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5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

      2005, 25(9):2131-2138.

      摘要 (2107) HTML (0) PDF 765.18 K (2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域的现状植被中分析了6种主要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格局,包括演替系列中的2种灌丛、松优势林、2种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结果表明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常分布在环境退化较严重(土层瘠薄)的生境中,其中灌木层主要由阳性的映山红、木、白栎等组成,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在其中偶见,因此推断其自然恢复为常绿林的速度慢;含常绿阔叶树较多的灌丛及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分布在土层较厚处,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的频度和重要值都较大,较容易自然恢复为常绿阔叶林。各种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指数——Gleason、Shannon-Wiener、Simpson指数基本上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其次是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各种多样性指数最低。本研究显示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植被恢复途径有3条:(1)灌草丛→针叶林(松)→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2)灌草丛→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灌草丛→常绿阔叶林。这意味着本区域的常绿阔叶林恢复可以不必经历松林阶段,在生境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人工干预、补种常绿阔叶树可以加速常绿阔叶林恢复。

    • 浙江省常绿阔叶生态公益林生物量

      2005, 25(9):2139-2144.

      摘要 (2399) HTML (0) PDF 530.86 K (2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解析木资料用维量分析法建立浙江省各地区样木的D2H与地上生物量(B)的回归方程在浙江全省具有普适性。根据模型及样地调查结果发现50林龄前的浙江省常绿阔叶生态公益林群落生物量基本随林龄线性增加。与其他同区域的类似林型比较发现,常绿阔叶林在80林龄前群落生物量与林龄正相关,100a后则增长十分缓慢。根据浙江省公益林大多为幼中龄林的现状,预测当前的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在未来30a中将呈线性增加。随着多幼中龄林的常绿阔叶生态公益林的发展成熟,我省森林将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碳汇。与针阔混交生态公益林比较,常绿阔叶生态公益林生物量在10~25a阶段没有明显优势,到25~50a则明显高于针阔混交生态公益林。由此可见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作为生态公益林在碳积累方面具有优势。常绿阔叶林作为高碳储量森林,将会是浙江省甚至整个亚热带东部地区的森林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

    • 马占相思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05, 25(9):2145-2151.

      摘要 (2424) HTML (0) PDF 627.77 K (2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法对华南丘陵退化荒坡植被恢复先锋树种马占相思(Acaciamangium)树干液流密度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并对其周围环境因子如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总辐射进行同步观测。通过分析发现马占相思边材厚度与胸径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马占相思树干液流密度最大值与边材面积具显著相关关系;马占相思树干东、南、西、北4个方位测得的液流密度具显著差异,且各方位相互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马占相思树干液流每天到达峰值与光合有效辐射和水蒸气压亏缺到达峰值存在一定的时滞,这两个时滞与树高无关,个体间时滞差异在湿季较小,干季较大;干湿季液流平均值和最大值具显著差异,湿季蒸腾水量大于相同时间内干季蒸腾水量;液流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水蒸气压亏缺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显著相关关系,按相关程度排序为: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水蒸气压亏缺>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

    • 不同施水量对云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2005, 25(9):2152-2158.

      摘要 (1691) HTML (0) PDF 650.58 K (2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茂县生态站,参照云杉分布区的年降水量,设置4种水分处理梯度(分别模拟年降水量为350mm、700mm、1000mm和1350mm),研究云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征差异。经过4a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水量显著影响了云杉幼苗的株高、基径、生物量积累(叶重、茎重和根重)、主根长度、第一级侧根数量、气体交换、叶绿素含量、脯氨酸以及丙二醛含量。700mm施水量的云杉幼苗的以上参数显著高于其他3个施水量(350mm、1000mm和1350mm)的幼苗。干旱胁迫下,云杉幼苗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抑制了云杉幼苗生物量积累;过量施水则降低了云杉幼苗的根生长。云杉幼苗通过调节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不同的水分条件,当受到干旱胁迫时,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然而当水分充足的时候,水分利用效率又降低。此外,水分不足和过量均导致针叶叶绿素含量降低,同时引起丙二醛含量的增加,表明云杉幼苗不适宜在土壤过于干旱和湿润的条件下生长。

    • 氮素形态对黄檗幼苗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005, 25(9):2159-2164.

      摘要 (1677) HTML (0) PDF 541.80 K (2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改变水培溶液中NH+4-N和NO3--N的比例,探讨了氮素形态对黄檗幼苗主要药用成分小檗碱、药根碱及掌叶防己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檗碱的含量与氮素形态有明显关系,在根和茎中都表现为NO3--N比例高更有利于小檗碱的积累。单纯的NO3--N供给最有利于药根碱在黄檗幼苗根中的积累,而处理46d后,NH4+-N/NO3--N为75/25和25/75时黄檗幼苗茎中的药根碱含量最高。黄檗幼苗根和茎中的掌叶防己碱含量对营养液中NH4+-N和NO3--N的比例反应类似,在处理46d后,掌叶防己碱含量由高到低所对应的NH4+-N/NO-3-N为25/75、50/50、75/25、0/100、100/0。处理33d后,黄檗幼苗根中的小檗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含量随处理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在茎中呈上升趋势。如果同时考虑氮素形态对黄檗幼苗生物量的影响,那么NH4+-N/NO3--N为0/100时其小檗碱产量(含量与生物量乘积)最高,而NH4+-N/NO-3-N为25/75时药根碱和掌叶防已碱的产量最高。

    • 南亚热带森林两种优势树种幼苗的元素含量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2005, 25(9):2165-2171.

      摘要 (2144) HTML (0) PDF 688.60 K (2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沉降是当前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各类森林生态系统和植物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当前国际生态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探讨了南亚带森林两种优势树种荷木(Schimasuperba)和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幼苗的养分状况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实验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T5、T10、T15和T305个样方,每个样方包括3个重复。所施氮肥为NH4NO3,每次溶解在10L自来水中,5个样方喷施的浓度分别为0、0.12、0.24、0.36和0.72mol·L-1。每月喷施2次,5个样方一年喷施的总氮量分别相当于氮沉降率0、5、10、15和30g·m-2·a-1。经过11个月的处理,土壤中速效氮水平明显提高,而pH值下降。两种幼苗叶、枝干和根的氮含量随处理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P、K、Ca和Mg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普遍下降。荷木幼苗的单株氮贮量除T5处理外,所有处理样方均高于对照,但以T10样方最高;黄果厚壳桂幼苗的单株氮贮量随处理水平增加而增加,在T15样方达最大值,之后下降。氮处理引起两种幼苗体内的氮分配到枝干的比例增加,但分配到叶中的比例下降。两种幼苗叶、枝和根3器官中N与其他营养元素的比值随氮处理水平增加而显著增加。

    • 南亚热带人工杉木林灌木层物种组成及主要木本种间联结性

      2005, 25(9):2173-2179.

