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CO2加富对两种海洋微绿藻的生长、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005, 25(2):197-202.

      摘要 (2227) HTML (0) PDF 360.72 K (2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 CO2 加富对两种海洋微绿藻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CO2加富 (含 5 0 0 0 μl/ L CO2 的空气 )促进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但两种藻对 CO2 加富的敏感性不同。CO2 加富对小球藻生物量影响的敏感性小于亚心形扁藻。CO2 加富使两种藻的干重和光合速率显著增加 ;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 ;但两种藻的 Chla含量和 Car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不明显。高浓度 CO2 生长的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的 MDA含量比对照低 ,表明 CO2 升高可以减轻微藻的膜脂过氧化损伤 ,有利于膜脂稳定性的保持 ;在正常浓度 CO2 (36 0μl/ L )条件下 ,抗氧化酶 SOD、POD、CAT、GR的活性因藻种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 ,高浓度 CO2 (5 0 0 0μl/ L )培养条件使得这些抗氧化酶中的 SOD、CAT、GR的活性显著降低 ,而POD活性变化则不明显。 CO2 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抗氧化酶活性需求的减少 ,从而对藻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能力。另外 ,光合速率、Chla含量和 Car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因藻种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 两个不同生态特征蝗区东亚飞蝗的两种代谢酶(英文)

      2005, 25(2):203-209.

      摘要 (1995) HTML (0) PDF 413.02 K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骅和平山是中国河北省两个不同的蝗区 ,这两个蝗区的生态特征有很大的不同。黄骅位于河北平原 ,靠近渤海湾 ,属于滨海蝗区 ,蝗区植被以芦苇为主 ,是我国东亚飞蝗重点防治地区 ;平山位于河北和山西交界处 ,仍属于山区 ,蝗区位于岗南水库库区 ,属于滨湖蝗区 ,植被以稗草为主 ,并兼有玉米、豆类等农作物 ,为了保护岗南水库水质不受污染 ,该蝗区很少进行防治。对采自这两个蝗区东亚飞蝗的两种代谢酶 :酯酶和谷胱甘肽 S-转移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用对氧磷、马拉氧磷、西维因及毒扁豆碱等 4种抑制剂对这两个种群飞蝗的酯酶进行体外抑制实验 ,结果表明 ,这两个种群的大部分酯酶属于 B-型。在雌性飞蝗中 ,用α- NA,α- NB和 β- NA3种酯酶底物测定酯酶活性 ,黄骅种群比平山种群的酯酶活性分别高 1.6 3、1.6 6和 1.70倍 ,雄性中则分别高 1.12、1.4 1和 1.2 7倍。对两个种群酯酶活性频率分布进行比较 ,黄骅种群中酯酶活性高的个体数远大于平山种群。两个种群酶活性的差异与马拉硫磷半致死剂量 (L D50 )的差异很相近 ,这提示酯酶活性的提高在东亚飞蝗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中起一定的作用。酯酶活性频率分布显示出东亚飞蝗黄骅种群比平山种群具有较高的马拉硫磷抗性发展趋势,其抗性发展速度较平山种群快。然而,黄骅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略低于平山种群,因此推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这两个东亚飞蝗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无明显相关。

    • 光照对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影响

      2005, 25(2):210-214.

      摘要 (1985) HTML (0) PDF 325.64 K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细胞计数法对不同光照强度、光谱成分、光周期对蒙古裸腹摄食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光强在 70 0 0 lx时蒙古裸腹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最高 ,成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分别为 0 .5 2 8± 0 .0 0 9ml/ (ind· h)和 1.113± 0 .0 15μg C/ (ind· h) ,幼的滤水率分别为 0 .4 95± 0 .0 14 ml/ (ind· h)和 1.0 5 1± 0 .0 0 8μg C/ (ind· h)。在蓝光下蒙古裸腹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明显高于绿光组。光周期 L∶ D为 12∶ 12时蒙古裸腹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最高 ,成和幼的滤水率分别为0 .4 6 1和 0 .35 5 ml/ (ind· h) ,摄食率分别为 1.2 4 2和 1.0 0 5μg C/ (ind· h) ,而在 L∶ D为 0 :2 4时摄食强度最差 ,成和幼的滤水率分别为 0 .0 70和 0 .0 5 0 ml/ (ind· h)。在自然光照下 ,蒙古裸腹对小球藻的摄食强度在 7∶ 0 0~ 11:0 0和 15 :0 0~ 19:0 0最高。

    • 东、黄海鳀鱼的胃排空率及其温度影响

      2005, 25(2):215-219.

