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天津湿地蛾类丰富度和多样性及其环境评价

      2006, 26(3):629-637.

      摘要 (3088) HTML (0) PDF 514.35 K (3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津海拔较低,在华北属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亚太地区鸟类迁徙路线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白枕鹤、丹顶鹤等濒危鸟类迁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停歇地。为了研究清楚天津湿地昆虫的种类及其动态规律,为湿地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服务,选取了鸭淀、团泊洼、北大港水库、七里海和独流减河大港段为样地以诱集夜间活动的昆虫为主,对天津湿地蛾类的群落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天津湿地蛾类的多样性,确定天津湿地有蛾类22科186属259种。其中以夜蛾科最多(58属85种),草螟科次之(39属60种),卷蛾科(16属28种)、螟蛾科(20属23种)、尺蛾科(14属15种)的种类也较多,生物多样性丰富。(2)所诱集的蛾类种类及个体数,以微软的Excel列表、计算及作图,进行蛾类群落的种-多度曲线、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以及蛾类群落的聚类(群落系数、欧氏距离)和排序(极点排序、主分量分析)等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鸭淀和七里海的种-多度曲线表现为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而团泊洼、北大港水库和独流减河大港段的种-多度曲线多变,但总的趋势比较接近于对数级数模型,即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种间相遇机率(PIE)、物种丰富度 (lnS)均为七里海>团泊洼>鸭淀>北大港水库>独流减河大港段,而均匀度(E)则为七里海>鸭淀>团泊洼>北大港水库>独流减河大港段。群落的聚类和排序表明蛾类群落的相似性依次为“七里海-团泊洼-鸭淀-北大港水库-独流减河大港段”。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七里海与鸭淀的湿地环境质量较好,但有退化的趋势。团泊洼、北大港水库、独流减河大港段的湿地环境不稳定,退化严重。并分析了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 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在中国东北部帽儿山地区的迁徙中途停歇生态

      2006, 26(3):638-646.

      摘要 (2387) HTML (0) PDF 529.69 K (3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迁徙鸣禽类的保护面对着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欧洲和北美洲鸟类保护相似的挑战。迁徙鸣禽类具有复杂生活周期和很大的空间关联。迁徙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对迁徙鸣禽类种群动态具有决定作用。对于鸣禽类迁徙中途停歇期的生态,比如停歇期的长短,能量的积累,生境的利用等,了解还非常有限。在中国东北部的一个鸟类迁徙停歇地对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的中途停歇生态包括迁徙时间、停歇时间、能量状态和性比进行了研究。2002年秋和2003年春分别捕获了1751只和684只红胁蓝尾鸲。红胁蓝尾鸲的体重在秋季迁徙时要比在春季迁徙时重。春季雌性红胁蓝尾鸲停歇时的能量状态指数最低; 而秋季的红胁蓝尾鸲比春季的红胁蓝尾鸲停歇时间更长。无论季节和性别,红胁蓝尾鸲的能量状态指数和第1次捕获的时间早晚成正相关, 间接证明红胁蓝尾鸲在停歇期间能够比较快地积累能量。秋季雄性红胁蓝尾鸲日体重净增率最大。估测秋季停歇期的每日能量净增能维持红胁蓝尾鸲雌性0.6h和雄性3.1h的飞行。红胁蓝尾鸲的中途停歇生态与北美和欧洲一些迁徙鸣禽类很相似。比如,春季迁徙过境的时间和脂肪积累的变化与自然选择对雄性的要求:当食物和气候适宜时尽快到达繁殖地的假设是一致的。对迁徙中途的停歇生态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和更有效地保护迁徙鸣禽类。

    •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2006, 26(3):647-654.

      摘要 (2788) HTML (0) PDF 495.17 K (4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上,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变异的重要因素。在横山县朱家沟小流域采集了82个样点,选取土壤容重和水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景观位置下二者的变异及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容重和水分与地形因素的关系并利用地形与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容重变异较小,其大小次序为:灌木林地>荒草地>梯田>坝地>林地>坡耕地;土壤水分变化相对较大,大小次序为:坝地>荒草地>灌木林地>坡耕地>林地>梯田。在不同景观位置,土壤容重大小变化表现为:坡顶>沟平地>坡下>坡上>坡中;土壤水分大小变化为:沟平地>坡中>坡下>坡上>坡顶。基于数字地形分析技术,提取相关地形指数,与土壤容重和水分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与复合地形指数CTI正相关;土壤水分与高程呈现负相关关系,和剖面曲率正相关。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发现模型对土壤容重预测结果比较理想,但对于土壤水分的预测存在较大的平滑效应,残差较大,须进一步探讨。

    • 基于缓冲带的贵港市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2006, 26(3):655-662.

      摘要 (2543) HTML (0) PDF 532.47 K (3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与城市建成区缓冲带划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广西贵港市近20a来城市建成区整体景观与主要城市景观类型(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及农田)的圈层梯度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贵港市城市建成区可以看作是居住用地与公共设施用地的镶嵌景观,但这种镶嵌景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存在日趋不明显的特征;整个景观层面的指数20a来在31个梯度带内,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斑块面积指数显示出贵港市城市建成区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商业金融中心;各梯度带内景观的平均面积增大,景观的形状日臻规则,景观多样性随景观类型及均匀度的增加显著上升。2004年主要城市景观类型在缓冲区中间各带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格局的变化特征,其中工业用地和农田用地的斑块数和斑块密度随缓冲区梯度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而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梯度变化趋势相似。各个梯度带中工业用地形状最为复杂,所占比重最低,平均斑块面积最大;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形状较为简单,在各带中所占比重较高,平均斑块面积较小;农田景观在各带中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近似连续分布,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节起到一定作用。 

    • 基于模式识别的景观格局分析与尺度转换研究框架

      2006, 26(3):663-670.

