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杨继松 , 刘景双 , 于君宝 , 王金达 , 李新华 , 孙志高
2006, 26(5):1297-1302.
摘要: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和N、P营养动态。湿地枯落物的分解速率(0.000612~0.000945d-1)在群落间差异显著, 分解480d,分别损失初始重的45.36%(Carex pseudocuraica)、35.32%(Carex lasiocarpa)、33.72%(Deyeuxia angustifolia)和29.13%(Deyeuxia angustifolia-Shrub), 即随淹水深度由大到小、淹水时间由长到短, 枯落物分解由快到慢, 说明湿地的淹水状况是影响枯落物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分解过程中, 漂筏苔草和毛果苔草枯落物N浓度持续上升, N在枯落物中积累; 小叶章枯落物N浓度在第1个月快速下降而后缓慢上升, 分解使枯落物释放N。各类枯落物P浓度的变化大致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 分解使湿地枯落物均发生P释放。结果表明,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状况决定了湿地枯落物N、P的动态变化, 而其积累或释放的强度则可能与枯落物初始C∶N和C∶P的大小有关。
2006, 26(5):1303-1311.
摘要:利用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样地测定的大气降雨、林冠穿透雨、林冠滴落雾水、溪流水水量及其氢、氧稳定性同位素比率δD和δ18O的测定结果,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林下土壤的蒸发率。结果表明,热带雨林在雨水偏多的2002年和雨水偏少的2003年的蒸发散分别为1186 mm和987 mm,明显低于世界其它湿润热带雨林的蒸发散值;雾水的稳定性同位素比值明显重于雨水,表明雾水中包含区域再循环的蒸发水汽;由于森林林冠和林下土壤的蒸发作用,穿透雨水和溪水的稳定性同位素值又明显重于雨水的相应值。根据溪流水和穿透水(穿透雨水+滴落雾水)的同位素差值,利用平衡状态下的瑞利蒸馏方程计算的森林土壤蒸发率表明,这两年的森林总蒸发散中分别有5.1%和3.1%来自林下土壤的蒸发。分析认为,持久、浓重的辐射雾是导致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蒸发散和土壤蒸发率较低的重要因子。
2006, 26(5):1312-1319.
摘要: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锡林郭勒草原主要建群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 P. Smirn.)5个种群共90个基因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由16个10碱基随机引物共扩增得到310条清晰可重复的RAPD片段,且全部为多态性条带。利用POPGENE软件对RAPD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理种群大针茅存在很高的遗传变异,且大部分变异存在于种群之内,只有少量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28%)。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大针茅种群内基因多样性与温度因子(≥10℃年积温、年均温和1月份均温)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大针茅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种群间的实际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184,p=0.261),但与水热因子的分异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这些都表明水热差异的自然选择引起大针茅种群RAPD标记的生态地理分化,而迁移和遗传漂变对大针茅种群间的分化不起决定作用。
康冰 , 刘世荣 , 张广军 , 常建国 , 温远光 , 马姜明 , 郝文芳
2006, 26(5):1320-1329.
摘要:选取广西大青山3个13年生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样区,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两个树种的碳素含量各异。马尾松干、根、枝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8.6%、56.3%、51.2%,叶和皮含量较低,变化幅度为46.8%~56.3%。各器官中按碳素含量的高低排列顺序为:干>根 >枝> 皮 >叶;杉木皮、叶、干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2.2%、51.8%、50.2%,碳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皮>叶>干>根>枝。从两个树种各器官碳总含量来看,马尾松要高于杉木。灌木层、草本层及地表凋落物层碳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4.1%、33.0%及48.3%。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1.45%~1.84%,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较高。针叶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t•hm-2)为85.35~101.35,平均为93.83,且均以马尾松生物量居多(占75.7%~82.6%)。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的碳贮量平均为51.91 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总贮量的29.03%;乔木层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的23.90%,占植被层碳贮量的97.7%。乔木层碳贮量中,马尾松占的比例较大,为65.39%。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树干的碳贮量均最高,马尾松、杉木的树干碳贮量分别占各自碳贮量的53.23%、55.57%,树干的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54%。其次,两个树种根也占较大比例,树根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19.22%。马尾松、杉木枝、皮在各自碳的贮量中分配不同,马尾松枝占的比例要大于皮,而杉木则相反;凋落物层碳贮量平均为3.25 t•hm-2,仅占1.82%;林地土壤层(0~60 cm)碳贮量是相当可观的,平均为123.43 t•hm-2,占69.02%。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年净生产力为11.46 t•hm-2•a-1,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5.96 t•hm-2•a-1,折合成CO2的量为21.88 t•hm-2•a-1。
张玲玲 , 韩诗畴 , 李志刚 , 刘楠 , 李丽英 , 罗莉芬 , 彭统序 , 刘文惠
2006, 26(5):1330-1336.
摘要:艳婀珍蝶取食后,对薇甘菊叶片的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总酚含量,有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取食后3h内所测各量即发生变化,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取食4d中,叶片的SOD、POD活性总体上分别高于对照,CAT活性总体上低于对照,说明在艳婀珍蝶胁迫过程中,SOD和POD所起的作用比CAT大。取食叶SOD、POD活性均在48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CAT活性在24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也迅速下降。取食叶PPO活性动态变化程度较大,表现出3个峰值,分别为对照的1.83,1.92倍和2.17倍;总酚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DPPH.的清除力一直显著性甚至极显著性低于对照。取食叶的SOD与CAT和POD均呈正相关性,且相关性大于对照;PPO与总酚含量在取食叶与对照中也均呈弱正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薇甘菊的保护酶对艳婀珍蝶胁迫的应激效应是短暂而有限的,艳婀珍蝶的取食破坏了薇甘菊叶片功能,较大程度的干扰了薇甘菊保护酶系统的防御代谢,薇甘菊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薇甘菊也不能通过改变酚类物质含量来抵御艳婀珍蝶的取食,艳婀珍蝶取食对薇甘菊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2006, 26(5):1337-1344.
