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人类活动影响下具有Allee效应的非自治种群演化模式的研制及其应用——以丹顶鹤为例

      2005, 25(5):945-951.

      摘要 (2032) HTML (0) PDF 641.95 K (2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中国的丹顶鹤是否是一活着的灭绝物种(活死者) ?”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建立有关丹顶鹤种群演化与人类活动、栖息地斑块平均面积和斑块数关系的动力学模式,其次必须对丹顶鹤种群的大小进行动力学预测。前者涉及到所谓的“相互作用的标度理论”,后者则属于“物种多样性动力学预测”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首次应用标度理论,阐述了单个物种环境容量(K)与斑块数(P)的标度性质,并用实测的小三江平原的丹顶鹤资料进行了验证发现,K∝P0 .7。同时,在对logistic模式改进的基础上,引进人类活动累积效应及其作用的时间因素,首次提出了人类活动影响下具有Allee效应的非自治种群演化模式。并以丹顶鹤为例,模拟了其种群演化特征,预测了其灭绝时间。模拟结果发现:对于我国的珍稀物种丹顶鹤,其繁殖率的相对高低对物种灭绝的影响并不显著,但Allee效应对其物种灭绝的影响却是明显的,Allee效应越弱,物种灭绝时间越长。如果小三江平原湿地的生境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恢复和提高,该区丹顶鹤将有可能会在330~4 2 8a后走向灭绝,即丹顶鹤的灭绝对现有栖息地毁坏的响应具有330~4 2 8a的时间滞后性。因此,认为丹顶鹤是一种典型的“活着的灭绝物种”,这一点必须引起政府、科学家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 山西芦芽山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多尺度研究

      2005, 25(5):952-957.

      摘要 (2285) HTML (0) PDF 507.50 K (2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8~2 0 0 0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的越冬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采用4种空间尺度(10 m、10 0 m、30 0 m和距离尺度) ,对影响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了褐马鸡越冬栖息地选择的逻辑斯谛回归模型。在30 0 m尺度上,活动点和非活动点的生境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和草丛等。活动点周围针叶林面积显著高于非活动点(F=- 3.116 ,P=0 .0 0 2 ) ,虽然针阔混交林在两者中的面积比例都较小,但活动点周围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明显地低于非活动点(F=- 2 .2 5 5 ,P=0 .0 2 4 ) ,在灌木林和草丛的面积上两者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褐马鸡在30 0 m尺度上喜欢活动于针叶林较多的地域,由于冬季针阔混交林不如针叶林能提供很好的隐蔽条件,褐马鸡避免选择针阔混交林;在10 0 m尺度上,活动点和非活动点的生境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草丛,无灌木林生境,活动点的针叶林面积明显地高于非活动点(F=- 2 .931,P=0 .0 0 3)。这表明褐马鸡在10 0 m尺度上虽然倾向于选择针叶林,但对其它类型的生境如针阔混交林和草丛是可以利用的,这可能与其广泛取食活动有关。褐马鸡大尺度上的隐蔽条件满足以后,在小尺度上主要是为了获取更为丰富的食物。在距离尺度上活动点距居民点的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显著大于非活动点(P=15。621;6。048;P=0.000;0.018)。通过逐步逻辑斯谛回归分析,发现距灌草丛的距离、距居民点的距离、100m范围内针叶林的面积、树高以及食物的丰盛度是冬季褐马鸡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子。以另外一个研究地收集的数据对所建立的栖息地选择模型的可靠程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对褐马鸡的越冬栖息地进行预测。

    • 上海市景观格局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

      2005, 25(5):958-964.

      摘要 (2205) HTML (0) PDF 577.00 K (2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量分析城市景观的空间格局,深入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机制,将有助于理解城市景观的格局与过程,分析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学后果以及制定更有效的景观管理策略。研究以城市景观生态学途径,应用基于GIS的景观格局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ANN)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上海市城市景观格局(1994年)及其变化规律,建立了能够较好地模拟上海市景观格局对居住区用地、道路密度、人口密度、城市发展历史与黄浦江等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响应的人工神经网络。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适于研究城市化驱动因素与城市景观格局的非线性对应关系,为景观格局形成机制和景观空间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实用的研究途径。

    • 北京市环城绿化隔离带生态规划

      2005, 25(5):965-971.

      摘要 (3160) HTML (0) PDF 1.20 M (4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运用生态规划方法、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数据,在分析北京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布局与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在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北京绿化隔离带的功能,提出了北京绿化隔离带的总体结构,景观格局与生态规划控制指标。研究表明:规划区内城镇建设用地已达4 0 .2 % ,现有土地景观布局零乱,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十分活跃,扩张趋势明显,要保证足够的土地资源以发展绿化控制带的难度很大。绿化隔离带土地潜力和适宜性的评价结果揭示,如果能够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进一步扩张,充分利用各类适宜性土地发展绿地,如林地、裸地、水体、耕地,重新规划分散的乡村居民点,释放一定的建设用地,则估计有6 5 .8%的潜力土地可发展为绿地。根据北京城市发展对近郊生态功能的要求以及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北京绿化隔离带的总体结构应是楔型环城绿化隔离带,即沿交通干线贯穿绿带,中-小型生活社区与小城镇分布在绿化隔离带之中。绿化隔离带的景观生态格局应是以森林为基质、河流道路为廊道、城镇与居民区镶嵌合理分布在森林绿地的格局形态。

    • 湖北利川水杉原生种群及其生境1948~2003年间变化分析

      2005, 25(5):972-977.