      摘要 (2611) HTML (0) PDF 513.35 K (4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景观格局分析和尺度转换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尽管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由于尺度效应的复杂性和尺度转换过程的不确定性,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目前关于尺度转换的研究存在两个误区,其一是过分重视空间尺度的转换,忽略了过程尺度的转换;其二是过分强调了对不同尺度间数量关系的外推与转换,忽略了不同尺度间生态规律的外推与转换。在系统分析了景观格局与尺度转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借用模式识别的原理和方法,针对特定的生态过程,开展景观格局分析与尺度转换的思路。认为尺度转换的关键在于通过识别不同尺度上影响生态过程的主导因子,找到各个尺度上“格局(环境因子空间组合)-过程”、尺度间“格局-格局”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建立“环境-格局-过程”模式识别数据库,就能够建立不同尺度之间基于模式识别的尺度转换方法

    • 内陆河流域中、下游绿洲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石羊河流域中游凉州区和下游民勤绿洲为例

      2006, 26(3):671-680.

      摘要 (2094) HTML (0) PDF 452.80 K (3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野外实际调查资料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结合研究区198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数据,分析了石羊河流域中游凉州区和下游民勤绿洲近20a来的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两个绿洲的耕地面积都呈增加趋势,且民勤绿洲耕地增加速度更为显著;在空间上新增耕地主要集中在荒漠和绿洲的交错地带,耕地的增加凉州区以沙地作为主要来源,而民勤则以牺牲林草地为代价。(2)从耕地变化驱动力来看,人口增加是直接动因,同时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耕地面积的扩大提供了前提条件;此外,耕地面积的变化在凉州区与地表水量关系密切;而在民勤则与大风、沙尘暴天气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绿洲内的降水、蒸发等气象因素有显著关系。充分表明石羊河流域中游绿洲经济的繁荣发展以下游民勤绿洲的急剧衰退为代价。

    • 和田河流域天然胡杨林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2006, 26(3):681-689.

      摘要 (2879) HTML (0) PDF 594.98 K (3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胡杨林是干旱或荒漠地区的一种特有植被,它的生存对改善干旱或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以分布于塔里木河三源流之一的和田河流域的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水量平衡法、市场价值法等方法,评价了天然胡杨林在有机质生产、气候调节、土壤的形成与保护等七大类间接生态服务价值和木材产品、工业原料等2类直接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计算评估结果。结果表明:在和田河流域,面积为3.184万hm2的天然胡杨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为6.72亿元/a,为整个和田地区2002年GNP的19.02%。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和田河流域天然胡杨林在减缓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天然屏障和保障作用,对和田绿洲乃至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全局都是极为重要的。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草地土壤质量演变

      2006, 26(3):690-696.

      摘要 (1865) HTML (0) PDF 452.42 K (2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的主要功能为依据,选取12个代表性土壤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析取控制土壤质量的公共因子,分析退耕草地土壤质量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退耕草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土壤腐殖质因子、水土保持因子和力学因子。永久草地和退耕20a荒坡草地的表层(0~10cm)土壤质量最佳,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降低。农地40~50cm和0~10cm土层土壤质量最差,但其成因不同,前者主要是腐殖质条件差引起的,而后者主要在于较差的水土保持和力学性能。与农地相比,草地坡面的土壤质量和水土保持性能均显著增强,且荒坡草地的水土保持性能和0~10cm土层土壤质量均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提高。退耕年限(3a)相同的荒坡草地土壤质量显著优于人工草地,但在水土保持性能上前者显著差于后者,这表明人工营造牧草植被不失为控制该区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途径。

    •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统计相关的生理机制——以贺兰山地区为例

      2006, 26(3):697-705.

      摘要 (2435) HTML (0) PDF 520.57 K (3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贺兰山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并且参考北美、俄罗斯的研究结果,确定了Vaganov-Shashkin生理响应模型的参数,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对参数作了相应修正,得出两组不同的参数,两组参数拟合出相同的结果,说明模型内在的机理是稳定的,更能反映出它的生理学特性。对树轮宽度序列和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比较明显的相关有与5~8月份降水的正相关,与5~8月份温度的负相关,与9、10月份温度的正相关。模型分析结果认为,从5月中旬到8月底,降水不能满足树木生长的需要,故形成树轮宽度与该时段降水的正相关,而在这个时段,由于温度和降水呈负相关,表现为树轮宽度与温度的负相关,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间接的相关。到9月份,由于温度下降比较明显,这时树木生长的主要控制因素已转化为温度,所以形成了与9、10月份温度的正相关。模型分析还发现,树轮宽度的形成与生长结束时间相关性强,而与生长开始时间的关系不明显。

    • 黄土高原子午岭植物群落演替系列分析

      2006, 26(3):706-714.

      摘要 (2586) HTML (0) PDF 594.50 K (3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时空互代原理,结合数量分类(TWINSPAN)和排序(DCA)的方法,确定了子午岭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系列,并对该演替系列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功能群组成和枯落物、腐殖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演替系列共划分为9个阶段,呈现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的演替过程。自然恢复演替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为演替顶极,而人工造林加快了演替进程,出现了从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和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开始的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科、属、种在演替进程中均明显增加。在生活型功能群组成上,1年生植物在恢复早期比中后期所占的比例大,中后期以多年生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为主,多年生禾草和豆科固氮植物在整个演替系列中一直占有一定比例;各功能群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组成比例趋于稳定。群落枯落层和腐殖质层厚度随演替明显增长,二者组成比例因枯落物的性质不同在各群落类型间存在差别。通过综合分析物种组成、功能群组成、枯落层和腐殖质层厚度,反映出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 南亚热带4种人工林凋落物动态特征

      2006, 26(3):715-721.