      摘要 (2059) HTML (0) PDF 281.88 K (2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受控条件下 ,以卤虫幼体为饵料 ,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鱼的胃排空率 ,并比较了线性、指数和平方根 3种常用数学模型对其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统计结果表明 ,3种数学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鱼的胃排空曲线 (df =10 ,r2 =0 .782 0~0 .96 2 9,P<0 .0 1) ,综合评价结果则进一步表明 ,指数模型最适于定量描述其胃排空曲线 ,平方根模型次之 ,直线模型较差。在研究温度范围内 ,鱼的胃排空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增大 ,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 Rt=0 .0 35 4 e0 .0 76 6 T (R2 =0 .9770 )加以定量描述。

    • 粘盖牛肝菌不同菌株对Zn2+、Cd2+的吸附及其对油松Zn2+、Cd2+的耐受性

      2005, 25(2):220-224.

      摘要 (2017) HTML (0) PDF 257.23 K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同一菌根真菌不同菌株对重金属的耐受性 ,选用采集于内蒙古阴山山脉不同地区的粘盖牛肝菌 (Suillusbovinus)的不同菌株进行研究。首先 ,在不同浓度 Zn2 + 、Cd2 +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菌丝体 ,以了解各菌株菌丝体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吸附能力 ,采用烘干法和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菌丝体的生物量和菌丝体、培养液中 Zn2 +、Cd2 +含量 ,结果表明 :劈柴沟粘盖牛肝菌在 Zn2 +、Cd2 +胁迫条件下 ,生物量、吸附能力约为其余各菌株的 1.5~ 2倍。其次 ,为了探明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形成菌根后对 Zn2 + 、Cd2 + 胁迫的耐受性及其耐受机理 ,采用一次性定量浇灌不同浓度 Zn2 + 、Cd2 + 溶液的方法 ,测定了菌根化油松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及 Zn2 + 、Cd2 + 含量的分配 ,结果表明 :菌根形成后能显著促进油松的生长及对 Zn2 + 、Cd2 + 胁迫的耐受性 ,并且菌根能够帮助油松吸收基质中大量的 Zn2 +、Cd2 + ,根中重金属的含量是茎叶中的 2~ 3倍以上 ,非菌根苗在重金属浓度稍高(Zn2 + :4 0 0 mg/ kg;Cd2+:4 0 0 mg/ kg)时就会死亡。经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证实,劈柴沟粘盖牛肝菌对Zn2+、Cd2+的耐受性及对油茎叶中,使重金属在体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使自身免受毒害。

    •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对黑麦草光合色素和光合产物的影响

      2005, 25(2):225-231.

      摘要 (1691) HTML (0) PDF 335.88 K (2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含有内生真菌的黑麦草 (L olium perenne L.)种子为材料 ,采用加热处理方式构建内生真菌非感染的黑麦草种群 ,通过比较内生真菌感染 (EI)和非感染 (EF)植株在正常条件下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相对水分含量、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等指标的差异 ,探讨黑麦草 EI和 EF种群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 :在中度胁迫后期 ,EI植株叶片的 RWC显著高于 EF植株 ,即 EI植株的保水能力更强。轻度水分胁迫下 ,内生真菌感染可使其宿主植物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以增强宿主的渗透调节能力 ,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加大 ,内生真菌的这一增益效应不再起作用 ,此时 ,宿主植物将更多的光合产物——淀粉积累于体内 ,以度过不良环境。第 2年春天 EI和 EF种群的恢复生长情况进一步表明 ,经过中度干旱胁迫后 ,EI种群的恢复更为迅速。生物量的大小是植物种群净光合作用能力的直接体现 ,研究中在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 ,黑麦草 EI种群的生物量显著高于EF种群 ,但从光合色素的变化来看 ,相同水分状况下 EI和 EF植株的 Chla、Chlb以及 Car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 ,这说明内生真菌感染并未缓解干旱胁迫对光合色素的变化来看,相同水分状况下EI植株的Chla、Chlb以及Car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这说明内生真菌感染并未缓解干旱胁迫对光合色素的破坏,内生真菌可能通过其它途径来改善宿主植物的光合作用。

    • 亚欧美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005, 25(2):232-236.

