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冶民生 , 关文彬 , 吴斌 , 马克明 , 刘国华 , 汪西林 , 陈箐妍
2006, 26(10):3159-3165.
摘要: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复杂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了群落复杂性与多样性、均匀度、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随着海拔的增加,群落总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均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表明高海拔和低海拔段有较高的复杂性,中海拔段复杂性较低;位于干旱河谷核心区的样带3、4较北部过渡区样带1、2和南部过渡区样带5、6有着较低的群落总复杂性;不同坡位、坡形及坡向,群落总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均表现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凹坡>平破>凸坡,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华帚菊-小黄素馨灌丛的总复杂性最高,西南野丁香灌丛、驼绒藜灌丛的总复杂性最低,子栎灌丛和群小花滇紫草灌丛的结构复杂性较高; 群落总复杂性与有机质、全N、土壤含水量、水解N、速效K呈现出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与全K、全P、速效P、pH值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总复杂性与多样性、均匀度、物种丰富度的关系密切,均呈现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均匀度和结构复杂性呈现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表明结构复杂性随均匀度的增加而减小。作为群落总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区分,结构复杂性对群落内物种数的变化较为敏感,不仅与均匀度有关,还与群落物种数量有关。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群落总复杂性的两个组成部分,对总复杂性的影响随着研究区域和群落的不同而不同。
2006, 26(10):3166-3174.
摘要:利用开顶式气室研究了1年生小青杨绿叶、细根、粗根和树皮内营养成分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并检验了上树取食的舞毒蛾幼虫的生长反应。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环境下小青杨绿叶、细根、树皮和粗根中的氮含量显著降低,绿叶、树皮和粗根中的碳氮比显著增加,但细根中碳氮比增加未达到显著水平;CO2浓度升高对所有杨树组织的总碳含量均无影响;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绿叶中总可溶性糖和总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浓度,而绿叶淀粉含量仅在部分采样日期发生显著增加,除细根可溶性糖含量在CO2浓度升高处理下降低外,根系和树皮中各碳水化合物指标的浓度均未发生显著变化;CO2浓度升高环境下2龄舞毒蛾幼虫上树取食13d后体重显著低于自然CO2浓度处理下幼虫的体重,但幼虫继续在各自的实验处理下取食11d后,体重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杨树各组织内的营养成分含量均有影响,绿叶营养品质变差可能是导致低龄舞毒蛾幼虫生长受抑制的主要原因。
2006, 26(10):3175-3183.
摘要:针茅是亚洲中部草原亚区特有的蒙古草原种,以大针茅建群的草原在内蒙古的分布面积为2 798 081hm2。从遗传多样性上探讨了大针茅种群在放牧压力下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虽然放牧导致部分基因位点丢失,但整个种群仍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ISSR检测的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9%。Nei’s指数计算的大针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为0.1984,说明有19.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 80.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由Shannon’s和Nei’s多样性指数检测的大针茅种群内遗传多样性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加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根据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聚类图中, 中度和重度放牧样地首先聚为一类, 不放牧和轻度放牧样地聚为一类, 随后聚在一起。
李秀山 , 张雅林 , 骆有庆 , SETTEL E Josef
2006, 26(10):3184-3197.
摘要:评价了长尾麝凤蝶Byasa impediens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碧峰沟的生存状况,对其实施保护,维持其种群长期生存。通过野外观察、实验地饲养、野外林间样方调查、线路调查等方法,研究了长尾麝凤蝶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种群生命表,调查了生境,分析了致危原因,提出了保护措施。长尾麝凤蝶Byasa impediens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一年两代,以蛹在灌木或树枝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第一代成虫5月中下旬为高峰期;第二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有世代重叠。雄成虫比雌成虫早羽化7~10d,飞行能力较强,其飞行活动主要受到寻找雌成虫交尾和访花补充营养的影响,主要在沟底活动。雌成虫飞行能力较差,主要在出生地附近访花交尾产卵,飞行活动主要受到寻找寄主植物和访花补充营养的影响。雌雄性比1∶4.1。雄成虫寿命平均6.9d,最长26d;雌成虫寿命平均7.6d,最长21d。孕卵量平均为31.5粒。成虫主要的访花蜜源植物有: 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异叶马兜铃的生境选择,在本区的分布海拔范围为900~1680m,最适范围为1200~1500m。多分布于山坡丛林内郁闭度小于0.7且林下有灌木分布的林间小路、林窗边缘。郁闭度大于0.8则分布较少。幼虫分布的范围为800~1500m。异叶马兜铃的最适生境即长尾麝凤蝶幼虫的最适生境。影响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和退化。生境的破坏、丧失减少了寄主植物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毁林开荒、人畜践踏、喷洒除草剂对马兜铃和幼虫生存有重要影响。种群受到密度制约,异常气候条件和天敌是主要限制因子。夏季高温干旱、秋季淫雨降低了卵和幼虫的成活率,寄生蜂降低了越冬蛹的成活率。幼虫期的天敌主要有:蜘蛛、蠼螋、胡蜂、猎蝽、姬蜂、鸟类,蛹期和成虫期的天敌为鸟类。保护措施有:(1)保护和恢复生境,如退耕还林,提供廉价电能、加强保护执法,发展生态旅游等;(2)在异质种群斑块中心部位建一个廊道斑块;(3)在最适生境中,适度的割灌可促进寄主植物的生长,有利于蝶类种群的增长。
张心昱 , 陈利顶 , 傅伯杰 , 李琪 , 齐鑫 , 马岩
2006, 26(10):3198-3204.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延怀盆地为典型研究地区,选择6种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共计42块样地,在1m深土体内分层采集197个土壤样品。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SOC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5 cm土层中,剖面中SOC含量自上向下明显降低。(2) 通过对6种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果园和高投入的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均较高,变化范围分别为4.16~10.00 g kg-1和4.73~9.31 g kg-1; 菜地土壤在0~4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6.42~9.67 g kg-1;大豆地、中、低投入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3.27~7.73 g kg-1、3.14~8.33 g kg-1和1.83~7.67 g kg-1。 (3)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密度影响的趋势与对SOC含量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在0~100 cm土壤中,SOC密度的顺序为果园>菜地>高投入玉米地>中投入玉米地>大豆地>低投入玉米地,变化范围为4.15~8.22 kg m-2。
岳广阳 , 张铜会 , 赵哈 , 林牛丽 , 刘新平 , 黄刚
2006, 26(10):3205-3213.