      摘要 (2099) HTML (0) PDF 479.89 K (2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过程的重要环节。研究了南亚热带4种常见人工林凋落物特征,材料取自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人工林栽植于1984年,从2002年至2003年进行了每月凋落物测定,同时测定了地表凋落物量。人工林凋落物总量大小依次为马占相思(10.433 t/(hm2•a))>大叶相思(7.538 t/(hm2•a))>湿地松(6.445 t/(hm2•a))>荷木(5.541 t/(hm2•a)),凋落物量年度间无显著变化,凋落叶量占总凋落物量的83.2%(马占相思)至93.7%(湿地松)。上半年凋落物量通常较平稳,下半年7~9月份多有一个峰值凋落期,主要原因是台风雨及叶子进入成熟期。除台风等因素引起激烈变化的月份外,二年度对应月份凋落物量极为相似。除大叶相思外,其它林型从14a林龄开始凋落物量有所下降。4种林型中,只有马占相思与湿地松的凋落物量与气温或降雨有显著的相关,特别是马占相思的总凋落物量与这些气候因素相关性最高。地表凋落物蓄积量大小为湿地松(13.81 t/hm2)>马占相思(13.53 t/hm2)>大叶相思(6.46 t/hm2)>荷木(5.02 t/hm2),马占相思的高蓄积量源于大凋落物量及较慢的分解速率,湿地松的高蓄积量源于针叶的难分解性。与世界其它类型的比较显示,低气温高纬度地区,地表凋落物蓄积量大大高于凋落物量,高温高湿的低纬度地区,地表凋落物蓄积量通常低于年凋落物量,但松林在不同纬度区,地表凋落物量均高于年凋落物量。

    • Gash模型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截留研究中的应用

      2006, 26(3):722-729.

      摘要 (2409) HTML (0) PDF 454.26 K (3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验证Gash林冠截留解析模型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中的适用性,基于2003年的热带季节雨林气候及林冠特征观测数据、采用Gash模型对林冠截留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样地年降雨量为1244.4mm,穿透降雨为867.3mm,树干径流为114.4mm,树冠截留量为262.7mm,林内穿透降雨量和林外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雨过程中饱和林冠的蒸发强度为0.12mm/h,使林冠饱和的降雨为0.6mm,林冠枝叶部分持水能力为0.41mm,树干持水能力为0.18mm;模型模拟的年林冠截留量为274.9mm,干季为71.7 mm,雨季为203.1 mm;模拟的相对误差年值为4.3%,干季为0.1%,雨季为6.9%,模拟与实测有很好的一致性,显示了Gash模型适用于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截留计算。

    • 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结构特征

      2006, 26(3):730-736.

      摘要 (2480) HTML (0) PDF 463.16 K (2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详细调查了林下、中林窗、大林窗和林缘旷地等4种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冠环境下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分株种群,对其表现结构(株高、基径和生物量)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株水平上,华西箭竹表现结构在4种林冠环境下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随林冠郁闭度的减小,分株个体的高度、基径和生物量有递增的趋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2) 分株各构件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随林冠环境变化而改变:除林缘旷地外,叶的生物量百分比与林冠郁闭度呈正相关。林缘旷地中,地下茎和根系的生物量百分比均高于其余3种环境;(3) 不同林冠环境下分株单位叶面积叶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随林冠郁闭度的减小而增大。单叶生物量和单叶面积均以中林窗最大,林缘旷地次之,二者与大林窗或林下均有显著差异(p<0.05)。华西箭竹的单株叶片数量以大林窗最大,与其余3种环境有极显著差异(p<0.01);(4) 分株种群的死亡率以林下最低(p<0.01),但各种群平均年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华西箭竹分株种群对林冠环境变化的反应主要体现在形态和生物量分配上,而非种群的年龄上

    • 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群落的种间分离

      2006, 26(3):737-742.

      摘要 (1806) HTML (0) PDF 405.94 K (2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对山西翅果油树群落31个样方内所有基径≥1cm的灌木绘制空间分布图,应用最近邻体法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然后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截表(2×2最近邻体列联表)的方法,研究翅果油树群落所有灌木的种间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群落中随机毗邻种对占绝大多数(80.94%),正分离种对较少(18.78%),负分离种对极少(0.28%)。呈负分离的极少数种对是一些个体较小的小灌木,它们多为群落的伴生种,具有相近的生境需求,较激烈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它们随机或均匀分布,因此这些种对表现出负分离;较大的个体之间容易发生正分离,因为它们大多是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具有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从星座图上可清晰地看到种间分离在不同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引入群落全面分离这一新概念,并应用χ2检验进行检验研究了翅果油树群落中所有物种的全面分离规律。结果表明,翅果油树群落内38个物种互相交错分布,是全面不分离的。

    •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2006, 26(3):743-753.

      摘要 (2523) HTML (0) PDF 677.63 K (2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Randia canthioides)、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和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并探讨这3种植物中重要氨基酸对氮沉降的指示作用,以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变化对植食性动物的可能影响,为揭示氮沉降对森林植物生理生态影响及其机理,以及监测氮沉降对植被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试验21个月后,3个树种叶片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总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而言,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对氮处理的响应相似,氮处理样地的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中氮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两者在高氮处理下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黄果厚壳桂随着氮处理强度的增加,游离氨基酸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来说,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在氮处理下都出现了增加的趋势,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增加尤为明显。找出了对氮沉降响应敏感的指示剂。游离氨基酸丝氨酸、精氨酸和γ-氨基丁酸,特别是精氨酸,可以用来作为光叶山黄皮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γ-氨基丁酸可以作为黄果厚壳桂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丝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可以作为厚壳桂对氮沉降响应的指示剂。个别游离氨基酸的积累情况可被用来监测氮沉降对植被的影响。

    • 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2006, 26(3):754-761.