      摘要 (2170) HTML (0) PDF 580.92 K (2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保护和恢复水杉原生种群提供科学依据,对中国湖北利川水杉原生母树及其生境194 8~2 0 0 3年间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主要结果有:1194 8年初步调查为10 0 0多株,1983年普查有5 74 6株,涉及4个镇(场)、4 5个行政村,分布面积为6万hm2 ;2 0 0 3年普查为5 388株,分布范围没有大的变化,有2种分布类型:散生分布的有896株,群落分布的有4 4 92株,最大的种群为10 5和12 3株。2中国政府对水杉的保护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过去只重视对个体的保护,忽视了对群落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导致由混交林变为纯林、结构趋于简单、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更新困难,1983~2 0 0 3年的2 0年间已有386株水杉原生母树死亡,亟需对水杉原生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3应运用现代恢复生态学手段,开展水杉植被恢复重建理论研究,首先加强对集中分布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就地保护,其次小河河谷实施种群及其栖息地恢复与重建。4人为活动对水杉的危害加重,应减少及停止一切有害的人为活动,改善水杉原生母树生境,提高居民、社区自主参与水杉保护的意识;进行生态移民和实施退耕还林等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法。

    • 北京地区火炬树的萌蘖繁殖扩散

      2005, 25(5):978-986.

      摘要 (2626) HTML (0) PDF 710.05 K (2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通过调查火炬树单株和火炬树林分的萌蘖繁殖扩散状况和小样方方法调查火炬树林下的乔木树种天然更新,了解火炬树对北京主要植被类型:油松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刺槐人工林和灌木丛的扩散入侵情况。调查发现:在北京荒山爆破造林示范区,火炬树单株8a来4 5°扇形单方向扩散的最远距离为8.35 m,扩散萌蘖的最多株数达98株。立地条件差,特别是土层薄,裸露的岩石多是影响火炬树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但没有对火炬树萌蘖株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扩散的群体中地径以小径阶个体占主体,说明火炬树萌蘖能力旺盛。在已有高大乔木的立地,如侧柏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火炬树虽然能扩散进入,但只是伴生下木,很难形成优势群体;乔木林内光照明显影响火炬树的扩散数量和扩散规律;并且发现有10种北京当地乔木树种能在火炬树林下天然下种更新并且正常生长。分析表明火炬树没有对北京当地乔木群落构成威胁。火炬树能扩散进入邻近的灌木丛,并且扩散进入灌木丛的火炬树明显比扩散进乔木林内的火炬树长得高。火炬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了它是良好的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不可能成为顶极群落的优势树种。所以火炬树目前对北京山区自然、半自然森林生态系统没有产生入侵危害。

    • 锐齿槲栎林的天然更新——坚果、幼苗库和径级结构

      2005, 25(5):987-993.

      摘要 (2894) HTML (0) PDF 658.18 K (2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四川茂县地区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天然次生林进行研究,发现:(1)坚果完好比例约在14 %~2 6 %之间,完好坚果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比较高,但在天然状况下能够留存到隔年5月的坚果几乎没有。因此,实生幼苗的天然补充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 )林缘的幼苗密度低于所有其它生境的(p<0 .0 5 ) ,林中的幼苗密度最高,和林窗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 .0 5 ) ,而和灌丛的比较则没有差异。在灌丛幼苗密度和林中以及林窗的比较都没有差异。动物对坚果的取食速度则是林中的最慢(10 .0 % ) ,林窗和林缘的相同(分别为6 1.1%和6 6 .5 % ) ,都比较快(p<0 .0 1)。(3)林中的幼苗在小于10 0 cm的各高度内都有大量分布,说明在林中树冠下幼苗是可以长期存在的,在幼苗和种子阶段的锐齿槲栎可能是耐荫的。(4)在林中缺失幼树,在林缘则有包括幼树在内的完整的更新大小系列,表明林缘也可以成为更新的关键地点。(5 )在栎林的每一个大小级别上,萌生个体和实生个体都按各种比例伴生,说明导致萌生的干扰一直在发生,并可能在森林的更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说明该地区的锐齿槲栎林由萌生和实生起源的个体混合组成。

    • 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17种主要植物叶性因子的比较

      2005, 25(5):994-999.

      摘要 (2616) HTML (0) PDF 567.66 K (2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叶氮含量和低比叶面积的干旱地区植物往往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选取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地区17种主要植物(野生9种,人工8种) ,分别测定其比叶面积(SL A) ,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ass)及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ea) ,并与贡嘎山湿润森林样带测定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Nmass随SL A的增加而增加,但Nmass与SL A关系格局在固定沙丘野生多年生草本-灌木植物(类群1,Narea>3.0 g m- 2 )与流动沙丘野生短命草本植物(类群2 ,Narea<3.0 g m- 2 )之间存在策略位移现象,即在相同SL A下,类群1比类群2具有更高的叶氮含量,或在相同Nmass时类群1比类群2具有更小的比叶面积。在8个人工物种中,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绵柳和西北沙柳等灌木属于类群1,而甘草、小叶锦鸡儿、柽柳和青杨属于类群2 ,前者比后者具备更好的干旱适应机制,建议在生产上优先考虑前者。流动沙丘野生短命草本植物具有较低的叶氮含量和较高的比叶面积,这一特征与流动沙丘土壤贫瘠及其生长期内降水集中和土壤水分含量相对丰富密切相关。

    • 天山云杉种群空间格局与动态

      2005, 25(5):1000-1006.