摘要:利用Dynamax茎流测量系统、Li-6400光合作用仪和自动气象站分别对科尔沁沙地两种灌木树种黄柳和小叶锦鸡儿的液流变化、蒸腾速率及其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1)黄柳、小叶锦鸡儿茎干液流通量密度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多峰曲线;液流启动时间分别为4:30、5:30,在13:00左右到达各自液流峰值,峰值大小为81.2~91.7mg/h、17.3~27.1mg/h,20:30降为最低,晚间均具有明显的液流活动现象。(2)灌木的茎流日变化曲线与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并不吻合,实验测得的叶片蒸腾速率不能同步反映茎干液流的动态变化特征;黄柳的叶片蒸腾速率和单枝蒸腾耗水量均大于小叶锦鸡儿,耐旱性相对较低。(3)黄柳、小叶锦鸡儿白天液流通量密度变化趋势与环境因子变化趋势相吻合。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灌木液流变化的主要因子依次是太阳有效辐射、相对湿度、大气温度、风速、10cm和20cm土壤温度。
2006, 26(10):3214-3220.
摘要:黄芩生长季节设4种供水处理,即严重干旱处理Ⅰ(150 mm)、中度干旱处理Ⅱ(250 mm)、轻度干旱处理Ⅲ (350 mm)、充分供水处理Ⅳ(450 mm)作对照,研究了水分供给量对黄芩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供给量250 mm和350 mm处理,黄芩生长好,地上部、地下部和总生物量均较高,Pn日均值为13.24~12.76μmolCO2•m-2•s-1;水分供给量150 mm和450 mm处理,黄芩地上部、地下部和总生物量均较低;水分供给量350mm和450mm处理,黄芩Pn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呈不明显双峰曲线;水分供给量250 mm和350 mm处理,黄芩Pn与Ci呈显著正相关(p<0.05);WUE在150mm处理较高,与450mm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黄芩Pn降低是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上午和下午气孔因素为主,中午非气孔因素为主;黄芩比较耐旱,适度的干旱提高黄芩Pn和药用部位根的生物量,提高黄芩根部黄芩苷的含量,吉林省黄芩规模种植区应选择黄芩生长季节降水量250~350 mm的地区。
2006, 26(10):3221-3224.
摘要:报道了2005年7~9月在太湖试验基地进行的椭圆萝卜螺对沉水植物牧食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椭圆萝卜螺对3种沉水植物的平均牧食率为7.87mg•g-1•d-1,其中对苦草的牧食率最高(13.63 mg•g-1•d-1),马来眼子菜次之(9.66mg•g-1•d-1),轮叶黑藻最低(0.31mg•g-1•d-1),且牧食率与螺规格呈显著负相关。椭圆萝卜螺对沉水植物的牧食具有选择性,喜食苦草而较少选食其他两种沉水植物。椭圆萝卜螺的食物选择性能力与其规格有关,随着生长对沉水植物的选择性加强。探讨了椭圆萝卜螺对沉水植物的选食机理。
毛玉泽 , 杨红生 , 周毅 , 胡宗福 , 袁秀堂 , 游奎 , 王如才
2006, 26(10):3225-3231.
摘要: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条件下大型藻类龙须菜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性,及其对扇贝排泄氮、磷的吸收作用。结果表明温度与龙须菜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显著相关,在本实验条件下,15~25℃都适宜龙须菜生长,其中20℃龙须菜具有较高的生长率(SGR),为2.8%/d;光合作用速率随温度升高和光照的增加而升高,30℃和120 μmol/(m2•s)时最高,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为5.0 mg O2/(g dw•h)。龙须菜对扇贝排泄氮、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其吸收率和去除效率与放养密度和养殖时间有关。对NH4-N和PO4-P的最大去除效率分别为83.7%和70.4%,最大吸收率分别为9.9 μmol/(g ww•h)和4.3 μmol/(g ww•h)。实验证明龙须菜生长温度范围和光照范围适合中国北方海区养殖,并且能有效吸收和去除扇贝排泄氮、磷,可以作为生物滤器与贝类及其他养殖动物进行综合养殖。
宗世祥 , 骆有庆 , 许志春 , 王涛 , Kari Heli?vaara
2006, 26(10):3232-3237.
摘要: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 Chou , Fang et Chen)是近几年在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大面积爆发的一种钻蛀性害虫,该虫约4a完成1代,主要以幼虫危害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a)的根部和干部,老熟幼虫在土壤中化蛹。为了解种群的空间结构,从而有效控制其危害,应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方法对沙棘木蠹蛾蛹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约90%的蛹在6月初到7月末之间羽化,而7月份羽化的数量占总数的一半之多。在调查样地中,雌雄蛹的比例基本为1∶1。每株沙棘树周围,蛹的数量为0~4个,有蛹株率仅为24.3%。蛹在距离根基部周围1.3m的范围内均有分布,不同分布区间内蛹的数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90%的蛹分布在距根基部1m的范围内。沙棘木蠹蛾蛹的种群呈现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状态,空间依赖范围大小为11.1m,局部空间连续性强度为90.7%,呈现较明显的斑块状分布,在整个区域内有很多聚集点。对不同样方大小的变异曲线图进行比较得知:样方边长分别为5、6、7m时,变程、空间局部连续性强度和基台值的变化幅度均很小,几乎相等,而样方边长为5m时的决定系数较大,此样方为最适样方大小。
2006, 26(10):3238-3244.