摘要:采用专门设计的银鱼拖网系统地调查了鄱阳湖银鱼夏季索饵期和春季产卵期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鄱阳湖银鱼物种多样性低、空间分布不均匀;3种银鱼的相对丰度差异悬殊,小型物种寡齿新银鱼相对丰度最高(71.5%),体型中等的太湖新银鱼次之(25.6%),而体型较大的短吻间银鱼相对丰度最低(2.9%)。春季银鱼空间分布不均匀,南部受保护区域丰富度(R)高于北部受干扰生境;产卵场分布格局种间差异显著:2种新银鱼南北都有分布,寡齿新银鱼分布最广(发生率IO=70.0%),太湖新银鱼次之(IO=55.0%),而短吻间银鱼仅见于南部水域(IO=30.0%)。夏季银鱼分布广泛,种间分布格局相近,彼此相关显著。表明鄱阳湖银鱼区系多样性结构与其产卵场分布格局和状况相关,而受夏季银鱼索饵场空间布局影响不大。以物种多样性参数为变量的聚类分析将40个调查样点聚为6类,其中3类生境对银鱼区系稳定贡献显著,应受到优先保护。
2006, 26(5):1345-1351.
摘要:2003年7~9月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太平洋和白令海的BR断面和白令海峡南口门的BS断面的初夏和夏末两航段进行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结果表明,BR断面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0.199~1.170μg/dm3,平均值为(0.723±0.283)μg/dm3;水深10~30m次表层的叶绿素-a浓度明显高于真光层下的深层水。水柱平均叶绿素-a浓度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白令陆架区>白令陆坡区>阿留申海盆区>北太平洋西部海域。BS断面叶绿素-a浓度高于BR断面,夏末的平均浓度((5.311±5.656)μg/dm3)是初夏浓度((1.605±1.194)μg/dm3)的3.3倍,是BR断面平均浓度的7.5倍。观测站真光层内初级生产力在0.471~19.046mgC/(m3•h),陆架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陆坡和海盆区,BS断面的平均初级生产力比BR断面高约12倍。观测站光合作用同化数在0.45~2.80mgC/(mgChla•h)。
2006, 26(5):1352-1358.
摘要:使用扎龙湿地周边5个气象站1961~2000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风速的逐月数据,采用建立的经验模型计算了扎龙湿地区域1961~2000年芦苇沼泽蒸散耗水量,在IPCC数据发布中心4个GCMs模型(HadCM3、CCSRNIES、CSIRO-Mk2、CGCM1)未来60a气候情景下,预测了2001~2060年湿地芦苇沼泽的蒸散耗水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湿地区域芦苇沼泽蒸散耗水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GCMs模型发布数据的计算结果在未来的3个时段内(2001~2020年、2021~2040年、2041~2060年)的平均值均大于前40a平均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上升是芦苇沼泽蒸散耗水变化的决定因素,二者升温速度的差异决定蒸散耗水的变化趋势,根据GCMs预测的未来气候情景,在研究区域最高气温上升1.1~3.5℃、最低气温上升1.2~3.9℃的情况下,芦苇沼泽蒸散耗水量将增加15%~22%,湿地区域的生态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006, 26(5):1359-1366.
摘要:模型方法对区域稻田甲烷排放估计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模型参数在区域范围内的误差,这种误差导致的估计不确定性由模型灵敏度决定。采用一种动力学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稻田甲烷模型CH4MOD进行了参数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稻田水管理方式的灵敏度最高,灵敏度指数为0.64,其次为稻田土壤的砂粒含量参数,灵敏度指数0.50,灵敏度最低的参数是水稻移栽期地上生物量。以模型灵敏度指数为基础,建立了模型估计值不确定性与模型参数区域化误差间的数量关系,利用这一量化关系得出我国2000年稻田甲烷排放的不确定性范围为3.09~10.61Tg。此外,模型灵敏度参数的大小也反映了模型要素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的大小,因而分析的结果对于采取合理措施减少稻田甲烷排放具有指导意义
2006, 26(5):1367-1374.
摘要:SO2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对人体与环境具有严重危害,导致酸雨后危害更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省区污染严重。对长沙和株洲市区内2种类型区域——城市林地与城市非林地空气SO2浓度通过近1 a (2004-01~2005-01)的同时进行对比定位观测,用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分析,结果表明:从两市2种类型采样地空气SO2浓度水平总体与分别来看,SO2浓度年内变化均具有明显季节性波动特征(p=0.001),冬季最高,秋季最低;除冬季二者SO2浓度较为接近外,其他各季株洲非林地观测区SO2浓度均高于同季节长沙非林地观测区SO2浓度。空气SO2浓度季节性变化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采暖期与工业生产布局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其中,燃煤、降水、风速风向和气温是影响空气SO2浓度变化主要的污染源与气候条件因素。空气SO2浓度水平还与所在地有无林木覆盖关系密切。无林地空气SO2浓度年均值(0.18±0.08)mg/m3,有林地空气SO2浓度年均值(0.09±0.07)mg/m3,二者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林木生理活性季节性变化对植物调节空气SO2浓度季节变化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按林地SO2浓度减缓效应大小排序,依次是夏季(55.4%)>冬季(54.1%)>秋季(49.3%)>春季(29.6%)。城市森林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措施在控制和治理城市大气SO2污染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高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应着力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
2006, 26(5):1375-1381.