      摘要 (2425) HTML (0) PDF 570.81 K (3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林是天山林区的重要针叶林。研究调查了两块分别代表天山云杉不同演替阶段的标准地,应用Ripley's K系数法研究了天山云杉种群空间格局与动态。结果表明:天山云杉是聚集型种群,天山云杉活立木、枯死木、天山桦(Betula tianschanica Rupr.)和天山柳(Salix tianschanica Rgl.)的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型;天山云杉枯死木的聚集强度大于天山云杉活立木的聚集强度;天山桦和天山柳的聚集强度大于天山云杉枯死木的聚集强度;天山桦和天山柳的空间格局随种群所处的演替阶段不同而不同,增长型种群在所有尺度上其空间格局都为聚集型,在大于70 m尺度上表现为均匀格局,而天山云杉成熟林中的天山桦和天山柳只在小尺度(0~4 0 m)上表现为聚集。随着天山云杉的生长,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小,聚集半径不断增大。从5 0 a以下天山云杉到5 0~10 0 a的天山云杉其聚集强度急速减小,这有利于天山云杉幼树获得足够的资源,是天山云杉幼树的一种生存策略或适应机制。15 0 a以上天山云杉的聚集强度增加,这是由于天山云杉生长到15 0 a左右时开始出现成熟后死亡,形成林窗有利于天山云杉林的更新。研究还对Ripley's K系数法和频次检验法进行了比较,Ripley's K系数法能够分析各种尺度下的种群空间格局,且不受样方大小的影响,结果清楚、直观。

    • 树木位置和胸径对人工林细根水平分布的影响

      2005, 25(5):1007-1011.

      摘要 (2023) HTML (0) PDF 481.25 K (2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福建三明莘口林场33年生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与树木位置和胸径大小的关系,探讨人工林细根水平分布特点。用土芯法(土钻内径6 .8cm,深10 0 cm)测定细根生物量,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分别随机取土芯4 1个和4 0个,同时记录离取样点最近的第1棵、第2棵和第3棵树的距离和胸径。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3.2 6 6 t/ hm2和2 .0 4 8t/ hm2 ,变异系数分别达37.3%和4 2 .8% ,细根生物量均遵从正态分布(p<0 .0 5 )。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均与离取样点最近第1棵、第2棵树的距离有显著的负相关,且以与最近第1棵树距离的相关系数最大。格氏栲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与最近第1棵树的胸径呈显著的正相关(p<0 .0 1) ,而与最近第2、第3棵树的胸径无关(p>0 .0 5 ) ;而杉木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则与最近第1、第2和第3棵树的胸径均无显著相关(p>0 .0 5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离取样点最近第1棵树距离和胸径可解释格氏栲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水平变异的4 1.0 % ,而离取样点最近第1、2棵树距离则可解释杉木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水平变异的4 0.6%。由于人工林细根水平分布呈现特定模式,规则取样估计细根生物量将产生系统误差。

    • 中国北部六种沙蒿的地理替代规律及其主导生态因子

      2005, 25(5):1012-1018.

      摘要 (2658) HTML (0) PDF 640.84 K (2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草原区沙地与荒漠区的6种沙蒿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标本查阅、分布区气象数据搜集与土壤成分测定,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差不嘎蒿为东蒙古-科尔沁分布种,褐沙蒿是浑善达克沙地分布种,黑沙蒿为腾格里-鄂尔多斯分布种,白沙蒿为戈壁-蒙古种,准噶尔沙蒿为中亚种,乌丹蒿为科尔沁沙地西部种。2黑沙蒿、褐沙蒿、差不嘎蒿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的地理替代分布,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构成东西向的地理替代分布。乌丹蒿由于与另几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不作为这几个种的地理替代种。3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5种沙蒿分布区内的热量、水分及土壤指标的差异,在黑沙蒿、褐沙蒿与差不嘎蒿这一地理替代中,黑沙蒿在年均温、最冷月均温、年较差、寒冷指数、6~7月份降水、湿润指数、水热综合因子、土壤酸碱度、土壤全磷含量上均与另两个种存在着显著差异。黑沙蒿向东北被褐沙蒿所替代,应该是水热以及土壤因子的综合作用。褐沙蒿与差不嘎蒿分布区内,主要是5~6月份的降水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是生长季前半期的干旱是褐沙蒿区别于差不嘎蒿并使两者之间发生替代的原因。对于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这一对地理替代种,同样是降水的变率是两者发生替代的原因。

    • 额济纳绿洲胡杨林更新及群落生物多样性动态

      2005, 25(5):1019-1025.

      摘要 (2743) HTML (0) PDF 608.25 K (3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额济纳绿洲胡杨群落演替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与胡杨林年龄、密度、地下水埋深、地表土壤含水量的相互关系,及胡杨更新中的根蘖株数、实生株数与胡杨林年龄、密度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胡杨种群在更新过程中根蘖株数与胡杨年龄、密度相关显著,根蘖性随胡杨年龄增长而加强,随密度增大而减弱,实生株的分布与胡杨年龄相关显著,而与密度、遮萌度相关不显著,实生苗只出现在中龄林中,而在老龄胡杨林和幼龄胡杨林中均无胡杨实生苗;胡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的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深和林冠遮萌度相关不显著,而与胡杨的年龄、密度相关显著,胡杨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增高,个体数量却减少,胡杨在种群发育过程不仅表现出自疏现象,并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表现明显的排斥异种现象。一个观点:逆境生存的建群植物种个体繁殖的最大收益性导致群落演替出现间断现象。由于极端环境胁迫下,胡杨在繁殖对策选择上,在胡杨林内胡杨种群更新选择以无性繁殖为主,而在胡杨林外的其它生境中胡杨种群更新以有性繁殖为主。针对上述观点,胡杨保护和更新在不同的生境中以不同的更新方式进行。

    • 中国西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

      2005, 25(5):1026-1032.

      摘要 (2896) HTML (0) PDF 834.72 K (3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基于Monteith光能利用率理论的碳通量估算模型C- FIX,1km分辨率逐旬SPOT/ VEGETATION遥感数据和全球1.5°×1.5°格网化逐日气象数据,估算了2 0 0 2年中国西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西部地区植被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季节变化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的NPP总量和平均生产力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 0 0 2年我国西部地区植被年NPP总量约为0 .96 Pg C(1Pg=10 1 5g)。西部地区年NPP空间分布基本格局是东南和西北两区域高,然后以东南西北方向为轴心逐渐向内陆中心迅速递减,该分布格局与各区域的水热条件差异和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异规律紧密相关。西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NPP具有显著的季相变化规律,这与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以及人为生产活动安排有很高的相关性。西部地区尽管土地面积广阔,由于区域气候和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导致土地资源可利用率差,生态系统整体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的生产力水平差异大且空间分布十分不均衡,是我国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

    • 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研究

      2005, 25(5):1033-1040.