摘要: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成虫在自然条件下抗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雌、雄成虫的抗寒能力均呈现出季节性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冬季低温的到来,其抗寒能力逐渐增强,冬季过后又随气温的回升,其抗寒力逐渐减弱。雌、雄成虫的体内含水量、过冷却点(SCP)和结冰点(FP)均随气温的降低而降低,升高而升高,但体内总脂肪的含量却随气温的降低而升高,升高而降低。越冬代在越冬的前期和中期,雌、雄成虫体内的含水量和SCP均显著低于生长季节的其它各代,越冬代后期的含水量和SCP与生长季节其它各代没有显著差异。经回归分析发现,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与SCP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越冬代成虫(特别是越冬前期)的体内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时期,并且雌成虫体内的总脂肪含量与SC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雄成虫体内总脂肪含量与SCP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一年的不同世代中,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只是在越冬前期有显著差异,SCP和体内总脂肪含量却在越冬后期有显著差异。
2006, 26(10):3245-3249.
摘要: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同是烟草上食叶类的重要害虫,对烟叶产量和品质均可构成严重的影响。研究两者在烟草上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均略大于烟青虫,两者空间生态位的比例相似性为0.0973,说明两种害虫在空间资源上几乎不存在竞争。斜纹夜蛾和烟青虫的时间生态位及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很接近,时间生态位的比例相似性高达0.9485。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在烟草植株上、中、下部叶片共存的比例分别为6.11%、3.23%和0.51%。由于对空间垂直资源的不同选择,使它们可以同时在同株烟草上为害而互不干扰。
2006, 26(10):3250-3257.
摘要: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了在网室条件下玫烟色拟青霉和吡虫啉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在0.3%吡虫啉+1×106分生孢子/ml、0.1%吡虫啉+1×106分生孢子/ml、10%吡虫啉、1.0×106个孢子/ml菌液、1.0×106个孢子/ml菌液连续施用2次等5个不同的处理区,玫烟色拟青霉对第一代和第二代烟粉虱的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5476、0.6836、0.3123、0.7278、0.4959和0.1566、0.1625、0.9830、0.2532、0.1349。其中,以使用0.3%吡虫啉+1.0×106分生孢子/ml处理区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效果最好。玫烟色拟青霉与低浓度的吡虫啉混合使用能较好地发挥联合控制作用,对玫烟色拟青霉的累积控制效应无负面影响。
2006, 26(10):3258-3264.
摘要:室内研究了饲料种类、饲养密度对黄粉虫幼虫生长速度、死亡率、化蛹率和虫体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粉虫幼虫平均每头增重大小顺序为:C组(麦麸+菜叶)> B组(麦麸)>A组(白菜叶)>D组(饥饿),密度1~4头/cm2的黄粉虫幼虫平均每头增重幅度大于6~8头/cm2的处理组。(2)黄粉虫幼虫总死亡率的大小顺序分别为:A组、C组>D组>B组,8头/cm2>2~6头/cm2>1头/cm2;自然死亡率的大小顺序分别为:B组、C组>A组>D组,8头/cm2>1~6头/cm2;自相残杀死亡率的大小顺序分别为:A组、C组、D组>B组,8头/cm2>4~6头/cm2>1~2头/cm2;自相残杀死亡率占总死亡率比例的大小顺序分别为:D组>A组、C组>B组, 4~8头/cm2>2头/cm2>1头/cm2。(3)黄粉虫幼虫化蛹率的大小顺序分别为:C组>A、B、D组,1~2头/cm2>4头/cm2>6~8头/cm2。(4)黄粉虫幼虫干物质含量的大小顺序分别为:B组> C组>D组>A组,8头/cm2 >6头/cm2>1头/cm2、4头/cm2>2头/cm2;不同饲料条件下虫体中氮、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D组、A组>B组、C组;饲养密度对黄粉虫幼虫氮、磷含量均没有明显的影响。(5)在生产中,饲料以精饲料和青饲料合理搭配为宜,如果考虑化蛹繁殖,密度以2头/cm2为宜;如果不考虑化蛹繁殖,则黄粉虫幼虫密度可以提高到4头/cm2。
2006, 26(10):3265-3269.
摘要:为比较恒温和变温驯化对鼎突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热适应和运动行为的影响,将鼎突多翅蚁分别在15℃恒温和13.4~21.6℃变温下进行驯化,定量分析两种驯化温度对鼎突多翅蚁热适应和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恒温和变温驯化对鼎突多刺蚁的最适温度、逃避高温、运动中的停顿频率、疾跑速度、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均有显著影响(p<0.01),而对逃避低温的影响不显著(p=0.343);变温驯化后鼎突多刺蚁的最适温度仅有一个峰值,这不符合最适性模型的预测;恒温和变温驯化下鼎突多刺蚁的疾跑速度与最大持续运动距离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分别为p=0.017和p<0.001),且经过变温驯化的鼎突多刺蚁的运动能力明显强于恒温驯化下个体的运动能力。
2006, 26(10):3270-3275.
