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6, 26(2):309-316.
摘要:于1998~2000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中,通过对亚洲象取食植物调查和粪便分析,了解亚洲象的食物组成与取食习性。结果显示,野外跟踪调查共记录有106种植物被亚洲象所取食,其中有83种出现在象的粪便中,这些种类分别属于:禾本科8种(100%)、桑科7种(9.9%)、蝶形花科4种 (8.4%)、五加科3种(6.6%)、葡萄科 3种(5.7%)、夹竹桃科3种(4.6%)、芭蕉科1 种(4.2%)、姜科3种(3.7%)、紫金牛科3种(3.6%)、蔷薇科3种(3.6%)、大戟科5种(3.3%)、榆科2种(3.0%)、含羞草科4种(2.9%)13个植物科。根据食物中所占的比率,桑科的榕属(Ficus)、禾本科的竹类(Bambusoideae)、小果野芭蕉(Musa acuminate)和莠竹(Microstegium ciliatum)是亚洲象的主要食物资源。在觅食过程中,亚洲象取食包括乔木、藤本灌木和草本等各种生活型的植物,其中先锋种所占比率(59%)高于后续种;选择性啃食枝条的植物种类(77种)高于牧草式取食的种类(6种)。亚洲象取食植物种类的月变化与月平均温度和月降雨量成负相关,旱季取食植物种类高于雨季。本研究对制定保护区野生动物管理策略,以及解决保护区周边日趋恶化的人象矛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夜光 , 李中奎 , 耿亚红 , 胡鸿钧 , 殷春涛 , 殴阳叶新 , 桂建平
2006, 26(2):317-325.
摘要:在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高峰期(7~10月份)对3个富营养化水体的总氮、总磷和浮游植物生物量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生物量与氮和磷浓度的关系。利用3种水样和梯度稀释的东湖水样培养玫瑰拟衣藻(Chloromonas rosae), 研究了氮、磷浓度对生长繁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是生长繁殖速率的限制因子,求出了生长繁殖速率与磷浓度的对数回归方程y=0.0806lnx+0.4658,当磷浓度小于0.05mg/L时,生长繁殖速率随着磷浓度的升高而直线上升,当磷浓度进一步升高,生长繁殖速率仍然随之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 当磷浓度达到0.2mg/L时, 生长繁殖速率基本不再随着磷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计算出生长速率为零时磷的浓度是0.003mg/L, 接近贫营养化湖泊磷浓度的下限, 计算结果与坂本的调查统计结果相吻合,说明回归方程具有代表性。在调查的3个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中的氮占全部氮元素的53%,磷占全部磷元素的85%,是氮、磷存在的主要形式, 所以, 评价水体的营养程度,必须同时考虑水中溶解的氮、磷和生物体内的氮、磷。统计分析表明, 3个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由氮(溶解氮+胞内氮)和磷(溶解磷+胞内磷)的浓度共同决定,生物量与氮浓度的直线回归方程y=10.687x-7.8304, 生物量与磷浓度的直线回归方程y=122.11x-12.069。实验结果为根据氮、磷浓度以Redfield值判断浮游植物限制性营养元素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提供了例证。对3个富营养化水体的比较表明, 防止水体富营养的唯一办法是维持水体氮、磷等主要营养元素收支平衡,治理富营养化的根本办法是从水体中移走过量的氮、磷等主要营养元素
2006, 26(2):326-333.
摘要:以生长在严格控制的温度梯度,以及温度和CO2浓度梯度2个温室里的8种美国中西部弃耕地常见草本植物和3种美国东部落叶阔叶林优势木本植物为材料,通过比较叶片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叶片总厚度的变化,探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不同功能型植物叶解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时,C4植物的叶片厚度增加,而C3植物叶片厚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当CO2浓度升高时,9种C3植物中有7种植物的叶片总厚度增加,而C4植物叶片厚度减少。植物叶片解剖特征沿CO2浓度和温度梯度呈现线性和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物种的同一组织厚度和同一物种的不同组织厚度,对温度和CO2都升高或仅仅温度升高的反应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未来全球变化情况下,植物叶片对CO2和温度升高的反应存在明显的种类差异。由于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关联的,这种解剖结构的改变将可能引起植物功能上对CO2和温度升高反应的差异。
2006, 26(2):334-340.