      摘要 (1688) HTML (0) PDF 320.59 K (2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 12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主带明显、重复性好的 9个引物 ,对来自不同地域和寄主的 7个群体的 14 2个栗疫病菌菌株进行 RAPD分析。 9个引物共扩增出条带 12 4条 ,其中多态性条带 111条 ,多态性比率为 89.5 2 %。利用 Popgen3.2软件对供试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 UPGMA聚类。结果表明 ,中国地区 4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大 ,与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群体间的相似性较小 ;美国和意大利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大 ,且它们与日本群体间的相似性大于与中国群体间的相似性。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率为 0 .2 35 1,其中在地区水平上 ,82 .34%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 ,17.6 6 %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 ,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 2 .3311;而在寄主水平上 ,则 79.4 2 %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 ,2 0 .5 8%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 ,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 1.92 97。

    • PCR-DGGE方法分析原油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多样性

      2005, 25(2):237-242.

      摘要 (2005) HTML (0) PDF 338.04 K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基于 16 S r DNA的 PCR-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 DNA进行序列分析 ,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注水井 (12 # 9- 11)和与该注水井相应的两个采油井 (12 # 9- 9S、13# 11- 8)井口样品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并鉴定了部分群落成员。 DGGE图谱聚类分析表明注水井与两油井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分别为 30 %和 2 0 % ,而两油井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为 5 4 %。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序列分析表明注水井样品和油井样品中的优势菌群为未培养的环境微生物 ,它们与数据库中 α、γ、δ、ε变形杆菌 (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 (Bacteroidete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DGGE与分子克隆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机理 ,以及指导 MEOR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 温度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2005, 25(2):243-248.

      摘要 (1863) HTML (0) PDF 310.72 K (2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温度是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积累和分解的主要影响因子。培养试验研究了 5个温度梯度下东北三江平原地区 3类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 )沉积物有机 C的矿化特征 ,以及冻融过程 (7次 )对其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每升高5℃ ,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沉积物在 2 6 0 d培养期内有机 C矿化量分别增加 3.1%、3.3%和 1.6 %。在较低温度(10、15、2 0℃ )下 3类湿地沉积物的有机 C矿化速率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但在较高温度 (2 5、30℃ )下前期 (0~ 110 d)的矿化速率明显高于后期。 3类湿地沉积物有机 C矿化温度系数 (Q1 0 )在前期较大 (2 .9~ 3.6 ) ,并出现明显的波动 ,后期逐渐趋于稳定(2 .0 )。到培养结束时 ,泥炭沼泽和腐殖质沼泽沉积物的轻组 C(比重 <1.7)占总有机 C百分比 (约占起始有机 C总量 80 % )的下降幅度与温度成正相关 ;而沼泽化草甸沉积物的轻组有机 C(仅占起始有机 C总量 5 % )的下降幅度较小 (2 .5 %~ 2 .9% )。试验结果还表明 ,在 2 0℃下培养 ,3类湿地沉积物的有机 C矿化速度明显受冻融处理的抑制,在10℃下培养其影响则很小。

    • 水分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2005, 25(2):249-253.

      摘要 (2089) HTML (0) PDF 252.93 K (3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 5个水分梯度下两种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 ,沼泽化草甸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 30 d后基本达到稳定状态。沼泽化草甸有机碳矿化适宜的含水量为 6 6 % WHC左右 ,且达到适宜含水量后 ,有机碳的矿化不受含水量增加的影响 ,矿化速率基本稳定。泥炭沼泽有机碳在 30 % WHC、5 0 % WHC两个水分梯度下 ,培养 30 d后 ,分别出现一个大约 10 0 d和 6 0 d的快速矿化期。泥炭沼泽有机碳矿化的适宜含水量为 30 % WHC左右 ,超过适宜含水量后 ,其有机碳的矿化对水分变化反应非常敏感 ,水分过多明显抑制其有机碳的矿化。水分对两种湿地有机碳矿化影响机制的差异是造成两类湿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积累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还表明 ,泥炭沼泽湿地积水环境的减弱将会加速其有机碳的矿化 ,造成湿地有机碳的大量损失。

    •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2005, 25(2):254-260.