      摘要 (2684) HTML (0) PDF 621.06 K (3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经过13a自然更新过程,林下灌木层植物种有71种,灌木层出现小乔木。通过重要值分析,判别了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用x2统计和r检验研究了该杉木林下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种种间关系,测定它们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清楚地反映了木本植物种间关系以及它们在资源利用和生态特性上的差异。依据分析结果将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植物分成4个种组:.对叶榕(Ficushispida)+五月茶(Antidesmabunius)+毛桐(Mallotusbarbatus)+耳叶榕(Ficuscunia)+水东哥(Saurauiatristyla)+粗糠柴(Mallotusphilippinensis)+杜茎山(Maesajaponica)+粗叶榕(Ficushirta)+山麻杆(Alchornearugosa)+黄毛榕(Ficusfulva)+白背叶(Mallotusapelta);.拓树(Cudraniatricuspidata)+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大青(Clerodendroncytophyllum)+相思子(Millettia semicastrata )+山石榴(Randia spinosa)+山苍子(Litsea cubeba)+木姜子(Litsea pungens);Ⅳ.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九节(Psychotria rubra)+山牡荆(Vitex quinata)+风箱树(Cephalanthus occidentalis)+亮叶围涎树(Pithecellobium lucidum)+华腺萼木(Mycetia sinensis)。种组划分的生态指示表明:如果杉木群落中灌木层以种组Ⅲ或Ⅱ的种为优势种,则认为该群落是一个不稳定的过渡类型,最终可能会变化为以这些种为优势的稀疏阔叶林;若以种组Ⅳ为优势种,该群落则是在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相对稳定的针叶林群落;以种组Ⅰ为优势的群落则是乔木层从以针叶树为主、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的过渡类型。种组划分将为该区域同类型人工林生态功能评价以及林分近自然恢复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 城市行道树对交通环境的响应

      2005, 25(9):2180-2187.

      摘要 (1939) HTML (0) PDF 812.50 K (2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远离交通环境的公园作为相对清洁区,研究了位于广东佛山种植最普遍的8种城市行道树树黄葛榕(Ficusvirens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speciosa(L.)Pers.),芒果(MangiferaindicaL.),细叶榕(FicusmicrocarpaL.),阴香(Cinnamomumburmanii(Nees)Bl.),垂叶榕(FicusbenjaminaL.),白兰(MicheliaalbaDC.),红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Dunn)在交通密集区生长在不同方位的植物器官对交通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交通密集区的城市行道树的叶片和树皮器官吸收重金属铅和镉、硫含量、电导率和pH值等指标在不同的方位呈现显著的差别,即城市行道树位于快车道一侧生长的植物的器官(以下简称P1)、位于面向人行道一侧生长的植物的器官(以下简称P2)及相对清洁区采集的植物样品(以下简称P0)各指标测定值的分析结果为:其叶片和树皮硫、重金属铅和镉、电导率等特征值基本呈现P1>P2>P0的大小规律,在显著度为0.05时差异显著;而pH值基本呈现P1

    • 顺德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动态分析

      2005, 25(9):2188-2196.

      摘要 (1924) HTML (0) PDF 887.10 K (2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虽然当前的产业生态学研究多集中于生产线、企业和产业生态园尺度,但城市无疑是产业系统基本组合单元,城市区域尺度的产业生态学研究是产业生态学研究尺度上推的必经阶段。我国产业生态系统及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分布不均,以顺德等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市(县)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历程对中西部地区有拉动和借鉴的双重作用。以能值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环境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方法,从系统开放性、本土性、闭路循环性和经济性4个方面,投入和产出端2个角度,对顺德市产业生态系统改革开放22a的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2a系统能值总用量增加15.65倍,能值密度增加16.31倍,人均能值使用强度增加9.70倍,外部不可更新资源用量增加16.32倍。能值废弃率在20世纪80年代不断上升而在90年代迅速下降,但环境负载率则表现为无规律的波动状态。20世纪90年代,系统能值出口率上升至1978年的4.10倍,但能值交换率小于1。结果表明,改革开放22a,顺德产业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明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但系统对周边负熵资源,尤其是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性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生产力水平提高相对较慢。20世纪90年代污染物处理产业发展迅速,但在系统资料消耗端的绿色化方面则无显明明进展。系统对不同更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产出商品在市场交换中处于表面繁荣背景下的生态经济不利地位。系统已到了向知识密集型发展道路转变的拐点域。能值理论方法与环境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分析的整合可以满足产业生态系统分析评价要求,针对产业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多尺度、多方面联立评价,实现系统发展现状、动态与动因的整合分析,对产业生态系统优化点的发现与优化方向的确定有直接的意义。

    • 从景观格局分析人为驱动的绿洲时空变化——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

      2005, 25(9):2197-2205.

      摘要 (1956) HTML (0) PDF 936.22 K (2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三工河流域1978、1987年航片和1998年TM影像,利用GIS、RS和景观生态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绿洲景观格局分析了人为驱动的绿洲变化,包括景观多样性与人类活动的复杂多样性、景观斑块形状与绿洲扩张、斑块破碎化程度与人类活动的强度等。结果表明:(1)绿洲景观多样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区域差异性较为明显。人类活动可以显著地改变绿洲景观的多样性。(2)绿洲景观斑块形状总体趋向不规则性和复杂性,但趋势减弱。人类一方面尽力在扩张绿洲外围,增加外围斑快形状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增加分维数,另一方面也在尽量规划绿洲内部,又使斑块形状趋向规则,降低其复杂性;但近20a,绿洲总体上以外围扩张为主。(3)人类活动强度和支配程度较大的绿洲区域,其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总体较高,绿洲中部人类活动强度最大,其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高于人类活动强度较弱的绿洲下部和上部;绿洲斑块密度和景观破碎化程度随时间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人为引入斑块的破碎化程度普遍高于环境资源斑块的破碎化程度。

    •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引种禾草柳枝稷的生物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2005, 25(9):2206-2213.