      摘要 (2564) HTML (0) PDF 499.08 K (3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84块样方资料,对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A、DCCA排序。结果表明:(1)TWINSPAN将该区的森林群落分为7个类型; (2)样方与物种的DCA排序及样方的DC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森林群落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DCCA第一轴明显地反映出森林群落的海拔梯度,即热量因子,沿DCCA第一轴从左到右,海拔逐渐升高,森林群落对热量的要求降低;DCCA第二轴主要表现出森林群落的坡向、坡度变化趋势,即水分和光照因子,沿DCCA第二轴,从下到上,坡向由阴坡向阳坡变化,坡度由平缓变陡峭。其中海拔梯度是环境因子中对森林群落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3)与DCA相比,DCCA的排序轴更有利于生态意义的解释,后者能同时反映样方间在种类组成上及环境因子组成上的相似性,表现在排序图中样方较集中,群落间的界线变得较模糊,因此如果同分类结合使用,DCA的效果要好于DCCA。(4)TWINSPAN分类与DCA和DCCA排序的结果,同时表明了该地区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

    • 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雨天放牧与非雨天放牧的绵羊采食特征

      2006, 26(3):762-767.

      摘要 (1952) HTML (0) PDF 378.96 K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受控实验,比较了雨天和非雨天放牧在采食方式、采食损失量、践踏折损率以及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的差异。得出雨天放牧条件下,羊草各种采食方式的比例降低,去顶量依旧随放牧压升高而增加,但与非雨天放牧不同的是不再占主要比例。羊草采食损失量与非雨天差异不大,对于适口性更高的植物,如芦苇和全叶马兰,雨天放牧时损失更高。绵羊在冷湿环境中活动明显减少,羊草的践踏折损率各放牧压下差异不大,但芦苇的折损率依旧表现为随放牧压增强而增加。放牧后土壤15cm的含水量都低于对照小区,表明绵羊践踏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放牧后土壤容重与放牧前和非牧区差异显著,并且容重随放牧压增强而增加

    • 虚拟草地生态系统的建立方法

      2006, 26(3):768-772.

      摘要 (1539) HTML (0) PDF 343.79 K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将其抽象为多维的虚拟空间,综合应用草地生态学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以及JAVA 语言,集成基础科学数据和动态信息,在国际互联网上构建了完全开放和共享的、具有10维空间的虚拟草地生态系统。系统实现了空间-属性的双向复合查询和分析、牧草信息检索等主要功能。结果表明,该虚拟系统包含信息量大、运行稳定,为业界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和空间分析的共享平台。该系统是我国在互联网上第一个基于WebGIS技术的虚拟草地生态系统,为建设我国数字草原提供技术支持

    • 生殖物候与草甸草地多年生植物的消长

      2006, 26(3):773-779.

      摘要 (1863) HTML (0) PDF 418.34 K (2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尽管草地管理研究较多,但从物候学进行的研究很少。目前尚未见到关于开花期和结实期如何影响科尔沁草原植物地位的报道。报道了科尔沁草甸草原34种多年生植物的始花期和果实始成熟期与其在割草和放牧利用下的消长关系。结果表明:(1)3种植物在4月、13种在5月、10种在6月、7种在7月、1种在8月开始开花。3种在5月、14种在6月、11种在7月、5种在8月、1种在9月开始出现成熟果实。(2)与割草草地相比,始花期晚的植物在自由放牧草地中频度和多度趋于减少,果实始成熟期晚的植物也表现同样的趋势。(3)当将具有营养繁殖能力的植物排除后,与割草草地相比,始花期和果实始成熟期晚的植物在自由放牧草地中频度和多度减少的趋势更强。(4)为了使植物完成生活史,割草应在秋季大多数植物结实期结束时实施。(5)为保证大多数禾本科植物顺利完成生活史,应在大多数植物开始分蘖时开始放牧,进入花蕾期停止放牧,至结实期晚期又开始放牧。

    • 营养胁迫下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的生长行为及溶血活性

      2006, 26(3):780-785.

      摘要 (2378) HTML (0) PDF 345.89 K (2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广东沿海连续出现大面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赤潮,产生溶血毒素等有害物质,给当地的海洋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研究不同的生长时期及半连续培养时不同营养盐胁迫下,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产生行为。结果显示,批量培养的球形棕囊藻处于生长平稳期末时,溶血活性最大((21±1)units/L);半连续培养时,营养盐限制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Fe3+及N盐限制影响最为明显。同时,营养盐限制也可促进棕囊藻溶血毒素的合成,其中Fe3+和-Mn2+的限制性时球形棕囊藻溶血活性显著增强。这些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产生与藻细胞的生长可能受不同机制的调节,溶血毒素的合成可能是环境胁迫下棕囊藻维持生存的一种策略。

    • 投加石灰石和菱镁矿对酸化土壤上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的影响

      2006, 26(3):786-792.

      摘要 (1860) HTML (0) PDF 437.30 K (2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确定酸化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在重庆铁山坪的马尾松林内设立了6个10m×10m的样地,其中2个作为对照样地,另外4个分别在土壤表面施撒石灰石和菱镁矿粉末,各有2个重复。在处理前和处理1a后的生长季末各进行了一次植被观测,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投加修复剂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马尾松的胸径增量和针叶平均长度都有显著的增加,而针叶中Ca、Mg元素含量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别。另外,立木更新的变化、细根生物量的增加和物种多度的变化也较明显,总体来说生态系统有恢复的趋势。土壤上层细根的增加较快,这与在土壤表面施撒修复剂,上层土壤的化学变化较显著是一致的。而两种修复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对而言,施撒菱镁矿的效果可能会更好。由于土壤修复的效果是长期的,其影响观测还将继续下去。

    • 上海盐沼植被的多季相地面光谱测量与分析

      2006, 26(3):793-800.