      摘要 (4893) HTML (0) PDF 300.22 K (4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其目的是明确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地区 ,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 ,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建立的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 ,以安徽省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 ,在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评价的基础上 ,以中国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为背景 ,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安徽省生态系统叠加影响 ,形成了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将安徽省分为 5个生态区、16个生态亚区、4 7个生态功能区 ,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措施的确定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 小冶炼地区PAHs污染及其风险评价

      2005, 25(2):261-267.

      摘要 (1725) HTML (0) PDF 334.08 K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样分析了中国东部沿海某镇小冶炼地区多介质环境中 PAHs的浓度水平 ,发现小冶炼集中生产区内大气中 17种PAHs总浓度 (Σ PAHs)高达 4 170 ng/ m3,是区外大气中 Σ PAHs平均值的 6倍 ;该区内河及边境河流下游河水中 Σ PAHs平均为 8.17μg/ L ,远大于边境河流上游河水中的Σ PAHs平均值 (2 .17μg/ L ) ;表层水稻土中Σ PAHs平均为 15 2 mg/ kg,并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少 ;水稻根、茎叶、籽实中Σ PAHs平均分别为 5 2 9μg/ kg、5 39μg/ kg、10 5μg/ kg。类比调查表明 ,小冶炼地区各环境介质中的 PAHs浓度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文献报道值。估算了当地居民及冶炼工人经呼吸进入体内的 8种致癌 PAHs的量 ,分别达 5 30 ng/ d和 1138ng/ d。调查了小冶炼地区及其周围地区近 3a死亡人群的死因 ,发现该区死亡人群中病死比例和死于癌症比例平均分别达 32 .2 %和 2 5 .6 % ,均高于周围地区的相应值 (2 3.3%和 16 .0 % )。

    • 长江河口大型工程与水体生境破碎化

      2005, 25(2):268-272.

      摘要 (1968) HTML (0) PDF 279.24 K (2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口生境是河口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是海洋典型生境类型之一。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河口自然生境破碎化的过程 ,是河口综合整治中对河口生态系统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 2 0 0 2年 5~ 6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海域水体生境 7个指标进行取样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 :工程建设已对长江河口海域水体生境破碎化产生了明显影响 ,造成局部小尺度海洋水系改变。依盐度可将河口水体生境分为 3种斑块类型 ,依 DO、COMMn、Si O3- Si、Chl a可分为 2、3、3和 6种斑块类型 ,而依浮游植物 (取自然对数 )和浮游动物个数总数可分为 4种和 5种斑块类型。水体水境 7个指标的景观多样性指数 (H )、优势度指数 (D)和破碎度 (C)存在着显著差异 ,H值以 Chl a最大 (0 .5 8) ,DO最小 (0 .0 4 ) ;D值以 COD最大 (0 .30 ) ,浮游植物最小 (0 .0 8) ;C值以 Chl a最大 (0 .30 ) ,DO最小 (0 .0 5 )。除盐度外 ,2 0 0 2年长江口水体 DO和 COD的斑块数量以及 H、D和 C值均大于一期工程前期 (1997年 5月 )。这表明一期工程建设已对河口水体生境破碎化和生境景观多样性产生明显影响,水体生境斑块分布格局受一期工程建设导致的河口局部水动力改变影响很大,值得深入研究。

    • 环境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

      2005, 25(2):273-278.

      摘要 (2455) HTML (0) PDF 265.34 K (2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生态系统研究了白银有色金属冶炼矿区周围环境中重金属的分布及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 ,工厂在冶炼过程中已造成 Pb、Cd、Cu、Zn对周围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含量与距工厂的距离呈负相关 ;重金属在各种生物体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累积 ,其吸收累积量随重金属和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土壤的污染 ,使农作物和牧草中 Pb、Cd含量超过动物的最大耐受量和中毒的临界值 ;动物研究发现 ,肾脏、骨骼和肝脏是机体内重金属蓄积的主要器官。因此 ,放牧动物可作为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的标识 ,对评价重金属环境污染对当地人群的危害也有重要意义。

    • 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2005, 25(2):279-282.

