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5, 25(3):397-403.
摘要:根据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需要 ,将黄河流域城市分为 5个类别 ,基于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概念两个研究平台计算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 ,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基于降水量概念的黄河流域城市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7.95 5× 10 8m3,其中城市绿地和河湖最小需水量分别占总需水量的为 39.1%和 6 0 .9% ;基于水资源概念的黄河流域城市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 6 .0 4 3× 10 8m3,占黄河流域城市市区供水总量的 12 .86 %。 2城市类别与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级别的降低 ,基于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概念的黄河城市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均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3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高值区。4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环境现状用水量为 2 .876× 10 8m3,最小缺水量为 3.6 6 2× 10 8m3,其中城市绿地和河湖的最小缺水量分别为 0 .84 9× 10 8m3和 2 .830×10 8m3,亟需对黄河流域城市绿地和河湖系统进行补水。 5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与需水主体的状况密切相关 ,并受到城市面积、人口和GDP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深刻影响,而降水量、蒸发量和水资源量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较小,体现出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人控性的特征。
2005, 25(3):404-407.
摘要:温州三垟湿地是由古海涂演变成的城市近郊河网湿地 ,随着城市化及温州的经济发展 ,人类活动干扰越来越强烈 ,水质恶化 ,生物多样性低下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进行了分类 ,提出了理论服务价值与现实服务价值的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三湿地可计算的核心服务功能。计算出水质净化的理论服务价值为 2 380 0元 / (hm2· a) ,现实服务价值为 - 70 38元 / (hm2 · a) ;大气调节的理论服务价值为 6 6 0 8元 / (hm2 · a) ,现实服务价值为 398.2元 / (hm2 · a) ,现实服务价值都远远低于理论上可以达到的价值 ,并由此得出提高初级生产和增强水质净化能力是三湿地生态恢复的首要目标 ,而理论价值的估算值 ,可作为区域生态恢复的指标。
2005, 25(3):408-414.
摘要:以生态系统健康及压力 -状态 -响应 (PSR)模型作为研究方法 ,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建立一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遥感数据及统计监测数据为基础 ,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 ,采用 RS和 GIS技术 ,对每个小流域湿地进行单因子和综合评价 ,揭示盘锦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辽河三角洲盘锦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相对较好的区域面积占 2 2 % ,相对一般的占 5 2 % ,相对较差的占 2 6 %。 (2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相对较好 ,但其中局部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已经受到威胁 ,健康状况转为一般。 (3)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田开发与油田开发。
2005, 25(3):415-420.
摘要:三维绿量又称绿化三维量 ,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城市三维绿量的测量研究是城市绿化环境效益评价的基本前提 ,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彩红外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 ,研究了城市空间三维绿量定量计算的方法。在对植被遥感阴影图像分割的前提下 ,根据航空摄影时太阳、摄影机以及树木三者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 ,建立了空间三维绿量遥感中关键的植被高度模型。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建立了研究区主要树种的树高 -冠径相关关系模型。根据冠径 -冠高关系以及典型树种的树冠立体几何形态与绿量方程 ,运用 GIS分别计算了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江东区、海曙区和全市的总三维绿量和平均相对三维绿量 ,以及平均相对三维绿量的区域分布。宁波市全市及江北区、海曙区和江东区的平均相对三维绿量分别为 32 84 .4 m3/hm2 、36 5 2 .4 m3/hm2 、2 90 8.5 m3/hm2 和 32 2 9.7m3/hm2 ,总三维绿量分别为 16 0 6 .6万 m3、6 5 9.5万 m3、4 4 8.9万 m3和 4 98.2万 m3。研究结果不仅为城市绿化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而且还丰富了城市绿化评价指...
2005, 25(3):421-427.
摘要:破碎化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景观特征 ,深刻影响着区域的景观格局与功能。为深入探讨黄土高原景观破碎化的格局特征及其生态效应 ,选择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 ,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主成分分析对破碎化程度进行量化 ,并针对研究区相应的景观格局特征、造成破碎化的景观类型及土壤裸露程度 ,进行组成、分布及动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陕北黄土高原景观格局中的斑块密度特征对破碎化有较强的指示意义 ,其次则是景观的空间构型特征。草地和农地等与人为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景观类型是造成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且高破碎化区域的土壤裸露值明显高于低破碎化区域。
2005, 25(3):428-434.
摘要:通过抽样技术和实地调研 ,获得样本点 10 a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资料 ,从长时间尺度上对四川省峨边县和盐边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影响进行评价 ,并对经济成本与生态效益进行比较博弈分析。结果表明 ,天然林保护工程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影响 ,给各利益主体带来了不同的代价与收益。当生态环境改善到一定程度以后 ,获得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是可行的。对于各利益主体承担的经济代价与获得的收益之间的不平衡 ,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补偿 ,实现帕累托改进。
2005, 25(3):435-439.