摘要:研究了0.4 W/m2 UV-B辐射和0.4% NaCl胁迫对两绿豆品种中绿_1和秦豆-20 (Phaseolus raditus L. cv. Zhonglü-1 and Qindou-20) 幼苗叶片DNA损伤的复合效应。结果表明:(1) 中绿-1抗UV-B辐射和NaCl胁迫的能力均强于秦豆-20;NaCl胁迫能降低中绿-1 UV-B敏感性,但对秦豆-20 UV-B敏感性无明显影响。(2) 两逆境因子单独胁迫或复合胁迫下DNA增色效应均明显降低,但中绿-1降低程度小于秦豆-20,复合胁迫下降低程度小于单独NaCl胁迫下。(3) UV-B辐射诱导的中绿-1 DNA链内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累积量明显低于秦豆-20;NaCl胁迫能降低UV-B诱导的中绿-1 CPD累积,而对UV-B诱导的秦豆-20 CPD累积无影响。(4) 各种胁迫处理均导致两品种幼苗DNA含量降低,但两品种间相比中绿-1降低程度较大。结果说明UV-B辐射不仅能诱导DNA链内交联形成CPD,而且能诱导DNA链间交联和DNA含量降低,且不同绿豆品种或同一品种在有无NaCl胁迫时UV-B敏感性的差异主要与CPD累积量和DNA链间交联程度有关。
2006, 26(5):1382-1389.
摘要:榕 (Ficus microcarpa L.) 和黄桷树 (Ficus virens Ait. var. sublanceolata (Miq.) Corner) 是在三峡库区广泛栽植的优良绿化树种。在三峡库区诸多公路、铁路修建和移民搬迁城镇建设等工程建设后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中,需要大量的榕和黄桷树。榕和黄桷树的繁殖通常采用切枝扦插的营养繁殖方式进行。因种苗培育的需要,对榕和黄桷树进行切枝时常发生,并且为了尽快获得大的种苗,通常切取榕和黄桷树植冠下部的大枝条用于种苗培育。切枝导致植株大量光合叶组织损失,对榕和黄桷树的总体光合生产和生物量积累会发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新枝的生长和发生数量以及植株再次提供切枝的能力。为了明确切枝对榕和黄桷树生长的影响,对切枝后榕和黄桷树的生物量积累和枝供给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阐明在三峡库区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速度比较快的榕和黄桷树是否可以在每年1次的切枝后很好恢复,从而能够可持续地提供切枝用于种苗培育。实验中对榕和黄桷树1a切枝1次,连续进行了3a。实验共设置了4个切枝强度(从植冠下部开始,分别切去植冠长度0%(对照)、20%、50%和70%范围内的所有枝条)和两个切枝处理季节(春季切枝和秋季切枝)。实验结果表明,切枝会减少榕和黄桷树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生物量增量减少的程度与切枝强度呈正相关;并且,每年连续进行的切枝使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减少加剧。实验发现,在20%、50%和70% 的3个切枝强度中,高切枝强度可以保证在第1次切枝处理中获得高的枝收获量,但并不能保证在第2次和第3次切枝处理中也能获得高的枝收获量。与春季切枝处理相比,秋季切枝处理使榕和黄桷树获得更高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从而获得更高的枝收获量。就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和枝收获量而言,切枝强度对二者的影响并不因切枝季节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研究表明,对于本实验研究中采用的榕和黄桷树植株,当切枝强度高于20%时,每年1次的切枝不能使榕与黄桷树植株的生长完全恢复。如果切枝每年进行1次,为保证能够可持续地获得切枝并且对植株的生长不造成过大影响,对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榕和黄桷树植株而言,最适的切枝强度应低于20%
刘彬彬 , 张峰 , 冯晓西 , 刘勇弟 , 张晓君 , 赵立平
2006, 26(5):1390-1395.
摘要:通过把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分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与微生物群落的整体功能变化相关联,鉴定重要的功能类群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一个实验室规模的用于降解喹啉的厌氧反应器生物膜样品的微生物区系组成变化进行解析,找出可能的主要功能菌。通过DGGE对反应器的种子污泥和运行稳定的厌氧生物膜反应器的微生物区系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主要的优势条带进行了分子鉴定。同时对以上两个样品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通过统计学分析对克隆文库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对文库进行测序分析。DGGE条带及克隆文库的序列分析均表明,在驯化过程中,Gamma Proteobacteria 亚纲与Desulfobacter postgatei种的微生物显著增加,这种动态变化表明这些细菌可能是在厌氧条件下对喹啉的降解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
2006, 26(5):1396-1404.
摘要: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Cu胁迫下接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对源自Cu污染区(记作种群Ⅰ)和非污染区(记作种群Ⅱ)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群白车轴草 在Cu处理后接种链格孢菌,0~1500mg•kg-1时叶片电导率、MDA含量均高于未接种组,且随浓度增加而升高,2000mg•kg-1时电导率低于未接种组,MDA含量降低但仍高于未接种组。两种群接种后叶绿素、蛋白质含量较未接种组下降,且随Cu浓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叶绿素含量与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种群Ⅰ和种群Ⅱ相关系数分别为-0.954*和-0.961**。链格孢菌使白车轴草SOD活性低浓度(0和500mg•kg-1)高于未接种组,高浓度则降低。接种后POD活性随Cu浓度增加先增后减,500mg•kg-1浓度下接种组POD高于未接种组,而在其他浓度下,显著低于未接种组。0~1000mg•kg-1时接种组CAT活性高于未接种组,随土壤Cu浓度增加先增后减。3种保护酶对胁迫的敏感性为POD>SOD>CAT。高浓度Cu(2000 mg•kg-1)胁迫下,白车轴草保护酶系统的受损打破了体内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正常平衡状态,积累了过量的活性氧,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对白车轴草产生毒害,且这种毒害在接种链格孢菌后表现更为严重。两种群白车轴草相比,种群Ⅰ植物在土壤Cu<2000mg•kg-1时可生存,感染链格孢菌后生长土壤Cu浓度应控制在1500mg•kg-1以内;种群Ⅱ在Cu胁迫浓度不超过1500mg•kg-1,链格孢菌和Cu双重胁迫时不超过1000mg•kg-1可生长。种群Ⅰ在Cu处理、链格孢菌单一或双重胁迫下表现的抗逆性较Ⅱ强。
2006, 26(5):1405-1413.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在水稻土、元江土和墨江土中添加泡囊假单胞菌(Pseudomanas vesicularis)后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土壤酶活性和镍超积累植物Alyssum corsicum对土壤镍的富集效果。土壤接种泡囊假单胞菌70d后,水稻土中DTPA提取态镍较对照土中的明显减少、元江土和墨江土中的有所减少;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5种土壤酶活性提高。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土、元江土、墨江土添加泡囊假单菌后植物地上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9%、309%和43%,进而提高了A. corsicum自土壤中富集镍的效率:水稻土中增加54%,元江土中增加306%,墨江土中增加32%。泡囊假单胞菌这一新用途的发现,可为植物修复微生物制剂和基因工程菌的开发提供本土的微生物的菌种资源。
2006, 26(5):1414-1421.