      摘要 (2061) HTML (0) PDF 197.25 K (2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呼吸作用、纤维分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相对较低浓度恩诺沙星残留(0 .0 1μg/ g土 ,0 .1μg/ g土 )刺激土壤呼吸作用 ,相对较高浓度恩诺沙星残留 (1μg/ g土 )对土壤呼吸作用产生抑制 ,药物作用活性维持期为 6 d;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纤维分解作用影响较不明显 ;较低浓度恩诺沙星残留 (0 .0 1μg/ g土 ,0 .1μg/ g土 )对土壤氨化作用有刺激作用 ,而较高浓度恩诺沙星残留 (1μg/ g土 ,10μg/ g土 )则会对其起抑制作用 ,药物作用活性期为 9d;不同浓度恩诺沙星对土壤硝化作用影响极其显著 ,当恩诺沙星浓度达到 1μg/ ml时 ,在 3~ 9d内 ,对土壤硝化作用有一定抑制作用。当恩诺沙星浓度达到 10μg/ ml时 ,强烈抑制了土壤硝化作用 ,直到本试验结束时 ,其抑制作用未见减弱。结果表明恩诺沙星残留影响了土壤微生物这些功能 ,因而可能影响到土壤特性和土壤中一些生态过程。

    • 广州、深圳地区蔬菜生产基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研究

      2005, 25(2):283-288.

      摘要 (2364) HTML (0) PDF 330.78 K (3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广州 (含增城、花都 )和深圳地区的 9个代表性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调查采样 ,利用超声波提取 -硅胶柱净化 -气相色谱 /质谱联机检测技术 (GC/ MS) ,分析了土壤中属于 U.S.EPA优控污染物的 6种邻苯二甲酸酯 (PAEs)化合物。结果表明 ,6种PAEs化合物总含量 (Σ PAEs)在 3.0 0~ 4 5 .6 7mg/ kg之间 ,其中 37%样品的Σ PAEs在 10~ 2 0 mg/ kg,2 2 %样品的Σ PAEs在2 0~ 30 m g/ kg。各蔬菜基地中以联兴基地的 Σ PAEs平均值最高 (35 .6 2 m g/ kg) ;广清基地的 Σ PAEs平均值最低 (10 .31m g/kg)。各 PAEs化合物中以 DEHP的含量最高 ,Dn BP次之 ,两者共占 Σ PAEs的 90 %以上。BBP、DEP、DMP和 Dn OP的含量均在 2 .0 mg/ kg以下。与美国土壤 PAEs控制标准相比 ,除了 Dn OP外 ,其余 5个化合物均不同程度超标 ,其中 DEP、Dn OP、DEHP超标较普遍且较严重。但所有 PAEs化合物的含量均低于美国土壤 PAEs治理标准。总体上看,上述蔬菜基地土壤中PAEs的含量较高,说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 桶形芋螺和菖蒲芋螺的性畸变

      2005, 25(2):289-297.

      摘要 (2289) HTML (0) PDF 528.11 K (2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 0 0 1年 9月和 2 0 0 3年 8月在广东湛江的硇洲岛和 2 0 0 3年 6月在广东阳江的闸坡渔港采集桶形芋螺 (Conus betulinus)和菖蒲芋螺 (Conus vexillum) ,发现两个海区的芋螺雌性个体均发生性畸变 ,性畸变率均为 10 0 % ,但雌 /雄性比仍大于 1.0。两种芋螺的畸变阶段和类型多 ,桶形芋螺有 S3b、S3c、 S4 、S*4 、S5b、S5c,而菖蒲芋螺有 S1 c、S3b、S4 、S*4 、S6 b。 2 0 0 3年 6月在阳江采集的桶形芋螺畸变程度最高 ,种群 RPSI为 5 3.8% ,VDSI高达 4 .9,雌性不育率达 4 4 .0 %。 2 0 0 1年 9月在硇洲岛外海深水区采集的菖蒲芋螺的种群 RPSI虽然只有 14 .7% ,但性畸率为 10 0 % ,VDSI也达 4 .1%。由此可见 ,两种芋螺对有机锡污染均比较敏感 ,而且有个体大、易采集、性畸变率高、畸变阶段跨度大、畸变类型多、畸变特征易于鉴别等特点 ,是中国东南沿海低潮线和潮下带有机锡污染生物监测的理想指示种。如与潮间带有机锡污染指示种疣荔枝螺 (Thaisclaviger)结合起来,便可相互补充,能便加全面和准确地反映近岸海域有机锡污染的现状。

    • 沙鞭(禾本科)种子在沙丘上的萌发策略及幼苗的耐干燥特性

      2005, 25(2):298-303.