摘要:以洞庭湖稻区黄鳝为调查研究对象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系统研究了黄鳝的繁殖生态。对黄鳝的性腺发育周年变化、繁殖行为、自然产卵过程、产卵条件及繁殖洞穴的构造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产卵室是黄鳝繁殖洞穴特有的构造 ,繁殖洞穴泥土p H平均值为 6 .73± 1.0 12。亲鳝有护卵习性 ,通过对 30尾守洞亲鳝的性腺观察和切片验证 ,守洞鳝多为雄鳝 (占 6 1.3% ) ,少数为兼性偏雄性 (占 38.7% ) ,守洞鳝 1:0 0~ 2 :0 0全在外面活动 ,守洞鳝体长 L (cm)与体重 W (g)回归方程为 :W=1.2 5×10 - 2 L1 .4 2 (r=0 .76 )。人工模拟条件下 ,泡沫组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 (85 .2 % )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 (2 5 .4 % ) (t=8.18,t0 .0 5=2 .4 5 ) ,仔鱼平均成活率 (6 4 .0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4 .0 % ) (t=3.73) ,同时对繁殖季节黄鳝为孵卵而所吐的泡沫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另外 ,证实了黄鳝产卵的最适放养密度为 2~ 3尾 / m2。为黄鳝的全人工繁殖和半人工繁殖提供了合理化的建议。
程家骅 , 丁峰元 , 李圣法 , 严利平 , 凌建忠 , 李建生 , 刘勇
2005, 25(3):440-445.
摘要:以 2 0 0 4年 4月和 6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大型水母的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区大型水母的主要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温度、盐度环境的关系、以及主要种类间的个体生长差异。结果表明 :4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多管水母约占 75 %、霞水母约占 15 %和沙水母约占 5 % ;6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沙海蜇约占 6 0 %、多管水母约占 2 0 %和霞水母约占 10 %。其中沙海蜇和霞水母为往年东海区大量暴发的种类。沙海蜇为低温高盐种 ,适温范围为 12~ 17℃ ,主要分布于黄海冷水团伸向东海舌锋的锋面以北海域 ,密集分布区最高网产为 10 0 0 0 kg/ h左右 ;霞水母为暖水高盐种 ,适温范围为 2 0~ 2 5℃ ,主要密集分布于东海北部的暖水控制海域。黄海冷水团势力强弱可作为判别沙海蜇暴发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子。东海区大型水母主要优势种的生长速度以沙海蜇最快 ,其次为霞水母 ,而多管水母相对较慢 ,且个体偏小。
2005, 25(3):446-453.
摘要:于 2 0 0 3年秋季在浙江温州灵昆岛进行了不同围垦年份的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 ,通过以空间替换代替时间替换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围垦年份滩涂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 ,并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 33种 ,隶属于 6门 8纲 2 0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在潮沟的不同位置即草滩 (GF)、边滩 (Ba C)和潮沟底 (Bo C) ,物种的组成和数量有所不同 ,草滩发现的大型底栖动物为 18种 ,边滩 2 3种 ,潮沟底 13种。草滩上的种类主要是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多毛类种类较少 ,软体动物的种数多于节肢动物的种数 ,以底上运动迟缓型的面上生活类群 (GS)为主。边滩底栖动物群落主要是由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组成 ,底内型和穴居型的面下生活类群 (GSB)为主。潮沟底发现种类大多为甲壳动物 ,以底内型和游泳型种类为主。草滩、边滩和潮沟底的种类 GS/ GSB分别为1.4 3、0 .4 4和 0 .4 4。 (2 ) 3条潮沟草滩、边滩和潮沟底的密度 GS/ GSB平均值分别为 3.86、1.14和 0 .2 1。(3)3条潮沟同一站位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草滩58.81g/m2,边滩67.07g/m2,潮沟底14.038g/m2,按照大小排序为:边滩>草滩>潮沟底。潮沟3个站位的生物量的平均值分为:1987年潮沟30.15g/m2,1992年潮沟47.65g/m2,1997年潮沟57.56g/m2,按照大小顺序为1997年潮沟>1992年潮沟>1987年潮沟。(4)不同围垦年份潮沟不同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Margalef种类丰度,Shannon Wiener指数,Pielou的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各有不同的表现。不考虑围垦年份因素,潮沟的3个站位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边滩>潮沟底>草滩;Pielou均匀度指数潮沟底>边滩>草滩;Simpson优势度指数草滩>边滩>潮沟底。(5)以不同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密度的4次方根为基础所进行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条潮沟共9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以分为3组,即潮沟底、边滩、草滩,以聚类时得到的距离矩阵为基础的2维的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结构更为直观的显示了潮沟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距离和相似情况,并支持聚类所得结果。讨论了围垦后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点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2005, 25(3):454-460.
摘要:基于 1998~ 1999年周年 4季原位水下光场观测资料及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 1992~ 2 0 0 1年悬浮物、叶绿素 a、透明度长期历史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沿岸带第 2号站点水体的生物学与光学特性 ,探讨了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AR)总量的日变化、垂直分布 ;光衰减系数的季节变化及光谱分布 ;影响光衰减系数的主要水色因子。结果表明 ,无论是 PAR还是光谱衰减系数其值都很高 ,其中 PAR衰减系数在 1.4 0~ 5 .30 / m间变化 ,均值为 2 .4 3± 0 .5 5 / m,秋季最大、夏季最小 ,真光层深度在 0 .87~ 3.2 9m间变化 ,均值为 1.98± 0 .4 1m;水下光谱在蓝光波段衰减最强烈 ,其次是红光、绿光 ,随着深度增加光谱成分出现绿移和红移现象 ,绿红光占得比例越来越大 ;光谱衰减系数随着波长的增加大致呈下降趋势 ,但在 6 70 nm附近有个峰值 ;基于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在混浊的沿岸带水体中影响光衰减主要因子为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叶绿素 a对 PAR衰减系数的贡献率只占到 1.5 9%~ 14 .2 1%。
2005, 25(3):461-465.