摘要:采用水培和盆栽方法研究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吸收锌的特征。在水培条件下,1 μmol•L-1 Zn处理,根系Zn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叶片和茎Zn含量在处理2d后达到最大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含量略有下降。500 μmol•L-1 Zn处理水平下,叶片和茎Zn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处理16d后基本上达到稳定,根系Zn含量在0~16d增加缓慢,但处理16d后急剧上升。当溶液Zn浓度为1~500 μmol•L-1,叶片和茎Zn含量随营养液中Z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根系Zn含量增加缓慢;当溶液Zn≥1000μmol•L-1时,叶片和茎Zn含量急剧下降,而根系Zn含量迅速增加。盆栽条件下,当土壤Zn含量较低时时,土壤Zn促进东南景天的生长。5月13日和7月21日收获的植株地上部的干物质量分别在400 mg•kg-1(0.71 g 盆-1)和 800 mg•kg-1(1.45 g盆-1)处理达到最大值。但当土壤Zn添加量≥1600mg•kg-1时,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随着土壤中Zn添加量的增加,东南景天地上部Zn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其生物量的变化一致。5月13日收获时,当土壤Zn添加量≤1600 mg•kg-1,地上部Zn含量随着土壤Z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600 mg•kg-1处理达到最大值,约为17000 mg•kg-1 (DW)。7月21日收获的结果显示,当土壤Zn添加量≤800 mg•kg-1,地上部Zn含量随着土壤Z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值为29000 mg•kg-1 (DW);但当土壤Zn添加量≥1200 mg•kg-1时,地上部Zn含量反而随着土壤Zn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陈伏生 , 曾德慧 , 范志平 , 陈广生 , Singh A. N.
2006, 26(2):341-348.
摘要:土壤氮素(N)转化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可作为生态恢复评价的重要指标。以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的章古台地区草地、30年生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赤松(P. densiflora)和杨树(Populus simonii)人工林为对象,采用PVC顶盖埋管法和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了土壤N矿化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土壤N净矿化量表现为草地(8.06 μg/g)和赤松林(9.06 μg/g)低于樟子松林(18.36 μg/g)和杨树林(17.88 μg/g)(p<0.05);树脂吸附的无机N表现为草地(283.50 μg/g dry resin)和杨树林(297.00 μg/g dry resin)最低,樟子松林(440.10 μg/g dry resin)居中,而赤松林(835.65 μg/g dry resin)最高(p<0.05)。综合分析林地土壤理化特性、矿化特征和N有效性,表明樟子松、赤松和小叶杨均可作为固沙造林选择树种,其表现为赤松>樟子松>小叶杨。认为深入开展生态系统N平衡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评价固沙林的功能。
2006, 26(2):349-356.
摘要: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茶园集中分布的区域,研究其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尤其是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性,可以为实施低山丘陵茶园土壤养分精准管理提供依据。以四川蒙顶山茶园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两个尺度下对其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小尺度下,蒙顶山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C0与C0+C的比值为49.9%),空间相关距离达到了894m,随机性和结构性因子对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各占一半;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坡体垂直方向的变异性较强,在坡体水平方向上的变异较弱;普通Kriging插值分析说明有机质含量从东北至西南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而增加。(2) 微尺度下,代表性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0与C0+C的比值为4.1%),空间相关距离达到了311m,结构性因子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各向异性分析,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在坡面垂直方向变异较强,且在坡面倾斜45°方向也存在一定变异;普通Kriging分析,坡面由上到下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
2006, 26(2):357-363.
摘要:通过根系分隔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燕麦/小麦间作对小麦生长及其锰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不分隔处理,小麦地上部干重和植株吸锰量都高于其他两种分隔方式;而根系完全分隔处理,小麦地上部植株锰含量高于其他两种分隔方式;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川麦28土壤DTPA-Mn含量几乎没有影响,小麦9023土壤DTPA-Mn含量则以完全分隔处理高于另外两种分隔方式。推测在该间作体系中,燕麦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来活化土壤难溶性的锰氧化物,从而促进了小麦的生长,改善了小麦的锰营养,但因其竞争能力不如小麦而消弱了自身的生长。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试验验证。试验还发现,种植燕麦后土壤的DTPA-Mn含量要高于种植小麦后的土壤,而且燕麦地上部植株锰含量也比小麦高,表明燕麦活化、吸收土壤锰的能力强于小麦。不同间作组合时,小麦各项研究指标无一致的规律性,说明在促进小麦生长、改善小麦锰营养的能力方面,本试验采用的3个燕麦品种之间无明显差异
2006, 26(2):364-372.
摘要:土壤养分和生物酶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团聚体性质则决定了土壤物理结构的好坏,探讨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连续25a的长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肥增加了大级别土壤团聚体、特征微团聚体的数量,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特征微团聚体C/F0.01较无肥对照土壤有显著增加。长期培肥增强了土壤化学、生物性质的“微域”变异性。相同培肥措施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随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除厩肥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外,其它各培肥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在<0.01mm级别特征微团聚体中含量高、活性大。相同级别团聚体和特征微团聚体中,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不同培肥土壤间基本表现出施厩肥处理>施秸秆处理>施化肥处理>对照的规律性。将团聚体的含量和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在团聚体中的丰度结合考虑,发现>5mm级别团聚体中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对土壤的贡献率最大。结果充分地显示着土壤性质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不同管理措施下变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06, 26(2):373-382.
