的百分比为63.2 %(t)、58.5%(nt)、47.7%(ts)和39.9%(nts)。年际变异造成了大豆生物固N的年际差异,秸杆覆盖+耕作因改善水分状况,而促进了大豆的生物固N作用。

    • 棉花花后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建立及在施氮量调控中的应用

      2006, 26(6):1781-1791.

      摘要 (2143) HTML (0) PDF 463.90 K (3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于江苏南京(长江中下游棉区)和河南安阳(黄淮棉区)设置了棉花氮素水平试验,依据Justes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确定方法,建立了棉花花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结果表明,2试点的临界氮浓度与地上最大生物量间均符合幂指数关系,尽管不同气候区域间的模型存在一定差异,但临界氮稀释曲线斜率相同。棉花最高(Nmax)、最低(Nmin)氮浓度稀释模型也符合幂指数关系,且2试点最高、最低氮稀释曲线斜率亦分别相同。2试点氮稀释模型参数值的差异表明,对于相同的地上部生物量,安阳试点棉株的氮累积能力高于南京。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建立了棉株地上部氮素与干物质累积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模型和氮营养指数模型(NNI),前者可作为施氮量调控的判别指标,后者作为实际与临界氮浓度的比值,能客观、定量地诊断棉株的氮素营养状况。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条件下的异速生长参数、氮营养指数及动态临界氮累积量等指标得到施氮量调控的结果一致:(1)尽管安阳、南京2试点的地上生物量、产量差异较大,但临界氮稀释曲线条件下不同气候区域棉花达到最高产量的瞬时氮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氮素快速累积期、最大氮吸收速率出现日等基本一致;(2)安阳、南京2试点的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360 kg•hm-2 和240kg•hm-2 水平上。由于临界氮浓度具有合理的生物学意义,因而所建模型有精确、简单和生物学意义明确等特点,可以直接用于评估作物的需氮量,亦可用于作物氮动态模拟的复杂模型中,为适时精确施肥提供了新的思路。

    • 农林复合系统中物种间水肥光竞争机理分析与评价

      2006, 26(6):1792-1801.

      摘要 (2007) HTML (0) PDF 447.82 K (3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丘红壤农林复合系统被认为能通过引入树木而利用土壤深层水分及防治水土流失,从而作为亚热带地区应对季节性干旱的有效利用方式。然而,复合也可引起光能、水分和养分的竞争,导致农作物减产。通过作物生长量的测定、利用多年监测的土壤水文数据、15N微区试验及光合有效辐射的测量,综合探讨了南酸枣-花生复合系统引起的物种间水肥光的变化;通过其交互作用形成的协同/竞争关系分析,较为全面地评价了农林复合系统水肥光竞争特征。研究表明:低丘红壤上南酸枣与花生复合,促进了南酸枣生长,却减小了20%~50%的花生产量和生物量。其原因不单是南酸枣遮荫引起复合花生光合有效辐射减弱,还与水、肥竞争有关。复合系统在旱季加大利用5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从而缓冲了干旱造成的影响;但南酸枣与花生间作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水分竞争。复合使得南酸枣能够利用施于花生区及淋失到60 cm深处的养分,提高了养分的利用率;但同时也导致养分的竞争并影响花生的生长。在花生产量、生物量受复合南酸枣竞争影响因子中,以光最大、养分其次、水分最小。农林复合系统水肥光交互作用因其组分类型与时空配置而异,需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对复合模式加以优化。 

    • 五种荒漠植物幼苗出土及生长对沙埋深度的响应

      2006, 26(6):1802-1808.

      摘要 (2345) HTML (0) PDF 254.78 K (3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红砂、泡泡刺、花棒、白刺和沙拐枣5种荒漠优势植物的幼苗出土和生长对沙埋的响应,判断了幼苗的生长特征能否预测植物的定植能力。进行了0、1、2、3、5cm和8cm 等6个沙埋深度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表明:每种植物的出苗率都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遵循着指数方程关系。红砂种子的最佳沙埋深度应为0~1cm,3cm已是出苗和存活的最大沙埋深度;泡泡刺、花棒和白刺种子的最佳深埋深度为0~3cm;沙拐枣在0~8cm各个深度都有出苗现象,且出苗率没有显著差异,但8cm深度的出苗率只有4%,最佳沙埋深度约为5cm。幼苗的生长高度受沙埋深度的影响显著,在同一时间,幼苗的最大生长高度并不在0cm表层,但红砂幼苗除外。泡泡刺、花棒和白刺在0~3cm的沙埋深度的幼苗生长高度大于5~8cm沙埋深度的生长高度,但沙拐枣幼苗在5cm深度的生长高度最大。5种荒漠植物幼苗的生物量受沙埋深度的影响不显著。在同一沙埋深度下,红砂的绝对高度生长率明显低于其余4种植物,沙拐枣的绝对高度生长率高于其余4种植物幼苗;5种植物的相对高度生长率对沙埋深度的响应并不敏感。绝对高度生长率与相对高度生长率并不能预示幼苗存活成功率。

    • 人工群落中苗期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和对光环境的适应

      2006, 26(6):1809-1817.