      摘要 (2004) HTML (0) PDF 700.90 K (2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强优良引种禾草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对促进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建设和草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较研究了引种禾草柳枝稷(Panicumvirgatum)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地上生物量的大小和季节累积差异及其水分利用特征。2001~2002年川地柳枝稷草地地上生物量达13000~16000kg/hm2,山地梯田和坡地为2300~2650kg/hm2。不同立地条件柳枝稷返青后的生物量累积过程呈二次或三次多项式。柳枝稷的绝对生长速率(AGR)在整个生长季内呈双峰曲线变化,川地柳枝稷草地的现存量和总量AGR最大值分别为158.93和169.83kg/(hm2·d),梯田分别为27.31和38.25kg/(hm2·d),坡地为37.0和36.69kg/(hm2·d)。坡地柳枝稷生物量较大值和AGR最大值出现时间最早。不同立地柳枝稷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RGR)在整个生长季内呈双峰曲线变化,均以返青后的20d内最大,平均AGR以川地最大,坡地和梯田相近,但坡地两峰值高于梯田。不同立地柳枝稷草地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层次为0~2m,月平均含水量顺序为梯田>坡地>川地。川地柳枝稷叶片和整体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梯田整体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坡地,但二者叶片水发利用效率相近。川地和山地地表下5cm生育期平均地温均为17.60℃,但4~5月份川地地温高出山地1.2~2.8℃,川地4~10月份平均气温较山地高1.5℃,这些差异影响不同立地条件柳枝稷草地水分利用和生长进程。

    • 人类活动对北京空气质量影响的综合生态评价

      2005, 25(9):2214-2220.

      摘要 (2255) HTML (0) PDF 587.99 K (3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给北京未来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构建的指标体系、生态服务功能估算和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人类活动、人工调节措施(1983~2003年)和生命支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北京建城初~2003年)对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空气质量影响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人类活动对北京城市空气质量综合影响的排序结果前3位排名为2003年(0.619)、2001年(0.598)和2002年(0.578),后3位排名为1983年(0.392)、1984年(0.395)和1985年(0.495),综合影响总体趋向积极且稳步上升;(2)1983~2003年北京市的人类活动对北京城市空气质量消极与积极影响同时增强,城市空气质量自1998年后有所改善;(3)压力指数p与响应指数r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95(p<0.001);(4)不同响应指数下的状态指数变化表明随着响应指数的增加,北京空气质量改善,但是在响应力度不强时其消极影响占主位;(5)1900年以前北京市人类活动对空气环境的影响很小,北京市生命支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可以调节其影响;1975年后,北京市生命支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下降,城市空气质量恶化,但随着人工调节能力的增强城市空气质量自1998年后趋于改善。

    • 洞庭湖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

      2005, 25(9):2221-2226.

      摘要 (1810) HTML (0) PDF 449.45 K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东洞庭湖7个采样站点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DNA多态性的RAPD指纹分析和物种组成的分类鉴定,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对应关系。结果如下:(1)筛选出的11条随机引物共获得148条长度在180~2000bp的谱带,多态率为98.6%,各引物扩增谱带数在11~16不等;各站点平均有57.6条谱带,其中站最多(70条),站最少(45条),而站的特有带最多(7条),站最少(2条);(2)共观察到54种/类浮游生物,其中站出现的最多(27),其它各站点在7~13不等,分布概率在85%以上的只有直链硅藻(Melosirasp.)。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7个站点的浮游生物群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站作为单独的一类而明显有别于其它6站;并且,RAPD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站和、、站进一步分作两小类。因此,研究说明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与物种组成是密切相关的,这类资料的积累将会为生态系统功能、机理的解释或阐明提供一些启示。

    • 东海磷虾类优势种的生态适应

      2005, 25(9):2227-2233.

      摘要 (2006) HTML (0) PDF 862.99 K (2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磷虾类优势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这些优势种的生态环境适应类型。结果表明:东海磷虾类的优势种主要有小型磷虾Euphausianan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宽额假磷虾Pseudeuphausialatifrons和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等4种;中华假磷虾和宽额假磷虾属于适应夏秋季环境的暖温种和暖水种,小型磷虾和太平洋磷虾为适应冬春季环境的温水种;暖水种往往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出现频率,温水种的出现率相对较低;温水种有很高的聚集强度。中华假磷虾系近岸暖温种;宽额假磷虾是外海暖水种;小型磷虾最适温度相对较高,分布区偏外海,是高盐温水种;太平洋磷虾最适温度相对较低,分布区偏近海,虽是高盐温水种,但高分布区的盐度往往低于小型磷虾。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2005, 25(9):2234-2242.

      摘要 (2198) HTML (0) PDF 619.25 K (2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方红2号”调查船于2003年6月在长江口外(28°N°至32°N,121°E至123°E)陆架浅海水域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取样。研究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971±583.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393±516.1)μgdwt10cm-2,平均生产量为(12543±4644.7)μgdwt10cm-2a-1。共鉴定出21个小型生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的类群,占小型生物总丰度的91%和总生物量的51%。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双壳类等。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数量分布与沉积物叶绿素和脱镁叶绿酸的含量呈高度显著相关。台风前后8号站线虫群落的比较研究表明,台风后线虫群落在丰度,生物量及种类组成上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台风的响应较为显著。典型站位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的分析表明,长江入海口向外线虫优势度降低,多样性增加。

    • 卤虫培育池浮游生物生态学

      2005, 25(9):2243-2248.

      摘要 (2294) HTML (0) PDF 569.29 K (2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年在内蒙古桑根达莱淖尔进行了卤虫养殖实验,研究了3个卤虫培育池的浮游生物、初级生产力、水化学因子、限制性营养盐及卤虫的生长,并探讨了各种生态因子与浮游植物、卤虫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共发现浮游生物27种(或属),其中浮游植物17种(或属),浮游动物10种(或属)。1#、2#、3#池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41mg/L、1.72mg/L、1.31mg/L,蓝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优势种为小席藻、线形粘杆藻、小颤藻、普通小球藻、椭圆小球藻;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4.47mg/L、22.04mg/L、19.27mg/L,轮虫占优势,优势种为褶皱臂尾轮虫、变异臂尾轮虫。盐度、pH、Cl-、Na++K+、HCO3-、CO32-、ALK、总氮、总磷呈上升趋势,特别是Cl-、Na++K+实验前后相差3000mg/L以上;SO42-呈下降趋势;TH、Ca2+、Mg2+无明显变化规律,实验前后基本平衡。温度、pH、溶解氧(DO)的昼夜变化明显,其昼夜差分别在10℃、0.5、1mg/L左右。从限制性营养盐来看属于磷限制,初级生产力极低,P/R系数>1.5。

    •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食肉目和偶蹄目动物的区系特征与生态分布

      2005, 25(9):2249-2255.

