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6, 26(12):3917-3923.
摘要: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在不冻泉保护站(35°17′N; 93°16′E)至五道梁(35°13′N; 93°04′E)一带调查青藏公路的运营和青藏铁路的建设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并分析了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上所建立的动物通道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青藏铁路的建设增加了青藏公路的交通运输量,青藏公路在铁路修建期间会对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和藏野驴(Equus kiang)的活动产生部分影响。同时,野生动物通过自身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减少环境改变产生的影响,如公路两侧动物的活动高峰正好是公路上车流量较少的时段、动物可以利用野生动物通道来通过青藏铁路等。藏野驴、藏羚羊与藏原羚均可利用通道穿越铁路,而藏羚羊对通道的利用频次和通道到公路的距离显著的正相关(p<0.5),大多数的动物通道因其高度、宽度和到公路的距离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被动物利用。总的看来,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适应青藏铁路修建对该地区的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2006, 26(12):3924-3930.
摘要:研究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强度旅游干扰下黄山松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J比较分析了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乔木层中,低度干扰下多样性指数较大;其他层次中,中度干扰下多样性指数最高。整个群落分析表明,低度干扰下几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8、3.0976、0.9326、0.7515;中度干扰下,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44、3.2519、0.9421、0.8594,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所起的作用较大;高度干扰下,多样性指数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分别为34、3.0095、0.9289、0.7834。利用群落优势度(C)衡量了不同干扰下黄山松群落的稳定性,结果发现中度干扰下的群落稳定性最低。表明中度干扰能一定程度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但可能会导致群落稳定性降低。
2006, 26(12):3931-3941.
摘要: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三门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浮游动物有67属,89种,16类浮游幼体,主要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 其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捷氏歪水蚤 Tortanus derjugini、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类群和广布种相对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除了夏季有所差异外,其它季节基本一致。2月份和5月份,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湾顶向湾口呈逐渐增加趋势;8月份,湾口区生物量最高,而丰度高值区出现在湾顶部;11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匀。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变化与浮游动物种数和丰度的变化一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存在摄食压力,且有季节变化,摄食率的变化在0.18~0.68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低于相同季节的浮游植物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的变化范围为16.1%~49.1% d-1,对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的变化在58.3%~83.6% d-1。11月份,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均出现最高值。
2006, 26(12):3942-3947.
摘要:研究了有毒亚历山大藻对卤虫存活率和摄食率两方面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卤虫存活率实验中,有毒亚历山大藻在2000 cells/ml的密度下,对卤虫具有致死效应,卤虫在24~168 h内全部死亡;在摄食实验中,有毒亚历山大藻对卤虫的摄食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卤虫对有毒藻的平均摄食率明显低于无毒藻组和混合实验组。在加入无毒藻东海原甲藻的混合培养状态下,卤虫存活率上升,30~60min摄食率增加,东海原甲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卤虫的毒害作用。有毒藻产生的PSP毒素并非导致卤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毒害作用可能与出现在卤虫体外的黏附物质有关。通过对3个不同生长期卤虫的研究发现,后无节幼体卤虫对有毒亚历山大藻的毒害作用最为敏感。
2006, 26(12):3948-3958.
摘要:于2002年冬、春、夏和秋季对大亚湾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水温及环流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02年大亚湾浮游植物共鉴定出48属114种 (包括变型和变种),丰度范围在5.79×104~5.37×106cells/m3之间,平均值为1.14×106 cells/m3。其中硅藻共37属84种,其种数和细胞丰度都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1.08×106cells/m3,其次为甲藻,9属23种,平均丰度为9.91×104cells/m3。此外还鉴定出蓝藻和金藻。大亚湾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呈单一周期型,春夏季高,秋冬季节低。虽然硅藻的丰度占优势,但秋季硅藻丰度降低(占总丰度75.8%)使甲藻和蓝藻所占比例上升。研究得出春夏季大亚湾浮游植物主要以沿岸暖水性种类为主,秋季和冬季除沿岸暖水种之外,广布种和大洋种也较多,尤其在冬季后者占优势。大亚湾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多,不同季节既有交叉又有演替。与以往调查资料相比,部分优势种发生变化,优势程度顺序和细胞丰度发生了一定改变,个体较大的细胞丰度优势逐渐增加。另外,受季风、潮流、地理位置及人类活动影响,大亚湾浮游植物丰度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季节和平面分布特征。大亚湾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在夏季偏低,尤其在大亚湾核电站和大鹏澳养殖区附近表现明显。大亚湾浮游植物的丰度、种数、优势种演替及群落结构等其它群落特征与营养盐尤其是氮、磷和N/P、水温、环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2006, 26(12):3959-3968.
摘要:2004年夏季作者在南海北部海域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动力学,结合物理-化学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的影响与机制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水平对流和中尺度涡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及浮游植物生长和现存生物量对其的响应。受西南季风和东向沿岸流作用所形成的Ekman输送的影响,南海北部海岸带表层海水作离岸运动,使深层富含营养盐的冷水爬坡涌升到表层来补充,激发浮游植物生物量迅速增长。海区反气旋涡使海水辐聚下沉,造成水体具高温、低盐、高溶解氧浓度、低营养盐浓度和低浮游植物生物量。同时通过现场营养盐加富试验,发现该海域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且是多种营养元素共同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添加单一的营养盐并不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在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中,营养盐添加不仅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长,而且也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和群落结构。例如,在站S1008,培养前叶绿素a浓度为0.28 mg•m-3,加富培养60 h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中有显著的增加,叶绿素a浓度分别达1.07 mg•m-3和1.19 mg•m-3;培养前粒度分级叶绿素a主要以Pico级份占优势,而加富试验结束后,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以Nano级份占优势,其它试验组仍以Pico级份占优势;同时,在培养后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从甲藻向硅藻演替。
2006, 26(12):3969-3979.