      摘要 (2707) HTML (0) PDF 441.09 K (3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有、无活性炭的条件下分别构建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与4种受体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鬼针草(Bidens pilosa)、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和兰花菊三七(Gynura sp.)混种的人工群落,研究了群落中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和对群落光环境的适应,探讨了化感作用和光适应特性与其入侵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活性炭处理对4种受体植物的生长、生理特性影响不显著,说明苗期紫茎泽兰化感作用不明显,推测入侵初期化感作用不是紫茎泽兰排挤本地种的主要原因。4种受体植物可以通过化感作用对紫茎泽兰产生某些影响,但群落的光环境对其影响更大。紫茎泽兰能很好地适应群落中不同的光环境。苗期紫茎泽兰处于群落下层,叶片受光指数低,此时它能长期忍耐并缓慢生长;随着叶片受光指数的升高,其最大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叶绿素a/b比、总生物量、总叶面积、地茎、叶片数和分支数升高,比叶面积和比茎长降低,这有利于它维持叶片能量平衡并导致对邻近植物的严重遮荫。紫茎泽兰强的光适应能力、强光下对其它物种的遮荫效应与其入侵性密切相关

    •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

      2006, 26(6):1818-1824.

      摘要 (2864) HTML (0) PDF 340.54 K (3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2004年7个地下水监测断面和19个植被样地的实测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灌木生物量在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在分析中分别选取了3个指标:灌木总生物量、多枝柽柳和刚毛柽柳的生物量。研究发现在纵向和横向上3项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形式变化。在纵向上分别对3项指标在距离河道0~200m和200~400m范围内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灌木在距离河道200~400m样地内分布占到总量近70%;横向上灌木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距离河道450m的样地内。总体来看,对于两个优势物种,由于两个物种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对于异质性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导致分布状况也各异。多枝柽柳有较广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下游的各个环境梯度上,而刚毛柽柳对水盐条件的要求较高,仅分布在其中个别断面。影响灌木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地下水埋深,当地下水埋深小于5m时,柽柳处于良好生长状态;当地下水埋深大于6m后,柽柳的生长受到抑制,开始朝衰败方向发展。浅层土壤含水对于植物吸收利用水分而言意义不大,同时由于优势种柽柳具有独特的抗盐和适盐机制,该区的盐分对柽柳的生长也不构成威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塔里木河下游灌木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中国东北样带羊草群落C3和C4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2006, 26(6):1825-1832.

      摘要 (2396) HTML (0) PDF 361.43 K (3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的发展中, 受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在物种水平上的研究变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是从生态学的, 而不是系统发育的角度来相互比较地对待不同地区的植物, 从而削减了植被变化研究中植物分类群的数量, 已成为研究植被变化及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单位。 植物的不同光合途径(C3、C4和CAM)从叶片组织结构到生理功能, 从生态适应到地理分布均表现出对不同水、热、光环境的响应, 是理想的植物功能群分类。 为此,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草原群落植物光合类型功能群生物量及其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结果表明:  (1)C4植物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显著, 其变异性较高, 更能反映样地间环境变化的差异; (2)C4与C3植物变化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并且多数C4植物常在逆境中起到更大作用, 如干旱化、盐碱化和放牧干扰; (3)C4植物种类少,在所有调查样方中仅出现7种,占总出现种类的9.72%。这些特点说明C4植物可以考虑作为评估和预测我国温带草原植被及其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植物功能群。

    • 附子野生资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2006, 26(6):1833-1841.

      摘要 (1918) HTML (0) PDF 387.39 K (3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RAPD标记分析了分布在附子主栽区四川、重庆、陕西及湖北16个野生乌头种群的遗传变异。24个引物共检测到643个RAPD位点,多态位点602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3.5%。Shannon多样性和Nei遗传分化结果一致显示重庆酉阳种群和重庆城口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四川盐源种群和陕西勉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Shannon指数测出的种群内的遗传变异(57.6%)略占优势,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达到42.4%;Nei基因分化系数(GST)达40.0%;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群体间遗传变异仅为25.37%;种群每代迁移数Nm为0.756。Nei相似性系数的UPGMA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野生乌头分布上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别是同为附子道地产地江油供种的北川、安县和青川种群间遗传关系密切,说明种质资源在道地药材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附子主要栽培地区的乌头野生种群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种质资源较丰富,存在一定的特异性资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乌头(川乌、附子)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 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生境下黄柳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

      2006, 26(6):1842-1847.

      摘要 (2086) HTML (0) PDF 328.24 K (3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叶厚度、表皮细胞的大小、栅栏组织细胞的大小、第一层栅栏组织的细胞密集度、表皮细胞外壁与角质层的厚度、主脉厚度等抗旱指标,对生长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黄柳及丘间低地小红柳的叶片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以期从叶的解剖结构上寻求其与抗逆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在不同生境的黄柳叶片与丘间低地的小红柳相比都较厚,叶肉全栅化,为等面叶,上、下表皮细胞外壁加厚且均具角质层。综合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抗旱性大小顺序依次是:流动沙丘的黄柳>半固定沙丘的黄柳>固定沙丘的黄柳>丘间低地小红柳。

    • 适用于盐生植物的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

      2006, 26(6):1848-1853.