摘要: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抗冲性决定着土壤的可蚀性。于2004年5月在黄土高原惟一的次生林区——子午岭林区,通过原状土冲刷实验对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随植被的正向演替,表层土壤(0~15cm)的抗冲性明显增大,但亚表层(15~30cm)和底层(30~50cm)土壤抗冲性则没有太大的变化;(2)植物根系能显著的增强土壤抗冲性,土壤抗冲系数与单位土体根系表面积具有极显著的(p<0.001)线性相关关系;(3)土壤抗冲系数随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微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其相关关系极显著(p<0.001)。综合根系(x1)、水稳性团聚体(x2)以及微生物(x3)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建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抗冲性方程: y=-4.89+1.27x1+0.079x2+1.94E-3x3 (R2=0.914 p<0.001)。
2006, 26(10):3276-3285.
摘要:在黄土丘陵区,地形因素和土壤水分是决定草地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同时草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影响着景观中的流。地形因素、土壤水分和草地结构在不同尺度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过程十分重要。针对黄土高原异质化的草地群落结构,选取黄土丘陵区经过20多年自然封育形成的天然草地,从坡面尺度对景观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地形因素、土壤水分和草地结构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指标14个,用多元统计分析对选取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将样方分成3种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海拔、坡度、20~140cm土壤含水量以及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海拔对0~300cm土壤含水量影响显著;海拔对草地群落盖度,坡位、坡向对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而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与0~100cm土层的含水量关系密切。
2006, 26(10):3286-3295.
摘要: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结果表明,在2a的分解过程中,各凋落物元素的年均释放率为C 27.91%~44.06%,N 30.77%~39.58%,P 33.33%~42.86%,K 42.31%~48.19%,Ca 18.67%~36.22%,Mg 35.71%~47.22%,Mn 25.00%~37.50%,Cu 3.80%~16.21%,Zn -17.52%~26.60%。K和Mg流动性较大,Zn、Cu和Ca相对稳定,P、Zn、Cu、Ca、N和Mn在分解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累积。干物质残留量与N、Ca、Mn、Cu和Zn的残留率呈负相关,与C、K和Mg呈正相关。C、N主要以线性衰减方式释放,P和Mg主要以复合函数方式释放,K主要以对数方式释放,Ca、Mn、Cu和Zn残留率具有3种以上的最优模型。Cu、Zn、Ca和Mn对干物质的分解有促进作用。C∶N比是预示分解速率的最理想指标。枯叶中C∶N比对于N固持和矿化的分界值在20:1左右,C∶P比对于P的净矿化的临界值在600∶1左右。
2006, 26(10):3302-3307.
摘要:硅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目前关于硅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禾本科和部分瓜果蔬菜,对豆科植物的研究仅限于大豆和豇豆,而对多年生豆科牧草的研究很少。通过盆栽试验观测了硅对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体内硅的含量随着施入硅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0.100 g/kg水平后紫花苜蓿吸收硅趋向于饱和。紫花苜蓿根系内的硅含量大于茎叶内含量;硅对紫花苜蓿叶面积的影响呈单峰型分布,0.05 g/kg的硅处理增加效果最为明显;硅对紫花苜蓿分枝数和株高的影响与测定时期有关,分枝数在营养期差异不明显,在生殖期施硅显著增加分枝数(p<0.05),但施硅在营养生长阶段显著增加株高(p<0.05),而生殖期差异不明显;施硅能够显著增加紫花苜蓿草产量和根系生物量,增幅分别为20%~60%和35%。中部叶和上部叶与茎之间的夹角随着施硅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减少的幅度随着施硅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下部叶与茎之间的夹角变化较为复杂,随着施硅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试验结果表明,施入适量的硅有利于紫花苜蓿的生长和发育。
2006, 26(10):3308-3316.
摘要:物种竞争是影响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生态过程之一。而物种在受人类影响出现不同程度毁坏的栖息地上的演化又是非常复杂的,因此研究物种演化对栖息地毁坏的响应是非常必要的。在Tilman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竞争系数引入集合种群动力模式,建立了多物种集合种群竞争共存的数学模型,并对5-物种集合种群在不同栖息地状态下的竞争动态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结构的群落(q值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排斥作用强度不同,优势物种明显的群落,物种之间的排斥强度大;(2)随着栖息地毁坏程度的增加,对优势物种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小,而对弱势物种的负面影响逐渐增加;(3)随着栖息地恢复幅度的增加,优势物种和弱势物种之间的竞争越强烈,优势物种受到的竞争排斥加大,而弱势物种逐渐变强,出现了强者变弱、弱者变强的格局;(4)物种竞争排斥与共存受迁移扩散能力和竞争能力影响很大,竞争共存的条件是其竞争能力与扩散能力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5)竞争共存的物种的强弱序列发生了变化。
2006, 26(10):3317-3323.
摘要:遮荫作为树冠对辐射截留的集中表现,与林下环境,特别是光环境特征具有密切关系。为满足坡地人工林下作物、中药栽培环境模拟、预测和控制的理论需要,以圆锥形树冠为研究对象,借助几何光学中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根据水平投影与坡面投影的亲似对应关系,在坡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讨论树冠的坡面投影形状、确定投影关键点坐标,在测树因子、经纬度、坡度、坡向、时间(包括时刻和日期)等变化要素基础上建立坡面投影理论边界模型Z(x′,y′)=0。经模拟验证,各时刻实测与计算阴影边界曲线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928、显著水平(P)均达到0.01,表明该模型可较精确地描述正圆锥的坡面投影。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的实用检验和分析,选择北半球中纬度单株樟子松,计算得到5月12日8:00~14:00树木遮荫影响最远到达东0.69倍树高、西1.18倍树高、南0.2倍树高、北0.4倍树高,绝大多数阴影位于近似扇环的区域内,计算结果符合北半球太阳视运动规律且实际观测结果与计算值之间相关系数为0.983(P=0.008),证明该模型适用于树冠的遮荫分析,并可能在邻体遮光干扰的进一步研究中发挥作用。最后讨论该模型的优点及局限性,明确模型在实际研究中合理运用的条件。
全为民 , 李春鞠 , 沈盎绿 , 钱蓓蕾 , 平仙隐 , 韩金娣 , 施利燕 , 陈亚瞿
2006, 26(10):3324-3331.