      摘要 (2891) HTML (0) PDF 647.23 K (3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工农业的不合理开发、人口的剧增以及水库和涵闸水利设施的盲目建设等,引发了白洋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干淀、水污染、生态环境退化、泥沙淤积、湖泊萎缩以及航运中断等。恢复和重建已遭破坏的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并使其至少维持在最低生态水位上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分析白洋淀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利用水量面积法、最低年平均水位法、年保证率设定法和功能法等4种方法对其最低生态水位进行分析和计算,计算结果分别为7.32 m、7.33m、7.2 8m和7.2 7m。通过合理性分析,认为取它们的平均值即7.30 m作为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是合理的,符合白洋淀实际情况。

    • 泾河沿岸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2005, 25(5):1041-1047.

      摘要 (2067) HTML (0) PDF 679.61 K (2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MODIS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为工具,对泾河主干沿岸做10 km缓冲区(Buffer) ,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分析河岸带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同时对产生这种梯度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泾河自上游而下,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有3种不同的变化类型:(1)上升型(2 )下降型(3)无明显趋势,表现出斑块数量、丰富度、连接度的递增,形状指数、分维数和斑块大小的递减;类型水平上以农田、草地和农草交错类为主,这3种类型的景观指数表现突出,具有明显的峰值。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受到温度、降水、土壤等影响,同时,人为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使景观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景观格局的数量化对生态系统评估、监测起重要的作用。

    • 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005, 25(5):1048-1056.

      摘要 (1780) HTML (0) PDF 887.60 K (1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指标体系评价法,按自然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系统服务功能和土壤健康等方面,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原生植被区、人工恢复治理区、退化未治理区等3个样区,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了适合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建立了适合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评价模型和指标分级标准。最后,从自然生态学角度,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恢复途径、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并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及程度评价

      2005, 25(5):1057-1063.

      摘要 (2525) HTML (0) PDF 645.53 K (4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碳酸盐岩岩性的不同,发育的喀斯特在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和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石漠化类型。在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岩性、小生境种数、小生境组合、裸露石面面积、石砾含量和土壤总量6个因子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喀斯特石漠化分为2大类型,即显性石漠化和隐性石漠化,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主要特征。同时,分别石漠化类型选择了程度评价指标,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和欧氏距离公式建立了石漠化数量评价模型,即石漠化程度指数模型,用石漠化程度指数对样地的石漠化现状进行了评价,将6 4个样地划分为未石漠化,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5个等级。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2005, 25(5):1064-1074.

      摘要 (1920) HTML (0) PDF 973.11 K (2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了机理性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Vegetation- Soil- Integrated- Model,VSIM) ,该模型将土壤水分动态过程与植被生长过程相耦合,用以分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模型考虑了叶片尺度上气孔导度对净光合过程和蒸腾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考虑植被冠层结构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对模型进行尺度转换,并以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的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化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生物量的模拟草本和半灌木比乔、灌木好,主要植被类型L AI的季节变化与观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模型能够反映出流域降雨-产流过程,并且基本上也能够反映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范围。模拟结果表明,刺槐林和苹果林属于高光合-低蒸腾类型,农作物、白羊草群落和达乌里胡枝子群落属于高光合-高蒸腾类型,铁杆蒿群落和茭蒿群落属于低光合-低蒸腾类型,而沙棘灌丛和柠条灌丛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居中,但蒸腾量较高。流域内土壤水分在多年序列上基本平衡,而在不同的水文年表现出失衡。其中刺槐林、苹果林和沙棘灌丛的多年平均土壤水分在年内存在少量亏缺,铁杆蒿群落和茭蒿群落略有增加,而其它植被类型基本保持平衡。丰水年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都明显高于欠水年,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在丰水年表现为盈余,而在欠水年表现为明显的亏缺。

    • 苹果树蒸腾规律及其与冠层微气象要素的关系

      2005, 25(5):1075-1081.

      摘要 (1590) HTML (0) PDF 590.63 K (2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由热扩散植物液流技术测算得到的、周期为2 0 0 3年1~12月、时间步长10 min的苹果树蒸腾数据,结合同步观测得到果树冠层微气象要素值,分析太行山低山丘陵区10年生苹果树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微气象要素关系,旨在为该地区苹果生产提供必要的水分生态理论依据,并力图进一步完善苹果树蒸腾耗水理论。结果表明:(1)苹果树蒸腾(Tr)具有明显时间变化特征。Tr在晴天-多云日的主要和非主要生长季节日变化都表现为单峰曲线趋势。在阴天日,主要生长季节表现为多峰曲线趋势,非主要生长季节单峰除10月和3月份表现为双峰曲线趋势外,其余各月均为单峰曲线趋势。Tr日际变化或季节变化特征是3~4月份逐渐升高、5~6月份达到高峰值、7月份逐渐降低、10月末及11月初Tr迅速降低。全年Tr值为6 0 0 .9mm ,其中,主要生长期间(4~9月份)、非主要生长期间(1~3月份、10~12月份) TR值分别为5 0 2 .6、98.3mm ,分别占全年的83.6 %、16 .4 %。(2 )主要生长期内,Tr与冠层净辐射(Rn) ,空气温度(Ta)、湿度(RH) ,风速(V)等气象要素有很好的复相关性,统计回归方程为Tr =0 .2 7+0.042V+0.0067Ta-0.014RH(n=26352,Tr为单株蒸腾量,Tr、V、Ta、Rn的单位分别为L/h、m/s、℃、w/m2、RH为无量纲值,以%表示),R2=0.716,F计算=16573.65>>F0.01(4,26437)=3.32,且计算偏相关系数表明:各月影响苹果树Tr的最主要气象因子都是Rn。

    • 套袋对苹果果实微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005, 25(5):1082-1087.