摘要:对武汉东湖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湖区 ,即站 、站 与站 浮游生物进行了群落级 DNA多态性的 DNA指纹研究 ,并就其拓扑结构与富营养化特征参数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如下 :(1)各站点总氮、总磷及叶绿素 a分别为 1.14 6~ 2 .2 35mg/ L、0 .0 13~ 0 .2 10 mg/ L 和 4 0 .2 5~ 10 9.2 2 μg/ L;(2 )所筛选的 5个随机引物共获得 2 9个扩增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占75 .9% ,各引物扩增谱带数在 2~ 6间。站 的扩增条带数最多、谱带多态率最高 (6 9.6 % )、特有带最多 ;(3)特定浮游生物类群的特异性 PCR扩增谱带为 1~ 6条不等 ,站间差别甚小。聚类及综合分析表明 :DNA指纹拓扑结构与浮游生物及特定浮游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丰度相吻合 ,并与富营养化主要指示参数存在明显相关 ,即在一定范围内浮游生物群落 DNA多态性与富营养化程度呈反方向发展 ,而原生动物则表现出同向性发展趋势。因此 ,群落级 DNA指纹分析不仅能为生态学研究洞开一片新颖的视窗 ,并有可能孕育出一种简便而灵敏的水体富营养化危机预警系统。
2005, 25(3):466-473.
摘要:为探讨森林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土壤动物群落随植被演替而发生的变化 ,于 2 0 0 3年冬季 ,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 5个演替阶段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 ,按代表不同分解阶段的新鲜凋落物层、腐叶层和腐殖土层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得土壤动物 13381只 ,分别隶属于 2门 8纲 2 0目。优势类群为蜱螨目 (Arcarina)和弹尾目 (Collem bola) ,二者共占总数的 94 .2 4 % ,A/ C为 7.6 6 ;常见类群为双翅目 (Diptera)。研究结果表明 :(1)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有别于真土层的垂直分布 ,类群数和个体数总体表现为向下递增的趋势。共有 19类、5 9.0 3%的土壤动物分布在底部腐殖土层 ,仅 8类、5 .35 %的土壤动物分布在新鲜凋落物层 ,其余共 8类分布在中间腐叶层。而且 ,不同类群在各演替阶段的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 )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随植物群落的演替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个体总数和类群总数在演替顶极阶段最高 ,其次为中期阶段 ,演替初期最低。但是 ,在目这一分类等级上 ,各演替阶段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类群基本一致 ,均为蜱螨目、弹尾目、双翅目和鳞翅目(Lepidoptera);(3)相似性分析表明,演替中期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与顶极阶段最为相似;但它们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差很大,顶极阶段最高,演替中期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能很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凋落物中土壤群落的多样性状况,并且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讨论了土壤动物在植被演替中的指示意义、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土壤动物类群以及影响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分布的主要因素。
2005, 25(3):474-480.
摘要:通过模拟试验和野外调查对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林分取样调查的结果表明 ,有两个树种凋落物覆盖的几个杉阔混交林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只有杉木凋落物覆盖的杉木纯林土壤 ,酸性磷酸酶活性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这 3种土壤酶活性均以具有凋落物种类最多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最高。除了土壤酶活性升高之外 ,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也明显高于仅有一种杉木凋落物覆盖的杉木纯林土壤。采用杉木叶凋落物与不同阔叶树种凋落物处理土壤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在凋落物投放量和 (1 5NH4 ) 2 SO4 施用量相同的控制条件下 ,随着投放的凋落物树种组成的增加 ,土壤中 1 5N的残留量也随之增加 ,而其损失量却随之减少 ;土壤中杉木幼树对于 1 5N的吸收量以及杉木幼树的单株鲜重也随着处理凋落物组成树种的增加而增加 ,具有不同树种数量的凋落物处理之间差异显著 (p<0 .0 5 )。可见随着凋落物树种多样性的增加 ,不仅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这两个基本的质量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而且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保蓄功能以及保证幼树良好生长等的生态功能明显改善。
2005, 25(3):481-490.
摘要:根系生态位研究是全面掌握植物群落特性、种间搭配以及生态功能的重要科学问题 ,其测度方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 ,对于合理指导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十分必要。将植物群落根系视为“标准地”,分布于每个土体层次的每个径级根系视为“植物种”,根量、根长、根数作为“植物种”的观测变量 ,仿照群落生态学方法 ,提出了一种综合计算根系生态位指数的方法。即将整个研究区域作为一个系统 ,将这一系统中所有植物群落 ,统一选用指标最大值 ,在纵向 (即相对于指标维的不同指标 )用上限效果测度公式统一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在横向 (土层、径级间 ,简称层径级 )进行合并运算 ,得出层径级根系参数 ,这一参数定义为层径级根系生态位指数 ;而将某一群落各层径级生态位指数之和 ,定义为植物群落根系生态位指数 ,从而使区域内所有植物群落间具有可比性。使用这一方法 ,对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科技试验县——青海省大通县退耕地人工植物群落根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根系生态位垂直空间分布大多数为典型的表层聚积型 ,表土层 0~ 2 0 cm根系生态位指数明显高于其它层次。植物群落根系比单一种群或纯林根系具有更高的生态位指数。根系生态位径级分布包括J级、反S型、S型和U型。J型多为粗根-深根型植物群落根系,反J型为细根-浅根型植物群落根系,S型和U型为上述22种类型之间的过渡型。根系生态位指数与植物群落群落地上部分鲜重生物量、根系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退耕地植物群落根系的生态位指数较为接近天然植被,明显高于农作物根系。青海云杉+中国沙棘、中国沙棘、青海云杉等3种植物配置模式更有利于退耕地植物根系生态位的恢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有效增加根系生态位、提高根系多方面功能的重要途径。
莫江明 , Sandra Brown , 彭少麟 , 孔国辉 , 方运霆
2005, 25(3):491-499.