      摘要 (2663) HTML (0) PDF 653.48 K (3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18种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其中属我国级、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2种和7种。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物种丰富,秦岭分布的有蹄类在该区域均有分布,但食肉动物种数仅占整个秦岭地区的45.5%。这些兽类中,属于东洋界的兽类有12种,占66.7%;属古北界的仅1种,占5.5%;其余5种为广布种,占27.8%。牛背梁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交汇的区域,且为东洋界逐渐向古北界过渡的区域。分析该区域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生态分布发现,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300m以上、1000m左右、450~700m之间的物种各占1/3。结果还表明,区内这些兽类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升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不论是秦岭南坡还是北坡,分布在海拔1800~2200m区域的兽类物种最多,所占比例大于80%;而在海拔2600m以上区域,兽类种数降至最少,仅占50%左右。兽类丰富度的海拔梯度也体现了这些兽类在各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的兽类种数量多,而在中低山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中分布的兽类则较少。

    •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无尾两栖类陆地核心生境

      2005, 25(9):2256-2262.

      摘要 (2186) HTML (0) PDF 600.29 K (2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研究在保护区内设定了16个50m×50m的样地(每个样格分为25个10m×10m样格),对每个样格中3种两栖类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根据3种两栖类分布点距离水体的最远距离初步确定若尔盖保护区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的陆地核心生境半径分别为:1000m、55m和580m。由于过大的陆地核心生境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因此本文提出最小陆地核心生境的概念:在某一季节,不同性别和生活史阶段的某种动物的90%个体完成该季节正常生命活动所通过或者利用的陆地。由此概念,根据高原林蛙90%的雌体、雄体和幼体分布确定其最小陆地核心生境半径为51m。最后通过最优化理论对高原林蛙和岷山蟾蜍分布格局与水体距离、草本层盖度、两栖类密度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指出陆地核心生境的范围与其所在生境景观及本种和其他动物种群状况有密切关系。

    • 不同间作枣园害虫的群落结构与动态(英文)

      2005, 25(9):2263-2271.

      摘要 (2050) HTML (0) PDF 787.17 K (2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5种不同间作枣园的害虫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间作枣园中,害虫的科、种与个体数是各不相同的,其多样性、均匀度和Berger-Parker指数也有明显差异(p<0.05)。间作牧草或保留杂草的枣园,害虫的科与种以及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p<0.05)大于间作小麦、大豆和单作枣园,而个体数和Berger-Parker指数则显著(p<0.05)小于单作枣园。枣园害虫个体数的时序动态随季节交替而有明显(p<0.05)的变化,4~8月份害虫的个体数明显(p<0.05)大于3月份、9~10月份。在枣园间作作物、牧草或者适当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不仅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枣园的空间和自然资源,而且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改善了枣园的生态环境,同时提高了有害生物相互制约的能力和枣园单位面积的纯收入。

    • 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2005, 25(9):2272-2283.

      摘要 (1489) HTML (0) PDF 1.12 M (2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福建三明和沙县23块毛竹林试验标准地节肢动物群落1a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冠层节肢动物隶属于3纲、21目、124科、332种,林下层节肢动物隶属于3纲、22目、130科、349种。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分别有92.77%和94.54%的物种为稀有种或偶见种,林下层类群种-丰盛度关系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二类群目或功能集团的科、物种的数量分布相近,个体数量分布差异大。竹冠层类群以蜱螨目和同翅目为主,林下层类群以蜘蛛目、膜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为主。前者的科、物种以及个体数的益害比分别为1∶1.18、1∶0.83和1∶4.62,后者为1∶0.91、1∶0.85和1∶0.55。竹冠层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显著低于林下层类群,植食性集团多样性在林下层类群各功能集团中最高,在竹冠层类群中则最低。群落和功能集团各参数对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均以相应类群总体的均匀度最大,功能集团因子中均以相应类群蜘蛛类的均匀度最大。人为排除群落优势种后,二类群的多样性均显著增加,但林下层类群增加的幅度显著低于竹冠层类群。植食性和中性集团作为空间食物种类资源能显著促进群落容纳较多天敌物种,天敌对二集团的空间数量跟随效应强,二集团与天敌的多样性之间相互促进。

    • 农田及生态补偿区甲虫群落结构的差异

      2005, 25(9):2284-2290.

      摘要 (1538) HTML (0) PDF 599.69 K (1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调查冬麦田和不同年龄生态补偿区甲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从2003年7到10月和2004年5到6月在瑞士农业区周围不同景观中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用对应及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冬麦田和1~4a不同年龄阶段的野花地中的甲虫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共捕甲虫6009只,分别属于150种,25科,其中,麦田共计38种445个体,1~4a不同年龄的野花地中分别计46种,2760个体,81种,1325个体,73种,668个体,75种,811个体。根据食性,植食性种类有98种(65.33%),5189个体(86.35%)、肉食性种类有40种(26.67%),240个体(3.99%)、食菌性种类有10种(6.67%),578个体(9.62%)、食腐性种类有2种(1.33%),2个体(0.03%)。冬麦田中栖息的甲虫种类及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与1~4a不同年龄阶段的野花地有明显差异。这主要由于冬麦田中植物种类多样性低和植被结构简单而导致的。在不同演替阶段野花地中甲虫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一般在1~3a型野花地之间有差异。1年型野花地具有比较典型的甲虫群落结构,不同演替阶段的野花地对甲虫群落的定居,扩散及其演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甲虫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与栖息,繁殖场所。因此,人为在农业区建立生态补偿区,有利于提高无脊椎动物和昆虫多样性,对物种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不同腐熟程度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2005, 25(9):2291-2296.

      摘要 (2490) HTML (0) PDF 565.59 K (2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室内培养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Shannon多样性指数降低,中期又提高。有机物料种类和腐熟水平可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对Biolog微平板中碳源的利用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各类碳源的能力随培养试验的延长而降低,在25d内新鲜有机物处理对碳源的利用率的下降速度低于同类腐熟有机物料处理。糖类是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利用碳源。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施用有机物料后25d内腐熟水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新鲜有机物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似,腐熟有机物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似,培养50d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无差异。

    • 处理印染废水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种群组成及分布规律

      2005, 25(9):2297-2303.