摘要:对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养分积累与分配以及养分循环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 油松林各组分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为:针叶>树枝>树皮>树根>树干;地上部分的养分在针叶、树枝、树干和凋落物中呈:Ca>N>K>Mg>P (林型Ⅰ的针叶、枝干和林型Ⅳ的树枝N含量较其它元素含量高),而在土壤层中呈:Ca>K>Mg>N> P;不同林型内各养分含量因林龄的不同而有差异。(2) 油松林生态系统中养分总贮量的80.83%~98.81%集中在土壤组分中,乔木层养分量占总贮量的0.76%~5.52%,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量分别占系统总贮量的0.05%~0.17%和0.38%~3.48%。人工油松林的养分贮量随抚育林龄的增加先升后降,30a时养分贮量最大,50a时养分贮量明显降低,其中N素衰减较其它养分快(30龄油松林是50龄油松林的4.23倍)。(3) 油松林地上部分养分贮量主要集中在针叶,且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针叶不但贮量增加而且占地上各组分总贮量比例也增大,树枝和树干只是绝对贮量增加,但所占地上总贮量的比例下降。(4) 油松林地上部分养分的年积累量以30a人工林最高,变化趋势为Ⅱ>Ⅲ>Ⅳ>Ⅰ。各组分养分的年积累量总的变化趋势为:针叶>树枝>根系>树皮>树干,同一组分各养分年积累量与各组分养分贮量变化顺序基本一致,即10年生幼林为N>Ca> K> P>Mg,人工成熟纯林Ca>N> K> P>M,天然林与人工成熟林相似。(5) 天然林的吸收量、存留量明显高于人工林。人工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吸收量和归还量增大,存留量和循环系数先增后降。各林地油松利用系数为:Ca>Mg>N>K>P,但同一养分利用率,油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油松天然林与人工成熟林的利用系数和周转期相似
2006, 26(2):383-390.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化感物质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和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甲酚对不同模式生长盛期细菌和微生物总数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对真菌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随施磷量的增加间甲酚对土壤微生物的化感促进作用降低;不同模式生长盛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在施磷量为100mg/kg土的处理中最高,但成熟期施磷量为200mg/kg土的处理最高;间作较单作具有保持较高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的作用,施磷水平越高间作增大微生物数量的效果越大;间甲酚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降低作用,间作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低于单作。间作具有较高的弱化间甲酚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化感负效应的作用,施磷可增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磷素作用下土壤脲酶活性增强,间甲酚对单作蚕豆和间作土壤脲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但弱化了施磷对脲酶活性的增强作用;增施磷肥可弱化间甲酚对单作蚕豆和间作土壤酸性磷酸酶的化感负效应,对单作小麦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相反。间甲酚对不同模式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在作物成熟期显著下降,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土壤中间甲酚的作用力在不断弱化。
2006, 26(2):391-398.
摘要:在室内测定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种群干扰作用基础上,通过分别组建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作用下的烟粉虱第5、6代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析法,比较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对茄子上烟粉虱的防治效果,评价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毒素对烟粉虱室内种群的干扰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的忌避作用和对若虫的毒杀作用;温室大棚中施用400mg/L的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第5代和第6代的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064和0.023,连续施用毒素后,第6代种群趋势指数Ⅰ为0.68,烟粉虱种群基本得到控制;温室大棚中施用重量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对烟粉虱第5代和第6代的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44和1.01,化防区第5代的Ⅰ为12.95,第6代的Ⅰ为30.23,分别为对照区的0.44倍和1.01倍,连续使用化学杀虫剂,容易造成烟粉虱再猖獗。重要因子分析揭示毒素比化学杀虫剂更利于温室烟粉虱种群控制。
师光禄 , 常宝山 , 黄敏佳 , 刘素琪 , 苗振旺 , 曹挥 , 赵莉蔺 , 李登科
2006, 26(2):399-409.
摘要: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对4种不同处理的间作牧草枣园的生态群落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种草综合防治园的物种数显著大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园,在枣树发育后期,种草常规防治园的物种数显著大于(p<0.05)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种草枣园基位物种的优势功能团均显著(p<0.05)小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而中位物种与顶位物种的优势功能团均显著(p<0.05)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枣树不同发育期,种草常规防治园的基位物种与中位物种的平均丰盛度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顶位物种是种草综合防治园的平均丰盛度是种草常规防治园和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的2倍,并且种草常规防治园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就害虫平均丰盛度与天敌平均丰盛度之差而言,未种草常规防治园大于种草常规防治园,种草不防治园大于种草综合防治园;多样性指数是:种草综合防治园>种草不防治园>种草常规防治园>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综合分析表明,种草枣园的中性节肢动物和次要害虫在害虫与天敌的营养链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2006, 26(2):410-415.
摘要:报道间斑寇蛛首次在南方大批量人工养殖成功所获得的行为生态学资料 :养殖方法、捕食与食谱、活动规律、蜕皮与体色的关系;温度和湿度对间斑寇蛛活动能力、成活率、蜕皮率的影响;温度和食物对其若蛛生长发育的交互影响作用。间斑寇蛛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区是20~30℃,RH55%~75%;最适合温度为25℃,RH65%,苍蝇为较理想的食物。结合野外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初步分析了其种群分布与栖境生物群落的关系。
2006, 26(2):416-422.