摘要:通过处理 (根据当地习惯收割凋落物和林下层 )和保护 (无任何人为干扰 )样地的比较试验 ,1990~ 1995年期间研究了人为干扰对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细根和有机质的影响。在此 5 a的研究期间 ,由于人为干扰活动而直接从处理样地取走的林下层和凋落物总量为 2 1.7t/ hm2。在保护样地 ,林下层生物量从 2 .2 t/ hm2增加至 11.10 t/ hm2 ,地表凋落物 (包括枯死的林下层 )量则从 3.0 t/ hm2 增加至 13.3t/ hm2 。收割林下层和凋落物这种人为干扰活动对林地土壤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 ,但却显著降低土壤轻腐殖质 (Soil lightorganic matter)量。在细根分解过程中 ,其分解速率在处理样地(试验结束时细根残存量占起始量的 4 0 .8% )显著高于在保护样地 (试验结束时细根残存量占起始量的 4 4 .3% ) ;与 Ca、Mg和K元素不同 ,N和 P两种元素的释放速率在处理样地显著高于保护样地 ,表明这种人为干扰活动不仅直接取走所收割的林下层和凋落物中的养分 ,而且还可能增加林地有效养分的流失潜力。
2005, 25(3):500-506.
摘要:在标准株选择的基础上 ,采用整株挖掘法研究活性根的特征 ,采用旱季 0~ 2 0 0 cm土层土壤水分定点观测的方法观测土壤含水量 ,并籍此计算土壤水分相对亏缺值来描述梯田埂坎附近土壤水分的变化。研究显示 ,4个植物种在根系深度、生物量和根长分布、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柽柳根系深达 75 7cm,根系生物量和根长在 0~ 10 0 cm土层范围内均匀减少 ,但粗根在整个根系中占支配地位 ,细根的生物量和根长主要集中在 0~ 4 0 cm土层中。杞柳根系分布在 0~ 4 0 cm土层中 ,占全部根系生物量的 86 .0 % ,但粗根占绝对优势。 4 0 cm以下土层中 (杞柳根系分布的最大深度为 30 5 cm)根系生物量和根长逐渐下降 ,但细根长度超过粗根。杞柳的部分根系分布高于着生平面 ,而且这部分根系中细根占绝对优势。柠条的根系分布特征与杞柳相似 ,但粗根的比例大于杞柳。新疆杨根系分布较浅 ,最大深度仅为 136 cm。在 0~ 4 0 cm土层中 ,新疆杨根系生物量占总根系生物量的 77.2 %。 6 0 cm土层以下根系生物量急剧下降 ,根长在 80 cm以下同样急剧减少。在新疆杨的整个根系分布层中,虽然粗根在生物量上占优势,但细根长度远大于粗根。研究结果还显示,栽植不同植物种的埂坎附近水平范围内存在明显的土壤水分亏缺。柽柳埂坎、札柳埂坎、柠条埂坎、新疆杨埂坎的水分亏缺范围分别为230cm,437cm,274cm和399cm。垂直范围内,在4个测点均有一个土壤水分从表层往下增加的土层,该层在30~70cm范围内变化,只是随距埂坎的距离和植物种不同而不同。增加层以下,土壤水分开始持续下降70cm到200cm土层,具体的下降深度也因植物种和距埂坎的距离不同而不同。建议,(1)根系深、对土壤水分影响较小的柽柳是黄土高原地区较为理想的农林复合树种;(2)杞柳应栽植在梯田软硬埂的结合部,约在梯田埂坎高度的1/3到2/3处,并且采取及时平茬和秋粮作物配置的方法调控系统的竞争关系;(3)柠条可采取与杞柳相似的栽植和调控办法;(4)根系分布浅、对水分影响较大的新疆杨,除载植在埂坎顶部外成活比较困难,不是合适的埂坎栽植树种。
2005, 25(3):507-512.
摘要:大孔隙是森林土壤中常见的现象 ,对土壤壤中流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大孔隙研究方法的不成熟 ,各种方法得到的大孔隙半径范围并不一致。一般认为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之间的土壤孔隙为大孔隙 ,利用水分穿透曲线和 Poiseuille方程研究了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的大孔隙状况 ,这种方法一方面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衔接 ,另一方面所得到的大孔隙与土壤水分运动有关 ,反映了土壤大孔隙的研究目的 ,因而是一种相对合理的研究方法。岷江上游几种主要植被下土壤大孔隙半径主要集中于 0 .3~ 2 .4 mm之间 ,平均在 0 .4 8~ 1.17mm之间 ,均值为 0 .84 mm,均方差为 0 .2 2 6 ;且随着剖面的发育表现出上部土层多 ,下部土层少的特点。同时 ,半径在 2 .4~ 1.4 m m之间的特大孔隙较少 ,<1.0 m m的小孔隙较多。大孔隙的平均半径对于水分出流速率有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半径 >1.4 mm的孔隙数量影响最大 ,虽然其数量仅占大孔隙数量的 5 %以下 ,但决定了稳定出流速率 70 %的变异。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的最高比例为 2 1.2 2 % ,最低为 2 .6 % ;在大孔隙所占过水断面的比例小于20%的条件下,稳定出流速率随大孔隙的增多而增大。
2005, 25(3):513-519.