      摘要 (1823) HTML (0) PDF 632.57 K (2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出一个由12个隔室组成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并将其应用于高浓度、高色度的印染废水生物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着重考察该反应器在处理印染废水过程中不同隔室的微生物种群构成,并分析与印染废水处理效率密切相关的具有脱色功能和苯胺降解功能的两类细菌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处理印染废水的ABR反应器中,可培养的优势菌群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水螺菌属(Aquaspirillum)为主,且在ABR的前段、中段及后段隔室中不同种类的优势菌群存在数量差异;好氧及兼性厌氧优势菌群的数量随着废水在ABR隔室中的折流前进而逐渐减少;厌氧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规律则是先增多,后减少;产甲烷活性在前段隔室中相对较低,后段隔室则相对较高。脱色菌在ABR的前段隔室中分布相对较多,后段隔室中分布相对较少;苯胺降解菌则呈现出在前段隔室中分布相对较少,后段隔室中分布相对较多的规律,这两类功能菌的分布与ABR不同隔室中色度下降、苯胺产生和消减之间密切相关。

    • 外来种互花米草对盐沼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江苏滨海为例

      2005, 25(9):2304-2311.

      摘要 (2642) HTML (0) PDF 756.05 K (3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江苏滨海外来种互花米草的生长对潮间带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原有光滩相比,互花米草的大面积生长,使当地潮间带土壤微生物量增加,并随植被的生长状况发生变化,潮间带土壤微生物对碳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相对较少;同时微生物生理功能群中占优势的活动组分发生了变化,组成可能更复杂。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理功能多样性(CLPP)分析结果显示,潮间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不高,所利用碳源以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占优势;其中互花米草盐沼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种类多于光滩,并且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类型存在差异;潮间带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的季节中其生理功能群组成发生着变化,互花米草盐沼的土壤微生物在植被生长减弱时具有与光滩相近的代谢类群,在生理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当植被生长旺盛时,其代谢类群增多,代谢强度升高,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增加。外来种互花米草在滨海潮间带的大面积生长,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为该处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碳源,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理功能结构。

    • 亚热带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营养元素通量的变化

      2005, 25(9):2312-2319.

      摘要 (1693) HTML (0) PDF 771.77 K (2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亚热带花岗岩红壤强度侵蚀地采取种草促林(ER1)、植灌促林(ER2),栽阔促林(ER3)3种生态恢复措施近20a后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储量及通量进行了研究,并以强度侵蚀地(CK1)和村旁受保护的风水林(CK2)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强度侵蚀地生态系统储存在植被中的营养元素总量及流通量极小,植被营养元素库存量仅7.494kg/hm2,乔木层营养元素年吸收量0.505kg/hm2,年归还量0.141kg/hm2。生态恢复约20a后,植被养分库储量和通量显著增加,ER1、ER2和ER3植被的营养元素总储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22.2、99.5倍和62.3倍,乔木层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20.9、171.5倍和82.9倍,年归还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42.5、158.4倍和93.9倍,年存留量分别是强度侵蚀地的12.5、176.6倍和78.7倍。ER2的营养元素循环恢复程度最好,虽然其植被营养元素库储存量、吸收量和归还量仍低于同地带未遭侵蚀的马尾松林,但其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和存留量与CK2的已没有显著差异,生态系统已基本具有自我维持功能。而施肥、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种植当地适生的固N树种、适当高的密度、加强植被管理等措施,均可能有利于营养元素循环功能的恢复。

    • 植物根对土壤中PAHs的吸收及预测

      2005, 25(9):2320-2325.

      摘要 (1877) HTML (0) PDF 487.07 K (2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多种植物根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吸收作用,阐述了根系吸收与土壤污染强度、污染物性质、植物组成等的关系,并用实验数据检验了限制分配模型对植物吸收土壤中PAHs的预测性能。供试土壤中菲和芘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457和0~489mg/kg;45d后,随土壤中菲和芘浓度提高,根中菲和芘含量明显增大,根系富集系数则减小。不同植物根中菲和芘含量和根系富集系数与根的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由于芘的Kow较大,同种植物根中芘含量、芘的根系富集系数则远大于菲。经45d处理,尽管土壤中菲浓度变化很大(从不足1mg/kg到约45mg/kg),限制分配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供试植物根中菲的含量,黑麦草和菜心根中菲含量的预测误差低于81%。作为限制分配模型预测植物吸收的关键参数,不同植物根吸收菲的αpt值与根脂肪含量显著正相关。

    •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2005, 25(9):2326-2332.

      摘要 (2253) HTML (0) PDF 633.75 K (4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和五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表层0~10cm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免耕秸秆覆盖(NTS)在作物播种期可以显著增加播种期表层土壤含水量。0~200cm土壤剖面贮水量年变化分春夏作物旺盛生长失墒期(5月中旬~7月中旬)、夏秋雨季增墒期(7月中旬~10月下旬)和冬春稳墒期(11月~翌年5月上旬)3个阶段。尽管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0~200cm剖面贮水量影响不大,但作物耗水量却存在显著差异。免耕秸秆覆盖在增加作物耗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地膜覆盖在有些年份也有利于降水的高效利用和作物产量的提高,但与秸秆覆盖相比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提高。而且,如果种植小麦,出苗前若一次性降水较多时地膜覆盖将造成严重板结,影响出苗,进而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实施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有利于作物对有限降水的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也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能量通量的季节变化

      2005, 25(9):2333-2340.

      摘要 (1489) HTML (0) PDF 712.11 K (2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2~2003年宁南山区不同下垫面小气候考察资料,用能量平衡法计算了不同下垫面不同季节的感热、潜热通量。分析结果表明:(1)宁南半干旱地区夏季农田和草地的净辐射峰值可达到700W/m2以上,土壤热通量的值比净辐射小1个量级。同类下垫面净辐射通量日积分值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宁南半干旱山区感热输送强度以典型草地的最大,其次是禁牧草地,稀树草地的最小。春季各类下垫面地表热量平衡以感热输送为主。在春、夏、秋季的晴天,感热通量日积分值为正,冬季为负。(3)农田在夏、秋季、冬季水汽输送大于各类草地的,其次是稀树草地的,典型草地向上的水汽输送量是最小的。夏季白天农田β在0.2~0.7,稀树草地β为0.2~1.0,能量输送以潜热为主。禁牧草地β为0.2~9.2,典型草地为1.5~13.1,能量输送以感热为主。(4)宁南半干旱地区宜退耕,发展典型草原,在水分充足的山地背阴坡少量发展稀树草地。

    • 甘草生活史型的划分

      2005, 25(9):2341-2346.