摘要:通过测定滤膜上悬浮颗粒物和过滤液中CDOM吸光度的方法计算得到太湖梅梁湾总颗粒物和CDOM的光谱吸收系数,并计算了各吸收组份的贡献份额以及吸收与PAR衰减的比值。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从400 nm 到600 nm大致呈下降趋势,到675 nm附近由于叶绿素a的特征吸收会出现明显峰值,峰值高低随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而变化,ap(440)在3.58~9.86 m-1间变化。非藻类颗粒物和CDOM的吸收随波长增加大致按指数规律下降,ad(440)和ag(44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3~7.07m-1和1.06~1.70 m-1。非藻类颗粒物在400~700 nm波段的指数函数斜率Sd的平均值为(10.91±0.62)μm-1; CDOM在280~500 nm波段指数函数斜率Sg的平均值为(15.52±0.49)μm-1。浮游藻类的光谱吸收表现为在440、675 nm附近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为(2.55±1.14)、(1.34±0.69) m-1。ap(440)与TSS、OSS、ISS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ad(440)则只与TSS、ISS有显著性相关,aph(440)只与OSS、Chla有显著性相关。CDOM吸收系数与DOC浓度没有显著正相关,但与Chla存在显著幂函数关系,浮游藻类降解产物是水体中CDOM的重要来源之一。水体中物质吸收主要以颗粒物为主,对总吸收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颗粒物中又以非藻类颗粒物占主导,一般超过40%,总吸收对漫射衰减的贡献也在40%以上。
2006, 26(12):3980-3988.
摘要:2004年4月~2005年6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20个狼穴、27个赤狐洞穴、33个沙狐洞穴进行测量调查,结果如下:3种犬科动物洞穴的洞口朝向无显著差异,赤狐和沙狐洞穴在洞口倾角、洞口直径、第一洞道长度3个特征上无显著差异,洞口直径可作为判别狼穴与其它两者洞穴的依据。影响狼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隐蔽、人为干扰和水源。影响赤狐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地形、水源、和人为干扰。影响沙狐春季洞穴选择的前3位主要因子是微气候、人为干扰和食物。通过对3种犬科动物春季洞穴生境选择的比较发现:3种动物洞穴都有远离人为干扰,提高隐蔽性的趋势;不同的是赤狐和狼的洞址都靠近水源,沙狐洞址则远离水源;3种动物在地形及坡位选择上也存在差异,赤狐和狼的洞穴多位于平地,而沙狐洞穴多位于坡地的坡顶,且洞穴周围啮齿类数量显著大于赤狐洞穴和狼穴。柳灌丛、干旱苇塘、高草坡地分别是赤狐、狼、沙狐偏爱的生境类型。3种犬科动物中洞穴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狼(0.5051),其次为赤狐(0.4292),最小为沙狐(0.2591)。其中狼与赤狐洞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达到了0.4692,沙狐与赤狐洞穴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低,只有0.2356。
王霞 , 吕宪国 , 白淑英 , 张竹青 , 闫伯茹 , 于力 , 张学林 , 张丽娴
2006, 26(12):3989-3997.
摘要: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是目前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面临严峻的水环境问题。选择松花湖为研究对象,以2002~2004年松花湖水体中与富营养化相关指标的特征为依据,运用多元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室内藻类模拟实验和蒙特卡罗随机模拟的方法,围绕松花湖富营养化主要限制因子识别、富营养化发生的阈值判定和概率分析开展研究。结果指出:总磷和总氮是松花湖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总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第一限制因子;松花湖富营养化发生的阈值为:总磷含量0.065mg•L-1、总氮含量0.843 mg•L-1和叶绿素a浓度11.90 μg•L-1;松花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概率为0.69,其中,无风险的区域占19.21%、一级的区域占9.79% 、二级占20.31% 、三级占16.5%、四级占25.8%、五级占8.39%,可见,松花湖大部分区域处于轻度富营养化阶段,小部分区域处于中营养阶段。该结论对全面、合理地了解松花湖富营养化的现状以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松花湖富营养化的发生和保护湖泊水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水体富营养化的定量化和制定富营养化的标准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2006, 26(12):3998-4006.
摘要:白鹭的生态安全是指白鹭所处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白鹭种群持续生存的需求和条件,其中关键是白鹭生境的安全。白鹭生境安全从根本上取决于生境的适宜性和人为对生境的干扰程度,又可以理解为生境受到人类干扰后所能保持的生态适宜性。分别选择白鹭在厦门的2个主要繁殖栖息生境——大屿岛和鸡屿岛和10个代表性觅食生境为研究对象,对白鹭生境的生态适宜性和人为干扰程度进行分别评价。其中,生境适宜性评价采用指标体系法,通过赋值、计算进行评价;人为干扰程度评价主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将人为干扰程度用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代表,利用Mapinfo7.0和ArcView3.2a地理信息分析软件对白鹭生境的人为干扰程度进行计算评价。最后,结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程度评价结果,对厦门自然保护区白鹭的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鸡屿岛和大屿岛作为白鹭在厦门的繁殖栖息地的生态安全程度均处于安全等级,鸡屿岛的生态安全程度高于大屿岛。厦门白鹭的觅食生境总体来看处于较安全等级,但没有一处觅食地是属于安全等级。
2006, 26(12):4007-4013.
摘要:挠力河流域是濒危水禽东方白鹳主要繁殖区域。基于东方白鹳主要生境因子与景观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利用GIS技术,以其生境类型图为基础,通过建立HSI模型,模拟评价了近40年来东方白鹳生境质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该流域湿地面积丧失了87%;(2)两种重要生境类型完全丧失,湖泊数量丧失93%左右,岛状林湿地数量丧失66%;(3)湿地景观的这些变化以及地理隔离导致了东方白鹳最佳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95%,最小繁殖生境面积减少了97%;(4)东方白鹳种群数量迅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其繁殖种群逐渐消失;(5)研究也显示,东方白鹳潜在的生境质量使该区依然具有恢复一定种群数量的能力。
2006, 26(12):4014-4018.