摘要:测定了崇明东滩湿地盐沼植物和沉积物中TN、TP、重金属Cu、Zn、Pb和Cd的含量,阐明了它们在湿地中的分布与累积特征,评估3种盐沼植物对营养盐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并讨论了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海三棱镳草地上部分的TN、Cu、Pb和Cd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芦苇和互花米草(p<0.01),而地上部分TP和Zn却表现为:海三棱镳草和互花米草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芦苇(p<0.01)。东滩湿地沉积物中TN和重金属的分布与累积特征为:芦苇带>互花米草带>海三棱镳草带>光滩,即随着高程的增加,沉积物中TN和重金属的含量逐步上升;但沉积物中TP含量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0.06%左右。基于盐沼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估算了3种盐沼植物地上部分的营养盐和重金属库,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地上部分的养分库和重金属库均大于芦苇和海三棱镳草,表明收获互花米草对环境的净化效果最佳,特别对磷的去除效率是最高的。
2006, 26(10):3332-3338.
摘要: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采用水培体系研究了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对水中PAHs的吸收作用,重点研究了植物吸收菲和芘的时间动态。水中菲和芘起始浓度分别为1.00mg/L和0.12mg/L。0~288h内,黑麦草根和茎叶中菲和芘含量均先快速增加而后降低,积累量不断增大,植物根系和茎叶富集系数则先快速升高而后趋于稳定。茎叶中菲和芘含量、茎叶对菲和芘的富集系数比根低1~3数量级,积累量也明显小于根系。黑麦草根系对水中芘有更强的富集能力,其根系富集系数比菲大85%~179%;而其茎叶对菲的富集作用则略强。菲和芘在植物体内有明显的传导作用。0~288h,传导系数(TF)先显著升高而后趋于恒定;但实验条件下,菲和芘的TF值均很小,分别不高于0.031和0.009,且芘的TF值明显小于菲,表明供试植物对芘的传导能力更弱。
蔺银鼎 , 韩学孟 , 武小刚 , 郝兴宇 , 王娟 , 梁锋 , 梁娟 , 王志红
2006, 26(10):3339-3346.
摘要:国内外对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基于GIS技术,在中尺度上(一般以一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城市绿地与城市气候的相关分析;二是以绿地斑块为单位,观测比较不同结构绿地内部的小气候效应;三是基于植物蒸腾理论,通过计算绿色生长量估测不同结构绿地内的小气候效应。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绿地作为一个开放的生物系统,必将通过系统交换对绿地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绿地与非绿地空间的系统交换过程不仅仅与植物的叶面积指数有关,还要受到绿地斑块的大小、几何形状、植物类型、生长密度与高度及周边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尽管植物生态场理论的研究侧重对植物群落中个体的空间作用,尤其是相邻植物竞争过程的分析,但其理论构架和计算方法有可能为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试验者在太原市区选择了6个不同空间结构的绿地样地。使用温湿度记录仪观测了绿地周边的温湿度变化,并利用植物生态场理论作了分析。提出用生态场强、场梯度和场幅作为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的主要评价指标。其中,场强用绿地内侧5m处的测试数据与对照的差值来表示。其含义为绿地对周边环境温度或湿度的干扰强度。场梯度是指相邻两个数据的差值。场幅即场影响范围。 结果表明,绿地面积、林分和生长量等绿地空间结构因子对绿地的生态场特征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在其他结构因子相近或相同的条件下,当绿地面积达到一定时,随着面积的进一步增加,绿地降温和增湿的幅度(场幅)有降低的趋势。与片林相比,草坪的增湿效果好于降温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利用生态场理论能够更好地描述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绿地的生态效应及其差异。
李月辉 , 胡远满 , 常禹 , 徐崇刚 , 李秀珍 , 布仁仓 , 贺红士
2006, 26(10):3347-3357.
摘要:以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为研究区,利用TM数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采伐统计资料,结合野外调查,以GIS为技术手段,剖析研究区1989~2000年景观变化,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景观类型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这3种类型面积总比例达90%以上,其他景观类型面积比例小于10%,主要有荒草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沼泽、居民点和道路。10a间景观由原有的大面积连续的针叶林为基质、小面积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斑块散布其中的格局,转变成大面积针阔混交林为基质的格局。研究区1989年是成过熟林、高公顷蓄积量、高郁闭度占优势的景观,2000年中幼龄林、低公顷蓄积量和低郁闭度森林面积增大,并趋于连续,形成低质量的相对均质化的景观。最后,结合历史资料,通过比较分析火烧、人工更新、土地利用和人为采伐活动这几种主要驱动力的特征,论证了采伐活动在该地区景观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2006, 26(10):3358-3365.
摘要:21世纪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由于水资源的诸多问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辨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水资源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计算2000年中国的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中国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解了人口、富裕和技术等对中国水资源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水资源的消费足迹为7678.45亿m3,人均609.3m3/a。人口数量是当前我国水足迹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富裕程度的提高会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总消费,气候因素和区位条件对水足迹具有显著影响,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对减少水足迹具有重要作用。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并不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存在的论断。最后分析讨论了水足迹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以及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的政策意义。
2006, 26(10):3366-3371.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采用土壤盆栽技术研究了红树植物秋茄的幼苗在不同浓度的Cd(0~50 mg•kg-1)胁迫下叶片单宁、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变化。研究表明:秋茄幼苗叶片中的单宁、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出现不同程度先升后降的趋势,这表明秋茄幼苗对低浓度的Cd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在高浓度的Cd胁迫下则受到伤害;单宁、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分别在土壤Cd处理浓度为30mg•kg-1、20mg•kg-1、40mg•kg-1时达到最高,相应地,单宁、可溶性糖和脯氨酸浓度最高分别达到66.2mg•g-1、105.0mg•g-1和12.22mg•g-1; Cd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极显著,因此可以作为秋茄对Cd污染的检测指标。
2006, 26(10):3372-3379.