摘要:活性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轻组有机质。它在土壤中具有重要作用 :(1)可以表征土壤物质循环特征、评价土壤质量 ,可以作为土壤潜在生产力以及由土壤管理措施引起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早期指标 ;(2 )在养分周转中起重要作用 ,是植物的养分库 ,可以提供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如氮、磷、硫等 ;(3)能稳定土壤结构 ,对维持团粒结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从土壤养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方面讨论了活性有机质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土壤中的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等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活性有机质受土壤质地、含水量、温度等因素影响 ,与土壤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等也有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 C/有机碳比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负相关。
2005, 25(3):520-526.
摘要:从叶完全展开到生长季结束 ,对常绿阔叶树种日本米槠 (Castanopsis cuspidata(Thunb.) Schottky)和具柄冬青 (Ilexpedunculosa Miq)及落叶阔叶树种栎 (Quercus serrata Murr.)和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叶片的 N和 P浓度、含量和养分转移进行了测定 .在生长期中日本米槠新叶的 N浓度在 5月为 36 .6 g/ kg,然后降到 15 .5和 17.5 g/ kg之间 ,其老叶的N浓度波动于 10 .4和 13.1g/ kg的范围内 ,而具柄冬青新叶的 N浓度从 2 7.3下降到 16 .0 g/ kg,接着上升到 18.3g/ kg,其老叶的 N浓度在 12 .0到 15 .5 g/ kg的范围内。栎和栓皮栎的叶 N浓度分别从 2 8.8下降到 18.1g/ kg和从 2 8.5下降到17.5 g/ kg。日本米槠新叶的 N含量从 1.5 4下降到 1.35 g/ m2 ,接着上升到 1.5 0 g/ m2 ,其老叶 N含量从 1.36下降到1.0 0 g/ m2 ,接着上升到 1.2 1g/ m2,而具柄冬青新叶的N含量从2.25下降到1.60g/ m2,接着上升到2.20g/ m2,其老叶的N含量从2.13下降到1.65g/ m2.枹栎和栓皮栎的叶N含量分别从2.10g/ m2下降到1.28g/ m2和从2.95下降到2.13g/ m2。日本米槠新叶的P浓度由3.39g/kg降到1.12和1.15g/kg之间,其老叶的P浓度变化于0.66和0.88g/kg的范围内,而具柄冬青新叶的P浓度从2.39下降到0.69g/kg,接着上升到1.05g/kg,其老叶的P浓度变化于0.50到0.60g/kg之间。枹栎和栓皮栎的叶P浓度分别从1.60下降到1.00g/kg和从1.29下降到1.11g/kg。日本米槠新叶的P含量从0.14下降到0.09和0.10g/m2之间,其老叶的P含量波动于0.06到0.09g/ m2之间,而具柄冬青新叶的P含量从0.13下降到0.07g/m2,接着上升到0.13g/ m2,其老叶的P含量波动于0.07到0.09g/ m2之间。枹栎和栓皮栎的叶P含量分别从0.09下降到0.07g/ m2和在0.13到0.14g/ m2之间变化。叶的N和P浓度随不同树种的叶的类型和取样时间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常绿阔叶树种日本米槠新叶和具柄冬青新叶的N和P浓度高峰与其落叶高峰一致。以干重为基础的叶N和P浓度的季节变化和以叶面积为基础的叶N和P含量的季节变化模式相似。落叶阔叶树种的N平均转移率大于常绿阔叶树种,而它的P平均转移率与常绿阔叶树种相近。所有树种的P平均转移率大于N平均转移率。
2005, 25(3):527-537.
摘要: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为研究区域 ,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暖温带森林优势群落辽东栎林、油松林及刺槐人工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量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油松林、辽东栎林和刺槐人工林 3林分总生物量为 :86 .2 4 7、12 9.0 0 5 t/ hm2和 14 4 .795 t/ hm2 ,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 :85 .2 2 3、12 6 .989t/ hm2和 14 2 .4 88t/ hm2 ,随群落针阔树种转化替代 ,群落总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年均生长量为 3.2 75~ 5 .6 99t/ hm2。生物量和年生长量排序为刺槐人工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3林分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凋落物贮量表现为刺槐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林分郁闭度和林下凋落物的不同引起的 ;刺槐林和辽东栎林林下植被层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凋落物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同化器官的各种元素含量高于其它器官 ,茎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最低。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 :0 .74 5、1.378t/ hm2和 1.80 5 t/ hm2 。不同林分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差别较大。因采伐而引起的3林分林地养分流失量分别达65.45%、53.76%和25.1%。3林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营养元素积累量排序为:刺槐林>辽东栎林>油松林。凋落物营养元素贮量高于南方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雨林,但远低于华北针叶林。不同群落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之间营养元素的差异是由于生物种类和生物量的不同引起的。3林分生态系统(包括0~60cm土层)营养元素总贮量为32.953、296.479t/hm2和340.624t/hm2。0~60cm土层营养元素现存量排序为刺槐林>辽东栎林>油松林;系统各层次营养元素积累量排序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森下植被层。土层中营养元素贮量占该系统总量的96.10%~99.38%,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贮量仅占0.49%~2.3%和0.13%~1.51%。3林分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和年归还量排序为刺槐林>辽东栎林>油松林;年存留量排序为:辽东栎林>刺槐林>油松林;吸收系数和循环系数排序为:刺槐林>辽东栎林>油松林。油松林的利用系数是是辽东栎林和刺槐林的5.7倍。富集系数排序为:油松林>刺槐林>辽东栎林;其中油松林的富集能力分别是刺槐林和辽东栎林的4.28和4.8倍。油松林较高的利用系数和富集系数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耐瘠性。
2005, 25(3):538-542.