      摘要 (2083) HTML (0) PDF 350.30 K (3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了三氯乙酸/丙酮沉淀法(TCA)、三氯乙酸沉淀法(E-TCA)和酚抽法(Phe)3种方法对盐生植物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 L.)总蛋白的提取效果。3种方法分别得到579、343和535个蛋白点;TCA和E-TCA法所得图谱均存在严重的横向纹理,Phe法所得图谱则背景干净,基本上没有纹理。说明Phe法不仅能很好地提取盐角草蛋白,而且能有效去除样品中的盐分。对Phe法的提取液进行了改进,所得图谱背景更加清晰,蛋白点数增加。为其他盐生植物以及嗜盐微生物蛋白质的提取提供了重要参考。

    • 伞形科两种植物幼苗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可塑性响应

      2006, 26(6):1854-1861.

      摘要 (1815) HTML (0) PDF 345.24 K (2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和峨参(Anthriscus sylvestris Hoff m.)幼苗置于按全光照百分率为100%(S100)、65%(S65)和25%(S2 5)的人工控制光环境下处理。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显著影响明党参和峨参幼苗的生长: 明党参在S65 生长最好,株高、冠幅、叶长、叶宽、地上地下生物量等均达到最大值 ,且S65 的明党参生物量是S100的2倍、S25的3倍左右;而峨参地上部生 长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增强,S25生长最好,但地下部生长则在S65生长最好 ,表现出与明党参同样的响应规律。明党参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速率差异显著,S65 显著高于其余两个处理;峨参虽然也在S65生长速率最大,但在不同光照强度间差异。明党参生长速率明显小于峨参,总生物量约为峨参的1/3~1/8,相对于峨参而言明参是一个在幼苗阶段生长缓慢的物种。

    • 黄山濒危植物小花木兰生态位与年龄结构研究

      2006, 26(6):1862-1871.

      摘要 (2510) HTML (0) PDF 491.81 K (3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黄山风景区濒危植物小花木兰(Magnolia seiboldii)分布群落的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小花木兰群落中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小花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分别用Levins和Shannon weiner两指数测得的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结果基本一致;重要值大的种群一般具有较宽的生态位。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有关,具较宽生态位的种群一般与其他种群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另外,具有相似生境要求和相似生物学特征的种群间也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如都是耐荫种的小花木兰与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物种间关系复杂,对资源共享趋势明显。(2)小花木兰为星散间断分布,在群落中处于伴生从属地位,生存易受群落变化的影响。对生境要求相似的种群在同一生境下当资源充分时能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支持林思祖等人的生态位重叠与竞争不成相关关系的学说。(3)通过对小花木兰年龄结构的统计发现,小花木兰年龄结构不完整,属于衰退型,幼苗储备严重不足,成为该种群更新的一大瓶颈。(4)它的高海拔分布显示了低温是它生存的一个重要保证;水分也是影响小花木兰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散花坞生境中小花木兰生长良好,呈增长趋势,而清凉台生境小花木兰则表现为年龄老化,呈衰退趋势。散花坞和清凉台可视为重点保护生境,其间生境差异导致的种群动态差异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大气氮沉降对阔叶林红壤淋溶水化学模拟研究

      2006, 26(6):1872-1881.

      摘要 (1925) HTML (0) PDF 471.13 K (2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氮饱和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氮沉降的增加将导致NO-3淋溶的增加及土壤酸度的提高,从而影响土壤质量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大气氮沉降对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影响研究还很少,尤其是氮沉降引起的土壤淋溶液化学组成方面。研究中,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林草生态试验区阔叶林红壤为对象,在恒温(20℃)条件下,通过土壤淋洗柱(直径10cm、高60cm)进行了8个月间隙性淋溶试验,来模拟研究不同氮输入量(0、 7.8、26mg月-1•柱-1和52mg月-1-1)对阔叶林红壤NO-3、NH+4、SO2-4、H+和土壤盐基离子(Ca2+、Mg2+、K+和Na+)的淋溶和土壤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输入量增加,淋溶液中NO-3、EC、 H+和总盐基离子逐渐增加,但淋溶液中无NH+4。不同氮处理时,土壤有机氮总表观矿化量分别为189.6、263.9、372.8mg月-1•柱-1与554.2mg柱-1,氮输入明显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且土壤有机氮的表观矿化量与氮输入量间呈正线性相关(R2=0.997**)。无氮(0mg月-1-1)、低氮(7.8mg月-1-1)、中氮(26mg月-1柱-1)和高氮(52mg月-1-1)输入处理下,土壤交换态盐基淋溶总量分别占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13.6、18.4、27.7%和48.1%。不同的盐基离子对氮输入的反应不同,Ca2+和Mg2+淋溶量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对Na+和K+则无明显影响。土壤交换态离子中随淋洗液输出最多的为Ca2+(无氮、低氮、中氮和高氮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输出量占土壤交换态的比例分别为22.6、31.4、46.7%和82.5%),其次为Na+(无氮、低氮、中氮和高氮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输出量占土壤交换态的比例分别为16.0、10.7、17.6%和26.3%),最少的为Mg2+(无氮、低氮、中氮和高氮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输出量占土壤交换态的比例分别为5.0、6.9、11.1%和16.9%),几乎没有土壤交换性K+输出。与对照相比,有氮处理后土壤中硫酸根离子的淋失量明显减少(p<0.05)。表层土壤pH值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可见,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将加速阔叶林红壤的养分淋失和土壤酸化的程度。