摘要:在中国植被分区上,山西恒山是温带草原地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交错区。采用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恒山南北坡植被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TWINSPAN分类结果将南北坡的植被分别划分为16个群丛和20个群丛,分别隶属于16个和20个群系。DCA排序较好的印证了其分类结果:DCA排序第一轴反映海拔、温度的变化,南坡植被随海拔的升高,从耐旱的山蒿灌丛向寒温性的针叶林过渡,北坡由旱生的长芒草草原也向寒温性的针叶林过渡; 第二轴反映湿度的变化,排序轴从上到下,南坡由低海拔的山蒿群丛向高海拔的华北落叶松群丛,北坡是由长芒草、碱茅群丛向青杨群丛过渡。DCA排序结果显示,南北坡基带植被的群丛组成迥然不同,南坡基带为山蒿群丛、三裂叶绣线菊-山蒿+赖草群丛、虎榛子-披针叶苔草群丛,是落叶阔叶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类型;北坡基带为长芒草群丛、碱茅+千里光群丛、三裂叶绣线菊-硬质早熟禾群丛、山菊+硬质早熟禾群丛,具有典型的草原植被特征,这与它们所处的植被带有较高的吻合度。南北坡随海拔升高,植被类型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对南北坡群系的比较结果表明:有4个群系为南北坡共有,但群丛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三裂叶绣线菊群系、山蒿群系在南坡的群丛数要比北坡多,披针叶苔草群系在北坡的群丛数要比南坡多,华北落叶松群系分布大致相同。
2006, 26(10):3380-3384.
摘要: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在杭州上空诱获桃蚜(Myzus persicae)的迁飞性有翅蚜 2351头,将其带回室内在(21±1)℃和12L∶12D 条件下单头饲养12d,其中639头在定殖后7 d内发病死亡,初始感染率达27.2%。在病死有翅蚜中,99.4%系5种蚜科专化性虫霉侵染所致,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的发生比例高达81.4%。带病迁飞的有翅蚜在发病死亡前具有一定生殖力,定殖后第6天平均累计产若蚜(2.4±0.13)头,远低于同期未带病有翅蚜产下的(11.6±0.33)头。在带病有翅蚜建立的后代蚜群中,接触传染在母蚜死亡2 d后即可见到。在定殖后第12天,二级感染占总观察蚜群数的13.3%,三级感染占总观察蚜群数的4.4%,占二级感染蚜群数的33.3%。此时,未带病有翅蚜的后代蚜群的平均活蚜数达(50.6±2.30)头,而带病有翅蚜的后代蚜群平均仅有(21.5±1.98)头。结果表明,虫霉病能够通过寄主带病迁飞传至寄主迁入地,并在后代蚜群中相互传染而起到调节蚜虫数量增长的作用。
谭周进 , 李倩 , 陈冬林 , 周清明 , 肖启明 , 李建国
2006, 26(10):3385-3392.
摘要:通过早稻秸秆翻耕还田对晚稻土微生物数量与活度、秸秆腐解酶活性和氨化、硝化作用强度的动态影响试验研究表明:稻草翻耕还田的条件下,在晚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除土壤放线菌数量一直呈下降态势之外,土壤好气性细菌、厌气性细菌和真菌数量均呈现前期急剧增加、中期缓慢减少、后期迅速减少的变化特征,土壤微生物活度则呈现前期迅速增强、达到最大值,中期迅速下降,后期缓慢回升的变化趋势;土壤木聚糖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则呈前期增加、中期最高、后期迅速下降的特点;土壤氨化作用强度一直呈下降态势,而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则呈前期增强、中期最高、后期下降的变化趋势。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上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度、秸秆腐解酶活性和氨化和硝化作用强度的动态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分析评价发现,在晚稻栽培时,配合水稻专用复混肥一次性施用,以早稻秸秆2500~5000kg/hm2翻耕还田较为适宜。
2006, 26(10):3393-3403.
摘要:实验选用紫花苜蓿体内的4种化感物质包括阿魏酸、香豆素、香草酸、香豆酸,以10-3、10-4、10-5 mol•L-1和10-6 mol•L-1四个浓度,采用培养皿试纸法和沙培法进行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研究了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以及抗氧化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并就生物量、种子萌发和酶活性等三大指标的敏感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4种化感物质对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效应与化感物质的种类及浓度显著相关。其中,10-3 mol•L-1的4种化感物质均表现出对苜蓿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阿魏酸、香豆素和香草酸达到了极显著的抑制效果。当浓度为10-3 mol•L-1时,除香豆酸外,其它3种化感物质均表现出对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酶(APX)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使幼苗体内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增加;随着浓度的降低,化感物质抑制作用减弱;当浓度降低为10-6 mol•L-1时,阿魏酸、香豆素、香草酸则表现出了对上述各种酶活性的轻微促进作用。阿魏酸表现出的化感效应最强,香豆素、香草酸次之,香豆酸最弱。发芽指标受化感物质的影响最敏感、其次是生物量指标,而酶活性指标相对较弱。
2006, 26(10):3404-3412.