摘要:根据自1998年2月至2001年11月对胶州湾的10个站15个航次(每季度月一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状况调查资料,报道了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现状,采用了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及物种均匀度指数对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以及数量动态趋势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322种,其中多毛类44科133种,甲壳动物42科92种,棘皮动物仅有14种。各站获得平均种类数在8~26种之间,种类最少的出现在7号站,最多的出现在3号站。各站位香农-威纳指数也有很大差异,最大的是2001年11月的8号站,最小的则出现在2001年8月的9号站。7号站和9号站种类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物种丰度指数均较低,这是因为它们位于水流较大的区域,且底质为粗砂。3号站虽然种类数较多,并具有较大的香农-威纳指数,但它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却非常低,这是因为3号站靠近菲律宾蛤仔养殖区域,蛤仔的高密度降低了均匀度指数。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的影响外, 还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 如水温,盐度、初级生产力等,人为因素(如污染、过度利用)对底栖生物影响非常大。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研究胶州湾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底栖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积累资料。
2006, 26(2):423-431.
摘要:建立了包含技术进步作用的CO2减排经济影响的宏观经济模型,基于这个模型,开展了中国减排CO2经济影响的政策模拟,研究发现,中国每年降低排放0.2%的排放量(少增0.2%),到2050年GDP会比不控制下降5.12%,但是最高还能保持GDP年增长率为7.2%左右,如果中国承担年少排0.5%的减排任务,从2000年到2050年相当于50a少排放12.4%,GDP的年增长率的平均值为6%左右。如果中国加大教育科研投资0.5%GDP,则不仅减排的影响可以克服,而且到2050年GDP提高25%左右
2006, 26(2):432-438.
摘要:提出了随时间变化的人类活动效应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多物种竞争非自治动力模式, 并以洪湖为例模拟了湿地水鸟物种多样性对人类活动效应(生境持续毁坏)的响应过程。模 拟发现:对于强-强物种,生境的持续破坏使得湿地水鸟的物种多度大幅度减小,并发生优 势种群的更替;对于弱-弱物种,将导致大批的弱物种种群迅速灭绝,而余下的弱物种种群 将做准周期振荡;尽管停止对湿地生境的持续毁坏,仍会使一批弱物种种群继续走向灭绝, 并且使得原来最强的几个种群最终灭绝。物种灭绝对生境毁坏的这种时间滞后性,即破碎的 生境中存在着一些“活死者”,必须引起自然保护学家的关注,否则会低估了实际处于灭绝 边缘的物种的数目,从而影响正确的物种保护决策的制订。
2006, 26(2):439-448.
摘要:澳门资源缺乏,人口高度密集, 其生命支持系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近年,澳门经历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澳门如何能克服其自身的缺点而生存? 试图应用H.T.Odum创立的能值(Emergy)分析理论和方法, 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理论出发,对澳门的能值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评价澳门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为澳门制定发展策略和产业调整提供科学指导依据。2003年澳门城市生态系统应用能值为220×1020 sej(Solar emjoules, 太阳能焦耳, 缩写为sej), 输入的购买能值有216×1020 sej, 出口能值为140×1020 sej。旅游博彩业为澳门带来52.1亿美元的收益,折算能值收益为86.5×1020 sej, 而游客只消费能值32.6×1020 sej的商品和服务, 旅游博彩业巨大的能值净收益为53.9×1020 sej, 旅游博彩业的贡献冲击比率为2.65。研究还发现,以相同的货币进行商品交换, 中国大陆与澳门的能值交换比率是1.8倍。澳门旅游博彩业的能值剩余和澳门与中国大陆的能值交换优势,是维持澳门生态经济系统的关键因素。最后对澳门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讨论
2006, 26(2):449-456.
摘要:以五分地沟试验区为例,利用IKONOS卫星遥感图像,结合DEM,对地形复杂的黄土丘陵地区制作植被图,并进行三维显示,直观地表达了研究区域植被的空间分布。使用景观指数,分析了植被空间格局的特点。结果表明,试验区整体格局较破碎,但斑块稳定性较好,分维数为1.25。人工植被占主导地位,人工乔木林和农田成为基质,天然植被、水体等类型以小斑块的形式镶嵌其中。经过综合治理,当前的植被结构和空间布局能有利于控制试验区的水土流失。研究表明,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对于地形复杂的沟壑丘陵地区制作植被图及进行综合分析具有明显的优势。
2006, 26(2):457-466.
摘要:以1986年和2000年的酒泉市遥感数据为基础资料,利用GIS软件生成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图,计算各景观斑块的面积、数目、形状等空间特征和基于景观空间邻接的绿洲生态安全指标,进而在空间格局方面对绿洲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以了解在人类活动影响下酒泉绿洲的生态安全状况,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1986年到2000年,绿洲不断扩张, 各绿洲斑块类型面积呈增加趋势,同时强烈的人类活动也造成了沙地和裸土面积的增加;(2)从1986年到2000年,受沙化威胁程度最大的斑块类型由耕地变成了草地,而城乡居民用地始终是受胁程度最小的斑块类型;除了城乡居民用地,各绿洲斑块类型受沙化的潜在威胁程度是增加的,人类有目的性的干扰活动改变了干旱区有限水资源的分布与分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3) 与1986年相比,2000年各绿洲斑块类型受盐碱化威胁呈减弱趋势,表明注水洗盐改良土壤使得局部地区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演替。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有脆弱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加强区域景观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控制有利于将景观演化导入良性循环。
2006, 26(2):467-474.