      摘要 (2036) HTML (0) PDF 530.42 K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甘草生活史型的定性和定量划分方法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生活史型定性划分法基于生态幅与扰动程度对甘草生活的生境进行划分,将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分别划分为C、CVS和S生活史型。生活史型定量划分法是将生长于不同生境中甘草的营养生长、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形态性状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得分比例划分生活史型。野生甘草定量划分结果为C0.4552S0.3150V0.2297型,总体上趋于C型生活史型;半野生甘草划分结果为C0.3540V0.3534S0.2926型,其营养生长、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发育比较均衡,属于CVS过渡生活史型;栽培甘草划分结果为V0.8931S0.0569C0.0500型,为比较典型的V生活史型。栽培甘草的定性、定量划分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生长年限太少,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均不发达。对植物生活史型的定量划分方法比定性划分法更为可靠、客观。

    • 植物生活史型的划分及其相互转化

      2005, 25(9):2347-2353.

      摘要 (1980) HTML (0) PDF 603.24 K (2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分析了植物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营养生长、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的权衡的结果直接导致的植物生活史型形成以及相互转化过程。根据胁迫和扰动程度将植物的生境划分为基本生境型、特殊过渡型和过渡型,其中过渡型(EDF)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意义;与生境过渡型(EDF)相对应,植物形成的生活史型也为过渡生活史型(VCS),其基本型V、C和S以及特殊过渡型VC、VS和CS是其特例。植物的生活史型过渡型(VCS)具有普适性意义,在生境调控下的任一种植物生活史型均可表示为Vx1Cx2Sx3。植物生活史型的相互转化与其生境类型的相互转变是完全对应的,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和途径是复杂的,且具有可逆性的特点。

    • 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的衰减及影响因素分析

      2005, 25(9):2354-2361.

      摘要 (2159) HTML (0) PDF 752.65 K (2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4月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太湖和梅梁湾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光谱衰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0nm(UV-B)、380nm(UV-A)的衰减系数在6.33~19.59m-1、3.41~13.64m-1间变化,对应的1%表面光强穿透深度分别为0.24~0.73m、0.35~1.35m,到达湖面的99%UV-B辐射在0.5m左右表层水就衰减完毕,东太湖和梅梁湾紫外辐射衰减系数存在明显的湖区差异;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在6.60~17.17mg/L间变化,其均值为(9.99±2.48)mg/L;375nm波长处CDOM吸收系数为1.78~6.25m-1,均值为(3.70±1.10)m-1;在短波部分CDOM吸收与DOC浓度存在显著性相关,相关性大致随波长降低而增加,320nm处的线性关系式:ad320=0.885DOC+2.182;紫外辐射衰减主要受制于水体中的CDOM浓度,衰减系数与DOC浓度、CDOM吸收系数存在显著性相关,340nm处的关系式分别为:Kd340=0.82+1.05DOC、Kd340=1.98+1.49ad340。在太湖紫外辐射衰减还要受悬浮物和叶绿素α浓度的影响,衰减系数与DOC、叶绿素α和悬浮物浓度多元回归的结果明显要高于单独与DOC浓度或CDOM吸收系数的回归结果。

    • >专论与综述
    •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水分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2005, 25(9):2362-2371.

      摘要 (3384) HTML (0) PDF 1005.54 K (5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20a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使得对植物与水分关系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介绍稳定同位素性碳、氢、氧同位素在研究植物水分关系中的应用及进展,以期能为国内植物水分利用研究提供参考。由于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时并不发生同位素分馏,对木质部水分同位素分析有助于对植物利用水分来源,生态系统中植物对水分的竞争和利用策略的研究,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碳同位素作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一个间接指标,在不同水分梯度环境中,及植物不同代谢产物与水分关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位素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分中的应用,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随着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使用,植物与水分关系的研究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 论DNA C-值与植物入侵性的关系

      2005, 25(9):2372-2381.

      摘要 (2440) HTML (0) PDF 993.17 K (4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来植物的入侵已引起世界普遍关注,强调并迅速提高对外来植物的预警能力是目前首当其冲的任务,由此,如何预测植物的入侵能力,也就成为入侵生态学的一个核心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植物入侵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入侵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点或入侵生境特点,然而,争议多于结论,至今未能找出有效预测外来植物入侵性的答案。着重从DNAC-值与植物入侵性关系这一角度进行论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染色体数目、大小、倍性在细胞水平的变化被认为可能与植物入侵性相关,因为染色体数目、大小变化是物种在细胞水平上的一种表型变异形式,而细胞水平累积的效应有可能决定着植物整体水平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决定植物的分布范围,最终与入侵性相关。但是,这些领域的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近年来,人们将注意力转移至被子植物DNAC-值变化在植物环境适应中的生物学意义。现有资料表明,DNAC-值与细胞大小、体积、重量、发育速率等细胞水平上的表型特征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些与核型相关的DNAC-值的影响效应,可扩展到多细胞植物有机体的发育速率,在植物生活史的各个阶段起作用,其中就影响到两个受时间因子限制同时又与植物分布相关联的特征——最短世代时间及生活周期类型,而许多入侵成功植物即表现为世代时间短等特点,对于入侵性植物,其不可避免会受生长时间及分布环境的限制,如能保证其在这两方面占有优势便能入侵成功。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外来入侵种比同属其它种类具有较低的核DNA含量,由此,提出通过研究植物DNAC值,就有可能预测植物入侵能力的强弱,低DNAC值的植物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与入侵性大小呈负相关,这为发现新的植物入侵性预测指标提供了思路。

    • 植物残茬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2005, 25(9):2382-2388.