摘要:土壤微生物在促进土壤质量和植物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多样性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质量。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健康状况,非常有必要发展有效的方法来研究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分布以及行为等。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的测定方法,包括生物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现将它们的原理、优缺点、实用性及其发展动态作一阐述,同时指出结合这两种技术可为微生物群落分析提供一个更全面的、精确的方法。
2006, 26(10):3413-3423.
摘要:宏观(生态学)和微观(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的交汇犹如两翼的联动将带动生命科学再次腾飞。综述了由宏观生态过程和代谢的个体大小依赖的定量规律为核心的代谢生态学相关研究进展。在综合分析最新动态和我们研究心得的基础上,建立了植物有效资源与耦合的光、水分和化学营养元素间关系的立方体模型,明确提出了生态过程(或代谢)速率是环境资源、现有生物量(反应器)和分子系统三要素相互作用结果的规律,并预测作为宏观生态过程与微观生物学的交汇点,代谢生态学的发展有可能带动生命科学的整合和进一步腾飞。
2006, 26(10):3424-3433.
摘要:生态地理区划是国内外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对生态地理区划概念、原则和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并就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生态地域系统进行划分。其研究经历了从单生态因子分异的规律性认识、生态系统聚合、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部分的单要素划分到层次约束、相互包容与不包容的等级斑块思维的整体性功能、过程和结构性划分的发展路线。我国生态地理区划在借鉴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发展较为迅速,并在区划的原则、方法、理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就全国或地区的生态地理综合区划及要素区划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不完善。中国未来生态地理区划应重点展开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严密的区划体系和理论体系,更加关注人文要素在区划中的重要影响,注重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并加强对典型生态地域系统区划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6, 26(10):3434-3441.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在对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系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的理论,提出了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2个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到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主要包括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关键问题识别和动力学模拟、湖泊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决策等部分。其中,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湖泊中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研究、生源要素循环、湖泊中关键过程的生态作用以及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模拟是研究的核心问题。此后,以P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将生态系统分为3个子过程:入流、出流和内部反馈,并以此建立了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模型框架,以辅助于湖泊的生态系统管理。
2006, 26(10):3442-3453.
摘要:在回顾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考察因子、研究方法,概括了大熊猫对对觅食条件、隐蔽条件和气候条件的选择机制,并探讨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灵活性及大熊猫和与其同域分布的动物种的共存机制。作者认为,野外调查误差大、研究尺度单一等是目前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目前较流行的已被证明比较优良的资源选择函数法、DNA指纹技术、无线电遥测、红外线自动感应照相系统、GIS与遥感成像等先进技术,并融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从较大尺度空间来研究大熊猫的生境选择,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6, 26(10):3454-3462.
摘要:通过莫高窟园林用水的调查,发现平均灌溉量为8366mm,远高于敦煌农田的灌水量2250mm,并且全部通过土壤表面蒸发和植物蒸腾耗散掉了。这就出现了一个实际用水量很高的地方,它仍然表现为缺水的悖逆现象。而且也远大于以水面为基础当地的耗散量2486mm。应用 Penman的蒸散指数、Thornthwaite的蒸散指数、Holdridge生命地带指标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仍然不能解释莫高窟存在的现象。通过对于莫高窟的温度、光照、湿度、风速、热量、土壤结构、浇灌方式等与水分耗散有关的因子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后,发现这个现象与耗散结构理论相吻合。应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了在莫高窟园林用水中存在的一个似非而是的问题。水的耗散结构理论对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有重要意义。应用耗散结构理论与前人对水分耗散方面的研究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统一起来,有望建立起统一的水分耗散应用模型。同时对与耗散结构理论相关的熵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个问题与时间问题一样,是认识的主体——人的心理错觉,并没有物质上的实质。
朱艳 , 李映雪 , 周冬琴 , 田永超 , 姚霞 , 曹卫星
2006, 26(10):3463-3469.
摘要:作物氮素含量是评价作物长势、估测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参考指标,叶片氮素含量的无损快速监测对于指导作物氮素营养的精确管理及生产力的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以5个小麦品种和3个水稻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3a田间试验为基础,综合研究了稻麦叶片氮含量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试验中拔节后稻麦叶片氮含量均随施氮水平呈上升趋势;(2)稻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存在明显差异,在可见光区(460~710 nm)的反射率一般随施氮水平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在近红外波段(760~1100 nm)却随施氮水平的增加逐渐升高;(3)就单波段光谱而言,610、660 nm和680 nm处的冠层反射率均与稻麦叶片氮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4)在光谱指数中,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1220,610)与水稻和小麦叶片氮含量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相关性好于单波段反射率;(5)对于小麦和水稻,可以利用共同的波段和光谱指数来监测其叶片氮含量,采用统一的回归方程来描述其叶片氮含量随单波段反射率和冠层反射光谱参数的变化模式,但若采用单独的回归系数则可以提高稻麦叶片氮含量估测的准确性。
2006, 26(10):3470-3478.
摘要: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塔里木河中下游的区域特点,确定了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景观分类系统。通过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布质心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等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较系统地分析了1980~2000年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的分布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1990年湿地面积减少,斑块数量和密度增加。1990~2000年湿地面积有所增加,斑块数量和密度持续增加;随着人类干扰强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增加,优势度降低,湿地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大;湿地景观要素中,河渠湿地、水库坑塘湿地面积有所增加,而湖泊、滩地、沼泽面积均在不断减少,其中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
2006, 26(10):3479-3484.