摘要:以野生苗移栽的蜈蚣草为试材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收获次数对蜈蚣草生长、砷吸收和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3次收获中 ,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 ,不同砷浓度处理之间蜈蚣草生物量的差异逐步缩小 ;不加砷的对照处理中 ,每次收获后的砷吸收速率下降趋势 ,而在 3个加砷处理中 ,第 2次收获和第 3次收获的蜈蚣草的吸砷速率为 6 3~ 75 μg/ (plant· d)、4 4~ 5 5μg/ (plant· d) ,均显著高于第 1次收获时的吸收速率。表明多次收获并没有降低砷的积累速度。由此可见 ,通过适当增加蜈蚣草的收获次数是提高砷修复效率的一种策略。
2005, 25(3):543-554.
摘要:研究于 1998~ 2 0 0 3年在库区 10个区县 ,35个调查点进行。研究时 ,库区蝴蝶的生活环境被划分为 80个小生境 ,设置样带6 6 1条 ;调查期间获得 (Sampled)蝴蝶 331种 ,10 780只个体。报道三峡库区蝴蝶群落的部分参数 :2 5 3种蝴蝶的小生境占有率低于 10 % ,占有 4 0 %以上小生境的蝴蝶只有 7种 ;在 6 0条以上样带都获得的蝴蝶有 16种 ,而在 10条以下样带内获得的蝴蝶 2 19种 ,占总数的 6 6 .2 % ;优势种 2 1个 (6 .3% ) ,常见种 12 5个 (37.8% ) ,少见种 10 3个 (31.1% ) ,罕见种 82个 (2 4 .8% ) ;相对多度高于 1%的种类 2 2个 ,仅占总数的 6 .6 % ;个体数分布的规律接近对数级数法则。三峡库区蝶类现在的分布反映了库区生境破碎化的结果 ,意味着适宜的生境斑块周围分布不适宜生境 ,种群受到面积、隔离、边缘等多种效应的影响 ,形成了现有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格局。
2005, 25(3):555-564.
摘要:现代表土花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研究是推断过去植被演化的基础。对中国草原区 39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花粉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表土花粉组合可反映出草原植被的总体特征。大多数样品中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 5 %。蒿属、藜科是草原区所有样品花粉组合中最主要的成分 ,两者在花粉组合中所占比例多大于 5 0 % ,且人类活动越强或气候越干旱 ,蒿属、藜科花粉所占百分比越高。花粉组合不能反映群落结构特征 ,如建群种、结构、盖度等的差异在花粉组合中表现不出来。即使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 ,禾本科花粉所占比例也多低于 10 %。花粉浓度在草原区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中意义不明确。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花粉组合存在明显区别 ,无倾向性对应分析 (DCA)分析表明 ,典型草原区样品在第一排序轴的排序值多高于 0 ,荒漠草原区样品的排序值小于 0 ;典型草原区藜科花粉百分比一般低于 2 5 % ,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大于 2 ,当蒿藜占花粉总数的 5 0 %以上时 ,蒿藜比值大于 2。荒漠草原区藜科花粉含量多高于 2 5 % ,蒿藜比值多为 0 .5~ 2 ,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多为 1~ 2。蒿属花粉属超代表性 ,但在蒿类建群的群落中 ,蒿属花粉多低于其在植被中的百分比。
左闻韵 , 贺金生 , 韩梅 , 吉成均 , Dan F.B. Flynn , 方精云
2005, 25(3):565-574.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 ,大气 CO2 浓度 ([CO2 ])的升高会导致植物气孔密度 (Stom atal Density,SD)和气孔指数 (Stom atal Index,SI)降低。这一关系成为推测地质历史时期大气 [CO2 ]变化的重要古生物指标之一。但是 ,[CO2 ]不是唯一影响 SD和 SI的环境因素。研究利用温度梯度和温度 +[CO2 ]梯度技术 ,以 7种美国中西部地区弃耕地常见草本植物和 3种美国东部落叶阔叶林优势木本植物为材料 ,其中草本包含豆科、非豆科 C3和 C4 功能型 ,就它们的 SD,SI,表皮细胞密度 (Epidermal Cell Density,ECD)和气孔孔径长度 (Stomatal Aperture L ength,APL)对 [CO2 ]和温度升高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沿 [CO2 ]梯度 ,所研究物种的 SD比 SI反应敏感 ,SD显示出与 [CO2 ]正相关、负相关和无显著相关性 ,SI显示出与 [CO2 ]正相关和无显著相关性 ;沿温度梯度 ,所研究物种的 SI比 SD反应敏感 ,SI显示出与温度正相关、负相关和无显著相关性 ,SD显示出与温度正相关和无显著相关性。ECD和APL和[CO2]和温度梯度也有不同的响应。这说明,除[CO2]外,温度也对SD,SI,ECD和APL有显著的影响。所以在用气孔特征重建地质历史时期[CO2]的变化趋势时,除准确建立气孔参数与[CO2]关系外,还应考虑大气温度对这一关系的影响。
2005, 25(3):575-580.