      摘要 (1807) HTML (0) PDF 513.97 K (2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长季晴天,树冠不同方位套袋果温度变化规律各有不同。就日最高温度而言,以西南方位套袋果最高,东北方位套袋果最低,二者相差8.13℃。除了东北方位以外,同方位套袋果日最高温一般低于裸露果2 .95~6 .6 7℃。一天中,不同方位套袋果日最高温出现的时间与裸露果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日照和气温能更直接地影响裸露果。在正常套袋前提下,袋内、外湿度差异不大,袋内湿度主要受袋外环境湿度的影响。生长季晴天,外袋温度和外袋与内袋之间的温度非常接近,二者日最高温度超出最高果温8.6℃。而袋内气温和果温非常接近,二者日最高温仅差0 .4℃,说明袋内果温直接受袋内气温的制约。一天中,袋内最低温度和最高湿度一般出现在6 :0 0左右,而最低湿度和最高温度出现在16 :0 0左右,袋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30 98.4 x- 1.35 34。日照强度或气温与套袋果日最高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 .0 4 6 8x+8.91和y=1.4 11x- 2 .4 4 35。

    • 华北及西北地区岩黄芪根瘤菌的表型及遗传多样性

      2005, 25(5):1088-1094.

      摘要 (1751) HTML (0) PDF 516.49 K (2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分离自河北、内蒙古等5省区的岩黄芪根瘤菌30株及17株已知参比菌株,进行了营养利用、抗生素抗性、耐逆性及生理生化反应等12 5项表型性状研究,所得数值分类树状图表明不同宿主及不同地域的岩黄芪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通过对其中部分菌株进行16 S r DNA PCR- RFL P及BOX- PCR指纹图谱分析,聚类结果表明供试岩黄芪根瘤菌具有遗传多样性。

    • 白骨壤对石油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

      2005, 25(5):1095-1100.

      摘要 (1784) HTML (0) PDF 534.73 K (2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4种不同剂量的石油处理对红树植物白骨壤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含水量、相对电导率、根系活力与生物量、茎高和茎径生长量、存活率、萌发幼苗数、幼苗高度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5 0 mg剂量的伊朗轻质原油处理对白骨壤没有不利影响,30 0 mg、6 0 0 mg剂量的伊朗轻质原油处理有促进白骨壤生长的作用,12 0 0 mg剂量的伊朗轻质原油处理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而且出现较多的个体死亡现象。白骨壤对石油污染有较强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但大剂量能引起植株死亡。

    • 甜菜夜蛾飞行肌中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活性

      2005, 25(5):1101-1106.

      摘要 (1921) HTML (0) PDF 601.10 K (2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生化方法测定了参与飞行能源物质代谢的5种酶活力的变化,即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DH)、乳酸脱氢酶(L DH)、柠檬酸合酶(CS)和3-羟酰辅酶A脱氢酶(HOAD)。结果表明,1、3、5日龄处女蛾的GAPDH和CS酶活力显著高于7日龄蛾;但HOAD的活性恰恰与之相反,其酶活力随日龄的增加逐渐增强。GDH初羽化时活性较低,但到3日龄后增加到最大值,以后随日龄的增加活性逐渐下降,L DH的活性一直比较低,且不同日龄的酶活力差异不显著。交配状况和幼虫期饥饿处理对成虫的代谢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在第7代选育家系中,强飞家系的GAPDH酶活力显著高于短飞和不飞;而在第8代中强飞家系的上述5种酶的活性均高于短飞家系,而第10代中仅有CS的活性在强飞和短飞家系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均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甜菜夜蛾在初始阶段主要利用糖类作为能源物质,而后期飞行又可通过脂类代谢提供能量,且不同日龄的处女蛾和选择家系的飞行能力与代谢酶活性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 褐飞虱迁飞参数的数值模拟

      2005, 25(5):1107-1114.

      摘要 (2057) HTML (0) PDF 760.84 K (2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迁飞性害虫褐飞虱对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水稻有着十分严重的危害,其迁飞参数的时空变化是种群迁飞这一生态行为的重要体现。应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 (V3.2 )对我国褐飞虱北迁、南返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害虫的迁出虫源地、迁飞路径、降落区、空中迁飞速率、迁飞高度、迁飞历时和迁飞距离等迁飞参数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计算和客观分析,得到了与实际虫情普查和雷达观测资料相当吻合的结果,从而比较精确地阐明了褐飞虱迁出起飞、空中定向飞行、降落迁入等迁飞行为的动力学机制。

    • 大亚湾两种重要经济虾类热效应

      2005, 25(5):1115-1122.

      摘要 (1674) HTML (0) PDF 798.80 K (2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第1座大型核电站位于广东省大亚湾西侧,第1期工程于1994年初并网发电,第2期工程于2 0 0 3年5月正式投产,总装机容量为4 0 0 0 MW,经冷却系统排入大亚湾的热废水达2 0 0 m3/ s。核电站温排水的生态热效应问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亚湾海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两种重要经济虾类的高温热效应试验研究,测试了多项重要温度指标基准值。结果表明,斑节对虾和近缘新对虾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均为2 9~35℃,最适生长温度(OGT)均为33℃;在不同的驯化温度下,斑节对虾和近缘新对虾的起始致死温度(IL T50 )分别为37.5~38.1℃和38.9~39.3℃;最高起始致死温度(UIL T50 )分别为38.1℃和39.3℃;临界热最大值(CTM)分别为4 2 .72~4 3.6 0℃和4 1.5 8~4 3.90℃;生长的最高周平均温度(MWAT)分别为34.7℃和35 .1℃;短期暴露最高温度(MTSTE)分别为37.12和37.89℃;在不同驯化温度下,斑节对虾主动趋向选择的最适温度为2 6 .4~32.5℃,近缘新对虾为30.7~33.1℃;起始致死温度、临界热最大值和选择的最适温度等与驯化温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驯化温度提高,其逐渐趋向某一恒定的温度值。根据斑节对虾和近缘新对虾的热疚研究结果,结合这两种虾类的生态习性和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温度场的卫星遥感监测资料,探讨了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2种虾类资源的热效应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核电站温排水形成的温度场绝大部分的温升不超过4℃,温度场水域的温度变化基本上都低于2种对虾的生存安全温度,处于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温排水对大亚湾海区的斑节对虾和近缘新对虾资源热影响甚微。