      摘要 (2222) HTML (0) PDF 326.32 K (2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沙鞭是鄂尔多斯高原流动沙丘上分布的多年生禾草。对位于沙层不同深度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出土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最高的幼苗出土率来自 0 .5~ 2 .0 cm浅层沙埋的种子 ,并且沙埋的深度影响种子萌发的时间。沙埋越深 ,越多的种子不能萌发并且处于强迫休眠的状态。但是 ,当被埋较深种子上层的沙层被移走使种子位于较浅的沙层时 ,种子能够克服强迫休眠。种子的强迫休眠还能够通过改善沙层中的空气含量来克服。在自然生境中 ,沙丘的流动性能够使萌发后的幼苗整个暴露在空气中遭受干旱胁迫 ,或者萌发后的幼苗在因无后续的降雨而变干。但是 ,沙鞭在幼苗的早期具有忍受干燥 ,在下次水合后能够恢复生长的能力。幼根的长度和干燥时间影响幼苗的生长恢复率。

    • 不同沙丘生境主要植物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的比较

      2005, 25(2):304-311.

      摘要 (5163) HTML (0) PDF 427.97 K (12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生长在不同沙丘生境中 (流动沙丘 ,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 ) 2 0个植物种 (10个 1年生植物种和 10个多年生植物种 )的比叶面积 (SL A)和叶干物质含量 (L DMC)的变化 ,并且分析了各个沙丘生境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 ,各个植物种的平均 SL A和 L DMC在植物种之间差异显著 ;多数在两种或 3种沙丘生境均有分布的植物其 SL A在不同沙丘生境之间差异显著 ,但是仅有 6个植物种的 L DMC在不同沙丘生境之间表现出差异 (p<0 .0 5 )。与许多研究结果类似 ,1年生植物的 SL A显著大于多年生植物的 SL A,而且两者之间 L DMC存在一定的差异。 1年生植物 SL A和 L DMC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但多年生植物SL A和 L DMC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所有 2 0个植物种可以发现 ,SL A增大时 ,L DMC有下降的趋势。

    • 干旱地区山地荒漠草原阴坡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

      2005, 25(2):312-318.

      摘要 (1969) HTML (0) PDF 355.69 K (2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样线调查基础上 ,以 Shannon- Wiener指数 ,群落盖度 ,DCA排序轴为区域化随机变量 ,应用半方差、分形分析等方法 ,对干旱地区山坡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整个山坡尺度上植被格局的空间异质性不大 ,小尺度上植被格局的空间异质性较大 ,尺度依赖性较强 ,不同群落类型的空间格局不同 ,随尺度变化的规律也不一样。严重放牧干扰强烈影响干旱山地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 ,生境中的牧道格局 ,斑块格局使山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更加复杂 ,牧道效应是导致群落空间格局周期性振荡的重要因子。去势对应分析 (DCA)排序第一轴特征值体现了综合生态因子对群落格局作用的结果 ,DCA第二轴半方差变化包含了大量信息 ,其变化具有周期性。群落多样性空间格局强烈影响着干旱山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学过程 ,这些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叶角、光呼吸和热耗散协同作用减轻大豆幼叶光抑制

      2005, 25(2):319-325.

      摘要 (1928) HTML (0) PDF 373.45 K (2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大豆叶片逐步展开过程中的色素组成、气体交换、荧光动力学以及叶片角度等特性。随着叶片展开程度的增加 ,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 a/ b比值增加 ;光合速率 (Pn)也增加 ,揭示叶片展开过程中光合机构是逐步完善的。自然状态下 ,不同展开程度的叶片均未发生明显的光抑制 ;但将叶片平展并暴露在 12 0 0μmol/ (m2 · s)光下时幼叶发生严重的光抑制 ,伴随叶面积的增加光抑制程度减轻。强光下 ,尽管幼叶光呼吸 (Pr)的测定值较低 ,但幼叶光呼吸与总光合之比 (Pr/ Pm)较高。将叶片平展置于强光下时 ,幼叶的实际光化学效率 (ΦPSII)明显下调 ,非光化学猝灭 (NPQ)大幅增加 ;幼叶叶黄素库较大 ,光下积累较多的脱环氧化组分 ,揭示幼叶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增强。自然条件下测量叶片角度 ,观察到在叶片展开过程中叶柄夹角逐渐增加 ;日动态过程中幼叶的悬挂角随光强增加而明显减小 ,完全展开叶的悬挂角变化幅度很小。叶片角度的变化使实际照射到幼叶叶表的光强减少。推测较强的光呼吸、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以及较大的叶角变化可能是自然状态下幼叶未发生严重光抑制的原因。

    • >研究专论与综述
    • 湿地氮素传输过程研究进展

      2005, 25(2):326-333.