摘要:室内采用叶碟饲养的方法研究了苹果园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takahashii各发育阶段对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各虫态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塔六点蓟马成虫、幼虫对叶螨的卵、幼若螨及成螨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随着蓟马个体的不断生长,其捕食量逐渐增大,雌成虫的捕食量显著大于雄虫,但其捕食的猎物数量随着叶螨个体的不断生长而减少;温度对蓟马成虫的功能反应有明显的影响,在20~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处置时间缩短、捕食能力明显增强;蓟马成虫的日龄对其功能反应也有明显影响,雌虫在日龄在12d之后,捕食能力逐渐减弱,15d日龄的雌虫对螨卵的处置时间显著长于3~6d日龄,雄虫则在9d日龄时对螨卵的处置时间已显著延长。
师光禄 , 刘素琪 , 赵莉蔺 , 苗振旺 , 曹挥 , 李登科
2006, 26(5):1422-1430.
摘要: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对不同处理枣园的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种牧草枣园捕食性天敌种类明显多于(p<0.05)未间种牧草的枣园,种草综合防治园捕食性天敌种类明显多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园;在枣树不同发育阶段,种草不防治区害虫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大于(p<0.05)未间种牧草的枣园;优势度则是未间种牧草的枣园明显(p<0.05)大于间种牧草枣园;捕食性天敌个体数与害虫个体数的比值是间种牧草枣园明显(p<0.05)大于未间种牧草的枣园,种草综合防治区明显大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区。就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而言,不同发育阶段的枣园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宽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捕食性天敌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宽度是种草枣园明显(p<0.05)大于未种草枣园;不同发育阶段种草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重叠程度明显(p<0.05)大于未种草枣园;不同处理枣园捕食性天敌群落中主要种类的前二个主分量负荷值,间种牧草枣区明显(p<0.05)大于未间种牧草的枣区,而枣园害虫群落中主要种类前二个主分量的负荷值是未间种牧草枣区明显(p<0.05)大于间种牧草的枣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参数相关性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可见用捕食性天敌功能团和按枣树生育期划分害虫发生阶段以替代物种进行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学研究是切实可行的。总之,枣园种草不仅提高了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同时也增加了捕食性天敌控制害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006, 26(5):1431-1437.
摘要:采用中色粘虫板(黄板)和植株调查方法在河北省固安县日光温室内研究了烟粉虱成虫在黄瓜结瓜盛期(4月下旬~5月上旬)的分布和日活动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北边平均诱集量((668.8±663.9)头/(板•d))是南边((357.5±349.4)头/(板•d))的1.87倍;除8∶00~10∶00以外,其他时段内北边诱集量均显著高于南边;同时,北边植株上烟粉虱成虫数量也显著高于南边。温室东边逐日和各时段诱集量均高于西边,但差异不显著。在垂直方向,烟粉虱成虫在黄瓜所有叶片上均有分布。烟粉虱成虫从6∶00~18∶00各时段均很活跃,但不同时段活动水平存在差异。8∶00~10∶00平均诱集比例最高(25.7%±9.7%),12∶00~14∶00最低(13.2%±5.2%);8∶00~10∶00的诱集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另外,黄板南面诱集量((352.5±186.1)头/(板•d))显著高于北面诱集量((160.7±90.4)头/(板•d))。对日光温室黄瓜上烟粉虱的监测、成虫诱杀和综合治理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2006, 26(5):1438-1443.
摘要: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皖南一块有机茶园、一块无公害茶园和一块普通茶园茶丛内、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蜘蛛和螨类进行了调查。在有机茶园查得20732个体,属于131种70科,无公害茶园查得42547个体,属于97种50科,普通茶园中查得35242个体,属于89种50科。在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中:① 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头和25%、14049头和33%、17590头和50%;茶尺蠖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340头和1.6%、13099头和30.8%、7154头和20.3%。② 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的总种数和总个体数分别是40种和2620头、33种和1898头、以及29种和1610头;③ 天敌与害虫种数之比依次为1∶0.60、1∶0.64和1∶0.71,个体数之比依次为1∶0.84、1∶3.21和1∶3.17;茶尺蠖与茶尺蠖绒茧蜂个体数量之比依次为3.4∶1、18.8∶1和17.0∶1。有机茶园中蜘蛛与叶蝉数量相关显著(p<0.05)。χ2测验表明,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相互间物种的数量组成差异较大。结果表明,强烈的人为干预显著影响群落组成和主要害虫数量;茶园禁用农药且周围的非茶园生境中植物相丰富,将涵养天敌、减轻虫害。
2006, 26(5):1444-1449.