      摘要 (1583) HTML (0) PDF 663.35 K (2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强酸性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某些植物残茬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pH,降低活性铝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因种而异,最高土壤pH升幅可达4.53个单位,多种豆科植物材料可使土壤pH提高2个单位以上,当pH>5时,土壤溶液活性铝降至极低水平,从而消除铝害。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受植物残茬自身特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而且pH的上升通常在几个月后消失,但这种效能对当季作物有效。植物体内有机酸根的去羧化作用被认为是pH上升的主要机理之一,去羧化机理存在的主要证据是,随着土壤pH升高,植物材料内的可溶性有机成分下降,CO2排放与pH上升高度相关,以及杀菌条件下土壤pH上升速度显著减慢。超量碱机理是植物残茬导致pH上升的又一可能的重要机理,亦即有机盐的作用,有机盐分解转化为碳酸盐,其作用与石灰完全相似,有机盐水解也可导致土壤溶液的碱性反应。铵化作用与硝化作用是高氮植物材料影响土壤酸度的重要机理,有机氮的铵化直接消耗质子,铵的硝化则产生质子,pH的变化与这些氮过程高度相关。含硫植物材料及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产生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也可对土壤pH产生影响,但它们的作用较小。综合来看,去羧化作用机理基理间接证据,没有得到严格验证,超量碱订购理可能是土壤pH上升的主要原因,超量碱只能转移,才能制造,含超量碱高的外源性有机材料施入耕地,将是改良土壤酸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 盐生植物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对策

      2005, 25(9):2389-2398.

      摘要 (3292) HTML (0) PDF 948.70 K (4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生环境是一种严峻的胁迫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活史的各阶段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盐生植物是生长在盐渍土壤上的一类天然植物区系,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盐生生境的特殊生存策略。一般情况下,盐生植物种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植物对盐生环境适应性的重要体现;而植物发育早期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又是决定物种分布和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从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机理及植物种子萌发对盐生环境的适应对策两个方面综述了植物种子休眠萌发与盐生环境的关系。

    • 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2005, 25(9):2399-2405.

      摘要 (3701) HTML (0) PDF 719.90 K (3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已知的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集中在甲藻门、黄藻门、裸藻门、隐藻门、金藻门、绿藻门和原生动物界的纤毛虫门,根据营养特性可分为3个生理类群。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分布广泛,从淡水湖泊到开阔海洋,从赤道到两极,无论是寡营养还是富营养环境都发现有它们的存在。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可进行光合营养和吞噬营养,营养策略的采用受控于环境因子。在低光照、寡营养等特殊环境中,混养生物具有重要生态地位。它可以成为主要摄食细菌者,占总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大部分,比光合营养的浮游植物或吞噬营养的浮游动物更具有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有害赤潮的研究,加深了对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的认识。相信通过实验和模型的结合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深入。

    •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2005, 25(9):2406-2412.

      摘要 (7801) HTML (0) PDF 687.91 K (8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可将其分为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3种类型。生态廊道设计包括的关键问题有廊道数目、本底、宽度、联接度、构成要素、关键点(区)等。由于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廊道的宽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体的讲,生态廊道的宽度由保护目标、植被情况、廊道功能、周围土地利用,廊道长度等多个因素决定。合适的廊道宽度应该根据对廊道主要生态过程的研究来确定。从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出发,分别从生物保护廊道和河流廊道两方面对生态廊道的宽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得出两种类型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值范围。最后提出确定宽度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 >问题讨论
    •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阈值

      2005, 25(9):2413-2422.

      摘要 (2000) HTML (0) PDF 821.83 K (2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化水平阈值是指在水资源硬约束下,在确保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速度与规模、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基本保障、并具备足以支撑城市接纳一定数量农民进城转为非农人口的经济能力时,能达到的“农转非”人口占总人口的最大比例。以干旱区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在水资源约束下城市经济发展总量及其对应的城市化阈值。采用阈值模型计算表明,未来30a在不跨区调水的前提下,河西走廊总需水量的上限阈值为7.81×109m3,其中生态需水、生产需水和生活需水比例调整为13.2:83.5:3.3,总需水量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1×1011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快可达到6.9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8.99:47.20:33.81。在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需水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7%、农业需水按0.61%的速度退水9.12×108m3、生态需水比例不低于13%等多重条件约束下,求得河西走廊未来30a能够达到的总人口为5.82×106人,城镇非农业人口可达到2.05×106人,城市化水平可达到35.14%,这一水平仅相当于中国2001年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在跨区调水1.31×109m3的条件下,城市化水平可望达到47.17%。进而采用总人口人均拥有的GDP、非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的第一产业增加值3项经济指标对水资源约束下经济发展总量对城市化水平的保障程度进行了验证分析。由于各城市的缺水状况、取水条件、发展性质、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实力与前景等各不相同,致使不同城市之间对应的总需水量、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率和城市化水平等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 >研究简报
    • 在控制条件下云南松幼苗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2005, 25(9):2423-2426.

      摘要 (1468) HTML (0) PDF 389.12 K (2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是控制生命过程的重要元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磷,低磷常导致一些植物发生适应性变化。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Franch.)以云南高原为起源和分布中心,其对低磷土壤环境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广泛分布并正常生长于贫瘠的低磷红壤上,研究云南松对低磷环境的适应机制,对人类探索高效利用有限的磷素资源的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磷处理水平下培养的云南松幼苗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等的研究,分析了云南松幼苗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实验所用云南松种子采集自云南省通海县秀山森林公园内的健壮云南松林。结果表明:当磷浓度下降到0.5mmol/L时,云南松幼苗主根长度开始随磷浓度的降低而增加,根冠比随磷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而侧根发生数没有随磷浓度的降低而显示出显著的增减规律,根系生物量也没有随磷浓度的降低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增减,根系生物量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低磷胁迫下,云南松幼苗保证了物质分配对根的优先地位,以维持其根的生物量在一定水平,进而维持整个生命;云南松幼苗主要是靠主根长度的增加而不是靠侧根数量的增加来适应低磷环境。

    • 赤子爱胜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

      2005, 25(9):2427-2433.