      摘要 (2558) HTML (0) PDF 375.74 K (3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湿地氮素传输过程的研究进展。湿地氮素传输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与土壤、植物的发生、发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形成了空气 -水 -土 -生命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网络。湿地硝态氮的淋失直接威胁着湿地地下水水质安全 ,N2 O源汇转变受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因子的制约 ,氨挥发则与水体 p H值密切相关排放。湿地氮素的化学转化过程是矿质养分供给和 N2 O产生的主要机制 ,受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 ;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氮素的化学转化过程。湿地植物的吸收和累积以及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是湿地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最后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进行了展望。

    • 空气致敏花粉污染研究进展

      2005, 25(2):334-338.

      摘要 (1815) HTML (0) PDF 255.16 K (2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空气致敏花粉污染概念的提出 ,空气致敏花粉污染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花粉采集方法的改进以及空气致敏花粉污染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化学通讯在松材线虫侵染和扩散中的作用

      2005, 25(2):339-345.

      摘要 (1689) HTML (0) PDF 361.21 K (2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材线虫为外来入侵种 ,由其引起的松材线虫病正在我国迅速扩散蔓延 ,造成我国部分地区松林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媒介天牛、寄主植物、共生真菌和细菌密切相关 ,松材线虫 -墨天牛 -松树 -共生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化学联系 ,它们通过化学互作 ,调控松材线虫的行为 ,影响松材线虫的侵染和扩散。

    • 昆虫寄主标记信息素

      2005, 25(2):346-350.

      摘要 (2239) HTML (0) PDF 263.25 K (2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昆虫寄主标记信息素的研究进展。昆虫寄主标记信息素是指由昆虫产生的用来标记寄主上有同种个体存在的化学物质。昆虫寄主标记信息素的主要生态学功能是调节昆虫的产卵行为 ,通过阻止自身或同种其它个体对已标记寄主的产卵选择 ,或减少产卵量来减少后代之间对寄主资源的竞争。寄主标记信息素也会给释放着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信息盗用和盗寄生现象等。昆虫寄主标记信息素也调节昆虫近缘种之间对共同寄主资源的竞争。近缘种昆虫对相互寄主标记信息素识别能力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昆虫对同一寄主资源竞争能力的强弱。寄主标记信息素产生和贮存的部位一般与外分泌腺、消化系统或生殖系统相联系 ,杜氏腺、毒腺、前胸腺、腹腺、下唇腺、后产卵管、卵巢、中肠和后肠等是产生或贮存寄主标记信息素的常见部位。产生的寄主标记信息素一般在成虫产卵时由产卵器、口器或排泄口释放到寄主体内或体表。卵寄生蜂的寄主标记信息素一般标记在寄主的体表 ,雌成蜂用触角检测 ;其它寄生蜂的寄主标记信息素常产在寄主体内 ,用产卵器检测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标记信息素只产在寄主表面 ,用触角或产卵器检测。昆虫的产卵器、口器、触角或跗节上着生有感受寄主标记信息素的化感器 ,可以检测到标记在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主标记信息素。昆虫寄主标记信息素的完全性涉及活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合成以及行为测定等,已有几种昆虫的寄主标记信息素成分得到了分离鉴定。

    • 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

      2005, 25(2):351-357.

      摘要 (2477) HTML (0) PDF 331.76 K (3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碳的贮存和损失的研究是目前国际上前沿研究领域之一。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过程 ,对于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和生态过程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田土壤中 ,发生变化的有机碳主要是年轻或轻组有机碳 ,而且土壤有机碳的损失或固定都是在土壤表层和有限的时间内发生 ,且数量巨大。传统的耕作体系是造成土壤有机碳损失的主要原因。为了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的保有量 ,农业管理措施应该从增加有机碳的输入量 (如草田轮作、保留残茬以及施用肥料等 )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少、免耕等 )两方面入手。

    • 湿地植物根表的铁锰氧化物膜

      2005, 25(2):358-363.