    • 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中多环芳烃的迁移与转化机理

      2006, 26(6):1882-1888.

      摘要 (2036) HTML (0) PDF 324.86 K (2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3a定位研究数据,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中PAHs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携带的PAHs有10种,总含量为288.662μg•L-1;林内穿透水中PAHs有6种,总含量为101.901μg•L-1;树干茎流水中有5种,总含量为82.069μg•L-1;灌木层和草本层穿透水中只有4种,总含量分别为49.049μg•L-1和74.938μg•L-1。大气降水中的PAHs经过树冠、树干、灌木和草本层的吸收、淋溶和淋洗作用后,有的种类表现为完全被吸收而消失,有的种类浓度大幅度降低,而有的种类则浓度增大。随地表径流迁移水中PAHs有5种,总含量为36.866μg•L-1,与大气降水相比,PAHs种类减少50%,浓度降低87%。同时阐述了水文学过程中PAHs迁移转化机理和樟树林具有较高的净化效能。该项研究为城市森林的铲污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烤烟硝酸盐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006, 26(6):1889-1895.

      摘要 (1926) HTML (0) PDF 308.66 K (3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湖南烤烟叶片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典型相关分析证实烟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与土壤主要含氮养分(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及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密切,与土壤其他养分含量的相关性较小,反映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含氮养分及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烟叶(亚)硝酸盐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土壤含氮养分及有机质含量与烟叶硝酸盐含量关系的密切程度高于与亚硝酸盐含量的相关;(2)根据烟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及其相应的植烟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含量的大小,通过聚类分析把同一等级的烟叶样品分为高、中、低3类,不同类别相比较,有机质含量越高的土壤,其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含量以及相应的烟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也越高,说明土壤有机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土壤氮素的供应状况,进而影响了烟叶硝态氮含量的积累;(3)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建立了不同等级烟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高低的判别函数,可作为烟叶硝态氮含量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判别归类的参考依据。

    • 一年生植物群落内取样效应和互补效应的分离

      2006, 26(6):1896-1902.

      摘要 (2832) HTML (0) PDF 345.18 K (3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人工建植的1年生植物群落对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关系及其潜在作用机理——取样效应和互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多样性水平内群落生产力变化幅度较大,不同的物种组合对生产力水平也有较大的影响。植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计算表明,所有混播群落均程度不同地存在多样性净效应,但不同多样性水平间及同一多样性水平内,净效应变化较大。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净效应间亦呈二次函数关系。多样性净效应与群落生产力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多样性净效应的两个组成部分——取样效应和互补效应对多样性的变化有不同的反应:互补效应与物种多样性间呈单峰格局关系;而取样效应与多样性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取样效应和互补效应均随着群落生产力的提高而显著增强。结果还表明,除物种多样性外,物种的组成(或物种的特性)对群落生产力、多样性净效应及其分解成分——取样效应和互补效应均有显著影响。据此,可以认为在短期多样性实验中,取样效应和互补效应均对多样性-生产力正相互关系产生作用,但取样效应的强度要大于互补效应。

    • 水稻覆膜旱作对根叶性状、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006, 26(6):1903-1911.

      摘要 (2416) HTML (0) PDF 400.67 K (2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水稻覆膜旱作、裸地旱作、常规水作处理对根系形态、叶片水势、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旱作能改善水稻田间的生态环境,提高早季土壤温度1~3℃。与裸地旱作相比,覆膜旱作能增加抽穗期水稻根系的总根长、比根长,而这些指标与常规水作差别不大。在水稻抽穗期,无论是剑叶还是倒2叶的水势,均有如下趋势:水作>覆膜旱作>裸地旱作,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处理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在分蘖期差异不大,中后期覆膜旱作明显高于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抽穗期分别增加29.44%和15.15%,成熟期则为74.4%、38.9%。覆膜旱作能显著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早季和晚季产量比裸地旱作增产10.6%和12.5%,而与常规水作差别不大。与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相比,覆膜旱作土壤养分含量在分蘖期除了全磷、速效氮显著增加外,其他指标差异不大。而抽穗期则由于覆膜后作物对养分的消耗加大从而使土壤养分含量下降,特别是总磷、速效磷、速效钾与常规水作相比显著下降,分别降低25.9%,31.9%,16.2%。而成熟期则大多指标与常规水作相比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常规水作栽培相比,覆膜旱作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2~5倍,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而土壤脲酶活性则差异不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增加13.8%,81.3%,17.4%, 蔗糖酶活性则分别增加42.8%, 28.8%和69.9%。

    • 不同耐旱性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叶片活性氧代谢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2006, 26(6):1912-1919.