摘要:种子萌发行为的受控机制是生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果翅存留实验研究了在不同贮藏时期果翅对梭梭和白梭梭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新成熟的梭梭种子具有高的萌发率(>90%)。梭梭果翅对秋天新成熟的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萌发率<50%),使种子处于强迫休眠状态;果翅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到翌年春天(4月)这种抑制作用已完全解除,果翅对梭梭种子的抑制主要是化学抑制。果翅对梭梭种子萌发行为的调控作用确保了种子在合适的时间萌发与种群的成功定居,也正是梭梭在荒漠地区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②新成熟的白梭梭种子萌发率为59.5%,贮藏1个月后达到80%,表明种子存在短时期的生理后熟现象。白梭梭果翅在每一贮藏时期对其种子的萌发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翅+种子(将果翅与种子剥离,一起放入培养皿中)也部分地抑制种子的萌发,因此,果翅对白梭梭种子萌发的抑制既有化学抑制也存在机械抑制。果翅对种子萌发的抑制,限制了白梭梭的分布。
2006, 26(12):4019-4026.
摘要:以亚高山暗针叶林3种林冠环境中以及暗针叶林林缘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对其无性系数量特征、无性系根茎特征、分株生物量以及分株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 林冠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种群的基株密度和每基株分株数的显著差异,但林冠环境差异不影响分株密度。林冠郁闭度愈大,每基株分株数愈少,分株分布愈均匀。(2)不同林冠环境间,分株生物量、分株构件生物量和分株构件的生物量分配百分率均有显著差异。开敞的林冠环境有利于华西箭竹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3) 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增加,华西箭竹通过增大分枝角度、叶生物量分配百分率、比叶面积和叶面积率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有效适应弱光环境。(4)隔离者长度、隔离者直径和分枝强度在林缘和林窗环境中要显著大于林内环境;同级隔离者分枝角度随林冠郁闭度的增加而最大,其值在林下显著大于林窗和林缘,而异级隔离者分枝角度的变化则正好相反。研究表明,华西箭竹种群在不同的林冠环境中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这些可塑性变化是种群对林冠郁闭度差异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种群对环境中有限光资源的利用。
2006, 26(12):4027-4032.
摘要:为了阐明环境条件对中间锦鸡儿适应状况的影响,在鄂尔多斯高原从东向西按照降雨逐渐减少的梯度选取了5个生境,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应用简单重复间序列(ISSR)方法,对各生境的中间锦鸡儿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境由东向西的变化,多年平均降雨量的减少,中间锦鸡儿种群遗传多样性有所增加,大部分变异发生在种群内(79.95%),属异交类型,中间锦鸡儿群体间遗传距离缓慢增加,遗传一致度降低,说明生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是长期形成的水分条件对中间锦鸡儿的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
童晓立 , 颜玲 , 赵颖 , 林初夏 , 韩翠香 , 刘若思 , 刘丽娟
2006, 26(12):4033-4038.
摘要:为了解华南地区酸性矿山废水对溪流中树叶分解的影响,在广东省大宝山矿区附近的1条受酸性矿山废水污染(pH值为2.7~3.4且富含多种重金属元素)的3级溪流中,利用2种孔径(5mm的网袋和0.1mm的布袋)的分解网袋对2种树叶(人面子和蒲桃)进行了为期101d的树叶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人面子树叶网袋和布袋中的树叶干重剩余率分别为39%和48%,而蒲桃树叶网袋和布袋中的干重剩余率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分别为61%和70%。根据指数衰减模型计算出树叶分解的半衰期,人面子树叶在网袋和布袋中的分解半衰期分别为57d和69d,而蒲桃树叶则分别为144d和217d。蒲桃树叶的分解速率明显比人面子树叶慢。在网袋中定殖的底栖动物主要是集食者,其中优势类群为摇蚊幼虫,占底栖动物个体总数的99%。摇蚊种群在网袋中的数量波动对2种树叶分解速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结果表明,受酸性矿山废水的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大为减少,同时由于各种金属氧化物在树叶表面的不断沉淀,使树叶处于缺氧状态,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导致树叶分解速率大为降低。
2006, 26(12):4039-4044.
摘要: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Cd污染对烤烟叶片光合特性、烟叶品质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烟叶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逐渐降低,胞间CO2浓度(Ci)随Cd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光系统Ⅱ活性(Fv/Fo)、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电子传递的量子产率(ФPSⅡ)和有效电子传递速率(ETR)则随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烤烟烟叶中的糖/碱比和氮/碱比升高,化学成分组成趋于不协调,不利于烟叶香吃味的形成。
唐中华 , 郭晓瑞 , 张学科 , 高扬 , 祖元刚 , 杨蕾 , 杨逢建 , 张衷华
2006, 26(12):4045-4049.
摘要:为了提高栽培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的生物碱产量,应用植物生活史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刈割对栽培长春花生活史型转变及其生物碱代谢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对刈割后的长春花后生活史型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划分,发现在对照栽培环境下生长的长春花处于DE生境,定性划分结果为SV生活史型,定量划分结果为V0.3638S0.6174C0.0187,属于SV型。刈割使长春花的生活史型转变为V0.2847S0.6684C0.0469,属于SC型。同时,对两种生活史型的长春花中长春碱及其前体文朵灵和长春质碱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刈割后的SC型长春花不同叶位叶片中的生物碱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可以为提高栽培长春花生物碱含量提供科学指导,也进一步验证了生活史型理论。
2006, 26(12):4050-4058.
摘要:利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观测了华南丘陵地区马占相思人工林(18a树龄)的树干液流(Sap Flow)。日变化的观测结果显示,不同大小胸径的14株样树液流密度(Js)个体间的差别较大(CV:36.42%~80.80%),日间最大液流密度从最高的80.05(gH2O m-2 s-1)到最低的11.25(gH2O m-2 s-1),差异显著。液流密度的个体差异与树形的大小并不显著相关(p>0.24),即液流密度的大小不是与树木形态相关联的固有特征。然而,树木胸径的大小却是影响液流随时间变化的重要因子。树形较大的树木日总液流量(Et, kgH2O tree-1 d-1)较高,但中等大小的树木却具有较高的单位基面积日液流量(Es, kgH2O dm-2 d-1),发现,单位基面积的日流量最大值并不出现在胸径最大的树木,而出现在胸径稍小的树木,意味着后者对自身结构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由液流密度计算的整树蒸腾,个体间差异也比较大(3.35~72.42kgH2O tree-1 d-1),且与胸径以幂函数的形式呈现正相关(p<0.001)。尽管整树蒸腾在个体之间的差别较大,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却是一致的,整树蒸腾的变化格型基本上受环境因子的控制。以液流反映马占相思的蒸腾与冠层的实际蒸腾存在明显的时滞,14株样树的液流变化比光合有效辐射滞后40min至110min,相关分析显示,时滞的长短与树木的胸径、高度、边材面积和冠幅均不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36)。
2006, 26(12):4059-4065.