      摘要 (2009) HTML (0) PDF 492.35 K (3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遥感是大尺度生态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地面植物群落特征与其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是解译遥感影像的关键。研究选择上海崇明东滩候鸟自然保护区的盐沼植被为研究对象,使用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测定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  草和糙叶苔草4类主要群落的春、夏、秋各季冠层反射光谱,并计算生成350~1000nm的反射率曲线的一阶导数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反射率与一阶导数曲线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以及物候特征的“绿峰"和“红边"等波段的差异。分析显示,不同盐沼群落在各生长季都有较独特的光谱特征,四类盐沼群落的光谱特征在季相上表现各异。上海地区盐沼植被各类群落的遥感识别和分类的适宜季相不尽相同,应用多季相影像进行综合分类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遥感监测外来种互花米草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提供技术支撑,为高光谱遥感的影像判读和解译分类以及盐沼植被制图提供科学依据。

    • 种植盐地碱蓬改良滨海盐渍土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006, 26(3):801-807.

      摘要 (2970) HTML (0) PDF 431.13 K (3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盐生植物盐地碱蓬对天津河口滨海盐碱地进行生物修复,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区碱蓬根系土壤的可溶性盐分与对照土壤相比下降了41 %(重量法)和37 %(电导法);根系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其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3倍、4.3倍和71倍,与对照相比均为显著性差异。根系微生物的耐盐性结果显示,随着土壤盐分的降低,根系微生物生长的最适盐度也随之降低,耐盐性较低的微生物种群已逐渐成为优势种群。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枯草杆菌属成为植物修复后土壤中的优势种群。

    • 不同的土壤培肥措施对低肥力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2006, 26(3):808-814.

      摘要 (5132) HTML (0) PDF 490.51 K (4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华北农田生态系统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等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在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种植模式下的低肥力生产系统中设置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设7个处理,依序为:①全还+化肥(小麦秸杆+玉米秸杆还田+600kgN/(hm•a)),②全还+化肥+有机肥(小麦秸杆+玉米秸杆还田+有机肥),③麦还+化肥(小麦秸杆还田+600kgN/(hm•a)),④麦还+化肥+有机肥(小麦秸杆还田+600kgN/(hm•a)+有机肥),⑤化肥(600kgN/(hm•a)),⑥麦还双倍+化肥(加倍小麦秸杆还田+600kgN/(hm•a)),⑦不施肥(对照)。1998年4月至1998年11月田间取样测定了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试验结果显示:在整个试验阶段提高施肥水平微生物生物量碳都明显增加。单施化肥可以增加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物配合施用化肥作用更加明显。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全还、双倍麦还和麦还)对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的季节变化较大。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全年平均值来看,全还+化肥+有机肥处理>麦还+化肥+有机肥处理>全还+化肥处理>双倍麦还+化肥处理>麦还+化肥处理>化肥处理>对照。因此,低肥力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最好的培肥措施是化肥配施有机物。

    •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氮肥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2006, 26(3):815-822.

      摘要 (5860) HTML (0) PDF 536.80 K (5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土壤肥力不同的两块高产田上,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成熟期小麦植株积累的氮素73.32%~87.27%来自土壤,4.51%~9.40%来自基施氮肥,8.22%~17.28%来自追施氮肥;随施氮量增加,植株吸收的土壤氮量减少,吸收的肥料氮量和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增加,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率显著降低;小麦对基施氮肥的吸收量、吸收率和基施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残留率均显著小于追施氮肥,基施氮肥的损失量和损失率显著大于追施氮肥;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植株吸收更多的土壤氮素,吸收的肥料氮量较少,土壤中残留的肥料氮量和肥料氮的损失量较高,不同地块肥料氮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施氮肥上。2.当施氮量为105 kg/hm2时,收获后0~100cm土体内未发现硝态氮大量累积,随施氮量增加,0~100cm土体内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施氮量大于195 kg/hm2时,小麦生育期间硝态氮呈明显的下移趋势,土壤肥力较高地块,硝态氮下移较早,下移层次深。3.随施氮量增加,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适量施氮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施氮量过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不再显著增加,甚至降低;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所需施氮量较低

    • 油菜叶片气体交换对O浓度和熏蒸方式的响应

      2006, 26(3):823-829.

      摘要 (2996) HTML (0) PDF 422.21 K (2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CIRAS-1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田间原位比较研究了不同O浓度(CF,50 nl•L-1和100 nl•L-1)和熏蒸方式(恒定和动态)油菜叶片的气体交换特征及其对光强、CO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1)恒定熏气下,O浓度增加导致叶片的蒸腾速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但动态熏蒸则引起蒸腾速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下降,而且明显导致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降低;(2)高浓度的O(100 nl•L-1)引起叶片的表观量子产额、暗呼吸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光呼吸和CO补偿点显著升高;熏蒸方式对叶片的暗呼吸、光补偿点、饱和光强、最大光合速率、羧化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3)不论何种熏蒸方式,高浓度的O都引起下叶位的Fv/Fo、Fv/Fm显著降低,对上叶位没有影响。相同剂量下,动态熏蒸对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更大,不利于植物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

    • 大强度去叶对棉花叶绿素和保护酶系的影响

      2006, 26(3):830-836.

      摘要 (1714) HTML (0) PDF 424.74 K (2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大强度去叶对棉花叶绿素和保护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75%去叶和100%去叶的大强度去叶不会促使棉花产生超补偿现象,而使棉花成铃数分别减少5.4%和9.8%。在短期内大强度去叶可使棉花新生叶片增大、叶绿素含量下降。75%去叶和100%去叶处理还使得棉花叶中蛋白质含量下降,POD酶活性上升、PPO酶活性下降,但POD酶比活力和PPO酶的比活力都上升。说明大强度去叶不仅对植物造成了严重伤害,而且破坏了棉花植株的内稳态平衡。植物不能迅速调整内稳态平衡(homeostasis)恢复元气,最终棉花也不会产生超补偿现象,此时植物处于伤害状态。内稳态变化可能存在信号分子。

    • 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与生态研究

      2006, 26(3):837-841.