      摘要 (1974) HTML (0) PDF 332.44 K (2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是制约玉米生产最主要的逆境因子。通过在活动式防雨棚下进行盆栽试验,以耐旱性不同的2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变化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1)玉米叶片O-〖DD(X-*2〗〖DD)〗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升高、活性氧清除酶类SOD、CAT、AsP活性和清除剂AsA含量在生育前期略微升高,在生育后期明显降低,致使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特别在生育后期明显升高;(2)耐旱性不同的玉米材料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的能力存在差异,且该差异在生育后期更为明显。耐旱性较强的掖单2号及其亲本叶片O-〖DD(X-*2〗〖DD)〗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增加幅度小,生育前期SOD、CAT和AsP活性,以及AsA含量增幅大,后期清除酶活性和清除剂含量较高,全生育期内MDA含量增幅小,表现出较强的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能力。而耐旱性较弱的掖单13及其亲本正相反;(3)杂交种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的能力受亲本维持能力遗传决定。杂交种各指标的相对耐旱值与其两亲本的平均值呈正相关,其中CAT和AsP活性以及AsA含量3个指标差异达显著水平。

    • 玉米品种遗传多态性与根系内生细菌种群的相互关系

      2006, 26(6):1920-1925.

      摘要 (1537) HTML (0) PDF 220.59 K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辽宁省14个玉米主栽品种根系内主要细菌种群的分析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属(Bucillus ssp.)为玉米内生细菌的主要种群,其它种属包括肠杆菌属、沙雷氏杆菌属、假单孢菌属、黄单孢菌属和棍状杆菌属。内生细菌在不同玉米品种和不同生育期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从9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13个引物,对14个玉米主栽品种进行遗传多态性的RAPD分析,共扩增出条带139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01条,多态性比率72.7%。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4个玉米品种在DNA水平和内生细菌种群水平上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亲缘关系在这两个水平上表现基本一致,即品种内生细菌的种类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品种的遗传背景控制。

    • 天祝高寒草地植被、土壤及土壤微生物时间动态的比较

      2006, 26(6):1926-1932.

      摘要 (1789) HTML (0) PDF 221.62 K (2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天祝高寒草地21a前(1982年)、后(2003年)植被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和各生理群微生物(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及不同退化程度(围栏内、围栏外和鼠丘地)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与1982年相比,目前该区天然草地植被总盖度、主要优良牧草种类、产草量等显著下降,草地植被退化明显;(2)草地土壤pH升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氮、磷含量均下降,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劣于1982年;(3)目前该区天然草地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及各生理群微生物数量变化十分明显,1982年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分别是2003年的153.6、5.5、4.1倍和151.2倍;土壤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分别是2003年的5.7、43.3倍和94.4倍;(4)轻度退化草地(围栏内)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严重退化草地(围栏外、鼠丘地),其数量前者一般为后者的1.5~4.5倍

    • 不同土壤培肥措施下农田有机物分解的生态过程

      2006, 26(6):1933-1939.

      摘要 (1688) HTML (0) PDF 239.35 K (2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河北曲周实验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土壤培肥措施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中几种主要土壤生物随有机物分解的变化规律、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土壤线虫外,其他几种主要的土壤生物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是堆肥区>原貌区>对照区>化肥区,与施入的有机物(小麦秸秆)的分解规律一致。在受人为扰动的堆肥区、化肥区和对照区土壤中,细菌占绝对优势,而在未开垦的原貌区中,真菌起着重要作用。
      在有机物分解初期,土壤微生物能比较快地迁移到秸秆表面,秸秆表面的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细菌,随着细菌的数量增加,原生动物数量亦呈现增加趋势,蚯蚓数量增多,而线虫的数量则减少。而有机物分解后期,真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蚯蚓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减慢。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9种外界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小麦秸秆分解作用的相对重要程度排序:土壤温度(0.844)>蚯蚓(0.777)>真菌(0.764)>全氮(0.754)>线虫(0.753)>有机质(0.742)>细菌(0.738)>原生动物(0.693)>土壤含水量(0.661),其中土壤温度和蚯蚓是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关系——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排序

      2006, 26(6):1940-1946.

      摘要 (2661) HTML (0) PDF 238.47 K (2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确识别旅游活动作用下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格局,是景区管理者实施生态管理的现实课题。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TWINSPAN将所有样地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的植被景观类型区,其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旅游开发与植被景观间的生态关系,指示因子也充分地反映了植被区的人为环境和景观特征。与利用旅游影响系数进行的分类相比,TWINSPAN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明显优于单纯依据一个因子划分的结果。(2)DCA第1轴从左到右旅游影响系数和敏感水平越来越小,信息指数越来越大。DCA第3轴从下而上旅游剔除程度逐渐减小。DCA结果能够识别植被景观类型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性,但是这种规律性需要根据生态学知识去加以分析和总结,直观性不强。(3)TWINSPAN结果与DCA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评价

      2006, 26(6):1947-1956.