摘要:为了探讨臭柏(Sabina vulgaris)的耐旱生理生态适应对策,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野外调查是在毛乌素沙地的天然臭柏分布区内,设置固定样方,调查分析;室内实验是将臭柏插穗带往日本冈山大学,移植于砾耕栽培装置中,设置对照区,弱干旱胁迫区,强干旱胁迫区(培养液渗透势分别为0 MPa,-0.1 MPa和-0.3 MPa)3种处理进行长期的干旱胁迫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各处理区臭柏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臭柏表现出积极的生理生态适应对策:(1)在生长方面,通过降低密度、自然稀疏及下部枝叶干枯的方式,以牺牲局部,确保个体生存的生态策略,有效地利用资源,维持种群的生存。(2)在气体交换方面,气孔关闭,气体交换速率减缓,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下降,但是,与光合速率相比,由于蒸腾速率受到更强烈的抑制,水分利用率提高。(3)在吸水保水方面,通过渗透调节能力的增强,细胞壁弹性的降低,增强忍耐脱水能力和吸水能力;通过增加气孔密度,提高气孔调节的敏感性,增加角质层厚度,减少水分的散失;增强耐旱性。
2006, 26(12):4066-4070.
摘要:采用沈阳张士污灌区污染土壤盆栽6个玉米自交系试验研究玉米自交系富集镉的能力和最佳的收获时期。试验结果表明,Mo17、1487、丹598、340、5003和880富集镉能力最强的时间分别为生长140d、170d、140~170d、140d、170d和170d,是最佳收获时期。按照植物含水率为95%来估算的话,镉超富集植物以湿重计的最低生物富集量系数为84t/hm2。玉米自交系1487、340和5003具备镉超富集植物的特征。
2006, 26(12):4071-4081.
摘要:旨在筛选和利用在受污染土壤中可食部位污染物积累水平在食品卫生标准允许范围内的农作物品种(pollution-safe cultivar, 简称为PSC),以降低水土环境污染物经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的风险。研究对象为番茄,探讨了在一定Cd污染土壤中其果实Cd含量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Cd最高限值的品种(Cd-PSC)存在的可能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6个番茄品种(包括普通番茄和樱桃番茄两个变种)不同器官在受不同程度镉污染的土壤中吸收和积累Cd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土壤Cd重度胁迫(13.3mg•kg-1)和轻度Cd胁迫(1.1mg•kg-1)下,番茄所有器官Cd含量的变异在统计学上均存在极显著意义(p<0.01),其中果实Cd含量的范围分别为0.08~0.33mg•kg-1和0.00~0.09mg•kg-1,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8.5%和77.9%;(2)在重度胁迫下,所有供试品种的果实Cd含量均超出CAC标准,而轻度胁迫下的Cd含量超标率达到19.4%,说明番茄是易受Cd污染的农作物种类,其中樱桃番茄的受污染风险特别高,在轻度胁迫下6个供试品种中有5个超标,而30个普通番茄品种仅1个超标。因此,仅在轻度胁迫条件下,存在着番茄的Cd-PSC,其中有5个普通番茄品种的果实中未检出Cd,属于比较安全的PSC,包括品种No.12、16、24、35和No.36,可以推荐在土壤Cd污染程度略超国家三级标准或具有潜在受污染风险的区域应用;(3)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各营养器官的Cd含量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但营养器官与果实Cd含量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推测Cd在番茄营养器官间和营养器官与果实间的转运途径是不一样的。组织中Cd含量的显著相关性说明该特性可以作为农作物品种的种性特征;(4)与轻度胁迫相比,重度胁迫下的所有供试品种平均果实生物量上升了7.5%,一半以上的品种表现出较强的耐Cd能力,这一特性可能导致因不易察觉土壤的Cd污染状况而增加番茄产品受Cd污染风险。
王波 , 毛任钊 , 曹健 , 王元仲 , 高云风 , 李冬梅
2006, 26(12):4082-4090.
摘要: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农田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土壤环境质量的及时监测和掌握重金属在其空间的变异规律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对海河低平原区(肥乡县)农田土壤耕层(0~20 cm)8种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去除异常值后,8种重金属含量都符合正态分布,且其含量算术平均值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通过变异函数分析,Pb和Cr具有纯块金效应,Cu和Zn符合指数模型,Ni和Cd符合球状模型,Hg和As符合带基台值的线性模型。在该地区以2.0 km为取样间距较大,以后调查时应该缩小间隔。Zn和Cd的空间变异性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而Cu、Ni、Hg和As的空间变异性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Pb和Cr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具有恒定的变异。Cu、Zn、Ni、Hg、As和Cd的变程差异较大,在2.5~13.7 km之间。通过普通kriging法局部插值,Cu、Zn、Ni和As含量由西南部向东北部含量逐步升高,但是Hg却表现出相反的分布趋势。这将为当地正在开展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郭剑芬 , 陈光水 , 钱伟 , 杨少红 , 杨玉盛 , 郑群瑞
2006, 26(12):4091-4098.
摘要:通过对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以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TSO)和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ALG)为建群种的2种天然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29年生)人工林凋落量与养分归还为期3a(2000~2002年)的研究表明,3种林分年均凋落量(t•hm-2)范围从杉木人工林的4.63t•hm-2到观光木林的6.74t•hm-2,叶所占比例范围为62%~69%。细柄阿丁枫林凋落量每年只出现1次峰值(3月份或4月份),观光木林的出现2次(3月份、6~8月份),而杉木林的则出现3次 (3月份或4月份、6~8月份和11~12月份)。3种林分Ca和Mg年归还量大小排序与按总凋落量的不同。除杉木人工林的Ca年归还量最大外,其余养分年归还量均以观光木天然林的最大。通过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归还中,落叶是养分归还的主体。与针叶树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的凋落量大、养分归还量高,具有良好维持地力的能力。因此,保护和扩大常绿阔叶林资源已成为南方林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措施之一。
2006, 26(12):4099-4105.