      摘要 (2888) HTML (0) PDF 324.41 K (3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地植物根系具有泌氧能力 ,使其根表及根际微环境呈氧化状态。因而 ,土壤溶液中一些还原性物质被氧化 ,如 Fe2 + ,Mn2 + ,形成的氧化物呈红色或红棕色胶膜状包裹在根表 ,称为铁锰氧化物膜。铁锰氧化物膜及其根际微环境是湿地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和污染物的门户 ,势必会影响这些物质的吸收。主要综述了铁锰氧化物膜的形成和组成 ,以及根表形成的氧化物膜的生态效应 ,也就是氧化物胶膜对植物根系吸收外部介质中的养分及污染物质——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研究简报
    • 浑善达克沙地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反应

      2005, 25(2):364-370.

      摘要 (2282) HTML (0) PDF 380.05 K (3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 4~ 10月份土壤含水量变动情况和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4月下旬至 5月上中旬的土壤含水量对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极为关键。控制条件下 ,冰草种子萌发和出苗的最适土壤含水量范围是 12 %~ 2 0 % ,幼苗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 12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 3% ,冰草种子不能萌发 ,土壤含水量低于 6 %时 ,幼苗不能出土并定居。当土壤含水量达到 16 %时 ,冰草幼苗生物量有所下降。在 6 %~ 8%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 ,植株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根的生长。

    • 储藏条件和时间对六种多年生湿地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2005, 25(2):371-374.

      摘要 (1887) HTML (0) PDF 226.08 K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储藏条件和时间对 6种湿地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以便为采用种子恢复和重建湿地植被提供指导。将新鲜种子在浸泡 -冷、湿 -冷、湿 /干 -冷和干 -冷 4种条件下储藏 3个月后再进行种子萌发 ,结果表明 ,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和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在 3种水胁迫冷藏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干 -冷储藏时的萌发率 ;柳叶箬 (Isachne globosa)和水毛花(Scirpus triangulatus)种子发芽率最高的储藏条件分别是浸泡 -冷或湿 -冷储藏和干 /湿 -冷藏。小慈姑 (Sagittaria potam-ogetifolia)和野荸荠 (Eleocharisplantagineiformis)在 4种储藏条件下的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将种子在干 -冷条件下分别储藏1个月、6个月、18个月和 30个月后再进行萌发 ,结果显示储藏时间延长显著提高了普通野生稻、柳叶箬、野荸荠和小慈姑的发芽率。野慈姑的发芽率在前 3个储藏期随储藏时间延长而提高 ,但 30个月后发芽率开始下降。水毛花在所有储藏期间的发芽率均小于 2 %。结果建议采用种子恢复和重建湿地植被时,将种子水胁迫冷藏利于种子的萌发。同时,结果也表明干-冷储藏30个月的种子仍可作为湿地恢复的种质资源。

    • 马尾松幼苗对SO2慢性伤害的反应

      2005, 25(2):375-379.

      摘要 (2131) HTML (0) PDF 256.25 K (1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s L amb.)幼苗暴露在 SO2 浓度分别为 0 .0 mg/ m3、0 .2 mg/ m3、0 .4 m g/ 3的 3个开顶式熏气室中 6 0昼夜。在 SO2 浓度 0 .2 mg/ m3处理组 ,马尾松苗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 SO2 浓度 0 .4 mg/ m3处理组 ,马尾松针叶气孔细胞、针叶颜色、根系形态、根毛数量出现异常 ;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 35 % ,针叶含硫量增加 2 2 5 % ,从针叶渗出的钾离子量比对照增加 185 % ,光合速率下降 9.5 % ,蒸腾速率增加 13.6 % ,干重下降 15 .4 % ,相对生长速率下降 2 .7m g/ (g· d)。

    •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5, 25(2):380-387.

      摘要 (2168) HTML (0) PDF 283.20 K (2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之间的关系 ,以及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提出了以下三个论点 :(1)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物质内容。野生动植物资源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2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的“显示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下降或衰退 ,会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或种类的减少甚至种群灭绝。 (3)森林生态系统是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集合体和反映体。人类与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综合体 ,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就取决于这二者的关系。如果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利用 ,就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良好 ,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的状态 ;但若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利用而不加保护 ,那么随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逐渐衰竭 ,森林生态系统将逐渐失去某些功能且变得支离破碎 ,也就无法保持健康的状态。提出了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并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解决途径 :(1)实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指长期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和可再生性 ,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物多样性。(2 )发展“接近自然的林业”。近自然林业是在服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人类的木材及林产品利用目的而设计的容许有一点偏离自然的森林模式,以森林生态健康为目标的建设方法。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