      摘要 (2543) HTML (0) PDF 433.21 K (3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3S”技术,揭示了皇甫川流域近十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采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定量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的土壤侵蚀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十几年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其总体趋势是城镇用地、林地、耕地和灌丛的面积逐渐增加(速率依次减小),水体、草地、沙地和裸砒砂岩面积逐渐减小(其中水体缩减的幅度最大),土地利用格局持续承受着来自当地快速城市化进程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两方面相互矛盾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由1987年的16160.72t/km2减少到2000年的13943.32t/km2,其中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同一年份内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顺序为裸砒砂岩>沙地>耕地>草地>林地>灌丛,表明林、灌措施是流域植被恢复和减少土壤侵蚀的首选,草地限制土壤侵蚀的效果也较为明显,而沙地尤其是分布面积较广的裸砒砂岩则是土壤侵蚀综合治理的难题和关键;虽然十几年来水土流式综合治理效果显著,但由于裸砒砂岩和沙地的面积仍在整个流域占有相当的比例以及耕地剧增等因素,土壤侵蚀模数仍明显高于流域土壤允许侵蚀的临界值,流域生态环境仍然处于不安全状态,有必要对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以确保生态安全。最后,在讨论中阐明了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调整和优化的方向。 

    • Bt玉米光合作用和生长性状的变化

      2006, 26(6):1957-1963.

      摘要 (2339) HTML (0) PDF 205.74 K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华南地区种植美国先锋公司的Bt玉米34B24与其非转基因近等基因系34B23,比较它们的光合作用和部分重要的生理生长性状。结果表明,Bt玉米由于Bt基因的插入和表达使植株得到保护,受玉米螟危害的叶片显著减少;但Bt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和部分生理生长性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其非转基因近等基因系34B23相比,虽然Bt玉米34B24的胞间CO2浓度变化不大;并且在绝大多数生长时期,Bt玉米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大于的非转基因玉米;但是从生长中期始,Bt玉米的净光合速率却一直小于非转基因玉米,在生长后期,这种差异甚至达到显著水平。在生长性状方面,各时期观察到的Bt玉米植株叶片数一直略少于非转基因玉米,表明Bt玉米的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的延缓。同时,Bt玉米植株的株高变矮,单株叶面积变小,根系活力显著降低。在地下部,Bt玉米34B24的植株根系总长度、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和平均根直径均小于相对应的非转基因近等基因系34B23。

    • 干旱与条锈病复合胁迫对小麦的生理影响

      2006, 26(6):1963-1974.

      摘要 (1755) HTML (0) PDF 471.96 K (2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抗旱性和抗病性不同的小麦为材料,以正常生长为对照,观察了病原菌和水分复合胁迫对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活性氧代谢以及对抗氰呼吸的发生、运行的影响。讨论了在干旱与病原菌侵染复合胁迫下,抗氰呼吸在植物抗逆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复合胁迫下,抗病小麦显然具备更强的水分调控能力,而感病品种不能有效控制病叶水分散失。水分胁迫能引起抗氰呼吸的下降,但不能抵消因病原菌侵染引起的抗氰呼吸的增强,条锈菌侵染对小麦抗氰呼吸的影响远远大于水分胁迫。病原菌侵染和水分复合胁迫下,活性氧产生的速率表现出累加效应,而抗氰呼吸表现出和基质抗氧化酶的活性互补。植物交替氧化酶在干旱与病原菌侵染复合胁迫中具有重要的抗氧化功能,并可能调节着逆境下物质与能量需求间的矛盾。

    • 卧龙地区流域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对大熊猫潜在生境的影响

      2006, 26(6):1975-1980.

      摘要 (2666) HTML (0) PDF 296.37 K (2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覆盖变化作为土地利用驱动的显著结果,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最显著的表现。为了将土地覆盖变化结果用于探讨大熊猫潜在生境与人为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1∶25万数字高程模型和1∶10万土地覆盖分类数据(1990年,2000年两期),采用流域时空对比和景观格局分析的手段,对卧龙地区两流域土地覆盖变化及大熊猫潜在生境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10a间,寿溪流域土地覆盖年变化率(0.33%)低于渔子溪流域(1.02%),且两流域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在寿溪流域,主要土地覆盖类型的斑块均表现出破碎化的趋势,且森林和灌丛的斑块破碎化趋势更显著;而在渔子溪流域,仅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草地、农田斑块破碎化加剧,而森林和灌丛的平均斑块大小反而增加了。②两流域大熊猫潜在生境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渔子溪流域,大熊猫潜在生境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和森林景观形状指数均高于寿溪流域。而与渔子溪全流域相比,该地区大熊猫潜在生境的森林平均斑块大小较小,并且近十年,在渔子溪流域,大熊猫潜在生境景观的森林面积比重及斑块大小的减少,森林景观形状指数的增加等变化趋势与全流域的相反,间接反映出渔子溪流域的大熊猫潜在生境所受的人类活动的压力更大。③两流域分级集水区的大熊猫潜在生境比重分布与居民点密度分布存在空间上的分异。利用缓冲区分析表明,在渔子溪流域,大熊猫潜在生境与居民点范围的重叠更为严重,约57.7%的人类活动范围处于与大熊猫潜在生境重叠的区域。据此推断,大熊猫潜在生境在流域中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空间上的交错关系是导致近十年渔子溪流域大熊猫生境受到严重干扰的重要原因

    • >专论与综述
    • 植物同化物分配及其模型研究综述

      2006, 26(6):1981-1992.