摘要: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指数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许多景观格局指数难以将格局与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而陷入困境,探讨景观格局分析中有效表征生态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中的“源”“汇”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源”“汇”景观的概念和理论。认为根据不同景观类型的功能,可以将他们划分为“源”“汇”两种景观类型,从而将过程的内涵融于景观格局分析中。该理论认为:(1)在格局与过程研究中,异质景观可以分为“源”“汇”景观两种类型,其中“源”景观是指那些能促进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汇”景观是那些能阻止或延缓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2)“源”“汇”景观的性质是相对的,对于某一过程的“源”景观,可能是另一过程的“汇”景观,“源”“汇”景观的分析必须针对特定的过程;(3)“源”“汇”景观区分的关键在于判断景观类型在生态过程演变中所起的作用,是正向推动作用还是负向滞缓作用;(4)不同类型“源”(或者“汇”)景观对于同一种生态过程的贡献是不同的,在分析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时需要考虑这种作用的差异;(5)“源”“汇”景观理论可以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热岛效应等不同领域。“源”“汇”景观理论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动态平衡对生态过程影响,从而找到适合一个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希望以此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丰富和完善“源”、“汇”景观的理论和方法。
2006, 26(5):1450-1460.
摘要: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土壤、水面以及植被等土地覆被类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由沥青、水泥以及金属等组成的不透水表面,这个过程导致地表水分蒸腾减少、径流加速、显热的存储和传输增加以及水质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其中最明显的两个特征就是土地覆被的植被减少、城市热岛的出现。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同时又是城市生态学中的关键问题,其研究对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市为例,采用Landsat7的ETM+为基本数据源,首先定量反演了每个像元内的陆地表面温度(LST)和植被指数(NDVI),然后利用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将由于城市土地覆被所形成的生态环境效应综合到土地利用的图斑中来,按照这个思路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分析LST、NDVI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引入多样性指数(SHDI),讨论了不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合下,LST和NDVI的空间差异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LST和NDVI具有明显的相关性,LST大的区域对应NDVI一般都较小,反之亦然;中心城市LST表现出热岛效应,而NDVI则为低谷效应。通过Tamhance T2 post-hoc多重比较发现, LST以及NDVI在两两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不同。 从土地利用斑块和类型两种尺度水平上建立了LST和NDVI的定量关系,二者具有明显负相关的线性关系,但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二者关系并不同。其中工业仓储、交通用地与公园绿地、农业用地差异最为显著。它们和SHDI之间的关系揭示,LST与土地利用多样性具有正相关关系,而NDVI则与SHDI呈负相关关系,SHDI越大的地区,LST越大,而NDVI越小。由此,可以将LST、NDVI和SHDI作为三个基本指标,来定量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作为城市功能分区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参考。也为高性价比的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006, 26(5):1461-1467.
摘要:由于硝态氮(NO-3-N)对于水稻的生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发生在水稻根际的硝化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试验采用根盒(3室)——速冻切片技术研究了常规籼稻(扬稻6号)和常规粳稻(农垦57)苗期根际土壤矿质态氮、硝化作用和氨氧化细菌数量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在淹水条件下,土壤矿质态氮主要为铵态氮(NH+4-N),NH+4含量随水稻生育期的推进变化不大,但随着距根区的距离增加其含量随之增加,两个水稻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而NO-3的变化趋势与NH+4不一致,NO-3含量随水稻生育期的延长而显著下降,在培养58d时其平均含量约为0.05 mg kg-1,同时在整个土体内呈均匀分布,两个水稻品种之间差异显著。
土壤的硝化强度随水稻的生长而增强,且两种水稻的硝化强度均为根际土壤最高,然后依次为土体土壤和根区土壤。扬稻6号和农垦57硝化强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距根6 mm和2 mm处,最大值分别为0.88 mg kg-1h-1和 0.73 mg kg-1 h-1。土壤氨氧化细菌(AOB)数量随水稻生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其水平变异趋势与土壤的硝化强度一致,根际土壤AOB数量最多,土体土壤次之,根区土壤最少。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硝化强度和AOB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6, p<0.01)。种植扬稻6号的土壤NO-3浓度、硝化强度以及AOB数量总是高于农垦57。
2006, 26(5):1468-1477.
摘要:晴天,利用LI-6400光合仪研究了旱作条件下4年生紫花苜蓿新疆大叶、巨人201、牧歌401和路宝再生草初花期(2004年6月23日)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4个苜蓿品种Pn、Tr和Gs的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12:00左右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但不同品种Pn、Tr和Gs的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刻和高低不同。WUE日进程,除路宝呈“单峰”型外,新疆大叶、巨人201和牧歌401呈“双峰”型,4个品种在8:00左右的WUE均达到全天的最高值,14:00左右的峰值不明显。②根据Pn、Ci、Ls的变化方向,推测4个品种的光合“午休”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③国外苜蓿品种巨人201、牧歌401和路宝日平均Pn、Tr和WUE均优于国内地方品种新疆大叶,尤其是巨人201是一种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率的品种。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Pn影响最显著的因子是PAR,其次是Gs、RH、Ta和VPD;对蒸腾速率影响最显著的因子为PAR,其次是RH、Ta、Gs和VPD。
2006, 26(5):1478-1485.
摘要: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在不同分隔/间作方式下对Pb、Cd吸收积累的
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生物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均显著影响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但是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地上部Pb含量影响不大。塑料分隔以及玉米-鹰嘴豆间作可显著减少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在玉米单作中,塑料分隔和尼龙网分隔处理的玉米地下部Pb含量分别比不分隔处理时降低41.1%和33.3%。在不分隔处理时,玉米-鹰嘴豆间作的玉米地下部Pb含量仅分别为玉米单作和玉米-羽扇豆间作时的53.9%和63.8%。不同分隔方式对玉米地下部Cd含量影响较大,但是不管是间作还是分隔方式均对玉米地上部Cd含量影响不大。同时,还讨论了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羽扇豆和鹰嘴豆Pb、Cd含量的影响。作物根际土壤溶液Pb含量随着作物的生长而不断降低,但Cd含量却不断提高。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作物根际土壤溶液Pb、Cd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2006, 26(5):1486-1493.