摘要:对湿地松(Pinus elliotii)当年生和多年生两针一束、三针一束叶片的长度、宽度、厚度和重量分别进行量测,据此探讨不同类型叶片的叶形和比叶面积差异,并结合样地调查数据对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湿地松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湿地松三针一束叶片合拢后横切面基本呈圆形,当年生叶和多年生叶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688mm和1.706mm;两针一束叶片合拢后从统计学上讲横切面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叶片厚度方向直径大于宽度方向(当年生叶厚度和宽度方向直径分别为1.580mm和1.422mm,多年生叶分别为1.568mm和1.410mm),但如果把厚度和宽度方向直径的平均值近似成圆柱体直径计算时误差在3%以内;如果只用厚度或宽度方向直径代表平均直径计算结果会有2%~10%的误差;当年生叶和多年生叶、两针一束叶和三针一束叶之间比叶面积差别很大,计算的三种比叶面积(投影比叶面积、圆柱面比叶面积和比表面积)中,当年生叶的比叶面积明显大于多年生叶,三针一束叶片的投影比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大于两针一束叶片,但圆柱面比叶面积恰好相反。湿地松林的叶面积指数若按投影叶面积算为3.61,按圆柱面的外表面算为5.12,按总表面积的一半算为4.52,比利用冠层分析仪测量的结果略大。
杨文斌 , 丁国栋 , 王晶莹 , 姚建成 , 董智 , 杨红艳
2006, 26(12):4106-4112.
摘要:传统观点研究认为:植被覆盖度低于40%,沙地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但在实践观察中发现:在低密度(或覆盖度)时,灌丛的水平分布格局对固定流沙和阻止风沙流的作用差异显著。以低覆盖度(20%~25%)的柠条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式自记风速仪(GB-228),在2~4月份的盛风季节,测定了行带式配置和随机分布的柠条固沙林以及完整的行带式配置和其中一带出现缺口的行带式固沙林内不同部位、不同高度的风速.统计分析风速测定结果发现:(1)当覆盖度在20%~25%时,行带式配置的柠条固沙林内的防风效果比同覆盖度随机分布的在20cm高处高48.4%;50cm高处高30.7%;200cm高处高27.4%,且风速越大,行带式配置降低风速的效果越显著,当200cm高风速达到6~7m/s时,行带式的平均防风效果比同覆盖度随机分布的高48.2%;反映出在低覆盖度时,灌丛的水平分布格局成为制约固沙林沙防风效果的重要因素,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2)在灌丛与灌丛之间形成的类似“狭管”流场的局部,有提升风速的作用,导致其林内观测的风速有约41.3%的观测结果超过旷野对照风速,行带式配置的柠条固沙林内没有一个观测结果超过对照风速;这个结果反映出随机分布的柠条固沙林内流场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也成为低覆盖度时,沙地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疏林内同时存在风蚀和积沙和缺口处风速升高的重要因素;(3)行带式配置林内地表粗糙度比随机配置的高5.4~114.4倍,说明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止风蚀、固定流沙的作用;(4)行带式林内出现断带缺口处,其缺口处的风速降低有明显的累加现象;风速抬升现象在一定程度受到制约。这些结果为发展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的固沙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006, 26(12):4113-4119.
摘要: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四川省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林地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字数据以及土壤侵蚀数字数据。利用GIS技术获取坡度分级数据、环境质量等级数据、地貌分区数据和地市州行政单元数据。将所有数据转化和重采样为100m分辨率的栅格数据。再次,将所有数据投影到同一投影同一坐标系上。利用GIS的提取、叠加和统计分析功能对林地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背景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林地净增面积主要来源于草地和其它用地,而林地净减少部分的主要去向是耕地和建设居民用地,总体上,林地净减少7972hm2;净增林地的区域主要是广元市、绵阳市和达州市或盆周山地和丘陵地区。净增林地的区域主要位于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坡度等级较低,土壤侵蚀为强度和中度的区域。净减少林地的区域主要位于生态环境质量中等、水土流失较轻、坡度较大的区域。就林地的生态功能而言,局部区域改进,总体下降;退耕还林的效果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还未能显现。建议加大对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区的森林保护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甘孜藏族自治州、乐山市、雅安市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处的森林保护力度,加大对脆弱生态和陡坡环境的森林保护力度。
2006, 26(12):4120-4126.
摘要: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元素,食物中严重缺碘可以导致人体中甲状腺功能的失调。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青菜在水培条件下对碘(125I)的吸收和富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植物对碘吸收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青菜根部能迅速吸收125I并向地上部分输送,青菜各部位125I的比活度大小顺序是根>茎>叶;青菜茎对碘的吸收量白天大于夜晚,青菜叶对碘的吸收夜晚大于白天;青菜植株不同部位叶片碘含量存在差异,上部嫩叶中125I 高于下部叶片,说明青菜中125I 的富集特征是植物对碘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共同作用的结果。青菜培养时间经过120h后,125I 的消耗途径主要是作物的吸收和自然挥发,125I 的放射性衰变丢失的量相对较少。研究为培育含碘作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6, 26(12):4127-4134.
摘要: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严重受损,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时,通过引入物种进行主动的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加速生态系统恢复进程,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但是区域尺度的植被恢复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其效果和影响难以立即显现。为了评估区域植被恢复的生态风险,根据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域植被恢复格局的设计结果,预测了区域植被恢复对生态安全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现状植被盖度及生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格局预测结果的差异,对区域植被恢复的效果进行评价,认为尽管植被恢复格局设计使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但它整体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强了抵御土壤侵蚀的能力,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积极的效果。
武俊喜 , 焦加国 , 肖红生 , 王洪庆 , 程序 , 杨林章 , Ellis Erle C.
2006, 26(12):4135-4147.