      摘要 (4069) HTML (0) PDF 420.07 K (3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生态系统模型模拟中所用的大多数同化物分配模型是经验性的。同化物分配对植物的生长、竞争及结构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是植物生长的关键,也是植物生长模型中的薄弱环节。总结了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因素:生理过程和环境因子。指出植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的生理过程都对其有影响,维管束作为各器官间的连接系统,以及同化物的运输管道,其性质对同化物分配有重要的影响。综述了环境因子特别是环境水分条件对同化物分配的影响。总结了以往研究中发现的、主要的同化物分配规律,指出同化物分配的模式极其复杂,分配过程完全是根据环境以及生长阶段变化而变化的、随机应变的过程。
      对于同化物分配模型按照经验模型,目的性模型,源汇关系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指出:经验性模型应用最多但机理性差;功能平衡模型在模拟营养生长阶段同化物在条与根之间的分配很成功,但应用于其它器官之间很困难;最优化模型适于模拟平衡态下同化物的分配;源汇关系模型机理性最强,可模拟任何器官间的同化物分配,应用范围最广泛。
      同化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研究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各相关过程的研究存在不平衡性;整体水平上同化物分配的机理仍缺乏深入研究;同化物分配对于环境的响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缺乏多环境因素的研究;缺乏长期的实验观测研究。作者认为环境与同化物分配相互关系的研究将成为日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 枯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和模型讨论

      2006, 26(6):1993-2000.

      摘要 (2783) HTML (0) PDF 251.31 K (3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研究目的、尺度范围和要求精度的不同,枯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各异:野外分解袋法是最直接和最准确的方法,但是耗时太长;室内分解培养法与野外分解袋法相似,但具有灵活设计试验方案的优越性;现量估算法方法简捷,但是只对进入稳定发展和动态平衡阶段的生态系统可以获得较好的精度;综合平衡法能反映整个生长历史时期的枯落物分解速率平均水平,但其准确性取决于对历年凋落物量预测的精度。在枯落物分解模型中,分解率概算模型只适合于林地枯落物积累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情况,所以作者提出了另外的枯落物动态平衡模型予以修正;时间衰减模型以Olson指数模型为典型代表,但由于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修正办法;影响因子关系模型包括基质质量因子关系模型、非生物环境因子关系模型和生物因子关系模型等类型。作者提出构建过程模型将是未来枯落物分解模型研究的方向。

    • >问题讨论
    • 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的供应与消耗平衡关系分析

      2006, 26(6):2001-2010.

      摘要 (1943) HTML (0) PDF 393.63 K (2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系统的供应方面,而对人工生态系统,尤其是建设用地系统对生态服务价值的消费或影响重视不够。在Costanza 全球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替代成本法、防治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多种间接市场方法给出人工生态系统对生态服务消费或影响的估算方法,并结合江苏省太仓市的应用实例,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1996~2003不同年度变化的供应及消费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服务的平衡状况,结果显示,1996~2001年间生态服务基本保持平衡,2001年后生态净服务(供需相抵后的生态服务)呈急剧下降之势,建议在今后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应适量降低活动强度,尽量维持区域生态服务的平衡。不单单分析生态服务的供应状况,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的平衡着手,有利于引导人类的社会活动向维护生态服务的方向进行。

    • 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估算方法与应用——以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为例

      2006, 26(6):2011-2019.

      摘要 (2979) HTML (0) PDF 401.73 K (4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Costanza等提出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没有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异质性,是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关的生态系统本身的价值,这里称为静态价值。在实际应用于指导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的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时,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的对生态价值的支付意愿,使得静态生态价值的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应用。提出了动态生态价值的概念,某一特定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价值是指其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特定人群一定支付意愿下的现实价值。在Costanza等人提出的单位面积生态价值的基础上,考虑生态类型的覆盖度等特点结合专家咨询法提出了林地、草地单位面积生态价值的修正系数,估算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静态生态价值;建立了基于发展阶段系数和资源紧缺度的生态价值动态估算方法。以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为例,估算出2000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静态价值为4.1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流域GDP的0.3657倍,且在空间上呈现从上游山区向下游荒漠区递减的规律;动态生态价值为2.35亿美元,下游和上游大,中游较小。动态生态价值的研究为生态价值研究成果进一步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应用提供了途径。

    • 香港米埔湿地生态功能价值估算

      2006, 26(6):2020-2026.