      摘要 (4295) HTML (0) PDF 649.20 K (3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蚯蚓是帽儿山林区的主要土壤动物类群。饲养实验表明,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对不同种类、不同腐解程度的木本植物叶片的摄食量不同,对未分解叶的食性偏好依次为:白桦(Betulaplatyphylla)>杨(Populusdavidiana)>红松(Pinuskoraiensis)>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对半分解叶的食性偏好依次为:杨>红松>蒙古栎>白桦,对同种叶片半分解叶的消耗能力大于未分解叶。这表明叶片种类和叶子腐化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两个主要因素,混交林比纯林更有利于蚯蚓对难腐化叶片种类的分解。研究还表明,赤子爱胜蚓生物量在盛夏、春末以增重为主,夏初、秋初以失重为主,对落叶的消耗能力随种群生物量增大而增大,摄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影响蚯蚓分解能力的另两个重要因素是种群生物量和温度。比较研究表明,从不适宜条件到适宜条件,蚯蚓消耗能力的理论范围约为6.378~27mg/(d·g)。能流研究表明,不同生境下,蚯蚓的各种生态效率变辐较大,即,毛增长效率:2.34%~9.92%,组织增长效率:28.95%~90.86%,同化效率:8.10%~34.27%,粪便率:65.73%~91.90%。赤子爱胜蚓的毛增长效率与同化效率约为该林区另一类主要土壤动物马陆的两倍,是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分解者。因此,通过林木种类优化配置、温湿度条件的改变,可提高蚯蚓种群生物量及其分解能力,加快寒区厚积凋落物层的分解,加速林分更新。

    • 外来种入侵的不确定性动态模拟

      2005, 25(9):2434-2439.

      摘要 (1736) HTML (0) PDF 532.89 K (2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来种的入侵性和生境的可入侵性是研究生物入侵机制的两个关键因素。总结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外来种的拓殖率(迁移率或繁殖率)、死亡率及在新生境中的竞争力是衡量外来种能否入侵成功的内在实质。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将引入的外来种看作是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Tilman的多物种共存模型提出了外来种干扰模型。模拟发现外来种在入侵时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拓殖率小的外来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由于不能适应环境无法成功定殖,被排斥在系统之外;相反,拓殖率足够大的话,外来种由于自身优势具有很强的入侵性,在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内就会成功地在新的环境中建立种群并拓殖入侵,影响了当地物种的生存及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研究还发现,物种入侵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入侵不一定会一直持续下去,或许在百年或几百年的时间内入侵种会突然灭绝,原生态系统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 南极食物链顶端海鸟卵中PCBs和OCPs积累水平及其全球意义

      2005, 25(9):2440-2445.

      摘要 (1843) HTML (0) PDF 535.84 K (2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南极乔治王岛世袭栖息地海鸟(棕贼鸥、灰贼鸥、巨海燕、白眉企鹅)卵样中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量,研究探讨南极海洋食物链顶级生物体有机毒物积累水平探讨其环境意义。结果显示,卵样中有机毒物积累水平依次为:多氯联苯>滴滴涕>氯代苯>六六六。贼鸥卵样多氯联苯含量范围在91.9~515.5ng/g,滴滴涕56.6~304.4ng/g,氯代苯6.5~70.5ng/g,六六六<0.5~2.0ng/g;企鹅卵样多氯联苯含量范围在0.4~0.9ng/g,滴滴涕2.4~10.3ng/g,氯代苯6.0~10.2ng/g,六六六0.1~0.4ng/g;巨海燕卵样多氯联苯含量范围在38.1~81.7ng/g,滴滴涕12.7~53.7ng/g,氯代苯4.2~8.8ng/g,六六六0.5~1.5ng/g。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种类海鸟卵样检出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均以七氯、六氯联苯、滴滴涕同系物(P,P′-DDE)和氯代苯化合物为主体。贼鸥、巨海燕卵样检出9种多氯联苯同系物(大小依次为PCB-180>PCB-153>PCB-194>PCB-138>PCB-118>PCB-170>PCB-101>PCB-163>PCB-149)。贼鸥卵样七氯、六氯取代物的多氯联苯同系物含量在17.5~205.5ng/g占其总多氯联苯的62%;巨海燕卵样在14.5~30.5ng/g,占其总多氯联苯的69%;企鹅卵样检出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相对积蓄较低,其卵样之间变化相对稳定。对不同种类海鸟卵样的有机污染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鸟种有机毒物积累水平的差异取决于不同鸟种的生态习性,如活动范围、迁徒距离、觅食习性以及巢址选择等,最主要是海鸟在海洋生态食物链中的位置,其食谱的宽窄,同时表明海鸟体内PCBs和OCPs积累通过食物链逐级加强的结果。有机毒物最高积累水平出现在棕贼鸥卵样中,灰贼鸥和巨海燕次之,企鹅最低。因为贼鸥不仅食性杂食谱宽,而且贼鸥与企鹅及其他小型海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南极海鸟卵样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的检出,是全球性有机氯污染又一新的重要证据。南极海鸟卵样中有机毒物的检出,揭示了人造有机污染物在南极鸟类代间转移的的存在,它们在南大样生态系统中的消除将会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表明人类活动对南极生物圈与南极海洋环境的持久影响,南极是全球唯一无污染地区的价值正在丧失。

    • 滨海半干旱地区海水灌溉对土壤安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2005, 25(9):2446-2449.

      摘要 (1880) HTML (0) PDF 390.29 K (2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至2003年,连续3a在山东莱州地区布置田间试验,研究海水灌溉对土壤安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即CK(未灌溉处理)、25%、50%、75%的海水灌溉处理。结果表明:未灌溉处理土壤中的总盐量呈明显积累趋势,2003年较2001年增加了1.3倍;25%和50%的海水灌溉处理,2001年土壤盐分明显积累,此后两年有逐年脱除的趋势。2003与2001年相比,脱盐率分别达到34.9%和41.0%。连续3a海水灌溉后,除CK外,各处理耕层中的盐分较为稳定,且处于较低水平;CK和50%的海水灌溉处理,60~100cm的土层中的盐分明显积盐,而其它处理均未表现出积盐趋势。25%的海水灌溉处理土壤钠吸附比明显高于50%、75%的海水灌溉处理,但仍然未达到10mmol/L。2001和2002年,25%和50%的海水灌溉处理,较未灌溉处理增产效应显著。因此,25%和50%的海水灌溉耐盐作物菊芋,能够保证土壤安全和作物高产高效。

    • 转基因玉米外源基因通过花粉漂移的频率和距离

      2005, 25(9):2450-2453.

      摘要 (2425) HTML (0) PDF 279.63 K (2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因漂移是转基因生物可能引起生态环境安全性问题的主要风险之一,选用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GA21进行了外源基因向周边环境遗传漂移的距离和频率的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的外源基因可以向周边玉米品种进行漂移,其最大漂移频率为45.10%,150m处仍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漂移,防止转基因玉米基因向外扩散的最佳途径为设置隔离带,隔离距离以200m以上为好。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