摘要:为研究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在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的种植模式下设置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设10个处理,依序为:①全还(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②麦还(小麦秸秆还田),③全还+化肥1(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600kgN/(hm2•a)),④麦还+化肥1(小麦秸秆还田+600kgN/(hm2•a)),⑤全还+化肥2(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480kgN/*hm2•a)),⑥麦还+化肥2(小麦秸秆还田+480kgN/(hm2•a)),⑦全还+化肥3(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720kgN/(hm2•a)),⑧麦还+化肥3(小麦秸秆还田+720kgN/(hm2•a)),⑨全还+化肥1+有机肥(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600kgN/(hm2•a)+有机肥)和⑩化肥1(600kgN/(hm2•a))。1998年4月至1998年11月田间取样测定了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投入的高肥力农业生态系统中,单施化肥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下降,化肥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但是由于有机物的投入,这种抑制作用会减弱。化肥和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时,增量和减量化肥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化肥能够明显减弱化肥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有机肥对微生物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季节变化较大,但从全年平均值来看全还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大于麦还处理。试验中不同处理间微生物量碳有下列趋势:化肥1<麦还+化肥1<麦还+化肥2<全还+化肥2<麦还+化肥3<全还+化肥1<全还+化肥3<麦还<全还<全还+化肥1+有机肥。因此,在高投入集约化的高肥力农田生态系统中,提倡秸秆还田和多施有机肥。
2006, 26(5):1494-1501.
摘要:对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植被修复前的土壤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土壤质地主要为粗砂土,土壤自然含水量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差异显著,而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差异不显著。矿渣废弃地土壤的pH值平均为7.49,P和C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1g/kg、4.41g/kg,都显著高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而N含量却显著低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土壤有机质、K和Mg平均含量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差异不显著。矿渣废弃地的肥力综合指数为8,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为12,其中砾石百分含量、有机质含量、N含量、P含量成为了限制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矿渣废弃地土壤中的Mn、Cu、Cd、Ni、Zn、Pb平均含量分别是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18.59、1.32、4.10、4.66、4.44倍和3.16倍。以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地土壤对照值、湖南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和全国土壤重金属元素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矿渣废弃地土壤6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3.82、75.72和98.05,均远远超过了重污染等级,且以Mn 、Cd的污染为最严重
2006, 26(5):1502-1508.
摘要:遥感作为宏观生态学研究中数据获取的一种便捷手段,有助于把握较大尺度内生态学现象的特征。应用遥感数据反演LAI时,由于像元的异质性,不同尺度遥感数据之间的转换是遥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在利用TM和MODIS遥感数据对芦苇LAI反演误差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半变异函数对像元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定量描述。发现NDVI算法的非线性带给LAI尺度转换的误差很小,而LAI的空间异质性则是引起LAI尺度效应的根本原因。并且当像元内空间异质性很大时半变异函数的基台值比纯像元要大得多,空间自相关的程度是引起LAI尺度转换误差的主要原因;反之,像元内空间异质性不大时,随机误差是引起LAI尺度转换误差的主要原因。当像元为纯像元时,由像元异质性引起的反演误差基本可以忽略。此外,研究区芦苇的空间相关有效尺度约为360m,超过此距离空间相关性则不复存在
2006, 26(5):1509-1515.
摘要:根据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北京北部农牧交错区C4植物的种类组成、形态功能型组成及其与生境的关系。该区共有野生C4植物68种,分布在7科,40个属,其中禾本科43种,莎草科16种,藜科5种。1年生(ANG和 ANF)C4物种占C4植物总数的62%,它们在盐碱地、沙地、弃耕干扰地、湿地均超过这些生境C4植物分布的半数,在草地ANG和 ANF超过30%;C4植物数量和C4 /total在该地区的生境分布中有两个方向的变化: 一是从草地到弃耕干扰地,两者均呈增加趋势,二是从草地到沙地和盐碱地呈现前者减少而后者增加的不同变化趋势,体现了农牧交错区植被退化的复杂性
2006, 26(5):1516-1522.
摘要:使用1981年到2004年的植被指数(NDVI)资料,分析了盐池县植被指数的历史演变情况,发现从1981年以来植被覆盖的状况在变好,尤其是近4a的春季最明显,植被指数在0.2~0.3级别的年平均面积较前20a增大了1.9倍 (887km2)。 统计分析发现年平均NDVI与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并且植被覆盖增加对能见度改善的影响非常显著。从季节平均来看,春季的降水与夏季的NDVI、夏季降水与秋季的NDVI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夏季降水是决定夏季和秋季以及全年植被覆盖的关键因子。
张津林 , 张志强 , 查同刚 , 陈吉泉 , 孙阁 , 刘晨峰 , 崔令军 , 陈军 , 申李华
2006, 26(5):1523-1532.