      摘要 (2744) HTML (0) PDF 231.48 K (3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香港米埔湿地以红树植物为主要植物群落,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典型的湿地类型,它能够提供给人类包括物质和服务在内的各项生态服务。运用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包括市场价格法、重置成本法、旅游费用法和问卷调查法等,评估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价值;总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物质生产、调节大气组分、净化水体、旅游、文化教育等,非使用价值主要指红树林湿地的存在价值。最终得到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2003年实现的生态功能价值为HKD|S208.79×106,探讨了现在估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估算研究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2006, 26(6):2027-2034.

      摘要 (1982) HTML (0) PDF 260.17 K (3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1990~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00年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效果显著。近成过熟林面积基本稳定,1990年97.57%的阔叶近成过熟林、96.77%的马尾松近成过熟林和77.92%的杉木近成过熟林至2000年仍保存良好;未利用地恢复较好、灌木林保护较好,25.38%的未利用地、30%以上的灌木林分别转变为阔叶林、马尾松林或杉木林;中龄林、幼龄林保护较好,很大一部分中龄林、幼龄林分别转变为近成过熟林和中龄林。建议继续强化管理,落实《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经营方案》,避免重经济利益轻生态环境保护现象发生;(2)森林砍伐、农田侵占现象仍然存在。2000年,100%的马尾松幼龄林由1990年马尾松中龄林转变而来,74.06%杉木幼龄林由杉木近成过熟林转变而来,将近10%未利用地由阔叶近成过熟林或阔叶中龄林转变而来。2000年,11.19%居民点及道路与34.82%经济林均由农田转变而来。建议引导社区积极参与生态旅游,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减小社区居民对森林公园的胁迫作用;同时注重耕地资源的保护。

    • 赤潮的分类分级标准及预警色设置

      2006, 26(6):2035-2040.

      摘要 (3739) HTML (0) PDF 217.07 K (3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便于赤潮信息的发布、统计和管理,依据我国赤潮发生的特点初步制定了我国赤潮的分类分级及预警色划分的标准。根据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特性及其对人类健康和近岸水产养殖的影响,将我国赤潮分为有毒赤潮、鱼毒赤潮、有害赤潮和无害赤潮4种类型,考虑到我国沿海赤潮发生面积和持续时间相差巨大,将我国赤潮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3个级别。由此,将我国赤潮分为12种,并依次用不同颜色和符号代表之,以利于在媒体上发布。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类型赤潮的预警机制和管理措施,为赤潮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 >研究简报
    • 铝浸种对荞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的影响

      2006, 26(6):2041-2047.

      摘要 (2051) HTML (0) PDF 314.46 K (2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2个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品种(小白花叶和溪荞5号)在铝浸种后萌发特性和幼苗的生理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0~1000mg•L-1的铝浸种处理对2个荞麦品种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影响不明显,低浓度铝(≤100mg•L-1)处理可降低荞麦种子细胞膜透性,减少细胞内营养物质的外渗,促进种子的萌发。5000mg•L-1的铝处理降低了荞麦的发芽指数。种子萌发后,铝对荞麦根的伸长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铝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大。10~1000mg•L-1的铝浸种处理对荞麦叶片内MDA含量影响较小,但高浓度的铝处理(5000mg•L-1)明显增加了MDA的含量; POD、SS、Pro随着铝浓度增加都有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品种叶片内CAT活性变化趋势不同,小白花叶内CAT活性对铝的敏感性大于溪荞5号。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荞麦种子和幼苗对环境中的铝都有较强的耐受性,在铝胁迫下,荞麦可以通过升高POD活性以及增加SS和Pro含量来缓解铝毒害,不同荞麦的基因型对铝毒害的反应有一定的差异性。

    • 不同放牧强度草原休牧后土壤养分和植物群落变化特征

      2006, 26(6):2048-2056.

      摘要 (2477) HTML (0) PDF 283.66 K (2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对不同放牧率草地休牧3a后的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和植物群落的数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率草地休牧3a后,由于维持土壤养分或植被空间格局的匀质化条件消失,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呈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随机性因素所占比例增加,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无机氮、有效磷和有效硫的空间异质性均以0.00羊/hm区最大,4.00羊/hm区(中牧区)最小,其它样地不同土壤养分指标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群落生物量和群落盖度均表现增加趋势,但群落盖度增加不显著(p>0.05),与1998年相比,群落生物量除对照区外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与1.33羊/hm、4.00羊/hm和6.67羊/hm相比,0.00羊/hm2优势植物出现多样化特征;群落的灌丛化与牧压和恢复演替的时间序列高度相关,牧压越小,恢复演替的时间序列越大,群落灌丛化的趋势越明显;1年生植物、羊草、克氏针茅、木地肤、冷蒿(除6.67羊/hm)和扁蓿豆(除0.00羊/hm)均表现增加趋势,星毛委陵菜则均表现降低趋势;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分布均表现一致的正相关关系,但只有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群落高度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无机氮、土壤有效磷和有效硫相关显著(p<0.05)。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