摘要:用有限面积法野外实地测定了科尔沁沙地几种常见乔灌木树种所能耐受的极端临界土壤含水量和极端干旱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有限面积法通过限制植物根系水平分布的范围,降低了根系分布区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提高了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减少植物的吸水范围,加重了植物的受旱程度,有利于对植物耐受极端干旱能力的检验。测定是在植物野外实际生存状态下进行,测定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野外实地测定结果表明: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山杏、小叶锦鸡儿、差巴嘎蒿、黄柳、榆树、杨树的最低临界土壤含水量分别是0.82%、0.87%、1.61%、1.89%、2.04%和2.27%,形成了一个梯度顺序,反映了几个树种耐旱性的差异和适宜生境条件的不同。植物在极端干旱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表现为叶片枯黄、萎蔫、脱落和枝条从上到下逐渐干枯,但枝条基部和根系仍然存活,并保持较长时间的存活能力,在遇到适宜的降水后能继续萌发、生长。这一特性具有蓄种、保种作用,对维持荒漠植物种群稳定与种源续存具有重要意义。测定结果对评价物种的抗旱能力和维持人工林群落稳定具有参考价值。
2006, 26(2):475-482.
摘要:放牧过程通过家畜的啃食、践踏干扰草原环境,使草原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植物种群的优势地位发生更替。对退化草原中的冷蒿群落在经历13a不同放牧强度——无牧(0.00只羊/hm2)、轻牧(1.33只羊/hm2)、中牧(4.00只羊/hm2)、重牧(6.67只羊/hm2)的围栏放牧后的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3a的演替变化,(1)无牧处理下植被密度显著低于其它3个放牧处理下的植被密度,而其它3个放牧处理之间的植被密度差异不显著;(2)无牧处理下羊草成为群落的优势种,轻牧和中牧处理下冷蒿依然是群落的优势种,这3种处理下寸草苔的种群密度最大;重牧处理下优势种变为星毛委陵菜,并且其种群密度最大;随着放牧强度增加,不同放牧退化阶段指示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是:冷蒿为先增大后减小,而星毛委陵菜为先急剧增大,然后平缓增大,最后再急剧增大;(3)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中牧处理下最大,在无牧处理下最小,说明中牧处理下群落的多样性最高,无牧处理下群落的多样性最小,而优势度指数正相反。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主要是由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不同植物对放牧响应的不同策略、植物种间的竞争、动植物协同进化以及由放牧改变的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此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退化草原在继续放牧干扰下的演替规律以及为退化草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2006, 26(2):483-488.
摘要:小叶锦鸡儿在内蒙古典型草原中有着广泛分布,从而对小空间尺度土壤资源异质性产生强烈影响。退化草原中小叶锦鸡儿能够通过克隆生长形成灌丛斑块,不同大小斑块对应于其发育的不同阶段。因此,通过对与不同大小灌丛斑块相关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空间分布状况的分析,能够推断内蒙古退化草原中、与小叶锦鸡儿相关的小尺度SOC与STN异质性动态。结果表明:在内蒙古退化草原中,就0~5cm,5~10cm,10~20cm 3个土壤层次,小叶锦鸡儿均导致了与灌丛斑块相关小尺度上SOC与STN分布的空间异质性,且随着灌丛斑块的发育,这种异质性均不断增强,其中土壤表层0~5cm碳氮资源异质性的增强最为强烈,表现在灌丛斑块内部相对于外部(或边缘)对SOC与STN富集程度均显著增加。这表明内蒙古退化草原中,随着灌丛斑块自身的扩展,与小叶锦鸡儿相关小尺度上土壤碳氮资源空间异质性趋于增强。
2006, 26(2):489-495.
摘要:将气孔导度公式、Penman-Monteith公式和土壤水分限制模型相结合,可以模拟出不同环境因子对植物蒸腾进程的影响。通过对盆栽桃树(Prunus persica var. nectarina Maxim.)数值模拟发现:影响桃树蒸腾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和湿度。植物通过气孔导度的改变来响应气象因子的变化,蒸腾的日变化主要是由气象因子的日变化引起的。土壤的水分状况也对气孔导度有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的蒸腾大小。通过数值模拟还发现植物的蒸腾量并不总是随叶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对于桃树而言叶面积指数为4左右时日蒸腾量达到最大值。通过对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检验发现,两者基本吻合,说明利用数学模拟的方法可以求出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叶面积桃树冠层的蒸腾速率。
2006, 26(2):496-502.