摘要:自然条件下(5~10月份),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北京大兴地区集约栽培欧美107杨(Populus× euramericana cv.“74/76”)生理生态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叶片在水分胁迫状态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动态规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且Pn日平均值从春季到秋季呈下降趋势。从整个生长季来看,光合有效辐射PAR(r=0.815)和气孔导度Gs(r=0.805)与Pn的相关性显著,通过每月相关性分析,5、8月份影响Pn的主导因子为PAR和Gs,6、7月份影响Pn的主导因子为Gs,9、10月份影响Pn的主要因素为PAR。根据Fsrquhar和Sharkey提出的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判断方法对Pn日变化进行分析,5月份8:00Pn达到峰值后由于气孔导度降低引起Pn下降,16:00以后由于非气孔因素PAR的降低,使得Pn继续降低;6、7月份8:00以后Pn降低限制因素同5月份一样由气孔导度降低引起,但是14:00左右,由于植物体内水分严重亏缺,叶片气孔不能正常开启使得叶片Pn、R和Tr均不能正常进行,8~10月份Pn降低主要受PAR限制。叶片呼吸速率(R)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温度,且R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与大气温度(Ta)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一天中清晨、傍晚Ta和R均为低点,14:00左右Ta和R都达到最大值,同样在季节变化中R和Ta在6、7月份最高,10月份最低。蒸腾速率(Tr)日变化全为单峰曲线,其最大值出现在12:00 ~ 14:00左右,Tr变化与许多环境因子和生理因子都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就整个生长季来说,PAR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然而叶片气孔限制值(LS)、Gs、叶片大气水汽压差(VpdL)、Ta等生理生态因素在不同月份分别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6, 26(5):1533-1541.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芦苇种群特征及获取的监测数据,应用多元统计法、函数极值法以及β多样性指数测度法,对黄河三角洲芦苇种群在不同环境梯度(以水深为主)条件下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及β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通过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的10个调查样地划分为6个类型。随水深环境梯度变化,各样地群落优势植物也发生相应变化。(2)芦苇的平均高度和平均茎粗与平均水深呈显著相关。芦苇平均密度和平均盖度值与平均水深拟合曲线的变化呈非线性变化趋势。在平均水深为0.3m时,芦苇平均密度和平均盖度出现明显的峰,随水深变化向峰两侧递减,而芦苇平均株高和平均茎粗随水深增加呈递增趋势。(3)通过β多样性分析,黄河三角洲存在明显的环境梯度变化,随着水深的变化,物种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通过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后得出的各相邻样地(水深段)间的Sorensen指数值均大于不相邻样地(水深段)间的值。水生环境植物群落间的相似性程度较大,而旱生环境植物群落间相似性程度较小。
2006, 26(5):1542-1549.
摘要:激素代谢是植物传导信号和调节生长发育的重要途径。陆地植物五大类激素在水生植物中也有分布,尽管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水生植物衰退的问题日益得到重视,但水生植物激素的研究和应用却远滞后于陆生植物。在总结了近年来激素类物质在水生植物中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激素的种类、激素的生理生态作用、激素生物合成的途径及作用的部位和机制、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激素类物质在实验和实践上的应用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了水生植物激素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从利用激素类物质诱导水生植物抗性的表达,提高抗逆性,恢复水生植被,以及研究和开发适于水生植物生产和管理的生长调节剂等方面,就水生植物激素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探讨
2006, 26(5):1550-1557.
摘要:在过去100多年里,植物与土壤之间水分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植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方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等。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即水分再分配(hydraulic redistribution)作用,具体地讲是在水势差的驱动下水分由根系向土壤中释出的一种双向和被动的水分运转过程,其中既包含水分由深层土壤向表层土壤的释出,也包括由表层土壤向深层土壤的流动,同时还涵盖了水分在水平方向上的侧向运输过程。伴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提高和对生态系统水平衡问题的关注,水分再分配逐渐成为近代植物生态学和水文学的交叉学科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阐明水分再分配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对植物个体蒸腾、碳同化速率有很大贡献,有利于提高根系生活力和土壤养分;另外,在不断扩展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中,也加强了对制约水分再分配作用发生的外部因子的认识。回顾和分析了水分再分配的研究历史、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测定方法等,特别提出阐述浅根系植物对水分再分配作用的依赖性与依赖程度,从植物进化学角度解释水分再分配作用发生的生理学基础和意义及水分再分配作用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等方面将是未来研究的几个重点方向。
2006, 26(5):1558-1566.
摘要:20多年来,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经历了从环境风险到生态风险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风险源由单一风险源扩展到多风险源,风险受体由单一受体发展到多受体,评价范围由局地扩展到区域景观水平。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就是大尺度上研究复杂环境背景下包含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的综合风险研究。目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统计方法多采用相对评价法。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继续加强实验和野外调查,进一步减小不确定性,逐步解决尺度推移问题。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必须与经济、社会、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它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2006, 26(5):1567-1573.
摘要:河道内流量增加方法IFIM是用于河流规划、保护和管理等的决策支持体系,由一系列水力、水质、水文、生态等专业模型和各类方法组成,模拟流量和水生生物栖息地可利用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它不仅有助于河流管理者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也为河流生态修复的结果提供了有效的评估工具。该方法在国外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在国内尚未见其应用。对此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给出国外应用的例子。最后指出在国内应用的前景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006, 26(5):1574-1582.
摘要: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 isotope probing, 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谢功能的大量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将原位或微宇宙(microcosm)的环境样品暴露于稳定性同位素富集的基质中,这些样品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能够以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为碳源或氮源进行物质代谢并满足其自身生长需要,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被吸收同化进入微生物体内,参与各类物质如核酸(DNA和RNA)及磷脂脂肪酸(PLFA)等的生物合成,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分析这些微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将微生物的组成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在介绍稳定性同位素培养基质的选择及标记方法、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及提取分离方法的基础上,举例阐述了此项技术在甲基营养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根际微生物生态、互营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方面的应用。
2006, 26(5):1583-1590.
摘要:红豆杉中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的含量显著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子的研究有利于红豆杉产业化栽培基地经济效益的实现。根据以往的研究,综述了影响红豆杉中紫杉醇及其衍生物含量的主要因子,包括品种、环境、季节、年龄、性别、组织部位、储藏方式、激素和代谢旁路抑制剂等不同的方面。曼地亚红豆杉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筛选到的最适宜栽培的品种,目前市场上50%以上的10-脱酰基巴卡丁Ⅲ来自于欧洲紫杉。阴湿环境生长的红豆杉紫杉醇含量较高,冬季一般是紫杉醇及其衍生物总含量最高的季节,年龄的增加有利于紫杉醇含量的提高,性别不同的红豆杉紫杉醇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根和皮部的紫杉醇含量较高,阴干和低温保藏能有效地减缓紫杉醇的分解速度,一些激素和代谢旁路抑制剂的施用可以明显地提高红豆杉中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急需深入研究的重点:(1)优良品系的筛选和栽培,尤其是对生长速度最快和在中国分布最广的南方红豆杉;(2)土壤中各种成分,尤其是稀土元素对紫杉醇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和机理;(3)定点与大尺度实验相结合研究宏观生态因子对含量的影响和机理;(4)激素和代谢旁路抑制剂对含量的影响和机理;(5)调节宏观生态因子、土壤成分、激素和代谢旁路抑制剂的配伍进一步提高产量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2006, 26(5):1591-1596.