摘要:为了提高人工造林的效益,为绿化荒滩提供可以选择的高效复层混交林类型及其营造技术,对现有复层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滩地复层混交群落存在主要以下3种混交类型:①主要是马尾松与枫杨、枫香、木荷、水竹或青冈、苦槠的针阔复层混交类型;②以香樟、木荷、青冈、苦槠、枫香、榆树和大叶榉等树种为主的阔叶树复层混交类型;③以杨树、桤木等落叶树种与板栗、早园竹、香椿、银杏等价值高的经济树种为主的林农混交类型,即林农复合立体经营模式。
同时对营造杨桤混交林、杨落复层混交林、杨绿复层混交林等3种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混交试验林的阶段性分析,结果表明:5年生杨桤混交林中,杨树个体生长基本同纯林接近,桤木在带状混交林中树高生长量明显高于纯林,株间混交个体显著的受到抑制;3年生杨落复层混交林中,采用的8个树种经受了一年多次洪水考验,初步形成了杨阔复层混交群落且长势喜人;2年生杨绿复层混交林中,中山柏、侧柏、香樟等7个树种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生长良好,但山杜英、女贞可能是试验林应用除草剂不当的缘故,造林成活率、生长势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王瑛 , 孟亚利 , 陈兵林 , 周治国 , 束红梅 , 卞海云
2006, 26(10):3485-3490.
摘要:在麦棉套作栽培模式下,设置不隔根、纱网隔根和塑膜隔根3种麦棉套种方式,研究麦棉套作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和土壤养分(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棉套作有利于棉花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增殖,盛蕾期不隔根处理棉花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是塑膜隔根处理的2.57和2.81倍。但麦棉套作不利于土壤真菌和放线菌的增殖。细菌在土壤微生物区系中占99.9%。所以,麦棉套作显著提高了棉花土壤微生物数量,同时也增强了微生物活性。麦棉共处期纱网隔根处理棉花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和塑膜隔根处理,证明麦棉套作系统中小麦根系分泌物与脱落物的存在对棉花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存在种间营养补偿效应。而共处期不隔根处理套作棉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显著低于隔根处理的现象则反映出小麦根系对棉花土壤养分的竞争作用大于其对棉花土壤养分的促进作用。小麦收获后,小麦根系对棉花养分的竞争作用解除,不隔根处理棉花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塑膜隔根和纱网隔根处理。
2006, 26(10):3499-3507.
摘要: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简称转基因741杨)节肢动物群落中,基位物种的植食性昆虫丰富度显著降低,但中性节肢动物丰富度却明显增加。高抗和中抗的节肢动物群落中位物种和顶位物种较之对照有所增多。转基因741杨节肢动物群落的害虫功能团,其优势状况,与对照相比有所改变:天敌优势度高于对照,中性节肢动物丰富度增加,并在天敌-害虫的营养链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鳞翅目害虫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小,其它各功能类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大;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与鳞翅目害虫的生态位重叠均较小,而与腐生和游逛种类的生态位重叠较大;各类害虫之间、捕食性天敌与寄生性天敌之间亦存在激烈竞争。转基因741杨对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在利用时间资源上有正作用。各种功能类群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均不如单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大,但抗性株系天敌类群对环境的适应性优于对照。
2006, 26(10):3508-3515.
摘要:究了引水和疏浚工程支配下浅水、富营养化杭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包括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组成、密度及生物量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疏浚后的2003年调查中,西湖3个采样站的定量样品中共发现69种浮游动物,其中原生动物26种,轮虫27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各8种。Ⅰ站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从1990年的0.186mg/L上升到2003年的0.705mg/L,Ⅱ站和Ⅲ站分别从0.665mg/L和0.740mg/L上升到1.399mg/L和1.195mg/L。浮游动物数量组成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平均占99%,并占78%的生物量。在1980~2003年期间,一些优势种类如砂壳纤毛虫(Tintinnoine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长额象鼻(Bosmina longirostris)等显著增加了它们的丰度和优势度;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的优势度在引水后的1990~1995年增加了,但在疏浚后的2003年下降了;而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优势种如毛板壳虫(Coleps hirt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elearis)和短尾秀体(Diaphanosoma brachyurum)等在3个采样站中失去优势种地位或消失。原生动物和轮虫生物量在营养水平较高的Ⅱ~Ⅲ站明显高于营养水平较低的Ⅰ站;长肢秀体(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长额象鼻、颈沟基合(Bosminopsis deitersi)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在营养水平较低的Ⅰ站具有较大的密度和生物量,而微型裸腹(Moina micrura)和粗壮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dybowskii)则在营养水平较高的Ⅱ~Ⅲ站具有较大的密度和生物量。西湖各类浮游动物在不同湖区形成不同的分布格局主要由引水水流和水体营养状态差异造成。1990~2003年期间,在采样站变异下,浮游动物中轮虫年平均生物量与水体年平均pH值和叶绿素a含量之间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水体透明度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引水后的1995年,与轮虫生物量最密切的生态因子是叶绿素a含量,而疏浚后水体碱性环境是影响轮虫生物量最密切的生态因子。
2006, 26(10):3516-3525.
摘要:以隆德县李太平小流域为例,对比分析了退化小流域系统恢复重建过程中系统的生态经济要素变化,揭示系统演变趋势。应用能值方法分析了投入产出的动态变化,评价治理的生态经济效果。结果显示:农、林、牧业用地比例由1990年的6.2∶2.0∶1.0变为2003年的1.9∶1.4∶1.0,土地利用及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由79.6%下降为54.8%,林业、牧业、副业产值比例分别由9.6%、9.6%、1.1%上升为22.7%、15.1%、7.4%,收入多样性指数也呈增加趋势,显示了流域收入构成的多元化,有利于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同时,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基于能值的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格局及种植结构下,净能值产出率由1990年的2.5增长到2003年的3.41,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环境负荷率在1990、1995和2003年分别为2.55、2.44和2.11,呈减小趋势,能值持续性指数从1990年的0.98增加到2003年的1.62,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不断提高。研究结果表明该治理模式是成功的。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