摘要:肉果秤锤树属安息香科秤锤树属 ,为作者近年发现的新种。这一新种性状独特 ,果实外形与秤锤树相似 ,但前者果实肉质、较大、较重 (约为后者的 6倍 ) ,较红 ,皮孔不明显 ,特别是以肉质果实与该属其它种明显区别。对研究秤锤树属和安息香科的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它的花、果都很美丽 ,具很好的观赏价值。但该树种自发现之日即处于极危状态。肉果秤锤树分布于四川乐山市 ,为亚热带偏湿性低山常绿阔叶林的伴生树种 ,该群落以栲树、青冈栎、润楠为建群种 ,是当地的地带性植被。对肉果秤锤树分布范围的 35 0 m2面积的树林设置样地进行研究。林木高达 30 m,以润楠为主要树种 ,样地中树林由于人为破坏 ,已有一些阳生性植物的渗入。肉果秤锤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幼时能耐适度荫蔽 ,成长后对光照强度要求较高。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 ,但由于种群个体数量太少 (14株 ,其中仅 2株成年大树 ) ,分布面积太小 (2 0 0 m2 ) ,以及位于人口稠密区 ,灭绝的概率极大。对肉果秤锤树各种情况下果实的活仁率、极危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发现果实活仁率与树或树枝的生活力有关 ,生活力强的树或枝果实活仁率高 ,反之则低。认为极危原因来自两方面:(1)环境的破坏:随低山常绿阔叶林的破坏殆尽,该种植被的伴生树种——肉果秤锤树亦随之在各地消失。(2)自身的遗传因素,该种种子休眠期长达1.5a,这一长的休眠期使其遭遇各种灾害的几率增加。该树种最近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
浦惠明 , 戚存扣 , 张洁夫 , 傅寿仲 , 高建芹 , 陈新军 , 陈松 , 赵祥祥
2005, 25(3):581-588.
摘要:以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 Q3和 HCN- 19为花粉供体材料 ,油菜近缘作物为花粉受体材料 ,在自然授粉条件下研究甘蓝型油菜与芸薹属近缘作物间的基因漂移频率。结果表明 ,油菜对芸薹属 6个种甘蓝、黑芥、埃芥、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的基因漂移率分别为 0、0 .0 2 4 %~ 0 .2 4 3%、 0 .0 2 8%~ 0 .0 92 %、 0 .10 9%~ 0 .95 1%、 0 .4 79%~ 0 .879%、 1.2 5 2 %~2 .191%。且基因漂移频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与杂交亲和性、花期同步率、种植面积等高度相关。通过花粉将抗除草剂基因漂移给近缘作物 ,油菜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作物。
2005, 25(3):589-595.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 ,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为探索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 ,综述了目前对我国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和对水华形成机理的一般认识。分析了导致蓝藻水华形成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等主要环境因素 ,论述了蓝藻 ,尤其是微囊藻成为水华优势种的可能原因。认为对水华的形成需要全面认识 ,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可能仅是蓝藻水华形成、且人们可以加以控制的因素之一 ;在探索水华成因时 ,不能仅仅局限于夏季蓝藻水华发生时环境特征的研究与观察 ,而应该提前关注蓝藻的越冬生理生态特征、春季复苏的生态诱导因子及其阈值以及在复苏后 ,蓝藻如何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群体 ,并逐步成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乃至形成水华的过程。并需要对蓝藻越冬的生存对策、蓝藻群体的形成的条件、蓝藻在春季复苏的触发条件及其生态阈值、以及蓝藻在与其它藻类种群竞争中取胜的生理生化特征有足够的认识。蓝藻水华的“暴发”是表观现象 ,其前提还是藻类一定的生物量 ,且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野外对水华形成过程的原位观测,提出了蓝藻水华成因的四阶段理论假设。即在四季分明、扰动剧烈的长江中下游大型浅水湖泊中,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生长)、上浮及聚集等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春节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迫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则决定了水华蓝藻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经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水华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现积聚,形成可见的水华。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理必须寻找导致水华形成的各主要生理阶段的解发因子或特异性因子,针对不同阶段蓝藻的生理特性,进入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弄清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并对其发生的每一过程进行预测,寻求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005, 25(3):596-605.
摘要: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的研究迄今已有近 5 0 a的历史 ,在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和环境标准的制定、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重金属污染治理、元素分析测定方法和规范、对生物体的毒性及生物体的响应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出版了很多专著。在对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研究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以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行为特征 (吸收、迁移、富集、毒害、解毒和抗性等 )为主线 ,从微观和宏观水平 ,系统综述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后从生物对重金属污染适应的分子机理、治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性、复合污染下环境标准制定的科学化以及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全球生物进化的趋势预测等方面作了研究展望。
2005, 25(3):606-614.
摘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使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然而近些年来由于黄河上、中游开发不断 ,砍伐、引水工程等引发了下游特别是河口三角洲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表现在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根据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现实问题以及 Ram sar公约要求 ,确定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即保护新生湿地和鸟类资源 ,栖息地恢复与保护 ,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的维持等 3个层次的目标。通过分析湿地生物和水量的相关性 ,计算了不同层次管理目标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量 ,即在不考虑输沙用水的情况下 ,黄河三角洲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适宜需水量和理想需水量分别为 4 0 .95× 10 8m3、5 2 .4 5× 10 8m3和 6 7.93× 10 8m3;在考虑输沙用水的情况下 ,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适宜需水量和理想需水量分别为 190 .95× 10 8m3、2 0 2 .4 5× 10 8m3和 2 17.93× 10 8m3。
2005, 25(3):615-620.