摘要:通过实地研究主要位于宜兴市域的区域乡村景观代表性样方,评价并阐明了人口密集的长江下游平原区乡村景观的结构,土地管理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关系。景观绘图是基于1m分辨率的IKONOS影像并采用生态立地分类及绘图标准,通过直接解译和实地检验对边界清晰的均质景观缀块进行分类和绘图;依据区域权重分层取样设计方法,在生态立地斑块中随机设定取样点进行土壤和淤泥取样;利用区域权重系数进行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土壤有机碳储量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在2.13×106hm2的长江下游平原区乡村景观面积范围内,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76.97Tg。该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主要类型为水田,水产养殖,非渗漏性建筑用地,旱地1年生作物和水浇地多年生作物,这5种类型的面积百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百分数分别为83%和85%。其中平原稻田面积为0.89×106hm2,占总面积的42%;其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高达36.60Tg,占总储量的48%。通过区域分层取样和小尺度景观斑块的区域权重推绎分析,揭示了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中土地利用/覆被方式对当地和区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模式。这种在小尺度下对土地管理调查,土壤有机碳和其它生态特征研究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基于30~1000m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覆被研究和基于土壤类型的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评价方法。
2006, 26(12):4148-4155.
摘要: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华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和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小麦-玉米轮作的粮田相比,果树和苜蓿栽培明显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和分配比例。果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MBC)和可矿化碳(MNC)较传统粮田的土壤分别增加了34.0.5%和66.3%。果树栽培还明显增加了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WSA)的含量,同时减少了土壤粘粒分散率(CDR)。苜蓿栽培也显著提高了土壤MBC和MNC含量以及团聚体稳定性。温室大棚栽培前期(2~3a)的土壤TOC和TN较传统粮田略有增加,但随着耕作历史的增加,土壤TOC和TN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传统粮田相比,温室大棚内的土壤LOC,POC,LFOC和WSOC含量与比例均有明显下降,这种下降幅度随栽培历史的延长而明显增加。7~10a温室大棚栽培的土壤EOC,POC,LFOC和WSOC含量较传统粮田分别下降了31.3%,41.7%,35.6%和42.1%。 温室大棚栽培的土壤MBC和MNC较传统粮田的土壤平均分别低15.9%和10.1%。温室大棚栽培,特别是长期栽培降低了土壤中>250μ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粘粒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所测定的有机碳组分含量皆成明显的正相关,特别是POC,LFOC和MBC与WSA达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 0.893, 0.856。 这表明,土壤POC,LFOC和MBC对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更为重要意义。
2006, 26(12):4156-4163.
摘要: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在0.1°×0.1°经纬度网格上估算了中国区域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根茎比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了植被生物量和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水热限制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受水热条件影响明显,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即在暖湿的东南和西南地区生物量大,而在干冷的西部地区生物量小。同类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区域差异,气温高、降水量大的区域植被生物量大;低温和干旱地区的植被生物量小。除灌木以外,植被生物量大小的空间分布受水分的影响大于温度。中国区域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全国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以及青藏高原东南侧一线为界线,界线东南植被根茎比较小;界线以西,植被根茎比较大。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土壤湿度和年降水量显著反相关,水分因子对根茎比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温度。
2006, 26(12):4164-4170.
摘要:以黄土高原地区典型草本(白羊草)、灌木(沙棘)和乔木(辽东栎)为对象,研究了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状况以及与其它细根参数和土壤物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的变化范围为6~55 mm/mg。在0~80cm土层,白羊草、沙棘和辽东栎细根比根长变化范围分别为18~55 mm/mg, 14~40 mm/mg, 6~33 mm/mg。3种植物0~80cm土层平均细根比根长从大到小依次为白羊草>沙棘>辽东栎。3种植物0~10cm土层细根比根长依次为沙棘>辽东栎>白羊草,10~80cm依次为白羊草>辽东栎>沙棘,表明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不仅在这两土层中的分布不具一致性,而且与0~80cm土层平均比根长也不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3种植物沿土壤剖面的生物量分配策略不同。相关分析表明,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与其它细根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各不相同,制约程度存在差异。与土壤物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各级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颗粒对3种植物细根比根长并无一致的影响。
宋福强 , 田兴军 , 杨昌林 , 何兴兵 , 陈彬 , 朱静 , 郝杰杰
2006, 26(12):4171-4178.
摘要:利用样方法于2003年8月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带分布的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云杉(Picea asperat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山杨(Populus davidiana)、铁杉(Tsuga chi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落叶松(Larix japonica)和冷杉(Abies faxoniana)8个主要森林类型的外生菌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调查的森林类型均被外生菌根真菌所侵染,不同森林类型的宿主植物外生菌根的侵染强度不同,同种森林类型由于受海拔高度、坡度、林龄等条件的影响,植物的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指数以及细根生物量都发生相应的改变。高山栎林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上层(0~20cm)菌根侵染率增高、下层(20~40cm)菌根侵染强度指数增大,土壤上下层有效磷浓度都明显减少;坡度小的云杉林型内上下两层细根生物量、菌根侵染率都高于坡度大的云杉林,但是菌根侵染强度指数却较低;相同立地条件下,云杉林型在种群建立(幼林龄)和衰退(成过熟林)时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指数都显著高于种群相对稳定(中林龄)时期,在养分较为肥沃的土壤环境中,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指数与营养因子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山杨、落叶松、冷杉和红桦林型土壤上层菌根侵染率都超过了65%;华山松林型由于坡度最大(50°),其土壤上层菌根侵染强度指数也最大(55.78%);铁杉林型菌根形成状况最差,但细根生物量最大。亚高山带森林类型中的上层植物细根生物量都显著高于下层,表明植物的营养主要由上层根系所输送。
房辉 , P. N. Damodaran , 曹敏
2006, 26(12):4179-4185.
摘要:对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中13个科的26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侵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从这些植物的根围土壤中分离鉴定了隶属于球囊霉属(Glomus)、巨孢囊霉属(Giga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和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的11种丛枝菌根真菌。该地次生林中AMF的孢子密度为13~29个/100 g土壤,平均为19个;种的丰富度在4~9之间(平均为6);平均频度为53.8%;相对多度为3.2%~26.5%;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4和0.93。丛枝菌根的侵染率达到44.8%~57.2%(平均为50.9%);球囊霉属(Glomus)和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是热带次生林根围土壤中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
2006, 26(12):4186-4191.