摘要: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Maxim. var. longipes H.T.Chang)只零星分布于湖南、江西和浙江等省的少数县,已处于濒危状态。通过对其野外自然种群试验,研究了花粉和资源的有效性对雌性生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长柄双花木“花多果少”的生殖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花粉对长柄双花木结果率及结籽率均产生显著影响。花粉来源而不是花粉数量对长柄双花木结实存在显著影响。自然条件下,长柄双花木“花-果转化率”约为54.8,“胚珠-种子转化率”约为83.19。施肥处理有利于花芽发育,可使植株花芽败育率明显下降,开花比例升高;同时座果率和结籽率均显著提高,而果实败育率则显著降低。随剪除叶片量的增加,结果率明显降低,但果实败育率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剪除弱小枝条及病虫枝后,个体总开花数虽有所下降,但是结果率和结籽率均显著提高。去除花后,长柄双花木平均单果重、单粒种子重均显著降低。营养水平的时空异质性使自然种群结籽率受到资源和花粉的限制;补充资源可以通过增强花对传粉者的吸引而间接影响传粉。长柄双花木自然种群的坐果率极低,而且存在严重的“大小年”结果现象,不同的因子可能对其低水平坐果率产生相互作用。选择性败育、子房供应和雄性功能假说似乎是长柄双花木“花多果少”的生殖策略的最合理解释。
2006, 26(2):503-507.
摘要:我国沙棘灌丛林目前的灾害可分为生物灾害和非生物灾害。生物灾害以沙棘木蠹蛾危害为主,是近几年在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大面积爆发的一种钻蛀性害虫;非生物灾害主要是立地和气候因素,总体表现为沙棘生长衰退,甚至出现大面积枯死。对辽宁省建平县和内蒙古敖汉旗不同受害程度沙棘灌丛林进行抽样调查,共设50块标准地,分别调查沙棘死亡株率、有叶树冠比例、沙棘木蠹蛾危害株率和20cm根干部沙棘木蠹蛾虫口数等沙棘受害指标,同时调查记录坡向、坡位、坡度、树高、地径和林分密度等多项生长环境因子。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4种受害特征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并根据综合评判值的大小,将沙棘灌丛林的受害程度分为健康、轻、中和重4个等级,以坡向、坡位、坡度、树高、地径和林分密度为预测因子,分别构建沙棘灌丛林受害程度BP神经网络模型和Logistic模型,BP神经网络的拟合率达88.1%,预留样本检验准确率为75%,Logistic模型的概率一致率为69.4%。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坡位对受害程度的影响是其它因素的4.93倍
2006, 26(2):508-520.
摘要:为了揭示高寒草甸典型匍匐茎克隆植物对不同生境的生态适应对策,验证生境适应假说,并为高寒草地的退化演替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以调查统计和比较样地法研究了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对鹅绒委陵菜克隆生长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度退化草甸的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以及土壤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继而对鹅绒委陵菜无性系的克隆生长行为和形态特性产生了影响。高寒草甸退化后鹅绒委陵菜的匍匐茎增多,分支强度加大。退化草甸内鹅绒委陵菜的基株高度小于未退化草甸,根长大于未退化草甸,基株的叶片数目间没有明显差别。退化草甸的分株高度显著小于未退化草甸,而分株叶数大于未退化草甸,根长小于未退化草甸且差异不显著。未退化草甸内鹅绒委陵菜无性系的间隔子长度、粗度和匍匐茎长度大于退化草甸,间隔子平均数目少于退化草甸,差异都不显著。随着鹅绒委陵菜无性系匍匐茎数目的增加,不论重度退化草甸与未退化草甸,用于鹅绒委陵菜克隆繁殖的能量投资也逐渐增加。鹅绒委陵菜在未退化草甸用于克隆繁殖的能量投资比例高于退化草甸,其中未退化草甸内鹅绒委陵菜基株的干重占无性系总生物量的比例略低于退化草甸,分株和匍匐茎的干重占无性系总生物量的比例高于退化草甸。高寒草甸退化对鹅绒委陵菜克隆生长特征的这些影响,与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生境变异密切相关,是其对高寒草甸退化导致的资源和生境差异的反应,也是对资源利用达到的最合理状态,是一种选择适应的结果,有利于克隆繁殖潜力的发挥。同时为生境适应假说提供了又一例证。
陈刚 , 闵海燕 , 朱春来 , 孙国荣 , 张彪 , 杜坤 , 梁建生
2006, 26(2):521-527.
摘要:火柴头具有地上茎和地下生殖枝同时开花结实的特性,产生地上大、小种子和地下大、小种子4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对4种类型种子的研究表明,地下大种子、小种子,地上大种子、小种子的平均百粒重有极显著差异,分别是1.0547 g、0.4400 g、0.5980 g和0.3145 g。火柴头种子的萌发很不整齐,特别是小种子,萌发持续时间很长。地上大种子和地下大种子的最终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均在97%左右,但地下大种子的种子活力要明显高于地上大种子。地下小种子的萌发率要高于地上小种子,达80%左右,而且其种子活力也明显高于地上小种子。4种种子形成的幼苗第1片真叶的生物量有极显著差异,其大小顺序依次是地下大种>地上大种>地下小种>地上小种。在正常情况下,火柴头的繁殖投资以地上种子特别是地上小种子为主,在面临损伤逆境条件时,依靠高繁殖代价的地下种子特别是地下大种子,来降低其物种生存的风险,保持其种群的繁衍。
郭兰萍 , 黄璐琦 , 蒋有绪 , 陈保冬 , 朱永官 , 曾燕 , 付桂芳 , 付梅红
2006, 26(2):528-535.