      摘要 (2079) HTML (0) PDF 304.58 K (2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经5a,采用踏查与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林区的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与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子实体鉴定及对菌根组织的分离与回接研究,并借鉴前人对大青山大型真菌调查资料,初步认为在大青山分布的外生菌根真菌共163种,占现有国内报道种的26.6%,它们分别隶属于18科、41属。在大青山此次调查发现内蒙新记录种54种,占大青山记录种的33%,还有5个存疑种;通过对分布区内各生态因子研究表明,在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喜欢生长在有机质丰富、林分郁闭度0.7~0.9、海拔1300~1900 m、阴坡的中部、坡度为20~40°的环境中,而在陡坡、山顶或山麓分布较少;通过对生境土壤理化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菌根真菌的存在能够明显降低土壤pH值、并对环境中全N含量有显著的提高,对全P、全K无显著影响,但对速效态N、P、K释放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速效K的释放与对照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从对共生关系研究表明,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的大部分真菌,以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s.)、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Turcz.]、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Decne.)为主要宿主,而牛肝菌科(Boletaceae)的大部分真菌主要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云杉、白桦、虎榛子等为主要宿主植物。

    • 芦苇与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在不同CO2浓度下的光合特性比较

      2006, 26(3):842-848.

      摘要 (2462) HTML (0) PDF 435.86 K (3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外来植物互花米草与本地种芦苇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在不同CO2浓度条件下的光合/呼吸-CO2响应机制,光合作用进程及光合特性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随CO2浓度的增加,互花米草与芦苇的净光合速率增加,暗呼吸速率下降;(2)互花米草与芦苇的光合/呼吸-CO2响应机制不同,互花米草表现出更高的表观羧化效率(CE)和暗呼吸速率(R);(3)互花米草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在400μmol/mol CO2浓度下均高于芦苇,在1000μmol/mol CO2浓度下则显著下降,表现出对设定环境因子和高CO2浓度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本项研究通过对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与本地种芦苇的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光合特性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互花米草和芦苇的CO2-光合适应机制,为解释互花米草生长迅速,生产力高,竞争性强的生理生态学特性提供实验依据。

    • 人为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动趋势与敏感性反应

      2006, 26(3):849-861.

      摘要 (1878) HTML (0) PDF 758.24 K (3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2004年,在阿拉善荒漠区的典型地区,选择了4种不同干扰条件的样地,分别为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在两种尺度上研究啮齿动物群落的变动趋势及其种群的敏感性反应,在每种干扰条件的地段设计了标志流放区,面积为0.95 hm2,采用标志重捕法,每月连捕4d,同时在4种不同干扰条件的地区选择了4条线路取样,每条线路面积约10 km2,采用铗日法调查,分别在4、7、10月份取样。用不同干扰条件下每个群落组成种的捕获量构成变量矩阵,应用PCA(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群落中种群对不同干扰条件的敏感性反应。结果表明,3个年度中在两个观察尺度上,啮齿动物群落的格局在4种不同的干扰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征,各个群落的组成种类和主要种类的数量均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开垦区和过牧区两种干扰条件下啮齿动物群落的组成种类及主要种类的数量均有较大的改变。同时PCA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年度的两种观察尺度上,啮齿动物群落中的主要种群在4种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敏感性反应具有明显的差别。在开垦区黑线仓鼠的敏感性反应最强,在禁牧区的反应也较明显;在轮牧区各鼠种的敏感性反应差别不明显,而在过牧区三趾跳鼠和小毛足鼠的反应最强。

    • 基于LAI的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

      2006, 26(3):862-869.

      摘要 (1911) HTML (0) PDF 448.84 K (3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飞蝗在我国再度猖獗危害,及时、准确地监测东亚飞蝗的危害状况,对于东亚飞蝗的有效防治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从光学模型的建立机理为着眼点,定量分析和对比了4种由植被冠层孔隙度反演LAI的算法。结果表明,LAI与植被指数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LAI的增大,植被指数也在增大;在4种估算方法中,LAI-2000算法最适用于研究区植被LAI的估算。此外,还分析了LAI与飞蝗发生面积的关系,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飞蝗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即:ALO=-aln(LAI)+b,其中,a、b为调节系数。

    • 光肩星天牛对4种不同槭树科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

      2006, 26(3):870-877.

      摘要 (2128) HTML (0) PDF 493.04 K (3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动态顶空采集法、TCT-GC-MS分析鉴定了复叶槭、五角枫、华北五角枫、挪威槭等4种槭树科植物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测定结果显示:4种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明显不同。“Y"型嗅觉行为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挥发物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效果不同:复叶槭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效果最好,其次为五角枫,均达到了差异显著的程度,华北五角枫对光肩星天牛有引诱作用,但未达到显著程度,挪威槭对光肩星天牛既无引诱作用又无驱避作用。数据分析发现,五角枫、华北五角枫和挪威槭较复叶槭引诱作用差的原因可能与五角枫、华北五角枫中含有对光肩星天牛的驱避组分罗勒烯和反-2-己烯醇、挪威槭中含有对光肩星天牛的驱避组分(E)-1-戊烯-3-醇、反-2-己烯醇和trans-香叶基丙酮有关;在4种植物中醇类化合物、酮类和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的排列顺序与植物的抗性顺序相同,而烷烃类和酯类化合物含量的排列顺序与植物的抗性顺序相反;复叶槭咬食程度轻的原因可能与其叶表面具有较少的表皮毛有关。

    • 水华爆发的突变模型——以巢湖为例

      2006, 26(3):878-883.