摘要:松树外生菌根菌资源丰富,但实际应用的种类不多。为筛选出与松苗形成菌根能力较强的菌种,采用播种接菌和芽苗截根移栽接菌两种方法,对7株外生菌根真菌与马尾松、湿地松和黑松3种松苗的菌根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菌根以二叉分枝状为主,棒状菌根相对较少,多叉状菌根以马尾松较多。Pt2形成的菌根表面菌丝厚且紧密,504、EG、Pt1形成的菌根表面菌丝紧密程度中等,而505、ZJ和HX形成的菌根其表面菌丝则比较稀疏;Pt1、Pt2、EG形成的菌根外延菌丝较长,而505、HX形成的菌根外延菌丝极短。截根接菌时的感染率和感染指数要高于播种接菌。504形成菌根的能力最强,在3种松苗上的菌根感染率都达100%,感染指数最高可达90,最低也达70;Pt2和EG与马尾松和黑松形成菌根的能力较强;而505和HX仅与马尾松形成菌根的能力较强;Pt1形成菌根的能力较差,在3种松苗上菌根感染率和感染指数都较低。在3种松苗中,马尾松的菌根化状况最好,其次为黑松,湿地松的菌根化状况较差。
2006, 26(12):4192-4197.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菌能够引起水稻的白叶枯病等一系列水稻病害。水稻白叶枯病菌JXOⅢ和JXOⅤ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释放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并进一步显示在两者亚细胞组分的超氧阴离子释放水平上。这种差异暗示致病性不同的病原菌中,O-2可能具有信号传导及毒性因子的不同作用。亲和性不同的植物-病原菌互作过程对病原菌JXOⅢ和JXOⅤ的超氧阴离子释放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对自身O-2水平很低的JXOⅢ来说,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过程都可诱导JXOⅢ中O-2的释放;然而在自身O-2水平较高的JXOⅤ中,则随亲和性不同而表现出诱导或抑制的不同调控作用。无论是在JXOⅢ还是在JXOⅤ中,互作后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仍然能够显示出互作对其O-2释放的显著影响,这种调控作用很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虽然机制还不清楚,但是推测这种调控可能和互作的走向相关。
2006, 26(12):4198-4203.
摘要:以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及其地形影响因子为分析对象,使用小波变换揭示了其多尺度空间格局。通过小波方差尺度图可以辨识出,在研究区域内NDVI及其地形因子存在着4、12 km和25 km等多尺度变异格局。小波多尺度相关分析是对普通相关的一种拓展,使用小波系数分尺度计算了NDVI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并与普通相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种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CTI)不论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在较小尺度上与NDVI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一般情况是尺度增大,相关性增大。这反映了地形因子作为大的宏观制约因素对NDVI起作用。实践证明,小波分析对于揭示自然要素的多尺度空间结构和各向异性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2006, 26(12):4204-4211.
摘要:着重讨论绿量快速测算方法中的原始数据自动采集问题。这里以原LVV基本测算模型的分树种径-高方程(D-H Eqs)为基础,通过加权归纳和系统误差调整,给出了测算精度较好的模糊径-高相关方程(G-D-H Eq), LVV测算误差与原基本模型相比仅低7.6%;通过树冠信息提取、噪声去除和边界跟踪等技术,给出了树冠边界周长面积比与冠径的相关方程(P/A-D Eq),并由实验证明了树冠的周长面积比(P/A)对冠径变化敏感,冠径自动提取和计算误差约为10%。该研究不仅改变了原来LVV遥感测算模式中多数原始数据必须通过人工判读量算的现状,也实现了LVV数据更新的自动化。
2006, 26(12):4212-4218.
摘要:一直以来,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计量中,均假定森林采伐后其贮存的生物量碳在采伐年全部释放进入大气。实际上,森林采伐后形成的木质林产品中的碳并没有立即排放,而是在随后的数年或数十年间逐渐排放,部分以垃圾形式填埋的废旧木质林产品中的碳还可能得到长期保存。但是,由于不同的计量方法导致计量结果的不确定性,木质林产品碳贮量变化是否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部门的计量和报告,还存在很大争议,这也是缔约方会议争论的焦点议题之一。许多国家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报告了木质林产品碳贮量。采用IPCC好的做法指南提出的碳贮量变化法、大气通量法、生产国法和一阶衰变法计算了我国木质林产品碳贮量及其变化,比较了不同方法和不同数据源(我国统计数据和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的碳贮量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我国木质林产品碳贮量一直处于增长趋势,1900~2003年年均增长量为2.25×106MgC•a-1,随着木质林产品消费量的增加,2020年碳贮量将达到6.14×108MgC。(2) 3种计量方法计算结果差异显著,用碳贮量变化法计算2003年的碳贮量为2.35×108MgC,大气通量法为0.47×108MgC,生产国法为1.79×108MgC。由于我国是木质林产品生产及进口大国, 运用碳贮量变化法,1900~2020年间碳贮量年变化的平均值比生产国法多1.17×106MgC,比大气通量法多5.66×106MgC。(3)用FAO数据计算我国2003年碳贮量,其结果是我国统计数据的2~7倍。
毕晓丽 , 王辉 , 周睿 , 洪军 , 索安宁 , 葛剑平
2006, 26(12):4219-4224.
摘要:畜牧业是泾河流域北部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过度放牧使草地退化,土地沙化严重,是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降雨-植被-牲畜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泾河流域1971~2000年平均降雨数据,估算了泾河流域牲畜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根据同期的各县市牲畜存栏数据和该区植被分布数据,分析各县市放牧压力的时空分布。对于泾河流域的牲畜承载力水平而言,目前是一个什么状况以及与理论上的最大承载力的可变动的空间如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以期为该区的农牧业合理布局及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具体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利用DEM对该流域近30a的降水数据空间插值,获得降雨空间数据,并以降雨-生产力-牲畜量的经验模型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以降雨R估算的泾河流域牲畜承载力空间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变小。基于县域单元,对于表征放牧压力的牲畜放牧指数(SRI)而言,相对总面积的SRI只有环县、吴旗、定边、盐池和泾川5县超过1,表明这5个县属于过度放牧区域,其它地区不存在牲畜超载现象;对于基于草地面积的SRI,除了经济相对发达的西峰市、咸阳市区、兴平市和泾渭交界的地区部分县市小于1,大部分地区的SRI值都大于1,尤其是北部的环县、吴旗、盐池、定边等县,都超过10几倍,属于严重的超载放牧地区,超载放牧是北部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而北部区域是泾河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产生严重的生态影响。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应明确上述县市的严重的生态现象,并对这些区域的生态地位重点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表明基于草地面积计算的牲畜放牧指数较基于总面积计算的更具有现实意义。
2006, 26(12):4225-4233.