摘要:论述了发展水电对于减少燃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特别强调对于我国这样的燃煤大国所具有的重要环保意义。开发蕴藏丰富的怒江水电资源在全国能源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指出怒江丰富的生物资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天然基因宝库,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阐述了河流的“连续性概念”(continuum concept),指出河流的连续性,不仅包括水力学、水文学意义上的连续性,还包括营养物质输移、生物群落分布以及信息流的连续性。解决怒江水电开发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相对平衡点。需要正确面对大坝的生态胁迫问题,积极研究如何对生态系统实行补偿的技术和机制,建设与生态友好的大坝工程。在规划方面,需要合理掌握流域水电开发的程度。在工程技术方面,应研究开发降低大坝的胁迫效应以及对河流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在管理政策方面,需要开展生态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评估研究,建立生态补偿的合理机制。
2006, 26(5):1597-1604.
摘要:通过生态意义下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提出了经济自由空间的概念。在进行模型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后,得出科技的进步对区域潜在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结论。在实证研究方面,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根据生态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生态科技进步等13个指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态经济水平以及区域竞争力进行了排名。结果发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原因,在生态意义下我国各个区域的区域竞争力也成空间上的东、中、西分布格局。在上述理论和实证探讨的基础上,还分别就生态条件下区域发展的公平和效率以及生态条件下有关不发达地区的区域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生态条件下,如果政策制定不得当,不发达地区会处于更加不平等的地位,所以政策制定者应该重新认识传统的区域理论和区域政策。
2006, 26(5):1605-1615.
摘要:当前,我国已迈入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更加旺盛,资源型城市在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面临着资源逐步萎缩后社会经济何去何从的重大挑战,因此资源型城市创建生态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其社会经济发展之本,也是其生态环境问题之源)的基础上,不失一般性地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创建生态市的和谐模式。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笔者认为和谐既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机制,它是一种模式,是生态市的本质。资源型城市创建生态市的和谐模式是通过创新和谐的城市管理机制,推动和谐的城市管理方式建设,营造和谐的城市内部关系,保证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其中和谐的关系是基础,和谐的方式是核心,而和谐的机制则是保障。在和谐模式的理论框架下,本文探讨了资源型城市铜陵的生态市创建之路。通过调整城市空间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城市内部关系;通过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建设循环经济,转变社会文明方式、培育生态文化,建设和谐的城市运行方式;通过建设绿色核算体系核心,构建生态市创建的长效机制,保证铜陵生态市的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王松华 , 周正义 , 沈厚琴 , 陈庆榆 , 陆晓民 , 吴萍
2006, 26(5):1616-1623.
摘要:采用液体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处理7d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菌丝体生长及其同工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50 μmol/L Cd处理对平菇菌丝生长抑制率为55.6%,2000 μmol/L Cd为菌丝生长致死浓度。同工酶活性电泳图谱显示,Cd处理不仅改变酯酶(EST)、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同工酶带数,而且也影响各酶带的表达强度。50 μmol/L和100 μmol/L Cd处理分别诱导出2条和3条新的POD同工酶带,而抑制一条分子量较大的POD酶带的表达,但明显增强总的POD活性。正常生长的平菇菌丝体LDH同工酶谱只出现2条酶带,50 μmol/L 以下Cd处理不影响其同工酶的表达,100 μmol/L Cd处理组2条同工酶带均消失。50和100 μmol/L Cd处理能够显著增强SOD活性,且诱导2条SOD同工酶表达。100 μmol/L及其以下浓度 Cd处理均能提高EST的活性,这可能具有加速细胞内酯类化合物水解而增加羧基的数量以螯合更多的游离Cd离子而解Cd毒的作用。Cd浓度在50 μmol/L 以下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对金属硫蛋白的诱导作用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而100 μmol/L Cd的诱导作用减弱。
杨永辉 , 赵世伟 , 雷廷武 , 吴金水 , 刘汗 , 赵军 , 赵勇钢
2006, 26(5):1624-1630.
摘要:耕作影响降雨入渗、径流、土壤侵蚀过程。研究采用新型的坡地降雨条件下土壤入渗能力的径流-入渗-产流测量方法和仪器,野外观测宁夏南部山区坡耕地与撂荒地土壤入渗性能,揭示耕作对土壤入渗性能影响的规律。在坡度为20°、土壤表层含水量11.3%的坡地进行测量。采用的降雨强度为:20,40,56 mm•h-1。结果表明,新型测量方法和仪器可以很好地测量坡面土壤入渗性能的全过程,并且具有省水、省工、操作方便的特点,且测量精度高。对比测量结果表明,坡耕地的初期土壤入渗性能在小雨强条件下略高于撂荒地的入渗性能,而在大雨强条件下则一直低于撂荒地的入渗性能。随雨强的增大坡耕地的入渗性能急剧减小,而撂荒地的入渗性能基本不受雨强变化的影响。坡耕地土壤的入渗性能(土壤结构)对降雨强度极为敏感,而撂荒地具有稳定的土壤结构和入渗性能。在3种雨强下,坡耕地的产流时间均比撂荒地提前。与撂荒地相比,各种雨强条件下坡耕地的稳定入渗率都较撂荒地明显降低。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