      摘要 (3162) HTML (0) PDF 358.65 K (3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严峻形势,水华防治是当务之急,而根据富营养化现状对水华进行准确的判定和预报更是重中之重。从水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TP、T、ChlaDO等4个对巢湖富营养化乃至水华影响最为突出的因子,构建了巢湖水华突变的尖点模型,通过模型来模拟巢湖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的情势。在对巢湖2000~2003年时间序列的监测数据进行数据拟合的基础上,发现南淝河入湖区断面处逐月TP、T、ChlaDO数据的演变规律符合突变理论的尖点模型特征。经检验,模型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0%左右,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根据模型的突变判别,巢湖的水生态系统2003年7月在南淝河入湖区断面处发生了突变,这一模拟结论与该断面2003年8月爆发水华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研究表明,水华突变模型的建立,准确地反映了巢湖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的实际情况,系统地勾勒出富营养化状态下水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动态响应模式,揭示了水华爆发的突变机理。通过水华突变模型的构建,不仅能够对巢湖水华的发生进行判断和预报,还可以对各项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预测和模拟,进而为综合整治方案的优化和统筹提供科学依据。水华的爆发是多诱因的综合作用结果,是营养物质长期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作为目前唯一的一种研究由渐变引起突变的系统理论,突变理论满足水华研究的数理要求,为水华现象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 洞庭湖区社鼠的繁殖生态

      2006, 26(3):884-894.

      摘要 (2459) HTML (0) PDF 653.47 K (2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洞庭湖区域,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主要栖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内。总体而言,其种群雌性比基本维持在50%左右,但在季节间和年龄组间有一定的差别,雌性比在冬、春季较低,夏、秋季的雌性比都超过50%。年龄组间,雌性比最高的为幼年组66.7%,亚成年和成年组的雌性比接近50%,而老年组的雌性比为最低,为33.3%。所有雌鼠全年的怀孕率为31.1%,平均胎仔数为3.7只,繁殖指数为0.58。春、夏季怀孕率较高,冬季没有捕获到怀孕的雌鼠,仅捕获到有怀孕经历(有宫斑)的雌鼠。繁殖指数在夏、秋季维持高峰水平。雌性社鼠总的参产率为53.3%,各季间呈现从春、夏到秋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停止怀孕。可见夏、秋季为雌鼠的繁殖高峰期。随着年龄组增长,平均胎仔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老年组胎仔数最高,而繁殖指数以成年组最高,说明成年组是种群中繁殖的主体。雄性社鼠的睾丸下位率全年总计为75.6%,分四季平均为86.0%,夏、秋季维持在较高水平,冬、春季稍低,低谷在春季。下位睾丸的重量与大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夏、秋、冬逐渐下降的规律,春季与冬季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开春后,雄性社鼠在生殖潜能上已有明显变化。这些特征与雌鼠的繁殖高峰基本吻合。说明社鼠主要在春、夏、秋季繁殖,繁殖盛期在夏秋季。从不同年龄组看,幼年组个体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个体开始参与繁殖,繁殖主体是成年组个体。

    • 东湖螅状独缩虫(纤毛门:寡膜纲)的异质性

      2006, 26(3):895-900.

      摘要 (2054) HTML (0) PDF 361.16 K (2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 Linne, 1785)为研究对象,利用RAPD技术对武汉市南湖、沙湖和东湖3个湖区的螅状独缩虫样本进行了DNA多态性比较分析,以确认种群并期望促进微型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结果如下:(1)从1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31条有清晰扩增条带的,其中20条引物扩增出172条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条带,片段大小为100~1600bp,而其余11个引物扩增出59条相对多态性差的清晰条带,片段大小为100~1500bp;(2)扩增产物经SPSS12.0与RAPDistance 1.04 分析显示,东湖世纪钟(Z)、水果湖(H)和南湖(N)3个样点构成一个分支,而东湖风光村样点(F)或独自形成一支,或与沙湖样点(S)构成相对的姊妹分支。东湖3个样点样本被其它湖泊样本所分隔,表明:东湖水体中螅状独缩虫个体集合为多个种群。这一发现不仅将推动同一水体中微型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更有意义的是可启动关于水体微型生物种群间过渡区本质及物种扩散行为的研究,以期为阐明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的机制积累基础资料。

    • >专论与综述
    •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2006, 26(3):901-913.

      摘要 (12709) HTML (0) PDF 925.11 K (12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量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态过程。土壤质量概念的引入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土壤,也有助于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劳力、能源、财政和其它投入。土壤质量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概念使得专业人员、生产者和公众明白土壤的重要性。此外,它也是一个评价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影响的评价工具。土壤质量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组成,MDS已被科学家们提出用于土壤质量评价。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和土壤相对质量法。人类对土地不和谐地利用和管理可以导致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改变和加快土壤性质变化的速度,当前世界各地土壤退化相当严重,已日益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探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质量和生物质量的影响进展,以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的重视,从而为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质量影响的机理和规律以及退化土地的恢复和区域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土地的持续利提供理论依据。土壤质量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变化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性;尺度问题的研究;土壤质量保持与提高的途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 滩涂底栖动物有机污染生态学研究进展

      2006, 26(3):914-922.

      摘要 (1807) HTML (0) PDF 581.67 K (3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底栖动物由于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再加上其移动能力较差、生活方式比较固定,而被广泛运用于滩涂有机污染的研究。目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机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及在底栖食物链中的动力学研究;(2)底栖动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理响应研究;(3)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研究;(4)底栖动物在滩涂有机污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滩涂底栖动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累积具有选择性和季节波动性;有机污染物可以在底栖食物链中传递;底栖动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成分和含量可以有效地指示其生存环境的有机污染状况;底栖动物的混合功能氧化酶和抗氧化酶系统对体内有机污染物的累积产生积极的响应;有机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并对遗传物质造成破坏;有机污染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

    •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06, 26(3):929-929.

      摘要 (7192) HTML (0) PDF 483.78 K (9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物候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些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节律的变化引起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改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水和碳的循环)等过程将随物候而改变。不同种类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差异,会使植物间和动植物间的竞争与依赖关系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地区均有关于春季植物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迟,使植物的生长季延长,从而提示气候变暖的趋势。植物物候的模拟模型构成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的重要部分。

    • 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006, 26(3):930-934.