    • 广东省水库轮虫分布特征

      2005, 25(5):1123-1131.

      摘要 (2737) HTML (0) PDF 766.40 K (3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 0 0 0年调查了广东省18座水库的轮虫种类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于2 0 0 1~2 0 0 3年研究了滞留时间对飞来峡水库、流溪河水库和新丰江水库三座典型水库(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4 d、172 d和6 4 4 d)轮虫分布的影响。共检到轮虫10 1种,其中大多数种类来自臂尾轮科(Brachionidae)、腔轮科(L ecanidae)、异尾轮科(Trichcercidae)和疣毛轮科(Synchaetidae)。常见属为龟甲轮属(K eratella)、臂尾轮属(Brachionus)、腔轮属(L ecane)、多肢轮属(Polyarthra)、异尾轮属(Trichocerca)、晶囊轮属(Asplanchna)、聚花轮属(Conochilus)和无柄轮属(Ascomorpha)。从不同生活习性种类组成看,每次采样均以浮游种类为主。在直流型的飞来峡水库中,底栖和着生种类占种类数的4 1% ;而在长滞留时间的新丰江水库中只占18% ;中等滞留时间的流溪河水库则介于它们之间。从不同食性种类的丰度看,在新丰江水库和流溪河水库中,轮虫以滤食细小悬浮颗粒物的种类(螺形龟轮虫、独角聚花轮虫和广生多肢轮虫)为优势种;而在直流型的飞来峡水库中,以劫掠粒径较大食物的种类(疣毛轮虫等)为优势种。聚类分析表明,不同营养水平水库轮虫的组成并不是绝然不同的,而是随着营养水平的上升逐渐发生变化的。在营养水平较低水库中以广栖性的螺形龟甲轮虫为优势种,随着营养水平的上升,螺形龟甲轮虫优势并逐渐降低,而异尾轮虫或臂尾轮虫优势度逐渐上升,并在中富营养和富营养水库中成为优势种。

    • 长江口潮滩生态系统氮微循环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效应实验模拟

      2005, 25(5):1132-1137.

      摘要 (1807) HTML (0) PDF 596.50 K (2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长江口滨岸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的自然分布特征,选取了两段典型的研究区域——崇明东部潮滩和浒浦岸段边滩,运用实验模拟和对比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谭氏泥蟹和河蚬对潮滩生态系统中氮营养盐的界面扩散及其早期成岩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谭氏泥蟹主要通过掘穴活动增加沉积物-水-气三相接触界面,促进沉积物中的无机氮(NH+ 4- N、NO- 2 -N和NO- 3- N)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并且也加快了沉积物中氮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速率,而河蚬则主要通过生理活动机制影响潮滩生态系统内氮素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结果深刻揭示了大型底栖动物通过生物扰动和生理活动作用机制,促进了长江口潮滩生态系统内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速率。

    • 珠江三角洲池塘养殖中多氯联苯的环境归趋(英文)

      2005, 25(5):1138-1145.

      摘要 (1849) HTML (0) PDF 710.24 K (2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珠江三角洲4个不同地方的养殖池塘中水样,泥样和不同种类的鱼样分析,结果表明水产养殖中多氯联苯的分布和归趋在不同分配相中有很大差别,水相中含量较低(8.0~2 4 .0 3ng·L- 1 ) ,沉积相中较高(7.32~36 .2 3ng·g- 1 ,干重) ,特别是工业活动频繁的地方,而乡村相对较低。鱼类不同食性对多氯联苯的积累及其同分异构体的分布有很大影响,肉食性鱼类比草食性鱼类积累更多的多氯联苯.其中代表性同分异构体有IUPAC 118,138,81/ 87,15 3,180 ,5 2 ,4 9,99,4 4。珠江三角洲水产养殖中多氯联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低。

    • 湖南柿竹园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植物吸收特征

      2005, 25(5):1146-1151.

      摘要 (3253) HTML (0) PDF 589.19 K (3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矿区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寻找和发现适合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重金属耐性植物是矿区植被恢复和污染土壤修复的前提。对我国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矿区调查发现,该地区选矿厂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普遍比尾砂库严重。选矿厂土壤砷、镉、铅、锌严重超标,尾砂库周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胁迫效应影响着植物物种分布,选矿厂物种分布较少,相比之下尾砂库的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柿竹园矿区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表现为富集型(如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 .和苎麻Boehmerianivea (L .) Gaud.)、根部囤积型(如攀倒甑Patrinia villosa和木贼Equisetum hyemale)和规避型(如蔓出卷柏Selaginelladavidii Franch和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 Andlerss)等3种类型。

    • 稻麦作物呼吸作用与植株氮含量、生物量和温度的定量关系

      2005, 25(5):1152-1158.