摘要:设置水(CK)、苍术根茎水提液10、50、200mg/ml及根际土水提液50、200、500 mg/ml共7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用作苍术自毒作用的生物学实验。在第5、7天和第14天分别测量苍术种子发芽率、胚根长及胚芽长后,利用单因子方差分析结合多重比较分析各处理组生物活性的差异;采用GC-MS鉴定苍术根茎及根际土水提液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并对根茎中含量较大的倍半萜类成分β-桉叶醇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①500mg/ml根际土水提液对苍术种子发芽率无影响,虽然能稍稍抑制苍术胚根和胚芽的伸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②随根茎提取液浓度的增大,其对苍术种子发芽率、胚根和胚芽伸长的抑制作用增大,200mg/ml 根茎提取液显著抑制了苍术种子发芽率及胚根和胚芽的伸长(p<0.05);③在根茎和根际土水提液中分别鉴定到20和27个化合物;④β-桉叶醇对苍术种子发芽率、胚根伸长没有明显影响,但100mg/l和250 mg/l的β-桉叶醇能强烈抑制苍术胚芽伸长。提示栽培苍术连作障碍可能主要与自毒作用有关。
刘兴良 , 马钦彦 , 杨冬生 , 史作民 , 宿以明 , 周世强 , 刘世荣 , 杨玉坡
2006, 26(2):542-551.
摘要:采用标准地法,对四川西部山地主要人工林的根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D2H估测单株林木根系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以幂函数模型为最佳,所筛选统计模型的相关系数较高,在0.94~0.99之间;(2)根系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峨眉冷杉>四川红杉>川西云杉,分别为37.832、24.907、18.320t/hm2和15.982 t/hm2,各级根的生物量占总根量的比例各不相同; (3)根系生物量集中在分布土层0.00~40.00cm,川西云杉占97.88%,四川红杉占96.78%,峨眉冷杉占95.65%,日本落叶松占99.72%;尤其在0.00~20.00cm土层分布的根最多,分别占77.13%,77.13%,65.02%和80.66%;在0.00~20.00cm,20.00~40.00cm和40.00~60.00cm的各层根系生物量分配比例,川西云杉为34∶12∶1,四川红杉为24∶6∶1,峨眉冷杉为15∶7∶1,日本落叶松为63∶14∶1;(4)川西云杉、四川红杉、峨眉冷杉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根系的生物量密度分别为10.782t/(hm2•m),8.230 t/(hm2•m),14.546 t/(hm2•m)和13.211 t/(hm2•m);(5)川西云杉、四川红杉、峨眉冷杉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根系生产力分别为0.57、0.83、0.71t/(hm2•a)和1.64 t/(hm2•a)。
2006, 26(2):552-557.
摘要: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土壤肥力肥沃、中等、贫瘠的烟区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和测数。根据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部分序列分析等,对根际自生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进行了鉴定和分类。主要结果为:土壤肥沃的烟区根际细菌的数量最多,土壤贫瘠的烟区数量最少;土壤贫瘠烟区根际真菌的数量较多,中等和肥沃烟区的较少;根际放线菌的数量随土壤肥力的降低而依次减小。从不同肥力烟区分离的根际自生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分别属于10个属。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根际3类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影响,总体上看,土壤肥沃和中等的条件下,细菌类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大,而贫瘠土壤细菌类群的优势度较大。
2006, 26(2):558-565.
摘要:在适宜土壤水分、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常用的人工造林树种84k杨树(Populus spp.)、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使各树种成活率、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84k杨树和刺槐单叶水分利用率(WUE)在适宜水分下最高,沙棘的在中度干旱下最高;在中度干旱下,4个树种的总水分利用率最高,而严重干旱下最低。无论干旱与否,4个树种中沙棘生长速率最高。在中度干旱条件下,4个树种均可良好生长,而严重干旱下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其中84k杨树受影响最大;4个树种中沙棘和油松的耐旱性较强,同时油松在各种土壤水分下其生长速度和干物质生产均显著低于其它3个树种;刺槐和84k杨树的耗水量、生物量及水分利用率在3种土壤水分下均显著高于沙棘和油松,84k杨树和刺槐均属于高耗水树种;研究结果表明,84k杨树和刺槐不适宜大面积栽植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仅适合栽植在阴坡、沟道等适宜水分条件下。沙棘和油松则适宜栽植在土壤水分较低的地区,如阳坡、峁顶等立地条件上
2006, 26(2):566-575.