摘要:采用被视频度、林型权重、被视可能性 ,对富阳市富春江两岸风景森林进行计量评价 ,为两岸风景防护林的配置、管理提供正确的决策。通过地形及土地利用图、数值地形模型和视线入射角来确定景观的被视频度 ;引进人口重力模型来表示森林的被视可能性 ;采取一对一比较法判断林型权重 ;利用 Thurstone的比较判断矩阵得到各景观的评价值。通过使用林型权重 ,可判断景区森林布局的合理性 ,而评价值 (Li)的高低可作为森林景观是否需要改造的标志值。研究表明 ,景观的评价值 (Li)受被视可能性 (Gi)和林型权重 (Vi)的影响。景观评价值最高的为杨树苏柳银芽柳条带状混交林、杨树香椿枫香复层林两种木森林类型 ,其次为杨树河柳林带、杨柳枫杨桤木香樟块状混交林、桤木纯林、杨树纸浆林、柳树纸浆林、街道公园绿化带、枫杨纯林、桑树。森林是以小班为单位经营管理的 ,植被、林龄等在同一小班内基本一致 ,森林风景管理也至少要求对每个小班进行评价 ,因此 ,研究时网格大小起码在小班内含有几个网格 ,最适大小为 5 0 m× 5 0 m。
2005, 25(3):621-626.
摘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了针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涵盖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境 3个方面 ,评价指标分别是物种多样性、群落覆盖度、NPP、建群种年生长量、地表干燥度以及土壤有机碳等。评价系统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划分为轻微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以及系统崩溃 4级。作为案例研究 ,构建了结构和性能优化的多层感知器 ,评价了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结果表明 ,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2005, 25(3):627-632.
摘要: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 ,分别用正常、5倍和 10倍 3种不同浓度的人工配置的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进行污灌 1a。研究营养污染物 P在系统中的分配、循环及其被净化的效果。结果表明 :随污水处理浓度的升高 ,被更换的潮汐水中的含 P量和土壤含 P量都有明显提高 ;植物体各部分含 P量的高低顺序排列为 :叶 >茎 >根 ;在植物 -土壤系统中4个组分 CA0 、CA1 、CA5和 CA1 0 植物中 P元素的周转期依次为 4 .70 a、4 .6 1a、3.80 a和 5 .4 4 a;模拟植物 -土壤系统对污水中 P的净化效果显著 ,CA1 、CA5和 CA1 0 组的净化率分别为 81.2 3%、94 .4 0 %和 95 .6 3%。
2005, 25(3):633-638.
摘要:北方森林因其面积大、土壤碳储量高以及对全球暖化响应敏感而在全球碳平衡和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呼吸和木质残体分解释放出的 CO2 通量是北方森林生态系统输入大气圈的最主要的碳源。量化这个通量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机理过程 ,是评价和预测北方森林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必不可少的内容。综述了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和木质残体分解释放出的 CO2 通量随生态系统类型及环境条件而变化的一般格局以及自养呼吸和异氧呼吸在土壤表面 CO2 通量中的相对贡献 ;分析了影响北方森林土壤呼吸的主要生物物理因子 ;讨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并强调木质残体分解释放出的 CO2 通量虽然在以往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中常被忽略 ,但在火灾频繁的北方森林中不容忽视。
刘方 , 王世杰 , 刘元生 , 何腾兵 , 罗海波 , 龙健
2005, 25(3):639-644.
摘要: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 ,探讨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随着植物群落退化度的提高 ,土壤出现粘质化 ,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含量减少 ,提高了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潜能 ;随着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垦殖率增加 ,引起土壤质量明显退化 ,加剧了石漠化发生的强度和速度。石漠化区土壤有机质、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钾含量与植被覆盖率、土地复垦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以这些参数作为评价指标 ,初步将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潜在影响的程度分为 3个等级。
2005, 25(3):645-653.
摘要:应用“相邻格子法”对浙江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甜槠种群进行调查 ,将 2 5个样地分为不同演替阶段和不同生境的森林群落两大类型。对甜槠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分析 ,绘制甜槠种群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 ;并用泊松方差 /均值比率等 5个聚集度指标测定其种群分布格局。结果显示 :马尾松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次生常绿阔叶林→成熟山坡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 ,马尾松林中甜槠个体极少 ,针阔叶混交林中种群结构为增长型 ;次生和成熟常绿阔叶林中其种群结构都比较稳定 ,但从群落外貌和结构仍可看出前者的次生性。不同生境的群落包括成熟沟谷常绿阔叶林、成熟山坡常绿阔叶林、黄山松林和黄山松针阔叶混交林 ,甜槠由沟谷地带的零星个体变为山坡上的稳定型种群 ,中山地带的黄山松林和黄山松针阔叶混交林中甜槠种群呈增长型 ,但不会取代黄山松的优势地位。种群空间格局大都为集群分布 ,并符合负二项式分布 ,仅两个次生群落的甜槠种群因缺 、 、 级幼苗而呈随机分布。此外 ,对成熟常绿阔叶林中不同大小级个体分布格局动态的研究表明 :甜槠在幼苗、幼树时为集群分布 ,随着甜槠个体进一步增大 ,其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变为随机分布。甜槠以其较强的更新能力 ,成为本区低海拔成熟常绿阔叶林中十分稳定的优势种。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