      摘要 (1620) HTML (0) PDF 581.88 K (2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准确估算植被的呼吸作用对于客观评价植被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作物生长、植株氮含量和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综合影响,研究以盆栽为主并与大田试验相结合,基于逐步收割法和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技术,于2 0 0 2年和2 0 0 3年冬小麦和水稻生长季原位测定了作物地上部分CO2 排放速率,并同时测定了作物生物量、氮含量和环境温度。试验处理分为常规管理、不同氮肥水平、不同播种期和不同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稻麦作物暗呼吸系数(Rd)不是常数,而是正比于植株氮(N )含量,两者的关系可用方程Rd=4 .74 N - 1.4 5 (R2 =0 .85 ,n=12 2 ,p<0 .0 0 1)来定量表述。用方程RD=(4.74 N - 1.4 5 )×Q( T- 2 5) /1 01 0 ×W模拟的作物暗呼吸量(RD)与大田测定结果一致。用国际上著名的作物模拟模型估算的稻麦作物维持性呼吸与用此方程模拟的结果具有可比性,而采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N)估算的结果则远高于本项研究,TEM用于估算农业植被的呼吸作用可能是不适合的。

    • 光强因子对少花桂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及精油含量的影响

      2005, 25(5):1159-1164.

      摘要 (2199) HTML (0) PDF 595.26 K (3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它不仅能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光还以环境信号的形式作用于植物,通过光敏色素等作用途径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使植物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除此之外,光还可以影响植物的初生代谢过程和次生代谢。因此提高植物体内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光的因素不可忽视。少花桂(Cinnamomum pauciflorum)是樟科樟属多年生常绿小乔木,其体内含有精油,鲜叶含油量可达3.5 % ,比黄樟树根含油量高出1倍左右,精油中黄樟油素纯度高达95 %以上。以少花桂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不同生境的光照条件,探讨光强因子对少花桂生长及精油含量的影响,以求对其生产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窗纱遮荫实现对其生境光的控制,研究了光强因子对少花桂幼苗形态结构、水分状况、光合指标、生物量、香桂油含量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境相对光照强度的减弱,叶片厚度、叶片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根冠比等都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平均单叶面积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株叶面积在6 1.5 %的全光照下有所增加,而在33.8%和15 .4 %全光照条件下大幅度减小;遮荫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根系相对不发达,根冠比小;生境的光照强度会影响植株的水分蒸腾,从而影响含水量。在同样光照下,全光照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保水能力最强,其次是64.5%全光照,最差的是15.4%全光照。光花桂幼苗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随生境中的光强减弱而降低。过度遮荫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CO2补偿点明显高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随生境中的光强度的减弱其光呼吸速率升高,单位叶面积的叶绿素含量增加,Chla/Chlb值减小。遮荫处理后,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的质量增加存在显著差异。遮荫过程中61.5%、33.8%和15.4%全光照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叶片鲜质量的增长速率分别为全光照的1.6倍、1.2倍和0.77倍。香桂油含量以61.5%和33.8%全光照为多,均比全光照高出5%左右,而15.4%全光照叶片含油量又较全光照少5%左右。香桂油中黄樟油素纯度,以33.8%、15。4%全光照生境下的少花桂幼苗叶片为高。少花桂幼苗轻微遮荫(61.5%全光照)栽培,能获得较高的枝叶产量和香桂油产率,重度遮荫(33.8%、15.4%全光照)能获得纯度较高的黄樟油素。

    • 珍稀乡土树种福建柏苗期DRIS营养诊断

      2005, 25(5):1165-1170.

      摘要 (1899) HTML (0) PDF 575.41 K (2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我国珍稀乡土树种福建柏的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对苗期的DRIS营养诊断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D-最优饱和设计法进行了福建柏苗期N、P、K3因素10处理盆栽施肥试验。与以往的研究仅以某月份或特定时间的取样制定的营养诊断标准不同,以整个生长季节(6~12月份)内选取的共计10 0份苗木叶片养分含量测定值为依据,成功制定了DRIS图解法及指数法的营养诊断标准,经检验其诊断正确率较高,验证了DRIS营养诊断方法可以排除1年生苗木不同月份叶龄的影响。福建柏苗期叶片3元素浓度最佳比值范围为N/ P=11.4 12 1±1.4 137;K/ N=0 .5 0 32±0 .10 39;K/ P=5 .6 16 8±1.0 6 0 4。DRIS诊断标准分别经各月份苗木叶片养分元素含量回代检验,所诊断的苗木N、P、K需肥次序与实际施肥量基本一致。以生长中期的8月份各处理苗木为例,列出各元素的DRIS诊断指数及相对需肥次序,诊断正确率达90 %以上。

    • 有机酸对菜地土壤磷素活化的影响

      2005, 25(5):1171-1177.

      摘要 (1994) HTML (0) PDF 576.07 K (2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室模拟研究两种有机酸(柠檬酸、草酸)对菜地土壤磷素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对菜地土壤磷的活化效果较明显,且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土壤磷活化效果越显著。两种有机酸的活化效果为草酸>柠檬酸。有机酸对磷的活化效果与土壤Olsen- P含量、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有效磷的释放随着有机酸浸提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 吉林省大安市生态环境规划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2005, 25(5):1178-1183.

      摘要 (2022) HTML (0) PDF 505.10 K (3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何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针对吉林西部研究区的特点,要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必须统筹规划,突出土地盐碱地治理的重点,实施土、林、水综合治理。根据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多目标、多层次、多变量、非线性的特点,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模拟封闭系统的动态变化,定量预测系统行为。并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开展了该区生态环境规划仿真研究,经过模型调控对比,提出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最佳方案。

    • >专论与综述
    • 流域生态学及模型系统

      2005, 25(5):1184-1190.

      摘要 (2751) HTML (0) PDF 905.16 K (3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域生态学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流域自然、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虽然流域生态学的发展较晚,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却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流域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在荷兰参与流域生态研究的经验探讨流域生态学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框架;重点论述了如何应用现代计算科学和信息技术建立流域生态学研究的定量方法和模型系统,最后给出了荷兰Veluwe湖和莱茵河下游的流域生态研究及模型实例。

    • 海洋中的凝集网与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2005, 25(5):1191-1198.