      摘要 (3119) HTML (0) PDF 368.72 K (2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知识整合到生态毒理学中形成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通过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能够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更深入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更敏感、有效的生物标记物,形成潜在的强有力的生态风险评价工具。介绍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DNA芯片技术和2D-凝胶电泳技术在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昆虫的影响

      2006, 26(3):935-944.

      摘要 (1816) HTML (0) PDF 619.59 K (3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气CO2浓度增加已经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CO2浓度升高不但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改变植物体内的化学成分的组成与含量,从而间接地影响到植食性昆虫,并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以之为食的天敌。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结合多年的研究,系统介绍了CO2浓度变化对植物-昆虫系统影响的研究方法,论述了CO2浓度变化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理,探讨了CO2浓度变化对植物-植食性昆虫系统影响的特征,分析了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 >问题讨论
    • 转Bt棉花对蜘蛛生长发育及捕食行为的影响

      2006, 26(3):945-949.

      摘要 (1806) HTML (0) PDF 298.56 K (2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室内评价了取食转Bt棉叶的棉铃虫幼虫对草间钻头蛛和八斑鞘腹蛛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通过捕食功能反应评价了取食了Bt棉叶的棉铃虫幼虫对成熟草间钻头蛛捕食行为的影响。室内饲养实验结果表明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取食用转Bt棉叶处理的棉铃虫幼虫与取食普通棉叶处理的棉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成蛛体重都没有显著差异。捕食功能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草间钻头蛛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型圆盘方程,两组不同猎物饲养成熟的草间钻头蛛对同种处理的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转Bt棉对蜘蛛生长发育、捕食能力没有显著的负作用。

    • >研究简报
    • 一种新发现的湿生铬超积累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

      2006, 26(3):950-953.

      摘要 (6212) HTML (0) PDF 248.38 K (5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广西某电镀厂附近的植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发现了湿生铬超积累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结果表明,多年生禾本科李氏禾对铬具有明显的超积累特性,叶片内平均铬含量达1786.9mg/kg,变化范围为1084.2~2977.7mg/kg;叶片内铬含量与根部土壤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56.83,叶片内铬含量与根茎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11.59,叶片内铬含量与水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517.86。李氏禾不仅对铬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而且具有生长快、地理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特点,因此李氏禾的发现将为植物的铬超积累机理与铬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提供新的重要物种。

    • 夹竹桃强心总甙灭螺活性与机理

      2006, 26(3):954-959.

      摘要 (2217) HTML (0) PDF 431.41 K (3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寄主,是血吸虫生活周期中最脆弱环节,灭螺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保护湿地和水资源。按强心总甙提取方法,用有机溶剂提取,从118.1940g(相当于100g干材料)夹竹桃新鲜叶中得到0.9815g夹竹桃强心总甙。将强心总甙按5、10、15、20、25、30mg/L配制成6个不同浓度梯度的处理溶液处理钉螺。取活钉螺100只为1组,每20个装入一个尼龙网袋中,分别将各组(5袋/组;网孔2mm)钉螺浸入盛有2000g不同浓度的夹竹桃强心总甙灭螺剂水溶液的玻璃缸中,设1mg/L氯硝柳胺水溶液和无氯清水对照。分别于处理1、2、3、4、5d后,将各处理中的钉螺随机取出1袋,用无氯水冲洗数次,再放入清水中静置1d,然后作存活检查:在解剖镜下针刺无反应的证实死亡。结果显示夹竹桃强心总甙具有很好的毒杀钉螺活性,用20mg/L的夹竹桃强心总甙的水溶液处理3~4d的效果与1mg/L氯硝柳胺溶液处理2~3d的灭螺效果相当;经统计分析:用其水溶液灭螺的LD50LD90浓度分别是4.0500mg/L和22.2500mg/L。用LD50浓度的夹竹桃强心总甙溶液处理50个钉螺之后,取活螺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进行测试,在处理6h时,显示各处理样品的酶活高于对照组,表现为酶带颜色加深,有新的酶带出现;而在处理12h和24h后,各处理的样品酶带浅于对照组,酶带颜色逐渐变浅,直到消失。采用蒽酮显色法测定经夹竹桃强心总甙处理后钉螺软体的糖原含量糖原含量显著下降,减少幅度从9.9%到32.6%;钉螺经夹竹桃强心总甙处理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不明显。分析了强化感作用植物夹竹桃植物新鲜叶中强心总甙的灭螺活性,并在微观领域探究其化感作用导致钉螺的形态病理以及糖代谢、蛋白质代谢等生理变化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杀伤钉螺的机理,由此获得强化感作用植物夹竹桃灭螺的化学生态学证据,为研制新的具中国特色的植物成份灭螺剂打下了基础,并为合成仿生灭螺剂以及最终构建生态工程中强化感作用植物群落灭螺提供理论依据。

    • 冷蒿(Atemisia frigida)种群在放牧干扰下构件的变化

      2006, 26(3):960-965.

      摘要 (2051) HTML (0) PDF 339.28 K (2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放牧干扰下冷蒿种群构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放牧干扰下,冷蒿种群营养枝和生殖枝高度在轻度放牧时缓慢下降,在中度、重度放牧后,枝条高度迅速下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种群的营养枝密度和不定根密度增加,分枝密度和个体大小之间存在一定补偿特性,营养枝密度的回归曲线表明重牧下冷蒿的营养枝密度已接近补偿阈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种群匍匐茎长度显著地增加;生殖枝密度在轻度放牧增加,到中度放牧后生殖枝数急剧减少,重度放牧下生殖枝基本消失。枝条的性别分化发生变化,生殖枝的分化率(生殖枝密度/总枝条密度)降低。与此同时,营养枝的分化率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伴随之,冷蒿种群繁殖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调整。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