摘要:我国老库区面临着严重的贫困和生态环境双重问题,而其贫困为典型的环境制约型贫困,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对于典型环境制约型贫困的老库区,只有打破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建立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才是老库区反贫困的根本途径。以四川省大洪河水库邻水县库区为例,在对老库区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不确定多目标规划方法,构建了四川省大洪河水库邻水县库区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和建立规划模型既定性又定量地进行了四川省大洪河水库邻水县库区反贫困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就整个邻水县库区而言,需进行移民8711人,新修梯田3188.24hm2,扩建经济林果园地1413.09 hm2,新建人工草地85.47 hm2,才有可能达到反贫困和提高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目标。
2006, 26(12):4234-4243.
摘要:山盆系统是由山地和盆地组合而成的一种典型地貌组合。以河北怀来县为例,通过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分析,以及对系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探讨,以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了怀来山盆系统“山间盆地-低山丘陵-中山山地”生态-生产范式。怀来山盆范式的功能带包括3“圈”5“带”:(1)山间盆地:①官厅水库,②环库水源保护带,③河谷平原高效农业经济带;(2)低山丘陵:④低山丘陵舍饲养畜和人工林(果园)灌草带;(3)中山山地:⑤中山山地林灌草生态保育带。
2006, 26(12):4250-4256.
摘要: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从对自然现象的记录、描述,发展为对机制的系统认识。热力学定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系统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但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前人关于生态系统可用能的研究,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和植物种群变化的热力学过程。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把可用能耗散分为了植物耗散和环境耗散两个部分,并探讨了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蒸散是植物耗散的主要部分。在植物种群水平上,“可用能储存”与“可用能耗散”是决定植物竞争力的关键因子,在同一区域相同条件下,拥有更大可用能耗散能力的物种应当被优先选择。因此,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应当比同层次的伴生种具有相对高的生长速度和更强的蒸腾能力。研究试图在热力学理论体系与实际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过程之间建立了纽带和桥梁,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深刻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评价物种竞争能力提供新的理论视野。
2006, 26(12):4257-4266.
摘要:全球气候模型HADCM2SUL和CGCM1分别预测100a后全球年均温增加3.7℃和5.2℃,年降水增加30.7%和25.1%。为了研究东北森林对这两种预测方案的反应,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东北森林8个建群种与11种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除了山杨和蒙古栎之外,年均温是决定其它树种存在与否的重要因子。采用模型结果预测现行气候条件下8个树种的分布并与其现实分布比较,发现针叶树种的总正确率、敏感度、指定度和错误肯定率均比阔叶树种的要高,而错误否定率比后者低,说明模型对针叶树种的拟合程度要优于对阔叶树种的拟合程度。在此基础上,预测了8个树种在两种气候变化方案下100a后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在HADCM2SUL方案下,兴安落叶松、白桦、冷杉和云杉的覆盖率分别下降91.2%、67.4%、11.9%、10%;长白落叶松、红松和蒙古栎的覆盖率分别增长87.8%、54.6%、31.3%;在CGCM1方案下,兴安落叶松、白桦、云杉、冷杉和红松的覆盖率分别下降99.2%、89.9%、85.9%、83.2%、4.9%;长白落叶松、蒙古栎的覆盖率分别增长93.3%、27.5%;山杨在这两种方案下数量不变。
2006, 26(12):4267-4272.
摘要:将林木依胸径大小分级,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沉水樟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死亡率曲线、危险率曲线及存活曲线,分析沉水樟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沉水樟种群的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幼苗和中树稀缺是导致沉水樟濒危的重要原因。沉水樟种群天然更新过程的动态是通过沉水樟不同龄级的株数分布波动而表现的,种群动态的谱分析表明沉水樟种群动态除受基波的影响外,还显示出明显的小周期波动,在11龄级这一小周期波动与沉水樟高生长有关,在15龄级这一小周期的波动可能与沉水樟的生理特性有关。
2006, 26(12):4273-4280.
摘要:
用特殊设计的气体采集箱法对玉米生长期间潮土呼吸强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施用150 kg N hm-2的裸地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是294 g C m-2,约为种植玉米土壤的一半。用根去除法测得的玉米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苗期小于20%,拔节到收获期波动在30%~70%之间,全生长期平均为46%。玉米生长期间因土壤有机碳分解而释放出的CO2总量为2.94 Mg C hm-2,大约是0~4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总储存量的8%,因此需要输入7.35Mg hm-2的碳含量40%的作物残留物才能平衡土壤中有机碳的损失,约为玉米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根量的一倍,但与残留根量及玉米生长期间根系分泌到土壤的有机物量的总和相当,因此土壤中有机碳总体处于平衡状态。在玉米生长期间,施用氮肥可使土壤CO2排放量降低10%。土壤排放CO2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温度效应Q10为1.90~2.88。
2006, 26(12):4281-4286.
摘要:以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作为填埋场覆盖层封场植被材料,历时1a现场研究了有无渗滤液灌溉下夹竹桃生长及其生理生化反应。结果表明,10 mm/d渗滤液灌溉下夹竹桃持续生长,生长的快慢呈季节性,且生长较对照组略快;渗滤液灌溉组和对照组夹竹桃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的动态变化同气温变化规律相似,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基本呈季节性波动,盛夏(6~8月份)和秋冬(10~4月份)SOD、POD活性明显提高,AsA、GSH积累显著;1a中渗滤液灌溉组各生理生化指标均较对照组变化辐度大,但两组间差异基本不显著;表明有无渗滤液灌溉下,夹竹桃生理生态反应主要受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调控,渗滤液灌溉处理不会显著加大对夹竹桃胁迫。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