      摘要 (2722) HTML (0) PDF 720.71 K (3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是海洋中大量存在的能被爱尔新蓝(alcian blue)染色的由酸性多糖组成的透明胶状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由于其透明的特性而被长期忽视。TEP同时具有胶体和颗粒物的特性。作为胶体,TEP为细菌提供了栖息场所与降解基质,同时TEP可以吸收痕量元素,以改变这些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作为颗粒物,TEP可以聚集并沉降,由于其高的碳含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海洋的碳通量。由于TEP可以被中型浮游动物所摄食,所以TEP可以连接并缩短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介绍了TEP的定义、测量方法、来源、形成、及其与浮游植物的关系和其生态功能。

    • 遥感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的进展

      2005, 25(5):1199-1204.

      摘要 (2395) HTML (0) PDF 612.50 K (4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物种和栖息地的丧失,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航空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遥感成为能提供跨越不同时空尺度监测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工具,这方面的研究在欧美等国已经有了小范围的开展,在国内刚刚起步。国外关于生物多样性遥感探测的方法基本有3种:1.利用遥感数据直接对物种或生境制图,进而估算生物多样性;2 .建立遥感数据的光谱反射率与地面观测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模型;3.与野外调查数据结合直接在遥感数据上进行生物多样性指数制图。研究表明,物种直接制图法只能应用于较小的范围;生境制图的方法,应用广泛,技术相对成熟,研究范围局限于几百公里的范畴,但不能获取生境内部的多样性信息。光谱模型技术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植被复杂、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在遥感数据上直接进行生物多样性制图在加拿大已经得到了应用。

    • >问题讨论
    • 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上限

      2005, 25(5):1205-1212.

      摘要 (2474) HTML (0) PDF 785.14 K (3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从195 6年开始建设自然保护区,其间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时期之后,到2 0 0 2年底,中国建立了15 5 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4 14 86 6 km2 ,占国土面积14 .7%。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已经在2 0 0 2年末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然而,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仍在增长。由于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是严格意义的保护区,于是,作者提出应区分严格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与广义的自然保护地,发展一个由不同保护目的、不同保护程度、合理布局的自然保护区组成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体系,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思想。估算了现阶段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投入与管护费用,探讨了建设和管理2 0 0 2年末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资金需求。还提出研究中国自然保护区中人口、中国国土面积及分类和中国各种类型土地的适宜保护面积,探讨“在中国多大的国土面积可以建设为自然保护区?”这一命题,从保存生物物种、生物资源、主要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方面研究中国自然保护地的面积上限。

    • >研究简报
    • 种植Bt玉米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肥力的影响

      2005, 25(5):1213-1220.

      摘要 (2008) HTML (0) PDF 794.94 K (3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温室种植比较了美国Bt玉米(34B2 4 (Mon810 ) )与同源常规玉米(34B2 3)、中国Bt玉米(12 4 6×14 82 (Cry1A) )与常规玉米(农大3138)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Bt玉米品种5次取样(2 5、39、5 3、6 7、82 d)的根际土壤中都能检测到Bt蛋白,含量在2 0~80 ng·g- 1 dry soil之间。4个处理土壤硝化作用和精氨酸氨化作用强度在所有取样时期均没有显著差异;土壤蔗糖酶、土壤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分别只在2 5 d(农大3138<34B2 4与12 4 6×14 82 )、6 7d(34B2 4 >12 4 6×14 82和农大3138)和6 7d(34B2 4 >其它3个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脱氢酶、土壤脲酶和土壤呼吸强度则在多数取样时期多个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其与玉米品种特性关系密切,其中,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差异在两个Bt玉米品种、Bt与同源常规品种(34B2 4与34B2 3)、Bt与常规品种(12 4 6×14 82与农大3138)以及常规与常规品种(34B2 3与农大3138)之间均没有一致的规律,但34B24与34B23处理的土壤呼吸作用强度高于1246×1482与农大3188,说明种植该系列品种的土壤中微生物总活性较高、土壤代谢旺盛。82d后4个处理土壤有机质、NPK全量与速效养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本试验观测期种植Bt玉米并没有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的不利变化,但残留在根际土壤中的Bt蛋白是否达到生物有效活性浓度需要用生测法验证。商品化大规律种植Bt玉米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肥力的可能影响仍需要在不同生态区开展长期的定位监测与评价。

    • 黑河流域树木液流秋末冬初的峰值现象

      2005, 25(5):1221-1228.

      摘要 (1585) HTML (0) PDF 772.62 K (2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3套综合环境观测系统,分别布设在黑河上游祁连山区、中游绿洲边缘和下游荒漠河岸林系统,对青海云杉、樟子松、二白杨、白榆、沙枣和胡杨液流量进行了长期观测,最长观测时间为2 0 0 2年夏季到2 0 0 5年初。观测结果表明,不管是常绿树种还是落叶树种,树木液流量均会在秋末冬初出现一个峰值,而此时中下游地区的峰值大于夏季。出现这个峰值的时间,正是当地落叶树种的落叶期,也是生长季节向非生长季节过渡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的生长阶段,北半球中高纬度四季分明地区现有的不同树种的观测结果均表明,有这样一个峰值的存在,但在峰值相对大小上有差异。不同地区的观测结果表明,同一地点不同树种液流量大的周期波动具有一致性,而不同地点同一树种大的周期波动互异,这种大的周期波动与当地气候环境条件有关,我国西北干旱区出现秋末冬初液流量大于生长季节的现象,正是由于当地恶劣的气候环境条件所造成的。秋末冬初出现的液流量峰值现象,类似动物冬眠前的准备,是树木为应对严寒的冬季和漫长的早春而采取的生理措施。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