摘要: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碳库,具有吸收和贮存大气CO2的能力,影响着大气CO2的收支平衡,研究碳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对于预测未来大气中CO2含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海洋CO2通量,海水中碳的迁移和海洋沉积物及河口通量的研究状况,介绍了生物泵作用,碳循环模型的发展以及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等,并展望了海洋碳循环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2006, 26(2):576-585.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生物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若干研究进展。河口地区潮流、径流共存,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环境因子复杂多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因此,研究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近海生态系统的特征。河口水域重要的浮游动物有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糠虾、水母等。环境因素和人类的活动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到食物、温度、盐度、动物摄食以及径流等因素的影响,盐度是决定浮游动物分布的关键性非生物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微食物网和传统食物网连接的关键环节。浮游生物网是采集浮游动物样品的主要工具,对研究结果有重要影响,我国许多学者使用浅水Ⅰ型或Ⅱ型浮游生物网(网孔为507 μm和 169 μm)采集样品,导致小型和微型浮游动物(如无节幼体)逃逸,研究结果被严重低估,而这些小型和微型浮游动物是幼鱼的重要开口饵料,因此合适的浮游生物网对于研究浮游动物极其重要。并对今后我国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6, 26(2):586-593.
摘要:潮汐淹水是红树植物面临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也是导致目前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的一个关键因子。由于长期适应于水淹生境,红树植物发育出一套适应于潮间带生长的抗淹水机制。综述了与红树植物相关的抗淹水胁迫响应机制,包括了形态结构、生长、水分和光合作用、膜脂过氧化系统和根系脱氢酶系统、内源激素和胁迫多胺等5个方面。提出应用人工潮汐系统研究红树植物的淹水抗性机理是确定不同种类红树植物的耐淹水能力的有效手段。并指出生长的研究是淹水胁迫响应研究的基础,而与分子手段相结合的激素水平的研究将在红树植物抗性胁迫研究中得到重视
2006, 26(2):594-600.
摘要:燃烧植物产生的烟与热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有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植物源烟对一些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与GA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相似。在植物烟水溶液中分离得到了具有促进植物种子萌发作用的化合物丁烯羟酸内酯,该物质具有热稳定性、挥发性和有效浓度范围广等特点。丁烯羟酸内酯可以通过纤维素加热产生,因而几乎所有的植物燃烧产生的烟中都可以产生丁烯羟酸内酯。热因子对植物种子萌发有利作用表现为打破种子休眠、清除限制种子萌发的物理、化学因素和减轻种子病原体等方面。大量研究显示,不同植物对烟与热的响应机理存在显著的差异,这是植物群落过火后物种组成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烟与热因子对植物生理生态作用的研究我国开展较少,这与我国是一个森林、草原火灾频繁的国家是不相称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另外,今后我国可以在烟与热因子对植物作用的机理,揭示传统用烟火处理土壤促进农林业植物生长的物理和化学本质,以及这些机理在发展有机农业中运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
2006, 26(2):601-609.
摘要:以长岭县为例,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的牧草资源分布格局、牧草资源承载力和利用现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放牧系统(草地-林地-农田组成)提供的牧草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地畜牧业对牧草资源的需求。草地承载力仅占当前实际载畜量的16.6%,草地-林地-农田放牧系统承载力为实际载畜量的47.3%;作物秸秆转化为牧草资源的潜力巨大。经估算,作物秸秆占总牧草资源的78.3%,是当前畜牧业对牧草资源需求量的2.4倍。当前,农牧交错区牧草资源的粗蛋白含量普遍偏低,不能完全满足动物生长的需要,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发展。根据当地畜牧业现状、牧草资源潜力,提出:应合理利用草地-林地-农田3个放牧子系统所提供的牧草资源,充分利用其它牧草资源,如作物秸秆;有计划地建立高产优质、富含粗蛋白的人工牧草基地,增加牧草粗蛋白含量,提高牲畜对牧草资源的利用效率(吸收率);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牧草资源,减轻草地放牧压力,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2006, 26(2):610-619.
摘要: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非市场价值评估技术中最为重要、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角度出发,在CVM的基础理论和大量国内外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CVM国内外研究各自的特点,并比较了二者的异同之处。CVM国内外研究案例主要在研究领域、研究重点、研究结果、引导工具及调查方式五大方面有所不同,而在总体趋势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最后针对我国国情,对CVM的实际操作提出改进方向。
2006, 26(2):620-625.
摘要:研究了不同孵育温度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 Cantor)性别决定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的3个孵化温度为(25±0.5)℃, (29±0.5)℃和(33±0.5)℃。每一温度指标下设置40枚受精卵。在实验温度内,胚胎的发育速度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所用的孵育时间也越来越短。孵化累积温度CTUs在25℃时最高,在29℃时最低,而33℃时则居中,在25℃和29℃时,孵化成活率较高,均达到97.5%。在33℃时孵化成活率只有67.5%,而在孵出的稚龟中亦有一定数量的畸形龟,累积孵化温度也高于29℃时的CTUs,说明33℃的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有不利影响,预示33℃已临近其胚胎发育的存活阈(Survival threshold)。在25℃时,雄性子代占优势,雌性率为23.7%;在33℃时,雌性子代占绝对优势,雌性率为94.7%;在29℃时,性比达到平衡,雌性率为50%。经X2检验,在25℃及33℃时的性比与依赖概率估计的性比(1∶1)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5),这种显著的偏离说明黄喉拟水龟的性别决定属于TSD机制,而且可能属于其中的TSDⅠ型,即高温产生雌性子代,低温产生雄性子代。而29℃可能是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的临界温度。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